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植物种质资源共享平台
通过认定的23个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名单
![通过认定的23个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名单](https://img.taocdn.com/s3/m/02567bd028ea81c758f578dd.png)
通过认定的23个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名单序号平台申报名称依托单位主管部门1 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2 国家材料环境腐蚀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平台北京科技大学教育部3 国家计量基标准(物理部分)资源共享基地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4 中国应急分析测试平台钢铁研究总院国家资产管理委员会5 北京离子探针中心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国土资源部6 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7 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平台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农业部8 国家微生物资源平台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农业部9 国家标准物质资源共享平台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10 标本资源共享平台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11 国家实验细胞资源共享平台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卫生部12 水产种质资源平台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农业部13 国家林木(含竹藤花卉)种质资源平台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国家林业局14 家养动物种质资源平台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农业部15 林业科学数据平台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国家林业局—1—序号平台申报名称依托单位主管部门16 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17 人口与健康科学数据共享平台中国医学科学院卫生部18 农业科学数据共享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农业部19 地震科学数据共享中心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中国地震局20 气象科学数据共享中心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中国气象局21 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科技部22 国家标准文献共享服务平台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3 中国数字科技馆中国科学技术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
国家枣种质资源圃
![国家枣种质资源圃](https://img.taocdn.com/s3/m/27acb13c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fdb7753.png)
国家枣种质资源圃国家枣种质资源圃(共享服务平台)是隶属于农业农村部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专项和科技部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共同管辖。
是在国家统一规划下开展长期性、基础性和公益性研究的科研平台。
研究方向主要包括枣种质资源库创建及遗传多样性研究、枣种质资源鉴定评价及功能基因研究、枣育种技术创新及新品种选育研究、枣优良种质生长发育与品质形成机理研究和枣产业升级关键技术研发示范。
致力于培养建设学科特色鲜明、区域优势突出、持续创新能力强,打造产学研用协同合作、技术和人才聚集的科技创新平台,研发推广对枣产业具有显著支撑引领作用的标志性自主创新成果。
该圃已有60年的建设历史,1979年升级为国家枣种质资源圃,是我国'六五'期间首批建立的15个国家果树种质资源圃之一。
现占地面积11hm2,保存枣种质资源930份,是目前我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种质保存数量最多、遗传多样性最丰富、基础设施完善、仪器设备齐全、研究手段先进、管理技术一流的现代化国家枣种质资源圃。
现已成为开展科学研究、科技合作和学术交流、成果试验示范和展示、人才培养和科普教育的重要基地。
多年来,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20多个,拥有枣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山西省科技创新重点团队、山西省枣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枣产业国家创新联盟等平台,共获科技奖励11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包括国家果树资源圃的建立、主要性状鉴定和优异种质筛选等。
出版国家级著作2部。
种质资源创新方面,选育枣新品种共8个,其中国审2个。
选育的抗裂品种临黄1号在枣主产区吕梁地区推广面积已达50万亩以上,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P中国枣品种资源图鉴MM匡和质资源米7掘述规范耐数掘标准Deseriplors nnd O I Slundxrd for Jiijubc(Z/aphusw^Mill.)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平台枣葡萄种质资源子平台I山西枣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山西省科学技术厅。
植物种质资源共享平台建设2005年度项目启动
![植物种质资源共享平台建设2005年度项目启动](https://img.taocdn.com/s3/m/d00afeacf524ccbff1218418.png)
份 责任 .在 设计和 使用 中要岽尚节 工作质量 的前提 下降低成本 , 且在使 并
求美观的过程中确实有些过于奢侈和浪 约 , 按照科学 发展观进行设计 , 断开 用过程中尽可能节约能耗 ,充分利用人 不 费的地 疗.比如刚建成没几年的建筑在 发出质忧价廉的产品 A NCH R 系统 力资源优势.大夫提高] 作效率,安全 O : 火量拆除一过 分追 求奖观.建设利用率 正是 顺应这 一理志 .在保 证设备的适 高效地完成清洗 和维护工作 北京普华 极低的夫广场 .大绿地 。一些地方不注 用、美观 外,还突出 了价格低廉、工作 明设备工程技术有限公 司AN OR系 CH 霞建筑功能 , 不考虑经峁 性. 贪大奢华、 效率商、能耗低 环保 等极具 时代精神 统的广泛应用将 有利于加快这一进程 .
( 责任蝙辑 郭剑峰)
筑. l r 然 筑 9 H 0 漩 _ 外 ( ) 这 必 滋 ; 1 呦々 城 醚 n ; 迎_ } [ = 物的 窗 端 系统谰试 到运 间的事。开展资源节约 、 建设节约型社 行实施全程能源管理 . 对建筑的不同耗 会 . 好 绿色奥运”是党中央、国务 摘 院做出的 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 要做好这 件事 , 从建设行业的角度来看 . 需要政
府、业主以及建筑师等从业人 员长期
同的努 N。0 , J
维普资讯
断发展. 建筑在考虑适用. 经济的同时. 奢侈浪费 在当前建设节约型社会 的倡 洗、维护方面也要 大力贯彻这一观念 , 也更舢挂重 r美观 建筑是能耗较大的 导下 . 建筑工 程行业应 当责无旁 贷舶尽 不但要鼓励设务设计经 济合理 , 在保障 行业 .但不可否 |的是 ,n 建筑设 计追 人 在
—
并且适合我国现有国’ 睛的创新特点, 能 配台建潋 “ 节能建筑 。 够保证工程在一个台理的经济条件下顺
植物种质资源电子信息档案的建立与应用
![植物种质资源电子信息档案的建立与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39859c36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fe.png)
植物种质资源电子信息档案的建立与应用
植物种质资源是指由自然界提供的、包含着基因的有机物,是植物进化与繁衍的物质基础。
为了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植物种质资源,建立和应用植物种质资源电子信息档案是非常重要的。
建立植物种质资源电子信息档案,首先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数据库平台,将各类植物种质资源的信息整合在一起,包括种质资源的基本信息、遗传资源特征、生物学性状、遗传背景等。
这些信息需要由专业人员进行采集、整理和录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在建立电子信息档案的过程中,可以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提高数据的存储和检索效率。
可以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将植物种质资源的地理分布与数据库相结合,形成一个空间信息平台,便于资源的管理和利用。
