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环境生物技术概述

合集下载

生物学基础(第一章生物圈)

生物学基础(第一章生物圈)
生物学基础(第一章 生物圈)
目录
• 生物圈的构成 • 生物圈中的生物种类 • 生物圈与环境的关系 • 生物圈的演化 • 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01
生物圈的构成
定义与概念
定义
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 生存环境的总和,包括大气圈、 水圈和岩石圈。
概念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活跃的生态系 统,是地球生命的摇篮,对地球 的气候、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活等 方面都有重要影响。
生物圈的层次结构
01
02
03
大气圈
包括对流层、平流层、臭 氧层等层次,是生物呼吸 的主要场所。
水圈
包括海洋、河流、湖泊、 地下水等水体,是生物生 存的重要环境。
岩石圈
包括土壤、岩石、矿产等, 为生物提供栖息地和营养 物质。
生物圈的动态平衡
生物多样性
生物圈中存在着大量的生物种类和基 因,维持着地球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 衡。
05
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生态破坏
森林砍伐
过度伐木和开垦导致森林 面积减少,破坏了生态平 衡,影响了野生动植物的 生存环境。
物种灭绝
人类活动导致的生境丧失 和过度捕猎等行为,使得 许多物种面临灭绝的风险。
生物多样性丧失
生态系统的破坏导致生物 多样性降低,影响了生态 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
环境污染
生物圈的未来演化趋势
1 2
气候变化的影响
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气候变化,生物圈的未来演 化将受到一定影响,许多物种的生存将面临威胁。
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
随着人口增长和科技进步,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 将进一步增强,这将对生态系统产生深远影响。
3
生物技术的未来
生物技术作为新兴领域,有望在解决全球性问题 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如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等。

高一生物每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生物每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生物每章知识点总结生物学作为一门基础科学,对于高中生物的学习至关重要。

高一生物课程的学习内容较为广泛,涵盖了多个章节。

以下是对每个章节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更好地复习和掌握相关知识。

第一章:生物多样性与进化1. 生物多样性与分类:介绍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分类的基本原则,了解分类的历史发展。

2. 进化论:介绍进化的基本理论和证据,了解自然选择、适应和物种形成等进化过程。

3. 进化的证据:介绍化石记录、生物地理分布、比拟解剖学等证据,支持进化论的观点。

4. 人类进化:介绍人类进化的历史和证据,认识到人类是进化的产物。

第二章:细胞和细胞器1. 细胞结构:介绍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核和细胞质等部分。

2. 细胞器:介绍常见的细胞器,如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了解它们的结构和功能。

3. 细胞分裂:介绍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基本过程,了解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在细胞生命周期中的作用。

第三章:遗传与变异1. 遗传单元:介绍基因的结构和功能,认识到基因是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

2. 遗传规律:介绍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包括势力与显性、分离与自由组合等。

3. 遗传变异:介绍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等遗传变异的原因和影响。

4. 遗传工程:介绍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和应用,了解其在农业、医学等领域的重要性。

第四章:生物技术1. 细胞培养:介绍细胞培养的基本原理和技术,了解其在生物科学研究和医学上的应用。

2. 基因工程:介绍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技术,了解其在农业、医学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3. 克隆技术:介绍动植物的克隆技术,如体细胞核移植和植物组织培养等。

4. DNA指纹:介绍DNA指纹技术的原理和应用,了解其在司法鉴定和亲子鉴定方面的重要性。

第五章:生态系统1. 生态学基础:介绍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 物质循环:介绍碳循环、氮循环和水循环等物质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过程。

