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度湖南省科学技术奖提名公示材料

合集下载

2019年度湖南科学技术奖提名项目

2019年度湖南科学技术奖提名项目

2019年度湖南省科学技术奖提名项目一、项目名称中部两型土地利用管理关键技术与应用二、提名意见提名者:湖南省自然资源厅提名意见:经认真审阅该成果提名书及附件材料,确认全部材料真实有效,相关内容符合对照湖南省科学技术奖授奖条件的填写要求。

按照要求,报奖单位和成果完成单位均已进行公示,公示期内无异议。

该项目科研团队立足于“中部地区”两型社会特点,以不同尺度区域为对象,创新了基于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和农用地分等定级的农用地评价、节约利用与环境友好的建设用地评价、基于自由设站理论以及G PS/PAD /TS集成的快速调查测量关键技术、集成基于区域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发展模拟技术和区域土地利用规划布局技术的土地利用多目标空间规划以及土地利用信息化综合监管等技术,综合形成了土壤环境质量分级的地方标准、农用地质量折算标准,建设用地环境质量等级评价与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相融合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大范围地籍调查技术模式,适用“两型”社会建设的土地规划技术、集成规划、调查的中部地区土地利用综合监管等土地利用管理的标准、导则、信息系统等一整套关键技术,为解决中部地区土地资源浪费、耕地保护形势严峻、土地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等问题,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提升土地管理水平提供技术支撑。

项目形成了一系列的成果,授权发明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6项,地方标准1个,项目成果在省自然资源系统得到了良好的转化和应用。

极大地推动了我省土地管理、规划、调查、评价技术产业链和创新链发展,提高了自然资源管理技术水平,产生了重大的社会效益。

提名该项目为2019年度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中部地区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和矿物原材料生产基地。

“两型社会”建设大力倡导节约、环保、文明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因此其土地利用管理中建设用地利用粗放、耕地保护形势严峻、土地产出效率低、生态环境质量低等问题成为亟待攻克的技术难题。

2019年度湖南省技术发明奖提名项目公示

2019年度湖南省技术发明奖提名项目公示

2019 年度湖南省技术发明奖提名项目公示一、项目名称鲜湿面工业化生产关键技术及其智能化成套装备的研发与应用二、提名意见本项目针对工业化生产鲜湿面存在的“品质易衰减、表面易龟裂、产品易老化,设备难调控”等关键难题,项目组根据国家主食工业化和乡村振兴的重大需求,在湖南省和长沙市相关项目支持下,产学研用相结合,历经8年,突破了面条在高水分条件下蛋白质、淀粉等主效成分交互作用体系内品质衰减的局限;探索了鲜湿面贮藏期间其内部水分迁移会对鲜湿面制品面筋网络结构造成不良影响,水分迁移会促使淀粉等成分分子再分配导致产品表面龟裂和货架期内老化机理,发明了洁净水+预混粉技术和利用混配亲水性胶体,乳化剂和外源蛋白等助力淀粉体系持水性来延缓面条老化等关键技术,发明并制造了冷风定条设备和恒温恒湿醒发箱等“成套化、智能化”的产业化装备。

已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1件、发表学术论文16篇,其中EI收录4篇,出版专著 1 部,制定企业标准2项,指导6项企业标准。

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经审阅,符合提名条件,同意提名湖南省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为适应国家主食工业化和乡村振兴战略需求,本项目在湖南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和长沙市科技计划等项目支持下,针对工业化生产鲜湿面存在的“品质易衰减、表面易龟裂、产品易老化,设备难调控”等关键难题,在高水分条件下面条中淀粉等主效成分交互作用体系内开展先进制备技术与关键装备研究,主要技术发明如下:(1)针对工业化生产鲜湿面贮藏期间品质易衰减。

揭示了鲜湿面贮藏期间其内部水分迁移会对鲜湿面制品面筋网络结构造成不良影响,水分迁移会促使淀粉等成分分子再分配,从而导致面制品品质下降的机理;发明了洁净水+预混粉技术,使鲜湿面品质常温贮藏60d或低温贮藏180d后其口感、风味保持良好,色泽透亮,筋道感强,蒸煮损失率控制在1.6±0.1%和熟断条率0.9±0.1%;结合Avrami 方程分析及Hyperchem建立分子结构模型模拟推测预混粉抑制鲜湿面淀粉老化机理,预混粉可打开并插入直链淀粉形成的双螺旋结构中并抑制其形成,从而延缓鲜湿面贮藏期间品质衰减。

2019年度湖南省科技进步奖公示材料

2019年度湖南省科技进步奖公示材料

2019年度湖南省科技进步奖公示材料项目名称:面向智能制造的高效动力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奖励类别:科技进步奖主要完成人:陈志刚,李梦奇,吴海江,刘志辉,伏军,晏毓达,刘长青主要完成单位:邵阳学院、邵阳市达力电源实业有限公司推荐单位:邵阳学院项目简介:机械设备的动力系统至关重要,可靠、环保、高效、便利的动力系统是机械设备实现功能的保障。

