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习得理论
语言习得的理论
理论பைடு நூலகம்
提出者
重点
机械主义的强化论
美国语言学家菲尔德和心理学家斯金纳
人的语言是后天习得的,语言能力来自一系列“刺激---反应”,经强化而形成的习惯。
(物质奖励/口头赞许)
强化论忽视儿童语言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性。
理性主义的内在论
乔姆斯基
儿童有天生的一套“语言习得机制”,在接触到一种语言的具体材料后,便可在脑海中形成这种语言的语法。
它只是一种假设。
心理学家接受语言能力是遗传的,但是否就是此机制,意见很不一致。
低估语言环境对习得语言的作用。
认知论
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
人的心理有两种不同的组织功
能:
决定人类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功能(遗传的功能)。
认知结构---人类向环境学习的产物,随儿童的心理发展而变化。
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的中心环节是同化和适应。
同化是指儿童用一套非常有限的行为模式,取得对他有用的东西。(吮吸---奶嘴/手指头/小枕头)
适应乃指儿童由于环境的作用改变他的行为方式。(吮吸---不同的张嘴方式)
重要发现:语言能力的发展不能先于认知能力的发展。
忽略了语言能力的发展也会促使认知能力的发展(通过语言能力学习,认识事物)
专业的语言教学理论
专业的语言教学理论语言教学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交流的加深,掌握多种语言已成为人们的基本需求。
而要实现有效的语言教学,需要基于科学的理论和方法。
本文将探讨专业的语言教学理论,帮助读者深入了解语言教学的本质和方法。
一、第一部分:语言习得理论语言习得理论是研究人们如何学习语言的学科,对于语言教学非常关键。
在早期的语言习得研究中,行为主义理论占主导地位。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语言是通过刺激和反馈的方式习得的,学习者通过模仿和重复来掌握语言。
然而,行为主义理论忽视了学习者的内在认知过程。
随后,认知主义理论逐渐兴起。
认知主义理论认为,语言习得是一种主动的认知过程,学习者通过解析语言结构和运用语言规则来学习语言。
认知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诺姆·乔姆斯基,他提出了著名的“语言习得装置”理论,认为人类天生具备习得语言的能力。
认知主义理论强调语言的内在结构和规则,对于语法教学和写作能力的培养有较大影响。
二、第二部分:交际语言教学理论交际语言教学理论是以交际为导向的语言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语言教学中,注重语法和词汇的教学,但忽视了真实的语言交际能力。
交际语言教学理论强调学习者在真实场景中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交际语言教学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交际能力。
根据加西亚的理论,交际能力包括语言形式、语言意义和语言使用三个方面。
语言形式指的是语法、词汇和发音等语言规则;语言意义指的是理解和表达意义的能力;语言使用指的是在不同交际情境中正确运用语言的能力。
交际语言教学理论通过真实的交际活动培养学习者的交际能力,提高语言应用能力。
三、第三部分:文化意识在语言教学中的作用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教学不可避免地涉及到文化因素。
文化意识在语言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学习一门语言不仅仅是学习语法和词汇,还需要了解其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教师在语言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习者的文化意识,增强学习者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文化意识在跨文化交际中也是至关重要的。
语言学中的语言习得理论
语言学中的语言习得理论语言是人类最为重要的交流工具之一,其重要性不言可喻。
由此,语言学作为研究语言的学科,一直备受关注。
在语言学里,一条重要的研究线索就是人们如何学习语言。
本文将着重介绍语言学中的语言习得理论,其特点、观点、研究领域等。
1. 语言习得理论的特点语言习得理论,指的是探讨人如何习得语言的一种学说体系。
它的研究对象是儿童。
语言习得理论的特点如下:(1) 关注儿童语言习得的规律性语言习得理论关注儿童语言习得的规律性,认为儿童习得语言并非“顺其自然”,而是有序、结构化、规律性的。
儿童语言习得的过程中,它能够发现词语的规律性、语法结构的规律性、语音的规律性等。
这种规律性使儿童能够更好地学习语言,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语言。
(2) 强调语言习得的天赋性语言习得理论认为,每个人天生就具备学习语言的天赋。
虽然这种天赋存在差异,但每个人都具备学习语言的潜力。
因此,任何人都能够学会语言。
这种观点打破了以往认为只有某些人天赋异禀才能学好语言的观念。
(3) 将语言习得看作是人体生理和心理的自然发展过程语言习得理论认为,语言习得是人体生理和心理的自然发展过程。
儿童在接触到语言环境之后,会按照一定的规律习得语言。
这种规律是由人体天然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所决定的。
这种自然发展过程使儿童能够自然地习得语言。
2. 语言习得理论的观点(1) 语言习得的方式可以分为两类:习得第一语言和习得第二语言。
习得第一语言是儿童在生活中自然地习得的语言,习得第二语言是人在学习新的语言时使用的方法。
(2) 语言习得与语言教学不同。
语言教学是通过外界的刺激,对语言进行教学和训练。
而语言习得则是一种自然的过程,是在我们不知不觉中完成的。
(3) 语言习得是一种有序的过程。
儿童按照一定的规律习得语言,先接触到简单的词汇、语法结构,然后逐渐学习难度更大的内容。
(4) 语言习得是一种环境依赖过程。