3. 能量流动:介绍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过程和能量转化的方式。

环境保护知识点汇总

环境保护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环境问题一、环境概述1.环境:是指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社会和物质条件的综合体;按其属性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1 自然环境: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2社会环境:生产环境、交通环境、城市环境2.环境因素: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并且与环境整体发生相互作用的基本成分;包括自然环境因素水、空气、生物、土壤、岩石、阳光等和社会环境因素人口、工业、农业、交通、科学技术、民风民俗、宗教信仰等3.环境质量:是指环境因素受污染影响的程度;它是岁环境状况的一种描述;这种状况的形成,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后者是更重要的原因;对环境污染程度的评价叫作环境质量评价;评价环境质量的指数,称为环境质量指数;根据环境因素的不同,环境质量可分为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等;二、环境问题概述1.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使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并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2.环境问题按产生原因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称为次生环境问题,分为两大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资源短缺3.大多数环境问题是由人为因素引起的,是由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不相协调而引起的;三、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1.全球性的环境污染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危害2.大面积的生态破坏:主要包括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土壤盐碱化 3.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例: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的核泄露事故、我国重庆川东油田特大井喷事故等;四、人类与环境的关系1.内圆:占有一定空间的人类社会;内外圆之间的空间:人类社会周围的环境2.箭头代表的含义 ①代表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②代表人类将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的产物,以废弃物的形式排放到环境中; ③代表环境对人类的反馈作用这种反馈作用,一种是良性的,另一种是恶性的,会影响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④代表人类通过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正面人类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资源或者废弃物排放不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负面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代替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质量下降 五、人类对自然态度的演变层破坏后果 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危害解决办法①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排放②积极研制新型制冷系统③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第二章自然资源与主要资源问题一、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分类1.概念:是指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物质与能量;2.分类:按照自然资源能否再生或恢复的特性,将自然资源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①可再生资源是指人类合理开发利用后,可以恢复和再生,能够供人们永续利用的资源;如生物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太阳能、风能、潮汐能;②非可再生资源是指被人类开发利用后,会逐渐减少以至枯竭而不能再生的自然资源;如矿产资源能源矿产、金属矿产和非金属矿产等; 二、我国主要的资源问题:水资源问题、土地资源问题、矿产资源问题1.水资源问题2.土地资源问题1中国土地资源问题的表现:一是耕地资源短缺,二是土地退化2土地退化的具体表现:水土流失、荒漠化、土壤盐碱化、土壤污染3中国耕地面积急剧减少的原因①非农业建设用地城市建设、能源、交通、水利、工矿建设用地增长迅速②耕地转化为其他用途如作为林地、草地和鱼塘用地等③土地退化,加剧耕地不足4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我国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实行“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①实行耕地总量不减少措施②提高土地利用率③提高耕地质量④科学开发土地和整理土地3.矿产资源问题具体表现是:人均占有量低;许多矿产后备资源不足;老矿山生产能力下降;一部分矿产资源面临着枯竭;三、非可再生资源耗竭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及人类采取的相应措施1.能源矿产主要包括石油、煤炭、天然气等2.石油危机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石油价格上涨,与石油相关的庞大工业群将受到较大冲击,甚至阻碍经济增长3.应对石油危机的措施:①适度开发,扩大加工深度,提高资源利用率②开发新能源③节约用油,建立石油战略储备体系④加强勘探和开采⑤充分利用国内外的石油资源和石油市场⑥优化能源结构4.煤炭资源利用的环境保护措施导致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因素是:燃烧化石燃料1煤炭利用中的环境问题:①产生大气污染②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导致全球气候变暖③释放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导致酸雨的形成2解决措施:①优化用煤结构,减少原煤直接燃烧的数量,增加煤炭用于发电、制气等二次能源生产的数量等②加快洁净煤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提高煤炭的利用率5.非可再生资源开发过程中应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6.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四、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以土地资源为例1.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2.科学开发和整理土地,保证更低的持续供应第三章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在我国,表现比较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有: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一、森林资源匮乏1.森林锐减的原因:①乱砍滥伐,毁林开荒开矿;②大规模商业性机械采伐;③过度放牧;④空气污染2.森林的生态效益: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护农田;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减弱噪音;吸烟滞尘;3.森林锐减的影响:①使木材和林副产品短缺②珍稀动物减少甚至灭绝,造成生态系统恶化③环境质量下降④水土流失⑤河道淤塞⑥旱涝、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加剧二、草场退化1.中国四大牧场: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2.草场退化的面积逐渐扩大的原因:①长期对草场的粗放式经营;②过度放牧②;乱采滥挖;④工业污染;⑤鼠害虫害3.草场退化的影响:①改变草原的植物种类成分;②降低草场的生产力;③破坏草场的动植物资源;④造成荒漠化三、生物多样性减少1.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主要是人类各种活动造成的①大面积的森林砍伐、火烧和农垦②草地过度放牧和垦殖③工业、城市和交通发展,占用了大量土地④对物种的高强度捕猎和采集,是野生物种难以正常繁衍⑤外来物种侵入,使原生的物种收到严重威胁⑥土壤、水和空气污染,危害了森林,破坏了生物生存的环境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原因:生物多样性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药物、燃料等生活必需品以及大量的工业原料;维护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并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3.保持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扩大自然保护区、建立生态走廊、采育结合、合理放牧、实行禁渔期制度;四、水土流失五、荒漠化六、土壤盐碱化七、结合中国地图了解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八、中国的生态环境脆弱区第四章环境污染与防治一、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和噪声污染二、水污染1.水污染的污染源:①工业废水②农田退水③生活污水2.类型:三、大气污染一类型:光化学烟雾、雾霾、固体颗粒物和酸雨1.光化学烟雾:1形成过程:光化学烟雾是排入大气的氮氧化合物和碳氢化合等受太阳紫外线作用产生的一种具有刺激性的浅蓝色的烟雾;当遇逆温或不利于扩散的气象条件时,烟雾会积聚不散,造成大气污染,危害人体健康; 2发生季节:常发生于夏季和初秋3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的成因①洛杉矶众多的汽车排放大量的有害气体②气候条件: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③气象条件:常出现逆温天气④地形条件:三面环山,只有西边临海,地形闭塞2.酸雨我国酸雨南方比北方严重的原因:二大气污染防治措施:①提高能源效率和节能②开发洁净煤技术③开发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④控制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⑤其它,如调整产业结构,合理生产布局,植树造林,控制地面扬尘;四、固体废弃物及其防治1.污染物:工业固体废弃物、农业固体废弃物、城市生活固体废弃物2.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危害:固体垃圾占据大量土地;污染大气、水、土壤,危及人体健康;影响环境卫生,传播疾病3.防治固体废弃物污染的措施:固体废弃物可以回收利用;对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应实现“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具体措施有:分类收集,密封运输;填埋、焚烧、堆肥;实现循环经济五、噪声污染及其防治1.按照声源的不同,噪声可以分为工业噪声、交通噪声、生活噪声、其他噪声2.噪声的危害:影响人类生产、生活、休息、交谈3.噪声控制途径:①声源控制;如在城区禁止鸣喇叭,是控制交通噪声的重要手段②传播途径控制;如在城市的高架道路两侧安装隔声屏障,在体育馆内装吸声吊顶③接受者的防护;如佩戴护耳器第五章环境管理一、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1.环境管理的对象:个人、企业、政府2.环境管理的执行主体:国家和政府3.环境管理的手段1主要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2其他手段:经济手段、技术手段和宣传教育手段二、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管理与国际行动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着许多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已经不是某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在全球均有分布;一些重大的环境问题,大多不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所造成的,而是多个国家共同影响的结果,其影响也不只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而可能影响到其他国家甚至全球,成为全球性问题;例如,酸雨随着大气运动,能影响到很远的地区;国际性河流上游被污染,将使全流域受到影响;温室效应引起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的破坏;生物多样性的减少更是威胁着全人类,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环境问题的普遍性和共同性决定了各国必须进行国际合作;三、公众参与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公众参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之一;因为只有极大地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使环境保护成为全体社会成员共同的责任和使命,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型文化观念,自觉约束自身行为,协助政府推动环境保护的发展,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实现;民间环保组织NGO的作用:环境和生态的教育与研究;协助政府执行环境政策;监督企业的行为,与企业合作开发环保产品及服务;四、个人在环境保护中应具有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1.个人在环保中应具有的态度和责任:①尊重地球上一切物种②尊重自然生态的和谐稳定③着眼当前并思虑未来克服短期行为等2.个人在环保中的行为准则: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绿色消费、环保选购,重复使用、多次利用,分类回收、循环再生,保护自然、万物共存五、中国的环境管理思想1.确定环境保护为我国的基本国策2.提出环境管理的战略方针基本原则“三同步”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和同步发展“三统一”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3.制定环境管理政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4.制定环境管理的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污染限期治理制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科学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科学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科学第一节环境概述一、环境的概念环境是指与某一体系有关的周围客观事物的总和。

