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
2《荷塘月色》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荷塘月色》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反复涵泳咀嚼,从修辞、用词、句式等方面感受作品的文辞之美。
2.根据描写的文字,体悟景物特点,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1.反复涵泳咀嚼,从修辞、用词、句式等方面感受作品的文辞之美。
2.根据描写的文字,体悟景物特点,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朱自清的散文,追求一个“真"字:以真挚的感情,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求得逼真的艺术效果。
“真”是朱自清散文的艺术核心。
讲真话,写真情,描实景,是他散文艺术的最高成就。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看荷塘美景,感佩弦之情。
二、初读文本,厘清文脉任务:诵读文本,整体感知文本。
活动:大声地自由诵读,组内交流读后感受。
参考:可以优雅的意境(画面)、优美的语言、跌宕起伏(不平静-超然自由一不平静)的情感等方面阐述感受。
设计说明:此活动旨在引领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艺术特色及作者情感,为细读文本、赏析文句做好铺垫。
三、细读文本,赏析文句任务一:赏析细腻优美的写景语句。
活动:学生自由诵读第4~5段,推敲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叠词,赏析修辞句,并揣摩这样写的好处。
要求:边读边勾画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叠词及修辞句,小组合作交流赏析成果。
学生代表发言,师生点评。
参考:1.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这一句,除“亭亭"一词外,都是口语。
“叶子出水很高”为“实写”,不需修饰已经达到“准确”了,但作者不满足于“摹形”,他要传荷叶之“神”,于是抓住荷叶的状态特征以裙作比,“亭亭"二字便成了点睛之笔,一位临风起舞的窈窕淑女的美姿出现了,那展开旋动的裙与硕大舒展的荷叶融合为一体,荷叶的动态美便跃然纸上,形神兼备。
2.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荷塘月色》教案4篇
《荷塘月色》教案4篇《荷塘月色》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体会散文精练的语言、形象的比喻,学习散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欣赏散文静静美的同时,感受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3、启发学生思维,引起想象,激发兴趣,提高写作技能。
二、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1、教学重点:情与景的交融,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矛盾心理。
三、教学方法创设情境,赏读式,多媒体教学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课件1、背景音乐:(《月光》)2、图片:荷塘图、月光图、荷花图、星空图、月下树影图、荷叶图3、vcd片断:少女翩然起舞,裙幅舒展片断4、配乐朗诵录相片断五、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本节课主要完成课文4段的阅读鉴赏。
通过揣摩“景语”,弄清__的写景特点。
一、导语荷花[清]曹寅一片秋云一点霞,十分荷叶五分花。
湖边不用关门睡,夜夜凉风香满家。
该诗通过对荷花开放的季节和荷花的香味的描写,给我们描绘了荷塘晚香的美好感受。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这篇散文也是关于荷花的,名字叫“荷塘月色”。
二、解题、初步感知1、问:大家觉得题目“荷塘月色”是偏正短语还是并列短语?为什么?明确:并列短语,因为第四段是写月色下的荷塘,第五段是写荷塘上的月色。
2、朗读、播放配乐朗诵(要求学生听清字音,进入情景,体会__的感情基调)三、理清__思路第一部分(1—3段):写夜赏的缘由,小径漫步,抒发感受。
(情)第1段:交代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及缘由。
第2段:去荷塘的路上。
第3段:抒发月下独处时的感受。
第二部分(4—6段):月下荷塘,荷塘月色,荷塘的四周。
(景)第4段:写月色下的荷塘。
第5段:写荷塘上的月色。
第6段:写荷塘的四周。
第三部分(7—8段):写由眼前之景所发生的联想,回到现实,思乡回家。
(情) 第7段:联想江南采莲的旧俗和采莲诗。
第8段:在思乡与遐想中,作者回家。
四、鉴赏、分析课文的景物描写部分(“景语”描写)㈠问:__是如何描写荷塘月色的?主要集中在哪几段?明确:主要集中在4、5、6三段,集中笔力对荷塘月色进行了描写。
《荷塘月色》公开课教案
《荷塘月色》公开课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荷塘月色》。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如“静寂”、“朦胧”等。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环节,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美好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荷塘月色》。
2. 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意象和意境。
2. 感悟作者的情感态度。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荷塘月色》打印稿。
2. 相关背景资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荷塘月色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2)简介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荷塘月色》。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
(2)学生自学生词和短语,查字典理解。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有哪些?(2)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荷塘月色之中,感受作者的情感。
(2)讨论:作者为什么喜欢荷塘月色?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美景,培养审美情趣。
6. 作业布置(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
(2)写一篇关于荷塘月色的短文。
7. 板书设计《荷塘月色》朱自清静寂、朦胧、美丽、和谐六、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进行教学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
七、学生评价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对学生在本次课程中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知识掌握和技能运用等方面进行评价。
八、课后作业布置1. 请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尝试创作一篇以自然景色为主题的短文。
2. 收集其他描写自然美景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欣赏。
九、课程拓展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朱自清的作品,如《背影》、《春》等,或者介绍其他描写自然景色的文学作品,如《江南春》、《钱塘湖春行》等。
《荷塘月色》公开课教案
《荷塘月色》公开课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荷塘月色》。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如“静谧”、“朦胧”等。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讨论,感受作者对荷塘月色的描绘。
(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景物的美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能力。
(2)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多次朗读《荷塘月色》,感受语言的美感和节奏。
