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课外古诗词赏析练习题
初中八年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
初中八年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两首古诗词,完成两小题。
春光好(唐)欧阳炯天初暖,日初长,好春光。
万汇此时皆得意,竞芬芳。
笋迸苔钱嫩绿,花偎雪坞浓香。
谁把金丝裁剪却,挂斜阳?夜泊钱塘(明)茅坤江行日已暮,何处可维舟?树里孤灯寸,风前一雁秋。
离心迸落叶,乡梦入寒流。
酒市哪从问,微吟寄短愁。
【注释】雪坞:—背阳处尚未消融的雪坡。
(1)欧阳炯笔下的初春最显著的特征是________,《夜泊钱塘》末句“微吟寄短愁”的“愁指的是________之愁。
(分别用一个词语加以概括)(2)两首诗中各有一个“迸”字,请分别加以赏析。
【答案】(1)生机勃勃;羁旅(思乡)(2)“笋迸苔钱嫩绿”一句写笋使劲猛长,身子简直要迸开了,迸出满身嫩绿,突出笋急于破土而出的冲劲和强劲的生命力。
“离心迸落叶”一句中的“迸”让人觉得叶离母体有一种强力所致,而这种力量来自“离心”突显了自己离愁的沉重。
【解析】【分析】(1)《春光好》通过诗中“万汇此时皆得意,竞芬芳”“ 笋迸苔钱嫩绿,花偎雪坞浓香”等句子可以看出词中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并使描写的物象有机地组合为一体,构成一幅明丽和谐的春色图。
《夜泊钱塘》中“酒市哪从问,微吟寄短愁。
”寻“酒市”,是想“借酒消愁”,可是“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借酒消愁愁更愁”,“杯酒”哪能化解浓浓思乡之情?轻轻吟唱思乡曲,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
据此作答。
(2)“笋迸苔钱嫩绿”意思是“笋儿使着劲儿猛长,身子简直要迸开了,迸出满身嫩绿”,“迸”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笋儿”的生机和蓬勃的生命力。
“离心迸落叶”“迸”显示了力量,突显了自己离愁的沉重,以致迸落了树叶。
从语音上看,“迸”字为去声,发音气促而低沉,让人觉得叶离母体有一种强力所致,不是自然落叶,而是断裂迸下。
有了这样的感觉,每一片落叶都让他惊心动魄,百感交集。
据此作答。
故答案为:⑴生机勃勃;羁旅(思乡);⑵“笋迸苔钱嫩绿”一句写笋使劲猛长,身子简直要迸开了,迸出满身嫩绿,突出笋急于破土而出的冲劲和强劲的生命力。
最新初中八年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
初中八年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古诗词,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下面对诗歌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首诗是作者写给白居易的回赠之作,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遭受政敌打击,长期远贬异地的愤慨不平的心情。
B. 一,二句回首往事,抒发感慨并点明酬答题意。
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写出诗人贬谪请地之偏,贬谪时间之久。
C. 三,四句运用两个典故表达回归之后的感受。
“闻笛赋”表达怀念友人之情:“烂柯人”抒发了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D. “长精神”即振作精神,表达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
(2)白居易极其欣赏这首诗的颈联,称赞它“神妙”。
这一联景、情、理结合,将思想性和艺术性巧妙融为一体。
请你任选角度赏析此联。
【答案】(1)B(2)哲理:这两句诗包含着一种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常用来说明;没落的事物或由它没落吧;新生的事物依然要按着自己的规律发展下去。
(个人的得失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新事物也必将取代旧事物。
未来总是有希望的,前景将无限美好)情感:诗人通过写沉舟侧畔仍有千帆竞发和病树前头依旧万木皆春的情景,表达了自己身处逆境仍能自信乐观、豁达洒脱的情感。
修辞: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浮沉表现出旷达的襟怀。
景:沉舟的旁边千帆过往,病树前面万木向荣,描绘出一幅境界开阔、生机勃勃的画面,给人以鼓舞。
【解析】【分析】⑴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
B项有误;结合内容可知,“点明酬答题意”应在尾联。
而非一、二句。
故选B。
⑵对诗句的赏析,注意可以从比喻修辞的角度分析含义,也可以从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诗句富含的哲理去分析。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意思是:沉船的旁边正有千艘船驶过,病树的前头却也是万木争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
初二课外古诗词赏析练习题
初二课外古诗赏析练习题一、阅读下列各首古诗, 然后回答问题。
一、墨梅王冕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注释】①墨梅:水墨画的梅花。
②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
1、诗中的梅花有哪些特点?2、诗人借墨梅要表达怎样的思想品格?(答案:1、花色淡墨,花香清芬。
2、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
)二、别董大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注释】①董大:指唐代著名的琴师董庭兰。
②黄云:乌云。
③曛:昏暗。
白日曛,即太阳黯淡无光。
1、“千里”,有人写作“十里”,你认为用那个字更好?为什么?2、诗的后两句表达了对友人怎样的情谊?这两句与王维送别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格调有什么不同?(答案:1、用“千”字好。
“千里”境界壮阔,可以着力渲染凄寒悲苦的气氛,又与诗的后两句情调相谐。
2、表达了对友人的劝慰和赞美之情,鼓励朋友乐观豪迈,积极进取。
这两句诗气势雄壮,胸襟开阔,一扫缠绵忧怨的老调,是壮伟之音。
)三、渡汉江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作者贬谪岭南逃归途中。
1、诗歌前两句里的“断”和“复”反映诗人怎样的贬谪生活?2、按常理说后两句似乎写作“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更恰当,这里的“怯”和“不敢”反映了怎样的心理?(答案1、作者贬居岭外,思念亲人,又长期得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精神极为痛苦。
2、因为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却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
这种抒写,更显真切、耐人咀嚼。
)四、山行留客张旭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注释】①物态:景物的样子,这里指(山中的)景色。
②便拟归:就打算回去。
1、首句的“弄”字历来为人称道,请从修辞和表达效果上品味这个炼字。
