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课朝读经典教案
初中国学经典诵读语文课教案
![初中国学经典诵读语文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3fa6a0dba0d4a7303763a0a.png)
初中国学经典诵读教案篇1一、指导思想: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优秀文化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和道德素质,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二、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1、总体目标通过学校和家庭组织小学生诵读、熟背诗文经典,让他们在一生记忆力最好的时候,以便捷的方式,获得主流文化的基本熏陶和修养。
2、具体目标(1)培养小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
(2)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心地向善,修养提高。
(3)提升学生语文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4)培养小学生读书兴趣,增加历史、地理、天文、数学、常识、文学、艺术等各方面的素养。
(5)引导父母子女一起诵读,增进亲子感情,提升家庭文化品位。
三、诵读内容主要诵记内容以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优秀古诗文、《日有所诵》中的优秀选文为主。
(其中有:《三字经》、《老子》、《论语》、《孟子》、《大学》等经典的选萃;精选中外现、当代美文等。
)以及精选的神话故事;寓言故事等篇目。
分低、中、高三个阶段,6年完成。
一年级: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优秀古诗文10首;优秀儿歌童谣30首。
二年级: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优秀古诗文15首;《三字经》选萃。
三年级: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优秀古诗文20首;优秀中外现代诗文10首;《老子》选萃。
四年级: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优秀古诗文25首;现代诗文10首;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十则;。
五年级:《诗经》4首;《陋室铭》;《短歌行》;《礼记》:《学记-教学为先》、《不食嗟来之食》、《苛政猛于虎也》;《孟子》6篇;现代诗文10篇。
六年级:《木兰诗》、《满江红》、《岳阳楼记》、《劝学》(前三节)、《师说》、《大学》选萃;现代诗文10首。
四、教学原则和方法1、原则模糊性原则:不求甚解,只求熟读成诵。
差异性原则:承认学生个体间记忆思维等的差异性。
自主性原则:允许学生在规定阶段完成规定内容外,诵读更多的经典,并给予相应的评价。
鼓励性原则:以鼓励为主,引导学生热爱经典为根本。
2、方法(1)“人人是老师,处处是教室”。
小学二年纪上《朝读经典》内容
![小学二年纪上《朝读经典》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d26a18e7941ea76e58fa04b7.png)
二上朝读经典内容:1、《弟子规》【《弟子规》简介】《弟子规》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公元1662年至1722年)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
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
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共1080个字,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教育孺子的最佳读物。
【诵读提示】⑴在学生诵读同时,老师要通读钱文忠的《<弟子规>解读》一书(也可在网上赏阅钱文中所讲的《弟子规》视频);⑵弄清每部分的大致内容;⑶结合《<弟子规>解读》开展诵读与讲故事活动。
【二年级上学期诵读内容】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2、古诗3、成语:40个不合时宜面授机宜权宜之计事不宜迟因地制宜轻歌曼舞四面楚歌引吭高歌莺歌燕舞载歌载舞欢天喜地欢欣鼓舞皆大欢喜握手言欢不欢而散将信将疑信誓旦旦轻诺寡信信口雌黄信口开河两袖清风旁观者清水清无鱼清心寡欲山清水秀夜不闭户安家落户家喻户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慢条斯理强词夺理日理万机伤天害理顺理成章出神入化春风细雨光天化日化险为夷千变万化。
经典阅读教案
![经典阅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7c5439f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33.png)
经典阅读教案
教案一:
课程:经典阅读
