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
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
第一节 第二节
中华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中外文化交汇
第一节
中华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一、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交融 二、中原文化农耕文化与南方山地游耕文化的 交融 三、少数民族的文化贡献 四、历史上民族文化交融比较明显的几个时期
一、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交融
三、少数民族的文化贡献 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和南方少数民族对中国文化的 贡献是多方面的。我们现在许多衣食住行和歌舞娱乐 的方式都是从少数民族地区传过来的。
1.经济生活方面 2.衣着服饰方面 3.日常起居方面 4.音乐、舞蹈方面 5.文学方面 6.史学方面
四、历史上民族文化交融比较明显的几个时期 一是汉代 二是北朝 三是唐朝
四、走向世界的中国文化 (一)中国文化在亚洲的传播与影响 受影响最大的是朝鲜和日本
(二)中国文化在欧洲的传播与影响 中国文化在西方的传播,主要包括科技、艺术、学术 思想三个方面: 1.器用技术在西方的传播 2.各门艺术在欧洲的传播 3.哲学思想在欧洲的传播
百度文库
第二节
中外文化交汇
一、中西文化的差异 二、中外文化第一次大交汇:汉唐——西域·佛教 三、中外文化第二次交汇:明万历至今——西方科技 四、走向世界的中国文化
一、中西文化的差异 中西文化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文化重视人 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即“天人合一”,西方文化则 强调人对自然的征服与改造,即征服自然。 (2)在对待家庭问题上,中国文化强调“家族本位”, 突出国家和家族的整体利益。西方文化则奉行“个 人本位”,以自我为中心,注重个人的人格与尊严。 (3)在对待民族关系问题上,中国文化奉行的是“亲 仁善邻”和“协和万邦”,而西方则奉行“征服天 下”。
第二次文化大交汇与第一次文化大交汇有所不同:第 一次文化交汇时,两汉是对落后于本土文化的西域草 原文化的吸收,魏晋唐宋时期是对与本土文化水平不 相上下的南亚次大陆文化的借鉴。第二次文化大交汇 与第一次文化交汇有所不同:第二次文化交汇,是中 国人吸收文化水平超过自己的欧洲文化(后来包括美 国和日本)。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吸收的外来文化仍 然主要是欧美文化,故此,也属于第二次文化大交汇 的范畴。
文化交融的方式主要是移民和教化。由于 中国历代王朝大多建都北方,相比之下,双方 的冲突、战争较少,之间的接触也不太多,因 此,在文化上相互影响和融合的迹象并不明显。 但是通过相互移民和朝廷的教化,双方也有一 个文化补充过程。一方面是游耕民族不断被 “汉化”,另一方面,是汉人与南方少数民族 杂居,不少汉人也被“夷化”。
北方游牧民族指中国北方、东北、西北部少数民 族,主要有东北的蒙古族、满族、朝鲜族、赫哲族、 鄂伦春族等,西北的回族,土族,撤拉族、保安族、 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等。这些民族大都过着游牧、 半游牧的生活 。 在文化方面,他们大都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有的 民族有自己的文字,有的民族还使用几种文字,宗教 和自然神崇拜在少数民族中有着较深的影响。
二、中外文化第一次大交汇:汉唐——西域· 佛教 中外文化第一次大交汇是在汉唐期间,尤以汉代 和唐代为盛。汉代和唐代吸纳的外来文化,从地域来 说,主要是西域(即中亚和西亚)以及南亚次大陆, 季羡林先生的《西域文化》对此有详细的描述。从内 容上来说,主要是佛教哲学。
三、中外文化第二次交汇:明万历至今——西方科技 中外文化与外域文化的第二次大交汇,开端于明 朝万历年间,即16世纪中叶,这次文化大交汇已延绵 四个世纪,至今仍在继续之中。也就是说,这次文化 大交汇有始无终。
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进行交融主要通过 战争、贸易、迁移的途径。
除了上述三种方式外,通婚也是中原民族与游牧 民族文化交融的一种形式。
二、中原文化农耕文化与南方山地游耕文化的交融 南方山地游耕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和南部, 包括西南的彝族、白族、傣族、景颇族、苗族等,南 部有壮族、瑶族、土家族等等。 南方山地游耕文化具有不同于中原农耕文化的诸 多特征:一是在耕作方式上刀耕火种。二是过着迁徙 不定的游动生活。三是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尚处于 不成熟的状态。
