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最小公倍数》的评课稿3篇
《最小公倍数》评课稿(集锦5篇)
《最小公倍数》评课稿(集锦5篇)《最小公倍数》评课稿(集锦5篇)《最小公倍数》评课稿1看了骆老师的短片首先感受到了他的恒心与毅力。
就很想听他的课。
在这节课李他创设了“尾巴重新接回”的游戏情境,引领学生探索位于正多边形上猴子的.身体和尾巴重新接回的奥秘。
首先老师出示了一组正六边形和一个正方形。
正六边形里是一只猴子,正方形里画的是猴子的尾巴。
老师让学生猜测,如果正六边形不动,正方形按一个方向转动,转动几次才能让尾巴重新接回。
学生猜测6次。
老师就根据学生提供的数据进行演示。
6次没有让尾巴重新接回,孩子又马上猜12次。
通过老师演示,孩子们发现真的是12次让猴子的尾巴重新接回了。
这一环节,学生最初认为是6次,现在又发现是12次,有了这样的认知冲突,老师并没有解释为什么。
紧接着,孩子们又经历第二次猜想并验证。
老师问:“如果再玩一次这个游戏,你们有没有信心把它猜对?”学生大声齐说:“有。
”老师出示一组新图形:一个正八边形和一个正五边形。
正八边形里是一只公鸡,正五边形里是公鸡的尾巴。
第三次猜想,让孩子亲历猜想、验证、记录过程。
两组图形,一个是正五边形里有一只老鼠,另一个正方形里是老鼠的尾巴。
另一组图形是一个正八边形里画了一只金鱼,另一个正方形里画的是金鱼的尾巴。
情境巧妙、引人入胜,学生趣味盎然。
“尾巴重新接回的奥秘到底是什么?”学生紧紧围绕这一问题展开了积极的思考、热烈的讨论,老师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巧妙引导他们进行汇报交流,学生热情高涨,“为什么重新接回的次数就正好是多边形边数的公倍数呢?”课终,学生与现场观众还沉浸在对“奥秘”的进一步思考中。
《最小公倍数》评课稿2骆老师能找准学生的知识起点,激活学生的学习经验。
创设的情境合理:既能符合儿童心理有趣味,又能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这个活动或游戏隐藏了什么数学问题?能获得什么解决问题策略?每节课,学生都积极动手,主动合作,踊跃交流。
智慧的火花在课堂中不时闪现,愉悦的神情在小脸上洋溢。
最小公倍数(1) 数学教研组评课记录
数学教研组评课记录课题:最小公倍数时间:2014年4月11日五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更为丰富,课标要求教材选择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素材,由浅入深地促使学生在探索与交流中建立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如今的新教材与以往老教材的编排顺序大不一样了,我想这样的教学更注重的是学生对知识产生过程和概念意义的理解,以及解决问题方法的掌握。
所以对于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教材注重的是让学生感悟渗透,无需归纳成文。
本课的教学,对于学生的后续学习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鉴于前述本课承上启下的教材地位,依据课标,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建立。
教学难点是运用“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执教者自我评价在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是在学生第一单元学习了因数和倍数以及本单元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基础上学习的。
求最小公倍数主要为通分做准备的,是学生学好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关键。
本节教材的编排顺序与找最大公因数基本相同,研究教材后,我准备把本部分内容分为4个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用列举法(韦恩图)列举出2个数或3个数的倍数,从中找出它们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目的是让学生经历列举法找最小公倍数的过程,在过程中更深刻、透彻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含义,并探索找特殊关系的2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第二课时:用大数翻倍法、短除法等方法求2个数、3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第三课时:找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实际运用,解决问题;第四课时:练习。
这样安排是一个从形象到抽象、从表面深入到本质、从简单到复杂的思维提升过程。
本课时是第一课时,力求要用列举法揭示2个数或3个数的公倍数的特征,让学生对概念有所领悟。
从教学的实践过程来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高,知识的掌握也较为自然而扎实,学生的思维也在呈螺旋式上升趋势,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点感悟:1、创设问题情景。
“最小公倍数”这一课,我通过对教材内容作适当补充调整,打破传统教学的束缚,将新理念与自己的教育智慧结合起来,在刚上课,学生还没有完全进入学习状态时,我把体育课上特有的报数引进了数学课堂,由此拉开了新课的序幕。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最小公倍数》教学实录和评析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最小公倍数》教学实录和评析教学实录:时间:10月15日上午地点:小学五年级数学课堂教师:李老师学生:全班学生教学内容:最小公倍数教学过程:1.引入:李老师拿出三个同样大小的小方块,要求学生计算这三个数字的最小公倍数,并告诉学生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2.学习方法:李老师通过举例子的方法向学生讲解如何计算最小公倍数,然后让学生自己练习。
3.巩固:李老师设计了一个小游戏,在黑板上写下两个数,让学生快速计算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并举手答题。