年级:高一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经典阅读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兴趣和阅读能力。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
1. 介绍经典阅读的概念和意义。
2. 分析经典文学作品的特点和价值。
3. 阅读并理解选定的经典文学作品。
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引用经典文学作品的名言或片段,引起学生对经典阅读的兴趣。
2. 探究:与学生一起讨论经典阅读的定义和重要性,并列举一些经典文学作品的例子。
3. 分析:学生分组讨论经典文学作品的特点和价值,并展示他们的观点。
4. 阅读:学生阅读和分析一段经典文学作品,并回答相关问题。
5.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强调经典阅读对学生的意义和影响。
6. 拓展: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经典文学作品,并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
教学资源:
1. 经典文学作品的选段或摘录。
2. 讨论问题的提示。
3. 阅读理解题。
评估方法:
1. 学生的参与度和讨论质量。
2. 学生对于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学生对于经典阅读的态度和兴趣。
教学反思:
1. 关注学生在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时的困惑和问题,并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解答。
2. 激发学生对于经典阅读的兴趣,鼓励他们主动去阅读和探索经典作品。
3. 提供更多的经典文学作品资源和阅读指导,帮助学生不断提高阅读能力和解读能力。
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235cbbf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04.png)
第1课人不学不知义【教学过程】一、经典诵读1、导入课题,在学校里我们学到了那些道理?2、出示经典诵读内容3、师范读,领读。
4、学生齐读。
二、晓事明理1、出示故事子路拜师知义。
2、老师揭示从其中学到的收获。
三、广闻博识出示词语雕琢,老师解释词语的意思。
四、余力学文1、出示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2、老师范读,学生跟读。
3、说说自己的收获。
五、学以致用开学第一课,学会上学歌,体会学习和成长的快乐。
第2课苟不学曷为人【教学过程】一经典诵读1导入课题,有同学不认真听讲,你有什么对他们说的2出示经典诵读内容3师范读,领读。
4学生齐读。
二晓事明理1出示故事牛角挂书。
2老师揭示从其中学到的收获。
三广闻博识出示词语三百千,老师解释词语的意思。
四余力学文1出示如负薪如挂角身虽老犹苦卓。
2老师范读,学生跟读。
3说说自己的收获。
五学以致用你还听过哪些有关学习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吧。
第3课朝于斯夕于斯【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经典诵读1导入课题,在读书方面,你有哪些好习惯2出示经典诵读内容3师范读,领读。
4学生齐读。
二晓事明理1出示故事囊萤夜读。
2老师揭示从其中学到的收获。
三广闻博识出示旦字的变化,老师解释词语的意思。
四余力学文1出示学习内容2老师范读,学生跟读。
3说说自己的收获。
五学以致用尝试编排一个作息表。
第4课勤有功戏无益【教学过程】一经典诵读1导入课题,玩电脑游戏伤害眼睛2出示经典诵读内容3师范读,领读。
4学生齐读。
二晓事明理1出示故事祖莹勤读。
2老师揭示从其中学到的收获。
三广闻博识出示四书,老师解释词语的意思。
四余力学文1出示学习内容2老师范读,学生跟读。
3说说自己的收获。
五学以致用同学们还知道哪些有关勤奋还学的名言警句?第5课晨必盥兼漱口【教学过程】一经典诵读1导入课题,同学们每天都是怎样刷牙洗脸的2出示经典诵读内容3师范读,领读。
4学生齐读。
二晓事明理1出示故事九龄风度。
2老师揭示从其中学到的收获。
三广闻博识出示古人刷牙,老师介绍知识。
一下朝读经典第4单元
![一下朝读经典第4单元](https://img.taocdn.com/s3/m/4df1df15767f5acfa0c7cd46.png)
第四单元过能改教学目标:理解古人知错能改,凡事多自我反省,知晓到错误马上改之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理解。
背诵。
教学难点理解句子的含义。
教学过程:第14课知过即改一导入新课。
师讲故事《诚实的孩子》,学生认真听。
二师范读,学生自由大声朗读。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
宣公二年》三学生根据文意解释理解句子,反复大声诵读。
人哪有不犯错误的呢?犯了错误能自觉改正,没有比这更好的了。
四不同形式读文。
五学生谈感受。
六齐诵三遍,背诵文段。
七拓展阅读:《家书和家训》第15课时择善而从一导入新课。
二师范读,学生自己大声朗读。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学生根据文意解释理解句子。
几个人同行,其中一定有能做我老师的人。
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发现他的缺点就引以为戒。
四反复大声诵读。
五学生谈感受。