根据研究问题的需要和某种研究目的,人为地将研究对象从周围物体中分割出来,这种人为划定的一定范围内的研究对象称为体系,即中心事物。

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事物,就是这个中心事物的环境。

因此,不同的中心事物具有不同的环境,即环境随着中心事物的变化而变化。

若中心事物是人类,环境即是以人为中心事物而存在于周围的一切事物,除人以外的一切其他生命体与非生命体均被视为环境的对象,这里不考虑其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是否有影响。

对于环境科学来说,中心事物仍然是人类,但环境主要是指与人类密切相关的生存环境。

它的涵义可以概括为:“作用在‘人’这一中心客体上的、一切外界事物和力量的总和”。

人类与环境之间存在着一种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他们之间的关系既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和相互转化,又处于相互对立和相互制约。

当前,世界各国对各自国家的环境保护政策都有明确的规定,但这些规定和各国法律对环境的解释又不尽相同。

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明确指出:“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法律明确规定的环境内涵就是指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并不泛指人类周围的所有自然因素。

这里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强调的是“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即法律所指的“环境”,既包括了自然环境,也包括了社会环境。

所以人类的生存环境有别于其他生物的生存环境,也不同于所谓的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是指人类发生,并赖以生存、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物质基础,包括①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物质条件,例如空气、土壤、水、岩石、矿物和生物等;②能量资源,例如阳光、地热、温度、引力和地磁力等;③自然现象,例如地震爆发、火山活动、海啸等地壳的稳定性和太阳的稳定性等。

生物技术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生物技术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生物技术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摘要:本文旨在探讨生物技术在现代科学领域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生物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科学技术,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

本文将介绍生物技术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应用领域、伦理和法律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第一章:引言1.1 研究背景1.2 研究目的第二章:生物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1 生物技术的定义2.2 生物技术的分类2.3 生物技术的发展历程第三章:生物技术的应用领域3.1 农业生物技术3.2 医学生物技术3.3 工业生物技术3.4 环境生物技术第四章:生物技术的伦理和法律问题4.1 生物技术的伦理问题4.2 生物技术的法律问题4.3 生物技术的监管措施第五章:生物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5.1 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5.2 精准医学的发展5.3 合成生物学的前景5.4 生物能源的研究与应用第六章:结论6.1 主要研究发现6.2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6.3 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引言生物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领域。

