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编织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浅析中国结艺的传承与创新
浅析中国结艺的传承与创新1. 引言1.1 中国结艺的定义中国结艺是中国传统手工艺品中的一种,是利用不同颜色的线绳结成各种美丽的图案和形状。
这种手工艺品有着悠久的历史,被认为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符号之一。
中国结艺通常用于装饰和礼品,也被用于传递祝福和吉祥的寓意。
每个结的形状和颜色都有其特定的含义,传达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结是代表着联系和团聚的象征。
中国结艺的传统红绳结在婚庆、春节等重要场合被广泛应用,被视为祈福和保佑的象征。
除了红色,中国结还可以采用各种不同颜色的线绳,通过不同的结法和设计变化出不同的图案,展现出丰富多彩的艺术魅力。
1.2 中国结艺的历史中国结艺是一种源远流长的传统手工艺,起源于中国古代,具有悠久的历史。
据史书记载,中国结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当时称为“结”,是一种民间艺术形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结逐渐演变为一种独特的工艺品,成为人们喜爱的装饰品和礼品。
在中国古代,结绳被广泛运用于服饰、礼品、装饰等方面。
它被视为吉祥的象征,人们常常将精美的结绳挂在家中或佩戴在身上,以求好运和祝福。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结的艺术性和技术性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成为了一种独具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品。
中国结艺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还承载着中华文化的传统价值观念。
通过中国结的编织,可以感受到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传统文化的珍爱。
中国结艺的历史渊源悠久,传承至今仍然被人们喜爱并传承发扬。
2. 正文2.1 中国结艺的传承中国结艺作为中国传统手工艺之一,源远流长,经历了千年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结起源于古代的裁缝技艺,后演变成了一种装饰品,具有象征意义。
中国结艺通过代代相传的方式,保持了其独特的魅力和传统技艺。
传统的中国结设计主要以红色为主,寓意喜庆吉祥,结构简单而精致。
传承者们通过学习古代文献和传统技艺,不断挖掘创新,使得中国结在传统的基础上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传承并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在承传中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意义。
幼儿园文化传承案例——传统手工编织艺术
幼儿园文化传承案例——传统手工编织艺术【幼儿园文化传承案例——传统手工编织艺术】1. 引言幼儿园是儿童接受教育的重要阶段,不仅应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还应将传统文化融入教育中。
传统手工编织艺术是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形式,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本文将通过一个幼儿园的文化传承案例,探讨如何通过传统手工编织艺术的教育,培养幼儿的综合素养和文化自信心。
2. 幼儿园传统手工编织艺术的实践案例在某幼儿园,为了促进幼儿的文化传承和艺术素养培养,教师决定引入传统手工编织艺术作为教育内容。
在教师团队中进行专题研讨,搜集相关素材和资料,深入了解编织艺术的历史和技巧。
随后,教师在教室内设置编织角落,配备编织工具和原材料,并邀请有手工编织经验的长辈作为志愿者,给孩子们进行指导和示范。
3. 编织艺术对幼儿发展的影响通过参与传统手工编织艺术,幼儿不仅能够培养艺术兴趣,还能获得多方面的发展。
手工编织艺术需要孩子们动手操作,可以锻炼他们的精细动作协调能力和手眼协调能力。
从编织的过程中,幼儿可以学习和运用数学概念,如纺线、计算长度和宽度等,培养了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通过与长辈的互动,幼儿可以学习到传统文化知识,并培养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4. 延伸学习和多元发展在幼儿园的传统手工编织艺术教育中,还可以进行延伸学习和多元发展。
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参观编织艺术展览,了解传统手工编织艺术的更多细节和背后的文化。
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创造性地利用编织技巧,创作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展示和交流,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5. 总结与展望传统手工编织艺术作为幼儿园文化传承的一种方式,通过培养幼儿的艺术兴趣和文化自信心,对他们的综合素养和人文情怀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幼儿园应该进一步加强对传统手工编织艺术的教育,并与其他文化元素相融合,为孩子们提供更多样性和丰富性的教育体验。
观点和理解:传统手工编织艺术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通过将其引入幼儿园教育中,不仅可以传承文化,还可以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数学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竹编 传承故事(一)
竹编传承故事(一)竹编传承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多年来,竹编作为一门传统艺术,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和关注。
然而,近年来,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和新兴工艺品的竞争,竹编逐渐面临传承的困境。
老艺人的坚守与努力•在传统艺术的传承中,老艺人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们将自己多年的经验和技巧传授给后辈,保护着这门古老的手工艺。
老艺人们经过无数个日日夜夜的坚守和努力,使竹编得以延续。
后辈的学习与创新•幸运的是,一些年轻人对竹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投身于学习这门传统艺术。
他们希望能够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将竹编艺术融入现代生活。
