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功能障碍的临床意义与对策

合集下载

重症病人的胃肠功能障碍页文档课件PPT

重症病人的胃肠功能障碍页文档课件PPT
保持呼吸道通畅
确保患者呼吸道畅通,避免因呕吐物或分泌物导致的窒息。
药物治疗
根据患者情况,遵医嘱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缓解胃肠不适症状。
营养支持
肠内营养
通过鼻饲或胃管等方式,提供患者所需的营养物质,维持身体正常代谢。
肠外营养
对于无法进食的患者,通过静脉输液的方式提供必要的营养物质,确保身体得 到足够的能量和养分。
详细描述
危重病患者长期卧床会导致肠道蠕动减慢,容易出现便秘和肠道菌群失调。治疗上需采取综合措施, 包括饮食调整、促进肠道蠕动和调节肠道菌群等。同时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并发症,如肠 梗阻、肠穿孔等。
THANKS
感谢观看
05
CATALOGUE
重症病人胃肠功能障碍的案例 分析
案例一: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胃肠功能障碍
总结词
病情严重、并发症多、治疗难度大
详细描述
重症急性胰腺炎常导致胰腺组织出血、坏死,引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和多器官功能衰竭。胃肠功能障碍是其中 的常见并发症,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等症状。治疗上需综合运用抗炎、抑制胃酸分泌、营养支持 等手段,同时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并发症。
04
CATALOGUE
重症病人胃肠功能障碍的预防 与护理
预防措施
保持清洁卫生
定期清洁病房和患者身体,减少感染风险。
合理饮食
根据患者情况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避免过度刺 激和不易消化的食物。
定期检查
定期对患者进行身体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 的胃肠问题。
护理方法
监测病情
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
重症病人常伴有内分泌和代谢紊乱, 如胰岛素抵抗、高血糖等,这些因素 也可能影响肠道功能。

重症患者胃肠功能障碍的诊断与处理

重症患者胃肠功能障碍的诊断与处理
精选ppt 18
三、胃肠道屏障功能障碍 (四)免疫屏障功能障碍
1. 肠道免疫相关性疾病 使肠道的免疫屏障作用减弱 2.继发性免疫缺陷 休克、烧伤、感染及创伤等因素可破 坏肠道免疫屏障
精选ppt 19
四、 分泌功能障碍
(一)外分泌功能障碍
各种原因引起的胃肠粘膜细胞数量减少和功能低下,使 胃液、肠液、黏液和抗体分泌减少,导致消化吸收和防御 功能障碍。
精选ppt 13
二、消化吸收不良
3.肠的淋巴和血液循环障碍 (1)淋巴发育不良、淋巴管阻塞性病变 淋巴循环障
碍,导致脂肪吸收不良,可见于小肠淋巴管扩张症、小肠 淋巴瘤
(2)肠粘膜缺血、瘀血 肠粘膜血供减少,造成吸收 障碍,如充血性心力衰竭、肝硬化晚期
精选ppt 14
三、胃肠道屏障功能障碍
肠道屏障由机械屏障、化学屏障、生物屏障、免疫屏障组 成
具有定植性、繁殖性、排他性以 防止外界菌侵入和定植;增强免 疫;营养作用 灭活病原微生物;润滑作用以保 护肠粘膜免受物理化学损伤
对粘膜表面的抗原具有摄取、处 理、呈递作用
15
三、胃肠道屏障功能障碍 (一)机械屏障功能障碍
1.非感染性炎症:缺血再灌注损伤、免疫性炎症 2.感染性炎症:长期幽门螺杆菌感染、细菌毒素、病毒
急性胃肠损伤(acute gastrointestinal injury, AGI) 是指由于重症患者急性疾病本身导致的胃肠道功能障碍。 本病不是独立的疾病,而是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的一 部分,包括急性胃粘膜病变(应激性溃疡)、麻痹性肠梗阻、 腹腔内高压(IAH)、腹腔间隔室综合症(ACS)等。
类别
组成
功能
机械屏障 生物屏障
肠粘膜上皮细胞、上皮细胞内侧面 的细胞连接、上皮基膜及上皮表面 的菌膜

肠道屏障功能分析开展临床意义

肠道屏障功能分析开展临床意义

肠道屏障功能分析开展临床意义郑佳扬(广州医科大)编著肠道是脏器中唯一腔道内有大量细菌滋生的器官,不仅是消化吸收器官,而且是集内分泌、免疫、屏障等功能为一体的重要器官。

生理条件下,肠道在消化、吸收各种营养物质的同时又能将细菌及其代谢产物抑制于肠道内,阻止细菌及毒素不侵入血液及组织中,不引起疾病,这有赖于肠道的屏障功能的完整。

当肠黏膜屏障损伤时,肠道中的微生物和内毒素等便可突破肠黏膜屏障,进入血液引起细菌内毒素移位,促进肠源性感染的发生,甚至发展为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症或多器官功能衰竭。

