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唐宋诗 4 第三课 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教案 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语文版高二
【高中语文】第三课 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第一课时) 学案-语文版选修唐诗宋词鉴赏
第三课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咏史怀古诗的概念,掌握其常用意象及情感内容;2.把握《西塞山怀古》表达的思想情感。
(重点)【知识链接】:1.咏史怀古诗概念怀古咏史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表达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的诗歌。
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乌江亭》《乌衣巷》《贾谊》《金陵怀古》《赤壁怀古》2.咏史怀古诗的常见意象A.前代的都城:咸阳、长安、金陵、姑苏、洛阳、汴京B.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地点:骊山、赤壁、新亭、隋堤、马嵬、华清宫、汴河、淮水、C.历代帝王与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庙:乌衣巷、湘妃祠、乌江亭、陈琳墓、李白坟D.特定的历史朝代:六朝、吴国、隋代、安史之乱、南唐后蜀等。
E.其他:吴钩、《后庭花》3.咏史怀古诗的主要内容情感1、感慨壮志难酬或怀才不遇,面对古人功业的流逝,抒发时光不再,年华易老,而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
比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感慨国运衰微,感慨盛衰无常,感叹昔盛今衰、物是人非,喟叹古今朝代兴亡变化。
如刘禹锡的《乌衣巷》。
3、抒发爱国情怀,揭露统治者昏庸腐朽、奢侈淫逸,警告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借古讽今,批判现实。
如杜牧《泊秦淮》4、追慕古贤(缅怀先贤)的成就,表达敬仰之情;表达自己渴望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的心情或功业无成的感慨。
如杜甫的《蜀相》。
5、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归纳历史规律等。
如唐代杜牧的《赤壁》。
一、导(2分钟)自古以来,历代文人志士所写的咏史怀古诗,以“文学的语言,史论的笔法;感人的形象,动人的议论;富于情韵的艺术境界,耐人寻味的哲理意绪”,深受人们的喜爱,成为我国古典诗歌宝库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近年来的高考中也多有涉及。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研讨这一类诗歌该如何解读。
《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诗》教案(2021最新汇编)
《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诗》教案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咏史怀古诗绵阳南山中学邹平“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大家好。
今天这节课我们讲语文版选修教材《唐宋诗词鉴赏》中的第三课――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
公元208年7月,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件大事,东吴孙权和皇叔刘备联合起来,在长江赤壁一带,大破曹军八十万,于是奠定汉家天下一分为三的格局,这就是著名的赤壁之战。
六百多年后,唐朝诗人崔涂经过赤壁,想起东汉末年,王道崩坏,烽烟四起,曹刘孙三姓在此排阵争雄,无一以匡扶汉室为己任,而今赤壁荒芜,旧迹难寻,斜阳渔歌,春草连云,于是作诗一首《赤壁怀古》。
汉室河山鼎势分,勤王谁肯顾元勋。
不知征伐由天子,唯许英雄共使君。
江上战余陵是谷,渡头春在草连云。
分明胜败无寻处,空听渔歌到夕曛。
——唐·崔涂《赤壁怀古》又过了二百多年,巴蜀才子苏轼因乌台诗案谪居黄州第二年之七月,与友人游黄州赤壁,遥想新娶小乔之周郎,雄姿英发,儒将风流;而己华发早生,壮心空负,填词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逝者如斯,1219年,南宋词人戴复古漫游江南来到赤壁,一边吟诵着苏轼的《赤壁怀古》,一边感叹着国事难为,也写了首《仄韵满江红·赤壁怀古》: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
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
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
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
江上渡,江边路。
形胜地,兴亡处。
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
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
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宋·戴复古《满江红·赤壁怀古》“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
2024年高二语文必修4咏史怀古诗教案咏史怀古诗
2024年高二语文必修4咏史怀古诗教案咏史怀古诗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二语文必修4教材,主题为“咏史怀古诗”。
具体内容包括《咏荆轲》、《赤壁怀古》、《乌江渔者》、《蜀相》四首诗歌。
通过分析诗人的生平背景、创作风格及诗歌内容,使学生理解咏史怀古诗的特点,体会诗人的历史感悟和家国情怀。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咏史怀古诗的主题思想,掌握诗歌的基本情感倾向。
