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第二十二条军规看美国的黑色幽默
从《第二十二条军规》解读海勒的黑色幽默小说创作
![从《第二十二条军规》解读海勒的黑色幽默小说创作](https://img.taocdn.com/s3/m/3ef0eccc1eb91a37f0115c56.png)
了一个反英雄的角色。
四•小说创作的艺术手法 第二十二条军规 在 上
有点
体了色
小说的主要特征。首先,这部小说
用了独特的“反小说”的 事
用 观 乱的 、
乱的 、 的 、 的
人物来显示其所描述的现实世界
的混乱和荒谬。其次,海勒以一种
“绝望、沉郁、
的幽默将
无的
为有 的
以表 对 实 的
与反抗” \囚再次
于用象
肃深邃的哲理,或是用故作庄重
的
怪诞滑稽的事物,
或是用漠戏谑的口 讲 :
悲惨的事 或是用 嘲
的语言来述说重绝望的境遇,
在不经意的调侃之中露出了锐利
的讽刺锋芒,直
的要害。
《第二十二条军规》有力地影
射了美国所谓的法制社会,法律
都 第二十二条军规一样
政府官员可随心所欲地解释,以
压制普通老百姓的强大而无的
圈套。
关键词%《第二十二条军规》黑色幽默小说创作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文
学里出现了一种明显的历史断裂
感。在欧洲,大战前后,许多主要
的现代派作家去世了。美国文学
也大同小异,也有好几位蜚声世
界文坛的作家谢世。到了20世纪
50年代,美国小说的现实主义思
潮虽仍有余波,但其最显著的特
点是从边缘到中心的移动。犹太
文学异军突起,黑人文学的新繁
文,可以任人对它嘲弄、驳斥、控
告、批评、修正、憎、 、 、
撕毁、践踏或烧掉此时,约瑟连
领悟到了,第二十二条军规表面
上是一条束每个
的军
规,但军官可以对它做任意的解
的 更是十
可\
2•掌权者和被主宰者的成功 塑造
在《第二十二条军规》中,海
从心理空间理论看美国文学的黑色幽默——以《第二十二条军规》为例
![从心理空间理论看美国文学的黑色幽默——以《第二十二条军规》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a386758cec3a87c24028c491.png)
《第二十二条军规》的黑色幽默与战 争讽刺
![《第二十二条军规》的黑色幽默与战 争讽刺](https://img.taocdn.com/s3/m/7376ce73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d79797f.png)
《第二十二条军规》的黑色幽默与战争讽刺《<第二十二条军规>的黑色幽默与战争讽刺》《第二十二条军规》是美国作家约瑟夫·海勒的经典之作,这部小说以其独特的黑色幽默和对战争的辛辣讽刺,成为了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小说的背景设定在二战期间的一个美国空军基地,通过主人公约塞连的经历,展现了战争的荒诞和人性的扭曲。
海勒以一种看似混乱无序的叙事方式,打破了传统小说的线性结构,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荒谬和不确定性的世界。
黑色幽默在小说中无处不在。
例如,军规本身就是一个荒诞的存在。
“第二十二条军规”规定,只有疯子才能获准免于飞行,但必须由本人提出申请;同时又规定,凡能意识到飞行有危险而提出免飞申请的,均属头脑清醒者,应继续执行飞行任务。
这一军规的自相矛盾和荒谬绝伦,让士兵们陷入了无法逃脱的困境。
无论他们如何选择,都无法摆脱战争的噩梦。
这种对逻辑的颠覆和对常理的嘲弄,正是黑色幽默的核心所在。
海勒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进一步强化了黑色幽默的效果。
约塞连是一个反英雄式的人物,他不再是传统战争小说中英勇无畏、为了国家和荣誉而战的英雄,而是一个为了生存而不断挣扎、试图逃离战争的普通人。
他的行为看似自私和怯懦,但在那个荒谬的战争环境中,却显得无比真实和合理。
其他人物如米洛、卡斯卡特上校等,也都被刻画得十分滑稽可笑。
米洛凭借着自己的商业头脑,在战争中大发横财,甚至与敌军做起了生意;卡斯卡特上校为了追求军功,不断增加士兵的飞行任务,全然不顾他们的生死。
这些人物的行为和价值观,与正常的社会道德和伦理观念背道而驰,让人在感到可笑的同时,也不禁对战争的扭曲力量感到悲哀。
小说对战争的讽刺更是入木三分。
战争不再是正义与邪恶的较量,而是一场充满欺骗、贪婪和无谓牺牲的闹剧。
士兵们被当作棋子随意摆布,他们的生命在上级的眼中毫无价值。
海勒通过描写战争中的种种不合理现象,揭示了战争的残酷本质。
例如,士兵们在执行任务时,常常面临着飞机故障、敌人的猛烈攻击等危险,但他们却得不到足够的物资和支援。
黑色幽默在第二十二条军规里的体现
![黑色幽默在第二十二条军规里的体现](https://img.taocdn.com/s3/m/5dcec131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11.png)
黑色幽默在第二十二条军规里的体现
一、沉默是金:
沉默是金,这也是第二十二条军规里最常提到的黑色幽默,它暗示兵士在无言以对的情况下,军规里的指令依旧得到遵守,而不用担心有任何的抗议和不服从。
二、要完成指示:
军规对士兵的要求是命令式的,所以接受到指示时要尽一切可能立即就去完成它,而无论有多少的困难和挑战都不能当机立断,因此被明确了“要完成指示”这个古老的黑色幽默。
三、服从命令:
服从命令这个说法里,包含着黑色幽默,它表明士兵们对于军规严令的接受,而保持着一种淡定而虔诚的心态,不管自己有多么的迫切想反抗,服从是第一要务。
四、受教训:
当长官收到士兵的抗议服从的请求时,里面常常包含着“受教训”这样一个黑色幽默,它使人们清楚知晓:在军规之外,再无法外逃,只能接受命令并执行。
五、尊重士兵:
军规里有一条显著的指令,那就是“尊重士兵”,它暗藏着一个黑色幽默,提醒人们,只要遵守军事管理中的规矩,尊重、关心士兵并营造一个温情的军营氛围,是完全有可能做到的事情。
六、出色表现:
“出色的表现”也是第二十二条军规里的一项基本要求,其实这里也藏着一个有趣的黑色幽默,它强调人们应该有一种态度去完成自己的任务,凭借着自己的能力,在特定的环境里表现出耀眼的出色表现,从而证明他们的价值。
七、决不懈怠:
最后,第二十二条军规里提到“决不懈怠”,这是被全世界人民所普遍接受的黑色幽默,它暗示着:只要存在任务就要坚持做,无论负累多大,也同样需要去完成,不能因此而懈怠,这也正是军规要求士兵们表现出的精神风貌。
简析《第二十二条军规》的黑色幽默
![简析《第二十二条军规》的黑色幽默](https://img.taocdn.com/s3/m/372a5701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c646371.png)
简析《第二十二天军规》之中的黑色幽默毫无疑问,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正义的反法西斯战争,为世界的和平和进步做出了不少贡献。
但是,有战争就有牺牲。
二战直接或间接死去的人约为7000万。
我们一边为这样正义的战争而热血沸腾,一边感念着因这场战争牺牲的人。
战争既可怕又残酷,对于普通民众来说,战争的后果是错伤误伤,流离失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对于战争的参与者来说,胜利凯旋,战死或被俘。
不管是凯旋、战死还是被俘后咬紧牙关的都是英雄。
战争时代,每个人都想当英雄,也盛行英雄主义,乱世出英雄也由此而来。
稍有血性和正义感的人都愿意无私忘我,不辞艰险地为了人民而英勇战斗。
很多影视剧因为榜样效应,多塑造民族英雄、战争英雄等角色形象,一方面让人民记住艰难时期那些为了人民的利益而牺牲的人,另一方面传承英雄的良好品质。
而最近有一部剧,反其道而行,开始宣扬“逃兵”,歌颂“反英雄”人物。
这就是《第二十二条军规》,下面我将简单的介绍一下这部作品。
《第二十二条军规》是美国第一本用荒诞主义写作技巧来表现荒诞主义主题的作品。