内燃机由于结构紧凑、成本低、使用方便等优点,仍为当前市场主体动力系统;电动由于环保和高效,产量连年倍增,锂电池由于容量密度大、综合性能突出成为市场热点和未来趋势,研究现有内燃机动力系统制造和锂电装备制造是当前提高动力系统效率的关键。

本项目基于多年内燃机燃烧、尾气排放研究基础和锂电装备工程研究基础,以内燃机和锂电动力系统及精密制造技术为研究对象,通过面向效能提升的内燃机燃烧研究,提出核心零部件精度要求,进而研究制造工艺和技术,实现关键曲面和表面达到要求,同时从系统、设备和新技术应用等方面对锂电装备智能制造进行研究。

主要创新性成果如下:(1)动力锂电装备制造理论与技术研究:对卷绕机、涂布机、模切机等锂电制造关键设备建立和求解动力学方程,分析动态特性,进行控制系统仿真和实践,研究设备在高速度、大尺寸下的自动纠偏、自动张力控制、自动平衡;建立建立面向锂电池50道工序的生产系统模型,从过程角度研究前道、中道、后道三个阶段的搅拌机、涂布机、模切机、卷绕机、化成机、自动化pack等设备接口,建立生产系统模型,研究锂电池电压、容量、内阻以及荷电状态、健康状态等参数与生产过程中的湿度、稳定、极片张力、毛刺等细节数据之间的关系,建立参数质量控制模型,面向高质量电池制造研究生产系统和设备;研究采用3D打印技术制造锂电池的锂电材料流变性能研究、打印浆料制备及构建体系,改进面向打印锂电池的3D打印机,研究实现工艺参数优化和电池结构优化。

(2)动力系统核心零部件精密制造:研究满足燃烧效率所要求的机体、燃烧室、偶件等加工参数、加工工艺和精度控制,研究新型镁/铝合金的应用、精密铸造和变形加工技术,针对燃烧室内壁等关键部位研究耐磨耐蚀耐热可靠的表面涂层/复合涂层体系及其制造工艺;研究接触在线检测的测点分布与规划方法、检测系统误差补偿和非接触式在线检测系统的图像采集、识别、阈值分割、轮廓提取及优化等,研究装配因素和装配环境对装配精度的影响,建立精度模型预测装配结果,对装配过程进行规划控制,减小装配误差,保障装配精度。

2019年度湖南省科学技术奖提名项目

2019年度湖南省科学技术奖提名项目

2019年度湖南省科学技术奖提名项目一、项目名称湖南金井-九岭地区矿产地质调查二、提名意见提名者:湖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提名意见:2013年,湖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四0二队承担了中国地质调查局深部矿产远景调查项目“湖南金井-九岭地区矿产地质调查”,同时开展了“湖南省金井-九岭地区成矿规律与三维地质建模研究”。

通过近三年多工作,圆满完成了预定目标任务。

该项目首次运用勘查区找矿预测理论开展了与金、钴铜多金属成矿有关的成矿地质体、成矿构造与成矿结构面、成矿作用特征标志研究,并分别构建了金、钴铜多金属矿“三位一体”找矿预测地质模型,将湘东北金铜(钴)多金属矿床归为岩浆期后远成热液充填型矿床,分别建立了区域的和典型金铜(钴)多金属矿床的成矿模式。

首次构建了区域及大万金矿区三维定量预测模型,开展了三维成矿预测,圈定深部隐伏靶区一处。

首次利用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物探技术在白垩系覆盖区下发现了多条隐伏的含金构造破碎带,并通过深部钻探验证,在-1180米标高处控制到了工业矿体。

通过项目成果转化,自2016年至今,项目承担单位共实施商业性深部金矿找矿及中央财政地质勘查项目7个,引领地勘资金投入约17760万元,共探获金资源量91.59吨,为打造湖南“千吨黄金产业基地”提供了资源保障,解决了平江县国有矿山企业资源危机问题,有利支持了平江县脱贫致富。

提名该项目为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本项目为2013年中国地质调查局深部矿产远景调查项目,承担单位为湖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四0二队,参加单位为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管理单位为湖南省地质调查院。

项目总体目标为:以金为主攻矿种,开展深部矿产地质调查试点。

对区内地质、地区物理、地球化学和遥感等各类地质进行综合集成,分析区域成矿条件,总结成矿规律;对所获得的各种资料包括钻探等进行深部信息提取和综合分析,建立深部地质体三维结构模型,总结区域找矿标志、控矿因素及分布规律,开展深部找矿预测,圈定深部找矿靶区;采用钻探等探矿工程手段,对深部找矿靶区进行验证,对区内金铜多金属矿产资源做出总体评价。