六讲述“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成语故事。
七齐诵三遍背诵文段。
八拓展阅读:《命子迁》第16课不贰过一导入新课二师范读生自己大声朗读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三学生根据文意解释理解句子鲁哀公问:“你的弟子哪一个算得最喜欢学习?”孔子回答:“我有叫颜回的学生爱好学习,他从来都不把自己的怒气转移到别人的身上,不重复犯同样的过错。
”四反复大声诵读。
五生谈感受。
六齐诵三遍,背诵文段。
七知识拓展:《诫子书》第17课时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一导入新课。
二师范读,学生自己大声朗读。
曾子以此三者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其自治诚切如此,可谓得为学之本矣。
三学生根据文意解释理解句子。
曾子每天都从忠、信、习这三个方面反省自己,如果有错误就改正,没有错误就多加自勉。
他对自己的修养是这样认真严格,可以说是掌握了做学问的根本。
四学生反复大声诵读。
五学生谈感受。
六齐诵三遍,背诵文段。
七知识拓展:《颜氏家训》第18课时改过之人一导入新课。
二师范读,学生自己大声朗读。
改过之人,如天气新晴一般,自家固自洒然,人见之,亦分外可喜。
最新朝读经典三年级学生读本
![最新朝读经典三年级学生读本](https://img.taocdn.com/s3/m/c78a1c2d55270722192ef7cf.png)
第一单元:中华源第一课:始祖神话俗说天地开辟,唯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
第二课:华夏之号夏,大也。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第三课:华夏民族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
太古一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第四课:泱泱中华中华者,中国也。
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仪,故谓之中华。
第五课:中国历史朝代歌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第二单元九州同第六课九州起源皇帝画野,始分都邑;夏禹治水,初奠山川。
第七课九州山河第七课九州山河(一)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此为天下之五岳。
(二)中国水,三大纲,黄河黑水扬子江。
淮通江,济入黄,四渎今只二渎长。
第八课古风唐李白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第九课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第三单元:人文兴第十课:化成天下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第十一课:人文初祖辟中国,始三皇,皇帝尧舜垂衣裳。
第十二课:五伦讲洪水平,五伦讲,黎民于变愚变良。
第十三课:礼乐匡稼穑教,礼乐匡,夏忠商质周文章。
第十四课:百工之事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
烁金以为刃,凝土以为器,坐车以行陆,作舟以行水。
第四单元立诚信15. 何谓信【宋】袁采有所许诺,纤毫必偿,有所期约,时刻不易,所谓信也。
16.无信不立《论语为政》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17.君子耻不信《荀子非十二子篇故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
18. 晋侯守信《左传僖公二十五年》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
得原失信,何以庇之?所亡滋多。
19. 商鞅【宋】王安石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初中语文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6课《诫子书》考点精讲课件(2024秋)
![初中语文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6课《诫子书》考点精讲课件(2024秋)](https://img.taocdn.com/s3/m/6615fd4f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fe.png)
16 诫子书
本文是诸葛亮写给儿子,旨在告诫、劝勉儿子的信。
篆
隶
楷
简
形声兼会意字。篆文从言,表示用言语向人发出警 告;戒声,戒也兼表警戒之意,表示“诫”是让人产生 警戒之心而不犯错。楷书写作誡,简化作诫。本义是警 告、规劝,让人有所警觉注意。
新课导入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 汉贼明大义,
从惜时的角度,“年与时驰,意与日去”告诫我们一定要珍惜 大好的学习时光,不要等到老年一事无成之时才悲叹浪费的时间。
典型考题
1.名句默写。 (1)吟诵诸葛亮的《诫子书》,其中的“__非__淡__泊__无__以__明__志___, __非__宁__静__无__以__致__远___”让我们懂得在淡泊宁静中才会坚定志向, 进而实现自己远大抱负的道理。 (2)《诫子书》中,诸葛亮用“_淫__慢__则__不__能__励__精___,_险__躁__则__ _不__能__治__性__”一句从反面论述不“静”的害处,实际上还是在 彰显“静”的价值。
