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知识(101)防火防爆技术(7)爆炸控制惰性气体保护

合集下载

防止火灾及爆炸事故的基本措施

防止火灾及爆炸事故的基本措施

防止火灾及爆炸事故的基本措施防火防爆基本措施,是根据科学原理和实践经验,对火灾爆炸危险所采取的预防、控制和消除措施。

根据物质燃烧爆炸原理,防止发生火灾爆炸事故的基本点为:①控制可燃物和助燃物的浓度、温度、压力及混触条件,避免物料处于燃爆的危险状态;②消除一切可以导致起火爆炸的点火源;③采取各种阻隔手段,阻止火灾爆炸事故灾害的扩大。

从理论上讲,不使物质处于燃爆的危险状态和消除各种点火源,这两项措施只要控制其一,就可以防止火灾爆炸事故的发生。

但在实践中,由于受到生产、储存条件的限制,或受某些不可控制的因素影响,仅采取一种措施是不够的,往往需要同时采取上述两方面的措施,以提高安全度。

此外,还应考虑某种辅助措施,以便万一发生火灾爆炸事故时,减少危害,将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一、控制可燃物的措施控制可燃物,就是使可燃物达不到燃爆所需的数量、浓度,或使可燃物难燃烧或用不燃材料取而代之,从而消除发生燃爆的物质基础。

这主要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

(一)利用爆炸极限、相对密度等特性控制气态可燃物①当容器或设备中装有可燃气体或蒸气时,根据生产工艺要求,可增加可燃气体浓度或用可燃气体置换容器或设备中的原有空气,使其中的可燃气体浓度高于爆炸上限。

②散发可燃气体或蒸气的车间或仓房,应加强通风换气,防止形成爆炸性气体混合物。

其通风排气口应根据气体的相对密度设在房间的上部或下部。

③对有泄漏可燃气体或蒸气危险的场所,应在泄漏点周围设立禁火警戒区,同时用机械排风或喷雾水枪驱散可燃气体或蒸气。

若撤销禁火警戒区,则须用可燃气体测爆仪检测该场所可燃气体浓度是否处于爆炸浓度极限之外。

④盛装可燃液体的容器需要焊接动火检修时,一般需排空液体、清洗容器,并用可燃气体测爆仪检测容器中可燃蒸气浓度是否达到爆炸下限,在确认无爆炸危险时才能动火进行检修。

(二)利用闪点、自燃点等特性控制液态可燃物①根据需要和可能,用不燃液体或闪点较高的液体代替闪点较低的液体。

防火防爆安全技术

防火防爆安全技术

防火防爆安全技术一、燃烧及其特性(一)燃烧及燃烧条件1.燃烧的含义燃烧是可燃物与助燃物(氧气或氧化剂)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化学反应。

具有两个特征:一是有新物质的产生,即燃烧是化学反应;二是燃烧过程中伴随有发光发热现象。

2.燃烧的条件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下列三个条件:A.有可燃性的物质,如木材、乙醇、甲烷、乙烯等;B.有助燃性物质,常见的有空气和氧气;C.有点火源,如撞击、摩擦、明火、电火花、高温物体、光和射线等。

可燃物、助燃物、点火源构成燃烧三要素,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燃烧便不能发生。

以上三个条件同时存在也不一定会发生燃烧,只有当三个条件同时存在,且都具有一定的“量”,并彼此作用,才会发生燃烧。

对于已经发生的燃烧,若消除其中任何一个条件,燃烧就会终止,这就是灭火的原理。

(二)燃烧的种类1.闪燃各种液体表面都具有一定量的蒸汽存在,蒸汽浓度取决于该液体温度。

闪燃是在液体表面能产生足够的可燃蒸汽,遇上火能产生一闪即灭的燃烧现象。

引起闪燃时的最低温度叫做闪点。

闪点这个概念主要适用于可燃性液体,某些固体如樟脑、萘等,也能在室温下挥发或缓慢蒸发,因此也有闪点。

在闪点温度下,液体蒸发产生的蒸汽还不多,所以闪烁一下就灭了。

闪燃往往是着火的先兆,当可燃液体温度高于其闪点时,随时都有被火点燃的危险。

2.自燃自燃是可燃物质自发产生的着火燃烧,通常由缓慢的氧化作用而引起,即物质无外部火源条件下,在常温下自行发热,由于散热受阻,热量积聚逐渐达到燃点而产生燃烧。

自燃又可分为受热自燃和自热自燃。

可燃物在外部热源作用下,温度升高直到燃点产生燃烧叫受热自燃,如:可燃物接触高温表面、加热、烘烤过度或冲击摩擦等均可导致受热自燃。

而自热自燃是没有外来热源影响,由于物质内部发生化学、物理或生化过程而产生热量,这些热量在适当条件下逐渐积聚,温度升高直到燃点产生燃烧。

造成自燃自热的原因有氧化热、分解热、聚合热、发酵热等。

自热自燃和受热自燃都是在不接触明火的情况下“自动”发生的燃烧,其区别在于热的来源不同。

消防安全知识培训试题及答案(精选5篇)