2020年度湖南省科学技术奖科学技术进步奖推荐公示材料【模板】

2020年度湖南省科学技术奖科学技术进步奖推荐公示材料【模板】
2020年度湖南省科学技术奖
科学技术进步奖推荐公示材料
项目名称
地下金属矿生产安全协同管控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
提名单位
过程离散、作业环境恶劣、井下作业人员和装备移动频繁,长期以来主要基于经验和人工进行技术和管理工作,方式粗放、效率低下,不能实时适时调整生产过程,导致矿山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和生产效率低下、成本居高不下、安全事故频发。
本项目成果“地下金属矿生产安全协同管控平台”等相关关键技术形成了产业化。截至目前,除上述单位外,该项目研究成果又在新疆西拓矿业有限公司、普定县向荣矿业有限公司芦茅林铅锌矿、甘肃亚峰矿业有限公司、贵州武陵矿业有限公司李家湾锰矿、中色非洲谦比希东南矿体、杏山铁矿、镜铁山矿、铜陵有色股份铜冠信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沙溪铜矿、湖北三宁、新疆佰源丰矿业有限公司等国内外数十家家矿山(集团)公司旗下的数十个矿山得到进一步的推广应用,显示出本项目研究成果具有非常大的应用和推广价值,同时也表明本研究成果能够有力地推动我国地下金属矿山生产安全协同管控技术的飞跃。
(3)设计并实现了基于层次化软件定义网络的数据中心控制架构,建立了地下金属矿生产安全大数据并行聚类模型体系,形成了以矿山生产全过程管理为主线、围绕质量控制为核心的矿山数据中心构建新模式,实现了地下金属矿生产安全大数据的质量管控、深度挖掘和高效共享;
(4)提出了地下金属矿复杂空间结构模型快速构建及其数据组织方法,设计了一种面向对象的状态传递与实时数据驱动机制,创立了基于虚拟全路径和有限状态机的交互式井巷漫游模式,实现了地下金属矿多态、多源、异质时空数据的整体集成建模与模拟仿真;
针对这一现状,**大学联合玉溪矿业有限公司、长沙迪迈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及**大学,在“十二五”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和云南省省院省校科技合作计划等项目支持下,经过十余年产、学、研、用联合攻关,遵从以信息化改造传统矿业理念,从融合业务流和数据流角度,对矿山生产安全协同管控的相关理论、技术、装置和系统等进行研究和开发,提出并构建了矿山生产安全信息集成管理与融合应用系统框架体系,创立了面向成本、价格、效率等多维视角的地下金属矿生产安全协同管控新模式,研发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基于大数据的地下金属矿生产协同管控平台,实现了对地下金属矿生产安全全过程的精细化协同管控;研究了适应于地下金属矿泛在信息传输网络的快速构建技术,提出了基于等距扫描的井下空间激光探测方法,研制了基于超宽带技术(UWB)的井下作业人员及设备精确定位装置,研发了地下金属矿作业空间环境智能感知系统,解决了地下金属矿生产安全协同管控技术难题,在地下金属矿高效、安全与智能化开采方面取得的成果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2019年度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公示内容

2019年度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公示内容
同意提名湖南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四、项目简介 本项目采用 90%废碎玻璃高掺入比作为主要的玻璃生产原料,生 产再生节能浮法玻璃,符合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绿色发展理念”, 符合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三部委《关于加快推进再生资源产业发展 指导意见》(工信联[2016]440 号)和国家发改委等 14 部委《循环 发展引领行动通知》(发改环资[2017]751 号)等政策要求,在平板 玻璃行业的资循环利用方面具有较强的示范作用。 本项目主要技术内容包括:废碎玻璃高效除杂、清洗及利用技术; 高掺率废碎玻璃熔化技术;大型马蹄焰玻璃熔窑设计及使用技术以及 玻璃熔窑节能减排综合技术等。针对这些技术,该项目已申请受理专 利 19 项,其中发明专利 4 项,已授权专利 15 项。 本项目自 2011 年开展基于高掺技术的废碎玻璃循环利用及产业 化研究。目前已建成 350t/d 和 550 t/d 两条废碎玻璃循环利用浮法
应用的起 应用单位联 应用单位名称 应用技术
止时间 系人/电话
应用情况
常州九川玻璃有限 产品再加工 2017 年 10 梁志
用于家电、建筑玻
公司
月至今
/13908435797 璃、钢化、中空
株洲东晟玻璃有限 产品再加工 2017 年 7 月 甘建文
用于玻璃深加工
责任公司
至今
/13507331631
湖南天润特种玻璃 产品再加工 2015 年 8 月 李斌
用于家具、家电、
有限公司
至今
/18671751522 建筑玻璃、深加工
湖南娄底市阳光玻 产品再加工 2016 年 4 月 刘忠成
用于家具、建筑玻
璃科技有限公司
至今
/3627389977 璃、深加工
本项目近 3 Leabharlann 来项目产品累计销售收入 5.6 亿元,利润 5000 万 元,税收 4000 万元。

