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猪肉颂》诗歌赏析知识讲解
猪肉颂——精选推荐
猪⾁颂——读苏东坡《猪⾁颂》运⾏管理部现⾦中⼼王寅列苏轼是宋代⽂学孕育出来的旷世奇才,他与⽗苏洵,兄苏澈合称“三苏”,均为“唐宋⼋⼤家”之⼀。
元丰三年(1080年)就在变法到改制的转折关头,发⽣了苏轼乌台诗案。
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李定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
御史台⾃汉代以来即别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苏轼在御史台内遭到严刑拷问,他⾃认难逃死罪。
最后终能幸免⼀死。
是年⼗⼆⽉⼆⼗⼋⽇,蒙神宗的恩赐被判流放黄州(湖北省黄冈县),从史实上看,王安⽯罚苏轼,错改两句诗似乎不是王安⽯讨厌苏轼的真正原因。
其实质上的原因,当是政治上苏轼反对王安⽯变法。
所以,苏轼才会在仕途有所不顺。
在黄州谪居的这段⽇⼦⾥,苏轼躬耕东坡之上,放浪⼭⽔之间,⾜迹遍及鄂东⼤地,亲⾝体验了艰苦的⼈⽣。
不要以为苏轼在黄州全部写下了《念奴娇·⾚壁怀古》“⼤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物......”等等这样浩荡江流,千古⼈事的豪壮之词,其实,他也是凡⼈⼀个,也要⾷⼈间烟⽕,《猪⾁颂》就是他的⽣活体验,现在⼈们称之为“东坡⾁”就是这样来的,当然,现在改进了不少。
诗词中这样写到“净洗铛,少著⽔,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熟莫催他,⽕侯⾜时他⾃美。
黄州好猪⾁,价贱如泥⼟。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起来打两碗,饱得⾃家君莫管”。
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把锅⼦洗得⼲⼲净净,少许放⽔,燃上柴⽊、杂草,抑制⽕势,⽤不冒⽕苗的虚⽕来煨炖。
等待它⾃⼰慢慢地熟,不要催它,⽕候⾜了,它⾃然会滋味极美。
黄州有这样好的猪⾁,价钱贱得像泥⼟⼀样;富贵⼈家不肯吃,贫困⼈家⼜不会煮。
我早上起来打上两碗,⾃⼰吃饱了您莫要理会。
”如何在逆境中⽣存?如何调整巨⼤落差的⼼态?苏轼从“兵部尚书”(相当于国防部长)到“团练副使”(相当于副科级),我们看到,在逆境中的苏轼迅速调整了状态,耐⼼地研究起猪⾁的烹调艺术来了。
“净洗铛”——把锅⼦洗得⼲⼲净净,表明作者的⼀丝不苟,和他对烹调的极其执着、投⼊的⼼态。
苏轼猪肉颂
猪肉颂
苏轼
•背景知识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
•阅读提示
苏轼被贬黄州的时候,有著名的《猪肉颂》
打油诗:“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
富者不肯吃,
贫者不解煮。
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
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这里的“慢
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就是著名的东坡肉烹调法了。
苏东坡后来任杭州太守,修苏堤,兴水利,深受百姓爱戴。
而这“东坡肉”也跟着沾光,名噪杭州,成了当地的一道名菜了。
净洗锅,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人不肯吃,贫人不解煮。
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罨[yǎn]
1、捕鸟或捕鸟的网,亦指用罨捕取。
2、覆盖,掩盖:热~法(热敷法)。
冷~法(冷敷法)。
苏轼东坡肉的诗句
以下是关于苏轼关于东坡肉的诗句及译文:
净洗铛,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苏轼《猪肉颂》
译文:这首诗是苏轼在黄州时,对当地猪肉的赞美。
他描述了炖肉的方法,强调了火候的重要性,并表达了对猪肉价贱、无人欣赏的遗憾。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译文: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景象,提到了各种春天的食材,包括刚刚上市的河豚。
苏轼的描述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气息以及各种食材的生机。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
人间有味是清欢。
——苏轼《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译文:这首诗描绘了春天野餐的场景,提到了各种新鲜食材如蓼茸、蒿笋等,表达了对清淡食物的喜爱。
牛粪火中烤黄芋,茅柴火里烧山药。
农夫的乐趣无法用言语来形容,自种自吃的食物味道最好。
——苏轼《纵笔三首(其一)》
译文:这首诗描述了苏轼在海南岛的生活,展示了他的乐观态度和对乡村生活的热爱。
半夜起来给孩子喂奶,灯照破壁虱乱爬。
想烤几片干巴吃,又耽误了拨火。
——苏轼《子由生日》
译文:这首诗是苏轼为其好友子由生日所作的祝词,表现了苏轼对子由的深厚友谊和生活的热爱。
《猪肉颂》《缹猪肉法》阅读练习及答案
《猪肉颂》《缹猪肉法》阅读练习及答案苏轼苏轼(二)学习之余,小南跟妈妈学做家务,对传统红烧肉的做法产生了兴趣,为此她做了一些探究。
(10分)(甲)猪肉颂苏轼①净洗铛②,少着水,柴头罨③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食,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选自《苏东坡全集·颂十七首》,北京燕山出版社,2022年2月第1版)(解释)①诗人刚经历“乌台诗案”,死里逃生,被贬黄州,生活窘迫。