消防安全知识培训试题及答案(精选5篇)

消防安全知识培训试题及答案(精选5篇)消防安全知识培训试题及答案以下是消防安全知识培训试题及答案的精选,共包括5篇。

试题包括单选题和多选题,每道题目的分值为2分。

消防安全知识培训试题1单选题:1.消防工作的方针是()。

A.谁主管,谁负责B.预防为主,防消结合C.专门机关与群众相结合2.爆炸物品的安全管理由各生产、存储、销售、运输、使用爆炸物品单位的()负责。

A.主管领导人B.技术人员C.法人代表3.在制定防火防爆措施时,最理想、最基本的措施是()。

A.限制性措施B.消防措施C.预防性措施4.一般来说,沸点高于()的液体,在常温下不会达到爆炸极限浓度,使用起来比较安全。

A.100℃B.110℃C.120℃5.静电的主要危险是引起()。

A.火灾B.爆炸C.火灾和爆炸6.由撞击、摩擦、绝热压缩产生的点火源是()。

A.热火源B.电火源C.机械火源7.由明火、受热自燃、化学热产生的点火源是()。

A.热火源B.机械火源C.化学火源8.防火防爆设备中()包括安全液封、阻火器、单向阀、阻火闸门等。

A.阻火装置B.防爆泄压装置C.火星熄灭装置9.()是常用的灭火剂,它资源丰富,取用方便。

A.水B.二氧化碳C.泡沫10.燃烧必须具备可燃物、点火源、()三个条件,也称为燃烧三要素。

A.氧气B.有中介物质存在C.助燃物11.在发生火灾爆炸事故时,能限制其蔓延、扩大作用的措施叫作()。

A.预防性措施B.限制性措施C.消防措施12.就防火防爆而言,常用的惰性气体保护是()。

A.烟道气B.氦、氩C.氮气和水蒸气13.燃性物质的防火类别定为()。

A.甲类B.乙类C.丙类14.在火灾中,由于中毒造成人员死亡的罪魁祸首是(),火灾中约有一半的人员死亡是由它造成的。

A.一氧化氮B.硫化氢C.一氧化碳15.()是指易燃液体表面挥发出的蒸汽足以引起闪燃时的最低温度。

A.闪点B.闪燃C.燃点16.()是指一种极为迅速的物理或化学的能量释放过程,在此过程中,系统的内在势能转变为机械功及光和热的辐射等。

惰性气体防灭火技术

惰性气体防灭火技术

惰性气体防灭火技术㈠惰性气体防灭火原理惰性性气体防灭火就是将不能助燃也不能燃烧的惰性气体注入已经封闭或有自燃危险的区域,降低其氧气的浓度,从而使火区中氧气不足而将火源熄灭,或者使采空区中因氧气不足而使遗煤不能氧化自燃。

惰性气体防灭火关键是控制火区的氧气含量,对于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惰化过程,氧浓度的控制标准也不相同。

例如:灭明火时,应使氧气含量小于15%;防止采空区遗煤自燃,氧气含量应小于7%~10%。

㈡氮气防灭火如上所述,氮气是空气中的主要成分,因此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气体。

加上它具有无毒、无臭和易于与空气混合(相对密度接近于1)等优良特性,所以是一种理想的防灭火惰气。

根据氮气的状态,可将氮气防灭火分为气氮防灭火和液氮防灭火两种方法。

1、气氮防灭火气氮防灭火,即利用上述井下移动式制氮设备生产的氮气,或地面制氮厂制取的通过管道送入井下的氮气进行防灭火工作。

现主要是在煤矿应用的制氮技术有膜分离、变压吸附和深冷式等制氮技术,其产氮量350m3/h~1000m3/h,将氮气注入采空区或有煤炭可能自燃的区域,使之惰化而失去自燃特性,称之为氮气防灭火技术。

氮气灭火的工艺比较简单,通过管路向封闭火区大量灌注氮气即可,根据防火工作的实际需要,氮气防火可针对工作面的采空区进行,也可以针对相邻工作面采空区进行。

(1)向采空区后部注氮。

当自燃发火的危险主要来自生产工作面的后部采空区时,应该取向工作面后部向本工作面后部采空区注入氮气的防火方法。

对于采用U型通风方式的采面,应将注氮管辅设在进风平巷中,注氮释放口开设在后部采空区中的进风平巷一侧,以利用通风压力使氮气流入采空区中,如图2—9所示。

工作面后部采空区的注氮,可以采用连续注氮方式,也可以利用间断注氮方式,应根据注氮强度(即流量)和采空区中气体成分变化情况等综合确定并及时调整。

在注氮的日常管理中,应注意下列问题。

①注氮量的多少,应根据采空区的气体成分来确定,以距工作面20米处采空区中的氧气浓度天有不大于10%作为确定的标准。

防火防爆知识

防火防爆知识

防火防爆知识火灾爆炸事故的损失相当严重。

企业火灾爆炸事故造成一套装置破坏的有之,造成全厂生产装置破坏的有之,因单台设备损坏或关键设备损坏而造成停产损失的更多,这些严重后果中还包括一些工人、干部付出的生命代价,事故发生后,不仅厂里恢复生产需要加倍紧张工作,而且给社会增加了不安定因素。