因此Carrico(1986年)等人提出“肠道是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启动器官”,Wilmore(1988年)也提出在创伤、手术后患者“肠道是应激的中心器官”。

近30年越来越多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证实了以上观点,并明确了肠屏障损害在多脏器功能衰竭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与患者预后息息相关。

所以说“肠道是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启动器官,而阻断肠源性感染是预防多脏器功能衰竭的重要途径“。

在美国,近年来平均每年由于肠屏障功能障碍引起的脓毒症和脓毒症相关的多脏器功能衰竭患者约为10万人,占多脏器功能衰竭总发生率的42%,在我国,2003~2006年平均每年由肠屏障功能障碍引起的多脏器功能衰竭占其总发生率的40.5%,病死率为67%(张淑文等;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7; 19: 2-6.)。

2012年,我国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的重症患者超过1000万,病死率是发达国家的1倍以上。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国外有学者提出肠道是多脏器功能衰竭的始动环节和核心器官。

现已明确,创伤、休克、大面积烧伤、严重感染等重大疾病可造成肠道缺血缺氧,导致肠道黏液、细菌、肠道淋巴液成分和肠粘膜紧密连接分子的改变,造成了肠道机械屏障、化学屏障、免疫屏障和生物屏障的损害,在此基础上,细菌和内毒素易位入血,造成过度的炎症反应和远隔脏器功能损害,其共同的病理生理路径为“肠屏障损害-过度炎症反应/肠源性感染-多脏器功能衰竭”。

胃肠功能障碍病人的营养支持

胃肠功能障碍病人的营养支持

胃肠功能障碍病人的营养支持【疾病及其营养代谢的特点】1.胃肠道的功能繁多,不仅有消化、吸收、蠕动的功能,还有免疫调节、激素分泌和粘膜屏障等功能。

2.胃肠功能障碍或衰竭,可引起一系列复杂的病理生理改变。

除可导致营养不良之外,由于肠粘膜屏障功能受损,肠道细菌易位和细胞因子的产生,还可引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肠源性感染、甚至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

3.胃肠功能障碍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吸收不良、胃肠动力失常和屏障功能障碍等方面。

应激性溃疡所致的胃肠道出血也是胃肠功能障碍的一种特殊类型。

4.胃功能障碍有轻重之分,严重者可发展为胃肠功能衰竭。

通常所谓的“肠衰竭”是指病人丧失了小肠这一器官或小肠的功能,不能通过消化吸收来维持机体基本的营养需要量和水、电解质的平衡。

在临床实际中,病人能否耐受肠道饮食是判断肠功能的一个实用标准。

5.临床上根据原发疾病可将肠功能障碍分为两大类:①继发于肠道疾病的肠功能障碍,包括炎性肠道疾病、肠外瘘、术后肠梗阻、短肠综合征、放射性肠炎、出血坏死性小肠炎等,②继发于肠道外疾病的肠功能障碍,包括急性重症胰腺炎、腹腔感染、创伤、烧伤等。

6.胃肠功能障碍时,其营养代谢特点包括:①摄入不足:由于腹痛、腹泻、肠梗阻等症状的存在,病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厌食和进食恐惧感,限制了食物的摄取,在某些疾病(如肠外瘘、重症胰腺炎等)的治疗过程中,病人可能需要完全禁食。

②吸收不良: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思(Crohn)病、放射性肠炎时肠粘膜炎症和腹泻使食物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短,吸收不够充分,短肠综合征病人的肠吸收面积显著减少,吸收功能明显下降。

