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与地球仪
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根据用途和制作材料的不同,地球仪可分为教学用地球仪、装饰用地球仪、礼品 用地球仪等。
如何使用地球仪
01
02
03
04
确定地理位置
通过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 可以确定任意地点的地理位置 。
了解地理现象
通过观察地球仪上的海洋、陆 地、山脉、河流等自然地理现 象,可以了解世界各地的自然 环境和地貌特征。
01
02
03
04
岩石圈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岩 石部分,包括地壳和地幔顶部 。
岩石圈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岩 石部分,包括地壳和地幔顶部 。
岩石圈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岩 石部分,包括地壳和地幔顶部 。
岩石圈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岩 石部分,包括地壳和地幔顶部 。
THANK YOU
感谢聆听
极昼极夜
在地球两极地区,由于地球公转 导致极昼和极夜现象交替出现。
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变化,昼夜长短也会发生变化,如夏至日北半球昼长夜短, 冬至日则相反。
太阳高度角变化
太阳高度角是指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随着季节的变化,太阳高度角也会发生 变化,如在夏季,太阳高度角较大,而在冬季则较小。这种变化会影响地表获得太阳辐
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 和地球仪
目
CONTENCT
录
• 地球概述 • 地球仪简介 • 经纬网与地理坐标 • 地球的运动与产生的现象 • 地球的圈层结构
01
地球概述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地球的形状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 的不规则球体。
地球的大小
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最 大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约5.1 亿平方千米。
射能的多少,从而影响气温的高低。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附反思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附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和结构,知道地球仪的定义和作用。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他们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3. 引导学生认识地球仪上的重要要素,如经纬线、国家和地区等,培养学生运用地球仪进行地理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图片,了解地球的椭圆形形状,认识地球的五大洲、四大洋等地理特征。
2. 地球仪的定义和作用:学生学习地球仪的概念,了解地球仪在地理学习和导航等方面的应用。
3. 地球仪上的重要要素:学生学会识别地球仪上的经纬线、国家和地区等要素,掌握如何使用地球仪进行地理探究。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地球的形状和结构,了解地球仪的定义和作用,认识地球仪上的重要要素。
2. 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使用地球仪进行地理探究,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形状和结构,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地球仪的实物和图片,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地球仪的定义和作用。
3. 采用分组讨论法,让学生合作探究地球仪上的重要要素,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4.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地球仪,培养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仪的实物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球仪,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地球的形状和结构:教师讲解地球的椭圆形形状,介绍地球的五大洲、四大洋等地理特征。
3. 介绍地球仪的定义和作用:教师讲解地球仪的概念,阐述地球仪在地理学习和导航等方面的应用。
4. 认识地球仪上的重要要素: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认识经纬线、国家和地区等要素。
5.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合作,使用地球仪进行地理探究,教师巡回指导。
6. 总结与反思: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总结。
附: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我对教学进行了反思,认为学生在学习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地球仪的定义和作用方面掌握较好,但在识别地球仪上的重要要素方面仍需加强。
七年级地理地球和地球仪
利用地球仪上的时区标示,模拟不同地区的时间差异,解释时区的概念。
演示气候带
通过在地球仪上标注不同气候带,演示全球气候的分布和特点。
测量距离
利用地球仪上的比例尺,学习测量地球上两点之间的实际距离。
观察经纬线
通过观察地球仪上的经纬线,学习经纬线的定义、特点以及作用。
观察地貌特征
通过观察地球仪上的地貌特征,了解不同地区的地形地貌特点。
感谢您的观看。
