厥证
厥证病人的护理
护理措施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厥证患者大多处于 卧床状态,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发 生感染。
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厥证患者易出现 口渴、排尿减少等症状,需鼓励其多喝 水。
护理措施
营养支持治疗:厥证患者常伴 有食欲不振等症状,饮食要易 消化、高蛋白、高热量。
厥证病人的护 理
目录 什么是厥证? 护理措施 护理注意事项 医疗护理
什么是厥证?
什么是厥证?
厥证是中医学术语,是指由于 气血不足或阻滞所致的一组症 候群。
厥证表现为四肢发冷、心悸气 短、面色苍白等症状。
什么是厥证?
厥证是中医中常见的疾病之一,需要采 取积极的护理措施。
护理措施
护理措施
加强体温监测:每4小时监测体 温一次,如有异常,及时医治 。
给予皮下注射治疗:对血压下降严重的 患者,可给予皮下注射治疗。
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可给予西 药或中药治疗。
医疗护理
康复训练:对恢复期患者,可 给予康复训练,促进身体恢复 。
病情观察:对厥证患者的病情 要进行及时观察,便于及时采 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谢谢您的观赏聆听
护理注意事项
抬身:厥证患者卧床的时间较长,要注 意经常抬身,预防压疮的发生。
交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交流,了解患 者的病情变化和护理需求。对呼吸困难、 面色苍白等症状明显的患者, 可给予氧气治疗。
给予输液治疗:对血压下降、 心率过缓等情况下,可给予输 液治疗。
医疗护理
安全防护措施:为厥证患者做 好安全防护,避免坠床、摔倒 、误吸等情况的发生。
护理注意事项
护理注意事项
睡姿:厥证患者应采用侧卧位,避免仰 卧或俯卧。
厥证—中医内科学
证
定 义
以突然昏倒、不醒人事、四肢厥冷为
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可以反复发作,一般在短时间内即可
恢复,醒后如常人;无任何后遗症状。
如果病情严重,昏厥时间较长,且有
可能一厥不复。
定 义
病证
突然昏倒与四肢厥冷
强调不留任何后遗症状
一厥不复
历史沿革
《内经》
《素问· 厥论》:“厥……或令人暴不知人, 或至半日,远至一日乃知人者”。 《素问· 厥论》:“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 寒厥之为寒也,必从五指而上于膝”。
历史沿革
自《内经》开始,内容就分为昏厥和肢厥。肢厥为阴 阳气血不相顺接,与气血厥逆在脑的昏厥在病机上是 有区别的。 中医学对厥证的认识十分全面。从《内经》开始,中
医对厥证的认识不断深入、不断丰富,涉及病变的范
围,基本包括了导致厥产生的各种情况,如气、血、 痰、食、暑、尸、酒、蛔等。
厥证的产生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很多不同的情况
产生了同样的临床表现。 “厥证”病因病机的复杂 性
范 围
“厥证”主要以昏厥为主,相当于西医学“晕
厥”的范畴。晕厥的产生,根本原因在于脑组
织的一时性广泛性供血不足。
血管舒缩障碍: 心源性晕厥: 脑源性晕厥: 血液成分异常:
以“肢厥”为主要表现不归入本节“厥证”辨 证范畴。
证候特征
厥证是一种内科急症,临床上以突然发生一时性的意识 障碍为证侯特征。 厥证发病有急骤性、突发性和一时性的特点。急骤发病, 突然昏倒,移时苏醒。 部分在发病前有明显的诱发因素,如情绪紧张、恐惧、 惊吓、疼痛等,发作前有头晕、恶心、面色苍白、出汗 等先期症状。发作时昏仆,不知人事,或伴有四肢逆冷。
气血生化无源
厥证的科普知识PPT
目录 厥证简介 厥证的分类和治疗 厥证的预防和护理 厥证的注意事项
厥证简介
厥证简介
厥证概述:指因阳气不足或阴邪内 盛而致手足逆冷,发绀,脉沉紧, 头项强痛等表现的一种症候群。 厥证起因:可由多种疾病引起,如 霍乱、心源性休克、电击、窒息、 酗酒等。
厥证简介
厥证表现:手足冰冷,头昏体倦,皮肤 苍白,甚至出现面色发紫的症状。
厥证的分类和 治疗
厥证的分类和治疗
厥证的分类:按病因分为上厥 和下厥;按经络分为手厥和足 厥。
厥证的治疗:中医治疗方法为 辩证施治,根据病情特点进行 针灸、推拿和药物治疗。西医 可采用维持呼吸、复苏心脏等 急救措施。
厥证的预防和 护理
厥证的预防和护理
厥证的预防:1.加强锻炼,增强体质; 2.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3. 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谢谢您的观赏聆听
厥证的护理:1.保持环境温暖,避免受 寒;2.加强营养,多喝热水,增强体力 ;3.控制情绪,避免大喜大悲;4.避免 使用过多利尿剂,以免加重症状。
厥证的注意事 项
厥证的注意事项
厥证的注意事项:1.不能过度抚摸 患者;2.不能用冷水擦拭患者;3. 不能让患者长时间处于低温环境中 ;诊。
《扁鹊心书之厥证》完整版原文全文
《厥证》原文
《素问》云∶五络俱绝,形无所知,其状若尸,名为尸厥。
由忧思惊恐,致胃气虚闭于中焦,不得上升下降,故昏冒强直,当灸中脘五十壮即愈。
此证妇人多有之,小儿急慢惊风亦是此证,用药无效,若用吐痰下痰药即死,惟灸此穴,可保无虞。
令服来复丹、荜澄茄散而愈。
(厥证《经》言详矣,尸厥不过厥证之一端,外有血厥、痰厥、煎厥、薄厥,总皆根气下虚之证,所谓少阴不至者厥也,又云内夺而厥,则为喑痱,此肾虚也。
)
【治验】
一妇人产后发昏,二目滞涩,面上发麻,牙关紧急,二手拘挛,余曰∶此胃气闭也。
胃脉挟口环唇,出于齿缝,故见此证。
令灸中脘穴五十壮,即日而愈。
(产后血厥,仓公白薇散)
一妇人时时死去已二日矣,凡医作风治之不效,灸中脘五十壮即愈。
厥证预防和措施
厥证的药物治疗
定期复诊,调整药物治疗方案 遵守医嘱,按时服药
厥证的药物治疗
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禁忌症,避 免不必要的风险