它利用生命科学的原理和方法,通过对生物体的基因组、蛋白质、细胞等进行研究和利用,以解决生物学、医学、农业和工业等领域的重大问题。

本文将深入探讨生物技术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应用领域、伦理和法律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生物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生物技术的定义是利用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多领域的知识和技术手段,通过对生物体进行研究和利用,以开发新的医药、农业和工业产品或改良已有产品的方法和技术。

生物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人类早期的农业生产,然而,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主要发生在20世纪下半叶,随着基因工程的兴起和生物学研究的深入。

生物技术的应用领域生物技术在农业、医学、工业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在农业领域,生物技术被用于增加作物的产量和抵抗病虫害,从而提高粮食和农产品的生产效率。

在医学领域,生物技术可以应用于基因检测、基因治疗和药物研发,对癌症、心血管疾病、遗传性疾病等提供新的治疗方法。

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笫一章知识点

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笫一章知识点

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笫一章知识点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知识点:
一、生物学是研究生物的科学,生物是指地球上的所有生命体。

1.生物的特征:生长、繁殖、代谢、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反应。

2.生物的分类:植物、动物、真菌、原生动物、藻类、细菌等。

3.细胞是一切生命的基本单位,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组成。

4.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原核细胞没有细胞核,真核细胞
有细胞核。

5.细胞的功能:营养摄取、有机物合成、排泄代谢废物、维持内
环境稳定。

6.细胞的自我复制: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

二、植物的结构和功能:
1.植物的结构:根、茎、叶、花、果实。

2.植物的功能:吸收水分和养分、进行光合作用、植物繁殖。

三、动物的结构和功能:
1.动物的结构:头部、躯干、四肢。

2.动物的功能:运动、感觉、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繁殖。

四、生物的生存环境与适应:
1.生物的生存环境:陆地、水域、空气中和地下。

2.生物的适应能力:生物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适应出不同的特征和生存方式。

3.生物相互作用:生物之间的食物链、食物网和共生关系等。

五、生物的保护和利用:
1.生物的保护: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防止生物灭绝。

2.生物的利用:农业、林业、畜牧业,生物工程技术的应用。

以上是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的知识点概述。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的结构和功能,生物的适应能力和相互作
用,以及生物的保护和利用。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并掌握这些知识,为更深入地了解生物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大二环境生物学知识点

大二环境生物学知识点

大二环境生物学知识点环境生物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研究的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

作为大二生物学课程的一部分,环境生物学涉及广泛的知识点。

本文将介绍大二环境生物学课程的主要知识点,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这门课程。

一、环境因子的分类环境生物学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而环境因子是影响生物的环境要素。

根据影响程度和性质的不同,环境因子可以分为生物性环境因子和非生物性环境因子。

生物性环境因子包括其他生物对某一生物的影响,如食物、捕食者、同种竞争者等;非生物性环境因子则包括温度、湿度、光照等。

二、生态位与生态位分化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某一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特定职位。

生态位分化是指通过进化适应,不同物种在相同生态系统中分化出不同的生态位。

生态位分化可以减少物种之间的竞争,促进物种的多样性,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三、生物多样性与生物保护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各类生物的种类、数量和分布以及它们之间的遗传差异。

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物种适应和生态系统功能发挥至关重要。

生物保护是保护和维护生态系统的各个层面上的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保护、栖息地保护和生态系统保护。

四、生态系统与人类活动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体、生物相互作用和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所形成的系统。

人类的活动对生态系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包括资源开发、土地利用变化、气候变化等。

这些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产生了威胁,需要通过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措施来解决。

五、生物指示与环境污染评估生物指示是利用生物物种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反应来评估环境质量的方法。

通过观察和分析特定生物物种或群落的指标生物学特征,可以从中判断环境的污染程度和类型,进而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

六、生态恢复与可持续发展生态恢复是指对破坏或退化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和重建的过程。

生态恢复旨在恢复和改善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生态过程,以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高中地理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一节 环境概述学案 湘教版选修6

高中地理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一节 环境概述学案 湘教版选修6

第一节环境概述学习目标明目标、知重点了解环境的概念和分类。

了解环境因素的含义及分类。

理解环境质量的形成原因。

一、环境的概念及分类1.概念:是指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社会和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2.按其属性分类(1)自然环境:是指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自然物质、能量、生存空间和自然现象的总和。

(2)社会环境:是指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经过人类长期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所创造出的人工环境。

3.环境的内涵环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又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

(1)环境的相对性:不同的主体,环境的内容和形式是不一样的。

(2)环境的发展性:在时间上,它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拓展;在空间上,它随人类活动领域的扩展而扩张。

二、环境因素1.概念:又称环境要素,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并且与环境整体发生相互作用的基本成分。