火灾爆炸事故的恶性后果,使化工企业的安全状况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因此,必须对火灾爆炸事故的原因加以研究,以防事故的发生。

火灾爆炸事故的常见原因:可燃气体泄漏。

由于可燃气体外泄容易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气体,因此,可燃气体的泄漏就容易造成火灾爆炸事故。

可燃性气体泄漏有以下几种情况:(1)设备的动静密封处泄漏;(2)设备管道腐蚀泄漏;(3)水封因断水,未加水跑气泄漏;(4)设备管道阀门缺陷或断裂造成泄漏。

这类事故大致是由于生产设备管理混乱,密封材料材质或检修不合要求,操作维护不当,在检修中未泄压却加外力,操作中巡回检查开停车不按操作规程进行等因素引起的,因此,必须按原化工部规定的检修操作规程、无泄漏工厂的标准以及设备动力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加以管理。

对已出现的泄漏,及时发现,及时消除,暂不能消除的要有预防措施,避免扩大或发生灾害事故。

系统负压,空气与可燃气体混合造成可燃性混合气体情况:(1)系统停车,停车后随温度下降造成负压,由敞口吸入空气;(2)系统停水,停水后水封水因泄漏失去作用而导致空气吸入;(3)操作失误,联系不当,报警联锁装置不全或失灵,造成气体抽送不平衡而至负压,由敞口或泄漏处吸人空气。

(4)气体人口管线被杂物、结晶体或水堵塞,造成抽负,由敞口或泄漏处吸入空气;(5)用空气作试压、试漏,系统可燃物未清除干净、未加盲板,造成可燃气体与空气混合。

这类事故大部分发生在气体输送岗位或与气体压缩有关的岗位,当发生在加压过程中时更加危险,因为在爆炸性混合气体中,一方面氧含量在增加,另一方面在加压后,爆炸极限范围扩大,更容易发生事故。

15.01.05防火防爆技术

15.01.05防火防爆技术

防火防爆技术(安全环境部内部培训)2015.1.5一、火灾爆炸预防基本原则1.防火基本原则根据火灾发展过程的特点,应采取如下基本技术措施:(1)以不燃溶剂代替可燃溶剂。

(2)密闭和负压操作。

(3)通风除尘。

(4)惰性气体保护。

(5)采用耐火建筑材料。

(6)严格控制火源。

(7)阻止火焰的蔓延。

(8)抑制火灾可能发展的规模。

(9)组织训练消防队伍和配备相应消防器材。

2.防爆基本原则防爆的基本原则是根据对爆炸过程特点的分析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第一过程的出现,控制第二过程的发展,削弱第三过程的危害。

主要应采取以下措施:(1)防止爆炸性混合物的形成。

(2)严格控制火源。

(3)及时泄出燃爆开始时的压力。

(4)切断爆炸传播途径。

(5)减弱爆炸压力和冲击波对人员、设备和建筑的损坏。

(6)检测报警。

二、点火源及其控制工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着多种引起火灾和爆炸的着火源,例如化工企业中常见的着火源有明火、化学反应热、化工原料的分解自燃、热辐射、高温表面、摩擦和撞击、绝热压缩、电气设备及线路的过热和火花、静电放电、雷击和日光照射等。

消除着火源是防火和防爆的最基本措施。

1.明火(1)加热用火的控制。

加热易燃物料时,要尽量避免采用明火设备,而采用热水或其他介质间接加热,如蒸汽或密闭电气加热等加热设备,不得采用电炉、火炉、煤炉等直接加热。

明火加热设备的布置,应远离可能泄漏易燃气体或蒸气的工艺设备和储罐区,并应布置在其上风向或侧风向。

对于有飞溅火花的加热装置,应布置在上述设备的侧风向。

如果存在一个以上的明火设备,应将其集中于装置的边缘。

如必须采用明火,设备应密闭且附近不得存放可燃物质。

熬炼物料时,不得装盛过满,应留出一定的空间。

工作结束时,应及时清理不得留下火种。

(2)维修焊割用火的控制。

焊接切割时,飞散的火花及金属熔融碎粒低的温度高达1500~2000℃,高空作业时飞散距离可达20m远。

因此,在焊割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在输送、盛装易燃物料的设备、管道上,或在可燃可爆区域内动火时,应将系统和环境进行彻底的清洗或清理。

