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研究生自主课题

合集下载

我国八年级学生几何直观能力水平及发展建议

我国八年级学生几何直观能力水平及发展建议

我国八年级学生几何直观能力水平及发展建议杜宵丰;周达【摘要】培养和发展中小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是我国数学新课改的重要目标之一.对我国东、中、西部三个地区83,792名八年级学生进行几何直观能力学业质量监测,结果显示:我国八年级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总体水平一般;不同地域、不同学业水平学生之间的几何直观表现存在明显差异,不同性别学生之间的几何直观表现基本没差异;相较于几何问题和统计问题解决能力,学生利用图形解决代数问题的能力相对较弱.为了提高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教师应该运用图形直观指导学生认识新知识和解决问题,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可视化的支持作用,同时在数与代数领域着重提高学生的几何直观水平.【期刊名称】《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年(卷),期】2018(000)002【总页数】6页(P40-45)【关键词】数学;几何直观;八年级学生;学业质量监测;可视化【作者】杜宵丰;周达【作者单位】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北京100875;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423.04一、问题提出培养和发展中小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是我国数学新课改的重要目标之一。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首次提出“几何直观”,并将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作为高中必修阶段系列课程的基本要求。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几何直观”作为数学课程的核心概念被正式提出,并明确几何直观主要在于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

[2]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组最新提出的数学核心素养的基本成分,把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概括为直观想象。

[3]几何直观属于中国数学教育界的一个专有术语。

国内学者将其描述为借助于见到的(或想象出来的)几何图形的形象关系,对数学的研究对象(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进行直接感知、整体把握的能力。

[4]国外研究中没有与几何直观直接对应的研究,但它可以被归入到一个更大的概念——可视化(visualization)。

高中英语情境化试题命制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探索

高中英语情境化试题命制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探索

高中英语情境化试题命制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探索摘要:随着新课标教育理念的深入推行,对高中英语试题命制提出了更高的建议,突出培养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求。

英语是高中教育体系中一门重要的语言学科,情境创设是当前教育教学当中重要的教学形式,能够有效传递价值取向,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思维认知能力的重要载体,对学生英语学习关键能力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为顺应当前教育模式的新变化和新趋势,结合英语学科特点,高中英语教师需要充分注重情境化试题命制的有效实施,灵活挖掘命题要素,构建情境化命题制,以充分考察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实践探究能力,实现深度学习。

基于此,本文将结合情境化试题命制基础理念,深入探究如何有效进行高中英语情境化试题命制的有效实施。

关键词:高中英语;情境化试题;理论;实践引言:在新高考制度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语情境化试题命制的实践成为广大英语学科专业教师的重要研究内容,强化情境创设的应用是有效促进学生对英语知识与技能的灵活迁移与实践运用能力得到发展提高的重要途径。

基于此,在核心素养体系下,英语教师需要加强情境化的应用,不仅需要重视学生对英语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还需要积极打破传统命题模式,立足于生活实际,把握情境主旨理念,构建情境化试题命制,从而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帮助学生对英语知识技能的有机融合渗透,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提升,以达到有效考察学生英语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的目的。

一、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情境化命题英语知识贯穿于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实践当中,英语教师在进行情境化试题命制的过程中需要注重英语知识充分贴切与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将日常生活中以及国际社会实践中常有关于英语知识的相关问题融入到英语试题命制中,以凸显出强烈的现实意义,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现实社会的大环境当中,关注身边的国际信息问题,实现知识的有机迁移,帮助学生对基本知识与技能在生活实践中应用能力的提升,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以及促进学生形成科学正确的英语学习态度和观念。

中国基础教育质量评价与提升协同创新中心

中国基础教育质量评价与提升协同创新中心

中国基础教育质量评价与提升协同创新中心高中教育研究中心简介为全面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精神,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北京师范大学与有关协同单位积极面向国家教育重大战略需求,成立了中国基础教育质量评价与提升协同创新中心。

该中心以基础教育质量评价与提升为重点,从学前、小学、初中、高中四个层面开展基于证据的质量评价与提升工作。

高中教育研究中心的工作是其重要工作之一。

普通高中教育处于国民教育体系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对于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但从总体上看,我国普通高中教育仍存在着培养模式单一、应试倾向严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重视不够,办学模式趋同、缺乏活力和特色,缺乏与高校衔接、支撑保障机制不完善,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学校差距较大等突出问题。

为此,中国基础教育质量评价与提升协同创新中心在高中教育方面的研究重点是:1、围绕高中教育的性质任务与发展战略,创新体制机制,深入展开理论与实践层面的探索、交流与对话,形成具有国际视野、符合中国国情的高中教育发展模式,为国家高中教育发展战略提供决策咨询,实现理论创新与实践自觉,推动普通高中高质量、有特色、多样化发展。

2、创新测量与评价手段,开展高中教育质量研究。

通过开展高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研究,准确把握高中教育对象的身心特征,研发适合不同区域的、符合高中教育基本规律的质量监测与评价的标准和工具,研究突破高中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的关键技术难题,全面建立基于证据的高中教育质量提升的策略与机制。

3、探索基于评价的基础教育质量综合改进模型,为提升高中教育质量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和试验示范基地。

根据评价结果,梳理和总结高中教育教学改革与学校管理体制机制的经验,分析和诊断高中教育体制机制所面临的困扰与障碍;探索建立高中—大学贯通的人才选拔综合评价体系和机制。

围绕学校课程管理制度创新、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课程制度创新、跨班级修读、跨年级选修、学生生涯规划、学与教的变革、综合实践活动、评价与考试改革、校本研修与教师专业发展、学生社团与学生活动等重点领域以及高中与初中、高中与大学衔接等关键问题,进行联合攻关,共同推进高中教育改革走向深入。

21世纪核心素养的框架及要素研究21世纪核心素养的框架及要素.

21世纪核心素养的框架及要素研究21世纪核心素养的框架及要素.

JO URNALO F EAST CHINA NO RMALUNIVERSITY Educational Sciences No.3, 2016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6.03.00421世纪核心素养的框架及要素研究 *师曼 1刘晟 2, 3刘霞 4周平艳 5陈有义3刘坚 3, 5魏锐 6, 3(1.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 2.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3.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 ; 4.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5.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 ;6.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 , 北京 100875摘要 :各国际组织和经济体教育目标的共性与特性 , 决定了它们在选取素养要素与搭建框架方面存在异同 , 如 OECD 、欧盟、美国 P21、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大陆以及俄罗斯等 21世纪核心素养框架均各具特色。

全球 29个框架中的素养条目经梳理与合并 , 最终形成两类共 18项核心素养。

这些素养在不同框架中被收录的情况不同 , 且受经济体的收入水平影响 :中等及以下收入经济体对“ 学会学习与终身学习” 素养的关注度显著高于高收入经济体 ; 高收入经济体对“ 自我认识与自我调控” 素养的关注度显著高于中等及以下收入经济体。

这 18项核心素养及其受关注情况提醒素养框架开发者 :既要关注国际教育发展趋势 , 也应关注自身需求 ; 既应关注素养框架内部层级结构 , 也应注意素养发展进阶研究等。

关键词 :核心素养 ; 素养框架 ; 关注度 ; 经济发展水平一、各具特色的 21世纪核心素养框架案例为应对时代变化与未来发展的多项需要 , 各国际组织或经济体制订的核心素养框架均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 同时 , 由于国际组织制定框架的初衷和服务对象各有不同 , 经济体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与文化特征也有差异 , 这些框架的具体目标阐述又略有不同。