2.分类(1)自然环境因素:水、空气、生物、土壤、岩石、阳光等。

(2)社会环境因素:人口、工业、农业、交通、科学技术、民风民俗、宗教信仰等。

三、环境质量1.概念:是指环境因素受污染影响的程度。

它是对环境状况的一种描述。

2.形成原因:有自然的原因,也有人为的原因(重要原因)。

3.评价(1)环境质量评价:即对环境污染程度的评价。

(2)环境质量指数:即评价环境质量的指数。

4.分类依据环境因素不同,可分为: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等。

一、判断题1.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 )2.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

( )3.当前,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各类环境质量一定会越来越差。

( )4.自然环境是指没有受到人类影响的环境。

( )5.环境质量是对环境状况的描述。

( )答案:1.√ 2.√ 3.× 4.× 5.√二、选择题6.下列关于环境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人文遗迹不属于环境,风景名胜属于环境B.早在人类出现之前,人类环境早已出现C.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工环境类型越来越少D.公园应该属于人工环境解析:选D。

《现代生物技术》教案

《现代生物技术》教案

《现代生物技术》教案第一章:生物技术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生物技术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让学生了解生物技术在医药、农业、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应用。

让学生认识到生物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1.2 教学内容生物技术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生物技术的应用领域。

生物技术的伦理和社会问题。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生物技术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生物技术的应用领域。

采用讨论法,讨论生物技术的伦理和社会问题。

第二章:基因工程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让学生了解基因工程在医药、农业等领域的应用。

让学生认识到基因工程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基因工程的应用领域。

基因工程的伦理和社会问题。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基因工程的应用领域。

采用讨论法,讨论基因工程的伦理和社会问题。

第三章:细胞工程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细胞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让学生了解细胞工程在医药、农业等领域的应用。

让学生认识到细胞工程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3.2 教学内容细胞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细胞工程的应用领域。

细胞工程的伦理和社会问题。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细胞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细胞工程的应用领域。

采用讨论法,讨论细胞工程的伦理和社会问题。

第四章:蛋白质工程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蛋白质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让学生了解蛋白质工程在医药、农业等领域的应用。

让学生认识到蛋白质工程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4.2 教学内容蛋白质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蛋白质工程的应用领域。

蛋白质工程的伦理和社会问题。

4.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蛋白质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蛋白质工程的应用领域。

采用讨论法,讨论蛋白质工程的伦理和社会问题。

第五章:生物信息学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生物信息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环境工程学实验教案

环境工程学实验教案

环境工程学实验教案第一章:环境工程学概述1.1 实验目的了解环境工程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目标。

掌握环境工程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和应用范围。

1.2 实验原理环境工程学的定义和重要性。

环境工程学的基本原理和理论基础。

1.3 实验内容介绍环境工程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如水处理、大气污染控制、固废处理与资源化等。

分析环境工程学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

1.4 实验方法与步骤讲解环境工程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示范环境工程学实验的操作技巧。

第二章:水处理技术实验2.1 实验目的学习水处理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了解不同水处理技术的应用和效果。

2.2 实验原理过滤、沉淀、吸附等水处理技术的原理。

水质指标和水质评价方法。

过滤实验:使用砂滤池去除水中的悬浮物。

沉淀实验:利用化学沉淀法去除水中的重金属离子。

吸附实验:使用活性炭吸附水中的有机物和异味。

2.4 实验方法与步骤讲解每个水处理实验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示范实验设备的组装和操作方法。

第三章:大气污染控制实验3.1 实验目的学习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了解不同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的应用和效果。

3.2 实验原理燃烧控制、过滤、静电除尘等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原理。

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空气质量评价方法。

3.3 实验内容燃烧控制实验:通过调整燃烧条件减少废气中的污染物排放。

过滤实验:使用袋式过滤器去除废气中的颗粒物。

静电除尘实验:利用静电原理去除废气中的粉尘。

3.4 实验方法与步骤讲解每个大气污染控制实验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示范实验设备的组装和操作方法。

第四章:固废处理与资源化实验学习固废处理与资源化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了解不同固废处理与资源化技术的应用和效果。

4.2 实验原理固废分类、固废处理与资源化的技术原理。

固废处理与资源化的环境和经济效益。

4.3 实验内容固废分类实验:对不同类型的固废进行分类和识别。

固废处理实验:如压实、破碎、生物降解等。

固废资源化实验:如废纸回收、塑料再生、废电池处理等。

环境生物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生物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生物技术》课程教学大纲课程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biotechnology课程编号:1832172002课程计划学时:32学分:2课程简介:《环境生物技术》课程是为生物工程专业和环境工程专业的本科生所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是在学生具备了生物化学、微生物学或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基础知识之后才可进行选修的专业技术基础课。

该课程在这两个专业的本科生培养过程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该课程主要讲述生物技术中的基因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以及细胞工程在环境污染的治理以及环境友好材料的生产中的应用,同时还包括生物农药等内容,所涉及的知识面较广。

其中重点为基因工程和发酵工程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要求学生掌握基因工程和发酵工程原理和应用,为学生将来在环境科学领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生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不仅是掌握了生物工程的基本技术在环境治理领域的应用,由于这些基本技术的原理是一致的,又可以将这些所学知识与食品生产、化工产品的生产以及在制药方面的应用联系起来,为学生将来在其他领域的发展可奠定一定的基础。