2019年度湖南省科技进步奖公示材料

2019年度湖南省科技进步奖公示材料

2019年度湖南省科技进步奖公示材料2019年度湖南省科技进步奖公示材料一、项目名称:安全用电关键技术研究二、提名意见该项目针对用电安全,在电源隔离、高精度在线检测、智能互联,安全监控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填补了国内安全电源的空白,发表了高水平论文,获得了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软件著作权等。

相关成果在企业得到了科技转化,开发了系列电能过滤器新型产品,对传统电源进行了升级,实现年新增经济效益5000万元,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了有效的保障,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推荐申报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1、安全用电关键技术项目在用电安全方面,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电源隔离技术,切断电网与用户的电气回路,阻断二次侧与大地相连。

(2)线路对地阻抗检测方法研究,低于国标规定值时报警,高于规定值时断路。

(3)数据高精度采集和智能互联技术,实现电源网络安全监控。

2、授权专利情况本研究已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软件著作1项。

发明专利《一种智能保护电路》(专利号为ZL 2015 1 0311685.6);实用新型专利《一种物联网智能家居控制器》(专利号为ZL 2017 2 1829064.8),《检测用电设备温度的电路》(ZL2018 2 1532269.4 ),《安全用电装置》(ZL 2018 2 1536537.X),《电能过滤器(XK-PF-220-10-H)》(ZL 2018 3 0624576.4),《电能过滤器(室外机)》(ZL 2018 3 0663298.3;软件著作权《安全用电节能智能系统》(证书编号0636588号)。

3、应用推广及经济效益情况本研究主要应用单位有湖南小快智造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健颖科技有限公司。

项目组与小快智造从2015年开始合作研发,2016年开始产业化, 2017年投产(邵经开审批(产)发(2017)14号),目前已研制了2KW、3KW、6KM、10KW系列电能过滤器,公司已在北京、广州、深圳、成都、杭州、海口、邵阳、等地建立了旗舰店,产品供不应求,市场不断扩张。

创新湖南 成效斐然——聚焦2019年度湖南省科技创新奖励大会

创新湖南 成效斐然——聚焦2019年度湖南省科技创新奖励大会

2019年度湖南省科学技术奖励榜单闪闪发光,可谓成绩斐然,硕果累累。

获奖项目创新引领作用凸显,呈现出基础研究成果显著、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改善民生作用显著等亮点。

基础研究是科技发展的源头供给,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

如同一条河流,基础研究是“上游”,决定着“中游”的技术创新和“下游”的技术推广和产业化。

在获奖名单中,74项湖南省自然科学奖项目创新成果“多点开花”,湖南在农业、计算机、生态环境、医学等领域的深度研究,取得了多项进展。

由长沙理工大学教授杨荣华主持的 “基于荧光生物传感的环境分析方法学研究”项目,充分利用生物体系分子识别的高特异性和荧光信号的高灵敏度等优势,从“三链核酸分子开关”“复杂体系荧光比定量检测”“核酸编码”便捷式荧光分析三个方面开展环境相关分析化学基础研究,取得了系列创新性成果,引领了大量后续研究。

项目解决了环境分析准确高效信息获取难题,促进了化学、环境与纳米生物等学科交叉发展。

相关成果进一步服务于“健康中国”国家战略需求,更好地促进湖南地方生态环境建设。

该项目获得2019年度湖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治疗疾病、追求健康、探索生命的奥妙一直是人类面临的最重要的研究课题,通过基础研究,湖南医疗实力正不断增强。

2019年度湖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获奖榜单上,由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完成的“急性肾脏损害和肾脏纤维化的发病机制及防治研究”项目发现了LncRNA 为脓毒症AKI(急性肾损伤)的早期诊断分子标记物,系统阐明p53介导AKI的分子机制,并证明p53是MBD2介导万古霉素AKI的关键下游分子;揭示了mTOR信号通路通过介导自噬和免疫调控参与AKI及CKD(慢性肾脏疾病)进展的分子机制。

这些发现为脓毒症AKI的早期诊断、AKI和CKD的临床干预寻找了新靶点和新手段。

从获奖项目看,湖南科技创新取得积极进展,一大批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关键核心技术被突破,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保障国防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2019年度湖南省科学技术奖提名公示内容

