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行政行为概述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第七章 授益行政行为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第七章授益行政行为 1.行政给付概念、形式2.行政许可概念、特征、种类、作用、基本制度和原则、实施程序重点与难点第一节行政给付•一、行政给付的概念与特征•二、行政给付的形式与制度一、行政给付的概念•行政给付:行政主体根据相对人的申请,依据国家法律,考虑相对人具体条件,无偿给予财物的行政行为。
•特征:财物性;单向性;无偿性;依申请性•是给付行政、福利行政的体现二、行政给付的形式与制度(一)行政保障制度:抚恤;补助;离退休金;最低生活保障(二)行政救助制度:1、灾害救济制度;2、社会救济制度(三)行政补助制度:1、行政补贴制度;行政助长制度(四)行政奖励制度:物质奖励——共享类;举报有功类第二节行政许可行政许可概述行政许可事项及其设定行政许可的实施行政许可的监督检查一二三四•因此,为了有效防止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即行政相对人)的活动损害公共利益或他人利益,乃通过行政权对公民权利和自由进行事前抑制和干预就有必要,这就是倍受行政机关青睐的管理手段——行政许可。
也就是说,未经行政机关许可或同意,行政相对人不得从事某种特定的活动,如烟草专卖、开办学校、药品生产等。
•通过行政许可,不仅有效预防了危害社会行为的发生,也使得当前不确定的法律状态(从事某种特定的活动是否合法)得以明确,使相对人获得了行政机关不得随意干预其活动的承诺。
•但是,行政机关一旦被赋予了限制相对人活动的行政权力,这种权力就成为相对人人权面临的威胁,就可能被滥用而侵害相对人的权益。
一、行政许可的概念(一)法律概念与学理概念 1.法律概念本法所称行政许可,是指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
《行政许可法》第2条有关行政机关对其他机关或者对其直接管理的事业单位的人事、财务、外事等事项的审批,不适用本法。
第3条2.学理概念:行政许可,是指在法律规范一般禁止的情况下,行政主体根据行政相对人的申请,经依法审查,通过颁发许可证或者执照等形式,依法作出准予或者不准予特定的行政相对人从事特定活动的行政行为。
行政法第七章依职权的具体行政行为

– 宪法依据: “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 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 给予补偿。”
第七章
依职权的具体行政行为
1.行政征收与公用征收: 公用征收,又称公益征收,它是行政主体根据社会公 共利益的需要,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并在给予相应的补偿 的情况下以强制方式取得相对人的财产权益的一种行政行 为。同为行政主体征收行政相对人财产所有权的强制手段, 但二者也存在区别: (1)是否无偿不同:行政征收是无偿的,它是国家调节经济 活动的一种手段;而公益征收则是有偿的,行政主体只有 在预先给予行政相对人相应补偿的前提下才能对行政相对 人的财产实施征收。
第七章
依职权的具体行政行为
二、行政征收的内容与分类
行政征收的内容:从我国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来看, 行政征收的内容主要有: (1)税收征收。它是行政征收中最主要的方面,包括对内税 收征收和涉外税收征收两方面的内容。 (2)资源费征收。在我国,城市土地矿藏、水流、山岭、草 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单位和个人在 开采、使用国有自然资源时必须依法向国家缴纳资源。 (3)建设资金征收。这是为确保国家的重点建设,解决重点 建设资金不足问题面向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实施的征收。 (4)排污费征收。(5)管理费征收。(6)滞纳金征收。
第七章
依职权的具体行政行为
2.行政征收与行政征用: 行政征用,是指行政主体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 定程序强制征用相对方财产或劳务的一种具体行政行为。 行政征收与行政征用主要区别在于: (1)从法律后果看,行政征收的结果是财产所有权从相对方 转归国家;而行政征用的后果则是行政主体暂时取得了被 征用方财产的使用权,不发生财产报有权的转移; (2)从行为的标的看,行政征收的标的一般仅限于财产,而 行政征用的标的除财产外还可能包括劳务; (3)从能否取得补偿来看,行政征收是无偿的,而行政征用 一般应是有偿的,行政主体应当给予被征用方以相应的经 济补偿。
应松年《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第2版)复习笔记-第七章 行政行为概述【圣才出品】

