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合集下载

中学历史主体性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中学历史主体性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中学历史主体性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初探【中图分类号】 g633.51【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671-1297(2012)10-0183-01随着初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和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不符合时代的要求,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模式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要想建构与运用新课程的教学模式,转变教学方式,首先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对传统历史教学模式进行重新审视,探讨与吸收新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

以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特征,以鼓励学生相互协作、集体探讨、设疑问难、大胆创新为动力,以提高学生发挥个人特长、收集信息、激活思维、解决问题为目的的一种“主体性教育”的新型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的教学活动,必须是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发动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启动学生动脑、动眼、动口、动手等多种感官功能系统,使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

一“主体性教育”课堂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区别1.教学主体不同。

传统教学模式的主体是教师,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这里的“师”,只是一台传授知识、灌输知识的工具,而学生则是被动接受这些知识的容器。

“主体性教育”的主体则是学生,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建构自己认知结构的过程,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灌输对象,而是对知识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主体。

那么,在学习方法以及学习内容上学生就应该有自主权,因为“主体性教育”是以学生自主选择、收集、整理信息为途径,以开放式、论辩式学习为手段,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终极目标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它不仅仅让学生了解知识,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层次不同。

传统教学模式,不分对象、不分差别,对学生要求设计在同一层面上,仅以学生考试成绩来划分“优生”和“差生”。

而“主体性教育”没有“优生”和“差生”的概念,它灌输的是一种“分层教育”模式,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形式初探论文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形式初探论文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形式初探历史知识是生动的,历史课的教学也应该是生动的。

多年来我们的学校教育在教学方法上,还是运用灌输式。

新课程标准提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为适应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我们教师也就该积极探索多种教学形式,改变过去那种严格按照教学流程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的状况,应该体现历史学科的灵活、扎实、创新的特色,为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交往、合作学习、公平竞争创造条件。

维果尔茨基说:“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只有那种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良好的教学。

”我们教师更应该注重教学改革,适应教的教学理念,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因此在教学方法上,我不断创新、尝试,找寻适合学生更好发展的方法。

(一)预习导学,发现问题首先在上课开始大约六七分钟的时间,指导学生带着问题看书,并认真思考。

引导学生对历史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人物、地名及时间作出标记,当学生预习发现问题时教师适时指导,增加师生之间的情感。

我认为教学与智力发展的基础应当建立在师生之间的那种非常亲切的情感上,是取得教学效果成功的关键之一。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情感与认识过程是密切相联的,任何认识活动都伴随着一定的情感,它总是在情感的动力影响下进行的。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预习很重要,它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正确指导学生抓住预习的关键,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讲授新知,理清线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讲授新知识时,注意知识的条理,对于重要内容、历史线索、重要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等要求学生在书上注明或标出。

或者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归纳、总结,如在讲授“美国独立战争时”给学生讲清楚独立战争的过程,原因——导火线——开始标志——组建军队——选举总司令——建国——转折——胜利——独立——意义。

这样经过不断的训练,学生的综合问题的能力会有所提高,那么学生的整体素质会有质的飞跃。

(三)抓住重点,精讲多练确定一堂课的重点内容、重点问题、重点活动,是教师在备课时的一个重要的方面,需要认真地考虑分析。

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初探——基于农村初中历史教学现状的思考

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初探——基于农村初中历史教学现状的思考


初 中历史教学现状分析
1 史教 师 自身水 平 不 高 。 历 ( ) 村地 区 , 1农 尤其 是边远地 区学校 的历史教 师 , 多都是 很 从 事 了 几 十年 历 史 教 学 T 作 的 , 于受 多种 素 的 影 响 , 们 中 由 他 的 大 多数 仍 然 是 持 落 后 的 观 点 来 看 待 事 物 ,并 且 对 新 事 物 有 抵 触情绪 。认为过去的一切都好 , 始终不肯接受新思想的洗礼。学 生 在他 们 的教 育 下 学 到 的 部 分 知 识 都 是 过 时 的 , 或 是 错 误 的 , 抑 严 重地 影 响 了学 生 的 身 心发 展 。 () 2 目前 的 初 中历 史 教 师 大 多数 知 识 面 比较 狭 窄 , 其 是 科 尤 技 、 学 、 术 等 方 面 的知 识 严 重 不 足 , 多 老 师 因 此 在 面 对 学 文 艺 很 生 提 出 的 问题 而 无 法 做 出 解 答 时 显 得 非 常 尴 尬 ,感 叹 自己 的知 识 储 备 实在 是 少 之 又 少 , 实 有 一 种 “ 到 用 时 方 恨 少 ” 感觉 。 着 书 的 还 有 的 教 帅 有 时 为 了 一 个 探 索 性 的 问题 的 设 计 而绞 尽 脑 汁 , 还 总 觉得 不 尽 人 意 I I 。 ( ) 村初 中历 史 教 师 的 学历 普遍 较 低 。 至 还 有 些 历 史教 3农 甚 师在大学期间并非就读 于历 史专业。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 了一 些 问题 : 些 历 史 教 师 专 业 知 识 不 够 扎 实 、 论 水 平 深 度 不 够 、 这 理 学 非所 用 以及 缺 少 提 升 自身 能 力 的 平 台 等 。 问 题 所 导 致 的 最 终 结 果便 是 :这 些 历 史 教 师 在 课 堂 上 不 能 有 效 地 把 自己 所 学 的 矢 ¨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初探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初探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初探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