一、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基本要求第一章环境生物技术引论本章重点为生物技术发展简史的四个阶段,难点为生物技术发展简史的四个阶段所特有的代表性产品。

第一节生物技术的学科体系与发展简史本节要求了解生物技术的定义,生物技术的学科体系(考核概率10%),理解生物技术的高新特征(考核概率30%),掌握生物技术的发展简史(考核概率60%)。

1生物技术的定义2 生物技术的学科体系3 生物技术的发展简史4 生物技术的高新特征第二节环境生物技术的学科体系本节要求了解环境生物技术的定义,环境生物技术的学科体系(考核概率10%),理解环境生物技术的层次性(考核概率30%),掌握环境生物技术的主要研究范围 (考核概率60%)。

1 环境生物技术的定义2 环境生物技术的技术体系与学科结构3 主要研究范围第二章环境生物技术的生物学基础本章重点为微生物学、酶学以及生态学中的基础知识,难点为生态系统的自净作用。

第一章环境生物技术概述

第一章环境生物技术概述

1.4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之间的相关性
核酸 (DNA & RNA) 水平
第二章、第三章 第四章、第五章
蛋白、脂类和代谢物水平 单细胞水平
种群水平
第六章、第七章
群落水平
第八章、第九章
生态系统水平
1.4 课程参考教材
《环境生物技术原理与应用》翻译版,(美) Bruce E. Rittmann,清华大学出版社 《Environmental Biotechnology: Theory and Application》, John Wiley & Sons Inc., Gareth M. Evans, Judith C. Furlong. 2003 《现代环境生物技术(第2版)》,王建龙 主编,清 华大学出版社,2008
1.2 环境生物技术源起
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制约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 大问题
Nature, 2009, 461: 472
1.2 环境生物技术源起
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制约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 大问题(如:难降解工业废水处理:世界性难题)
毒性大
污染重
威胁健康 损失巨大
化工企业排放污水
流域水污染 中国涉工业水污染“癌症村”
医药、农业、环境等生物技术…
能源
目前,环境生物技术已渗透到多个学科领域,成 为知识创新的重要源头之一
---《十二五生物技术发展规划》国科发社〔2011〕588号
2.2 环境生物技术热点问题
解决重大环境问题凸显出特有的优势
超级细菌:降解特定环境污染物 生物菌剂:突发污染事故、环境修复 水质及病原微生物快速诊断:两虫、军团菌、… 新型污染物监测:生物污染物、非生物污染、….

2008年中国环境生物技术应用研究与发展预测

2008年中国环境生物技术应用研究与发展预测

2008年中国环境生物技术应用研究与发展预测《2008年中国环境生物技术应用研究与发展预测》环境生物技术采用现代分子生物学和分子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充分利用各种环境生物的特殊功能,进行生物净化、生物修复、生物转化和生物催化,从污染治理、清洁生产到可再生资源利用,多层面、全方位地解决工业和生活污染、农业和农村面源污染、荒漠化和海水污染等问题。

发展环境生物技术是解决全球性环境和资源问题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随着基因组技术和基因芯片技术等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与渗透,环境生物技术已发展成为一种以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上中下游技术集成的系统工程技术,在重工业、日用消费品工业、石油产业、运输产业、农业、渔业、食品、污水及其他污染物处理等产业中的应用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全球经济发展中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均把环境生物技术作为解决环境和资源问题的战略高技术。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改革开发20余年来,中国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七位,13亿人口初步达到小康生活水平,但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伴随着严重的物质资源过度滥用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

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还没有摆脱粗放型增长方式,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依然存在,并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是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和生态协调发展的主要瓶颈。

大力发展环境生物技术,是我国推进循环经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的重要技术保障。

《2008年中国环境生物技术应用研究与发展预测》报告是在中心生物技术研究组“十一五”课题研究成果基础上撰写而成。

本研究报告依据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和国家环保总局等权威渠道数据,同时采用中心大量数据库,综合运用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方法对中国环境生物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趋势给予了细致和审慎的研究和预测论证。

报告共分十二章,首先对环境生物技术进行了概述;接着分析了环境生物技术的发展现状及重要进展;之后对环境生物技术在“三废”治理、微污染源、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废水除磷脱氮中的应用以及环境生物上游技术和下游技术在污染控制中的应用、环境生物技术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与趋势进行了详尽阐述;接着分析介绍了生态毒理学环境生物技术、有机废水处理中的环境生物技术;最后对环境生物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环境微生物学教案

环境微生物学教案

环境微生物学教案第一章:环境微生物学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环境微生物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2. 掌握环境微生物在环境中的作用和重要性;3. 了解环境微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术。

教学内容:1. 环境微生物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2. 环境微生物在环境中的作用和重要性;3. 环境微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术。

