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肢长度及周径测量

合集下载

下肢周径测量操作流程步骤

下肢周径测量操作流程步骤

下肢周径测量操作流程步骤如下:
1. 准备工具:测量卷尺、标记笔、纸张或记录表格。

2. 让被测者坐在舒适的位置上,双脚平放在地面上。

3. 选择要测量的部位,通常包括大腿、小腿和脚踝。

4. 使用标记笔在被测部位的皮肤上标记一个起点。

5. 将测量卷尺围绕被测部位,确保卷尺紧贴皮肤但不过紧,同时保持水平。

6. 读取卷尺上的数值,记录下来。

7. 如果需要测量多个部位,重复步骤4-6。

8. 完成测量后,将测量结果记录在纸张或记录表格上。

9. 根据需要,可以计算不同部位的周径之和或平均值。

10. 清洁测量工具,确保下次使用时卫生。

注意事项:
-在测量过程中,确保被测者保持放松和舒适的状态。

-测量时要避免过度拉伸皮肤或使用过紧的卷尺,以免影响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如果被测者有伤口、疼痛或其他不适,应停止测量并咨询医生的建议。

{"code":0,"msg":"请求出现异常","data":{}}。

肢体周径测量方法

肢体周径测量方法

肢体周径测量方法
嘿,你知道咋测量肢体周径不?那可简单得很呐!找个软尺,就像裁缝量衣服那样。

先确定要测量的部位,比如大腿、小腿啥的。

把软尺紧紧地绕在那个部位上,可别松松垮垮的哟!读数的时候一定要瞅准了,精确到毫米最好啦。

这能有多难呢?就跟你平时量腰围差不多嘛。

测量的时候安全不?那当然安全啦!只要你别太用力勒自己,能有啥危险?又不是拿着刀枪棍棒在那儿比划。

稳定性也没问题呀,软尺又不会自己乱跑。

只要你手法正确,量出来的结果肯定靠谱。

那这玩意儿啥时候用得上呢?比如说你在健身,想看看自己的肌肉有没有变大,量量肢体周径不就知道啦?或者医生检查病人的时候,也会用到这个方法呢。

优势可不少呢,简单方便又快捷,谁都能学会。

我给你讲个实际案例哈。

有个小伙子健身了一段时间,想知道自己的腿有没有变粗。

他就用这个方法量了量大腿周径,哇塞,真的粗了不少呢!这效果多明显。

所以说,测量肢体周径就是这么简单又实用。

赶紧试试吧!。

四肢周径的评估方法

四肢周径的评估方法

四肢周径的评估方法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四肢周径的评估方法是评估一个人身体各个四肢的大小和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

四肢周径是指在特定位置测量四肢周围的长度或围度,通常是在脚踝、小腿中部、大腿中部、臀部、腰部、胸部、上臂中部、肘部、前臂中部和手腕等部位进行测量。

四肢周径的评估方法不仅可以用来判断一个人的肥胖程度和身体脂肪分布,还可以帮助医疗机构对病患进行评估和治疗方案的制定。

四肢周径的评估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 直接测量法直接测量法是最直接、简单和准确的四肢周径评估方法。

通过使用软尺或卷尺在特定位置直接测量四肢周径的长度,然后记录下来。

在测量过程中,要保持测量部位局部放松,不要过紧或过松,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直接测量法适用于家庭和医疗机构对四肢周径进行日常监测。

2. 比例测量法比例测量法是通过计算不同部位四肢周径的比例,来评估一个人的身体形态和肥胖程度。

通常使用肱二头肌围和腰围的比值、腰围和臀围的比值、大腿围和臀围的比值等来进行比例测量。

比例测量法可以更全面地评估一个人的身体形态和脂肪分布情况,是评估健康状况和制定健康计划的重要指标。

3. 体积测量法体积测量法是通过测量四肢周径的长度和体积,来评估一个人的身体质量和肿胀情况。

在体积测量法中,除了测量四肢周径的长度外,还可以使用测体积仪器或换算公式来计算出四肢的体积。

通过对体积进行测量,可以更准确地评估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同时帮助医疗机构进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4. 影像测量法影像测量法是通过医疗影像技术,如X射线、MRI、CT等,对四肢周径进行测量和分析。