中学教学肩负着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重任,推行创新教育责无旁贷。

那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实行创新教育呢?下面我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一点认识。

一、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能力众所周知,在新的世纪里,教育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人才竞争将是新世纪发展的主流。

培养创新人才的前提是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改革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留给学生创新的空间,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创新。

叶圣陶指出:“师当然须,尤宜致力于导,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知……”因此,我在教学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

尤其是自学的能力、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主动探索能力的培养。

如我在讲授《俄国的历史转折》这一课时,没有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把“教”变成了“学”,简要过程如下:导入新课后,为了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疏理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自学完成如下作业:1、俄国在1861年实行改革的原因是什么?2、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改的?3、这次改革有什么影响?学生完成后,公布自学结果,教师再对自学讨论中出现的问题及教材中的重点、难点进行串联讲解,最后,鼓励学生向课本质疑,向老师质疑,把思维的触觉点升华到理论高度,创设一种宽松、愉悦的双向交流气氛。

这样把教学活动真正变成活跃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创新的过程。

新的教育要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及创造精神,把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转移到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上来。

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打破思维定式,只有通过发现式、启发式、讨论式等优化的教学方法和模式,综合加以运用,将历史知识赋予时代的气息和增加其神秘感和趣味性。

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思维品质,不拘尼于满足历史的传统见解上,我们才能做到兼顾改革创新精神,又要着眼于实际效果。

真正做到学史知史,知史明志,以史为鉴的最高境界。

中学历史“自主合作,内外结合”教学模式初探

中学历史“自主合作,内外结合”教学模式初探

中学历史“自主合作,内外结合”教学模式初探中学历史课程是一门融科学性、实践性、趣味性、教育性为一体的社会学科课程。

在“建构主义理论、兴趣学习理论、创新教育理论”的支持下,我们以落实新课改基本要求为目标,整合课内外资源,创设了“自主合作,内外结合”教学模式: 确定探究的课题→制定探究计划→搜集相关资料→整理分析资料→形成探究结论。

这一模式拓展了学生探究历史的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引导学生树立了正确的历史观。

一、确定探究课题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学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小组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确定要探究的课题。

课题不可因过大而缺少可操作性,也不能因过小而缺少可探究性。

如在学习《原始的农耕生活》一课时,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了小组的充分讨论,集体确定了本课探究的课题是“原始农业和现代农业有哪些不同点”。

这个课题不仅具有可操作性,又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特别是栖霞北城子古遗址离我们学校只有2公里,给学生实地考察提供了方便。

这一教学活动的设计主要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教学原则。

学生的主体性是指在教育活动中,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时所表现出来的功能特征。

在这一活动中,学生由传统教学中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了主动的探究者,不仅探究到了问题的结果,更主要的是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了创新精神。

二、制定探究计划确定了课题后,还要对课题再进行分析和讨论,明确需要哪些方面的资料来支持这一课题、这些资料分别由哪些小组来完成并规定完成的时间。

这一教学活动的设计主要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教学原则,主动性原则是指学生主动地或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当中,表现为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和独立性。

学生一旦拥有了学习的主动性,那么他就会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善于运用科学的方法,自己合理安排学习活动,在学习中能够表现出积极探索和进取的精神。

三、搜集相关资料学生按计划分小组搜集资料:可到图书馆,可利用网络平台,可走访群众,可实地考察。

新课程下初中历史教学

新课程下初中历史教学

初探新课程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摘要:现在的历史教学处于一个倡导创新和强调个性的新时代,应该具有探索性、开放性,旨在培养创造型和发展型的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

为了在教学中真正实现“改变课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因此构建符合学生特点的历史教学模式,显得非常重要。

本文就新课程下的历史教学模式谈谈自己的认识。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历史教式学模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新课程的实施,课程观念、教学观念和史学观念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教师需要更新教育理念,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方式,立足于新课改的基础上,面向真实世界,教给学生有生命的、有生活的历史内容,发展生活化的历史课堂,关注“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贯通,实现生活化教学,真正做到“通古知今”、“彰往察来”,使学生从历史的探究中真切感悟生存智慧,逐步做到“学会学习、学会观察、学会做人、学会合作”,进而“学会发展、学会生活”。

所以,构建怎样的符合学校和学生特点的历史教学模式,显得非常重要。

下面就新课程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模式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讲谈——接受式讲谈——接受式是在改革传统历史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形成的。

传统历史教学模式是50年代初我国历史教育工作者以苏联的教学模式为基础,融合我国的一些传统的教育思想的方式而成的,以“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家庭作业”五个环节为结构程序。

它的优点是方便了人们对历史教学活动过程的准确把握,有利于历史知识的系统传授,对历史教学实践的指导也更为明确具体。

70年代末、80年代初,人们对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在巩固了教师系统地讲述历史知识、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基础上,采用师生谈话的方式展开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自主积极地接受历史知识,教学双方形成了双向的反馈交流,这一改革后的模式,从其特征上看,可称为“讲谈——接受式”。

中学历史教学方法

中学历史教学方法

中学历史教学方法初探摘要:中学历史教学必须突出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恰当处理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的关系,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应社会的需要。