4.练习:李老师让学生进行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并在学生完成后进行讲解。
5.总结:李老师对今天的学习内容进行了总结,并对学生提出了一些注意事项。
评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最小公倍数,李老师采用了引入、学习方法、巩固、练习和总结五个环节,整个教学过程设计合理,环环相扣,使得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理解和掌握了最小公倍数的计算方法。
首先,李老师通过引入的方式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实物的帮助下理解了最小公倍数的概念,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接着,李老师通过举例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介绍了最小公倍数的计算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己进行练习,从而在实践中掌握相关知识。
在巩固环节,李老师设计了一个小游戏,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在游戏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在练习环节,李老师让学生进行相关题目练习,并及时进行了讲解,帮助学生弄清楚知识的应用。
最后,在总结环节,李老师对今天的学习内容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注意事项,让学生在课后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巩固。
总的来说,本节课的教学环节设计合理,内容生动有趣,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最小公倍数的相关知识。
李老师的教学方式灵活多样,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体验,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整个教学过程严谨有序,让学生受益匪浅。
接下来,我们继续分析与评述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首先,通过引入小方块的实物示例,李老师成功地引起了学生的兴趣。
最小公倍数评课稿
最小公倍数评课要点
哎呀,说起这个“最小公倍数”的课啊,咱们得整得巴巴适适的。
首先,得让学生晓得啥子叫“公倍数”,就像是找两个娃儿共同的玩具,那才叫公的嘛。
再讲“最小”这两个字,就是要他们晓得,别光找大的,还得找那个最不大的,但又能同时满足两个条件的。
上课的时候,千万别搞得太枯燥,整点例子,比如分苹果、分糖豆,让学生自己动手分一分,看看咋个才能平均又不浪费。
这样,他们心头就有数了,原来这“最小公倍数”还是个实用家伙!
再一个,就是要讲透算法,啥子列举法、分解质因数法,都得一一过手。
特别是那个分解质因数,就像是拆房子看砖头,哪个数都能给你拆得明明白白,最后拼一拼,最小公倍数就出来了。
还有啊,练习题得跟上,从简单到复杂,层层递进。
让学生多做多练,这样手感就来了,遇到难题也不怕。
别忘了,时不时还得来个“小测验”,看看娃儿们掌握得咋样,哪里没整懂,赶紧补漏。
最后,别忘了表扬鼓励。
学生做对了,夸两句;做错了,也别急,耐心引导,让他们晓得,学习路上难免有坎儿,跨过去就是晴天。
这样一堂课下来,学生既学了知识,又涨了信心,那才叫真正的“巴适”!。
最小公倍数评课稿
最小公倍数评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有幸聆听了_____老师所执教的《最小公倍数》这一课,让我收获颇丰。
下面我就这节课谈一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教学目标明确_____老师在本节课中制定了清晰、具体、可操作性强的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掌握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较高,大部分学生在课堂结束时都能够掌握重点知识,并能熟练运用。
二、教学过程流畅1、导入环节老师通过复习旧知——公因数的概念,自然地引出了本节课的主题——最小公倍数。
这种导入方式既帮助学生巩固了已有的知识,又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了铺垫,使得新旧知识之间的衔接十分紧密,过渡流畅。
2、新授环节在新授环节,老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方式来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例如,老师让学生通过列举法分别找出 4 和 6 的倍数,然后观察找出它们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还培养了观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老师在讲解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时,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先介绍了列举法,然后引导学生发现两个数成倍数关系和互质关系时求最小公倍数的特殊方法,最后总结出了用短除法求最小公倍数的通用方法。
整个教学过程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练习环节练习的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层次性,既巩固了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例如,基础练习让学生用所学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提高练习则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分水果、铺地砖等,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三、教学方法多样1、启发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不断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例如,在讲解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时,老师提问:“为什么要学习最小公倍数?它在生活中有什么用?”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提高了学习的效果。