通过对所描述的军事机构的分析,小说故事发生在战时意大利的美国航空军事基地,这里的军事等级制度森严,并且这种制度还荒谬的掌控着轰炸机上飞行员的悲惨命运。
飞行员们害怕飞行,渴望着陆以逃离死亡。
随着飞行任务的加重与死亡几率的增加,飞行员们变得绝望,近乎崩溃。
主人公约瑟连对四周的死亡和荒诞感到恐惧,他也不再相信上帝,毫无安全感。
他对上级的计划感到困惑不堪,花了很长一段时间才弄明白,战友斯诺登的死让约瑟连惊慌失措,又对另一位战友奥尔的行为感到迷惑,随后,约瑟连的观点也发生了改变,他曾经那么勇敢,但现在却对勇气与英勇有了不同的看法,不久,读者就发现他赤身裸体不穿军装。
约瑟连开始斟酌着如何保护自己,并最终成功逃出战争与死亡。
《第二十二条军规》描写的是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关键时期,美国第256空军轰炸机中队内部发生的故事,整个部队由指挥官卡斯卡特上校掌管,为了能开官发财,他不顾士兵的死活,无限度的增加他们的飞行任务。
关于《第二十二条军规》中黑色幽默背景的解读
![关于《第二十二条军规》中黑色幽默背景的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d4e8f102b7360b4c2e3f643f.png)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关于《第二十二条军规》中黑色幽默背景的解读车欣 天津外国语大学摘 要:美国著名作家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从出版问世便引来不少的关注和话题,这一作品的问世无疑给美国文坛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并且刮起了一股“黑色幽默”的狂潮。
关于黑色幽默的背景大致有几种说法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麦卡锡主义等等。
关键词:黑色幽默;荒诞性;约塞连;二十二条军规[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6-110-01著名作家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无疑是众多黑色幽默作品中的典范之作。
她通过对一个小岛上不同的人物的生活描写和对众多典型人物的刻画来体现一个复杂混乱,让人迷幻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中的道德观念,是非观念让你无法评说。
海勒用其特有的混乱的场景和思维不停地切换和剪辑,给读者营造一种混乱、血腥、模糊的现象。
而在其现象之下的本质则是一种理性的逻辑,病态的幽默和深刻的内涵发现。
海勒在文章中的手法让我们能更加深刻的理解黑色幽默和荒诞性的话题,在皮亚诺撒岛上的一切都是荒诞的,而海勒正是用这种荒诞的手法来表现荒诞的主题,越是重大深刻越是不动声色,让人有一种含着泪笑的体验。
黑色幽默产生的原因的背景让人难以说清但是大致可以分为几个方面,虽然黑色幽默有着一种荒诞的性质,但是这并非作家主观臆造,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一)环境原因:麦卡锡主义20世纪60,70年代的美国,美国当时社会并不太平,不稳定因素还有很多。
在对朝鲜战争的结束后,充斥在美国的还有麦卡锡主义[1]对人们的压制和禁锢,是美国的麦卡锡肆意的诬陷和诽谤美国的共和党人和有不同意见的人,有着“美国文革”之称。
无疑这会对美国社会的政治经济都造成严重的伤害。
并且美国人在越南战争中失利后伤亡比例高代价大,国内的反抗情绪逐渐高涨。
人们开始对当时的民主社会产生了怀疑,尤其是美国的中小资产阶级,面对现实想要改变却无能为力因而开始对现实进行了嘲笑讽刺和挖苦。
浅析《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黑色幽默
![浅析《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黑色幽默](https://img.taocdn.com/s3/m/28b23540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89.png)
浅析《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黑色幽默名气太大,如同5A级景点那样,总归要去看看的,看完后不能说失望,至少是无法好好领略,也就谈不上是否喜欢了,还同时看完了1970年版的同名电影。
百度了下黑色幽默,原来是源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的重要文学流派,绝望、荒诞、残忍的幽默。
当时只有美国的土壤适宜栽培黑色幽默,二战后当之无愧的全球霸主,经济继续蒸蒸日上但对外却有些穷兵黩武。
这就造成了国内垮掉一代迷茫一代的同时又有无数普通人投入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的泥潭。
作者表达阶级无处不在,即使在全世界最强的军队中也是如此,军官们为了升官发财还不是靠利用国家资源和规则漏洞,当然更重要的是利用中下层士兵的艰辛甚至是生命付出。
但如果就是这样的大主题,何至于在文学界地位如此之高呢?感觉还是归功于黑色幽默的写法,特别是军官层面,每个人都被刻画成贪婪、无能、狡诈、蛮横、钻营的形象,而士兵和意大利的平民和妓女也是个个逻辑古怪,让人觉得可笑夸张无法理解。
虽然阅读时有些不明就里,但至少对第二十二条军规本身的理解应该错不了,那就是一种象征性的存在无疑了,书中从未正面列出这条军规,而是在各场合通过各色人物的嘴来吐露一部分,好让读者自行拼出个梗概。
这条军规浓缩了军界政界的一切不合理,按照鲁迅的说法就是吃人的规定,就是让你正反都要受制于该条军规,其目的就是看似合理地“奴役榨取”。
作者本人是执行过六十次飞行任务的二战空军中尉,因而绝对有资格有底气以二战期间空军为背景写出此书。
但令我无法理解的是,连他本人都说真实中的空军队伍同僚,还是很热血爱国做实事的,但为何要在书中将几乎所有人描绘成负面形象或至少是疯疯癫癫?可能还是我欣赏不来黑色幽默吧。
然后直到后来,看似荒诞可笑的大段文字后,XX死了这样的转折,还是让人直面黑色幽默的力量,就如同一直在你身边活蹦乱跳的人,哪怕再痴再傻再惹人烦,转眼间从地球上消失了,谁个不悲伤。
作者在结尾给了约赛连一个乌托邦式的逃离,或许他自己也不清楚如何应对战争带来的问题。
浅谈《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黑色幽默
![浅谈《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黑色幽默](https://img.taocdn.com/s3/m/08dbfe7b58fafab069dc02df.png)
浅谈《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黑色幽默摘要:《第二十二条军规》是美国小说家约瑟夫·海勒“黑色幽默”文学的代表作,本文从其产生的背景、主要表现和意义三个方面,对“黑色幽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第二十二条军规黑色幽默背景表现意义黑色幽默,是人们用悲剧内容和喜剧形式交织混杂来表现出世界的荒诞、社会对人的异化、理性原则破灭后的惶惑、自我挣扎的徒劳心理。
约瑟夫·海勒是公认的“黑色幽默”代表作家,就是因为他的《第二十二条军规》以一种无可奈何的嘲讽态度,表现环境和个人之间互不协调的现象,并加以放大、扭曲,变成畸形。
使它们显得更加荒诞不经,滑稽可笑,折射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
一代人对充满黑暗丑恶和不公正的现实社会的忧虑和绝望,却又要在幽默与讽刺中,获得某种精神慰藉的复杂心理,也开创了人们后来称之为“黑色幽默”文学流派的先河。
