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讲义-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课件--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课件--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https://img.taocdn.com/s3/m/6358230d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f8.png)
三、科技
据教材叙述列表归纳三国至隋唐时期的科技成就,并指出其特点。
时代 作者 西晋 裴秀 南朝 祖冲之 北朝 贾思勰 隋朝 李春
唐朝
僧一行 孙思邈
领域 地理学 数学 农学 建筑学 印刷术
军事 医药学 天文学 医药学
主要成就 《禹贡地域图》,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 《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完整农书 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已有雕版印刷术,《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 早的、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 《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测出地球子午线长度
武则天时得到发展 禅宗影响很大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任何时代,苦难中的人民只有两条 路可走:一是对暴政反抗,一是籍宗教信 仰,寻找未来的幸福。自从二世纪黄巾农 民大暴动以来,中国境内从没有停止过战 争。从事战争的人投入战争,没有从事战 争的人,如妇女、儿童和老年人,大都投 入宗教,希望神灵能赐给在战场上作战的 孩子们和在家的家人平安。
影响: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 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5
魏晋玄学
又称新道家,逃避现实政治斗争,崇尚老庄。
背景: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
内容:思想上,主张虚无的“道” , 宣扬“无”是产生万物的根本 ; 政
治上,主张“无为”;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
影响:形成了寄情山林、纵酒清谈的社会风气。
二、文学艺术
(一)文学的兴盛
魏晋 南北朝
唐朝
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 建安七子(孔融、王粲、陈琳、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建安文学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东晋田园诗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1fa4b412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de.png)
三、科技的发展
思考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材料1: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 ——《齐民要术·序》
材料2:张骞通西域,至唐代时中西交流有了较大规模,中国科技传到了西方,对阿拉 伯帝国(当时西方科技最发达的地方)科技的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在阿拉伯的数学、 医学、炼丹、天文学著作中,清楚地显示出受了中国的影响,但是反过来,中国科技吸 收外来的的东西要少得多。例如,据阿拉伯史籍可知,盖伦的著作由一位中国医生带回 中国,可在中国史籍中根本没有盖伦著作传人的影子,可见它在中国根本没有引起注意 和发挥影响。——王烔华等:《中国传统文化十二讲》
中国化的佛教在文明交流互鉴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四、中外文化交流
唐朝对周边国家尤其是东亚地 区产生巨大影响,东亚诸国形 成以中国文化为轴心的“东亚 文化圈”,汉字、儒学、中国 化佛教、中国式典章制度是东 亚文化圈的基本特征。
特点: 双向交流; 范围广泛; 内容多样; 渠道众多; 以中华文化为 核心, 影响世界文明。 促进两国政治制度变革、 文化发展;促进日本和 朝鲜的转型和发展。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课标: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 唐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1
壹 儒学与佛、道的发展 2
一、儒学与佛、道的发展
任务:阅读课本45页,梳理儒学、道教、佛教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
儒学
道教
佛教
汉朝 汉武帝时确立正统地位 东汉末年兴起 两汉时期传入中国
魏晋 南北朝
隋朝
吸收佛道精神 有新发展
政 局 动 荡 冲击 战 乱 频 仍
君权
现实
西 神授 天意不显,君命多舛
汉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032568ee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bb.png)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一、儒佛道的发展 1.汉代:本土兴起;外来传入;正统地位 2.魏晋南北朝 ①道:传播 ②佛:盛行 ③儒:正统地位受冲击 儒学始终是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3.隋唐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一、儒佛道的发展
1.汉代:本土兴起;外来传入;正统地位
2.魏晋南北朝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三、科技 ——特点:领域广泛、实用性强、世界领先、唐朝高峰
四、中外文化交流 ——特点:交流空间范围广;领域广泛;佛教地位特殊;双
1.异域文化的传入 :佛教传入中国
向交流
2.中华文明的外传 :宗教、经贸、政治 ——东亚文化圈形成
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示意图
