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下册文言文模拟质量检测试题含答案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质量检测试题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质量检测试题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质量检测试题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礼记》)(1)给下面划线字注音。

________________选贤与能男有分(2)解释下面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不独子其子①子:________②子:________(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4)现实生活充满了缺失和苦难,才使得人们憧憬着“大同”的理想社会。

请从下面备选作品中任选一个,结合作品反映的具体社会现实,说说在《大道之行也》中描绘了怎样相对应的理想图景。

备选作品:《马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2.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乙】唐玄宗以韩休为门下侍郎①,同平章事②,休为人峭直,不干荣利。

及为相,甚允③时望。

上或宫中宴乐,及后苑游猎,小有过差,辄谓左右曰:“韩休知否?”言终,谏疏已至。

上常临镜,默默不乐。

左右曰:“韩休为相,陛下殊瘦,何不逐之?”上叹曰:“吾貌虽瘦,天下必肥。

吾用韩休,为社稷耳,非为身也。

”(选自《涉史随笔》)【注】①门下侍郎:官职名,为皇帝近侍。

②同平章事:官职名,与中书、门下协商处理政务。

③允:符合(1)解释下列划线词的意思。

①选贤与能________②女有归________③及为相________④上常临镜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八年级下学期文言文模拟语文综合检测试卷答案

八年级下学期文言文模拟语文综合检测试卷答案

八年级下学期文言文模拟语文综合检测试卷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1)解释下面划线的字。

①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________②男有分,女有归________(2)翻译下面的句子。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3)你认为儒家的大同社会理想包括哪些方面?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罴说柳宗元鹿畏貙,貙畏虎,虎畏罴。

罴之状,被发人立,绝有力而甚害人焉。

楚之南有猎者,能吹竹为百兽之音,寂寂持弓矢罂火,而即之山,为鹿鸣以感其类,伺其至,发火而射之。

貙闻其鹿也,趋而至。

其人恐,因为虎而骇之,貙走而虎至愈恐则又为罴虎亦亡去。

罴闻而求其类,至则人也,捽搏挽裂而食之。

不善内而情外者,未有不为黑之食也。

(选自《柳宗元诗文选注》)【注】①罴(pí):棕熊,也叫马熊或人熊,古称罴。

是陆地上体形第二大的食肉动物。

②貙(chū):古书中对云豹的称呼。

③寂寂:悄悄地。

④罂(yīng):瓦罐。

⑤捽(zuò)搏挽裂:揪住扑搏撕咬得四分五裂。

(1)请用“/”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貙走而虎至愈恐则又为罴虎亦亡去(2)解释下列划线的文言词语。

①罴之状,被发人立________②伺其至,发火而射之________③为鹿鸣以感其类________④闻其鹿也,趋而至________(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其人恐,因为虎而骇之。

②今夫不善内而恃外者,未有不为罴之食也。

(4)从这则寓言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示?3.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小题。

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模拟语文质量检测试题带解析1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模拟语文质量检测试题带解析1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模拟语文质量检测试题带解析1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九方皋相马》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臣之子皆下才也。

有九方皋,其于马,非臣之下也。

可告以天下之马。

请见之。

”穆公见之,使行求马。

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

”穆公曰:“何马也?”对曰:“而黄。

”使人往取之,牡而骊。

报穆公,穆公不说,召伯乐,曰:“子所荐求马者,马色牡,尚弗能知,又安知天下之马也?”伯乐曰:“皋之所观,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

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

”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词语。

①骈死(________)②见(________)③等(________)④策(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3)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甲文通过对千里马不遇伯乐的议论,表达作者对贤才难遇明主的愤懑,寄寓着对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希望。

B.乙文通过记叙伯乐举荐九方皋为秦穆公寻找天下最好的马的故事,告诉我们看待事物要独具慧眼,看其实质。

C.甲文中表明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但其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真不知马”。

D.乙文中秦穆公起初不高兴,原因是他看到九方皋找到的马,想当然地认为这不是天下最好的马。

(4)请从形象塑造、写作手法、阐明道理三个方面中任选其一,结合文章内容对作品进行评析。

八年级下册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质量检测试卷答案

八年级下册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质量检测试卷答案

八年级下册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质量检测试卷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选自《礼记·学记》)【乙】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①。

师襄子曰:“可以益矣。

”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技也。

”有间②,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

”孔子曰:“丘木得其志也。

”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

”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③也。

”有间,有所默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

曰:“丘得其为人,黑而长,眼如远视,如王天下,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离席再拜,曰:“此曲确《文王操》④也。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注】①进:继续学(新内容)。