③丢失增加:肠粘膜炎症、溃疡、出血、渗出等导致营养物质从肠道丢失,胃肠道外瘘时大量营养物质和消化液直接经瘘口流失。

④消耗增加:胃肠功能障碍病人,处于高分解代谢状态,出现负氮平衡。

⑤医源性影响:临床上应用的某些药物对机体的营养有明显的负面影响,如糖皮质激素可促进蛋白质分解。

急性胃肠功能障碍

急性胃肠功能障碍

发病机制
胃肠道粘膜缺血、缺氧导致胃粘膜损伤:主要是胃粘 膜微循环障碍、能量不足、渗透性增加,抵抗氢离子
的能力下降,胃粘膜分泌碳酸氢根减少。另外,肠道
壁内含有丰富的黄嘌呤脱氢酶,胃肠粘膜缺血-再灌注 损伤使次黄嘌呤在黄嘌呤氧化酶作用下生成黄嘌呤, 释放活性氧自由基,氧自由基与其他炎症介质的作用 可进一步损伤肠管,影响粘膜的修复。
保护和恢复胃肠粘膜屏障功能,防治内源性感染,但 注意不要滥用抗生素,以菌群生态平衡。缩短场外营 养时间,尽快恢复肠内营养,并补充谷氨酰胺。
治疗
降低胃酸及保护胃黏膜,可使用硫糖铝、铝碳酸镁 等,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或H2受体拮抗剂如 雷尼替丁。胃肠减压、用冷盐水洗胃、内镜电凝或 激光止血、选择腹肠缺血缺氧及持续腹胀,致肠管内细菌穿 过肠壁进入腹腔;如溃疡发展侵入胃肠道浆肌层,可
发生溃疡穿孔,导致弥漫性腹膜炎。
肠源性感染: 因胃肠屏障功能减弱,细菌及毒素可移 位于肠壁和肠外血液和淋巴中,甚至可成为全身感染 的感染源,引起或加重全身感染。病人可有严重全身 感染中毒的症状。
发病机制
胃肠道粘膜缺血、缺氧导致胃肠蠕动减弱,胃肠道内 存在的很多细菌可大量繁殖,导致细菌及内毒素移位。
临床表现
腹痛、腹胀:肠蠕动减弱或消失,致肠胀气、肠内容 物积聚,同时肠麻痹致消化吸收功能障碍。另外持续
腹胀还使肠壁张力增加,加重肠道微循环障碍;腹胀
后腹压增加也会影响呼吸,加重缺氧。如果为重病人 出现腹胀,常提示病情恶化和不可逆转。 消化道出血:主要是胃肠粘膜炎症坏死所致,如果病 变侵入粘膜下,还可出现溃疡出血。
端胃切除术。
临床表现
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是胃肠道功能障碍的常见表现 之一,致病因素主要是胆汁瘀滞和缺血,导致细菌的

2022重症病人胃肠功能障碍肠内营养专家共识全文

2022重症病人胃肠功能障碍肠内营养专家共识全文

2022重症病人胃肠功能障碍肠内营养专家共识(全文)摘要重症病人早期肠内营养至关重要,然而其临床实践仍充满挑战。

中国腹腔重症协作组9家医院25位专家,针对重症病人胃肠功能障碍的病因及评估、早期肠内营养实施策略,以及各种临床实践中的具体方案进行讨论,并提出18项临床最为关注的问题,综合循证医学证据及临床经验,最终制订该共识,旨在为临床医师提供参考及指导,以期改善病人预后。

目前重症病人营养支持治疗相关指南及共识推荐危重症病人入住ICU 24~48 h内尽早启动肠内营养[1, 2]。

肠内营养有助于营养胃肠黏膜,增强神经内分泌功能,有益于保留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和免疫功能。

早期肠内营养与降低感染率,加速伤口愈合,缩短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和总体住院时间,以及降低病死率有关[1, 2, 3, 4 ]。

然而在临床实践中,由于ICU病人的个体差异性较大,不同病种或病程病人胃肠功能受损程度不同、对肠内营养的耐受性差异很大,胃肠功能障碍重症病人开展肠内营养支持治疗仍充满挑战。

因此,中国腹腔重症协作组9家医院25位专家,针对胃肠功能障碍重症病人如何评估、实施肠内营养,讨论并提出18项临床最关注的问题。

首先每位专家成员选择1〜2个条目,综合循证医学证据以及临床经验给出相关建议,形成共识初稿。

然后通过电子问卷形式将共识初稿发给25位专家,专家根据共识条目的理论依据、科学性、创新性、可行性等特征综合评分。

综合评分以1~10分计分,其中1~4分为不推荐,5~7分为弱推荐,8~10分为推荐。

最后统计分析25位专家的评分,确定各条目的推荐强度,最终形成共识。

胃肠功能障碍的基础概念与评估(一)胃肠功能障碍的定义与分级胃肠功能主要包括消化吸收功能、黏膜屏障功能、内分泌功能及免疫功能等,其中消化功能包括胃液、胰液、胆汁和肠液的化学性消化及胃肠运动的机械性消化作用。