可以为植物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植物种质资源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可以了解到不同种质资源的遗传背景和生物学特征,从而指导农作物的选育和种植,提高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
可以用于植物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植物种质资源涵盖了大量的植物群体,具有丰富的遗传背景,通过分析植物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可以了解到物种的起源和进化过程,为植物分类和系统发育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可以为植物物种的保护和恢复提供参考。
通过建立植物种质资源的电子信息档案,可以了解到物种的分布范围和数量状况,从而评估物种的濒危程度,提出保护措施,促进濒危物种的恢复和繁育。
可以促进植物种质资源的交流与合作。
建立植物种质资源的电子信息档案,可以使各地的植物种质资源信息互通有无,为各个研究机构和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便利,推动植物种质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共享和利用。
我国科技资源共享的现状及其分析
![我国科技资源共享的现状及其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c808708a32d7375a41780da.png)
我国科技资源共享的现状及其分析世界各发达国家均普遍重视提高科技资源的管理水平、努力实现科技资源的广泛共享,从而为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提供有效支持,这也是其能够快速发展科技、赢得竞争优势的基础所在。
各国政府往往通过立法和国家的政策积极引导和推动科技资源的保护与共享。
在我国,科技资源的共享问题近年来开始引起国家和各地方的重视。
本文将梳理我国科技资源共享的现状,并对此进行分析。
一、我国科技资源共享现状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技资源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积累了一些重点领域的常规科学数据和文献,建立了部分区域性的观测与监测网络,收集整理了一定数量的种源和标本,拥有了一批科技基础设施等。
"九五"以来,在资源整合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推动了科学数据、大型科学仪器、自然科技资源和科技图书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工作。
(一)科学数据领域科学数据是人类社会科技活动所产生的基本数据、资料,以及按照不同需求而系统加工的数据产品和相关信息,具有明显的潜在价值和可开发价值,并在应用过程中得以增值,是信息时代最基本、最活跃、影响面最宽的科技资源。
建国以来,我国在许多科学领域组织开展了不同程度、规模不等的观测、探测、调查和试验研究工作,通过科技攻关、高技术研究及产业化、重大基础研究与科研基地的建设等,积累了大批宝贵的科学数据和基于这些科学数据所得出的大量综合性信息,基本构成了我国海量科学数据的大致轮廓。
目前为止,我国已先后建成一批国家级科学数据中心;建成规模不等、质量各异的科学数据库5000个到6000个,内容基本覆盖了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
各有关部委还相继成立了专门的信息中心,负责收集和整理本部门所采集的各类数据资料,通过建立数据库和产品加工,向用户提供信息服务以及相应的技术支撑。
目前这些信息中心已经成为所在政府部门向社会提供公益性、基础性服务的重要窗口。
科技部在促进科学数据的共享过程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一方面通过科技计划支持一批科学数据库的建设,另一方面还专门设立了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先后启动和支持了一批急需的科技基础数据库建设项目。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推进种苗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推进种苗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https://img.taocdn.com/s3/m/a473502c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e4.png)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推进种苗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日期】2019.08.20•【文号】林场发〔2019〕82号•【施行日期】2019.08.20•【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森林资源正文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推进种苗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林场发〔2019〕8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内蒙古、大兴安岭森工(林业)集团公司,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各司局、各派出机构、各直属单位:种苗是林业草原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提高林地草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根本。
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下,我国种苗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为实施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提供了有力保障。
同时,种苗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总量供给严重过剩和结构性供给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种苗工作基础薄弱等问题十分突出,成为林业草原现代化建设的一大短板。
为推进种苗事业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满足林业草原事业发展的需求,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把握种苗高质量发展的方向,明确工作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深入贯彻《种子法》、《草原法》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林木种苗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种业体制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的意见》精神,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种苗使用优质化、种子生产基地化、苗木供应市场化、种苗管理法治化为总目标,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突出抓好强基础、搭平台、重服务、严监管工作,推进种苗生产和管理现代化,开创种苗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为实施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和推进林业草原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有效的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
根据不同区域、不同造林绿化和生态修复保护形式对种苗的需求,科学确定生产布局、发展重点及其政策措施,统筹抓好种苗数量保障、结构优化和质量提升工作。
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平台的建立和应用
![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平台的建立和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b3d67710fc4ffe473368abc8.png)
生物多样性 2010, 18 (5): 454–460Biodiversity Science http: //—————————————————— 收稿日期: 2010-05-21; 接受日期: 2010-07-27基金项目: 农作物种质资源标准整理、整合及共享试点(2004DKA30380) * 通讯作者 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 E-mail: caoys@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平台的建立和应用曹永生* 方 沩(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北京 100081)摘要: 农作物种质资源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作物育种和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
