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隐喻理论视域下古汉语诗歌意象翻译探究

合集下载

从认知视角论诗歌隐喻的翻译

从认知视角论诗歌隐喻的翻译

从认知视角论诗歌隐喻的翻译发表时间:2013-06-14T08:42:16.560Z 来源:《学术月刊》2013年5月供稿作者:韩春晖[导读] 诗歌隐喻为读者认识事物提供了一种新角度和新方法,促使人们更好地理解诗歌,提高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韩春晖(齐齐哈尔大学外国语学院,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6)[摘要]诗歌作为文学重要的形式之一,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

随着国际交流的发展,诗歌不断地被译者们所翻译和传播,在诗歌中,诗人们常常运用隐喻性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关键词]认知视角诗歌隐喻翻译概念整合理论语言学[作者简介] 韩春晖(1975-),女,齐齐哈尔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 I20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39-8041(2013)05-0089-02一、诗歌隐喻的概述著名诗人奥尔特加•卡赛特曾经说过“诗歌就是隐喻”。

诗人从读者的常用语境中获取一些熟悉的事物,用一些优美的语言从新角度来对其进行讲述,表达自己的情感,充实读者对事物的认识。

而隐喻所具备的认知功效正好符合“诗言志”的需求。

由于在诗歌中蕴含着隐喻,因而诗歌又被人们叫做“隐喻式语言”。

诗歌隐喻的特点主要如下:第一,创造性,诗歌隐喻的基础和核心就是创造性,诗人必须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具有丰富的联想能力,并通过个人的思维和语言能力来创作诗歌,成为一种隐喻表述。

第二,模糊性,诗歌隐喻的模糊性是指诗歌隐喻的意义对语境的依靠性,同时在诗歌中,诗歌语言比较含蓄,诗人在创作诗歌的过程中,表达的是一件事,而隐喻的却是另一件事情。

第三,连贯性,在话语组成部分中,连贯性能够使话语内容的前后一致,具有很好的衔接性,而诗歌的隐喻也是如此,不然就会出现“伪连贯”的现象。

诗歌隐喻为读者认识事物提供了一种新角度和新方法,促使人们更好地理解诗歌,提高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诗歌隐喻的功能主要有四个:第一,认知功能,诗歌利用各种隐喻方法,通过具象的东西来表达抽象的概念,使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概念,加深读者人生的理解。

认知隐喻理论视域下古汉语诗歌意象翻译探究

认知隐喻理论视域下古汉语诗歌意象翻译探究

认知隐喻理论视域下古汉语诗歌意象翻译探究
刘譞
【期刊名称】《武夷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7(036)005
【摘要】传统理论关注隐喻的修辞学研究,莱考夫和约翰逊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对其进行了解释,主张隐喻是深入人们头脑的思维方式,而非单纯的语言现象,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意象是一首诗歌的核心成分,一篇优秀的诗歌译作必须处理好诗中意象隐喻的翻译.阐释了认知隐喻与诗歌意象的关系,并结合具体译作,从认知视角分析了古汉语诗歌意象隐喻的英译方法.
【总页数】5页(P31-35)
【作者】刘譞
【作者单位】四川外国语大学翻译学院, 重庆 4000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9
【相关文献】
1.概念隐喻理论视角下哈姆雷特隐喻翻译认知探究 [J], 张雅
2.文化视域下诗歌意象翻译方法与意象传递效果研究——以《红楼梦》英译为例[J], 蔡育红
3.认知隐喻理论视域下隐喻话语的主观性探究 [J], 彭兵转;林紫荆
4.认知隐喻理论视域下隐喻话语的主观性探究 [J], 彭兵转;林紫荆
5.文化翻译观与诗歌意象的翻译策略探究——以李商隐《登乐游原》为例 [J], 贺金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认知视角探索中国古典诗词隐喻翻译——以陆游词《卜算子·咏梅

从认知视角探索中国古典诗词隐喻翻译——以陆游词《卜算子·咏梅

一一一一一一一翻译研究本栏目责任编辑:梁书从认知视角探索中国古典诗词隐喻翻译——以陆游词《卜算子·咏梅》英译比读为例李彩霞,付翠(景德镇学院外语系,江西景德镇333000)摘要:中国古典诗词蕴含了丰富的隐喻,本文以认知语言学理论为基础,对陆游词《卜算子·咏梅》中出现的隐喻进行认知解读并选取两个英译本进行对比评析,探讨如何更好地实现隐喻的传达,以期为中国古典诗词翻译研究提供新视角。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隐喻;中国古典诗词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039(2016)23-0109-02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隐喻,诗人常常借助意象构建概念隐喻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可谓是境中寓意、托物言志,读后耐人寻味。

在文化交流方面,中国古典诗词翻译的优劣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对外传播起到关键作用。

由于个人生活环境不一样,个人的生活体验存在着差异性,不同民族的人们对同一意象产生的隐喻认知不一样,因而可能会造成理解上的偏差。

翻译是一种相当复杂的认知活动,是对原文文本进行再创造的过程,译者必须用目的语来准确地传达出原文文本信息及其内涵意义。

对于富含丰富隐喻的中国古典诗词而言,若要准确地传达出原诗词的文本信息及其内涵意义,使之准确地被世界所理解,就得准确地再现原诗词中所蕴含的隐喻。

那么在英译中又如何较好地实现隐喻的传达呢?这是诗词翻译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

本文尝试以认知语言学理论为基础,对陆游词《卜算子·咏梅》中出现的隐喻进行认知解读并选取两个英译本进行对比评析,探讨如何更好地实现隐喻的传达,期待为中国古典诗词翻译研究提供新思路。

1隐喻认知说隐喻一直被看作是一种特殊的修辞现象,但是当代认知语言学家却认为隐喻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认知活动,是人们认识世界和了解世界必不可少的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

Lakoff 和Johnson 于1980年出版了《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此书被认为是认知语言学的经典著作,作者认为隐喻的本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体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体[1]5。

认知隐喻视角下诗歌隐喻意象的翻译——以越南诗人春妙诗集《th

认知隐喻视角下诗歌隐喻意象的翻译——以越南诗人春妙诗集《th

认知隐喻视角下诗歌隐喻意象的翻译——以越南诗人春妙诗集《thơ thơ》为例【摘要】诗歌作为一种精炼模糊的语言蕴含着大量隐喻意象,这些隐喻意象或一个意象映射多个意蕴,或多个意象叠加映射同一意蕴,给翻译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本文以越南著名诗人春妙的诗集《thơ thơ》为例,借助认知隐喻学理论分析诗中的隐喻现象,讨论越南诗歌翻译策略,探索新的翻译思路。