临床上胃肠运动功能障碍与胃肠屏障功能障碍是危重症病人常见的两大主要障碍[5]。

从指南到临床--看急性胃肠功能障碍患者的营养支持

从指南到临床--看急性胃肠功能障碍患者的营养支持

Reintam Blaser A,et.Intensive Care Med (2012) 38:384–394. McCracken G. J Obstet Gynaecol Can. 2008 Jul;30(7):600-7, 608-16.
急性胃肠障碍患者应尽早开始EN
• 危重患者易发生营养不良,合理的营养支持极其关键;
1 Welsh 3
Gut 1998; 2 Sigalet et al Can J Surg 2003,
Sax et al. Am J Surg, 1996, 4 Zaloga, Crit Care Med 1999, 5 Oltermann M; Respir Care Clin 2006; 12:533-545
Reintam Blaser A,et.Intensive Care Med (2012) 38:384–394
AGI Ⅲ级定义及常见症状
定义 给予干预处理后,胃肠功能仍不能恢复,整体状况没有改善
基本原理
对EN持续不耐受,治疗后(红霉素、放置幽门后管等) 亦无改善,导致MODS持续存在或恶化
临床表现
--免疫增强制剂:瑞能等;
--匀浆膳
3、特殊膳食:
--糖尿病饮食—康全力、伊利佳、瑞代等
特殊营养物质--谷氨酰胺
谷氨酰胺是胃肠道细胞以及免疫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机 体保持足够的谷氨酰胺可以达到如下目的: --维护肠黏膜屏障,减少肠通透性,防止细菌、内毒素移 位(保证胃肠道屏障功能); --维持肠道的生理功能(保证胃肠道消化和吸收功能); --促进氮平衡与蛋白质合成; --调节免疫功能。
现代护理,2005,11(24)2106-2107 护士进修杂志,2004,19(5);413

肠道屏障功能障碍

肠道屏障功能障碍

整理版
17
缺血-再灌注损伤
组织缺血损伤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它既可以是局部 的,也可以全身性的,最根本的治疗措施是及时恢复血 液灌注。多数情况下,缺血组织器官得到重新灌注后, 其功能可以恢复,损伤的结构得到修复。但是在有些时 候,缺血后再灌注不但不能使组织、器官功能恢复,反 而加重组织、器官的功能障碍和结构损伤,这种现象称 为缺血-再灌注损伤,简称再灌注损伤。
作为自身抗体参与肠道内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的病理损伤作用。
整理版
13
整理版
14
肠道屏障功能障碍的病因和发生机制
肠道机械屏障功能障碍 肠道化学屏障功能障碍 肠道生物屏障功能障碍 肠道免疫屏障功能障碍
整理版
15
肠道机械屏障功能障碍
肠缺血-再灌注损伤 内毒素血症 肠黏膜营养缺乏
整理版
16
肠缺血-再灌注损伤
在某些休克、创伤、烧伤等情况下,机体发生血液 重新分布,使肠道处于缺血状态,当再灌注时,激活的 中性粒细胞释放大量蛋白酶、氧自由基等,造成肠黏膜 损伤。
其特征为广泛的上皮与绒毛分离,上皮坏死,固有 层破坏,出血及溃疡形成。从而导致肠道的机械屏障破 坏,通透性增高,使大分子物质及细菌等得以通过。
整理版
8
免疫屏障
组成 肠相关淋巴组织及肠黏膜表面 的主要体液免疫成分—分泌型 免疫球蛋白。
功能 对黏膜表面的抗原具有摄取、 处理、呈递作用 。
整理版
9
肠相关淋巴组织
肠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之一。肠相关淋巴组织 包括:peyer斑、肠系膜淋巴结、浆细胞、B细胞和T 辅助淋巴细胞。 peyer斑表面覆有一层经过特殊分化 的膜细胞-M细胞, M细胞在摄取和处理肠腔内的细 菌抗原后将其传递给下层的淋巴细胞,促使后者分化 为T、B淋巴细胞。

肠黏膜屏障与肠功能障碍

肠黏膜屏障与肠功能障碍

肠黏膜屏障与肠功能障碍吕宾【摘要】肠黏膜屏障由机械屏障、化学屏障、免疫屏障与生物屏障所组成,能够防止肠内细菌、毒素等有害物质通过肠黏膜进入机体。

一旦肠黏膜屏障受损,肠通透性增加、肠菌群失调,可导致细菌和(或)内毒素易位,并可诱发和(或)加重全身炎症反应和多器官功能障碍,对危重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有重要影响。

严重创伤、休克、感染、烧伤等危重疾病,重症急性胰腺炎、重症胆管炎、炎症性肠病等消化道疾病,化疗及放疗等各种理化损伤等均可导致肠功能障碍。

积极治疗原发疾病、改善肠道微循环、合理实施营养支持治疗、促进肠黏膜修复以及维持肠道菌群平衡是防治肠功能障碍的基本措施。

【期刊名称】《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年(卷),期】2013(000)004【总页数】3页(P232-234)【关键词】肠黏膜屏障;肠功能障碍;肠内营养;谷氨酰胺;肠道微生态【作者】吕宾【作者单位】310006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科【正文语种】中文肠道不仅具有消化、吸收作用,而且能够阻止肠腔内细菌、毒素等有害物质侵入人体、从而发挥重要的屏障功能,并且还是调控机体应激反应、生成炎症介质的重要器官,在多脏器功能障碍(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肠屏障是指肠道能够防止肠内的有害物质如细菌和毒素穿过肠黏膜进入人体内其它组织、器官和血液循环的结构和功能的总和。

