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市近50年梅汛期降水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山市近50年梅汛期降水特征
摘要:本文利用1971-2020年黄山市梅汛期的降水资料,分析黄山市近50
年梅汛期降水的特征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入梅有周期变化特征,以12年左
右为一个周期,随着时间变化,周期有缩短的趋势;梅雨量有较明显的周期变化
特征,周期为20年左右;梅雨量与入梅的早晚和梅雨期的长度相关性较好,与出
梅的早晚相关性小一些。
关键词:梅汛期降水入梅梅雨量梅雨期长度
引言
梅汛期降水是初夏影响江淮流域主要的、灾害性天气,具有强度大局地性强
的特点,它带来的强降水和次生灾害容易给黄山市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东亚夏
季风的年际变化大,每年入梅、出梅、梅雨日数、梅雨量有很大的差别,特别是
梅汛期暴雨预报,对防汛防旱及工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是气象工作者研究
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对1971-2020年近50年黄山市梅汛期的降水资料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梅汛期暴雨的特征和变化趋势,对提高梅汛期降水的预报水平,
增强防灾减灾有重要意义。
1数据和方法
采用安徽省气象局整编的1971-2020年50年入梅日期、出梅日期、梅雨期
长度、梅雨量4个特征量。
黄山市梅雨主要考虑五个站为代表站,入梅标准是连续出现五天以上的阴雨
天气(日雨量≥1.0 毫米,允许其中有二天日雨量≤1.0 毫米或有一天无雨),
以后出现多阴雨天气,无连续五天或五天以上的无雨天气出现,以日雨量≥1.0
毫米为梅雨开始。出梅标准是五天以上的连阴雨天气(日雨量≥1.0 毫米)结束,出现五天以上的无雨天气(允许 1 天有雨),以后不再出现五天以上的阴雨天
气,以最后日雨量≥1.0mm 的日期为出梅日期。梅雨量偏多50%以上的年份为丰梅年,梅雨量偏少 50%以上的年份为枯梅年。
2结果与分析
黄山市位于皖南山区,雨季较长,天气形势比较复杂。黄山市逐年旱涝分布的不均匀性十分突出,出现较大范围洪涝的梅汛期暴雨分布在年际间有很大的变化。黄山平均在6月16日入梅,7月11日出梅,平均梅雨期长25天,梅雨量401毫米。但是不同年份的入梅、出梅、梅雨期长度以及梅雨量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有些年份还出现二度梅。图1给出了入梅日期(a)、出梅日期(b)、梅雨量(c)、梅雨日长度(d)4个梅雨特征量的距平(入梅早为负距平,入梅晚为正距平)和3年移动平均时间演变曲线。4个梅雨特征量的年际分量、年代际分量及长期演变趋势均存在显著差异。3年移动平均时间演变曲线表明50年4个梅雨特征量均存在年际-年代际变化。
入梅最早的是1995年,5月24日入梅。5月份入梅的年份有3年;入梅最晚的是2005年,7月11日才入梅,7月入梅的年份有5年。入梅有周期变化特征,以12年左右为一个周期,随着时间变化,周期有缩短的趋势。出梅最早的是2000年,6月11日出梅,6月中旬出梅的年份有2年,分别是1977年和2000年;出梅最晚的是1998年,8月4日出梅,8月出梅的年份有3年,分别是1987年、1998年和2020年。
梅雨量最多的是2020年,为1254毫米,超过500毫米的年份有1969年、1974年、1983年、1993年、1994年、1995年、1996年、1998年、1999年、2008年、2011年、2019年和2020年。梅雨量最少的是2006年,是84毫米,是唯一一年梅雨量少于100毫米。从图1(c)可以看出,梅雨量有较明显的周期变化特征,周期为20年左右。梅雨期最长的是2020年,长达 60天,最短的是1977年,只有9天。梅雨期10天内的有2年,超过40天的有5年。
从图1距平图和3年移动平均线还可以分析出,梅雨量与入梅的早晚和梅雨期的长度相关性较好,与出梅的早晚相关性小一些。在6月10日前入梅的的年份有17年,梅雨量偏多的有12年。而在6月20日后入梅的年份有13年,只有
2年的梅雨量超过了常年平均值,这对入梅的梅雨量相对较多,梅雨期超过40天的7年中有6年梅雨量都较多,而梅雨期长度少于20天的15年里只有一年的梅雨量超过了平均值。
图1 黄山市梅雨特征量距平年际尺度分量、3年移动平均(a)入梅日期、(b)出梅日期、(c)梅雨量、(d)梅雨期长度
3结论
(1)黄山市近50年入梅有周期变化特征,以12年左右为一个周期,随着时间变化,周期有缩短的趋势。
(2)梅雨量有较明显的周期变化特征,周期为20年左右。梅雨量与入梅的早晚和梅雨期的长度相关性较好,与出梅的早晚相关性小一些。
参考文献
[1]李秀莉,范爱芬. "进入梅汛期"概念在中期入梅预报中的应用[J].浙江气象, 1997(2):3.
[2]黄青兰,王黎娟,李熠,等.江淮梅雨区域入、出梅划分及其特征分析[J].热带气象学报, 2012, 28(5):8.
[3]毛文书,王谦谦,李国平,等.江淮梅雨丰、枯梅年水汽输送差异特征[J].热带气象学报, 2009, 25(2):7.
[4]娄德君,王永光,陈晨.近20年长江中下游梅汛期雨量异常的环流特征及前兆信号[J].气象, 2022(009):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