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awei maglink接口 技术原理
华为DSLAM架构与业务原理基础知识
华为DSLAM架构与业务原理基础知识华为DSLAM(Digital Subscriber Line Access Multiplexer)是用于数字用户线路接入的设备,主要用于将来自多个用户的DSL(Digital Subscriber Line)信号进行集中处理和转发,以提供高性能的宽带接入服务。
DSLAM的架构华为DSLAM的架构主要分为物理层和逻辑层。
物理层:物理层包括用户接口,线路接口、交换接口、传输接口等。
用户接口用于与用户设备(如ADSL调制解调器)进行连接,线路接口用于与传输线路连接,交换接口用于与核心网络设备连接,传输接口用于与运营商传输设备连接。
逻辑层:逻辑层包括系统管理和业务处理。
系统管理层负责设备的配置管理、性能管理和故障管理等;业务处理层负责接收用户的请求,分析用户需求并进行相应的业务处理。
华为DSLAM的逻辑层采用分布式架构,可以实现高扩展性和可靠性。
DSLAM的业务原理DSLAM的主要功能是将来自用户设备的DSL信号进行集中处理,并将数据转发到核心网络。
DSL信号传输主要有ADSL (Asymmetric Digital Subscriber Line)、VDSL(Very-high-speed Digital Subscriber Line)等多种方式。
DSLAM通过用户接口与用户设备通信,接收用户设备发送的DSL信号。
对于ADSL信号,DSLAM将用户设备发送的上行信号和下行信号进行分离,并按照不同的业务要求进行处理,然后将数据转发至核心网络。
对于VDSL信号,DSLAM可以提供更高的传输速率和更长的传输距离,可以满足用户对高速宽带的需求。
华为DSLAM支持多种业务类型,包括宽带接入、IP电话、视频监控等。
通过业务处理模块,DSLAM可以根据用户需求进行不同的业务处理。
例如,在宽带接入业务中,DSLAM可以根据用户的带宽需求,对数据进行分配和计量,并提供相应的服务质量保证。
TLK3132工作原理 CPRI接口应用(二)
TLK3132工作原理CPRI接口应用(二)1 TLK3132在CPRI接口的应用为了处理射频模块拉远技术中基带单元和射频单元的光纤链接,国际上成立两个标准化组织:一个是CPRI (Common Public Radio Interface),在2003年由华为、爱立信、NEC、西门子和北电发起成立的组织,致力于基带、射频接口的标准化;另一个是OBSAI (Open Base StaTIon Architecture IniTIaTIve),由诺基亚、LG电子、三星电子等成立的联盟。
二者都定义了使基带和射频分离的标准化接口,也就是将宏基站分为基带单元BBU和远端射频单元RRU两部分,BBU和RRU之间传送I/Q数据和控制管理数据,其信号格式就是CPRI或者OBSAI所定义的标准接口。
本文以CPRI接口为例,详解TLK3132在射频模块拉远技术中的应用。
1.1 CPRI接口CPRI接口在传输用户界面定义了物理层layer1和数据链路层layer2两层协议。
在物理层中,将上层接入点的数据进行串并/并串转换,以及物理层的编解码(CPRI接口推荐采用8B/10B,遵循IEEE 802.3 2005 Clause36建议);在数据链路层,对上层接入点的I/Q数据、物理层协议数据、网络协议数据(包括以太网数据、高层数据链路协议数据)和厂家自定义的控制信息等进行相应的处理。
目前CPRI有三种建议的链路速率,分别是614.4Mbps、1228.8Mbps、2457.6Mbp。
在发送侧,把I/Q数据、控制协议信息、同步信息等复用为CPRI帧结构信息,经过物理层的8B/10B 编码后,通过光纤长距离传播(几公里到几十公里);在接收侧,CPRI帧信号经过串并转换后经过8B/10解码成相应的I/Q数据和控制协议信息,交由上层数据链路处理。
CPRI帧分成基本帧单元和超帧单元。
基本帧单元的帧频是3.84MHz,包括16个字(表示为W=015,其中W0为控制字,后15个字为I/Q数据),根据不同的链路速率,字的长度分别为8bits、16bits(如图7所示)、32bits。
NFC-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
NFC(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这个技术由非接触式射频识别(RFID)演变而来,由飞利浦半导体(现恩智浦半导体)、诺基亚和索尼共同研制开发,其基础是RFID及互连技术。
近场通信(Near Field Communication,NFC)是一种短距高频的无线电技术,在13.56MHz频率运行于20厘米距离内。
其传输速度有106 Kbit/秒、212 Kbit/秒或者424 Kbit/秒三种。
目前近场通信已通过成为ISO/IEC IS 18092国际标准、ECMA-340标准与ETSI TS 102 190标准。
NFC采用主动和被动两种读取模式。
NFC近场通信技术是由非接触式射频识别(RFID)及互联互通技术整合演变而来,在单一芯片上结合感应式读卡器、感应式卡片和点对点的功能,能在短距离内与兼容设备进行识别和数据交换。