职业技能鉴定《防火防爆》安全技术知识试题库与答案

职业技能鉴定《防火防爆》安全技术知识试题库与答案

职业技能鉴定《防火防爆》安全技术知识试题库与答案一、单选题1. 扑灭精密仪器等火灾时,一般用的灭火器为()A. 二氧化碳灭火器B. 泡沫灭火器C. 干粉灭火器D. 卤代烷灭火器正确答案:A2. 金属氢氧化物阻燃剂的工作原理()A.降低可燃物表面的温度和在表面形成隔离层B.减少可燃物周围的氧含量和在表面形成隔离层C.减少可燃物周围的氧含量和改变可燃物内部的化学成分D.改变可燃物内部的化学成分和降低可燃物表面的温度正确答案:A3. 在安全疏散中,厂房内主通道宽度不应少于()A.0.5mB.0.8mC.1.0mD.1.2m正确答案:D4. 可燃气体报警器的工作原理是()A.利用火灾中的热量,作用于报警装置发出警报B.利用火灾时火焰的闪动辐射C.利用着火前或着火中的烟尘颗粒D.通过检测燃烧气体的浓度大小报警正确答案:D5. 船舶火灾报警系统中,一般采用的探测器为()A.感烟、感温型B.感烟、感光C.感温、感光型、D.正确答案:A6. 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A.火灾规律的双重性是指确定性和随机性B.火灾的研究方法有模拟研究和统计分析C.火灾防治途径有设计与评估、阻燃、火灾探测、灭火等感光、气体探测器D.火灾防治的趋势是低分子材料阻燃剂应用广泛正确答案:D7. 属于火灾接触式探测器的是()A.点式探测器B.光束对射式探测器C.感光式探测器D.图像式探测器正确答案:A8. 下面不属于火灾烟气变化依赖因素的是()A.热量产生速率B.燃烧产物组分的生成速率C.环境温度D.燃烧产物与空气的混合过程正确答案:C9. 下面不属于烟气流动驱动力的是()A.烟囱效应B.浮力C.空气湿度D.空气流动正确答案:C10. 下列气体灭火剂中由于破坏臭氧层,而逐渐被取代的是()A.二氧化碳灭火剂B.卤代烷1211、1301灭火剂C.七氟丙烷灭火剂D.IG-541灭火剂正确答案:B11. 可作为机动的消防器材的是()A.二氧化碳灭火器B.泡沫灭火器C.干粉灭火器D.四氯化炭灭火器正确答案:C12. 下列关于火炸药爆炸事故的分类特点说法不正确的是()A.定压燃烧特点是燃烧产物能及时排放,压力高于周围环境的压力B.定压燃烧过程缓慢,一般在每秒数百米,直接危害不大,但可诱发火灾或爆炸C.爆燃转爆轰型的爆炸特点是高能量、高密度D.爆燃转爆轰型的爆炸危害的主要形式是爆炸产物的直接作用、空气冲击波的作用、碎片飞散的作用等,速度传播极快,一般在每秒数千米正确答案:A13. 电石库中不应使用的灭火器是()A.二氧化碳灭火器B.1211灭火器C.1301灭火器D.一般含水灭火器材正确答案:D14. 下列关于民用爆破器材、烟花爆竹企业预防物体碰撞、摩擦或打击发生火星的措施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工房建筑上要采用不发火的地面,进入工房的人员不准穿带钉子的鞋,车间门窗的小五金全应选用不发火的材料制作B.凡是有烟火药的车间,生产用具应采用木质、铜质或搪瓷的材料,禁止使用铁、瓷器、石制的器械、容器或工具C.清扫设备上和车间内的火药、炸药积尘要用湿法D.干燥时用热风散热器或暖气法烘房,并设温度报警装置正确答案:B15. 在扑灭带电体火灾时,如不能及时切断电源,人与带电体的距离必须大于()A.1mB.1.5mC.2mD.3m正确答案:D16. 在火灾中,造成人员伤亡最主要的是()A.CO2B.COC.NOD.NO2正确答案:B17. 变配电所建筑物的门应采用()A.推拉式B.向内开启式C.向外开启式D.方式不限正确答案:C18. 以下不会引发火灾事故的是:()A.冲击摩擦 B.电磁辐射C.静电火花 D.高温表面正确答案:B19. 抢救烧伤人员时,不应把创伤面的水疱弄破,是为了避免( )。

防火防爆安全技术(四篇)

防火防爆安全技术(四篇)