1《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黑色幽默形成的背景《第二十二条军规》是美国小说家约瑟夫·海勒“黑色幽默”文学的代表作,《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黑色幽默艺术创作有其个人、社会和时代历史背景。
1.1时代背景二十世纪上半叶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让西方世界许多人对人类的处境和未来惶惶不安,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文学创作产生了一批厌战、反战的小说,出现了彷徨失措的“迷惘的一代”;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集中营里对犹太人的大规模屠杀和扔在广岛和长崎的两颗原子弹,在美国人的思想上引起极大的震动,尤其是美国知识分子对现存的社会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根本性的怀疑。
海勒曾说过:“约塞连的情感并非我在战时的情感,我是战后才体会到的。
这本书在更大的程度上是对年代社会情绪的反应,对麦卡锡时期的反应,在《第二十二条军规》中,我写下了自己对一个处于混乱中的国家的感受,我们至今仍在忍受这种混乱,二次大战时暂时的举国一致分崩离析了。
”足以印证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1.2个人背景约瑟夫,海勒于1923年5月1日出生于纽约布鲁克林区的一个俄裔犹太家庭,早年丧父,生活颇为艰辛。
第二十二条军规书评
![第二十二条军规书评](https://img.taocdn.com/s3/m/adc341d67f1922791688e8ed.png)
第二十二条军规书评《第二十二条军规》是美国黑色幽默文学的代表作,被誉为当代美国文学的经典作品,是约瑟夫-海勒的代表作。
黑色幽默出现于六十年代,是当代美国文学中最重要的文学流派之一。
这一流派的作家突出描写人物周围世界的荒谬和社会对个人的压迫。
他们用放大镜和哈哈镜把这种荒谬和压迫加以放大、扭曲、变形,变得更加荒诞不经,滑稽可笑,更加反常无理,丑恶可憎,其中也寄托了他们无可奈何的悲观和痛苦心情。
因此有人把黑色幽默称之为“绞刑架下的幽默”或“大难临头时的幽默”。
故事描写的是美国的一个飞行大队驻扎在地中海的“皮亚诺扎”岛上。
大队指挥官卡思卡特上校一心想当将军,为了要达到自己的目的,千方百计博取上级的欢心。
他一次次任意增加部下的轰炸飞行任务,意欲用部下的生命来换取自己的升迁。
这支部队里还有两个“出类拔萃”的人物。
一个是一本正经而野心勃勃的谢司科普夫少尉。
他毕业于预备军官训练队,大战爆发他颇为高兴,因为战争使他有机会可以每天穿上军官制服,用清脆、威严的嗓音对那些就要去送死的小伙子大喊口令,而他自己由于视力不佳,且有瘘管病,所以没有上前线的危险。
他为了邀宠上级,飞黄腾达,就发疯似地专心训练自己的中队,求得在检阅中获胜。
由于他研究出不挥动双手的行进队列,被人称为“名不虚传的军事天才人物”,从此迅速步步高升,最后当上了中将司令官。
另一个是食堂管理员迈洛,他貌似“忠厚老实”,可是赚钱有术,以伙食采购为名,大搞投机倒把,办起了一个跨国公司。
他用大批飞机走私,甚至还雇用敌人的飞机为公司运输,向敌人承包保卫桥梁等等。
后来居然成为国际知名人物,当上欧洲不少城市的市长和马耳他的副总督。
本书主人公尤索林就生活在这个绕着战争怪物旋转的光怪陆离的世界里。
他是这个飞行大队所属的一个中队的上尉轰炸手。
他满怀拯救正义的热忱投入战争,立下战功,被提升为上尉。
然而慢慢地,他在和周围凶险环境的冲突中,亲眼目睹了那种种虚妄、荒诞、疯狂、残酷的现象后,领悟到自己是受骗了。
第二十二条军规与黑色幽默赏析
![第二十二条军规与黑色幽默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6ba73f54f01dc281e53af081.png)
第二十二条军规和黑色幽默摘要:约瑟夫·海勒的名作《第二十二条军规》以黑色幽默的写作手法,通过描写战争中的荒诞和疯狂,塑造了一个混乱、荒唐而又疯狂的美国社会形象,展示了现实社会的病态、非理性、不公、黑暗和荒诞,及其对人性的压抑和扭曲。
关键词:第二十二条军规;黑色幽默;人物特征;结构情节;反英雄“黑色幽默”作为一种美学形式,属于喜剧范畴,但又是一种带有悲剧色彩的变态的喜剧。
可以认为,黑色幽默是用喜剧的形式表现悲剧的内容。
悲喜两种审美特征交织融汇, 喜剧的形式和悲剧的内容又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而让读者审视作品的深刻思想内涵。
“黑色幽默”小说家突出描写人物周围世界的荒谬和社会对个人的压迫,以一种无可奈何的嘲讽态度表现环境和个人之间的互不协调,并把这种互不协调的现象加以放大,扭曲,变成畸形,使它们显得更加荒诞不经,滑稽可笑,同时又令人感到沉重和苦闷。
“面对这一切,人们发出玩世不恭的笑声,用幽默的人生态度拉开与现实的距离,以维护饱受摧残的人的尊严。
”约瑟夫·海勒的名作《第二十二条军规》是公认的“黑色幽默”的杰出代表作之一,充满了黑色幽默,被誉为“描写疯狂世界的典范”,力图通过这种哭笑不得的幽默使读者对世界的荒诞产生一种共鸣。
小说以黑色幽默的写作手法,塑造了一个混乱、荒唐而又疯狂的美国社会形象,反映了现实社会的不公、黑暗和荒诞。
本文从人物特征、结构情节、语言特征等方面详细剖析了黑色幽默手法在《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运用。
一:人物形象《第二十二条军规》情节杂乱,人物众多。
海勒在小说中塑造了众多满怀悲愤、荒唐可笑的人物,但这些人物细细读来,又使人感到悲凉,让人惶恐。
主人公尤索林是这么一位“反英雄”式的人物。
在他无法逾越荒唐的现实世界和人生困境的时候,追求自我选择和自我人生价值的实现,其实内心充满了无奈和无助。
他曾愤慨地指出:“只消看一看,我就看见人们拼命地捞钱。
我看不见天堂,看不见圣者,也看不见天使。
苦涩的幽默——解读《第二十二条军规》里的黑色幽默
![苦涩的幽默——解读《第二十二条军规》里的黑色幽默](https://img.taocdn.com/s3/m/3006b76d9b6648d7c1c746e5.png)
苦;翌的幽默——解读《第二十二条军规》里的黑色幽默口山东临沂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彭文奉摘要:美国当代作家约瑟夫.海勒的名作<第二十二条军规>是黑色幽默文学的代表作。
小说以男0具一格的黑色幽默的写作手法。
塑追了一个疯狂、混乱、怪诞不经而又瞬息万变的更国社会的形象.夸张而深刺地表现了现实社会中的黑暗丑恶和不公正.以反这种社会的荒诞性。
本文详细铡析了黑色幽默手法在小说中的运用.以期帮助读者在更深层面上体会黑色幽默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第二十二条军规>;黑色出反;荒诞‘第二十二条军规>是美国当代著名作家、黑色幽默文学的重要代表约瑟夫.海勒的扛鼎之作.也是黑色幽默的奠基作。
该小说于1961年在美国出版后。
被译成了几十种文字。
已发行1000多万册。
这部小说最杰出的艺术成就在于建立了。
黑色幽默”(bl ac k hum our)这一现代文学审美形式。
黑色幽默文学在上世纪60年代风行美国文坛.并成为最有代表性的文学流派之一.对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黑色幽歇”一词得名于1965年在美国出版的一本小说集<黑色幽默>。
其中收集了约瑟夫海勒、托马斯.品钦、约翰巴思等作家的作品。
这些作品虽然内容各异,形式多变。
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用一种类似“绞刑架下的幽默”来表现可怕又可笑的社会现实。
它既继承了幽默的特点,又加入了。
黑色”的内涵,<大英百科全书>将其解释为。
一种绝望的幽默。
力图引出人们的笑声,作为人类对生活中明显的无意义和荒谬的一种反响。
自此。