②有间:过了一段时间。

③为人:作曲的人。

④《文王操》:周文王谱写的琴曲名。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语。

①不知其旨也________②然后能自反也________③可以益矣________(2)下列各组中划线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其此之谓乎丘未得其志也B.丘得其为人,黑而长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C.不知其善也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D.有所默然深思焉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3)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甲】、【乙】两文都是关于学习的,【甲】文谈了“教学相长”的观点,【乙】文讲述了孔子拜师学琴的故事。

B.《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C.【乙】文中孔子学琴经历了熟悉曲子、掌握技法、领会志向(主旨)、融入曲子(理解作者)的过程。

D.【乙】文中孔子一直不换学新内容,是因为他认为《文王操》是最容易学的曲子。

(4)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日:教学相长也。

②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技也。

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模拟质量检测试卷附解析1

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模拟质量检测试卷附解析1

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模拟质量检测试卷附解析1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礼记》)(1)给下面划线字注音。

________________选贤与能男有分(2)解释下面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不独子其子①子:________②子:________(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4)现实生活充满了缺失和苦难,才使得人们憧憬着“大同”的理想社会。

请从下面备选作品中任选一个,结合作品反映的具体社会现实,说说在《大道之行也》中描绘了怎样相对应的理想图景。

备选作品:《马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王冕僧寺夜读王冕①者,诸暨②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

或牵牛来责蹊③,父怒挞之。

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④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⑤若不见。

安阳韩性⑥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⑦。

(选自《宋学士文集》)【注释】①王冕(miǎn):明初著名画家、诗人。

②诸暨:地名。

③蹊:践踏。

④策,通“册”指书。

⑤恬:心神安适。

⑥韩性:绍兴人,大学者。

⑦通儒:指博学多闻,通晓古今的儒者。

(1)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或牵牛来责蹊________ ②琅琅达旦 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3)选文主要写了王冕的哪两件事?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八年级下学期文言文模拟语文质量检测试卷带答案

八年级下学期文言文模拟语文质量检测试卷带答案

八年级下学期文言文模拟语文质量检测试卷带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王冕僧寺夜读王冕①者,诸暨②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

或牵牛来责蹊③,父怒挞之。

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④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⑤若不见。

安阳韩性⑥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⑦。

(选自《宋学士文集》)【注释】①王冕(miǎn):明初著名画家、诗人。

②诸暨:地名。

③蹊:践踏。

④策,通“册”指书。

⑤恬:心神安适。

⑥韩性:绍兴人,大学者。

⑦通儒:指博学多闻,通晓古今的儒者。

(1)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或牵牛来责蹊________ ②琅琅达旦 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3)选文主要写了王冕的哪两件事?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乙】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①决焉?(选自《孟涂文集》)【注】①奚:怎么。

(1)解释下列划线词的意思。

①不知其旨也________②然后能自强________③君子之学必好问________④舍问,其奚决焉________(2)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划两处。

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②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4)【甲】【乙】两段文字的中心论点分别是什么?(用原文作答)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初二语文下册文言文质量检测试题附解析1

初二语文下册文言文质量检测试题附解析1

初二语文下册文言文质量检测试题附解析1一、文言文1.文言文阅读【甲】自渴①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②其上。

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

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

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

逾石而往,有石泓,吕蒲被之,青鲜环周。

又折西行,旁陷下,北堕小潭。

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鯈鱼。

又北曲行纡余,睨若无穷。

然卒入于渴。

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③,可列坐而庥④焉。

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予从州牧得之。

揽去翳朽,决疏土石,既崇而焚,既酾⑤而盈。

惜其未始有传焉者,故累记其所属,遗之其人,书之其阳,俾后好事者求之得以易。

(选自柳宗元《石渠记》)【乙】钴鉧潭在西山西。

其始盖冉水自南奔注,抵山石,屈折东流;其颠委势峻,荡击益暴,啮其涯,故旁广而中深,毕至石乃止。

流沫成轮,然后徐行,其清而平者且十亩余,有树环焉,有泉悬焉。

其上有居者,以予之亟游也,一旦款⑥门来告曰:“不胜⑦官租、私券之委积,既芟⑧山而更居,愿以潭上田贸财⑨以缓祸。

”予乐而如其言。

则崇⑩其台,延其槛,行其泉,于高者而坠之潭,有声潀然11 。

尤与中秋观月为宜,于以见天之高,气之迥。

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款?(选自柳宗元《钴鉧潭记》)【注释】①渴:指袁家渴,一泉水名。