厥证的中医调 理
厥证的中医调理
可通过中医调理方法辅助治疗 按摩经络,促进气血循环
厥证的中医调理
中药煎剂或草药泡脚,温通经 络 针灸或拔罐疗法,调整气血平 衡
厥证什么是厥证 厥证的预防措施 厥证的应对措施 厥证的日常护理 厥证的药物治疗 厥证的中医调理 厥证的注意事项 总结
什么是厥证
什么是厥证
厥证是一种常见的中医病症,主要 特征是脏腑功能低下,气血淤滞, 常伴有头晕、颜面苍白、四肢冰冷 等症状。
厥证的预防措 施
厥证的预防措施
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避免过度疲劳 合理饮食,注意补充营养物质,避免过 度饥饿或暴饮暴食
厥证的应对措施
注意保暖,避免寒冷环境的影 响
厥证的日常护 理
厥证的日常护理
规律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保持良好的饮食,注意营养搭配
厥证的日常护理
定期进行保健按摩,促进血液循环 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厥证的日常护理
避免过度用眼,保护视力
厥证的药物治 疗
厥证的药物治疗
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进行治 疗 根据症状的轻重选择药物剂量 和使用方式
谢谢您的观赏聆听
推拿按摩,舒缓肌肉紧张
厥证的注意事 项
厥证的注意事项
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身心平衡 饮食要清淡健康,避免辛辣刺激
厥证的注意事项
定期锻炼,保持良好的体态和健康的体 质 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
厥证的注意事项
若出现严重症状或持续时间较 长,应及时就医
总结
总结
厥证是一种常见的中医病症,预防和措 施包括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合理饮食 、适量运动、保持稳定的情绪状态和保 持适当的室内温度。应对厥证的措施包 括立即寻求医疗帮助、热水袋暖足、休 息放松、避免过度用力和保暖。日常护 理包括规律生活、良好饮食、保健按摩 、注意休息和保护视力。药物治疗需要 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注意药物剂量和使 用方式,遵守医嘱。中医调理方法可辅 助治疗,如按摩经络、中药泡脚、针灸 等。在注意事项中包括避免过度劳累、 饮食清淡健康、定期锻炼、合理安排工 作和休息时间以及及时就医的重要性。
中医内科学4厥证
【鉴别诊断】
1.眩晕 是指头晕目眩,视物旋转不定,甚则不能 站立,耳鸣,但无神志异常的改变。
2.昏迷为多种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出现的危重 症候。一般来说发病缓慢,有一个昏迷前的临床过 程,先轻后重,由烦躁、嗜睡、谵语渐次发展,一 旦昏迷后,持续时间一般较长,恢复较难,苏醒后 原发病仍然存在。
(二)源流
1、《内经》有专篇“厥论”。 (1)论厥有二义: 不知人事:“厥……令人暴不知人”(厥论)
“暴厥者,不知与人言。”(大奇 论) 手足厥冷:“寒厥之为寒也,必从五指而上 于膝”(厥论)
(2)厥的病机为气机逆乱:“逆皆为厥”(方盛衰 论)
2、《伤寒论》、《金匮要略》论厥为四肢厥冷。 “厥者,手足逆冷是也”(厥阴篇)
疗原则,但具体治疗其虚、实证时又有所不同。 实证:开窍、化痰、辟秽而醒神。 虚证:益气、回阳、救逆而醒神。
急救方法: 实证:针刺:人中、十宣、内关、百会;
药物:通关散取嚏、苏合香丸、玉枢丹。 虚证:艾灸:百会、气海、神厥、关元;
药物:参附注射液,生脉注射液。
1·气厥 实证
症状:由情志异常、精神刺激而发作,突然昏倒,不知人事,或四肢厥冷, 呼吸气粗,口噤拳握,舌苔薄白,脉伏或沉弦。
医道虽繁而可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
厥证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 韩华刚
【概述】
(一)概念
厥证是指由于气机逆乱,气血运行失常所致的以突 然发生的一时性昏倒,不知人事,或伴有四肢逆冷 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急性病证。
释义: ①厥证乃为内科急症,临床上以突然发生一时性的神
志异常(意识丧失)为证候特征。
②急骤性,突发性,一时性。 ③昏倒不省人事,可伴有四肢厥冷 ④诱因明显:紧张、恐惧、惊吓、疼痛等。 ⑤先期症状:头晕、恶心、面白、汗出。 ⑥发作后:头昏乏力、倦怠口干,无半身不遂,口眼 喎斜。
厥证的名词解释
厥证的名词解释厥证(jué zhèng)是中医学中用来形容疾病症状的一个术语。
它指的是身体虚寒,气血运行不畅,导致四肢冷、肌肉无力、心悸、头晕、面色苍白等症状的一种病理状态。
厥证在中医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且在临床实践中经常被使用。
厥证的形成是由于人体经脉气血运行不畅,使得气血无法有效地滋养和维持身体各个器官的正常功能。
其中,厥义主要有阳厥和阴厥两种类型。
阳厥主要表现为四肢冷、面色苍白、出汗多、心悸等症状。
而阴厥则表现为手足发凉、心烦口渴、脉细无力等症状。
根据患者具体病情,中医医生需要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症状是否属于厥证,并且对病因进行进一步的诊断与治疗。
在中医理论中,厥证的出现与人体的气血运行密切相关。
气血不足、过度疲劳、情绪波动大、饮食不节、环境寒冷等因素都可能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引发厥证。
此外,紧张、焦虑等心理因素以及过度劳累也可能导致厥证的发生。
