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 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推进课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推进课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796fbef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c0.png)
《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推进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学生阅读进展,交流阅读收获,促进后段阅读。
2、通过选读、比较阅读,品评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一、开门见山,导入主题。
同学们,课前谷老师了解到我们班对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三国演义》进行了阅读,了解了这本书的结构,主要内容及创作背景,已经开启了《三国演义》阅读之旅。
《三国演义》是一部章回体小说,小说都有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继续走进《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感受三国中英雄人物的风采。
板书:人物二、关注人物,品评性格。
同学们《三国演义》的创作背景变为风火连天,战火平平,名不聊生的乱世,乱世出英雄。
在那样的年代,不知多少风流人物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不知多少盖世英雄叱咤风云,大显身手。
正所谓“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三国演义》共120回,800多万字,记录有名有姓的就有1191人。
来,孩子们,我们一起来猜猜人物。
1、猜人物①面如冠玉,唇若涂脂,五官端正,仪表堂堂;性格宽和,不爱说话,喜怒不形于色,素有大志,专号结交天下豪杰。
他是谁?(刘备)②为首闪出一个好英雄,身长七尺,圆脸,大眼,短须。
胆量过人,机谋出众,官拜校骑都尉。
他是谁?(曹操)2、观看“青梅煮酒论英雄”的影视片段。
大家猜的还很准确,说明大家阅读书本比较的用心,那么老师奖励给大家一个故事,请观看。
播放影视片段。
同学们,这是哪一个故事?是的,青梅煮酒论英雄,刘蜀集团和曹魏集团两大首脑人物的聚焦,是第一次真正的巅峰对决,也是一场智与智的交锋。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
阅读单一:青梅煮酒论英雄片段,画出描写刘备的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思考:从这些句子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刘备?生画完后汇报阅读单一刘备只怕曹操见疑,便足不出户,每日只在后园种菜,亲自浇灌。
关羽,张飞都道:“大哥为什么不留心天下大事,却做这样小事?”刘备笑道:“我自有道理。
”一天关羽,张飞二人到郊外练习弓箭去了,刘备独自在园里浇菜,突然许褚和张辽带来数十人直闯进来。
《三国演义》阅读指导教学设计
![《三国演义》阅读指导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db918e9b52acfc788ebc96d.png)
4.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回顾内容
同学们,在低年级时我们阅读过一套非常精彩的连环画,叫《三国演义》,同时,我们又学习了《三国演义》中一个著名的故事——《草船借箭》,感受到了诸葛亮、周瑜、曹操、鲁肃的性格特点,体会到里面的文化魅力。很多同学对《三国演义》充满了兴趣,今天就满足大家,我们来一起探讨和交流一下这部我国第一部章回体白话长篇小说——《三国演义》。
(一)出示封面图
畅所欲言自己对《三国演义》的理解和认识。
(二)回顾内容
1.介绍主要内容。
2.介绍文体。
3.审题,回顾名人对《三国演义》的评价。
4.边欣赏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边介绍《三国演义》梗概。
5.欣赏苏轼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环节意图】对全书所有背景知识进行介绍,为理解故事,品析人物性格做好铺垫。同时,欣赏主题曲和苏轼词以增加学生对《三国演义》的学习兴趣。
3.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四大名著之《三国演义》,了解东汉末年社会现实的动荡和黑暗及魏、蜀、吴三个政治、外交、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欣赏书中众多鲜明饱满的人物形象和气势恢弘的战争场面。
2、了解《三国演义》在文学上的艺术成就:战争描写和人物塑造,学会欣赏作者的表现手法,怡情养性,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提高审美能力。
(二)赏析片段,体会曹操性情
历史上的曹操本就是个极富特点的人物,为人既奸诈狡猾,又真诚坦率,既豁达大度又心胸狭隘。我们姑且不论历史上的曹操与小说中的“奸雄”曹操有什么样的具体细致的差别,仅就一个丰满的文学人物形象而言,罗贯中的刻画是成功的。虽然在具体的事件上与史实有不小的出入,但是我们不能忘记《三国演义》是经过作者个人艺术化加工的“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的小说这一事实。
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意图
![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意图](https://img.taocdn.com/s3/m/a7b8a1cf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a2.png)
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意图(正文开始)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三国演义》,本文设计了一套针对整本书的阅读教学方案。
通过这个方案,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小说的背景、主要人物、故事情节和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
此外,他们还将学会分析文本,提炼主题和思考作者所传达的价值观。
阅读前的准备在开始阅读《三国演义》之前,老师可以利用一些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背景知识介绍。
例如,老师可以给学生们讲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解释魏、蜀、吴三个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及主要人物的背景和作用。
这样,学生们能够对小说的背景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进入故事情节。
阅读过程在阅读过程中,老师可以采用“整本书阅读”的方式,即要求学生阅读整本小说,而不仅仅是选读其中的部分。
这样一来,学生们能够更好地体会到小说的完整性和作者的整体构思。
1. 小组讨论在阅读过程中,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对于人物、情节和主题的理解。
每个小组可以选择一段有代表性的文本进行分析,然后向全班汇报他们的发现。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不仅能够互相学习,还可以激发他们对于文本的深入思考。
2. 分析人物形象《三国演义》中有很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和角色。
老师可以要求学生选取几个主要人物,分析他们的性格、行为和与其他人物的关系。
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并对人物的发展和变化有更深入的认识。
3. 探究主题和价值观小说中蕴含着许多主题和价值观,比如忠诚、勇敢、权谋等。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想要传达的主题,并请他们以小组为单位撰写一篇关于他们理解的主题和价值观的文章。
在文章中,学生需要给出相关的文本例证,并提供自己的见解和分析。
阅读之后在学生完成对《三国演义》的阅读后,老师可以组织一些相关的活动来加深学生对于小说的理解和记忆。
1. 角色扮演老师可以要求学生选择他们最喜欢的人物形象,并进行角色扮演。
在角色扮演中,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物,并通过模仿他们的语言和行为感受到人物的魅力。
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导读课教学教学设计
![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导读课教学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3a5d966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14d845d.png)
4. 行为习惯:
- 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表现出的注意力、自律性和参与度各异。部分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认真听讲;另一部分学生可能存在注意力不集中、课堂纪律松散等问题。