工作频率为13.56MHz.但是使用这种手机支付方案的用户必须更换特制的手机。
目前这项技术在日韩被广泛应用。
手机用户凭着配置了支付功能的手机就可以行遍全国:他们的手机可以用作机场登机验证、大厦的门禁钥匙、交通一卡通、信用卡、支付卡等等。
中文名: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外文名: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开发商:诺基亚和索尼共同开发设备载体:消费类电子产品智能控件工具应用:进行近距离无线通信目录NFC (1)1、简介信息 (3)1.1.技术简介 (3)1.2.发展历史 (4)1.3.工作模式 (4)1.4.技术特征 (5)2、原理信息 (5)2.1.NFC技术原理 (5)2.2.NFC与RFID区别 (6)2.3.传统比较 (6)2.4.发展前景 (8)2.5.试验地点 (9)2.6.标签种类 (10)3、实际用途 (11)3.1.企业中的应用 (11)3.2.政府部门的应用 (11)3.3.与零售购物体验 (11)3.4.与市场营销 (12)3.5.设备之间共享 (12)3.6.安防领域应用 (12)4、标签工艺 (14)5、最新应用 (14)6、内置设备 (17)参考资料 (19)1、简介信息1.1.技术简介NFC这个技术由非接触式射频识别(RFID)演变而来,由飞利浦半导体(现恩智浦半导体)、诺基亚和索尼共同研制开发,其基础是RFID及互连技术。
华为GSM—BSC32半永久连接原理和配置
华为GSM—BSC32半永久连接原理和配置作者:郭勇来源:《硅谷》2010年第18期摘要:用于指导在华为GSM-BSS系统中实现64K链路的半永久性连接,包括半永久性连接实现原理、具体方案、建议和链路维护,尤其对GBSC32~置给予详细的指导。
关键词:半永久连接;监控时隙;数据配置中图分类号:TN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10)0920029--010概述为了节约成本,利用已有的MSC-BSC、BSC-BTS之间的传输,运营商常希望BSS系统能够提供单独的64K链路,用来传送计赞、维护或者其它信息。
本文档用于指导在BSS系统中实现64K链路的半永久性连接,包括半永久性连接实现原理、具体方案及建议。
1半永久性连接各接口要求1.1半永久性连接实现实现64K链路的半永久性连接,要求BSS系统能够提供空闲的64k时隙,并在BSS系统完成内部64K链路的交换,同时对外提供E1接口,通过时隙分叉设备(俗称DXX设备)在E1接口上插入或者提取64K链路信息。
BSC和BTS均能够完成64K链路时隙的交换。
这样,64K链路的实现可以分为两部分:1)提供空闲64K时隙;2)64K时隙交换。
1.2空闲64K时隙能够提供64K空闲时隙的E1接口的设各位于完成641(时隙交换的设备两侧,从位置上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部分:A接口、Abis接口、基站部分·其中,A接口有Tc、E3M、SMI、MSM;Abis接口有32IBE;基站部分是基站接口板。
另外,在Bsc如果有空闲槽位,可以添加一块透传BIE来提供空闲64K时隙的E1接口。
由于话音时隙是16K,因此要实现6AK时隙透传功能,只有在AH上占用空闲的64K七号信令时隙,在Abis口上占用空闲64KRSL信令时隙。
如果要实现64K时隙在级连基站之间的传输,可以直接占用最后一级级连基站的空闲RSL时隙,也可以通过“站点BIE中继模式描述表”的控制基站的时隙交换来实现。
华为交换机的hybrid接口详解
华为交换机的hybrid接口详解Hybrid特性是华为交换机的专有特性,该特性为局域网的搭建提供了更多的灵活性和安全性。
那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h ybrid世界,去体验hybrid特性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个网路拓扑图:这是一个公司的小型网络拓扑图,该公司现有财务和工程两个部门以及一个文件服务器,分别处于不同的VLAN,现要求财务部和工程部都能访问公司内部文件服务器,但是财务部和工程部之间不能互相访问。
看到这里,大家都想通过路由器或三层交换机做访问控制列表实现,没错是可以实现,但是现在只有二层设备。
怎么办?好办。
现在分别讲一下在huawei和cisco环境下的解决方法。
Huawei环境:在华为环境下我们可以利用华为专有的hybrid特性。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华为交换机的几种接口类型。
Aaccess接口:access端口只能承载一个vlan的流量,通常用于交换机与PC相连的接口,当access接口收到一个数据帧时,先判断是否有vlan信息,如果没有则打上自己的PVID,如果有则直接丢弃;当access接口要转发一个数据帧时,先判断该数据帧的vlan是否和自己在一个vlan,如果是,则剥离vlan信息,再转发,如果不是,则丢弃。