儿童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语言,环境对他们的语言习得有很大的影响。
语言习得理论
语言习得理论语言习得理论是研究人类语言习得的科学体系。
它探讨的内容主要是:语言是如何从生物、社会、文化和经验等多方面形成和发展的。
语言习得理论是心理学、语言学、教育学、社会学和人类学交叉学科之一,也是语言学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是人类语言习得的基础理论。
语言习得理论是西方哲学思想家及语言学家们探讨人类语言习得发展历史的基础。
18世纪哲学思想家英格兰的约翰斯莱尔(John Locke)提出“空白心灵”(Tabula Rasa)理论,即人类的大脑是一张白纸,没有前提认识,只有在社会环境中通过かぎり,具体知识经验才会形成。
这一思想激发了19世纪乔治弗罗斯特(George F.Rost)“上帝之口”(The Mouth of God)理论,即人类习得语言的能力是上帝的恩赐。
20世纪50年代,建立起来的现代语言习得理论,以语言学家Noam Chomsky最著名的“内在认知机制”(Inner Cognitive Mechanism)和认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将语言习得理论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认为任何人都有生来携带的语言习得机制,而且这种机制具有内在一致性、通用性和有限性。
后来,语言习得理论发展成为一个多学科范向的综合性理论,涉及神经生物学、认知心理学、语言学、教育学和社会心理学等各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语言习得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语言习得的过程、机制和规则。
它既强调了习得者本身的内在特征,又关注外部环境和语言文化环境中与语言习得有关的诸多因素,探讨了习得者如何从外界诸多信息中进行过滤,如何从复杂情境中抽象出相关的语言模式,如何利用自身的认知资源,在各种语言范式下实现有效的信息转换。
语言习得是指一个个体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通过观察、模仿、探索和实践的方式,使自身的语言技能达到较高水平的过程。
它不仅是语言本身的发展,也是整个认知系统发展的过程,涉及到个体对社会和文化环境的认知、反映和参与。
语言习得也是一个连续变化过程,不同年龄段的语言习得过程和学习行为有着其特殊的规律,影响着下一个阶段的语言习得能力。
应用语言学语言习得理论知识点整理
应用语言学语言习得理论知识点整理语言习得是一个复杂而又引人入胜的领域,应用语言学中的语言习得理论为我们理解这一过程提供了丰富的视角和深入的分析。
以下是对一些重要的语言习得理论知识点的整理。
一、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为语言习得是一种习惯形成的过程。
儿童通过对环境中的语言刺激做出反应,并因正确的反应得到强化,从而逐渐习得了语言。
在这个理论中,模仿和强化是关键因素。
儿童会模仿成人的语言,而当他们的语言表达得到肯定、奖励或表扬时,这种行为就会被强化,进而更有可能再次出现。
然而,行为主义理论也有其局限性。
它无法很好地解释儿童如何创造新的语言表达,以及在缺乏明确强化的情况下仍能不断提高语言能力的现象。
二、先天论先天论的代表人物是乔姆斯基,他提出了“语言习得装置(LAD)”的概念。
乔姆斯基认为,人类天生就具有一种内在的语言能力,这种能力使得儿童能够在接触有限的语言输入的情况下,快速而有效地习得语言的规则和结构。
他强调了语言的普遍性,即所有语言都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征和规则,而儿童能够凭借天生的语言能力去发现和掌握这些规则。
先天论对于解释儿童在短时间内能够掌握复杂的语言结构具有一定的说服力,但它对于语言习得过程中环境和经验的作用有所忽视。
三、认知相互作用论认知相互作用论主张语言习得是儿童的认知能力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会影响他们对语言的理解和习得。
例如,随着儿童认知能力的提高,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语言概念。
同时,语言环境也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提供了支持和引导。
丰富的语言输入和互动能够促进儿童的认知和语言能力的共同发展。
四、社会文化理论社会文化理论强调语言习得是在社会文化环境中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实现的。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概念在这一理论中具有重要地位。
儿童在与更有能力的他人(如父母、教师)的互动中,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完成超出他们现有水平的任务,从而实现语言能力的提升。
此外,社会文化理论还关注语言在社会交往中的作用,认为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也是塑造思维和认知的重要因素。
英语教育中的语言学理论
英语教育中的语言学理论在现代社会中,英语已成为一门不可或缺的工具性语言。
为了掌握这门语言,我们不仅需要学习其语法、词汇等基本知识,更需要了解其语言学理论。
本文将介绍英语教育中的语言学理论。
一、语言习得理论语言习得理论(Language acquisition theory)是研究语言习得的心理学分支学科,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
该理论认为,语言被视为是一个纯粹的行为,是通过语言训练和反复的口头练习获得的。
这种行为型学习被称为“习得论”,强调外部的因素对语言习得过程的影响。
在英语教育中,该理论支持通过语言训练和反复回忆来获得英语能力。
二、语用学理论语用学理论(Pragmatics theory)是研究语言运用规则的一门学科,与语法学(Syntax)和词汇学(Lexicon)并列成为语言学三大分支。
它强调语言应用在日常交际中的实际意义,并分析语言在不同背景下的意义和使用上的差异。