教学活动:1. 引入环境微生物学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微生物在环境中的作用;2. 通过PPT或视频介绍环境微生物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3. 讲解环境微生物在环境中的作用和重要性;4. 介绍环境微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术;5.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环境微生物学的理解和认识。

作业与评估:1. 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环境微生物学概述的短文;2. 学生参与小组讨论的表现将被评估。

第二章:环境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教学目标:1. 了解环境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方法;2. 掌握环境微生物的常见分类和鉴定技术;3. 能够对环境样品中的微生物进行分类和鉴定。

教学内容:1. 环境微生物的分类方法;2. 环境微生物的鉴定技术;3. 环境样品中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方法。

教学活动:1. 引入环境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引导学生了解微生物的多样性;2. 讲解环境微生物的分类方法,如形态学、生理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3. 介绍环境微生物的鉴定技术,如显微镜观察、生化试验和PCR技术;4. 进行实验室实践,让学生亲手操作分类和鉴定技术;5.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环境微生物分类和鉴定的理解和认识。

作业与评估:1. 要求学生完成实验室实践报告;2. 学生参与小组讨论的表现将被评估。

第三章:环境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教学目标:1. 了解环境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和代谢途径;2. 掌握环境微生物的生长曲线和代谢特性;3. 能够分析环境样品中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情况。

教学内容:1. 环境微生物的生长条件;2. 环境微生物的代谢途径;3. 环境样品中微生物的生长曲线和代谢特性。

《生物技术概论》教学大纲(精)

《生物技术概论》教学大纲(精)

《生物技术概论》教学大纲一,简介本课程以宋思扬主编《生物技术概论》为教程,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绍各项生物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是非生物学专业的本科生能够了解生物技术基本知识框架,促进其他学科的本科生对生物技术的关注,促进化学,物理,数学,地理等专业学生从事与生物技术相关的工作,促进文科有关专业的学生了解生物技术的基本知识,了解生物学对社会,文化,道德,伦理等的影响。

二,主要参考书:⒈宋思扬,楼士林,《生物技术概论》,1999,北京,科学出版社⒉马大龙,《生物技术制药》,2001,北京,科学出版社⒊莽克强,《农业生物工程》,1998,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⒋翟礼嘉,顾红雅,胡苹等,《现代生物技术概论》,1998,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三,主要内容:第一章生物技术总论(2学时)1.1 生物技术的含义1.2 生物技术发展简史1.3 生物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第二章基因工程(6学时)2.1 核酸的1核酸的结构和功能2.2 基因工程工具酶2.3 基因克隆载体2.4 目的基因2.5 目的基因导入受提细胞2.6 克隆的筛选2.7 基因工程进展隆的7基因工程进展第三章细胞工程(4学时)3.1 细胞工程的基本知识3.2 植物细胞工程3.3 动物细胞工程3.4 微生物细胞工程第四章发酵工程(5学时)4.1 发酵工程基本知识4.2 发酵过程的工艺控制4.3 发酵设备概述4.4发酵产物的加工4.5发酵工业概况第五章酶工程(5学时)5.1 酶的基本知识5.2 酶的发酵生产和分离纯化5.3酶分子的改造5.4酶和细胞的固定化第六章生物技术与农业(3学时)6.1 植物生物技术6.2 动物生物技术第七章生物技术与食品7.1 生物技术与食品加工7.2 生物技术与食品检验第八章生物技术与医疗(5学时)8.1 生物技术与疫苗8.2 生物技术与疾病诊断8.3生物技术与生物制药8.4基因治疗8.5人类基因组计划第九章生物技术与能源(2学时)9.1 微生物与石油开发9.2 生物技术与新能源第十章生物技术与环境(4学时)10.1 生物技术与污水处理大气净化10.2 基因工程与污染治理10.3 生物技术与环境监测10.4 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及对社会的影响共计36学时四,任课教师简介:杨建雄,男,1954年生,生命科学学院生化与分子生物学专业教授,高校教龄23年,多年承担本科生《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食品生物化学》等课程,研究生《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技术》,《高级生物化学》等课程,出版的著作有:《生物化学简明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教程》(科学出版社,2002),《人体营养与食品卫生》(陕西教育出版社,1992),曾任教育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指导组成员,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现任陕西省生物化学学会常务理事,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生科院教学直到委员会委员,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主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生物技术 1.2 环境生物技术源起 1.3 环境生物技术内涵、特点和研究范 畴
1.3 环境生物技术内涵、特点、范畴
环境生物技术内涵: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 高新技术为主体,包括对传统生物技术的强化与创 新
广义上讲,凡是自然界涉及环境污染控制的、与生物 技术有关的技术体系, 均可称为环境生物技术
COB, 2014, 27:79–87
1.3 环境生物技术内涵、特点、范畴
环境生物技术特点:宏观微观
生态系统水平 群落水平
种群水平
单细胞水平 蛋白、脂类和代谢物水平
Current Opinion in Biotechnology 2012, 23(3):483-490
核酸 (DNA & RNA) 水平
1.1 生物技术
生物技术定义:以现代生命科学为基础, 结合先进的工程技 术手段和其他基础学科的科学原理, 按照预期目标,设计改 造生物体,合成所需产品等
生物技术包括基因工程、酶工程、细胞工程和发酵工程等, 已广泛应用于农业、医药、化工、食品、环境保护等领域
Current Opinion in Biotechnology 2014, 29:46–54
Current Opinion in Microbiology 2014, 18:96–104
1.1 生物技术
生物技术应用领域
农业生物技术
工业生物技术
生物技术
植物生物技术
医学生物技术
食品生物技术
环境生物技术
动物生物技术
第一节 环境生物技术内涵、特点及研究范畴
1.1 生物技术 1.2 环境生物技术源起 1.3 环境生物技术内涵、特点和研究范 畴
1.4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第三章 授课教师:庄国强 研究员 授课时间:3月3日~3月15日 核心内容:围绕着环境污染控制的微生物学原理,第 二章重点介绍微生物的基础知识,如微生物的形态、 细胞结构及功能。第三章重点介绍微生物的碳代谢与 氮代谢,为理解污染物生物降解转化奠定知识基础
1.2 环境生物技术源起
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制约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 大问题
Nature, 2009, 461: 472
1.2 环境生物技术源起
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制约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 大问题(如:难降解工业废水处理:世界性难题)
毒性大
污染重 威胁健康 损失巨大
化工企业排放污水 流域水污染 中国涉工业水污染“癌症村”
狭义上讲,环境生物技术指直接或间接利用生命系统 或生物系统某些组成部件的特定功能,建立高效净化 环境污染、修复受损生态环境、以及制取有用物质 的工程技术系统
1.3 环境生物技术内涵、特点、范