2. 生词解释: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 修辞分析: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让学生了解并学会运用这些手法。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以荷塘月色的图片或视频引入,激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2. 朗读课文:让学生齐读或分组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感。
3. 生词解释: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 修辞分析: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让学生了解并学会运用这些手法。
四、作业布置1. 朗读并背诵《荷塘月色》。
2. 写一篇以“荷塘月色”为主题的短文,运用学到的修辞手法。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荷塘月色》,理解课文内容,并学会运用修辞手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并给予积极的反馈。
要激发学生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能力,培养他们对文学创作的兴趣和热情。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朗读、讨论和提问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朗读和背诵作业,以及对短文的写作质量。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满意度。
七、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户外写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荷塘月色的美景,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
2. 邀请一位诗人或作家来校进行讲座,分享他们的创作经验和技巧。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优秀教案(通用11篇)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优秀教案(通用11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优秀教案篇1一、教学目的:1、学习《荷塘月色》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比喻和通感的表达效果。
2、掌握《荷塘月色》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
3、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普遍意义。
4、通过朗诵欣赏《荷塘月色》的韵味。
二、教学重点1、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词句的含义。
2、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3、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普遍意义。
三、教学难点1、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
2、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请看画面,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大片碧绿的荷塘。
面对此等美景,杨万里赞叹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写出了荷花的艳丽的色彩。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池》杨万里。
写出了荷花的动态。
周敦颐却看到了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可以说,荷花已经成为中国文学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其意蕴可谓深远,其意境可谓独特而优美。
今天我们来学一篇写荷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板书)(二)品读课文1.讲读第一自然段(1)我们请一个同学来朗读第一自然段,作者为什么忽然想起荷塘,深夜离家去荷塘散步?[解析]因为“这几天心情颇不宁静”,通过宁静的环境衬托并点明了作者颇不宁静的心境,显示了作者的烦躁、不安,交代了作者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全文的第一句是文章的“文眼”。
[板书]:缘由:颇不宁静(2)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作者如此“不宁静”呢?[解析]关于朱自清心情“不宁静”的原因,有人认为是源于对蒋介石4.12反革命政变的愤懑,联系到朱自清当时的思想背景和这篇文章的写作时间,这不能说没有道理;也有人认为是源于作者的思乡之情,因为结尾作者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还有人认为是源于作者作为一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面对人生十字路口而产生的苦闷、彷徨;甚至还有人根据一些史料,认为朱自清的“不宁静”是源于家庭生活的不和谐;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必要规定一个权威性的唯一答案,应该允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荷塘月色》公开课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荷塘月色》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荷塘月色》一文,了解湖南乡村的风光与生活情景。
2. 培养学生品味优美的诗意句子和修身养性的美好情怀。
3. 提高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并分析《荷塘月色》中的情感与意境。
2. 培养学生对美好乡村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3. 鼓励学生通过写作表达对自然风光的感悟。
三、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古人诗意的表达方式和对自然的赞美。
2. 引导学生进行情感熏陶和心灵净化。
四、教学方法: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湖南乡村荷塘的风光图片,激发学生对乡村生活的兴趣。
2. 合作学习: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同桌讨论和分享,以促进互动和参与。
3. 情感体验:进行情感教育、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等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感受文章中的情感。
4. 写作训练:组织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巩固对文中情感和意境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1. 展示湖南乡村荷塘的风光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和他们分享对这些风景的感受。
Step 2 课文阅读1. 学生独立阅读《荷塘月色》。
2. 引导学生进行文本分析,理解作者对荷塘和月色的描写方法。
3.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读文中的情感和意境。
Step 3 情感体验1. 进行情感教育活动,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自然风光给他们带来的情感。
2. 进行情景模拟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模拟荷塘的静谧和月色的明朗。
3. 进行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文中的人物,体验他们的情感和思考。
Step 4 写作训练1.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和想象,写下一篇关于荷塘月色的短文。
鼓励学生采用古人的诗意表达方式。
2. 学生进行互评,分享彼此的作品,以激发更多的创作灵感。