2、诗中哪两个字说明客人要回去的原因?哪一句以退为进,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喜爱与希望同友人共赏美景的愿望?(答案:1、这个“弄”字,用拟人的手法,化静为动,将万物沐浴在春光中的静景写活了,给景物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也给客人留下了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仿佛是要让客人自己意识到——如此美景,留下来是值得的!2、轻阴,入云深处亦沾衣五、绝句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八年级课外古诗词鉴赏练习(带答案)
八年级课外古诗鉴赏专项练习(一)寒夜杜耒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①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②有梅花便不同。
【注释】①竹炉:指用竹篾套子套着的火炉。
②才:仅。
1.请展开合理想象,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诗歌一、二句的情景。
(2分)2.试从“梅花”这个意象来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3分)(二)村夜白居易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1.首句中运用了叠词“苍苍”“切切”,好在那里?(3分)2.请描绘“月明荞麦花如雪”的景象,并指出这句蕴含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3分)(三)送李端卢纶故关衰草遍,离别争堪悲。
路出①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②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③何处期。
【注解】①“路出”句:意为李端欲去的路遥远漫长。
人:指诗人自己。
②客:在外漂泊。
③风尘:喻指社会动乱。
1.诗人以一个“”字奠定全文感情基调,“”这一动作是此种情感的具体表现。
(2分)2. 请结合诗句,赏析诗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2分)(四)村行王禹偁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1. 诗中颔联、颈联多处运用对比手法,描绘出山野美丽的景象,请具体分析。
(3分)2. 找出传达诗人情感的词语,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3分)(五)望江南①李煜闲梦远,南国②正清秋。
千里江山寒色远。
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
【注解】①望江南:词牌名。
这首词是南唐后主李煜亡国入宋后所作。
②南国:李煜故国南唐,都城在金陵(今南京)。
1.这首词写江南秋景,选取了江山、、、明月等典型景物,描绘出南国秋天的景色。
(3分)2.有人评价这首词“朴素自然,没有一句直露地抒情,但又句句融情”,试以末句“笛在明月楼”为例,加以赏析。
(3分)(六)柏林寺南望郎士元溪上遥闻精舍①钟,泊舟微径度深松。
青山霁②后云犹在,画出东南四五峰。
【注释】①精舍:佛寺的别称,此处指柏林寺。
初二古诗词解析练习题及答案
初二古诗词解析练习题及答案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精髓,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
掌握古诗词的解析方法对于理解古代文化、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几道初二古诗词解析练习题及其答案,帮助初中学生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
练习题1:从《静夜思》中找出下列句子的上联。
1. 床前明月光。
答案:疑是地上霜。
解析:《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以描述夜晚思乡之情为主题。
诗中的床前明月光一句暗示了诗人在一个寂静的夜晚,透过窗中的明月,怀念故乡。
所以可以推断上联应是“窗外的夜空明亮”。
练习题2:从《登鹳雀楼》中找出下列句子的解释。
1.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答案:这里指九州的人们靠着风雷来生存,但现在却无声无息,令人感到惋惜。
解析:《登鹳雀楼》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创作的一首描写长城壮丽景色和对国家兴衰的思考的诗。
这句话中的九州指的是中国境内的各个地区,生气恃风雷的意思是指九州的居民借助风为力火为光来生活。
万马齐喑表示现在九州的人们默默无闻,无法言喻的困境,深表诗人的担忧与忧虑。
练习题3:从《江雪》中找出以下句子的上一句。
1. 鸿雁长飞光不度。
答案:青山何处隐玉龙。
解析:《江雪》是唐代诗人柳宗元创作的一首描写江南冬雪景色的诗。
青山何处隐玉龙一句是指夜晚的时候,江南的山峦笼罩在白雪之中,犹如玉龙般在山中隐现。
下一句中的鸿雁长飞光不度,则形象地描绘了夜晚江南的寒冷。
练习题4:从《送元二使安西》中找出以下句子的解释。
1. 暮去明来蜂绕树。
答案:傍晚过去了,清晨又来了,蜜蜂绕着树飞舞。
解析:《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写给边境出使的元二的辞行诗。
这句话描写了傍晚时分已过,清晨又到来,蜜蜂围绕着树木飞舞,意味着新的一天开始了,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练习题5:根据《观书有感》的内容,回答以下问题:1. 《观书有感》中主要描写的是什么?答案:《观书有感》主要描写了作者阅读古代文献时的感悟与思考。
解析:《观书有感》是宋代文学家陆游的一篇随笔,通过描述自己阅读古籍时的感悟,表达了对于古代文化的热爱和对于人生意义的思索。
初中八年级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
初中八年级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这首五言律诗主要写的是王维出使边塞途中的所见所感。
B. 全诗通过“归雁”“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候骑”等自然景物,向我们展示了边塞的神壮丽。
C. 颈联运用对偶手法,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奇观”,其中“圆”“直”两字极富神韵。
D. 这首诗意境雄浑,与王维晚年写《竹里馆》那种清幽意境形成鲜明的对比。
(2)有人说“归雁天”“归雁是作者自比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
【答案】(1)B(2)同意。
理由:一是作者身处“胡天”,二是作者出使边塞实际上是被排挤出京城,情境上如同“归雁”,传达出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
【解析】【分析】⑴B:能体现边塞神奇壮丽的是:“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自然景物。
故选B。
⑵由“归雁”一语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
蓬草成熟后枝叶干枯,根离大地,随风飘卷,故称“征蓬”。
这一句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
诗在表现上采用的是两两对照的写法。
“征蓬”喻诗人,是正比,而“归雁”喻诗人则是反衬。
在一派春光中,雁北归旧巢育雏,是得其所;诗人迎着漠漠风沙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景况迥然不同。
故答案为:⑴B;⑵同意。
理由:一是作者身处“胡天”,二是作者出使边塞实际上是被排挤出京城,情境上如同“归雁”,传达出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各个选项的说法,再和诗词相关诗词句内容和手法比照,字斟句酌归纳辨析正误。