2、直观教学老师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展示图片、动画等,让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加直观形象。
“最小公倍数”教学设计与评析
“最小公倍数”教学设计与评析第一篇:“最小公倍数”教学设计与评析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88~90页。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建立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会用集合图表示。
掌握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建立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思考问题。
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探究活动。
真真切切地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和价值。
三、教材分析:最小公倍数是在学生掌握倍数、因数和公因数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为了以后学习通分做准备。
在生活实际中也存在它自身的的意义和作用。
教材的编写意图是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建立概念;采用“找”的方法,找出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四、学情分析:在不同的学校、班级做试验,让学生用模拟小长方形墙砖铺成正方形。
在动手操作中,由于受密铺的影响,学生横拼竖摆,不仅耗时过长,而且很难有效的构建公倍数内在的结构关系。
因此在设计操作环节时,我搭建“脚手架”。
通过选择墙砖摆正方形和同一种墙砖摆多个正方形两个情境进行有效教学。
成功搭建起教学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的桥梁。
教学重点:建立两个数的公倍数的概念,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会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五、学具准备:游戏卡片一套、模拟墙壁的平面图、模拟长方形墙砖多套和媒体课件一套。
六、教学流程:(一)、初步感知,建立表象。
(预设5-6分钟)1、谈话:大家喜欢玩游戏吗?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个风靡我们全班的新款游戏——抢倍数游戏。
2、介绍游戏规则和分组:有7张数字卡片,这些数字分别是3的倍数和2的倍数,两个同学,一个同学抢3的倍数,另一个同学抢2的倍数。
一张一张的拿,放到指定的位置。
谁抢的多谁胜。
每组快速派一名代表上来。
其他学生共同参与,作裁判。
3、游戏:第一次游戏学生意识不到6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最小公倍数教学案例及评析
最小公倍数教学案例及评析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作者:三堡实验小学王广阔教学内容第十册数学P72—74最小公倍数教学目标1、在原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建构,形成新的知识结构,掌握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及求法。
2、培养学生的迁移、判断、推理、分析能力。
学会反思,学会合作。
3、培养学生的积极学习情感,学会欣赏他人。
教学过程一、再现原有知识结构1、用短除法求30与45的最大公约数独立完成,一人板演,集体订正。
师提问:怎样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评析:根据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需要设计课堂引入环节,实实在在,利于学生再现原有知识结构,为构建新的知识结构做好了知识准备与心理准备。
)二、构建新的知识结构1、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研究最小公倍数。
(板书课题)2、明确意义师:你认为什么是最小公倍数?生1:两个数公有的最小的倍数。
师:说的很好,你很会扩写。
(生笑)生2:两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它们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生3:公倍数可以是两个数公有的倍数,也可以是三个或四个数公有的倍数。
我认为应改成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它们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师:太好了,谁能再说一遍。
生说完师出示,齐读。
(评析:有了最大公约数的认知基础,学生很容易通过迁移实现对最小公倍数这一概念的自主建构。
因此教师直接揭示课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互相补充完善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探讨求法出示:求4与5的最小公倍数。
师:你认为可以怎样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生1:用短除法。
(师板书:短除法)师:oh,你会吗?(生摇头。
受求最大公约数的方法的影响,直觉让他有此想法。
这种直觉思维值得呵护。
)暂时不会不要紧,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研究。