第七章 行政行为概述7.1 复习笔记一、行政行为的概念与特征1.行政行为的概念行政行为,是国家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活动的总称。
2.行政行为的特征(1)行政行为的主体是行政机关,以及得到法律、法规或规章授权的非行政机关组织体(包括行政机构、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
(2)行政行为必须是行政主体行使行政职权的行为。
(3)行政行为必须是对相对人的权利义务产生法律影响的行为。
二、行政行为的分类(1)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的区别体现在:①相对人是否明确、固定。
明确是指相对人可以被个别化为具体的组织或个人;固定是指行政行为终结时相对人的范围已经封闭,不可能扩大或缩小。
行政行为终结时相对人不能被个别化、固定化的,即为抽象行政行为。
②是否可以反复适用。
具体行政行为通常只针对特定事的特定人一次适用,产生效力。
抽象行政行为通常针对某类事的某类人产生效力,具有反复适用的特点。
③表现形式不同。
抽象行政行为的通常表现形式是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政规范性文件。
具体行政行为通常以决定等方式作出。
(2)内部行政行为和外部行政行为①内部行政行为和外部行政行为的概念内部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在内部行政活动中对行政组织内部及其工作人员作出的行政行为。
外部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对外实施行政管理的各种行政行为,其行为的对象行政主体以外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②内部行政行为的类别a.上级行政机关或工作人员与下级行政机关或工作人员间的工作关系。
b.行政机关与行政机关工作人员间的人事管理关系。
(3)作为行政行为和不作为行政行为①作为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积极改变现有法律状态的行政行为,如行政征收行为、颁发许可证行为等。
②不作为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消极维持现有法律状态的行为,如对相对人的请求不予答复等。
(4)单方行政行为和双方行政行为①单方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单方面决定无须相对人同意即可作出的行政行为,例如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
第七章主要实体法

第七章主要实体法内容提要:本章由行政法、民法、刑法、经济法和商法五个基本部门法组成。
行政法是规范国家行政权运作的法律规范的总和,重点介绍了行政法的概念、基本原则、行政行为和行政复议制度;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基本法律,这一部分主要研究民法的概念及调整时象、民事主体制度、人身权制度、物权制度、合同制度以及民事责任和抗辫事由等问题;刑法是规定犯罪和刑罚的法律科学,这一部分介绍了刑法概念、原则、犯罪构成和刑罚;经济法也是法律体系中一个重要的邵门,重点介绍了反不正当竟争制度、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劳动和社会保障制度、环境和资源保护制度等内容;商法是一门范围广泛、综合性高、实务性强的法律学科,重点介绍了公司制度、我国企业法律制度和保险制度的一些基本知识。
核心概念:行政法;刑法;民法;经济法;商法。
第一节行政法一、行政法概述(一)行政法的概念行政是一种国家活动,行政与其他国家机关的立法、司法活动不同,是以组织、执行为其活动方式。
行政法是调整行政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监督行政关系的法律规范和原则体系。
行政法律关系是指由行政法调整的具有行政法上权利义务内容的行政关系。
它由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行政法律关系的客体、行政法律关系的内容等要素构成。
(二)行政法基本原则行政法基本原则,是指指导和规制行政法的立法、执法以及指导、规制行政行为的实施和行政争议的处理的基础性规范。
I.行政法治原则法治在行政领域的延伸具体包括如下要求:①依法行政,即公共行政组织必须依照法定权限、法定方式、法定程序来实施行政管理行为②控制滥用自由裁量权,法律规则本身内在的特性,以及行政官员灵活应对各种具体事件的需要,使得自由裁量权不可避免。
然而,自由裁量权的存在,又意味着给行政官员任意决定的可能性。
所以,当代法治既允许行政自由裁量,也强调对自由裁量给予有效的控制③责任政府,依法行政、合理行使自由裁量权是从正面对行政的要求,任何公共行政组织若违背这一要求,都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即法律责任。
第七章 抽象行政行为