因此,在预防和治疗厥证时,除了药物治疗外,还应该注意改善生活习惯、保持心理平衡、合理安排饮食和休息,以增强体质和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治疗厥证的方法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药物调理,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恢复气血正常运行;二是通过针灸、推拿等物理疗法,刺激和调节穴位,促进气血的运行,以达到治疗厥证的目的。
针灸疗法中的补和泻、温和凉,推拿中的舒缓和刺激等手法都可以有效缓解厥证相关的症状。
厥证的研究也是中医药学重要的课题之一。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中西医结合的发展,中医对厥证的认识和治疗方法也在不断改进和创新。
通过整合中医理论和现代医学的观点,探讨厥证的机理和病因,有助于提高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为临床患者提供更加个体化和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总结而言,厥证是中医学中用来描述气血运行不畅导致的疾病症状的术语。
厥证的形成与气血不足、环境因素、情绪等多种因素相关。
中医治疗厥证主要采用药物和物理疗法相结合的方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展,中医对厥证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为临床提供更加有效的治疗手段。
7.厥 证
二、 治疗原则
实证——开窍、化痰、辟秽而醒神
虚证——益气、回阳、救逆而醒神
三、应急处理
(一)针灸 实证——人中、十宣、涌泉、素髎 虚证——刺内关,灸百会、膻中、关元 (二)取嚏:搐鼻散,搐鼻取嚏. 1.适用于气厥实证或痰厥; 2.阳亢血逆致厥者不宜用. (三)探吐:适用于痰厥或食填中脘所致之厥。 (四)开噤:用于实厥之口噤不开者。
常有先天因素,以青少年为多见。癎证 之病情重者,亦为突然昏仆,不省人事, 但发作时间短暂,且发作时常伴有号叫、 抽搐、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小便失禁 等。常反复发作,每次症状均相类似, 苏醒缓解后可如常人。此外还可作脑电 图检查,以资鉴别。
二、病证鉴别
4.昏迷:
为多种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出现的危 重症候。一般来说发生较为缓慢,有一 个昏迷前的临床过程,先轻后重,由烦 躁、嗜睡、谵语渐次发展,一旦昏迷后, 持续时间一般较长,恢复较难,苏醒后 原发病仍然存在。
一、辨证要点
(二)辨气实、血实、痰实
气 实 血 实 痰 实
癔病史,女性 眩晕或头痛史。 慢性痰喘史(慢 病史 多见 (高血压) 支.肺气肿) 诱因 精神刺激 烦劳恼怒 突然头痛眩晕, 昏厥,或有四肢 抽动,面赤,脉 弦劲。 突然昏厥,气逆 痰涌,喉中痰 鸣,呼吸急促, 面唇青紫
突然昏厥,神 志虽若昏糊, 症状 但知觉尚存, 脉有力。
厥
证
[概说]
一、概念
厥证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四肢厥冷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轻——短时间意识欠清,多能自行 苏醒; 重——昏愦无知,四肢逆冷; 危——一厥不复而死亡。
二、沿革
(一)厥证的记载始见于《内经》 1.厥证的含义及范围
厥证
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肢体、手足厥冷
厥证
第七节厥证定义厥证——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厥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轻者—在短时间内苏醒重者—昏厥时间较长,严重者甚至一厥不复而导致死亡释义厥的含义有多种:1.发病形式:即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素问·大奇论》:“暴厥者,不知与人言”。
即以暴死为厥。
2.指病理机制:指气机逆乱,气血败乱。
“厥者,逆也”,“厥者,尽也”。
《灵枢·五乱篇》:“乱于臂胫,则为四厥。
”3.临床表现:以四肢逆冷、手足不温为厥。
《素问·厥论》:“寒厥之为寒也,必从五指而上于膝。
”4.六经形证:如《素问·厥论》叙述的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之厥。
如《素问·厥论》:”阳明之厥,则癫疾欲走呼,腹满不得卧,面赤而热,妄见而妄言。
”此指神志病证而言,现已不用。
今论之厥证,主要指前二者而言。
第三种,可能是,也可能不是厥证。
历史沿革1.厥证的病名首见于《内经》,但不同篇章中其含义各异(不同名称大约有30种),概之有四:①以暴死为厥:《素问·调经论》:“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
”②以四末逆冷为厥。
③以气血逆乱病机为厥。
④以病情严重者为厥。
《内经》对厥证的病机认为是气机逆乱、气血运行悖逆所致。
《素问·生气通天论》:“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素问·厥论》:“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
”2.仲景论厥,承袭了《内经》中手足厥冷为厥的论点,且以外感发厥为主,认为寒厥与热厥的病机为阴阳失去相对平衡,不能顺接的结果。
“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
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并创四逆汤、通脉四逆汤、当归四逆汤等厥证的代表方。
3.宋金元时代,皆宗仲景之说,所论以外感发厥,四肢逆冷为主。
4.明清以来,区分了外感发厥与内伤杂病厥证。
张景岳总结明代以前对厥证的认识,认为厥证的含义有两个方面:在《内经》和《伤寒论》中则为手足逆冷,故分为寒厥、热厥、阴厥、阳厥,发生于杂病中则为突然昏倒,故分为气、血、痰、酒、色之厥。
厥证预防和措施范文
厥证预防和措施范文厥证是中医学上的一种常见病症,主要表现为突然晕倒、失去知觉等症状。