通过影像测量法可以更直观地显示四肢的结构和变化情况,对于判断骨骼结构、软组织损伤、脂肪沉积等有较高的准确性和灵敏度。

在医疗机构中,影像测量法是常用的四肢周径评估方法之一,可以帮助医生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计划的制定。

在实际应用中,不同的四肢周径评估方法可以相互结合,综合评估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

四肢长度及周径测量

四肢长度及周径测量

4.10.8 肢体少度的丈量:(1)上肢齐少度,丈量从肩峰至桡骨茎突大概中指指尖的距离;(2)下肢总少度,骨性少度丈量从髂前上棘至内踝下尖的距离;表面少度丈量从脐至内踝下尖的距离.之阳早格格创做
丈量四肢少度时应注意(1)伤肢取健肢搁正在相共对于称的位子;伤肢测得少度取健肢少度相比;用共一骨性标记丈量.(2)采用骨超过面,用圆珠笔划出.丈量时预防皮肤移动.
4.10.9 肢体周径的丈量.采用骨突面明隐处为标记,单侧均以此骨突面上大概下若搞cm 处量其周径做对于比.(1)上肢周径丈量,上臂可正在肩峰下15cm 仄里丈量;前臂可正在尺骨鹰嘴下10cm仄里丈量.(2)下肢周径丈量,大腿可正在髂前上棘下20cm 仄里丈量大概者髌骨上缘上10-15cm 处;小腿可正在胫骨结节下15cm 仄里丈量, 大概者髌骨下缘下10-15cm 处.(3)脊髓前角益伤大概马尾没有
共节段受益时,查看下肢相映的神经收配区肌肉的周径.
戴自《法医临床考验典型》15
桡骨茎突
编写
桡骨茎突位于桡骨近心端
.如图所示:
此图为左前臂,正位. 图左下角所示为桡骨茎突.
其余桡骨茎突多收骨合,桡骨茎突骨合多为跌倒时脚掌着天,暴力沿腕舟骨冲打桡骨下端;大概用脚摇汽车收效果,被翻转的摇脚柄打伤桡骨茎突部所致的骨合,故也有摇脚柄骨合之称.骨合线常呈横形,波及桡腕闭节,骨合块多无移位.
麦氏面位于髂前上棘取肚脐连线的中三分之一出,那里是阑尾的位子.。

骨科病人一般护理介绍

骨科病人一般护理介绍
两肢体取相应的同一水平测量。 大腿周径测量通常取髌上10~15cm处;
测量小腿周径取小腿最粗处。
(三)角度测量
常见的记录方法 (1)中立位0°法:先确定每一个关节的
中立位为0°。例如,肘关节完全伸直时定 为0°,完全屈曲时为140°。 (2)邻肢夹角法:以两个相邻肢段所构成 的夹角计算。例如,肘关节完全伸直时定 为180°,屈曲时为40°,则关节活动范 围为180°~40°=140°。
但不能对抗地心吸引力。 3级 肌肉收缩能对抗地心引力移动关节,
但不能 抵抗阻力。 4级 肌肉收缩能抗地心引力运动肢体,且
能抵抗一定强度的阻力。
反射检查
一、生理反射 1.深反射 常检查的深反射有肱二头肌反射、肱三头肌反射、桡 骨膜反射、膝腱反射和跟腱反射。 一般用下列方法表示反射的程度:消失(一),减退 (+),正常(++),增强(+++),亢进或阵挛 (++++)。 2.浅反射 常检查的浅反射有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肛门反射。 一般记录方法(表6~3):消失(一),迟钝(+), 活跃(++),亢进(+++)。
三维重建
髋关节
SSD
骨骼系统的正常X线表现
1、骨的结构与发育 2、骨的正常X线表现
斜型骨折
螺旋型骨折
关节外伤
关节脱位 关节软骨损伤
肩关节脱位
二、MRI
T1WI
T2WI
压脂
(二)骨科长期卧床病人的护理
1、护理的力学要求: (1)体位舒适,稳定性大,肌肉放松。 (2)尽量维持脊柱的生理曲线和各关节的功
尺骨茎突。
2.下肢长度 髂前上棘至内踝下缘,或脐至内踝下缘 (骨盆骨折或髋部病变时用)。