长期以来, 我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标准不统一、资源保存相对分散、信息网络设施薄弱, 制约了农作物种质资源的共享利用。
本文提出了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平台的概念和架构, 它是一个虚拟式的农作物种质资源机构, 由国家长期种质库、国家复份种质库、国家中期种质库、国家种质圃和国家种质信息中心组成。
阐述了农作物种质资源技术规范体系构建的原则和方法, 建立了由110种作物的描述规范、数据规范和数据质量控制规范组成的技术规范体系。
提出了以信息共享带动实物共享的思路、方法和途径, 建成了拥有39万份种质信息的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数据库和中国作物种质资源信息网(/)。
创建了日常性服务、展示性服务、针对性服务、需求性服务和引导性服务等5种农作物种质资源服务模式, 有效解决了农作物种质资源共享利用的难题。
关键词: 农作物, 种质资源, 数据库, 信息共享, 生物多样性Establishment and application of National Crop Germplasm Resources Infrastructure in ChinaYongsheng Cao*, Wei FangInstitute of Crop Science,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Beijing 100081Abstract: Crop germplasm resources are a key component of biodiversity, and can serve as a material basis for crop breeding and agroproduction. For a long time, ununified standards, widely-scattered germplasm storage, and weak information network infrastructure have restricted the sharing and utilization of crop germplasm resources in China. In order to overcome these problems, the concept and architecture of a pro-gram called the National Crop Germplasm Resources Infrastructure (NCGRI) were proposed. The NCGRI is a virtual organization which brings together crop germplasm resources from the national long-term genebank, the national duplicate genebank, the national medium-term genebank, the national field genebank, and the national germplasm information center. Th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for establishing a technical standard sys-tem were elaborated. Complete with descriptor lists, a data dictionary, and data quality control standards, the group established a technical standard system for 110 crops. A protocol for sample sharing that is driven by information sharing was put forward. The national crop germplasm resources database with 390,000 acces-sions and the Chinese Crop Germplasm Resources Information Network (/) were estab-lished as repositories. Finally five service-modes including routine service, field display services, targeted services, demand for services, and guide services were created.Key words: crop, germplasm resources, database, information sharing, biodiversity农作物种质资源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个国家最有价值、最具战略意义的资源。
植物种质资源电子信息档案的建立与应用
![植物种质资源电子信息档案的建立与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0e14cd88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28.png)
植物种质资源电子信息档案的建立与应用1. 引言1.1 背景介绍植物种质资源是指各种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和遗传信息,是农业生产和科研的基础。
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种质资源的保护、收集、鉴定和利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利用植物种质资源,建立植物种质资源电子信息档案成为一种重要的手段。
传统的植物种质资源信息管理多依赖于纸质档案和手工登记,存在信息不全、不及时、不便于共享等问题。
建立植物种质资源电子信息档案可以将相关数据数字化,实现信息的全面记录和精准检索,方便用户获取、利用和传播相关信息。
通过建立植物种质资源电子信息档案,可以更好地保护和利用珍稀物种,促进植物遗传资源的保护和研究工作。
还可以为植物种质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推动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重点探讨植物种质资源电子信息档案的建立与应用,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指导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植物种质资源电子信息档案的建立与应用是当前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的重要内容,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植物种质资源,本研究旨在探讨建立植物种质资源电子信息档案的相关内容。
研究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通过建立植物种质资源电子信息档案,可以实现对植物资源信息的数字化管理,提高信息的整合性和可操作性,为科研工作提供更多便利。
可以通过植物种质资源电子信息档案的建立,促进多部门、多地区的植物资源信息共享与交流,促进资源共享,推动资源有效利用。
建立植物种质资源电子信息档案还可以为植物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提供更多技术手段和支撑,为推动国家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提供重要保障。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旨在探索建立植物种质资源电子信息档案的可行性与有效性,为推动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的发展贡献力量。
1.3 意义植物种质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对于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科学研究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建立植物种质资源电子信息档案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平台项目建议书
![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平台项目建议书](https://img.taocdn.com/s3/m/66a767ad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e6.png)
04
项目实施计划
项目实施流程
项目启动阶段:
确立项目目标:明确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平台的建设目标,包括种质资源的收集、保 存、评价和利用等方面。
组织架构搭建:成立专门的项目组,明确各个成员的职责和任务,确保项目的高效 推进。
项目实施流程
需求调研与分析阶段:
调研用户需求:通过与相关单位和专家进行深入交流,明确用户对林木种质资源的需求和期 望。
财力资源需求
项目需要充足的经费支持,用于设备的购置、软件开发、人员培 训等方面的支出。
05
项目效益评估
社会效益评估
01
传承与保护林木种质资源
项目将促进林木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研究,保护濒危和珍稀林木种
质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确保可持续利用。
02 03
推动科学研究和教育普及
项目将提供丰富的种质资源,为科研人员提供研究材料,推动林木科学 研究和进展。同时,项目还可以用于开展环境教育,提高公众对林木种 质资源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网络技术:互联网和移 动互联网的普及,为平 台的远程访问和信息共 享提供了便捷手段。