②铛(chěng):铁锅。
③罨(yǎn):掩盖,掩覆。
(乙)缹①猪肉法净燖②猪讫③,更以热汤遍洗之,毛孔中即有垢出,以草痛揩,如此三遍。
四破,於大釜煮之。
以杓接取浮脂,令著瓮中;稍稍添水,数数接脂。
脂尽,漉④出,破为四方寸脔⑤,易水更煮。
下酒二升,以杀腥臊,青、白皆得。
若无酒,以酢浆代之。
添水接脂,一如上法。
脂尽,无复腥气,漉出,板切于铜铛中缹之。
一行肉,一行擘葱、浑豉、白盐、姜、椒。
如是次第布讫下水缹之肉作琥珀色乃止。
恣意饱食,亦不腻,乃胜燠肉。
(选自贾思勰《齐民要术·蒸缹》,中华书局,2022年5月第1版,有删节)(解释)①缹(fǒu):煮。
②燖(xún):用开水烫后去毛。
③讫:完结。
④漉(lù):过滤,渗出。
⑤脔(luán):肉。
7.下列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2分)A.以热汤遍洗之持汤沃灌(《送东阳马生序》)B.易水更煮以大易小(《唐雎不辱使命》)C.以杀腥臊可以一战(《曹刿论战》)D.若无酒若无兴德之言(《出师表》)8.用斜线(/)给乙文画线部分的断句。
(限断2处)(2分)如是次第布讫下水缹之肉作琥珀色乃止9.小南从诗文里发现了烹饪红烧肉的的一些诀窍,梳理后翻译成现代汉语制作了如下小贴士分享给妈妈。
(2分)10.小南对甲诗和乙文中的“饱”字作赏析,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甲诗与乙文的“饱”字都能反映出猪肉经过精心烹任后的美味。
《猪肉颂》 苏轼 欣赏
《猪肉颂》苏轼欣赏《猪肉颂》苏轼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侯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苏东坡身上,充满了心灵的喜悦,思想的快乐和智慧的光芒,在他这首《猪肉颂》里亦漫溢这样的豪放气度。
“火候足时他自美”,对万事万物需有这样的耐心和静气;有了这样的宁静,苏子才能超出烦恼之外。
在小饭粒日志里看到这段话,觉得很有启发,故留取。
一代文豪,被发配到黄州当团练副使时,悉心研究美食,居然缔造了“东坡肉”这样伟大而流传千古的作品。
《猪肉颂》便是在发明“东坡肉”后所作,初始名叫《炖肉歌》,读过“东坡肉”这部著名作品的人无法计数,岂又是《念奴娇;赤壁怀古》可以相比较?可贵之处是“东坡肉”不是印刷出版,它是文火细炖。
“信阳小煎”是我在前人已经创造的回锅肉基础上,再进行技术革新的。
这个灵感来源于我新近喝的两种茶,一是太湖洞庭山之碧螺春,一是信阳毛尖,我将两种茶交替喝。
味道青烈的绿茶,我以为顶级就是信阳毛尖,吴县碧螺春不及其烈,却是得之青郁,不可同比。
茶汤是解腻之王,可以用之造肉吧?想到此,我去八里桥市场买回一块五花猪肉,放锅里,搁两块姜、一块桂皮、两枚八角、小撮花椒、一两信阳毛尖,文火细煮。
煮得久,一锅绿茶,青青气息弥漫,浸入肉丝,至肉烂极,就倒去肉汤,切小薄肉片,放锅里小煎,佐豆干、茶菇、阳江姜豉,中火炒,炒至豆干有焦感,放香芹,待香芹熟起锅。
此肉绝无腻味,瘦肉处含干烧肉香,肥肉处回荡着回锅肉的悠悠绵香,豆干与香芹,两样植物的种子与茎叶,味道是与肉香同在,细吃,耐嚼得很,又喝了些二锅头。
一块五花肉,可以做许多碟菜的。
二次,我就切了小薄肉片,纯煎,只放了一点香芹,感觉是比上餐做得要好,遂给其取名为“信阳小煎”,主要是因为选用了信阳毛尖煮猪肉。
今后想再用安溪铁观音、京华茉莉花茶及咸宁桂花各试一遍,我想说这个世界本无腻,只要是吃得香,就是活得正确。
猪肉颂里描写东坡肉的口感的语句
猪肉颂里描写东坡肉的口感的语句
摘要:
1.引言:介绍东坡肉的来源和历史
2.东坡肉的口感描述:引用《猪肉颂》中的语句
3.分析东坡肉的口感特点:肥而不腻,瘦而不柴
4.东坡肉口感的原因:独特的烹饪方法
5.结论:总结东坡肉的口感特点及其独特之处
正文:
东坡肉,又名红烧肉,是一道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美食。
其创始人为我国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美食家苏东坡。
在苏东坡的《猪肉颂》一诗中,他对东坡肉的口感做了形象生动的描述,使得这道菜流传千年,至今仍为人们所喜爱。
在《猪肉颂》中,苏东坡写道:“洗净腥膻独留香,慢着火候莫焦糊。
”这句诗句形象地描绘出了东坡肉的口感。
东坡肉的独特之处在于其肥而不腻,瘦而不柴的口感。
这得益于苏东坡独创的烹饪方法,他将猪肉放入砂锅中,用文火慢炖,使肉质鲜嫩,口感醇厚。
东坡肉的口感之所以能达到肥而不腻,瘦而不柴,原因在于其独特的烹饪方法。
首先,猪肉在慢炖的过程中,脂肪得到了充分的溶解,使肉质更加鲜嫩。
其次,苏东坡在烹饪过程中,注重火候的掌控,避免猪肉被烤焦或者糊掉,从而保证了猪肉的口感。
总之,东坡肉作为一道具有悠久历史的美食,其独特的口感得益于苏东坡独创的烹饪方法。
肥而不腻,瘦而不柴的口感让人们对这道菜赞不绝口,成为
了中国美食的代表之一。
苏轼调侃自己的诗词
苏轼调侃自己的诗词
苏轼是中国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画家,以下是他调侃自己的五首诗词:
1. 初到黄州》: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2. 洗儿》: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3. 猪肉颂》: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4. 蝶恋花·京口得乡书》:雨后春容清更丽。
只有离人,幽恨终难洗。
北固山前三面水。
碧琼梳拥青螺髻。
一纸乡书来万里。
问我何年,真个成归计。
白首送春拚一醉。
东风吹破千行泪。
5. 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这些诗词展现了苏轼幽默风趣的一面,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现实的感慨。
品读苏 轼的诗词您发现了哪些饮食元素