本文将诗歌中的隐喻划分为常规隐喻、非常规隐喻及创新隐喻。

研究发现,对于诗歌中的常规性隐喻意象,应尽量保留异域文化中的相同因素以做到最大程度“忠实”;对于非常规性隐喻,应在掌握意象映射域基础上谨慎考虑意象的取舍;对于创新性隐喻,应把握诗人社会性背景,极大程度保留诗人的创新性描写并加以注释,在忠实基础上达到务实效果,最大程度地体现原诗艺术风格。

【关键词】认知隐喻;诗歌翻译;隐喻意象;春妙1.引言对于隐喻的研究,学者们最初认为隐喻只是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存在于文学作品中。

随着研究不断深入,一些学者们发现,隐喻不只存在于文学作品中,且不止作为一种修辞方式存在。

越来越多的理论被用来研究和分析隐喻,如修辞学、语用学、语言文化学、认知语言学等等。

各类研究方法各有侧重,但不可否认的是,隐喻的研究已渐渐从语言层面的赏析扩展到了文化、认知、语用等更深层次的分析。

其中最为突出的理论成果便是莱考夫和约翰逊所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将隐喻的研究引入认知领域,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思维认知。

本文以越南著名诗人春妙的诗集《thơ thơ》为例,分析诗歌中的隐喻现象及其翻译方法,以期能更好的理解与翻译诗歌。

2.认知隐喻理论简述与春妙诗歌翻译在认知隐喻理论中,隐喻是不仅属于语言范畴,更属于思维范畴。

“人体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实际上是隐喻形成的深层基础。

这种人的体验潜藏在我们的思维中,我们需要表达某个抽象概念时,它一下被启动,与要表达的事物映射,推出隐喻”(叶子南:2014)。

认知语言学视域下唐诗经典中的转喻翻译研究

认知语言学视域下唐诗经典中的转喻翻译研究

认知语言学视域下唐诗经典中的转喻翻译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深入探索唐诗经典中的转喻翻译研究。

我们将首先简要介绍认知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在语言研究中的应用,然后阐述转喻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在唐诗中的体现及其艺术效果。

接着,我们将重点分析唐诗经典中的转喻翻译策略,探讨译者在处理转喻现象时所采用的翻译方法和技巧。

我们还将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转喻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和影响。

我们将总结本文的主要观点,并指出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可能的应用领域。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唐诗的艺术魅力,并为转喻翻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二、转喻理论及其认知语言学视角转喻,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普遍存在于人类的语言交际中。

转喻理论源于修辞学,但随着语言学研究的深入,特别是在认知语言学的框架下,转喻现象得到了全新的解读。

在认知语言学中,转喻被视为一种认知工具,是人们在理解和表达世界时的一种重要策略。

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下,转喻不再仅仅是一种修辞技巧,而是被赋予了更深的认知意义。

转喻的核心在于用一个易于理解和记忆的概念去指代另一个与之相关但更复杂的概念。

这种指代关系并不是随意的,而是基于人们对世界的经验、知识和认知结构。

转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过程。

在唐诗经典中,转喻现象屡见不鲜。

诗人们通过转喻,将抽象的情感、复杂的思想以及难以言说的意象转化为具体可感的语言。

这种转化不仅丰富了诗歌的表达方式,也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研究唐诗中的转喻翻译,不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美感,也可以为翻译实践提供新的启示和方法。

转喻理论在认知语言学框架下得到了全新的诠释和发展。

它不仅是语言交际的一种手段,更是人们认知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

在唐诗经典中,转喻现象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诗歌的艺术魅力,也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三、唐诗经典中的转喻现象在唐诗的经典作品中,转喻现象的运用丰富多彩,不仅体现了诗人们的高超语言技巧,也丰富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从认知语言学视角看唐诗意象翻译

从认知语言学视角看唐诗意象翻译

从认知语言学视角看唐诗意象翻译作者:苏曼来源:《校园英语·上旬》2015年第02期【摘要】唐诗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一种文体,其语言精炼、情绪内涵大多利用意象来体现,因此意象的翻译成为唐诗翻译最关键的一部分。

本文将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探讨如何准确翻译诗歌中的意象。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意象一、诗歌中意象的翻译唐诗作为中国古典文化的重要部分,其语言含蓄、文化内涵丰富,极具美感。

唐诗的美是一种凝练。

大美山水只着一墨,看似美在字,实则美在心。

因其语言蕴含丰富文化内涵,而中英两种语言存在巨大文化差距,加大了唐诗翻译的难度。

特别是唐诗中意象的翻译,我国著名学者胡应麟曾经评价过:“古诗之妙,专求意象”,意象作为是诗歌中精髓的一部分,是诗歌中各种象征的载体。

对中国古代文人来说,意属于人内在心意的抽象表述,而象则是与之相反的客观且具体的表述。

意来源于象,象是意的表现,二者相辅相成。

诗歌中的意象往往用来寄托诗人主观情感。

意象所表达的情绪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不同文化对于同一意象的理解也存在偏差,其中较典型的就是中西方对于“龙”这个意象的理解,在汉语中龙多象征吉祥,而在西方其多象征邪恶。

正因为这种文化的差异使得诗歌的意象翻译成为诗歌翻译的最重要的一部分。

如何有效保持其深刻内涵又准确的对诗歌意象进行翻译成为诗歌翻译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认知语言学诗歌意象的翻译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其理论背景是体验哲学。

其涉及广泛,对于生成语言学的天赋观,认知语言学有着深刻的影响,并提出了这样的观点:语言的产生、学习和使用、大体上都必须能够透过人类的认知而加以解释和概括,因为人类知识的起源来自于认知能力。

认知语言学对翻译的定义不同于传统翻译过程就是两种不同语言间机械的语句形式转换。

其认为主体的认知活动在翻译中也需要进行体现,我国著名学者王寅提出的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如下:翻译的认知基础是建立在现实的生活体验与互动中,译者在全面理解源语言所表达的含义前提下尽可能的表述于目标语中,最终在译文中体现出源语言表达的含义以及原作者对现实世界的认知。

