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9课《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第9课《桃花源记》教学设计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9课《桃花源记》教学设计语文八年级下册

初中语文《桃花源记》教学设计设计思路《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晚期作品,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从发现、访问再到离开桃花源,一线贯之。

作者目睹当时社会的黑暗、人民的痛苦但又无力抗争,只好寄希望于构设理想。

王荣生教授认为,文言文阅读的要点集中体现在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的“所言志,所载道”,落在文化的传承与反思上。

至于《桃花源记》,在对首尾错位、文质错位和虚实错位的剖析中,我们得以梳理文章曲折的叙事、朴素的理想和深远的意境。

教学目标1. 通过看图复述,品文赏景,品味桃源美好意境,体会作者语言风格;2. 通过对比悟读,读人悟韵,探究古人桃源理想,结合背景体悟情怀。

设计思路一、导入同学们,又到了桃花盛开的时节,你们能说出几句有关桃花的诗吗?桃花这一意象在中国文学中意蕴丰富。

今天,我们来学习东晋著名文人陶渊明的一篇带有“桃花”的文章。

看到这篇课文的标题时,你会想到什么呢?今天我们就跟随他的脚步,一探究竟。

二、多角度朗读,品桃源之美(一)多角度品读桃花源美吗?美在何处?请同学们一边朗读一边圈点勾画。

1.品自然之境:自然景象之美明确:“夹岸数百步”的桃花林,“中无杂树”,不难想象桃花盛开之时如火如霞的景象。

在芳草的映衬下,“落英缤纷”,飘若红雨,美不胜收,为渔夫进入桃花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花源的美好生活图景做了铺垫。

2.品生活之境:生活情境之美明确:这些景物都是人间乡村可见之物,给人“真实”之感。

语言极简洁,却字字真醇,韵味十足,描绘了一幅和平宁静、幽美淡远的村居图。

3. 品人文之境:人物和谐之美明确:桃花源里的人们过着男耕女织、夫唱妇随、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

明确:“客吾客,以及人之客”,桃花源人不仅内里和睦融洽,同时对外人也有着人道主义关怀。

(二)品理想之境1.比读:《桃花源记》其实是作者陶渊明为诗歌《桃花源诗》作的序。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后面节引的《桃花源诗》,看看哪些句子也能印证桃源的美。

八年级语文桃花源记教案(6篇)

八年级语文桃花源记教案(6篇)

八年级语文桃花源记教案八年级语文桃花源记教案(6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八年级语文桃花源记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八年级语文桃花源记教案1一、学情分析:《桃花源记》是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言文,作者是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陶渊明。

《桃花源记》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界,在那里生活着的其实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难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们的和平、宁静、幸福,都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的。

在这篇短文中,作者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以及对美好社会的向往。

经过了两年的学习积累,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也积累了一定的文言常识和文言字词。

而这篇小短文,有故事有情节,学生理解起来应该不难。

所以要更多地放手让学生自学感悟。

二、学习目标:1、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生平,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2、认读生字,能准确朗读并背诵课文。

3、掌握常见文言实虚词,积累古今异义词;会翻译课文。

4、学习本文叙事脉络清晰、描写生动、语言精练准确的特点。

5、理解本文深刻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

三、学习策略:在课堂模式上,我选取了我校一直在探究的“一四三”教学模式。

即“一个中心、四个环节、三种学习”。

在学案的编写上,要尽可能的多给学生一些资料,以减少学生查阅资料的时间,从而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要多指导学生学会有效的预习文言文。

比如,反复诵读,熟悉文章内容;根据课下注释和参考书翻译全文,把有难度的句子翻译和词语解释批注在相应的词句旁边;看课下注释和参考书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要在课本上做标记;要学会分类整理词语和特殊句式等。

有了充分的自学预习,课堂上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才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在课堂学习时,要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

《桃花源记》优秀优质教案(通用5篇

《桃花源记》优秀优质教案(通用5篇

《桃花源记》优秀优质教案(通用5篇一、教学内容本教案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桃花源记》。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文整体阅读理解,对文章的主题思想、写作特点、语言特色进行分析;对课文中出现的重要词汇、句子进行解析;对文章的文学背景、作者简介进行介绍。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思想,了解陶渊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2. 掌握文章的写作特点、语言特色,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文章的主题思想、写作特点、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重要词汇和句子的解析、文学背景和作者简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桃花源的美景图片,引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 自主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3. 课堂讲解:a. 对课文进行逐段解析,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主题思想。

b. 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语言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c. 解析课文中出现的重要词汇、句子,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4.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设想自己置身于桃花源,描述所见所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5.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课后习题,进行详细讲解,指导学生解题思路。