- 学生在课后自主学习方面,部分学生能主动完成作业、进行预习和复习,而部分学生可能缺乏自主学习意识。
-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独立探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和微信群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反馈。
作用与目的:
- 帮助学生提前熟悉《三国演义》的内容,为课堂学习打下基础。
-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2. 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赤壁之战的视频,激发学生对三国历史的兴趣。
1. 文学素养:学生能够理解古典小说的文学特点,掌握《三国演义》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及主要人物形象,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和评价能力。
2. 历史文化素养:学生通过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及人物,增强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认识,培养尊重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3. 批判性思维:学生能够对作品中的是非善恶、英雄气节等进行独立思考,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 《三国文化探究》:探讨三国时期的文化背景、战争策略、兵器制造等方面的内容。
2. 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 人物深度分析:鼓励学生选择《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或几个感兴趣的人物,从性格、行为、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形成研究报告。
- 历史事件对比:让学生对比《三国演义》中的历史事件与《三国志》中的记载,探讨小说与正史之间的异同,理解小说的艺术加工手法。
《三国演义》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三国演义》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02663040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d0.png)
《三国演义》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三国演义》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名著之一,在人教版高二必修的课程中也被纳入统一教学计划中。
本文将以“《三国演义》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为主题,从课程标准、课程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评价方式等五个方面探讨如何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教学。
一、课程标准根据人教版高二必修的课程标准,学生需掌握基本的文学常识和写作技巧,了解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体验文学魅力,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对于《三国演义》来说,学生需要熟悉小说主要内容和故事情节,掌握小说的基本结构与人物形象,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和历史渊源,并运用文学知识进行分析和阐释。
二、课程目标基于课程标准,教师应该设定针对性的课程目标,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了解《三国演义》的作者、成书历史与主要文学风格。
2.熟练掌握小说的主要情节、人物形象和基本结构。
3.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历史背景和艺术特点,了解小说与历史、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
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提高文学审美水平。
5.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文学创作热情。
三、教学方法针对上述的课程目标,教师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来达成。
首先是针对性的讲解和演示,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的基本元素和结构;其次是互动式的课堂问答,以激发学生思考和交流,增强课堂氛围;再次是学生自主阅读配以课堂讲解,让学生在自己阅读的过程中逐步理解和体味小说的艺术魅力;此外,还应增加文学创作环节,让学生在文学创作中得到启示和体验,并进一步发展创新能力。
四、教学内容基于上述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小说的作者、成书历史和文学风格介绍。
2.小说的基本情节及人物关系、人物性格等方面的分析。
3.小说的主题思想、历史背景及文学特点阐释。
4.相关历史背景的了解和归纳,探讨小说与历史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国演义》导读教学设计(通用)
![《三国演义》导读教学设计(通用)](https://img.taocdn.com/s3/m/e0f38756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b7.png)
《三国演义》导读教学设计(通用)•课程介绍与背景•教学内容与目标•教学方法与手段目录•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评价与反馈•教学资源与开发•教学延伸与拓展课程介绍与背景《三国演义》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文学价值与影响《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对于中国历史、文化、哲学、艺术等方面都有深远的影响。
该书通过生动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描绘,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表达了作者对于人性的深刻洞察。
《三国演义》的语言生动、形象,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同时,该书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教学内容与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030201重点与难点重点难点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多媒体辅助教学信息化教学手段利用网络资源,引导学生查找和整理与《三国演义》相关的资料,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参与方式课前预习要求学生提前阅读《三国演义》相关章节,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课堂参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课后作业布置与《三国演义》相关的思考题和阅读任务,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
教学过程设计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营造氛围简要介绍《三国演义》的作者、背景及历史地位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三国演义》的主题和人物形象导入环节分析重点人物形象,如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等,探讨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历史作用讲解《三国演义》的艺术特色,如情节安排、人物塑造、语言运用等梳理《三国演义》的故事梗概,让学生了解主要事件和人物关系讲授新课巩固练习角色扮演分组讨论让学生扮演《三国演义》中的人物,进行情景模拟和对话练习阅读分析归纳小结总结《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强调《三国演义》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鼓励学生课外阅读《三国演义》原著及相关研究资料教学评价与反馈教学方法有效性评估所采用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是否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深入思考和有效学习。
三国演义教案教学设计
![三国演义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3c83b04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8640f53.png)