唐朝对周边国家尤其是东亚地区产生巨大影 响,东亚诸国(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 区)形成以中国文化为轴心的“东亚文化 圈”,汉字、儒学、中国化佛教、中国式典 章制度是东亚文化圈的基本特征。
①道:尊崇 ②佛:禅宗 ③儒:复兴
三教合一
原因 :佛教盛行威胁封建统治 魏晋至唐的 表现 :南朝范缜;三武灭佛;唐朝韩愈 反佛与灭佛
影响 :…,增加劳动力和税收,维护封建统治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二、文学艺术
建安文学
人生哀伤与英雄壮志交织
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①道:传播 ②佛:盛行
佛道盛行的原因及社会影响
原因:魏晋社会动荡;佛道教义 符合民众和统治者的需求
影响:①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
③儒:正统地位受冲击
远;②…;③…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导学案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导学案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b235ed9a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a1c9809.png)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学习指导】❖概况:隋唐时期在多方面进行了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理解:①三教并立、三教合一、魏晋风度等概念理解;②理解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反映(与时代变迁相关)❖记忆:①魏晋和隋唐文学、艺术、科技发展的原因,并以此掌握分析该类问题的模板;②分析隋唐时对外交往繁荣的原因及意义;【项目探究】一、魏晋到隋唐的思想: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一)简要历程:①两汉时期(汉武帝以来):②魏晋南北朝以来,,儒学正统地位受挑战;③唐中期,率先提出复兴儒学;(二)考点拓展:1、儒佛道三家思想在相互冲突碰撞的同时,也在相互借鉴吸收;①道教受儒学影响,主张;②佛教也吸收的思想,渐趋;③儒学作为思想,吸收,有了新发展;隋朝时,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主张以为主,调和并吸收的理论;2、如何认识历史上统治者尊佛、崇佛与毁佛、灭佛?(1)统治者尊佛、崇佛的原因:(2)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等统治者毁佛、灭佛的主要原因:(3)灭佛使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发展并未从上受到遏制。
3、魏晋玄学与魏晋风度(1)表现:政治上主张;生活上,,追求独立、自由,反对礼教;崇尚清谈;(2)原因:❖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
这反映出当时A.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 B.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C.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 D.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 东晋名僧慧远针对“僧侣出家有悖孝亲”的问题,提出调和理论,主张区分出家僧侣与在家信徒,将孝道观念纳入佛教的果报观念之中,认为“一人得道,其功德泽留天下,即使亲子关系也不违其孝”。
慧远的调和理论旨在A.吸收儒家思想B.实现佛教的本土化C.助力佛教传播D.迎合三教并行趋势❖ 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帝“灭佛”。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共32张ppt)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共32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1734d7fd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10.png)
(一)文学
基础梳理 根据教材第43页,填写表格
朝代
代表
魏晋南北朝 建安文学(曹操父子)、田园诗(陶渊明)、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
初唐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边塞诗:王昌龄《出塞》、岑参《逢入京使》
唐
盛唐
山水诗:王维《竹里馆》、孟浩然《春晓》
朝
“诗仙”李白
“诗圣”杜甫
中唐
白居易《琵琶行》、《长恨歌》
严重威胁政府利益;
於是所在编民,相与入道,假慕沙门,实 避调役,猥滥之极。——《魏书·释老志》
(3)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家家弃其亲爱,人人绝其嗣继。致使兵 挫于行间,吏空于官府,粟罄于惰游, 货殚于土木。
——范缜《神灭论》
【思考】:如何应对佛教盛行带来的社会问题?
范缜
韩愈
《神灭论》他针对佛教 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 而神不灭的观点,提出 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 的,对佛教进行抨击。
【思考】佛教、道教为什么会盛行?儒学为什么会受到挑战?
材料1:任何时代,苦难中的人民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对暴政反抗,一是籍
宗教信仰,寻找未来的幸福。
——柏杨 《中国人史纲》
材料2:道教强调人生的哀乐、现实的纵情,且备有长生之方、登仙之 术……人们可由此来超凡脱俗,逍遥神游,求得精神上的充实和超越。…… 佛教致力于解决我国固有文化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人生归宿问题,从而有 可能稀释、消除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
(2)佛教和道教注重解决人生 现实问题,关注人的精神需求。
(3)儒学自身存在没有关注人 生终极目标的缺陷
(4)统治者借助佛教、道教巩 固自身统治
社会存在决定些社会问题?