第七章象行政行为一、抽象行政行为概述(一)抽象行政行为的概念和特征抽象行政行为,指的是行政主体针对非特定对象制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可以反复多次适用的行政法规、行政规章以及其他行政规范性文件的行为。
由于《行政诉讼法》正式使用了具体行政行为这一概念,理论界便提出抽象行政行为的概念与之相对应。
这两类行为的区别主要在于两点:一是适用对象,抽象行政行为适用于不特定对象,而具体行政行为适用于特定对象;二是适用次数,抽象行政行为一经制定便可反复多次适用直至其失效,而具体行政行为只是一次性的处理,不能多次适用。
对于抽象行政行为,可从动态和静态两方面进行考察分析:从动态方面看,抽象行政行为是指国家行政机关针对不特定的人和不特定的事制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则的行为;从静态方面看,抽象行政行为是指国家行政机关针对不特定的人和不特定的事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则,包括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和其他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等。
概括起来,抽象行政行为的基本特征如下:第一,对象的不特定性。
抽象行政行为以不特定的人或事为行政对象,即它针对的是某一类人或事,而非特定的人或事,所以带有一种普遍性的特征。
第二,可反复适用性。
内容的可反复适用是抽象行政行为的明显特征,也是区别于具体行政行为的一个显著标志。
第三,不可诉性。
抽象行政行为不可诉是目前我国的行政行为的一个特点。
随着行政法治化进程的发展,这一特点正在发生改变并将发生深刻改变。
(二)抽象行政行为的分类抽象行政行为依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
理论界比较认同而且比较方便实用的分类方法,是以抽象行政行为的规范程度与效力等级为标准所作的划分,即行政立法行为和制定其他规范性文件的行为;还有以抽象行政行为的权力来源不同为依据,将其分为依授权制定行为规则的行为和依职权制定行为规则的行为;等等。
第一,行政机关的行政立法行为。
关于行政立法行为,按效力等级可分为:制定行政法规的行为和制定行政规章的行为;从制定的机关来分,则可以分为:国务院制定、发布行政法规,国务院各部委和直属机构制定、发布部门规章,省、自治区、直辖市、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发布地方政府规章。
第七章行政管理行为

第七章行政管理行为第一节(一)行政管理行为的含义(重点)行政管理行为的含义:指行政管理者为了调动下属的工作积极性并使之努力工作以有效实现行政管理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组织、领导、沟通以及指挥、协调等行政活动的总和。
行政管理行为的特点:1、行政管理行为是行政管理者作用于被管理者的行为2、行政管理行为是行政管理者调动被管理者或其下属积极性的行为3、行政管理行为的主体是行政管理者,但在行政管理行为过程中也离不开下属的积极参考。
(二)行政管理行为的基本类型行政管理行为的分类:1、从行政层级分:中央政府行政管理行为、地方政府行政管理行为2、从行政过程分:行政决策行为、行政执行行为、行政监督行为,行政指挥行为、行政协调行为3、从管与被管关系分:行政组织行为、行政领导行为、行政沟通行为第二节(一)行政组织行为的含义与特点(重点)行政组织行为的含义:指动态行政组织活动及过程,是指政府为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行使国家行政权力权力而进行的组织活动和运行过程,包括行政组织的设计和维护、行政运行过程中冲突及其解决,以及对行政组织进行的改革。
行政组织行为的特点:1政治性2法制性3持续性4系统相关性(二)行政组织的设计影响行政组织设计的主要因素:1、行政组织的目标、职能与环境2、行政组织的技术特征,3、行政组织目标、职能与环境和行政组织技术特征的匹配性行政组织的结构:1、行政组织的纵向结构2、行政组织的横向结构3、行政组织的直线—职能结构管理层次:是指纵向结构的等级层次,即行政组织中设置多少层级的组织机构。
管理幅度:是指一级行政组织或一个行政领导者所直接控制和指挥下级单位或人员的数目。
行政组织体制:集权制、分权制(三)行政组织中的冲突及其解决途径(重点)行政组织冲突的类型:一、根据冲突主体不同进行分类:1组织中个人之间的冲突2个人与团体之间的冲突3组织中团体之间的冲突二、根据冲突功能的不同进行分类:1、功能正常的冲突2、功能失调的冲突解决行政组织冲突的主要方式:1、谈判2、调处3、服从权威(四)行政组织的变革趋势行政组织结构的变革趋势:1、是职能部门之间的地位不平衡走向平衡2、随着政府职能的调整,相应的部门有减有增。
二学历行政法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分章节复习题

行政法学第一章绪论第一节行政法的概念行政:是国家通过一定的组织为实现国家职能而进行的公共管理活动及其过程。
行政法:是有关行政主体、职权、行为及程序、违法及责任和救济关系等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简答)为什么说行政权力比其他国家权力更需要对其进行监督和控制?答:1.行政职能比其他国家职能范围更广泛,与人民群众关系更密切;(1分)2.行政权的作用比其他国家权力更直接、更主动;(1分)3.现代行政权的膨胀和扩张使得权力极易被滥用;(1分)4.行政权的实施程序没有立法、司法程序严格、公开和规范。
(2分)第二节行政法关系第三节行政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简答)行政法的基本作用有哪些?答:1.维护社会秩序和行政权力运行秩序。
(2分)2.保障公益和私益的实现。
(1分)3.为行政主体提供行动指南。
(1分)4.预防和解决行政纷争。
(1分)第四节行政法学的发展及其学科体系第二章行政法的基本原则第一节行政法基本原则的含义第二节行政合法性原则法律保留:是指只有在法律明确授权的情况下才可以实施某种行政行为。
法律优位:是指正式的法律渊源要优于从属的法律渊源,也就是法律比所有的从属立法的效力都高。
(简答)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是什么?答:1.合法行政。
(1分)2.合理行政。
(1分)3.程序正当。
(1分)4.高效便民。
5.诚实守信。
(1分)6.权责统一。
(1分)(论述)行政合法性原则的含义和具体内容答:合法性原则是指行政权的存在、行使必须依据法律,符合法律,不得与法律相抵触。
(1分)合法性原则的具体内容:1.行政职权必须基于法律的授予才能存在。
合法性原则要求行政主体在其法定的权限内行使职权,任何没有法律根据的职权都是不应存在的。
(3分)2.行政职权必须依据法律行使,不得违法。
依据法律行使职权是合法性原则为行政主体设定的一项义务或职责。
(3分)3.行政授权、行政委托必须有法律依据,符合法律要旨。
合法性原则要求行政授权或行政委托都必须有法律依据,按法定程序进行,不得违反法律要旨。
(完整版)行政法重点复习资料