六、课堂小结: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了解了湖南乡村的风光和生活情景,还体验到了对自然的情感表达和赞美。
通过写作训练,学生提高了自己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并培养了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和向往之情。
《荷塘月色》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完美版
《荷塘月色》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完美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荷塘月色》全文。
(2)了解文章的背景,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3)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培养批判性思维。
(3)学会运用文本进行创意写作,提升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荷塘月色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能力。
(3)激发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荷塘月色》全文。
(2)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体会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复杂情感。
(2)如何分析文章中的象征手法和意境创造。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荷塘月色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美景。
(2)简介文章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
(2)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结构,概括作者情感。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深入解读:(1)引导学生从象征手法、意境创造等方面分析文章艺术特色。
(2)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帮助学生理解。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荷塘月色的感悟。
(2)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作者情感变化,强调美景背后的内涵。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荷塘月色》。
2. 写一篇关于荷塘月色的作文,可以是抒发情感,也可以是描绘景色。
3. 调查了解家乡的荷塘景色,拍摄照片,配上文字说明,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荷塘月色经典教案(优秀6篇)
荷塘月色经典教案(优秀6篇)优质课《荷塘月色》教案设计篇一《荷塘月色》教学课例【教学思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
我多次公开执教这篇课文,我很清楚这篇经典之经典的课文的分量。
以往几次的教学都是把景物描写作为教学重点,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景物描写的手法和技巧,进而学会能够细致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特点描写的写作方法。
我在课堂上,重点讲解4、5、6三小节,之后也引领学生探讨相关的情景交融的问题,但总觉得学生与文本、教者、作者之间存在隔膜,究其原因是学生对作者心理状态的把握还不够准确到位。
因而此次教学中我调整了教学思路,将文本教学与专题教学相结合,针对写景散文的特点,明确《荷塘月色》的学习目标为:(一)体味作者独有的内心情怀,理解感情是散文的灵魂;(二)欣赏荷塘月色的唯美画面,掌握写景的方法和技巧;(三)揣摩朴素典雅的诗味语言,感悟文字拥有的无限魅力。
三个目标计划在两课时内解决,一课时整体感知课文,重点学习前三小节,落实目标(一)的学习,穿插感悟目标(三)中“朴素”的语言风格;第二课时重在落实目标(二),并将目标(三)的学习与目标(二)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此案例是一课时。
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思考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寻求将文本教学与学生的情感教育以及能力培养完美结合。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
明确学习目标师:同学们是否注意到必修二专题四的标题与前三个专题的标题在分类标准上有所不同?(学生讨论)师:专题一“珍爱生命”,专题二“和平的祈祷”,专题三“历史的回声”,这三个专题均有一个统一的话题,一个明确的中心,每个专题下分设的若干模块则是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专题的内涵,而专题四“慢慢走,欣赏啊”则是侧重于从学习方法的角度思考分类。
师:在本专题里我们将要“欣赏”的课文有哪些呢?一起来了解一下专题四的文章(引领学生翻阅目录以及课文)。
我们将要欣赏的文体有散文和小说,散文有《荷塘月色》《听听那冷雨》《金岳霖先生》《亡人逸事》,小说有《祝福》《边城》(节选)、《林黛玉进贾府》。
《荷塘月色 》教学设计(优秀6篇)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优秀6篇)语文教案-《荷塘月色》篇一一单元课文特点1.本单元由两篇散文、一篇杂文和一篇悼词组成。
2、本单元课文涉及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有的比较隐晦地表达了自己的心情,有的形象地提出自己的主张,有的概括了人物一生的伟大业绩,有的在貌似纯知识的“东拉西扯"中,含蓄婉转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
只有认真推敲词语和句子,才能真正理解作品的深刻含义。
3、本单元四篇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十分丰富,应该仔细揣摩作者运用修辞手法的妙处所在。
二单元教学目标1、本单元的重点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揣摩语言。
揣摩语言的实质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对语言的深层含义、感情色彩等,进行辩析、品味。
在阅读中只有注意语言,领会关键词语和关键语句的真正内涵和表达作用,理解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才能不断增强自己的语感。
2、要掌握在阅读过程中揣摩语言的技巧,学会抓取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并结合语境进行揣摩和理解。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1、阅读教学把阅读分为四个阶段,即感知阶段、理解阶段、表述阶段和评价阶段。
揣摩教学把阅读分为四个阶段,即感知阶段、理解阶段、表述阶段和评价阶段。
揣摩语言属于第二个阶段,即在感知内容的基础上,在一定的语境中对关键词语和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等进行辩析、品味和理解,以彻底理解文句含义,并依靠自己独立思考,在感知、表象再创造的基础上,借助于思维加深对读物的理解。
2、揣摩语言离不开语境。
“语境”是“语言环境”的简称。
张志公先生说:“所谓语言环境,从比较小的范围来说,对语义影响最直接的,是现实的语言环境,也是说话和听话时的场合以及话的前言后语。
此外,大至一个时代、社会的性质和特点,小至交际双方个人的情况,如文化教养、知识水平、生活经验、语言风格和方言基础等,也是一种语言环境,与现实的语言对称,这两种语言环境可以称为广义的语言环境。
”前者“现实的语言环境”习惯称为“内部语境”,后者“广义的语言环境”习惯称为“外部语境”。
荷塘月色优秀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设计