第二肢体力线长度周径与角度测量课件

第二肢体力线长度周径与角度测量课件
环绕二头肌 前臂最粗处测最大周径,
最细处测最小周径 测量大腿取髌上10~ 15cm 测量小腿取小腿最粗处
4.角度测量
1、目测比拟法 2、量角器测量法
常见记录方法
1、中立位 0°度法:即以关节中立
位为0°,每个关节从中立到关节运动 所达到的最大角度。
记录是以中立位为起始点0°,按该关节屈 伸、内收、外展、内旋、外旋各运动平面 的两个相反方向记录活动的起始到终末度 数,两个度数之差为活动范围。
至尺骨茎突。 (2)下肢长度: 髂前上棘至内踝下缘。或脐至内踝下 缘。
①大腿长度:髂前上棘至膝关节内缘。 ②小腿长度:膝关节内缘至内踝下缘,或腓骨小头 顶点到外踝下缘。 c.X线测量法 d.肢体真假长短的判断
三、周径测量
取同一水平测量 测量肌萎缩时取肌腹部 测量肿胀时取最肿处 测量上臂取三角肌止点处
轴和面

矢状轴 冠状轴 垂直轴
矢状面
面 冠(额)状面 水平面或称横切面。
2.骨关节临床检查常用的工具
尺、量角器、叩诊锤、大头针、 音叉、听诊器、棉花、握力计等。
一、肢体力线的测量
1.人体重力线
2.上肢力线
3.下肢前负重线 4.下肢侧负重线
二、长度测量
1.骨科测量的常用标志
如肘关节伸0°,屈曲135°,则记录为:
0°(伸)
135°(屈),活动范围
135°
中立位 0°度法
肩关节活动范围图例
肘关节活动范围图例
2、邻肢夹角法:以两个相邻肢段所构成的 夹角计算。关节完全伸直时定பைடு நூலகம்180°,随 着关节屈曲程度的加大,夹角逐渐变小, 用以表示两相邻肢段的位置关系。

人体测量

人体测量

人体测量——肢体长度的测量1、上肢长度的测量上肢长:病人坐位或立位,上肢在体侧自然下垂,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后,腕关节中立位。