②桥:建桥、架桥。

③箭:小竹。

④麻:同“休”,休息。

⑤酾(shī):疏导,分流。

⑥款:叩,敲。

⑦胜:承受。

⑧芟(shān):割草。

⑨贸财:以物变卖换钱。

⑩崇:加高。

11 潀(cóng)然:水声淙淙的样子。

⑩居夷:住在夷人地区。

(上述文章均为柳宗元被贬谪永州时所作)(1)参考《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的解释,谈谈“亟”字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亟”的义项:①jí急,赶快。

②qì(气),屡次其上有居者,以予之亟游也。

(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4)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上承郦道元《水经注》,而又有所发展。

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文言文模拟质量检测试卷附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文言文模拟质量检测试卷附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文言文模拟质量检测试卷附答案一、文言文1.课内文言文阅读黔之驴①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②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本文作者是________(朝代)的________。

(2)下列对第①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船载以入”是“以船载入”的倒装句,意为用船装着驴进入黔地。

B.“以为神”是“以之为神”的省略句,意思是认为它是神奇的东西。

C.“蔽林间窥之”,省略了主语,意思是驴躲在林间偷看虎。

D.“莫相知”是否定句,意思是虎不了解驴究竟有多大本领。

(3)老虎认识驴的心理过程是:最初________;最后________。

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地,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北冥有鱼(________)②怒而飞(________)③志怪者也(________)(2)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②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篇离言故事想象丰富,构思新颖,汪洋恣肆,字里行间洋溢着浪漫主义气息。

B.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飞到九的大鹏,说明大鹏与人相比是自由而“无所特”的。

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文言文质量检测试题附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文言文质量检测试题附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文言文质量检测试题附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A.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B.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1)A文选自《________》,B段文字作者是________。

(2)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男有分________②盗窃乱贼而不作________③屋舍俨然________④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________(3)B段文字中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一句,与A文中的哪两个短句所表达的意思是相同的?(4)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与“故人不独亲其亲”中“亲”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如鸣珮环,心乐之B.无案牍之劳形C.渔人甚异之D.不独子其子(5)A文中的“大同社会”与B文中的“世外桃源”在主题创作上有什么共性?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甲】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乙】高官农家畜一牛其子幼时日与牛嬉戏攀角捋尾皆不动。

语文八年级下学期文言文模拟质量检测试卷附答案

语文八年级下学期文言文模拟质量检测试卷附答案

语文八年级下学期文言文模拟质量检测试卷附答案一、文言文1.文言文阅读【甲】自渴①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②其上。

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

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

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

逾石而往,有石泓,吕蒲被之,青鲜环周。

又折西行,旁陷下,北堕小潭。

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鯈鱼。

又北曲行纡余,睨若无穷。

然卒入于渴。

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③,可列坐而庥④焉。

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予从州牧得之。

揽去翳朽,决疏土石,既崇而焚,既酾⑤而盈。

惜其未始有传焉者,故累记其所属,遗之其人,书之其阳,俾后好事者求之得以易。

(选自柳宗元《石渠记》)【乙】钴鉧潭在西山西。

其始盖冉水自南奔注,抵山石,屈折东流;其颠委势峻,荡击益暴,啮其涯,故旁广而中深,毕至石乃止。

流沫成轮,然后徐行,其清而平者且十亩余,有树环焉,有泉悬焉。

其上有居者,以予之亟游也,一旦款⑥门来告曰:“不胜⑦官租、私券之委积,既芟⑧山而更居,愿以潭上田贸财⑨以缓祸。

”予乐而如其言。

则崇⑩其台,延其槛,行其泉,于高者而坠之潭,有声潀然11 。

尤与中秋观月为宜,于以见天之高,气之迥。

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款?(选自柳宗元《钴鉧潭记》)【注释】①渴:指袁家渴,一泉水名。

②桥:建桥、架桥。

③箭:小竹。

④麻:同“休”,休息。

⑤酾(shī):疏导,分流。

⑥款:叩,敲。

⑦胜:承受。

⑧芟(shān):割草。

⑨贸财:以物变卖换钱。

⑩崇:加高。

11 潀(cóng)然:水声淙淙的样子。

⑩居夷:住在夷人地区。

(上述文章均为柳宗元被贬谪永州时所作)(1)参考《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的解释,谈谈“亟”字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亟”的义项:①jí急,赶快。

②qì(气),屡次其上有居者,以予之亟游也。

(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4)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上承郦道元《水经注》,而又有所发展。

语文初二下册文言文模拟试题带答案

语文初二下册文言文模拟试题带答案

语文初二下册文言文模拟试题带答案一、文言文1.文言文阅读【甲】自渴①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②其上。