古代对地球的认识
地球的探索历程
地理大发现时代
15-17世纪,随着欧洲航海家的探险活动,人们逐渐认识到地球是球形的,并开始了解世界各地的地理和文化。
科学考察与探险
19世纪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家们开始进行更深入的科学考察和探险活动,如南极科考、深海探测等。
最早的地球仪
据记载,最早的地球仪是由古希腊学者克罗狄斯·托勒密于公元2世纪制作的,它是一个小型、简陋的地球模型,主要用于教学和学术研究。
了解地形地貌
地球仪上通常会标注各个国家和城市的位置,有助于了解不同地区的行政划分。
探索国家、城市等行政区域
通过观察地球仪上的经度,可以了解不同地区的时区差异,学习时差的计算方法。
学习时区
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03
CHAPTER
地球和地球仪的应用
地球仪是制作地图的基础,通过它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形态、大小、赤道、两极等数据,进而绘制各种地图。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的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将地球分为南、北两半球;两极则是地球的最南端和最北端,经线连接两极,将地球分为东、西两半球。
总结词
赤道是地球表面的一个假想圆圈,也是最大的纬线圈,其纬度为0°。赤道将地球分为南半球和北半球,并作为地球上温度和气候的重要分界线。两极是地球的最南端和最北端,分别对应于南极和北极。经线是连接两极的大圆圈,其与赤道垂直,将地球分为东半球和西半球。
图文详解1 地球与地球仪
图文详解 地球与地球仪部分的内容 ▲图文详解一(地球仪上的要素)人类为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地球,模仿地球制作成地球仪。
(见图1)地球的中心是地心,地球上过地心最大的圆是赤道,它将地球分成相等的两部分。
赤道平面穿过地心(见图2)。
在地球仪上有个轴是地球的假想轴,叫做地轴,地轴穿过地心,北端与地表的交点为北极点,南端与地表的交点是南极点(见图3)。
地轴与赤道平面的关系是都穿过地心且相互垂直。
如果把地球看做一个绝对的球体的话,赤道距离南北两极相等,是一个大圆。
(见图4)观察地球仪时我们会发现有许多横着和竖着的线,它们分别是经线和纬线,是用来进行定位的。
▲图文详解二(经线与纬线)纬线:我们把地球上与赤道平行的圈叫做纬线(纬线圈)。
图2-1是有透视的图,没有透视的图有可能会这样(见图2-2)。
请问纬线是什么形的? 答案:圆。
请问纬线有多少条? 答案:无数条。
纬线中最特殊的是谁?为什么? 赤道,因为它是最长的纬线。
纬线的方向:东西向。
纬线的长短都是一样的吗? 不是。
赤道最长(为4万千米),其余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到极点缩小到0。
纬线长度的计算某点所在的纬线,纬度为α,在图1中为该点与地心的连线与赤道面的夹角。
某点所在的纬线长在计算的时候,需要知道该纬线圈的半径,如图1中的MN 的长度,过图1中的N 点,垂直于赤道,与赤道相交于点P ,由于MN ∥OP,MN ⊥OP,NP ⊥OP,MNOP 为平行四边形,MN 与OP 等长,在直角三角形NOP 中,OP 的长为ON ·COS α, ON=OQ,均为地球半径的长。
地球某纬线的长=2π×地球半径×COS α 赤道的长=2π×地球半径总结:地球上某纬线的长=赤道的长×COS α你也试一试 根据图2-4,完成下列问题,(1)A 点纬线圈半径与赤道半径之比为 , 60°N 的纬线圈长度与赤道长度之比为 。
地球和地球仪知识点总结
地球和地球仪知识点总结地球是我们所居住的行星,是太阳系中唯一已知存在生命的星球。
在地球的长期演化过程中,形成了许多特点和特征。
地球仪是一种用来显示地球表面特征和地理信息的工具。
下面是地球和地球仪的一些知识点总结。
地球的结构:地球由内核、外核、地幔和地壳四个主要部分组成。
内核主要是由固态铁和镍组成,外核是由液态铁和镍组成。
地幔是厚达2900公里的岩石层,地壳则是固态的岩石层,包裹在地幔外部。
地球的特征和特点:1.地球是独立的行星,以自转和公转的方式绕着太阳运行。
2.地球是水和陆地的组合,陆地占地球表面积的约30%,而水覆盖了剩余的70%。
3.地球具有大气层,由氧气、氮气和其他气体组成,为生物提供了氧气,并保护地球表面免受宇宙射线和陨石的伤害。
4.地球具有自然界中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最深的海洋(马里亚纳海沟)和最长的河流(尼罗河)。
5.地球有四个季节:春天、夏天、秋天和冬天,这是由地球公转和倾斜造成的。
地球仪的结构和功能:1.地球仪通常由一个立体投影仪和一个呈球状的地球模型组成,地球模型的表面上标有各种地理信息,如国家、河流、山脉等。
2.地球仪可以用来展示地球的地理特征、地形和陆地分布,以及各种地理现象,如地震、火山喷发等。
3.地球仪可以用于教学和学习,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结构、地理位置和地理现象。
4.地球仪也可以用来计算和测量地理数据,如距离、方位和地图比例尺等。
地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1.大气污染是地球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包括空气中的废气排放、工业化活动和交通运输造成的空气污染。
减少污染、促进清洁能源的使用是保护地球的关键措施之一2.土地退化也是一个重要问题,包括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和森林砍伐等。
采取措施保护土地和植被是保护地球的必要条件。
3.水资源管理是保护地球的另一个关键因素,包括保护和监测水质、水源保护和合理使用水资源。
4.可持续发展是地球保护的综合性策略,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的平衡发展。
地球和地球仪知识点总结
地球和地球仪知识点总结地球知识点:位置与特征:地球是距离太阳约1.5亿公里的第三颗行星,是人类已知的唯一孕育和支持生命的天体。
它的表面大约29.2%由大陆和岛屿组成的陆地构成,剩余的70.8%则被海洋、海湾和其他水体覆盖。
地球的大气主要由氮和氧组成,其气候和温度受到温室气体的调节。
运动与结构: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大约需要365.25天,同时自身也在进行自转,自转周期在日面赤道带约23小时56分,两极区约为24小时。
地球的外层由几个刚性构造板块组成,它们在长时间内迁移,而内部则保持活跃。