在英语教育中,语用学理论为学生了解英语在不同场合下的使用和语气、联想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三、认知语言学理论认知语言学理论(Cognitive Linguistics)是一种新兴的语言学派别,它探讨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关系,研究语言知识的认知和构建方式。
该理论认为,语言的意义是由认知语言处理机制产生的,语言的规律来自于认知建构活动。
在英语教育中,认知语言学理论强调学习者将语言的概念与自己的认知结构进行联系,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言。
四、社会语言学理论社会语言学理论(Sociolinguistics)分析语言在社会上的使用和使用者的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语言学理论强调文化和社会因素对语言使用的影响,并研究它们如何影响书面和口头语言的发展。
在英语教育中,社会语言学理论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对语言的影响,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运用语言。
总之,语言学理论可以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英语提供帮助。
作为英语学习者,我们应该不断更新自己对语言学理论的知识,并将其运用到实际学习当中。
语言学中的语言习得理论研究
语言学中的语言习得理论研究语言习得是我们从婴儿时期开始便开始接触的一个概念。
无论我们处于哪个国家、哪个地区,都会通过母语学习来获得自己的语言技能。
语言学中的语言习得理论指的就是一种试图解释语言习得的理论,是语言学发展史上的一大突破。
1. 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区别。
语言习得指的是儿童在自然环境下通过言语交流逐渐掌握语言技能的过程。
而第二语言习得则指从一个习得者已经掌握了母语的基础上,开始学习其他语言的过程。
这两者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其间仍存许多差异。
2. 语言习得的内在因素正是因为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存在着差异,所以语言习得的研究理论也在不断发展之中。
其中,内在因素假说是最具代表性的理论之一。
这个假说认为,人的脑部在出生时会自动拥有一种语言学习的机制,能够通过认知发展和语言输入来有效地学习母语。
这一假说得到了许多语言学家的支持,并被广泛应用于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之中。
3. 语言输入对语言习得的影响除了内在因素外,语言输入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
语言输入指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其所接触到的语言环境,包括家庭、学校、社交场合等。
通过逐渐接触到丰富的语言输入,孩子们不断养成正确的语言使用习惯,并广泛运用到生活实践之中。
4. 语言习得与神经科学的关系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神经科学的发展也为语言习得的研究带来了许多新的视角。
对脑部结构与功能的深入了解,为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的习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现代神经科学的研究结果显示,语言习得过程中涉及到多个脑区的运作和交互,这也为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习得的生理机理提供了帮助。
总之,语言习得理论的研究让我们能更好地了解人类语言是如何通过基本的运作机制,依靠输入和认知发展等要素形成的。
而随着神经科学的不断进展,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语言习得理论的研究将会得到更深入的发展,并对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语言的本质提供重要帮助。
语言习得与教学
语言习得与教学语言是人类沟通和表达思想的重要工具,也是文化传承和社会交往的基石。
语言习得与教学是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的领域,涉及个体如何获得语言能力以及如何在教育环境中有效传授语言知识。
本文旨在探讨语言习得的基本理论及在教学中的实际应用,为语言教师提供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语言习得理论基础1. 先天论与后天论语言习得的理论分为先天论和后天论两大阵营。
先天论认为人类具有天生的语言习得机制(LAD),这一机制使得儿童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掌握复杂的语言规则。
而后天论则强调环境对语言习得的影响,认为语言是通过模仿和社会实践逐步学习而来。
2. 关键期假说关键期假说指出,语言习得存在一个关键时期,通常是从出生到青春期之前。
在这个时期内,大脑对语言的敏感性最高,语言习得最为容易。
错过这一时期,语言学习的难度将大大增加。
3. 输入假说输入假说由斯蒂芬·克拉申提出,认为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关键。
只有当学习者接触到略高于其当前水平的语言材料时,才能有效促进语言能力的提升。
二、语言教学方法1. 直接法与间接法直接法强调通过实物、图片、动作等直观手段教授新词和语法,注重语言的实际使用。
间接法则侧重于通过分析和讲解语法规则来教授语言。
2. 交际法交际法强调语言的交际功能,主张在真实或模拟的交际情境中使用语言,以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这种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通过任务完成和角色扮演等活动学习语言。
3. 任务型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是一种以任务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它要求学生在完成具体任务的过程中使用目标语言。