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

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

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

逾石而往,有石泓,吕蒲被之,青鲜环周。

又折西行,旁陷下,北堕小潭。

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鯈鱼。

又北曲行纡余,睨若无穷。

然卒入于渴。

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③,可列坐而庥④焉。

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予从州牧得之。

揽去翳朽,决疏土石,既崇而焚,既酾⑤而盈。

惜其未始有传焉者,故累记其所属,遗之其人,书之其阳,俾后好事者求之得以易。

(选自柳宗元《石渠记》)【乙】钴鉧潭在西山西。

其始盖冉水自南奔注,抵山石,屈折东流;其颠委势峻,荡击益暴,啮其涯,故旁广而中深,毕至石乃止。

流沫成轮,然后徐行,其清而平者且十亩余,有树环焉,有泉悬焉。

其上有居者,以予之亟游也,一旦款⑥门来告曰:“不胜⑦官租、私券之委积,既芟⑧山而更居,愿以潭上田贸财⑨以缓祸。

”予乐而如其言。

则崇⑩其台,延其槛,行其泉,于高者而坠之潭,有声潀然11 。

尤与中秋观月为宜,于以见天之高,气之迥。

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款?(选自柳宗元《钴鉧潭记》)【注释】①渴:指袁家渴,一泉水名。

②桥:建桥、架桥。

③箭:小竹。

④麻:同“休”,休息。

⑤酾(shī):疏导,分流。

⑥款:叩,敲。

⑦胜:承受。

⑧芟(shān):割草。

⑨贸财:以物变卖换钱。

⑩崇:加高。

11 潀(cóng)然:水声淙淙的样子。

⑩居夷:住在夷人地区。

(上述文章均为柳宗元被贬谪永州时所作)(1)参考《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的解释,谈谈“亟”字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亟”的义项:①jí急,赶快。

②qì(气),屡次其上有居者,以予之亟游也。

(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4)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上承郦道元《水经注》,而又有所发展。

初二下册文言文模拟语文检测试卷附解析1

初二下册文言文模拟语文检测试卷附解析1

初二下册文言文模拟语文检测试卷附解析1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礼记》)(1)给下面划线字注音。

________________选贤与能男有分(2)解释下面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不独子其子①子:________②子:________(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4)现实生活充满了缺失和苦难,才使得人们憧憬着“大同”的理想社会。

请从下面备选作品中任选一个,结合作品反映的具体社会现实,说说在《大道之行也》中描绘了怎样相对应的理想图景。

备选作品:《马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

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

”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

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反以报君。

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②而捐③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注】①涓(juān)人:国王的近臣,即中涓。

官名,俗称太监。

担任宫廷内洒扫的人。

②安事死马:要死马有何用?③捐:白白费掉。

(1)关于“反”,《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有以下几种,文中“反以报君”中的“反”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A.背叛,违反B.反而C.对立D.同“返”,返回(2)此文中千里马的命运与《马说》中的千里马命运截然不同,请简述其不同。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茌平人马周①,客游长安,舍与中郎将常何之家。

六月,千午,以旱,诏文武官极言得失。

何武人不学,不知所言,周代之陈便宜②。

二十余条。

语文初二下学期文言文模拟试卷附答案

语文初二下学期文言文模拟试卷附答案

语文初二下学期文言文模拟试卷附答案一、文言文1.文言文阅读【甲】自渴①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②其上。

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

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

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

逾石而往,有石泓,吕蒲被之,青鲜环周。

又折西行,旁陷下,北堕小潭。

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鯈鱼。

又北曲行纡余,睨若无穷。

然卒入于渴。

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③,可列坐而庥④焉。

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予从州牧得之。

揽去翳朽,决疏土石,既崇而焚,既酾⑤而盈。

惜其未始有传焉者,故累记其所属,遗之其人,书之其阳,俾后好事者求之得以易。

(选自柳宗元《石渠记》)【乙】钴鉧潭在西山西。

其始盖冉水自南奔注,抵山石,屈折东流;其颠委势峻,荡击益暴,啮其涯,故旁广而中深,毕至石乃止。

流沫成轮,然后徐行,其清而平者且十亩余,有树环焉,有泉悬焉。

其上有居者,以予之亟游也,一旦款⑥门来告曰:“不胜⑦官租、私券之委积,既芟⑧山而更居,愿以潭上田贸财⑨以缓祸。

”予乐而如其言。

则崇⑩其台,延其槛,行其泉,于高者而坠之潭,有声潀然11 。

尤与中秋观月为宜,于以见天之高,气之迥。

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款?(选自柳宗元《钴鉧潭记》)【注释】①渴:指袁家渴,一泉水名。