黑色幽默在美国文坛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并形成了一股新的文学潮流。
黑色幽默流派的出现源于社会的动荡不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疯狂与残酷彻底撕下了资产阶级宣扬的。
自由.平等,博爱”等美丽的面纱。
人想象中的世界与现实世界发生了强烈的摩擦.人心在面对一个充满敌意和不可捉摸的世界时尝到了深深的痛苦。
在当时美国大众的心中.世界上已经不再存在什么神圣的东西。
11 《第二十二条军规》读书笔记
![11 《第二十二条军规》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e183b89f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a0.png)
《第二十二条军规》读书笔记读完约瑟夫·海勒的长篇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我的内心充满了震撼与感慨。
这部作品以黑色幽默的手法,展现了二战期间美国空军一个飞行大队的生活,通过讽刺和夸张,揭示了军事官僚体制的荒诞和不公,以及人性在战争和体制压迫下的扭曲与挣扎。
《第二十二条军规》的标题本身就是对军事官僚体制的一种讽刺。
这个所谓的“军规”实际上并不存在,它更像是一个悖论,一个无法解开的死结。
在小说中,它象征着一种无法逃避的困境,一种让人无法自拔的束缚。
这个军规要求飞行员在完成规定的飞行任务后才能申请停飞,但由于任务的危险性和不确定性,飞行员们往往在完成任务前就已经精神崩溃,从而无法申请停飞。
这种荒诞的规定不仅让飞行员们身陷囹圄,也让读者对军事体制的合理性产生了质疑。
除了对军事体制的讽刺,《第二十二条军规》还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展现了人性在战争和体制压迫下的扭曲与挣扎。
小说中的主人公尤索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他是一个贪生怕死的飞行员,为了逃避飞行任务,不惜装疯卖傻,甚至出卖自己的灵魂。
然而,在战争和体制的压迫下,他的内心也经历了巨大的挣扎和痛苦。
他既想逃避飞行任务,又无法摆脱内心的愧疚和自责。
这种内心的挣扎和痛苦,让读者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第二十二条军规》中,作者还通过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表达了对战争和体制的深刻反思。
例如,小说中出现的“死亡之舞”就是一种象征,它代表着战争和体制对人性的摧残和毁灭。
在这个“死亡之舞”中,飞行员们如同被操纵的木偶,被体制和战争牵引着走向死亡。
这种象征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战争和体制的残酷和无情。
总的来说,《第二十二条军规》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作品。
它通过黑色幽默的手法,揭示了军事官僚体制的荒诞和不公,以及人性在战争和体制压迫下的扭曲与挣扎。
这部作品不仅让我对军事体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我相信,《第二十二条军规》将会成为我人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激励着我去思考如何面对困境和挑战,如何在困境中寻找希望和自由。
从《第二十二条军规》看黑色幽默
![从《第二十二条军规》看黑色幽默](https://img.taocdn.com/s3/m/189d1cd3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97.png)
从《第二十二条军规》看黑色幽默可以说,第二十二条军规(22nd rule in military)是描述军事文化的象征,它被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地的军队,成为一种文化的象征,是黑色幽默的体现。
本文将从历史源头和诞生背景、形式、内容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几个方面,进行一系列探讨,以更深入地了解第二十二条军规所体现的黑色幽默。
首先,研究第二十二条军规的历史源头和诞生背景。
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海军陆战队,当时军营里有一些十分宽松的法规,以让士兵们避免过分抓紧纪律和地位的洗礼,因而普遍存在着放松的气氛。
第二十二条军规的制定,就是为了确保士兵们之间的良好关系,不要被纪律和地位禁锢,能够像正常人一样开怀畅饮,互相打闹,甚至互相开玩笑。
其次,要研究第二十二条军规的形式。
经过多年的变迁,第二十二条军规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明确的黑色幽默,并变成一种文学原则或者叫文化观念,它不仅在军营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且被广泛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为普通老百姓提供了一种更加随意的生活态度,以此来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调剂心情。
第三,要研究第二十二条军规的内容。
从其中可以看出,第二十二条军规不是有确定的标准,而是一种始终处于变化发展中的原则,它反映了军营士兵们在生活中的积极性、开放性和移情性,也能发挥出自己的成就感,以激发士兵们对活力和乐趣的兴趣。
除此之外,士兵们之间还会用第二十二条军规补充规则,保持和谐关系,这也让士兵们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团结一致。
最后,要探讨第二十二条军规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第二十二条军规提供了一种暗示,暗示着一种积极的社会氛围。
它呼吁人们与时俱进,摆脱束缚,拥抱快乐,改变对事物的看法,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总而言之,第二十二条军规不仅是黑色幽默的体现,它还涉及到了社会文化的影响,为社会提供了一种正面的修正,唤起了人们对快乐的渴望。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第二十二条军规不仅是军事文化的象征,而且也是黑色幽默的体现。
试析美国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黑色幽默
![试析美国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黑色幽默](https://img.taocdn.com/s3/m/9924b05d2b160b4e767fcf8e.png)
黑色幽默在 《 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具体应用
黑 色幽 默主 要来 源 于2 0 世 纪6 0 年 代美 国社 会 的动 荡不 安 。当 时 ,社 会风 气 萎靡 不振 ,战争 忧郁 症 也在威 胁 着人