它包括:肠黏膜上皮、肠粘液、肠道菌群、分泌性免疫球蛋白、肠道相关淋巴组织、胆盐、激素和胃酸等。

一、肠黏膜屏障的组成肠黏膜屏障由机械屏障、化学屏障、免疫屏障与生物屏障共同构成[1]。

1.机械屏障是指完整的彼此紧密连接的肠黏膜上皮结构;由肠黏膜上皮细胞、细胞间紧密连接、上皮基膜及上皮表面的菌膜三者共同构成,防止肠腔内大分子物质向肠壁渗透、肠壁固有层物质进入肠腔,能有效阻止细菌及内毒素等有害物质透过肠黏膜进入血液。

肠道黏膜是机体中生长最快的组织之一,肠上皮不断更新是保持黏膜屏障完整性的重要机制,当黏膜受损时,肠上皮细胞增生、迁移加快,促进黏膜修复。

胃肠道手术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研究进展

胃肠道手术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研究进展

胃肠道手术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研究进展胃肠道手术是治疗胃肠道疾病的一种常见方式,然而术后胃肠道功能障碍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痛苦和困扰。

术后发生的胃肠道功能障碍包括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了解胃肠道手术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研究进展对于临床医生更好地处理这类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一、发病机制1.手术创伤引起的胃肠道功能紊乱:手术创伤会触发机体炎症反应,导致胃肠道内皮层受损,胃肠道蠕动减弱,分泌功能紊乱,从而引起胃肠道功能障碍。

2.局部麻醉剂的影响:胃肠道手术时使用的局部麻醉剂会对胃肠道蠕动和分泌功能产生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使得术后患者出现消化不良、胃酸过多等症状。

3.肠道菌群失衡:手术前后,患者长时间禁食、饮水,以及术中使用抗生素等因素都会影响肠道菌群平衡,导致肠道菌群失衡,增加了术后胃肠道功能障碍的风险。

4.术后应激反应:手术是一种极大的生理应激,会导致患者出现应激反应,患者的神经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都会受到影响,从而引发胃肠道功能障碍。

二、治疗研究进展1. 药物治疗目前常用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促进胃肠道蠕动的药物、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和抗生素。

促进胃肠道蠕动的药物:如多潘立酮、甘油醚、甲氧氯普胺等,这类药物能够促进胃肠道蠕动,帮助排出胃肠道内积聚的食物和气体。

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如质子泵抑制剂和H2受体阻滞剂,这类药物能够有效降低胃酸分泌,减轻胃肠道黏膜的刺激,减少胃炎、食道炎等并发症的发生。

抗生素:对于术后因肠道菌群失衡引起的腹胀、腹泻等症状,适当使用抗生素能够恢复肠道菌群平衡,缓解症状。

2. 营养支持治疗术后患者胃肠道功能减弱,食欲不佳,影响了营养的摄入和吸收,需要进行营养支持治疗。

包括静脉营养支持和肠内营养支持两种方式,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3. 微生态治疗近年来,微生态治疗在调节肠道菌群、促进肠道功能恢复方面显示出良好的效果。

危重患者急性胃肠功能障碍与衰竭的病因及诊治

危重患者急性胃肠功能障碍与衰竭的病因及诊治

危重患者急性胃肠功能障碍与衰竭的病因及诊治急性胃肠功能障碍或衰竭常发生在危重症的过程中,是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一个组成部分。

当受累脏器越多,其发生率越高,病死率也明显增加。

因往往缺乏实验室检验数据或量化指标,致使无法制定诊断标准[1],易造成早期漏诊、误诊。

随着危重医学的不断发展,胃肠功能的受损日渐受关注,早认识,早干预,采取有效措施,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当机体发生缺血缺氧后,出现腹胀、肠鸣音消失及消化道出血等,称之为胃肠功能障碍;而胃肠功能衰竭系指应激性溃疡需输血者或出现中毒性肠麻痹有高度腹胀者[2]。

相对而言,胃肠功能障碍是起病的早期,临床病情较轻,经积极治疗后多有较好的效果;而胃肠功能衰竭则是疾病的晚期,病情严重而复杂,多已错过抢救时机,虽给予综合治疗措施,但疗效仍不满意。