有的框架旨在帮助公民实现成功生活并发展健全社会 , 如 OECD (2005 等 ; 有的以培养学习能力为目标 , 指向终身学习 , 如 :欧盟 (European Commis-sion , 2006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LMTF , 2013 与中国台湾 (台湾“ 教育部” , 2004 等 ; 有的以培养创造力和创业精神为导向 , 关注 21世纪职场需要 , 如美国P21(U.S.Department of Labor , 1991 、 APEC (APEC , 2008 与加拿大(C21Canada , 2012 等 ; 有的突显核心价值观 , 培养有责任感的合格公民 , 如 :新加坡(Singapore Ministry of Education , 1998 、中国香港 (香港课程发展议会 , 1996 、中国大陆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2001; 2014 与韩国 (姜英敏 , 2008; 朴顺景 , 2014 等 ; 还有的重视公民日常生活和文化休闲质量 , 如 :俄罗斯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Science of the RussianFederation , 2002 等。

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

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

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陕西师范大学分中心2016年度课题申报书课题名称课题主持人责任单位填表日期2016年3月课题主持人的承诺与成果使用授权一、本人认可所填写的课题申请书为有约束力的协议,并承诺对所填写各项内容的真实性负责,保证没有知识产权争议。

同意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陕西师范大学分中心有权使用课题研究成果所有数据和资料。

课题申请如获准立项,在研究工作中,接受课题委托单位的管理,并对以下约定信守承诺:1.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遵守我国《著作权法》和《专利法》等相关法律法规;遵守我国政府签署加入的相关国际知识产权规定。

2.遵循学术研究的基本规范。

科学设计研究方案,采用适当的研究方法,如期完成研究任务,取得预期研究成果。

3.尊重他人的知识贡献。

客观、公正、准确地介绍和评论已有学术成果。

凡引用他人的观点、方案、资料、数据等,无论曾否发表,无论是纸质或电子版,均加以注释。

凡转引文献资料,均如实说明。

4.恪守学术道德。

研究过程真实,不以任何方式抄袭、剽窃或侵吞他人学术成果,杜绝伪注、伪造、篡改文献和数据等学术不端行为。

成果真实,不重复发表研究成果;对课题主持人和参与者的各自贡献均要在成果中以明确的方式标明。

5.维护学术尊严。

保持学者尊严,增强公共服务意识,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维护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声誉,不以课题名义牟取不当利益。

6.遵守课题管理规定。

7.课题研究成果发表时须在醒目位置独家标明“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陕西师范大学分中心2016年度课题(课题编号:××××)成果”字样,课题名称与课题立项通知书相一致。

凡涉及政治、宗教、军事、民族等问题的研究成果须经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同意后方可公开发表。

8.标明课题研究的支持者。

要以明确方式标明为课题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非课题组个人和集体。

9.正确表达科研成果。

【北师大考研辅导班】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考研科目考研参考书考研分数线考研经验

【北师大考研辅导班】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考研科目考研参考书考研分数线考研经验

【北师大考研辅导班】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考研科目考研参考书考研分数线考研经验启道北师大考研辅导班,为考生提供全面得北师大考研信息,包含招生目录,考试科目及参考书,招生简章,报考条件,考研经验,考研分数线与报录比,考研真题及答案等,欢迎来砸窗!【北师大考研辅导班】-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考研招生简章一、招生人数我校2018年拟招收硕士研究生3700人左右,专业目录上各学部(院、系)、各专业所列招生人数包含拟接收推荐免试生人数(点击此处查询接收办法),招生人数仅供参考,最终招生总人数以正式下达的招生计划文件为准,录取阶段可能会根据生源情况及考试成绩等进行微调。

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援藏计划和退役大学生士兵计划属于专项计划,招生名额单列,详情见附件。

二、报考条件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3.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我校规定的体检要求。

4.报考学术学位考生的学历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2018年9月1日前须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

含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及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届时可毕业本科生)。

(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人员。

(3)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满2年(从毕业后到2018年9月1日)或2年以上的,以及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的人员,按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条件为①修完大学本科全部必修课程;②在所报考专业领域的学术期刊上以第一作者发表过两篇以上(含)论文;③报考专业与所学专业相同或相近。

(4)已获硕士、博士学位人员。

(5)在国(境)外获得的学历(学位)证书须通过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认证。

国防生及现役军人报考,还应遵守解放军有关报考要求。

非应届在读研究生(含单证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报考,须在报名前征得就读院校同意,并在录取时先办理原就读院校的退学手续。

做好科学教育加法_以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促立德树人

做好科学教育加法_以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促立德树人

06极端天气频发,全球变暖,海洋酸化,日本核污水入海……面对诸如此类的社会性科学议题,我们意识到现在所处的世界并不平静。

凭借科技进步,人类宣称进入现代化社会,但又不得不面对各种资源枯竭、环境危机以及价值观、利益冲突等,思忖人类自己与地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彷徨于科技崇拜与科技批判,人类需要全面反思自己所秉持的人地观和科学观,考量下一代的教育问题。

社会性科学议题(Socioscientific Issues,SSI),是指与科学、技术密切相关的复杂社会问题,例如气候变化、能源枯竭、食品安全等,关乎人类与地球的可持续发展。

将SSI引入中小学课堂,组织学生开展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SSI-based Learning,SSI-L),旨在通过创设与现实密切相关的真实情境,鼓励学生综合运用科学、技术、经济、政治、道德、法律等多学科知识,解决结构不良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校教育中教学与现实分离、学校与社会脱节的短板,让学生有了学以致用与跨学科学习的机会。

议题学习中涉及的科学论证、科学推理、科学建模、道德推理等探究实践,能够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创新意识与道德品质,五育融合地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因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科学教育界、国际大型测评项目PISA等一直倡议以SSI-L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与终身学习能力。

下文着重从三个方面来论述我国中小学推行SSI-L对于深化素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满足人才培养需求、助力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等方面的重要价值与独特作用。

地球“人类世”对科学与人文融合的素养诉求人类正在成为影响地球表层地质变化的巨大力量。

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大气化学家保罗·克鲁岑(Paul Crutzen)提出“人类世”(Anthropocene)新地质年代概念,并得到学界认同。

与大气化学家发现的18世纪后期大气中二氧化碳和甲烷浓度开始显著上升的现象相呼应,21位地质学家的地层学研究结果表明,18世纪末以来的地球表层确实发生了显著变化,这也正对应着瓦特改良蒸汽机、人类开启工业革命之时。

推进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三级协同助力教师发展

推进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三级协同助力教师发展

2021年第5期第37卷(总第485期)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No.5 ,2021Vol.37Total No.485推进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三级协同助力教师发展何颖、孔祥华2(1.吉林省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吉林长春130022;2.长春职业技术学校,吉林长春130028 )摘要:加强对基础教育质量的监测与评估是保障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随着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实施,我们亟待关注如何 以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为驱动,构建省、市(县)及学校的教育质量监测三级协同联动的工作机制。

整合优化监测、培训、教研、督导管理,充分发挥监测的多重功能,共同致力于教师发展关键词:教育质量监测;三级协同;教师发展doi: 10.16083/ki. 1671-1580.2021.05.005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教育改革发展的新任务,树 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

2015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 监测方案》规范了质量监测工作实施,推动了制度 建设。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 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整体设计规划了教师 发展蓝图,聚焦教师专业素质能力发展。

2019年,吉林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吉林省国家教师发展协同创 新实验基地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提出以机制创新 为动力促进教师发展。

