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规划要求

合集下载

海绵城市规划方案

海绵城市规划方案

海绵城市规划方案引言海绵城市是一种以生态为基础,借鉴海绵的吸水特性来处理城市雨水、洪水和污水的管理系统。

它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旨在提高城市的适应能力,减少洪水和水污染的风险,并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本文将介绍海绵城市规划方案,包括规划目标、关键原则和主要措施。

规划目标海绵城市规划的主要目标是减少洪水和水污染的发生,并提高城市的适应能力。

具体规划目标如下:1.减少洪水风险:通过改善城市排水系统、增加雨水收集设施等措施,减少洪水的发生和影响。

2.提高城市生态环境:通过增加绿地、湿地等自然景观,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提高空气质量。

3.降低水资源的消耗:通过采用雨水收集、雨水回用等措施,减少对传统水资源的需求。

4.保护水体生态系统:通过减少污水排放、增加污水处理设施等措施,保护城市周边水体的生态系统。

关键原则海绵城市规划需要遵循以下关键原则:1.自然与人工相结合:从自然系统中汲取灵感,并将自然元素与城市建设相结合,形成自然和人工的有机整合。

2.高效运营与综合管理:通过高效运营和综合管理,使不同的城市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优化,包括雨水收集、环境改善等。

3.多元化措施与策略:采用多元化的措施和策略,包括建筑物绿化、道路渗水、雨水收集等,以适应不同情况下的需求。

4.可持续发展: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提高城市的自身适应能力,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主要措施为了实现海绵城市规划的目标,我们将采取以下主要措施:1.混合用途发展:将城市土地用途规划中的混合用途成为基本原则,以减少交通需求、节约能源和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2.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城市内的绿地、湿地等自然景观,以增加水体的自然保护和城市生态系统。

3.雨水收集和利用:建立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用于灌溉、冲厕以及城市景观等用途,减少对传统水资源的需求。

4.污水处理与回用: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将污水经过处理后用于灌溉、冲厕等非饮用水用途。

5.道路渗水和绿化:在城市道路中采用渗水材料,增加道路绿化和雨水渗透,减少城市排水系统的负荷。

各类建设项目海绵城市规划设计要点说明

各类建设项目海绵城市规划设计要点说明
1、适宜路段可试验采用多孔沥青路面或透水型混凝土路面
1、宜采用透水性路面。人行道一般采用透水砖;自行车道可采用透水砖或透水沥青路面。
1、道路绿化带宜建为下凹式绿地;为增大雨水滞蓄量,绿化带内可采用浅沟、雨水花园等。
2、在有坡度的路段,绿化带应采用梯田式。
3、道路雨水径流宜引入两边绿地入渗。
1、宜采用开孔路牙、格栅路牙或其他形式,确保道路雨水能够顺利流入绿地。
2、非机动车道路超渗雨水应引入附近下凹式绿地入渗。停车场、广场、庭院应尽量坡向绿地,或建适当的引水设施,超渗雨水可自流至绿地入渗。
3、雨水口宜置于道路绿化带内,其高程应高于绿地而低于路面,超渗雨水可排入市政管线,改造项目中路面径流雨水也可以使用雨水口收集,然后通过支管和横沟进入绿地。
1、景观水体应兼有雨水调蓄功能,并应设溢流口。超过设计标准的雨水可溢流入市政系统。
1、公共建筑绿地应建为下凹式绿地,充分利用绿地入渗雨水。
2、绿地临近城市水体、城市绿带时,应利用城市水体、绿带进行整体雨水综合利用设计。
3、绿地植物宜选用耐涝耐旱本地植物。
公共建筑人行道、停车场、广场应采用透水铺装地面。人行道、广场可采用透水砖,雨水调蓄设施,并与景观设计相结合。调蓄池应设溢流口,超过设计标准的雨水可排入市政管系。调蓄池雨水在非雨季时可收集利用,经适当处理回用于绿化、冲洗地面、景观用水等。
2、对树池、雨水口等进行生态化改造。
(3)工业仓储类(M、W)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要点
规划要点
设计要点
建筑屋面
工业区绿地
道路广场
水体景观
排水系统
改造要点
1、工业区屋面应采用屋顶绿化的方式蓄存雨水。
2、厂区非机动车道路、人行道、小车停车场等应采用透水铺装。

海绵城市标准

海绵城市标准

海绵城市标准海绵城市是指一种具有高效的雨水管理系统,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内雨水径流对环境的影响,减少城市内涝和洪涝灾害,并能够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海绵城市标准的制定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从规划设计、建设施工、运行维护等方面介绍海绵城市标准的相关内容。

首先,海绵城市的规划设计应当充分考虑城市的地形地貌、气候特点和降雨情况,合理确定雨水收集、储存和利用的位置和方式。

在城市规划中,需要合理设置雨水花园、雨水湿地等绿色空间,以增加城市的透水面积,减少雨水径流。

此外,应当在城市道路、广场等场所设置透水铺装,增加雨水的渗透和蓄存能力。

其次,在海绵城市的建设施工中,需要采用适宜的材料和技术,确保雨水收集、储存和利用系统的安全可靠性。

在建设过程中,应当合理利用现有的自然条件和人工设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土地开发对城市雨水系统的影响。

此外,需要加强对施工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工作,确保城市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再者,在海绵城市的运行维护中,需要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和运行维护体系,确保雨水系统的正常运行和有效利用。

城市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雨水系统的监测和维护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系统运行中的问题,保障城市内涝和洪涝灾害的防范和减轻工作。

同时,需要加强对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推广雨水收集和利用技术,提高城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