2. 分析诗人的艺术手法,提高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3. 增强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认识,激发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诗人的艺术手法,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教学重点:理解咏史怀古诗的主题思想,培养审美情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引导学生进入古代历史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咏史怀古诗的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3. 诗歌欣赏:(1)咏荆轲:分析荆轲刺秦王的英勇事迹,体会诗人对英雄的敬仰之情。
(2)赤壁怀古:通过对赤壁之战的回顾,感悟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
(3)乌江渔者:讲述项羽乌江自刎的故事,感受诗人对英雄末路的感慨。
(4)蜀相:介绍诸葛亮的事迹,理解诗人对贤臣的赞美和怀念。
4.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分析诗中的艺术手法,如比兴、对仗、用典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模仿诗人的手法,创作一首咏史怀古诗。
六、板书设计1. 咏史怀古诗四首:《咏荆轲》、《赤壁怀古》、《乌江渔者》、《蜀相》2. 诗人:生平简介、创作风格3. 诗歌主题:英雄、历史、家国情怀4. 艺术手法:比兴、对仗、用典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模仿教材中的一首咏史怀古诗,创作一首新诗。
2. 答案示例:(1)题目:《乌江怀古》(2)答案:乌江之水清且深,英雄末路何堪寻。
项羽豪情今已矣,空留江水照人心。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咏史怀古诗的基本知识和审美技巧。
高中语文《唐宋诗第三课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明妃曲二首(其一)》152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见识高!明妃曲二首(其一)教学设计王安石知识目标:1、准确分析昭君形象。
2、体会作者王安石想要传达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1、通过合作学习探明昭君形象,梳理出诗歌情感;2、知人论世了解诗人当时的心境3、拓展训练,让学生学以致用,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情感与价值观:让学生感悟封建社会中“士不遇”的深沉苦闷情怀,树立起积极面对人生失意的态度。
一.导入:观看视频短片《北方有佳人》导入。
正如词中所说“北方有佳人”但“佳人难再得”,在遥远的北方汉庭同样有一位这样的绝世佳人,她虽身已没,但她的精神,她的故事至今都被人们传唱。
她出生的村子被称作“昭君村”,她的葬身处被叫做“青冢”,她就是“王昭君”。
二.介绍昭君同学们肯定对这个“峨眉绝世不可寻,能使花羞在上林”的昭君很好奇,下面我们就来一起认识一下她。
王昭君于公元前52年出生于南郡秭归县宝坪村,今湖北省兴山县昭君村。
名,嫱,字,昭君。
其父王穰(ráng)老来得女,视为掌上明珠。
王昭君天生丽质,聪慧异常,琴棋书画,无所不精,昭君的绝世才貌,顺着香溪水传遍南郡,传至京城。
公元前36年仲春,年仅17岁的王昭君泪别父母乡亲,历时三月之久入长安。
随后由于不贿赂画师,开始了长达三年的冷宫时光。
昭君选秀入长安后公元前33年,昭君20岁,北方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主动来汉朝,对汉称臣,并请求和亲,以结永久之好。
汉元帝尽召后宫,王昭君主动应诏。
呼韩邪临辞大会,元帝见昭君丰容靓饰,大惊,不知后宫竟有如此美貌之人,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
后亲自送出长安十余里,昭君历时一年多于第二年到达漠北,被封为“宁胡阏氏”(相当于汉代的皇后)意为匈奴有了汉女作“阏氏”,安宁始得保障。
自此肩负起维护汉匈和平的重担,使汉匈边境维持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和平稳定,深受匈奴人的爱戴。
三.朗读指导:1、听音乐范读:要求:把握字音、节奏和感情2、学生自读,初步体会诗中情感,并判断本诗可分为哪几部分?(最好用诗中字词回答)四.整体感知:全诗可分为哪几部分?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2024年高二语文必修4咏史怀古诗教案咏史怀古诗
2024年高二语文必修4咏史怀古诗教案咏史怀古诗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二语文必修4》的第三章,主题为“咏史怀古诗”。
具体内容包括《登幽州台歌》、《赤壁怀古》、《乌江渔者》三首诗。
通过分析诗中的历史背景、意境和表现手法,让学生深入了解咏史怀古诗的特点和魅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咏史怀古诗的定义、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领悟诗人在作品中所表达的历史感悟和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并掌握咏史怀古诗的表现手法和情感内涵。
重点:分析三首诗的历史背景、意境和艺术特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与咏史怀古相关的历史故事,引发学生对咏史怀古诗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三首诗的历史背景、意境和表现手法。
a. 《登幽州台歌》:介绍诗人陈子昂的生平,分析诗中的怀古之情。
b. 《赤壁怀古》:讲解苏轼的文学成就,解读诗中的历史感悟。
c. 《乌江渔者》:阐述诗人张志和的创作背景,探讨渔者形象的象征意义。
3.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咏史怀古诗,分析其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分析并解读另一首咏史怀古诗。
5. 互动: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咏史怀古诗2. 内容:a. 咏史怀古诗的定义、特点b. 三首诗的历史背景、意境、表现手法c. 例题解析d. 课后作业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滕王阁序》中的咏史怀古元素。
2. 答案要点:a. 历史背景:王勃创作《滕王阁序》的背景。
b. 意境:描绘滕王阁的壮丽景色,抒发怀古之情。
c. 表现手法:运用典故、对比等手法,表达对历史人物的敬仰和感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其他咏史怀古诗,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组织咏史怀古诗创作比赛,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高中语文】第三课 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第二课时) 学案-语文版选修唐诗宋词鉴赏