诗 南 (1)佛教兴盛,广修寺庙,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件-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件-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bfa40052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e7.png)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史料二 唐代儒学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而盛行于唐代 的佛教,既有本土发展起来的禅宗,也有从天竺引进的法相宗,还有中 印合璧的天台宗等。唐代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 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唐代大型歌舞《霓裳羽衣 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并含有胡旋舞等中亚歌舞元素。
知识讲解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1.儒学的发展 (1)汉武帝时期:儒学__正__统____地位确立,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 现繁盛之势。 (2)魏晋南北朝时期:作为主流统治思想的儒学 ,自身开始吸收 ___佛__教___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3) 隋 朝 : ___儒__学__家___ 提 出 儒 、 佛 、 道 “ 三 教 合 归 儒 ” , 主 张 以 __儒__学____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三国至隋唐三教发展示意图
南北朝时期寺院的发展 南北朝时,盛行“舍宅为寺”的功德活动,许多王侯贵族将宅地改 建为佛寺。一些大寺院往往以塔为中心,四周由堂、阁围成方形庭院的 布局。 思考:“舍宅为寺”的功德活动反映出怎样的社会情况? 提示:佛教盛行。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2.中国佛教的发展对周边国家的影响 (1)日本、新罗等国常常派学问僧来长安求法,日本的高僧__空__海____ 回国时携带了许多佛经和诗文集。 (2)唐朝高僧__鉴__真____六次东渡,历尽艰险最终到达日本,传授佛 法。 3.其他方面文化交流 (1)唐都城__长__安____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成 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 (2)新罗、日本两国文化都受到唐朝的巨大影响。它们向唐朝派遣了 许多使节和留学生,有的留学生还在唐朝考中进士。
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共25张ppt)
![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共25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a8d2f4e1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ce.png)
地理学
• 西晋裴秀 《禹贡地域 图》
朝隋 代朝
人李 物春
成赵 就州
桥
隋唐时期
唐朝 唐中 唐末 唐朝 唐朝 唐朝 期
僧一 孙思 唐高 行邈宗
雕版 火药 火药 测算 《千《唐
印刷 的配 开始 出地 金方》本草》
佛经、方 用于 球子
日历
战争,午线
和书
火箭 长度
籍
是最
早的
火药
武器
三、科技
科技领先 以民为本
《
改 朔 帖
王 导
》
才情性貌、审美情趣
《 兰王 亭羲 序之 》
《 洛 神王 赋献 十之 三 行 》
二、文学艺术
《
金 刚 经 碑
柳 公 权
》
颜真卿 《多宝塔感应碑》
二、文学艺术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概当以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节选自曹操《短歌行》
“舍本逐末,贤哲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 之事,阙而不录”。
——贾思勰 《齐民要术·序》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
——孙思邈
这两段话,反映了什么样的思想?
四、中外文化交流
四、中外文化交流
1、佛学交流研讨
(1)中国与印度、中亚之间
①东汉后期到北朝,陆续有中亚、天竺的高僧来华,将大批 佛经翻译成汉文。 ②东晋的_法__显____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 梵文经典。 ③唐朝的高僧__玄__奘___,在贞观初年西行前往天竺取经,并 成为公认的佛学大师。
新课导入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一)概况
多元共生 有新现象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课件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课件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https://img.taocdn.com/s3/m/38434da1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b9.png)
四. 中外文化交流
1、佛教传入中国--异域文化的深远影响(“兼收并蓄”)
(1)从东汉到北朝,陆续有中亚、天竺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 (2)中国名僧西行取经。东晋的法显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 典。唐朝的高僧玄奘前往天竺取经,成为公认的佛学大师。
四. 中外文化交流
2、中国文明的外传--东亚文化圈的重要贡献(“对外开放”) (1)佛教文化的外传 ①唐朝高僧鉴真六次东渡,历经艰险最终到达日本,传授佛法。 ②日本、新罗等国常常派学问僧来长安求法,日本的空海就是很有名的一位高僧。 (2)其他文化交流
二. 文学艺术
乐舞
乐舞受西域和周边邻国的影响,风格多样,具有壮阔欢腾的特色,代表胡旋舞。
唐玄宗《霓裳羽衣舞》 敦煌壁画中的胡旋舞
《胡旋舞》节选
白居易
弦鼓一声双袖举, 回雪飘摇转蓬舞。 左旋右转不知疲, 千匝万周无已时。 人间物类无可比, 奔车轮缓旋风迟。
三. 科技
魏晋南北朝
隋唐
数学 祖冲之与圆周率
如果说秦汉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普世帝国”(与 罗马帝国很相似)的构建的话,
隋唐则在它的废墟之上建筑起第二个“普世帝国”及 其“普世秩序”。
——许倬云
28
文
医学(《千金方》《唐本草》)
化
佛教传入中国——玄奘西行
中外文化交流 佛教外传——鉴真东渡 其他文化交流