对于厥证的预防和措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增强体质。
厥证多与气虚血虚有关,因此,通过饮食调养和适量运动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有助于预防厥证的发生。
饮食应注意均衡营养,不吃过饱、过暖或过凉的食物。
适量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可以增加体力和心肺功能。
2.调节生活作息。
良好的生活作息对于预防厥证非常重要。
要注意保证充足的睡眠,每天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少熬夜,避免长时间过度劳累。
学会放松自己,避免长时间的紧张、焦虑状态。
3.注意保暖。
气温较低时,应该适当增加衣物的穿着,保持温暖。
尤其是手、脚、腹部等较为寒冷的部位,要注意加强保暖,避免血液循环不畅造成厥证的发生。
同时,尽量避免在寒冷的环境中长时间停留。
4.避免过度紧张。
长时间的压力、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会导致神经紧张,从而引发厥证。
因此,要尽量避免过度紧张,通过适当的放松,如听音乐、阅读、做瑜伽等,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
5.预防头晕。
厥证患者常常出现头晕的症状,预防头晕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避免过度用眼,每隔一段时间眺望远方,防止眼睛疲劳。
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长时间处于密闭的空间。
每天早晨和晚上进行适量的眼部按摩,促进眼部血液循环。
6.积极治疗慢性疾病。
慢性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等常常会导致厥证的发生。
对于已经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来说,积极治疗、控制疾病的进展,及时就医,按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
7.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治疗,预防疾病的发生和进一步发展。
在预防厥证的过程中,我们还应该了解厥证的发作原因,以便通过避免这些诱因来预防病情的发生。
此外,厥证预防过程中也需要注意饮食禁忌。
例如,忌食过重、油腻、刺激性食物,如辣椒、酒精、浓茶等,以免加重脾胃负担。
总之,厥证的预防和措施需要从多个方面综合考虑,包括增强体质、调节生活作息、注意保暖等。
厥证患者的护理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厥证及其症状 2. 谁需要护理 3. 何时进行护理干预 4. 怎样进行护理 5. 为什么进行护理
什么是厥证及其症状
什么是厥证及其症状
厥证定义
厥证是中医术语,通常指的是一种因气血不足、 阴阳失调而导致的短暂意识丧失状态。
患者在发作时可能会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冰冷、 意识丧失等症状。
详细观察患者的症状和恢复情况,及时记录 相关信息,以便后续评估。
记录发作时间、持续时间和患者反应等。
怎样进行护理
提供心理支持
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消除其对厥证的恐惧 感,增强其信心。
可以通过简单的交流和陪伴帮助患者缓解焦 虑。
为什么进行护理
为什么进行护理
促进恢复
科学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促进患者的快速恢复, 减少厥证的再发。
何时进行护理干预
随访阶段
定期随访患者的健康状况和复发情况,给予相应 的生活指导和心理支持。
记录患者的发作频率和诱因,以便调整护理方案 。怎样进行护理 怎样进行护理确保安全
在患者发作时,确保其周围环境安全,避免 碰撞和摔倒。
可将患者平放于地面,垫上柔软物品以保护 其头部。
怎样进行护理 观察和记录
良好的护理能够帮助患者更快适应日常生活。
为什么进行护理
提高生活质量
通过有效的护理,能够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心 理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患者感受到的关怀和支持对其康复至关重要。
为什么进行护理
预防复发
针对厥证的护理能够帮助识别诱发因素,从而制 定预防对策,降低复发风险。
教育患者及其家属了解病情,有助于有效预防。
什么是厥证及其症状 常见症状
厥证患者可能出现昏厥、失去意识、肌肉松弛等 现象,恢复后可能伴有头晕、乏力等症状。
厥证
范围
1.反射性晕厥 2.心原性晕厥 3.脑原性晕厥 4.血液成分改变 5.癔病 6.出血性晕厥
病因病机
1,情志因素 主要是指恼怒惊骇恐吓的情志 变动,精神刺激是厥证的主要病因。在通常 情况下,情志是人体生理活动的一部分,然 而突遇剧烈的情志变动,超过了生理活动所 能调节的范围,就会引起脏腑的功能失调而 发病。“怒则气上”、“惊则气乱”、“恐 则气下”等即可致气逆上冲或清阳不升,而 清窍失灵发生昏仆致厥。
辨证要点
注意监测病人的血压、呼吸、脉搏、瞳孔等变化。 观查:面色、口齿、声音、温度、汗等。 1.辨虚实 厥证见症虽多,但概括而言,不外虚实 二证,这是厥证辨证之关键所在。 实者突然昏仆,面红气粗,声高息促,口噤握拳, 或挟痰涎涌盛,或身热谵妄,舌红苔黄脉洪大有力。 虚者眩晕昏厥,面色苍白,声低息微,口开手撒, 或汗出肢冷,舌胖或淡,脉细弱无力。 2.辨气血、脏腑:厥证以气厥、血厥为多见,其中 尤以气厥、血厥之实证在临床上时有发生,应当注 意辨别。
血厥
实证 症状:多因急躁恼怒而发,突然昏倒,不 知人事,牙关紧闭,面赤唇紫,舌黯红,脉 弦有力。 治法方药:平肝潜阳,理气通瘀—羚角钩藤 汤或通瘀煎 前方平肝潜阳熄风,后方活血顺气.