⑵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答题时应注意,仔细体味试题要求,理解试题的侧重点,把握试题解答的切入点,反复阅读诗句,从关键词语、诗句及作家、作品的背景资料入手分析作答。
2.阅读下列诗歌,完成小题。
(完整版)初中课外古诗词赏析练习(附答案)
古诗词赏析实战演练(参照答案在最后)(一)江陵①愁望有寄鱼玄机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
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注】①江陵:今湖北江陵县。
1、“千枝”“万枝”与后边哪个词对应?“枝”字的重复有什么表完收效?2、“江桥掩映暮帆迟” ,这是怎样的一幅画面?请张开联想和想象,作出详尽的描述。
(30字左右)(二)渡汉江(唐)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1、前两句中“外”“断”“复”从哪三个角度写作者贬居之苦,有什么表达作用?2、一般人是“近乡情更怯,急欲问来人” ,但本诗的后两句不相同,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心理?请简要解析。
(三)闺怨(唐)沈如筠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行。
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① 。
【注】①伏波营:借用东汉马援的典故,表示征人戍守南疆。
1、诗中“孤”字含义丰富,请作简要解析。
2、这首诗经过主人公思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递进表达的?请简要回答。
(四)送杜十四之江南(唐)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诱惑。
日暮征帆哪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这首诗以谁的口吻,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情况交融是古诗词写作上的特色。
请联系诗中“春江正诱惑”做简要解析。
(五)除夜作(唐)高适酒店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1、首句作者怎样用“寒”“孤”两字,创建出与除夕夜欢欣聚会夜截然相反的境地?2、“故乡今夜思千里”一句,言“故乡的人今夜必然在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我”,这样的表达有什么独到作用?请简要解析。
(六)雨后池上(宋)刘攽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要解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宁静的。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本诗进行赏析。
(七)雨晴(唐)王驾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1、本诗前两句用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后两句写得饶有兴趣,请作详尽赏析。
初二古诗词赏析试题及答案
初二古诗词赏析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诗句中,哪一句出自杜甫的《春望》?A.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B.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C.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答案:A2.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哪位诗人的作品?A. 李白B. 苏轼C. 王维答案:B3.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中的哪一篇?A. 《关雎》B. 《蒹葭》C. 《子衿》答案:C二、填空题1. 请填写《静夜思》中的一句诗:床前明月光,________。
答案:疑是地上霜2. 《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下一句是:________。
答案: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三、简答题1. 请简述《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两句诗的意境。
答案: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壮丽的自然景观,诗人站在鹳雀楼上远眺,看到太阳依偎在山边渐渐落下,黄河浩浩荡荡汇入大海。
这两句诗不仅表现了大自然的宏伟,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寓意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
2. 《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攀登高峰、俯瞰众山的渴望和决心。
诗人以山喻人,表达了自己志向高远,不畏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
四、赏析题1. 阅读《江雪》一诗,分析其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答案:《江雪》这首诗通过“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描绘了一个寂静、空旷的雪后江景,表现了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美。
诗中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则通过一个孤独的渔翁形象,传达了诗人对孤独、淡泊、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的向往。
结束语:通过本次古诗词赏析试题,我们不仅复习了经典古诗词,也加深了对诗词意境和诗人情感的理解。
希望同学们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加深入地挖掘古诗词的内涵,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初中课外古诗词理解鉴赏练习题(附答案)语文
初中古诗词阅读理解练习题(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4分)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本诗首联作者写春望所见。
一个“_________________”字,使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_________________。
虽是写景,但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
(2分)2、请对本诗尾联刻画的诗人形象作简要赏析。
(2分)答案:【小题1】破满目凄然【小题1】描画了诗人苍老的形象,展示出诗人悲凉的心情。
(二)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题目。
(4分)宴词王之涣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注释】①畎:田间小沟。
1、一、二两句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结合全诗简析其作用。
(2分)2、结合李清照《武陵春》一词中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试从表现手法上赏析《宴词》一诗的后两句。