总之,海绵城市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合理规划设计、科学建设施工和有效运行维护,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雨水径流对环境的影响,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希望各地能够重视海绵城市建设,加大政策支持和投入力度,共同推动海绵城市标准的落地实施,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衢州市海绵城市建设设计导则

衢州市海绵城市建设设计导则

衢州市海绵城市建设设计导则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衢州市海绵城市建设设计导则一、背景与意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气候变化的影响越来越显著,城市面临着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城市内涝等严重问题。

而海绵城市概念的提出,则为解决城市水资源管理及环境恢复等方面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衢州市地处浙江省西部,自古便有“绿谷清隐”的美誉,但也面临着城市发展带来的挑战。

建设海绵城市,对于保护城市环境、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总体要求1. 绿色规划:在城市整体规划中,优先考虑引入海绵城市理念,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实现城市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生态功能的提升。

2. 保护水资源: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提倡雨水收集、处理及回用,减少地表径流污染,缓解城市内涝等问题。

3. 增加透水面积:鼓励采用透水铺装、透水砖等,增加城市透水面积,减少地表径流,提高雨水的渗透能力。

4. 联防联控:加强城市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建立起跨部门的防控机制,实现城市防涝与减灾的有效整合。

5. 提高城市自然气息:保留城市绿地、湖泊等自然景观,推动城市生态多样性,提高城市的自然气息和人文氛围。

三、具体措施1. 挖掘潜力:通过深入研究城市地形、水系等情况,挖掘城市的海绵潜力,合理开展海绵城市建设。

2. 绿色交通:优化城市道路规划,建设绿色交通系统,提倡鼓励居民选择步行、骑行等低碳出行方式,减少机动车排放。

3. 绿色建筑:倡导建筑工程采用绿色环保材料,提倡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实现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

4. 鸟巢效应:在城市绿地、屋顶等区域种植适宜的植被,营造“鸟巢”效应,借助植被的吸收作用,减少城市的热岛效应。

5. 雨水管理:充分利用雨水资源,建设雨水花园、雨水收集池等设施,将雨水用于绿化、灌溉等方面,提高雨水的再利用率。

6. 联通水系:加强城市水系的连通,修复城市内河、湖泊等水体,打造城市绿色廊道,推动城市水系的生态恢复。

四、落实机制1. 领导支持:建立政府领导小组,加强领导重视,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的顺利实施。

海绵城市 规范

海绵城市 规范

海绵城市规范海绵城市是指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采用海绵化理念和技术,通过合理规划、设计和建设,使城市具备一定的吸水、蓄水、渗水和利用水能力,实现城市与自然水循环之间的协调、互动和融合的城市发展理念。

一、规划上实现海绵城市建设规划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首要任务,包括城市总体规划和综合交通规划等。

首先,要统筹整个城市的水资源,合理规划水源、水质和水量,确保市民饮水安全。

其次,要有切实可行的治水措施,包括建立雨水收集系统、建设雨水花园,以及改造城市排涝系统等。

此外,还需要合理规划和利用城市绿地和公园,以增加雨水的渗透和滞留,减轻城市排涝压力。

二、建设上实现海绵城市建设在建设阶段,需要采用一系列的海绵技术和设施来改造城市。

首先,要在城市道路、广场、停车场等露天场所设置透水铺装,使雨水能够渗透地表,减少地表径流。

其次,要建设雨水花园和雨水湿地,利用植物和土壤的生态功能,对雨水进行净化和储存,达到雨水循环利用的目的。

此外,还可以借鉴一些创新技术,如屋顶绿化、屋顶雨水收集等,进一步提高城市的海绵化水平。

三、管理上实现海绵城市建设海绵城市的建设不能仅停留在规划和建设上,还需要加强管理和运营。

首先,要建立完善的监测系统,通过实时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和解决水环境问题。

其次,要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市民的环境意识和水资源利用率,鼓励市民参与海绵城市的建设,共同守护城市的水生态环境。

此外,还需要建立科学有效的资金筹措机制,为海绵城市的建设提供经济保障。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政府、企业和市民共同努力。

政府要加大对海绵城市建设的支持力度,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标准,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的落地。

企业要积极参与海绵城市建设,推出创新产品和技术,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支持。

市民要提高环境意识,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积极参与到海绵城市建设中来。

总之,海绵城市建设是未来城市发展的趋势,具有重要的生态、环境和经济意义。

通过规划、建设和管理,可以实现城市和水资源的和谐共生,建设更加宜居、宜业的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设计规范

海绵城市设计规范

海绵城市设计规范海绵城市是指建设在城市中的各种设施和措施,以增强城市对降雨、洪水等自然灾害的适应能力,并提高城市全生命周期中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能力。

为了实现海绵城市的目标,需要制定相应的设计规范,以下是海绵城市设计规范的主要内容:1. 绿地规划:在城市规划中要充分考虑绿地的设置,包括公园、花坛、绿化带等,以增强城市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