关键词:历史教学;传统教学方法;现代教育技术如何突破历史教育的传统模式,发掘历史学科的优势,培养高素质人才,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课题之一。

历史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极具优势的学科之一,它纵横古今,囊括世界,为学生提供了沟通时间和空间的广阔天地,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渠道和途径。

因此,历史教学必须打破现有的传统模式,从培养人的高度入手,创造性地开展课堂教学改革,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和学生发展的需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吸取前人经验,继承发扬优良的传统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都有自身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它们应该是并行不悖的。

传统教学方法经过了岁月的考验,肯定有存在的价值性和合理性,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有很大的帮助,简单地否定无疑是因噎废食。

传统的讲授方法是最常用的课堂教法,也是最基本的教法。

随着历史课程目标、体系、评价等方面的革新,在历史教学实践中,必然要采用和尝试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但传统的讲授方法仍然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无论什么层次的教学,课堂讲授法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任何教学方法都要以激活、调动、启发学生的思维为主,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活跃发展。

学生可以参与教学,但依然要依靠教师的引导启发。

这就要求历史老师充分运用语言魅力,尽可能使得干巴巴的史实充分鲜活起来,将教科书上的文字转变为历史情境再现,融会讲授、板书、讨论、朗读、角色扮演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情绪,以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

二、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运用新的教学手段现代教育技术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及管理来促进教与学的最优化的理论与实践。

中学历史教学方法初探

中学历史教学方法初探

中学历史教学方法初探摘要:在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中,说教式、灌输式和陈述式的教学方法严重限制了历史教学功能的发挥,扼杀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落实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传统的中学历史教学方法显然已经不符合要求。

对中学历史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是摆在中学历史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

通过创新历史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提升中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更新历史观念、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在本文中,笔者着重探讨了中学历史教学方法的问题,希望能够为中学历史教师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教学方法传统的中学历史教学具有非常典型的说教性、灌输性和陈述性的特点,直接导致许多中学生对历史课程失去了兴趣,严重限制了中学历史课程预期教学目标的实现。

新的中学历史教学方法应该重视学生,并提升他们的历史思辨能力,更新其历史观念,培养其历史创新思维能力。

导致中学历史教学方法单一乏味的因素有许多,想要系统地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更加需要中学历史教师的大胆实践。

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落实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传统的中学历史教学方法显然已经不符合要求。

对中学历史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是摆在中学历史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

本文就中学历史教学方法问题展开了论述。

一、利用当代技术优势,将多媒体技术融入到中学历史教学当中。

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多媒体技术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并在许多领域当中得到了大规模的应用。

在我国的发达地区,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教学方法,即使在我国的经济欠发达地区,也有不少地方在多媒体教学方面展开了有益的尝试。

本文所指的多媒体教学主要是指以计算机、网络等技术为基础,利用各种预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方法。

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授课生动形象、绘声绘色的优点,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设计,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多媒体教学方法能够通过有效利用文字、图像、视频、声音等多种途径来调动学生的多种器官,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课堂教学的预定目标。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初探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初探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初探函授学员:彭毅力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获取知识的双向交流过程。

教师要在有限的45分钟内,讲‚活‛历史,做到举重以明轻,难度大的问题能深入浅出的讲出来,增大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知识的密度,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是我们历史教师应该认真探索的教改课题。

下面试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思考,谈几点体会。

一、熟练地驾驭教材(一)要宏观把握教材。

备课时,把每节课都放在整个历史长河中去,居高临下地讲述。

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通读教材,掌握历史阶段特征。

例如高一世界近现代史下册第一章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包括四节内容,这四节前后联系可看作是一个整体:俄国十月革命、资本主义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亚、非、拉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是总的世界革命运动的三个组成部分,共同促成世界现代史首次革命高潮,这是以俄国十月革命为开端,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里的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为主导,以被压迫民族为同盟军的一次世界规模的革命运动。

这样讲述,学生就有了一个宏观的认识。

再如讲述中国近现代史时要宏观把握三条线索:中国人民的屈辱史、抗争史和探索史。

那么以后讲任何一节时都可放入一条线索中去,使学生能更清楚地把握历史。

(二)微观拓宽教材。

中学历史教科书曾被一些史界同仁形象地称为‚压缩饼干‛。

因此,我们在使用教材时,对一些内容必须进行必要的充实和具体化,使之生动形象和更易理解。

当然,拓宽是适当地,像教材有关内容的顺延,史料的补充,理论的深化等等,这对提高学生的读史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是很有好处的。

就理论的深化来说,因高考越来越把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作为主要内容,而有些理论性问题又使学生感到高深莫测,无所适从,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就应适时地把有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观点向学生进行渗透,使学生有规可循,心中有数,从而提高思维能力。

例如:我在讲述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作用时,引用了赵尔巽在《清史稿》中的有关论述:‚秀全以匹夫倡革命……中国危亡,实兆于此。