从肩峰外侧端到桡骨茎突或中指尖的距离。

上臂长:体位同上。

从肩峰外侧端到肱骨外上髁的距离。

前臂长:体位同上。

从肱骨外上髁到桡骨茎突或尺骨鹰嘴到尺骨茎突的距离。

手长:将手置于手指伸展位。

从桡骨茎突与尺骨茎突的连线起始点开始到中指指尖的距离。

2、下肢长度的测量下肢长:仰卧位,骨盆水平,下肢伸展,置髋关节于中立位。

测量从髂前上棘到内踝的最短距离,也可测量从股骨大转子到外踝的距离。

大腿长:体位同上,测量从股骨大转子到膝关节外侧关节间隙的距离。

小腿长:体位同上,测量从膝关节外侧间隙到外踝的距离或股骨外上髁到外踝的距离。

足长:将踝关节放置中立位,测量从足跟末端到第二趾末端的距离。

3、残肢断端的长度上臂残端长度:测量从腋窝前缘到残肢末端的距离。

前臂残端长度:测量从尺骨鹰嘴沿尺骨到残肢末端的距离。

大腿残端长:测量从坐骨结节沿大腿后面到残肢末端的距离。

小腿残端长:测量从膝关节外侧关节间隙到残肢末端的距离。

人体测量——肢体围度的测量•常用皮尺测量肢体的围度(或周径),以了解患肢肌肉有无萎缩、肿胀和肥大。

•方法:用皮尺以适当的松紧度测量肢体围度,用同样方法在同一水平测量健侧围度,记录两侧数值并进行比较。

•测量时注意皮尺与肢体纵轴垂直,松紧适度。

四肢围度的测量•上臂围度:分别取肘关节用力屈曲和伸展体位,测量上臂中部、肱二头肌最大膨隆处围度。

•前臂围度:前臂体侧自然下垂,分别测量前臂近侧端最大膨隆处和远端最细处围度。

•大腿围度:下肢稍外展,膝关节伸展位。

测髌骨上方10cm处或髌上6、8、10、12cm处的围度,记录时注明部位。

•小腿围度:下肢稍外展、膝伸展位。

测量小腿最粗处和内、外踝上方最细处的围度。

残肢断端围度的测量•残肢断端围度的测量是为了判断断端的浮肿状态和判定与假肢接受腔的合适程度。

尽量做到每周测量一次。

四肢长度及周径测量

四肢长度及周径测量

4。

10.8 肢体长度的测量:(1)上肢全长度,测量从肩峰至桡骨茎突或中指指尖的距离;(2)下肢总长度,骨性长度测量从髂前上棘至内踝下尖的距离;表面长度测量从脐至内踝下尖的距离.
测量四肢长度时应注意(1)伤肢与健肢放在相同对称的位置;伤肢测得长度与健肢长度相比;用同一骨性标志测量。

(2)选择骨突出点,用圆珠笔划出。

测量时避免皮肤移动。

4。

10.9 肢体周径的测量.选择骨突点明显处为标志,双侧均以此骨突点上或下若干 cm 处量其周径作对比.(1)上肢周径测量,上臂可在肩峰下 15cm 平面测量;前臂可在尺骨鹰嘴下 10cm平面测量。

(2)下肢周径测量,大腿可在髂前上棘下 20cm 平面测量或者髌骨上缘上 10-15cm 处;小腿可在胫骨结节下 15cm 平面测量, 或者髌骨下缘下 10-15cm 处。

(3)脊髓前角损害或马尾不
同节段受损时,检查下肢相应的神经支配区肌肉的周径.
摘自《法医临床检验规范》15
桡骨茎突
编辑
桡骨茎突位于桡骨远心端。

如图所示:
此图为左前臂,正位。

图右下角所示为桡骨茎突。

另外桡骨茎突多发骨折,桡骨茎突骨折多为跌倒时手掌着地,暴力沿腕舟骨冲击桡骨下端;或用手摇汽车发动机,被翻转的摇手柄击伤桡骨茎突部所致的骨折,故也有摇手柄骨折之称。

骨折线常呈横形,波及桡腕关节,骨折块多无移位.
麦氏点位于髂前上棘与肚脐连线的外三分之一出,这里是阑尾的位置。

肢体长度及围度测量实训报告

肢体长度及围度测量实训报告

肢体长度及围度测量实训报告肢体长度是指肢体两端端点处体表骨性标志之间的距离。

通常利用软尺等测量工具进行测量获得。

测量时注意保持肢体姿势正确,将两侧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肢体周径即指肢体的围度,包括躯干周径和四肢周径。

可以分析身体发育、营养状况及肢体肌肉的肿胀、肥大或萎缩等情况。

通常采用软尺等工具进行测量。

测量时要求:①被测肢体肌肉充分放松;②软尺围绕肢体形成的环面应与肢体纵轴垂直;③软尺松紧度适宜(可在皮肤上稍微移动但上下不超过1cm);④四肢周径测量时将两侧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一、上肢和下肢长度的测量方法1.上肢长度测量(1)上肢全长测量肩峰外侧端到桡骨茎突或中指尖的距离。