同时,在设计绿地时要考虑其排水功能,可以利用构造湿地等手段进行雨水的净化与蓄存。

2. 雨水收集:设计规范中应包括雨水收集系统的建设,包括设置雨水收集装置和管网系统。

收集到的雨水可以用于植物灌溉、冲厕等非饮用水的用途,以减少市政供水压力。

3. 暗管设计:要求在排水系统中设置暗管,将雨水分流到雨水收集系统中,避免将大量的雨水排入污水系统,导致系统超负荷。

暗管的设置应考虑雨水的排放速率和容量,以确保排水效果。

4. 构造湿地设置:在城市规划中应设置适当数量和容量的构造湿地,用于雨水的蓄存和净化。

构造湿地可以通过人工设置湖泊、池塘等水体,起到调蓄雨水和净化水质的作用。

5. 防洪系统设计:在设计规范中要求设置防洪系统,包括防洪堤、水闸、堰坝等设施。

这些设施可以调控河流和城市内部雨水的流动,减少洪水造成的损失。

6. 绿屋顶设计:鼓励在城市建筑物上设置绿化屋顶,以增加绿地的面积和植物的生长空间。

绿屋顶可以减少雨水的径流速度,起到减缓洪水发生的作用。

7. 雨水渗透设计:在城市道路、广场等硬化面上设置雨水渗透设施,如雨水花园、渗透坑等。

这些设施可以让雨水渗透到地下,减少雨水的积聚和径流。

8. 植物选择:在城市绿地和绿化带的设计中要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

植物的根系系统可以增加土壤的持水能力和雨水的渗透。

9. 空间多元化利用:在城市设计中要充分利用不同场地的功能和空间特点,比如通过街头巷尾的改造、建设植物立交等手段,提高城市空间的多元化利用能力。

10. 宣传推广:设计规范还包括宣传推广的要求,鼓励市民和企业参与海绵城市的建设,提高他们对海绵城市的认知和支持度。

海绵城市标准

海绵城市标准

海绵城市标准海绵城市是指一种具有高度透水、高效蓄水、高效减排、高效减灾、高效利用的城市类型,它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采用多种措施,将城市变成一个像海绵一样具有吸水、蓄水、渗水、减水、用水等功能的城市。

海绵城市标准是指在建设和管理海绵城市过程中需要遵循的一系列规范和要求,它涉及到城市规划、建设、水资源管理、生态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对于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海绵城市标准要求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充分考虑地表和地下水系统的相互作用,合理布局城市绿地、湿地、河道等水系空间,保留和恢复自然水体,增加城市地表透水面积,减少硬质铺装,提高城市地表的透水性。

此外,还要合理设置雨水花园、雨水收集系统等设施,实现雨水的收集、蓄存、净化和利用,降低城市内涝风险,减少雨洪对城市的影响。

其次,海绵城市标准要求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鼓励采用生态景观、生态绿地、生态岛等手段,构建城市生态系统,提高城市的生态服务功能,增加城市的生态容量。

同时,要加强水质保护和治理,减少城市污水排放,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改善城市水环境质量。

另外,海绵城市标准还要求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注重自然灾害防治,采用生物工程、土地利用规划、城市防洪设施等手段,减少城市洪涝、滑坡、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的风险,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保障城市的安全稳定。

最后,海绵城市标准要求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注重社会参与和公众意识的培养,鼓励市民参与城市建设和管理,增强市民的环保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海绵城市发展模式。

总之,海绵城市标准是一种全新的城市规划和建设理念,它要求城市在规划、建设、管理中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提高城市的生态容量,减少自然灾害的风险,增强市民的环保意识,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只有全面贯彻执行海绵城市标准,才能够建设出更加宜居、宜业、宜游的海绵城市,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有关要求

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有关要求

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有关要求近年来,各地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采取多种措施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对缓解城市内涝发挥重要作用。

但一些城市存在对海绵城市建设认识不到位、理解有偏差、实施不系统等问题,影响海绵城市建设成效。

为落实“十四五”规划《纲要》有关要求,扎实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现就有关要求通知如下:一、深刻理解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一)准确把握海绵城市建设内涵。

海绵城市建设应通过综合措施,保护和利用城市自然山体、河湖湿地、耕地、林地、草地等生态空间,发挥建筑、道路、绿地、水系等对雨水的吸纳和缓释作用,提升城市蓄水、渗水和涵养水的能力,实现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促进形成生态、安全、可持续的城市水循环系统。

(二)明确海绵城市建设主要目标。

海绵城市建设是缓解城市内涝的重要举措之一,能够有效应对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以内的强降雨,使城市在适应气候变化、抵御暴雨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弹性”和“韧性”。

二、明确实施路径(三)突出全域谋划。

海绵城市建设要在全面掌握城市水系演变基础上,着眼于流域区域,全域分析城市生态本底,立足构建良好的山水城关系,为水留空间、留出路,实现城市水的自然循环。

要理清城市竖向关系,不盲目改变自然水系脉络,避免开山造地、填埋河汊、占用河湖水系空间等行为。

(四)坚持系统施策。

海绵城市建设应从“末端”治理向“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转变,从以工程措施为主向生态措施与工程措施相融合转变,避免将海绵城市建设简单作为工程项目推进。

既要扭转过度依赖工程措施的治理方式,也要改变只强调生态措施和源头治理的思路,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五)坚持因地制宜。

海绵城市建设应聚焦城市建成区范围内因雨水导致的问题,以缓解城市内涝为重点,统筹兼顾削减雨水径流污染,提高雨水收集和利用水平。

避免无限扩大海绵城市建设内容,将传统绿化、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等项目作为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将海绵城市建设机械理解为建设透水、下渗设施。

海绵城市及规划方案

海绵城市及规划方案

海绵城市及规划方案一、定义海绵城市,是将城市规划与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利用、水灾防治和水环境治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城市打造成为一个“海绵”,能够自主调节水环境,适应自然灾害,提高城市生态与环境质量的城市。

二、规划方案包1.径流控制:海绵城市规划方案包中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完成径流控制。