这种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尤其是口语和听力技能。
三、结论语言习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
了解语言习得的理论对于语言教师来说至关重要,它能帮助教师设计出更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方案。
同时,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学习效率和兴趣。
在未来的语言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探索和实践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需求。
克拉申--语言习得理论
二语习得理论克拉申理论克拉申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又称“监控理论”)。
此理论主要由五大假说组成:习得/学得假说(the Acquisition /Learning Hypothesis),自然顺序假说(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监控假说(the Monitor Hypothesis),输入假说(the Input Hypothesis)和情感过滤假说(the Affective Hypothesis) [1] [2]一、克拉申的语言习得理论(一)习得/学得假说习得/学得假说是克拉申所有假说中最基本的一个,是其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基础。
这一假说认为:发展第二语言能力有两个独立的途径:“习得”是下意识过程,与儿童习得母语的过程,在所有的重要方面都是一致的;“学得”则是有意识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可“了解语言”(即获得有关语言的知识)。
“习得”是潜意识(subconscious)过程,是注重意义的自然交际结果,正如儿童母语习得过程。
“学得”(learning),是有意识(conscious)的过程,即通过课堂教师讲授并辅之以有意识的练习、记忆等活动达到对所学语言的掌握。
Krashen认为成人学习第二语言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语言习得(language acquisition)和语言学得(language learning)。
语言是潜意识过程的产物。
这一过程和孩子们学习母语的过程很相似。
它要求学习者用目的语进行有意义的、自然的交流。
在交流过程中学习者所关注的是交流活动本身,而不是语言形式。
语言习得则是正式教育的产物。
正式教育是一个有意识的过程,其结果是学习者能获得一些有意识的和语言相关的知识。
Krashen指出学得不能转换成习得。
例如,使用母语者尽管不懂语法规则,却可以正确流利地使用该语言,而语言学习者虽然有完备的语法知识,却很难在实际交流中运用自如。
因此,对二语习得来讲,自然的语言环境比有意识的学习更为有效。
语言学语言习得理论知识点梳理
语言学语言习得理论知识点梳理语言习得是一个复杂而引人入胜的领域,它试图解释人类如何获取和发展语言能力。
在语言学中,有多种语言习得理论,每一种都从不同的角度为我们理解这一过程提供了有价值的见解。
一、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将语言习得视为一种习惯形成的过程。
该理论认为,儿童通过对环境中的语言刺激做出反应,并因正确的反应得到强化,从而逐渐习得语言。
例如,当孩子说出一个正确的单词或句子时,家长给予表扬或奖励,这会增加孩子再次做出相同语言表达的可能性。
行为主义强调模仿和重复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
然而,行为主义理论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它无法很好地解释儿童创造性地使用语言的现象,即他们能够说出从未听过的句子。
二、先天论先天论的代表人物是诺姆·乔姆斯基。
他认为人类生来就具有一种语言习得装置(LAD),这是一种内在的、天生的机制,使得儿童能够在接触到有限的语言输入后,迅速掌握复杂的语言规则。
乔姆斯基提出了“普遍语法”的概念,认为所有语言都具有某些共同的基本结构和原则。
儿童在习得语言时,不是通过单纯的模仿和强化,而是利用先天的语言习得装置来发现和理解这些普遍语法规则。
这一理论能够解释儿童为何能够快速而轻松地习得语言,并且在缺乏充分语言输入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创造出合乎语法的句子。
三、认知相互作用论认知相互作用论强调语言习得是儿童的认知能力、语言环境和语言输入相互作用的结果。
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会影响他们对语言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在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能够理解物体的分类和关系后,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相关的词汇和语法结构。
同时,语言环境和语言输入为儿童提供了丰富的语言材料和交流机会,促进他们的语言发展。
儿童在与他人的互动中,不断调整和改进自己的语言表达。
四、社会文化理论社会文化理论认为语言习得是在社会文化背景中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实现的。
该理论强调语言不仅是一种交流工具,也是社会文化活动的一部分。
在社会交往中,儿童通过与更有能力的他人(如父母、老师、同伴)进行合作和互动,逐渐掌握语言。
教育中的语言习得理论
教育中的语言习得理论语言是人类交际的重要工具,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教育领域中,语言习得理论是研究人类如何学习和掌握语言的重要理论。
本文将从语言习得理论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应用实践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语言习得理论的基本概念语言习得是指人类通过与环境的互动,逐渐掌握和理解语言的过程。
