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学的亲和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教学的亲和力
[摘要]:本文根据系统论、教学论、公关学的一些基本原理,结合教学实际,阐明了教学亲和力的重要性,分析了教学亲和力与教学质量的关系,概述了提高教学亲和力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教学亲和力
教学亲和力,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亲近学生、感染学生,构建和谐课堂、融洽师生关系、有效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能力。它是一种吸引学生,并使学生亲近、愿意接触自己的力量。教学亲和力的强弱,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浓淡、学习积极性的高低、学习效果的好坏,有着直接的影响。特别是在中小学,教学亲和力显得更为重要,因为教师所面临的是一些青少年,他们情绪常常波动,感情比较脆弱,学习极易受到情绪的干扰。
我曾利用排课的机会,将几个教学经历、学识水平相同、年龄接近的老师,安排到平行班任教。接手时,班级整体水平是相同的,可一年过后,成绩竟出现了明显差异。前后三年的试验,都是同一结果。甚至还有这种现象:同一个班、同一门课,甲老师任教时,课堂死气沉沉,学生情绪低落;乙老师接棒后,学生兴趣陡增,课堂活跃得很。归类分析时发现:屡屡成功者,都对学生有一种无形的吸引力,师生关系十分融洽;屡屡掉队者,都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师生关系疏远、甚至紧张。
教学亲和力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与“学”的关系,是外因与内因的关系。事实上,教师要想把教材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知识,把教材的思想转化为学生的观点,把学生学得的知识转化为能力,都得靠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实践才能够实现。足见教学中,如果没有学生的参与配合,没有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学就无法达到目的。人们常说的“得到了学生的支持,任何课都不会失败;失去了学生的支持,任何课都不会成功”,就是这个道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从何而来?靠老师去调动。学生是最重感情的。如果教师理解他、尊重他、关心他,他就会感到兴奋,会主动向老师靠拢,会对老师特别热情,觉得老师可敬、可亲。这时候,老师提问,他会积极举手,老师讲课,他会全神贯注,布置的作业能认真完成,成绩自然得到了提高。反之,如果老师高高在上,对学生态度冷漠,没有亲和力,师生关系离异甚至对立,学生在课堂上必然会爱听不听,似听非听,甚至干脆不听。这哪会有教学质量呢?
从学生的心理特征来看,人的大脑有一个愉快中枢,还有一个厌恶中枢。当愉快中枢接受刺激时,会出现欢乐、愉快的情绪,心理学上称之为“具有增力作用的良性情绪”。当厌恶中枢受到刺激时,则会产生厌恶颓丧的情绪,心理学上称之为“具有减力作用的不良性情绪”。一个有教学亲和力的教师,本来在学生心目中具有良好印象,学生乐于与之交流,很易引起共鸣,他的讲课,正好刺激着学生的愉快中枢,于是大脑兴奋,机体的活动能量增强,内分泌保持适度平衡,学生心情愉快,注意力也特别集中,接受信息印象深刻,记忆牢固。良好的学习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反之,一个对学生冷漠,没有亲和力的老师,学生对他本无好感,不愿与之沟通,而教师仍然目中无人,只顾自己拼命地讲,恰好刺激着学生的厌恶中枢。厌恶之情随之产生,于是大脑活力急速降低减弱,学习情绪低落,注意力也随之分散,结果是人在教室,心在室外,老师讲的,他听而不闻,老师写的,他视而不见。学习当然不会有效果。
由是观之,教学亲和力,就是教学过程中协调师生关系,促进师生和谐的能力,是拨动学生心弦,科学刺激愉快中枢的能力。这种能力运用在教学之中,也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很好体现。能力发挥得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
教学亲和力与那种吃吃喝喝、拉拉扯扯、不分是非、不讲原则,专跟学生拉关系的能力,是有着本质区别的。
真正的教学亲和力,建立在正常的师生关系上,它有着深厚的情感基础。它是从爱心出发,把关爱学生成长,促使学生成才作为一根红线,贯串在教学的全过程。从爱心出发,就必须对学生熟悉、理解、体贴,并有所期待。只有接触学生、熟悉学生,才能拉近师生的距离,才可消除学生对老师的“陌生感”、“恐师症”,才会让学生产生“安定感”,萌生“亲切感”。只有理解、信任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才能填平师生间的“代沟”,消除师生间的“隔膜”。特别要强调的是,必须对学生充满“期待”,相信他们会有进步,能够学好,可以成才,以消除他们的“自卑感”。诚如,美国心理学家罗孙塔尔所说:“理想的师生关系,不是一种单纯的‘教’与‘学’的关系,而是一种平等相处,彼此善良、推心置腹、心心相印,从而促进个性发展的关系。”如果教师对学生抱有良好的期待,被期待的学生就必然产生喜悦,就会表现乐观,就有求知的渴求,就会增强学生自觉钻研和深入探索的学习激情。
至于在教学中怎样运用教学亲和力,如何提高教学亲和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各显神通。但有些成功的做法,是可以分享的:
1、发挥“优先效应”,树立良好形象。
“公关学”特别强调“优先效应”,认为“在人对人的知觉过程中,给人留下的第一个印象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如果一个人在初见面时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就会影响人们对以后一系列行为的理解。”教学也是如此,头一堂课砸了锅,往往以后的课很不好办。所以每个有亲和力的教师,是很重视起始课的,利用起始课,千方百计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据一位老先生回忆:“周谷城在复旦大学讲《世界通史》课时,眯着眼睛用浓重的湖南口音说了一声‘同学们好’,然后背过身去在黑板上写下一行大字:‘世界史不是什么’。这出乎意料的标题立刻引起了大家的惊异。只见周先生不慌不忙讲下去:‘世界通史不是国别史的总和,世界通史不是欧洲史的扩大……’这不同凡响的讲课方式,一下子给同学留下特别的印象。”现在看来仍不失幽默风趣,确实有亲和力。
其实何止起始课,一位有亲和力的老师,对每篇教材的开讲,都会反复斟酌的。以语文课为例,有时巧妙设问,造成悬念,引起思索;有时引入诗词,创造意境,激发情感;有时讲述故事,渲染气氛,激发兴趣;有时……。总之,形式不断变换,力求活泼新颖;而目标则始终如一:引导学生愉快学习。
2、精巧调控,随机应变,追求最佳教学效果。
系统论认为:“世界是一个整体,一切事物分别构成不同的系统。”“教学过程”也不例外,它也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由教师、教材、学生、教室、教具、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元素组成,其中主要的元素是教师、教材和学生。系统功能所追求的目标是“最优”。所谓“最优”,实际上就是常说的“最佳效果”,这也正是教师在教学中所苦苦追求的。
在教学关节处,教学的亲和力积极影响着学生,而在积极的影响中,又增强了教师的亲和力。
例如,针对学生注意力难以持久的特点,教师一般讲完二十分钟后,马上会调整自己的教学,想方设法用新的方式(或设悬,或插入提问,或组织讨论,或简单小结),从另一个角度去刺激学生、诱导学生,以维持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又如,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凭自己的警觉,及时从学生表情中捕捉到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控自己的教学。诸如“量度”(信息量的多少)的调控,“程度”(讲解的深浅度、难易度)的调控,“进度”(讲述的快慢)的调控等等,以确保教学处于最佳状态。
还有“情”(教学情境和学生的情绪)的调,更是要特别重视的。这当中确实有一些难以言传,只可意会、领悟的技能和技巧。
就语文课而言,最容易失控的是“情”的问题。这是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因为语文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