三国演义教案教学设计教案标题:三国演义教学设计教案目标:通过学习《三国演义》,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思考能力和历史意识,同时提升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内容:《三国演义》导读与文本分析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及主要人物;2. 学生能够分析《三国演义》中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其对故事发展的影响;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文本的解读和分析;4. 学生能够进行团队合作,进行角色扮演和情景再现。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 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素材引入《三国演义》的背景与故事梗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教师向学生提问,引导学生回顾他们之前对《三国演义》的了解,了解学生的背景知识,为接下来的教学做铺垫。
二、文本导读与分析(30分钟)1. 教师借助教材或其他资源,逐章节导读《三国演义》中的重要剧情;2.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分析《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性格特点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3.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提问、思考并发表个人见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故事情节。
三、角色扮演与情景再现(40分钟)1. 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选取一个故事情节或场景;2. 小组成员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在扮演的过程中,理解和体会角色的心理、情感以及个性特点;3. 各小组依次表演,其他学生进行观摩和点评,学生可以提出改进意见;4. 教师适时介入,指导演员发挥角色特点,加深对《三国演义》的理解。
四、文本解读与写作练习(30分钟)1. 教师选取《三国演义》中的一段对话或描写,请学生分析、解读,并进行讨论;2.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写作练习,可以创作角色对话、解读文本或描述故事情节;3. 学生互相分享并互评作品,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思考和表达。
五、总结与延伸(10分钟)1. 教师进行课堂小结,总结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强调学生需要继续阅读、思考和分析《三国演义》;2. 鼓励学生展示对于历史与文学作品的兴趣,并引导学生自主拓展相关知识的学习。
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导读课教学设计
![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导读课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5dfc94e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c515562.png)
《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导读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三国演义》一书,并深入激发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的兴趣。
2、在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地进行读书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形成初步的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阅读占典文学的兴趣,让学生学会运用“理清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的方法读《三国演义》。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水平。
教学过程:课前三分钟的积累读书名言一、谈话导入1 .回忆《草船借箭》,激发阅读兴趣。
同学们,五年级时我们学过《草船借箭》,你知道《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出自哪一本书?《草船借箭》是《三国演义》中第四十六回的内容改编而成。
2 .过渡: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三国演义》的名气已经远播于海内外,国外专家学者认为“在历史小说中《三国演义》是最著名的一部,是一部史诗般的作品。
”而在中国的古典小说中,《三国演义》享有崇高的地位,向来称之为“第一本书”。
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走进三国,找到阅读名著的金钥匙。
二、了解《三国演义》。
1、初识书本。
(师出示图书图片)教师介绍手中图书:当我们拿到一本新书,我们首先看封面,再看书脊,接着看封底,这是前勒口,还有后勒口,我们还要看前言。
2.走近书名(出示幻灯片)书名是我们读懂名著的第一把金钥匙。
请大家看屏幕,说说你了解到哪些信息?《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
3、作者简介(出示幻灯片)作者是罗贯中,请大家读一读作者简介,猜一猜这本书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罗贯中,生活在元末明初,当时社会矛盾尖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人民流离失所。
贫民出生的罗贯中,身处社会底层,了解和熟悉人民的疾苦,特别希望这种动荡、悲惨的社会局面早日结束,心底的向往与长久的酝酿便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三国演义》。
4、了解内容(出示幻灯片)我们来看内容简介,请大家找一找这本书中主要写了哪些故事?《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
《三国演义》解读课程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精品】
![《三国演义》解读课程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精品】](https://img.taocdn.com/s3/m/2ae86224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705de1a.png)
《三国演义》解读课程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精品】1. 课程背景《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瑰宝,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它以丰富的历史背景、复杂的人物关系、曲折的故事情节、深刻的哲学思考,吸引了无数读者。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三国演义》的艺术特色、历史价值和社会影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2. 教学目标1. 了解《三国演义》的作者、成书背景和历史价值。
2. 掌握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故事情节和哲学思想。
3. 分析《三国演义》的艺术特色和文学成就。
4.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3. 教学内容1.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和成书背景。
2. 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
3. 《三国演义》的哲学思想和社会影响。
4. 《三国演义》的艺术特色和文学成就。
4.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三国演义》的作者、成书背景、人物、情节、哲学思想等基本知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三国演义》中的典型人物和故事,深入理解其艺术特色。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三国演义》的文学价值和现实意义,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4. 审美欣赏法:引导学生欣赏《三国演义》的文学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5. 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和成书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故事情节和哲学思想,使学生全面了解作品。