此外,地球还有一颗天然卫星——月球,它们之间的引力相互作用引起潮汐现象。
地球的方向与时区:从立体上看,地球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从平面上看,北半球为逆时针旋转,南半球为顺时针旋转。
地球被划分为东西十二时区,以本初子午线为交界地,其中北京位于东八区。
地球仪知识点:种类与组成:地球仪主要有磁悬浮地球仪、机械地球仪和数字地球仪三种类型。
它主要由地球球体、地球仪支架、地球仪底座和地球仪配件等组成。
地球球体通常由塑料或树脂材料制成,表面贴有地图和地理信息;支架用来支撑球体并使其能够自由旋转和倾斜;底座则用来固定支架,使地球仪能够稳固地放置在桌面上。
地球仪的用途:地球仪能够直观地展示地球的形状、大小、表面特征以及地球的运动规律。
通过观察地球仪,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地理位置、时区分布、气候特点以及不同地形和海洋的分布情况。
此外,地球仪还是地理教学的重要工具,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
综上所述,地球和地球仪在地理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对这两个知识点的学习和理解,人们可以更深入地认识地球的特征和运动规律,并借助地球仪这一工具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
1.2.1地球和地球仪(教案)七年级地理(人教版2024)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教师:展示地球表面积、平均半径、赤道周长的数据,并出示“地球大小歌”帮助学生记忆。
学生:认真背诵,记忆地球大小的数据。
【设计意图】通过歌谣帮助学生记忆,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小组活动:用你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做比较,感受地球的大小。
(1)地球表面积约等于 729亿个足球场。
赤道周长约等于客机飞行50 个小时的距离。
(2)观看视频,感受地球在宇宙中的大小。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对比,感受地球的庞大;通过观看视频,感受地球在宇宙的渺小。
3.探究学习:地球仪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地球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用途?
学生:阅读课本后回答: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
观察:认识地球仪上的点的线。
①地轴是从地球内部穿过地心的假象的轴。
地球和地球仪知识点总结地球与地球仪知识点梳理
地球和地球仪知识点总结地球与地球仪知识点梳理地球是我们身处的星球,也是太阳系中离太阳最近的行星。
以下是关于地球的一些知识点:1. 地球的结构:地球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是最外层的固体岩石层,地幔是中间层,地核则是最内层,由铁和镍组成。
2. 地球的形状:地球并非完全是球形的,它稍微扁平,呈现出一个略微椭圆的形状,这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引起的离心力所致。
3. 地球的大小:地球的直径约为12,742公里,赤道周长约为40,075公里,地球体积约为1.08万亿立方千米。
4. 地球的运动:地球有两种主要的运动,包括自转和公转。
地球每24小时自转一圈,这是我们所感受到的日夜交替的原因。
地球每365.25天绕太阳公转一圈,这是一年的长短。
5. 地球的大气层:地球被一层称为大气层的气体包围着。
地球的大气层由不同气体组成,包括氮气、氧气、水蒸气等。
它对地球表面的生物和气候起着关键作用。
地球仪是一种模拟地球的球体模型,用来展示地球的各种地理信息和天体运动。
以下是关于地球仪的一些知识点:1. 地球仪的种类:地球仪可以分为物理地球仪和政治地球仪两种主要类型。
物理地球仪展示地球的地理特征,如山脉、河流和海洋等。
政治地球仪则展示地球的行政区划和国家边界等政治信息。
2. 地球仪的构造:地球仪由一个球体、一个底座和一个支架组成。
球体上绘制有地球的地理图像,底座则用来稳定地球仪,支架则用来支撑地球仪使其可以旋转。
3. 地球仪的功能:地球仪可以用来展示地球的各种地理信息,如地形、气候、人口分布等。
它还可以用来演示地球的运动,如自转、公转和倾斜等。
此外,地球仪还可以用来测量距离和方位。
4. 地球仪的使用:使用地球仪时,可以通过旋转地球仪来观察各个地区的地理特征。
借助地球仪上的刻度,可以测量距离和方位。
此外,还可以通过地球仪来演示地球的运动,以及解释一些地理和天文现象。
总而言之,地球是我们身处的星球,具有复杂的结构和运动。
《地球和地球仪》 知识清单
《地球和地球仪》知识清单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形状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古代人们凭直觉认为“天圆地方”,后来根据太阳、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是个球体。
直到1519 1522 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20 世纪,人类进入太空,从太空中拍摄到的地球照片,更直观地证明了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大小地球的平均半径约为 6371 千米,赤道周长约为 4 万千米,表面积约为 51 亿平方千米。
二、地球仪1、定义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的地球的模型。
2、地轴地轴是地球自转所围绕的假想轴,地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3、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叫两极。
其中,对着北极星方向的点叫北极,它是地球的最北端;与北极对应的点叫南极,是地球的最南端。
4、纬线和纬度(1)纬线在地球仪上,与南、北极距离相等的大圆圈,叫赤道。
所有与赤道平行的圆圈叫纬线。
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纬度纬度的划分是以赤道为界,向北向南各分 90°,赤道以北是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是南纬,用“S”表示。