中学历史课堂开展项目式学习初探

中学历史课堂开展项目式学习初探

中学历史课堂开展项目式学习初探目录一、内容概要 (2)二、项目式学习的概述 (2)三、中学历史课堂开展项目式学习的必要性 (3)四、项目式学习在中学历史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4)4.1 确定项目主题与任务 (5)4.2 制定项目实施计划 (6)4.3 开展项目活动与实施步骤 (8)4.4 项目成果展示与评估 (9)五、中学历史课堂项目式学习的实施流程 (10)5.1 前期准备阶段 (12)5.2 实施阶段 (13)5.3 总结评价阶段 (14)六、项目式学习案例分析与探讨 (15)6.1 案例一 (16)6.2 案例二 (17)6.3 案例三 (19)七、项目式学习的反思与改进建议 (20)7.1 反思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与挑战 (22)7.2 针对问题的改进措施与建议 (23)八、结论与展望 (24)8.1 研究结论总结 (25)8.2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与建议 (27)一、内容概要本篇文档旨在探讨中学历史课堂中项目式学习的初步实践与探索。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项目式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本项目旨在通过结合历史学科特点与项目式学习理念,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其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将首先概述项目式学习的基本概念、理论基础及其在中学生历史课堂中的应用价值。

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介绍如何在中学历史课堂中有效实施项目式学习,包括项目的设计、实施、评价等环节。

我们还将关注在项目式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与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本篇文档还着重强调了教师在项目式学习中的角色转变,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支持者。

通过引导学生参与项目式学习,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历史观,激发其对历史的兴趣,从而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项目式学习的概述项目式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简称PBL)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它鼓励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深入探究和实践操作。

21-1P-孙鹏军-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初探(1)

21-1P-孙鹏军-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初探(1)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初探孙鹏军摘要“师生互动”历史课堂教学模式运用的基本历史教育教学理论,吸取了传统历史课堂模式的长处,借鉴了许多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而形成的创新性历史课堂教学模式。

它体现了教与学既对立又统一的原则。

在这对矛盾中,如果我们能做到把双方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以教促学,以学促教,以学促学,就能使整个教学过程处于共振、互动和合作之中。

教师要做到这一点,需对此模式的原则、理论依据、特点有个总体上的把握,那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应该如何进行呢?本文中笔者将对此进行深入分析。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活动设计一、引言教育部门在大力倡导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很多老师倾心于教改工作的研究中,取得令人瞩目的教改成果。

通过吸收别人宝贵的经验,并结合自己实践教学,我深感教学改革的关键是课堂教学改革,而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关系又是课堂教学的关键,研究课堂上师生互动关系,是教改的最佳突破口,如何在历史课堂上建立一个和谐、融洽、轻松的师生活动关系呢?那便是建立“师生互动”历史课堂活动教学模式,本文中笔者将重点分析和介绍一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的有效策略。

二、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的有效策略(一)从课堂教学目的出发预设教学“活动”中学历史课堂的教学目标是历史教学活动的根本出发点(起点)以及归宿,是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活动的核心以及灵魂。

中学历史课堂设计,它最终决定着历史教学内容的确定以及安排,中学历史课堂活动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最终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效果的高低,都能够见到教学目标具有着多方面的功能:主要为导向功能,中学历史课堂活动设计,能够正确指引着历史教学活动的发展方向;而评价功能,也是评价中学历史课堂活动的常见依据;教学目标的实现对师生双方都能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

因此,我们在教学活动和师生互动设计的时候,应该首先确立教学目标,然后才是为了达成目标而选择的教学策略、拟定的教学程序,以及为实施目标所进行的教学活动过程。

历史(心得)之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模式新探

历史(心得)之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模式新探

历史论文之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模式新探为改革当今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单一传统模式,笔者在教研工作实践中,取目标教学模式的众家之长,探索改造成了“三环十步一反馈”目标模式。

这一模式经十所中学的三年实验,于1996年底结题检测,认定具有推广价值。

现介绍给同行,以期引玉。

“三环十步一反馈”目标模式的基本程序如图所示:附图{图}以新授课为例,提出这一模式的操作要求:(一)制定教学目标课前制定明确、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是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

这一环节分三步操作,其要求是:第一步,确定知识目标。

教师统揽教材,学习大纲,弄清所授课(含章、节,下同)的知识点及其在学段知识体系中的位置。

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水平及所授知识的目标独立性,按课后习题要求,确定若干知识点,作为所授课的知识教学目标。

第二步,确定能力目标。

按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把所授课在认知领域的目标,细分为不同层次(即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再依据这个划分标准,确定学生知识学习的能力层次,对每一学习能力层次的活动形式,定出具体的教学目标,并用可以观测的外显行为方式描述出来。

第三步,确定思想目标。

挖掘所授课教材的思想教育内容,找出思想教育点,根据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中的情感领域目标,细分为“接受”、“确信”、“性格化”三个水平层次,定出具体的思想教育目标。

(二)实施教学目标实施教学目标是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

这一环节分四步操作,其要求是:第一步,前提诊断测评。

在学习历史新课前,对学生应具备认知前提能力和情感前提特性进行诊断测评,看学生是否具备学习历史新知识的技能基础和思想情感基础。

前提诊断主要是通过测试、问卷、谈话、提问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诊断摸底。

诊断的内容要紧紧围绕那些与新授教学目标有关的旧知识。

测试后,教师要迅速作出订正、指导和评价,激励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然后转入新课。