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质量监 测的根本目的,而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在于教师的 专业发展。

立足国测,构建省、市(县)、校三级联动 协作的体系保障,增强横向和纵向的合作,聚焦教 师专业发展,促进我省教育质量监测功能的有效 发挥。

一、构建教育质量监测区域三级协作机制协作联动,即是相互关联的部门通过合作建立 相互作用关系和共振放大效益,形成高效有序的创 新机制。

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对学校办学、学生成长、教师发展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而教育监 测的实践需要各级各部门共同努力。

新加坡O-level生物学学业考试试题分析

新加坡O-level生物学学业考试试题分析
例如,学生在完成上题练习后,就补充提问:你还 能提出哪些问题?选择其中一个作答。学生在解答时 就提出了如下一些较好的新问题:
(1)他们再生一个孩子患病的概率多大? (2)他们再生一个患病男孩的概率多大? (3)他们再生一个孩子患色盲病的概率多大? (4)他们再生一个孩子只患色盲病的概率多大? (5)他们再生一个孩子既患白化病又患色盲的概 率多大? (6)他们再生一个孩子正常的概率多大? 通过上述新问题,可不难看出学生在翻新思维,将 已有知识不断扩展,寻求问题的多样性,迸发出了许多 求异思维的火花。并且,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学习热情 和兴趣,这时再组织学生进行相互反馈和交流,其举一 反三、触类旁通的反馈效果不言而喻。同时,也能很好 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思维的发散性和 创新性。
'I,l●’●,,l,''●●,,,’,'-l,●,,’I,',',●,,’●’l'''
主要参考文献 [1]郭宝仙.核心素养评价:国际经验与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
2017,37(4):48—55. [2]0EcD.PIsA 2015 Results(Volume I):Excellence and Equity in
例如,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必修2)第38页第 4题:人的白化病是常染色体遗传,正常(A)对白化 (a)是显性。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既患 白化病又患色盲的儿子。
(1)这对夫妇的基因型是怎样的? (2)这对夫妇的后代中,是否会出现既不患白化 病也不患色盲的孩子?试写出这样孩子的基因型。 学生完成了该练习后,教师就及时地补充: (3)这对夫妇生出正常孩子的概率有多大? 这样题目看起来只是稍做补充,但对该类遗传问 题基本的解题思路和技巧,却要进行系统而完整地训
Education[M].Paris:0EcD Publishing,2016:“. [3] EPH.Level Yearly Examination Questions [M]. singapore:

基于幼儿视角的师幼互动质量评价

基于幼儿视角的师幼互动质量评价

*本文为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自主课题“幼儿园教师科学领域PCK 的测量与评价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BJZK-2018A2-18032。

**通讯作者:李丽,博士,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讲师,基于幼儿视角的师幼互动质量评价*李丽1,2**乔凤铃3(1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上海,200062)(2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华东师范大学分中心,上海,200062)(3大风车双语幼儿园,常州,213001)【摘要】本研究对25名幼儿和2名专任教师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随班观察,还通过访谈了解幼儿对教师在教学支持、情感支持和行为管理三个维度所表现出的态度和方式的认知及幼儿对此的期望。

基于研究结果,研究者提出相关建议,包括开展教学支持方面的培训,重视情感分享与表达活动,使用积极的行为管理方式等。

【关键词】幼儿视角;师幼互动;质量;评价【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9)05-0007-06No.5,2019General No.7992019年第5期(总第799期)幼儿教育(教育科学)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Educational Sciences)·课程与教学·师幼互动是指幼儿园教师和幼儿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行为及其动态过程(卢乐珍,1999)。

教师的内隐观念、对幼儿的认识与期望等会通过不同形式的互动传递给幼儿,对幼儿产生影响。

〔1〕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教师观念的感知以及对教师的期望等又会影响其对教师互动信号的感受(莫源秋,2003)。

当教师互动行为的意图与幼儿的认知与期望一致时,幼儿接受教师的互动行为,并通过内化作用于幼儿自身的发展(卢乐珍,1999)。

当幼儿对教师互动信号的认知、期望与教师互动行为所传达的意图存在差异时,幼儿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的互动行为,这可能会导致师幼互动不顺畅,互动质量降低,进而对幼儿自身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农村小学寄宿生心理资本的异质性及其社会适应基于潜在剖面分析的证据

农村小学寄宿生心理资本的异质性及其社会适应基于潜在剖面分析的证据

农村小学寄宿生心理资本的异质性及其社会适应:基于潜在剖面分析的证据 *吴 旻1,2 孙丽萍3 梁丽婵4 边玉芳4(1 赣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赣州 341000) (2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北京 100875) (3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北京 100048) (4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北京 100875)摘 要 基于个体中心的视角,考察农村小学寄宿生心理资本的异质性,并进一步探索农村小学寄宿生心理资本与社会适应的关系。

采用农村小学寄宿生心理资本问卷、积极消极情绪量表、亲社会行为问卷等对636名农村小学寄宿生进行测查。

结果表明:(1)农村小学寄宿生的心理资本存在明显异质性,分为“低心理资本型”“中心理资本型”“高心理资本型”3种亚类型。

(2)不同亚类型寄宿生在性别、年级、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上均无显著差异,在回家频率、家庭结构上差异显著,间隔一周以上回家、不完整家庭的寄宿生更可能分布在“低心理资本型”群体中。

(3)不同亚类型寄宿生在社会适应状况上差异显著,“高心理资本型”寄宿生在情绪、行为、学业表现上,显著优于“中心理资本型”和“低心理资本型”寄宿生。

关键词 农村小学寄宿生,心理资本,社会适应,潜在剖面分析。

分类号 B844.11 引言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快速城镇化进程以及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短短10年间,我国37万所农村学校被撤并,农村寄宿生群体规模随之大增,特别是出现了大批低龄的小学寄宿生群体。

目前,我国农村寄宿生群体规模已超过3200万人,其中小学寄宿生达1080.8万人,占农村小学生总数的10.9%(教育部, 2012)。

尽管近年来,农村寄宿学校的硬件设施得到了有效改善,但由于小学生生理与心理尚不成熟,人格未完全独立,家庭依恋较强(李勉, 张平平, 张兴慧, 王耘, 2015),过早的寄宿对其发展有着较大的负面影响(邬志辉, 史宁中, 2011; Schaverien, 2015)。

以立德树人为目标 构建学科育人体系——从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科教育转型谈起

以立德树人为目标 构建学科育人体系——从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科教育转型谈起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进一步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

立德树人已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充分体现了党和人民对教育的殷切期望,集中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与时俱进的创新。

[1]而学科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路径,其育人功能是教育发展关注的重点,但立德树人在学科教育中如何实现却没有较好的着力点。

目前,随着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育价值观正在被构建和完善,新的高中课程标准详细阐述了核心素养在各个学科中的凝练和聚焦,为学科育人提供了可操作的路径,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的学科核心素养育人价值体系逐渐被建构了起来。

但是如何在具体实践的层面厘清学科育人的价值以及立德树人对学科育人的要求,如何在学科教学中利用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模式去实现立德树人和学科育人的价值,是值得进一步挖掘和思考的问题。

一、学科育人的价值首先,学科体系在教育整体架构中占据着主要地位。

学科是迄今为止人类所掌握的最重要的一种复杂知识系统形态,学科划分是在知识积聚到一定程度后开始的人为活动。

[2]每个学科有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方式和知识体系,它使人类超越常识,是人类文明成果的结晶,代表着现代文明的高度。