还有其他方法吗?生2: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但我暂时没想出来。
(师板书:分解质因数)生3:,他们俩的方法太麻烦,我觉得把两个数直接相乘就行了。
赵东兴最小公倍数评课
评《最小公倍数》
五年数学赵东兴《最小公倍数》是一节概念教学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质数和合数”“分解质因数”及“最大公因数”等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有找公因数的经验,所以本节课在找“既是4的倍数又是6的倍数”时,学生就很自然地利用找公因数的方法。
它既是对前面知识的综合运用,同时又是学生学习“通分”必不可少的知识基础,因而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纵观刘老师课堂我做以下点评:一、设计教学时充分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及学习方法,学生在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学习中已经有了学习经验,通过横向迁移找一个数的倍数再找到公倍数及最小公倍数,使得学生的自主学习更加轻松,并且让所学知识掌握并运用。
二、为学生提供学习任务和微课目的在于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支点,再加上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和学习方法进行探究,通过有效进行迁移得出:1、分解质因数2、列举法3、筛选法4、集合圈等多种方法。
三、学生在课前的学习中,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并想办法解决问题,学生通过在任务单中自主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促进思维发展。
四、对教材进行高度融合2~3课时内容变为1课时,课堂上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教师给学生较大
的空间,让学生自己探索,与同桌合作交流,小组合作。
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及促进学习方法的改变。
当然一节课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总之路在脚下,教研在路上,只要坚持就会有收获。
教师教育网《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观评报告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观评报告整节课给人以清新、流畅之感,纵观这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个吸引我的亮点:一、教学设计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突出数学的有用性。
李老师本着“基于教材更活用教材”的原则,在原情境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工设计,联系现实生活,处处有心,步步为营。
练习设计上在解决迎宾大道挂灯笼的现实问题中,培养爱国爱党情怀,感受数学服务于生活的本质。
更为突出的是以微课方式介绍了从古到今对最小公倍数的应用,如古埃及修建金字塔、配平化学方程式、机械加工、精密电子、航空航天等科技领域。
让学生对数学的“有用”透彻理解。
“有用”不仅体现在与生活联系密切,还体现在知识间的关联上。
李老师巧妙借助学生已有经验,唤醒他们的“数学脑”理清数与数的关系,融合贯通,一脉相承,前瞻后顾,构建数与数的知识体系,有用的,每一次的学习都是有用的,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二、两次探究层层递进启迪学生智慧。
启智重在“启”上。
怎样“启”?“启”到什么火候?“启”得水到渠成吗?这一道工序至关重要。
李老师设计了3×2和6×4两种不同规格的剪纸作品,对应开展两次探究活动。
第一次探究:把感受探究的乐趣、积累活动的经验放在首要位置。
学生利用小长方形学具,摆出符合要求的正方形,并记录数据。
这次操作是完全放手给学生,让学生直观的、充分的参与活动。
实践证明,多数学生虽然可以摆出几种正方形且有所发现,但对于正方形的边长既要是长的倍数,又要是宽的倍数的关系的理解,还只是停留在直观感受上。
第二次探究:将拼摆素材由小变大,把活动形式改摆为画。
李老师依托方格图,鼓励学生先推理猜想,再进行验证。
此时,多数学生已经能够主动关注数量之间存在的联系,两次探究,两次递进式,直观而愉悦的实践体验也是两次不断的发现问题、推理验证进而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再运用结论解决新问题的完整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数感、量感、推理意识等核心素养真正得到了落实,思维严谨、理性精神等学科品质均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最小公倍数》听课感想体会评课稿
《最小公倍数》听课感想体会评课稿
《最小公倍数》听课小结
今天在五二班教室听梁老师讲了一节生本课《最小公倍数》。
本节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知道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是在学生理解了倍数概念的基础上教学的,主要教学例2 是安排学生找2和3的公倍数和其中的最小公倍数。
梁老师在教学时,以有趣的游戏进行引入,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在解决例2的时候,试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从自己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小组合作,来解决例2。
让学生把讨论的结果展示在黑板上。
在整节课的探索活动中,梁老师的设计有小组活动。
梁老师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目的是让学生找2和3的公倍数,感悟求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一般方法,并揭示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非常好,也体现了现在的生本理念。