(2分)答案:1、碧澄的河水,“悠悠”地流去,那夹着田亩的涓涓渠水宛如一条细长的飘带,缓缓汇入漳河,一起向远方流去。
一、二两句寓情于景,眼前美景激起诗人因友人离别而生发的无限依恋。
(1分)2、“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以舴艋舟之小之轻反衬愁之重之浓。
而《宴词》一诗,三、四句则用“溪浅”反衬离愁之深,以桃花随溪水漂流的景色寄寓诗人的伤感。
解析:【小题1】本题是一道综合题。
先根据“绿悠悠的春水、涓涓的田沟流水”等描写,用富有诗意的语言来描绘一、二两句的画面,然后根据一、二两句景物的特点以及整首诗歌的内容来简析其作用。
2、【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句的能力。
先分析“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一句,这一句主要运用了反衬的手法,用船的小来反衬词人的愁之多;然后根据“反衬”这种手法,来分析《宴词》的三、四两句,用桃溪的浅来反衬诗人对朋友的情之深。
(三)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题目。
春兴武元衡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初二古诗词鉴赏专项练习题及答案
初二古诗词鉴赏专项练习题及答案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也是中文学习中重要的一部分。
对于初二学生来说,通过古诗词的鉴赏练习,不仅可以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还可以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水平。
下面是一些初二古诗词鉴赏的专项练习题及答案,供同学们参考学习。
练习题一:鉴赏古诗词1. 以下哪一首不属于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A) 登高B) 月夜忆舍弟C) 春暮喜雨D) 赠花卿答案:C) 春暮喜雨2.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是哪位诗人的名句?A) 杜甫B) 李白C) 白居易D) 王之涣答案:C) 白居易3.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出自哪首诗?A) 《清明》B) 《静夜思》C) 《登鹳雀楼》D) 《登高》答案:C) 《登鹳雀楼》练习题二:填空练习1.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中的“依山尽”一词的意思是________。
答案:在山的尽头2.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明月何时照我还”是表达了诗人的__________。
答案:思乡之情3.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两句诗表达了什么意思?答案:应该珍惜人生的美好时光,不要虚度光阴。
练习题三:解释诗词中的意思1. 解释下列名句的意思:“朝辞白帝彩云间”答案:这句出自杜甫的《登高》诗中,意思是早晨离开白帝城,云彩被美丽的山景所遮挡。
2. 解释下列名句的意思:“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答案:这句出自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诗中,意思是鸟儿宿在池塘旁的树上,僧人在月光下敲门而入。
练习题四:填写作者及诗名1.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是唐代诗人__王之涣__的《登鹳雀楼》中的名句。
2.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是南宋诗人__苏轼__的《赤壁赋》中的名句。
练习题五:连线练习将下列句子与相应的古诗词名句连线。
1.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2.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3.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4. "卧看牵牛织女星"A) 《登鹳雀楼》B) 《静夜思》C) 《望岳》D)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答案:1-B,2-D,3-C,4-A本文为初二古诗词鉴赏专项练习题及答案,通过对古诗词的学习和分析,提高了同学们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初中二年级课外练习题 语文题诗歌鉴赏题10题及答案
初中二年级课外练习题语文题诗歌鉴赏题10题及答案1.以下是《登鹳雀楼》的节选,请你完成对该诗的鉴赏分析。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答案分析:《登鹳雀楼》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诗歌通过描述壮丽的自然景色,展示了作者向往进取的精神和超越现实的追求。
诗意深远,表达出别有洞天的意境。
首两句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色,暗喻了人生的苍茫无边。
后两句通过“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达了追求进取、永不满足、超越自我的意愿。
整篇诗歌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深情而意味悠远地表达了作者对进取精神的赞美和追求。
2.请简要解读以下古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答案分析:这是一首古老而脍炙人口的诗歌,是唐代文学家李白创作的《静夜思》。
全诗以简练的语言展现了诗人静夜思乡的情感。
诗中活用了自然景物,通过明月的光芒,唤起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前两句通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比喻,表达了诗人深夜里思乡的心情。
而后两句则通过直接的动作描写形成对比,展示了诗人内心的冲突和思乡之情的浓烈。
整首诗情感真挚,结构简洁,给人以深深的思索和共鸣之感。
3.请你读一读以下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请简要描述一下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感受。
答案分析:这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所创作的《登鹳雀楼》。
诗歌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描绘了浩渺壮丽的山河景色,并通过表达追求进取的愿望,赞美了壮丽自然和人类对美好的追求。
读这首诗,我感受到了诗人对壮丽景色的深深惊叹和对进取精神的向往。
从诗歌的立意来看,我们也可以体会到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前进不止步的呼唤。
整首诗意境深远,给人以情感共鸣和精神鼓舞。
4.请根据以下古诗的内容,选择正确的标题。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A.《思乡诗》B.《慈母诗》C.《游子诗》D.《孝心诗》答案分析:正确的标题应该选择B.《慈母诗》。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古诗赏析练习(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古诗赏析练习(含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古诗赏析练习一、阅读《诗经·蒹葭》,完成(1)—(3)题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写蒹葭茂盛,霜露茫茫,这是《诗经》中常见的什么手法?有何作用?(2)为了见到意中人,主人公有何行动?由此你看出他的什么性格特征?(3)意中人的踪迹飘忽不定,你由此感受到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