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说说学完本文之后你有哪些启示和收获。
从立志的角度,“非志无以成学”。一个人如果没有志向,就 不会奋发向上,也无法成为一个有成就的人。青春年少的我们,应 树立自己的志向和梦想。
从学习的角度,“学须静也,才须学也”。在日新月异的时 代,我们更需要时刻保持学习的心态,走出“舒适区”,不断完 善自己,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yín
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
zào
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suì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柳州中考)下列对[甲]文(《诫子书》)中画波浪线句子朗
语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16课教案(精选5篇)
![语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16课教案(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71676dee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8a.png)
语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16课教案(精选5篇)语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16课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联想,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2、能有感情地朗读第四自然段。
3、感受花潮的美和无限的生命力,领悟作者爱花、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感受花潮的美和无限的生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体悟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十课,让我们齐读课题。
你们是怎么理解课题的?你们见过潮水吗?你印象中的潮水是怎样的?(一望无际的,气势磅礴的,翻滚的,有潮声的......)那么课题为什么能把海棠花比作潮水呢?二、品读第四自然段。
(一)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想一想你从哪些描写中感觉到这的确是一片花潮?(二)交流、讨论并整理。
1、指名说,相机板书:多有动感有声音2、过渡语:这究竟是怎样的花潮呢?(三)再默读第四自然段,想想你在读的过程中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把它概括成一个词来说说是怎样的花潮。
在课题前加()1、交流并板书:迷人的美丽的气势磅礴的有生命力的有声有色的......2、教师小结:迷人、美丽、是因为海棠花旺盛的生命力,气势磅礴、有声有色也是因为海棠花旺盛的生命力,所以旺盛的生命力是作者把海棠花比作潮水的最重要的原因。
3、再次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找出最能体现海棠花磅礴生命力的语句,用--划出来,并想办法把它读好,想想你是从哪些字眼中体会到花潮的生命力的。
着重点拨理解以下句子:句1每棵树都在微风中炫耀着自己的鼎盛时代,每一朵花都在枝头上显示着自己的喜悦。
A、指名有感情地读,说说自己的理解。
B、理解"鼎盛时代"、"炫耀",请你把自己想象成一棵树或一朵花,你会如何炫耀自己的鼎盛时代,如何显示自己的喜悦呢?C、打开课件,出示海棠花图片。
D、交流想象。
E、小结过渡:这么多同学的想象给我们一种争奇斗艳、喜气洋洋的感觉。
我们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F、齐读。
朝读经典三年级学生读本讲课教案
![朝读经典三年级学生读本讲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4c7912ba98271fe900ef914.png)
第一单元:中华源第一课:始祖神话俗说天地开辟,唯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
第二课:华夏之号夏,大也。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第三课:华夏民族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
太古一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第四课:泱泱中华中华者,中国也。
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仪,故谓之中华。
第五课:中国历史朝代歌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第二单元九州同第六课九州起源皇帝画野,始分都邑;夏禹治水,初奠山川。
第七课九州山河第七课九州山河(一)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此为天下之五岳。
(二)中国水,三大纲,黄河黑水扬子江。