防火防爆安全技术防火防爆安全技术,是一门为了防止火灾和爆炸事故的综合性技术,涉及多种工程技术学科,范围广泛,技术复杂。

火灾和爆炸是安全生产的大敌,一旦发生,极易造成人员的重大伤亡和财产损失。

所以,必须贯彻“以防为主,以消为辅”的消防工作方针,严格控制和管理各种危险物及发火源,消除危险因素,将火灾和爆炸危险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发生火灾事故后,作业人员能迅速撤离险区,安全疏散,同时要及时有效地将火灾扑灭,防止蔓延和发生灾害。

一、燃点、自燃点和闪点火灾和爆炸的形成,与可燃物的燃点、自然点和闪点密切有关。

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有助于防止发生火灾和爆炸。

(一)燃点。

燃点是可燃物质受热发生自燃的最低温度。

达到这一温度,可燃物质与空气接触,不需要明火的作用,就能自行燃烧。

(二)自燃点。

物质的自燃点越低,发生起火的危险性越大。

但是,物质的自燃点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压力、温度和散热等条件的不同有相应的改变。

例如,汽油的自燃点在0.1兆帕(1公斤力/平方厘米)下为480,在1兆帕(25公斤力/平方厘米)下为250。

一般压力愈高,自燃点愈低。

可燃气体在压缩机中之所以较容易爆炸,原因之一就是因压力升高后自燃点降低了。

(三)闪点。

闪点是易燃与可燃液体挥发出的蒸气与空气形成混合物后,遇火源发生内燃的最低温度。

闪燃通常发生蓝色的火花,而且一闪即灭。

这是因为,易燃和可燃液体在闪点时蒸发速度缓慢,蒸发出来的蒸气仅能维持一刹那的燃烧,来不及补充新的蒸气,不能继续燃烧。

从消防观点来说,闪燃就是火灾的先兆,在防火规范中有关物质的危险等级划分,就是以闪点为准的。

二、燃烧和爆炸要有效防止火灾和爆炸的发生,正确掌握防火防爆技术,需要了解形成燃烧和爆炸的基本原理。

(一)燃烧。

燃烧是可燃物质与空气或氧化剂发生化学反应而产生放热、发光的现象。

在生产和生活中,凡是产生超出有效范围的违背人们意志的燃烧,即为火灾。

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基本条件。

1.凡是与空气中氧或其他氧化剂发生剧烈反应的物质,都称为可燃物。

防火防爆技术

防火防爆技术
防火防爆技术
汇报人:文小库 2023-12-14
目录
• 防火防爆技术概述 • 火灾爆炸危险性分析 • 防火措施与设备选型 • 爆炸防护措施与设备选型 • 应急预案制定与实施管理 • 培训教育与宣传推广
01
防火防爆技术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防火防爆技术是指通过一系列技术手 段和措施,预防火灾和爆炸事故的发 生,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综合性 技术。
爆炸性环境通常存在于密闭空间,如 储罐、管道、容器等,限制了气体或 粉尘的扩散,增加了爆炸风险。
爆炸性粉尘环境
存在可燃性粉尘,与空气混合后形成 爆炸性混合物,在一定条件下引发爆 炸。粉尘环境包括纤维、煤尘、金属 粉尘等。
防爆电气设备选型依据
设备防爆等级
01
根据爆炸性环境的分类和特点,选择具有相应防爆等级的电气
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建立
建立原则
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定性与定量相 结合。
指标权重确定
采用专家打分法、层次分析法等方法,确定 各指标权重。
指标选取
包括危险源固有属性、环境条件、安全措施 等。
评估结果应用
将评估结果应用于制定防火防爆措施、应急 预案等方面。
03
防火措施与设备选型
建筑结构防火设计要点
趋势
未来,防火防爆技术将继续向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方向发展,加强与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 技术的融合,提高预警预测、应急处置和救援能力。同时,防火防爆技术还将更加注重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推动安全生产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02
火灾爆炸危险性分析
火灾爆炸原因及条件
01
02
03
火灾原因
包括明火、电气故障、自 燃、静电等。