年轻一代通过与老艺人的交流和合作,一方面学习传统技巧,另一方面挖掘创新的可能性。
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传统艺术的传承需要在保持纯正性的同时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年轻一代的创作者们开始将竹编与现代设计相融合,设计出独具创意的作品,吸引了更多年轻人的关注。
传承的力量•竹编不仅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通过传承,人们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会更加深入。
竹编的传承是一项艰巨而重要的任务,但正是这种传承,让我们的文化生生不息,并且在变革中不断焕发出新的魅力。
结语•竹编是一门古老而优美的艺术,它承载着无数前辈们的智慧和汗水。
他们用心血与热情守护着这门传统艺术,为了让它得以传承下去。
我们应该尊重并支持这些传统艺术的传承者,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认可,让竹编得到更好的发展与传承。
传承的责任•老艺人们将竹编视为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他们秉持着“传师不传艺”的原则,将自己的技艺一一教授给后辈。
他们耐心地指导学徒们,教授他们如何选择竹子、制作编织工具、细致入微地编织,以及保养竹编作品。
家传工艺的保留•不少老艺人的竹编技艺都是家族传承下来的。
他们世代相传着这门技艺,并将其作为家族的宝贵财富。
通过家族传统和文化意识的传递,竹编在家族中得以长久地保留。
艺术学院的传统艺术教育•为了推动竹编的传承,一些艺术学院开始开设竹编专业。
传统手工编织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传统手工编织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传统手工编织艺术是一种古老而珍贵的手工艺术,它承载着民族文化的传统和智慧。
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工业化的发展,许多传统手工艺正在逐渐消失。
传统手工编织艺术却在不断传承和发展。
它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历史记忆的载体。
本文将就传统手工编织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进行探讨。
一、传统手工编织艺术的传承手工编织艺术源远流长,早在史前时期人类就开始利用植物纤维、动物毛发等原材料进行编织。
在古代,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编织技艺和样式。
中国古代的丝绸织造技术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古埃及的薄纱织造技术也是举世闻名。
编织艺术在不同的文化中发展出不同的风格和特色,成为各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手工编织艺术的传承离不开传统手工艺人的努力和执着。
这些手工艺人多数是在家族中代代相传的,他们从小就开始学习编织技术,通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掌握了精湛的手艺和独特的设计风格。
他们将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下一代,确保传统手工编织艺术得以传承下去。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传统手工编织艺术也在不断发展和变革。
一方面,现代科技的进步为手工编织艺术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传统的手工编织工具如梭、织机等被替代或改进,使得编织工艺更加高效和精确。
现代科技还为传统手工编织艺术注入了新的元素,如数字化设计、智能化生产等,使得传统手工编织艺术更具现代感和市场竞争力。
传统手工编织艺术也在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的影响,形成了新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方式。
中国的刺绣艺术和日本的和服文化相互借鉴,创造出了独具东方韵味的传统手工编织作品。
这种文化融合不仅丰富了传统手工编织艺术的内涵,也为其走向世界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虽然传统手工编织艺术在不断发展和创新,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传统手工编织艺术失去了兴趣,造成了传承的困难。
市场需求的变化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也给传统手工编织业带来了一定的压力,许多传统手工编织艺人面临着生存困境。
我奶奶的编织艺术,传承与创新作文
我奶奶的编织艺术,传承与创新作文我奶奶的编织艺术真的是一门独特的功夫。
每当我坐在她身边,看着她灵巧的手指在毛线间穿梭时,心里总是充满了敬佩。
奶奶的手艺是从她妈妈那里学来的,至今已经传承了好几代。
她说,编织不仅仅是个技术活,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
记得有一次,奶奶给我织了一条围巾。
那天我放学回家,看到她专注的神情,手中的毛线在她的指尖舞动。
她一边编织一边和我聊,讲起她小时候的故事。
那些故事里有雪花飘舞的冬天,有温暖的火炉,还有她和小伙伴们在阳光下嬉戏的画面。
每一个细节都像是从她的心里流淌出来。
那条围巾不仅温暖了我的身体,更让我感受到了她对我的爱。
奶奶总是说,编织就像生活一样,要用心去对待。
她在编织时总会留出一些小洞,那是她特意设计的,寓意着“留有余地”。
她常常提醒我,生活中要懂得留一点空间,给自己留一点余地,不要太过于追求完美。
她用自己的方式教会了我很多道理,编织也成了我们之间的一种默契。
随着时间的推移,奶奶的编织艺术也在不断变化。
她开始尝试用不同的颜色和图案,把传统和现代结合起来。
邻居们都说她的作品独具匠心,特别有吸引力。
每当她的作品在集市上卖出去时,奶奶总是笑得合不拢嘴。
那种满足感让我明白,编织不仅是她的爱好,更是她实现自我的一种方式。
我常常帮她整理那些五颜六色的毛线。
有时候,她会让我尝试织几个简单的图案。
虽然刚开始时总是搞得一团糟,但她从来没有批评过我。
她总是微笑着鼓励我,教我如何调整手势,如何控制线的松紧。
每当我织出一点小成就时,奶奶都会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开心。
那种鼓励让我对编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渐渐明白,编织不仅仅是手艺,更是情感的交流。
奶奶用她的作品传递着爱与温暖,我希望将来能把这份艺术继续传承下去。
在她的教导下,我也想试着去创新,把自己的想法融入其中。
我相信,未来的我可以在她的基础上,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编织艺术。
奶奶的编织艺术就像一条长长的线,把我们的心紧紧连在一起。