从认知语言学视域审视诗歌概念隐喻的翻译_兼评_红楼梦_咏菊_两译本的得失

从认知语言学视域审视诗歌概念隐喻的翻译_兼评_红楼梦_咏菊_两译本的得失

··Thecandleonlywhenburnthasnotears to shed .利用语言中的一词两义,一语两义或两词同音的现象,表达双重意义,表面上说甲,实际上说乙,言此意彼,或两义都要,这就是双关。

汉语中某一个词或句能一语双关,把它译成英文时,很难把一语双关的效果译出来,常常需用“二语双关”的手法才能达到这个目的。

九、列锦例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Where ’d IbewhenI sober up ,too soon ?It will be willowed banks ;dawn breeze or waning moon .以名词或以名词为中心的定名结构组成,里面没有动词或形容词谓语,却能叙事、述怀、写景、抒情,这样的修辞句式叫列锦。

汉语和英语里都有这种修辞方式,但英语里无此修辞名称。

十、反复例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一)》)Don ’tyou know ,Don ’tyouknowTheredshouldlanguish andthegreenmustgrow ?根据表达的需要,重复使用同一语句或词语,这样的修辞手法,叫做反复。

这是汉语和英语里都经常使用的修辞格。

该修辞的功能在于突出思想感情,分清层次脉络,增添旋律美,加强节奏感。

这一修辞格并不好翻译,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来翻译。

十一、叠字例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李清照《声声慢》)I seebutseek invain ,I search and search again:I feelsosad ,sodrear ,Solonely ,withoutcheer .所谓叠字,就是把同一个字或单音词接二连三地用在一起。

运用叠字,不但能增添声音美,调整音节,而且还能表达不同的语气、程度和感情色彩,加强语言的形象性。

许渊冲先生的译文用脚韵的方法,来传达原文的音美,还给人一种凄凉感,与原文中“凄凄惨惨”的伤感之情完全吻合。

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视角下诗歌的意象翻译_以李商隐诗歌中的_蜡烛_意象为例

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视角下诗歌的意象翻译_以李商隐诗歌中的_蜡烛_意象为例

On the Translation of Poetry Imagery from the View of the Cognitive Linguistic Perspective on Translation
ZHANG Guojun
Abstract : Based on the research on the translation of candle imagery in different poems written by Li Shangyin and the contrast of the contents and style of two poems,this paper proposes that in the translation of poetry imagery the translator construes the source text and reconstructs the text world,attempting to represent the meaning,aesthetic effect and cultural spirit of images in the source text,in order to approach or converge the functions of images in the source text and finally achieve the equivalence in difference between the images in the source text and the target text. Key words: poetry imagery; translation; cognition; equivalence in difference 征, 译者对诗歌原文本的意象进行识解 , 并重新构建认知世 “趋同” 以逼近或 原诗歌→文本中意象的功能, 再现原文 界, 乃 至 文 化 精 神, 从而达到一种差异 的意 义 和 审 美 效 果, 对等。 2. 诗歌的意象及其翻译 诗歌是以凝练的语言抒情达意 、 咏物言志的文学体裁, 。《文心雕龙·知音 》 在情感体验中力求音美 、 形美和意美 :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说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沿波讨源, ” “情动 ” “辞发 ” 。 诗歌需有情、 虽幽必显。 可见必须 才能 有 。“文学的内在形式美 美, 这种情与美首先则体现在意象上 ( 刘宓庆: 2005 , 282 ) 。 Pound ( 1935 : 3 - 4 ) 认 集中于意象” : “An image is that which presents anintellectual and emo为 tional complex in an instant of time” [ 意象是在一刹那时间里 1986 : 10 ) ] 。 呈现理智和情感的复合物的东西 ( 彼德·琼斯, Cuddon( 1979 : 322 ) 认为, 然而, 意象是用语言来表现事物 、 行为、 感情、 思想、 观念、 心理状态以及感官或超感官的经 验。意象概括地分为字面意象 、 感性意象和概念意义 ( 廖七 1995 ) 。 一, 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 ,或者是借助客观 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 。 因此, 它不是人或物体形象的

认知诗学关照下的中国古典诗歌意境的翻译

认知诗学关照下的中国古典诗歌意境的翻译

认知诗学关照下的中国古典诗歌意境的翻译作者:李丹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14期摘要:意境是诗歌的灵魂,也是古诗的审美评价标准,诗歌翻译必须把握好意境的传达,才能使译语读者体会诗歌情境交融的美感。

本文从认知诗学的角度对诗歌意境进行分析,指出译者在翻译诗歌时必须正确理解诗歌中的图形和背景,才能成功地传达诗歌的意境美。

关键词:诗歌意境;翻译;认知诗学;图形/背景作者简介:李丹,湖南邵阳人,1985年9月生,曲靖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4-0150-02引言诗歌是文学的灵魂,而意境则是诗歌的灵魂。

所谓意境,就是指诗人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色和生活画面融合一致的艺术境界。

意境是衡量诗歌艺术成败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古诗的审美评价标准。

在汉诗英译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少作品在国内深受欢迎,但是被译成英文后,却让英美等国读者感到平淡乏味,缺乏感染力,无法引起读者的美感,甚至有的作品还会让他们陷入迷惑不解的境地。

原因就在于译者没有成功传达出原诗的意境,诗歌失去了它的灵魂,当然就会让人感到味同嚼蜡,平淡无奇了。

在诗歌翻译过程中,译者只有通过对诗歌意境的正确理解,才能成功地传达诗歌的意境美。

以往对诗歌意境的解读大多采用文学、史学或者美学的方法,而本世纪初,一门新兴学科——认知诗学的诞生为我们提供了对一种对诗歌意境进行解读的新模式。

认知诗学尤其是其图形/背景理论中体现的独特的突显与被突显、衬托与被衬托的关系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尤其对诗歌的意境营造解读提供了新的视角,为传统的诗歌翻译研究模式提供了新的契机。

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以及理论的新颖性,鲜少有人从认知诗学的角度对诗歌意境进行阐释,本文拟从认知诗学尤其是其图形/背景理论对诗歌意境的传译进行分析,希望为诗歌意境的翻译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一、认知诗学的理论背景认知诗学建立在认知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以及传统诗学基础之上,是语言学与文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

中国古典诗歌英译探析_诗性隐喻解读和翻译的认知视角与诗歌意境的传达

中国古典诗歌英译探析_诗性隐喻解读和翻译的认知视角与诗歌意境的传达

山东外语教学 Shando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Journal 2009年第3期(总第130期) 中 国 古 典 诗 歌 英 译 探 析———诗性隐喻解读和翻译的认知视角与诗歌意境的传达李气纠,李世琴(湘南学院外语系,湖南郴州 423000)收稿时间:2009203230作者简介:李气纠(1968-),副教授,硕士。