荷塘月色优秀教案设计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是为中学语文课程设计的一节关于《荷塘月色》的文学阅读课,旨在通过对这篇古文课文的深入学习和理解,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本教案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造力,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独立见解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文本,把握文本的主题和情感表达;(2)掌握古文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和方法;(3)能够从课文中提取出关键信息,进行归纳总结。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2)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促进学生的互动和交流;(3)通过课内外阅读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和素养。
3.情感态度目标:(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情感和文化品味;(2)培养学生对自然美、人文关怀的情感体验;(3)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的感恩之心。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通过师生共同阅读,理解《荷塘月色》的主题和情感表达;(2)培养学生对文本的独立思考和主题归纳的能力。
2.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和感受文本中的意境和情感;(2)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首先,教师可通过展示一幅描绘荷塘月色的图片,激发学生对美的感知。
然后,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简短的问答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夜晚的荷塘是什么样的?月光下的荷塘有什么不同的美感?二、文本阅读(10分钟)1.师生共同朗读《荷塘月色》,并进行适当的语音语调讲解,引导学生感受古文的韵味和情感。
2.以小组为单位,学生互相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然后由每组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自己小组的认识和思考。
三、文本剖析(10分钟)1.师生共同分析课文的情节、语言风格、意境等要素,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提问:作者通过描绘荷塘月色、借用月色与人生相比,传达了什么样的主题和情感?2.通过师生互动,引导学生逐渐理解课文中的主题和意义。
荷塘月色 教案(最新6篇)
荷塘月色教案(最新6篇)《荷塘月色》教案篇一教学重点:1、分析文中的景物描写。
2、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朗读课文2-6小节二、分析文中的景物描写。
1、课文第2小节写了什么地方的景色?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小路上的景色:小路(幽僻、寂寞)树(蓊翁郁郁)月光(淡淡的)“幽僻”、“寂寞”极言环境的寂寥,烘托人物心境的抑郁;“蓊翁郁郁”加强了浓重的夜晚气氛;“阴森森”虚写,渲染恐怖的氛围。
这些景是忧闷郁结的作者眼中之景。
写月光虽然是“淡淡的”,但却与作者此刻的感情相合,“今晚却很好”,可见作者心中淡淡的愁云。
2、课文第4小节写了什么?作者怎样写的?学生回答,老师补充:写了月下荷塘静态:叶:田田、亭亭花:零星点缀微开着的--袅娜(轻盈多姿)风打着朵的--羞涩(娇怯不语) 形象过如明珠--洁白处如星星--绿叶白花色彩如美人--纤尘不染动态:花:花香,如歌声叶:凝碧的波痕:整齐而有节奏的波动3、课文第5小节写了什么景色?学生回答:写了塘上月色月光:如流水月影:如名曲作者是从几个方面写了月色?学生回答,教师补充:(1)正面:以流水作比(2)通过雾:薄薄的青雾(3)通过荷花与荷叶写月色的朦胧:像在牛乳中洗过,像笼着轻纱的梦。
(4)以树影写月色:画,浓淡适宜(5)通过光与影的和谐写月色:和谐的旋律4、讨论第6节学生自己分析,教师作适当点拨:这一节写荷塘的四周。
在这里,作者运用了绘画技巧来写荷塘的环境。
作者笔下的荷塘四周,疏密有致,浓淡相宜,明暗结合,喧寂相间。
(1)四面的树(照应第2 节)有远有近:杨柳最多--远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近(2)写树不忘写月色:阴阴的(3)路灯光把作者从幻想中召回,最后两句虽似写景,实则点明心境。
写树上的蝉声与水里有蛙声,由寂静到热闹,充满了生机,将荷塘和月色衬托得更加突出,并含蓄地表明作者虽完全沉醉在荷塘月色的宁静的境界中,但哀愁和苦闷还是笼罩在心头。
《荷塘月色》的公开课教学设计(精选10篇)
《荷塘月色》的公开课教学设计(精选10篇)《荷塘月色》的公开课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体会散文精练的语言、形象的比喻,学习散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欣赏散文静静美的同时,感受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3、启发学生思维,引起想象,激发兴趣,提高写作技能。
二、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1、教学重点:情与景的交融,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矛盾心理。
三、教学方法1、创设情境,赏读式,多媒体教学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课件1、背景音乐2、图片:荷塘图、月光图、荷花图、星空图、月下树影图、荷叶图3、VCD片断:少女翩然起舞,裙幅舒展片断4、配乐朗诵录相片断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媒体显示:课题、背景音乐今天,我们要学习朱自清的散文名作《荷塘月色》,关于作者我们并不陌生,他的佳作,大家能说出哪些?(生:《春》和《背影》)大家知道,朱自清是著名的,他还被誉为什么?(生:民主战士)对朱自清是一位爱国知识分子,他积极参加民主运动本文写于1927年7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中他曾在一封信中写道:“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真实写照朱自清不愧是一位诗人,他的散文具有诗一般的意境,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荷塘月色》的重点,即文中那静谧清幽的美流露出是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情与景在散文中达到完美的结合(二)讲授新课让我们一起先阅读课文,初步了解一下文中作者的行踪哪位同学能复述出作者出家门,去荷塘赏月的行踪(生:作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晚上在院子里乘凉,想起白天常经过的荷塘,决定去看一看于是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经过一条小煤屑路,作者来到荷塘,观赏月下荷塘的美景,看完荷塘,作者又想起《西洲曲》最后作者回家,推门进去,发现妻已熟睡好久了)刚才这位同学复述作者行踪,还有哪些细节遗漏了呢?(生补充:作者观赏荷塘时,在荷塘边观赏荷塘里的荷叶、荷花等等,然后观赏的是月色,最后还观赏了荷塘四周的景色,这才引起联想,想到《西洲曲》,刚才没有把观赏四周的景物交待清楚)同学的发言很好,经过后几位的补充,我们更为完整了解了作者的行踪,请看作者是:带上门出去→沿着荷塘是一条小煤屑路→观赏荷塘月色看四周→推门进去(一)细读课文重点赏读4、5自然段,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在了解作者之后,我们要进一步知道,文章开头写了怎样的环境,创造出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体现一种什么心情?(生:当时在晚上十分安静,作者感到孤独,心情“颇不宁静”)颇不宁静的心情是文章的文眼,文章开头写道“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交待了作者去荷塘的动机,也为全篇所体现的矛盾心理和思想感情定下了基调与下文关联的如小路的“幽静”,夜晚的“寂寞”,路上的“阴深”,月光的“淡淡”,以及惦着江南的“采莲”等等,象一条无形的纲,连接着全文的网,形成文章的语脉,从而含蓄地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丝,揭示本文的主题荷塘小路有什么特点?(生:路曲曲折折;树蓊蓊郁郁;月光淡淡;小路上十分幽静)作者心情有无变化?(生:有变化开始比较忧愁“心里颇不宁静”,后来接近荷塘看到美景,有一丝丝淡淡的喜悦“我也象超出了平常的自已”,“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同学们分析的很好,作者的心情起伏不定注意“且”字,且:暂时表达作者对现实不满,对自由向往,这一部分写作者去荷塘,在小路上散步,抒发了月下独处的感受我们跟随作者一起来欣赏这“静静的美”吧!赏读第4段刚才我们通过画面,陶醉在月下荷塘的美景,那么作者写月下荷塘,抓住荷塘中哪些景物?