虚证 症状:因失血过多而发,突然昏厥,面色 苍白,口唇无华,四肢震颤,自汗肢冷,目 陷口张,呼吸微弱,舌质淡,脉芤或细数无 力。 治法方药:补养气血---急用独参汤灌服, 继用人参养营汤。 独参汤即重用一味人参,大补元气,所谓 “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 亦可用人参注射液、生脉注射液静脉推注或 滴注。
厥证的病机主要是气机突然逆乱,升降乖戾, 气血运行失常, 正如《景岳全书· 厥逆》所说:“厥者尽也, 逆者乱也,即气血败乱之谓也”。 所谓气机逆乱是指气上逆而不顺。情志变动最 易影响气机运行,轻则气郁,重则气逆,逆而 不顺则气厥。气盛有余之人,骤遇恼怒惊骇, 气机上冲逆乱,清窍壅塞而昏倒为厥;素来元 气虚弱之人,徒遇恐吓,清阳不升,神明失养 而昏仆发厥。
厥证
6.加减: 若自汗肤冷,呼吸微弱者,加附子、干姜 温阳。 若口干少津者,加麦冬、玉竹、沙参养阴。 心悸少寐者,加龙眼肉、酸枣仁养心安神。
(三)痰厥 1.症状: 主症:素有咳喘宿痰,多湿多痰,恼怒或 剧烈咳嗽后突然昏厥。 兼症:喉有痰声,或呕吐涎沫,呼吸气粗。 舌脉:舌苔白腻,脉沉滑。
2.肝郁肺痹,痰随气升,上闭清窍。证 机概要: 3.治法:行气豁痰。 4.主方:导痰汤。本方燥湿化痰,行气 开郁。
(二)血厥 实证 1.症状: 主症:多因急躁恼怒而发,突然昏倒,不 知人事,牙关紧闭。 兼症:面赤唇紫, 舌脉:舌黯红,脉弦有力。
2.证机概要:怒而气上,气血上逆,清 窍壅塞。 3.治法:开窍,活血,顺气,降逆。 4.主方:清开灵注射液、通瘀煎。清开灵 注射液(由水牛角、胆酸、黄芩、栀子、 板蓝根、金银花、组成),清热解毒,豁 痰开窍,可用于急救开窍。通瘀煎(归尾、 山楂、红花、香附、乌药、靑皮、泽泻组 成),理气开郁,活血化瘀。
西医学中多种原因所致之晕厥,可参考本节进行 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一、病因 1、 情志内伤 所愿不遂,肝气郁结——郁久化火,肝火上炎 或大怒而气血并走于上,以致阴阳不相顺接而发 为厥证。 平素体弱胆怯,加上突如其来的外界影响—— 如见死尸,或见鲜血喷涌,或闻巨响等,亦可 使气血逆乱而致厥。
2、劳倦体虚 元气素虚者,如因过度饥饿——中气不足, 脑海失养。 过度疲劳,或睡眠长期不足——阴阳气血 亏耗,亦会成为厥证的发病原因。 如大汗吐下——气随液耗;或创伤出血。 血证失血过多,——致气随血脱,阳随阴 消,神明失主,而致厥证。
虚证 1.症状: 主症:因失血过多而发,突然昏厥,面色 苍白,口唇无华。 兼症:四肢震颤,自汗肢冷,目陷口张, 呼吸微弱。 舌脉:舌质淡,脉芤或细数无力。
中医内科学案例教学法-厥证
●5.实验室检查 生化、脑血流图、脑电图、脑干诱发电位、心电 图、胸部X线片、颅脑CT、MRI等检查有助于疾病诊断。
【鉴别诊断】
●1.与中风鉴别 中风以猝然昏仆为主症,与厥证主症相同,但还 有偏瘫、舌强言睿或不语等,不会“移时即醒、醒如常人”,多 数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2.案例二 气厥虚证
●(1)案例导入:熊某,女,32岁。1987年1月31日急诊入院。 突然昏倒,四肢厥冷1小时余。人院时见:面色苍白,不省人事, 呼之不应,目合口开,气息低微,蜷卧手撒,四肢厥冷,两便 无遗。舌淡红,苔白滑,脉沉微细。体检:体温36℃,呼吸15次 /min,心率62次/min,血压70/50mmHg。心音低钝,律齐。腹 软,肝脾(一)。实验室检查: H b : 8 5 g / L , R B C : 3 . 3 × 1 0 ²/ L , W B C : 4 . 5 × 1 0 ⁹ / L , N : 0 . 6 2 , L : 0 . 3 8 。 尿常规无异常。
厥 证
第一部分:理论导读
目
第二部分:案例导读
录
第三部分:调护概要
第四部分:参考资料
第一部分
理论导读·
【病证解析】
●1.病证定义 厥证是指由于阴阳失调、气机逆乱所引起的,以突 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厥冷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2.定义解析 厥者,逆也,气逆则乱,忽为眩仆脱绝;厥者,冷 也。