二、关雎《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 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2.本诗用来形容美丽善良的姑娘的成语是3.《关雌》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4、《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等,《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运用这种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5、《关雎》大量运用了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充分表达了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请从诗中找出一处,反复朗读,并体会其作用。
6、本诗围绕一个求字,写一个7、诗中思念情人使人历历在目的一个细节是,通过反复写男子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且细心呵护的短语是:8.诗中写河洲的水鸟,写采摘荇菜,起什么作用?9.诗中描写感情波澜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10.谈谈你对琴瑟友之的友字的理解。
11.品读《诗经关雎》的诗句,参照相关链接,简析《关雎》的意境美。
12.这首诗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13.诗中有许多句式相同相似的重章叠句,这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2分)阅读练习三:(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举例分析其表达效果。
初中八年级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
初中八年级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一、诗歌鉴赏1.古诗词赏析。
落花唐·严恽春光冉冉归何处,更向花前把一杯。
尽日问花花不语,为谁零落为谁开。
花下醉唐·李商隐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
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
(1)这两首诗都描写了________时节的花朵,同时也都直接或间接写到了诗人________的行为。
(2)简析这两首诗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答案】(1)暮春;喝酒赏花(2)第一首,通过诗人面对落花饮酒,一边与花对话,又仿佛自言自语似醉非醉的行为,委婉抒发了春光易逝的感慨伤怀落寞抑郁之情;第二首,通过诗人“醉流霞”“倚树沉眠”“客散酒醒”“赏残花”等行为和神态,写出他的孤独寂寞,同时也流露出对花痴迷喜爱之情。
【解析】【分析】(1)严恽的七言绝句《落花》,是一首惜花惜春的诗。
《花下醉》也是一首抒发对花的陶醉流连的小诗。
所以两首诗都描写了暮春时节的花,“更向花前把一杯”和“客散酒醒深夜后”写出了诗人饮酒赏花的行为。
(2)严恽的七言绝句《落花》,是一首惜花惜春的诗。
严恽是一个屡试不第的秀才,唐代科举正月考试、二月放榜,春光虽好,奈何自己依旧落第,是以问出花"为谁零落为谁开"一句,"零落"所代表的失意与"花开"所代表的得意恰成鲜明对比,诗人的苦涩溢于言表。
同时,感叹时间流逝,春去花落,韶华易逝,有谁知道落花的忧伤,落花的无人怜惜呢。
《花下醉》这是一首抒发对花的陶醉流连的小诗。
诗歌先以寻花开篇。
接着沉醉花中,最后写酒醒赏花。
通篇都围绕着花来展开。
表现出诗人对花的强烈喜爱。
可谓爱花之至。
据此作答。
故答案为:⑴暮春;喝酒赏花;⑵第一首,通过诗人面对落花饮酒,一边与花对话,又仿佛自言自语似醉非醉的行为,委婉抒发了春光易逝的感慨伤怀落寞抑郁之情;第二首,通过诗人“醉流霞”“倚树沉眠”“客散酒醒”“赏残花”等行为和神态,写出他的孤独寂寞,同时也流露出对花痴迷喜爱之情。
初中八年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
初中八年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好事近·梦中作①秦观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
行到小溪深处,有黄鹂千百。
飞云当面化龙蛇,夭矫②转空碧。
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
【注】①该作写于词人被贬处州(今浙江丽水)时。
②夭矫:形容姿态伸展屈曲而有气势。
(1)请你想象“花动一山春色”所展现的情景,并将它描写出来。
(2)下列对这首词的内容,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 词的上片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词人在山路、小溪深处的真实见闻。
B. 词的下片写词人梦中仰观所见云空的变幻和歇息于古藤阴下的心理活动。
C. 结尾两句中的“醉”,不仅写卧态,而且也包括词人在梦境中的情态。
D. “了不知南北”表现出与“一蓑烟雨任平生”一般自然平淡超脱的情绪。
【答案】(1)接连绽放的春花,在雨中闪动,装点成一山春色,令人心动。
(2)A【解析】【分析】(1)解答此题关键是要抓住诗中所描写的景物在头脑中想象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结合诗歌所描绘的景物分析,这句话是承接首句春路雨添花来写的,刚刚下过一场春雨,很多花在春雨的滋润下都竞相开放,然后一阵微风吹拂,可以想象出满山春花在风中摇曳,装点着一山的春色,那种景色简直是太美了。
意对即可。
(2)A由题目“梦中作”可知,这首词并不是写作者的真实见闻,而是作者梦中之境。
BCD 理解正确。
故答案为:⑴接连绽放的春花,在雨中闪动,装点成一山春色,令人心动。
⑵ A【点评】⑴本题考查描绘诗句景象的能力。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很多写景的诗句都给人以美的享受。
解答这样的题,首先要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意境,并在头脑里想象这样的意境,然后再结合诗意进行描绘。
描绘的语言一定要恰当、优美、生动、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⑵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能力。
诗歌的语言具有凝练、含蓄等特点。
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品读诗歌的语言意蕴,体味诗歌的语言风格和语言魅力。
古诗词语言鉴赏部分所包含的内容较多,主要涉及遣词造句、语体色彩、语言风格等方面。
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词鉴赏练习题
1.请说说你对“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理解。(2分) 运用了起兴的手法,从物象与色泽上点明了时间和环境。 河边的芦苇上沾满白露,渲染了深秋萧瑟凄凉的气氛,也 表现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心境。