6.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课堂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文章主题思想:追求理想生活2. 写作特点:描绘优美景色,表达作者情感3. 语言特色:优美、朴实、生动4. 重要词汇、句子解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根据课文内容,绘制一幅桃花源的插图。

b. 仿写一篇以“我的理想生活”为主题的作文。

2. 答案:a. 插图:根据课文描述,展现桃花源的美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a. 推荐阅读陶渊明的其他作品,了解其创作风格。

2023-2024年八年级下册语文第3单元第9课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2023-2024年八年级下册语文第3单元第9课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第二部分(2—3):渔人进入桃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4—5):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花源未果的情形。(再寻桃源)
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做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同学们畅所欲言。
根据故事,试着背诵。
活动意图说明:
此环节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行文思路,在学生能够复述故事的基础上,老师有效地指导学生背诵,为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打下基础。
3、能通过抓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说出桃花源的美好意境,体会作者质朴自然的语言风格,从而提高审美素养。(第2课时,指向目标3)
4、能通过联系作者生平及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理解文章内涵,能表述出作者的情怀,从而增强文化底蕴。(第2课时,指向目标4)
三、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1
1.读文章,划分结构
4.能通过联系作者生平及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理解文章内涵,体会并表述作者的情怀,从而增强文化底蕴。
二、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1
同学们,又到了桃花盛开的时节,你们能说出几句有关桃花的诗吗?
桃花这一意象在中国文学中,意蕴丰富。今天,我们来学习东晋著名文人陶渊明的一篇以“桃花”命名的文章——《桃花源记》。根据课文题目,你能想到一个什么成语?
学生小组间自主翻译,代表回答,最后总结疏通。
归纳总结,做资料卡片。
活动意图说明:
此环节引导学生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板书:
教学反思:
1.试着分类别总结本文的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文言现象。
2.你能准确流畅地背诵本文了吗?
第3单元第9课《桃花源记》
一、学习目标

初二语文《桃花源记》教案

初二语文《桃花源记》教案

初二语文《桃花源记》教案8篇初二语文《桃花源记》教案篇1教学目的1.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古今异义词和省略句的用法;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加强诵读训练。

教学难点:认识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教学中应注重通过诵读来加深学生对文言字词、句子的理解。

可先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再体会领悟其语言特色和思想内涵。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二、指导阅读“阅读提示”,简介作者作品。