该计划考虑环境极端情况下的最大径流率,为城市提供适当的存储空间,保留雨水,并重视优质水的保存。

规划中的方案包括:雨水花园、雨水沉淀池、生物滞留池、湿地休闲区、排水系统和地下水蓄水池等。

2.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是海绵城市规划方案包的另一个关键领域。

规划方案应包括森林、湿地、城市公园等自然和人工生态系统的建设,以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此外,规划还应探讨有益物种的栖息地,例如,城市屋顶上的绿色空间可以为鸟类生存提供新的机会。

3.水灾防治:海绵城市规划方案包是城市防洪的一个关键方法。

通过增加绿色基础设施、利用生物滞留池吸收多余的雨水、建设防洪堤等方式来降低洪灾的风险。

另外,规划方案包中的安全通道与停车场等也会受到特别的考虑,以应对可能发生的区域洪水。

4.水环境治理:海绵城市方案包应涵盖多种水环境治理技术。

例如,雨水花园可净化雨水,生物滞留池可以去除有害物质。

这些技术维护优质水的供应,但还可以减少雨水冲刷下井的数量,提高水资源的有效性。

三、相关国家法律1.加拿大:Vancouver 城市降雨管理条例;2.法国:Paris 海绵城市示范区项目;3.美国:德克萨斯州的Arlington海绵城市规划;4.澳大利亚:Campaspe Shire 海绵城市策略;5.英国:曼彻斯特城市水资源管理策略。

其中,加拿大的Vancouver 城市降雨管理条例是领先于其他国家的,规定所有的新建和重建建筑必须采用可持续水资源措施,包括绿屋顶、雨水花园、生物滞留,以及排水形状的设计。

四、优缺点1.优点:(1)保护生态环境: 海绵城市的规划减少了城市内的灰色空间,增加了绿色空间,增强了城市自然环境保护,提高了城市环境质量。

道路工程海绵城市设计要点

道路工程海绵城市设计要点

道路工程海绵城市设计要点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一、海绵城市设计的基本原则1. 综合规划:海绵城市设计应当从整体规划出发,考虑城市的自然地形、水系结构和建筑布局,通过细致的设计与规划,使雨水可以得到合理的收集和利用。

2. 灵活性:海绵城市设计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灵活调整城市道路的布局、设计及建设方式,以适应城市发展的变化和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

3. 多功能性:海绵城市设计应具有多功能性,不仅实现雨水的收集和利用,还应结合植被、绿地等城市景观元素,提高城市空间的品质,优化城市生态环境。

4. 生态性:海绵城市设计应具有高度的生态性,注重保护和修复城市的自然生态系统,增强城市的生态功能,提高城市的生态适应性和稳定性。

5. 可持续性:海绵城市设计应具有可持续性,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提高城市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道路工程海绵城市设计的要点1. 道路排水系统设计道路排水系统设计是海绵城市设计的关键环节,其目的是有效收集和排放雨水,减少雨水对道路和周边建筑的影响。

在道路设计中应充分考虑降雨强度、径流量等要素,结合道路的坡度、材料、排水设施等因素,合理设计路面排水系统,确保雨水能够快速流入雨水口或下水管道,避免雨水积聚和造成地表积水。

2. 绿色路面材料选择在道路工程中应选择符合海绵城市设计理念的绿色路面材料,如透水混凝土、透水沥青等,这些材料能够有效减少道路产生的雨水径流,提高路面的透水性能,促进雨水的渗透和收集。

通过选择具有吸音、吸热等功能的绿色路面材料,还可以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减少环境噪音和城市热岛效应。

3. 道路绿化景观设计道路绿化景观设计是道路工程海绵城市设计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合理规划绿化带和绿地,增加城市绿化面积,提高城市的生态功能和景观品质。

在道路建设中应结合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选择适合当地生长的植物物种,营造具有吸水、固土、保护地表绿化等功能的生态绿化景观,为城市提供更多的生态空间和美丽景观。

海绵城市设计标准

海绵城市设计标准

海绵城市设计标准
1. 总则
1.1. 为了规范和指导海绵城市设计,确保城市在面对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时能够具备足够的应对能力,制定本标准。

1.2.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各类民用与工业建筑工程的海绵城市设计。

1.3. 海绵城市设计应遵循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确保海绵城市设施的安全、稳定、可靠和可持续运行。

2. 术语和定义
2.1. 海绵城市:指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过程中,通过加强自然环境与人工措施的结合,使城市具备像海绵一样的吸水、排水、蓄水、净水和缓释水的能力,以应对洪涝、干旱等自然环境变化和城市发展带来的各种挑战。

2.2. 海绵设施:指在海绵城市设计中,用于实现吸水、排水、蓄水、净水和缓释水功能的各类工程设施,包括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雨水湿地等。

3. 海绵城市设计目标与指标
3.1. 海绵城市设计的目标是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实现雨水的资源化利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生态品质。

3.2. 海绵城市设计的指标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峰值控制率、污染控制率、资源化利用率等。

4. 海绵城市设计方法与措施
4.1. 在进行海绵城市设计时,应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地形地貌、水文水质等自然环境因素,制定合适的方案措施。

4.2. 常用的海绵设施包括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雨水湿地等,设计时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设施类型和规模,并确保其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和安全性。

4.3. 在进行海绵城市设计时,应考虑设施的维护和管理,确保其长期稳定运行并便于维护。

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方案

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方案

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方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环境和资源问题。

其中,水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海绵城市的理念应运而生。

海绵城市旨在通过一系列的规划设计措施,使城市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一个海绵城市的规划设计方案。

一、规划目标本次海绵城市规划设计的总体目标是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和自然净化,有效缓解城市内涝、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等问题,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和居民的生活品质。

具体目标包括:1、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 75%以上,即通过自然和人工措施,使城市开发建设后的雨水外排总量不超过开发前的 75%。