第三课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导学案(二)【学习目标】:1.识记咏史怀古诗的常用手法技巧及鉴赏步骤;2.把握两首诗中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
(重点)【知识链接】:一、【手法技巧】1、“诗”与“史”的结合:用典,双关2、“咏史”与“言志”的结合:借古讽今,借景抒情3、“古”与“今”的结合:虚实结合,对比,反衬,抑扬,讽刺,含蓄此外还有直抒胸臆、象征、比喻、对偶等手法也常用于咏史怀古诗。
二、【鉴赏步骤】怀古诗的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1、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典故)2、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其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态度(体悟意图、领悟感情)3、这种态度运用什么方法表达(分析技巧手法)弄清史实→体悟感情→分析技巧(怀什么古)(作者怀古的态度情感)(怎么怀古)一、导(2分钟)自古以来,世俗的朝廷总把冷眼抛向那些热心热肠的古代诗人们,而这些仕途总是不顺的诗人就不自觉地转而徜徉于瞻仰凭吊古迹、咏评历史人物中,感慨岁月沧海桑田,喟叹人生万古悲风。
抒难酬之壮志,浇心中之块垒。
怀古诗常触及诗人心灵的最深处,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
二、自读《金铜仙人辞汉歌》整体感知1.下列对本诗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A、诗前小序中“仙人临载,乃潸然泪下”,此句乃诗人因病辞官,由京赴洛,寄悲情于金铜仙人,表达亡国之痛。
B、诗中“茂陵刘郎秋风客”“衰兰送客咸阳道”两句中的“客”均指金铜仙人,也是自己。
人都是天地间匆匆过客。
抒发韶华易逝,人生难久的感慨。
C、诗前四句,通过金铜仙人观察的角度,描绘了一幅荒凉、凄清、冷落、悲凉的景象。
D、“忆君清泪如铅水”比喻奇妙,把金铜仙人的眼泪比作铅水,既符合铜人的物性,又赋予了铜人人性,眼泪的沉重正是内心的沉重。
E、此诗是李贺的代表作之一,想象奇特,形象鲜明,怨愤之情溢于言表,怒目圆睁,气峻难平地抒发内心之悲。
思(15分钟),完成2—4题2.本诗前四句,作者在谈到武帝汉宫时运用了哪些手法来慨叹韶华易逝、人生难久的?3.中间四句细腻生动描写了金铜仙人初离汉宫时的凄婉情态。
高中语文 第三课 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学案 语文版选修唐诗宋词鉴赏
第三课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课前导语自古以来,世俗的朝廷总把冷眼抛向那些热心热肠的古代诗人们,而这些仕途总是不顺的诗人就不自觉地转而徜徉于瞻仰凭吊古迹、咏评历史人物中,感慨岁月沧海桑田,喟叹人生万古悲风。
抒难酬之壮志,浇心中之块垒。
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众多的古迹,为咏史怀古诗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宝藏。
咏史怀古诗或借古讽今,表达对现实政治的关怀;或借史抒怀,抒发自己的理想抱负,阐发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诗人们在历史古迹中寻找灵感,又通过自己的创作丰富着历史古迹的文化内涵。
欣赏这类诗歌,要了解作者写了怎样的古人、往事,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把握作者在诗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
可以利用当地的历史资源,在老师的组织下进行寻访活动,并试图从历史陈迹中探究现实意义,试着写一首咏史怀古诗。
西塞山怀古一、诗人名片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
贞元九年进士,贞元末任监察御史,与柳宗元等人参加了“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
回京后,又贬为连州刺史。
历任夔州、和州刺史。
后回京任主客郎中等。
此后又曾出外任苏州、汝州刺史。
刘禹锡性格倔强,信奉佛教。
年老多病,而时思振奋。
诗风爽朗,有“诗豪”之称。
与白居易齐名,合称“刘白”。
其怀古诗十分为人称道。
还有一些诗向民歌学习,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有《刘宾客集》。
二、诗词故事前度刘郎今又来“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被贬朗州。
十年后,才被召回长安。
他和友人们到玄都观观赏桃树。
观中道士所种的数百棵桃树开花时,如同朝霞一般灿烂,极为美艳壮观。
刘禹锡看后当即吟诗一首,名《戏赠看花诸君子》:“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不料这首诗被人告发,说是“语涉讥刺”,是用“桃千树”影射当时涌进朝廷的大批保守势力,引起执政大臣的不悦。
因此,刘禹锡非但不能留京任用,反被赶往更加边远的连州等地。
这一去,又是整整十三年。
现在,再回玄都观,他又吟《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高中语文《唐宋诗第三课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明妃曲二首(其一)》153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
《明妃曲二首》(其一)教案甘肃省宁县第一中学方小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由题目引导学生认识古人避讳的文化常识。
2、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
(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提炼信息和概况信息的能力。
2、在鉴赏中体会情感,把握主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全诗主题,分析作者塑造的王昭君形象,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二、学情分析考虑到学生阅读咏诗怀古作品时,只关注诗人对古迹、古人、古事的态度和评价,不能理解诗人更深层的情感。
因此,把本节课难点确定为王昭君遭遇与作者士不遇的有机衔接上。
三、重点难点1、体会情感,把握主题2、分析王昭君的形象四、教学课时: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中国古代有四大美女,王昭君、杨玉环、貂蝉、西施。
她们每个人都有一段故事被人们津津乐道。