们 。黑 色 幽 默 尽 管 流 行 于 这 一 时 期 ,但 这 一 流 派 创 作 中 的 社 会 因 素 却 可 追 溯 至 二 战期 间 。大 战 之 中那 疯 狂 而 又 残 酷 的战 争 悲 剧 为 人 们 留 下 了 无法 忘 怀 的 印 象 , 特 别 是 大 量 黑 色 幽 默 流派作家均 亲身经历 了战争 。由于 是劫后余生 ,撕 心裂肺 的 痛 苦感始终 萦绕于心头 ,必须要一吐 为快 。二 战之 后的美 国 虽 然 曾经 经 历 了 一 段 和 平 时 期 ,但 是 在 社 会 表 面 的 高 度 繁 荣 下 ,激 荡的社会暗流 已经渐渐地形成 。在 进入到2 O 世纪6 0 年 代 后 期 , 鉴 于 美 国政 治 与 经 济 危 机 的 持 续 加 剧 , 各 类 社 会 运 动 粉 墨 登场 , 此 起 彼 伏 。 在 这 一 时期 的 美 国人 心 目之 中 ,世 界 上 已经 不 再 有 那 种 神 圣 的 值 得 崇拜 的 东 西 了 ,包 括 美 国 国 旗 、上 帝 、 荣 誉 、 贞 操 和 诚 信 等 都 是 如 此 。 正 是 在 以上 这 些 主观 与客观 因素 的共同影响之 下,黑色幽默文 学流派脱 颖而 出,成 为 了当时美 国文学 的重要 标志 ,其 中,美国知名 作家 海勒所 撰写 的 《 第 二 十 二 条 军 规 》 轰 动 一 时 , 成 为 全 美 甚 至 全 球 黑 色 幽 默 文 学 流 派 的经 典 作 品 。 黑色幽默流派作家约瑟夫 ・ 海勒充分调动 了一切 可以调动 的 艺 术 表 现 方 法 , 把 作 家 当 时所 处 的 周 边 世 界 的 滑 稽 、残 忍 与 阴暗的一面置 身于黑色幽默这 面哈哈镜面前进 行夸张 、放
从《第二十二条军规》看黑色幽默论文
![从《第二十二条军规》看黑色幽默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95923cdfb9f3f90f76c61b99.png)
从《第二十二条军规》看黑色幽默摘要:《第二十二条军规》是“黑色幽默”的代表作品,海勒创作的这部小说彰显了“黑色幽默”的特征,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对“黑色幽默”进行简要的解读。
以便更加深入的了解这部小说以及“黑色幽默”小说的创作特点。
关键词:反英雄;震惊;全面讽刺;存在主义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4-0047-01“黑色幽默”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现代主义小说流派。
在美国的“黑色幽默”作家中,约瑟夫·海勒是最杰出和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的问世,在美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这部海勒呕心沥血,历经七载完成的著作,描写的是第二次大战后期,一支驻扎在皮亚诺萨岛上的美国空军的故事。
在这部小说里,海勒把幽默与讽刺、荒诞与严肃、夸张与真实、闹剧与正经调和起来,以阴冷、玩世不恭的幽默来嘲笑一切,表达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和抗议,使人在震颤中去思索,在喜剧中去悲哀。
以下将通过这部小说来对“黑色幽默”进行简要的解读。
一、“反英雄”的人物刻画从人物刻画来看,几乎每一部黑色幽默小说都有一位“反英雄”的角色。
他们没有传统小说中主人公的英雄气概,而恰恰走向了反面,成为另一意义上的“英雄”,反叛的英雄。
飞行员约瑟连在战场上贪生怕死,想尽一切办法逃避飞行任务,以及其荒诞的言行举止拒绝军事命令,拒绝军方为收买他而颁发的奖章,最后为了生存而成了逃兵。
约瑟连的种种行为与传统“英雄”的定义大相径庭,但他以敏锐的眼光和超人的智慧看透了卡斯卡特之流高举爱国主义和正义旗帜去实施残杀和暴虐的战争的本质,因而他为自己设立了一项英勇的目标:不是为国捐躯,不是为理想而洒血,也不是为信念而奋斗,而是想办法活着。
尤索林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英雄,却是一位生存斗士,存在主义的英雄。
海勒在这里从真实的叙事原则出发,叙述与战争零距离处境中的小人物们内心的本真状态:他们吧爱情、生命、个人爱好、幸福看地高于一切。
第22条军规黑色幽默黑色幽默在《第22条军规》中的艺术体现
![第22条军规黑色幽默黑色幽默在《第22条军规》中的艺术体现](https://img.taocdn.com/s3/m/9c2acaeb16fc700abb68fcff.png)
第22条军规黑色幽默黑色幽默在《第22条军规》中的艺术体现1、特殊的幽默风格在作品《第二十二条军规》中,作家刻意不对笔下人物进行道德审察或价值评判。
而且越是严肃沉重的问题,越是举重若轻,不动声色。
如:就像玩味一个古董似的细细描述一个已经没有人样的重伤员,伤员全身上下都用石膏和绷带裹着,双腿双臂都被吊索吊起来,同躯干保持垂直,身上插两根管子,一根输液,一根排泄,两根管子接着上下两个瓶子反复互换,排泄的液体又注入体内。
又如:写尤索林,在罗马街头看到一个穿孩子“缺鞋少袜,头上的黑发也需要修剪,满面愁容,显苍白而忧伤”时,他“深表同情”,以至于恨不得一拳把他苍白忧伤,带有病容的面孔揍个稀巴烂,把他打死,免得使他联想到就在这天晚上“意大利还有无数苍白忧伤,面带病容的孩子……”既然残废和苦难已是一种无法摆脱的普遍存在,就只好用荒诞来拉开距离,后退一步,把伤心当做笑话来讲,这就使幽默不再是生活的佐料,而成为一种绝境中自上而下的手段,一种万般无奈之下求得心理平衡的方法。
凡此种种都超越了传统幽默的美学范畴。
2、“反英雄”式的人物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中,作者并没有像传统文学那样去表现美国军人在战斗中的英勇表现,而是对其进行了颠覆。
作品中的主人公尤索林是处于被主宰地位的普通军人的代表。
他本是热情、诚实、富于正义感的爱国青年。
入伍后变成了怕死鬼,他一心一意只想逃离这邪恶与荒诞。
“活下去”是他唯一的生活目标和最高准则。
他相信第二十二条军中关于“疯子可以停止飞行”的规定。
就想请军医丹尼卡帮助,证明他疯了。
因为军规“规定患有精神疾病的人可以停止飞行,同时军规又规定凡要停止飞行的人必须书写书面申请,而能写书面申请的人,说明是神志清醒的人,神经正常的必须继续飞行”。
听了丹尼卡对军规的说明后,他只好离开医院,硬着头皮去完成另一条规定,“即飞满三十二次指标,可不再接招任务”。
每当他完成一次飞行任务,就庆幸自己可以复员回国之际,却惊恐地发现卡思卡特根据军规附加条件不断给他增加任务。
从《第二十二条军规》看黑色幽默
![从《第二十二条军规》看黑色幽默](https://img.taocdn.com/s3/m/4424ee1f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f2.png)
从《第二十二条军规》看黑色幽默黑色幽默是六七十年代主要流行于美国的文学流派。
它的基本特征是:在思想上,深受存在主义的影响,大多数黑色幽默作家都关注现实,对现实的荒诞有一种深沉的痛苦和恼怒。
所谓黑色幽默,就是阴郁的幽默、绞刑架下的幽默。
它以表面上轻松、调侃、玩世不恭,实则无可奈何的语调叙述沉郁而可怖的故事,从而产生荒诞不经、滑稽可笑的喜剧效果。
它既是一种带悲剧色彩的喜剧,也是以喜剧形式“上演”的悲剧;小说的主人公往往是性格乖僻的“反英雄”,作者既同情他们的处境,又对他们加以适度的嘲弄;情节结构具有非逻辑性,作者甚至有意识地突出情节中各种不可调和的矛盾,作为小说寓意的基础。
约瑟夫·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是黑色幽默代表作品。
海勒作品在黑色幽默文学中影响最大,成为这一流派的支柱。
他的创作方法从超现实而不是从写实的角度出发,经常以夸张的手法把生活漫画化,表现了一种和写实性质的真实完全不同的真实。
《第二十二条军规》不仅是海勒的力作,也是“黑色幽默”派的代表作品。
小说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通过对一支驻扎在意大利附近一个名叫皮亚诺扎岛上的美国空军部队内幕生活的描写,揭示了一个非理性、无秩序、梦魇式的荒诞世界。
在小说中,根据“第二十二条军规”理论,只有疯子才能获准免于飞行,但必须由本人提出申请。
但你一旦提出申请,恰好证明你是一个正常人,还是在劫难逃。
第二十二条军规还规定,飞行员飞满25架次就能回国。
但规定又强调,你必须绝对服从命令,要不就不能回国。
因此上级可以不断给飞行员增加飞行次数,而你不得违抗。