虽然时代在变化,但那份情感不会变。
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传承与发展新思考
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传承与发展新思考●韦景耀[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自从提出至今,专家、学者提倡“非遗”保护传承要保持其原真性,即“非遗”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
通过对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以及网络营销、直播、文化IP等进行实地调研,掌握传承人技艺传承模式以及近几年对花竹帽编织技艺的传承发展现象,提出花竹帽编织技艺传承与发展新模式,以拓展传承人视野、更新理念外,提出技艺分解与重组运用传承模式,建立起属地人员实验基地和高校知识型人才实验基地,通过属地人员实验基地对技艺分解和重组编织产品,通过高校知识型人才实验基地对接市场需求与产品设计、“互联网+”发展传播与销售等模式专业管理路径,拓宽市场潜力,融入时代发展,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求,培育花竹帽编织技艺自身“造血功能”,促使持续传承发展。
[关键词]分解重组;纹样图表;提升传统手工技艺,是中华民族生产生活智慧结晶,是“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文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要求,发掘和运用传统工艺所包含的文化元素和工艺理念,丰富传统工艺的题材和产品品种,提升设计与制作水平,提高产品品质,培育中国工匠和知名品牌,使传统工艺在现代生活中得到新的广泛应用,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消费升级的需要。
“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于2011年5月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至2017年,花竹帽编织技艺有了两位传承人(国家级、省级);其技艺传承,以培训传承为主,形式单一、内容枯燥,学员为被动式学习,离自我学习和“我要传承”甚远。
结合当下,中共中央制定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作为传统手工艺中的国家级“非遗”名录代表性项目的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如何融入当下的规划发展,推动属地脱贫,巩固后续发力和点化乡村振兴,构建编织技艺产业化模式传承与发展,值得业界思考。
211188292_中国绳结艺术传承及其现代创新设计应用研究
基 金 项 目: 广 西 高 校 中 青 年 教 师 科 研 基 础 能 力 提 升 项 目“ 绳 结 艺 术 的 传 承 及 其 产 品 创 新 设 计 研 究”( 项 目 编 号: 2021KY1666)。
二、中国绳结艺术的文化传承与技艺传承现状 中国绳结艺术是中华民族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主要以结艺的文化内涵与编织的特有技艺共同构 成。随着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愈加重 视,人们对中国绳结艺术的传承、保护、创新应用的 研究也越来越深入。现今,国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保护主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为法律保护核心,以“国家 + 省 + 市 + 县”四级非物 质文化遗产名录及大量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等为主要 保护制度,在宣传、教育上进行推广、传播。在国家 十四五规划中也明确提出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 系统性保护,加强各民族优秀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 的重要指导意见。中国绳结艺术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的代表之一,在全国各个地区都有典型样式及技艺表现。 各区域分支在近十多年也陆续选入各省、市、县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如曹州 绳编技艺、南京绳结技艺、辽西绳结技艺、蒙古族科 尔沁部绳结技艺等省、市、县级绳结艺术相关非物质文 化 遗 产 项目十 余项,其中传 统 技 艺申报占多 数,而以相 关 传 统 美 术 和民 俗类的申报并不多,并且未有项目入 驻升级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中国绳结艺术在民间有较好的文化认知及文化表 现共识基础,但由于绳结艺术文化内涵的传承、梳理、 挖掘不足,文化的系统传播力度不够,在快节奏的社 会发展下,绳结技艺、艺术传承还是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很多传统艺术正在慢慢消失。当前,中国结作为中华 民族的代表性符号表征,“盘长结”展示的中国结在 全世界屡屡出镜,但由于缺乏既护卫传统又有创新能 力的传承人才,即便有传承人,也缺乏探索与现代生 活结合拥有市场开发的意识,较多绳结产品还停留在 题材审美比较传统、产品载体较少、制作较粗陋的流 水线程度,缺乏具有代表性的精品,致使中国绳结艺 术的传承出现了瓶颈。如何传承绳结艺术这一独具民 族文化底蕴的艺术形式,怎样将其与现代设计相融合? 一方面要加快梳理记录探索各类绳结技艺、相关图样 及民俗形式,另一方面要创新设计中国绳结应用产品 并加强宣传普及,使古老文化及艺术真正走入新世界, 让结艺文化源远流长。 三、中国绳结艺术现代创新设计应用 中国绳结艺术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从产品创新的角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视野来看,
活态视角下珠海三灶编织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Art World艺览天下活态视角下珠海三灶编织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陈 婕 傅美婷 方 舟 蔡 媛(广州航海学院国际邮轮游艇学院,广东广州 510725)摘 要: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是当代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本文从活态视角出发,以珠海三灶编织为例,探讨三灶编织非遗文化活态传承的相关策略。