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认知语言学。

李世琴(1969-),副教授,硕士。

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摘要:韦勒克(Wellek )说,诗歌必须是隐喻的①。

诗歌借助隐喻意象来实现诗歌意境的传达,诗歌便具有了诗性隐喻的灵性和美。

翻译中国古典诗歌时,需要从认知的角度,对诗性隐喻作出明确的辨识及其意义的准确解读,并据此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实现诗歌意境的完美传达。

关键词:诗性隐喻;意境;认知视角;翻译中图分类号:I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2643(2009)03200702061.0诗性隐喻与诗歌意境意境是中国诗学的重要范畴。

“意境指的是通过形象化的情景交融的艺术描写,能够把读者引入到一个想象的空间的艺术境界。

意境的基本构成在于情景交融,它包含着两个方面,即生活形象的客观反映方面和作家情感理想的主观创造方面,前者叫做‘境’的方面,后者叫做‘意’的方面,这两个方面有机统一浑然交融而形成意境。

”(孙迎春,2000)意境的最核心的内容,乃是模糊美,或者说含蓄美,含蓄蕴藉,所谓“象外之象”、“味外之味”。

(孙迎春,2004:112)这种模糊美也可谓是“空白美”———作品中由实境所引发的审美想象空间,空白与实景,一虚一实,相互作用,形成巨大的艺术张力,激发读者的想象,拓展诗歌的审美空间。

语言是思维的表达形式,因此诗歌语言在传达意境时必然要体现其独特性。

束定芳认为,诗歌语言的基本特征不是意义与语言的融合,而是意义与被唤起的意象的融合。

翻译研究:谈隐喻的隐喻意象与认知性质及其翻译

翻译研究:谈隐喻的隐喻意象与认知性质及其翻译

谈隐喻的隐喻意象与认知性质及其翻译1. 引言在传统的研究中,隐喻只是一个文学工具和修辞方式,即打比方,只被广义地用于指代形象化表达。

结构主义语言学更是将隐喻视为一种边缘现象。

在后来的认知语言学理论中,隐喻成为一个核心部分。

隐喻不再被当作对语言能力的选择规则的违反,而是变成了通过更基本、简单和具体的事物来表达复杂和抽象事物的一个非常基本的方式。

隐喻不再是一个多余的装饰品。

在任何语言中,隐喻本身即是一部分意义。

若将其转述必然会损失意义。

这种属性决定了隐喻意义翻译的必要性。

自从认知语言学将隐喻理解为一种基本的认知过程和结构,隐喻就开始成为语言的普遍原则,也是建构经验的基本模式。

这一认知研究中的核心问题对隐喻意象的理解和翻译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2. 隐喻翻译正因为隐喻在语言中无处不在,认知语言学家才认为它们是赖以生存的东西。

在纽马克看来,文本翻译的中心问题是翻译方法的选择,而其中最重要的具体问题是隐喻的翻译。

由此可以看出隐喻翻译的重要性。

2.1隐喻的可译性隐喻带有高度的文化特性和美学效果。

它的主要功能是使读者感到惊讶。

翻译隐喻时,如果不能保留出人意料的效果,或某些文化因素阻碍了效果的传达,那么该隐喻翻译是不成功的。

认知语言学认为,源语和目的语在认知过程的相似及重合程度决定了隐喻的可译性。

隐喻传达的信息量越小,结构越简单,源语和目的语的映射一致时,该隐喻就越容易翻译。

反之亦然。

2.2隐喻翻译的分类隐喻在不同语言的表达形式上存在差异。

名词或成语式短语在汉语隐喻里最为常见,而很少为动词。

在英语中,最常用的隐喻表达形式仍然是名词。

但动词表达的隐喻却常见的多。

按照活性和强度,隐喻可分为死隐喻,创新隐喻和处于两者之间的库存隐喻。

这三类是最易于辨别的,也被认为是在"翻译分析方面仍然最实用和最全面的描述"。

下面将集中于隐喻翻译这一方面逐一分析这三类隐喻。

2.2.1死隐喻翻译死隐喻是失去了意象的隐喻,通常不会被人们注意。

从认知语言学视角看中国古典散文中的意象隐喻翻译

从认知语言学视角看中国古典散文中的意象隐喻翻译

从认知语言学视角看中国古典散文中的意象隐喻翻译舒舟(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610059)摘要:意象是中国古典文论中的一个重要的文学理论范畴,是构成中国古典散文意境美不可或缺的要素。

汉英两种语言在思维方式和民族审美心理及文化传统方面存在差异,由此导致的意象的隐喻翻译是古典散文之意境重构的难点。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的实质是人们认知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是人类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用具体的、已知的、熟悉的事物来理解抽象的、未知的和不熟悉的事物。

隐喻的翻译本质上是一种喻体“跨域映射”的过程。

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出发,以概念隐喻理论为指导,通过译例分析,探讨中国古典散文中意象隐喻翻译的技巧。

关键词:中国古典散文;意象;隐喻;隐喻翻译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297(2011)04-0127-05中国是散文历史悠久的国度,早在殷商文告和青铜器铭文上已见散文的踪迹。

中国古典散文最大的价值是其美学价值。

刘宓庆在《翻译美学导论》中,将翻译审美客体的美分为形式系统和非形式系统。

根据刘宓庆的观点,非形式系统包括情与志、意与象,意象的成功翻译直接影响译文美感的传达。

在中国古典散文中,有类意象是通过隐喻的方式构置。

艺术家将抽象的事物或概念具体化,通过隐喻呈现可感可触的景象与画面,使物象成为寄托内心情感的象征。

当代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话语层面的修辞现象,更重要的是人类的一种认知方式以某一领域的经验来说明或理解另一领域的经验。

认知主体通过推理将喻源域的特征映射到目标域,从而使目标域获得某些相关特征,在映射的过程中就产生了隐喻。

一、隐喻的认知观人类对隐喻的研究已有两千多年历史。

古希腊亚里斯多德学派将隐喻视为表达同一意义的语言手段,研究范围局限于诗学和修辞学领域。

19世纪柏拉图学派认识到隐喻是人类内部的一种机制,反映了语言和人类的本质。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从语义学角度研究隐喻,代表人物有布莱克和理查兹的焦点框架理论和互动理论。