Trunk接口:trunk接口可以承载多个vlan的流量,但在华为交换机上默认情况下只允许默认vlan的流量通过,只允许对默认vlan不打标记。
通常用于与其它交换机相连的接口。
当trunk接口收到一个数据帧时,先判断是否允许该vlan的流量通过,如果允许,则转发到相应的接口,由相应的接口进行处理,如果不允许,则丢弃。
Trunk接口发送数据帧时,同样判断是否允许该vlan通过,如果允许则转发到相应的接口,由相应的接口进行处理,如果不允许,则直接丢弃。
Hybrid接口:hybrid接口可以承载多个vlan的流量,可用在与PC或交换机相连的接口,与trunk接口的最大区别是可以对任何vlan打标记或不打标记。
WCDMA无线接口-华为
GC
Nt
DC
GC
Nt
DC
bearers
RRC
RRC
RLC/MAC/PHY
RLC/MAC/PHY
UE Radio (Uu) 图 5-1 无线接口模型
UTRAN
5.1.2 无线接口协议结构
无 线 接 口 协 议 分 层 结 构 如 图 5-2 , 它 分 为 物 理 层 ( L1 ) 、 数 据 链 路 层 (L2-MAC/ RLC/PDCP/BMC)、网络层(L3-RRC/MM/CM)。物理层通过业
控 制 面 信 令 GC 用 户 面 信 息 Nt DC
避 免 重 复 功 能 GC Nt DC
控 制 RRC
L3
UuS 边 界
控 制控 制
控 制控 制
PDCP
PDCP BMC
L2/PDCP
L2/BMC
RLC RLC RLC RLC RLC RLC RLC
RLC
L2/RLC
逻 辑 信 道
MAC
L2/MAC
5-1
WCDMA系统基本原理
第五章 WCDMA无线接口
务接入点SAPs与层二的MAC子层和层三的 RRC子层连接,物理层提供不同的 传输信道到MAC层, MAC层通过不同逻辑信道给高层提供服务。 传输信道 特性由无线接口上传输信道物理特性进行描述,逻辑信道特性由传输消息的 不同类型描述,物理信道特性在FDD制式中由码域、频率域确定,上行还有 IQ相位。L3和 RLC分为控制面和用户面, PDCP和 BMC仅仅在用户面。 L3中 的RRC子层处于接入层,而其余子层如移动管理(MM)、连接管理(CM) 处于非接入层,所以无线接口层三描述仅仅限于RAN部分的RRC子层。
nfc技术原理
nfc技术原理NFC技术原理。
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技术是一种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可以实现设备之间的近距离通信和数据交换。
NFC技术的原理基于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但相比之下,NFC技术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互操作性。
NFC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移动支付、智能门锁、智能标签等领域,成为物联网时代的重要技术之一。
NFC技术的工作原理主要包括无线射频识别、感应耦合和数据交换三个方面。
首先,NFC设备通过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实现设备间的识别和连接。
当两个NFC设备靠近时,它们会自动建立连接,无需手动配对或设置。
这种自动识别的特性使得NFC设备之间的交互变得非常简单和便捷。
其次,NFC技术通过感应耦合实现设备之间的通信。
当两个NFC设备靠近时,它们之间会建立一种特殊的电磁场,这种电磁场可以实现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
这种感应耦合的特性使得NFC设备可以在极短的距离内进行通信,从而保证了通信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最后,NFC设备通过数据交换实现信息传递和交互。
NFC技术支持多种数据交换模式,包括读取模式、写入模式和点对点模式。
通过这些数据交换模式,NFC 设备可以实现信息的读取、写入和共享,从而实现各种应用场景下的数据交互和信息传递。
总的来说,NFC技术的原理是基于无线射频识别、感应耦合和数据交换三个方面的技术实现。
这种技术原理使得NFC设备可以实现近距离通信和数据交换,从而广泛应用于移动支付、智能门锁、智能标签等领域。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NFC技术具有许多优点,但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限制。
例如,NFC设备之间的通信距离较短,传输速度较慢,且受到外界干扰的影响较大。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场景和需求来选择合适的通信技术和方案。
总的来说,NFC技术的原理是基于无线射频识别、感应耦合和数据交换三个方面的技术实现。
这种技术原理使得NFC设备可以实现近距离通信和数据交换,从而广泛应用于移动支付、智能门锁、智能标签等领域。