2019年度湖南省科学技术奖提名公示内容

2019年度湖南省科学技术奖提名公示内容一、项目名称中部两型土地利用管理关键技术与应用完成人:蒋星祥肖莉王慧青郭菲麻战洪曾毅雷帆许联芳唐铁完成单位:湖南省国土资源规划院、东南大学、北京大学二、提名意见该项目科研团队立足于“中部地区”两型社会特点,以不同尺度区域为对象,创新了基于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和农用地分等定级的农用地评价、节约利用与环境友好的建设用地评价、基于自由设站理论以及G PS/PAD /TS集成的快速调查测量关键技术、集成基于区域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发展模拟技术和区域土地利用规划布局技术的土地利用多目标空间规划以及土地利用信息化综合监管等技术,综合形成了土壤环境质量分级的地方标准、农用地质量折算标准,建设用地环境质量等级评价与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相融合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大范围地籍调查技术模式,适用“两型”社会建设的土地规划技术、集成规划、调查的中部地区土地利用综合监管等土地利用管理的标准、导则、信息系统等一整套关键技术,为解决中部地区土地资源浪费、耕地保护形势严峻、土地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等问题,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提升土地管理水平提供技术支撑。

项目形成了一系列的成果,授权发明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6项,地方标准1个,项目成果在省自然资源系统得到了良好的转化和应用。

极大地推动了我省土地管理、规划、调查、评价技术产业链和创新链发展,提高了自然资源管理技术水平,产生了重大的社会效益。

经审阅,该项目申报材料内容属实,相关栏目符合填写要求,经公示,目前无异议。

对照湖南省科学技术奖授奖条件,特推荐该项目申报2019年度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中部地区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和矿物原材料生产基地。

“两型社会”建设大力倡导节约、环保、文明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因此其土地利用管理中建设用地利用粗放、耕地保护形势严峻、土地产出效率低、生态环境质量低等问题成为亟待攻克的技术难题。

2019年度湖南省科技进步奖拟提名公示项目

2019年度湖南省科技进步奖拟提名公示项目

(3)采用 300mm 厚连铸坯 TMCP 工艺生产 100mm 厚度 S355 系列钢板和 80mm 的 EH47 钢板,碳当量≤0.38%、钢板心部织构{332}<110>和{111}<112>织构强 度大于 2.0、心部母材-40℃冲击功>300 J;
(4)采用连铸坯生产 LPG 低温船舶用钢 FH36 钢板,Ceq≤0.35%、晶粒度≥ 10 级、热脆转变温度<-90℃、钢板心部和应变时效-60℃冲击功≥300 J;
附件 6:
2019 年度湖南省科技进步奖拟提名公示项目
一、项目名称:大规格高韧性高焊接性船舶与海洋工程用钢关键技术开发 及应用
二、申报单位:湖南华菱湘潭钢铁有限公司 三、提名意见: 该项目针对我国高技术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建造对特厚超宽大规格、355 -690 MPa 强度级别、最低-60℃冲击韧性、100 kJ/cm 焊接线能量用钢的急迫需 求,在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科级攻关与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类项目“高焊接性 能深海采油平台用钢关键制造技术开发及产业化”的支持下,华菱湘钢与东北 大学合作研发了大规格高韧性高焊接性船舶与海洋工程用钢的关键技术,通过 校企合作,开发了大规格钢板系列模块化生产关键技术,完善了全流程工艺质 量控制体系,建立了柔性化组织生产体系。本项目开发的系列新技术已被广泛 应用于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用钢板的生产,使 S355 等系列高端品种综合性能大 幅度提高,得到了市场用户的充分认可,并在用户中产生了良好的市场声誉, 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品牌;同时企业经济效益明显增加,目前已有 40 万多吨以上 产品投入市场,销售收入达到 20 多亿元,企业利税超过 4 亿元。产品可广泛应 用于各种类型船舶和深海海洋石油平台的建造,推动我国船舶与海工产业链制 造业产品的更新换代,提供的钢板产品质量优良,使用性能好,得到用户的认 可,成功推动大规格高韧性易焊接船舶及海洋工程用钢的国际化,提高了产品 和企业的国际知名度。 同意提名该项目为湖南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四、项目简介: 1、主要研究内容 本项目总体研发思路是充分发挥湘钢宽厚板全流程装备与技术优势,以关 键流程超快冷促进相变强化和组织调控为核心,模块化开发低碳当量成分设计 与窄波动控制、超低磷硫及氧化物夹杂微米析出控制、低偏析 300mm 大断面连 铸坯生产 100mm 以下特厚超宽钢板、中间坯和道次间“温控-变形”耦合高渗透 控制轧制、高温/低温大压下、超快冷 TMCP、均匀化热处理等关键技术。 2、关键技术指标 (1)开发了“温控-变形”耦合梯温轧制和超快冷 TMCP 工艺,突破连铸坯与 钢板 3:1 极限低压缩比条件下心部高韧性织构与组织调控的轧钢领域国际性难 题; (2)开发智能化模型板形与高精度板厚公差控制轧制模型,钢板公差≤± 0.3mm、不平度≤4mm/m、全板长不平度< 8 mm、表面缺陷深度≤0.1 mm;