品读苏轼的诗词您发现了哪些饮食元素苏轼,这位北宋文坛的巨匠,不仅在诗词文章中展现出其深邃的思想和卓越的才华,还常常借笔墨描绘出丰富多彩的饮食世界。
在他的诗词里,饮食元素宛如繁星点点,璀璨而又生动,为我们展现了那个时代独特的饮食风貌。
苏轼诗词中的饮食元素,首先不得不提的便是“猪肉”。
在《猪肉颂》中,他写道:“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烹饪猪肉的方法和心得,也反映出当时猪肉在黄州的普遍与廉价。
苏轼以其独特的视角,将平凡的猪肉描绘得令人垂涎欲滴,展现出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食的独特品味。
“酒”也是苏轼诗词中频繁出现的饮食元素。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酒成为了他抒发情感、寄托思念的媒介。
而“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于《定风波》里,酒又与自然景象相融合,烘托出一种别样的心境。
酒对于苏轼来说,既是欢乐时的助兴之物,也是忧愁时的慰藉之品,它贯穿于苏轼的生活与创作之中,成为了其情感表达的重要载体。
“荔枝”也是苏轼笔下的美味之一。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在被贬岭南之时,苏轼并未因境遇的艰难而消沉,反而被当地的荔枝所吸引,甚至发出愿意长久居住在此的感慨。
这句诗不仅体现了荔枝的鲜美诱人,更展现了苏轼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除了上述几种,“鱼”也常常出现在他的诗词中。
“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在《惠崇春江晚景二首》里,苏轼通过对春天江景的描写,提到了即将上市的河豚,展现出对这一美味的期待。
而“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则是对鲈鱼美味的赞美。
苏轼诗词中的饮食元素还包括“笋”。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在《初到黄州》中,苏轼将鱼与笋并提,描绘出了黄州丰富的物产,也从侧面反映出他对当地生活的适应与融入。
此外,“茶”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猪肉颂苏轼原文赏析
猪肉颂苏轼原文赏析(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文言文、现代文、教案设计、文案大全、作文大全、词语、成语、范文、读后感、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classical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teaching plan design, copy collection, composition collection, words, idioms, model essays, post-reading comment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猪肉颂苏轼原文赏析乐观的人分两种:一种没体会过人世辛酸,所以不知什么是苦,这种人就像温室里的花朵,有一天他们走出花室时,乐观就会被现实击败;还有一种是体会过人生的大起大落,却仍然保有心中的那一份乐观,这种人是真正的强者。
苏东坡描写美食的古诗
苏东坡描写美食的古诗
苏东坡,即苏轼,是中国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他的作品中不仅充满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也包含了许多对美食的描写。
以下是一些苏东坡描写美食的古诗:
1.《食猪肉诗》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2.《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3.《于潜僧绿筠轩》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
4.《猪肉颂》
净洗铛,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这些诗都体现了苏东坡对美食的热爱和欣赏,同时也展现了他的人生态度和哲学思考。
他强调的不仅是食物的美味,更是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苏轼诗文中的饮食文化述析
苏轼诗文中的饮食文化述析苏轼,一位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人物,他的诗文不仅被人们传颂不已,更是蕴含着丰富的饮食文化。
通过他的作品,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的饮食风貌、烹饪技巧以及食物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苏轼的诗文中,对食物和饮食的描绘常常生动而富有情趣。
例如,他的《东坡志林》中,记录了他对一道菜品的描述:“秋来霜叶满阶红,白发欺人各一天。
我少之时犹怕暑,老来无事转安心。
悠悠古事如流水,寂寂光阴付断琴。
客里偶然忘岁月,故人遥想发毛森。
”在这首诗中,他描绘了自己对秋天的印象,其中包含了对时节、老年、友情以及对光阴流逝的感叹。
而在他的《猪肉颂》中,更是以轻松诙谐的笔触描述了烹饪技巧和品鉴美食的方法,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苏轼的诗文中,蕴含着丰富的饮食哲学。
他在《东坡志林》中提出:“美食须有美器,则粗粮亦可成席。