测量时采用坐位或站位,让上肢在体侧自然下垂,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后,腕关节中立位。

(2)上臂长:测量肩峰外侧端到肱骨外上﹐的距离。

测量时采用坐位或站位,让上肢在体侧自然下垂,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后,腕关节中立位。

(3)前臂长测量肱骨外上髃到桡骨茎突的距离。

测量时采用坐位或站位,让上肢在体侧自然下垂,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后,腕关节中立位。

(4)手长:测量桡骨茎突与尺骨茎突连线中点到中指尖的距离。

测量时采用手指伸展位。

2.下肢长度测量(1)下肢全长:测量骼前上棘到内踝的距离或股骨大转子到外踝的距离。

测量时采用仰卧位,让下肢伸展,髋关节处于中立位,骨盆水平位。

(2)大腿长:测量股骨大转子到膝关节外侧间隙的距离。

测量时采用仰卧位,让下肢伸展,髋关节处于中立位,骨盆水平位。

(3)小腿长:测量膝关节外侧间隙到外踝的距离。

测量时采用仰卧位,让下肢伸展,髋关节处于中立位,骨盆水平位。

(4)足长:测量足跟末端到第二趾尖的距离。

测量时采用踝关节中立位。

二、残肢长度的测基方法1.上肢残段长度测量(1)上臂残段长度:测量从腋窝到残肢末端的距离。

测量时采用坐位或站位,上臂残肢自然下垂。

(2)前臂残段长度:测量从尺骨鹰嘴沿尺骨峭到残肢末端的距离。

测量时采用坐位或站位,残肢上臂自然下垂。

肢体围度和长度的测定

肢体围度和长度的测定

注意事项
1.测量时,应充分裸露患者被测量的部 位。 2.使用标准皮尺,同一体位,同一测量 部位,先测健侧,后测患侧,以便于比较。 3.测量女性的躯体围度时,须先征得被 测对象的同意,并须有女医护人员在场或 女家属陪同。
谢 谢 !
2、下肢长度测量
(患者仰卧位,骨盆摆正,如存在一侧畸形,则健侧
下肢应放在与患侧下肢相同的位置上)
①整体长度:相对长度为脐至内踝尖的距离, 绝对长度为髂前上棘到内踝尖。正常人两侧误差 <1cm。 ②股骨长度:相对长度为髂前上棘到股骨外侧 髁的长度,绝对长度是股骨大转子顶点到膝关节 外侧平面的距离。 ③胫骨长度:为胫骨平台内侧上缘到内踝尖的 距离。 ④腓骨长度:为腓骨小头胸围 患者坐位或站立位,双上肢在体侧自然下垂。用皮尺 测量通过乳头上方(相当于第4肋间)和肩胛骨下角下方 的围度(绕胸部一周)。对乳房较大的女性,可在乳头稍 高的地方测量。测量分别在平静时、深呼气末和深吸气末 时进行。 (2)腹围 患者卧位或站立位,双上肢在体侧自然下垂。取腋中 线季肋下缘与髂崤上缘中1/2点处,用皮尺绕腹部一周。 (3)臀围 患者站立位,双上肢在体侧自然下垂。测量大转子和 髂前上棘连线中间臀部最粗处。
3.肢体围度(周径)测量
(1)上肢围度测量 患者坐位或站立位,双上肢在体侧自然 下垂。 ①上臂围度:用皮尺绕肱二头肌肌腹或 上臂最隆起处一周,其结果即为上臂周径, 一般在用力屈肘时和上肢下垂放松时各测 量1次。 ②前臂围度:用皮尺在前臂最粗处测量。
(2)下肢围度测量 ①大腿围度:患者仰卧位,大腿肌肉放 松,从髌骨上缘向大腿中段量一距离(一 般取髌骨上极向上5、10或15cm),然后 测量其周径。 ②小腿围度:患者仰卧位,屈膝,双足 平放床上,用皮尺在小腿最粗处测量。