2019年度湖南省科学技术奖提名项目

2019年度湖南省科学技术奖提名项目

2019年度湖南省科学技术奖提名项目一、项目名称湖南衡东-丫江桥地区铅锌矿远景调查二、提名意见提名者:湖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提名意见:《湖南衡东-丫江桥地区铅锌矿远景调查》为湖南省地质调查院衡阳所(湖南省地勘局四一七队)承担的中国地质调查局南岭成矿带地质矿产调查项目,该项目通过3年工作,取得了成矿理论研究与地质找矿紧密结合的成果。

1、通过典型矿床研究,建立了“吊马垄式”岩浆热液型铅锌多金属矿、“张立岩式”层控型铅锌矿、“瑶岗仙式”石英脉型钨 (锡、铜)矿三个区域矿产找矿模型,紧密结合测区地质、矿产、物化遥重砂特征,分别建立了区域矿产预测模型。

完善了本区矿产预测理论。

2、该项目集成了一套找矿预测模型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有效的综合找矿方法体系,通过本方法体系新发现矿(化)点13处,提交了衡东县板石岭铅锌金矿等找矿靶区7处;岭坡铅锌矿、石岗坳铅锌矿、杨梅冲铅锌钨锡多金属矿等新发现矿产地3处。

这3处矿产地在该单位实施勘查工程商业化过程中取得了显著成效,累计投入勘查费用达2000余万元,其中杨梅冲铅锌钨锡多金属矿已转入商业勘查。

提名该项目为2019年度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三、项目简介湖南衡东—丫江桥地区位于南岭锡钨铅锌多金属成矿带上,以铅锌为主的多金属成矿地质条件十分有利,找矿前景好。

但区内地质矿产研究程度总的较低,不利于该地区地质找矿工作的开展。

据此,湖南省地质调查院衡阳所(湖南省地勘局四一七队)以铅锌为主攻矿种,在衡东—丫江桥地区开展大比利尺地质、物化探测量,大致查明铅锌控矿条件,并择优对区域物化探、重砂异常进行查证,对隐伏矿体进行深部钻探验证,圈定找矿靶区,综合区内各种工作成果,对全区铅锌矿资源潜力进行总体评价,完成了区内基础性地质工作、物化探地质工作,完善了地区内区域成矿预测理论。

主要创新成果:1.查明了区内主要矿产铅、锌、钨、锡、铜金等矿种的成矿地质条件,总结了成矿规律,通过典型矿床研究,建立了“吊马垄式”岩浆热液型铅锌多金属矿、“张立岩式”层控型铅锌矿、“瑶岗仙式”石英脉型钨 (锡、铜)矿三个区域矿产找矿模型,分别建立了区域矿产预测模型、预测要素,完善区内找矿预测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度湖南省科学技术奖提名公示材料项目名称:高萝卜硫素青花菜新品种选育与配套技术推广应用提名意见:该项目基于青花菜的潜力与市场需求,针对青花菜萝卜硫素含量低,高萝卜硫素种质资源奇缺且创制周期长,调控萝卜硫素合成的栽培措施缺乏等影响农民增收、加工增值的品种技术难题,致力培育高萝卜硫素含量青花菜新品种,通过十余年攻关,育成三个高萝卜硫素青花菜新品种,分别通过湖南省或福建省认定,3个品种已成为高萝卜硫素青花菜品种的主栽品种,研发出有效提高萝卜硫素含量的专利技术,在湘、闽等省已推广种植并应用于深加工提取萝卜硫素,产生了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产后加工企业也获益匪浅。

该项目还研制出三个特色品种配套的制种技术和优质高效栽培新技术,有利于发挥各品种的特色和优势。

该项目成果的创新性强,在青花菜种植、萝卜硫素提取尤其产业化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提名该项目为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项目简介:(一)立项背景青花菜是我国重要的出口创汇蔬菜之一,由于其含抗癌功能成分萝卜硫素而成为重要的保健蔬菜。

随着人们对青花菜营养保健功能认知的逐渐深入,市场需求日益扩大,青花菜种植面积不断增加,但现有品种萝卜硫素含量低,高萝卜硫素种质资源奇缺且创制周期长,同时对影响萝卜硫素含量的栽培措施研究较少。

本项目自2005年起开展青花菜种质资源创新与育种研究,致力于培育高萝卜硫素含量的青花菜新品种、优化青花菜制种方法和创新青花菜萝卜硫素外源调控技术,从品种选育和栽培调控技术方面解决青花菜萝卜硫素含量低的问题,为青花菜深加工产业提供优质原料,增加农户种植和深加工企业的效益。