”这句话表明了他对食物与器具之间协调性的重视,也体现了他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同时,苏轼强调“慢食”的理念,倡导品味美食的过程应当放慢脚步,用心去感受食物的美味和其中的生活情趣。
在苏轼的诗文中,茶文化也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他对茶道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将茶视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汲江煎茶》一诗中,他写道:“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诗中描绘了他亲自取水、煎茶的过程,以及他对茶道的精神追求。
苏轼还提倡茶与文的结合,经常在品茶时进行诗歌创作,使茶文化与文学创作相互融合、相得益彰。
苏轼的诗文中同样包含着丰富的酒文化。
他常常以酒为主题,创作了许多与酒有关的诗歌。
例如,《水调歌头》中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等。
这些诗篇中,苏轼以酒为媒介,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感慨、对友情和岁月的怀念。
酒在苏轼的诗文中也是友情的象征,体现了古人重情重义的价值观。
通过苏轼的诗文,我们可以看到其中蕴含的丰富饮食文化。
这些诗作不仅是文学艺术的瑰宝,更是研究古代饮食文化的重要资料。
猪肉颂
猪肉颂中国人对动物,一向欺软怕硬。
熊虎威武,于是比之于上将;猪羊听话,就可怜被磨刀霍霍。
猪的形象,被天蓬元帅八戒一托生,就此奠定。
贪吃务得,好色轻浮。
其实猪既易饲养,又很听话,若没它舍身相助,千年来的饮食结构不知从何谈起。
所以我们人类对猪,真是有些忘恩负义。
猪,曾经风光过:古人太庙祭祀,猪总是少不了的,后来民间结拜兄弟,也要拿个猪头放着,也许因为猪头比人更通上天智慧?但是一过了贫寒期,士大夫纷纷把猪抛弃,中医咬文嚼字,以为“凡肉有补,唯猪肉无补”,认为猪肉全是反面作用,无非生痰虚气。
可是有力气在那里翻医书的诸位,都是饱暖无虞的。
市井小民还来不及调和五脏阴阳,先满足舌腹之欲吧——所以猪肉惠及民间,人见人爱。
苏轼在黄州写猪肉,“贵人不肯吃,贫人不解煮”,这大概是猪肉的症结所在。
贵人不肯吃前头言过,贫人不解煮才是关键。
鸿门宴樊哙在项羽面前大吃生猪肘子,常人见之要惊倒了。
传说中的仙人或显贵,偶尔吃吃孔雀舌之类清贵食品,却少见吃猪肉的,因为是平民的材料。
猪本身因为脂肪厚的缘故,有腥臭味。
西方人中即使是非伊斯兰教徒也不爱吃猪肉,大概就在于此。
有名的德国咸猪手,盐渗得重,味入得深,一方面选料极精,一方面尽量加盐,仿佛不如此无法遮盖猪肉的本来面目,如果贴骨的肉也咸香结实,那就算合格。
除此之外,西方吃猪肉,最爱的是培根,也就是烟肉。
此肉如今有名,大有喧宾夺主,压倒大贤弗朗西斯·培根的意思。
烟肉是加盐腌制,迎风挂干,加糖与香料,中加烟熏。
做法繁杂精细,胜过酿酒,所以好烟肉煎出来咸香适口。
话说回来,我国对付猪肉,就厉害得多。
云南、浙江的火腿天下知名,照例粗盐揉过,挂起风干,鲜红结实。
传说浙江制腿,还懂得用条狗腿挂在其间,以取其鲜味。
只是我国火腿大多用来做借味菜,比如火腿拌芥菜,是民国时世家公子们喝粥的陪衬,类似于《红楼梦》里的野鸡拌咸菜。
若真当主菜,大概就是蜜蒸火方之类。
除了火腿,中国百姓对付猪肉别有绝技。
美食让人高兴的诗词
美食让人高兴的诗词《猪肉颂》原文: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一、衍生注释:1. “净洗铛”:把锅洗干净。
“铛”,平底锅之类的炊具。
2. “柴头罨烟焰不起”:用小火慢慢煮,柴头快要把火焰盖住,但是火焰又没有熄灭的状态。
3. “黄州”:苏轼被贬谪的地方。
二、赏析:这首诗描绘了苏轼煮猪肉的过程。
从洗锅、加水、控制火候等细节入手,把煮肉这件小事写得生动有趣。
诗中既体现了他对美食的热爱,也反映出他被贬黄州时的乐观心态。
黄州猪肉价格便宜,别人不懂烹饪,他却能将其做成美味,还自得其乐地早晨吃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一句,更是有一种洒脱自在的感觉,就好像在说我自己吃得开心就好,管别人怎么看呢。
三、作者介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他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
然而他的文学成就极高,诗词文俱佳,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
四、运用片段:我有个朋友,做菜总是手忙脚乱的。
有一次我就跟他说,你看人家苏轼,煮个猪肉都那么淡定。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这煮肉就像做人一样啊,急不得。
他那黄州猪肉价格低,他还能做出美味,你这食材可比那时候好多了,只要慢慢做,肯定能行。
我朋友听了之后,还真就静下心来,后来做出来的菜也越来越好吃了。
我就想啊,美食有时候就是有这样的魔力,能让人从糟糕的情绪里走出来,就像苏轼当时被贬黄州,猪肉让他高兴起来一样。
《初食笋呈座中》原文:嫩箨香苞初出林,於陵论价重如金。
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寸心。
一、衍生注释:1. “嫩箨香苞”:竹笋的外壳还很嫩,笋尖也很鲜嫩散发香气。
“箨”,竹笋的外皮。
2. “於陵”:地名。
3. “皇都陆海”:指长安附近的大片竹林。
猪肉赋苏轼诗歌鉴赏长篇作文
猪肉赋苏轼诗歌鉴赏长篇作文
猪肉啊,这东西,苏轼可是赞不绝口。
想想看,黄州的猪肉,价格亲民,却美味得让人回味无穷。
苏轼这文人,对吃的讲究可真不是盖的。
说到猪肉的做法,苏轼可有一套了。
他说,有钱人不屑吃,穷人又不会做。
这话听着挺有意思,猪肉的烹饪,得有点技巧才行。
火候、调料,哪一项都不能少。
苏轼这老兄,吃猪肉都能吃出人生哲理来。
他说,火要慢,水要少,这样煮出来的猪肉才好吃。
这不就是告诉我们,做事要有耐心,不能急于求成吗?