①陶渊明,名潜,字子亮,东晋著名诗人,诗歌多以表现田园山水、归居之乐见长。

②作者生活的朝代,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生灵涂炭。

陶渊明曾做过几任小官,因不满现实黑暗,辞官归隐,躬耕僻野,寄情山水。

③本文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可独立成篇。

三、教师范读课文,然后学生自读课文。

1.要求学生认真听清老师的断句、节奏,标记生词。

落实下列字词的读音:俨然豁然阡陌垂髫恰然邑人便要还家2.学生放声自读课文。

要求:1)基本读准断句,注音语气节奏。

②读完后理出难解的字词句。

四、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1.请三位同学读完全文。

教师要纠正读音错误,不明显的`句读错误暂呵不予纠正,留待下面的教学环节。

2.疏通课文中重要、疑难的字词句。

可让学生发言提出.也可让学生自由上讲台写在黑板上。

教师在此基础上归类整理。

要求学生领会掌握以下加点字同的含义:①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为具言所闻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2)乃不知有汉:竟:乃大惊:竟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都两两狼之并驱如故:一起4)一为具言所闻:详细地具答之:详细地5)甚异之:对……感到惊异欲穷其林.穷尽,走到尽头咸来问讯:都黄发垂髦:用特征来指代老人和小孩复延至其家:请处处志之:同“誌”,作标记谐太守:到…去,寻病终:死6)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第9课《桃花源记》教案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9课《桃花源记》教案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2.教学难点
(1)文言文词汇与句式: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文言文的词汇和句式是难点,如“乃”、“若”、“之”等虚词的用法,以及倒装句、省略句等句式结构。
(2)文化背景理解:理解课文所涉及的历史文化背景,如东晋时期的社会状况、陶渊明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从而深入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3)思辨能力培养: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主题思想,结合现实生活进行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践活动方面,学生们对于写作练习表现出较高的兴趣,但仍有一部分学生在运用文言文写作手法时感到吃力。我觉得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多设计一些类似的练习,让学生们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增强他们对文言文写作的信心。
此外,课堂氛围的调动也是我需要关注的地方。在本次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得较为沉默,参与度不高。为了提高他们的积极性,我打算在下次课上尝试采用更多互动性强的方法,如角色扮演、小组竞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章的写作手法和主题思想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文言文词汇和句式,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文章主题相关的实际问题,如:“你心中的桃花源是什么样的?”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对文章写作手法的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学生尝试运用对偶、排比等手法进行创作。
3.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通过对文章主题思想的探讨,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培养良好的审美观念。
5.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其全面发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教案【教材版本】部编版【教学目标】1. 理解并熟悉课文内容,把握桃花源人民的幸福生活。

2.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互助精神。

3. 培养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 了解桃花源的发现者和桃花源的描述。

2. 掌握桃花源的特点和桃花源人民的幸福生活。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难点】1. 理解并把握课文中的主要内容。

2. 分析桃花源人民的幸福生活的原因。

【教学准备】课本,图片、视频资料等。

【教学过程】【导入】1. 出示一张美丽的桃花源图片,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桃花源的想象和期望。

2. 观看一段关于桃花源的视频,呈现桃花源的美丽和神奇。

【展示】1. 让学生阅读课文《桃花源记》,快速浏览文章,带着问题阅读,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2. 学生自主回答问题,分享读后感。

【讲解】1. 分析桃花源的特点和桃花源人民的幸福生活。

2. 分析桃花源人民的幸福生活的原因。

【活动】1. 分组讨论,想象自己是桃花源人民,你会如何利用这样的环境创造美好生活?可以提供一些创新思路,如建设图书馆、艺术馆、健身房等。

2. 团队合作,设计一个海报,宣传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画出桃花源的美景和幸福的生活。

【总结】1. 整理归纳桃花源人民幸福生活的原因,并分享到班级中。

2. 重点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

【拓展】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其他相关文章,继续了解和研究桃花源的故事和桃花源人民的生活方式。

【作业】1. 完成课堂讨论设计的海报。

2. 阅读其他相关文章,写一篇关于桃花源的感想。

第9课《桃花源记》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9课《桃花源记》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桃花源记》一、情景分析《桃花源记》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是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陶渊明散文的代表作,在文中,作者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美好愿望。

二、教法探究在这节课的朗读环节,教师用“朗读工具”辅助教学。

在“朗读工具”里,将课文以文字加音频两种形式呈现,学生看着屏幕上的文字内容,跟着音频朗读课文,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发挥想象,感受画意,感知课文内容,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用辅助教学,让学生从多媒体课件中直观、形象地感受桃花源的美好画面,教师提出启发式的问题,学生带着疑问品读课文,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文本,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课例呈现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积累文言字词,理解文章内容,准确翻译课文。

3.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字词,理解文章内容,准确翻译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1.诵读教学法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3.自主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世外桃源”是同学们熟知的一个成语,它原指晋代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乱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后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现在,就让我们跟随陶渊明一起走进这个世外桃源,来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二、展示学习目标多媒体显示: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积累文言字词,理解文章内容,准确翻译课文。

3.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三、了解作者多媒体显示: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隐居田园。