学科教育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尽管如今一些国家,比如芬兰,已经逐渐开展学科融合教育,但其实也是在学科教育的基础上,对不同学科的知识体系以立德树人为目标构建学科育人体系——从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科教育转型谈起罗海风,周达,刘坚(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北京)[摘要]立德树人是十八大报告提出并沿用的教育发展的根本任务,明确了教育要如何培养人。

核心素养作为目前教育发展的热点,进一步刻画了教育要培养的人所应具备的关键能力。

学校教育作为教育的主体部分,在立德树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校教育的实现路径主要是学科教育,学科教育不仅培养学生的学科专业知识,更承载着对学生进行素养渗透的重任,但目前还存在着学科“育识”和“育人”的分离。

日本新订初中理科学习指导要领评介

日本新订初中理科学习指导要领评介

张悦李淑文(日)三石初雄:日本新订初中理科学习指导要领评介曰本新订初中理科学习指导要领评介张悦李淑文(日)三石初雄摘要:曰本文部科学省于2017年3月31日颁布的初中理科学习指导要领根据本次中小学《学习指导要领》修订的基本思想和方针,主要围绕“学生如何学”“培养学生怎样的素质和能力”这个主题,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习指导建议等方面进行了修订,其突出特点是明确了理科“素质和能力”的构成要素;重视理科课程与社会、生活和环境之间的联系;强调科学探究的主动性、合作性和深度性;提倡计算机和信息通信网络的有效利用。

关键词:日本;学习指导要领;初中理科课程.作者简介:张悦/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北京100190 )李淑文/东北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教授(长春130024 )三石初雄/曰本帝京大学教授(东京154-000 )日本的“学习指导要领”和我国的“课程标准”一样,是由国家统一制定的、指导中小学课程及教 学的纲领性文件,大约每十年修订一次。

日本文 部科学省于2017年3月31日颁布的中小学《学 习指导要领》主要围绕“学生如何学”“培养学生 怎样的素质和能力”这个主题进行了修订,强调教 育的社会性、课堂教学要推行“主体性、对话性的 深度学习”,[1]体现了 21世纪日本教育理念和教 育理论的最新发展和变化。

日本这次初中理科学 习指导要领所关注和改革的主要问题,正是我国 义务教育阶段理科课程改革所关注的问题,借鉴 曰本的经验,从中我们可以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因此,本文就日本中小学学习指导要领修订的指 导思想和方针、初中理科学习指导要领修订的主 要内容和特点等问题进行阐述和分析,以期对我 国初中理科课程的改革和发展有所启示和借鉴。

一、日本新订中小学《学习指导要领》修订的 指导思想和方针曰本本次中小学《学习指导要领》修订的重 要标志,是中央教育审议会于2016年12月21曰发表的《关于幼儿园、小学、中学、高中和特别支 援学校的学习指导要领等的改善及必要对策(答 复)》报告(以下简称《中央教育审议会答复》报 告)。

北京市6~15岁儿童与青少年有氧耐力曲线构建及标准划定

北京市6~15岁儿童与青少年有氧耐力曲线构建及标准划定

DOI:10.14036/ ll-4513.2021.02.008北京市6~15岁儿童与青少年有氧耐力1线构建及标准划定Construction and Standard Delineation of Aerobic Endurance Curve for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ged6~15Years in Beijing李佑发吴莉丽石雨桐2,魏高峡3LI Youfa1,WU Lili1,SHI Yutong2,WEI Gaoxia3摘要:探讨北京市义务教育全年龄段学生有氧耐力发展趋势,同时建立相应评价标准。

方法:以北京市4658名儿童与青少年为研究对象,以15m渐进性有氧耐力跑为测试项目,采集其5次有氧耐力成绩,运用“LMS chartmakef h软件构建以15m PACER为测试项目的北京市义务教育全年龄段学生有氧耐力百分位数曲线和评价常模。

结果:运用LMS法拟合的北京市6〜15岁学生有氧耐力发展曲线趋势均呈稳步上升-趋于平缓-再上升,男生曲线波动滞后女生1岁,且始终位于女生曲线上方,2条曲线呈“收腰喇叭状”形态;女生相较于男生,群体内部有氧耐力水平分化更为明显。

基于上述研究,划定了6〜岁学生15m PACER成绩的四级评价标准。

结论:构建了北京市6〜15岁儿童与青少年有氧耐力发展曲线,划定了区分性别和年龄的15m PACER评价标准,对义务教育阶段儿童与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和体的分测有用价关键词:儿童青少年;有氧耐力;百分位数曲线;LMS法中图分类号:G804.49学科代码:040302文献标识码:7Abstract: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aerobic endurance of all ages students in compulsory educationin Beijing and establish corresponding evaluation criteria.Methods:4658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Beijingwere selected as subjects,and their aerobic endurance scores of5times were collected with15-metersprogressive aerobic cardiorascuiar endurance running as the test items.Then we used LMS chartmaker softwareto construct the percentile curve and evaluation norm of aerobic endurance of the students(verified separatelyfrom boys and girls)in Beijing compulsory education with15m PACER as the test item.Results:the aerobicendurance development curve of6to15-year-old boys and girls by LMS method were both increased steadily,then tended to smooth,then increased again,the boys-curve was always above girls-curve,and the fluctuationlagged1year behind,these two curves were both in the shape of"waist trumpet".The differentiation of aerobicendurance level in girls is more obvious than that in boys.Based on the fore-mentioned curve,the four-levelevaluation criteria of15m PACER for6to15-year-old boys and girls were delineated.Conclusions:we providethe comprehensive and up-to-date set of sex-specific and age-specific15m PACER norms and thedevelopment curve for6to15-year-old children and youth in Beijing,which have utility for health and fitnessscreening,profiling,monitoring and surveillance.Keywords:c hildren and adolescents;aerobic endurance;percentile curve;LMS method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情况需要综合、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监控,有氧耐力作为体质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护性因素工,其测量及评价机制应予以高度重视2。