淮通江,济入黄,四渎今只二渎长。
第八课古风唐李白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第九课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第三单元:人文兴第十课:化成天下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第十一课:人文初祖辟中国,始三皇,皇帝尧舜垂衣裳。
第十二课:五伦讲洪水平,五伦讲,黎民于变愚变良。
第十三课:礼乐匡稼穑教,礼乐匡,夏忠商质周文章。
第十四课:百工之事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
烁金以为刃,凝土以为器,坐车以行陆,作舟以行水。
第四单元立诚信15. 何谓信【宋】袁采有所许诺,纤毫必偿,有所期约,时刻不易,所谓信也。
16.无信不立《论语为政》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17.君子耻不信《荀子非十二子篇故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
18. 晋侯守信《左传僖公二十五年》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
得原失信,何以庇之?所亡滋多。
19. 商鞅【宋】王安石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三年级《朝读经典》(15-28课)
![三年级《朝读经典》(15-28课)](https://img.taocdn.com/s3/m/6f025c4283c4bb4cf6ecd11b.png)
18、晋侯守信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
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bì] 也。得原失信,何以庇[bì]之?所亡 滋多。
[文意]信用,是治国的法宝,人民依靠 它的庇佑而生存。得到了原国却失去了 信用,还拿什么来庇护民众呢?失去的 将会更多。
{做事要讲诚信,不要见小利而忘大义。}
19、商鞅[yāng]
[宋] 王安石 自古驱[ qū ]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yāng]能令政必行。
[文意]自古以来,治理百姓,靠的是诚信,
对老百姓说的每句话,比百金还贵重。现 在的人不要去责备商鞅,商鞅能够让政策 得到施行。
{商鞅“立木为信”,变法终获成功。治 国如此,做人也如此。我们要从小事做起, 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一个内心有爱的人,常常会换位思考,推己及人。 “恕道”被称为人类“道德黄金律”,是普遍适用的 原则。}
25、君子容人
《荀子·非相篇》
故君子贤而能容罢[pí],知而能容 愚[yú],博而能容浅,粹[cuì]而能容 杂。
[文意]故而君子自己贤能,还能包容他人的无 能;自己聪明,还能包容他人的愚笨;自己知 识渊博,还能包容他人的肤浅;自己精纯专一, 还能包容他人的混杂。
21、不逾[yú]时顷[qǐng] [宋] 仲[ zhòng ] 并
不逾时顷,闾[lǘ]里信之。
[文意]从来不迟到片刻的人,街坊邻 居都很信任他。
{人们之间的诚信,就是从守时这样的 小事积累起来的。}
22、不失期刻 [元]杨维桢 [zhēn]
生无伪[wěi] 言行,与人约, 虽千里外,不失期刻。
20、无失其时 《孟子·梁惠王上》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sāng],五十者可以衣 [yì]帛[bó]国矣;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 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 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文意]五亩大的宅院,种植桑树,五十岁以上的人就
四年级下学期朝读经典教案
![四年级下学期朝读经典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82c91906529647d27285244.png)
15、君子之道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初步理解文意。
2、懂得待人友善,做人讲诚信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读课题,释意。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1、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2、检测预习,生字词教学。
3、小组汇报:词语理解、通假字“见”等。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带上生字新词大声读文。
2、划分节奏,正确、流利朗读。
3、思考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四、深入读文,理解文意1、结合图片,朗读课文。
2、理解文意。
3、教师归纳、总结。
五、感悟诗情,尝试背诵1、按节奏,有感情读文。
2、思考文章表达的情感。
3、尝试背诵六、拓展延伸,感情升华学了本课你有什么启示?你打算怎么做?16、律己爱民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初步理解文意。