②桥:建桥、架桥。

③箭:小竹。

④麻:同“休”,休息。

⑤酾(shī):疏导,分流。

⑥款:叩,敲。

⑦胜:承受。

⑧芟(shān):割草。

⑨贸财:以物变卖换钱。

⑩崇:加高。

11 潀(cóng)然:水声淙淙的样子。

⑩居夷:住在夷人地区。

(上述文章均为柳宗元被贬谪永州时所作)(1)参考《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的解释,谈谈“亟”字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亟”的义项:①jí急,赶快。

②qì(气),屡次其上有居者,以予之亟游也。

(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4)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上承郦道元《水经注》,而又有所发展。

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文言文模拟试题附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文言文模拟试题附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文言文模拟试题附答案一、文言文1.文言文阅读【甲】自渴①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②其上。

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

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

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

逾石而往,有石泓,吕蒲被之,青鲜环周。

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

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鯈鱼。

又北曲行纡余,睨若无穷。

然卒入于渴。

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③,可列坐而庥④焉。

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予从州牧得之。

揽去翳朽,决疏土石,既崇而焚,既酾⑤而盈。

惜其未始有传焉者,故累记其所属,遗之其人,书之其阳,俾后好事者求之得以易。

(选自柳宗元《石渠记》)【乙】钴鉧潭在西山西。

其始盖冉水自南奔注,抵山石,屈折东流;其颠委势峻,荡击益暴,啮其涯,故旁广而中深,毕至石乃止。

流沫成轮,然后徐行,其清而平者且十亩余,有树环焉,有泉悬焉。

其上有居者,以予之亟游也,一旦款⑥门来告曰:“不胜⑦官租、私券之委积,既芟⑧山而更居,愿以潭上田贸财⑨以缓祸。

”予乐而如其言。

则崇⑩其台,延其槛,行其泉,于高者而坠之潭,有声潀然11 。

尤与中秋观月为宜,于以见天之高,气之迥。

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款?(选自柳宗元《钴鉧潭记》)【注释】①渴:指袁家渴,一泉水名。

②桥:建桥、架桥。

③箭:小竹。

④麻:同“休”,休息。

⑤酾(shī):疏导,分流。

⑥款:叩,敲。

⑦胜:承受。

⑧芟(shān):割草。

⑨贸财:以物变卖换钱。

⑩崇:加高。

11 潀(cóng)然:水声淙淙的样子。

⑩居夷:住在夷人地区。

(上述文章均为柳宗元被贬谪永州时所作)(1)参考《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的解释,谈谈“亟”字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亟”的义项:①jí急,赶快。

②qì(气),屡次其上有居者,以予之亟游也。

(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4)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上承郦道元《水经注》,而又有所发展。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语文质量检测试题附答案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语文质量检测试题附答案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语文质量检测试题附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乙】惠子相①梁,庄子往见之。

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

”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②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③,非练实④不食,非醴泉⑤不饮。

于是鸱⑥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⑦!’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惠子相梁》)【注】①相:做宰相。

②鹓鶵(yuān chú):传说像凤凰一类的鸟。

③止:栖息。

④练实:竹子所结的子⑤醴(lǐ)泉:甜美的泉水。

⑥鸱(chī):猫头鹰。

⑦吓:模仿猫头鹰发怒的声音。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是鱼之乐也是:________②子固非鱼也固:________③或谓惠子曰或:________④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国:________(2)请用“/”给文中的画线处断句(画两处)。

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3)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②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4)【甲】文庄子与惠子的辩论是因惠子的一句“________,________”而挑起的。

【乙】文庄子用“鹓鶵”比喻________。

(5)【甲】【乙】两文分别体现了庄子怎样的特点?请概括。

2.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初二下册文言文模拟语文质量检测试题附答案

初二下册文言文模拟语文质量检测试题附答案

初二下册文言文模拟语文质量检测试题附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A.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B.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1)A文选自《________》,B段文字作者是________。

(2)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男有分________②盗窃乱贼而不作________③屋舍俨然________④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________(3)B段文字中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一句,与A文中的哪两个短句所表达的意思是相同的?(4)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与“故人不独亲其亲”中“亲”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如鸣珮环,心乐之B.无案牍之劳形C.渔人甚异之D.不独子其子(5)A文中的“大同社会”与B文中的“世外桃源”在主题创作上有什么共性?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王冕僧寺夜读王冕①者,诸暨②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

或牵牛来责蹊③,父怒挞之。

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④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⑤若不见。

安阳韩性⑥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⑦。

(选自《宋学士文集》)【注释】①王冕(miǎn):明初著名画家、诗人。

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文言文模拟质量检测试卷带解析1

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文言文模拟质量检测试卷带解析1

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文言文模拟质量检测试卷带解析1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罴说柳宗元鹿畏貙,貙畏虎,虎畏罴。