WCDMA(空中接口)基本原理概述
三、WCDMA(空中接口)基本原理概述目标:了解扩频的基本原理(码字)、功率、功率控制、上下行链路的覆盖限制、Rake接收机、宏分集、发射分集、压缩模式及无线帧等概念。
1、扩频基本原理(码字)对于多址接入方式,WCDMA在同一载频上,多个用户通过不同的码字加以区分,为什么WCDMA还会有时间轴的定义?对于CDMA来说,物理信道的定义是频率加码字,时间概念的引入是在传输信道上基带信号处理过程的基本单位,对应用层信息,以多长时间来分块进行基带信号处理,如GSM中20ms的时间块,在UMTS中则随不同传输信道的格式,选择10ms、20ms、40ms或80ms等不同的时间块。
所以时间概念是空中接口基带信号处理中传输信道的适配,也就是传输信道上的速率适配。
时间和时隙的作用是提供时钟参考和传输信道块的处理单位。
在WCDMA中码字(Code)和功率(Power)是二个重要概念,码字是用来区分每一路通信的,而功率是对系统的干扰。
与GSM类似,在WCDMA系统中,FDD方式下空中接口的主要参数包括:带宽――5MHz(实际使用的带宽射频调制之后是4.75MHz,在频率划分上可以不留保护频带);双工间隔――190MHz(中间值),规范规定双工间隔可以在134.8MHz~245.2MHz间取值(取决于不同国家的频谱规划);信道栅格(channel raster)――200KHz,在中心频率选择时,每200KHz频率作为一个单位,故中心频率一定是200KHz的整数倍;绝对射频信道号(UARFCN)――用一对整数来描述空中接口的一对上下行频率,对应关系:Nul(Number UL)=5xful;Ndl=5xfdl,其中ful和fdl分别是上行和下行链路的绝对频率值。
该参数将作为底层的系统配置参数写入软件中,一旦获得相应的Lisence参数就不会发生变化。
在TDD方式下,会增加一个时隙参数的定义,一个TS定义为666.67us;频段从1900~1920MHz;2010~2025MHz,每5MHz构成一个中心频率。
数字微波通信原理V1[1].1-C
资料编码产品名称使用对象光网络工程师产品版本编写部门光网络产品服务部资料版本 1.1数字微波通信原理V1.1拟制:陈少英日期:2007-1-6审核:陈虎日期:审核:日期:批准:日期: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侵权必究数字微波通信原理V1.1 文档密级:内部公开修订记录日期修订版本作者描述2007-1-11 V1.0 陈少英初稿2007-10-1V1.1 陈少英修改6数字微波通信原理V1.1 文档密级:内部公开目录1微波通信概述 (7)1.1数字微波的基本概念 (7)1.2微波的发展历程 (8)1.2.1国际上微波的发展历史 (8)1.2.2我国微波的发展历史 (9)1.3数字微波通信的特点 (9)1.4数字微波通信面临的挑战及机遇 (11)1.4.1数字微波通信方式的最大的挑战是光纤通信 (11)1.4.2数字微波的发展机遇 (12)1.5微波频段选择和射频波道配置 (12)1.6数字微波通信系统模型 (15)1.6.1数字微波的调制方式 (15)1.6.2各种调制方式的信道利用率 (17)1.7数字微波帧结构 (18)1.8小结 (19)2数字微波设备简介 (20)2.1数字微波设备分类 (20)2.2微波天馈线和分路系统 (22)2.2.1微波天线 (22)2.2.2微波天线的分类 (24)2.2.3馈线系统 (24)2.2.4分路系统 (26)2.3室外单元(ODU) (26)2.3.1数字微波发信机的组成及主要性能指标 (27)2.3.2收信机的组成及主要性能指标 (29)2.4室内单元(IDU) (31)2.5分体式微波的安装和调整 (31)2.6小结 (34)3微波的组网和应用 (34)3.1微波的常见组网方式及站型 (34)3.1.1微波的常见组网方式 (34)3.1.2微波站型 (34)3.2中继站 (35)3.2.1无源中继站 (36)3.2.2有源中继站 (39)3.3数字微波的应用 (40)3.4小结 (41)数字微波通信原理V1.1 文档密级:内部公开4微波的传播理论 (41)4.1自由空间的电波传播 (41)4.2自由空间的概念 (41)4.2.1自由空间电波的传播损耗 (42)4.3地面反射对电波传播的影响 (42)4.3.1费涅耳区的概念 (42)4.3.2地面反射对收信电平的影响 (44)4.4对流层对电波的影响 (50)4.4.1大气中射线的弯曲 (51)4.4.2等效地球半径的概念 (52)4.4.3按k 值的不同可将折射分为三类 (52)4.4.4K值在工程设计中的意义 (53)4.5几种大气和地面效应造成的衰落 (54)4.5.1衰落的种类 (54)4.5.2对流层对电波传播的影响 (55)4.5.3衰落规律(10GHz以下频段微波) (57)4.6频率选择性衰落 (58)4.6.1电波的多径传播现象 (58)4.6.2频率选择性衰落对微波通信系统传输质量的影响 (59)4.7衰落的统计特性 (60)4.7.1微波衰落模型---瑞利分布函数 (60)4.7.2瑞利衰落概率的工程计算 (61)4.8小结 (62)5数字微波的衰落对抗技术 (62)5.1概述 (63)5.1.1采用衰落对抗措施的目的 (63)5.1.2对抗措施的分类 (64)5.1.3对抗措施的评估 (65)5.2自适应均衡 (66)5.2.1频域均衡器 (66)5.2.2时域均衡器(ATE) (68)5.3交叉极化干扰抵消器(XPIC) (69)5.4自适应发信功率控制(ATPC) (70)5.5分集接收 (72)5.5.1分集接收的分类 (72)5.5.2空间分集介绍 (74)5.5.3分集信号的组合方式 (76)5.6微波设备的保护模式 (77)5.6.1无误码切换模块(HSM) (77)5.6.2热备份(Hot Standby,HSB) (78)数字微波通信原理V1.1 文档密级:内部公开5.6.3数字微波设备保护方式的分类 (79)5.7干扰及抗干扰的主要方法 (81)5.7.1干扰源 (81)5.7.2通信系统抗干扰的基本途径 (82)5.8小结 (83)数字微波通信原理V1.1 文档密级:内部公开关键词:微波天线ODU IDU 衰落抗衰落路由站址天线高度摘要:本着深入浅出的原则,以平实的语言讲述了微波及微波通信的基本概念,以此作为学习后续微波产品课程及日后在维护工作中不断提高的基础。
近距离无线通讯技术(NFC)详解
近距离无线通讯技术(NFC)详解近距离无线通讯技术(NFC)详解电子元件知识11月29,NFC是Near Field Communication缩写,即近距离无线通讯技术。
由飞利浦公司和索尼公司共同开发的NFC是一种非接触式识别和互联技术,可以在移动设备、消费类电子产品、PC 和智能控件工具间进行近距离无线通信。
NFC 提供了一种简单、触控式的解决方案,可以让消费者简单直观地交换信息、访问内容与服务。
概述近场通信(Near Field Communication,NFC),又称近距离无线通信,是一种短距离的高频无线通信技术,允许电子设备之间进行非接触式点对点数据传输(在十厘米内)交换数据。
这个技术由免接触式射频识别(RFID)演变而来,并向下兼容RFID,最早由Sony和Philips各自开发成功,主要用于手机等手持设备中提供M2M(Machine to Machine)的通信。
由于近场通讯具有天然的安全性,因此,NFC技术被认为在手机支付等领域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NFC 芯片是具有相互通信功能,并具有计算能力,在Felica标准中还含有加密逻辑电路,MIFARE的后期标准也追加了加密/解密模块(SAM)。
NFC标准兼容了索尼公司的FeliCaTM标准,以及ISO 14443 A,B,也就是使用飞利浦的MIFARE标准。
在业界简称为TypeA,TypeB 和TypeF,其中A,B为Mifare标准,F为Felica标准。
为了推动NFC 的发展和普及,业界创建了一个非营利性的标准组织mdash;mdash;NFC Forum,促进NFC 技术的实施和标准化,确保设备和服务之间协同合作。
目前,NFC Forum在全球拥有数百个成员,包括:SONY、Phlips、LG、摩托罗拉、NXP、NEC、三星、atoam、Intel、其中中国成员有中国移动、华为、中兴、上海同耀和台湾正隆等公司。
NFC技术原理近距离无线通信支持NFC的设备可以在主动或被动模式下交换数据。
华为问界汽车工作原理
华为问界汽车工作原理华为问界汽车工作原理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驾驶已经成为汽车行业的一个热门话题。
华为问界汽车是华为公司推出的一款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它采用了多种先进技术,可以实现自动泊车、自动巡航、自动避障等功能。
本文将详细介绍华为问界汽车的工作原理。
一、硬件部分1.传感器华为问界汽车配备了多种传感器,包括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摄像头和超声波传感器等。
这些传感器可以实时获取周围环境的信息,包括道路情况、交通信号灯、行人和其他车辆等。
2.计算平台华为问界汽车采用了麒麟芯片作为计算平台。
麒麟芯片是华为公司自主研发的一款高性能芯片,具有强大的计算和图形处理能力。
它可以快速处理传感器获取的数据,并生成可视化地图和路线规划等信息。
3.通信模块华为问界汽车还配备了5G通信模块,可以实现与云端数据的实时交互。
这使得车辆可以获取更加准确和实时的路况信息,从而更好地适应不同的驾驶环境。
二、软件部分1.自动泊车华为问界汽车可以通过激光雷达和超声波传感器等设备,精确测量停车位的大小和位置,并自动控制方向盘、刹车和油门等部件,实现自动泊车。
在泊车过程中,系统会不断调整方向和速度,确保车辆安全停靠。
2.自动巡航华为问界汽车还支持自动巡航功能。
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时,系统会根据前方交通情况和道路标志等信息,自动调整车速和行驶方向,保持安全距离,并避免碰撞风险。
3.自动避障华为问界汽车还配备了多种传感器设备,在行驶过程中可以检测到前方障碍物,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避免碰撞。