但是,我觉得小组展示的环节有些不妥。
由于教室黑板上的面积有限,学生拿着砖摆一摆的时候,似乎没有起到引出公倍数的目的,并且还占用了很多时间。
我的想法是这样的:梁老师可以把例2中的第一问:正方形的边长可以使多少分米?作为让学生小组成员课下完成的前置作业。
上课小组交流的时候,让小组长把同学们课下思考的边长都说出来,
相信会有不同的答案。
小组长可以这样汇报:我们组认为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
找2和3的公倍数,对于学生而言并不是很难,主要是指导学生用集合图表示2和3的公倍数,这个对于学生来讲是陌生的。
最后,再通过集合图引出今天要学习的重难点认识最小公倍数、求最小公倍数、利用最小公倍数解决问题。
上面只是我个人的想法,希望能一起学习。
《最小公倍数》教学评析1
夯实四基思想引领---------《最小公倍数》教学评析评课人:谢晓兰数学思想贯穿始终思想是教学的灵魂,在这节课中,学会求最小公倍数是重要组成部分,类比思想、极限思想,才是它的本质所在,而这种思想仅仅靠老师教是不行的,如何传授呢?老师让学生充分感悟,分别通过以下几方面渗透:1、类比思想的初步感知:求未学过的分数除法的运算顺序,教师让同学们猜猜运算顺序,并让学生说说如何想的?让学生初步体会到,未知的知识可以通过类似的知识进行联想,猜测,然后加以验证。
2、类比思想的运用:有了类比的初步感受,再求最小公倍数,学生自然就能联想到求最大公约数的方法,教师先让同学们回顾求最大公因数方法,然后放手让同学们自主探索求最小公倍数方法,有了方法的铺垫,自然就顺利成章了。
同时学生进一步体会了类比思想,并加以运用。
3、极限思想的渗透:数形结合方法,尊重教材,挖掘教材1、小学五年级孩子,抽象思维能力差,为了让同学们明白围一堵正方形墙,要用长为3分米、宽为2分米的长方形铺,铺成的正方形边长是多少,最少多少?教师采用数形结合方法,先让同学们先在答题卡上涂一涂,画一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同学们亲身经历,小组合作,在通过课件演示明白,其实正方形的边长总是3和2的公倍数。
已达到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从而起到优化解题途径。
数形结合”是通过数与形的相互转化、互相利用来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思想方法。
结合《最小公倍数》这节课,设想这种数学思想渗透在《最小公倍数》的教学中可以如何进行体现。
第一,引入操作中渗透“数形结合”。
1、“一维”中数形结合。
把长度3厘米的蓝色纸条和4厘米的红色纸条,如下图那样进行摆放,两种纸条长度相同时是几厘米?学生可以画一画,边画边体验3和4的公倍数就是两种纸条长度同时相等的厘米数。
2、“平面”中数形结合。
像今天陈老师一样设计,在课始引出问题情境:用若干个长是3厘米、宽是2厘米的小长方形摆出一个正方形。
最小公倍数 数学教研组评课记录
数学教研组评课记录课题:最小公倍数时间:2014年4月11日五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更为丰富,课标要求教材选择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素材,由浅入深地促使学生在探索与交流中建立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如今的新教材与以往老教材的编排顺序大不一样了,我想这样的教学更注重的是学生对知识产生过程和概念意义的理解,以及解决问题方法的掌握。
所以对于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教材注重的是让学生感悟渗透,无需归纳成文。
本课的教学,对于学生的后续学习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鉴于前述本课承上启下的教材地位,依据课标,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建立。
教学难点是使用“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执教者自我评价在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是在学生第一单元学习了因数和倍数以及本单元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基础上学习的。
求最小公倍数主要为通分做准备的,是学生学好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关键。
本节教材的编排顺序与找最大公因数基本相同,研究教材后,我准备把本部分内容分为4个课时实行教学。
第一课时:用列举法(韦恩图)列举出2个数或3个数的倍数,从中找出它们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目的是让学生经历列举法找最小公倍数的过程,在过程中更深刻、透彻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含义,并探索找特殊关系的2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第二课时:用大数翻倍法、短除法等方法求2个数、3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第三课时:找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实际使用,解决问题;第四课时:练习。
这样安排是一个从形象到抽象、从表面深入到本质、从简单到复杂的思维提升过程。
本课时是第一课时,力求要用列举法揭示2个数或3个数的公倍数的特征,让学生对概念有所领悟。
从教学的实践过程来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高,知识的掌握也较为自不过扎实,学生的思维也在呈螺旋式上升趋势,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点感悟:1、创设问题情景。
“最小公倍数”这个课,我通过对教材内容作适当补充调整,打破传统教学的束缚,将新理念与自己的教育智慧结合起来,在刚上课,学生还没有完全进入学习状态时,我把体育课上特有的报数引进了数学课堂,由此拉开了新课的序幕。
最小公倍数说课稿