认知语言视角下诗歌的隐喻翻译技巧研究优秀获奖科研论文_1

认知语言视角下诗歌的隐喻翻译技巧研究优秀获奖科研论文_1

认知语言视角下诗歌的隐喻翻译技巧研究优秀获奖科研论文摘要:近年来,各种在翻译方面的理论大量的出现,其中包括认知语言學的出现给翻译带来了新的研究发展。

在此之前,少有人会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去研究隐喻,更不用说会研究诗歌中的隐喻现象。

本文以大量的诗歌为媒介,以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为基础,讨论研究了诗歌中隐喻翻译的不同方法。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诗歌隐喻翻译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研究者们对于隐喻翻译技巧从修辞方面转向认知方面,该趋向的标志是由知名的认知语言学家Lakoff和Johnson著作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两位大家提出隐喻的核心是从一类事物中经历和了解另一类事物。

也就是以此述彼。

以认知方面的知识来讲,隐喻和诗歌就是同质的东西。

诗歌体现的就是诗人通过对另一件事物的叙述自己想法来掩盖自己真正的内心之情。

一、概论隐喻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就存在了,通过人类对于认知领域的发展而不断创新。

之前对于隐喻的理解是其为一种修饰语言的现象,是一种修辞手法。

然而,如今研究认知语言学的学者却认为,隐喻不单纯是一种单纯修饰语言的现象,而是人类认知的范畴。

为什么从事翻译的工作者都觉得翻译很难?翻译文学、诗歌更是难度加大?正是因为隐喻属于思想和行动的基本模式,是人类在创建概念结构所必不可少的认知方式,是基于具体的鲜明的客观物体和熟知的概念来理解和懂得不具体的、不熟悉的物体和概念的步骤。