前提诊断测评,不是每一节课前都要作这一步工作,仅是新授课开始时,或遇到重点教学目标内容与有关学科的知识存在密切联系时,或与重点教学目标有关的旧知识已学过较长时间时实施。

中学历史性教学

中学历史性教学

中学历史探究性教学初探随着课改的深入推进,新的教育教学形势越来越重视以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为特点的探究性学习的开展。

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崭新的学习方式,旨在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学习,其意义是在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合作意识和科学精神上有很大的优势。

现就结合本人教学实践,就初中历史学科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谈几点粗浅的认识和体会。

一、重视问题情景的创设,努力激发学生展开探究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开展有效学习的前提,也是学生主动探究的心理基础。

针对中小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强的心理特点,中学历史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兴奋点,在课堂导入环节和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适时创建恰当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就明确指出:“学生要注重探究学习,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

”当然,就历史学科而言,问题情境创设,不是教师简单地提出问题,一问一答,而是要转变教学观念,即以学生发展为本,并视其为历史教学的出发点。

在教学中,通过营造浓厚的问题情境氛围,养成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兴趣,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求异、创新思维。

在实施情境教学时,问题呈现方式可以多样,既可以在教师启发诱导下获得,也可以由学生主动探究获得。

例如讲“二战”可以设问:“二战”结束之际,美国为尽快结束战争,向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放了原子弹。

假如你是一名高级军事顾问,你是否认为向日本投放原子弹是解决战争的唯一出路,是否还有其他的途径来尽快结束战争。

总之,要力求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的目标,确定思维的方向,从而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加足思维的“马力”获取知识、提升能力。

二、关注学生内在活动,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正如著名数学家波利亚所言,“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自己去发现。

新课程理念下中学历史教学初探

新课程理念下中学历史教学初探

都可 以, 同时指出要研究 电阻的大小同导电物质的长度 、 横 截面积、 材料种类这三个因素任何一个因素间的关系, 就要
人为地控制 另外两个 因素, 使它们相等 , 并指出这种实验 的
方法就是 “ 控制变量法” 再让学生运用这一方法系统地进 ,
行上述实验,使学生在实际操 作过程中去体验这一科学方
出 P甲< P乙 。也 可 用 另一 方 法 :已知 R 甲> R乙 ,并联
论当然是否定的。再用横截面积和长度都不 同的两根镍铬 合金丝分别 串入上述 电路中, 观察小灯泡的亮度 , 并让学生 思考这个实验能否说明电阻大小同导电体的某种特性有关, 结论 同样是不能。这时就可不失时机地问学生 :我们应该 “
法。
在物理教学 中还有许多概念和规律 的探索和推导的实
验过程 , 都运用 了“ 控制变量法” 这一科学方法, 如在引导学 生探索 “ 导电体中 电流大小同其两端 电压大小和其电阻大 小之 间的定性关系, 最终得 出欧姆定律” 和探索 “ 力的作用
Hale Waihona Puke 的作用 。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打破 以往“ 授之 以鱼” 的填鸭
并相互讨论后, 有的回答: 应取两根横截面积相 同、 但长度
不同的镍铬合金丝进行上述实验 ; 有的同学说: 应取两根长 度相同、 但横截面积不同的镍铬合金丝进行上述 实验; 还有
的说 应取 长 度 、 截 面 积 均相 同的 一根 铜 丝 和 一根 镍 铬 合 横
分析,确实能起到提高解题速度与准确率的 良好效果 。在
物理 ( 如在力学 、 电学 、 热学) 学习中 , 可用“ 控制变量” 这一 科学方法去分析解决 的实际问题还很多,这为学生灵活应
用 这 一 科 学方 法 解 决 问题 提 供 了保 证 。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三种基本模式1000字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三种基本模式1000字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三种基本模式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三种基本模式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是学生接触历史知识和文化的主要渠道,也是培养学生历史素养和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

如何有效地进行历史课堂教学,是每位历史教师都需要认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三种基本模式,希望能够为广大历史教师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一、讲授模式讲授模式是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最为常见和基本的教学模式。

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口头授课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历史知识,讲解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等内容。

这种教学模式通常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知识背景和较高的表达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更为系统和系统化的认识。

在讲授模式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课程设计和策略,例如演示讲解、幻灯片展示、多媒体教学、互动问答等方式,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在这种模式下,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反馈和参与度,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提问、表达和讨论,以促进课堂的互动与交流。

二、研讨模式研讨模式是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比较新颖和富有挑战的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教师不再是独立掌控课堂的主导者,而是与学生一起共同研究历史问题、讨论历史观点、解析历史事件。

这种模式通常需要学生具备更高的自我驱动和研究能力,以便能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讨论和分析中。

在研讨模式中,教师需要设定明确的课程目标和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学习、思考和发言,提高他们的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能力。

教师不仅仅只是传递历史知识,更是鼓励学生自我发掘、深入探究、积极思考,以更深层次地感知历史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三、体验模式体验模式是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比较富有创意和乐趣的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教师通过生动的课堂活动、情境模拟、角色扮演、文化展示等多种方式,让学生直接参与到历史文化的体验中,增强其对历史文化的认同和学习兴趣。

在体验模式中,教师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丰富的体验活动和情境模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想象力,降低历史知识的抽象性和难度,加深学生对历史文化的理解和感受。