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
第一节 第二节
中华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中外文化交汇
第一节
中华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一、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交融 二、中原文化农耕文化与南方山地游耕文化的 交融 三、少数民族的文化贡献 四、历史上民族文化交融比较明显的几个时期
一、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交融
三、少数民族的文化贡献 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和南方少数民族对中国文化的 贡献是多方面的。我们现在许多衣食住行和歌舞娱乐 的方式都是从少数民族地区传过来的。
1.经济生活方面 2.衣着服饰方面 3.日常起居方面 4.音乐、舞蹈方面 5.文学方面 6.史学方面
四、历史上民族文化交融比较明显的几个时期 一是汉代 二是北朝 三是唐朝
四、走向世界的中国文化 (一)中国文化在亚洲的传播与影响 受影响最大的是朝鲜和日本
(二)中国文化在欧洲的传播与影响 中国文化在西方的传播,主要包括科技、艺术、学术 思想三个方面: 1.器用技术在西方的传播 2.各门艺术在欧洲的传播 3.哲学思想在欧洲的传播
百度文库
第二节
中外文化交汇
一、中西文化的差异 二、中外文化第一次大交汇:汉唐——西域·佛教 三、中外文化第二次交汇:明万历至今——西方科技 四、走向世界的中国文化
一、中西文化的差异 中西文化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文化重视人 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即“天人合一”,西方文化则 强调人对自然的征服与改造,即征服自然。 (2)在对待家庭问题上,中国文化强调“家族本位”, 突出国家和家族的整体利益。西方文化则奉行“个 人本位”,以自我为中心,注重个人的人格与尊严。 (3)在对待民族关系问题上,中国文化奉行的是“亲 仁善邻”和“协和万邦”,而西方则奉行“征服天 下”。
第二次文化大交汇与第一次文化大交汇有所不同:第 一次文化交汇时,两汉是对落后于本土文化的西域草 原文化的吸收,魏晋唐宋时期是对与本土文化水平不 相上下的南亚次大陆文化的借鉴。第二次文化大交汇 与第一次文化交汇有所不同:第二次文化交汇,是中 国人吸收文化水平超过自己的欧洲文化(后来包括美 国和日本)。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吸收的外来文化仍 然主要是欧美文化,故此,也属于第二次文化大交汇 的范畴。
文化交融的方式主要是移民和教化。由于 中国历代王朝大多建都北方,相比之下,双方 的冲突、战争较少,之间的接触也不太多,因 此,在文化上相互影响和融合的迹象并不明显。 但是通过相互移民和朝廷的教化,双方也有一 个文化补充过程。一方面是游耕民族不断被 “汉化”,另一方面,是汉人与南方少数民族 杂居,不少汉人也被“夷化”。
北方游牧民族指中国北方、东北、西北部少数民 族,主要有东北的蒙古族、满族、朝鲜族、赫哲族、 鄂伦春族等,西北的回族,土族,撤拉族、保安族、 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等。这些民族大都过着游牧、 半游牧的生活 。 在文化方面,他们大都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有的 民族有自己的文字,有的民族还使用几种文字,宗教 和自然神崇拜在少数民族中有着较深的影响。
二、中外文化第一次大交汇:汉唐——西域· 佛教 中外文化第一次大交汇是在汉唐期间,尤以汉代 和唐代为盛。汉代和唐代吸纳的外来文化,从地域来 说,主要是西域(即中亚和西亚)以及南亚次大陆, 季羡林先生的《西域文化》对此有详细的描述。从内 容上来说,主要是佛教哲学。
三、中外文化第二次交汇:明万历至今——西方科技 中外文化与外域文化的第二次大交汇,开端于明 朝万历年间,即16世纪中叶,这次文化大交汇已延绵 四个世纪,至今仍在继续之中。也就是说,这次文化 大交汇有始无终。
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进行交融主要通过 战争、贸易、迁移的途径。
除了上述三种方式外,通婚也是中原民族与游牧 民族文化交融的一种形式。
二、中原文化农耕文化与南方山地游耕文化的交融 南方山地游耕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和南部, 包括西南的彝族、白族、傣族、景颇族、苗族等,南 部有壮族、瑶族、土家族等等。 南方山地游耕文化具有不同于中原农耕文化的诸 多特征:一是在耕作方式上刀耕火种。二是过着迁徙 不定的游动生活。三是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尚处于 不成熟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