罴之状,被发人立,绝有力而甚害人焉。

楚之南有猎者,能吹竹为百兽之音,寂寂持弓矢罂火,而即之山,为鹿鸣以感其类,伺其至,发火而射之。

貙闻其鹿也,趋而至。

其人恐,因为虎而骇之,貙走而虎至愈恐则又为罴虎亦亡去。

罴闻而求其类,至则人也,捽搏挽裂而食之。

不善内而情外者,未有不为黑之食也。

(选自《柳宗元诗文选注》)【注】①罴(pí):棕熊,也叫马熊或人熊,古称罴。

是陆地上体形第二大的食肉动物。

②貙(chū):古书中对云豹的称呼。

③寂寂:悄悄地。

④罂(yīng):瓦罐。

⑤捽(zuò)搏挽裂:揪住扑搏撕咬得四分五裂。

(1)请用“/”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貙走而虎至愈恐则又为罴虎亦亡去(2)解释下列划线的文言词语。

①罴之状,被发人立________②伺其至,发火而射之________③为鹿鸣以感其类________④闻其鹿也,趋而至________(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其人恐,因为虎而骇之。

②今夫不善内而恃外者,未有不为罴之食也。

(4)从这则寓言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示?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元命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乙】唐太宗谓房玄龄曰:“为人大须学问。

朕向为群凶未定东西征讨躬亲戎事不暇读书。

比来四海安静,身处殿堂,不能自执书卷,使人读而听之。

君臣父子,政教之道,共在书内。

古人云:‘不学业,墙面,莅事惟烦。

’”不徒言也。

却思少小时行事,大觉非也。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不知其旨也旨:________②教学相长也长:________③朕向为群凶未定向:________④躬亲戎事躬:________(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朕/向为群凶未定东西征讨躬/亲戎事不/暇读书。

初二语文下学期文言文模拟质量检测试卷带答案

初二语文下学期文言文模拟质量检测试卷带答案

初二语文下学期文言文模拟质量检测试卷带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九方皋相马》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臣之子皆下才也。

有九方皋,其于马,非臣之下也。

可告以天下之马。

请见之。

”穆公见之,使行求马。

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

”穆公曰:“何马也?”对曰:“而黄。

”使人往取之,牡而骊。

报穆公,穆公不说,召伯乐,曰:“子所荐求马者,马色牡,尚弗能知,又安知天下之马也?”伯乐曰:“皋之所观,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

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

”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词语。

①骈死(________)②见(________)③等(________)④策(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3)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甲文通过对千里马不遇伯乐的议论,表达作者对贤才难遇明主的愤懑,寄寓着对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希望。

B.乙文通过记叙伯乐举荐九方皋为秦穆公寻找天下最好的马的故事,告诉我们看待事物要独具慧眼,看其实质。

C.甲文中表明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但其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真不知马”。

D.乙文中秦穆公起初不高兴,原因是他看到九方皋找到的马,想当然地认为这不是天下最好的马。

(4)请从形象塑造、写作手法、阐明道理三个方面中任选其一,结合文章内容对作品进行评析。

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文言文模拟综合检测试卷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文言文模拟综合检测试卷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文言文模拟综合检测试卷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

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

”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

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反以报君。

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②而捐③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注】①涓(juān)人:国王的近臣,即中涓。

官名,俗称太监。

担任宫廷内洒扫的人。

②安事死马:要死马有何用?③捐:白白费掉。

(1)“反”,《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有以下几种,文中“反以报君”中的“反”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A.背叛,违反B.反而C.对立D.同“返”,返回(2)此文中千里马的命运与《马说》中的千里马命运截然不同,请简述其不同。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小题。

北冥有鱼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1)解释下面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怒而飞怒:________②去以六月息者也息:________③《齐谐》者,志怪者也志:________(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②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3)这篇短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4)“野马”“尘埃”的运动靠什么?写它们有什么作用?3.文言文阅读三游乌龙潭记(节选)〔明〕谭元春冈合陂陀①,木杪②之水坠于潭。

清凉③一带,坐灌④其后,与潭边人家檐溜沟勺入浚⑤潭中,冬夏一深。

阁去潭虽三丈余,若在潭中立。

筏行潭无所不之,反若住水轩。

潭以北莲叶未败方作秋香气。

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质量检测试卷附答案

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质量检测试卷附答案

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质量检测试卷附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乙】惠子相①梁,庄子往见之。

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

”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②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③,非练实④不食,非醴泉⑤不饮。

于是鸱⑥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⑦!’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惠子相梁》)【注】①相:做宰相。

