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课堂深度学习的四项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促进课堂深度学习的四项策略
如今,深度学习已经广泛成为一种关注学生深层理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学习方式,厘清当前教师对“课堂深度学习”的认识误区,分析其产生的缘由并提出相应策略,对深度学习真正“落地”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能动学习:培育“核心素养”的方法论
深度学习研究为我国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
2013年底,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筹划并组织开发了“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以此来力图解决当前学校课堂中面临的问题,并提炼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教学理论和实践经验。
课堂深度学习是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知识的理解与创造,实现认知结构完善、实践能力发展和复杂情感体验的过程。
课堂深度学习存在于课堂这一特定情境之中,尤其关注学生学习结果的丰富性、学习环节的完整性和学习过程的引导性,教师倘若对其把握不准,很容易陷入三大误区。
1、重“难”轻“得”
以单一的知识目标掩盖了课堂深度学习的多维学习结果。
有些教师认为,教学内容越难,就越能实现学生课堂深度学习,以“难”为“深”,这是完全错误的。
事实上,教师片面加大难度,一方面极易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更为严重的是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发展,学习内容过于艰涩,十分容易让学生产生“挫败感”,继而产生厌学
心理。
所以,当教师一味地追求知识难度,以知识的难度代替学生学习的深度时,学生在课堂中的实际收获是非常有限的,甚至可能因为“受挫”而对后续学习产生消极影响。
而这种重“难”轻“得”的现象,归根结底源于教师只关注学生能否通过课堂学习掌握相应知识,比如教师认为学生学得“好”就是会做难题、能在相应的考试评价中获得好成绩,而忽视了这些知识对学生真正意义在哪儿,这样只会导致学生所学到的知识越来越粗浅和零碎。
为了让老师摒弃这种错误认知,我们必须明晰深度学习究竟要达成什么目标。
事实上,课堂深度学习所强调的是多维度的学习结果,最终会让学生发生三方面改变:
其一,学生认知结构的完善。
学生通过课堂深度学习,能超越个体经验的局限,获得对事物的基本认识与理解,了解其内在的规律和过程,形成具有清晰性、稳定性、概括性、包容性、连贯性和可辨别性的知识结构。
其二,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
课堂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走出学校、更好地走向实践。
在课堂深度学习中,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操作体验等多种方式了解实践的方法和相应规范。
课堂深度学习尤其强调学生基于对知识的理解、合理地进行迁移和应用,尤其是在特定问题情景中,能够运用已有知识、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究其实质,这也是一个学生实践能力发展的过程。
其三,学生复杂情感的体验。
课堂深度学习必须关注学生情感的
体验、价值的引导和意义的追寻,关切学生的精神世界、意义世界和生命成长。
学生通过课堂中的学习来认识自己、理解他人和社会、理解生命的意义并形成了一定的价值观念。
2、重“高”轻“低”
以部分学习环节代替课堂深度学习的完整过程。
深度学习是相对于只强调机械记忆、简单提取和浅层理解的浅层学习而提出的,关注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
有老师对课堂深度学习和高阶思维的理解过于片面,以致重“高阶思维”轻“低阶思维”:有的课堂只重知识的“拔高”而忽略了学生对基础概念和原理的学习;有的课堂过于强调“迁移”,而忽视了学生对文本本身的“理解”。
例如一节历史课上,学生对于刚刚学习的历史事件还没有完全掌握,老师却已经延伸了许多宏大的纵深问题。
这固然是想要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但是由于学生基础知识不充分,课堂效果并不好。
虽然深度学习是针对浅层学习提出的,但倘若教师将两者完全割裂,只是片面强调高阶思维而忽视学生对知识的基本记忆和理解,只会让学生没有完全理解所学内容。
“地基”不稳,“高楼”岂能建成?即使建成,也是摇摇欲坠,禁不起风雨岁月。
这种重“高”轻“低”现象源于教师以课堂深度学习的部分环节代替了整个发生机制。
虽然在研究早期,深度学习是基于浅层学习的弊端而提出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深度学习与浅层学习是完全“对立”和“割裂”的。
在现实中,课堂深度学习不仅要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等相对复杂的高阶思维活动,这意味着学生的低阶思维活动和高阶思维活动都应该被重视,因为“深度学习并不排斥浅层学习,而是与浅层学习是一个单独的连续统一体”,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所以,教师要精心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以确保学生能有完整的思维活动,绝不能以部分代替整体。