2、雨水资源利用率达到 20%以上,将收集的雨水用于城市绿化灌溉、道路冲洗、景观补水等。

3、面源污染削减率达到 50%以上,通过雨水的净化处理,减少雨水携带的污染物进入受纳水体。

4、城市内涝防治标准达到 50 年一遇,有效降低内涝发生的频率和危害。

二、规划原则1、生态优先尊重自然生态本底,保护和修复城市原有水生态系统,优先利用自然排水系统和生态措施解决雨水排放和利用问题。

2、因地制宜根据城市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土壤类型、水资源状况等因素,制定适合本地的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方案,避免生搬硬套。

3、统筹规划将海绵城市建设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排水防涝规划、道路交通规划、园林绿地规划等相关规划相衔接,实现多规合一。

4、安全为重在保障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避免因过度追求雨水的资源化利用而影响城市的防洪安全。

三、规划区域概况本次规划的区域位于_____市_____区,总面积约为_____平方公里。

该区域地势较为平坦,地形起伏较小,土壤类型以壤土和黏土为主,年平均降雨量为_____毫米,主要集中在夏季。

海绵城市建设标准

海绵城市建设标准

海绵城市建设标准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面临着水资源紧缺、城市洪涝及城市内水环境污染等问题。

为应对这些挑战,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应运而生。

海绵城市是指运用自然、绿色地基础设施,强化全域水循环,保持环境生态的城市。

海绵城市建设标准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雨水收集和利用海绵城市建设标准要求,城市规划应该考虑到雨水的收集和利用。

通过设置雨水花园、雨水收集池等设施,将雨水加以收集和利用,既能防止洪涝、还能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雨水收集后可以用于配合水源系统解决城市园林绿地、街道清洗、家庭用水等方面的需求。

二、地面绿化城市地表硬化是城市洪涝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也会引起城市生态环境的恶化。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海绵城市建设标准要求城市建设和规划应该注重地面绿化。

通过增加绿地和森林覆盖率,使得城市中的水能够汇聚到绿地上,增加地表土壤水的渗透性,从而达到海绵城市的建设目标。

三、建筑设计海绵城市建设标准要求城市建筑的设计要注重设置雨水花园、雨水收集池等雨水利用设施,通过在建筑顶部设置绿化屋顶、花园露台等设施,使得建筑能够与城市水资源进行有效连接,从而实现海绵城市的建设目标。

四、城市排水系统海绵城市建设标准要求城市排水系统应该注重集雨、分流、滞留等功能,以减少城市排水系统对自然环境的侵害程度。

通过改变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结构,实现城市排水系统与环境自然系统的良好接合,进而达到建设海绵城市的目标。

五、环保技术海绵城市建设标准要求应用新型环保技术的方法,令城市的水资源系统更加良好地融入城市自然系统中。

通过贯彻环保技术,城市里的工厂、设施等建筑能够按照标准设置排水系统,加强保护城市水源的环境,使市民更好地享受到自然环境的美好。

总之,海绵城市建设标准在解决城市面临的各种水资源问题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通过对海绵城市建设标准的规划、建设和实施,可以有效减少自然灾害对城市和环境的危害,实现城市和生态的和谐发展。

海绵城市规划指标与要点

海绵城市规划指标与要点

海绵城市规划指标与要点海绵城市是指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以模仿自然界海绵的功能原理为基础,通过灵活的设计和科技手段,实现城市的水循环、水蓄、水净、水用的有效管理和运用。

海绵城市的目标是在解决城市水问题的同时,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适应气候变化,提升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1.水循环指标:海绵城市通过建立完善的雨水管理系统,优化城市的水资源循环利用。

具体的指标包括:建设雨水收集和利用系统,降低雨水径流量;建设生态河道、湿地,提高雨水的自然渗透和净化能力;优化雨水排放系统,减少对城市排水管网的冲击。

2.水蓄指标:海绵城市需要建设一定容量的雨水蓄存设施,以应对暴雨等极端天气事件。

具体的指标包括:建设雨水蓄存设施,如雨水花园、雨水湖泊等;设置地下蓄水设施,以存储雨水供日常用水。

3.水净指标:海绵城市要通过合理的设计和管理,净化和治理城市的雨水。

具体的指标包括:建设适宜的生态稻田、湿地和花园,通过植物和土壤吸附作用净化雨水中的有害物质;采用雨水过滤技术,使雨水达到饮用水的标准;建设雨水生态廊道,增加雨水的自然净化能力。

4.水用指标:海绵城市需要合理规划和管理城市的用水。

具体的指标包括:提倡节水意识,减少用水量;建设雨水利用系统,将雨水用于绿化、冲厕、洗衣等非饮用水用途;推广城市灌溉用水的再利用,减少对地下水和自来水的需求。

除了以上的规划指标外,海绵城市还需要注重以下几个要点:1.多领域合作:海绵城市涉及到城市规划、水务、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的问题,需要各相关部门和专业领域的合作。

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社区居民应齐心协力,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海绵城市的建设。

2.自然与人工结合:海绵城市的设计需要充分结合自然环境特点,利用自然的力量来解决城市的水问题。

同时,科技手段和人工设施也是必不可少的,通过科技手段来提高城市的水资源管理能力。

3.全过程管理:海绵城市的建设不仅仅是规划和设计阶段的问题,更需要在城市的建设、管理和运营中全程考虑和实施海绵城市的理念和技术。

海绵城市规划说明

海绵城市规划说明

海绵城市规划说明
简介
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城市规划、建设手段降低城市洪涝灾害风险,减轻雨水对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态
和设施。