行政法重点复习资料考试题型: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第一章行政法概述一、行政权的概念、内容、特点P11行政法研究的核心——行政权(一)、概念:一般认为,行政权是由国家宪法、法律赋予或认可的国家行政机关和公共行政组织执行法律规范,对国家和社会事务实施行政管理活动的权力.关于该概念,需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行政权是一种执行权;第二,行政权来自于国家法律的赋予或认可.(P11)(二)、内容:行政立法权、行政命令权、行政规范制定权、行政检查监督权、行政指导权、行政决定权、行政执行权、行政裁决权、行政复议权等权利.(P12)(三)、特点:1、执行性 2、法律性 3、强制性 4、优益性 5、不可处分性(P12)二、行政法的特点:P17-181、形式上的特点:①、行政法在形式上没有统一、完整的法典;②、行政法规范的数量庞大、形式多样;2、内容上的特点:③、行政法涉及领域广泛,内容十分丰富;④、行政法规范具有明显的易变性;⑤、行政法的实体性规范与程序性规范通常交织在一起。
三、行政法的渊源P19-21 (着重记黑体字部分,非黑体字了解应该即可)(一)宪法:是行政法最根本的渊源,也是行政活动的基本依据。
(二)法律: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是行政法规范的基本形式;其效力低于宪法,高于其他行政法规范。
(三)行政法规:是国务院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具体表现为“条例”、“规定"、“办法"。
其效力低于法律,高于其他行政法规范.(四)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省、自治区、直辖市、较大的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和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其效力低于法律、行政法规,高于本级和下级地方政府制定的规章.前提:不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
(五)行政规章:是国务院部、委和省级人民政府以及较大的市人民政府依法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包括部、委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六)法律解释:有权机关对法律法规所做的正式解释,包括立法解释、司法解释、行政解释和地方解释.(七)国际条约和协定:我国缔结和参加的国际条约和协定,在国内具有法律效力。
第七章 抽象行政行为

(1)报请立项。 (2)拟订年度规章制定工作计划。 (3)批准执行。
2.起草。 (1)起草主体。 (2)听取和征求意见。 (3)将规章草案送审稿报送审查。 3.审查。规章送审稿由法制机构负责统一审查。
二、抽象行政行为的范围及分类
(一)抽象行政行为的范围
抽象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在其法定权限内制定普 遍行为规则的行为,依宪法及组织法,具体包括: 国务院制定、发布行政法规的行为;国务院各部 门制定发布部门规章的行为;省、自治区、直辖 市人民政府和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 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和经济特区市人民政府 制定、发布地方政府规章的行为;各级、各类行 政机关发布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等行为。
返回
第二节 行政法规
一、行政法规的概念与性质 (一)行政法规的概念根据宪法和立法法的有关规
定,行政法规是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以及全国人 大及其常委会的授权决定,在法定权限内依法定程 序制定的有关履行行政职责、行使行政权力的规范 性文件。这一概念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 1.国务院是制定行政法规的惟一主体。 2.国务院必须在其法定权限内制定行政法规。 3.国务院必须依法定程序制定行政法规。 4.行政法规是法的渊源,具有法的效力。
立法法规定由国务院先提出意见,是因为国务院 有权对规章的合法性及合理性加以判断,如果规 章违法或不当,国务院可以将其改变或撤销而适 用地方性法规;如果国务院认为地方性法规不适 当而应适用规章时,因其无权改变或撤销地方性 法规,所以应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裁决。
二、规章的权限范围
(一)部门规章的权限范围根据《立法法》第71 条的规定,国务院各部门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 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的权限范围内制 定规章。部门规章的权限范围包括两方面内容:
《行政行为概述》PPT课件