安全工程概论-2.3防火防爆技术

安全工程概论-2.3防火防爆技术

2 防火防爆通用技术措施
2、防爆技术措施 根据爆炸过程特点,防爆应以阻止第一过程出现,限制第二过程 发展,防止第三过程为基本原则,主要措施如下: (1)防止爆炸性混合物的形成; (2)严格控制点火源能; (3)及时泄出燃爆开始时的压力; (4)切断爆炸传播途径; (5)减弱爆炸压力和冲击波对人员、设备和建筑物的破坏。
2 防火防爆通用技术措施
3、建筑技术 易燃易爆场所的建筑物如厂房、装置、仓库等,必须按照《石油 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或《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等标准规范的要求 进行设计和建设,防火防爆建筑物能限制火灾、爆炸的扩散蔓延。
2 防火防爆通用技术措施
4、工艺安全 (1)温度控制 化学和物理化学变化的生产过程中,伴随着热量的变化,为了 使过程能正常进行,必须对系统换热,进行加热或冷却,使得系统的 反应温度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 (2)压力控制 许多反应需要在一定压力下才能进行,或者要用加压方法来加 速反应速度,提高效率,正确操作,为此压力稳定,是安全生产的重 要措施。
2、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的管理。 3、火源管理:生产中的火源主要有炉火、反应热、电热 、电火花、机械摩擦热、撞击火星、高温表面等,这些火源是 引起易燃易爆物质燃烧爆炸的常见原因。控制火源,严格动火 管理,是非常重要的防火防爆措施。
2 防火防爆通用技术措施
(5)防止跑冒滴漏 生产过程中跑冒滴漏往往导致易燃、可燃液体和气体向环境中 扩散,这是造成火灾爆炸事故的重要原因。 (6)防止误操作 对比较重要的管线应涂不同的颜色予以区别,对重要的阀门采 取挂牌、上锁等措施。
02 防火防爆管理措施
2 防火防爆管理措施
1、建立防火防爆安全管理制度。如《用火作业管理制度 》、《防火防爆生产禁令》等。
2 防火防爆通用技术措施

2024年防火与防爆安全管理知识培训(三篇)

2024年防火与防爆安全管理知识培训(三篇)

2024年防火与防爆安全管理知识培训一、火灾与爆炸的基础知识在生产过程和日常生活中,凡是超出有效范围的燃烧而造成人身伤害和一定的财产损失的都称为火灾,不造成损失的称为火警。

爆炸是指物质由一种状态迅速地变为另一种状态,并在瞬间释放出巨大能量,同时产生巨大声响的现象。

(一)火灾的形成和发展1、燃烧条件(1)有可燃物质存在,如木材、棉花等。

(2)有助燃物质的存在,如空气、氧、强氧化剂等。

(3)有能导致燃烧的能源,即火源的存在,如明火、电火花、化学反应等。

这三个条件是构成燃烧的三个要求,必须同时具备,并互相结合、相互作用,燃烧才能进行。

2、燃烧的发展过程火灾的发生过程一般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酝酿期。

在这个阶段,可燃物质在着火源的作用下析出可燃气体,发生冒烟、阴燃等火灾苗子。

(2)发展期。

在这个阶段,火苗突然窜起,火势迅速扩大蔓延。

(3)全盛期。

在这个阶段,火焰包围所有可燃物质,并使燃烧面积达到最大程度,此时,温度不断上升,气流加剧,同时放出强大的辐射热。

(4)衰灭期。

在这个阶段,可燃物质逐渐燃完或灭火措施奏效,火势逐渐衰弱,最终熄灭。

(二)爆炸形成和发展1、爆炸的分类爆炸可以分为物理性爆炸和化学性爆炸。

物理性爆炸是指物质因状态或压力突变等物理性因素形成的爆炸,如锅炉爆炸,压缩气体或液化气体超压引起的爆炸等。

在物理爆炸的前后,爆炸物质的性质和化学成分均不改变。

化学性爆炸是指物质在短时间内发生化学反应,形成其它物质,并同时产生大量气体和能量的现象的爆炸,如炸药、炮弹、爆竹等爆炸就属于化学性爆炸。

2、爆炸形成的条件燃烧的三要素一般也是化学性爆炸的必要条件。

而且,可燃物质与助燃物质必须预先均匀混合,并以一定的浓度比例范围组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着火源才会爆炸。

这个浓度范围叫做爆炸极限。

常见易燃易爆液体、气体的自燃点和爆炸极限见表4-1,常见粉尘的爆炸特性见表4-2。

爆炸混合物能发生爆炸的最低浓度叫爆炸下限,最高浓度叫做爆炸上限。

防火防爆(安全生产)培训知识

防火防爆(安全生产)培训知识

安全生产基本知识1、安全:指企业员工在生产过程中或生产过程中的设备没有危险、不受威胁、不出事故。

危险:指系统中存在导致发生不期忘后果的可能性超过人们的承受程度。

2、危险源危险源是指可能造成人员伤害、疾病、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或其他损失的根源或状态。

3、事故与事故隐患事故是指造成人员死亡、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或者其他损失的意外事件。

事故隐患泛指生产系统中可导致事故发生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管理上的缺陷。

4、本质安全本质安全是指设备、设施或技术工艺含有内在的能够从根本上防止发生事故的功能。

具体包括三方面的内容:⑴失误——安全功能。

指操作者即使操作失误,也不会发生事故或伤害,或者说设备、设施和技术工艺本身具有自动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功能。

⑵故障——安全功能。

是指设备、设施或技术工艺发生故障或损坏时,还能暂时维持正常工作或自动转变为安全状态。

⑶上述两种安全功能应该是设备、设施和技术工艺本身固有的,即在它们的规划设计阶段就被纳入其中,而不是事后补偿的。

本质安全是安全生产预防为主的根本体现,也是安全生产管理的最高境界。

5、安全生产管理:人们为了实现预定安全工作目标,按照一定的安全管理原则,通过科学地组织、指挥和协调群体的活动,以达到个人单独活动所不能达到的效果而开展的各项安全活动。