3. 分析:分析《三国演义》的艺术特色和文学成就,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作品。
4. 讨论:分组讨论《三国演义》的文学价值和现实意义,分享各自的观点和感受。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三国演义》的审美价值和社会影响。
6. 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三国演义》的读后感。
6.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读后感质量,考察学生对《三国演义》的理解和感悟。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国演义》欣赏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共3篇
![《三国演义》欣赏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137f701c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06.png)
《三国演义》欣赏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共3篇《三国演义》欣赏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1《三国演义》欣赏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导言《三国演义》是我国明代小说家罗贯中所著,以三国时期为背景,历时十年完成,是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它具有极高的文学和历史价值,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欣赏。
在人教版九年级的语文教材中,也有《三国演义》的选读和欣赏,这一部分内容包括四个小节:《战—开篇》、《空城计—困境中的智慧》、《三顾茅庐—知已知彼,百战不殆》、《赤壁之战—正义的胜利》。
本文将以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教材为基础,详细介绍《三国演义》欣赏的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1)了解《三国演义》的作者、作品背景及故事梗概。
(2)能够理解和分析《三国演义》选读文本,熟悉其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和主题。
(3)掌握文学分析方法,如文本结构、人物刻画、情节发展等,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文学欣赏能力。
(2)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够独立思考和表述自己的观点。
(3)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用恰当的语言表述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3、情感目标(1)引导学生欣赏文学经典,提高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2)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提高情感修养。
(3)引导学生尊重传统文化,倡导传统美德和顶天立地的正义精神。
二、教学内容1、文学作品:《三国演义》选读2、教学重点(1)了解《三国演义》的作品背景、作者和故事梗概。
(2)理解和分析选读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和主题。
(3)掌握文学分析方法,如文本结构、人物刻画、情节发展等。
3、教学难点(1)理解选读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2)掌握文学分析方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设计1、教学流程(1)导入环节(5分钟)通过提问,让学生了解《三国演义》的作品背景、作者和故事梗概。
(2)课文学习(25分钟)针对每一篇选读文本,依次讲解其中的文本结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
《三国演义》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
![《三国演义》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4649898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6055d48.png)
《三国演义》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三国演义》的背景和作者2.掌握《三国演义》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3.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理解能力4.引导学生对巨作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二、教学内容1.《三国演义》的背景介绍2.《三国演义》的主要情节和人物介绍3.关键章节的阅读和分析4.相关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讨论和解读三、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和背景介绍(15分钟)1.引导学生了解《三国演义》的背景和作者罗贯中,介绍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该作品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
步骤二:主要情节和人物介绍(30分钟)1.简要介绍《三国演义》的基本情节,例如黄巾起义、董卓之乱、官渡之战等重要事件。
2.介绍主要人物,如刘备、关羽、张飞、曹操、孙权等,并简要描述他们在故事中的角色和特点。
步骤三:关键章节的阅读和分析(90分钟)1.选取关键章节,如赤壁之战、千里走单骑等,引导学生阅读并分析其中的情节转折、人物形象塑造和主题思想。
2.提供相关注释和解读,帮助学生理解章节中的复杂情节和文化内涵。
步骤四: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讨论和解读(75分钟)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深入探讨《三国演义》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2.辅导学生进行相关阅读和研究,拓宽他们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3.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和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的重要性及影响。
步骤五:总结和反思(15分钟)1.让学生分享他们的研究收获和体会。
2.引导学生思考《三国演义》对个人的影响和价值,鼓励他们通过阅读来扩展自己的眼界和思考能力。
四、教学评估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和质量。
2.书面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三国演义》的读后感或对其中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分析。
五、教学资源1.《三国演义》的简化版本或适合学生阅读的资料。
2.相关历史背景和人物介绍的资料或教辅书籍。
以上是《三国演义》阅读指导课的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深入了解文本内容和相关历史背景,引导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历史意识,培养其对中国文学和历史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小学高年级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以《三国演义》为例
![小学高年级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以《三国演义》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723364aa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623e569.png)
小学高年级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以《三国演义》为例整本书阅读对学生积累丰富的知识、培养多元思维方式、塑造优秀的道德品质具有综合的促进作用。
教师实施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能够为学生引领具体的阅读方向,提高学生阅读的计划性和投入性。
同时,在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中,教师还可以根据书籍内容以及学生的知识素养和兴趣爱好设置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一、抓住书籍脉络,进行阅读引导整本书具有内容丰富、人物众多、情节复杂等特点,学生阅读经验不足,在阅读之前普遍缺乏明确的方向,会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