②鹓鶵(yuān chú):传说像凤凰一类的鸟。

③止:栖息。

④练实:竹子所结的子⑤醴(lǐ)泉:甜美的泉水。

⑥鸱(chī):猫头鹰。

⑦吓:模仿猫头鹰发怒的声音。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是鱼之乐也是:________②子固非鱼也固:________③或谓惠子曰或:________④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国:________(2)请用“/”给文中的画线处断句(画两处)。

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3)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②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4)【甲】文庄子与惠子的辩论是因惠子的一句“________,________”而挑起的。

【乙】文庄子用“鹓鶵”比喻________。

(5)【甲】【乙】两文分别体现了庄子怎样的特点?请概括。

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二语文下册文言文模拟质量检测试题含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乙】惠子相①梁,庄子往见之。

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

”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②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③,非练实④不食,非醴泉⑤不饮。

于是鸱⑥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⑦!’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惠子相梁》)【注】①相:做宰相。

②鹓鶵(yuān chú):传说像凤凰一类的鸟。

③止:栖息。

④练实:竹子所结的子⑤醴(lǐ)泉:甜美的泉水。

⑥鸱(chī):猫头鹰。

⑦吓:模仿猫头鹰发怒的声音。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是鱼之乐也是:________②子固非鱼也固:________③或谓惠子曰或:________④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国:________(2)请用“/”给文中的画线处断句(画两处)。

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3)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②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4)【甲】文庄子与惠子的辩论是因惠子的一句“________,________”而挑起的。

【乙】文庄子用“鹓鶵”比喻________。

(5)【甲】【乙】两文分别体现了庄子怎样的特点?请概括。

2.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乙】唐玄宗以韩休为门下侍郎①,同平章事②,休为人峭直,不干荣利。

及为相,甚允③时望。

上或宫中宴乐,及后苑游猎,小有过差,辄谓左右曰:“韩休知否?”言终,谏疏已至。

上常临镜,默默不乐。

左右曰:“韩休为相,陛下殊瘦,何不逐之?”上叹曰:“吾貌虽瘦,天下必肥。

吾用韩休,为社稷耳,非为身也。

”(选自《涉史随笔》)【注】①门下侍郎:官职名,为皇帝近侍。

②同平章事:官职名,与中书、门下协商处理政务。

③允:符合(1)解释下列划线词的意思。

①选贤与能________②女有归________③及为相________④上常临镜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②吾用韩休,为社稷耳,非为身也。

(3)下列划线的字与“大道之行也”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B.祗辱于奴隶人之手C.《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D.韩休为相,陛下殊瘦,何不逐之(4)在【甲】【乙】两文中,谈到大同社会,他们提出了什么相同的观点?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白频洲五亭记(节选)白居易湖州城东南二百步,抵霅溪①,溪连汀洲,洲一名白蘋。

梁吴兴守柳恽②于此赋诗云:“汀洲采白蘋”,因以为名也。

前不知几十万年,后又数百载,有名无亭,鞠③为荒泽。

至大历十一年,颜鲁公真卿为刺史,始剪榛、导流,作八角亭以游息焉。

后又数十载,萎芜隙地。

至开成三年,弘农杨君为刺史,乃疏四渠,浚二池,树三园,构五亭,卉木荷竹,舟桥廊室,洎游宴息宿之具,靡不备焉。

观其架大漢,跨长汀者,谓之白蘋亭:介三园、阅百卉者,谓之集芳亭;面广池、目列岫④者,谓之山光亭;玩晨曦者,谓之朝霞亭;狎清涟者,谓之碧波亭。

五亭间开,万象迭入,向背俯仰,胜无遁形。

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开水香之夕,宾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

游者相顾,咸曰:“此不知方外也?人间也?”时予守宫在洛,杨君寄书赍⑤图,请予为记。

大凡地有胜境得人而后发人有心匠得物而后开。

境心相遇,固有时耶。

盖是境也,实柳守滥觞⑥之,颜公椎轮之,杨君绘素之。

三贤始终,能事毕矣。

杨君前牧舒⑦,舒人治;今牧湖、湖人康……君名汉公,字用乂。

恐年祀久远,来者不知,故名而字之。

时开成四年,十月十五日,记。

(选自《白居易集》【注】①霅(zhà)溪:溪名。

②柳恽:人名。

③鞠:皆,尽④岫(xiù):山峰。

⑤赍(jī):送。

⑥滥觞:比喻事物的起源、发端。

⑦牧舒:在舒州时做州牧(官职名)。

(1)解释句子中划线词。

①洲一名白蘋________②花繁鸟啼之旦 ________③盖是境也________(2)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3处)大凡地有胜境得人而后发人有心匠得物而后开(3)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开水香之夕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B.守柳恽于此赋诗云货恶其弃于地也C.乃疏四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D.作八角亭以游息焉策之不以其道(4)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波浪线语句的意思。