(二)主要创新点1、优化了青花菜萝卜硫素检测技术,检测时间缩短了56.67%;阐明了黑芥子酶对萝卜硫素形成的调控生理机制,为早期高萝卜硫素青花菜资源筛选提供了理论指导。

通过SPE提取、液相条件优化等技术措施,采用超高效液质联用(UPLC-MS)技术可在13min内检测出19种硫代葡萄糖苷,检测时间缩短了56.67%,建立了萝卜硫素含量的HPLC指纹图谱,实现了高萝卜硫素青花菜种质资源的快速检测;发现苗期黑芥子酶基因表达与花球萝卜硫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55),过表达黑芥子酶可使萝卜硫素含量增加92.77%,为早期高萝卜硫素青花菜资源筛选提供了理论指导。

2、创制了优良青花菜种质资源10份,其中高萝卜硫素种质资源4份,丰富了青花菜优质、耐寒、耐热资源;选育了高萝卜硫素青花菜品种3个,填补了萝卜硫素提取专用型青花菜品种空白。

利用萝卜硫素形成的调控生理机制,结合系谱选择技术,创制了优良青花菜种质资源10份,其中4份早熟、萝卜硫素含量高、种子产量高,4份中熟、耐热性强,2份晚熟、直立、耐寒性强,丰富了青花菜优质、耐寒、耐热资源;首次在国内报道杂交育成萝卜硫素含量高、高产优质青花菜新品种3个通过省级认定,其萝卜硫素含量分别为主栽品种‘圣绿’的9.45、4.57、6.57倍,填补了萝卜硫素提取专用型青花菜品种空白。

3、优化了青花菜杂交制种方法,使青花菜制种产量提高约30%;创新了青花菜萝卜硫素外源调控技术体系,调控后萝卜硫素含量提高2.51倍。

采用二次割球、蜜蜂辅助授粉等技术使青花菜制种产量提高约30%,达到27.2kg/667m2;创新了外源调控技术体系,青花菜现蕾后每隔7-10天施入专利配方肥料,萝卜硫素含量提高2.51倍;集成推广基质穴盘育苗、蕾期温度调控、大棚+黑地膜+喷灌等露地和设施配套栽培关键技术,实现了青花菜优质高效生产。

本成果获国家发明专利1件,创制高萝卜硫素青花菜优异种质4份,选育高萝卜硫素青花菜新品种3个,发表论文11篇,编著出版专著1部。

近三年,新品种在湘、闽推广达6.7万亩,种植业新增利润5550万元;萝卜硫素提取等相关青花菜深加工公司应用本成果选育的品种和发明专利新增利润1.14亿元。

客观评价:1 项目验收意见(附件2-1;附件2-2;附件2-3)(1)2018年8月2日,湖南农业大学组织专家对湖南农业大学承担的“高萝卜硫素优异青花菜资源引进、驯化栽培及其高值化利用”项目进行了验收。

专家组认真审查了项目验收材料,验收意见认为项目完成了合同规定的研发内容,技术指标达到了合同要求。

项目发表论文3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7项,培养硕士1名、博士1名。

引进国内外青花菜种质资源50份,表现为萝卜硫素含量等性状上差异较大,筛选出高萝卜硫素青花菜新种质8份,为丰富青花菜遗传背景和新品种选育提供了资源基础(附件2-1)。

(2)2013年5月28-29日,湖南省农业综合开发办组织有关专家对湖南农业大学承担的“高萝卜硫素青花菜良种及配套技术示范与推广”项目进行验收,专家组通过现场考察示范基地、听取汇报、查阅资料和质疑,认为项目在岳阳市君山区等地高萝卜硫素青花菜良种及配套技术示范,建成示范推广基地1300亩,开展了湘绿2号、湘绿3号新品种和外源调控技术体系的示范推广,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十分显著(附件2-2)。

(3)2011年3月17日,福建省科技厅组织有关专家,对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高萝卜硫素青花菜良种及其配套技术中试与示范”(项目编号:2008GB2C400140)进行验收,专家组听取了课题组的项目执行情况汇报,主要验收意见如下:试验研究了父母本播种期调整、割球处理及蜜蜂授粉等相关技术,建立完善了该良种的高产制种技术体系,促进了制种产量的提高,保障了种子质量。

‘福青1号’新品种通过了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现场考评,并在福州南屿建设了良种繁育基地15亩,每亩繁育杂交种子达到23公斤。