身体形态测量规范(标准版)

身体形态测量规范(标准版)

身体形态测量规范一、周径测量【目的】通过四肢、躯干周径测量,可评定肿胀程度、肌萎缩程度、肌肉收缩功能、呼吸状态及截肢后残端的成熟度。

【方法】(一)脱掉衣服,暴露被测部位。

(二)将卷尺平放在被测标志上,与长轴垂直围绕一周,松紧度合适。

(三)测量体位和标志如下。

1、四肢周径测量:(1)上臂:①体位:上肢自然下垂,先测伸肘位,后测屈肘位。

②标志:肱二头肌最大膨隆处。

(2)前臂:①体位:前臂在体侧自然下垂。

②标志:最大周径在近侧最大膨隆处,最小周径在远端最细处。

(3)大腿:①体位:下肢稍外展,膝关节伸展。

②标志:髌骨上缘向上5cm划一标点。

(4)小腿:①体位:下肢稍外展,膝关节伸展。

②标志:最大周径,测腓肠肌最大膨隆处,最小周径,内外踝上最细处。

(5)手指:采用不同直径的指轮,如NO112.5mm,NO4233mm。

相邻指轮直径差0.5mm。

将合适的指轮套在肿胀指节上,记录编号。

2、躯干周径测量:(1)胸围:①体位:坐或立位,上肢垂于体侧,平静呼吸及深呼吸各测一次。

②标志:乳头或肩胛骨下缘的下平线。

(2)腹围:①体位:坐或立位,上肢在体侧自然下垂。

②标志:第12肋端及髂前上棘的中点最细处。

测量前排空大小便。

(3)臀围:①体位:立位,上肢在体侧自然下垂。

②标志:大转子与髂前上棘连线中间臀部最粗部位。

3、截肢残端周径测量:(1)上臂:从腋窝每隔2.5cm测量一次,直至断端。

(2)前臂:从尺骨鹰嘴向下每隔2.5cm测量一次,直至断端。

(3)大腿:从坐骨结节向下每隔5cm测量一次,直至断端。

(4)小腿:从膝关节外侧间隙向下每隔5cm测量一次,直至断端。

二、肢长测量【目的】判断骨盆倾斜、腰椎侧弯原因,肘、髋、膝关节挛缩,假性延长和假性挛缩。

【方法】(一)上肢测量。

患者坐位或立位,二臂垂于体侧,伸展前臂旋后,腕关节中立位。

(二)下肢测量。

仰卧位,骨盆呈水平位,下肢伸展,髋关节中立位。

(三)暴露被测部位,用卷尺按标志测二点间长度。

推拿常用检查法

推拿常用检查法

推拿常用检查法骨与关节检查是诊断骨伤科疾患的最基本手段,以此发现临床体征,并通过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判断疾病的性质、部位、程度及有无合并症。