著名的美国诗歌家罗伯特说过诗,换言之,是在翻译过程中失去的事物,从而可以得知诗歌翻译的难度之大。

而 Newmark 指出,“隐喻翻译成为翻译中最复杂的问题”。

因此,我们认为译界长期以来存在的关于“诗歌可译或不可译,诗歌翻译是文学还是艺术”之争,主要是因为诗歌的主题——隐喻这一表达方式在“作祟”。

那么,诗歌隐喻是否具有可译性?尤金·奈达认为,只要是可以用语言表达清楚的都可以用其他语言来表达清楚。

跨语言、跨文化交际可以通过寻找翻译对等物,对信息的形式和语义结构进行适当的重组来实现。

(全英文论文)概念隐喻视角下中国古诗词的翻译探究5篇

(全英文论文)概念隐喻视角下中国古诗词的翻译探究5篇

(全英文论文)概念隐喻视角下中国古诗词的翻译探究5篇第一篇:(全英文论文)概念隐喻视角下中国古诗词的翻译探究2015年最新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从目的论看英文小说书名的翻译从文化角度看中英房地产广告差异浅谈高中英语教师课堂提问与课堂互动《嘉莉妹妹》中赫斯特伍德人生悲剧浅析爱尔兰诗人叶芝作品中的象征主义解读《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玫瑰”的象征意义从《阿甘正传》看美国乐观主义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纯真年代》中两位女主人公的不同爱情观英汉语复合词结构特征比较探析The Religious Thoughts in The Pilgrim’s Progress 《绯闻少女》中的话语标记词研究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反思女性主义作家对莎士比亚作品的研究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分析及策略研究详细题目对应提纲和论文,请联系Q1:805 990 749 互相交流学习中的作用杰克伦敦《野性的呼唤》中人生哲学的主题分析文学再创作的范例—《简爱》的汉译本从文化角度浅析新闻英语的翻译《鲁滨逊漂流记》的后殖民主义解读美国电影《花木兰》中的中美文化差异与融合从语体学论《一九八四》中的反极权主义《雾都孤儿》中所体现的人文关怀An Analysis of Gothic Features in Poe’s The Cask of AmontilladoThe Two Mrs.De Winters of Manderly─ The comparison between “I” and Reb ecca 论电视剧《绝望主妇》和《婚姻保卫战》中所体现的中美女性人生观差异广告翻译中功能对等的研究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恋爱中的女人》中女性的形象商标翻译的本土化研究会议交替传译中习语的翻译汉语中英语外来词的翻译Shaw and the Discussion Play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英汉动物习语的文化差异研究论《德伯家苔丝》中安吉尔行为的合理性从跨文化交际角度论委婉语的翻译国际商务谈判中有效的非语言技巧论中西方零售业企业文化的对比毕业论文]比较《荆棘鸟》和《金锁记》小说中女性婚姻爱情悲剧原因论《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丁的女性意识Study on Dietetic Cultures in Different Regions in China 普罗米修斯的铁链与屈原的幽兰—论中西方文学中的悲剧精神中西方跨文化商务活动中礼貌的语义差别国际贸易中商务英语的翻译策略浅析哈代的悲观主义哲学对徐志摩诗歌创作之影响The Analysis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Animal Idioms 论《红字》中的清教主义思想《泰坦尼克号》中美国式爱情观解析传播学视角下的影视字幕翻译研究—以美剧《复仇》为例失败的逃亡—从《麦田守望者》中主人公的逃亡看个人意识对社会的超越哈金小说《等待》中的女性悲剧分析论《野性的呼唤》的多重主题Jane Austen’s Cinderella Complex Reflected in Pride and Prejudice 英汉色彩词的语用对比研究On Aestheticism in Oscar Wilde's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 英文科技产品说明书的语言特点与翻译《傲慢与偏见》中经济对婚姻的影响海明威“冰山原理”在《永别了,武器》中的应用及对写作的指导意义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差异比较浅论影视字幕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以《老友记》为例论美国精神在《阿甘正传》中的反映论考琳麦卡洛《荆棘鸟》中的女性形象从语用原则视角分析政治演讲中的语用策略电影片名的翻译研究An Application of Schema Theory in Interpreting 英语学习中语法的功能An Interpretation of A Tale of Two C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mbolism 商务英语中含蓄否定句的研究从《了不起的盖茨比》看美国梦幻灭的必然性从《大卫科波菲尔》女性人物形象分析来看狄更斯以女性为中心的家庭观西方骑士精神与中国侠义精神的比较研究—以《亚瑟王之死》和《水浒传》为例中美道歉语的跨文化研究Translation of Tourism English in a Cross-Cultral Perspective 《红楼梦》饮食词语英译策略探析社交活动中肢体语言的研究由《麦琪的礼物》看欧亨利写作特色论中美商务沟通中的跨文化意识女性哥特视角下的《蝴蝶梦》英语双关语语境分析及其翻译诸神形象折射中西方价值观不同从《动物庄园》看乔治·奥威尔反极权主义思想性格决定命运----浅谈《老人与海》桑提亚哥性格特点浅析美国嘻哈文化影响下的美国俚语目的论视角下英语外贸函电汉译的研究剖析《所罗门之歌》中的黑人意识模糊语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语用功能研究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美国梦米字旗下的荣耀与忐忑——论维多利亚时代英国人的社会价值观89 论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文化冲突90 英汉视觉动词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 91 论广告定位中的文化冲突及对策 92 论《简爱》中的女性意识从目的论看《长腿叔叔》的中译 94 论商标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从《紫色》中的意象看黑人女性身份的自我重塑 96 论托马斯哈代诗歌中的死亡意识 97 《肖申克的救赎》中安迪的形象分析 98 论《芒果街上的小屋》的“简单”论狄更斯《雾都孤儿》中南希的人物性格100 排比的修辞功能在政治演讲辞中的应用 101 论麦克尤恩《水泥花园》中的象征意义 102 从女性主义角度浅析《诺桑觉寺》 103 公示语汉英翻译研究网络委婉语中的模因现象研究An Analysis of Language Features of Desperate Housewives 106 影响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因素研究 107 浅谈年世界金融海啸浅析信息时代的汉语新词语英译策略 109 解读《简.爱》的帝国主义意识中西方悲剧爱情故事折射出的文化差异—《穆斯林的葬礼》与《荆棘鸟》之比较 111 关于初中英语课堂中教师体态语的研究从“房间”意象看英国当代社会悲剧——哈罗德品特作品解读113 英语专业学生课外网络自主学习问题研究 114 从就餐细节看中美儿童个性能力的差异Slips of Tongue in English Learning as a Second Language 116 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中的人性之美BBC对华态度变化趋势:扫视年BBC有关中国的若干重要报道118 浅析英汉宗教死亡委婉语的异同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中的女性主义120 论《呼啸山庄》中两代人之间不同的爱情观121 A Cognitive Analysis of Container Metaphors 122 灰姑娘文学形象在西方文化中的发展和演变研究 123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124 从顺应论的角度谈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 125 英语流行语的文化内涵 126 《到灯塔去》的意识流分析To Obey or Rebel –A Study of Female Characters in Moment in Peking 128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兴趣教学法从《穿靴子的猫》看美国动画电影中的英雄主义130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黛西的女性主义分析论英语词汇中性别歧视现象及其产生的根源132 论《等待戈多》中的等待论初中生英语学习资源策略培养A Freudian Psychoanalytical Interpretation of Catherine and Heathcliff in Wuthering Heights 135 海明威的死亡哲学——海明威作品解读 136 肢体语言在大学英语教学课堂中的应用[毕业论文](经贸英语系毕业论文)多元文化中跨国企业绩效管理138 论商业广告中的翻译对等原则《暮色》两中译本中文化缺省重构的对比研究Strategy Researches to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oral English 141 用合作原则分析男性广告语的诉求142 中西方语言和文化间的相互影响 143 背诵在中学英语学习中的作用从约翰·斯坦贝克《菊花》看大萧条时期美国妇女的婚姻生活145 论《荆棘鸟》中的女性主义伊恩麦克尤恩《时间中的孩子》中斯蒂芬的心理创伤和恢复分析147 目的论在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应用——以《功夫熊猫》为例 148 基于中西文化差异的翻译策略研究149 论小说《苔丝》中环境描写的作用中美文学作品中乌鸦意象的对比——以爱伦坡“乌鸦”与唐诗宋词为例 151 意译在广告英语翻译中的重要性探析152 春晚流行语的社会语言学和修辞学研究(开题报告+论)153 The Problem of Evil---A Universal Issue Seen From Western Perspectives 154 The Use of Body Language in Teaching 155 英汉颜色词隐喻的认知比较与研究156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蜜月》的文体分析157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58 试析《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中女主人公艾米莉的形象 159 《第二十二条军规》的荒诞性解读160 试比较《汤姆索亚历险记》与《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中主人公性格异同点161 Maintaining and Revitalizing the Native American Languages 162 二语习得理论及其对小学英语教学的影响163 从礼貌原则分析《飘》中人物性格164 Doomed Tragedy out of Desire-Driven Morbid Perso nalities in Nabokov’s Lolita 165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66 从个人英雄主义到爱国主义的升华—《荷马史诗》中阿喀琉斯形象的分析167 基于《生活大爆炸》研究合作原则的违反 168 谈英汉励志谚语互译169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Buddhism and American Christianity 170 On the Female Initiation Theme in Little Women171 埃兹拉庞德和意象主义 172 星巴克营销策略研究173 网络环境下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研究174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 erms175 浅析隐藏在“面纱”之后的伯莎梅森 176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 177 论“韩流”在中国178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79 浅谈电影名称的英汉互译 180 《红楼梦》中文化词的翻译 181 《飘》中郝思嘉性格特征透析182 方位词“上”和“Up”语义对比研究 183184 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小说与电影版本的差异分析185 “A Rose for Emily” 中“Rose” 寓意的新解 186 重新诠释玛格丽特的人生悲剧根源187 On the Differences of Rules for Eye Contact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188 浅析《汤姆叔叔的小屋》写作技巧 189 《屋顶丽人》中的多重冲突及其张力190 论《儿子与情人》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191 The Significance of Westward Movement in FormingWestern States Multi-culture in the U.S.192 英汉工具类名转动词实时构建的整合分析--基于网络论坛语料193 硬汉形象-浅析厄内斯特海明威《杀人者》194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95 中学生词汇自主学习对阅读能力影响初探 196 论翻译的艺术197 A Probe into the Spiritual Worlds of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198 托妮莫里森《宠儿》中的主角赛丝的女性形象研究199 汉语句型习惯对英文写作的负迁移作用200 英汉味觉词“酸甜苦辣”的比较分析第二篇:(全英文论文)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商标翻译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封面(2015 届)论文(设计)题目作者学院、专业班级指导教师(职称)论文字数论文完成时间大学教务处制英语原创毕业论文参考选题(200个)一、论文说明本写作团队致力于英语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前沿理论研究、仿真编程、数据图表制作,专业本科论文3000起,具体可以联系qq 805990749。