游者相顾,咸曰:“此不知方外也?人间也?”(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本文是白居易在洛阳为官时,应好友杨君的盛情邀约而写的一篇“记”。

B.“花繁鸟啼之旦,开水香之夕”一句通过视觉、听觉和嗅觉表现五亭景色之美。

C.作者将柳恽、颜真卿二人与杨君进行对比,意在对杨君进行褒扬。

D.文章记叙白频洲的由来,描写胜景,探求有此胜景的原因,叙议结合。

(6)“记”这种古代文体通过记事、记物、写景来表达情感或见解。

本文体现了白居易怎样的情感?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4.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罴说柳宗元鹿畏貙,貙畏虎,虎畏罴。

罴之状,被发人立,绝有力而甚害人焉。

楚之南有猎者,能吹竹为百兽之音,寂寂持弓矢罂火,而即之山,为鹿鸣以感其类,伺其至,发火而射之。

貙闻其鹿也,趋而至。

其人恐,因为虎而骇之,貙走而虎至愈恐则又为罴虎亦亡去。

罴闻而求其类,至则人也,捽搏挽裂而食之。

不善内而情外者,未有不为黑之食也。

(选自《柳宗元诗文选注》)【注】①罴(pí):棕熊,也叫马熊或人熊,古称罴。

是陆地上体形第二大的食肉动物。

②貙(chū):古书中对云豹的称呼。

③寂寂:悄悄地。

④罂(yīng):瓦罐。

⑤捽(zuò)搏挽裂:揪住扑搏撕咬得四分五裂。

(1)请用“/”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貙走而虎至愈恐则又为罴虎亦亡去(2)解释下列划线的文言词语。

①罴之状,被发人立________②伺其至,发火而射之________③为鹿鸣以感其类________④闻其鹿也,趋而至________(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其人恐,因为虎而骇之。

②今夫不善内而恃外者,未有不为罴之食也。

(4)从这则寓言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示?5.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小题。

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词语。

①不知其旨也(________)②然后能自反也(________)③教学相长也(________)④学学半(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②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本文主要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B.文章以比喻开篇,形象地论证了实践的重要性,为下面的论证做铺垫。

C.文章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

D.“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运用排比,一气呵成,文气充沛。

(4)试结合现实的学习经验谈谈“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6.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苏洵①,字明允,眉州眉山人。

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②异等,皆不中。

悉焚常所为文,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

至和、嘉祐间,与其二子轼、辙皆至京师,输林学士欧阳修上其所著书二十二篇,既出,士大夫争传之,一时学者竞效苏氏为文章。

所著《权书》《衡论》《机策》,文多不可悉录,录其《心术》《远虑》二篇。

(选自《宋书·苏洵传》)【注释】①苏洵,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下文“其二子轼、辙”指的是苏轼和苏辙。

②茂才,即秀才,汉代推举人才的科目之一。

(1)解释文中加下划线词的意思。

①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②悉焚常所为文(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一时学者竞效苏氏为文章(3)苏洵发愤读书的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结合文章说说成功的要素是什么?7.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滕子京负大才,为众所嫉,自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

范文正与之同年①,友善,爱其才,恐后贻②祸。

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患无隙③以规之。

子京忽以书抵文正,求《岳阳楼记》。

故《记》中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盖在谏故人耳。

(摘自《过庭录》)【注释】①同年:指同一年考中进士。

②贻:遗留。

③隙:时机。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罕受人言( 1 )②其意盖在谏故人耳( 2 )(2)范仲淹与滕子京为同年进士,在滕子京“愤郁”之时,范仲淹有何反应。

请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

(3)范仲淹和他的《岳阳楼记》,以及文中那些光照千秋的经典名句已成为后代贤者志士的崇高追求和人生准则。

从短文中你能看出范仲淹是怎样一个人?8.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二翁登泰山昔有二翁,同邑而居。

甲翁之妻去乡,唯叟一人而已。

一日甲翁携酒至乙翁第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冀、雍①,然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

”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②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翁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

夜宿,凌晨上山。

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

”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注释】①冀、雍:古代两个州名,在今山西、陕西、甘肃一带。

②曩(nǎnɡ):从前的,过去的。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甲翁之妻去乡 /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B. 是山余亦未登/斯是陋室,惟吾德馨C. 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D. 绝长江/ 雨脚如麻未断绝(2)用三条“/”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一日甲翁携酒至乙翁第二人对酌不亦乐乎!(3)结合选文,说说该故事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请说出两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