而每本书都有前言部分,运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全书的主要内容,提炼全书的思想主旨。
在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仔细阅读前言部分,了解整本书的整体脉络,形成宏观的阅读思路,制定宏观的阅读计划。
例如,在进行《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时,教师可以设计“整体导读”活动,引导学生了解书籍的整体脉络。
本书的前言内容为“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刘备与关羽、张飞桃园结义,参与镇压黄巾军。
后来董卓进入朝堂,把持朝政。
曹操、袁绍等共同讨伐董卓……赤壁之战时,孙权和刘备联盟,打败了曹操,随后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刘备托孤于诸葛亮,诸葛亮六出祁山,病逝于五丈原……”根据这些内容,教师可以分别设计以下阅读任务:《三国演义》故事的时间跨度;《三国演义》的主要人物;《三国演义》的主要事件。
学生可以从这些角度分析前言内容,首先认识到故事从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开始,到西晋建立,三国归一结束,时间跨度近一百年。
其次梳理出书籍的主要人物有刘备、诸葛亮、曹操、关羽、张飞等。
最后,按照先后顺序梳理主要事件:黄巾起义、讨伐董卓、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六出祁山、三国归晋等。
教师可以设置不同的课时,让学生合理分配时间展开阅读。
比如,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的篇幅相对较少,属于故事的初始阶段,那么学生可以作为一个专题阅读。
《三国演义》阅读指导教案[精选五篇]
![《三国演义》阅读指导教案[精选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a5abf026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9b.png)
《三国演义》阅读指导教案[精选五篇]第一篇:《三国演义》阅读指导教案《三国演义》阅读指导教案《三国演义》阅读指导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了解《三国演义》的故事梗概,激发阅读《三国演义》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通过阅读《三国演义》,了解故事梗概,培养学生阅读古典文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一、导入1.欣赏《三国演义》的片头曲激发阅读兴趣。
2.过渡:听了这一首雄浑的歌曲,让我们带着感慨“走近三国”。
二、阅读故事梗概了解三国。
1.教师朗读故事梗概,边读边理解。
2.欣赏《桃园三结义》。
三、布置自读欣赏1.继续阅读到《三江口曹操折兵,群英会将干中计》。
2.同学间开展互相讲《三国演义》故事。
《三国演义》阅读指导教案《三国演义》阅读指导教案第二课时教学目标:通过阅读指导,知道《三国演义》的一些情节,以及故事中的人物特点和形象。
教学重点:基本了解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猜一猜:⑴桃园三结义三兄弟是谁?(刘备、关羽、张飞)⑵水镜先生所说的卧龙和凤雏分别指谁?(诸葛亮、庞统)⑶“宁教天下人负我,休教我负天下”是谁说的?(曹操)⑷《三国演义》的作者是谁?(罗贯中)⑸“既生瑜,何生亮”是谁的临终一叹?(周瑜)⑹闭月美女指《三国演义》中的谁?(貂禅)⑺《三国演义》中有哪“三绝”,分别指谁?(智绝:诸葛亮,义绝:关羽,奸绝:曹操)⑻“三足鼎立”指哪几个国家三分天下?(东吴、西蜀、北魏)二、说一说1.谁能向同学们说说《三英战吕布》的情节。
2.指名讲《曹操煮酒论英雄》的故事。
3.讲《美髯公千里走单骑》的故事。
三、群英聚会1.《三国演义》情节曲折,人物众多,它描绘了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一个产生英雄的年代。
同学们,你心目中的三国英雄是谁?用一两句话说出你敬佩他什么?2.理解下面一段话的意思。
却说云长所骑赤兔马,日行千里,本是赶不上;因欲护送车仗,不敢纵马,按辔徐行。
忽听背后有人大叫:“云长且慢行!”回头视之,见张辽拍马而至。
《三国演义》阅读指导教案关公教车仗从人,只管望大路紧行;自己勒住赤兔马,按定青龙刀,问曰:“文远莫非欲追我回乎?”辽曰:“非也。
《三国演义》导读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三国演义》导读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43419d23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0c.png)
《三国演义》导读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三国演义》导读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1《三国演义》导读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本教案涉及的教材是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材中的《三国演义》选,共计13篇,全书共32万余字。
本书是明代小说家罗贯中所撰,被誉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国小说史上的经典之作,以历史名人关羽、张飞、刘备、诸葛亮为主角,描绘了三国时期的社会与政治风貌,展现了男儿当顶天、江山如画的时代气象,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忠义、仁爱、智慧、勇气等伦理观念。
二、教学目标1.了解《三国演义》的作者、写作背景及创作意图,了解其在中国文学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2.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及主要历史人物,掌握其生平事迹、人物性格和代表作品。
3.熟悉小说情节、结构,理解小说中所反映的历史、社会和人生意义。
4.感悟中国传统美德和伦理观念,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1)读几段经典语句:“桃园三结义,天下无贼”“吾虽赴死,义不抛也”等。
让学生感受这些语句所代表的忠诚、勇气和仁爱精神。
(2)介绍《三国演义》的作者、写作背景及创作意图,让学生了解其地位和影响。
提问:“罗贯中为何写三国演义这样的作品?他希望向读者传达哪些思想情感?”引导学生认识到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2.阅读教材(1)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配章节,阅读教材,掌握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并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共同挖掘人物的性格、思想、行为等方面的特点。
(2)学生以个人为单位,阅读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等各类习题和探究题,并进行自我检测。
(3)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注意理解小说的情节和结构,反思小说所反映的历史、社会和人生意义。
通过引导学生总结每一个章节、每一个人物所代表的人物形象、艺术形象及其思想道德内涵等方面的主题和含义。
(4)老师批注学生的问答作业,评定学生分数,及时给予反馈。
3.精读教材(1)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对于部分篇章,可以进行精读的建议。
《三国演义》课外阅读推荐课教学设计
![《三国演义》课外阅读推荐课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032ec42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28.png)
《三国演义》课外阅读推荐课教学设计1. 课程背景《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古代历史小说的巅峰之作。
这部作品描绘了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历史画卷,通过丰富的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现了那个时代的政治、军事、文化和社会生活。
然而,由于时代背景的差异,学生在阅读《三国演义》时可能会遇到难以理解的问题。
因此,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作品,激发他们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2. 教学目标- 了解《三国演义》的作者、成书背景及历史背景。
- 掌握《三国演义》的主要情节、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
- 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三国演义》中的道德观念和历史价值。