2、能够做到严于律己。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能激趣导入读课题,理解课题意思。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1、自由读课文,圈出生字词,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2、自主识字,小组内交流,班内展示,展示自己预习内容。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尝试划分节奏,大声读文。
(个别、小组、集体读等)2、结合注释,边读边思考,文章主要讲了什么。
3、小组合作,整合语言,派代表发言。
四、深入读文,理解文意1、深入读文,结合图片,想象情景。
2、查字典、结合注释理解文意。
出:出仕,出任官职。
关:密切相关3、小组合作交流,互相补充,班内展示。
五、感悟诗情,尝试背诵1、正确、流利、按节奏有感情读文。
2、根据对课文的理解,思考文章表达的情感。
3、尝试背诵,互相比一比谁是背诵小能手。
自背、互相背、比赛背等六、拓展延伸,感情升华结合生活中的实际,写一小段感想。
17、敦品励行教学目标:1、会正确流利地朗读经典。
2、懂得做人要砥砺德行,不断净化自己的心灵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看插图导入新课。
二.初读经典。
1、学生自由读经典,要求借助拼音,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检查学生。
3、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朗读。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https://img.taocdn.com/s3/m/b5d94d78a76e58fafab00382.png)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上面三幅图片分别展示了鸦片战争前西方工业文明的发展、鸦片战争的惨烈场景和中国新思想的萌发。
鸦片战争究竟是怎么爆发的?它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探究《鸦片战争的冲击与因应》。
由此导入新课。
课程标准素养达成路径认识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这一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及意义。
【唯物史观】通过了解两次鸦片战争的爆发原因、过程和结果,认识战争爆发、中国失败的必然性。
【时空观念】掌握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时代背景、工业革命的影响、战争的发展过程及其对中国社会的重大影响。
【史料实证】运用相关影视作品、文献史料和两次鸦片战争形势图等资料重现历史,形成对两次鸦片战争的爆发、结果、影响的正确的客观的认识。
【历史解释】通过相关史料和历史表述,透过历史现象看其本质,探究两次鸦片战争的爆发原因、相互关系、侵略特点、主要影响等;探究民族危机下“师夷长技”的时代选择的必然性。
【家国情怀】将两次鸦片战争置于工业革命的背景中去认识,体会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增强开放竞争的自觉性,激发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尤其是学习林则徐、魏源等在民族危机下敢为天下先,向先进学习的勇气和爱国情怀。
重点: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以林则徐为代表的封建地主阶级士大夫阶层为挽救危局所做的努力及局限性。
难点: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阅读内容思考问题提纲挈领阅读P90-91“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1.鸦片战争前夕世界形势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中国的社会状况如何?1.鸦片战争前夕世界形势发生的变化:19世纪中期,世界形势发展到全新的格局。
(1)①后半个多世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英、法、美等国逐渐占据主导地位;(2)世界主要殖民主义国家都把矛头指向了中国。
鸦片战争前中国的社会状况:清政府对世界形势的变化浑然不觉。
(1)中国社会仍然停留在封建社会,君主专制统治仍很顽固;(2)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主要的生产方式;(3)科技处在传统状态;(4)武备落后,使用的武器主要是②;(5)社会阶级矛盾正在激化中,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弟子规教案16,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借人物,及时还。人借物,有勿悭。
![弟子规教案16,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借人物,及时还。人借物,有勿悭。](https://img.taocdn.com/s3/m/11b231dfcfc789eb162dc8ad.png)
一、教学内容学习《弟子规》“谨”用人物,须明求。
傥不问,即为偷。
借人物,及时还。
后有急,借不难。