(三)二者的区别 1.调整的范围不同 不特定的对象Vs.特定的对象 2.适用的次数不同 反复使用Vs.适用一次 3.影响相对人权利义务的方式不同 间接影响Vs.直接影响 4.行为程序不同 准立法程序Vs.不同具体的行政行为有不同的程序要求
[案例]
2005年我国信息产业部《关于中国电信、 中国网通部分下属分支机构擅自经450MHzCDMA 无线市话行为的通报》明确规定,未获得电信 主管部门的业务许可,任何单位不得擅自利用 450MHz频段,经营蜂窝移动通信业务及无线接 入业务。有关单位受到本通知1个月内,应自 行关闭未获得入网许可证的电信设备;至于现 有已发展的用户,应给予妥善处理。 信息产业部公布《通报》这一行为是抽象行政 行为还是具体行政行为?
[案例] 尹某原是某市第二中学在聘语文高级教师, 在他撰写的《人世老枪》一书中,曾提到“读 书为挣大钱娶美女”的观点,曾向学生推销其 作品。该市教育局发现尹某的上述问题后,即 组织专人对有关情况进行查处,并于2006年8 月31日下发了教通字[2006]60号《关于查处向 学生推销〈人世老枪〉问题的情况通报》,该 文件作出了“该市(含五县市区)内所有学校 不聘用尹某当教师”的处理意见。 教育局作出的该文件是抽象行政行为还是具体 行政行为?
二、羁束行政行为和自由裁量行政行为
以行政行为受法律规范约束的程度为标准 (一)羁束行政行为 严格受法律约束 (二)自由裁量行政行为 在法定幅度内,根据具体需要和实际情况,可 以自主作出
三、应申请的行政行为和依职权的行政行为
以能否在没有相对人申请时主动实施为标准
(一)应申请的行政行为 被动实施 (二)依职权的行政行为 主动实施
第四节
行政行为的效力
一、行政行为效力的内容
行政行为概述

行政行为概述1. 行政行为的定义行政行为是指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权力过程中,依法对具体对象采取的具体处理措施的过程。
包括行政机关采取的命令、决定、通知、批准、认可、登记、许可、奖励、处罚等一系列具体行为。
行政行为常常具有强制性、对外具有直接的约束力的特点。
2. 行政行为的特点2.1 法定性行政行为必须以法律为依据。
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力需要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等进行的,行政行为的依法性,体现了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和正当性。
2.2 善意性行政行为是行政机关对于公共利益的合理追求的反映,它是为了保护公民和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福利而实施的。
因此,行政行为具有善意性,旨在促进社会进步。
2.3 强制性行政行为是具有强制力的,行政机关在法定条件下对特定对象做出行政行为,被执行人必须按照行政行为的要求执行,否则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4 单向性行政行为是行政机关对具体对象采取的具体处理措施的过程,是行政机关对特定对象施加行政措施的结果。
行政行为的主体是行政机关,而不是具体对象。
3. 行政行为的分类根据行政行为的内容和作用,可以将行政行为分为以下几类:3.1 命令行政行为命令行政行为是指行政机关以明确的、强制性的措辞对特定对象做出的行政行为。
例如,公安机关发布的命令、政府颁布的法律文件等。
3.2 决定行政行为决定行政行为是行政机关对特定案件或特定行为的处理做出决定的行政行为,具有明确的约束力。
例如,行政机关对申请人提交的申请进行审查后作出的批准或驳回决定等。
3.3 通知行政行为通知行政行为是行政机关向特定对象告知某种事实或行政行为的行为,例如,通知公告、告知书等。
3.4 许可行政行为许可行政行为是行政机关对特定的行为主体在特定条件下从事某项活动的行为,通常需要事先申请并经行政机关批准。
例如,建筑行政部门对建筑工程承包商的批准许可等。
3.5 处罚行政行为处罚行政行为是行政机关对违法行为做出的限制、制裁或惩罚性的行政行为。
《行政法》期末复习资料(第七章至第十章)