但古代文人墨客,却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悲悯给予了王昭君,据统计,吟咏王昭君的诗作有500多首,高居四大美女之首。
今天,我们学习《明妃曲二首》(其一),共同领略王昭君的绝代风华与千年幽怨。
(二)古代文化常识(学生阅读注释1、8,教师补充。
)1、古代的避讳封建时代为维护等级制度的尊严,即说话写文章时遇到君主或尊亲的名字,都不直接说出或写出,以表尊重。
如:李世民,避民,改写为人;刘邦,避邦,改写为国。
昭君遂为“明君”,后人为避免歧义“明君”(英明的君主),或为抬高她的身份,(昭君出塞时为宫女)又改为明妃。
“曲”是一种文体.2、王昭君其人其事王昭君:名嫱,是汉元帝的宫女,后宫美人太多,无法一一召见,皇帝通过画师所画的美人图召见宫女。
宫女都重金贿赂画师,昭君不肯,画师就把她画的很丑,所以,她的美貌就一直不为元帝所知。
三年后,匈奴单于来汉求亲,昭君请嫁与匈奴,汉元帝惊艳昭君的容颜,非常后悔,回去后就杀了毛延寿。
3、王安石介绍(教师补充)王安石:北宋伟大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学过的作品有《泊船瓜洲》《元日》及熟悉的《梅》。
(三)学生默读,整体感知。
《唐宋诗词》第三课教案4课时(教师版)
授课班级: 时间: 月 日 《唐诗宋词鉴赏》 编写:王邦义编号:09 课题:诗歌鉴赏分类指导(三)咏史怀古诗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咏史怀古诗的发展史及代表人物2、掌握咏史怀古诗的特点3、掌握鉴赏咏史怀古诗的方法,培养高考能力【教学重点】:咏史怀古诗的特点,及鉴赏方法【教学难点】:鉴赏的咏史怀古诗【教学方法】:点拨、合作探究【教学时数】:第一课时概念: 怀古咏史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借古以喻今,或借古以讽今,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内容与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
诗人们对历史的处理往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使诗作文短意长、含蓄蕴藉,令人回味再三。
怀古诗 : 古,是指一种古迹,怀古诗是抒发跟特定的古迹相关的古人古事的忧思。
因此,怀古又往往跟登临主体结合在一起。
在艺术表现上,往往要写景,要写这个古迹的地理环境、景物景观。
咏史诗: 可能是针对一个历史事件,可能是针对一个历史人物,直接写作者的思考、态度,不一定要写景,不表现现在的时空场景。
欣赏这类诗歌,我们往往要了解的是作者写了怎样的古人、往事,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他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这种态度又是运用什么方法来表达的。
课前自主学习 目标导航 新知导学 课时目标呈现备 注疑难导思课中师生互动备注【合作探究】一、咏史怀古诗特点:⒈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⒉写法上,咏史诗常常运用典故,或写景,或对比,或衬托,或抑扬,或讽刺,或含蓄等等。
⒊诗歌的内容一般为:描写此地眼前的衰败、荒凉、萧条,或描述历史事件的经过,抒发感慨;⒋咏史怀古诗词的艺术特征:1)“诗”与“史”的结合:文学性与历史性的统一;2)“咏史”与“言志”的结合:对现实政治的强烈关注;3)“古”与“今”的结合:多维的时空组合。
〖2021年整理〗《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优秀教案
《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咏史怀古诗的选材特点和抒情方法,把握作者寄寓在诗篇中的观点态度。
2、了解古代诗词的特殊句法,准确恰当地解读诗歌中字、词、句的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深入探究入的思想倾向与诗人的个人遭际之间的联系,把握作品的人文内涵,并从中认识历史、体味人生哲理。
2、认真剖析人对历史与作者的思想观点中发现契合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众多的古迹,为咏史怀古诗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宝藏。
咏史怀古诗或借古讽今,表达对现实政治的关怀;或借史抒怀,抒发自己的理想抱负,阐发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诗人们在历史古迹中寻找灵感,又通过自己的创作丰富着历史古迹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咏史怀古诗的选材特点和抒情方法,把握作者寄寓在诗篇中的观点态度。
2、认真剖析人对历史与作者的思想观点中发现契合点。
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以前同学们学过的“金陵五题”组诗里的《石头城》、《乌衣巷》,就属于咏史怀古诗。
学生一起背诵这两首诗: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此二首怀古诗的作者是刘禹锡,侧重写昔盛今衰的感慨,从而讽喻统治者。
下面学习刘禹锡的另一首《西塞山怀古》。
此首怀古诗被誉为“金陵怀古之冠”,读后请思考这首诗有何优点。
二、题目解说西塞山,六朝时著名的军事要塞。
在今湖北大冶县东面的长江边。
此诗歌咏晋、宋兴亡事迹,慨叹地形之险不足恃,而历史上割据一方的局面,终归统一。
三、走近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他是中唐时期杰出的诗人、文学家、进步的思想家和哲学家。
贞元年间中进士,授监察御史,后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专权和藩镇割据。
改革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再贬为连州刺史。
后以宰相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
2018年高中语文 第一部分 唐宋诗 第三课 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教学案 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
第三课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资料助读]◎释标题西塞山,位于今湖北大冶县东面的长江边,一名道士洑矶,形势险峻,是六朝时有名的军事要塞。
此诗歌咏晋、宋兴亡事迹,慨叹地形之险不足恃,而历史上割据一方的局面,终归统一。
◎知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
唐代诗人,晚年迁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与白居易唱和,世称“刘白”。