OECD_国家幼小衔接课程设计的经验与启示——基于幼、小课程纲要的分析

OECD_国家幼小衔接课程设计的经验与启示——基于幼、小课程纲要的分析

收稿日期:2023-02-28基金项目: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课题项目‘科学幼小衔接背景下儿童入学准备评价研究“(项目编号:2022-02-009-BZPK01);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系第二届安乔科研基金项目‘幼小衔接课程设计的国际经验 基于学前课程纲要的分析“(项目编号:ECEAQFH203)㊂通讯作者:李召存,E-mail:zcli@OECD 国家幼小衔接课程设计的经验与启示 基于幼㊁小课程纲要的分析徐昭媛1,2,李召存1,2(1.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上海200062;2.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华东师大分中心,上海200062)摘㊀要:2021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幼小衔接成为两个学段共同关注的问题㊂为了更好地落实基于儿童发展连续性的幼小双向衔接,本文以OECD 国家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的课程纲要文本为基础,从课程的角度探讨了幼小衔接课程设计的国际经验㊂通过对OECD 国家课程纲要政策文本的分析,梳理幼小衔接课程观㊁课程设置㊁课程目标㊁课程内容㊁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中的连续性课程设计逻辑㊂提出我国幼小衔接课程设计儿童为本的课程衔接观㊁儿童经验导向的课程实施㊁幼小协同合作的课程编制㊁连续性的课程评价机制四方面的建议㊂关键词:幼小衔接;课程设计;课程纲要;儿童发展连续性中图分类号:G61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doi :10.3969/j.issn.1005-2232.2023.04.007一㊁问题提出202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ʻ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了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的目标㊂近年来,我国学前教育质量不断提升,义务教育质量在2022年发布的新课程标准推动下,也将迎来又一个质量提升的契机㊂在此基础上,如何加强两个学段之间的衔接,就成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㊂高质量幼小衔接对儿童早期发展及后续教育质量的重要作用也已成为国际共识,2017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了‘强势开端Ⅴ:幼小衔接“(Starting StrongⅤ:Transitions From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Care to Primary Educa-tion)报告,聚焦OECD 国家在设计㊁实施㊁管理和监测幼小衔接中的过渡经验㊁挑战与应对,关注学前教育质量的延续,强调学段之间过渡的连续性(continuity)㊂该报告指出: 适当且一致的课程指导下的高质量过渡,将提高学前教育积极影响持续到小学和以后的可能性 [1]㊂课程是支持儿童持续性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学前教育质量监测的重要指标,课程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儿童的学习和发展[2],幼儿园和小学在课程设置上的差异被认为是过渡时期最主要的差异之一[3]㊂连续一致的课程可以为儿童的学习与发展提供一致㊁渐进和全面的支持,是幼小衔接工作开展的保障,同时也可为后继29 第20卷㊀第4期2023年8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Journal of Schooling Studies 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Vol.20,No.4㊀㊀Aug.2023教育阶段奠定基础㊂2021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首次提出幼儿园与小学 双向衔接 ,强调幼儿园与小学协同合作,科学做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㊂但我国幼儿园和小学在学制上缺乏联系,缺少一体化的顶层设计,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与小学分科教学的课程设计存在一定差异㊂在两个学段课程差异的现实背景下,幼小协同合作应以何为基础, 双向衔接 中幼小应分别承担什么任务,如何缩小两个学段的差异以增进教育的连续性,都将是学前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和回应的问题㊂课程纲要作为政府层面指导课程发展的政策文件,既体现着教育理论的指导性,同时也对课程设计与实施有一定规定性㊂通过顶层设计确保两个学段课程的连续性和一致性,有助于缩小两个学段间的差异,减缓学段间的衔接坡度,为开展幼小双向衔接提供抓手㊂OECD国家在幼小衔接连续性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强势开端Ⅴ:幼小衔接“中课程与教学连续性是OECD国家成功过渡的重要经验领域㊂本研究在此基础上检索相关国家的幼小课程纲要政策文本,通过文本分析探索幼小衔接中的连续性经验㊂各国在指称 课程纲要 这一概念时有不同的表述,如 national curriculum guideline national curriculum framework national curriculum standards 等,但总体代表着全国(地区)范围内的一个共识性的课程愿景或课程发展框架[4]㊂通过对19个不同OECD国家(地区)的30余份学前和小学的课程纲要(见表1)的考察,从课程理念㊁课程设置㊁课程目标㊁课程内容㊁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六个方面分析其中幼小衔接课程设计的逻辑,为我国幼小衔接课程的设计及幼小衔接实践提供一定参考㊂表1㊀部分OECD国家幼儿园和小学课程纲要国家(地区)幼儿园课程纲要小学课程纲要澳大利亚‘早期学习框架“(BELONGING,BEING&BECOMING The EarlyYears Learning Framework for Australia)‘澳大利亚课程“(The Australian Curriculum)爱尔兰‘Aistear:幼儿教育课程框架“(Aistear:the Early Childhood Cur-riculum Framework)‘小学课程“(Primary School Curriculum)挪威‘幼儿园内容和任务框架计划“(Framework Plan for the Contentand Tasks of Kindergartens)‘国家中小学教育和培训知识促进课程“(The National Cur-riculum for Knowledge Promo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and Training(Kunnskapsløftet))瑞典‘学前教育课程“(Curriculum for the Preschool)‘2011年义务教育学校㊁学前班和娱乐中心课程大纲“(Cur-riculum for the Compulsory School,the Preschool Class and the Out of School Centre2011)芬兰‘幼儿园教育与保育国家核心课程“(National Core Curriculumfor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Care)学前教育国家核心课程“(National Core Curriculum for Pre-primary Education)‘基础教育国家核心课程2014“(National Core Curriculum forBasic Education2014)新西兰‘编席子:学前课程“(Te Whāriki:Early Childhood Curriculum)‘新西兰课程“(The New Zealand Curriculum)毛利语学校课程“(the National Curriculum for Maōri medium Schooling)丹麦‘强化教学课程“(The