笔者通过实地调研、文献分析等方法,发现目前珠海三灶编织存在着技艺传承后继无人、传承方式单一等问题,并从活态视角提出传统手工艺类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优化路径,为珠海三灶编织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活态传承;非遗文化;三灶编织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引言非遗文化是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以产业带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元素,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
而活态传承是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最佳路径,非遗文化保护的根本目的在于存续活态传承,这是衡量非遗文化保护方式合理性的基本准则[2]。
广东省珠海三灶编织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探索其传承与保护新路径,能够为三灶镇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本文以珠海三灶编织非遗文化的发展现状为基础,从活态的视角出发,探索其传承和保护的路径,以实现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与活态保护,也为其他地区的非遗文化传承和发展提供借鉴。
一、活态传承研究活态传承是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成发展的环境当中进行保护和传承,在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过程当中进行传承与发展的传承方式。
这种传承方式能够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终极目的。
本文中“活态传承”指的是学习、保护和传承珠海三灶编织非遗文化,并将非遗技艺融入人们的生产生活中,让人们在生产生活中享受到非遗文化带来的好处和美感[3]。
笔者以“非遗文化活态传承”为主题,在中国知网(CNKI)进行检索,检索的日期截至2023年11月6日,共有306篇文献。
笔者通过对这些文献进行研究发现,虽然具有一定数量的学者对非遗文化活态传承的问题与对策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看法,但其研究也存在着不足,这些研究以微观层面为主,缺少宏观视角。
我奶奶的编织艺术,传承与创新作文
我奶奶的编织艺术,传承与创新作文我奶奶是世界上最厉害的编织大师!她的手指就像魔术棒一样,能把五颜六色的线团变成各种神奇的东西。
她那一双灵巧的手,每天都在跟线团和针头“比拼”,仿佛她们之间有一场永远不停歇的“大赛”。
每当奶奶坐在椅子上,手里拿着一根线,我就知道,一件新奇的作品即将诞生了。
有一次,她用一根普通的棉线,编织出了一个大得可以装进我整个头的毛线帽!我戴上它,整个人都像是变成了一个大毛球,把我自己都逗乐了。
奶奶还有一套藏宝图似的编织图案,每一个都像是从童话故事里走出来的。
有一次,她给我编织了一条长长的彩虹围巾,上面绣着一只橙色的小猫。
我问她为什么是橙色的小猫,她笑着说:“因为它是太阳公公的好朋友,所以身上有太阳的颜色呀!”我听了觉得好像编织出来的不只是围巾,还有一个小故事。
奶奶的创新能力也是一绝。
有一次,她从花园里摘了一些小花,把它们晒干后编织进了一个手提包里。
那个包包就像是春天的味道一样,散发着淡淡的花香,每次背着它,我都觉得自己是在一座花园里散步。
我还记得有一次,奶奶在编织一个又大又软的毛毯,每晚都在它上面工作。
有一天晚上,我问她,这么大的毛毯是要给谁用的,她笑着说:“是给你的梦想用的呀!梦想要有个舒适的港湾,这样才能一直飞翔。
”我听了觉得好像梦想和毛毯变成了一对好朋友。
奶奶的编织艺术不仅是技术,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
每一件作品背后都有她对生活和爱的独特理解。
我想,她的手指头是用来编织美好的,就像是一把魔法的钥匙,可以打开属于我们的每一个童话世界。
所以,我想告诉大家,我奶奶的编织艺术不只是线团和针头的结合,它是一种传承和创新的体现,是一段关于她和我们之间的美丽故事。
在她的编织世界里,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感受到那份温暖和幸福。
中国结的创新
中国结的创新
中国结作为中国传统的手工艺品,经过了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不断创新和改进,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结绳艺术。
在现代,中国结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材质创新:传统的中国结主要使用红绳或彩色的丝线进行编织,但现代的中国结则尝试使用了各种不同的材料,如金属、宝石、木材、皮革等,这些新材料的使用不仅增加了中国结的质感,还使得中国结更具时尚感和现代感。
2.编织技术的创新:现代的中国结在编织技术上也不断创新,引入了新的编织方法和技巧,如使用机器进行编织、采用不同的编织密度和纹理等,这些创新使得中国结在细节和工艺上更加精致和多样化。
3.主题和设计的创新:现代的中国结在主题和设计上也进行了创新,不仅继承了传统的吉祥图案和寓意,还融入了现代的文化元素和设计理念,如将中国结与现代时尚服饰相结合,或者将中国结应用于室内装饰和礼品包装等领域。
4.功能和用途的创新:现代的中国结在功能和用途上也进行了创新,比如开发出具有实用功能和装饰功能的中国结,如手机挂饰、车挂饰、钥匙扣等,这些中国结不仅具有美观的外观,还有实际的使用价值。
总之,中国结的创新体现在多个方面,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又不断引入新的元素和技术,使得中国结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能够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和魅力。
幼儿园手工艺术探索:竹编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幼儿园手工艺术探索:竹编艺术的传承与创新1. 竹编艺术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竹编艺术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竹编制品不仅在生活中起到实用的作用,如篮筐、凉席等,还在文化艺术中扮演着独特的角色。
其独特的材料特性和制作工艺,使竹编艺术成为了中国传统手工艺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2. 幼儿园开展竹编艺术教育的意义在当下,幼儿园为了培养幼儿们的动手能力和审美情感,越来越多地引入了竹编艺术教育。
竹编艺术不仅能够培养幼儿的耐心和动手能力,还有助于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竹编艺术也可以成为幼儿园日常教育中的一种有益补充,丰富了幼儿的校园生活。
3. 竹编艺术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实践在幼儿园中,竹编艺术的教育可以从简单的手工制作开始,如编织手镯、小篮子等。
通过这些简单的作品,幼儿可以初步了解竹编艺术的基本原理和制作方法。