猪肉的样子,看着就让人流口水。
肥而不腻,色泽诱人。
每天早上来一碗,真是满足得不得了。
苏轼这吃货,真是把猪肉写得让人垂涎三尺啊。
不得不说,苏轼真是个懂生活的人。
他笔下的猪肉,不仅仅是食物,更像是一种生活态度的象征。
咱们也得学学他,好好品味生活,享受每一口美食带来的快乐。
所以啊,猪肉这东西,真是让人又爱又恨。
爱它的美味,恨它
的热量。
不过,只要掌握了正确的吃法,猪肉还是可以尽情享受的。
就像苏轼一样,用一颗热爱生活的心,去品味这世间的美好。
猪肉颂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实用一份
猪肉颂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实用一份猪肉颂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1猪肉颂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原文:猪肉颂宋代:苏轼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译文: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洗干净锅,放少许水,燃上柴木、杂草,抑制火势,用不冒火苗的虚火来煨炖。
等待它自己慢慢地熟,不要催它,火候足了,它自然会滋味极美。
黄州有这样好的猪肉,价钱却贱得像泥土一样;富贵人家不肯吃,贫困人家又不会煮。
我早上起来打上两碗,自己吃饱了您莫要理会。
注释:净洗铛(chēng),少著水,柴头罨(yǎn)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铛:锅。
罨:掩盖,掩覆。
柴头:柴禾,做燃料用的柴木、杂草等。
解:了解。
赏析:“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净洗铛”,虽然是说做好烹调的准备,其实这正是做事或修养身心时虔诚、认真态度的体现。
煮肉如此,做一切事情,均须如此。
读者可以从这小心翼翼的“净洗铛”中,窥见到苏轼平时修养身心之严谨、真诚。
“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水放得不多不少,火要不大不小,这样煨炖,才能将肉烹得又烂又有滋味。
苏轼告诉我们,具体实践中,每个环节都要做得稳妥,仔细,来不得半点马虎。
透过这一丝不苟的准备与实际操作,我们看到的,不只是烹调本身,而是与对待人生、修炼自身的一种兢兢业业的精神了。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煮猪肉,只要方法得当,缓缓煨炖,到了时候,它自然滋味醇厚,美不可言。
这两句,说的是煮肉,而当我们联想到人生的时候,不是正好发现,它切中了那种急功近利的社会人生弊端吗?人生的成熟感悟,是需要时间的。
苏轼对自己评价的一首诗
苏轼对自己评价的一首诗苏轼对自己评价的一首诗:《自题金山画像》朝代:北宋作者:苏轼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译文:心灵已然寂静无欲了,不会再为外物所动。
这一生漂泊不定,好似无法拴系的小船。
有人问我平生的功业在何方,那就是黄州、惠州和儋州。
还有苏轼写东坡肉的诗:《猪肉颂》朝代:北宋作者:苏轼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译文:把锅子洗得干干净净,少许放水,燃上柴木、杂草,抑制火势,用不冒火苗的虚火来煨炖。
等待它自己慢慢地熟,不要催它,火候足了,它自然会滋味极美。
黄州有这样好的猪肉,价钱贱得像泥土一样。
富贵人家不肯吃,贫困人家又不会煮。
我早上起来打上两碗,自己吃饱了您莫要理会。
扩展资料:1、1101年三月,苏轼由虔州出发,经南昌、哪郑芹当涂、金陵,五月抵达真州(今江苏仪征),六月经润州拟到常州居住。
《自题金山画像》是苏轼在真州游金山龙游寺时所作。
作此丛雹诗时,是苏轼去世前两个月,作者已年逾花甲,堪堪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回首自己的一生,几起几落,失意坎坷,纵然有忠义填骨髓的浩瀚之气,也不得不化为壮志未酬的长长叹息。
作者只能慷慨悲歌,自叹飘零。
接下来的“身如不系之舟”指自己晚年生活的飘泊不定,抒写羁旅漂泊的忧伤情怀。
2、“东坡肉”起源于他被贬黄州时,如今黄州以北三十华里处的黄陂县(今武汉市黄陂区),当地百姓过年过节也有吃东坡肉的传统。
为此东坡也写有《猪肉颂》一词。
我们过年过节确实因苏东坡而有了变化,这让我们的年过得更有韵味,更有年味。
中国人对于餐桌上的一道菜——“东坡肘子”,有时美餐一回,都津津乐道;其实,人们所吃的东坡肉,比起当时苏轼的做法,已有很大改进。
现在用的雪豆、葱、绍酒、姜、盐啊,等等,在苏轼时代,不可能有这么多花样。
然而,今天与当初东坡的做法,有一点却是未变的——慢慢用微火煨炖。
苏轼这首《猪肉赋》,读起来很下饭
苏轼这首《猪肉赋》,读起来很下饭这两天,人们最关心的就是春(美)节(食)了。
关于节日,很多人记不清相关的民俗活动,却对应节的美食熟稔于心,因而网上有这样的英魂拷问:为什么中国的节日都与吃有关?也有人干脆总结道:在中国,节日是吃出来的。
今年是猪年,但猪仍然逃脱不了被吃的命运,套用袁枚的话说就是“养猪纵猪食,猪肥乃烹之”。
如何烹才好吃呢?宋代大文豪兼美食达人苏东坡有独门秘籍,这不,他来向我们传授厨艺来了,大家赶紧学起来。