《行政法》期末复习资料(第七章至第十章)第七章行政行为原理第一节概念一.概念多歧的行政行为(1)行政活动(2)行政行为(3)行政处理(4)行政决定(5)行政处分(6)其他。
二.行政行为的不同含义(1)最广义:行政机关作出的所有行政行为(2)广义:公法性的行政行为(3)狭义:公法性的行政法律行为(4)最狭义:具体行政行为三.行政行为的定义(1)定义:是指行政主体基于行政职权作出的能直接或间接引起法律效果的公法行为(2)特征1.公法行为2.包含事实行为与法律行为3.包含抽象行政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第二节分类一.抽象行政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区分标准(1)对象是否特定(2)效力朝向(3)发生效力的方式二.外部行政行为与内部行政行为三.违法的行政行为与合法的行政行为四.作为的行政行为与不作为的行政行为(1)作为义务来源:法定、约定、先行行为、法院生效裁判文书、上级机关交办、检察建议等(2)作为义务的形式:程序性义务(作出答复)与实体性义务(作出实质性履行的行为)五.程序性行政行为与实体性行政行为(1)程序性行政行为是指为了保障实体性行政行为的作出而产生的行为,例如受理、通知、送达、组织听证、调查等行为。
实体性行为是指最后产生的结果(2)传统的行政法理论,关注的是行政行为的结果,即行为的“瞬间摄影”,而对于行政的过程是关注不足的第三节功能一.设定权利与义务二.形成权利与义务三.确认权利与义务第四节形式(1)书面形式:最为常见的行政行为形式(2)口头形式:【法例】《道路交通安全法》(2011年修订)第87条第2款规定:“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及其交通警察应当依据事实和本法的有关规定对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予以处罚。
对于情节轻微,未影响道路通行的,指出违法行为,给予口头警告后放行(3)动作形式:比如交警指挥交通(4)电子形式:例如交通信号灯(5)默示形式:被许可人需要延续依法取得的行政许可的有效期的,应当在该行政许可有效期届满三十日前向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行政机关提出申请。
具体行政行为

三、 行政许可的设定、程序和期限
行政许可的设定是指法律对行政许可的主体、 权限、范围及事项作出明确规定。 行政许可的设定权属于立法权。 那些机关享有许可权,那些不享有,那些事项 可以设定行政许可,那些事项不得设定许可, 都必须依照法律规定。 行政许可还必须按照法定程序,遵守法定期限。
(一)行政许可的设定机关
第七章 具体行政行为
具体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依照职权针对特定的 行政相对人所作的行政行为,该行为直接影响行 政相对人的权利与义务。具体行政行为是我国法 律确立的重要概念,也是行政法学研究的重要理 论范畴,深入研究具体行政行为,对依法行政和 司法审查的实践具有积极意义和作用。具体行政 行为的形式非常多,本章仅就最常见的、对行政 相对人权利义务关系最为密切的几个具体行政行 为作一简要介绍。
(六)行政拘留
是行政主体对严重违反行政管理法律规范 的行政相对人在一定期限内剥夺其人身自 由的处罚形式
是人身罚,是行政处罚最严厉的形式 只能由县以上公安机关行使 期限:1日以上15日以下 关于拘留的法律主要有:
治安管理处罚法、集会游行示威法、消防法、戒严 法、出入境管理法等
二、 行政许可的种类
普通许可和特别许可(以许可范围为标准) 排他许可和共存许可(以许可享有程度) 权利性许可和附义务许可(以有无附加义务) 行为许可和资格许可(以许可的一般内容) 独立许可和附文件许可(以能否单独使用) 长期许可和附期限许可(以存续时间) 具体管理部门许可
如保障公共安全许可、食品卫生许可、特种车辆许可
是行为罚的一种类型 一般常附有限期整顿的要求,限期内纠正错误, 可恢复生产、营业 与企业倒闭不同,倒闭的企业不复存在 与吊销营业执照不同
行政法学00261主观题汇总(最新版)

行政法学
目录
第一章绪论 (3)
第二章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3)
第三章行政法律关系主体 (4)
第四章行政行为概述 (5)
第五章行政行为(一)抽象行政行为 (7)
第六章行政行为(二)依申请的具体行政行为 (8)
第七章行政行为(三)依职权的具体行政行为 (9)
第八章行政行为(四)特殊类型的行政行为 (11)
第九章行政程序法 (11)
第十章行政违法与行政责任 (12)
第十一章行政复议 (12)
第十二章司法审查(一) (14)
第十三章司法审查(二) (15)
第十四章行政赔偿与行政补偿 (16)
第一章绪论
1. 试述行政行为的生效规则。
(论述题)(0710、1404)
第五章行政行为(一)抽象行政行为
其他规范性 1.简述其他规范性文件的特征。
(简答题)(1910)
3.简述行政复议与行政裁决的区别。
(简答题)(1704)第七章行政行为(三)依职权的具体行政行为
第十章行政违法与行政责任。
第七章非权力行政行为