随着芳龄的增长,幼儿可以逐渐接触更加复杂的竹编艺术作品,如编织盒子、摆件等,从而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4. 竹编艺术的创新与传承伴随着时代的变迁,竹编艺术也在不断地创新与发展。
在传统的基础上,竹编艺术家们不断地探索新的制作工艺和设计理念,使竹编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在幼儿园中,我们也应该引导幼儿从传统中汲取灵感,融入现代元素,让他们在竹编艺术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也能够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理解与创造。
5. 结语竹编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在幼儿园教育中也有着独特的意义。
通过竹编艺术的探索与实践,我们可以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创造力和审美情感,同时也有助于传承和创新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
希望通过幼儿园的努力,竹编艺术能够在未来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继承做出贡献。
个人观点:竹编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不可忽视。
在幼儿园教育中,我们应该充分重视竹编艺术的教育,让幼儿能够在实践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在创新中发展自身的能力。
希望竹编艺术能够在幼儿园教育中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贡献力量。
我国传统细金编织工艺的技法与传承
37传统与创新一、细金编织工艺的研究概述细金编织又称金银丝编织,属于花丝镶嵌的一种特殊工艺。
战国青铜器的金银错、唐代的平脱,是它的前身[1]。
细金的材质通常是指黄金、白金、白银等贵金属材料。
自商周以来,巧夺天工的金银细工工艺在中华大地传承了3000多年。
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卡约文化455号墓出土了西周时期的多层金丝环绕弹簧式的金耳环,这也是细金编织艺术的最初雏形样式。
到了战国晚期,细金编织的从最初的多层环绕形式发展成盘旋而上的锥形,鄂尔多斯博物馆藏有战国晚期男士墓中出土的金丝盘旋绿松石耳坠。
到了汉魏时期,单根金丝编织样式进一步发展成拧丝扭环的形式。
从考古挖掘资料来看,两汉之前便有7处出土的细金编织链条[2]。
从西汉到东汉晚期,多处出土了以金丝扭八环、金丝扭六环、金丝扭四环等为配件的首饰,并且金银丝编织在金丝的掐编技法花纹样式上有了新的突破,出现了花丝、祥丝等样式。
在公元3世纪和4世纪,也就是汉末、东晋和西晋期间,黄金在饰品方面渐渐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
至唐朝,其间400年由于战乱,细金编织工艺没能得到长足的发展,但相较于秦汉时期的细金工艺,有了很大的提升。
它们与之前的细金编织工艺一起为唐朝细金编织工艺的成熟繁荣奠定了基础。
细金编织工艺在唐朝称之为编垒(累),指用微如发丝的极细金银丝堆垒成一定形状的器物或饰件,唐代称之为“金银结条之法”[3]。
“金银结条之法”主要用于制作笼子、冠带或首饰,如烘培茶叶的金丝结条茶笼子。
唐王朝皇室对金银器的崇拜至极,迷恋金银器的奢华之美,为细金编织工艺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明代的金银丝编织手法更加丰富。
在䯼髻的制作上,细金的编织展现了最精巧的工艺技法。
细金编织工艺在明朝常用在头面的设计、制作上,如已婚妇女头上戴的䯼髻,便有大量描写拔银丝、制䯼髻,第20回中,李瓶儿“拿出一顶金丝䯼髻,重九两”。
䯼髻的材质不同,人物的身份便不同。
金丝䯼髻最显贵重,银丝䯼髻次之。
晚明富裕人家的妇女普遍有用银丝䯼髻这样的头面[4]。
编织工艺在软装饰品中的创新
编织工艺在软装饰品中的创新作者:吴云汝代进来源:《魅力中国》2018年第15期摘要:通过研究编织工艺从古到今的不断发展,更加了解编织工艺的艺术内涵。
再将其与现代家居环境设计巧妙的结合,设计出符合现代人审美的编织作品。
关键词:编织工艺;软装饰品;材料;造型一、传统编织工艺的概述(一)中国传统编织工艺。
传统编织工艺在我国拥有悠久历史,它是生活中不断的发明与创造,是我国无数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我们存在最早的草类编织物品是新石器时代的華席碎片,距今七千多年。
在东汉时的墓穴中发现了栽绒地毯碎片,证明我国的栽绒技术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地毯行业发展更快,特别是1974年,中国政府赠送给联合国的礼品,大型壁毯《长城》,宽10米,高5米,重280公斤。
1996年林乐成编著《纤维艺术》,可看作纤维艺术理论的开山之作。
从2000年到2017年,“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暨纤维艺术研讨会”成功举办了九届,这不仅为中国提供了一个国际性的交流平台,也给世界提供了一个现代纤维艺术的展示中心。
(二)国外传统编织工艺。
欧洲现存最古老的壁毯是十一世纪法国制作的巴约壁毯,它是运用羊毛线和亚麻线平纹编织而成的一副以历史战争为题材的人物画壁毯。
到14世纪手工壁毯进入鼎盛时期,壁毯以《路易十四加冕式》为代表,运用高比林编织而成,气势磅礴,人物众多,效果逼真。
到了17、18世纪,高比林壁毯达到了其鼎盛时期,各种新的材料如金银线、新的编织技术被加入到壁毯中去,以使其显得更富丽堂皇。
二、编织工艺的表现形式(一)平面表现形式。
平面形式的编织工艺主要包括壁毯、壁挂、地毯之类。
在遥远的中世纪时期,壁毯多为王公贵族使用,题材为历史、战争、宗教、体现贵族生活等,更能够起到一定的防潮、御寒、保暖等实用功能。
到1919年,包豪斯设计学院的成立产生了一种新的设计风格“包豪斯风格”。
它把编织艺术从王公贵族等特定阶级中解放出来。
同时,“包豪斯风格”也赋予了编织工艺新的启示,内容题材不再局限,出现了几何风格的图案,完成从具体到抽象的过度。
探讨草编织艺术在美术课程中的传承与创新
文化教育·95·草编是民间广泛流行的一种手工艺,考古发现,中国最早的草编遗物是河姆渡人制作的,距今已有7000年之久。
草编实用性强,人们就地取材,编织成各种生活用品,如:帽子、拖鞋、提篮、枕席等,编织前可先对草料进行染色,编织成各种图案,亦可编好后印纹样以装饰,不仅经济实用,还美观大方,是中国流传和应用最广泛的民间艺术之一。
一、草编艺术的现状(一)机编技术的冲击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种机械编织设备逐渐代替了手工艺人,对传统编织工艺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人们错误地认为,机械编织可以取缔手工编织,机械编织又快又好,没必要浪费时间去做手工,认为机械编织也是对民间艺术的传承。
除此之外,机械编织的流水线作品也慢慢代替了传统的手工编织作品,导致传统的草编技艺正逐渐淡出我们的 生活。
(二)传承人的断层以草鞋为例,其整体呈衰落的趋势。
塑料拖鞋基本取代了麦秆、玉米皮、纸绳传统草鞋,且老一辈草编艺人年岁渐大,而他们的后人又大多不愿意继承父业,当下鲜有年轻人愿意以此为自己的职业规划去进行发展。