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作者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水,用了大量的比喻)回答十分准确,作者又是如何对其进行描写?(生:作者形容荷叶“田田”、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你能说说看荷叶与亭亭的舞女的裙有何相似点呢?(生:荷叶与裙子在形状上十分相似,都是张开着样子)除了张开的样子相似,还有没有呢?媒介显示:芭蕾舞片断(生:噢,还有就是当舞女旋转起来裙幅舒展飘动,荷叶在微风吹拂下,也有起伏的动态美,相连的荷叶高出水面的姿态与亭亭的舞女的裙样)那么作者如何表现花的呢?(生:作者用“袅娜”、“羞涩”形容花,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袅娜”女子柔美,“羞涩”娇羞姿态写花像“明珠”、像“星星”,则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花的洁白、明净、光亮)几个比喻连用,其中本体相同,喻体不同称为博喻媒介显示:星空图作者怎么描写荷香呢?(生:比喻,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这个比喻把嗅觉范围的“清香”和听觉范围的“歌声”联系起来共同点:两者(花香、歌声)给人的感觉都是时断时续,似有似无,因为歌声在“远处”、“高楼”上,这个比喻新鲜又能给人丰富的联想这种不同感觉的相互沟通和转移称为通感荷波和荷水又是怎么描述的呢?(生:“凝碧的波痕”比喻在月光下微风吹过密密的叶子的颜色和姿态,像凝聚起来的碧绿的波纹,静中有动,特别传神水:“脉脉”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说明荷水满怀感情)第4自然段的采用,比喻、通感、拟人等修辞手法,使眼前景物栩栩如生,柔美动人,给人以具体、生动、鲜明的印象景物由静态写到动态,这一段虽然没有提及一个“月”字,然而却处处写月,处处体现了月下荷塘的景物赏读第5段对月下荷塘的美景介绍完,作者笔锋一转到了荷上月色,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媒介显示:配乐朗诵第5自然段继荷塘之后,文章着重描写月色是如何展开的?(生:叶子和花上的投影→灌木丛和柳树上→总写在荷塘中的投影)用了哪些动词?好不好?为什么?(生:“泻”、“浮”、“洗”、“笼”、“画”泻:月光充沛,从高处落下浮:雾十分轻,扩散慢洗:花颜色十分洁白,鲜润笼:朦胧不可捉摸画:具有创造性的美感)分析的很好,朱自清不愧为语言大师,精练的动词,传神地写出景物的特点文章还连续用了三个比喻各突出月光的哪些特色?(生:“月光如流水一般”,这里刻画了月光流动、明净的样子“叶子和花仿佛在牛奶中洗过一样”,写出了月色中叶、花呈现出洁白、鲜润的特点“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写出月光照射下的叶和花的朦胧之美月光在灌木丛中和杨柳上的投影为什么一个用“黑影”,一个用“倩影”?(生:因为灌木丛浓密,在月光下显得黑糊糊一片杨柳条稀疏,在月光下显得很美,这两个词准确写出了不同形象的特点)“月光”与“小提琴”有何共同点?如何体会这句话?(生:这里运用通感把视觉和听觉沟通起来,它们的共同点是月色有明有暗,光与影相互配合,琴色有高有低,有急有缓,两者都给人以和谐的感觉,)第5段着力描写月色,先是正面写,后是反衬,光与影相互衬托,月色美与荷塘美巧妙结合,明与暗十分协调通过比喻、博喻、通感等修辞手法,描绘了荷塘月色的诗情画意,而作者苦闷的心绪,也在这迷人的景色中暂时得到了解脱第6自然段下面一段写荷塘四周的月色,以树为中心对象,还写了远山,灯光、蝉声、蛙声等等文中“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什么意思?(生:这说明苦闷与寂寞的心情,又涌上作者的心头,所以热闹一点也没有感染他,作者由欣赏静静的美的同时,又回到了淡淡的哀愁)(四)巩固新课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文中描绘了美的景、美的情,其特点是月色与荷塘交叉,动的刻画与静的刻画相互交错,情与景交融,形成一副素雅、朦胧、静美的画面表现作者忧与喜的矛盾心态,抒发作者关心国家命运的感情(五)再次欣赏重点片断同学们一起体会月下的荷塘,塘上月色的美景,深入体会作者淡淡的哀愁齐读第4、5自然段媒介显示:月下荷塘图,背景音乐我们深深体会到了散文情景的交融,必须通过一定的手段体现,下面我们就来实践一下,写一个抒情小片断—《雨中校园》(六)课堂小练笔媒介显示:作文《雨中校园》要求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写一段情景交融的抒情片断(字数300字左右)例文:天空在不知疲倦地下着雨,朦胧的雨雾将整个校园轻轻地遮掩了在这雨雾中,好像一切都那么遥远、渺茫,就像从浓雾里传来的笛声漆黑的山林里飘出的鸟鸣声,悠远而又让人神往此时,唰唰的雨声,错综而热烈,深沉而和谐(七)布置作业《荷塘月色》的公开课教学设计篇2教学目的:一、分析、揣摩《荷塘月色》中细腻、传神、精练优美的语言,体会贴切、生动的比喻表达效果及其他修辞手法的运用。
《荷塘月色》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最新10篇
《荷塘月色》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最新10篇《荷塘月色》教案篇一第一课时课前预习内容:自读课文,准确认读、解释加点的字(如:1、煤屑路2、蓊蓊郁郁3、弥望4、袅娜5、倩影6、脉脉的流水……)想一想,1927年春夏中国的社会状况思考:全文写景状物的主体部分是哪几个自然段(以上预习内容可酌情增减,何时检查也可灵活)讲授导语:我们对朱自清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初中时学过他的什么散文名篇?是的,朱自清是一位散文大家,同学们对他的生平经历还知道些什么?(以上答问可灵活掌握,以下教师简述)教师:是的,朱自清先生由一位小资产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锻炼成长为“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诗人、作家、学者,经历了艰难曲折的道路。
今天学习他的代表作品《荷塘月色》,从中又看到他在大革命失败的日子悲愤彷徨的复杂心情和了解他为什么要在对美好景物的描摹中排遣哀愁的原委。
当然,教学重点应放在:作品结构、语言、技法的分析理解上,从而认识本文主旨。
播放录音(或教师表情朗读)板书课题作者、写作时间地点荷塘月色朱自清 1927年7月,作于北京清华园作品结构分析教师启发指导:以下提供一种示例,其他可从“专项评价”中,从作者行踪变化看,让学生提挈每段内容,进行归纳。
第1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心境:“颇不宁静”)去荷塘第2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观荷塘第4段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5段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荷塘四周的景物。
(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第7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8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显然,第1段是“引起”;第2—6段是“主体内容”(写景状物);第7—8段由现实而思古,再返现实收束全篇。
所以全文结构为:第一部分(第1段)写“观荷缘起”(情)第二部分(第2—6段)写“荷塘月色”(景)第三部分(第7—8段)写“景中人”(情)(以上可适当使用板书或卡片或荧屏演示等多媒体)行文线索从以上结构分析,可体会到全文写景是为抒情服务,而贯穿全文的是一条,前后心情变化的思绪线索。
《荷塘月色》公开课教案
《荷塘月色》公开课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理解《荷塘月色》的作者、背景和文学价值。
2. 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美感。
3. 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主题和情感。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学会通过联想、想象来描绘心中的荷塘月色。
3. 学会抒发自己的情感,提升写作水平。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领略自然风光之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 感受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激发学生追求美好未来的动力。
3.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的人生态度。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理解《荷塘月色》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
2. 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