三、行政指导的种类
1、助成性 2、规制性 3、调整性 四、行政指导实务存在的问题
及其救济 (一)存在的问题 (二)救济
第二节 行政合同 (administrative contract)
一、概念 (一)含义及特征
当事人一方恒定为行政主体,签约是基于公法 的目的,以双方意思表示一致为前提,在合同 订立、履行、变更或解除中,行政主体享有 政优益权,合同纠纷一般通过行政法途径解决 。
第七章非权力行政行为
2020年7月25日星期六
第七章 非权力行政行为 (行政主体实施的其他行政行为)
第一节
一、概念
主动性 引导性 补充性 灵活性 柔和性 简易性 可选择性
行政指导
二、原则 正当性 自愿性 必要性
三、建立健全我国的行政指导制 度
(一)国外行政指导制度概览 1、日本的行政指导 2、美国的行政指导 3、德国的行政指导 (二)构建我国的行政指导制度
法律后果:造成相对方损失的, 行政主体应予以补偿。
(三)履行原则
1、实际履行
不能任意变更标的或用违约金和赔偿方 式代替;
2、自己履行
行政合同本身对相对人有着特定的要求 ;全面适当地履行:严格依照合同条款 履行。
(四)违约责任的追究
通过行政法救济,可以适用调解,承担 责任形式主要是赔偿。
四、行政合同的缔结、变更和 解除
(一)缔约 1、缔约方式
招标 拍卖 邀请发价 直接磋商
2、缔约原则 适应行政需要 不超越行政权限 内容必须合法
3、缔约特点 优先要约 选择相对人自由 竞争原则 公开进行
(二)变更或解除合同
条件: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
要求:变更不能改变现存合同性 质,解除也可由相对人提出,由 双方协商解决。
第7章 授益行政行为