-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3. 教学内容3.1 《三国演义》简介- 作者:罗贯中- 成书时间:明代- 历史背景: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 主要人物: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等3.2 《三国演义》的主要情节- 桃园结义- 群雄逐鹿- 赤壁之战- 三国鼎立- 蜀汉亡国3.3 《三国演义》的人物形象- 英雄形象: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等- 反面形象:曹操、司马懿等- 平民形象:赵云、黄忠等3.4 《三国演义》的艺术特色- 历史与虚构的结合- 人物形象的鲜明对比- 语言的韵味与节奏- 情节的跌宕起伏4. 教学方法- 讲授法:介绍《三国演义》的背景、情节、人物和艺术特色。
- 讨论法:分组讨论《三国演义》中的重要情节和人物,促进学生思考。
- 阅读指导法: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三国演义》中的道德观念和历史价值。
- 互动式教学:组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5. 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三国演义》简介及主要情节概述。
- 第二课时:分析《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
- 第三课时:讨论《三国演义》中的道德观念和历史价值。
- 第四课时:学生展示和总结课程要点。
6. 教学评价- 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讨论、提问和互动的程度。
《三国演义》教学设计(通用5篇)
![《三国演义》教学设计(通用5篇)](https://img.taocdn.com/s3/m/56782afc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b9.png)
《三国演义》教学设计(通用5篇)《三国演义》教学设计(通用5篇)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国演义》教学设计(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国演义》教学设计1课程说明: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阶段学生要阅读5本以上名著,字数达到150万以上。
“名著导读”是新教材增设的一个板块,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掌握阅读名著的方法,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设想:教学“导读”应结合文本的视觉和影视的视觉,使学生产生欣赏的欲望,然后以学生的潜心阅读为主。
本导读拟设2课时,第1课时以教材中的导读内容为依托,较全面地介绍名著;第2课时让学生通过活动(名著故事会、精彩片段选读),感受名著的艺术魅力。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三国演义》的背景、作者、思想内容、价值等;2)识记一些与《三国演义》有关的成语、熟语、歇后语;3)复习《赤壁怀古》《蜀相》;4)掌握名著欣赏的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1)语言积累以抢答的形式完成;2)理解教材中导读内容,把握要点;3)文学作品与历史记载的比较鉴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谋事在人”的积极人生观;2)确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的社会历史观;3)通过鉴赏典型形象获得精神愉悦。
教学重点:1、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2、语言知识积累;3、了解阅读名著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文学语言与史传语言的比较鉴赏。
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序幕。
2、展示篇首词,略作欣赏。
3、联系复习苏轼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二、展示课题:名著导读《三国演义》一提起《三国演义》,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一个个耳熟能详的英雄我们脱口而出:诸葛亮、关羽、张飞、曹操……的确,这是一个群星璀璨的时代,智谋、权术、机变、口才、勇气……在三国鼎立的舞台上,发挥得淋漓尽致。
《三国演义》阅读指导教学设计多篇
![《三国演义》阅读指导教学设计多篇](https://img.taocdn.com/s3/m/f3264510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8a.png)
《三国演义》阅读指导教学设计1教学过程: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周恩来总理也曾经教导我们: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幻灯片)(学生上课前齐读)一、导入:师:同学们,让我们来欣赏一组画面和一首歌曲。
(用多媒体放映《三国演义》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 一首《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其特有的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
做为欣赏者,我们宛然被带回到金戈铁马的古战场,经受了一番刀光剑影的洗礼。
我们会发出由衷的慨叹“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同学们,让我们带着慨叹“走近三国”。
二、出示有关《三国演义》的评论介绍(幻灯片制作)(四名学生分别读四段内容)《三国演义》内容梗概:故事起自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以魏、蜀、吴三国的兴亡为线索,描绘了三国时期尖锐复杂的统治军事斗争。
书中用大量篇幅描写了几次大战役,如袁、曹官渡之战,魏、蜀、吴赤壁之战,吴蜀陵彝之战。
每次战役各有特色,很少雷同,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描写战争的成功之作。
作者塑造了一大批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爱民如子的刘备,有惊人智慧的诸葛亮,打着“扶持汉室、拯救黎民”旗号,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等。
表现出鲜明的拥刘反曹的正统思想和儒家的仁政思想。
同时也谴责了雄豪混战及暴君的苛政,寄托了人民渴求明君仁政,社会安定的愿望。
三、知识冲浪师:我们先来个(出示课件“记忆小热身”)出几个小题考考大家怎么样?(一题一题出示,先出示题目,再出示答案)以小组为单位。
1、你来猜⑴桃园三结义三兄弟是谁?(刘备、关羽、张飞)⑵水镜先生所说的卧龙和凤雏分别指谁?(诸葛亮、庞统)⑶"宁教天下人负我,休教我负天下"是谁说的?(曹操)⑷《三国演义》的作者是谁?(罗贯中)⑸"既生瑜,何生亮"是谁的临终一叹?(周瑜)⑹闭月美女指《三国演义》中的谁?(貂禅)⑺ 《三国演义》中有哪"三绝",分别指谁?(智绝:诸葛亮,义绝:关羽,奸绝:曹操)⑻"三足鼎立"指哪几个国家三分天下?(东吴、西蜀、北魏)师:《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
整本书导读课《三国演义》教学设计
![整本书导读课《三国演义》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44ec959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db.png)
整本书导读课《三国演义》教学设计介绍《三国演义》是中国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作品,被广泛阅读和研究。
为了提高学生对这部作品的理解和欣赏,我们设计了一堂整本书导读课。
目标- 帮助学生了解《三国演义》的基本情节和主要角色- 启发学生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思考和探讨-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分析能力教学内容1. 课程开篇- 通过展示《三国演义》的封面和简要介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 引导学生观察封面上的各种元素,预测故事可能涉及的内容。
2. 书籍导读- 提供每章的标题和大致内容梗概,帮助学生理清整本书的结构和发展。
- 解释每个章节的重点情节和角色,引发学生对人物性格、行动动机和历史背景的思考。
3. 角色分析- 将《三国演义》中的主要角色列出,让学生选择一个角色进行深入研究。
- 学生需要了解选定角色的背景、性格特点和重要行为,以及其在故事中的影响和发展。
4. 小组讨论- 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互相分享他们所选择的角色以及对其的研究成果。
- 引导小组讨论角色之间的关系,他们在故事中的互动和意义。
5. 情节分析- 选取几个关键情节,要求学生分析其中的冲突、转折和主题。
- 学生需要提供具体的情节细节,并从中探索作者的意图和思想。
6. 主题探究- 引导学生思考《三国演义》中涉及的主题,如权力、忠诚、勇气等。
- 鼓励学生提供自己的理解和解读,并以文字或图形方式展示。
7. 总结和反思-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强调他们在阅读、分析和思考方面的进步。