诗风爽朗,有“诗豪”之称。
有《刘宾客集》。
◎明背景长庆四年(824)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沿江东下,途经西塞山,即景抒怀,写下此诗。
太康元年(280),晋武帝命王濬率领以高大的战船组成的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
诗人便以这件史事为题。
刘禹锡所处的中唐是藩镇割据的时代,其间虽然在唐宪宗时期出现过短暂的统一,但至刘禹锡写作此诗时的唐穆宗长庆四年(824),河北三镇又恢复到了割据状态。
金陵(今南京)虽是六朝古都,但都是割据一方的政权。
[精要赏析]◎品语言1.“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这一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试加以分析。
提示:赏析词语一般先从动词找起,从内容和情感方面赏析。
参考答案:“下”和“收”字用得好。
“下”,一语双关,既说明由上游向下游进军的路线,又有西晋攻下了东吴的意思;“收”字,写出了东吴的望风披靡。
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何其速也!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声势赫赫,一方是闻风丧胆。
◎析技巧2.“山形依旧枕寒流”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用“依旧”用意何在?提示:“枕”字已含拟人手法,“依旧”含有“怀古诗”的思想。
参考答案: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西塞山超然世外的精神。
“依旧”是说三百年前如此,三百年后的今天仍然如此,但人间的英雄霸主们并不识相,偏要凭借山川险峻,称王图霸,因此难免要一一受到西塞山的嘲讽。
“山形依旧”同英雄们的霸业荡然无存形成鲜明对比,这就更突出了他们的可悲。
3.联系刘禹锡所处的时代背景,据此分析诗人写作此诗的用意。
提示:刘禹锡所处背景与诗中所写状况是一致的,其吊古伤今的意蕴自现。
高中语文《唐宋诗第三课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金铜仙人辞汉歌》156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
《金铜仙人辞汉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咏史诗的有关知识及其鉴赏要点。
2.学习诗歌比喻、对比、夸张、用典等表现手法。
3.掌握诗歌侧面落笔和正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4.学习本诗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5.了解诗人所处的背景,理解诗人对时代的反思和生不逢时的感慨。
教学重点:诗歌用典、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诗歌语言品析,诗歌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理解诗人的身世之叹。
教学过程:一、咏史诗的知识点回顾:1.咏史诗的特点:凭吊古代人或事,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喟叹朝代的兴亡变化,或感慨岁月倏忽变幻,或讽刺当政者的荒淫无耻,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后的沉思,蕴含了作者伤今怀古的忧患意识。
2.咏史诗的内容:(1)对人或历史表达缅怀之情,或追慕古贤、渴望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
(2)通过仰慕凭吊古人,感慨身世,表现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苦闷。
(3)对昔盛今衰的感叹,咏古实为伤今,讽喻社会现实。
3.如何鉴赏咏史诗:(1)弄清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事实、有关人物、用典。
(2)揣摩历史,了解古人意图所在。
(3)联系作者身世和时代背景,推敲作者对此的态度,古今的联系。
(4)归纳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4.咏史诗的主要表现手法:用典诗歌中借用历史典故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包括对现实生活些问题和个人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或借古讽今。
5.如何分析咏史诗的用典手法;(1)了解典故的来源及其含义。
(2)用典的作用。
用典的作用在唐以前的诗歌主要表现为增加诗歌的容量,使诗歌典雅耐读,富于文采。
唐以后的诗歌主要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用典使诗歌语言精炼,内容丰富,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二、学习《金铜仙人辞汉歌》(一)作者介绍:李贺,字长吉,昌谷(今河南宜阳)人,以乐府诗著称。
他的诗想象丰富,构思奇特,具有极度浪漫主义风格。
诗中反映出对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强烈不满,对劳苦人民的疾苦亦寄予关切。
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诗”教学案并教案
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诗”教学案一、学习目标1、掌握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2、学习咏史怀古诗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二、经典精析阅读下面这首xx,完成1~2题。
xxxxxx濬楼船下xx,xxxx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xx,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xxxx。
[注]西塞山,曾是东吴著名的军事要塞。
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晋武帝命王濬率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
1.首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请简要分析。
2.本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赏析:“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这两句是对当年历史的回顾。
公元279年(西晋咸宁五年),司马炎完成统一的大业,下令伐吴。