2.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并简要分析其作用。(2分) 诗中描写了深秋早晨,河边的芦苇上沾满霜露的景象,烘 托出深秋的悲凉气氛,也表现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心境。
同时诗中还写了河边道路漫长险阻、地势越来越高、迂 回曲折的景象,突出了主人公对伊人的执著追求。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8.(1)诗歌颔联着一“蒸”字,从视觉角度写出洞庭
湖水汽弥漫的样子;着一“撼”字,
。
(1分)
(2)诗人是如何表达自己情感的?请结合诗句予以简析。
(2分)
8.(1)示例:从听觉或触觉角度写出洞庭湖波浪汹涌 (汹涌澎湃、博大、雄浑壮阔等)的气势。 (2)示例:①诗人面对波澜壮阔的洞庭湖发出“欲济无 舟楫,端居耻圣明”的感慨,借双关,委婉地表达了自己 想做官而渴望有人引荐的心愿。
10.【答案】宦游人,不舍、依依惜别,乐观豁达
11.【答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运用了夸张的 修辞手法。表明只要心心相印,哪怕相隔千里,也会觉得近 在咫尺。表现了诗人的宽阔胸怀和远大抱负,使诗人与朋 友之间真挚的友情得到升华。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运用寄情于景和 拟人的手法,作者借“明月”寄托自己对友人的思念, 体现了对友人的忧虑、关切、同情和不舍。
路,儿女共沾巾”劝慰鼓励友人。全诗既抒发了诗人送 别友人的 ② 之情,也表现了诗人 ③ 的人生态度。 11.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我寄愁心 与明月,随君(一作“随风”)直到夜郎西”,与本诗的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的都是对朋友的深 厚情谊。请你结合诗句内容,简要说明两位诗人各自是 如何抒发内心情感的。(2分)
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赏析专项练习十二首(含答案)
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赏析专项练习一清平乐①李煜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
砌②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注释】①公元971年秋,李煜派弟弟李从善去宋朝进贡,被扣留在汴京。
公元974年,李煜请求宋太祖让从善回国,未获允许。
李煜非常想念他,常常痛哭。
②砌:台阶。
1.下面对诗歌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平乐”是这首词的词牌名。
这首词开篇就直抒胸臆地道出内心的离愁别恨。
B.下片由彼方措意,说从善留宋难归,托雁捎信无凭,心中所怀的离恨,就好比越走越远还生的春草那样无边无际。
C.作者把白梅的落花比作雪花,突出一个“乱”字;花落在身上,拂之不尽,突出了一个“还”字,这就在看来平常的景物中,寄托了作者特有的感情。
D.这首《清平乐》表现了作者在恼人的初春时节,触景生情,思念离家在外的亲人的情景。
2.“乱”字一语双关,请你写出它在句中的含义。
二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①王维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②。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③接舆④醉,狂歌五柳⑤前。
【注释】:①这首诗是王维在辋川别墅闲居时与裴迪赋诗相酬为乐之作。
②潺湲(chán yuán):指水流缓慢的样子。
③值:遇到。
④接舆:春秋楚隐士,装狂避世。
⑤五柳: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一文“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五柳先生”是陶渊明的自我写照,这里也是诗人自况。
1.下面对这首诗鉴赏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转”用得巧妙。
“转苍翠”,表示山色愈来愈深,愈来愈浓;山本来是静止的,这一“转”字,便凭借颜色的渐变而写出它的动态。
B.颔联“柴门”表现隐居生活和田园风味,“倚杖”表现年事已高和意态安闲。
那安逸的神态,潇洒的闲情和陶渊明有几分相似。
C.颈联用白描手法表现黄昏第一缕炊烟袅袅升到半空的景象,渡头在水,墟里在陆;落日属自然,炊烟属人事。
可见景物的选取是很见匠心的。
D.尾联引用了“接舆”的典故,诗人把沉醉狂歌的裴迪与楚狂接舆相比,乃是对这位年轻朋友的赞许,期望他能出世建功立业。
八年级语文下课外古诗词鉴赏与试题
八年级语文(下)课外古诗词鉴赏与试题式微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1.式微式微,胡不归?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结合诗意简要分析。
(2分)2.这首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案:1.设问的修辞手法,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不是有疑而问,而是故意设问,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方式,使诗篇显得宛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达到了“不言怨而怨自深”的效果。
2.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之情。
赏析:全诗只有短短二章,都以“式微,式微,胡不归”起调: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诗人紧接着便交待了原因:“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意思是说,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
然而,《式微》诗上下二章只变换了两处文字,但就在这巧妙的变换中,体现出了作者用词的独具匠心。
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1.这首诗采用了怎样的叙述手法?从结构上看,具有怎样的特点?2.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最后一句“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有什么含义?答案:1.:全诗三章,采用倒叙手法。
从结构上看,诗歌的前两章具有重章复沓的特点。
2.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可望穿秋水,终不见人影。
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
最后一句的含意是: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分)2.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首联中的“辅”或“望”字o(2分)3.下面对诗歌首联赏析有误的是()。
初中八年级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
初中八年级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㶚上①秋居马戴㶚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②。
【注】①㶚上:地名,位于长安东,为作者来京城后的寄居之所。
②致此身:以此身为国君尽力。
(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的意境。