如此反复,永无休止。
从《第二十二条军规》看黑色幽默,《第二十二条军规》没有完整故事情节,其中所描写的世界是荒诞和混乱的,但它给读者的印象却如此的真实。
暴露“有组织的混乱”和“制度化了的疯狂”,意在抨击、揶揄噩梦般的社会现实。
战争是人类最大的悲剧,战争带给人类的灾难比任何一种自然灾害都更为深重。
二战后的荒诞派战争文学作品中,战争的意义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荒谬、虚妄和迷惘。
《第二十二条军规》的荒诞幽默
![《第二十二条军规》的荒诞幽默](https://img.taocdn.com/s3/m/60daa546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dc59145.png)
《第二十二条军规》的荒诞幽默《<第二十二条军规>的荒诞幽默》《第二十二条军规》是美国作家约瑟夫·海勒创作的长篇小说,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荒诞幽默风格,深刻地揭示了战争的荒谬和人性的扭曲。
小说的背景设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个美国空军基地。
故事中的人物被一条看似荒诞不经却又无法摆脱的“第二十二条军规”所束缚。
这条军规规定:只有疯子才能获准免于飞行,但必须由本人提出申请;而一旦提出申请,恰好证明自己是一个正常人,还是在劫难逃。
这一军规的荒诞之处在于,它自相矛盾,让人陷入了一个无解的逻辑怪圈。
这种荒诞的逻辑在小说中无处不在。
比如,飞行员们被不断地派去执行危险的任务,上级军官们为了追求军功,完全不顾士兵的死活。
而士兵们在恐惧和绝望中挣扎,却找不到任何合理的出路。
主人公约塞连试图逃避飞行任务,却发现无论他怎么做,都无法逃脱军规的束缚。
这种无法摆脱的困境,让人感到深深的无奈和绝望。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也充满了荒诞性。
约塞连是一个看似玩世不恭,实则内心充满恐惧和反抗精神的人物。
他在战争中目睹了太多的死亡和残酷,对战争的意义产生了怀疑。
他的行为看似荒诞,实则是对不合理的战争制度的一种反抗。
还有那些贪婪、自私、虚伪的军官们,他们的行为和言语常常让人感到不可思议,却又在那个特殊的环境中显得如此真实。
海勒通过夸张、讽刺等手法,营造出了一种荒诞幽默的氛围。
比如,描写战争中的死亡场景时,不是用严肃悲伤的笔调,而是以一种近乎戏谑的方式来展现,让人在哭笑不得中感受到战争的残酷。
军官们的种种荒唐决策和行为,被描写得淋漓尽致,让人对他们的愚蠢和自私感到既好气又好笑。
这种荒诞幽默不仅仅是为了引人发笑,更是为了引发读者对战争、对人性、对社会制度的深刻思考。
它让我们看到,在一个荒谬的世界里,人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被扭曲,正常的逻辑和理性失去了作用。
《第二十二条军规》所展现的荒诞幽默,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
战争的残酷和无意义,官僚体制的腐败和僵化,人性的弱点和丑陋,都在这部小说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黑色幽默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解读《第二十二条军规》
![黑色幽默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解读《第二十二条军规》](https://img.taocdn.com/s3/m/4e212a2d0722192e4536f644.png)
是个圈套 , 是个无法逾越的障碍 。 这个世界 到处都 由第二十二 类小 说 的 情 节 缺 乏逻 辑 的 内在 联 系 , 者故 意 把 真 理 与 谬 误 、 肃 骗局 , 作 严 条军规统治着 , 就像 天罗地 网一样 , 你无法摆脱。 令 他认 为世人正在 的哲理和 插科打诨式 的胡 闹混在一起 , 来讽喻现 实 , 人一种似是 给 利 用 所 谓 “ 义 行 为 ” 为 自己 巧 取 豪 夺 。 深 感 对 这样 一 个 “ 界 ” 正 来 他 世 而 非 的 印 象 。 作 者 海 勒 不但 继 承 而 且 进 一 步 发 展 了 现 代 主 义 的创 无 能 为 力 , 渐 意 识 到 只 能 靠 自 己去 选 择 一 条 求 生 之 路 , 最 终 逃 逐 并 作 风 格 ,他 用 异 乎 寻 常 的 艺术 手 法 表 现 了 自 己对 西 方 现 代 生 活 的 完成 了“ 英雄 化” 程 , 过 成 新 的体 验 , 有 一定 的认 识 价 值 和 审 美 价 值 , 时 还 包 含 追 求 自我 往学校个理 想化 了的和平 国家——瑞典 , 具 同 为一名反英雄。 生命价值 的意义。 《 第二十二条军规》 之所 以能一呜惊人 , 为“ 成 经典作品 ”很重要 , 《 第二十二条军规》 虽以第二次 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空军飞行大队 的一个原 因还在于作者在艺术技巧上的创新。 在这部作品中, 海勒摒 为题材 , 但实际上并没有具体描述战争。 一大堆光怪陆离、 形形色色、 弃 了现 实主 义 的传 统手 法 , 方面 采 用 了“ 小 说 ” 一 反 的叙 事结 构 , 意 有 不 可理 喻 的事 件 、 面 、 物 , 现 了 一个 疯 狂 的 世 界 、 场 人 展 一种 荒 谬 的现
人 的异 己力量 的象 征 。 在 美 国 ,第 二 十 二条 军 规 ” “ 已成 为通 用 语 , 用 黑色幽默 , 是一种悲剧内容和喜剧形式交织的文学表现形式 , 其 来指称 无法摆脱的困境 , 难以逾越 的障碍。约瑟夫 ・ 海勒还巧妙地 以 主 旨是表现世界 的荒诞 、 社会对人的异化、 理性 原则破 灭后的惶惑、 令 自我挣扎的徒劳。面对这一切 , 人们发出玩世不恭的笑声, 用幽默 的 逻辑悖论来结构情节, 人叹服。 《 第二十二条军规》 中人物众 多 , 但大 多根据作者 的意念突 出其 人生态度拉开与现实的距离 , 以维护饱受摧残 的人的尊严。 另外黑 色 性 格 的 某一 侧 面 , 至夸 大 到 漫 画 式 、 画 式 的程 度 , 有 的则 是 象 甚 动 而 幽 默是 2 0世 纪 6 O年 代 美 国重 要 的文 学流 派 。 征性的。如 卡思卡特着重表现 了官僚体 制的专横 无理 , 迈洛着重表 《 第二十 二条军规》既是一部 讽刺现代 战争的 “ 色幽默 ” 黑 小 现 了资产阶级的唯利是 图,谢 司科普 夫着 重表现的是军事机器 , 残 说, 又是一部揭示战后 美国荒诞现实 的社 会小说。有人 称它 为“ 荒 害个性。就连本 书主人公尤 索林 , 重点描写 的也在于他 的自我意识 诞 小 说 ” “ 色 喜 剧 ”是 一 种 ” 刑 架 下 的 幽 默 ” “ 难 临 头 的 或 黑 , 绞 或 大 小人物 ”是个荒诞社 , 幽默” 。从艺术表现上看 , 他们 用放 大镜 和哈 哈镜 把社会 中的荒谬 的觉醒。尤索林是个被大人物们任意摆布 的“ 会的受害者。 他有 同情 心、 是非感和 正义感 , 他曾愤慨地指 出:只消 “ 和 压 迫 加 以放 大 、 曲 、 形 , 人 物 和 环 境 进 行 极 度 夸 张 的 、 判 扭 变 对 批 看一看 , 我就看见人们拼命地 捞钱。我看不见天堂 , 不见 圣者 , 看 也 式的、 讽性的描写 , 嘲 使其变得更加荒 诞不经 , 滑稽 可笑 , 更加 反常 看 不见 天使。我只看见人们利用每~种正直 的冲动 , 利用每一 出人 无理 , 丑恶 可憎 , 中也寄托 了他们 无可奈何 的悲观和痛苦 心情以 其 可 他 善 反 及当代西方世界 的荒 谬、 冷漠, 自相矛盾和残酷无情。 从美学形式上 类 的 悲剧 捞 钱 。” 是 在 这 个疯 狂 的 世界 里 , 由 于正 直 、 良, 被 人 看 成 是 疯 子 。 后 , 索林 终 于 明 白了 , 二 十 二 条 军规 原 来 是 个 最 尤 第 考察 , 它属 于戏 剧 范 畴 , 这 是 一 种 带 有 悲 剧 色 彩 的 变 态 喜 剧 。 这 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封面( 2017 届)论文(设计)题目作者学院、专业班级指导教师(职称)论文字数论文完成时间大学教务处制英语原创毕业论文参考选题(200个)一、论文说明本写作团队致力于英语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前沿理论研究、仿真编程、数据图表制作,专业英语本科论文3000起,具体可以找用户名,下列所写题目均可写作。
