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内河水运发展情况介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内河水运发展情况介绍

一、内河水运基础设施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诗经·国风·周南·汉广》

(一)基础设施介绍

我国内河航运历史悠久,《诗经》中有多处关于河流交通的记载。《汉广》中记载一位年轻的樵夫爱慕在汉水中游泳的姑娘,却因河流太宽而无法追求的悲伤爱情故事。其中,“汉之广矣”和“江之永矣”说的都是汉江太长太宽了,游不过去,小舟也无法到达。这就说明,在遥远的周朝时期,水运在民间已经出现。水运的基础设施,如航道和港口等,也已经出现。

1.航道

船舶及排筏可以通达的水面范围都是通航水域,通航水域、助航设施和水域条件组成了航道。简单来说,航道就是可以供船舶安全通过的水路。

广义上必须把航道理解为水道或河道整体,它可以不包括堤防和整个河漫滩,但不能不包括常遇洪水位线以下的基本河槽或者是中高潮位以下的沿海水域。

航道从狭义上理解等同于“航槽”。因为航道应当有尺度标准和设标界限,航道位置可以随河床演变或水位变动而随时移动,航道尺度也会随水位变化和施工情况适当调整。除了运河、通航渠道和某些水网地区的航道以外,航道宽度总是小于河槽的宽度。在天然河流、湖泊、水库内,航道的设定范围总是只占水面宽度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用航标标示出的可供船舶航行利用的这一部分水域,受到客观自然条件的制约。在自然条件下,不同水位期能供船舶安全通航的那一部分水域,既有尺度要求,也有水流速度的要求。在某些特定的航段内,还受到过河建筑物如桥梁、过江管道、缆线的限制。因此,狭义的航道是一个在三维空间尺度上既有要求又有限制的通道。

2.航道的历史

中国是世界上较早利用水运的国家之一。相传在大禹时已“导四渎而为贡道”,开始利用天然河流作为航道。隋炀帝时期大幅扩修的京杭大运河将国内五大水系连接起来,贯穿南北,实现了内河运输的一次大突破。截至2016年,我国内河水运约有13万公里的通航里程,涵盖了长江航道、珠江航道、淮河航道、黑龙江航道和松辽航道等。

其中长江水系与淮河水系之间以京杭运河相沟通,从而构成了三个相对独立的内河航道系统。多年来,我国以长江、珠江、京杭运河等高等级航道为重点,进行了大规模的航道整治与建设,使全国1000吨级以上航道里程超过了8000公里,300吨级以上航道里程达2.3万公里,带动了船舶、港口等相关要素的发展。随着运输事业的发展,水运要求各个水系的航道相互沟通,连接成网,如美国已形成以密西西比河为主干的航道网,西欧已形成以莱茵河为主干的航道网,苏联欧洲部分已形成以伏尔加河为主干的航道网。航道网的建设大大促进了当地运输和生产的发展。

3.港口的历史

港口是内河与陆地相接的场所,供船舶停靠、人员上下和货物装卸。最原始的港口是天然港口,有天然掩护的海湾、水湾、河口等场所供船舶停泊。随着商业和航运业的发展,天然港口已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需根据船舶吨位和运输能力进行扩建,以更好地满足运输船只的停靠和运行。19世纪初出现了以蒸汽机为动力的船舶,于是船舶的吨位、尺度和吃水日益增大,为建造人工深水港池和进港航道,需要采用挖泥机具,从而出现了现代港口工程。陆上交通尤其是铁路运输将大量货物运抵和运离港口,大大促进了港口建设的发展。

中国港口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代《诗经》《楚辞》中均有泛舟、竹排往来的记载,这里涉及的多是天然港口。因为居民交通出行需要而在良好的内河沿岸水流缓慢处建立渡口。此后,中国各朝代广泛开

辟了规模较大的港口,如汉代建立了广州港,既加强了同国外的贸易往来,也加强了中国东西南北的水运沟通交流。

(二)航道等级的发展历程

1.整顿秩序,步入正轨(1978~1991年)

航道建设主要依据航道尺度作为标准,包括航道深度、宽度、弯曲半径、断面系数以及水上净空和船闸尺度等。它应满足船舶航行安全方便和建设、运行经济的要求。航道尺度与船舶大小、水域的条件和货运量大小相关。船舶越大、运量越大则需要更大的航道尺度。一般应根据国家制定的通航标准选取航道尺度,以便使各地区各水系航道畅通和实现直达运输。为了协调船舶、航道、船闸和跨河建筑物的主要尺度,实现内河通航的标准化,促进航道网建设,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标准。在20世纪50~60年代,苏联使用7个等级内河航道,欧洲则将内河航道分成6个等级。美国对密西西比河和五大湖水系等也规定了相应的水深和船闸等标准。综合来看,航道水深和标准驳船吨位是内河航道分级的两种主要标准,我国采用驳船吨位方式划分内河航道等级。《全国天然、渠化河流及人工运河通航试行标准》于1963年发布后,根据驳船吨位50~3000吨划分出6个标准,分别列出了不同水域情况下的航道所需条件,以及船闸尺度和跨河建筑物的通航净空,并列出了各级航道通航水位的保证率标准。自1981年开始中国对原标准进行了修订。这一标准一直延续到1991年7月底有效。

2.确立标准,维护开发(1991~2004年)

1991年8月1日《内河通航标准GBJ139—90》施行,以驳船吨位差异为主建立了七级航道标准。此标准延续到2004年4月底有效。在维护开发这一阶段里,政府各相关部门极其重视航道维护和开发工作,大幅度提高航道运输量和运输效率。如京杭大运河徐扬段,通过良好的维护和开发,航道通航能力不断提高,货物运输量、船舶通过量、船舶吨位等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长江从1989年起,就对航道进行了高等级建设。新的整治和疏浚工艺开始应用,多利用自然特性进行施工,注重环保,浅滩淤积河段治理初见成效。治理结束后,不仅提高了通航能力,而且实现了年运货量从亿吨级向10亿吨级跨越。

图6-1 壮阔的西江航道

除了按照新的标准进行疏理整治,航道管理部门也需要经常测量航道,及时清理航道中的障碍物,保障航道的通畅。特别是按照新的标准,不同等级航道对通航水流的流量、流速、水深等一系列条件有详细的限制,而航道在通行一段时间后,会存在淤泥、废弃物堵塞航道的情况。因此,航道管理部门需要定期检查、清理航道,对航道辅助设施进行管理和妥善保养。以西江航道(见图6-1)为例,西江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