病因及发病机制由于原发病及其病程经过的多样性,涉及诸多器官,故其发病机制复杂。

各种危重症都可出现胃肠功能损害。

目前认为侵袭、防御机制减低、治疗方面的医源性因素三者互相关联。

国外学者称之为侵袭-宿主防御机制-治疗相关,三者间互相影响[3]。

侵袭:①微循环障碍:机体在创伤、感染等因素的打击下,神经内分泌失调,引起全身性的应激反应[4]。

胃是对应激反应最为敏感的靶器官。

胃肠道黏膜是血供最丰富的部位,也是对缺血最敏感、最易受累的部位[5]。

为保证应激时心、脑等“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炎性介质首先引起胃肠等“次要脏器”部位血管收缩,血流减少,出现微循环障碍。

胃肠功能障碍亦最先发生。

另外,因血液重新分配,胃肠道血液供应减少,使小肠绒毛顶端最易发生缺血性及再灌注的损害,直接影响吸收功能。

因此,胃肠道既是MODS的一个始发部位和受害者,又是引起其他脏器功能衰竭的启动因素,故被称为MODS的“动力部位”、“扳机因素”[6]。

②内毒素:内毒素是一种极强的刺激性物质,可产生许多细胞毒素,其随血液循环进入不同组织,从而促进凝血前活性物质的活性和微血栓形成,使胃肠道受损持续存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肠功能障碍的临床意义与对策当前肠道功能已成为治疗外科危重病人过程中关注的焦点,创伤、感染、休克及大手术后肠道是全身应激反应的靶器官,易致肠道粘膜损害,其结果使胃肠道的营养吸收及防卫功能丧失,它又是脓毒症和MODS的始动器官,常导致病人有发生感染及MODS的危险,对病人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外科危重病人在严重的应激状态下,由于肠道粘膜对内脏低流状态和缺血、缺氧甚为敏感,其粘膜屏障功能变得脆弱,总是处在发生肠功能障碍的危险境地,而肠功能衰竭会使病人处于MODS的发展与恶化的高度危险之中。

造成肠屏障功能障碍的内源性因素如炎症、缺血再灌注损伤、毛细血管渗透性增加和低蛋白血症等,导致肠道水肿、肠蠕动功能降低、肠内细菌的淤滞和过度繁殖导致肠道细菌易位;其外源性因素如血管加压药物的应用,肠内营养素的缺乏以及抗生素的应用致肠道菌群失调,而内源性因素比外源性因素重要,肠屏障功能障碍远较消化及吸收功能障碍的为害更大,所以维护肠粘膜屏障功能是治疗危重病人的不可忽视重要措施。

一、肠道正常的防卫功能肠道是最大的细菌和毒素储存库,但由于完整的肠粘膜屏障功能,在正常情况下对机体无害。

肠粘膜屏障功能包含:①机械屏障功能:肠壁是由二层平滑肌、粘膜细胞、联结组织及淋巴组织构成,组织结构的完整性是防止细菌和毒素入侵的重要条件,多种因素致肠粘膜破坏或萎缩,联结组织的损坏,肠通透性增加,造成肠粘膜屏障功能障碍,正常的肠蠕动功能也是维护肠粘膜屏障功能的重要因素。

②免疫屏障功能: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人体内70%的免疫组织存在于肠道,肠道相关淋巴组织是防御微生物侵犯的第一道屏障。

免疫防卫是肠粘膜屏障功能的主要部分,肠道及胆道淋巴组织内淋巴细胞分化成浆细胞,分泌免疫球蛋白A(IhA),释放入肠腔并覆盖整个肠道粘膜表面,分泌型IgA能粘合细菌,阻止细菌粘附和攻击肠粘膜上皮细胞;能中和内毒素,降低细菌的毒性产物对上皮细胞的毒性作用;防止局部的炎症反应。

淋巴系统还能提供了特殊的防卫机制,识别和转运抗原物质,上皮淋巴细胞(主要是分布在小肠粘膜上皮CD8以及Kupffer细胞)能捕捉及解毒经过肠粘膜上皮细胞及区域性淋巴组织的细菌和内毒素。

③化学屏障功能:在正常情况下,随食物及唾液吞人的细菌可经胃酸杀灭,唾液及由肠粘膜的杯状细胞分泌的肠粘液能包裹细菌和毒素,并覆盖整个胃肠道表面,阻隔细菌对肠粘膜的侵害,并对稳定粘膜上皮的pH值,降低酸对粘膜的损害起重要作用。

④生物屏障功能:肠道内微生物的生态平衡及其内环境稳定是维持肠屏障功能的重要条件,多种因素引发肠道菌群失调,损害肠屏障功能,肠内共生菌还能刺激机体产生体液免疫,构成天然的免疫屏障。

近年来研究发现NO产生于胃肠道,与其它血管活性物介质一道调节内脏血流量和血管张力,通过下调白细胞粘附分子CD11/CD18在粘膜表面的表达,来抑制白细胞在肠粘膜表面的集聚,从而保护肠粘膜。