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文的主要题材,代表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教案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桃花源记》的教学中,我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并体会到文章中所表达的深刻意境。通过这次教学,我发现了一些值得思考的地方。
首先,关于导入新课的部分,我发现以提问方式引入课题,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他们对于“世外桃源”的概念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为后续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显得有些拘谨,可能是因为对文言文的陌生感造成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这部分学生的心理,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
3.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通过分析课文内容,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和解读文学作品,提出自己的观点;
4.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会运用课文中的句式和词汇进行写作和口语表达,提高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5.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课堂讨论中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形成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文本阅读与理解:《桃花源记》的情节结构、人物形象、环境描写等,特别是“世外桃源”的理想境界描绘,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通过分析课文,使学生理解作者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文学象征意义:文章中的“桃花源”不仅是现实中的理想之地,也具有象征意义,学生需要理解其深层含义。
举例解释:
-针对句式结构难点,教师可以通过现代汉语与文言文的对比,辅以图表、示例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句式特点。
-对于文化背景的理解,教师可通过引入相关历史故事、文化知识,增强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从而降低理解难度。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桃花源记》的背景和基本概念。这篇文章描绘了一个远离尘世纷扰的理想之地,反映了作者对和谐生活的向往。它是文言文中的一篇经典之作,对于理解古代文人的理想追求具有重要意义。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九课《桃花源记》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九课《桃花源记》教案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将桃花源的美好理念应用到现实生活中”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以下学科核心素养:
1.阅读理解能力:通过深入阅读《桃花源记》,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2.语言表达能力:学习并运用课文中的优美词汇和句式,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创作兴趣。
3.思维品质:分析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学会从多角度审视问题。
例: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运用“豁然开朗”、“无人问津”等词汇,突破词汇运用的难点。
(3)思维品质培养: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审视问题,培养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例:针对课文内容,提出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培养思维品质。
(4)实践与合作: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学生交流、协作的能力,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4.文化意识:了解东晋时期的社会背景,认识陶渊明的文学成就,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5.实践与合作:通过小组讨论、创意写作等形式,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共同探究的学习习惯,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文言文阅读:准确理解《桃花源记》的文意,把握故事情节,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桃花源记》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是否曾想象过一个没有烦恼、和谐美好的地方?”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桃花源记教学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桃花源记教学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桃花源记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桃花源记》的故事情节和主题。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
1. 学习并理解课文内容。

2. 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三、教学难点:
1. 理解课文中的一些抽象概念和文学知识。

2.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表达。

四、教学准备:
1. 课文教材《桃花源记》。

2. 多媒体设备。

3. 学生课前准备的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
Step 1 导入新课
1. 教师出示一张桃花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桃花是什么样的植物,有什么特点。

2. 引导学生思考:你见过桃花吗?你觉得桃花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Step 2 学习课文
1. 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跟读。

2.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读课文,解释生词和短语的意思。

Step 3 分组合作
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关于桃花的话题,例如:桃花的象征意义、桃花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等。

2.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准备好相关的资料和展示方式。

3. 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所选话题的内容和观点。

Step 4 思考与表达
1. 教师提问:你觉得 《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是一个理想的地方吗?为什么?。

第9课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八年级语文下册备课(部编版)

第9课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八年级语文下册备课(部编版)

第9课《桃花源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文章内容。

2.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体味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体会“桃花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重点难点】1.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文章内容。

2.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体会“桃花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师:同学们,我们常把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境界称作什么呀?预设:世外桃源。

师:这个成语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

现在我们一起跟着作者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板书:桃花源记陶渊明)二、出示目标,学生齐读师:我们先来看一下我们的学习目标——课件出示:1.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文章内容。

2.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体味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体会“桃花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学生齐读三、预学展示,字词积累课件展示:1.了解作者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东晋诗人,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开创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领域——田园诗,被称为“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长于诗文辞赋,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代表作有《饮酒》《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

2.了解背景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代之际。

当时统治阶级腐败,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民不聊生。

长期处于战乱的环境中,中年以后又长期隐居农村,陶渊明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更有着切身的体会。

于是,他以当时一些避乱事实和传说为素材,创作了《桃花源记》,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3.文体知识四、初读课文,指导朗读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听读。

课件展示:桃花源记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第9课《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9课《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9.桃花源记教学目标:1.在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结合时代背景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3.品味作品的语言。

教学重点:1.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和句式。

教学难点:1.品味语言,感受桃花源的美好意境和作者的语言风格。

2.悟读课文,探究桃源理想,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作者的情怀,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教学工具:教案,ppt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1.投影展示陶渊明的《饮酒》诗,学生齐读。

2.讨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提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世俗的鄙弃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这种志趣,在陶渊明的许多诗作中都有所体现。

不仅如此,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桃花源记》一文中,作者还具体勾画出了他所向往的理想社会。

这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桃花源、走近陶渊明。

二、作者介绍学生介绍陶渊明,教师补充。

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东晋诗人,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开创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领域——田园诗,被称为“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长于诗文辞赋,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代表作有《饮酒》《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