二、教学目的要学会处事谨慎。
三、教学过程(1)温故导入1、还记得我们上节课学了什么内容吗?哪位同学可以背出来?2、我们上节课讲了什么故事呢?(孟母三迁、割席断交、程门立雪)(2)学习理解内容1、老师带读经文两遍、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理解经典原文①用人物,须明求。
倘不问,即为偷。
人:他人明:公开,光明正大偷:偷盗,偷窃【译文】我们要使用别人的物品,必须事前对人讲清楚;如果没有得到允许就拿来用,那就是偷窃的行为。
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
小朋友:「当你们要跟别人借东西时,是怎么借的呢?」借了再说?边拿边说要借?反正用完放回去就好?其实人都希望被尊重,我们要借别人的东西时,一定要先取得别人同意,才可以取用,不然就是偷窃的行为。
曾有一家大公司在征选人才,几千人筛选到十几个人,这一群都是精英中的精英,都是各个名校毕业的学生,老板突然走出办公室,经过一段时间才回来,就对这十多名应征者说道:「你们都没录取?」,这些人都觉得很纳闷,后来才知道原因是,当老板不在办公室时,这群年轻人没有经过公司同意,随便的碰触档案文件,让老板发觉这些年轻人很没教养,只好放弃这群人。
所以小朋友:「学习礼节很重要,如果从小不学好,就算以后可以拿到很高的学历,你的人生还是困难重重,会遇到很多挫折。
」所以孔老夫子说:「不学礼无以立」,你不学习礼节,你就没法子在社会上立足。
拾金不昧的年轻人有位年轻人住在老板家,每当他在打扫家里时都会捡到钱,而且金额是从一百元逐渐变多到几千元,这位年轻人每次捡到钱都会还给老板。
半年后年轻人要离开老板家时,就问老板:「为什么你的钱都没有收好呢?」老板笑着回答他说:「这些钱是我用来测试你是否是个诚实的好孩子。
」一文钱也不可贪古代有位秀才一天外出时,看见年轻人买书时掉了一文钱在地上,这位年轻人并没有发现他的钱掉了,此时秀才看见便用脚轻巧地踩住,等年轻人走后才弯下腰把钱捡起。
[教学设计]国学经典诵读教案孙淑云
![[教学设计]国学经典诵读教案孙淑云](https://img.taocdn.com/s3/m/b0bbecc859eef8c75ebfb3a8.png)
[教学设计]国学经典诵读教案孙淑云课时教案课题秋思教案序号 1-1-1 授课时间 2013 9 4 课型新授教学目标学生能在读懂古诗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难点背诵这首古诗教具等准备《秋思》,唐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板书设计大部分同学能借助课后译文读懂古诗的意思~在熟读的基础上能背诵此诗。
教学反思教学过程一情景创设~引入乡愁一曲相思~就是王安石笔下的那一轮明月——引诵《泊船瓜洲》,一曲相思~就是李白笔下的那三千丈的秋思——引诵《秋浦歌》一曲相思一曲情~曲曲相思愁煞人~~在张籍的笔下~乡思又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二自读自悟~体会情感1,学生读四遍以下的诗~要求~前两遍读准字音~后两遍读出韵味。
2,检查朗读~交流体会情感。
对话文本~入情入境1,悟“见”之萧瑟。
“见”什么意思,见到什么,,秋风,看到“秋风”这个词~你会想到什么,,秋高气爽~凉风习习~心旷神怡,秋叶纷纷~落红遍地~寂寥肃杀。
,秋风是没有形状的~难道真的看得见,“见秋风”~其实见到的是一幅怎样的景象,,感受萧瑟冷清之氛围。
,对比:洛阳二月梨花飞~秦地行人春忆归。
引读,厚重悲凉的背景音乐,:1.秋风之中~萧杀之气~怎不让客居他乡的游子倍生思念之情——“洛阳城里见秋风”,2.秋风之中~木叶凋落~远居他乡的游子啊~多想回到故乡——“洛阳城里见秋风”三想象“意”的内涵1(远在他乡~惟有家书以慰藉思乡之情。
古人说~家书抵万金~假如你给家中写信~会写些什么,简介:张籍出身寒微。
幼年家贫~年纪很小~就远离故乡~到二十五、六岁时~已经历了浪迹天涯的羁旅生活。
常年四处奔波、漂泊异乡。
他祖籍吴郡~后客居洛阳。
2(假如你就是诗人~就是远离故土思念家乡的诗人~你还会在家书中写些什么呢,——生写,背景音乐《流泪》,3(生在音乐中诵读。
结语:这么多的话想说~真可以说——千言万语~用诗中的话说~就是什么,,意万重,反复读“意万重”。
六下朝读经典教案
![六下朝读经典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b34f5a8a5e9856a5612609e.png)
15、钓而不纲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诗文;2、理解钓而不纲的含义,明白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启发谈话古人很早就有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我们要想保持生态平衡,对自然资源就要取之有度、用之有节。
二、研读诗文1、指名读2、互读三、理解诗文含义见课本54文意。
四、你知道吗?阅读故事:泾渭分明。
五、小结拓展交流讨论16、天地之道教学目标:1、流利有感情朗读诗文;2、理解诗句的意思,知晓大自然有自身的規律,人们可以认识規律.利川規律.却无法改变規律。
天人合一.和谐相处,才是正道。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启发谈话师:大自然有自身的規律,人们可以认识規律.利川規律.却无法改变規律。
天人合一.和谐相处,才是正道。
二、研读诗文(1)天地之道,寒暑不时圆则疾,风雨不节令则饥。
(2)(汉)司马迁春秋冬夏,或暑或寒。
寒暑不和,贼气相奸。
同岁异节,其时使然。
故今春生更长,秋收冬藏。
三、1、指名读2、互读三、理解古诗句的意思四、讨论交流、加深感悟五、拓展延伸1、阅读《坎尔井》2、谈感受17、牛山之木教学目标:1、熟读古文,读出古文的节奏与韵味。