综上所述,国家林木种 质资源平台的建设具有 迫切的现实需求和坚实 的技术基础。项目的实 施将有助于保护和利用 我国的林木种质资源, 推动林业科研和产业的 持续发展。
03
项目设计方案
平台总体架构设计
架构设计目标
构建一个稳定、高效、可 扩展的国家林木种质资源 平台。
数据库技术:采用 MySQL分布式数据库 ,满足海量数据存储 和高效检索需求。
数据分析技术:利用 生物信息学相关技术 和工具,对林木种质 资源进行多组学分析 ,挖掘关键基因和调 控网络。
通过以上项目设计方 案,我们将能够搭建 一个功能强大、性能 稳定的国家林木种质 资源平台,为林木种 质资源的保存、研发 和利用提供有力支持 。
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共享服务平台辽宁子平台发展报告及建设建议
![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共享服务平台辽宁子平台发展报告及建设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f2e43424240c844768eaee7d.png)
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共享服务平台辽宁子平台发展报告及建设建议◎路明祥 孟未来* 摘 要: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共享服务平台辽宁子平台秉承“整合、共享、完善、提高”的建设方针和“以用为主、重在服务”的服务宗旨,开展农作物种质资源整合和共享服务,有力地支撑了现代种业发展、科技创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业可持续性发展。
本文全面系统地总结了辽宁子平台在资源整合、共享服务和运行管理等方面的成效和经验,并提出今后的发展建设建议。
关键词:种质资源;平台;共享服务一、子平台基本情况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共享服务平台辽宁子平台(以下简称辽宁子平台)是目前辽宁省内唯一的经科技部平台中心认定的农作物种质资源综合性服务平台,是全国14个综合性服务子平台之一。
辽宁子平台依托辽宁省种质资源库(总库容量25万份),于2015年启动建设并正式挂牌成立运行。
现有人员7人,硕士学历5人,高级职称2人。
建设及运行期间,辽宁子平台秉承“整合、共享、完善、提高”的建设方针和“以用为主、重在服务”的服务宗旨,重点瞄准我国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人类健康、农民增收、国际竞争力提高等5个服务方向,主要面向现代种业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可持续发展3个服务重点,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数量,开展日常性服务、展示性服务、针对性服务、需求性服务引导性服务跟踪性服务等6种服务模式,开展农作物种质资源整合和共享服务。
辽宁子平台严格按照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管理章程和制度,开展农作物种质资源的收集、整理、保存、评价和鉴定等工作及关键技术研究,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财务规章制度进行奖励补助经费的使用,设立专门的平台运行服务岗位,及时追踪了解资源的利用效果,并将平台运行服务信息填报到网上系统()。
二、资源整合情况辽宁子平台在转入运行服务阶段以来,共整合的资源类别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野生资源等20种农作物种质资源24471份,且长期安全保存。
对23425份资源进行了农艺性状、品质、抗逆、抗病虫等鉴定评价,筛选挖掘出优异种质资源,并提供共享服务。
大力加强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
![大力加强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https://img.taocdn.com/s3/m/ffd33bc058f5f61fb7366644.png)
平台建设的成果和作用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自从纳入科技部国家科技
基础条件平台中,£建设与管理以来,平台建设与运行都步人
了正轨。建立起一批能够承担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科 技基础条件研究平台,在实现实体资源与信息资源的整合与 共享以及科学研究领域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无论是在为各 类科研团队提供服务、支撑政府决策重大专项、支持国家重 大科研计划与课题;还是在发表论文、专业论著、制(修)订 国际、国标和部颁标准,取得国内外专利以及获得国家和省 部级科技奖励,等等方面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取得了丰硕
第二,加强制度建设,为使平台真正完成科技资源共 享,整合和高效利用提供法制化的保证。在建立以共享为核 心的制度体系的基础之上,加快推进制定一系歹1]JE套的法 律、法规、规章和考核标准,明确平台建设相关主体的责任、 权利和义务,加强和完善平台建设激励机制和评估监测机 制,创造公共资源公平使用的法制环境,为促进全社会科技 资源高效配置与综合集成以及利用提供法制化的可靠保证。 第三,加大投入力度,保证每个平台能够正常运行。各 级财政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在努 力增加科技经费、加大投入力度的同时,按照建立公共财政 的有关要求,在建设投资和科技经费安排中,加强平台建设 的投资导向,统筹安排涉及科技基础条件建设相关经费,形 成以中央与地方财政资金为主导的多渠道投入格局,使平台 运行得到稳定的经费支持。同时应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引 导社会资金参与平台建设,不断强化和完善平台资金管理制 度和资金使用的绩效考评制度,提高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和 有效性。 第四,加强人力资源的建设和管理,保证各平台能够建 成一支素质较高的国家级的平台人才队伍。把平台建设成 为培育专业化的人才队伍的机构。深化科研机构人事制度改 革,重点做好平台人才细化与分工的管理工作,完善人才评 价体系和绩效考评机制,打造一支稳定的科技基础条件管理 与技术支撑的专业人才队伍。 第五,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发挥科技基础条件平 台的优势,在加强与相关国家及国际组织的联系的基础上, 建立稳定的合作与交流的渠道,有效地利用国际间科技基础 条件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与互补。创新思维方式,积极借鉴和 引进国外科技基础条件管理方面成熟的制度及标准规范,消 化与吸收国外先进的经验和技术。 第六,大力营造平台宣传氛围。科技基础条件建设是体现 国家意志和国家发展战略的基础性的工作,应采取多种方式, 把平台建设与科普活动相结合,宣传和弘扬科技基础条件资源 共建共享的理念,创造开放条件,不断增强社会公共资源的共 享意识。使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享有使用平台资源和参与科 技创新的机会,促进全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
国家三角梅种质资源库信息管理系统与服务平台建设
![国家三角梅种质资源库信息管理系统与服务平台建设](https://img.taocdn.com/s3/m/42af6081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ef.png)
国家三角梅种质资源库信息管理系统与服务平台建设近年来,国家对于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越来越重视,其中国家三角梅种质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更是备受关注。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利用国家三角梅种质资源,建设一个高效、便捷的信息管理系统与服务平台势在必行。
一、背景介绍国家三角梅种质资源库拥有丰富的三角梅种质资源,这些资源对于保护和研究三角梅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管理体系不健全、信息共享障碍等原因,种质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工作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开发一个国家三角梅种质资源库信息管理系统与服务平台,对于推动种质资源的共享和科研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二、系统需求分析1. 数据管理:建立三角梅种质资源库的数据库,包含种质资源的基本信息、遗传特性、培育历程等,实现对资源的准确记录和分类管理。
2. 权限管理:根据用户的身份和权限划分,确保不同用户可以访问和操作的内容不同,保证信息的安全和可控性。
3. 信息查询:提供全文搜索和多条件筛选等功能,方便用户按照自己的需求查找所需的三角梅种质资源信息。
4. 记录统计:统计种质资源的利用情况和研究成果,为科研人员提供参考和决策依据。
5. 种质资源共享:通过系统平台,实现三角梅种质资源的共享和交流,促进科研合作和资源互利共赢。
三、系统设计与实现1. 架构设计:采用客户端/服务器模式,服务器端承担数据库和业务逻辑的处理,客户端提供信息展示和用户操作的界面。
2. 技术选择:前端采用HTML5、CSS和JavaScript进行界面设计和开发,后端使用Java技术搭建服务器和数据库。
3. 数据库设计:根据种质资源的特性和需求,设计相应的数据库表结构,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4. 功能实现:根据需求分析,逐步实现数据管理、权限管理、信息查询、记录统计和资源共享等功能模块。