当有障碍物出现时,系统会发出警报并刹停车辆。
4.智能语音交互华为问界汽车还支持智能语音交互功能。
乘客可以通过语音指令,控制车辆的音乐、导航等功能。
此外,系统还可以根据乘客的语音指令,自动调整车内温度和空气质量等参数。
三、总体架构华为问界汽车的总体架构如下图所示:其中,传感器模块用于采集周围环境信息,计算平台用于处理传感器数据并生成路线规划和可视化地图等信息。
华为-帧中继的原理及应用
表 3 与 DCE 工作方式相关的参数含义
参数 N392
含义 与 DTE 工作方式相关的参数中的 N392 意义相似。区别是 DCE 设备要求 DTE 设备发送状态请求报文的固定 间隔由 T392 决定,而 3
与 DTE 工作方式相关的参数中的 N393 意义相似。区别是 DCE 设备要求 DTE 设备发送状态请求报文的固定 间隔由 T392 决定,而 DTE 设备由 T391 决定。
首先,帧中继接受网络层协议(如 IP)发来的数据分组,然后将其放在包含 DLCI 的地址字段和校验和之间。接下来,添 加标志字段以标识真的开头和结尾,这种标志总是不变的,恒为 01111110。封装分组后,帧中继将帧传递到物理层以便 进行传输。 如果想进一步了解帧中继的工作原理,可以再认识一下帧中继帧的结构。如图 4 所示帧中继的基本帧结构,Flags 标记指 定了帧的开始和结束,其余三段包含了帧中继帧的主要信息:报文头、地址信息、数据和序列校验 FCS(Frame Check Sequence)。地址信息长度为 2 字节,包含 10 个 bit 的电路标识和 6 个 bit 的拥塞策略标识。 图 4 帧中继报文格式
N392 N393 T391
表示在被观察的事件总数中发生错误的门限。 表示被观察的事件总数。 这是一个时间变量,它定义了 DTE 设备发送状态请求报文的间隔。
NDIS拨号原理(华为)
Security Level:
NDIS拨号原理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Huawei Confidential
目录
• 一、NDIS简介 • 二、NDIS层次划分
• 三、NDIS业务流程
• 四、Q&A
1.NDIS简介
NDIS :Network Driver Interface Specification,即网络驱动接口规 范。 NDIS目的:是为NIC(网络接口卡,Netwok Interface Cards)制 定出标准的API接口。 早期版本的NDIS是由Microsoft和3COM共同开发的,现有的NDIS 版本是由Microsoft制定的 。
Page 11
2.4 NDIS(传输层)
UDP (User Datagram Protocol) 一种无连接的传输层协议,提供面向事务的简单不可靠信息传送服务。它是IETF
RFC 768是UDP的正式规范。(UDP应用一般必须允许一定量的丢包、出错)
UDP报文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Huawei Confidential
1.1 NDIS 版本
Windows系统版本对应的NDIS版本号
Windows系统版本 MS-DOS, Windows for Workgroups 3.1, OS/2 Windows for Workgroups 3.11 Windows 95 Windows 95 OSR2, NT 4.0, Windows CE 3.0 Windows 98, 98 SE, Me, 2000 Windows XP, Server 2003, Windows CE 4.x , 5.0 Windows Server 2003 SP2 Windows Vista Windows Vista SP1, Server 2008 Windows 7, Server 2008 R2 Windows 8 NDIS版本 NDIS 2.0: NDIS 3.0 NDIS 3.1 NDIS 4.0 NDIS 5.0 NDIS 5.1 NDIS 5.2 NDIS 6.0 NDIS 6.1 NDIS 6.20 NDIS 6.30
SDH原理(华为SDH原理)非常通俗(可编辑修改word版)
目录第1 章 SDH 概述 (2)1.1SDH 产生的技术背景——为什么会产生SDH 传输体制 (4)1.2与PDH 相比SDH 有哪些优势 (7)1.3SDH 的缺陷所在 (10)小结 (11)习题 (11)第2 章 SDH 信号的帧结构和复用步骤 (11)2.1SDH 信号——STM-N 的帧结构 (12)2.2SDH 的复用结构和步骤 (15)2.3映射、定位和复用的概念 (26)第3 章开销和指针 (30)3.1 开销 (30)3.2 指针 (42)小结 (47)习题 (47)第4 章 SDH 设备的逻辑组成 (48)4.1SDH 网络的常见网元 (48)4.2SDH 设备的逻辑功能块 (50)小结 (66)习题 (66)第5 章 SDH 网络结构和网络保护机理 (67)5.1基本的网络拓扑结构 (67)5.2链网和自愈环 (69)5.3复杂网络的拓扑结构及特点 (82)5.4SDH 网络的整体层次结构 (85)5.5PDH 向SDH 过渡的策略 (87)小结 (87)`习题 (87)第6 章光接口类型和参数 (88)6.1 光纤的种类 (88)6.2 6.2 光接口类型 (89)6.3 光接口参数 (89)小结 (92)习题 (92)第7 章定时与同步 (93)7.1同步方式 (93)7.2主从同步网中从时钟的工作模式 (95)7.3SDH 的引入对网同步的要求 (95)7.4SDH 网的同步方式 (96)7.5S1 字节和SDH 网络时钟保护倒换原理 (100)小结 (104)习题 (104)第8 章传输性能 (105)8.1误码性能 (105)8.2可用性参数 (108)8.3抖动漂移性能 (108)小结 (111)习题 (111)第1章 SDH 概述目标:1.了解 SDH 的产生背景——为什么会产生 SDH 传输体制。