一些非遗项目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如:本市美术老师牵头举办的麦秆、玉米皮、纸绳节,展览场地也从一般的农田改为公园景区,在景区进行编织体验活动和作品观赏,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游客驻足观赏的同时,也对编织有了关注和了解。
虽然在政府的扶持下,社会对草编艺术的理解和保护有了较大的改观,但对它的认识基本以静态呈现为主,年轻一代对草编技艺的了解依然匮乏。
二、编织技艺在美术课程中的实施(一)校园创作和艺术展示促发展任何知识的获取都不能故步自封,除了“请进来”,还要“走出去”。
草编艺术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开展课堂教学的,仅汲取前人的工艺技术和审美,是不能满足当下时代发展趋势的,必须要“走出去”与其他工艺“交流”,因此,手工艺成果展示活动是推广特色宣传、传播知识和技艺的有效途径。
草编作品的展示可以是多样化的,根据环境和空间的不同,有以下几种展示方式。
都锦生的传承与创新
陈刚 | 文陈刚:浙江社科院产业经济所助理研究员在杭州的中华老字号中,都锦生丝织厂不仅历史悠久,而且长盛不衰,至今仍然以其精湛的工艺、绝美的作品,在社会上享有盛誉。
其产品富丽华贵、色彩斑斓,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被誉为神奇的“东方艺术之花”。
都锦生织锦旺盛的生命力,主要归功于创始人都锦生先生毕生孜孜以求的创新精神。
他独辟蹊径,将艺术品产业化、日用品艺术化,在满足人们审美需求的同时,弘扬了我国传统工艺文化的精髓。
都锦生的“锦绣中华”之梦都锦生(1897—1943),号鲁滨,杭州西湖茅家埠人,以首创丝织风景工艺、创办都锦生丝织厂而闻名于世。
其父都宗祁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因酷爱英国作家笛福的作品《鲁滨逊漂流记》,故特意为其取名为“鲁滨”。
事实证明,都锦生并没有曾辜负父亲对他的期望,他毕生正如鲁滨逊那样勇于创新,积极进取,百折不挠。
都锦生早年就读于浙江甲种工业学校机织都锦生的传承与创新101都锦生的传承与创新科,在校期间刻苦钻研,掌握了从设计到织造的全套新式丝织工艺。
毕业后,都锦生执教于乙种工业学校,任纹制工场管理员兼图案画老师,同时还受聘于杭州奎元巷女子职业学校任图画老师。
当时社会掀起振兴民族工业、实业救国的热潮,都锦生在毕业留校期间,萌发了把西湖美景织成风景织锦、升腾“锦绣中华”之梦的念头。
他尝试着用八枚缎的点子,在意匠图上的小方格子里,以不同类型的点子来表达风景的层次、远近、阴面和阳面。
1921 年春,在历经了无数次摸索试样、反复钻研之后,都锦生终于亲手织出了世上第一幅风景织锦画“九溪十八涧”。
该风景织锦画只用黑白两色,但不同于素描山水画的地方在于,它成功地把杭州九溪烟树的朦胧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效果是普通素描山水画所无法实现的。
“九溪十八涧”的成功,以独特的艺术方式升腾了那个时代的“锦绣中华”之梦,所产生的轰动效应可想而知。
试织获得成功,使都锦生振奋不已,他敏锐地捕捉到传统文化艺术改造与市场的契合点。
传统手工编织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传统手工编织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传统手工编织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
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工业化的进程,传统手工编织艺术逐渐被忽视和淡忘。
正是这些传统手工编织技艺,承载着祖辈们的智慧和技术,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传统手工编织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现代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手工编织艺术逐渐失去了市场和受众,面临着无人传承的危机。
许多手工编织技艺面临失传的风险,传统手工编织工艺师年龄普遍偏大,年轻一代缺乏对传统手工编织技艺的热爱和学习。
传统手工编织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亟需引起社会的重视和关注。
为了传承和发展传统手工编织艺术,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
要加强对传统手工编织技艺的保护和宣传。
政府和社会组织可以通过设立相关保护机构和举办手工编织艺术展览等活动,加强对传统手工编织技艺的保护和宣传,唤起公众对传统手工编织技艺的关注和热爱。
还可以通过教育和宣传,向广大学生传授传统手工编织技艺,激发他们对手工艺术的兴趣和热爱,为传统手工编织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培养新的人才。
要拓宽传统手工编织艺术的市场渠道和发展空间。
传统手工编织艺术不仅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还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潜力。
政府和企业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如举办手工编织艺术展销会、开展电商平台的合作等,拓展传统手工编织艺术的市场渠道,提高传统手工编织艺术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传统手工编织艺术的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条件。
还要加强传统手工编织技艺的研究和创新。
传统手工编织技艺虽然源远流长,但也需要不断进行创新和发展,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时尚潮流。
可以通过挖掘传统手工编织技艺的精髓和特色,融入现代设计理念和科技元素,打造具有独特风格和时尚感的手工编织艺术品,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喜爱。
还可以通过对传统手工编织技艺的研究和创新,挖掘更多的商业价值和创新潜力,为传统手工编织艺术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中国编织工艺
中国编织工艺
中国编织工艺是中国传统手工艺中的一项重要技艺,已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编织工艺是指通过线、线组织形成结构完整、花纹美观、功能实用的编织品的制作技艺。
中国编织工艺主要包括了织布、织篮、编织竹器、编织草席等。
1. 织布:中国古代擅长织造丝绸,织布工艺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编织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织布的历史,秦汉时期,汉族织布已发展成为独特的工艺,唐宋时期更是出现了高度发展的织布工艺,特别是宋代的织绣工艺更是达到了顶峰。