语言习得理论认为,语言不仅仅是一种符号系统,更是一种文化、思维和交际的工具。
它强调语言与文化、思维、认知等方面的密切关系,认为语言习得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过程。
二、语言习得理论的发展历程语言习得理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初,经过多个学派的研究和发展,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
早期的语言习得理论主要关注儿童语言学习的过程和特点,认为儿童天生具有学习语言的潜能,而环境则是影响语言学习的关键因素。
随着研究的深入,语言习得理论逐渐拓展到成人学习、跨文化交际等领域,形成了更为丰富和全面的理论体系。
三、语言习得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实践1.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组织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促进学生对语言的掌握和应用。
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也可以组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言,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
2.课外辅导中的应用课外辅导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也是语言习得理论的重要应用领域。
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的个别交流,了解学生的语言水平和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帮助学生克服语言难点,提高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外辅导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交流,共同关注学生的语言发展,形成教育合力。
3.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习得理论的应用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适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表达和交际方式。
例如,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时,学习者可以通过观察对方的表情、肢体语言等非言语交际手段,了解对方的情感和意图,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准确性。
语言习得理论简述
语言习得理论简述语言习得理论是研究人类学习语言的过程的理论。
它涉及到语言习得的本质、机制、过程以及影响语言习得的各种因素。
以下是语言习得理论的一些主要观点和理论。
1.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为,语言习得是通过模仿和刺激-反应机制实现的。
这种理论认为,语言是一种习惯,儿童通过模仿他们的父母和周围的人来学习语言。
这种模仿过程被称为“刺激-反应”过程。
行为主义理论强调语言学习的机械性和重复性。
然而,这种理论无法解释人们在学习语言时是如何理解意义和使用语言的。
2.先天论先天论认为,人类天生就有一种学习语言的能力。
这种观点认为,人类大脑中存在一种特殊的语言器官,它使得人类能够理解和产生语言。
先天论者认为,儿童在学习语言时是在不知不觉中学习语言的规则和语法。
这种理论强调语言的内在性和天生的能力。
然而,这种理论无法解释为什么不同的人学习同一门语言的速度和方式不同。
3.认知论认知论认为,语言习得是认知过程的一部分。
这种观点认为,人们在学习语言时是通过理解和使用语言的规则和语法来理解和产生语言的。
认知论者认为,儿童在学习语言时是在不知不觉中学习语言的规则和语法。
这种理论强调语言的内在性和天生的能力。
然而,这种理论无法解释为什么不同的人学习同一门语言的速度和方式不同。
4.互动论互动论认为,语言习得是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实现的。
这种理论认为,儿童在学习语言时是通过与成年人和其他儿童的交流和互动来学习语言的。
互动论者认为,儿童在交流和互动中通过协商和使用语言的规则来理解语言的含义和使用方式。
这种理论强调语言的社交性和互动性。
然而,这种理论无法解释人们在学习语言时是如何理解意义和使用语言的。
5.语境论语境论认为,语言习得是与语境密不可分的。
这种观点认为,人们在不同的语境中学习和使用语言的方式是不同的。
语境论者认为,儿童在学习语言时是通过在不同的语境中与他人交流和互动来学习语言的。
语境论强调语境对语言理解的影响,认为语境可以帮助人们理解语言的含义和使用方式。
有关语言习得的三种主要理论
有关语言习得的三种主要理论(1)环境论。
强调环境对儿童语言获得的决定性影响。
又可分为三种:1.模仿说。
传统的模仿说认为儿童学习语言是对成人语言的模仿和简单的翻版。
这种观点自G。
奥尔波特首次提出后,在20世纪20—50年代较流行。
后不少研究者主张对语言模仿的性质应有正确理解。
如怀特赫斯特提出选择性模仿的概念,认为儿童对成人语言的模仿不是机械的,而是有选择性的。
2.强化说。
从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和两种信号系统学说到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都认为语言的发展是一系列刺激-反应的连锁和与反应相伴随的强化。
3.社会交往说。
认为儿童是在与成人的语言交往实践中获得语言的。
布鲁纳等人指出,与成人交往是儿童获得语言的关键因素。
(2)先天决定论。
强调语言的获得是先天禀赋的作用。
又分为两种:1.先天语言能力说。
主要由乔姆斯基提出,认为决定幼儿说话的是先天遗传的语言能力,即先天的普遍语法知识,它规定了各种人类语言的句子的构造和理解,因此不同种族、不同语言环境的儿童都能按基本上相同的方式和顺序掌握本族语言。
2.自然成熟说。