最小公倍数说课稿最小公倍数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在我们日常生活和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围绕最小公倍数展开,介绍其定义、计算方法以及应用领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最小公倍数。
一、最小公倍数的定义最小公倍数是指两个或多个数的公共倍数中最小的一个数。
简单来说,就是能同时整除两个或多个数的最小正整数。
例如,6和8的最小公倍数是24,因为24是6和8的公倍数中最小的一个。
二、最小公倍数的计算方法1.分解质因数法:将两个或多个数分别分解质因数,然后将各个质因数的最高次幂相乘,即得到最小公倍数。
例如,计算6和8的最小公倍数:6=2×3,8=2×2×2,将2的最高次幂为3,3的最高次幂为1,相乘得到24,即6和8的最小公倍数为24。
2.倍数法:从两个或多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开始,依次增加它们的倍数,直到找到一个数,它同时是这些数的倍数,这个数就是最小公倍数。
例如,计算6和8的最小公倍数:6的倍数有6、12、18、24、30、36、42,8的倍数有8、16、24、32、40、48,可以发现24是6和8的公倍数中最小的一个数,即6和8的最小公倍数为24。
三、最小公倍数的应用领域1.分数运算:在分数的加减乘除中,需要求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以便进行通分和简化运算。
2.时间计算:在时间计算中,需要求两个或多个时间的最小公倍数,以便确定他们同时出现的最早时间点。
3.班级活动:在班级组织活动时,需要考虑到每个学生的空闲时间,求出所有学生空闲时间的最小公倍数,以便安排活动时间。
4.生产制造:在生产制造中,需要考虑到不同生产环节的周期,求出各环节周期的最小公倍数,以便协调生产计划。
最小公倍数作为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不仅在学习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还在日常生活和实际问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理解最小公倍数的定义、计算方法和应用领域,我们可以更好地解决问题,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最小公倍数,为学习和生活带来便利。
《最小公倍数》的评课稿
《最小公倍数》的评课稿张**老师的这节课按照数学教学模式“尝试发现——探究形成——联想应用”进行设计,层次清晰,由浅入深。
故事的导入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在具体的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
教学过程中,落实了“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和“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练习题的设计也体现了基础知识的运用和拓展训练的层次性。
教师问题的提出很有效。
如引导学生探究公倍数的个数时,教师在学生给出答案的时候,并没有急于总结,而是利用板书追问4的倍数是无限的,6的倍数也是无限的,从而学生们会发现4、6公倍数的个数也是无限的。
再如:找到50以内8和12的最小公倍数,教师提出问题:“最小公倍数与后面的公倍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在逐步落实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提升了学生的认识。
喜闻乐见的阿凡提故事是学生们喜欢的经典内容,张聪聪老师巧妙地运用到了教学的导入中,通过猜想,圈一圈、说一说、议一议等自主活动,让学生初步尝试理解、在生活情境中接触最小公倍数和公倍数的知识。
在探究的过程中,张老师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完全运用学生的方法来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张老师在学生的汇报中,结合学生的讲解,不断点拨,不断提升,不但介绍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注重了学生的方法的择优思想的培养,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
整个课堂过程流畅、清晰,关注学生的发展。
今天,听了刘老师一节九年级思想品德课《统一多民族的国家》,简评如下:一.导入自然,紧扣课题。
刘老师用宋祖英的一首歌《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作为情景,问学生这首歌表达什么样的主题,导入自然、切题。
...20xx年10月15日下午两点半,由共青团xx市委员会,xx市学生联合会和中国移动xx分公司主办,由南方都市报协办的第四届xx市校园文化节在琼花大剧院隆重开幕。
华师南院社联部分代表和优秀社团负责人代表华师南院出席参加了本次文化节。
...童老师整堂课一环扣一环,学生活动高潮迭起,教师引导巧而得法,获得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
最小公倍数教学案例及评析
最小公倍数教学案例及评析马口镇3509学校胡小娟教学内容五年级数学下册P88—90最小公倍数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在原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建构,形成新的知识结构,掌握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及求法。
2、培养学生的迁移、判断、推理、分析能力。
学会反思,学会合作。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迁移、判断、推理、分析等方法,让学生掌握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及求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积极学习情感,学会欣赏他人。
教学过程一、再现原有知识结构1、用短除法求30与45的最大公约数独立完成,一人板演,集体订正。
师提问:怎样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评析:根据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需要设计课堂引入环节,实实在在,利于学生再现原有知识结构,为构建新的知识结构做好了知识准备与心理准备。