本文旨在说明海绵城市的规划和建设。

原则
海绵城市规划和建设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 综合性:海绵城市需要综合考虑建筑、道路、公园、水系等
方面因素,形成系统化的设计方案;
- 灵活性:海绵城市需要具备灵活性,在应对不同环境和气候
变化时具备调整自身的能力;
- 安全性:海绵城市设计需要真正保障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实施步骤
海绵城市的规划和建设需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城市调查:了解城市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分析城市面临的洪
涝灾害风险等;
2. 规划设计:制定综合规划方案,包括建筑、绿化、水系和交
通等方面的因素;
3. 细化设计:针对不同区域,进行细化方案设计;
4. 实施和运营:按照设计计划开展建设并实施日常运营。

海绵城市建设的意义
海绵城市建设的意义在于将城市规划和建设与生态保护和环境
保护进行有机结合,可以达到以下效果:
- 预防洪涝灾害;
- 促进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 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 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结论
海绵城市的规划和建设是以人为本、科学合理、可持续发展的
城市规划方式,是未来城市发展的方向。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未来的城市规划和建设需要更多地关注社会和环境因素,推崇综合、绿色、智能、开放、安全和和谐的建设理念,打造更加宜居、宜业
和宜游的现代化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规范要点

海绵城市规范要点

海绵城市规范要点海绵城市是指以海绵为特征的城市,它通过模拟自然的水循环和调节机制,实现雨洪减灾、水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恢复的目标。

为了建设规范的海绵城市,以下是一些要点:1.综合规划和设计:海绵城市的规划和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城市的土地利用、地形地势、气候特点和社会经济需求等方面,制定合理的城市发展战略和目标。

2.融入自然环境:海绵城市要将自然水循环和生态系统与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相结合,利用自然的湿地、水面和绿地来实现雨水的自然排放和过滤。

3.控制水资源利用:海绵城市需要通过建立水资源管理系统,控制水资源的利用和排放,合理分配和管理城市各个部门和居民的用水需求。

4.高效用地利用:海绵城市要通过科学合理的用地规划和设计,最大限度地利用城市土地资源,并保留足够的绿地和湿地。

5.雨水管理和洪水防治:海绵城市需要建立雨水管理和洪水防治系统,包括收集雨水、减少地表径流、提高城市排水能力、建设雨水花园等措施。

6.污水处理和水质保护:海绵城市应建立健全的污水处理系统,确保城市污水的有效处理和循环利用。

同时要加强水质保护,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和水域的污染。

7.增加城市绿化率:海绵城市需要大力发展城市绿化事业,增加城市绿地和森林覆盖面积,提高空气质量和生态环境。

8.提倡可持续交通:海绵城市要推行可持续的交通方式,鼓励公共交通、步行和非机动交通,减少私家车使用,降低交通排放和城市交通拥堵。

9.强化宣传教育:海绵城市需要加强对公众和城市居民的宣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和节水意识,推动广大市民参与到城市生态建设中。

10.加强监测和评估:海绵城市需要加强对城市环境和水资源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海绵城市的规划和建设需要综合考虑城市的自然特点和社会经济需求,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减少洪涝灾害、改善水质、提高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以上提到的要点只是针对海绵城市规范的一部分,建设一个真正的海绵城市还需要综合考虑其他的因素,例如环境保护、经济可行性和社会效益等。

海绵城市规划手册

海绵城市规划手册

海绵城市规划手册概述本手册旨在提供有关海绵城市规划的指导,旨在通过可持续性设计和管理策略来解决城市面临的水资源问题。

海绵城市是一种以自然系统为基础,通过优化城市水循环来减少洪水灾害和水资源压力的城市规划理念。

设计原则海绵城市规划应基于以下原则进行设计:1. 保护自然水循环:通过保护天然水体、湿地和地下水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降雨水资源,减少城市排水量。

2. 优化土地利用:合理规划土地利用,保留绿地和自然生态系统,提高土地的水渗透性和保持能力。

3. 建立综合性水管理系统:建立集雨水、蓄水、减排、净化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水管理系统,合理利用城市内部的雨水资源。

4. 推广低影响开发(LID)设计:采用低影响开发设计来减少雨水径流,如绿屋顶、透水铺装、雨水花园等。

5. 加强水环境监测与管理:建立监测系统,及时掌握城市水资源的动态,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保障水环境的健康。

规划过程海绵城市规划的过程应包括以下几个关键步骤:1. 问题识别:明确城市面临的水资源问题和挑战,包括洪水灾害、河流污染、水资源短缺等。

2. 数据收集与分析:收集相关城市水资源数据,进行分析评估,了解城市目前的水资源状况。

3. 制定规划目标:根据问题识别和数据分析的结果,制定明确的海绵城市规划目标,如减少洪水灾害、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等。

4. 规划设计:制定具体的规划方案,包括绿地规划、雨水收集系统规划、景观设计等。

5. 执行与监测:实施规划方案,并建立监测系统,定期评估规划效果,进行调整和改进。

实施措施为了有效实施海绵城市规划,可采取以下措施:1. 法律与政策支持:制定相关法律和政策,鼓励和支持海绵城市规划的推进。

2. 技术支持与培训:提供相关技术支持和培训,提高城市规划和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

3. 合作与沟通:加强与各利益相关方的合作与沟通,共同推进海绵城市规划的实施。

4. 教育与宣传:加强公众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对海绵城市规划的认知和参与度。

简述建设海绵城市的规划要求地理

简述建设海绵城市的规划要求地理

简述建设海绵城市的规划要求地理建设海绵城市是指通过一系列的规划和设计措施,使城市能够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和水资源管理的需求。