以勒内伯格为代表,赞成先天决定论,但以生物学和神经生理学作为理论基础,强调生物遗传素质是人类语言获得的决定因素,人类大脑具有专管语言的区域,语言是人类大脑机能成熟的产物。
(3)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论。
以皮亚杰为代表,倾向于以认知结构的发展说明语言的发展,认为儿童的语言能力仅仅是大脑一般认知能力发展的一个方面。
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应地,儿童的语言发展也是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儿童不是通过被动模仿掌握造句规则,他们的造句往往具有创造性。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2语言习得理论
第二章 语言习得理论
(一)语言对比分析 1、定义:是将两种语言的系统进行共时比较,以揭示其相 同点和不同点的一种语言分析方法。 2、代表人物:美国 拉多 3、理论基础:语言学基础:结构主义语言学
心理学基础:行为主义心理学 迁移理论 4、观点:认为第二语言的获得也是通过刺激——反应—— 强化的过程形成的习惯,但与第一语言习得不同的是第一语 言对第二语言已产生了迁移的作用,两种语言最不同的地方 最难掌握,相同或类似的地方较易掌握,因此主张对两种语 言进行语音、语法对比,从而确定两者的相同点、不同点, 对不同点加强教学。
第二章 语言习得理论
二、儿童语言习得 1.儿童第一语言的习得过程
五个阶段: 喃语阶段(6个月-12个月) 独词句阶段(1岁左右) 双词句阶段(1岁半以后) 电报句阶段(2岁至2岁半) 成人句阶段(2岁半至5岁)
第二章 语言习得理论
2.儿童习得母语的基本过程的理论解释 ①刺激—反应论 是行为主义理论的解释。代表人物:华生(早期); 斯金纳(后期) 理论:语言不是先天所有的,是后天通过刺激— 反应—强化(反应后的刺激)的模式而获得的, 是后天形成的一套习惯,因此在儿童习得语言的 过程中,外部的环境条件是十 分重要的。
第二章 语言习得理论
5、四个步骤:描写、选择、对比、预测 6、意义与局限:
A.对比分析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作用 对比 预测 B.局限 重视语言形式,忽视语言功能 重视语际干扰,忽视语内干扰 重视预防,忽视诊断
第二章 语言习得理论
(二)语言偏误分析 1、定义:是对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所产 生的偏误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其来源,揭示学习 者的中介语体系,从而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与 规律。 失误:偶然产生的口误或笔误。 偏误:因目的语掌握不好而产生的一种规律性错误。 2、代表人物: 科德 3、理论基础:语言学基础:普遍语法理论 心理学基础:认知理论
专业的语言习得理论
专业的语言习得理论语言习得是指一个人在自然环境中通过接触和使用语言逐渐掌握并运用一门语言的过程。
专业的语言习得理论旨在解释语言习得的过程和机制,以便更好地指导语言教学和学习。
本文将探讨几个经典的专业语言习得理论,并介绍它们的应用和影响。
一、行为主义语言习得理论行为主义语言习得理论认为语言习得是一种纯粹的行为反应,是通过刺激—反应的联结建立起来的。
在语言学习中,重点放在语言结构和语言规则上,强调通过重复和模仿来形成条件反射式的语言习得。
行为主义语言习得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
然而,行为主义语言习得理论并没有考虑到人类思维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它忽略了语言习得中的内在认知过程,无法解释儿童创造新的句子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二、认知语言习得理论认知语言习得理论强调人类思维的参与和认知过程对语言习得的重要性。
它认为语言习得是一种内在的心理活动,是通过对语言的理解和推理来实现的。
美国心理学家皮亚杰是认知语言习得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认知语言习得理论强调了语言习得中的主观经验和个体差异。
它指出了语言测量和认知心理学在语言习得研究中的重要性。
然而,该理论也被批评为过于关注理论构建,忽视了习得者在实际交际中的社会互动和实践经验。
三、社会语境语言习得理论社会语境语言习得理论认为语言习得是通过社交互动和语言使用的社会实践来实现的。
它强调了社会文化背景对语言习得的影响,指出了社会化对语言习得的重要性。
在社会语境语言习得理论中,教学的重点是提供丰富的真实语言环境和意义交流的机会。
社会语境语言习得理论提出了习得者在真实语境中运用语言的能力和需求。
它强调了学习者的积极参与和合作,注重在语言交际中的真实性和情境化。
然而,该理论也存在过度依赖社会互动和社会环境的问题,没有充分考虑到个体学习者的差异和个体差异。
综上所述,专业的语言习得理论为语言教学和学习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指导原则。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社会构建主义是三种经典的语言习得理论,它们都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语言习得的过程和机制。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1. 语言得理论
1.1. 自然得理论
自然得理论认为,第二语言的得过程类似于儿童研究母语的过程。
它强调通过暴露于自然语言环境中,通过交流和接受反馈来培养语言能力。
这种理论强调语言输入的重要性,主张通过与母语者的互动来获得正确的语言输入。
1.2. 社会文化理论
社会文化理论认为,语言得是社会文化环境中的交互作用的结果。
它强调了社会互动对于语言得的重要性,尤其是与社区成员之间的参与和合作。
这种理论认为,语言得需要通过参与实际的交流和语言应用来获得。
2. 心理得理论
2.1. 认知心理理论
认知心理理论认为,语言得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
它关注个体内部的认知机制和处理过程,如记忆、注意力、推理等。
这种理论认为,通过对语言结构的理解和分析,个体可以逐渐掌握第二语言。