6、安全生产的意义:安全生产关系全体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安全生产关系到企业生存与发展;如果安全生产搞不好,发生伤亡事故和职业病,劳动者的安全健康受到危害,生产就会遭受巨大损失。

7、安全生产工作的主要任务安全生产工作任务就是要采取各种措施,保障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为劳动者创造一个舒适、良好的劳动条件,充分调动和保护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8、安全生产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⑴安全生产管理。

主要包括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安全生产管理组织机构和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操作规程;安全生产教育与培训;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安全生产资金投入;奖励与处罚等。

储运装置安全知识培训(防火防爆专篇)

储运装置安全知识培训(防火防爆专篇)

线状闪电的火花长度
球状闪电的火花直径
10 cm~20 cm 约十分之一
落地雷占雷电的次数
雷电损害类型
(1) 由于接触和跨步电压造成生物触电
(2) 物理损害(火灾、爆炸、机械损坏和化学物品泄 漏等) (3) 电气和电子系统由于过电压而失效或故障
1992年澳大利亚墨尔本市的一家化工厂因雷击而爆炸,导致毒 气泄漏 1992年6月20日20:05中国气象局气象中心大楼落雷,避雷 装置和建筑物完好,但大型计算机和小型机网络中断,6条北京 同步线路被击断,计算机系统工作中断6小时,不仅经济损失数 十万元,还造成中央电视台气象预报成为空白。其影响很大。 1989年我国黄岛油库遭雷击引发特大火灾,死亡19人,伤78 人,直接经济损失数千万元 我国鄂伦春林区火灾有半数以上是由雷击引起 1981年日本“马特”导弹发射后遇到落地雷,导弹坠毁,操作 人员也受雷击倒毙。
雷电预防
德国专家希曼斯基在《过电压保护理论与实践中》提 出了现代防雷保护的三道防线:
外部保护---将绝大部分雷电流直接引入地下泄散; 内部保护----阻塞沿电源线或数据线、信号线引入的侵 入波危害设备;
过电压保护----限制被保护设备上雷电过电压幅值。
直击雷的防护
防直击雷的有效措施是避 雷装置,俗称避雷针
当云层放电时,由于云中的电流很强,通道上的空气瞬间 被烧得灼热,温度高达6000--20000℃,所以发出耀 眼的强光,这就是闪电,而闪道上的高温会使空气急剧膨 胀,同时也会使水滴汽化膨胀,从而产生冲击波,这种强 烈的冲击波活动形成了雷声。
2、雷电形成原因
通常所谓雷击是指一部分带电的云层与另一部分带异种电荷云
3)消防设施 按照法规或规范的要求,采取的灭 火措施。一旦火灾初起,就能够将其扑 灭,避免发展成大的火灾事故。

安全知识(101)防火防爆技术(7) 爆炸控制 惰性气体保护

安全知识(101)防火防爆技术(7) 爆炸控制  惰性气体保护

每日一句(384)A glamorous life is quite different to a life of luxury.人生的精彩,与奢华无关。

Copyright 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 “ by Andy Fan all rights reserved安全知识(101)防火防爆技术(7)爆炸控制惰性气体保护Author :Andyfan承启:上一篇——防火防爆技术(6)静电放电(2)化学能和太阳能本篇——防火防爆技术(7)爆炸控制惰性气体保护下一篇——防火防爆技术(8)系统密闭和正压操作厂房通风摘要:防止爆炸的一般原则:一是控制混合气体中的可燃物含量处在爆炸极限以外;二是使用惰性气体取代空气;三是使氧气浓度处于其极限值以下。

为此应防止可燃气向空气中泄漏,或防止空气进入可燃气体中;控制、监视混合气体各组分浓度;装设报警装置和设施。

Copyright 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 “ by Andy Fan all rights reserved正文:防火防爆技术(6)静电放电(2)惰性气体保护防火防爆技术爆炸控制什么是化工生产中的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爆炸造成的后果大多非常严重。

在化工生产中,爆炸的压力和火灾的蔓延不仅会使生产设备遭受损失,而且使建筑物破坏,甚至致人死亡。

因此,科学防爆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什么是防止爆炸的一般原则?防止爆炸的一般原则:一是控制混合气体中的可燃物含量处在爆炸极限以外;二是使用惰性气体取代空气;三是使氧气浓度处于其极限值以下。

为此应防止可燃气向空气中泄漏,或防止空气进入可燃气体中;控制、监视混合气体各组分浓度;装设报警装置和设施。

什么是预防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的措施?在生产过程中,应根据可燃易燃物质的燃烧特性,以及生产工艺和设备等的条件,采取有效的措施,预防在设备和系统里或在其周围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防火防爆安全技术