2. 织篮:中国的编织篮子工艺源远流长。
编织篮子是农民在生产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主要用于贮存粮食、收纳物品等。
中国不同地区的编织篮子工艺各具特色,如云南的彝族编织篮子工艺独具风格,富有民族特色。
3. 编织竹器:中国的编织竹器工艺源于中国古代的竹木工艺,凭借中国丰富的竹资源和卓越的工艺技术,制作出了形态各异、造型精美的编织竹器,如编织筐、编织篮、编织椅等。
4. 编织草席: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草编制作席子的国家之一。
中国的编织草席工艺逐渐形成了多种花样编织、绣花、镶边等技法,使得草席不仅实用,而且美观。
中国编织工艺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完善,融入了中国传统文
化和民族特色。
如今,虽然工业生产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中国编织工艺仍然存在,为保护和传承传统手工艺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同时,中国的编织工艺也通过创新和改进,融入了现代时尚元素,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美感。
我奶奶的编织艺术,传承与创新作文
我奶奶的编织艺术,传承与创新作文我奶奶的编织艺术真的超级厉害!你知道吗,就好像她的手里有一把魔法棒,能把一团乱七八糟的线变成一个超级漂亮的东西!我每次去她家,总能看到她坐在那儿,眼睛盯着针和线,手指飞快地动着,就像是在跳舞一样。
我奶奶的编织技术简直是传家宝啊!她从小就开始学,她说那时候没有电视、没有手机,她就只能靠自己的手艺打发时间。
现在想想,她真是太厉害了!她不仅会织围巾和毛衣,还能织出漂亮的花边和复杂的图案。
我看她的手指动得飞快,简直像是用魔法在编织一样!我最喜欢她织的那些小动物了。
有一次,她给我织了一个小熊,简直可爱死了!它有小耳朵、小鼻子,还有一对小爪子,就像是真的一样。
我拿着它到学校去,同学们都问我是不是去了动物园才会带这么可爱的小熊出来玩。
不过,我奶奶不止会传统的编织,她还特别会创新!有一次,她看到我房间里的灯泡都没有套子,于是她就想出了一个超级酷炫的主意——给灯泡织一个外套!她用彩色的线把一个简单的灯泡变成了一个有个性的小玩意儿。
我当时看到的时候简直惊呆了,心想:“奶奶,你太有创意了!”除了编织,奶奶还喜欢教我和弟弟编织。
她说编织不仅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种耐心和坚持的体现。
我跟着她学了很多,虽然刚开始手笨笨的,总是弄得线头到处飞,但是奶奶总是笑眯眯地教我怎么办,还鼓励我说:“慢慢来,每一针都是进步!”她的话让我更有信心,现在我也能织一些简单的东西啦!有一次,奶奶给我讲起她小的时候,她的奶奶也教她编织。
她说编织是我们家族的传统,从她奶奶开始一直传到了她,现在传给了我。
我听了觉得好神奇啊,我也要好好学习,把这门编织艺术传承下去!所以,我觉得奶奶不仅仅是一个会编织的老奶奶,她是一个有着魔法手艺的超级奶奶!她用那双巧手,把线变成了梦想,把爱编织成了每一个小细节。
她的编织艺术不仅传承了我们家族的传统,还带给了我无尽的惊喜和创意。
我以后也要像奶奶一样,用心织出属于自己的魔法世界!。
幼儿园小班竹编教案:传统手工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幼儿园小班竹编教案:传统手工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文章题目:幼儿园小班竹编教案:传统手工艺术的传承与创新1. 介绍竹编手工艺竹编手工艺是中国传统手工艺之一,源远流长,具有悠久的历史。
它以竹子为原料,通过编织、捻绳、结扎等手工艺技巧制作出各种精美的器物和工艺品。
竹编手工艺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而且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实用性。
在幼儿园教育中,引导幼儿进行竹编手工艺活动,有利于传承和发扬传统手工艺,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2. 传统竹编手工艺的价值传统竹编手工艺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它是中国传统手工艺之一,融合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承载了丰富的文化传统和民间艺术。
通过竹编手工艺,幼儿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了解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竹编手工艺还可以锻炼幼儿的手脑协调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的耐心和毅力,有利于全面发展幼儿的身心素质。
3. 竹编手工艺在幼儿园教育中的意义在幼儿园教育中,通过开展竹编手工艺活动,可以丰富幼儿的生活体验,激发他们对艺术的兴趣,拓展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竹编手工艺可以帮助幼儿培养动手能力和观察力,提高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手眼协调能力,促进幼儿的综合发展。
竹编手工艺还可以促进幼儿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有助于培养幼儿积极向上的品质和行为习惯。
4. 小班竹编教案设计针对小班幼儿的特点和发展需求,设计一套符合他们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的竹编教案。
教案内容包括竹编手工艺的起源和发展、竹编手工艺的制作工具和材料、基本编织技巧的介绍和示范,以及小班幼儿根据教师指导制作属于自己的竹编手工艺品等。
在教案设计中,需要考虑到幼儿的芳龄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注重从简单到复杂的技艺训练,注重启发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引导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发挥创意,设计和制作具有个性化特色的竹编作品。
5. 教学方法和手段在进行竹编手工艺教学时,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生动有趣的讲解、清晰明了的示范、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活动设计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织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一、编织艺术的起源
中国编织艺术跨越千年历史,不同时期的文化为其提供了丰足的养分。
这门古老技艺逐渐从实用性向艺术性过渡,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编织艺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仅引发人们的审美关注,而且日益显露其审美内涵。