中华文化的第三次突破集中出现在南北朝时期……这 一次的突破与前两次所不同的是,它既是中华文化内部 “僵化”和“转变”的结果,也是外来文化冲击的 产物。但是,外来文化并未征服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而是 被整合进中华文化体系之中,进而形成了新的中国文化。
• 随着文学的进步,文学批评也在魏晋 南北朝发展起来。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件--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件--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https://img.taocdn.com/s3/m/cf37be5b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2e.png)
目的:巩固儒学主流;维护封建统治 手段:天命论、封建纲常
儒佛道三教融合
二、文学艺术
(一)文学 根据教材,填写表格
朝代 魏晋南北朝
建安文学(曹操父子)、田园诗(陶渊明)、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
唐朝
儒学成为大一统时代巩固统一的需要
▲科举制度
儒学与科举取 士,教育相结 合,并逐渐世 俗化。
任务二:概括儒、佛、道发展概况,分析儒学主流地位为何始终不变。
佛道盛行产生的社会问题: 1.佛教兴盛,广修寺庙,耗费钱财。 2.与封建政府争夺劳动力,影响政府财政收入。 3.出世有悖儒家伦理纲常,冲击儒学正统地位。
材料:道教强调人生的哀乐、现实的纵情,且备有长生之方、登仙之术……人们可由此来 超凡脱俗,逍遥神游,求得精神上的充实和超越……佛教致力于解决我国固有文化中难以
解决的问题——人4生.佛归道宿注问题重,现从实而问有题可,能稀满释足、人消们除的人精们对神于诉死求亡;的恐惧。
——马怀良《崩溃与重建中的困惑》
“诗仙”李白
“诗圣”杜甫
建安文学:以曹操父子为代表,人生哀伤与建功立业的气概交织融合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曹操《短歌行》
南朝骈文:注重韵律与对仗 孙策以天下为三分,众才一旅,项籍用江东之子弟,因利乘便。——庾信《哀江南赋序》
田园诗歌:以陶渊明为代表逃避现实,探寻个体的理想人格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陶渊明《归田园居》
四、对外交流
1. 佛教相关的文化交流
东汉~北朝: 高僧来华
东晋:法显西行 唐朝:玄奘西行
唐朝: 鉴真东渡
第7、8课隋唐制度的变化创新与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件-高三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第7、8课隋唐制度的变化创新与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件-高三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7d810b7e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d3.png)
二、科举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1、背景
思考:九品中正制为何转向科举制?
材料一:梁末之乱,为永嘉南渡后一大结局,南朝士 族在经过数百年腐化之后,于梁末被全部消灭。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时期
秦 西 武帝前 汉 武帝后
东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 元 明 清
归纳总结:历代中枢机构的演变
政权组织
权力分配
三公九卿制 丞相集决策、行政、用人等大权于一身
三公九卿制 丞相集决策、行政、用人等大权于一身
趋势
中(内)外朝制
中朝决策,外朝执行
皇权不
三公和尚书台
三公荣誉,尚书台掌决策和行政 “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材料二:随着南北朝以来经济的发展,中小地主与富 裕农民的数量日益增多,他们要求打破门阀士族的限 制,在政治上得到发展。这一要求与隋朝打击豪强地 主,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是相符合的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三:“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此前选举,
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之不及,夫固
无如之何。既可投牒自列...不能法
1.原因:唐朝中后期,土地买卖和兼并严重,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
国家财政收入锐降。
2. 实 施 :780年,唐德宗采用宰相杨炎建议,颁行“两税法”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
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3.内容: 课税主体
课税标准 纳税物品 纳税种类 纳税期限
——欧阳修
锁院制度
誊录制度
已糊名弥封
明清:八股取士,科举制更加严密 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课件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课件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bca33e72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c0.png)
武则天时形成不同宗派; 禅宗对后世影响最大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二)魏晋玄学
魏晋之际,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残杀非常频繁,社会上出现了逃避现实政治斗争、崇尚老 庄的玄学。玄学家用老庄的思想解释《周易》等儒家经典,主张虚无“道”,宣扬“无”是产生 万物的根本。 他们认 为,政治上应当“无为”,生活作风上要任其“自然”,社会风气上崇尚 “清谈”。代表人物是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
东汉末年兴起的本 土宗教
两汉之际传入中国
吸收佛教和道教精神, 有了新的发展
广为传播; 主张“贵儒”“尊
道”
佛教盛行,渐趋本土化; 吸收儒、道思想; 有反佛现象
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 ,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理论
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 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韩愈提出复兴儒学
道家最受尊崇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Βιβλιοθήκη 目•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录
• 文学艺术
CONTENTS