猪肉赋(食猪肉诗)宋·苏轼静洗锅,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人不肯吃,贫人不解煮。
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首先要刷锅,注意是“静洗锅”,切忌心焦气燥,否则煮出来的肉会没有灵魂的。
接下来是“少着水”,至于多少,东坡先生没有明说,大概是量肉而定吧。
其次要小火慢炖,多小的火?“柴头罨烟焰不起”,不要看到火焰,似燃未燃的那种。
这就成了?清水煮?不加盐油酱醋?也许,东坡有所保留,毕竟是独家秘制嘛。
最后就是漫长的等待了,“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一定要慢悠悠地煮,时间到了,味道自然就美了。
写到这里,东坡还不忘感叹一下:黄州的猪肉真是便宜啊,“价贱如泥土”。
重点是,有钱人不屑于吃,掉档次;穷人吃得起,但又不会煮。
这才便宜了他这个又穷又“解煮”的人。
味道如何呢?自不待言,怎一个美字了得!大早上,打两碗,吃得一滴不剩,你们谁也阻止不了我吃——“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读到这里,你可能忘了,此时的东坡谪居在黄州,处于人生中最艰难最低沉的一个阶段。
他没有停止对美(食)的追求,并做到了乐此不疲。
可能,东坡也属于“心情不好就吃好”的那一类人吧。
后来,据说这首诗传了出去,人们争相仿效这道菜的做法,并给它起名“东坡肉”,也有说“东坡肘子”。
到今天,“东坡肉”的做法和食材都有了很大的改进,可谓色香味俱全。
它红得透亮,色如玛瑙,软而不烂,肥而不腻,成为江南地区特色传统名菜。
北宋第一吃货!苏轼被贬喜爱吃猪肉,写一首诗词,亮眼的却是价格
北宋第一吃货!苏轼被贬喜爱吃猪肉,写一首诗词,亮眼的却是价格苏轼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吃货。
今天一道名菜叫东坡肉,那就是苏轼留给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东坡肉是江南地区的特色传统名菜,用的都是半肥半瘦的猪肉,就像码得整整齐齐的麻将块儿一般。
软而不烂,肥而不腻,确实是一道好菜。
苏轼在被贬黄州时期,仕途上遭遇相当不顺,他在当地度过了一段非常困难的日子。
在这样困难的日子里,能够帮助他脱离这种困境的。
一则是诗词之美,二者就是口腹之欲的美食。
被贬黄州时期,苏轼更是把吃货的本色发挥到淋漓尽致。
他在这里有足够的时间研究怎么吃。
而且吃的东西以肉居多,甚至还专门写了一首诗词。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这首诗词就是苏轼《猪肉颂》,读来让人感觉到非常滑稽。
在我们印象当中苏轼是那一个仙风道骨一样的著名词人,说话就像是吟诗一般。
但是这首诗词却改变了我们对他的看法,这不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逗比么?这首诗词写的是熟食怎么做猪肉的过程?先是“净洗铛”,还要“少著水”,炖肉的时候还注意不要用大火,“柴头罨烟焰不起”要用小火慢慢炖。
而且炖肉的过程当中不要着急。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时间够了,火候到了,一排美味佳肴就能够出现在大家面前了。
但接下来的诗句却亮瞎了我们的眼睛。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历史上猪肉真的这么便宜过吗?我们没办法查阅当时的资料,也无可论证。
苏轼在这首诗词当中夸张了有多大成分?但是今天我们来看却深深地刺痛了我们的眼睛,因为今天我们去超市里面买肉,都舍不得吃了。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指的是当时人们吃肉的习俗,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当时猪肉的价格。
“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吃肉怡然自得,真是过得潇洒,吃得潇洒。
诗词看上去非常简单,而且也非常滑稽。
但是在后人的评论当中也认为这首古诗是在借滑稽的表面来表达苏轼做事情的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猪肉颂》诗歌赏析苏轼《猪肉颂》诗歌赏析黎烈南猪肉颂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侯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注解:铛:音ē,铁锅。
罨:音yǎn,掩盖,掩覆。
柴头:柴禾,做燃料用的柴木、杂草等。
译文:把锅子洗得干干净净,少许放水,燃上柴木、杂草,抑制火势,用不冒火苗的虚火来煨炖。
等待它自己慢慢地熟,不要催它,火候足了,它自然会滋味极美。
黄州有这样好的猪肉,价钱贱得像泥土一样;富贵人家不肯吃,贫困人家又不会煮。
我早上起来打上两碗,自己吃饱了您莫要理会。
中国人对于餐桌上的一道菜——“东坡肘子”,有时美餐一回,都津津乐道;其实,现在我们所吃的东坡肉,比起当时苏轼的做法,已有很大改进。
像现在用的雪豆、葱、绍酒、姜、盐啊,等等,在苏轼时代,不可能有这么多花样。