2.2. 社会认知理论
社会认知理论强调认知的社会性。
它认为语言得不仅仅是个体内部的认知过程,还需要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语言行为来研究。
这种理论认为,社会互动和社会认知对于语言得至关重要。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每个理论都有其独特的观点和解释,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理论进行教学和学习的设计。
对乔姆斯基的语言习得理论
对乔姆斯基的语言习得理论乔姆斯基(Noam Chomsky)是现代语言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著名的“生成语法”理论,挑战了当时主导的行为主义语言学,并开创了现代语言学的新局面。
除了生成语法理论,乔姆斯基还提出了语言习得理论,试图解释人类语言习得的本质和规律。
本文将介绍乔姆斯基的语言习得理论,并探讨其在现代语言教育的应用。
一、语言习得的重要性语言是人类交流的主要工具,也是人类智力的重要表现。
语言的习得对于个体的认知、交际能力和文化进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语言习得一直是语言学界和心理学界关注的重要问题。
二、乔姆斯基的语言习得理论乔姆斯基认为,语言习得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
人类的语言能力不是通过形式的教育或者个体的努力获得的,而是内在于大脑的一个先天机制,不需要外界的干预。
这个机制被称为“语言源”,是不同于其它认知能力的一种特殊机制。
乔姆斯基进一步提出,人类语言能力的基础是普遍语法原则,这些原则是所有人类语言的共性特征。
三、语言教育中乔姆斯基的贡献乔姆斯基的语言习得理论对于语言教育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具有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这个理论强调了语言学习者的内在能力和语言规则的普适性,说明即使在没有外界教育的情况下,学习者也能自然而然地习得他们所处环境的语言。
另一方面,这个理论也强调了语言教育者在指导教学时需要考虑学习者内在能力的限制,尽可能创造出自然的语言环境,帮助学习者自然地吸收语言规则。
乔姆斯基的语言习得理论也对于语言教学的方法和策略提供了一些启示。
一方面,这个理论提醒我们在语言教学中要注重语言规则的讲解和解释,帮助学习者了解语言规则的本质和普适性。
另一方面,这个理论也鼓励我们在语言教学中采取自然而非人工的方式,让学习者尽量更多地处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不断积累经验和掌握规则。
四、结论乔姆斯基的语言习得理论是现代语言学的里程碑性成果之一,对于我们理解人类语言习得的本质和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天论的观点得到了美国心理学家伦尼伯 格的支持。他在1967年所著的《语言的生物学 基础》一书中,提出了衡量某种行为是否基于 遗传的六项标准: 这种行为在需要之前就出现了; 它的出现不是主观决定的结果; 它的出现不是靠外部原因激发的; 获得这种行为往往有个关键期; 直接教授和训练对这种行为的获得影响很小;
② 相互作用论不是把语言本身看成是先天的
产物,而是在非语言的认知基础上构造出 来的,强调的是认知结构的动态的建构过 程,这一过程也适用于语言的获得。这对 于个体自发能动地获得语言成分、总结归 纳语言规则,创造性地建构话语做了合理 的解释。同时这种建构的能动性不是无限 地发挥,而是和认知发展有相互制约的关 系,因此表现为语言习得中的阶段性和顺 序,这些解释都是很有说服力的。
此外, 先天论还从儿童习得语言的顺序性和 阶段性来强调说明语言能力是天生的,不是 强化和归纳的结果。另外语言习得关键期的 存在也具备先天的基础,有赖于遗传控制的 生理基础。
先天论并不完全否认后天语言环境的作 用,但把语言环境的作用看得非常小,只是 起着激发LAD工作的作用,是第二性的。
总之先天论把儿童获得语言描绘为积极 主动,充满创造性的过程,儿童获得的不是 一句、一句的具体话语,而是关于语言的一 系列规则。
⑤ 家庭和幼儿园语言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儿童的语言 水平(缺乏语言交际环境的儿童,语言发展的进程 要比正常儿童推迟一年多)。
2)刺激—反应论的不足:
① 言语行为十分复杂,既有可观察可测量的外部因素, 也很多难于观察、测量心理因素,不同于一般的动物 行为,不能只用“刺激-反应”来解释。外因论他们只 承认言语行为,不承认有复杂的符号系统的存在,把 言支配,把言语行为简单地等同 于其他行为,甚至等同于动物的行为,将动物的实验 结果简单地推广到儿童的语言学习中,强调刺激与反 应在直接情境中的固定的、机械的联系,否定了人的 语言潜能和言语行为的特殊性,否定大脑加工外部信 息的能动性,把主体当作被动消极的语言训练对象, 这不符合儿童习得语言的基本事实,因而不能解释实 际存在的许多问题。
③ 儿童的语言发展能力不是先天就有的,也不是后天 学习得来的。它是儿童的认知能力与现实的语言环 境和非语言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2)对相互作用论的评价:
①相互作用论吸收了“先天论”的合理因素, 实际考察了儿童的语言运用,认为儿童语言 的获得既要依赖于生理的成熟,又必须有一 定的认知基础,这样就比较多的反映了客观 规律,能够解释“刺激-反应论”所不能解 释的许多问题,同时又避免了极端先天论的 一些固有问题。能解释很多语言学习的现象。 如儿童一开始用的词汇都是周围存在的人和 事物,由近及远,在2岁前都是习得名词, 说明儿童首先对物体形成概念,然后才能对 物体之间的关系有所认识。(动词)
2、先天论(先天性决定论)
(1)理论内容 1)代表人物是语言
学家诺姆 ·乔姆斯 基、卡茨,心理学 家米勒与马克奈尔。
2)它首先是一种基于对刺激—反应论猛烈批判 立场 上建立起的理论,是基于理性主义的理
论。它认为语言是一种规则体系,是一种以规 则为基础的复杂系统而并非习惯的总和。儿童 之所以能掌握,是因为人类有天生的、具有受 遗传因素决定的掌握语言规则的能力,即“语 言能力”。
(一)儿童母语的习得过程
(二)理论解释
(一)儿童母语的习得过程
儿童母语的习得过程大体上分5个阶段 ①喃语阶段:又叫语前阶段,6个月到1