• 科技 • 中外文化交流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学习聚焦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思想活跃,呈
现多元特征
壹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一)发展情况
时期
汉朝
魏晋南北朝 隋朝 唐朝
发展情况
儒学
道教
佛教
汉武帝时期,正统地位确立, 呈现繁盛之势
文学
魏晋南北朝 唐朝
建安文学
风格苍凉又富有生气,代表作有曹操的《蒿里行》、王粲 的《七哀诗》和蔡文姬的《悲愤诗》等
田园诗
东晋诗人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体,其风格清新自然、朴实 恬淡,代表作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诗》等
民歌
南方民歌缠绵婉转,多描写爱情,代表作有《采桑度》等; 北方民歌慷慨激昂,代表作有《敕勒歌》和《木兰辞》等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课件--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课件--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https://img.taocdn.com/s3/m/bc4e39af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ef.png)
教你读史 ① 说明韩愈受到系统、良好儒家思想教育,家学渊源深厚 ② 安史之乱后儒家思想受到佛道思想的进一步冲击 ③ 韩愈生活的时代出现儒学复兴的思潮 思考:根据材料,指出韩愈复兴儒学的原因。 提示 佛道盛行冲击了儒学;有家风家学渊源,受儒家典籍的熏陶;时代复古 思潮的影响。
佛教;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统治者几度灭佛。
(3)结果: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并未从根本上遏制佛教的发展。
3.儒学复兴:唐中期 韩愈 率先提出复兴儒学。他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
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
地位。
原因是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佛教和道教的挑战
认知升华 儒学吸收了道教和佛教思想,有了新发展;兴起于东汉末年的道 教,这一时期与儒家思想结合,成为统治阶级的工具;佛教盛行,给社会带来 了危害,出现了“反佛”和“灭佛”斗争。总之从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思想 活跃,呈现多元化特征。
情境再现 1.南北朝时,盛行“舍宅为寺”的功德活动,许多王侯贵族将宅地改建为佛寺。 “舍宅为寺”的功德活动反映出当时什么社会现象? 提示 佛教盛行。
易错提醒 道家是思想流派;道教是从道家哲学思想体系中衍生出来的宗教组织派别, 道教不等于道家。 情境再现 2.唐玄宗时期,722年,完成御注《孝经》;732年,完成御注《道德经》;735年, 完成御注《金刚经》。这一现象反映当时怎样的社会思想状况? 提示 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教你读史 ① 说明唐朝奉行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广泛地吸收外来文化 ② 丝绸之路推动了中西方文化交流,大量的西方文化因素传入中国 ③ 唐文化对朝鲜、日本等周边国家影响深远
思考:根据材料,概括唐文化的特征。 提示 特征:兼收并蓄,丰富多彩;丝绸之路推动唐文化发展;唐文化对周边国 家尤其是东亚影响深远。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d42f42ec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2d.png)
“佛门三大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
云冈石窟
龙门石窟
莫高窟
二、文学艺术
5、乐舞
隋唐时期的乐舞受西域和周边邻国的影响,风格多样,具有壮阔欢腾的盛世特色。
唐代乐舞
唐玄宗《霓裳羽衣舞》
敦煌壁画中的胡旋舞
三、科技
领域 时期人物
主要成就
地理学 西晋裴秀 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道教和佛教关心人们现实 问题的解决
统治阶级的提倡与支持
挑战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唐中期韩愈率先提出复 兴儒学
11
一、儒学与佛道的发展
汉朝
魏晋南北朝
隋朝
唐朝
佛教
佛教在两汉之 际传入中国
吸收儒、道思想, 渐趋本土化
武则天时,佛教在 社会上有很大发展
【易错点】“三教合归儒”和“三教并行”
儒“是三以学教儒合学儒地归为学 位儒 主正 确” ,统 立不 调是和要并求吸三收教佛合教为、一道教教的,而
(4)统治阶级的提倡与支持7。
一、儒学与佛道的发展 1.佛道盛行的原因
江南(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南朝梁武帝四次出家, 人称“菩萨皇帝” 僧人从此吃素
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 按照武则天的形象塑造
8
一、儒学与佛道的发展
2.佛道盛行的影响
思考2:根据材料概括佛道盛行的影响。
——据卜宪群总撰稿《中国通史·秦汉魏晋南北朝》整理
(1)魏晋时期政权更迭,社会动荡,人们缺乏精神寄托。
4
一、儒学与佛道的发展
思考1:根据材料概括佛道盛行的原因。
材料二:传统儒学充斥着伦理说教,却不能对人的生老病死提供解释和安 慰。汉唐儒学简单的思想体系,已不能应对人们的各种思考和疑惑,它失 去了权威的解释能力。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件--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件--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b2740465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82e5913.png)
为之。
— — (宋)杨万里
材料三 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
扩大恢张,遂
一
①经济发展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
材料四 唐代 ②政治稳定提供了社会条件
面,都取
得了前所未有 ③选官制与官僚政治的成熟提供了人才基础
有对域外
文化的吸收、 ④民族交融及对外开放包容提供了文化多元基因 二 卷
两
魏
隋
唐
汉
晋
朝
朝
传入 行、渐趋本土化 | 三教合一
三教并行
思考: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对国家、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一灭佛原因)
