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复习课导学案 使用时间 0942 小组 姓名 评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三语文复习课导学案使用时间:09. 4. 2 小组:姓名评价

编制:李杏丽审核:党娜、高春梅分管行政:丁晓勤课题课内古诗词阅读复习

学习目标1、复习课内的四篇古诗内容

2、能做初步的赏析

重点、难点赏析古诗词中的关键字词句。

诗词赏析方法提示一、古诗词的外在:

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正面、侧面、反面)、抒情(直接、间接)、议论

②记叙、描写顺序:远—近大—小高—低俯—仰虚—实动—静人—国

③描写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实写、虚写

④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借代、对偶(常见于律诗的中间两联)夸张、反复、复沓、顶真、互文、设问

⑤语言风格:朴素、绮丽、清新、沉郁、豪放、活泼、直白、含蓄、婉约

⑥诗词体裁:古体诗(不讲究平仄、对仗,用韵自由,句式句数不拘)

近体诗(格律体:律、绝、词、曲)字数、句数、平仄、用韵都有严格规定

楚辞体:楚国屈原所创,运用楚地方言、声韵,具有浓厚的楚地色彩。代表作《离骚》,后人又称为“骚体”。(初中六册中无)乐府体:汉魏到唐五代乐府机关搜集保存而传下来的可配乐的歌辞。歌行体:乐府诗的一种变体。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行”的颇多。(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⑦诗词类别:边塞诗、送别诗、怀人诗、爱情诗、山水田园诗、咏物诗(写景诗、抒情诗、叙事诗、说理诗)

⑧写作手法:赋比兴、用典、线索、烘托、移情、以乐写哀(以哀写乐)

二、古诗词的内涵:挖掘关键字词所表达的含义,整句表达的意象含义,体会整首诗的意思、所抒发的感情。

使用说明1、认真阅读导学案,自主完成预习内容。

2、标好疑点、难点,准备讨论、展示。

教学流程直接导入自主学习、组内帮扶成果展示、组间交流反馈练习、展示点评总结课堂、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问题设计、知识要点(含分工)教师提示及知识点记录

一、直接导入

二、分工自主学习、成果展示

展示一:复习五言古诗《饮酒》(第 1 组)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文学常识我来说

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潜。一说名潜,字渊明。自号1、说常考的,重要的点,不求系统,记住要脱稿。

五柳先生,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九江市)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2、解说古诗大意和主旨

《饮酒》是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这首,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3、模拟中考题目我来出

参考题库:

①写诗人悠闲自得的一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②既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如果把“见”改成“望”好不好?为什么?

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聚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刻画了诗人自己悠闲自得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采菊,实际上是自我高洁的表现。写出了诗人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情。

改成“望”不好,“见”表现出诗人看到山不是有意为之,是无意中看见,把人与物融为一体;而“看”或“望”是有意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用“见”追求的是一种不用意而境与意融汇的完美的境界。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

④“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的人物描写有何关系?

诗句的表面意思是: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这两句是景物描写。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相与”指“成群”,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妨也“还”吧,我们仿佛又一次听到诗人在呼吁:“归去来兮,田园荒芜胡不归”?

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句写人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是悟理——飞鸟尚知还,人亦更知还,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出人应“归真返朴”。而这个“理”,正好为两句的“悠然”的行为提供了哲理基础。由此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水乳交融,互为表里。

⑤陶渊明的人生观和艺术追求可用《饮酒》中的诗句概括,这两句诗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在《归园田居(其三)》中道出以归隐而自豪的诗句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2、不是逐字逐句翻译哦,是理解性、描述性的讲解。

3、认真阅读方法提示,可从这些角度去尝试出题,也可找相关练习模仿、摘抄,也可用参考题库的内容。讲解时要有思路、理由,不可只追求统一答案。

4、每人写一篇,字数200字左右,有感而发即可。

以下要求同上

“采菊东篱下”是一俯,“悠然见南山”是一仰,在“采菊东篱下”这不经意之间抬起头来看南山,那秀丽的南山就是庐山,他家乡的庐山,一下就扑进了他的眼帘。所以这个“见”字用得非常好,苏东坡曾经说:如果把这个“见”南山改成“望”南山,则一片神气都索然矣。这种写法,古诗中常见,有些明明是作者自己看到的,却偏偏写成是景物自己撞上来的,变有意为无意,化有我为无我,例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句,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隐主观,显客观,极力忘我

朴厚,自然,率真,常常用“忘言”“忘怀”等词语来阻断对情理规律的探索和揭示,这或者就是诗歌回归自然的一种表现

◆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