如何更好地实施课堂的深度学习呢?可以通过四个环节来展开:一是激活,即教师基于对“学情”的把握,找准触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燃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进入“预热”状态。
虽然这一阶段比较短暂,但它将发挥重要的控制执行作用,直接影响着学生后续的学习状态和持续关注度。
二是联结,即学生在深度的认知加工过程中、逐渐建立起已有知识经验与新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
一方面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逻辑关联;学生要能理清整个学科知识体系与新知识之间的整体与部分关系、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前后顺序”和“左右平行”关系;另一方面促进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经验之间的关联,用新知识来更好地“解释”已有的经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
三是评价,即学生在“联结”之后,对自己的知识结构及认知过程进行评判和分析。
其中,对新旧知识关系的评价决定了新的知识结构形成的两种方式:当新旧知识具有一致性时,学生原有知识结构维持不变,知识总量得以扩充和丰富;当新旧知识存在一定冲突时,学生原有知识结构将得到调整和重建。
四是迁移,即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准确提取与综合运用,具体可分为两种:纵向迁移,即学生将所学新知识作为知识基础用以学习更复杂的知识,以实现原有知识结构的扩充与完善;横向迁移,即学生把所学新知识运用到类似的问题情境中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所学知识外显化,并实现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
3、重“学”轻“教”
以学生自己的学习遮蔽了课堂中教师充分的引导。
一节初中数学习题课上,老师设计完全由学生自己讨论并讲解所有习题,但部分题目综合性强、难度较大,即使个别学生自己能完成,但因为对解题思路和方法讲解不够清晰,教师又缺乏相应点拨,所以多数学生对此类题仍然“茫然不知何解”。
学生自主学习,不是学生自己学习。
有些教师将课堂深度学习简单地等同于学生自己学习,教师几乎完全放手。
但在实践中,学生在课堂上看起来在“深度参与”,实际上因为缺乏教师的有效引导而陷入形式化、表面化和简单重复的学习中。
重“学”轻“教”,其实质是忽视了教师在课堂深度学习中的影响和作用。
课堂深度学习反对的是教师支配、控制和决定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但不反对教师合理的引导作用。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而学生的学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倘若为了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而忽略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实际是将教与学粗暴地进行了割裂,将两者置于相互矛盾的地位。
当然,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任何引导,只有在触发或优化学生的
学习活动时,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所以,教师要准确把握在自己课堂中的地位与作用,切实促进学生的课堂深度学习。
教师促进课堂深度学习四项教学策略
教师要促进学生课堂深度学习,不仅要准确把握课堂深度学习的内涵,还要基于对学生的分析,对课堂学习目标、内容、活动、评价进行精心设计和系统实施,促进学生在课堂中持续地进行深度学习。
1、分析,确定丰富而复杂的教学目标
课堂深度学习的结果应该是丰富而复杂的,所以,教师要促进学生课堂深度学习,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是什么?而这是建立在对学生的“纵横”分析基础之上的。
“纵向”分析以“过去—现在—未来”为线索:
“过去”指向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因为已有知识直接影响着学生后续的学习,关注学生已经学习知识内容、了解其认知结构,才能更好确定学生进行课堂深度学习的“起点”。
“现在”指向学生当前的生活经验。
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现实生活”,才能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学习内容之间搭建一座“桥梁”,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分析、应用和迁移。
“未来”是指学生通过一节课学习之后可能会获得的知识、能力和情感。
教师对“未来”分析的关键在于把握学生“将有”与“已有”知识、经验和能力之间的内在关联。
“横向”分析以“整体—部分—个体”为线索:
整体上,教师可以从区域特点、学校特色等把握本校学生的基本
特点;
部分上,教师从发展和关联的视角,分析所教学段、特定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以及特定班级学生在认知、实践和情感上的特点;
个体上,教师要基于对学生的充分了解,把握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