)二、构建新的知识结构1、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研究最小公倍数。
(板书课题)2、明确意义师:你认为什么是最小公倍数?生1:两个数公有的最小的倍数。
师:说的很好,你很会扩写。
(生笑)生2:两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它们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生3:公倍数可以是两个数公有的倍数,也可以是三个或四个数公有的倍数。
我认为应改成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它们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师:太好了,谁能再说一遍。
生说完师出示,齐读。
(评析:有了最大公约数的认知基础,学生很容易通过迁移实现对最小公倍数这一概念的自主建构。
因此教师直接揭示课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互相补充完善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探讨求法出示:求2与3的最小公倍数。
师:你认为可以怎样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生1:用短除法。
(师板书:短除法)师:oh,你会吗?(生摇头。
受求最大公约数的方法的影响,直觉让他有此想法。
这种直觉思维值得呵护。
)暂时不会不要紧,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研究。
还有其他方法吗?生2: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但我暂时没想出来。
(师板书:分解质因数)生3:,他们俩的方法太麻烦,我觉得把两个数直接相乘就行了。
五年级下册《最小公倍数》教学评析
各位领导、老师,上午好!我今天评课内容是,冯钰莹老师执教的《最小公倍数》一课,评课主题是夯实四基思想引领夯实四基思想引领----《最小公倍数》教学评析评课人:谢晓兰听了冯老师执教的最小公倍数一课,给我总体感觉是:课如其人----“辣”,人辣,教师上课激情四射,学生热情高涨;课辣,四基得到夯实,数学思想得以升华。
如果把整节课看作春晚的节目的话,那么节目可以分为以下篇章:第一篇:主题篇-------思想引进来第二篇:欢乐篇-------欢乐课堂行第三篇:串烧篇--------万花丛中几点红第四篇:遗憾篇--------精彩中的几点瑕疵节目很精彩,请听我慢慢道来:主题篇---------思想引进来思想是教学的灵魂,在这节课中,学会求最小公倍数是重要组成部分,类比思想、极限思想、数形结合思想、集合思想的渗透才是它的本质所在。
主题篇第一个节目:类比思想数学上的类比思想是指依据两类数学对象的相似性,有可能将已知的一类数学对象的性质迁移到另一类数学对象上去的思想,老师为了让学生充分感悟,分别通过以下几方面渗透:1、类比思想的初步感知:求未学过的分数除法的运算顺序,教师让同学们猜猜运算顺序,并让学生说说如何想的?让学生初步体会到,未知的知识可以通过类似的知识进行联想,猜测,然后加以验证。
2、类比思想的运用:有了类比的初步感受,再求最小公倍数,学生自然就能联想到求最大公约数的方法,教师问:“看到课题,你联想到了什么?教师先让同学们回顾求最大公因数方法,然后放手让同学们自主探索求最小公倍数方法.在例题2教学中,学生已经根据最大公因数的列举法迁移到了最小公倍数的列举法,教师问:“这样方法在哪里见过?”让同学们充分感觉类比方法随处可用。
这种方法还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创造力,正如数学家波利亚所说:"类比方法是获得发现的伟大源泉。
“主题篇第二个节目:数形结合思想教师先让同学们先在答题卡上涂一涂,画一画,边画边体验正方形墙砖的边长就是2和3的公倍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数学《最小公倍数》的评课稿3篇《最小公倍数》听课有感1
听课笔记五
今天参加了县小学数学研究班下各组的业务培训活动,王薇薇老师上的《最小公倍数》(五下)一课给我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合理清晰的思路、简洁明亮的风格、灵活有效的调控,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谈话引入——自然贴切
1.从春游话题引入信息:小兰想让爸爸妈妈带她去春游,四月一日起,妈妈每4天休息一天,爸爸每6天休息一天。
2.讨论“每4天休息一天”的意思。
3.出示问题:在这一个月里,他们可以选哪些日子去呢?
这一情境的创设至少有三点好处:一是适时,三月底,正是春游的好时候;二是激趣,一家子出游是学生感兴趣的事件;三是切题,爸爸妈妈共同的休息日就是4和6的公倍数。
二.建立概念——联系生活
1.(一学生回答是12日或24日)问:你是怎样找到的?
2.师生共同寻找:
30以内4的倍数有:4、8、12、16、20、24、28 (问:为什么要加“30以内”)
30以内6的倍数有:6、12、18、24、30
30以内4和6的公倍数有:12、24
3.根据上面的信息,她们最早可以哪一天去?(这一生活问题对应的数学问题是“最小公倍数”是多少。
)4.(4和6的最小公倍数有:12)在这里为什么不用加“30以内”?
5.尝试用集合图来表示黑板上的内容。
30以内4的倍数 30以内6的倍数
这一环节之后是否要拓展?如果把“30以内”去掉,集合图里的数据该怎样修改?省略号表示什么?(两个数的公倍数是无限的)
三.探究求法——重视技能
努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探究过程,重视数学技能的形成。
特别是倍数关系和互质关系的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求法,让学生经历了猜测——举例验证——归纳的学习过程,学生思维活跃,如在找对象11和13的最小公倍数时,11的倍数从1倍找到11倍还能口算,老师问12倍不能口算怎么办,一生能够提出只要再加上11就行了。
在求一般关系两数的最小公倍数时,引导学生归纳步骤:首先多写其中某一数的倍数,然后再写第二个数的倍数,当出现和第一个数相同时就是这两数的最小公总数了。
其外,老师也非常重视书写格式的规范,虽会多花了点时间,也是一种好习惯。
四.巩固提高——突出重点
探讨一个问题:练习的侧重点应该是一般关系还是特殊
关系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求法?