5、经线和经度(1)经线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线,叫经线,也叫子午线。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2)经度经度的划分是以本初子午线为界,向东向西各分 180°,本初子午线以东是东经,用“E”表示;本初子午线以西是西经,用“W”表示。
6、重要的纬线和经线(1)重要的纬线0°纬线(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235°纬线是回归线,是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665°纬线是极圈,是温带和寒带的分界线。
(2)重要的经线0°经线(本初子午线),是东西经度的分界线;180°经线,大致与国际日期变更线重合。
7、经纬网在地球仪或地图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就构成了经纬网。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附反思
一、教案主题:《地球和地球仪》教案附反思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和结构,知道地球仪的定义和作用。
2. 培养学生使用地球仪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
3. 通过地球仪的使用,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地球上的地理位置、地形等知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地球仪的定义和作用,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难点:地球仪上的经纬线、国家和地区名称的识别。
四、教学准备:1. 地球仪模型2. 教学PPT3. 地图4. 彩笔、直尺等绘图工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出示地球仪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的形状和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有什么作用呢?”2. 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和结构,知道地球仪的定义和作用。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课堂讲解教师结合PPT,详细讲解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如如何识别经纬线、如何查找国家和地区名称等。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
4.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地球仪操作实践,尝试识别经纬线、国家和地区名称。
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5. 课堂小结6. 作业布置学生完成PPT上的练习题,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7.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拓展: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地球和地球仪的知识,可以组织一次户外活动,如校园地形调查或地球仪制作比赛。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并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七、教学评价:本节课的评价主要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部分。
过程性评价主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终结性评价则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练习来评估学生对地球仪知识掌握的程度。
八、教学建议: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调整教学策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适当降低学习难度,给予更多的时间和帮助;对于学习优秀的学生,可以适当增加拓展内容,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地球和地球仪》课件
伟大 实践
③麦哲伦环球航行
新课讲解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20世纪,人类进入 了太空,从太空观 察地球,并且从人 造卫星上拍摄了地 球的照片,确证地 球是一个球体。
不要 动哦
④地球卫星照片
新课讲解
地球的大小
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新课讲解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新课讲解 四、经线和经度
本初子午线:经度是0°,经度起始线。
格林尼治0°经线
新课讲解 四、经线和经度
经线 概念: 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
并垂直于纬线的线(子午线) 形状: 半个圆圈
数量: 无数条 长度: 相等 方向: 南北 各经线之间的关系: 相交于南北极点
新课讲解 四、经线和经度
经度 范围: 0°-- 180 ° 分布:从本初子午线向东西
赤道把地球分为 南、北两个半球
作业布置
1. 完成配套地理填充图册 2.理解记忆经纬线的特点
西半球: 20°W--180°--160°E 20°W以西、160°E以东
西半球
东半球
东西半球划分
新课讲解 五、利用经纬网定位
经纬网:在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成的网。
航海 航空 交通 军事 气象
利用经纬网定位
活动
利用经纬网定位
0º
伦敦
51ºN
74ºW
40ºN
纽约
地名 上海 伦敦 纽约
经度 121ºE
猜想
①天圆地方
新课讲解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逻辑 推理