Strengthened Pedagogical Curriculum)‘小学各年级(包括学前班)共同目标“Fælles Mål(Common Objectives)for Each Grade in Primary School,Including Preschool Class法国‘学前教育:一个独特的周期,所有人成功的基础“(Preschool:A Unique Cycle,Fundamental for the Success of All)‘基本学习周期,巩固周期和深化周期的教育方案“(Curricu-lum of the Fundamental Learning Cycle(cycle2,6to8yearsold),the Cycle of Consolidation(cycle3,9to11years old)andthe Cycle of Deepening(cycle4,since12years old))日本‘幼稚园教育要领“‘小学校学习指导要领“韩国‘努里课程“(Nuri Curriculum)‘中小学国家课程“(The National Curriculum for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39徐昭媛,等.OECD国家幼小衔接课程设计的经验与启示(续表1)国家(地区)幼儿园课程纲要小学课程纲要美国(新泽西州)‘新泽西州幼儿园实施指南“(New Jersey Kindergarten Implemen-tation Guidelines)‘新泽西州核心课程内容标准“(New Jersey s Core CurriculumContent Standards)英国(英格兰)‘学前基础阶段法定框架“(Statutory Framework for the Early Years Foundation Stage)英国(威尔士)‘基础阶段课程框架“(Curriculum for Wales-Foundation Phase Framework)德国‘各州关于儿童日托机构早期教育的共同框架“(National Framework for Early Education in Kindergarten)奥地利‘初等教育机构课程框架“(Framework Curriculum for ECEC In-stitutions in Austria)卢森堡‘基础教育学习计划“(National Curriculum for Fundamental Education)意大利‘学前教育与第一周期教育课程的国家指导方针“(National Curriculum Guidelines for Preschool and First Cycle of Education)‘国家指标和新方案2018“(National Guidelines and New Scenarios(Indicazioni nazionali e nuovi scenari2018)英国(苏格兰)‘卓越课程“(Curriculum for Excellence)‘卓越课程:从学前到小学的过渡“(Curriculum for Excellence:Preschool into Primary Transition)波兰‘学前教育和单一结构小学核心课程“(Core Curriculum for Pre-school and General Education in Individual Types of Schools)二㊁OECD国家课程纲要中幼小衔接课程设计的经验(一)幼小衔接课程观连续性和一致性的课程是儿童学习与发展连续性的支持,是开展幼小衔接的载体;儿童学习与发展的连续性则是连续一致课程的基础,是实施幼小衔接的抓手㊂正如日本在‘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顺畅衔接(报告)“中所指出的, 为了促进幼儿园和小学的衔接,首先需要确定一个途径,即根据儿童发展和学习的连续性来理解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之间的关系 [5]㊂通过对国际幼小课程纲要的分析,可以看出其以儿童为本,坚持课程连续性与一致性的课程理念㊂儿童学习与发展的连续性本质是儿童经验的连续性㊂澳大利亚‘早期学习框架“指出要提供连续性经验确保儿童顺利过渡,新南威尔士州将儿童学习的连续性作为支持顺利过渡的关键,强调将儿童及其经验置于教育连续体,尤其是衔接实践的中心㊂爱尔兰‘小学课程“的课程原则强调儿童知识经验的重要性,认为儿童的现有经验是获得新理解的起点,使儿童能够从已知到未知,从简单到更复杂,从具体到抽象,形成有效的㊁连贯的和相关的学习经验㊂ 儿童之前的学习㊁自我价值和身份认同是建立在他们从家庭到学前班,再到小学阶段的过程中的,这为他们进入小学后的学习奠定了重要基础 [6]㊂ 了解儿童对其过渡过程经验的看法对于开展过渡实践至关重要 [7],以儿童为本的课程衔接观要以儿童的兴趣㊁需要让儿童积极参与到课程建设中㊂挪威‘幼儿园内容和任务框架计划“明确提到了儿童的参与权,鼓励儿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尊重儿童的意图和经验, 儿童是最重要的行动者,发展和活动的起点必须是儿童的经历和观点 [8]㊂丹麦要求课程中必须包含儿童的观点,必须考虑到儿童的年龄和成熟程度,让儿童自然地参与到课程与评估中[9]㊂基于儿童观点㊁兴趣㊁动机和问题的过渡,有助于儿童从自身的角度理解其日常生活体验,也会促使儿童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自身建设中,更有助于儿童的顺利过渡㊂在以儿童为本的理念导向下,许多国家(地区)关注幼小衔接中儿童学习与发展的连续性,在学49基础教育前课程纲要中明确规定了课程连续性的要求,在课程目标㊁内容㊁实施㊁评价等方面也均体现出儿童的连续性特点㊂挪威的课程纲要规定了幼儿园和小学课程的联系,强调两个学段要有一致的价值观与相似的学习领域㊂澳大利亚两个学段的课程中始终坚持整体主义的理念,强调儿童发展的整体性,‘早期学习框架“要求幼儿园教学要 采用整体主义的教学方式 ,‘澳大利亚课程“将课程分为学习领域㊁一般能力和跨课程优先事项三个维度,其中学习领域包含8个领域的多门学科,这些领域或学科都有共同的内容,领域㊁学科和其他维度相互联系,也体现了整体主义的课程理念㊂连续性课程框架不仅支持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平稳过渡,还能确保学习方法聚焦于适合儿童的发展水平,而不是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的重复[10]㊂(二)幼小衔接课程设置OECD 对成员国的调查报告显示,78%的国家学前阶段和小学阶段的课程是具有连续性的;54%的国家明确将两个阶段的课程保持一致;而24%的国家则将两个学段的课程进行整合,形成了完全整合的课程设置㊂从课程整合的角度分析不同国家(地区)课程纲要,可以将其分为分段课程㊁衔接课程㊁一体化课程三种类型(如图1)㊂图1㊀幼小衔接课程设置的三种类型㊀分段课程是指幼儿园和小学遵循两份不同的课程纲要,教育实践中采用两种不同的课程框架㊂为了顺利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学前阶段根据‘幼稚园教育要领“制定了 接近课程 (Approach Cur-riculum),小学阶段根据‘小学校学习指导要领“制定了 开端课程 (Start Curriculum),以儿童学习与发展的连续性为基础,将连贯性和一致性的教育理念渗透两套课程中㊂幼小衔接课程以 教育目的和目标-课程-教育活动 的三层结构为基础,培养儿童学习的基本技能,使其在学前和小学低年级阶段形成学习独立㊁生活独立㊁精神独立的 三种独立 能力,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小学及以后的教育形成终身学习的基础[11]㊂新西兰学前阶段的课程‘编席子“和基础教育阶段课程‘新西兰课程“有一致的愿景和原则,‘编席子“中的幸福健康㊁归属感㊁贡献㊁交流㊁探索五大发展线索与‘新西兰课程“中关键能力㊁价值观㊁学习领域三方面相连接,从儿童的学习品质出发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从不同的角度考虑儿童的学习目标与学习成果,使学前阶段与基础教育阶段得以很好的衔接[12]㊂衔接课程是指在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之间设置的专门的衔接课程,这种课程一般在学前教育的后一两年和小学的前一至三年实施㊂美国强调在学前教育与小学之间建立更强联系的重要性,将0-8岁早期儿童的教育分为两个阶段,设置了称为 PK-3 或 0-8 的课程㊂第一阶段是学前教育学段(Preschool),面向0-5岁的儿童;第二阶段是K 学段到小学3年级(K-3),面向5-8岁的儿童,其中专门设有面向5-6岁儿童的K 学段(Kindergarten),从学制上聚焦幼小衔接阶段的特殊性㊂美国没有全国统一的课程标准,但每个州都有自己的课程框架,如新泽西州在‘新泽西州K 