材料一比来慕法,家家斋戒,不务农桑,空谈彼岸。 ……都下佛寺五百余所, 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道人又有白徒,尼 则皆畜养女,皆不贯人籍,天下户口,几亡其半。 ——《南史·郭祖深传》
科技一—推陈 出
新、领先世界
领域
魏晋 数学
南北 朝时
农学
期 地理学
时期人物 南朝祖冲之 北朝贾思勰
西晋裴秀
主要成就 世界上首次将“圆周率”精算到小数第七位。
《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神的
的2
)f2t4
祖冲之
《齐民要术》书影
血
《禹责地域图光
科技一—推陈 出
唐朝
两汉
儒学:汉武帝时确立正统地 位。佛教:两汉之际佛教传 入中国。道教:东汉末年道 教兴起
隋朝
王通提出 “三教 于是乎可一矣”
(思想特点:思想活跃、多元共生、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儒学危机
为什么儒学独尊的地位会受到挑战?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讲义-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讲义-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e9404720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f9.png)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讲义一学科核心素养1、唯物史观:理解政治局势、经济发展与思想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认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等基本唯物史观。
2、时空观念:通过学习三国至隋唐思想演变历程,培养学生时空观念。
3、史料实证:通过展示材料和图片等资料信息,培养学生史料实证。
4、历史解释:学生通过对三国至隋唐思想演变的历史背景分析,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
5、家国情怀:通过对这一时期辉煌灿烂的文化的学习,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进而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提升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难点:儒学的新发展以及佛教的发展三知识梳理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1、三教并立局面的出现:汉武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后,呈现繁盛之势;魏晋南北朝时,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外来宗教佛教在中国盛行。
2、三教开始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道教受到儒学的影响,主张“贵儒”和“尊道”;佛教也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
3、三教合归儒”: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三教并行政策: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道教最受尊崇。
4、复兴儒学: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唐中期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5、反佛教斗争: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了大量的钱财;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到政府财政收入。
南朝无神论思想家范缜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统治者几度灭佛。
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领域表现影响(地位)文学艺术唐诗繁盛于唐朝,李白、杜甫等成就最高丰富了中华文化书法“书圣”-王羲之、颜筋柳骨推动了书法艺术的发展绘画东晋顾恺之,隋唐宗教画、山水画,吴道子丰富了中华文化科技数学南朝祖冲之圆周率小数点后7位领先世界农学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地理学西晋裴秀《禹贡地域图》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建筑学隋朝李春赵州桥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印刷术唐朝雕版印刷术《金刚经》印刷术领先世界火药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天文学唐朝僧一行测算出了地球子午线长度是世界上最早的医学唐朝孙思邈《千金方》;《唐本草》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中外文化交流中外文化交流频繁:东晋法显求佛;唐朝玄奘西行取经;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佛教丰富了中国文化,也影响了周边国家四自我提升1.如图是唐代周昉的传世名作《挥扇仕女图》(局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1、道教:①魏晋南北朝时,东汉末兴起的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并受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尊道”;②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
2、佛教:(1)佛教的发展①西汉末年,佛教经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②魏晋南北朝时,佛教在中国盛行,也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
③武则天时,佛教在社会上也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
其中禅宗的修行比较简便,易于传播,对后世影响最大。
(2)反佛:①原因: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了大量的钱财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到政府财政收入。
②表现:南朝无神论思想家范缜是最杰出的代表,他针对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
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统治者几度灭佛。