防火防爆安全技术
物质由一种化学结构迅速转变为另一种化学结构,在瞬间放出大量 能量并对外做功的现象。如可燃气体、蒸气或粉尘与空气形成的爆炸性 混合物质的爆炸。 原子爆炸(核爆炸):核爆炸的能量相当于数万吨到数千万吨TNT(黑 色炸药)的爆炸的能量,可形成数百万到数千万度的高温,爆炸中心产 生数百万兆帕的的高压。
5、常见爆炸类型
B、产生的能量是气体爆炸的数倍,温度可上升到 2000-3000℃左右,这是因为单位体积内碳氢化合物多。 粉尘爆炸首先出现爆炸,过0.1-0.2s后,形成火焰,在 常温常压下,火焰波初期速度为2-3m/s,因燃烧粉尘的 膨胀,继而压力上升,其速度以加速度增加。由爆炸引 起的冲击波传播速度约为300m/s,并且随火焰速度的上 升而上升,比火焰速度快得多。
影响其反应发生的因素:温度、释放的能量、热量、 加热时间
它是表达可燃气体、蒸气、粉尘的爆炸危险性的重 要参数。如氢气的最小点火能为0.02mJ。正庚烷为 0.7mJ
(2)着火延滞期(诱导期)
——指可燃性物质和助燃气体的混合物在高温下从 开始暴露到起火的时间。
混合气着火前自动加热的时间称为诱导期,在燃烧 过程中又称为着火延滞期或着火落后期。单位用ms 标识。
着火(自燃或点燃)
持续燃烧 放热 物质燃烧过程示意图
气态可燃物: ——通常为扩散燃烧,即可燃物与氧
气边混合边燃烧。
可燃气体燃烧所需的热量只用于本身 的氧化分解,在火源作用下被加热到 着火点(燃点)就能氧化分解燃烧, 是最容易燃烧的。
液态可燃物: ——通常为先蒸发为可燃蒸气,可燃蒸 气再与氧化剂发生燃烧。
2.火灾的定义
定义:在时间或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 造成的灾害。
指失去控制蔓延成灾的燃烧现象。或指超出有 效范围的燃烧。通常造成人员和财产的损失。 人员和财产损失较轻时,有时也称火警或未遂 火灾事故。

防火防爆技术措施

防火防爆技术措施

防火防爆技术措施根据物质燃烧原理,在生产过程中防止火灾和爆炸事故的基本原则是针对物质燃烧的两个必要条件而提出的。

一方面是使燃烧系统不能形成,防止和限制火灾爆炸危险物、助燃物和着火源三者之间的直接相互作用;另一方面是消除一切足以导致着火的火源以及防止火焰及爆炸的扩展。

(一)控制和消除火源燃烧炉火、反应热、电源、维修用火、机械摩擦热、撞击火星,以及吸烟用火等着火源是引起易燃易爆物质着火爆炸的常见原因。

控制这类火源的使用范围,严格执行各种规章制度,对于防火防爆是十分重要的。

1、明火’明火是指生产过程中的加热用火、维修用火及其他火源。

(1)加热用火加热易燃体时,应尽量避免采用明火而采用蒸气或其他载热长。

如果必须采用明火,设备应严格密闭,燃烧室应与设备分开建筑或隔离。

为防止易燃烧物质漏入燃烧室,设备应定期作水压试验及空气压试验。

装置中明火加热设备的布置,应远离可能漏易燃液体和蒸气的工艺设备的贮藏区,并应布置在散发易燃物料设备的侧风向或上风向。

(2)维修用火维修用火主要是指焊接、喷灯以及熬制用火等。

在有火灾爆炸危险的车间内,应尽量避免焊割作业,最好将需要检修的设备或管段卸至安全地点修理。

进行焊接作业的地方要与易燃易爆的生产设备管道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

对运输、盛装易燃物料的设备、管道进行焊接时,应将系统进行彻底的清洗,用惰性气体进行吹扫置换,并经气体分析合格才可以动焊。

可燃气体浓度应符合以下标准:爆炸下限大于4%(体积)的可燃气体或蒸气,浓度应小于0 .5%。

爆炸下限小于4%的可燃气体或蒸气,浓度应小于0.2%。

当需要修理的系统与其他设备连通时,应将相连管道拆下断开或加堵金属盲板隔绝,防止易燃的物料窜入检查系统,在动火时发生燃烧或爆炸。

电焊线破残应及时更换或修理,不能利用与易燃易爆生产设备有联系的金属件作为电焊地线,防止在电路接触不良的地方,产生高温或电火花。

对熬炼设备要经常检查,防止烟道窜火和熬锅破漏,盛装物料不要过满,防溢出,并要严格控制加热温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