环境生物技术特点: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以基因工程为主导的现代污染防治生物技术, 如基因工程菌构建、抗污染型转基因植物培育等
1.2 环境生物技术源起
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制约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 大问题(如:我国地表水体水质型缺水问题严峻)
Agriculture
Industry
(23%,142 billion m3)
domestic water
Water consumption structure,
劣V类 28%Leabharlann I类大家好第一章 环境生物技术概述
课时:3 学时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 授课教师:王爱杰 开课时间:2016年春季学期
第一章提纲
第一节:环境生物技术内涵、特点、研究范畴 第二节:环境生物技术发展趋势与热点问题 第三节:典型环境生物技术简介
第一节 环境生物技术内涵、特点及研究范畴
1.1 生物技术 1.2 环境生物技术源起 1.3 环境生物技术内涵、特点和研究范 畴
1.3 环境生物技术内涵、特点、范畴
环境生物技术的主要范畴
污染控制生物技术(如水、气、固污染防治) 环境污染生物修复技术(如水体生物修复、土壤生物修复) 污染预防生物技术(如生物农药、环境友好材料等) 环境生物检测/监测技术 生物处理资源化技术(如有机废水、有机废弃物等) 。。。。。。。
环境生物技术范畴:涉及环境污染控制和生产有用物质(能源、 资源)的、与生物技术有关的工程技术(方法、工艺、技术等)
Current Opinion in Biotechnology 2012, 23:1–7
Current Opinion in Biotechnology 2016, 38:24–32
1.3 环境生物技术内涵、特点、范畴
环境生物技术特点:三个层次
三个层次中各种工艺与技术之间存在着相互渗透或交叉应用 的现象。为了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需要配合使用 三个层次的技术,针对不同的问题,采用特定的技术或工艺技 术组合 环境生物技术涉及生物技术、工程学、环境学、生态学、地 球化学等多学科领域,是生物技术与环境污染防治工程以及 其他工程技术紧密结合形成的交叉领域。因此,既具有较强 的基础理论特征, 又具有鲜明的技术应用特点
20132%,
China
II类 18%
V类 10%
IV类 22%
III类 19%
我国地表水体污染严重
1.2 环境生物技术源起
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制约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 大问题(如:我国土壤污染问题严重)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77 (2015) 5–15
第一节 环境生物技术内涵、特点及研究范畴
第二层次:生物处理技术,如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及其在 新的理论和技术背景下产生的强化生物处理技术和工艺等
第三层次:利用天然(生态)处理系统进行污染治理的技术, 如氧化塘、人工湿地系统等,其特点 是最大限度地发挥自 然界的生物净化功能
Current Opinion in Biotechnology 2011, 23:1–7
1.4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
第1章:环境生物技术概论(王爱杰,3学时) 第2章:微生物学基础(庄国强,6学时) 第3章:微生物代谢(庄国强, 6学时) 第4章:基因工程原理(战爱斌,9学时) 第5章:酶工程原理(战爱斌,6学时) 第6章:环境微生物群落分子检测技术(邓晔,6学时) 第7章:环境微生物群落分析方法(邓晔,9学时) 第8章:典型环境污染物的生物降解与转化(王爱杰,9学时) 第9章:生物处理资源化与能源化(王爱杰,6学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