然而,今天与当初东坡的作法,有一点却是未变的——慢慢用微火煨炖。
现在眉山的东坡肘子,要移到微火上煨炖约3 小时,直至用筷子轻轻一戳肉皮即烂为止。
苏东坡在煨炖时,用多少时间,现在已经不得而知了。
但是,我们从苏轼的这首《猪肉颂》里,一眼就能发现其中的核心语句:“柴头罨烟焰不起”——你看,这不就是强调用微火来煮炖的意思吗?慢火煨炖,这是东坡肘子的精髓,没有了这微火煨炖之法,也就失去了东坡肘子的“灵魂”。
这是苏轼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的结果。
若是用急火,不但容易将猪肉煮焦,而且肉与作料的味道,不能全部煮出。
只有用微火,渐渐地煮烂,不但吃起来好消化,而且口感佳,五味俱全。
所谓“少著水”,目的在于:当肉煮烂了,水也刚好没有了,这样,软软的、鲜嫩可口的煮肉,就可入口品尝了。
或问,答案有了,东坡肘子是微火炖出来的——尽人皆知。
除了美食家的素质与创新之外,还另有什么名堂不行?东坡肘子的出世,除了掌握了烹调之规律外,还另有(“软实力”)的因素。
首先,请品味一下苏轼煮肉及作此诗时的心态——一个在艰难困窘中的诗人的心态。
须知,苏轼在炖煮东坡肉之前,经历了一次生死的大考验。
他凭着对国家、民族强烈责任感,写了许多诗文,批评了执政者,却被关进了监狱,几乎被置于死地。
当他被免于一死,被朝廷发落到黄州这一蛮荒之地,生活条件的窘迫,周边环境的恶劣,尤其是他这闻名全国的大文豪的狼狈处境,都足以让他心情坏乱,颓废沉沦而难以振作。
处如此逆境下,他的觉,怎能睡好,茶饭,怎能香甜。
而苏轼却用其坚韧性格,展示了一个乐天派的生活情趣。
“东坡肉”与《猪肉颂》,就是在生活极其艰难、境遇极其糟糕的情形下诞生的。
知晓苏轼的从生死关口挣脱出来的情景,就不难难体会到《猪肉颂》中所闪烁的超乎常人的平和乐观精神了。
我们看到,在逆境中的苏轼迅速调整了状态,耐心地研究起猪肉的烹调艺术来了。
“净洗铛”——把锅子洗得干干净净,表明作者的一丝不苟,和他对烹调的极其执着、投入的心态。
不要小看这寥寥的三个字,这是追求最洁净、最佳烹调效果的具体表现。
也是他心情平静,荣辱不关于心的精神境界的微妙体现。
另外,“待他自熟莫催他,火侯足时他自美”这两句的口吻,以及“自”、“莫”、“火侯足”、“他自美”诸字句,都透露出一种不急不火的从容心态,展示了烹调者的自得悠然形象。
东坡已经入境了——一种全力投入、忘却自我的创造性境界。
他确信,他的这一烹调手段,必将获得“他自美”的美妙结果。
我们再来看,作者那“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的叹息,更进一步用反衬法托出了发明新烹调艺术的快意、乐观。
他在想,偌大的黄州,面对这样好质量的猪肉,竟然无一人能研究、创造出上好的烹调技术!可以说,在艰难困苦下的这种乐观、适意心情,成了苏轼创作了这中国独一无二的“东坡肉”的重要前提条件。
苏轼对事物感悟的某种独特思路,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东坡肉诞生的深层原因。
让我们先来看看苏轼的学习方法。
苏轼读书,有著名的“八面受敌”之法,在《又答王庠书》中,他曾经这样叙说过:“每读书,皆作数过尽之。
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耳。
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如欲求古人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但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
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故实典章文物之类,亦如之。
他皆仿此。
此虽迂钝,而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
甚非速化之术,可笑!可笑!”苏轼这著名的“八面受敌”之法,其实便是对经典、书籍的重温之法。
或一书分作数次读,或一次只注意某一问题,或关注“兴亡治乱”,或着重于“圣贤作用”,或探究“事迹故实典章文物”,因而对史著分门类悉心掌握,汇为一己心得加以发挥。
这种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阅读,其实与作者煮东坡肉时的一次又一次地添柴、烧火,从而把肉与作料的滋味逐渐地深入骨髓、遍及全体,非常地相似!你看,通过一遍又一遍的温习、思考,苏轼能将一本书的各种味道,从各种角度思考多遍,从而洞晓了其中的各种奥秘。
仔细思考,我们会发现,苏轼的的读书与煮炖猪肉的规律,有内在的一致性。
即他在《猪肉颂》里所说的:“待他自熟莫催他,火侯足时他自美”,只有不间断地、反复深入地实践于所做(看似平凡的)工作当中,才会有奇迹发生。
苏轼是一个天才,可是一般人很难想象到,他这样天马行空般的天才,在读书乃至煮炖猪肉时,竟是如此“笨拙”,下的是如此“愚笨”的气力!对于苏轼的这种学习读书的笨办法,当时的某些前辈学者,并不理解。
据《说郛》卷三十四记载:曾经为苏轼父子延誉于朝的士大夫文人张方平,听说苏轼正第二遍温习《汉书》时,嘲问道:“读书难道要看两遍吗”?苏轼道:“这位老先生不知道世间人中还有阅读多遍的呢”!张方平曾经向别人借十七史来阅读,一个月后就还了,并说他已经读毕;他博闻强记,阅读书籍,往往一遍就记在了脑子里;然而,我们的中国文章的名作中,看不到张方平的影子,而他以为“笨拙”的(读《汉书》要读数遍的)苏轼,在中国文学史上,却留下了那么多的脍炙人口的不朽诗文!这里的原因在于:张方平虽然记忆力出色,但他并没有像苏轼那样不倦地深入领悟书中的精髓、要义。