(2)诵读“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一句时,你会重读哪个字?请说说你的理由。
(3)全诗抒发了作者哪些丰富的感情?请简要概述。
【答案】(1)秋夜寂静无声,只听见荒郊庭院内树叶飘落的声音,寒夜已至,独自一人被寒意包围,面对昏暗孤灯,倍感凄凉。
(2)示例一:重读“空”字,意为“空旷,空荡",突出庭院的空寂氛围,抒发作者独处空园的孤寂愁苦之情示例二:重读“滴”字,采用以声衬静,用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轻微响声来衬托秋夜的宁静,表达作者独处空园的孤寂愁苦之情示例三:重读“孤”字,强调隔壁只有一个野僧作邻居,衬托作者孤身一人,只与野僧相伴的孤寂愁苦之情。
(3)羁旅漂泊的思乡思亲、久居荒郊的寂寞孤独、怀才不遇的惆怅苦闷。
【解析】【分析】(1)本题作答要抓住“落叶”“寒灯”“夜”等意象,描绘秋夜寂静、凄凉的氛围,叙写人面对此景时寂寞孤独的心情。
(2)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羁旅漂泊的孤独、思亲之情,还表达诗人怀才不遇的惆怅苦闷的心情。
据此,诵读“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这一句时,可重读“空”字,抒发作者独处空园的孤寂愁苦之情;重读“滴”字,采用以声衬静,用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轻微响声来衬托秋夜的宁静,表达作者独处空园的孤寂愁苦之情;重读“孤”字,强调隔壁只有一个野僧作邻居,衬托作者孤身一人,只与野僧相伴的孤寂愁苦之情。
(3)此诗首联写灞原上空萧森的秋气,秋风秋雨已定,雁群频飞;颔联写在他乡异土见落叶时的酸楚和寒夜独处时的悲凄况味;颈联写秋夜寂静,卧听滴露,孤单无依,与僧为邻,更进一步写出孤独的心境;尾联抒发诗人的感慨,表达怀才不遇,进身渺茫的悲愤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二课外古诗赏析练习题一、阅读下列各首古诗, 然后回答问题。
一、墨梅王冕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注释】①墨梅:水墨画的梅花。
②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
1、诗中的梅花有哪些特点?2、诗人借墨梅要表达怎样的思想品格?(答案:1、花色淡墨,花香清芬。
2、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
)二、别董大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注释】①董大:指唐代著名的琴师董庭兰。
②黄云:乌云。
③曛:昏暗。
白日曛,即太阳黯淡无光。
1、“千里”,有人写作“十里”,你认为用那个字更好?为什么?2、诗的后两句表达了对友人怎样的情谊?这两句与王维送别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格调有什么不同?(答案:1、用“千”字好。
“千里”境界壮阔,可以着力渲染凄寒悲苦的气氛,又与诗的后两句情调相谐。
2、表达了对友人的劝慰和赞美之情,鼓励朋友乐观豪迈,积极进取。
这两句诗气势雄壮,胸襟开阔,一扫缠绵忧怨的老调,是壮伟之音。
)三、渡汉江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作者贬谪岭南逃归途中。
1、诗歌前两句里的“断”和“复”反映诗人怎样的贬谪生活?2、按常理说后两句似乎写作“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更恰当,这里的“怯”和“不敢”反映了怎样的心理?(答案1、作者贬居岭外,思念亲人,又长期得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精神极为痛苦。
2、因为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却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
这种抒写,更显真切、耐人咀嚼。
)四、山行留客张旭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注释】①物态:景物的样子,这里指(山中的)景色。
②便拟归:就打算回去。
1、首句的“弄”字历来为人称道,请从修辞和表达效果上品味这个炼字。
2、诗中哪两个字说明客人要回去的原因?哪一句以退为进,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喜爱与希望同友人共赏美景的愿望?(答案:1、这个“弄”字,用拟人的手法,化静为动,将万物沐浴在春光中的静景写活了,给景物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也给客人留下了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仿佛是要让客人自己意识到——如此美景,留下来是值得的!2、轻阴,入云深处亦沾衣五、绝句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释】①泥融:指冻泥融化,又软又湿。
1、诗的前两句选用了哪些意象描画了春天的景象?2、后两句中的“泥融”、“沙暖”呼应了前面哪两个字?一“飞”一“睡”有着怎样不同的情态?(答案:1、“迟日”、“江山”、“春风”、““花草”。
2、呼应“迟日”,这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
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六、江上渔者范仲淹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注释】①渔者:捕鱼的人。
②但:只。
③鲈鱼:一种头大口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味道鲜美的鱼。
1、这首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2、联系《岳阳楼记》的名句,说说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对比,岸上人来人往,只想着鲈鱼的美味,船上渔民风里来浪里去:通过两幅画面的对比,反映了渔民劳作的艰辛,表达了对“江上往来人”的规劝。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这是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一个写照。
七、送友游吴越杜荀鹤去越从吴过,吴疆与越连。
有园多种桔,无水不生莲。
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
此中偏重客,君去必经年。
【注释】①吴越,指今苏杭一带。
1、这首诗表现了吴越之地哪些特色?2、“夜市桥边火”,请赏析“火”这个字的妙味。
(答案:1、江南水乡,风光秀美,物产丰饶,市镇繁荣,民风淳朴。
2、“火”字,既可使人想象夜市繁荣、热闹的景象,而“火”与桥下的水相映照,波光粼粼,更增添诗情画意。
)八、江陵愁望有寄鱼玄机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
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注释】①⑴江陵:今湖北江陵县。
②掩映:时隐时现。
1、“千枝”“万枝”与后面哪个词呼应?“枝”字的重复有什么表达效果?2、“江桥掩映暮帆迟”,这是怎样的一幅画面?请展开联想和想象,作具体的描绘(30字左右)(答案:1、“掩映”,通过“枝”字的重复,不仅写出了枫叶之繁茂,而且表现了思妇望君的急切心情。
2、极目远眺,但见江桥掩映于枫林之中;日已垂暮,而不见那人乘船归来。
)九、东栏梨花苏轼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注解】雪:指梨花。
1、除了以“雪”比喻梨花,诗歌还用了哪些词来描绘梨花?写“柳深青”有什么目的?2、看着雪白的梨花,诗人为什么会产生“惆怅”的心情?(请用原诗回答),这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淡白、清明,是为了衬托梨花的洁白以及繁盛。