中学历史教学方法初探

中学历史教学方法初探
学科 建设

中学历 教学方法韧棵
一 ~ 囝 ■ 宋建中
一 一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在新课 改教学过程 中,需要 以课程要求和素质 教 育为导向, 以改善教学 方法为路径 , 以提升学生能 力为重点 , 以构建知识体 系和评价体 系为载体 , 以知 识 与能力 、 过程与方法 、 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 为维度 , 结合 中学历史课程 内容和结构特点 ,笔者积极探 索 新课 改下的历史教学方法 ,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和素 质能力 提升的 目标 。
二、 调 整 传 统教 学 方法 。 采 取 多 元教 学 方 式
新课改 中学历史教材要求 以知识与能力 、过程 与方法 、 情 感态 度与价值观为维度 , 提倡充分发挥学 生 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 培养学生成为学习 自觉性 、 知 识 系统 性 、 逻 辑严密性 、 思维辩证性 、 素质全 面性 的 “ 社会 人” , 学会使用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分析问题 、 解 决 问题 , 提高学 生的历史意识和人文素养。 历史知识 的掌握需要提高教学质量 ,调动学生学 习历史的动 机 和态度 , 培养学生理解 、 运用历史知识总结历史经 验 教训 的能力 ; 通过架设知识桥 梁 , 增 长学生见识 , 开拓其视野 , 构建历史知识体系 , 使其能够对历史知 识融会贯通 , 正确 阐释和解析历史事件 , 从而具有把 握现实事件 的历史关联和发展趋势 的能力 。具体在 历史试题 中体现为对 主观试 题材料 的解析 能力 、 答 题切入角度和论述能力 、历史知识与理论观点结合 的逻辑辨析能力。学生历史事实积淀和学习能力 的 培养本身就是运 用方法维度提升素质的过程 ,过程 是载体 , 方法是手 段 , 目的是提升能力 , 方法 与过程 的结 合是学 生思维 习惯 和行 为方式 发生 改变 的历 程, 是学生 自发学习 、 行为 自觉 、 自我改变 的过程 , 以 此学生能够 自主完成学 习 ,在学习过程 中主动融入 历史学习方法 , 探索解决问题的路 径和技巧 , 凸显 良 好的学习体 验和进步 的喜悦 ,从而做到 自我提升学 习信心 、 学 习能力和人文修养 。

由“知识课堂”到“生命课堂”转变--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改革初探

由“知识课堂”到“生命课堂”转变--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改革初探
创新 课堂
传统 历史教 材着 眼于 如何 有效地 呈现 历史 知 识, 而课堂教学则 专注 于如何有效地掌握历史知识 , 历史课堂成为名副其实的“ 知识课堂” 。教师为了上 满课 堂 4 分钟 , 5 对历史教材内容作 了大量扩充。教 师 在课 堂 教 学 中讲 得 口干 舌燥 、 筋疲 力尽 , 生 在课 学 堂 上 听得 头 脑 发 胀 、 昏欲 睡 。 这 种 做 法 实 际 上 是 昏 对新 课 程 理 念 的 误 解 , 对 新 课 程历 史 教 材 的误 用 。 是 教 师 由教 材 的 执 行 者 到 教 材 的研 究 者 、 发 者 , 生 开 学 由学 习教 材 活 动 的 服从 者 到 学 习 教 材 活 动 的 主 人 , “ 命 课 堂 ” 关 注 学 生 实 际体 验 的课 堂 。 生 是 参与——动式模式的理论基础是人本主义心理 学的教学主张 。人本主义 心理学认 为 , 教学要 以学 生为中心 , 充分尊重学生 、 相信学生 。教师扮演的角 色不是学 生的 导师 、 知识 的传 播者 , 是学 生的 朋 而 友、 学习知识 的顾 问。教师的任 务是创造促 进学 生 学习的课堂气氛 , 激发学生的求 知欲 , 发挥独立性 与 创造 性 , 鼓励 学 生 自己解 决 问题 。 结 构 — — 活 动式 的 基 本 结 构 由三 个 环 节 组 成 : 创设历史情景一参与各类 活动一总结转化。 第一 步: 创设历史情景 。该模式 的一大特点 , 就 是以多种生动形象 的历 史场景 , 激发学生 学习历 史 的兴趣 , 使学 生乐 于参与活 动。创 设历 史情 景 的方 法很 多, 可以采取创设模拟历史场景 的方法 , 如把教 室布置成手工工场 、 历史会议的会场 ; 还可以把学生 带人社会 , 选择典型的历史遗址 或博物馆 , 为学生 作 活动 的场 所 。 第 二 步 : 与 活 动 。师 生在 预 置 的场 景 中 , 照 参 按 定 的程序展开活动 。可 以采取 由教 师一边讲 课 , 边 指 导 活 动 的 方 式 , 可 以采 取 由 学 生 自己 组 织 也 活 动 , 师指 导 的方 式 。这 一步 的主 要 目的 , 让 学 教 是 生参与各种形式的教学 活动 , 为学 生学 习历 史知识 提供具体的实践机会 。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和 参与意识 。 第三步 : 总结转化。通过教师 的启发 , 使学生感 悟所学 内容的情 感基调 , 到情与理 的统一 , 做 使这些 认识 、 经验转化为指 导他们思想 行为 的准则。其方 法 可 采 取 教 师 与 学生 一 边 活 动 , 边 点 拨 的 方式 ; 一 也 可采取活动结束前 , 教师引导学生 回顾活动内容 , 加 以启发讲授的方式 。 如“ 罗斯福新政” 教学 中可设 计{9 1 国大选 13 美 现场》 由学生互 动表演 , , 总统智囊团( 两组学生代表 扮: 一组 扮 胡 佛 方 , 另一 组 扮 罗 斯 福 方 ) 记 者 问 , 答 由 学生扮演各阶层 代表 ( 如银行 家、 大企 业家 、 大农场 主、 工人 、 农民等) 针对新政 的措施提问 , 总统智囊 团 现场 回答 , 结束后教师展示表格 , 要求学生逐条分析 其作用。在 分析各条 措施 时 , 教师要 补充一些 典型 事例 , 使措施具体化 , 而不是作简单 的文字叙述 。