从认知隐喻角度探究《诗经》中意象隐喻以及其翻译

从认知隐喻角度探究《诗经》中意象隐喻以及其翻译

2018年10期总第398期ENGLISH ON CAMPUS从认知隐喻角度探究《诗经》中意象隐喻以及其翻译文/罗丹妮【摘要】《诗经》是中国文学的源头,自古就有许多学者研究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现今,有关《诗经》翻译研究的大部分学者是从文学和文化的角度分别在其音韵、字义和句法等层面进行研究和分析,认为《诗经》翻译应该做到传神达意,然而,却很少系统的涉及到《诗经》中意象翻译方面,与此同时,鲜有人从认知学角度研究其意象隐喻的翻译。

因此,本文将用现代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理论对《诗经》中的意象隐喻进行分析,并运用相关的认知翻译理论对《诗经》中的意象隐喻翻译进行探讨,提出相应的翻译方法和策略。

本文在一定程度上将丰富研究《诗经》翻译的理论和方法,同时也能使国内外读者更好地理解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诗经》;意象隐喻;概念隐喻;认知翻译【作者简介】罗丹妮,在哈尔滨理工大学攻读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目前是研二学生。

一、引言《诗经》是我国第一部充满浓郁的现实主义风格的诗歌总集,现存305集,其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主要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涵盖了周代生活得各个方面。

因而,传承并且弘扬《诗经》显得尤为重要。

翻译作为我国对外传播中方文化的一种必要手段,其译者的译术决定了其传播内容的内在价值。

现今,译者从各个角度分析并且翻译《诗经》,但是鲜少有人从认知隐喻角度来研究其意象隐喻的翻译。

本文将从认知隐喻角度用定性法探究《诗经》中的意象隐喻,并且研究意象隐喻的翻译方法,这也为研究《诗经》的译者们提供参考。

二、《诗经》英译概述《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中华诗词的发源地,它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500 多年间的305 篇诗歌。

世界上第一个《诗经》英文全译本是1871 年詹姆士·理雅各的分行散文式译本——The She King,这是《诗经》在西方传播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中国文学在西方流传的一座里程碑,该译本在英语世界中至今仍被奉为“标准译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知隐喻理论视域下古汉语诗歌意象翻译探究刘譞【摘要】传统理论关注隐喻的修辞学研究,莱考夫和约翰逊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对其进行了解释,主张隐喻是深入人们头脑的思维方式,而非单纯的语言现象,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意象是一首诗歌的核心成分,一篇优秀的诗歌译作必须处理好诗中意象隐喻的翻译.阐释了认知隐喻与诗歌意象的关系,并结合具体译作,从认知视角分析了古汉语诗歌意象隐喻的英译方法.【期刊名称】《武夷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36)005【总页数】5页(P31-35)【关键词】认知隐喻;意象;诗歌;翻译【作者】刘譞【作者单位】四川外国语大学翻译学院, 重庆 400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59有关隐喻的研究历史悠久,可以追溯至两千多年前的亚里士多德时代,但传统语言理论认为隐喻属于单纯的语言现象,与思维无关,并且只起到点缀装饰的作用,与日常规约化的语言背道而驰。

随着上世纪八十年代认知语言学的发展,有关隐喻的研究逐渐转向认知层面,不同于传统上只把隐喻看作一种修辞技巧,乔治·莱考夫(George Lakoff)和马克·约翰逊(Mark Johnson)认为隐喻是人类认知与思维的本质,具有普遍性,此观点开启了隐喻研究的新篇章。

无论是传统还是现代理论,不可否认的是,诗歌这种特殊体裁的文学特点决定了其与隐喻之间不可分割。

传统理论中,“‘隐喻’被定义为新奇的或诗歌的语言表达,即用一个概念的单词来表达其正常的规约化意义之外的另一个‘相似的’概念”[1],现代理论中,认知视角涵盖之广泛也必定会将隐喻与诗歌联系在一起。

作为诗歌的灵魂,意象是诗人选择寄托情感的媒介,体现着其对世界的认识,意象的表达在很多情况下是通过隐喻的方式完成的。

古汉语诗歌对意象的运用尤其丰富和广泛,所以,在古汉语诗歌的翻译中,意象隐喻的翻译就成为无法回避的重要内容,是决定翻译成败的关键。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用语中,并非文学语言所特有,它不仅是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思维现象。

“概念隐喻”是认知隐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莱考夫和约翰逊的合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的发表标志着概念隐喻理论的问世”[2]。

他们认为隐喻是人们通过其他事物来认识和表达当前事物,是概念性的。

“我们思想和行为所依据的概念系统本身是以隐喻为基础”[3],概念以隐喻的方式建构。

隐喻的本质是源域(source domain)到目标域(target domain)的映射(mapping),即两个概念域之间的互动。

比如,我们熟知的“TIME ISMONEY(时间就是金钱)”就是一个概念隐喻,其中,“TIME”是目标域,“MONEY”是源域,该隐喻通过从源域“MONEY”映射到目标域“TIME”上而实现。

一般来说,作为源域的概念域较具体,易于理解,且为人们所熟悉,目标域概念较抽象、难以理解。

这是因为人们在认知世界时,由于类别概念和抽象概念语言的缺乏,导致只能用已知事物的具体意象表达新事物,将二者联系起来。

比如“She is a block of ice.”这句话中,“ice(冰)”是我们熟悉的事物,很容易从头脑中提取对该意象的认知,进一步把“人的感情”与“冰”的特点相联系,便获得这句话中“她像冰一样冷漠”的隐含义。

因此“隐喻是我们对抽象范畴进行概念化时有利的认知工具”[4]。

隐喻具有系统性,一个隐喻概念能够生发出大量相关语言表达,而不同的隐喻概念又组成了一个网络体系,影响着人们的语言和思维。

仍以前面“TIME IS MONEY”为例,这一概念隐喻可以衍生出多种相关表达:You are wasting time.(你在浪费时间。

)Thismethod can save you much time.(这个方法可以为你节省不少时间。

)Ispent hours repairing the radio.(我花费好几个小时修收音机。

)It cost her two days to get there.(她花了两天时间到达那里。

)Themanager has invested a lot of time in the project.(经理为这个项目投入了很多时间。

)由这些句子中可以看出,“金钱”这个概念网络的一部分构成了“时间”概念的特征,语言也遵循此模式,因此,我们从概念上用描述金钱的相关词语(浪费、节省、花费、花了、留出、投入)来表述时间,系统地影响了时间的表达方式。