换句话说,他既没有苏轼那煨炖猪肉般的耐心与韧劲,也没有认识到对事物规律掌握的渐进性与长期性。
苏轼是读书的内行,是煮肉的内行,更是对待生命与学问的一位大内行。
他的秘诀就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做人,做文章。
你看,他的修养之术:“古之人,其才非有以大过今之人也,其平居所以自养而不敢轻用以待其成者,闵闵焉如婴儿之望长也。
弱者养之以至于刚,虚者养之以至于充。
”(〈稼说》)。
他说,古人自我修养的方法,如同父母养婴儿般的耐心,不浮躁,不过分,从弱到刚,从虚到充(像东坡肉的炖煮之法一样,沉稳扎实,须知,猪肉皮硬肉厚,其煨炖的难度与读《汉书》和培养孩子有相当的可比性);这样的修养,才是最稳妥、最可靠的人生修养方法。
而我们看得出,懂得好事多磨之理并致力于反复实践的苏轼能发现并成功地完成“东坡肉”的制作,并非偶然,它与苏轼的生活、学习习惯密切相关。
问题讨论到此并未停止。
更为绝妙的是,苏轼的炖煮猪肉,与他的为人和世界观,紧密关联。
他创造性地将炖肉同人生思考统一起来,令人叫绝。
请看他的一段有趣的名言:“佛书旧亦尝看,但暗塞不能通其妙,独时取其粗浅假说以自洗濯,若农夫之去草,旋去旋生,虽若无益,然终愈于不去也。
若世之君子,所谓超然玄悟者,仆不识也。
往时陈述古好论禅,自以为至矣,而鄙仆所言为浅陋。
仆尝语述古,公之所谈,譬之饮食龙肉也,而仆之所学,猪肉也,猪之与龙,则有间矣,然公终日说龙肉,不如仆之食猪肉实美而真饱也。
不知君所得于佛书者果何耶?为出生死、超三乘,遂作佛乎?”(〈答毕仲举书〉)这段话的大意是,苏轼自己虽然也在学佛,但他只吸收其中有益的成分(“取其粗浅假说”),对佛学并不盲从,比如那种“出生死、超三乘”、成佛(“作佛”)的虚玄之谈,苏轼根本不信。
他只希望借助佛学中对人生有益的成分,在身心上真正有所得益。
苏轼打了一个比喻:他把佛学称为“龙肉”,把自己借鉴佛学而为我所用的实践态度比为“猪肉”。
龙肉虽美,但谁也没见过,吃过;而猪肉可能滋味不如龙肉美,然而却是看得见,尝得着的。
不难得知,苏轼这段话已经把猪肉作为了一种人生修养、自我超越的象征,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猪肉观”。
理解了这一点,再重新欣赏他的《猪肉颂》:“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净洗铛”,虽然是说做好烹调的准备,其实这正是做事或修养身心时虔诚、认真态度的体现。
煮肉如此,做一切事情,均须如此。
读者可以从这小心翼翼的“净洗铛”中,窥见到苏轼平时修养身心之严谨、真诚。
“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水放得不多不少,火要不大不小,这样煨炖,才能将肉烹得又烂又有滋味。
苏轼告诉我们,具体实践中,每个环节都要做得稳妥,仔细,来不得半点马虎。
透过这一丝不苟的准备与实际操作,我们看到的,不只是烹调本身,而是与对待人生、修炼自身的一种兢兢业业的精神了。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侯足时他自美”。
煮猪肉,只要方法得当,缓缓煨炖,到了时候,它自然滋味醇厚,美不可言。
这两句,说的是煮肉,而当我们联想到人生的时候,不是正好发现,它切中了那种急功近利的社会人生弊端吗?人生的成熟感悟,是需要时间的。
好大喜功、气浮心躁,得到的可能有一时“战果”,其实是失败的结局。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人生的精彩往往就在平淡的日常生活当中。
像猪肉这司空见惯的食物,人们并不觉得里边有什么奥秘可寻;像炖煮猪肉这样的家常之事,人们也容易忽略探讨其中精益求精的可能性。
苏轼的叹息,除了猪肉本身之外,另有一种可供联想的可惜之意——人们在面对生活中种种事物时,或不肯,或不愿意去深入了解并挖掘其潜力。
读者应该从他的叹息中,理解猪肉之情以外的深意——真善美就在我们每日每时的生活当中,发现、创造美,乃是我们大有潜力可挖的人生使命与快乐。
联想到苏轼在以上所举《答毕仲举书》里把吃猪肉比为修养身心的象征,将那虚无缥缈的(佛学)“龙肉”之类的玄谈加以屏弃的哲理思考,我们或许能更深层理解“黄州好猪肉”这四句诗歌的另一番味道。
“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正因为对亲自创造的烹调艺术,十分满意,所以作者竟吃了“两碗”。
“两碗”,不但写出了胃口的满足,更写出了心灵的惬意。
作者仿佛早就料到了他人的议论与惊诧,他风趣地说,我吃猪肉,腹满心惬,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外界对我的褒贬,尽可至之度外。
了解佛学的读者,知道佛家最讲“心安”,强调看轻外物(包括他人的议论)、重视内心的安定,因此,可以说,东坡的这一“饱得自家君莫管”之平淡结尾,其实是展现了他的佛学修养,蕴涵了深刻的人生感悟的。
值得说明的是,在吟《猪肉颂》之时,苏轼并没有对他的“猪肉观”的人生思考做刻意的诠释、解说,而全在一片笔墨神行之间,有意无意透露着他的佛学修养与对佛学的借鉴、改造,这一点是需要补充说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