③结果: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3)儒学:①春秋时期时期孔子提出,战国时期经过孟子和荀子蔚为大观;②秦朝时期,深受打击;③汉武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后,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④魏晋南北朝时,作为主流统治思想的儒学,自身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⑤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⑥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
复兴儒学运动原因: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目的: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内容: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
影响: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发展过程汉武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后呈现繁盛之势魏晋南北①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并受到儒学的影响,主张“贵儒”和“尊道”朝时期②佛教在中国盛行,也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④儒学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④玄学盛行隋朝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唐朝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武则天时,佛教形成不同宗派,其中禅宗对后世影响最大唐中期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知识延伸]魏晋玄学(1)产生原因:①魏晋统治集团分裂,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②儒家今文经学烦琐空疏,无助于解决现实问题。
③道教的传播和发展为玄学打下思想基础。
④士人们对现实失望,产生逃避心理。
⑤汉末清议的发展。
(2)持续时间:自魏正始年间兴起至东晋以后与佛学趋于合流。
(3)主要内容:玄学家用老庄的思想解释儒家易经,主张虚无的“道”,宣扬“无”是产生万物的根本。
他们认为,政治上应当“无为”,生活作风上要任其“自然”,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
(4)代表人物:竹林七贤。
影响:形成了寄情山林、纵酒清谈的社会风气[易错提醒]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采取全面尊儒措施,汉代儒学成为正统。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统治地位只是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但并未丧失。
【认知深化】魏晋隋唐时期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及影响1.广泛传播的原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应)(1)魏晋南北朝时期,下层社会的普通民众不仅承受着各种战乱的痛苦,而且受着瘟疫、水旱等各种灾害的威胁,他们渴望解脱苦难,这就为宗教的传播提供了社会基础。
(2)佛教吸收儒学、道教的精髓,渐趋本土化,这就更有利于佛教的传播。
(3)由于佛教也迎合了一些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
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些统治者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提倡佛教,促进了佛教的传播。
2.历史影响(1)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伴随着佛教的传入,也带来了海外和西域的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佛、道三教并行。
在佛教的影响下,作为主流思想的儒学,自身开始吸收佛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2)引发了一系列的矛盾冲突。
一方面,佛教盛行,耗费了大量钱财,造成劳动力的减少,严重影响到政府利益,不少统治者采取了灭佛、抑佛的举措。
另一方面,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迥异,对传统文化产生巨大的冲击,集中表现为和儒、道的斗争。
(二)文学艺术与科技文学魏晋南北朝从东汉末年开始,先后出现了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风格各异的流派。
唐朝唐朝是中国文学发展的又一个高峰。
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
李白、杜甫的诗作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成就,他们分别被誉为“诗仙”和“诗圣”。
书法东汉末书法成为一种艺术。
魏晋南北朝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各种书体均已完备。
东晋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书圣”。
隋唐时期书法艺术,融汇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新风格;颜筋柳骨:颜真卿和柳公权、怀素草书。
绘画东晋开始出现知名的专职画家,以顾恺之为代表。
他提出“以形写神”,所画人物栩栩如生,《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他的代表作。
隋唐绘画题材广泛,风格多样。
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人物画注重表现人的形态,山水、花鸟也成为绘画主题。
唐朝的吴道子被尊为“画圣”。
代表作《送子天王图》。
石窟艺术魏晋至隋唐因佛教广泛传播而修造的石窟,如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等,都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
数学南朝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3.141592 6~3.141 5927)。