●3.流行病学 晕厥属于中医学“厥证”的范畴,本病约占急诊就 诊的3%左右,占住院患者的8%左右。中西医结合有利于治疗, 可提高抢救效果。
●(6)分虚实论治厥证:《景岳全书》提出以虚实论治厥证,切 中临床。《景岳全书·杂证谟·厥逆》:“气厥之证有二,以气虚 气实皆能厥也。气虚卒倒者,必其形气索然,色清白,身微冷, 脉微弱,此气脱证也……气实而厥者,其形气愤然勃然,脉沉 弦而滑,胸膈喘满,此气逆证也”;“血厥之证有二,以血脱血 逆皆能厥也。血脱者如大崩大吐或产血尽脱,则气亦随之而脱, 故至卒仆暴死……血逆者,即经所云,血之与气并走于上之 谓”。目前用于指导临床治疗。
中医内科学厥证
厥证xx年xx月xx日•厥证概述•厥证的辨证论治•厥证的治疗方法目录•厥证的预防与护理•结论01厥证概述厥证是一种急性病证,患者突然出现手足逆冷、眩晕、恶心、呕吐、甚至昏倒、不省人事等症状。
厥证的定义根据病因和临床表现的不同,厥证可分为气厥、血厥、痰厥、食厥等。
厥证的分类定义和分类气厥、血厥、痰厥、食厥等不同类型厥证的病因各不相同。
如气厥主要是由情志刺激、疼痛、饥饿、疲劳等因素引起;血厥主要是由急性失血、脑出血等引起;痰厥主要是由痰浊内阻、气机不畅引起;食厥主要是由饮食不节、暴饮暴食、胃失和降等因素引起。
厥证的病机厥证的病机主要是由于气机不畅、血脉瘀滞、痰浊内阻等因素导致气血运行受阻,不能上荣于脑窍,从而出现手足逆冷、眩晕、恶心、呕吐、甚至昏倒、不省人事等症状。
厥证的病因病因和病机VS气厥主要表现为突然出现的呼吸困难、手足逆冷、眩晕、恶心、呕吐、甚至昏倒、不省人事等症状。
痰厥主要表现为突然出现的恶心、呕吐、头晕目眩、胸闷等症状,同时可伴有喉中痰鸣、胸闷等症状。
食厥主要表现为突然出现的恶心、呕吐、头晕目眩等症状,同时可伴有腹胀满痛、大便不通等症状。
血厥主要表现为突然出现的头痛、眩晕、手足逆冷、恶心、呕吐、甚至昏倒、不省人事等症状,严重者可伴有面色苍白、脉搏细弱或不能触及等症状。
主要症状02厥证的辨证论治总结词厥证中以寒邪为病因的证型,主要表现为四肢寒冷、腹痛腹泻等。
详细描述厥寒证的主要症状为四肢寒冷、腹痛腹泻、呕吐清水等,同时可伴有全身疼痛、口淡不渴、舌质淡苔白、脉象沉细等表现。
治疗应以温中散寒为主,可选用良附丸、姜附汤等方剂进行加减。
厥寒证总结词厥证中以热邪为病因的证型,主要表现为四肢发热、口渴烦躁等。
详细描述厥热证的主要症状为四肢发热、口渴烦躁、头痛身痛、尿黄便秘、舌质红苔黄、脉象洪大等表现。
治疗应以清热泻火为原则,可选用黄连解毒汤、白虎汤等方剂进行加减。
厥热证厥证中因气血虚弱引起的证型,主要表现为心悸气短、乏力头晕等。
厥证ppt课件
10
三、体虚久病,心脑失养。
体质虚弱或多种慢性病日久耗气伤血: 偏于气虚者常因疲劳、睡眠不足、饥饿、惊恐 等诱因进一步耗伤中气,使清阳不升,一时间 使阴阳之气不相顺接而致厥证; 偏于血虚者,多因急慢性失血或热病失治、误 治致大汗,吐下太过,津液过于亡失,津血亏 虚,不能上荣,神明无主,而引起厥证。
14
辨证论治
15
一、辨证要点
(一)辨诱因 详问病史、体质情况、发病时的诱因,有 助于分辨病情轻重与虚实: 气厥、血厥实证大多形体壮实,气盛有 余,而发病又多与精神刺激密切相关; 痰厥则好发于恣食肥甘,体丰湿盛或宿有 痰喘之疾者;
16
食厥则多发于暴饮暴食之后; 气厥虚证,多发于体质素虚,且有过度 疲劳,睡眠不足,饥饿、受寒等诱因; 血厥虚证,则与急、慢性失血或津液过 分丢失有关,对于女子尤其要关注月经 的情况,月经过多是临床常见原因之一。
23
(二)回厥醒神,宜分虚实 气厥实证及痰厥可先用搐鼻散取嚏,
继而气厥实证用苏合香丸化服,痰厥实 证频服竹沥水并另饲猴枣散。血厥实证 可吞服羚羊角粉(便秘可用大黄粉通腑 导滞,引血下行)。
20
二、治疗要点
发时回厥醒神; 醒后辨证论治,调治气血。
21
• 实证:气厥,顺气开郁; 血厥,活血顺气; 痰厥,行气豁痰; 食厥,和中消导。
• 虚证:气厥,补气回阳; 血厥,补养气血。
22
具体应用时尚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及时救治,注意体位 厥证往往突然起病,病情相对危急