2、“人生看得几清明”,抒发了诗人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之愁情。
)十、(一)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
(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两首诗里“远行人”、“一人”分别指谁?2、诗的后两句都是诗人的想象,这从哪两个词语上看得出来?3、“抱膝灯前影伴身”,这句描绘了诗人怎样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都是指诗人自己。
2、想得、遥知。
3、诗人抱着膝盖,对着孤灯,形影相吊一直坐到深夜,表达了孤独凄苦和对家人的深切思念。
)二、阅读下面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游湖宋•徐俯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
1春游湖的夹岸桃花蘸水开的“蘸”用的十分传神,请作简要赏析。
2、“小舟撑出柳阴来”一句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十五夜望月唐•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有人认为“桂花”一词,有点题之妙,你同意吗?作简要说明。
2、将末句的“落”字改作“在”字,你认为哪一个更有表现力?为什么?移家别湖上亭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写了哪些景物?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东栏梨花宋•苏轼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1、前两句写春末夏初景物特点,找出能体现季节特点的词语。
2、本诗的诗眼是哪个词?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书湖阴先生壁王安石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1、诗中写景从写到,既是对主人的赞叹,又写出了山水的情态。
2、这首诗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描写自然景物?试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渡汉江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注释】本诗系作者从被贬地岭南逃回洛阳,途经汉江时所作。
1、赏析首句中“断”字的表达效果。
2、“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表达作者怎样的心情?夜雪白居易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1、这首诗是从哪些角度描写夜雪的?2、从诗歌描写的情景中,你可以感知到作者怎样的心境?菊花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1、诗中第二句中“遍绕”“日渐”表现了怎样的情景?2、诗人喜爱菊花的原因是什么?这首诗寄托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雨后池上刘攽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本诗进行赏析。
江郎山和韵①宋•辛弃疾三峰一一青如削,卓立千寻不可干②。
正直相扶无倚傍,撑持天地与人看。
【注释】①和韵:唱和别人诗词,仍采用原诗的韵。
②干:求取,这里指接触的意思。
1、这首诗写出了江郎山山势、的特点。
2、诗人借描绘江郎山表达了怎样的人生理想?13.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A.近年来,我国以新的姿态积极参与知识产权国际规则的制定和调整,迈出了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而又负责任的参与者的重要一步。
B.8月11日晚,中国男篮打响了2006斯坦科维奇洲际篮球冠军杯赛的首场比赛,姚明复出领军对阵诺维茨基统帅的德国队。
C.一些学者认为,圣诞节如今已成为中国民间的一个节目,而不能简单视为西方的“舶来品”。
D.交通建设质量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经济、技术问题,而是关系到国家财产、人民生活及生命安全,是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
14.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A.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农村和西部地区能否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任务,对全国来说举足轻重,成败攸关。
B.据美联社报道,以色列内阁8月13日通过了联合国安理会呼吁以黎停火的决议,为持续一个月之久的以黎冲突的结束清除了一个主要障碍。
C.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截至8月15日的统计表明,我国正在遭受自2001年以来最严重的自然灾害损失。
D.当今世界,自主知识产权所占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科学发展水平的标志,而科学技术进步与否是国家富强的标志。
1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关键是改变以单纯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方式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
B.得知情况,他立即掉转车头赶往案发现场,并下达命令:—定要不惜任何代价、任何手段,确保人质安全。
C.从“民族英雄”一夜之间沦为“科学骗子”,这种大起大落,不仅韩国克隆专家黄禹锡本人是一次沉重的打击,而且让整个韩国科学界为之蒙羞,更让人类克隆科学研究遭受了重创。
D.家长对自己孩子的缺点,不应该袒护,而应该及时提出批评,加以帮助。
1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需要每个公民都遵守道德规范。
这包括执法者要具备人道主义、理性和平、善良宽容的素质。
B.会议对“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了“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改革措施和主要政策取向的讨论是很富有成效的。
C.政协提案在网上征集民意,进而以民意为基础进行重点督办,是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和民意内容的制度创新。
D.青年教师工作热情高,干劲大,这是值得肯定的,但他们所缺乏的,一是理论水平不高,二是实践经验不多。
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日前,网易、新浪等14家网站联合向全国互联网界发出文明办网倡议书,号召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文化环境,清除不健康信息,已成为社会的共同呼唤、家长的强烈要求和保障未成年人的迫切需要。
B.就复旦大学今年自主招生以面试为主、高考成绩为辅的做法,有关人士指出:“这是中国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破冰之举。
”C.北京远途的游客基本上还是靠文化遗产,而这样的观光旅游如果再深度发展、深度体验就变成文化旅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