中学历史教学有效课堂初探

中学历史教学有效课堂初探

中学历史教学有效课堂初探建立高效的课堂教学是现代教育改革课堂减负增效的根本途径,也是师生追求的最高境界。

传统教育认为教师把课本教好,学生把课本学好就是“有效的教学”。

用今天的素质教育的标准来衡量,如果一个教师只是书本的传声筒,学生只是被动地应付考试,而不谙熟学科的精髓,势必不能对学生的发展有益。

这种教学是无效的教学。

历史课堂的有效课堂如何实现?结合自身的学习和教学实践,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学法指导到位,养成良好习惯,方能事半功倍历史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长期积累的过程,决非一时一段的努力所能达到的。

历史教材有的注重史实,形象而生动,而有的教材则注重理论概念,较为抽象。

因此,只有注重学习方法,养成良好习惯,方能事半功倍。

思考和质疑是搞好学习的关键。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

(亚里士多德)疑问可能使学生心理上感到茫然,产生认知冲突,但只要学生积极思考,在这个“质疑”的过程中就能体现学生的独到创见。

如果一个学生长期处于“无问题”的状态,说明他思考不够,自然也就无所谓产生独到的见解。

同学们在激活思维的基础上,可能经常会提出一些新鲜看法,有些甚至是奇异的、不可思议的。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收获的不仅仅有结论,还有思维成功的快乐,更有思维的深度、广度和方法。

完善的模仿,终究是模仿;有缺陷的创造,毕竟是创造。

让学生心中常有疑问,也便留住了学生活跃的思维。

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开端。

历史课堂的良好习惯包括课前充分准备,课前预习或复习,课后及时归纳、练习,浓厚的历史学习兴趣,质疑、探究、反思的学习品质等,这应该是每一门学科学习的共同要求。

良好的习惯需要不懈的养成。

历史教师一定要上好每学期的第一节课,对一些习惯要求不断强调,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提醒学生,当良好的习惯成为一种常态之后,课堂的有效性也就渠成水到了。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探索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探索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探索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记录和反思,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培养国家公民的重要基础学科之一。

中学历史教育既要传授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又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探索合适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是保证历史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

一、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是一种以引导学生思考和发现为核心的教学方法,其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在历史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讲述故事、展示图片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引导他们自己探索历史的本质和规律。

比如,在探讨中国古代科技发展时,可以通过展示古代发明创造的图片,让学生自己思考和猜测古人的智慧和技术水平。

二、情境式教学法情境式教学法是一种模拟真实情境的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参与其中来加深他们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记忆。

在历史课堂中,教师可以设置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历史人物,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历史事件的发展和决策的重要性。

比如,在学习中国古代政治体制时,可以组织学生分角色进行讨论和模拟,让他们亲身体验到君主专制和等级制度带来的利与弊。

三、问题导向教学法问题导向教学法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并引导他们合作探讨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历史课堂中,教师可以提出历史事件中的疑点和争议,让学生通过阅读资料、分析证据、展开讨论等方式来解决问题。

比如,在研究历史人物时,可以提出他们的评价和争议,引导学生通过调查研究来做出有根据的判断。

四、案例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是一种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来进行教学的方法,通过具体案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提高他们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在历史课堂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案例,让学生根据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和讨论,从而深入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影响。

比如,在研究法国大革命时,可以选择巴士底狱事件作为案例,让学生分析其导致的原因和影响。

五、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一种通过运用音频、视频、图片等多媒体技术来提升教学效果的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当前,课堂教学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

广大教师用新课改理念武装头脑,积极投入到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中来。

作为初中历史课教师,笔者一直在思索,如何更好地结合历史课的实际,探索有效甚至是高效的历史课课堂教学模式。

经过近两年来的探究和思考,笔者构建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型课堂教学模式。

一、“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及解读。

总体要求:独立自学、反思生疑→情境引思、合作探究→展示点评、引领点拔→总结归纳、自悟践行→当堂检测、反馈提升。

(1)独立自学、反思质疑。

加强自主预习,有利于学生独学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是了解学情,发现问题,寻找易错点,突出重点,攻克难点的需要。

通过对比分析得知,学生课前自主预习后,即能达标53%左右。

为此,教师在课前,要认真组织学生以“讲学稿”为学习路线图,通研教材,独立完成“讲学稿”上的启发性问题,并能反思质疑。

为确保学生自主预习的实效性,具体操作上要重点把握以下几点:一是必须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由学校行为予以引导和规范。