2.了解 SDH 体制的优点和不足。
3.建立有关 SDH 的整体概念为以后更深入的学习打下基础。
华为M2000 北向MML命令接口 开发指南
约定
符号约定 在本文中可能出现下列标志,它们所代表的含义如下。
符号
说明
表示有高度潜在危险,如果不能避免,会导致人员死亡 或严重伤害。
表示有中度或低度潜在危险,如果不能避免,可能导致 人员轻微或中等伤害。
表示有潜在风险,如果忽视这些文本,可能导致设备损 坏、数据丢失、设备性能降低或不可预知的结果。
表示能帮助您解决某个问题或节省您的时间。 表示是正文的附加信息,是对正文的强调和补充。
2.3 MML 命令透传退出连接................................................................................................................................12 2.3.1 注销网元.................................................................................................................................................12 2.3.2 退出.........................................................................................................................................................13
[ x | y | ... ]*
意义
命令行关键字(命令中保持不变、必须照输的部分)采 用加粗字体
命令行参数(命令中必须由实际值进行替代的部分)采 用斜体表示。
GSM无线接口
在语音间歇期关闭发射 发射静音指示帧
仅接收端码变换器产生舒适噪声
VAD: 语音激活检测(Voice Activity Detection)
码变换器实现
延长电池寿命 降低干扰
Copyright © 2011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时隙和帧结构
普通突发脉冲序列(NB):用于携带业务信道和除RACH之外的 控制信道上的信息 虚拟突发脉冲序列(DB):用于BTS在无信息下发的时隙发送填
充帧
尾比特 数据 训练序列 数据 尾比特 保护间隔
3bit
57加密bit
1 26bit 1
偷帧标志
57加密bit
3bit
8.25bit
尾比特
尾比特
Copyright © 2011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时间 隙缝
Page19
逻辑信道分类
GSM900 和 GSM1800 的逻辑信道划分是一样的
逻辑信道
通用信道 (CCH)
专用信道 (DCH)
广播控制信道 (BCH)
通用控制信道 (CCCH)
Page14
GSM系统技术介绍
频率
跳频
f0 f1
f2 f3 f4 帧 时间
Copyright © 2011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Page15
GSM系统技术介绍
DTX
DTX: 不连续发射(Discontinuous Transmission
(完整版)7-cameralink详细资料已看
(完整版)7-cameralink详细资料已看CameraLink 图像采集接⼝电路1.Camera Link标准概述Camera Link 技术标准是基于National Semiconductor 公司的Channel Link 标准发展⽽来的,⽽Channel Link 标准是⼀种多路并⾏LVDS 传输接⼝标准。
低压差分信号(LVDS )是⼀种低摆幅的差分信号技术,电压摆幅在350mV 左右,具有扰动⼩,跳变速率快的特点,在⽆失传输介质⾥的理论最⼤传输速率在1.923Gbps 。
90 年代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National Semiconductor )为了找到平板显⽰技术的解决⽅案,开发了基于LVDS 物理层平台的Channel Link 技术。
此技术⼀诞⽣就被进⾏了扩展,⽤来作为新的通⽤视频数据传输技术使⽤。
如图1 所⽰,Channel Link 由⼀个并转串信号发送驱动器和⼀个串转并信号接收器组成,其最⾼数据传输速率可达 2.38G 。