骨关节检查应在了解病史及完成全身检查的基础上进行。

检查部位要暴露充分,检查时患侧可与健侧进行对比。

检查应注意避免加重患者痛苦或带来新的损伤。

测量检查(一)角度测量1.常见的记录方法(1)中立位0°法:先确定每一个关节的中立位为0°。

例如,肘关节完全伸直时定为0°,完全屈曲时为140°。

(2)邻肢夹角法:以两个相邻肢段所构成的夹角计算。

例如,肘关节完全伸直时定为180°,屈曲时为40°,则关节活动范围为180°~40°=140°。

2.人体各关节功能活动范围见各部具体检查。

(二)长度测量测量时应将肢体置于对称的位置上。

测量时先定出测量标志。

四肢长度测量方法如下:1.上肢长度从肩峰至桡骨茎突尖(或中指尖)。

(1)上臂长度:肩峰至肱骨外上髁。

(2)前臂长度:肱骨外上髁至桡骨茎突,或尺骨鹰嘴至尺骨茎突。

2.下肢长度髂前上棘至内踝下缘,或脐至内踝下缘(骨盆骨折或髋部病变时用)。

(1)大腿长度:髂前上棘至膝关节内缘。

(2)小腿长度:膝关节内缘至内踝下缘,或腓骨小头顶点至外踝下缘。

(三)周径测量两肢体取相应的同一水平测量。

大腿周径测量通常取髌上10~15c m处;测量小腿周径取小腿最粗处。

运动检查(一)步态1.正常步态两足行走时,第一阶段从足跟接触地面开始到坶趾离开地面,这段时间称为“触地相”,第二阶段从坶趾离开地面到足跟再接触地面,这段时间称为“跨步相”。

两相交替并非一个结束后另一个才开始,在一定时间内,双足同时处于触地相,称为“双足触地相”。

步子加快,双足触地相变短;当奔跑时,双足触地相可消失。

正常的跨步距离基本相等。

在跨步中骨盆两侧保持相平。

2.非正常步态(1)抗痛性步态:患足刚落地,即迅速转为健足起步,以减少患肢承重,减轻疼痛。

运动系统的基本检查

运动系统的基本检查

常用的几种检查5
4字征
第一步:仰卧,患侧髋、膝关节均屈曲900,检查者一 手握膝,一手握 小腿中部,将患肢外踝置于对侧髌骨 上方,人腿自动外展外旋,形同4字,这些动作不能 完成或有疼痛者为阳性,说明髋关节或其前方软组织 有病变。 第二步:在上述4字位置上,检查者一手按髂前上棘, 一手向下按膝关节,如有疼痛,表示骶髂关节存在病 变。
优点:具有伤口小、 损伤轻、诊断明确、 恢复快、并发症少等 优点。
关节镜检查
适应证
诊断不明的炎性与非炎性关节病。
已诊断的炎性关节病的症状与临床表现不符,治疗 无效者。
临床表现提示急性化脓性关节炎而培养阴性,或采 用合理的抗生素治疗及重复闭式引流无效者。
关节镜检查
禁忌证
a.绝对禁忌证
1 败血症。 2 关节活动明显受限,严重的关节僵直,关节腔狭窄,不能配 合检查。 3 凝血机制异常者。 4 手术野皮肤有感染。
常 用 的 几 种 检 查 10
10.浮髌试验: 检查膝关节内是否有积血或积液。
常 用 的 几 种 检 查 11
11.扳膝试验:
检查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
常 用 的 几 种 检 查 12
麦(McHurrey)氏征(膝回旋挤压试验) 检查膝关节半月板损伤。
常 用 的 几 种 检 查 13
抽屉试验: 检查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
X线检查
(三)脊髓造影
(1)术前:禁餐、备皮。术前30min地西泮(安定),碘 过敏试验。 (2)操作:患者头高侧卧,穿刺针经棘突间隙穿刺进入 蛛网膜下腔取脑脊液两份各3~4ml作常规生化检查。 注入造影剂,使造影剂集中于所需观察部位。分别摄 仰卧、俯卧正位、水平侧位及左、右斜位。 (3)术后:半卧位或头高卧位4~6h休息,必要时给予 镇静药如地西泮5mg肌内注射。 (4)造影并发症:椎管内感染和造影剂过敏反应。