而重。因此,及时救治很重要,如条件 许可的话,实证宜平卧位或头高脚低; 虚证宜头低脚高位。同时须松开患者衣 领、腰带,躺在空气流通处,使气道通 畅。
厥证的认识
厥证
在中医理论中,厥证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其症状为寒厥、气促、脉微、心悸、肢冷、口干等。
这种病常见于秋冬季节,是由于气温低、湿气重以及寒流再次侵袭人体引起的。
厥证是一种特殊的中医证候,通常被描述为阳气不足,寒邪内侵,经络闭塞,血液凝滞等病理因素的综合表现。
这种证候可能会引起气机不畅,导致血液循环受阻,从而引起一系列的症状。
在中医治疗厥证时,首先需要了解病情的程度和身体的体质。
一般来说,治疗厥证的方法包括中药、针灸、按摩和食疗等。
中药方剂通常是选用温补阳气、扶正祛寒以及行气活血等功效的药物,如十全大补汤、四神汤等。
针灸治疗则是通过针刺经络来疏通气血,调节脏腑功能,恢复人体平衡状态。
按摩治疗可以通过按摩特定的穴位,促进气血流通,缓解病情。
而食疗在治疗厥证中也有很重要的作用,适当摄入一些补益天麻、当归、泽泻等食物,可以有助于增强体质和改善病情。
此外,在防止厥证的发生方面,应该尽量避免寒冷刺激,多保暖,
合理饮食和多运动都十分重要。
总的来说,厥证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可以通过中医治疗和预防加以控制和预防。
在治疗方面,中药、针灸、按摩和食疗等方法都有很好的效果。
在预防方面,则应该尽量避免受寒刺激,多保暖,合理饮食和多运动等。
积极改善生活方式和保持身体健康,可以有效降低厥证的发生率,并提高身体免疫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调肝。必要时可先化饲苏合香丸宣郁理气,开闭醒神。
• 常用药:本证因气机逆乱而厥,“急则治其标”,可先通 关开窍,急救催醒。通关散以皂角辛温开窍,细辛走窜宣 散,合用以通诸窍。用沉香、乌药降气调肝,槟榔、枳实、 木香行气破滞,檀香、丁香、藿香理气宽胸。
一、气厥:实证
• 用药加减:①若肝阳偏亢,头晕而痛,面赤躁扰者, 可加钩藤、石决明、磁石等平肝潜阳;②若兼有痰热, 症见喉中痰呜,痰壅气塞者,可加胆南星、贝母、橘 红、竹沥等涤痰清热;③若醒后哭笑无常,睡眠不宁 者,可加茯神、远志、酸枣仁等安神宁志。
• ▲通瘀煎活血顺气,适用于气滞血瘀,经脉不 利之血逆、血厥等症。 • 常用药:可先吞服羚羊角粉,继用钩藤、桑叶、 菊花、泽泻、生石决明,平肝熄风;乌药、青 皮、香附、当归理气通瘀。
二、血厥:实证
• 用药加减: • ①若急躁易怒,肝热甚者,加菊花、丹皮、龙胆
草;
• ②若兼见阴虚不足,眩晕头痛者,加生地、枸杞、
辨证要点
• 2.分气血 • 厥证以气厥、血厥为多见,应注意分辨。其中尤以气厥实 证及血厥实证两者易于混淆,应注意区别。
• 气厥实者,乃肝气升发太过所致,体质壮实之人,肝气上
逆,由惊恐而发,表现为突然昏仆,呼吸气粗,口噤握拳, 头晕头痛,舌红苔黄,脉沉而弦;
• 血厥实者,乃肝阳上亢,阳气暴张,血随气升,气血并走
• 癎病常有先天因素,以青少年为多见。病情重者, 虽亦为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但发作时间短暂,且 发作时常伴有号叫、抽搐、口吐涎沫、两目上视、 小便失禁等。常反复发作,每次症状均相类似,苏 醒缓解后可如常人。厥证之昏倒,仅表现为四肢厥 冷,无叫吼、吐沫、抽搐等症。可作脑电图检查, 以资鉴别
鉴别诊断
• 四、厥证与昏迷 • 为多种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出现的危重证候。一 般来说发生较为缓慢,有一个昏迷前的临床过程, 先轻后重,由烦躁、嗜睡、谵语渐次发展,一旦昏 迷后,持续时间一般较长,恢复较难,苏醒后原发
发病时常伴有恶心、汗出,或伴有四肢逆冷,醒后感头晕、 疲乏、口干,但无失语、瘫痪等后遗症 • 三、应了解既往有无类似病证发生,查询发病原因。发病 前有无明显的精神刺激、情绪波动的因素,或有大失血病
史,或有暴饮暴食史,或有素体痰盛宿疾
鉴别诊断
• 一、厥证与眩晕
• 眩晕有头晕目眩,视物旋转不定,甚则
不能站立,耳鸣,但无神志异常的表现。
历史沿革