海绵城市的建设要求地理是指在规划和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地理条件和特点。

下面将详细介绍建设海绵城市规划要求地理的相关内容。

首先,建设海绵城市需要充分考虑城市的地形和地貌特点。

地形和地貌对城市的水资源管理和排水系统的选择非常重要。

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可以将城市的排水系统与地形和地貌相结合,形成一个有效的雨洪管理系统。

例如,在城市高地区域可以充分利用地势高低差,建设雨水收集与利用系统,使得降雨水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收集和利用。

其次,建设海绵城市也需要充分考虑城市的水文地理条件。

城市的水文地理条件会直接影响城市的水资源管理和排水系统的选择。

需要对城市的水资源状况、水文循环、水体流动等进行详细的调查和研究。

根据水文地理条件的分析,确定适宜的水资源管理措施和排水系统设计方案。

例如,在城市下凹地区域可以考虑建设雨水花园和湿地,以便更好地利用和管理城市的降雨水资源。

第三,建设海绵城市还需要充分考虑城市的土壤条件。

城市的土壤条件对城市的水资源管理和排水系统的设计也有重要影响。

不同土壤类型的特点不同,对水的渗透性和持水能力也不同。

因此,在规划和设计过程中,需要对城市土壤进行详细的调查和分析,确定适宜的水资源管理措施和排水系统设计方案。

例如,在城市绿地建设中,可以选择适宜的植被种类和土壤改良措施,以提高土壤的渗透性和持水能力。

最后,建设海绵城市还需要充分考虑城市的自然生态系统。

自然生态系统是城市的自然资本,对城市的水资源管理和排水系统的选择也有重要影响。

需要保护和修复城市的自然湿地、河流和湖泊等生态系统,建立城市自然生态系统与水资源管理系统的良性循环。

例如,在城市河流和湖泊的水体保护和管理中,可以采用生态修复和湿地建设等措施,以提高水质和水体生态功能。

综上所述,建设海绵城市的规划要求地理是非常重要的。

简述建设海绵城市的规划要求地理

简述建设海绵城市的规划要求地理

简述建设海绵城市的规划要求地理海绵城市的规划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气候条件。

气候条件是影响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因素,主要包括降水量、降水强度、降水分布、蒸发量、温度、湿度等。

不同的气候条件对海绵城市的雨水管理方式和技术选择有不同的影响。

例如,在干旱缺水的地区,应优先考虑雨水收集和利用,以提高城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在多雨富水的地区,应优先考虑雨水渗透和净化,以减少城市的径流量和污染负荷。

2.地形条件。

地形条件是影响海绵城市建设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主要包括坡度、高程、地貌类型等。

不同的地形条件对海绵城市的雨水管理方式和技术选择也有不同的影响。

例如,在平坦低洼的地区,应优先考虑提高地表的渗透能力,以防止积水和内涝;在山区或丘陵地区,应优先考虑控制山坡的径流量和侵蚀,以保护土壤和植被。

3.地质条件。

地质条件是影响海绵城市建设的基础因素,主要包括土壤类型、土壤结构、土壤渗透性、土壤含水量等。

不同的地质条件对海绵城市的雨水管理方式和技术选择也有决定性的影响。

例如,在粘性土或硬质土层上,应优先考虑增加人工渗透设施或改善土壤结构,以提高土壤的渗透能力;在砂质土或砾石层上,应优先考虑增加植被覆盖或设置滞留设施,以减少土壤的流失和污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绵城市规范要点
最近,关于海绵城市的文章与案例越来越多,各种做法也是众说纷纭,其实它无非就是城市雨水处理的一种工程技术方法。

那到底是怎样一种处理手法呢?请看下文:
1.透水铺装
透水砖铺装、透水水泥混凝土铺装和透水沥青混凝土铺装,嵌草砖、园林铺装中的鹅卵石、碎石铺装等也属于渗透铺装。

(1)透水铺装对道路路基强度和稳定性的潜在风险较大时,可采用半透水。

(2)土地透水能力有限时,应在透水铺装的透水基层内设置排水管或排水板。

(3)当透水铺装设置在地下室顶板上时,顶板覆土厚度不应小于600 mm,并应设置排水层。

2.下沉式绿地
下沉深度指下沉式绿地低于周边铺砌地面或道路的平均深度,下沉深度小于100 mm的下沉式绿地面积不参与计算(受当地土壤渗透性能等条件制约,下沉深度有限的渗透设施除外),对于湿塘、雨水湿地等水面设施系指调蓄深度
透水铺装率=透水铺装面积/硬化地面总面积;
绿色屋顶率=绿色屋顶面积/建筑屋顶总面积。

(1)下沉式绿地的下凹深度应根据植物耐淹性能和土壤渗透性能确定,一般为100-200 mm。

(2)下沉式绿地内一般应设置溢流口(如雨水口),保证暴雨时径流的溢流排放,溢流口顶部标高一般应高于绿地50-100 mm。

3.生物滞留设施
(1)对于污染严重的汇水区应选用植草沟、植被缓冲带或沉淀池等对径流雨水进行预处理,去除大颗粒的污染物并减缓流速;应采取弃流、排盐等措施防止融雪剂或石油类等高浓度污染物侵害植物。

(2)屋面径流雨水可由雨落管接入生物滞留设施,道路径流雨水可通过路缘石豁口进入,路缘石豁口尺寸和数量应根据道路纵坡等经计算确定。

(3)生物滞留设施应用于道路绿化带时,若道路纵坡大于1%,应设置挡水堰/台坎,以减缓流速并增加雨水渗透量;设施靠近路基部分应进行防渗处理,防止对道路路基稳定性造成影响。