后来人们根据太阳、 月亮的形状,推测 地球也是个球体, 于是就有了“地球” 的概念。
1.2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地球第二节地球与地球仪教学设计(3课时)一、课程标准1.结合科学故事、史实材料等,说出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使用数据、类比等方式描述地球的大小。
2.观察地球仪,学会如何用简易材料制作地球仪模型。
3.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和纬线,说出经度和纬度的分布规律;用经纬度描述某一地理事物或现象所在地的位置。
4.在地球仪上识别两极、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等,说出划分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依据。
二、教材分析地球与地球仪这节课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仪、经线和经度、纬线和纬度、利用经纬网定位这四部分进行学习。
通过介绍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再学习地球仪上的经纬线和经纬度,更加有利于学生理解如何利用经纬网进行定位。
三、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地球和地球仪的了解较少,在学习经纬线和经纬度的内容时会比较抽象,学生也许不太能靠空间想象去理解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规律,因此通过经纬网定位这一部分内容会有点偏难,需要通过要求学生画出经纬网来认识经纬线和经纬度的一般规律,培养学生的画图和析图能力,学会通过读图学习地理知识。
四、教学目标1.区域认知:通过阅读图片、资料,让学生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描述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通过展示地球模型——地球仪的制作过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地球的形状,并认识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2.综合思维:通过展示经线和经度、纬线和纬度的图片,让学生描述经线和经度、纬线和纬度的一般规律;通过生活中的举例,让学生说出经纬网的定位方法。
3.人地协调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对地球的形状有更深入的认识,了解我们生活在地球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感;为了更方便的研究地球和生活,人类制作了地球仪并利用经纬网定位,让学生意识到人类如何与地球和谐相处。
五、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形状及其认识过程;地球的大小;经纬线和经纬度的规律;利用经纬网定位。
2.难点:经纬线和经纬度的一般规律;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依据;经纬度位置的判断。
地球和地球仪概念
地球和地球仪概念
地球和地球仪是两个概念,分别指实际的行星和其模型。
以下是对这两个概念的简要解释:
1.地球:
•定义: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位于离太阳第三近的位置,也是唯一有已知生命存在的行星。
•特征:地球是一个球形的天体,拥有固体地壳、液态水、大气层等多样的地质和气象特征。
•运动:地球旋转自转一周约24小时,公转绕太阳一周约365.25天。
2.地球仪:
•定义: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通常用于教学、科学研究和导航等目的,以便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地理结构和地球表面的特
征。
•特征:地球仪通常是一个球体,其表面上标有经线和纬线,用来表示地球上的经度和纬度。
地球仪还常常配有旋转轴,
可以模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用途:地球仪被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用于解释地理、地球科学、天文学等概念。
它也是导航、地图制作和飞行计划等领
域的重要工具。
虽然地球仪是对地球的模型,但它并不能完全还原地球的真实情况。
地球仪通常是缩小的,因为真实的地球直径为约12,742千米,而标准地球仪通常
只有数十厘米至一米左右的尺寸。
地球仪还可能采用等距地图投影等方式来解决地图上的形变问题。
第一章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教案(表格式)2022版的课程标准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2.通过图片等直观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形状以及大小。
3.通过教具和教师讲述帮助学生掌握地球仪的相关知识。
探究一
设计意图:
1.通过小组讨论提升学生的归纳能力与对教材的理解,认识到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知过程漫长而曲折。
活动一
设计意图:
2.通过教师讲授、图片等教具的使用帮助学生理解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并且在完成活动题时,通过与学校中熟悉事物的比较,更直观的感受地球的大小。
环
节
探究一: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知过程
(新授)在古代,人类对于地球形状的认识一直是猜测论证,直到20世纪,人类进入太空,从地球以外的太空观察到了地球,才第一次认识到了地球的真面貌,可以说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பைடு நூலகம்组讨论)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过程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分别都达到了什么认知水平?