2、理解古文的含义。
3、懂得树立远大的志向,并且矢志不渝为之拼搏,终将大有作为。
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1、教师讲述白龙马说:“我去取经时大家也没闲着,甚至比我还忙还累。
我走一步,你也走一步,只不过我目标明确,十万八千里我走了个来回,而你在磨房自己的小圈圈原地踏步。
”驴愕然:什么是目标?2、教师:什么是目标?你认为是否有这个必要?教师鼓励学生从多种角度思考,对于学生的不同回答不轻易予以否定。
二、研读诗文1、介绍诸葛亮。
2、师范读,学生互读三、理解古文的意思见课本P9的文意。
四、教师小结。
18、网开三面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诗文;2、理解网开三面的含义,明白从宽处理,给犯罪者一条弃旧图新的出路。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启发谈话古人很早就明白从宽处理,给犯罪者一条弃旧图新的出路。
【8A版】朝读经典三年级学生读本
![【8A版】朝读经典三年级学生读本](https://img.taocdn.com/s3/m/4be22e88b0717fd5360cdc40.png)
第一单元:中华源第一课:始祖神话俗说天地开辟,唯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
第二课:华夏之号夏,大也。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第三课:华夏民族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
太古一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第四课:泱泱中华中华者,中国也。
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仪,故谓之中华。
第五课:中国历史朝代歌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第二单元九州同第六课九州起源皇帝画野,始分都邑;夏禹治水,初奠山川。
第七课九州山河第七课九州山河(一)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此为天下之五岳。
(二)中国水,三大纲,黄河黑水扬子江。
淮通江,济入黄,四渎今只二渎长。
第八课古风唐李白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第九课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第三单元:人文兴第十课:化成天下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第十一课:人文初祖辟中国,始三皇,皇帝尧舜垂衣裳。
第十二课:五伦讲洪水平,五伦讲,黎民于变愚变良。
第十三课:礼乐匡稼穑教,礼乐匡,夏忠商质周文章。
第十四课:百工之事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
烁金以为刃,凝土以为器,坐车以行陆,作舟以行水。
第四单元立诚信15.何谓信【宋】袁采有所许诺,纤毫必偿,有所期约,时刻不易,所谓信也。
16.无信不立《论语为政》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17.君子耻不信《荀子非十二子篇故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
18.晋侯守信《左传僖公二十X五年》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
得原失信,何以庇之?所亡滋多。
19.商鞅【宋】王安石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朝读经典三年级上册第16课原文
![朝读经典三年级上册第16课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fc19cb91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8e.png)
朝读经典三年级上册第16课原文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金色的草地》课文原文
我们住在乡下,窗前是一大片草地。
草地上长满了蒲公英。
当蒲公英盛开的时候,这片草地就变成金色的了。
我和弟弟常常在草地上玩耍。
有一次,弟弟跑在我前面,我装着一本正经的样子,喊:“谢廖沙!”他回过头来,我就使劲一吹,把蒲公英的绒毛吹到他脸上。
弟弟也假装打呵欠,把蒲公英的绒毛朝我脸上吹。
就这样,这些并不引人注目的蒲公英,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快乐。
有一天,我起得很早去钓鱼,发现草地并不是金色的,而是绿色的。
中午回家的时候,我看见草地是金色的。
傍晚的时候,草地又变绿了。
这是为什么呢?我来到草地上,仔细观察,发现蒲公英的花瓣是合拢的。
原来,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
花朵张开时,它是金色的,草地也是金色的;花朵合拢时,金色的花瓣被包住,草地就变成绿色的了。
多么可爱的草地!多么有趣的蒲公英!从那时起,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
它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