5. 系统优化:测试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对系统进行优化,提高响应速度和用户体验。
四、服务平台建设1. 用户注册与认证:用户通过注册账号获取访问权限,并进行身份验证,确保用户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农作物种质资源管理与共享平台建设需求
![农作物种质资源管理与共享平台建设需求](https://img.taocdn.com/s3/m/5743f059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20.png)
2.资源编目之前,可以按照资源的名称和来源进行查重,并且做重复种质资源的处理。
3.支持2种编目方式:自动生成资源管理的编号;用户手动填写资源编目号;
4.支持按照批次号、作物种类、状态进行查询。
5
种质资源信息管理
种质资源信息是指已经编目的正式种质资源信息,包括作物名称、种质编目号、种质名称、种质类型、种质图片、种质资源分子信息(种质指纹图谱二维码上传与保存)、库位信息、库存量等。
6.出库管理:包括出库登记、出库审核、出库登记审核、出库单;
10
数据汇总统计
可以自由选定作物按照资源存量、新增资源、特色资源、收集资源、来源分布、年度统计等进行汇总查询、统计。
11
基础设置
对资源性状/资源模板/仓库信息/预警/资源收集等基础信息进行标准化配置,默认配置常见作物性状及其性状,可根据用户需求,由客户自行添加;
1
套
14
农作物种质资源共享服务平台
前台-共享查询
在农业大学农业基因资源研究中心网站的基础上,增加农作物种质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包括种质资源的查询、种质资源的申请登录(公众用户直接访问)、种质资源的申请。
1
套
15
后台-共享利用审核
对资源申请的审核、分发利用管理,包括合作单位及子公司管理、资源分发利用审核。
12
系统设置
管理员对系统的用户、部门、角色和功能权限等进行统一管理、分配
1、对平台的部门、用户、角色、功能权限、数据查看权限等进行统一设置、分配、管理。
2、设置人员账户、密码和配置角色,同一人员可同时配置不同的角色。
3、具有用户登录日志和多作物设置功能。
13
库存盘点移动端
国家植物种质资源共享平台建设
![国家植物种质资源共享平台建设](https://img.taocdn.com/s3/m/8f95832590c69ec3d5bb754d.png)
国家植物种质资源共享平台建设2006年度项目启动会在南京召开为推进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根据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平台建设的总体要求,“国家植物种质资源共享平台建设2006年度项目启动会”于2007年5月12-15日在南京召开。
会议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主办、南京农业大学承办。
与此同时,农作物种质资源标准化整理整合及共享试点、多年生和无性繁殖作物种质资源标准化整理整合及共享试点、牧草植物种质资源标准化整理整合及共享试点三个子项目也同期启动。
农业部科教司陈彦宾副处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刘旭副院长,院科技局李建萍处长,作物科学研究所万建民所长、王述民副所长,茶叶研究所江用文副所长,草原研究所王育青副所长,南京农业大学周光宏副校长等领导出席了会议。
大会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王述民副所长主持,来自全国86个单位的248位代表出席了会议。
陈彦宾副处长代表项目牵头部门充分肯定了项目所取得的重大进展和显著成效,感谢项目参建单位和专家的辛勤工作和无私奉献,对进一步做好平台工作提出了希望和要求。
刘旭副院长要求项目组要加强管理,努力探索植物种质资源共享的有效机制,实现植物种质资源的充分共享和高效利用。
周光宏副校长代表会议承办单位热烈欢迎各位领导和专家到南京农业大学指导和参观,简要介绍了南京农业大学的办学情况,并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万建民所长代表项目主持单位感谢科技部、农业部的长期支持和各子项目承担单位及参加单位的大力配合,感谢南京农业大学精心承办此次会议,并表示作物科学所将认真组织好项目的实施与管理,圆满完成项目任务。
王述民副所长代表项目组介绍了2005年度项目总体进展和2006年度工作安排,曹永生、江用文、王育青分别代表三个子项目组,总结了2005年度子项目的总体进展、并介绍了2006年度子项目的总体目标和实施方案,曹永生研究员代表项目组详细介绍了项目具体要求和《中国农作物种质资源多样性图谱》丛书编制要求。
我国作物种质资源库建设现状与发展探讨
![我国作物种质资源库建设现状与发展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a8df1f3f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7fc5013.png)
我国作物种质资源库建设现状与发展探讨一、我国作物种质资源库建设的现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在作物种质资源库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我国已经建立了一批较为完善的作物种质资源库,涵盖了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甘蔗等多个农作物品种。
这些种质资源库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也为全球农业科技发展做出了贡献。
种质资源库建设规模不断扩大。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作物种质资源库建设,投入资金逐年增加,种质资源库建设规模不断扩大。
全国已建成各类种质资源库近300个,其中国家级种质资源库达到50个左右。
种质资源库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为了确保种质资源库的有效运行,我国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加强了对种质资源库的管理,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技术规范。
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不断提高种质资源库的管理水平。
种质资源库功能不断完善。
除了保存种质资源外,我国的种质资源库还承担着科研、开发、利用等多种功能。
许多种质资源库已经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为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国际合作与交流日益增多。
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种质资源库建设与合作,与世界各国分享种质资源信息,共同推动全球农业科技发展。
我国也从国际合作中学习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种质资源库建设水平。
我国作物种质资源库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我国应继续加大投入力度,完善种质资源库建设体系,提高管理水平和功能发挥,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1. 种质资源库的定义和作用保护珍贵物种资源:通过收集、保存和管理珍贵物种的遗传材料,种质资源库有助于保护这些物种免受自然灾害、人为破坏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从而维护生物多样性。
促进科学研究:种质资源库为科学家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材料,有助于揭示生物遗传规律、进化机制以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问题。
提高农业生产效益:通过对优良品种的筛选、繁育和推广,种质资源库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保障粮食安全。
国家级种质资源库名单
![国家级种质资源库名单](https://img.taocdn.com/s3/m/1c5b31ef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dd.png)
国家级种质资源库名单
国家级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圃)名单(第一批)包括:
1. 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依托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2. 国家粮食作物种质资源中期库(北京)(依托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3. 国家蔬菜种质资源中期库(北京)(依托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4. 国家多年生蔬菜种质资源圃(北京)(依托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5. 国家多年生草本花卉种质资源圃(北京)(依托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6. 国家桃草莓种质资源圃(北京)(依托单位: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林业果树研究所)
7. 国家小麦野生近缘植物种质资源圃(廊坊)(依托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8. 国家枣葡萄种质资源圃(太谷)(依托单位:山西农业大学果树研究所)
9. 国家特色杂粮作物种质资源中期库(太原)(依托单位:山西农业大学农业基因资源研究中心)