部分题目已经写好原创。
二、原创论文参考题目1 从《当汽车等待的时候》看欧亨利的写作特色2 论中美商务谈判中的跨文化交际因素3 从凯特肖邦的“觉醒”中映射出的女性自由4 从《热爱生命》和《马丁伊登》中透视杰克伦敦心中对生命的执爱5 The Travel of Freedom—An analysis of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6 英语习语的认知分析7 《傲慢与偏见》的婚姻分析8 中英文化中寒暄语的比较9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广告翻译的影响10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1 广告中反语现象的关联分析12 从生态批评视域解读《热爱生命》13 教师在农村初中英语游戏教学中的角色分析--以某中学为例14 《欢乐之家》孤独灵魂的自我发现15 论有效开展小学英语对话教学的策略16 On the Conflicts Reflected in the Character of Holden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17 清教思想在《失乐园》中的体现18 Translation of Gududeqiu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Qian Zhongshu’s Realm of Sublimation19 《心是孤独的猎手》——从人物荒诞行为分析人物的孤独心境20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师生互动建构浅析2122 论《兔子, 跑吧》中哈利的逃避主义23 A Study of Expressionism in Winesburg, Ohio24 论夏绿蒂勃朗特与简爱在意识形态上的相似之处25 高中英语听、说、读教学活动中写作融入模式的初探26 论中西方交际方式的差异27 民族文化差异与广告语言创意28 《论自然》—浅析爱默生的超验主义自然观29 分析奥利弗退斯特悲剧生活的原因30 英语新闻标题的汉译方法——以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为例31 析《瑞普凡温克尔》三个译本的翻译策略32 中美篮球背后的青年文化33 中式菜名的英译34 分析《雾都孤儿》中的讽刺手法35 解析《红字》中清教主义对人物性格的塑造36 分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金色的象征意义37 字幕翻译和译制片翻译策略和接受度比较——以《唐顿庄园》为例38 对《觉醒》的女权主义解读39 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之比较40 维多利亚时期的艺术对文学的影响——以白衣女人为例41 外贸函电写作中存在的误区及其对策42 从劳伦斯及其作品《儿子与情人》看恋母情结43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 he Translation of Puns in 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44 高中英语写作中母语负迁移现象分析45 论《永别了,武器》的写作风格46 A Study on the Introduction of English Culture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English Teaching47 从功能翻译理论看企业简介汉英翻译48 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英文电影片名汉译49 《论语》中“仁”的翻译研究50 从《小公主》看童话对于当今的现实意义51 《法国中尉的女人》中对维多利亚时代的批判52 从关联理论看《博物馆奇妙夜》的字幕翻译53 中介语石化现象成因及应对策略54 关联理论视角下《生活大爆炸》中言语幽默的汉译55 海明威《印第安人营地》新解56 浅析《警察与赞美诗》中欧亨利的写作风格57 文化语境对隐喻理解的影响58 美国主流文化形成探析59 浅析隐藏在“面纱”之后的伯莎梅森60 论商标翻译的原则及策略61 《远大前程》中皮普的性格发展与外界环境的关系62 “P模式”在初中英语对话教学中的运用63 主语显著和话题显著—英汉语对比分析64 《奥罗拉李》中的女性形象解读65 The Background Information and the Symbols Which Reflect the Emotional Keynote of Wuthering Heights66 从交际翻译理论看幽默对话翻译——以《老友记》第一季为例67 影响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心理因素分析68 从言语行为理论看商务沟通中的委婉语69 根据空缺理论在跨文化交际中如何翻译数字70 从苔丝的悲剧到托马斯哈代的宿命论71 中美餐桌文化差异比较研究72 Yellow Peril–the Image of Fu Manchu in the West73 跨文化视角视阈下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研究74 论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对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75 论叶芝创作风格的转变76 李清照词英译研究77 隐喻视野下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比较分析78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麦琪悲剧原因分析79 一个陌生女人来信的人物性格分析80 双语环境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81 扭曲的“美国梦”--简析“鸡蛋的胜利”的主题82 对《傲慢与偏见》中贝内特太太及其女儿们的人物评论83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习语学习的影响84 中法身势语的文化差异研究85 剖析希腊神话中的爱情观86 语境对法律英语翻译的影响87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Occidental Classical Gardens88 A Study of C-E Translation of Tourist Materia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ross-culture89 论商务谈判口译员的角色90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91 An Analysis of Virginia Woolf's Androgynous Vision in To the Lighthouse92 交际法在中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应用93 