学段实施指南“中强调各年级之间适宜性发展课程的协调,提出在达到总体内容领域目标的同时,课程应有目的地将有意义的技能和概念从多个内容领域整合成每次的学习经验,为学龄前到三年级的儿童提供不间断的教学实践和概念发展,使之成为连续性课程的一部分㊂英国威尔士制定了面向3-7岁儿童的基础阶段(Foundation Phase,FP)课程,课程连接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旨在支持两学段之间的顺利过渡㊂一体化课程是指儿童从学前(出生)到小学(中学)的课程设置,不同地区的一体化课程在儿童年龄方面有不同要求,但本质是无论儿童处于哪一教育阶段,使用的都是同一个课程框架㊂意大利‘学前教育与第一周期教育课程的国家指导方针“涵盖了儿童从幼儿园到小学再到初中的发展目标和59 徐昭媛,等.OECD 国家幼小衔接课程设计的经验与启示基础教育经验领域,为儿童在学科或经验领域的发展设定了总体目标㊁学习目标和相关目标,使学前教育课程小学课程的目标保持一致,由此发展与经验和学科领域相关的技能㊂英国苏格兰的‘卓越课程“则面向3-18岁的儿童设置了一套连贯课程,其中幼小衔接期从三岁到一年级,通过发展儿童的学习素养与各项能力来帮其顺利实现从学前教育到小学教育的过渡㊂(三)幼小衔接课程目标幼小衔接课程目标是幼小衔接课程的基本导向和遵循,是期望儿童达到的理想发展水平或状态㊂在对幼小课程纲要的分析中,主要有聚焦儿童入学准备的近景目标和指向儿童终身学习远景目标㊂聚焦儿童入学准备的课程目标主要目的是帮助儿童顺利地从学前阶段过渡到小学阶段,根本旨归是通过课程发展儿童进入小学所需的各项能力,关注儿童在下一学段的学习与发展,以期通过学前教育为儿童接受小学教育乃至后续阶段的教育打下坚实基础㊂卢森堡的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处于不同周期,每个周期的目标和发展成果之间环环相扣,学前期的不同领域要达到的核心能力是过渡到小学所需的技能㊂芬兰‘国家学前教育核心课程“的课程目标认为每个孩子从学前教育到基础教育的学习路径是一个基于儿童需求的灵活连续体,学前教育是为小学教育做准备的,学前阶段的课程主要聚焦儿童入学准备,发展儿童入学所需的各项要求㊂瑞典的学前班作为过渡阶段,其目标和核心内容则是朝着义务教育所提出的知识标准的方向发展,由此保证学生学习与发展的连续性[13]㊂学前教育是为义务教育和后续基础教育奠基的场所,学前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基本的学习技能,让儿童为进入小学做好准备,要求学前和小学在适合发展的学习环境中为儿童做好准备㊂指向儿童终身学习的课程目标将幼小衔接阶段置于整体的教育体系中,主张整个教育体系中教育理念的贯通,强调课程目标的连贯性㊂在日本以连续性和连贯性为基础的教育哲学的影响下,学前教育被看作是为人的终身人格的形成奠定基础,‘幼稚园教育要领“的课程目标是 培养终身人格发展的基础 ,‘小学校学习指导要领“规定义务教育以 发展每个人的能力 培养在社会中独立生活的基础 培养符合国家和社会的基本素质,成为社会的合格成员 为目标[14],两个学段都是以个人和社会成员的理想状态为目标㊂意大利一体化的课程设置对儿童终身发展的目标要求更明确,课程纲要指出课程的核心是促进儿童的基本技能,如认知㊁情感㊁社交等方面的发展,这些技能是每个儿童成长的基础㊂奥地利课程框架强调了终身学习的原则以及教育过程连续性的重要性,其目的是使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在对教育的理解上达成共识,在此基础上实现教育过程的连接㊂新西兰和德国的课程目标是建立在对教育的共同理解的基础上的,新西兰注重教育连续性和终身学习,德国旨在通过教育促进儿童的整体人格的发展㊂(四)幼小衔接课程内容课程内容是整个课程设计的核心㊂学前教育阶段以游戏为主要活动,小学阶段以学科教学为主要内容,儿童在两个阶段的学习方式不同,从幼小衔接课程连续性的角度来分析,学科或领域导向的课程内容聚焦学科知识的交叉整合,儿童能力发展导向的课程内容侧重儿童学习结果的拓展延伸㊂学科或领域导向课程内容㊂以连续性为基础的分阶段的课程内容,这类课程内容遵循连续性的课程设计逻辑,虽在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中有不同科目,但其中的内容有交叉或涵盖㊂日本‘小学校学习指导要领“中也明确规定,特别是在小学一年级,生活㊁日语㊁音乐㊁图画工作四科在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时要结合幼儿园教育的相关内容㊂此外,为促进幼小衔接,日本专门设置了生活科课程, 扮演着从以游戏为中心的幼儿教育可以顺利衔接培育学力的小学教育的桥梁 [15]㊂挪威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在课程框架上是两个独立的体系,但学前教育的大多数学习领域与小学教授的科目一致,‘幼儿园内容和任务框架计划“以类似于小学课程的方式定义了学习领域,促成了两个学段在学习领域上的衔接㊂此外,框架还要求幼儿园和小学应相互提供有关活动的共同信息㊂韩国学前阶段的69徐昭媛,等.OECD国家幼小衔接课程设计的经验与启示Nuri课程是五大领域体验式的综合课程,小学阶段则调整了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以一种系统的方式获得每个学科的基础和基本元素,形成科目或学科群以连接不同年级,还通过创造性的体验活动来帮助小学一年级的学生顺利过渡㊂如果说以上国家在两个学段课程内容衔接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学科领域上,那么法国幼小课程内容的衔接则具体到了主题内容上, 在幼儿园,儿童通过实际操作和体验建立了相关的知识体系,包括几种形状和大小㊁平面图形㊁空间数量等,这些知识构成了学习小学几何和测量的第一种方法 [16]㊂不仅指出了儿童在不同学段的学习方式,更是明晰了两个学段的相同主题但知识深度渐进的课程内容㊂儿童能力发展导向的课程内容㊂这类课程内容的组织以儿童能力发展为目标,幼儿园课程内容是儿童能力发展的奠基,小学课程内容则是儿童能力的深化拓展㊂如苏格兰‘卓越课程“将学前两年(3-4岁儿童)到小学一年级(5岁儿童)的儿童早期的保育和教育作为一个单元,聚焦于儿童的价值观㊁社交能力㊁规则意识等核心素养的发展与能力提升,建立了相同的课程组织㊁学习经验和相关标准㊂新西兰的学前阶段‘编席子“中课程内容以五大领域和发展目标的形式呈现,小学阶段‘新西兰课程“以关键能力和学习领域的形式呈现,但小学课程的关键能力和学习领域是建立在幼儿园课程学习结果的基础之上的,这也是两个学段课程联系的起点㊂卢森堡的基础教育分为四个周期,第一周期是学前教育,第二至第四周期为小学教育,‘基础教育学习计划“根据一致的教育原则确定了四个周期的学习领域,使四个周期在不同领域的学习是连贯的,如第一周期中有 用感官发现世界 的内容,在第二㊁第三周期则是 科学意识 ,到了第四周期则是 人文与自然科学 ,以此来确保课程内容的连续性[17]㊂爱尔兰在幼小衔接的课程内容上以关键知识和技能点为基础,两个学段在幼儿园向小学过渡的关键知识和技能方面达成一致,重点强调社交和情感技能,沟通和语言技能,积极的学习倾向等㊂由于这些能力在儿童的学习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因而以学习成果的形式嵌入从幼儿园到小学的所有课程领域和科目中,使整个课程贯通且具相关性,这样各课程领域不仅有助于儿童关键能力的发展,也有助于儿童进入小学后学习的连续性和连贯性[18]㊂这两种不同取向的课程内容的设计是课程内容选择的基本取向,幼小衔接课程内容的设计既要考虑到知识的分类整合,也要考虑到儿童能力的发展,其根本是促使儿童在学习与发展中的经验的获得与延续㊂(五)幼小衔接课程实施由于学前阶段和小学阶段有着不同的教育目标和任务,学前教育主要是儿童的保育与教育,而小学教育则倾向于知识的学习,两个阶段不同的任务导致了其不同的教育方式,在课程实施上也有所不同㊂但通过对国前课程纲要的分析,OECD国家为了更好地推进幼小衔接,通常采取以游戏为基础的课程实施方式,采用符合儿童发展特点的实施策略㊂以游戏为基础的实施方式㊂基于幼小衔接课程中做好两个学段的衔接工作,就要采用灵活的实施方式㊂游戏是最适合学前儿童的活动方式,是一种让儿童积极参与并体验关系的活动方式,是培养儿童早期学习与发展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㊂在北爱尔兰,小学一年级和二年级(4-5岁儿童)采用以游戏为基础的发展适宜性课程,缓解了儿童从学前教育到小学的过渡㊂苏格兰‘卓越课程:从学前到小学的过渡“是对‘卓越课程“中幼小衔接理念与相关举措的强调,其中指出在小学教育低学段要延续学前教育课程实施中的方式方法,使儿童通过有目的㊁有计划的游戏来学习,将游戏教学的衔接理念渗透在两个学段的教育中[19]㊂奥地利为了实现教育过程的连接,非常重视学前和小学教育学习方法的连续性, 在游戏中学习 被定位在小学课程推荐的学习形式的首位,强调学习要建立在儿童已经获得的有一定差异性能力的基础上,实施开放的㊁以项目为导向的㊁以发现为基础的学习,儿童玩游戏的乐趣增加了他们学习的动力,这种对游戏的要求是教育机构之间成功过渡的重要组成部分[20]㊂79。