10. 国家北方饲草种质资源中期库(呼和浩特)(依托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
11. 国家多年生饲草种质资源圃(呼和浩特)(依托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
以上就是国家级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圃)名单(第一批),如有需要,可以查询官网获取更多信息。
农作物品种资源数据库共享平台系统设计与实现
![农作物品种资源数据库共享平台系统设计与实现](https://img.taocdn.com/s3/m/c9c3ef7c7fd5360cba1adb75.png)
2 0 1 3年 第 1期
农 作 物 品种 资 源数 据 库 共 享 平 台 系统 设 计 与 实现
吕 斌, 粟 超, 詹 火木 , 周 蕊, 王 茜, 皮 竞, 彭文学
( 重 庆市 农业 科 学院农 业科 技 信息 中心 ,重 庆 4 0 1 3 2 9 )
摘
要 : 以重庆 市农 作 物 品种 资源 数据 库 共 享平 台 系统设 计 为例 。 通过搭 建 基 于 I n t e r n e t 的数 据 库信 息 系 统 ,实现 了重
De s i g n a n d I mp l e me nt a t i o n o f S h ar i n g Pl a t f o r m f o r Cr o p Ge r mp l a s m Re s o ur c e s
L V B i n , S U C h a o , Z H A N H u o m u , Z HO U R u i , WA n x u e
o f da t a ba s e i fo n m a r t i o n s y s t e m b a s e d o n t h e I n t e r n e t .I n hi t s pa p e r ,t h e s t a nd a r di z i ng o f c r o p g e r mp l a s m r e s o ur c e s i fo n r ma t i o n,t h e f u n c t i o n mo d u l e s e t o f t h e s ha r i ng p l a t f o r m a n d t h e c o n s t uc r t i o n t a r g e t a s we l l a s i t s e f f e c t we r e e x p l a i n e d i n de t a i l . Ke y wo r ds :d a t ba a s e ;c r o p ;g e r mp l a s m r e s o u r c e s ;s h a r i n g p l a fo t m r
贵州师范大学植物标本室的历史与沿革
![贵州师范大学植物标本室的历史与沿革](https://img.taocdn.com/s3/m/c0665036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5a1b164.png)
㊀Guihaia㊀Oct.2022ꎬ42(增刊1):99-104http://www.guihaia-journal.comDOI:10.11931/guihaia.gxzw202212029向刚ꎬ容丽ꎬ2022.贵州师范大学植物标本室的历史与沿革[J].广西植物ꎬ42(增刊1):99-104.XIANGGꎬRONGLꎬ2022.HistoryandevolutionofplantspecimenroomatGuizhouNormalUniversity[J].Guihaiaꎬ42(Suppl.1):99-104.贵州师范大学植物标本室的历史与沿革向㊀刚ꎬ容㊀丽∗(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ꎬ贵阳550025)摘㊀要:自2017年参加 国家标本资源共享平台 植物子平台以来ꎬ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植物标本室除了数字化植物标本以外ꎬ还挖掘㊁整理了贵州师范大学植物分类学㊁植物地理学的建设和发展历程ꎮ经过3年的艰苦努力ꎬ最后向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CVH)提供了10044份信息齐全的植物标本ꎮ通过此次植物标本数字化工作ꎬ彻底摸清了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植物标本的家底ꎬ盘活了标本室的库存ꎬ使得老一辈植物地理学家黄威廉等老先生60余年的科研成果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ꎮ通过植物标本的数字化工作ꎬ挖掘整理出老一辈精彩的植物标本采集史和学术故事ꎮ在标本数字化的过程中ꎬ学生和老师都对植物标本以及植物标本背后的故事有了新的认识ꎬ对植物标本数字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有了更深的体会ꎮ关键词:植物标本ꎬ盘活库存ꎬ本底清理ꎬ历史挖掘ꎬ贵州师范大学中图分类号:Q94 ̄34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0 ̄3142(2022)增刊1 ̄0099 ̄06HistoryandevolutionofplantspecimenroomatGuizhouNormalUniversityXIANGGangꎬRONGLi∗(SchoolofGeographyandEnvironmentalScienceꎬGuizhouNormalUniversityꎬGuiyang550025ꎬChina)Abstract:Sinceparticipatinginthebotanicalsub ̄platformof NationalSpecimenResourceSharingPlatform in2017ꎬtheHerbariumoftheGeographyandEnvironmentalSciencesSchoolofGuizhouNormalUniversityhasbeensortedouttheconstructionanddevelopmentprocessofplanttaxonomyandplantgeographyofGuizhouNormalUniversityanddigitizingplantspecimens.Wefinallyprovided10044picturesofplantspecimenswithcompleteinformationtoChineseVirtualHerbarium(CVH)bythreeyears efforts.ThroughthisdigitizationofplantspecimensꎬwehavethoroughlyfoundoutthebackgroundofplantspecimensoftheSchoolofGeographyandEnvironmentalScienceofGuizhouNormalUniversityꎬrevitalizedtheinventoryoftheherbariumꎬandmadethescientificresearchachievementsofmorethan60yearsoftheoldergenerationofplantgeographerslikeHUANGWeilianetc.displayedinfrontoftheworld.Throughthedigitizationofplantspecimensꎬthewonderfulcollectionhistoryandacademicstoriesofplantspecimensfromtheoldergenerationshavebeenshowedandsortedout.Intheprocessofspecimendigitizationꎬallthestudentsandteachersall收稿日期:2022-12-12基金项目:科技部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项目 国家标本资源共享平台 植物子平台(2005DKA21401)ꎮ第一作者:向刚(1976-)ꎬ硕士ꎬ副教授ꎬ主要研究方向为植物地理学㊁水生生态学ꎬ(E ̄mail)gangxiang@foxmail.comꎮ∗通信作者:容丽ꎬ博士ꎬ教授ꎬ主要研究方向为植物地理学㊁环境生态学ꎬ(E ̄mail)545568255@qq.comhaveanewunderstandingofplantspecimensandthestoriesbehindplantspecimensꎬandadeeperunderstandingoftheimportanceandnecessityofdigitizationofplantspecimens.Keywords:plantspecimensꎬrevitalizinginventoryꎬbackgroundcleaningꎬhistoricalexcavationꎬGuizhouNormalUniversity㊀㊀自2003年开始ꎬ在科技部和财政部(简称 两部 )支持下ꎬ原国家标本资源共享平台(NSII)积极有序地组织推进全国各地植物标本馆的数字化进程ꎬ组织国内一百多家植物标本馆开展数字化工作ꎬ累计完成近千万份标本的数字化表达ꎬ并面向全国开放共享ꎬ取得了显著成效ꎮ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植物标本馆是参建单位之一ꎮ通过本次数字化工作ꎬ除进行植物标本的本底清理ꎬ盘活库存外ꎬ同时对本馆的历史和沿革进行彻底的挖掘ꎮ1㊀植物标本室的发展历程1.1创立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原地理系)成立于1941年ꎮ植物标本室创始人黄威廉教授1925年5月出生于江苏南京ꎬ祖籍为台湾新竹县ꎮ其父亲黄国华教授1916年考入日本东京大学农学部攻读蚕桑专业ꎮ以优异成绩毕业后ꎬ经朋友介绍认识了当时正在日本考察实业的贵州省财政厅副厅长熊述之ꎬ遂接受其邀请到贵阳任教ꎮ1919年到贵州省立农林学校担任植物学㊁动物学教员ꎬ同时兼任贵州省立垦殖局顾问ꎮ期间ꎬ在垦殖局所辖地区图云关一带绿化荒山ꎮ1930年8月ꎬ黄国华任(国立)中山大学农学院系主任兼教授ꎬ讲授植物学㊁动物学㊁遗传学课程ꎮ1934年8月任南京中央大学农学院教授ꎮ1944年至1950年期间ꎬ黄威廉先后就读于西南联合大学㊁云南大学㊁台湾大学和贵州农学院ꎬ专业涉及植物学㊁林学㊁农学ꎮ在西南联合大学求学期间曾师从吴征镒㊁郑万钧㊁秦仁昌等著名学者学习植物分类学ꎮ1953年ꎬ黄国华教授与黄威廉教授赴贵州师范大学(原贵阳师范学院)任教ꎮ由于院系调整ꎬ刚调入贵阳师范学院理化系的助教黄威廉被调到地理系担任植物地理学教师ꎮ野外实习期间带领地理专业学生到贵阳黔灵山区域采集植物标本ꎬ开始了创立贵州师范大学植物标本室的工作ꎮ在此期间采集的这一批标本亦为贵州师范大学第一批植物标本ꎮ由于植物地理学是苏联教学计划中的课程ꎬ在中国从未开设过ꎬ因而也没有可借鉴的书籍和研究成果ꎬ师资㊁标本室也十分缺乏ꎬ亟待培养和建设ꎮ1956年2月ꎬ教育部在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设立植物地理进修研究班ꎬ请苏联专家莎芭琳娜为导师来培养人才ꎮ进修教师与研究生从各高校生物系中选调ꎬ而地理系的进修教师须从综合性大学中选调ꎬ当时的贵阳师范学院没有成立生物系ꎬ也不属于综合性大学ꎮ于是ꎬ贵阳师范学院上报教育部请示争取进修名额ꎮ教育部收到函件后通知华东师范大学ꎬ该校生物系专门出了五道考题ꎬ需通过考试才能进入研修班学习ꎮ黄威廉以优等成绩进入研修班ꎮ在进修期间ꎬ华东师范大学研修班组织庐山植物学考察并采集了大量植物标本ꎮ黄威廉教授将所采集植物标本带回贵州ꎬ此批标本为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标本室的第二批库藏植物标本(图版Ⅰ)ꎮ1958年ꎬ教育革命成果在北京举行展览会ꎬ黄威廉赴北京听取了植物分类学权威塔赫他间㊁草原学权威拉弗连柯㊁植物形态学权威巴拉诺夫的讲学ꎬ对植物地理学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ꎮ1.2发展20世纪60年代ꎬ贵州师范大学生物系教师屠玉麟调至地理系任教ꎬ与黄威廉教授一起开展植物地理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ꎬ采集了部分植物标本ꎬ后由于 文革 原因使科研工作中断ꎮ1975年ꎬ屠玉麟教授向贵州省林业厅申请木材准备制作新的规范的植物标本柜ꎬ获批后赴贵州省惠水县祥摆林场拖运木材ꎬ期间发现祥摆林场植物多样性较丰富ꎬ随后组织植物标本采集队伍赴该地采集植物标本ꎬ使得植物标本室的库藏规模得以扩大ꎮ1978年ꎬ贵州师范大学招收首届硕士研究生ꎬ研究方向为植物地理学ꎬ导师为黄威廉教授ꎬ研究生为杨龙㊁方世昭ꎮ有了新鲜研究力量的加入ꎬ我001广㊀西㊀植㊀物42卷A.1954年ꎬ黄威廉教授带领学生于贵阳黔灵山采集的植物标本ꎻB.1956年ꎬ黄威廉教授在华东师范大学研修班进修期间采自庐山的植物标本ꎮA.PlantspecimenscollectedbyProfessorHUANGWeilianandhisstudentsatQianlingMountaininGuiyangin1954ꎻB.PlantspecimenscollectedbyProfessorHUANGWeilianfromLushanMountainduringhisstudyinEastChinaNormalUniversityin1956.图版Ⅰ㊀标本室创立早期采集的植物标本PlateI㊀Herbariumearlycollectionofplantspecimens院植物标本室的发展进入快车道ꎮ1964年ꎬ黄威廉教授发表的 贵州喀斯特植被 是我国最早提出亚热带岩溶植被的分类系统ꎻ1966年提交的 贵州几个天然林的保护与利用问题 是较早提出在我国建立自然保护区的建议之一ꎮ1978年由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的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为贵州省第一个自然保护区ꎮ1978年开始ꎬ黄威廉㊁屠玉麟㊁王培善㊁杨龙㊁方世昭等多次在梵净山区域开展植物地理学研究ꎬ并采集植物标本(图版Ⅱ)ꎮ作为生长在北半球㊁具有很高经济价值的珍稀植物冷杉ꎬ按照植物的演化规律ꎬ本应连片生长ꎬ但是在贵州高原却出现了间断ꎮ1979年在讨论 贵州森林 的会议上ꎬ黄威廉坚定地说: 周围邻省都有冷杉分布ꎬ特别是近年来湖南和广西都发现了冷杉ꎬ贵州也一定有ꎮ如果没有发现ꎬ那是我们的工作不到位ꎮ估计将来不是在西部的盘县八大山ꎬ就是在东部梵净山ꎬ一定能发现冷杉 ꎮ随后黄威廉教授带领科学考察队跋涉于盘县八大山㊁赫章韭菜坪㊁大方九龙山等地ꎬ仍未能找到冷A.1984年ꎬ中美植物地理梵净山考察(梵净山顶)ꎻB.20世纪80年代初ꎬ屠玉麟教授在梵净山压制植物标本ꎻC.20世纪80年代初ꎬ屠玉麟教授及杨龙教授在梵净山山顶承恩寺遗址压制植物标本ꎻD.1978级植物地理方向硕士研究生杨龙㊁方世昭在梵净山整理和鉴定植物标本ꎮA.In1984ꎬChineseandAmericanBotanicalGeographysurveyofFanjingMountain(FanjingPeak)ꎻB.Intheearly1980sꎬProfessorTUYulinpressedplantspecimensatFanjingMountainꎻC.Intheearly1980sꎬProfessorTUYulinandProfessorYANGLongpressedplantspecimensatthesiteofChengenTempleonthetopofFanjingMountainꎻD.YANGLongandFANGShizhaoꎬgraduatestudentsofPlantgeographyin1978ꎬsortandidentifyplantspecimensinFanjingMountain.图版Ⅱ㊀标本室快速发展阶段采集并压制植物标本PlateⅡ㊀Collectingandsuppressingplantspecimensattherapiddevelopmentstageofherbarium101增刊1向刚等:贵州师范大学植物标本室的历史与沿革A.20世纪80年代初ꎬ屠玉麟㊁王培善等教授在赤水开展植物地理考察ꎻB.20世纪70年代ꎬ黄威廉㊁屠玉麟教授在标本室鉴定植物标本ꎮA.Intheearly1980sꎬprofessorsTUYulinandWANGPeishancarriedoutplantgeographyinvestigationinChishuiCityꎻB.Inthe1970sꎬProfessorHUANGWeilianandProfessorTUYulinidentifiedplantspecimensintheherbarium.图版Ⅲ㊀标本室成熟阶段采集并鉴定标本PlateⅢ㊀CollectedandidentifiedspecimensatthematuritystageoftheherbariumA.20世纪50至80年代老标本修复和整理ꎻB.给沉睡40年以上的植物标本清扫除尘除虫ꎻC.20世纪50至80年代老标本修复ꎻD.清洁数字化的植物标本ꎮA.Restorationandarrangementofoldspecimensfrom1950sto1980sꎻB.Theplantspecimenssleepingformorethan40yearsarecleanedꎬdustedanddewormedꎻC.Restorationofoldspecimensfrom1950sto1980sꎻD.Cleandigitizedplantspecimens.图版Ⅳ㊀植物标本修复㊁整理及数字化PlateⅣ㊀Repairꎬarrangementanddigitizationofplantspecimen201广㊀西㊀植㊀物42卷杉的踪迹ꎮ在1981年梵净山的综合科学考察中ꎬ终于在2100~2300m的烂茶顶发现了上百亩的冷杉林ꎬ黄威廉教授将其命名为梵净山冷杉(AbiesfanjingshanensisW.L.HuangꎬY.L.TuetS.Z.Fang)ꎬ并发表于«植物分类学报»(1984)22卷2期ꎬ是目前为止全球最晚发现的北半球冷杉属新种ꎮ梵净山冷杉林的发现在植物地理学㊁植物分类学㊁古气候学㊁冰川学㊁森林分布学㊁森林遗传学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ꎬ也为亚热带地区能够完整保存古冰川时代的植物提供了科学依据ꎮ梵净山冷杉模式标本现保存于我院植物标本室中ꎮ1.3成熟20世纪80年代初ꎬ屠玉麟教授㊁王培善教授组织科学考察队伍赴赤水考察并采集植物标本ꎬ为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提供了科技支撑(图版Ⅲ)ꎮ1984年ꎬ赤水县人民政府建立了 赤水桫椤自然保护区 ꎮ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ꎬ黄威廉㊁屠玉麟㊁杨龙等教授招收植物地理学方向硕士研究生ꎬ指导地理科学本科专业学生及植物地理学方向研究生采集了大量贵州本地植物标本ꎬ其中以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标本最多ꎬ其次为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ꎮ在此期间采集的植物标本为«贵州植物志»«贵州植被»的编撰提供了科技支撑ꎮ这一时期ꎬ屠玉麟㊁杨龙教授为植物标本室的主要管理者ꎮ至2005年ꎬ随着杨龙教授指导的最后一届植物地理学硕士研究生毕业ꎬ杨龙教授退休ꎬ植物标本室的标本采集㊁制作工作陷入停顿ꎮ受教学经费短缺的影响ꎬ贵州师范大学地理科学本科专业学生不再采集植物标本ꎮ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植物标本室在近70年的发展历程中ꎬ保存了«贵州植物志»[获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集体)]㊁«贵州植被»(获省级科技进步奖三等奖)㊁«贵州岩溶植被»(获省级科技成果奖四等奖)㊁«台湾植被»«贵州珍稀濒危植物»(获国家环境保护局科技进步奖三等奖)㊁«赤水桫椤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获国家环保局科技进步奖三等奖)㊁«梵净山科学考察集»(获国家环保局科技进步奖二等奖)㊁«中国植被»«台湾植被图及说明书»«台湾植被区划图»«台湾珍稀濒危植物»«中国植物红皮书»台湾部分㊁«中国自然保护图集»等划时代巨著编写过程中采集的植物标本和文献资料ꎬ见证了贵州植物地理研究的镏金历史ꎮ其中ꎬ黄威廉教授编写的«台湾植被»历时10年ꎬ填补了台湾植被学领域的空白ꎮ在大陆出版后ꎬ台湾方面希望岛内出繁体字版ꎮ黄威廉又进行了字体转换㊁增加各类植物群落照片等后续工作ꎮ最终ꎬ繁体字版于1999年在台湾岛内出版发行ꎮ«台湾植被»被吴征镒院士誉为是对海峡两岸和国际植物界都相当重要的研究ꎬ是迄今为止有关台湾植被最系统㊁最完整的专著 ꎬ而这部著作对于台湾的植物学研究和教学发挥了重要作用ꎮ台湾东海大学景观系主任赖明洲评价: 大陆黄教授呕心沥血之作«台湾植被»深入探讨了台湾地区的植被与植物群落ꎬ令人钦佩ꎬ影响深远 