农学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地理学西晋地图学家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建筑隋唐隋朝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印刷术唐朝已经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火药唐中期书籍记载了火药的配方;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天文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测算出了地球子午线长度医学①孙思邈完成医学名著《千金方》,它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就,且有许多创新;②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归纳升华]古代中国科技的原因、特点原因:(1)文化传承: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前代科技成就为后代科技发展奠定了基础,为科技成果的继承创造了条件。
(2)政治因素:中央集权制度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
(3)经济因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为科技进步奠定了经济基础。
(4)交流融合:民族融合与外来文化的传播促进技术之间的交流为科技繁荣提供社会基础;(5)人为因素: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特点(1)在科技内容上,重实用,应用性强,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
(2)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轻规律探究,缺少实验。
(3)在科技使用上,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并没有进一步转化为生产力。
(4)在分布领域上,主要集中在与农业有关的农学、天文历法及医药学等方面。
(5)从成就上看,全面繁荣,多项科技成就领先世界。
隋唐文化的特点和繁荣的原因(1)特点①全面繁荣:隋唐文化在科技、宗教、哲学、史学、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全面繁荣。
②兼收并蓄:统治阶级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创造了有利于文化发展的氛围。
③世界领先:隋唐时期已有了雕版印刷术和火药;僧一行测量出了地球子午线长度;《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④影响深远:隋唐文化是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的高峰,也是当时世界文化的高峰,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世界文明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形成了中华文化圈,成为东方文明的中心。
(2)原因(1)政治:国家的统一和开明的政治及文化政策;(2)经济:经济的繁荣和国力的强盛;(3)文化:教育发达,科举“以诗取士”(4)各民族、中外的文化交流频繁;(5)统治者的推崇和重视;(6)吸收前代文学艺术精华;(7)中唐以后,社会动汤、政治黑暗,提供了另一种社会基础。
三国至隋唐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1.文字方面: 日本文字的创制受到了汉字的影响,汉字在朝鲜广泛使用。
2.思想与宗教方面:佛教经过中国传人朝鲜和日本,中国的儒学也传入朝鲜、日本,产生深远的影响。
3.社会与习俗方面:饮茶与围棋在隋唐时期由中国传人朝鲜和日本。
朝鲜贵族宽衣博带的服饰和妇女的发式多是模仿南朝,日本的和服深受唐朝影响。
4.城市与建筑方面:新罗都城平壤,日本飞鸟奈良时代的都城藤原京、平城京都是模仿隋唐的长安、洛阳建造起来的;5.科技方面:造纸术、印刷术传入朝鲜,漏刻、测影等仪器,印刷、水车制造、瓷器烧制、铜镜铸造等技术,均在唐朝传人日本;6.在农业上,中国茶种传人日本。
(三)中外文化交流1、佛教的交流中印(天竺)①从东汉到北朝,陆续有中亚、天竺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
②东晋的法显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收集梵文经典。
③唐朝高僧玄奘,前往天竺取经,成为公认的佛学大师。
中日与中新①唐朝高僧鉴真六次东渡,到达日本,传授佛法。
②日本、新罗等国常常派学问僧来长安求法,日本高僧空海就是很有名的一位高僧。
①唐都长安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②新罗、日本两国文化都受到唐朝的巨大影响。
它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③唐后期,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
3、影响:①佛教逐渐本土化②对周边国家的建筑,文字,礼仪,风俗和民族服饰等都产生深远的影响。
魏晋至隋唐时期中外交流的特点及启示、原因(1)特点①交流交往范围广泛,且有连续性。
②交往领域全面,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方面面。
③交往渠道众多,主要以贸易和佛教为纽带。
④在交往过程中,中华文化圈形成。
⑤中国成为周边国家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2)启示:隋唐时期统治者对待外国和外来文化采取开明的态度,重视对外交往。
因此,我们应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扩大对外贸易,加强与外国的经济技术合作。
(3)原因政权强大,政治环境稳定,国家统一。
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对外交通发达。
对外政策开放,包容。
长安是国际性大城市,影响巨大。
选择性必修[选必2] 唐朝的驿道唐朝驿道有近2.5万千米,以长安为中心向各方辐射;唐长安的城市道路建设布置井然,气度宏伟,影响远及日本。
[选必3] 佛教传入对中国的影响哲学与思维佛教思想中对宇宙、人生的分析,蕴含着独到的哲学智慧,对中国人的传统思维具有启迪作用文学艺术中国传统的诗词、书法、绘画,很多都体现了佛教的内容,同时也吸纳了佛教的理念,更加注重境界的表达建筑艺术中国的建塔造像艺术源于佛教,又融入了中国传统建筑特色,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建筑。
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佛教石窟,是中国佛教建筑艺术的结晶,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总结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绘画建筑、礼仪习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选必3] 佛教的中国化时间概况两汉之际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日趋兴盛,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隋唐时期佛教出现了不同宗派,主张顿悟成佛的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宋明时期佛教由盛转衰,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