肢体周径测量操作标准

肢体周径测量操作标准
在髌骨下缘10cm、髌骨上缘15cm处标记一直线,以其为皮尺的上缘客观测量肢体周径长度。
同一方法测量另一肢体的肢体周径长度。
记录双下肢肢体周径,双侧对比。
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病情允许,抬高患肢20-30°,整理床单元。
整理用物,洗手,记录。
5
3
5
5
5
10
10
5
10
2
5
未核对扣3分,未解释扣2分。
体位不正确扣3分。
体位不节力扣3分。
每漏一项扣1分。
未确定髌骨下缘扣3分;未标记扣2分。
手法不正确扣5分。
未记录或记录不全扣2-3分。
未协助体位扣5分。
用物处理不当扣2分。
综合评价15分
操作熟练正确,动作轻柔。
测量部位和摆放体位要一致,卷尺松紧要一致。
关心爱护患者,护患沟通好,患者能配合操作。
5
5
5
操作欠熟练扣5分。
环境准备
安全、整洁、安静,为、、帘。
5
环境未涉及扣2分。
操作过程
65分
携用物至床旁,核对,解释取得合作。
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安全、舒适、便于操作。
操作者体位正确,一般站在患者右侧或左侧。
充分暴露测量部位,注意保暖及保护患者隐私;观察肢体皮肤色泽、感觉、运动、动脉搏动、疼痛等情况。
确定并标记测量起点:按解剖位置找出髌骨上下缘,记号笔标记。
未体现关爱患者扣2分,沟通不够扣2分。
肢体周径测量操作标准
项目
操作要领
分值
扣分标准
操作前准备
20分
护士准备
着装整洁,戴口罩、帽子,洗手。
5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项未做到扣2分,未洗手扣3分。

四肢周径的评估方法

四肢周径的评估方法

四肢周径的评估方法
四肢周径的评估方法如下:
评估者双手拇指指腹测量肢体近端(如大腿根部和上臂中部)和远端(如踝关节和手虎口部)的周径,以判断肢体的肿胀程度。

测量时注意排除皮肤和关节活动的影响,对卧床患者应在相同体位测量同一肢体,对肢体远端的测量应在健侧肢体以避免患肢受压而影响周径的准确性。

如果患肢周径较健侧周径细≥1.5cm时,可视为细小肢体,可能提示缺血或营养不良。

四肢周径的测量对早期发现、预防和诊治周围血管疾病有一定意义。

需注意测量部位要固定和选取肢体近端和远端部位,且需排除皮肤和关节活动的影响。

此外,这仅是一种基本的评估方法,如果需要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需要咨询专业的医生或医疗团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10.8 肢体长度的测量:(1)上肢全长度,测量从肩峰至桡骨茎突或中指指尖的距离;(2)下肢总长度,骨性长度测量从髂前上棘至内踝下尖的距离;表面长度测量从脐至内踝下尖的距离。

测量四肢长度时应注意(1)伤肢与健肢放在相同对称的位置;伤肢测得长度与健肢长度相比;用同一骨性标志测量。

(2)选择骨突出点,用圆珠笔划出。

测量时避免皮肤移动。

4。

10.9 肢体周径的测量。

选择骨突点明显处为标志,双侧均以此骨突点上或下若干 cm 处量其周径作对比.(1)上肢周径测量,上臂可在肩峰下 15cm平面测量;前臂可在尺骨鹰嘴下10cm平面测量。

(2)下肢周径测量,大腿可在髂前上棘下 20cm平面测量或者髌骨上缘上 10-15cm 处;小腿可在胫骨结节下15cm 平面测量, 或者髌骨下缘下 10-15cm 处。

(3)脊髓前角损害或马尾不ﻫ同节段受损时,检查下肢相应的神经支配区肌肉的周径。

摘自《法医临床检验规范》15
桡骨茎突
编辑
桡骨茎突位于桡骨远心端。

如图所示:
此图为左前臂,正位。

图右下角所示为桡骨茎突。

另外桡骨茎突多发骨折,桡骨茎突骨折多为跌倒时手掌着地,暴力沿腕舟骨冲击桡骨下端;或用手摇汽车发动机,被翻转的摇手柄击伤桡骨茎突部所致的骨折,故也有摇手柄骨折之称.骨折线常呈横形,波及桡腕关节,骨折块多无移位。

麦氏点位于髂前上棘与肚脐连线的外三分之一出,这里是阑尾的位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