ꎮ1980年ꎬ黄威廉教授向贵州省政府呼吁拯救草海ꎬ并组织科研力量ꎬ在深度调研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ꎬ完成了«贵州草海排水后的生境变化与今后的合理利用»调研报告ꎬ为草海生态系统的恢复与合理开发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ꎮ贵州省对这一研究报告高度重视ꎬ成立了由省领导挂帅的领导小组ꎬ开始按照黄先生的思路采取有效措施ꎬ大力恢复草海的自然生态ꎮ2㊀植物标本室重新焕发新机2.1危机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植物标本室自1953年建立以来ꎬ受人员和经费的限制ꎬ从未开展过馆藏植物标本的清查和整理工作ꎬ导致本底情况不清ꎬ尤其是黄威廉㊁屠玉麟㊁杨龙教授退休后ꎬ植物标本室处于停顿状态ꎮ2.2机遇与创新2014年年底ꎬ植物标本室搬入花溪大学城贵州师范大学新校区理科综合实验楼ꎮ植物标本室保存条件得以改善ꎬ存储面积得以扩大ꎬ但依然本底不清ꎮ2016年ꎬ应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研究所植物标本馆的邀请ꎬ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植物标本室正式加入国家标本资源共享平台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CVH)ꎮ在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领导的指导下ꎬ计划盘活本植物标本室的库存㊁摸清标本室的本底ꎮ由于多年的闲置以及对库存状况不清ꎬ导致植物标本数字化工作量较大ꎬ任务艰巨ꎮ在中国301增刊1向刚等:贵州师范大学植物标本室的历史与沿革科学院北京植物所植物标本馆领导以及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关心下ꎬ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的植物标本数字化及共享团队于2017年6月成立ꎬ并开始奋力工作ꎮ历经两年多的时间ꎬ全面清查㊁整理㊁数字化了库存植物标本ꎮ最终数字化12000余份植物标本ꎬ对其中5000余份植物标本进行了修复或增补采集记录信息ꎬ最后向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CVH提供了10044份信息齐全的植物标本ꎮ通过此次植物标本数字化工作ꎬ彻底摸清了我院植物标本的家底ꎬ盘活了标本室的库存ꎬ使得老一辈植物地理学家黄威廉㊁屠玉麟㊁杨龙㊁王培善㊁方世昭等老先生60余年的科研成果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图版Ⅳ)ꎮ通过植物标本的数字化工作ꎬ挖掘整理出老一辈精彩的植物标本采集史和学术故事ꎬ在标本中发现了吴征镒院士㊁洪德元院士㊁汤彦承㊁张宏达㊁李恒㊁郑勉㊁曹子余等著名植物学家的墨宝ꎮ同时ꎬ通过植物标本数字化工作的开展ꎬ3年来ꎬ培养了300多名地理科学㊁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管理㊁环境科学㊁自然地理等专业本科生㊁研究生植物标本采集㊁制作㊁鉴定及数字化的技能ꎮ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植物标本室在国家标本资源共享平台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焕发新机ꎮ3㊀植物标本室的展望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植物标本室里的每一份植物标本都有一个精彩的故事ꎬ每一份标本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ꎮ贵州师范大学2013年获批 地理学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ꎬ2014年招收首批博士研究生ꎬ2016年开始招收植物地理学博士研究生ꎮ进入新时代的植物标本室ꎬ已经成为植物地理学硕士研究生㊁博士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基地ꎮ2019年12月ꎬ贵州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 专业成功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ꎮ同年ꎬ以地理学为引领学科的 喀斯特生态环境学科群 (黔教科研发[2019]125号)获批贵州省世界一流学科群ꎮ作为 喀斯特山地生态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的重要组成部分ꎬ我院植物标本室的发展进入了全新时期ꎬ重新焕发出生机ꎬ成为贵州科学事业发展的重要基地ꎮ致敬㊀2021年11月25日ꎬ著名植物地理学家㊁植物分类学家黄威廉教授ꎬ因病医治无效ꎬ在贵阳驾鹤西去ꎬ与世长辞ꎬ享年97岁ꎮ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ꎬ谨以此文深切缅怀我们敬重的黄威廉老先生ꎮ参考文献:黄威廉ꎬ2016.相宝留云 一名台湾省籍老教授的杂感随忆[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责任编辑㊀李㊀莉)401广㊀西㊀植㊀物42卷。
国家果树种质左家山葡萄圃 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平台-山葡萄种质资
![国家果树种质左家山葡萄圃 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平台-山葡萄种质资](https://img.taocdn.com/s3/m/ee58cb73561252d380eb6ecf.png)
北/ l = _ 厂 择省 、 I ) < 及 俄 斯 远 东 地 L l J 葡萄种质 资源. 1 0 0 余份 ,足 当 , 』 l { } 界 上 保 山葡 萄 种 质 资 源
份数最 多的种顺 资源 删 。资源 顷,建设有玻 璃温室 、联栋塑 料人棚 、f 『 1 问工 作
国 家 果 树 种 质 左 家 山 葡 萄 圃 国家农作 物种 质 资源 平 台一 山葡 萄 种质 资源 子平 台
山葡萄资源 圃始 缱 】 1 9 } { } { 午 ,2 0 0 2 午{ 7 ’ 建成 罔家 果树种 质 在家 L 【 j 葡 萄,依托 位为 中同农
业 科 学 院 特 产 研 究所 , 佗 ] 卉 林 省 林 巾 左 家镇 。 { 要 承 同 有科 技 基 础 性 工 作 , 包括 山 葡 萄 等野 , 卜果 树 种 顷 资源 的 收 集 、 仃、 、鉴定、 价币 l 1 共 享 利J H 研 究。 F I n 资源 嘲保 存 中 同
、
道 路 系 统 、 防护 … 栏 、 供 水 干 u 排 滞 系统 等 础 设 施 。2 0 l 1 年 ,以I J J 葡 萄 资源 圃 为 依托 建 成
家 农 作 物 种 质 资 源 二 、 ~ J l J 葡 绚 种 质 资 源 、 l ‘ 台 。 该 俞 的 建 , 进 一 步 加 强 J 我 同 I I 1 葡 确种 顷资源j 瞍 价 、 优 种 质 资 源 发 利 川 种 质 创 新 等 方 的研 宄 ,同 时 也 为种 顷 资源 ‘ 抛 供 J 一 拿 的 服 务 ( 联 系 电 晒:0 4 _ { J 一 8 l 9 l 9 8 7 0 )
国 家 农 作 物 种 质 资 源 平 台
山 葡 萄 种 质 资 源 子 平 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植物种质资源共享平台
项目年度总结交流会在厦门召开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主办,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承办的国家植物种质资源共享平台项目年度总结交流会,2008年3月14-16日在厦门召开。
科技部农村科技司许增泰处长,农业部科教司陈彦宾处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刘旭副院长、科技局李建萍处长,作物科学研究所万建民所长、王述民副所长,茶叶研究所江用文副所长,草原研究所王育青副所长,福建省科技厅郭运孝处长、农业厅程书田处长、农科院刘波副院长,以及来自全国91个单位的258位代表出席了会议。
许增泰处长充分肯定了项目在植物种质资源政策法规、规范标准、资源保护、整理整合、信息共享、实物共享和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所取得的重大进展和显著成效,对项目2008年的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
陈彦宾处长对项目工作表示满意,强调要进一步加强交流和协作,取得更大的成绩。
刘旭副院长要求各子项目进一步加强管理,全面总结平台工作,加强交流,填平补齐,整体推进国家植物种质资源共享平台建设。
万建民所长代表项目主持单位感谢科技部、农业部的长期支持,感谢项目参建单位和专家的辛勤工作和无私奉献,表示作物科学所将认真组织好项目的实施与管理,圆满完成项目任务。
王述民研究员代表项目组汇报了项目年度进展和下一步工作安排,曹永生、江用文和王育青研究员分别汇报了农作物种质资源平台、多年生和无性繁殖作物种质资源平台、牧草种质资源平台建设的进展和成效,各参建单位分别汇报了各自任务完成情况和中国农作物种质资源多
样性图谱编制进展,并就项目有关问题进行了热烈的研讨。
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达到了预期效果。
国家植物种质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是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植物种质资源共享平台建设项目涵盖了农作物种质资源、多年生和无性繁殖作物种质资源、林木(含竹藤花卉)种质资源、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热带作物种质资源、重要野生植物种质资源及牧草植物种质资源。
该项目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主持,包括农业部、教育部、国家林业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中国科学院下属的331个参加单位,参加人员达2630人,其中高级职称93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