如此一来,我们发现隐喻在生活中比比皆是,非隐喻概念的存在并非无限,故非隐喻的表达也相当有限,只是由于许多隐喻已经深入我们的思维,因此常常被人们忽视。

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是新的语言语义产生的根源”[5],它具有概念性、跨概念域的结构映射性、体验性和系统性的基本特征。

隐喻的普遍存在决定其必然会成为翻译研究的对象,“在认知语义学中,翻译被认为是概念隐喻的最好说明。

在翻译时目标语言的概念结构被映现到原材料,便于目标语读者理解”[6]。

但同时,隐喻自身的特点导致“隐喻的翻译就成为翻译中最复杂的问题”[7],且中国古代诗歌中的隐喻性意象俯拾皆是,意味深远,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古汉语诗歌意象翻译自然成为学者们研究的重要内容。

(一)认知隐喻与诗歌意象翻译隐喻在文学作品中大量存在,与诗歌的联系尤为紧密。

隐喻是诗歌魅力的源泉,隐喻的使用避免了单调平淡的平铺直叙,令诗歌更新奇、生动,吸引读者。

当本体难于理解时,恰当的隐喻能够清晰地展现其内涵,更好地传达诗人的感情和用意,使诗歌富有感染力。

隐喻可以折射出诗人对世界的体验与认知,体现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诗歌阐释的根本任务是对诗歌隐喻的把握”[8]。

“诗歌语言是一种旨在唤起或引发意象的语言游戏”[9],可见意象是诗歌中的核心要素,古典文学专家袁行霈先生对其做出了如下定义:“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10],由此我们得知,意象的使用是诗人的一种思维方式,体现了诗人对世界的认知。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来讲,诗歌意象和概念隐喻的认知机理相同,二者均由联想的方式生成:“隐喻形成的基础就是发现互相联系的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把本来看似完全属于不同范畴领域的两种事物联系起来。

”[11],而意象的产生是由诗人经过大脑的联想加工,对已知的客观物象产生新的理解,融合自己的感情后,赋予其以新的内涵而得出的。

因此二者的产生过程都可以用“映射”的概念来解读。

诗人将熟知的具体物象映射到抽象事物上,从而形成对抽象事物新的认识。

比如,“竹子”是古汉语诗中常出现的一个意象,具有坚韧挺拔的特点,诗歌中“竹子”这一具体意象被映射到目标域“人类的品格”这一抽象事物上,使得人们生动形象地理解了目标域。

所以,诗歌意象本质上是一种概念隐喻。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古汉语诗歌翻译中,对意象隐喻的把握成为译作成功与否的关键。

意象隐喻翻译并非仅仅是修辞层面的语言符号转换,更为重要的是隐喻背后的深层含义和情感,译者需要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以合适的方式用英语表述出来,这一过程既涉及语言的运用,更有认知的过程,而二者都离不开文化的影响。

人类生理构造和生活经验的相似性决定了汉英两民族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具有共通性,自然会产生许多相同的隐喻概念和语言表达。

但不同民族的文化又各具特色,认知体验不可能全部一致,这些差异表现在语言之中,于是隐喻便打上了特定的文化烙印。

比如,“狗(dog)”这一意象在汉语里常用作贬义:狐朋狗友、狼心狗肺,而在英语中恰恰相反,“lucky dog”是形容幸运者的说法。

正是由于意象隐喻的文化特异性,在古诗意象汉译英时就难免会遇到障碍,由于意象隐喻集中体现诗歌的特色,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因此如何处理此类翻译便成为一项重要内容。

汉译英意象隐喻翻译要求译者首先确定隐喻中本体和喻体的联系,然后在英语文化中找到与原作相契合的意象,进行转换,恰当地表达出来。

既然意象隐喻是一种映射过程,那么我们可以把汉英语言中的两个喻体之间也看成是映射的关系,即汉语中的喻体是源域,英语中的喻体为目标域,翻译就是找出二者之间的相似点,进行对应。

这就要求译者具备较高的认知能力,全面把握英汉文化中的概念,选择能够引起两种语言读者相似反应的、高度契合的意象。

此外,这也检验了译者的双语水平,不仅要自己理解,还需能用语言完全展现给读者。

在选择英语喻体时,应为多数读者熟悉的事物,否则引发读者对本体的理解困难,就违背了隐喻的初衷。

(二)古汉语诗歌意象翻译方法纽马克(Newmark)指出:“隐喻翻译是一切语言翻译的缩影,因为隐喻翻译给译者呈现多种选择方式:要么传递其意义,要么重塑其现象,要么对其进行修改,要么对其现象进行完美结合”[12],针对这些不同的目的,我们在翻译古汉语诗歌中的隐喻时应采取不同方法。

通过分析不同译作,并根据喻体在原语和目的语间的不同对应关系,笔者总结出四种翻译方法:保留喻体直译法、转换喻体法、隐喻移植法和省略隐喻法。

1.保留喻体直译法。

前面说过,同处于客观世界的人类具有相似的认知体验,因而存在隐喻思维的共性,不同民族分享着许多相同的隐喻概念和表达方式,汉语诗歌意象隐喻英译最理想的情况是在英语中保留原诗的隐喻特征,包括完整无缺的隐喻意象,做到既完全忠实于原作,再现原文的隐喻含义,又展现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例如,许渊冲将《长恨歌》中的著名诗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直译为“On high,we’d be two lovebirds flying wing to wing;/On earth,two trees with branches twined from spring to spring”,原诗用“比翼鸟”和“连理枝”作为意象,都是成双成对的事物,隐喻夫妻恩爱,永不分离,这种映射在英语中同样存在,因此保留原喻体直译即可,如果抛弃原意象进行翻译,如Fletcher译本“We swore that in the heaven above/We never woulddisport/One tomb on earth enclose of us/The frail and mortal part”,则剥夺了读者的想象权利,无法体会原诗含蓄的美感。

再比如,《诗经·周南》第六篇《桃夭》是一首祝贺新娘出嫁的诗,开篇即运用隐喻:“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源域是盛开的桃花,映射至目标域女子的美丽上,用鲜艳的花朵比作少女的美丽,西方同样也有类似的意象隐喻:罗伯特·彭斯(Robert Burns)的著名诗歌 A Red,Red Rose(《一朵红红的玫瑰》)中写到“O,my luve's like a red,red rose”,将自己的爱人比作美丽的玫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