三、文体介绍记,古代的一种文体,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

如《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小石潭记》等。

四、初读课文,疏通文意1.请学生单独朗读课文,并请其他学生进行点评、纠错。

教师对重点字音进行强调。

2.教师范读,学生仔细听读,听准字音和节奏。

3.指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点评。

4.全班齐读课文。

5.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有不懂的画下来,全班共同解决。

A.词语解释a.古今异义词:阡陌交通(交错相通)率妻子邑人(妻子和儿女)b.通假字:便要还家(通“邀”,邀请)c.词类活用:复前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未果,寻病终(名词作动词,实现)d.一词多义:处处志之(动词,做记号)寻向所志(动词,寻找)寻向所志(名词,标记)寻病终(副词,不久)B.翻译句子a.复前行,欲穷其林。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9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9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桃花源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复习旧知导入新课,在精思细研中深刻领会文章的语言、意境、内涵之美。

2.从本课中体会写作游记的一般技巧。

3.讨论世外桃源所寄托的社会理想,切身感受如今幸福生活,培养学生追求美好生活的情趣。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一)复习和检查本课的文言积累;1. 通假字:要;2. 重点字词:缘、豁然开朗、悉、语、诣;3. 古今异义:鲜美、交通、妻子、绝境、无论、不足;4. 一词多义:志、寻、舍、闻、之、其、为、乃;5. 重点句子翻译:(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6. 检查课文背诵,并顺势导入新课。

(二)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明确:一位渔人误入桃花源的奇幻之旅。

二、精思细研,把握内容。

1. 请仿照示例逐段概括内容,并竖行板书。

误入桃林(示例)——()——()——()——无人问津。

2. 从刚才概括可以看出,此次之旅为桃林——桃源——既出——再寻——未果,能够看出本课游踪清晰,于是,我们不妨把文章看做是一篇游记。

3. 作者在每个游踪上,欣赏到什么样的景或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请以原文语句为基础概括其特征?(先独立思考,后交流讨论)桃花源记(游踪清晰)(特征鲜明)误入桃林——广阔纯洁美丽初入桃源——神秘平坦整齐富饶淳朴(景)桃源做客——好客热情真诚勤劳和平(桃源人)既出再寻——奸诈势利(渔人)无人问津——浮躁(世人)4.从刚才的概括,你还有什么体会?明确:(1)关于桃林桃源;(2)关于世人和桃源人的。

三、探究体悟,培养情趣。

1.大家相信在东晋年间存在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吗?2.作者创作《桃花源记》的目的是什么?3.我们应该咋样评价文中所表现的社会理想?四、拓展延伸,提升素养。

1.结合课文学习,比较文章和《桃花源诗》节选的异同。

2.归纳源自本文的成语。

3.从本课学到的写作知识。

五、答疑解惑,小结教学。

第9课《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第9课《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一、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二、教学目标1.朗读并背诵课文。

2.学习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

3.感受“世外桃源”的美好情景,体味古人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

4.欣赏文本写法特色,感受本文的简洁笔法和丰富内涵。

5.探究陶渊明的世外桃源理想及其现实意义。

三、课前导入成语“世外桃源”也许众所周知,因为它描写的是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争;人人平等、人人富足、人人向往的美好地方。

真的有这么一个“世外桃源”吗?桃源人是人还是仙?今天我们就去拜访一下这个世外桃源吧!1.作者陶渊明(约365—427年),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陶渊明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

陶渊明作品有《饮酒》、《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等,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

[2.写作背景本文大约写于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隐居民间已经十六年。

他拒绝同刘格的宋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原是《桃花源诗并序》前面的小序,因为语言清新自然,想像新颖独特,后来独立成篇,以“记”为题成为传世名篇。

四、积累词语读音准确遂.(suì)邑.人(yì)间隔..(jiàn ɡé)语.云(yù)俨.然(yǎn)阡陌..(qiān mò)垂髫.(tiáo)刘子骥.(jì)诣.太守(yì)舍.船(shě)屋舍.(shè)怡.然(yí)豁.然开朗(huò)便要.还家(yāo)通假字便要.还家(“要”同“邀”,邀请)古今异义芳草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菜肴、瓜果等)滋味好]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古义:宽阔明亮今义: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事业)率妻子..邑人(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来此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条件关系的连词]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义:不值得今义:不充足;不满(某个数目)]。

《桃花源记》教案设计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桃花源记》教案设计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桃花源记》教案设计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桃花源记》教案设计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1《桃花源记》教案设计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了解《桃花源记》的作者、创作背景及文化内涵。