让学生充分地阅读课文,充分地思考、感悟、体验、探究,讲求自主学习的效果,千万不能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走过场。

二是必须提高自主学习的质量。

教师要加强学法的指导,同时重视自主学习情况的反馈。

首先是引导学生注重对教材的整体阅读,通过阅读,
使学生加深对教材的领会。

其次要指导学生学会将重点内容、难点内容做标识,如划波纹线,划横线,划小三角符号等。

再次是独立完成“讲学稿”上的自学检测题目。

有问题和质疑的做好标记,拟定“我的疑惑”等。

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后,必须坚持检查自主学习的效果,并予以评价和点评。

这个检查评价,不宜详批,只是翻阅、检查,了解并掌握学生完成预习的情况,“以学定教”。

如果详细批改,学生就失去许多质疑的机会,失去了自己发现问题的机会,失去了与同学讨论、争执直到醒悟的机会。

三是必须保证“讲学稿”中自主预习案的设计质量。

预习案的设计要遵循低入(简单、根本、开放)、多做(人人可做、多做)、深思(独立学习、思考问题)、高出(例题自己做、难题自己想)的设计原则,即把需要学生掌握的重、难点变成问题让他们解决。

问题设计不宜过多,不宜过难,关键能生疑,切不可面面俱到。

(2)情境引思、合作探究。

通过对教材的预习和做自主预习案,学生的疑惑往往局限在肤浅的层面。

因此,课堂上仍需要教师深入把握教材,通过情境引入,从学生的角度并围绕学习目标提练出2?—5个学生自身可能存在的疑惑问题,设计成课堂探究案。

这些问题可能是学生预习后提出的疑问,也可能是学生根本想不到的疑点,也可以是老师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给学生提出的思考点。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因而,问题可以是教师提出来,也
可以通过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生成问题,这实质上也就是他们主动探求知识、构建知识,并运用已有经验和学习能力批判性地审视学习内容的过程。

笔者在指导学生自主复习《侵略与反抗》这一单元时,针对其中一个知识点:“林则徐的禁烟运动是直接导致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因素吗?”我在课堂临时设计成一个课堂讨论题,同学们议论纷纷,各抒己见,通过激烈的争论,虽然到下课都没有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但这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全体学生都动了起来,从动脑、动口等方面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致、活跃了学生逻辑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活动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与创新能力。

在对学生的调研中发现,他们更喜欢同伴讲解。

基于此,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必须强化小组合作学习。

为保证小组合作的有效性,教师须做到如下几点:第一,要做到“任务具体化,单位缩小化,效益最大化。

”各小组先进行一对一分层讨论,然后再组内进行讨论交流;第二,讨论的目标要具有开放性。

对重、难点和学生有争议的问题,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以发展其求异思维、创新思维。

第三,教师要有合理的自我角色定位。

即在学生的讨论中,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参加学生的讨论,并在必要时做出解答,同时注意给予学生以必要的尝试探究问题的思路。

在这个过程中,师生都是信息源,又都是信息接收器;师生的行为,既是反应,
又是信息。

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学生可能输出的一些不正确的信息予以及时的矫正,使其明理深入心。

例如在《西安事变》一框教学中,笔者在课堂探究案时设计了“张学良和杨虎城软禁蒋介石应该如何处理?”这个问题,然后分两个小组围绕着“杀蒋”和“放蒋”进行分组讨论,在每个小组代表汇报基础上,教师可进行归类分析,进而点明主题——做情绪的主人。

这一程序旨在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和语言表达能力,帮助学生在讨论探究中解决“问题”,从而达到使学生明白事理、坚定信念的教学目标。

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中应注意的两个问题:
(1)始终坚持以情感态度价值教育为中心
情感态度价值教育在历史课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学生能否接受教育影响,取决于他们的态度和情感;积极的情感和接受的态度,是德育影响内化为学生思想品德的关键。

以情感教育为中心,关键在于把情感教育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和使整个课堂具有强烈的情绪感染力。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坚持把情感教育置于教学过程的中心,并使其主导教学方向。

这是其本质要求,也是发挥其功效的根本所在。

情感教育的有效实施,还取决于师生间的情感沟通和教师的情绪状态。

师生间和谐友善的关系,是变学生消极心理定势为积极心态的有效方法。

同时,教师授课时与教学内容相适
应的情绪状态,是引起学生相应情感体验的重要途径。

(2)时刻密切学生的生活实际
实践研究表明,提高历史课教学实效的关键在于是否紧密联系中学生的生活实际。

一般来说,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是书本上的理论同他们生活实际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是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最深的,也是他们渴望在历史课上得到说明和解决的。

它们既是学生关心的“热点”,也是令学生困惑的难点。

这些矛盾反映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同他们独立解决问题之间的水平差异。

把握了这些矛盾,也就获得了历史课的教学动力。

总之,“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在教师、学生、问题、情境四要素的基础上生成的,构建它的五个程序也是相互渗透、融通互动的。

实施本模式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使师生之间在知识信息、价值观念、情感、态度、兴趣等方面实现平等交流,做到共识、共享、共进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