肠道除消化吸收及肠粘膜屏障功外也是体内最大的内分泌器官,分泌多种肠道激素,如生长抑素,胆囊收缩素等,肠道激素特别是营养性激素对维持肠粘膜的正常结构和功能起重要作用。

二、危重病人的肠功能障碍外科危重病人易发生肠功能障碍甚至衰竭,但临床上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此类病人有许多因素可造成肠功能损害,多年来已知危重病人多合并有胃肠道血流灌注的异常。

休克时刺激肾上腺素分泌,加上血管活性物质和细胞因子的做用致周围阻力性血管平滑肌收缩、发生循环血量再分配至重要器官如心、脑、肾等,内脏血流量降低,为维持主动脉压克服低血容量和低血压,内脏小动脉收缩致网膜血流灌注量降低。

脓毒症时内脏血流量增加,但内脏基础耗氧量增加,当低氧和内脏氧的供应不足时,易造成肠道损害,在临床及动物实验已证明,脓毒症的病人肠道的组织学改变有粘膜及粘膜下水肿,绒毛的高度降低,以及肠细胞的坏死和凋亡,以上改变主要由系膜缺血致肠道氧的供应不足或利用障碍所致,内脏低流状态不仅使细胞内缺氧,同时使内皮细胞和中性白细胞内多种酶系统被激活,氧自由基的产生,致粘膜损害。

肠道又是院内感染的重要来源,特别是在给予制酸剂或H2阻滞剂以预防应激性溃疡及机械通气的病人。

当创伤及大手术后并发感染,在无明显临床感染源时,其常见的感染源来自肠道,因此肠道被认为是未引流的脓肿。

肠道通透性增加肠屏障功能损伤的重要环节,多种情况下可造成肠道通透性增加,如缺血再灌注损伤、内毒素血症、酸中毒、谷氨酰胺不足以及某些细胞因子的作用等,常见于创伤及合并感染的病人,其程度与感染的严重程度成正比,目前还不知道其因果关系,是肠道的通透性增加而致感染,还是感染导致肠道的通透性增加。

肠道粘膜细胞对缺血、缺氧以及由于肠道内营养素的缺乏所造成的损害甚为敏感,加上免疫功能的破坏,致肠粘膜屏障功能障碍,在危重病人中其它一些因素,如影响肠道分泌蠕动和内环境的药物的应用(麻醉剂抗菌素等),饥饿或营养不良,肠道麻痹或梗阻也可以损害肠屏障功能。

多种损伤所致过度炎症反应可造成肠粘膜屏障功能的丧失和MODS,此时肠道是作为全身反应的靶器官,反之,当肠道由于缺血缺氧内毒素及细胞因子的刺激破坏了肠粘膜对抗细菌的屏障功能受到缺血低氧等损伤时肠道内细菌和内毒素进入门脉系统及血循环可进一步刺激活化的单核及巨食细胞,并作用于Kupffer细胞释放更多的细胞因子和其它炎症介质,引发严重的SIRS和MODS,此时肠道是作为MODS的始动器官,大量事实证明,MODS及 SIRS的发病与肠道有关。

三、肠道功能的评估在缺血低氧的损伤下,肠道的损害从肠壁通透性增加到肠粘膜表层的坏死和腹膜炎,缺血早期缺乏临床症状,难以早期发现,直到肠粘膜屏障功能被毁坏,临床表现为肠麻痹、对食物不耐受以及应激性胃粘膜病变,有呕吐,腹痛,腹胀,腹泻,甚或消化道出血及腹膜激惹的症状。

一般检查都无法反映肠道血流灌注状况,甚至在全身血动力学指标正常时,内脏血流已受到损害。

目前能实际用于临床评估内脏血流状况和诊断肠道缺血的方法不多,包括内窥镜和内镜超声、血管造影技术、肝静脉插管、激光多普勒探头以及胃和小肠的张力测定等,胃张力检测是唯一了解肠道血流灌注的有用方法;肝静脉插管可评估肝静脉血红蛋白的氧饱和状态及内脏区域的代谢指标,但系侵入性,且不能进入门静脉。

推测胃粘膜的酸中毒是发生应激性溃疡及出血的主要原因,因为CO2在组织内有高渗透性,胃粘膜细胞内的PCO2与胃腔内的PCO2保持平衡,所以间接测定胃粘膜内pH值(亦称PHi)能反应内脏血流状况。

PHi的值能反映病人的预后,PHi正常者其死亡率要低得多,有报道若病人在人院12小时以内PHi、不能恢复正常者,其死亡率可高达87%,特别是在PHi持续低下者其预后差,且在入院第一个24小时PHi比血流动力学和氧的供应状态能更好的预示MODS和死亡。