数据发送器含有28 位的单端并⾏信号和 1 个单端时钟信号,将28 位CMOS/TTL 信号串⾏化处理后分成4 路LVDS 数据流,其4 路串⾏数据流和1 路发送LVDS 时钟流在5 路LVDS 差分对中传输。
接收器接收从 4 路LVDS 数据流和1 路LVDS 时钟流中把传来的数据和时钟信号恢复成28 位的CMOS/TTL 并⾏数据和与其相对应的同步时钟信号。
图1 camera link接⼝电路2.Channel Link的多路复⽤(Camera Link标准)标准的Camera Link 是由多路Channel Link 复⽤⽽成的,不仅包含相机图像数据信号和时钟信号,⽽且还包含相机的控制信号和串⾏通信信号。
Camera Link 的接⼝配置包括:基本模式(Base Configuration) 、中级模式(Medium Configuration) 、完整模式(Full Configuration) 。
HCDP
组播协议
IGMPv1/v2/v3,IGMP Snooping基本原理和配置 PIM-DM,PIM-SM基本原理和配置
NE系列路由器
NE系列路由器硬件结构、工作原理 NE系列路由器VRP软件特性
-BCRN参考书籍
华为认证数据通信系列教程-HCDP 《BCRN构建电信级路由络 Vol.Ⅰ》 华为认证数据通信系列教程-HCDP 《BCRN构建电信级路由络 Vol.Ⅱ》 华为认证数据通信系列教程-HCDP 《BCRN构建电信级路由络实验指导》 《VRP配置指南》 《VRP故障处理》
IP基础
IPv4规划:无类别IP规划,无类别域间路由,NAT转换 IPv6基础:IPv6报文结构,IPv6,ICMPv6基本原理,邻居发现基本原理,自动配置,PMTU自动发现基本原 理,IPv6基本配置
路由基础
静态路由基本原理与配置 动态路由协议基本原理
RIP协议
距离矢量路由协议原理 RIP协议原理与配置实现以及常见故障处理 RIPng协议原理与配置实现
NE系列路由器 -BCRN参考书籍
-BCRN考试内容
HCDP-BCRN(HCDP-Building Carrier Routing Network华为认证数据通信资深工程师-构建电信级路由 络)考试内容覆盖IPv4规划、RIP、OSPF、IS-IS、BGP路由协议、路由的控制与选择、组播路由协议、IPv6基础 协议、IPv6路由协议以及华为路由器
华为交换机
华为交换机硬件结构,工作原理 华为交换机VRP软件特性
基本接入和认证技术
IPOE、IPOEOVLAN、IPOEOA、静态用户接入原理以及在华为BRAS中的实现;Web认证、快速认证、绑定认证 基本原理以及在MA5200G中的实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uawei maglink接口技术原理Huawei MagLink是华为提出的一项高速互连技术,旨在解决数据
中心网络互连中的瓶颈问题。
它采用了新型的连接器设计以及高速信
号传输技术,可以实现高效的数据传输和低延迟的通信。
MagLink的技术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MagLink连接器设计:
MagLink采用了自主设计的连接器,具备高密度、高可靠性的特点。
连接器内部采用多层多角度排布的引脚结构,能够承载更多的传输通道。
该设计还充分考虑了信号传输中的电磁干扰和降噪问题,以确保
高质量的数据传输。
2.高速信号传输技术:
MagLink使用了一系列高速信号传输技术,以实现更快速的数据传输速率。
其中包括了信号预处理、信号协议优化等方面的技术。
信号
预处理技术可以提前对信号进行处理,使其更适应高速传输环境,减
少了传输中的损耗和失真。
信号协议优化技术尽可能地降低了通信协议的复杂性和传输延迟,从而提高了整体的数据传输效率。
3.传输距离优化:
为了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MagLink还采用了传输距离优化的技术。
通过对信号传输的调整和优化,MagLink可以在不同长度的传输距离下保持较高的传输速率和稳定性。
这使得MagLink可以在大型的数据中心网络中进行长距离的互连,满足数据中心对大容量、高速度的数据传输需求。
4.网络拓扑结构优化:
MagLink还对数据中心网络的拓扑结构进行了优化。
传统的数据中心网络中,多个设备之间需要通过多个交换机进行转发,导致了传输时延较高。
为了降低这种时延,MagLink采用了独特的网络拓扑结构,能够大大减少数据传输的路径长度,提高传输效率和降低延迟。
MagLink的主要应用场景包括超大型数据中心、云计算、大规模虚拟化及高性能计算等。
通过MagLink的高效互连技术,数据中心可以实现快速、可靠的数据传输,提高数据中心网络的性能和吞吐量。
总结起来,Huawei MagLink的技术原理主要包括了自主设计的连
接器、高速信号传输技术、传输距离优化和网络拓扑结构优化等方面。
这些技术的应用能够实现高速、低延迟的数据传输,同时满足大型数
据中心网络的需求,为数据中心的建设和优化提供了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