- 学生对整个课程进行反思,分享他们对《三国演义》和当时历史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方法- 图文并茂:通过图片、图表和文字的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和角色关系。
-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在小组中互相讨论和分享观点,促进合作研究和思维碰撞。
- 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提供解释和进行分析,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评估- 学生对课程中的角色和情节的理解和分析报告- 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合作中的表现- 学生撰写的关于主题探究的文字或图形作品结束语通过这样的整本书导读课,希望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和体会《三国演义》的魅力,同时培养其阅读和思考能力。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创新教学设计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创新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93fe11b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f1.png)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创新教学设计一、阅读目标的依据:1、《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结构和写作特色(1)主要内容《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
反映出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曹操、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等一系列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2)结构《三国演义》大致可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
故事以三大战役为转折点,以三个主要人物的主要事件为线索贯穿全篇。
(3)写作特色①虚实结合;大体按照历史真实来写,又虚构大量细节和一些情节,使小说虚实结合,让读者产生真实感,是小说更生动,人物形象更丰满。
②非凡的叙事能力;叙事结构上,以蜀汉为中心、三国斗争矛盾为主线,事件复杂,却不支离破碎,有曲折、脉络分明,构成一个基本完美的艺术整体。
③全景式的战争描写;全书共写四十多次战役,上百个战场局面,各有个性,绝少雷同。
④塑造特征化性格人物;在人物塑造方面,采用类型化的写法,专门突出人物的某一个特点,并用夸张、对比、烘托、渲染等手法并发展到极端。
刘备“仁厚”、曹操“奸诈”等,形象生动。
2、《三国演义》对学生的引领价值《三国演义》以人物为载体形象地衍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即仁、义、礼、智、信、勇等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中的核心因素。
小说中的刘备就是“仁”的代表,关羽是“义”的代表,张飞是“勇”的代表,诸葛亮是“智”的代表,赵云是“忠”的代表等等。
作品自始至终贯穿着“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体现了人民群众拥护明君、向往和平和憎恶暴君、反对动乱的愿望。
小说一直把蜀汉作为中心来描写,尤其是通过刘备这位仁君的形象和诸葛亮这位贤相的形象.突出了作品“拥刘反曹”的主题,表达了人民群众的愿望。
作为蜀汉对立面的一个典型形象,就是曹操:小说中的曹操既是奸雄的典型,也是暴君的象征,作品正是通过对这一人物的针砭,体现了人民群众憎恶暴君、反动动乱的愿望。
《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d90e6cc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cc.png)
《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文本分析关注单元主题与要素: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以“读中国古典名著,品百味人生”为主题,安排了《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红楼春趣》四篇课文和快乐读书吧。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引导学生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和“激发学生对古典名著的阅读兴趣”。
关注阅读书目的地位:《三国演义》是统编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快乐读书吧的推荐书目之一,是我国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第一部文人长篇小说,明清时期甚至有“第一才子书”之称。
自问世以来,取材于它的各类文艺作品不胜枚举。
它的巨大影响力,以至于使艺术的真实盖过了历史的真实。
关注阅读书目的内容:《三国演义》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
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关注阅读书目的作者: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名本,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其它主要作品有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
《三国志通俗演义》(简称《三国演义》)是他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
整本书阅读框架学情分析学习基础: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以“读中国古典名著,品百味人生”为主题,其中安排了《草船借箭》一文,学生对《三国演义》一书有初步的认识;并且四大名著的影视作品及漫画版书籍也是深受学生喜欢。
但原著篇幅长,内容庞杂,人物众多,语言半文半白,五年级学生读起来会感觉比较难懂。
年龄特点: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看,五年级学生身体迅速发育,由儿童向青少年初期发展,活泼好动、渴求上进、自尊心强;已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学习体系,具备了对具体事物的认知能力;但思想方法单纯片面,缺乏自我约束和控制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演义》教学设计《三国演义》教学设计1课程说明: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阶段学生要阅读5本以上名著,字数达到150万以上。
“名著导读”是新教材增设的一个板块,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掌握阅读名著的方法,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设想:教学“导读”应结合文本的视觉和影视的视觉,使学生产生欣赏的欲望,然后以学生的潜心阅读为主。
本导读拟设2课时,第1课时以教材中的导读内容为依托,较全面地介绍名著;第2课时让学生通过活动(名著故事会、精彩片段选读),感受名著的艺术魅力。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三国演义》的背景、作者、思想内容、价值等;2)识记一些与《三国演义》有关的成语、熟语、歇后语;3)复习《赤壁怀古》《蜀相》;4)掌握名著欣赏的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1)语言积累以抢答的形式完成;2)理解教材中导读内容,把握要点;3)文学作品与历史记载的比较鉴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谋事在人”的积极人生观;2)确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的社会历史观;3)通过鉴赏典型形象获得精神愉悦。
教学重点:1、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2、语言知识积累;3、了解阅读名著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文学语言与史传语言的比较鉴赏。
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序幕。
2、展示篇首词,略作欣赏。
3、联系复习苏轼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二、展示课题:名著导读《三国演义》一提起《三国演义》,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一个个耳熟能详的英雄我们脱口而出:诸葛亮、关羽、张飞、曹操……的确,这是一个群星璀璨的时代,智谋、权术、机变、口才、勇气……在三国鼎立的舞台上,发挥得淋漓尽致。
三、导读名著1、名著的形成1)《三国演义》的编撰者是罗贯中,名本,号湖海散人,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在元末明初。