2、理解《桃花源记》的文本结构和构思方法,感悟作者的深刻思想和人文情怀。

3、发掘《桃花源记》的语言运用方式和艺术魅力,提升语文素养和修养。

二、教学重点:1、文本背景和内涵的掌握。

2、文本结构和思路的理解。

3、语言艺术的欣赏和品味。

三、教学难点:1、文本语言的解读和把握。

2、文本的人文思想和道德情感的体会。

3、文本与现实的对比和启示。

四、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谈论相关文本或提问学生,引导学生了解《桃花源记》的背景和作者,阐述其文化内涵和价值。

2、阅读:教师逐段讲解和解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结构和思路,并让学生自行品味语言运用和人文情感。

3、讨论:教师带领学生就《桃花源记》的内涵和意义展开讨论,特别是对“桃花源”这一意象和人文情感的体会和反思。

4、分析:教师将《桃花源记》与传统文化和当代现实进行对比和分析,使学生看清文本的实际意义和价值,掌握文学与社会的联系和互动。

5、课后拓展:教师可以布置相关作业,如阅读相关材料并撰写读后感;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展示、演讲或讨论等;推荐相关书籍、影视作品以及文化场馆等,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和文化体验。

五、教学方法:1、导入法:通过谈论或提问学生引导进入主题。

2、讲解法:通过对文本语言和背景的讲解和解读引导学生掌握文本的核心内容和意义。

3、讨论法:通过学生互动讨论激发学生兴趣和思考深度。

4、分析法:通过对文本与传统文化、当代现实的对比和分析使学生深刻理解文本的实际价值和意义。

5、拓展法:通过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知识和文化体验。

六、教学评价:1、形成性评价:通过课堂互动讨论、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及时纠正学生的学习错误和不足,使学生不断提高自我学习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9.《桃花源记》教学设计【相关课程标准陈述】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教学目标】1.背诵课文,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虚词。

2.以渔人行踪为线索,理清故事层次,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和淳朴的人情。

3.体会作者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虚词,以渔人行踪为线索,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和淳朴的人情。

难点:体会作者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3.积累文言词语,注意文言词语的几种特殊用法。

【教学重难点】疏通文意,理解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入语:我们常把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称作什么?(板书: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来源于一个虚构的故事,为什么千百年来这个故事一直具有如此长久的魅力,深深吸引着人们呢?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跟随东晋诗人陶渊明,踏上快乐的“桃源之旅”吧!二、新课教学(一)活动一:初读美文,明句读活动要求:1.读准字音。

要求:大声朗读课文,如果遇到读不准的字,勾画出来,借助工具书、课下注释,或求助组员解决。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夹岸()缤纷()豁然()俨然()阡陌()垂髫()怡然()要还家()邑人()诣太守()刘子骥()2.读准句读。

要求:基本读准断句,注音语气节奏,先用铅笔在文中自行断句,做出标记。

2.用“/”划分下列句子的停顿。

①忘路之远近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③自云先世避秦时乱④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⑤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⑥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⑦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教师点拨:1.夹岸( jiā) jiā夹菜、夹杂、夹子;jiá夹袄、夹被。

缤纷( bīn fēn )豁然( huò)俨然(yǎn)阡陌( qiān mò)髫( tiáo )怡然(yí)要还家( yāo)邑人(yì)诣太守(yì)刘子骥(jì)2. 用“/”划分下列句子的停顿①忘/ 路之远近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③自云/先世/ 避秦时乱④率/妻子邑人/ 来此绝境⑤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⑥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⑦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识记字词,读准句读。

教师过渡:我们已经学会朗读了,课文中的有些词语大家可能不理解,下面请大家结合课下注释,弄清重点词语,理解文章的内容。

(二)活动二:再读美文,析字义活动要求:学生自读课文,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把不理解的字、词、句子标出来,在小组内交流有疑惑的问题,组长记录好组内不明白的问题,(可让学生发言提出,也可让学生自由上讲台写在黑板上)提交班内交流。

教师点拨:1.古今异义词: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味道)新鲜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交通运输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不管(连词)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缘古义:沿今义:缘故,缘分延古义:请今义:延长.延伸津古义:渡口这里问津指探访。