在东起滁州西至益州的辽阔战线上,组织了数路大军,向东吴发动了全面进攻。
当时身为龙骧将军的王濬,在益州造战船,“以木为城,起楼橹,开四处门,其上皆得驰马往来”(《晋书·王濬传》),此即诗中所言之“楼船”。
船造好后的第二年,王濬带兵从益州出发,沿江东下,很快攻破金陵,接受了吴主孙皓的投降,从此东吴灭亡。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是承上联具体地写出金陵政权“黯然收”的景况和原因。
“千寻铁锁”是东吴在西塞山下江险碛要处的设防。
它包含有两层意思:一是表明孙皓政权尽管腐败,但还是不愿轻易失国,而进行拚死抵抗的;二是渲染王濬的足智多谋,英勇善战。
当时的东吴,为防御晋武帝的讨代,曾在西塞山一带筑营垒,设江防,并用铁锁链横截长江,以阻挡王濬的楼船。
但王濬用木筏数十,上载麻油火炬,烧融了铁链,直抵金陵城下,迫使吴主孙皓举“降幡”投降。
从历史上看,当时的东吴,非兵不多,将不广,城不固,地不险。
只因孙皓不修内政,荒淫误国,致使“上下离心,莫为皓尽力”(《三国志·孙皓》),所以必然要导致“铁锁沉”“降幡出”的下场。
这个历史教训是深刻的,不能不令人感慨深思。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两句是诗人触景生情,对历史上的兴亡,发出伤心的慨叹。
高中语文《唐宋诗第三课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扩展阅读》151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
小专题教学之【咏史怀古诗】鉴赏——以必修三《咏怀古迹·其三》《马嵬》为例贵阳一中汪呈珍教学目标:①初步掌握鉴赏咏史怀古诗的方法:准确找出诗中古今的连接点,说出诗歌中咏史怀古的作用;②赏析杜甫在《咏怀古迹·其三》中运用的艺术手法,准确把握诗歌中寄寓的情感;③自主赏析《马嵬》一诗中对比和反衬的表现手法,准确把握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把握诗人在咏史怀古诗中寄寓的情感教学方法:群文阅读法、探究法、合作学习法教具准备:导学案、多媒体课件、视频教学时间:2课时【对接高考,明确方向】诗歌的思想内容丰富多彩,作者的观点态度多种多样,但同一类型的诗歌还是具有一些共性的。
把握了共性,便可通过确定诗歌所属类型来判定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咏史怀古诗是高考常见的题材之一,高一学段中必修三唐诗单元中的咏史怀古诗教学,便可为咏史怀古诗的鉴赏奠定一定的基础。
一、专题导入,方法指引“历览古今通得失,观景知人论兴衰”余秋雨说:“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
”回顾我们学过的文学作品,你会发现文人墨客们面对古往今来的变化有着纤细敏锐的神经,“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是陈子昂登幽州台怀古伤己发出的悲叹;“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是李清照面临乌江时借古讽今的伤怀。
当你孤独失意、迷茫彷徨时,你可以在历史的长河中与先贤雅士畅谈;当你感叹世事,满心愤懑时,你可以登临古迹,在沧海桑田的变化中找寻人生的智慧。
我想这便是今天我们鉴赏咏史怀古诗的一大意义。
首先我们来明晰它的概念:【咏史诗】“咏史”就是翻阅古书,以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题材,吟咏或评论所作的诗。
【怀古诗】“怀古”是指登临游览,触景生情,由凭吊古迹引起感慨,抒发情怀的诗。
【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写有“怀古”“咏怀”等。
但因为诗人在创作时常常会兴之所至,妙笔生花,所以咏史与怀古的界限便不再那么清晰了,那今天我们把这两类诗并做一个小专题,一起来实践一下这类诗歌的赏析。
【新人教版】2019-2020高中语文 第一部分 唐宋诗 第三课 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教学案 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
第三课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资料助读]◎释标题西塞山,位于今湖北大冶县东面的长江边,一名道士洑矶,形势险峻,是六朝时有名的军事要塞。
此诗歌咏晋、宋兴亡事迹,慨叹地形之险不足恃,而历史上割据一方的局面,终归统一。
◎知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
唐代诗人,晚年迁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与白居易唱和,世称“刘白”。
诗风爽朗,有“诗豪”之称。
有《刘宾客集》。
◎明背景长庆四年(824)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沿江东下,途经西塞山,即景抒怀,写下此诗。
太康元年(280),晋武帝命王濬率领以高大的战船组成的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
诗人便以这件史事为题。
刘禹锡所处的中唐是藩镇割据的时代,其间虽然在唐宪宗时期出现过短暂的统一,但至刘禹锡写作此诗时的唐穆宗长庆四年(824),河北三镇又恢复到了割据状态。
金陵(今南京)虽是六朝古都,但都是割据一方的政权。
[精要赏析]◎品语言1.“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这一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试加以分析。
提示:赏析词语一般先从动词找起,从内容和情感方面赏析。
参考答案:“下”和“收”字用得好。
“下”,一语双关,既说明由上游向下游进军的路线,又有西晋攻下了东吴的意思;“收”字,写出了东吴的望风披靡。
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何其速也!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声势赫赫,一方是闻风丧胆。
◎析技巧2.“山形依旧枕寒流”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用“依旧”用意何在?提示:“枕”字已含拟人手法,“依旧”含有“怀古诗”的思想。
参考答案: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西塞山超然世外的精神。
“依旧”是说三百年前如此,三百年后的今天仍然如此,但人间的英雄霸主们并不识相,偏要凭借山川险峻,称王图霸,因此难免要一一受到西塞山的嘲讽。
“山形依旧”同英雄们的霸业荡然无存形成鲜明对比,这就更突出了他们的可悲。
◎悟意旨3.联系刘禹锡所处的时代背景,据此分析诗人写作此诗的用意。
高中语文 第一部分 唐宋诗 第三课 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教学案 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