在海峡两岸14个试点开展良种生态适应性的试验研究,确定了该良种的适宜种植地区和生态气候条件。

本项目研究形成的‘福青1号’配套技术体系,为加快‘福青1号’良种在海峡两岸适宜地区示范推广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项目执行期内培训210人,新增就业人数2100人,累计中试示范‘福青1号’良种及其配套技术3500多亩,平均亩产达1050公斤,与对照品种‘优秀’相当,鲜花球萝卜硫素含量平均比对照高8.45倍,保健功能显著优于其它青花菜品种,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综上所述,该项目全面完成了合同任务指标,社会经济效益显著,专家组一致同意通过验收,建议进一步加快该成果的产业化开发,为我国青花菜产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附件2-3)。

2 成果鉴定意见(附件2-4)2008年3月21日,福建省科技厅组织有关专家对福建农林大学承担的福建省科技重大专项前期研究项目“农产品优质资源的发据与优质良种的选育” 子课题“高萝卜硫素( Sulforaphane )青花品种选育与综合配套栽培技术研究”进行成果鉴定,鉴定意见认为该项目搜集,引进了十字花科蔬菜种质资源283份,并从中筛选出萝卜硫素含量高的青花菜自交系‘BOP01’、‘BOP05’、‘BOP07’、‘BOP10’、‘BOP18’,为青花菜育种工作提供了材料基础。

选育出萝卜硫素含量高的青花菜杂交组合BOP01xBOP05。

该组合植株株高约60 cm,开展度约65 cm,叶片约15片,叶面蜡粉中等,叶色绿,花球绿,花蕾中细,定植后80天开始收获,专家现场测试结果为:主花球平均重587 g,折合亩产量为1056.6 kg,新组合萝卜硫素含量为984.47μg/g,对照品种为104.15μg/g,新组合的萝卜硫素含量是对照品种的9.45倍,研究出能使青花菜的萝卜硫素含量提高2.51倍的栽培调控技术。

该项目在高萝卜硫素青花菜品种选育方面以及芸薹属蔬菜萝卜硫素含量综合配套栽培技术体系建立方面具有创新性,其成果居国际先进水平。

推广应用情况:项目成果已在全国10家单位直接应用,累计推广高萝卜硫素青花菜新品种6.7万亩,种植业新增利润5550万元;萝卜硫素提取等相关青花菜深加工公司应用本成果选育的品种和发明专利新增利润1.13亿元。

主要知识产权和标准规范等目录:主要完成人情况:黄科,排名第一,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教授。

负责本项目试验设计与实施方案的制定;在该课题中承担高萝卜硫素青花菜新品种的选育,选育3个高萝卜硫素青花菜新品种通过省级认定;研发出提高蔬菜萝卜硫素含量的外源调控技术,并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项;参与黑芥子酶基因的验证及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基于本项目的开展及相关成果,编写专著《功能保健型青花菜高效栽培技术》,发表学术论文11篇。

投入该项目总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80%以上。

吴秋云,排名第二,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园林学院副教授。

参与高萝卜硫素青花菜新品种的选育,选育3个高萝卜硫素青花菜新品种通过省级认定,排名第二;研发出提高蔬菜萝卜硫素含量的外源调控技术,并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项,排名第二;承担黑芥子酶基因的验证及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发表论文2篇,参与发表论文6篇。

投入该项目总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80%以上。

刘明月,排名第三,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教授。

参与高萝卜硫素青花菜新品种的选育,选育3个高萝卜硫素青花菜新品种通过省级认定,排名第六;参与萝卜硫素含量的外源调控技术研发,并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项,排名第四;参与青花菜高效栽培技术体系研发,发表论文1篇。

投入该项目研究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60%以上。

许明,排名第四,福建农林大学作物科学学院助理研究员。

参与高萝卜硫素青花菜新品种“福青1号“的选育,并通过省级认定;参与高萝卜硫素青花菜新品种“福青1号“的栽培调控研究与示范推广工作;参与黑芥子酶基因的验证及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投入该项目研究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50%以上。

宋勇,排名第五,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教授。

协助完成高萝卜硫素青花菜新品种的选育,承担高萝卜硫素青花菜新品种“湘绿2号”“湘绿3号”的栽培调控研究与示范推广工作,参与萝卜硫素含量的外源调控技术研发,协助申请发明专利1项。

投入该项目研究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50%以上。

钟晓红,排名第六,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教授。

参与该项目高萝卜硫素青花菜新品种“湘绿2号”“湘绿3号”的选育,协助参与2个新品种的栽培调控研究与示范推广工作。

投入该项目研究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30%以上。

何长征,排名第七,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教授。

参与该项目高萝卜硫素青花菜新品种“湘绿2号”“湘绿3号”的选育,协助刘明月参与青花菜高效栽培技术体系研发。

投入该项目研究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30%以上。

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湖南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作为项目的主持单位,提供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支持。

本项目的最主要及大多数研究人员为我校的在职教师,两个高产优质青花菜品种湘绿2号、湘绿3号的选育研究工作均由我校完成,专利“一种提高蔬菜中萝卜硫素的肥料及方法”我校为专利权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