今义:口液2.词类活用渔人甚异之形容词用作动词,对……感到惊异复前行方位名词用作状语,向前欲穷其林形容词用作动词,走到尽头处处志之名次用作动词,做标记未果名次用作动词,实现3.特殊语句的翻译判断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译文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教师过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文言文,只有通过反复读,才能理解它的意思。

三、随堂练习1.请找出并解释下列通假字。

便要还家2.请写出下列句中划横线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芳草鲜美古义今义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今义四、作业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五、课堂小结:今节课我们完成的任务有正确流畅的朗读、归纳字词、理解出自本文的成语。

同学们回去要对课文进行创造性阅读,在阅读时要提出你质疑之处,下节课我们共同来理解。

附:板书设计桃花源记陶渊明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教学反思】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借助资料了解有关作者及《桃花源记》的相关知识。

2.理清文章层次,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和淳朴的人情。

3.通过背诵课文,体会作者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理清文章层次,体会作者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入语: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

”同学们往往也有这种体验:当你遇事不顺时,当你心烦意乱、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一些开心的东西。

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二、新课教学(一)活动一:自学检测反馈1.了解作者。

要求:借助课下注释和资料链接,了解作者陶渊明以及《桃花源记》的相关知识。

2. 理清文章层次,用简洁语言概括各段内容。

教师点拨:1.了解作者。

本文的作者是陶渊明,名潜,字元亮。

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

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等。

2. 根据提示概括文章内容发现(忽逢)桃花林: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访问桃花源:生活环境社会风尚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再寻桃花源:寻向所志欣然归往教师过渡: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刚才的学习中你有什么疑惑,提出来请大家帮助解决。

(二)活动二:读美文,赏美景活动要求:1. 桃花源美在何处?用“这里的美,你看”的句式给大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番。

并说一说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世外桃源?(先小组内按照组长指定的顺序展示,然后选出最好的准备在班里展示)教师点拨:这里的桃林美,你看,长达二三里,中间没有一颗别的树,一眼望去,就像是一片粉红色的彩霞。

地上花草鲜艳美丽,在阳光下闪烁摇曳,像眼睛,像星星。

树上花瓣纷纷落下,像是一只只飞舞的粉蝶。

这里的土地美,你看,平坦如砥,一望无垠,就像是一块偌大的毡子……这里的屋舍美,你看,排列得整整齐齐,炊烟袅袅升起……这里的田池美,你看,田地肥沃,庄稼茁壮生长;池水清澈,鱼儿悠然自乐……这里的桑竹美,你看,青翠茂盛,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里的阡陌美,你看,它们交错相通,将田地划成整齐的方块,像一个巨大的棋盘……这里的风俗美,你看生活在这里的男女老少丰衣足食,和平安乐,无忧无虑,老有所养。

这里的人情美,你看生活在这里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热情好客,和谐亲密。

2.作者在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不能变成现实?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教师点拨:(1)没有压迫、没有剥削、自食其力、和平宁静的社会理想。

(2)在当时的条件下是无法实现的。

因为当时的社会尔虞我诈,巧取豪夺,战乱频繁,到处一片混乱,要想摆脱这种现实是不可能的,所以只能是一种空想。

(3)作者虚构的这一理想社会是对黑暗社的批判,在客观上也放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带有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小结:桃花源是一方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人人生活得安宁幸福的乐土,但作者所处的时代却是战争频繁,民不聊生。

明写桃花源,暗在讽刺现实,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活动三诵美文反复朗读,背诵美文。

三、随堂练习绝境古义今义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古义今义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古义今义四、作业有感情地背诵课文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走近了陶渊明,了解了陶渊明。

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的。

岁月流逝,沧海桑田。

多少年过去了,于东晋时代相比,如今的中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试看,今天的社会,经济发达,社会稳定,人们安居乐业,各族人民正在党的领导下,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

愿同学们在这美好的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附:板书设计桃花源记陶渊明自然环境美桃花源生活环境美对理想社会的向往风俗人情美【教学反思】资料链接:关于作者陶渊明:陶渊明,名潜,字元亮。

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

生于东晋末期,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

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丑恶,41岁时弃官回乡,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

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关于作品:《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是陶渊明所作的《桃花源诗并记》中的“记”。

此文包括“记”和“诗”两个部分。

“记”是“诗”的序言,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是对所记的桃源世界的歌颂和赞美,并对桃花源社会作了一些补充。

两者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为作者所向往的理想社会。

关于写作背景:本文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

当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