2.2 教学难点1. 理解并运用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
2. 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主题和情感。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1. 播放荷塘月色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欣赏。
2. 简介《荷塘月色》的作者、背景和文学价值。
3.2 自主学习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 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段落,交流感受。
3.3 课堂讲解1. 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如象征、拟人等。
2. 讲解如何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主题和情感。
3.4 实践活动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并欣赏课文中运用修辞手法的例子。
2. 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尝试运用所学技巧描绘心中的荷塘月色。
2. 学生展示写作成果,互相评价、借鉴。
3. 推荐相关阅读材料,拓展学生视野。
第四章:课后作业4.1 作业内容1. 背诵课文《荷塘月色》。
2. 完成一篇关于荷塘月色的写作练习,要求运用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
4.2 作业要求1. 字体工整,卷面整洁。
2. 内容丰富,表达清晰。
3. 截止日期:下节课前。
第五章:教学反思5.1 教学效果1. 学生对《荷塘月色》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修辞手法的掌握和运用情况。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15篇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15篇《荷塘月色》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①整体感知课文,. 抓住文眼,理清作者情感和课文结构。
②学习文中情景交融的写法,指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提高鉴赏散文的能力。
③. 感受荷塘月色的美景,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及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
教学重难点 :重点:1. 整体感知__,把握结构安排,抓住全文两条线索,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2. 体会作者在文中运用的语言技巧和写作手法;难点:体会作者运用的语言技巧和写作手法并将其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教学方法:提问法、朗读法,品析法、合作探究法、迁移练习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两课时(本课为第一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介绍背景知识,理清作者情感和课文结构、感知语言技巧和写作手法。
导学过程:第一环节:情境导入感受美1. 导入: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四季美图,并用诗般的语言导入:大自然多姿多彩,画家用线条色彩描绘,音乐家用音符节奏表现,而文学家却用优美的文字来表达。
同学们当你看到那满塘荷花,满塘月色是你想用什么来表达呢?????那么,在朱自清笔下的荷塘又会是一番怎样的景致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荷塘月色》去看看吧!(板书课题)2. 作者及写作背景3. 出示学习目标第二环节:初读课文发现美1. 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整体感知全文,思考并圈点勾画以下问题的句子:①作者以游踪为序依次写了哪些地方?②作者心情有哪些变化?③为什么作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结合文中关键句子和课后资料谈谈你的看法。
(此环节意在引导学生学会披文入情、知人论世的运用多种方法理解作者情感和作品__主旨。
)④你还文中发现了什么?2. 学生交流、师点拨问题,理清__结构和情感变化,多元解读__主旨。
2 从内结构看,情感思绪是从不宁静——求宁静——得宁静——出宁静,是一个圆形;从外结构看,从作者出家门——踱小径——赏荷塘——回家门,依空间顺序描绘了一次夏夜游。
《荷塘月色》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优秀4篇)
《荷塘月色》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优秀4篇)《荷塘月色》的公开课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的:一、分析、揣摩《荷塘月色》中细腻、传神、精练优美的语言,体会贴切、生动的比喻表达效果及其他修辞手法的运用。
二、掌握《荷塘月色》刻划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并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三、通过学习,体会《荷塘月色》的神韵。
教学重点:1、揣摩细腻的,具有特色的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析文章的结构安排,写景层次。
教学难点:1、通过对课文的分析,找出作品中一明一暗两条线索。
2、江南采莲旧俗的作用课前思考:1、认真阅读课文,分析文章的结构安排,试给本文分段。
2、试分析作者是根据什么线索来组织此篇文章的。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我们初中学过周敦颐的《爱莲说》,作者眼中的荷花是高洁、朴素、庄重的,我们可以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两个句子体会得到。
不知道同学们眼中的荷花是怎么样的呢?大家在月色下欣赏过荷花吗?有没有曾经觉得月色下的荷叶像舞女的群,荷花像明珠、像星星、像刚出浴的美人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欣赏一下那月色中的荷塘,月色中的荷花,并体会一下作者当时的心情。
看一下作者通过描写荷塘,有没有反映出《爱莲说》中出污不染、洁身自好的情操。
二、解题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
夜色,则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
三、写作背景朱自清在青年时代曾参加过“五四”运动,向往过俄国十月革命,后来也投身过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
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蒋介石、汪精卫的法西斯暴行激起中共党人和广大革命人民的奋起反抗,同时引起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子的不满和谴责。
朱自清是一位有正义感的作家。
他不满于反动派的血腥屠杀,但因受阶级的局限,没勇气正视血淋淋的现实,只能用消极态度表示不满和反抗,而写出此篇文章。
荷塘月色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荷塘月色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荷塘月色教案教学设计1荷塘月色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荷塘月色,培养学生欣赏月色的能力。
2. 学习诗歌鉴赏技巧,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实现语言表达的能力提高,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荷塘月色的意义,掌握对荷塘月色的描述。
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理解诗歌的含义。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写作能力,进行诗歌的创作。
三、教学方法1. 显示法:使用课件介绍荷塘月色的历史、文化背景和诗歌的鉴赏方法。
2. 讲授法:讲解荷塘月色的资料,让学生通过听讲和思考,加深理解。
3. 组织活动法:组织学生在荷塘边进行现场写生活动,体验荷塘月色,激发情感共鸣。