儿童执行功能与早期学业能力的关系学习品质的中介作用

儿童执行功能与早期学业能力的关系学习品质的中介作用

儿童执行功能与早期学业能力的关系:学习品质的中介作用 *张 莉(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华东师范大学分中心,上海 200062)摘 要 以上海市6所幼儿园245名3~6岁儿童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头–脚–膝盖–肩膀(HTKS )任务、修订后的儿童行为评定量表(CBRS )及亚太学前儿童发展量表中的语言和前阅读分量表以及认知分量表考察执行功能、学习品质及早期语言和数学学业发展状况。

结果表明:(1)执行功能对学习品质、早期语言能力和数学能力均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2)学习品质在执行功能和早期数学能力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但对执行功能和早期语言能力的关系无中介作用。

关键词 执行功能,学习品质,早期语言能力,早期数学能力。

分类号 B8441 引言儿童入学前所具备的技能对其学业学习及成人期的发展影响深远。

这其中,早期学业能力具有奠基作用(Duncan et al., 2007)。

近年来,研究者发现了能够提升早期学业能力,减少学业差距的两大领域一般性要素—执行功能与学习品质(Beisly, 2020)。

执行功能是个体为了执行目标导向的行为而有意控制注意、思维及行为的认知过程,主要包括注意和认知的灵活转换,工作记忆和抑制控制三大成分,被誉为“大脑的交管系统”(Center on the Developing Child at Harvard University, 2011)。

欧美及我国多项研究使用“头–脚–膝盖–肩膀”(h e a d -t o e s -k n e e s -s h o u d l e r s ,HTKS )任务考察儿童执行功能,均发现学前期执行功能能预测早期及中小学,甚至长期的学业能力(Ahmed, Tang, Waters, & Davis-Kean, 2019;Gestsdottir et al., 2014; Liu et al., 2018; Zhang & Rao,2017)。

民国早期中小学新教学方法实验及其启示

民国早期中小学新教学方法实验及其启示

民国早期中小学新教学方法实验及其启示作者:彭泽平,姚琳,郭红云来源:《基础教育》 2016年第1期彭泽平,姚琳,郭红云(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重庆400715)摘要:民国早期,针对五段教授法机械灌输、呆板的弊端与问题,自学辅导法、分团教学法、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等国外教学方法先后被介绍到国内并在一些中小学开展实验,在当时基础教育界掀起了一股改革、实验新教学方法的热潮。

民国早期中小学新式教学方法的输入与实验是近现代中国教学改革探索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推动了当时新旧教育的更替与中西教育的融合,促进了当时教育界教学观念的更新,而且为后来国人教学“本土化”的探索提供了历史契机、素材和经验,对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学改革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民国早期;教学方法;实验;“本土化”中图分类号:G424.1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5-2232.2016.01.006收稿日期:2015-9-15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新中国以来学校体育思想演变与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历史经验研究”(项目批准号:13BTY039)的研究成果,同时得到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资助编号:SWU1409206/SWU1509404)。

作者简介:彭泽平,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教授,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姚琳,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郭红云,山西省永济市银杏小学教师。

通讯作者:彭泽平,E-mail: pzp1974@中国近代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伴随着清末西学东渐的开启和新教育的实施而起步的。

在清末,五段教授法就已由日本传人我国并在新式学堂中广为运用,这是近代中国第一次从国外引进具有完整形态的教学方法。

民国初年和“五四”前后,针对五段教授法运用所存在的弊端与问题,自学辅导法、分团教学法、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等教学方法先后被介绍到国内并在一些中小学广为实验,掀起了一股改革、实验新教学方法的热潮。

中国家庭教育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状况调查报告

中国家庭教育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状况调查报告

2023年第3期本刊视点(总第369期)The Family Education of China中国家庭教育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状况调查报告任萍陈嘉慧梁意婷魏一李思蒙杨柳王泉泉摘要: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关于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论述彰显了新时代做好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促进法》更是以法规的形式明确了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保证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关键。

本调研于2021年在全国范围内抽取69 665名四年级、八年级学生,从家庭教育视角考察了不良家庭氛围等单个家庭风险因素以及多个家庭风险因素的累积对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心理弹性)和心理问题(情绪问题)的影响。

结果发现,消极的家庭因素(如父母冲突、亲子冲突、父母不良教养行为、父母期望过高、父母施压过多)会导致中小学生心理弹性水平下降,情绪问题的发生比例上升。

相比之下,积极的家庭因素(如亲子亲密水平高、父母支持水平高)会提升中小学生心理弹性水平,减少情绪问题。

此外,随着家庭风险因素的累加,中小学生心理弹性高的比例呈现下降的趋势,而情绪问题的比例呈现上升的趋势。

这些发现提示家长应高度重视家庭氛围建设,构建和谐家庭关系,掌握正确家庭教育方法。

要持续开展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关键词:心理健康 家庭教育 中小学生作者简介:任萍/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党委书记、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 100875)陈嘉慧/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博士研究生(北京 100875)梁意婷/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科研助理(北京 100875)魏一/中国儿童中心科研部研究实习员(北京 100035)李思蒙/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科研助理(北京 100875)收稿日期:2023-03-25杨柳/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博士研究生(北京 100875)王泉泉/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助理研究员(北京 100875)家庭是儿童青少年教育启蒙和毕生发展的基石,是推进以德树人、全面育人的首要阵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研究生自主课题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研究生自主课题

1. 引入主题:中国教育改革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其中基础教
育质量一直被认为是衡量一个国家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近年来,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在推动中国教育质量的提升方面
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其研究生自主课题。

本文将围绕中国基础
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研究生自主课题展开讨论,探讨其在提升
中国基础教育质量方面的作用和意义。

主体
2. 现状分析:中国基础教育质量一直引发社会关注,尤其是在高考和
全球化竞争背景下。

为了提升中国基础教育质量,中国基础教育质量
监测协同创新中心成立并致力于改善中国基础教育的质量。

3. 重要性分析:研究生自主课题在提升基础教育质量方面起到了重要
作用。

它鼓励研究生深入研究和分析基础教育问题,提高其研究水平
和能力。

研究生自主课题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平台和机会,帮助提
高中国教育改革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 研究生自主课题实施方案: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研
究生自主课题实施方案基于研究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他们的研究能
力和创新意识。

具体实施方案包括:课题选题、构建研究团队、研究方法和数据收集、初稿撰写等。

5. 案例分析:以某研究生自主课题为例,介绍他们的选题背景、研究方法和数据收集、研究过程和成果。

通过这个案例,可以更直观地了解研究生自主课题的研究过程和成果。

6. 个人观点:作为文章写手,我对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研究生自主课题持支持态度。

研究生自主课题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并为基础教育质量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持。

总结
7. 总结回顾:通过对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研究生自主课题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到其在提升中国基础教育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

研究生自主课题通过培养研究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帮助他们深入研究和分析基础教育问题,并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平台和机会。

通过研究生自主课题的实施,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为中国教育改革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作出了贡献。

8. 个人观点:我认为研究生自主课题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改革措施。

它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以应对日益复杂的教育问题。

研究生自主课题也为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的提升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结语
9. 结语: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的研究生自主课题为中
国基础教育质量的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持。

研究生自主课题的推进不仅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还能为中国教育改革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注入新动力。

相信在中心的不断努力下,中国基础教育质量将会得到进一步提升,为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10. 参考文献:此处列出相关引用的参考文献。

这篇文章对于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研究生自主课题进行了全面的评估。

通过从现状分析、重要性分析、实施方案、案例分析和个人观点等方面来探讨该课题,文章展示了对于提高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作用。

文章还结合具体案例,介绍了研究生自主课题的研究过程和成果,增加了文章的实证性和可信度。

在个人观点中,写手清晰表达了对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研究生自主课题的支持态度。

通过培养研究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研究生自主课题为基础教育质量提升注入了新动力,为中国教育改革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作出了贡献。

这篇文章符合指定的主题,以知识的文章格式进行撰写,字数大于3000字,展示了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研究生自主课题的重要性和作用,并提供了个人观点和思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