2)《三国演义》的形成,课件展示:晋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宋代讲史平话“说三分”元代讲史话本《三国志平话》《三分事略》明初罗本贯中编撰《三国志通俗演义》清初毛纶毛宗岗整理和评点《三国志通俗演义》2、名著的影响1)老师讲意思和运用,学生抢答出自《三国演义》的成语、熟语课件显示:唱空城计,过五关斩六将,说曹操曹操就到,乐不思蜀,赔了夫人又折兵,人在曹营心在汉,扶不起的阿斗。
2)课件显示歇后语前半句,学生抢答后半句。
3)名著其他影响如:京剧“失”“空”“斩”是传统剧目;大型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易中天《品三国》让经典走向普通民众;教材选编《出师表》《赤壁之战》《孔明挥泪斩马谡》。
3、名著的价值1)课件出示《三国演义》的内容和思想;教师介绍《三国演义》的情节时间跨度、线索、作品倾向。
2)提问,要求从教材“导读”中找答案:《三国演义》给予我们人生最宝贵的启示是什么?《三国演义》表现了一种怎样的社会观、历史观?课件展示。
4、名著的欣赏1)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要求学生说出几个《三国演义》故事回目。
2)生动典型的人物形象:提问:毛氏父子评点《三国演义》所谓“三绝”是?课件展示:奸绝——曹操义绝——关羽智绝——诸葛亮课件展示“曹操小档案”,建议阅读长篇小说时,由于情节复杂,人物众多,可以通过制作人物档案的方式理顺内容。
谈谈诸葛亮的形象:诸葛亮是群众智慧的化身,他足智多谋、神机妙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课件出示武侯祠楹联;复习背诵杜甫律诗《蜀相》3)欣赏《三国演义》中《孔明挥泪斩马谡》与晋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对斩马谡的记载。
a)分角色朗读《孔明挥泪斩马谡》中孔明“三哭”片段分5个角色:孔明、马谡、蒋琬、先主刘备及叙述者。
b)讨论“三哭”各含怎样的感情?一哭:挥泪哀伤之哭二哭:流涕惋惜之哭声三哭大哭不已惭愧之哭c)阅读《诸葛亮传》中记载,理解“戮谡以谢众”,意即:杀了马谡来向众人谢罪。
d)文学作品语言的形象性与正统史书叙事的客观性。
四、小结:名著欣赏的方法:1了解名著的形成和影响;2把握名著的基本内容和思想;3通读名著,欣赏精彩篇章,抓住小说三要素;4积累语文知识。
五、作业:1)课后准备“三国”故事会;2)阅读《同步作业》中两篇__《孔明挥泪斩马谡》和《群英会蒋干中计》六、在《三国演义》片尾曲声中结束。
附板书提要:名著《三国演义》导读怎样阅读名著?1、了解名著的形成和影响;2、把握名著的基本内容和思想;3、通读名著,欣赏精彩篇章;4、积累语文知识。
《三国演义》教学设计2一、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学会带着意识阅读《三国演义》;2、指导学生掌握一些阅读《三国演义》的技巧和方法;二、教学重难点:1、把握人物刻画技巧,了解作者着力塑造的主要人物形象;2、领会《三国演义》的进步思想。
三、教学设想:1、借《三国演义》著名片断《失街亭》管中窥豹,感受《三国演义》的思想和艺术特色。
2、设置重点问题让学生自学,力求在合作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有意识地掌握一些阅读名著的技巧和方法。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每次听到《滚滚长江东逝水》这首歌曲,我总有一种血脉贲张的感觉,仿佛自己又回到那个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三国时代。
今天,让我们一起出征街亭,会晤英雄。
(二)问题探究:探究一、复述故事情节思考:《失街亭》的战争描写亮点纷呈。
你关注到了吗?结合导读中相关战争描写的阐述找出__的一些片断来讨论交流一下。
《三国演义》著名的战争描写有没有类似的特点呢: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伏击战:乌林、葫芦口、华容道,三笑,三惊)彝陵之战……结论:铺垫伏笔,构思严谨,情节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有张有弛,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明确:读《三国演义》,一要读扣人心弦的战争场面。
(我们读《三国演义》,精彩纷呈的战斗场面令人应接不暇,带给人以欲罢不能的阅读快感,是我们读三国最不能错过的精彩)探究二:小小街亭,为何如此重要?如此重要的街亭为什么会失守?课文中有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明街亭的重要战略位置,请大家寻找一下。
“今司马懿出关,必取街亭,断吾咽喉之路”。
结论:马谡麻痹轻敌,孔明用人不当客观原因,司马懿老谋深算,实力不俗作者是怎样刻画马谡和孔明这两个人物形象的?结论:三笑三哭。
主要通过语言和神态的细节描写(正面描写),突出人物的典型性格,使得人物形象非常鲜明。
《三国演义》人物的典型形象表现在毛宗岗说的“三绝”:曹操的奸绝、关羽的义绝,孔明的智绝。
大家能举一两个相关人物奸(阴险、虚伪、狡诈)、智、义(正当、合理)的事例吗?明确:读《三国演义》,二要读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我们今天去读《三国演义》中个性鲜明的人物的意义在于我们可以借此去探究人性的真、善、美和假、恶、丑——虽然时代不同了,场景不一样了,衣服也换掉了,但人性却是可以穿越时空的。
)探究三:马谡该不该斩?这一情节中的孔明留给你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明确:不斩的理由1两人情同手足 2杀人才叫亲者痛,仇者快3处理败将有各种办法 4疑人不用,孔明要为此买单,不能马谡一个人承担责任必斩的理由:1马谡立了军令状,执法必严。
2后果情节十分严重,必须死刑。
3一意孤行,不听建议,咎由自取。
4、不斩全家已属网开一面,再不斩马谡军心涣散,众怒难平,难以服众结论:我们不是当事人,站着说话不腰疼。
但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应该能体会到孔明内心情感与理智激烈的矛盾冲突。
从个人情感上讲,不忍心;从大局上从理性上讲,必须斩。
所以孔明万般无奈,只得挥泪执法。
什么是仁?仁者爱人,是不忍心;什么是义?公正、合理,应当做的就是义。
仁和义在这里发生了矛盾,而挥泪执法,将仁义统一在了一起。
挥泪这一细节集中展示了他仁义的一面。
讨论:有一个问题老师特别好奇:如果可能,你愿意做曹操还是刘备?为什么?结论:想做曹操,多是功利心作怪。
我们做事情不能什么都利字当头啊!功利心太重,容忘记做人做事的底线。
如果要交朋友,你愿意交曹操这样的朋友还是刘备这样的朋友?为什么?结论:想交刘备这样的。
不会吃亏,还可能占便宜。
还是或多或少有功利的因素《三国演义》,都觉得曹操好厉害,刘备太窝囊。
两人都有野心。
关键是在实现野心的方式上,曹操是无底线,无节操,无所不用其极;而刘备无论环境多么艰苦,条件多么恶劣,他都守底线、知敬畏,这就是仁德爱民,绝不滥杀无辜。
刘备要恢复重振的,不仅是汉室,更是世道人心。
我们读《三国演义》要知道,良禽择木而栖。
孔明选择刘备,绝不仅仅是报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更在于刘备的人品契合了孔明的理想。
所以,我们读孔明,要读他的宅心仁厚,读他的有仁有义。
导读中特别谈到了《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拥刘反曹。
实质是拥护德政,反对暴政而德政的基础便是为政者有一颗仁爱之心。
我由此有一个感悟:一个人有没有价值,一个家庭能不能兴旺,一个国家是不是强盛,关键只在一个“德”字。
品德高尚,这个人就有价值。
一家人品德良好,这一家庭必然兴旺。
国民重视品德修养,这个国家自然强盛。
《三国演义》的重大启示,即在有仁有义远比权贵名利更值得尊敬。
我们读《三国演义》,如果不能提高自己的品德,促进家人的品德修养,就等于白读。
我知道大家读了《失街亭》后,也写了很多的人生感悟,下面的时间我留给大家作展示(学生展示)明确:读《三国演义》,要读高尚人品和人生智慧。
(四)、结语:必须要指出,《三国演义》还是一部宣扬权谋的书,民间有“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的说法。
一个“三国气”重的人,往往心理阴暗,中国人要阳光,要坦荡,不能承袭这种阴晦的“三国气”。
我们要有拿来主义的眼光。
一堂课讲三国,难免挂一漏万,让我们借今天学习《失街亭》的东风,把握《导读》的精髓,一起走进这部经典,去发现更多的精彩!(五)板书设计:从《失街亭》看《三国演义》——《三国演义》导读读战争艺术性读人物(交相辉映)读人品和智慧思想性《三国演义》教学设计3阅读指导目标:1、掌握阅读欣赏小说的一般方法。
2、指导学生运用比较法等阅读《三国演义》中三处战斗场面,了解战役的起因经过和结果3、激发阅读名著兴趣,培养终身阅读的良好习惯。
4、学会欣赏作者的表现手法,怡情养性,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提高审美能力。
评价任务:1. 了解战役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 在对比中分析描写战役场面的语句,了解作者写作方法。
阅读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评价要点环节一谈话了解,指导阅读小说的方法1.讨论:你喜欢读名著吗?说说理由。
阅读长篇小说,你有什么好方法?2、你读《三国演义》原著还是青少年版?有什么阅读困难?怎么解决的?小结阅读小说的方法(点面结合法):(1)面:理清故事情节(2)点:抓住人物特征环节二阅读《三国演义》三处片段活动一引入片段1.你喜欢哪场三国战役?2.生思考,并回答。
1.学生自信交流自己知道的战役名称。
2.学生能够相互补充,概括出小说主要内容。
3.感受语句的描写方法。
活动二阅读片段(1)阅读片段《火烧新野》,《火烧赤壁》、《七擒孟获三气周瑜》,指导原著阅读,读通读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