只有基于纵横全面的分析,教师才可能确定合理的课堂教学目标。
但需要注意的是,要促进学生课堂深度学习,课堂教学目标的内涵应该是丰富多元而非贫乏单一。
所以,教师绝不能以偏概全,只重视其中某一方面而忽视了另一方面;同时要关注教学目标各要素之间所具有的内在关联,不能将这些要素简单地罗列或者僵化地“堆积”。
2、解读,挖掘教学内容的多重价值
课堂深度学习是以特定的学习内容为载体而实现的。
对于教师来说,要通过课堂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就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度挖掘和多维解读。
其一,“背景”解读。
学生深度学习的内容并非绝对客观而抽象的,而是产生于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之中。
对特定知识“背景”的解读有利于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
其二,“关系”解读。
任何学科知识都不是孤立的、碎片化的,所以,教师不仅要重视这些概念和原理的基本内涵,还要能够准确把握它们彼此之间的本质关联。
其三,“方法”解读。
教师只有对知识所承载的思维方法进行解读, 才能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学科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 举一反三, 真正实现对知识的创造和迁移。
其四,“意义”解读。
教师只有分析并向学生呈现知识对于拓宽学生与自我、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之间的意义,才能帮助学生通过课堂深度学习来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和精神力量,进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3、实施,尊重学生课堂深度学习的完整性
课堂深度学习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设计和系统实施。
对于学生课堂深度学习的不同环节,教师要有不同的实施重点和策略。
其一,创设情境,引发学生认知冲突。
教师要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就要善于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这一情境既要与学生学习该内容的前概念、已有经验密切相关;又要明确指向特定学习目的,体现所学内容的学科本质;还要能够激发所有学生积极参与和持续思考的兴趣。
其二,及时“搭桥”,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与生活经历、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
教师既要善于发现新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之间的关联处与契合处,帮助学生用已有经验来支持新知识的学习;又要引导学生在“回忆”中提取与之相关的已有知识,形成关联。
其三,设问“比较”,帮助学生形成相应知识结构。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帮助学生学会“比较”,引导学生对新旧知识、不同概念和原理进行判辨,对知识与经验之间的关系加以分析,以发现知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其四,再设情境,帮助学生迁移。
这一环节的情境创设不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而在于通过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帮助学生运用所
学知识,以批判的态度来思考、理解情境,以证据来推理、解决问题,在实现知识迁移和有效运用的同时,形成学生自己具有探索性的见解甚至质疑。
4、评价,促进学生课堂深度学习的持续推进
评价对课堂深度学习的推进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可以通过评价来为学生“搭梯子”,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思考学习内容,及时调整学习方法与策略,促进学生课堂深度学习的持续推进。
一方面,教师对学生课堂学习的评价要及时、全面和准确。
首先,教师要关注学生课堂学习的整个过程,以便能够及时作出相应的分析和判断。
其次,教师对学生课堂学习的评价要全面,不仅要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重视学生对学习资源的选择、学习方法的运用、学习时间的安排、努力程度等。
再次,教师对学生课堂学习评价要准确,不能仅凭刻板印象或者表面现象来评判,而要挖掘现象背后的根源,精准找到本质问题。
另一方面,教师要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方式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
评价只有及时反馈给学生、被学生接受,评价才能发挥真正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教师要采取恰当的方式、简明清楚地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让学生既愿意接受认同评价结果,又能明确改进方向,进而不断自我调整,真正实现课堂深度学习的持续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