岁,牙牙学语,模仿大人的话,能听 懂一些词和句子,能用特定的声音来 表示一定的意义。 ②单词句阶段:1岁至1岁半,真正学话, 一个词、单词话语。 ③双词句阶段:1岁半,两个词语在一起 (一为轴心词,一为开放词)。
②语言习得机制可以离开人类的其他功能 而存在,甚至与智力都没有什么关系。
它包括两个部分:
①人类语言普遍具有的特征(语言共项), 共有的规则,又称为普遍语法。普遍语法 体现了人类语言的共性,是语言中最基本 的东西,适用于任何语言,高度抽象的规 则。存在于所有人类语言的深层结构中。 这些语言普遍原则是以参数形式出现的, 处于待定状态。
① 儿童最先学会接触最多的那种语言(假定他处于多 语环境)。
② 儿童常因观察、模仿成人和同伴的话语而获得快乐。 模仿确实是儿童习得语言的重要手段。
③ 词语与反复出现的语境之间的联系确实能使儿童理 解语义。儿童最初习得的词语很可能就是通过刺激 -反应-强化的过程建立的。
④ 在语言教育中,巧妙地使用示范、练习与评价(强 化)等方法,对儿童达到语言目标有积极的意义。
②先天的判断、评价语言信息的能力
儿童能对他所接触的语言参数定值。儿童 听到一些具体的话语,首先根据语言的普遍 特征,对某一语言的结构提出假设,接着运 用评价能力对假设进行验证和评价,从而确 定母语的具体结构。即为语言的普遍范畴和 规则赋予具体数值,婴儿就获得了母语的能 力。也就是说语法规则不是由输入的材料归 纳而来的,是由语言习得机制中的普遍语法 转换而来的。
2)先天论也受到不少批评:
① 首先这一理论是思辨的产物,无法证明儿 童头脑中是否存在语言习得机制,这只是 一种假说。有人说这是一个天才的假说, 人们既无法证明它,也无法否定它。 是否存在着普通语法,这也是一个争 论的问题,如果说儿童 一生下来头脑中 就有普遍语法的范畴和规则,很难解释儿 童后来学习语法要花那么多时间。很多人 接受先天学习语言能力,但不同意有普遍 语法。
其发展具有阶段性,通常与年龄和其他方面有 关。
伦尼伯格证明,语言行为完全符合这些标准。
(2)对先天论的评价 :
先天论注重儿童获得语言的先天因素和儿 童的主动性、创造性,改变行为主义儿童 被动模仿的观点,能解释为什么任何一个 发育正常的儿童,不需要任何系统的教育 都能在3-5年的时间内掌握第一语言复杂 的规则体系的主要方面,能听懂他从未听 过的话,说出他从未听过的句子,能解释 儿童为什么产生“过度概括”的错误。
② 先天论把语言习得机制与人类的其它功 能分开,认为语言能力与智力没有直接 的关系,语言能力的发展不受智力和认 知能力的制约,可以先于智力的发展。 这一点也不能令人信服。儿童4、5岁以 后仍在学习较复杂的语法(如定语从句) 词汇学习也是一辈子的事。
③ 先天论过于低估后天环境的作用。语言 是约定俗成的,儿童离开社会,即使生 来就有某种机制,但也无法识别或运用 语法规则。
1、刺激-反应论(后天环境论)
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代表人物是美国 心理学家斯金纳,这是一种行为主义的理论。
(1)理论内容: 1)华生的主要观点: ① 心理学必须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个
体的行为,而不是意识。 ② 研究动物行为的结果,可以用来
解释人的行为。
③ 人类一切行为的构成要素都只是 反应,或多种反应的组合。反应 多数是在环境中由刺激—反应的 联结形成的。
学习:指在学校环境中,有意识地掌握第 二语言的过程和方式,它注重语言形式, 过程由自觉到不自觉,我们常说第二语言 学习。
学习与习得的区别是相对的,不能截然分 开。第二语言学习者开始时,学习的成分 多一些,以后习得的成分逐渐加大。比较 理想的方式是把二者结合起来。
习得
高级
中级
学习
初级
二、儿童第一语言习得的基本 过程的理论解释
5)皮亚杰关于儿童习得语言的观点:
① 人类有一种先天的认知机制,但它不是乔姆斯基所 说的语言习得机制。皮亚杰认为它是人类的一般性 的加工能力。它不仅适用于人类的语言活动,也适 用于人类其他的认知活动。
② 儿童并没有特殊的语言学习能力,儿童的语言学习 能力只是一般人类认知能力的组成部分。语言是个 体认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语言的发展以最初 的认知发展为前提。
3、认知论(先天与后天相互作论)
(1)理论基础
1)认知论以瑞士著名的儿 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 知论”为理论基础,认为 儿童的语言发展是天生的 能力与客观的经验相互作 用的结果。儿童的语言学 习是建立在儿童认知能力 发展的基础上的。
2)这种理论认为人类有一种先天的认知能 力(功能不变式),这种能力随着躯体内 部组织的成熟决定,与环境相互作用,并 向环境学习,作为向环境学习的结果,形 成了一定的“认知结构”。(认知图式) 这种“认知结构”随着儿童的发展而变化, 他的认知能力也不断从低级阶段向高一级 阶段发展。
2)斯金纳指出:人类语言行为 只是刺激和反应。看见、听
见和感觉到的东西是刺激,
说出的话是反应。
3)刺激—反应的哲学基础是洛 克的白板论, 强调后天经验 的重要性。认为语言也是一
种行为,学会某种语言就是
在后天环境中养成某种习惯, 儿童的语言能力来自一系列的刺激(成人语 言)他们通过模仿做出反应,如果反应正确 就会得到强化,一定的刺激和相应的反应多 次重复就成为习惯从而学会语言。
② 语言中的句子是近乎无穷的,儿童不可能 也没必要通过模仿强化去学会每个句子, 然后再使用。不能解释儿童言语行为中的 创造性,只有掌握话语的规则体系才能创 造性的运用。人们能说出无限多的包括从 未听过和说过的句子的能力。儿童刚开始 说话时就基本具备了这种能力。他们会创 造出新的词组、句型和符合特定情境的恰 当的表达方式。
父母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协助儿童语言的
发展,但并不能左右儿童语言发展的模式。这 就是乔姆斯基的“语言刺激贫乏论” ,它强
调外界刺激对儿童语言的影响与儿童本身语言 发展之间的不平衡性。
3)语言能力的体现机制是“语言习 得机制”(LAD)
它有两个特点:
①人类独有,正常人从出生到12岁左右, 该机制发生作用。
③ 不能解释语言学习关键期的存在以及过了 关键期后,学习和强化效果急剧下降的事 实。
④ 儿童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得到的强化是有限 的,并往往是在意义方面得到强化,那么 儿童是如何习得语法规则的?儿童在语言 习得过程中,他的反应不一定都能得到强 化,而且成人所关注并给予强化的往往是 句子的内容(意义),而不是它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