有功类奖励制度。前者包括:防震减灾奖励、国家公务员奖励、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等。 后者包括:反假人民币奖励和税务违法案件举报奖励。
第二节 行政许可
▪ 一、行政许可及立法 ▪ (一)行政许可的概念与特征 ▪ 是指特定的行政主体根据行政相对人的申请,经依法审查,作出准予或不准予其从
事特定活动之决定的行政行为。具有如下法律特征: ▪ 1、事先性 ▪ 2、赋权性与解禁性 ▪ 3、依申请性 ▪ 4、法定性 ▪ (二)行政许可法及立法形式 ▪ 广义指由国家制定的用以规范行政许可的设定与实施的法律规范之总和。狭义指
▪ (二)行政许可的设定 ▪ 1、法律的设定。《行政许可法》第12条所列三事
项。 ▪ 2、行政法规的设定权。 ▪ 3、地方性法规的设定权。 ▪ (三)行政许可的规定 ▪ 在上位法已经设定行政许可的前提下,在上位法设
定的许可范围内作具体化规定的行为。
▪ 三、行政许可的实施机关 ▪ (一)拥有行政许可权的行政机关; ▪ (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公共管理事务职能的
▪ 六、行政许可的其他规定 ▪ (一)行政许可的变更与撤回 ▪ (二)行政许可的撤销与注销 ▪ (三)行政许可的撤回、撤销、注销与吊销 ▪ (四)行政许可的费用
▪ 三、行政给付的形式与制度
▪ (一)行政保障制度 ▪ 指行政机关在相对人发生年老、疾病或丧失劳动能力等情况时,或者其他特殊情况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行政行为的特征
(一)从属性(合法性) 1、行政行为的实施要有法律依据。(服从法律、
接受法律监督) 2、必在法律规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实施。(如,
行政处罚,发现违法行为立即处罚) 3、任何违法、越权行为都是无效或可撤销的行为。
第七章行政行为概述
(二)服务性(公众服务性)
第七章 行政行为概述
第七章行政行为概述
第七章 行政行为概述
本章节将讲述行政行为的概念、特征、分 类、内容、形式,行政行为的成立要件、 合法要件,以及效力规则、瑕疵行为的效 力后果等。
第七章行政行为概述
下列哪些行为是行政行为: 1、公务员进超市购物 否 2、行政机关向公民王某或组织租借办公用房 否 3、公安机关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进行处罚 是
4、税务局减免某企业的增值税 是 5、地震局发布地震预报 否 6、统计局发布统计数据 否 7、公安局对内部民警进行处分的行为
严格意义上,是内部行政行为
第七章行政行为概述
第一节 行政行为的概念、特征和分 类
一、行政行为的概念 行政行为是指具有行政权能的组织通过一定的意
思表示,行使行政职权或履行行政职责所实施的、 能够产生法律效果的行为。 即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管理的活动,行使行政职 权的过程中,所作出的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 行政行为具有三要素:主体、职权、影响
第七章行政行为概述
三、行政行为的分类 (一)抽象行政行为&具体行政行为 (二)内部行政行为&外部行政行为 (三)羁束行政行为&自由裁量行政行为 (四)依职权的行政行为&依申请的行政行为 (五)单方行政行为&双方行政行为 (六)附条件的行政行为&不附条件的行政行为 (七)授益行政行为&负担行政行为 (八)要式行政行为&不要式行政行为 (九)作为行政行为&不作为行政行为 (十)平时行政行为&紧急行政行为 (十一)共同行政行为&非共同行政行为 (十二)终局行政行为&非终局行政行为 (十三)行政立法、行政执法、行政司法 (十四)自为行政行为第、七章授行政权行为行概述政行为、受委托行政行为
第七章行政行为概述
(五)无偿性 行政行为主体在提供公共服务或要求相对人履行
义务时,都不适用民法上的等价有偿原则。(行 政合同除外) 行政主体实施行政行为是基于公共利益的需求, 满足国家管理的需要而从事的管理服务活动。对 于管理的经费,通过国民收入的二次分配—税收 的形式上缴给了国家,公民无偿地承受了公共负 担,接受行政主体的公共服务也是无偿的。
抽象行政行为不能起诉,具行政行为可以提起行政诉讼。
例:下列哪些是抽象行政行为的成果?
BD
A 治安管理处罚条例 (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法律)
B 国务院《电信条例》
C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司法解释)
D 北京市政府《北京市基本医疗保险规定》
第七章行政行为概述
(二)内部行政行为&外部行政行为 (是否与行 政主体具有行政上的隶属关系)
(一)抽象行政行为&具体行政行为 (针对的相对人是否特定)
抽象行政行为:具有行政权能的组织针对不特定的行政相对人所作的 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政行为。主要是国家行政机关针对不特定对象发 布的能反复适用的行政规范性文件。如,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 政府规章和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
具体行政行为:具有行政权能的组织针对特定的行政相对人适用行 政法规范所作的,只对该特定行政相对人具有约束力的行政行为。具 体行政行为直接对特定对象的权利义务发生影响,如,行政处罚、行 政征收、行政许可。
其中包涵着职权的应用。 如,行政机关购买办公用品或租用办公用
房,并没有运用行政职权,故不是行政行 为。
第七章行政行为概述
3、法律要素(影响) 行政行为应当是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即
对他人的权利义务产生影响。 有些行政行为不具有法律意义,如气象预
报、发布统计数字、地震局发布地震预报 等行为。这类行为属于事实行为。
内部行政行为:如,行政主体对其公务员的奖惩、 任免、调动等
外部行政行为:如,行政处罚、行政征收、行政 强制等。
针对外部行政行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申 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内部行政争议有特 殊途径解决(申诉、控告、仲裁),不能起诉, 不能复议。
第七章行政行为概述
(三)羁束行政行为&自由裁量行政行为 (针对具体行 政行为的分类,以作出行政行为时行政规范约束的程度的 不同为标准)
第七章行政行为概述
1、主体要素 是行政主体作出的行政行为。不论是行政主体或
公务员或依法委托其他组织,均不影响行政行为 的性质。 行政主体委托其他组织行使的行为,是行政行为 法定授权(行政授权)而行使的行为,是行政行 为
第七章行政行为概述
2、职权要素 行政行为应当是运用行政职权所谓的行为,
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控权论的观点,认为 行政行为不是命令、管理行为,而是一种 公众服务行为。
如,行政许可、行政确认、行政给付等体 现典型的服务特性;
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是对社会违法行为 的纠正方式,目的在于保护社会公共利益, 也体现了公众服务性。
第七章行政行为概述
(三)单方性(体现行政主体的单方意志,如,行政许可、 行政处罚等体现明显的单方性)
1、行政行为的单方性以执法性为前提。行政行为必须以 合法性为前提,依法作出,不可任意而为。
2、行政行为有依职权、依申请之分,都具有单方性。依 申请的行政行为虽然是应当事人的申请而启动,但当事人 没有决定权,是否许可还要看行政机关的单方意志。
3、行政合同。行政合同以行政主体和相对人的双方合意 为成立要件,这只是行政行为的一种例外。尽管是例外, 也还任然存在着明显的行政主体单方意志。
如,国有土地出让合同,土地管理部门为有效充分利用土 地资源与用地人签订的合同。
第七章行政行为概述
(四)强制性 (行政行为是执行法律的活 动,行政相对人必须服从和配合,若不服 从,强制执行)
1、行政行为的执行,以强制性为后盾。 2、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行为,是执行法律
的活动。法律的强制性体现了行政机关的 强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