4. 创作法:让学生在观看画作后进行诗歌的创作。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荷塘月色的画前,了解学生们对其的印象,引起学生兴趣。
2. 讲解1)了解荷塘月色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包括诗歌和画作。
2)通过展示荷塘月色的画作和诗歌,讲解其鉴赏方法。
3)分析荷塘月色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3. 现场写生活动在荷塘边进行现场写生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荷塘月色的美丽和神韵。
组织学生讨论、分享,交流写作心得和感受。
4. 创作让学生通过观看荷塘月色的画作,进行诗歌的创作。
先提供几句诗,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诗歌的鉴赏方法,进行创作。
五、教学评价1. 反思教学过程,总结教学效果。
2. 对学生的写作和画作进行评价和修改。
3. 对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进行评价和反馈。
六、教学手段课件、画册、荷塘边现场体验、写生集锦七、教学总结荷塘月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环,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们了解到了荷塘月色的历史和文化,理解了荷塘月色的内涵,提高了鉴赏诗歌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写作和表达能力本次课程教学通过引导学生观赏荷塘月色,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和现场写生的基础上进行诗歌创作。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学习了荷塘月色的历史和文化,了解了荷塘月色的内涵,也培养了写作和表达能力。
荷塘月色教案 优质课《荷塘月色》教案设计(优秀4篇)
荷塘月色教案优质课《荷塘月色》教案设计(优秀4篇)作为一名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为了加深您对于荷塘月色教案的写作认知,下面作者给大家整理了4篇优质课《荷塘月色》教案设计,欢迎您的阅读与参考。
荷塘月色教案篇一【教学要点】1、品读1、2、3自然段;2、朗读课文原文;3、理解文章情感内容的普遍意义。
一、复习(7分钟)1、全班齐读文章4、5、6自然段2、给下面加点的字注上拼音:小煤屑路蓊蓊郁郁独处的妙处袅娜脉脉的流水倩影踱着二、品读第1自然(10分钟)1、女生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全班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2、讨论:“心里颇不宁静” “渐渐” “迷迷糊糊”“悄悄地”等词句的理解。
引导学生明确:视觉所及,是渐渐升高的月亮;听觉所闻,是已听不见孩子们的欢笑。
妻子在迷迷糊糊地哄孩子睡觉,“迷迷糊糊”说明妻子也恹恹欲睡了。
这既交代了作者独游荷塘的时间和环境:夜深人静,又写出了文章开首透露的作者的心境。
因为“心里颇不宁静”,就愈感到时间过得慢,所以月亮升高是“渐渐”;因为“心里颇不宁静”而另有一番心思,即使夜深人静,妻子的眠歌也听不真切,只能是“迷迷糊糊”的。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文章写墙外已没有孩子们的欢笑,妻子唱着眠歌,自己的运作是“悄悄地”,这些都照应到“夜深人静”。
如此宁静的环境衬托了作者不宁静的心境。
小结:一段,点明了作者颇不宁静的心境(宁静的环境衬托了作者不宁静的心境),交代了作者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全文的一句是文章的“文眼”。
3、一段小结:开篇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确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一个“忽然”,引出了下文。
实处落笔,渗透一个“静”字。
“悄悄”出门,一是为了不影响家人,二是表现了一种孤寂的心态。
[板书]:缘由:心里颇不宁静、忽然想起。
三、品读课文第2自然段(10分钟)1、男生齐读课文第2然段;全班齐读课文第2然段。
《荷塘月色》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完美版
《荷塘月色》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完美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荷塘月色》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朱自清及其创作背景。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提高对散文的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散文的美感,培养对文学的热爱,提高人文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创作的一篇描写荷塘月夜景色的散文。
文章以细腻的笔触、优美的语言,描绘了荷塘月色的美丽和宁静。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难点:学生能够分析课文的写作技巧,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荷塘月色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学习。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3.3 课堂讲解教师详细讲解课文,分析课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5 总结与拓展教师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布置相关的写作任务,拓展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教师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4.2 作业完成情况教师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4.3 学生反馈教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荷塘月色》原文。
5.2 图片荷塘月色的图片。
5.3 视频荷塘月色的视频资料。
5.4 网络资源关于朱自清及其作品的网络资源。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情境创设教师通过展示荷塘月色的图片和播放相关音频,营造出一个宁静的课堂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文情境。
6.2 问题引导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信息,如:“课文中的哪些词语和句子让你感受到了荷塘月色的美?”6.3 互动式教学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
6.4 写作实践教师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尝试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如描述一个自己熟悉的场景或景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荷塘月色》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荷塘月色》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
【1】《荷塘月色》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课文的特点与地位
《荷塘月色》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
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
在这篇散文里,作者给我们描绘一幅月色下的荷塘的美丽景象。
语言优美、典雅,是一篇著名的美文。
本文构思巧妙,写的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所写的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
作者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优雅、朦胧、幽静的意境之美。
语言优美,恰当地运用比喻、通感的修辞手法,是本文一大特色。
学生仔细阅读,反复品味,领悟渗透在文章中的作者的情感和匠心独运的构思,以及语言艺术的魅力。
2、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课文四、五、六三段的赏析。
通感的修辞手法学生第一次接触,也是重点之一。