论中国神话和希腊神话的文化差异94 Study on Characteristics of American Black English from Social Perspectives95 英语新闻标题的前景化96 从《喜福会》看美国华裔女作家身份探求97 论《宠儿》中社区与逃离的关系98 马丁伊登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及其悲剧99100 从关联理论看美剧典故的翻译101102 宗教枷锁下的人性挣扎——《红字》中丁梅斯代尔形象解读103 《白象似的群山》里的潜意识104 高中英语听力课中的文化教学105 中美称赞语的对比分析106 任务型英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探讨107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108 《到灯塔去》中的两性主义—抵达人类和谐的完美道路109 论高中生英语阅读技能的培养110 英语阅读理解中的若干信息处理手段111 学术论文标题的英译研究112 英语政治委婉语的语用功能113 英剧《唐顿庄园》中委婉语的汉译研究114 浅析焦虑对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口语的影响115 从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看商业广告的英汉翻译116 不同IT企业官网英译现状调查117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成长三部曲118 从语用学角度分析简奥斯丁的《爱玛》中的会话含义119 论《简爱》对当代女性爱情观的启示120 从《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看维多利亚时期的新女性主义观121 “理想化”和“反理想化”--《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主题辩析122 从《红字》和《荆棘鸟》看宗教禁欲主义下的爱情123 浅析初中学生英语阅读理解障碍及解决对策124 目的论视角下公示语汉英翻译研究125 《红楼梦》汉译英对话翻译过程中人物个性的保留126 功能对等视角下汉语广告的英译策略127 中英广告中的双关语探析128 目的论在广告翻译实践中的应用129 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130 浅析《莳萝泡菜》中的意识流技巧运用131 论《宠儿》中社区与逃离的关系132 An Analysis of Hardy’s Optimism in Jude the Obscure133 从《徳伯家的苔丝》看哈代的贞操观和道德观134 On Analysis of Jonathan Swift’s Satiric Arts in Gulliver’s Travels135 从合作原则看《白象似的群山》中的对话136 从《教父》看两代人不同的家庭观137 英汉网络缩略语对比研究138 浅析隐藏在“面纱”之后的伯莎梅森139 浅析《爱玛》中女主人公的女性意识140 宋词英译中的模因传播分析141 维多利亚时期批判现实主义小说的艺术特征142 口误幽默的心理语言学分析143 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美国梦的幻灭144 浅析公告标识中出现的中式英语及其纠正145 《傲慢与偏见》书名误译分析146 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词汇方面的迁移147 英语委婉语:礼貌视角下的有意不合作148 《老人与海》中海明威的生死哲学149 浅析隐藏在“面纱”之后的伯莎梅森150 《雾都孤儿》中的正邪儿童形象151 英汉委婉语的对比及翻译152 从标记理论看英语词汇性别歧视现象153 《我的安东尼娅》中女性人物形象的生态女性主义分析154 从餐桌礼仪看中西文化差异155 A Study on the Motivations of Korean Students in China: Impacts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n Korean Higher Education156 论《茶花女》中女主人公玛格丽特的女性魅力在男权主义下的体现157 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视角分析亨伯特和洛丽塔的悲剧158 A Comparative Study of Jane Eyre and Vanity Fair——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overness in Victorian Age159 Movie Lines Imitation and Language Learning160 浅析广告英语中的杜撰词及其翻译161 浅析《威尼斯商人》中的金钱观162 An Analysis of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In Pride and Prejudice163 Th e Gothic Beauty and Spiritual Essence of Allan Poe’s Short Stories164 中式英语的潜在价值165 思维对汉英句子结构的影响---以《飞蛾之死》及其译文为例166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的救赎主题分析167 宗教文化与翻译168 从礼貌原则角度分析电影《暮光之城》中的对白169 《动物农庄》中的象征意义研究170 英语广播新闻与报纸新闻的文体比较171 论《莫瑞斯》中E. M. 福斯特的自由人文主义思想172 论马克吐温的种族观--以《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为例173 《动物农庄》的极权主义的研究174 A Study of Narrative Techniques in Barn Burning175 中国高校名的英译176 从功能翻译理论看《风声》的字幕翻译策略177 英汉社交称呼语礼貌规范和语用失误研究178 华兹华斯的浪漫主义文学在《嘉莉妹妹》中的再现179 英国足球文化研究180 英汉亲属称谓的差异与翻译技巧181 合作原则在电影《暮光之城》人物心理分析中的应用182 从《绝望主妇》各主角看美国家庭问题183 英汉心理使役动词的对比研究184 论如何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效率185 “自我”的迷失与重构:论卡勒德胡塞尼《追风筝的人》(开题报告+论文) 186 汉语外来词翻译的文化解析187 庞德对李白诗的误读——《华夏集》诗学探微188 A Comparative Study on Lin Daiyu and Xue Baochai189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下的《奥兰多》190 论汉语四字格的英译191 E.B.怀特《夏洛的网》幻想外壳下动物和人的对比192 索尔•贝娄《雨王汉德森》中的犹太文化元素研究193 探讨宗教在世界战争史中所扮演的角色194 《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人物形象的特点探析195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196 美国梦的幻灭——追问盖茨比命运的悲剧性根源197 网络英语对汉语词汇的影响研究198 从功能对等理论来看委婉语翻译199 浅析电影《勇敢的心》中的英雄主义200 快乐教学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