第三课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西塞山怀古[资料助读]◎释标题西塞山,位于今湖北大冶县东面的长江边,一名道士洑矶,形势险峻,是六朝时有名的军事要塞。
此诗歌咏晋、宋兴亡事迹,慨叹地形之险不足恃,而历史上割据一方的局面,终归统一。
◎知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
唐代诗人,晚年迁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与白居易唱和,世称“刘白”。
诗风爽朗,有“诗豪”之称。
有《刘宾客集》。
◎明背景长庆四年(824)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沿江东下,途经西塞山,即景抒怀,写下此诗。
太康元年(280),晋武帝命王濬率领以高大的战船组成的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
诗人便以这件史事为题。
刘禹锡所处的中唐是藩镇割据的时代,其间虽然在唐宪宗时期出现过短暂的统一,但至刘禹锡写作此诗时的唐穆宗长庆四年(824),河北三镇又恢复到了割据状态。
金陵(今南京)虽是六朝古都,但都是割据一方的政权。
[精要赏析]◎品语言1.“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这一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试加以分析。
提示:赏析词语一般先从动词找起,从内容和情感方面赏析。
参考答案:“下”和“收”字用得好。
“下”,一语双关,既说明由上游向下游进军的路线,又有西晋攻下了东吴的意思;“收”字,写出了东吴的望风披靡。
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何其速也!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声势赫赫,一方是闻风丧胆。
◎析技巧2.“山形依旧枕寒流”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用“依旧”用意何在?提示:“枕”字已含拟人手法,“依旧”含有“怀古诗”的思想。
参考答案: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西塞山超然世外的精神。
“依旧”是说三百年前如此,三百年后的今天仍然如此,但人间的英雄霸主们并不识相,偏要凭借山川险峻,称王图霸,因此难免要一一受到西塞山的嘲讽。
“山形依旧”同英雄们的霸业荡然无存形成鲜明对比,这就更突出了他们的可悲。
◎悟意旨3.联系刘禹锡所处的时代背景,据此分析诗人写作此诗的用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课 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秋晚书怀【宋】高士谈肃肃霜秋晚,荒荒寒日斜。
老松经岁叶,寒菊过时花。
天阔愁孤鸟,江流悯断槎。
有巢相唤急,独立羡归鸦。
【赏析】 这是一首触景生情、怀念故国的五律。
既有岁月流逝,对自己行将干枯的伤感,也表达出有国难归的孤寂无奈以及对故国家园的无尽思念之情。
首联借肃肃秋风,荒荒寒日渲染出一片晚秋萧条景象,为全诗奠定了深沉悲切的感情基调。
颔联以“老松”“寒菊”自喻,写自己已风烛残年,行将干枯。
颈联借用典故,表达自己故国难归的孤寂伤感。
尾联写鸟儿尚有巢,而自己却只能孤独地羡慕它们,抒写了无尽的对故园的怀念之情。
作者借景抒怀,将自己的风烛残年与晚秋的松菊、孤鸟,江流、断槎诸事物联系在一起,更显得愁思深沉悲切。
【思考】 这首诗作中流露出怎样的思想感情?【提示】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一、字音辨识1.单音字王濬.(jùn) 降幡.(fān) 芦荻.(dí) 渭.(wèi)城 低徊.(huí) 毡.(zhān)城 咫.(zhǐ)尺 潸.(shān)然 2.多音字衰⎩⎪⎨⎪⎧衰.兰(shuāi)衰.服(cuī) 更⎩⎪⎨⎪⎧更.不归(ɡēnɡ)更.加(ɡènɡ)著⎩⎪⎨⎪⎧著.衣(zhuó)显著.(zhù) 相⎩⎪⎨⎪⎧莫相.忆(xiānɡ)相.貌(xiànɡ) 二、字形辨认⎩⎪⎨⎪⎧àn(黯)然昏àn(暗)⎩⎪⎨⎪⎧降fān(幡)姓Pān(潘) ⎩⎪⎨⎪⎧徘huái(徊)huí(茴)香豆⎩⎪⎨⎪⎧jiāo(娇)娆jiāo(骄)妒 三、词语释义①王气:帝王之气。
②千寻铁锁:指当时东吴为抵抗西晋的进攻而造的几千尺长的拦江铁索。
③降幡:表示投降的旗子。
④故垒:这里指西塞山过去曾为吴国要塞。
⑤铅水:形容铜人的泪水。
⑥衰兰:秋兰已老,所以称衰兰。
⑦春风:指姣好的容颜。
⑧低徊:徘徊,流连。
⑨无颜色:脸上失色,容颜惨淡。
四、名句默写①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X 禹锡《西塞山怀古》)②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王安石《明妃曲二首(其一)》)③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衰兰送客某某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1.走近作者(1)X 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著名文学家。
某某(今属某某)人。
贞元九年(793)中进士,登博学宏词科。
后出任某某、汝州、同州刺史。
开成元年(836),改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
会昌元年(841),加检校礼部尚书衔。
世称X 宾客、X 尚书。
临终前撰《子X 子自传》。
(2)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某某某某)昌谷人。
唐代诗人。
郡望陇西,家居福昌之昌谷,后人因称“ 李昌谷”。
在长安时曾担任过奉礼郎,二十七岁即因病去世。
李贺诗风追求怪奇,主观想象极为丰富,后人因而称为“长吉师心,故尔作怪”。
(3)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
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著有《某某先生文集》。
熙宁二年(1069)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
后病死于江宁(今某某某某市)钟山,谥号“文”,又称王文公。
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2.写作背景(1)《西塞山怀古》这首诗是X禹锡于公元824年(唐穆宗长庆四年),由夔州调任和州刺史,在赴任的途中,经西塞山时,触景生情,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感叹历史兴亡的诗。
此诗表面看是写历史变迁,世事无常,兴衰难料之感,但若联系当时藩镇割据的局面和X禹锡密切关注国事的心态来看,则可知怀古之意实因伤今,作者是在以古为鉴,警示时人。