难点主要有两个:一是作者为什么会有“颇不宁静”的心情,二是写江南采莲旧俗的作用。
二、目标分析
(1)情感与态度目标: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彷徨苦闷的心境和洁身自好、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怀。
(本文写于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陷于一片黑暗之中。
读课文理解作者内心“颇不宁静”的原因。
)
(2)知识与能力目标: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揣摩语言,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同时,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语文课具有开放性。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教法分析
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手段,采用:激趣——感知——品读、赏析——讨论——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查找收集资料。
倡导教师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
同时,教师适时的启发点拨,使整个教学导之有序,从而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五、学法分析:
1、学情分析
学生从朱自清的《匆匆》、《春》到《威尼斯》,对语言美、意境美有所领会,但由于我们的学生认识问题肤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阅读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培养形成之中。
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具有宁静的、适宜接纳美的事物的心胸。
2、学习方法:朗读法、欣赏法、讨论法、质疑法等指导学生如何鉴赏写景抒情的散文,如何品析作品的语言,体会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
教具的使用:收录机、朗读带、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分析
(一)激趣
1、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在夏季的一个夜晚,月亮升高了,是一轮圆月,我们的主人公心情郁闷,想散散心,于是想到荷塘去走一走。
月光下的荷塘是那样的美,荷塘上的月色也令人陶醉,那景色就像一幅静谧、安详、优美的图画。
作者将这幅画给我们描摹了下来,成为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我们读他的文章就像看到了那幅画一样。
那篇文章就是著名的《荷塘月色》,作者就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先生。
2、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
(二)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学生听读,在交流听读的感受基础上确定阅读的感情基调,在老师指导朗读方法后,再来齐读重点段落。
2、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轻声朗读,配以轻音乐,对课文语言及课文内容最直接、真切的感知,也是学生自主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通过自读,学生初步感知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这样设计遵循渐进原理,由浅入深,为品读课文做好铺垫。
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获取感受和认识,并用精练准确的语言加以概括。
同时教师可提供以下问题供同学思考:
(a)文中所写的景物有哪些?
(b)文中内容直接与题目相照应的段落有哪些?
(2)分组交流讨论各自的认识及相关问题,教师巡回指导,参与交流讨论。
(3)教师主导,师生互答。
主导问题:
(a)、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感情基调的句子是哪一句?
(b)、文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是浓还是淡?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是怎样的?(明确这些问题后,从4-5段切入)
(三)品读--赏析
1、局部研讨,欣赏朱自清笔下荷塘和月色的幽美,体会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高超技巧,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语言特色。
(1)学生朗读4-5段,借助图片形象直观的品味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表达效果,体会语言的美。
(2)赏析月色下的荷塘,品味语言的妙处,体会景物特点。
荷叶,以亭亭的舞女的裙作比;写荷花,以一粒粒明珠、星星、美人作比;写荷香,把荷香若有若无、远远才能闻到的这种感觉与渺茫歌声相通,作者就这样抓住荷塘景物特点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形象逼真的写出景物形态美、动态美、静态美。
此段作者集中笔墨描写月下的荷塘,但已远不是平日走过的荷塘了,而是作者心中的荷塘。
通过这些景物作者表现了自己“出污泥而不染”的品质和洁身自好,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情怀。
景物描写融进了作者的感情,景物便有了生命力。
(3)荷塘月光的赏析
1、在第四段分析基础上由学生自由讨论品味几个动词的妙用,再次明确通感修辞手法的作用。
教师可出示课件帮助学生体会。
经过探讨,荷塘月光朦胧和谐美便也呈现于眼前
2、小结。
教师总结本文语言的特点,点明在柔美和谐中透露出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
(四)讨论
重在理解作者情感,在阅读欣赏4—5段基础上以讨论形式完成教学内容。
(课件展示)
讨论一:
回想4—6段景物描写的特点,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景物特点?找出表示作者心情的句子。
理解作者情感
讨论二:
结合时代背景思考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缘于何?
讨论三:
作者引用《采莲赋》《西洲曲》中写采莲的事情,有什么作用?
(五)拓展延伸
(语文学习要出于教材,但又不能局限于教材,应向生活延伸,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引导)
课后练习
学习本文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写一段景物描写的文字,抒发自己的某种感情。
七、板书设计(略)
八、教学反思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散文的经典之作,其清新的语言、灵巧的构思、写景状物的高超技艺让人叹服! 经常听老师上《荷塘月色》的公开课,没发现好的使人难忘的好课,自己上来也觉得无趣。
一篇如此优美的抒情散文到了老师手里怎么就变样、变味了呢?
抒情散文不好上,我想是许多老师一致的看法。
原因不一:情感不好把握有之,分析不到位有之,不知从何讲起有之,等等。
而《荷塘月色》是众多散文中比较难上的一篇,不好找突破口,我上课喜欢找突破口。
你从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开始,但不好继续讲下去,想去开导学生,课堂死气沉沉。
你从作者行程开始,显得单调肤浅。
你从朗读开始,课堂重点不突出。
难,真的难。
大多老师上公开课喜欢分析描写荷香月色的那几段,因为比较好驾驭。
现细细想来,觉得有几点值得我好好反思的。
1、语文教学要加强综合,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这节节课在这方面表现得十分突出,语文教学的多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关键的语言文字放在特定的语境中理解、品味、鉴赏,感悟是灵动的,具个性色彩的;配乐朗诵,动画欣赏随文入境,营造美的氛围。
研究作者与创作背景,探究作品的写作意图与价值取向,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与思想情操陶冶融为一炉,发挥了语文的实用功能、发展功能、审美功能,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多方面获得培养。
但学生互动稍显不足,听课老师多,学生有些紧张。
引导还需要大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