所以测定胃粘膜内PH值,能反应内脏血流和氧合状态以及复苏是否充分,并可作为治疗效果的指标。

小肠粘膜出血性损害,粘膜细胞坏死,细胞内酶的释放,致血中二胺氧化酶(Diamine Oxidase DAO)明显增加。

DAO是分布在人类及哺乳类动物上段小肠粘膜细胞内,具有高度活性,在严重应激状态下,可发生小肠粘膜细胞坏死,并脱落到肠腔,致小肠粘膜DAO水平降低而肠腔内及血浆中DAO活性增加,所以测定肠腔内及血浆中DAO,可以反映肠粘膜上皮组织的完整性和肠粘膜屏障功能状况。

四、GUT功能的维护和处理危重病人的胃肠道功能障碍的处理主要在于早期纠正肠道缺血和维护肠屏障功能,包括:1.增加内脏血流量和氧合作用危重病人的早期充分复苏对维护内脏正常的血流灌注非常重要,其目的是预防肠粘膜继发性损害和促进肠粘膜细胞的再生,最基本的方法是足够的体液复苏,但要注意,肠道血循环的恢复往往滞后于体循环,给予前列腺素类药物如前列环素或多巴胺类药物,以扩张内脏血管,增加系膜血流量,但要在PHi的监测下使用。

但是这些方法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体液超负荷,肺水肿,临床证明对创伤大手术后及脓毒症的病人增加氧的供应和纠正胃粘膜酸中毒可以预防MODS的发生。

2.营养治疗外科危重病人营养支持是很重要的,包括肠外及肠内营养,治疗方法的选择依据个体化原则,为维护肠屏障肠内营养显得更为重要,尤其是早期肠内营养更是当前关注的焦点。

肠道粘膜细胞(包括小肠及大肠粘膜细胞)的生长主要依赖于肠道内食物的刺激与营养,是早期肠内营养的重要依据。

早期肠内营养(EEN)是指在入院或外科术后48h以内开始肠内营养,其目的是提供营养以及维护肠道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改善局部及全身的免疫功能,降低机体对创伤的反应性,改善内脏血液循环,同时又维护了肠道生物内环境的稳定。

虽然EEN的原则已被广泛接受,但对急性应激及循环不稳状况下或者在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时如何应用,仍存在争论。

当前一般认为,在经治疗或手术后24~48h,呼吸、循环及内环境基本稳定可开始EEN,但当病人有肠麻痹(有时肠不蠕动而肠道仍有功能)、急性胃肠道出血,或因循环衰竭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时EN是反指征,早期EN比晚期EN或TPN能减少其并发症。

管喂可提供一个安全、有效、经济和可以耐受的营养支持,甚至在严重创伤后肠鸣缺乏时其小肠吸收功能仍然存在。

目前检测EN对危重病人的影响和对EN的耐受性是一个困难问题,当前唯一有效的方法是临床检查,主要根据肠道蠕动功能、腹胀、胃残留和腹泻。

由于危重病人多处于应激状态,肠功能障碍,此时对肠内营养不易耐受,EN一般的并发症是肠功能紊乱所致的腹泻和肠道扩张,最严重的并发症是非闭塞性肠坏死。

近年来发现,许多特殊营养物质如谷氨酰胺、精氨酸、ω-3不饱和脂肪酸和核苷酸等,有预防小肠粘膜萎缩、维护肠屏障功能和免疫调节作用,可以减少细菌和内毒素移位,谷氨酰胺是常用和有效的一种。

目前认为谷氨酰胺是危重病人基本的必需氨基酸,在严重创伤、大手术、脓毒症和应激状况下肌肉和内脏(小肠)所含谷氨酰胺的消耗明显增加,血浆及组织内谷氨酰胺降低。

早期应用谷氨酰胺的营养支持对严重创伤和高分解代谢的病人有特殊的效益,周边输入谷氨酰胺可增加其在血浆中的浓度,改善氮的平衡和维护小肠的完整性,缩短住院时间,并能明显降低院内感染率。

谷氨酰胺保护肠粘膜屏障功能的作用机制:提供肠粘膜所必需的营养底物;调节免疫功能;调节炎症反应;减轻氧自由基对机体及肠粘膜的损害。

生长激素:生长激素和胰高糖素样肽2可促进肠粘膜细胞的生长,后者尚在试用阶段,有临床报告认为,重组生长激素在治疗短肠综合症有明显疗效,在危重病人,若无严重感染或高血糖时,可短期使用重组生长激素,对维护肠屏障功能有利。

3.选择性消化道制菌(SDD)由于肠道储存大量细菌和微生物,故有利用抗菌药物抑制或杀灭细菌防止医院内感染,药物包括:口服多粘菌素 E,妥布霉素,二性霉素B,以及静脉应用头孢菌素或万古霉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