各时期的编织艺术具有不同的艺术特性,如唐代的飘逸,宋代的秀雅,明代的拘谨,清代的华丽等。
春秋战国时期,编织技艺被熟练运用于服饰上。
唐宋时期,编织艺术呈现明显的兴起之势。
明清时期,我国编织技艺得到进一步发展,编织饰品几乎涵盖了生活各个方面。
编织艺术作为一门古老的民间工艺美术,之所以展现迷人的风采,是因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凝聚了历代劳动人民的灵巧和智慧,他们赋予简单的绳线以丰富的艺术内涵,展现了强烈的装饰美。
二、编织服饰品的艺术特性
运用编织方法设计制作的服饰品有多种形态,这些形态、材质各异的饰物通过有规律和无规律的组合编织而成。
从组合的方式上看,有对称齐一式,也有递增排列式等。
编织服饰品运用“变化与统一”的形式美原则,在强调多样性的同时求统一,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趣味,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和谐统一
编织服饰品遵循美的设计规律,体现了和谐统一性。
和谐涵盖了多样性与统一性。
多样性是指编织饰品从外观造型、材料、色彩比例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而统一性就是在一件完整的作品中差异变得适度。
在很多现代编织饰品中运用多种材质,通过色彩、面积和造型的巧妙构思,在多样中寻找到一个适中点,使得作品完整统一,同时又能够在统一中寻求多样的变化。
(二)对比调和
对比调和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
调和区别于和谐,指由相近、相同的要素有机组合,呈现较明显的一致性。
而对比则指将相异、相反的要素组合,将其对立面突出地表现出来,如色彩上的强烈对比,造型中曲与直的突兀对比,材质中的软硬对比等。
编织饰品采取多种对比调和的手法,通过明暗、粗细、长短的对比
调和使作品不因过分而造成极端,失去美感,达到主题突出、层次丰富、美观实用的效果。
(三)节奏韵律
在编织服饰品中,节奏韵律指构成因素的大与小、多与少、强与弱、轻与重、虚与实、长与短等有序变化,从而形成多种律动感。
编织服饰品的形状、大小、位置、比例有规律地排列、增减,形成了段落,这些段落都包含了逐渐变化的因素,基本单位的重复运动形成轨迹,产生连续的动感和节奏。
三、融合现代审美的编织服饰品创新设计
借鉴、整合传统图案,引用新的设计手法,在程式化的民间艺术的基础上融合新的设计理念,是设计创新的重要途径。
民族的即是世界的,近年来中国传统服饰风格重又成为时尚,这种变化也顺应了现代人回归自然和重温传统民族文化思绪。
许多国外著名服装设计师在设计作品中融入中国风格的细部设计,如卷边、流苏和纽织等被点缀在服装之上,为优雅的款式增添了流动感和趣味性。
编织饰品需要不断创新,在保留传统手工艺精髓的前提下,恰当地融入现代设计理念,扩大其设计外延,促成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跟上时代步伐,与现代审美观融合。
(一)创新设计原则
1. 和谐性原则
黑格尔在《美学》中将和谐作为艺术作品抽象美的一种形式,认为艺术各因素之间协调一致就是一种和谐。
在编织服饰品创新设计中,和谐性原则不仅是设计作品本身形式方面的秩序、对称、安排关系的和谐,还包括与其他事物相联系时所产生的和谐。
和谐效果的产生体现在服饰品各部分之间的比例、位置、主次等要素的恰到好处的安排,这样的作品才具有更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2. 完整性原则
完整性是指构成要素的充实与齐备,作品整体形象的协调和完善。
在进行编织服饰品创新设计时,首先要考虑整体协调性;其次是对各个局部进行巧妙的构思与处理,注重各部分之间的和谐统一,使编织技艺和现代设计理念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要考虑色彩的布局和造型是否与服装的整体设计风格搭配,是否与服装表现的主题意境相吻合。
因此,为了达到编品耳目一新的效果必须坚持完整性原则。
(二)创新思维方式
1.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是打破传统思维定势、传统视觉习惯的一种思维方法。
在编织服饰品设计中,提取编织艺术的传统元素,在材料、色彩、造型及制作等方面都可以运用逆向思维的设计方法对其进行创新设计,这不仅可以给传统艺术增添新的设计内涵,而且可以为现代服饰品增添新的审美内涵。
如迪奥(Dior)推出一款具有浓郁中国风情的包袋,运用编织技艺编制的盘长织覆盖了整个包袋正面,将逆向思维应用在设计中,改变了中国结作为壁挂饰品停留在人们脑海里的传统印象,从而强化了设计作品的视觉效果,更好地营造整件作品的艺术氛围和审美情趣。
2.非理性思维
非理性思维是故意打破思维的合理性而进行一些不合理的思考,从不合理中寻求灵感,发现设计创新的突破。
在编织服饰品的设计中,可以在设计、材料、制作等多方面运用非理性思维,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将多种元素综合运用进行创作,打破理性思维的合理性,整理出合理的部分进行组合创新。
(三)创新设计的表现形式
艺术的创新是指在原有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新的突破,它在艺术生命中起着变化、促进、增长、更新的作用。
在编织艺术的创新过程中,具体形态的更新与创造,组合形式的变革与创新,整体搭配的全新理解等都是创新的方法。
1.组合创新
尽管编织服饰品样式繁多,但国内大部分设计师将其运用于服装设计时都仅仅停留在“取其形”的层面上,编织技艺大多用于中式服装的盘花纽襻和传统编织饰品的制作,在如何进行创新设计上我们需要向国外设计师学习,以现代设计理念与时尚流行相织合,真正做到“取其形,传其神”,而不是直接拿来,生搬硬套。
在D&G09秋冬高级定制秀场中,设计师将编织绳带与T恤、纱质长裙组合,整套造型既时尚又充满浓郁的东方风情,俏丽不失优雅。
设计师还运用编盘的绳织,缝缀于军装风格的上衣衣身部位,精巧的东方风格细节与现代时尚相呼应,极富新意。
2.装饰形式创新
在服装与装饰形式中,编织的应用较为广泛。
从古至今,编织装饰一直辅助服装建构完整,但对于多元化的现代服饰而言,创新的编织装饰打破服装惯有的应用而获得另一种演绎。
如在Armani09秋冬高级定制中,设计师将编织技法运用于上装的肩部及袖部造型中,采取不对称设计,既打破造型的单调又形成视觉焦点,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使人耳目一新。
在Givenchy07春夏高级成衣中,设计师运用编、盘、绕等多种编织手法将绳带编成醒目而夸张的图案,与裙子形成强烈对比,通过显眼的编织装饰,既平衡了传统和前卫间的冲突,又建构了新样式。
创新装饰形式的编织服饰设计,打破了传统的审美秩序,克服了编织装饰一成不变表现出的传统审美疲劳,带来视觉冲击和心灵愉悦。
四、结语
传统元素和现代审美观结合是现代服饰文化发展的重要内涵,二者的融合为编织艺术运用于当今服装设计提供了开阔的思路。
通过绳带的质地、形状、长短、宽窄与编织技法进行夸张、强调,利用编织服饰品的装饰性配合创新设计,为这一古老的民间技艺带来别样的时尚感。
在现代设计思潮下,创造远比逻辑来得重要。
传统艺术与现代时尚流行的有机结合,是中国未来服饰的发展趋势。
如何冲破惯性设计思维的约束,是编织服饰品重要的设计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