活动一
1.展示地球的大小示意图,描述地球的大小,解释极半径和赤道半径。
2.感受地球的大小,描述地球的形状。
极半径6357km 赤道半径6378km
平均6371km 可见地球是个两极稍窄,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3.让学生自主完成课本活动题2
活动二
展示地球仪,向学生说明地球如此庞大,要研究其全貌只能借助模型-地球仪。
2.“区域认知”中的“建立地理空间观念”,具体对应的内容是:“能够说出地球在宇宙环境中的位置、地球的大小,初步建立科学的宇宙观”
内容与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内容分析
本课是统编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材第一章第一节的第一、第二小标题,本课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导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并能够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第二部分主要是引导学生了解地球仪及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能够学会观察和使用地球仪,建立基本的地理认识并培养学生的空间感。
地球和地球仪知识总结
地球和地球仪知识总结球是我们可知的宇宙中唯一的行星,也是我们居住的唯一星球,它也是一颗被称为“蓝色星球”的珍贵星球。
它拥有独特的外形,非常戏剧性的宇宙景观,以及物质生命的活动。
地球的研究和认识引起了人们的浓厚兴趣,由此产生了一种有用的仪器,叫做地球仪。
地球仪是一种用来研究地球形状、大小、运动轨道和检测人类活动的仪器。
地球仪是一种通过旋转显示地球模型而发明的仪器,它是以地球真实位置、形状和大小为基础的。
它是用来研究地球大小、形状、运动轨道等地球学知识的仪器。
它可以模拟地球的轨道运动和日夜变换,也可以显示地球上的物理地理、人文地理、气象状况和各种人类活动状况。
地球仪可以分为两类:球形地球仪和椭圆形地球仪。
球形地球仪是以球形模型来模拟地球的轨道,其上有两个轴向的滚轮,可以模拟地球的旋转和公转运动。
椭圆形地球仪由多个移动的椭圆盘组成,能够模拟地球公转与自转,这些椭圆盘模拟地球轨道运动,反映地球的太阳能量、气象状况等不同季节的变化。
地球仪具有许多优点。
它可以实现实时监测,可以监测地球的轨道、大小、形状和海洋潮汐的变化,还可以观测地球表面上的物质运动,并可以研究地球上的大气层、地球表面温度、海拔、人文地理、物理地理和气象状况等。
此外,地球仪还可以被用来测量地球表面的距离、角度和海拔,以及地球仪上记录的历史地理记载。
地球仪还可以用来观察和模拟地球上的各种人类活动,例如城市发展、干旱和水灾、森林变化和生态环境破坏等。
通过地球仪,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地球的变化,从而更有效地应对环境挑战和可持续发展。
总而言之,地球仪是用来研究地球的珍贵仪器,人们通过它研究地球形状、大小、运动轨道和各种人类活动,它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地球,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信息。
地球和地球仪知识点
地球和地球仪知识点地球是我们居住的家园,也是人类探索的起点,对于我们来说,了解地球的基本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地球和地球仪的常见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我们所处的这颗行星。
1. 地球的结构地球是一个由不同层次组成的球体。
它的核心由铁和镍构成,温度非常高,达到数千度。
核心外面是地球的外核,由液态金属组成。
再往外是地球的内核,由固态金属组成。
地核外面是地球的地幔,主要由岩石和矿物质构成。
最外面是地壳,这是我们所在的地方,地壳主要由岩石和土壤构成。
2. 地球的形状地球并非完全是一个规则的球体,而是略呈扁球形。
这是由于地球的自转造成的,地球的自转给地球带来了离心力,使得赤道处的半径相对较长,而极地处相对较短,从而形成了扁球形。
3. 地球的大小地球的平均半径约为6371公里,这是一个相对较小的数字。
地球的表面积约为510万平方公里。
地球的体积约为1.08万亿立方公里。
尽管地球并非宇宙中最大的行星,但对于人类来说,地球的规模仍然是巨大的。
4. 地球的运动地球有两种基本运动:自转和公转。
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轴线旋转一周的运动,它导致了昼夜的交替和季节的变化。
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迹,这决定了一年之中不同季节的出现。
5. 地球仪的作用地球仪是一种用来展示地球形状和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工具。
它通常由一个金属球和若干个固定在球上不同位置的环组成。
地球仪的使用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形态、地理位置和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关系。
6. 如何使用地球仪使用地球仪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球上不同国家和城市的位置,以及它们之间的距离和方位关系。
通过转动地球仪,我们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并比较不同地理特征所处的位置。
此外,地球仪还可以用于教学和学习,有助于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地理概念。
7. 地球环境保护最后,作为地球的居民,我们有责任保护和维护地球的环境。
全球气候变化、严重的空气和水污染以及物种灭绝等问题正在威胁着地球的生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