(4)生物滞留设施内应设置溢流设施,可采用溢流竖管、盖篦溢流井或雨水口等,溢流设施顶一般应低于汇水面100 mm。

(5)生物滞留设施宜分散布置且规模不宜过大,生物滞留设施面积与汇水面面积之比一般为5%-10%。

(6)复杂型生物滞留设施结构层外侧及底部应设置透水土工布,防止周围原土侵入。

如经评估认为下渗会对周围建(构)筑物造成塌陷风险,或者拟将底部出水进行集蓄回用时,可在生物滞留设施底部和周边设置防渗膜。

(7)生物滞留设施的蓄水层深度应根据植物耐淹性能和土壤渗透性能来确定,一般为200-300 mm,并应设100 mm的超高;换土层介质类型及深度应满足出水水质要求,还应符合植物种植及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技术要求;为防止换土层介质流失,换土层底部一般设置透水土工布隔离层,也可采用厚度不小于100 mm的砂层(细砂和粗砂)代替;砾石层起到排水作用,厚度一般为250-300 mm,可在其底部埋置管径为100-150 mm的穿孔排水管,砾石应洗净且粒径不小于穿孔管的开孔孔径;为提高生物滞留设施的调蓄作用,在穿孔管底部可增设一定厚度的砾石调蓄层。

4.渗透塘(洼地,主要是下渗和精华,没有雨水调用)
(1)渗透塘前应设置沉砂池、前置塘等预处理设施,去除大颗粒的污染物并减缓流速;有降雪的城市,应采取弃流、排盐等措施防止融雪剂侵害植物。

(2)渗透塘边坡坡度(垂直:水平)一般不大于1:3,塘底至溢流水位一般不小于0.6 m。

(3)渗透塘底部构造一般为200-300 mm的种植土、透水土工布及300-500 mm的过滤介质层。

(4)渗透塘排空时间不应大于24 h。

渗透塘应设溢流设施,并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衔接,渗透塘外围应设安全防护措施和警示牌。

5.湿塘(雨水调蓄,有雨水再用的调节容积)
(1)进水口和溢流出水口应设置碎石、消能坎等消能设施,防止水流冲刷和侵蚀。

(2)前置塘为湿塘的预处理设施,起到沉淀径流中大颗粒污染物的作用;池底一般为混凝土或块石结构,便于清淤;前置塘应设置清淤通道及防护设施,驳岸形式宜为生态软驳岸,边坡坡度(垂直:水平)一般为1:2-1:8;前置塘沉泥区容积应根据清淤周期和所汇入径流雨水的SS污染物负荷确定。

(3)主塘一般包括常水位以下的永久容积和储存容积,永久容积水深一般为0.8-2.5 m;储存容积一般根据所在区域相关规划提出的“单位面积控制容积”确定;具有峰值流量削减功能的湿塘还包括调节容积,调节容积应在24-48 h内排空;主塘与前置塘间宜设置水生植物种植区(雨水湿地),主塘驳岸宜为生态软驳岸,边坡坡度(垂直:水平)不宜大于1:6。

(4)溢流出水口包括溢流竖管和溢洪道,排水能力应根据下游雨水管渠或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的排水能力确定。

(5)湿塘应设置护栏、警示牌等安全防护与警示措施。

6. 雨水湿地
(1)进水口和溢流出水口应设置碎石、消能坎等消能设施,防止水流冲刷和侵蚀。

(2)雨水湿地应设置前置塘对径流雨水进行预处理。

(3)沼泽区包括浅沼泽区和深沼泽区,是雨水湿地主要的净化区,其中浅沼泽区水深范围一般为0-0.3 m,深沼泽区水深范围为一般为0.3-0.5 m,根据水
深不同种植不同类型的水生植物。

(4)雨水湿地的调节容积应在24h内排空。

(5)出水池主要起防止沉淀物的再悬浮和降低温度的作用,水深一般为0.8-1.2 m,出水池容积约为总容积(不含调节容积)的10%。

7.植草沟
(1)浅沟断面形式宜采用倒抛物线形、三角形或梯形。

(2)植草沟的边坡坡度(垂直:水平)不宜大于1:3,纵坡不应大于4%。

纵坡较大时宜设置为阶梯型植草沟或在中途设置消能台坎。

(3)植草沟最大流速应小于0.8m/s ,曼宁系数宜为0.2-0.3。

(4)转输型植草沟内植被高度宜控制在100-200 mm。

8. 渗管/渠
(1)渗管/渠应设置植草沟、沉淀(砂)池等预处理设施。

(2)渗管/渠开孔率应控制在1%-3%之间,无砂混凝土管的孔隙率应大于20%。

(3)渗管/渠的敷设坡度应满足排水的要求。

(4)渗管/渠四周应填充砾石或其他多孔材料,砾石层外包透水土工布,土工布搭接宽度不应少于200 mm。

(5)渗管/渠设在行车路面下时覆土深度不应小于700 mm。

9.植被缓冲带
植被缓冲带为坡度较缓的植被区,经植被拦截及土壤下渗作用减缓地表径流流速,并去除径流中的部分污染物,植被缓冲带坡度一般为2%-6%,宽度不宜小于2 m。

10. 初期雨水弃流设施
常见的初期弃流方法包括容积法弃流、小管弃流(水流切换法)等,弃流形式包括自控弃流、渗透弃流、弃流池、雨落管弃流等。

适用于屋面雨水的雨落管、径流雨水的集中入口等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前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