特殊关系两数的最小公倍数探究过程费时费力,但规律出来之后是容易掌握的,关键是在求之前先判断。
一般关系在概念教学时就已完整呈现了方法,理解较方便,但从我们平时经验看,出错的往往是这一类。
另外,照应开头,回归生活,也有补一些应用性的解决问题。
《最小公倍数》评课稿2
今天张老师执教的是浙江省小学义务教育教材第十册《最小公倍数》的第一课时,是引导学生在自主参与、发现、归纳的基础上认识并建立最小公倍数的概念的过程。
五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更为丰富,课标要求教材选择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素材,由浅入深地促使学生在探索与交流中建立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该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约数和倍数的意义”、“质数和合数、分解质因数”、“最大公约数”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既是对前面知识的综合运用,同时又是学生学习“通分”所必不可少的知识基础。
因而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本册教材的核心内容。
本课的教学,对于学生的后续学习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鉴于前述本课承上启下的教材地位,依据课标,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建立。
教学难点是运用“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我认为本节课张老师在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借鉴:
1、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引导作用。
通过让学生找找4和6的倍数,然后教师通过这样的引导:“观察4和6的倍数,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仔细观察,自主探究,从而引出公倍数。
在探讨公倍数的特性时,张老师同样以开放的形式,让学生自、主学习,得出结论。
整堂课张老师始终是一个引导者,与学生共同研究、学习。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教师给学生较大的空间,让学生自己探索,与同桌合作交流。
在课堂上张老师一再强调学生要独立思考,不要随意听其他同学的结论,要通过自己的实践去验证结论。
3、本节课教学环节层次清楚,条理清晰,而且环环相扣。
看上去是普通的巩固练习,其实在练习中引导学生去发现新的知识,把教材理解得很深,很透。
这是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因为自己在设计时没有想到这样去挖掘教材。
从教师本身来看,进步很大。
特别是语速上,节奏很明快,语言简洁,比试教时有较大的改善。
本堂课张老师通过复习旧知引入新知,然后通过一系列的学习与练习,最后把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帮小兰解决遇到的问题。
这样的设计完全符合认知规律。
但是我认为在最后一个环节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时,教师提问小兰爸爸妈妈第一次休息在第几天?当学生反馈时,老师有点急,马上就说出这个其实在求什么?我觉得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讲讲自己的考虑过程,暴露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还有一个小问题,张老师的板书虽然很少,但是我觉得
公倍数这三个字不够大气,缺少一种气势,与自己的上课成一种反比。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评课3
今天汤老师执教的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第十册《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内容,是引导学生在自主参与、发现、归纳的基础上认识并建立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的过程。
本节课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有:
1.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会在集合图中分别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和他们的公倍数。
2.学会用列举的方法找到10以内的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探索简洁的方法,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3.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
五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更为丰富,课标要求教材选择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素材,由浅入深地促使学生在探索与交流中建立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如今的新教材与以往老教材的编排顺序大不一样了,我想这样的教学更注重的是学生对知识产生过程和概念意义的理解,以及解决问题方法的掌握。
所以对于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教材注重的是让学生感悟渗透,无需归纳成文。
本课的教学,对于学生的后续学习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鉴于前述本课承上启下的教材地位,依据课标,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
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建立。
教学难点是运用“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以下几个方面是我对本节课的认识:
1、能把握教材,教学设计科学合理,符合学生认知过程。
通过让学生找找2和3的倍数,让学生仔细观察,自主探究,从而引出公倍数。
并通过发现它们最小的公倍数揭示出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汤老师在教学时设计问题导入公倍数的概念以及设计摆图形时,需精心组织安排,切不可草草行事。
2、能够重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探索简洁的方法。
本课要求学会用列举的方法找到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教师认真细致的讲解使学生熟练地掌握一般算法,在此基础上,教师还鼓励学生主动探索更简便的其它方法,在此建议留出时间让学生讨论交流一下,或许掌握的人更多。
3、能注重讲练结合,练习有层次,形式多样化。
练习中有一般基础题,有求一定范围内的两数的公倍数,还有根据自身学习经验判断两数最小公倍数的拓展题,学生在练习中获得对新知的巩固和强化。
建议练习时不仅要关注学生会不会做,更重要的是关注怎么做,你有什么发现。
当学生反馈时,我觉得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讲讲自己的考虑过程,暴露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我觉得是蛮重要的。
以上是我对这堂课的认识,有不恰当之处,请大家指正。
谢谢!
五年级数学《最小公倍数》的评课稿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