(2)《金铜仙人辞汉歌》这首诗是元和八年(公元813年)李贺因病辞去奉礼郎职务,由京赴洛途中所作。
其时唐王朝国运日衰,藩镇割据,兵祸迭起,民不聊生;而诗人那“唐诸王孙”的贵族之家也早已没落衰微,报国无门,处处碰壁。
诗人有感于此,因而借金铜仙人辞汉的史事,来抒发兴亡之感、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
(3)《明妃曲二首(其一)》这首诗是王安石于嘉佑四年(1059),任提点东刑狱时所作。
嘉祐三年,王安石上万言书,这封言事书受到了一般官僚士大夫的称赞,却没有从最高统治集团中得到任何反应,他很自然地就把自己的志向和失意与历史故事联系起来,而《明妃曲》就是这样的政治情结的反映,他写了王昭君的孤独其实是写自己政治不得意的孤独。
3.相关知识咏史怀古类诗歌作为唐宋诗词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出唐宋时期诗歌所共有的思想艺术特征;作为一类独立的诗歌题材,经过唐前数百年的涵养和唐宋文人的共同努力,咏史怀古诗词又形成了作为这一类诗歌自身所特有的独特性。
主要特点有:(1)“诗”与“史”的结合。
(2)“咏史”与“言志”的结合。
(3)“古”与“今”的结合。
1.《西塞山怀古》的颔联“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有何特点?【点拨】这首诗的颔联写吴国垂死挣扎的徒劳和被迫出降的丑态。
“千寻铁锁”形容吴军防御工事非常坚固,几乎封锁了整个江面。
然而由于王濬的足智多谋,很快就攻破了吴军的防守。
一个“沉”字,看似平常,实则奇警,它形象地说明了吴国政权也随铁链的沉没,而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的消失了。
“一片降幡出石头”写吴国国君投降时候的丑态。
“一片”极言其渺小,“降幡”含有讽刺嘲弄的意味。
这两句在怀古的内容中寓有深意:一个政权的巩固,靠的不是地形的险要,而是人心;失去人心,任何其他的防御工事都形同虚设。
2.如何理解“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这句诗的含意?【点拨】颈联“人世几回伤往事”句,承上启下,把读者的思想从历史的悲哀中挣脱出来,回到现实,概括了整个南朝三百余年政权中频繁更替的历史,具体说明失去人心,不与民为善的必然结果。
“山形依旧枕寒流”句,山形,指西塞山;寒流,指长江,“寒”字和结句的“秋”字相照应。
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西塞山超然世外的精神。
山川“依旧”,就更显示出人事之变化,六朝之短促,不仅如此,它还表现出一个“江山不管兴亡恨,一任斜阳伴客愁”的意境。
这些从另一个角度对上一句的“伤”字作了补充,所以纪昀说:“第六句一笔折到西塞山是为圆熟。
”3.《西塞山怀古》以芦苇在秋风中颤抖着,发出了悲鸣作结,妙在哪里?请结合原诗作简要的分析。
【点拨】“故垒萧萧芦荻秋”是以景结情,这是诗歌结句的一种技巧,它也是借景抒情的方式之一,是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这破败荒凉的西塞山不就像割据一方的藩镇吗?他们最终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
其讽刺入木三分,而诗人对割据一方的藩镇势力的警告可谓义正辞严。
4.《金铜仙人辞汉歌》的意象有何特点?【点拨】这首诗意象奇特。
如果说“秋风”“马嘶”仅能表现一般的伤感,还显得平凡普通的话,那么“土花”“酸风”则恐怕非常人所能想到的。
普通的事物在诗人笔下变得不再普通了。
再如“铅水”,诗中用其比泪水,形象而奇特。
泪水之多才重,之重则如铅,情感不言,自在其中。
其他如“衰兰”“荒凉”月、小“波声”等意象的选择无不新颖独特。
其实,就整首诗来看,“金铜仙人”这一形象本身也就很特别。
诗人不说自己的所见所感,却说“金铜仙人”的所见所感,充满神幻色彩。
同时,“金铜仙人”是汉历史的见证,从它眼中的所见来写就更加真实,从它心中的所感来写也更加深沉动人。
5.王安石的《明妃曲二首(其一)》与其它歌咏昭君出塞的诗篇有何不同?【点拨】歌咏昭君出塞的诗篇,从西晋一直到清末,层出不穷,各具风貌。
“如何一段琵琶曲,青草离离咏不休”(元·虞集《昭君出塞图》),诗歌的主题或以感伤凄凉立意,或从昭君的境遇着眼,或嘲讽汉元帝的薄情寡恩,或咒骂毛延寿的贪利忘义,或直言不讳,哀叹国势不振等等。
纵观众多歌咏昭君之作,王安石的《明妃曲》可谓是这类题材作品中的佼佼者。
本篇立意高远,人物性格刻画形象饱满,寓意精警,耐人寻味。
尤其诗中形象与议论相结合,使作品纵横跌宕,深含理趣,赋予了这篇诗歌不朽的艺术魅力。
王安石的《明妃曲二首(其一)》历来为人们所传诵,你认为这首诗什么地方最值得欣赏?【各抒己见】A认为:中国古代所言胡汉之分,实质不在血统而在文化。
杜甫写明妃也是着重写“环佩空归月夜魂”,这与王安石写的“着尽汉宫衣”,实际是同一手法。
杜甫、王安石皆设想通过“不改汉服”来表现明妃爱国爱乡的真挚感情,这种感情既不因在汉“失意”而减弱,更不是出于对皇帝有什么希冀,不是“争宠取怜”。
因此,感情更为纯洁,形象更为高大。
B认为:C认为:一、写法归纳对比手法的运用《西塞山怀古》诗的前四句以豪迈的笔力追述西晋王濬率水师顺江东下,冲破一切阻挡直抵金陵,迫使东吴孙皓投降的史实,五、六两句从东吴的覆灭联想到东晋以来几个小朝廷破灭的史实,提醒当朝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
结尾两句用今昔对比的手法,映衬出那些无人过问的故垒,在瑟瑟秋风中是如此的荒凉冷落,形象地给唐统治者指出历史的见证。
凭吊古迹,议论往事,借古喻今,给人以启示,是这首怀古诗的鲜明特点。
二、技法指导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
对比手法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
写作中的对比手法,就是把事物、现象和过程中矛盾的双方,安置在一定条件下,使之集中在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中,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
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三、随堂练笔请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写一个片断,表达对农民工子女渴望和城里人一样平等的理解之情。
四、他山之石他们背起书包,小心翼翼地融入到城市的生活。
可是却在“城市人”异样的眼光中,第一次明白了户口与暂住证的区别。
他们都是父母心头的宝啊!却过早地承担了不属于这个年龄的负担。
放学回家,他们做好简单的晚饭,父母还在工地或菜场上劳作;午夜醒来,泪眼中城里的星空没有家乡的明亮;悄悄许愿,希望明天他们的打工子弟小学不会因交不出电费而被查封……一、课内素材开发某某遍地金一次,苏东坡到王安石家作客,在王安石书房里看见一首未写完的咏菊诗,开头两句是:“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遍地金。
”东坡想,菊花在秋霜中开放,纵然焦干枯烂,也不落瓣,何来“遍地金”?他断定王安石写错了,便提笔续写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