隋唐以降
《诸病源候论》对尸厥的表现进 行了描述:“其状如死,犹微有息 而不恒,脉尚动而形无知也”。并 认为其病机是“阴阳离居,营卫不 通,真气厥乱,客邪乘之” 元· 张子和《儒门事亲》论述厥 证,不仅有手足逆冷之厥,还记载 有昏不知人之厥,并将昏厥分为尸 厥、痰厥、酒厥、气厥、风厥等证
历史沿革
治疗原则
• 二、虚证:益气、回阳、救逆而醒神。 适用于元气亏虚、气随血脱、精竭气脱 之证。主要是通过补益元气、回阳救逆 而提高气的统摄能力。注意因虚致厥者,
不可妄用辛香开窍之品。
治疗原则
• 三、急证处理:“厥证”发作时可以给予对症处理。 • 1、针灸:人中、涌泉适当强度刺激。
•
2、药物:实证:搐鼻散、苏合香丸、玉枢丹。
与厥证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鉴别诊断
• 二、厥证与中风
• 中风以中老年人为多见,素作常有肝阳亢盛。 其中脏腑者,突然昏仆,并伴有口眼喎斜、 偏瘫等症,神昏时间较长,苏醒后有偏瘫、 口眼喎斜及失语等后遗症。厥证可发生于任
何年龄,昏倒时间较短,醒后无后遗症。但
血厥之实证重者可发展为中风。
鉴别诊断
• 三、厥证与癎病
历史沿革
《内经》论厥
含义、范围广泛,有以暴死为厥, 有以四末逆冷为厥,有以气血逆乱 病机为厥,有以病情严重为厥 概括起来可分为两类表现: 一种是指突然昏倒,不知人事
另一种是指肢体和手足逆冷
历史沿革
继承发展深化
后世医家多在《内经》论厥基础上 各有发挥和深化,主要是两种学术 观点 一是《伤寒论》、《金匮要略》论 厥,继承《内经》中手足逆冷为的 厥论点,重在以感受外邪而致的发 厥。此类厥证在伤寒、温病学中均 有大量深入的研究,属于外感病中 的发厥,对于由外邪而致厥者有重 要临床指导价值 一是论内伤杂病的发厥,指突然发 生神志改变的临床表现
厥 证
目 录
1.概 述
2.病因病机 3.诊查要点
第二节
第一节
4.辨证论治
5.结 语
概 述
1.定义----掌握 2.历史沿革----了解 3.西医相关病证----了解
定 义
• 厥证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逆
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 病情轻者,一般在短时间内苏醒 • 但病情重者,则昏厥时间较长 • 严重者甚至一厥不复而导致死亡
• ▲由于本证的发作常由明显的情志精神因素诱发,且
部分患者有类似既往病史,因此平时可服用柴胡疏肝 散、逍遥散、越鞠丸之类,理气解郁,调和肝脾。
二、气厥:虚证
• 1、辨证依据 • 主要症状:发病前有明显的情绪紧张、恐惧、疼痛或
站立过久等诱发因素,发作时眩晕昏仆,面色苍白,
呼吸微弱,汗出肢冷。 • 舌脉:舌淡,脉沉细微。 • ▲本证临床较为多见,尤以体弱的年轻女性易于发生。 • 2、治法:补气,回阳,醒神。
病 机
• 一、病机要点:气机突然逆乱,升降乖 戾,气血阴阳不相顺接。
• 二、病变脏腑:病变所属脏腑主要在于 心、肝而涉及脾、肾。 • 三、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别。
诊断依据
• 一、临床表现为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伴四肢逆冷。
• 二、患者在发病之前,常有先兆症状,如头晕、视物模糊、 面色苍白、
• 出汗等,而后突然发生昏仆,不知人事,“移时苏醒”,
释 义
• 一、发病形式:即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素问•大奇 论》:“暴厥者,不知与人言”。即以暴死为厥
• 二、指病理机制:指气机逆乱,气血败乱。“厥者,
逆也”,“厥者,尽也”。《灵枢•五乱篇》:“乱于
臂胫,则为四厥。”
释 义
• 三、临床表现:以四肢逆冷、手足不温为厥。《素问• 厥论》:“寒厥之为寒也,必从五指而上于膝。” • 四、六经形证:如《素问•厥论》叙述的太阳、阳明、 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之厥。如《素问•厥论》:” 阳明之厥,则癫疾欲走呼,腹满不得卧,面赤而热, 妄见而妄言。”此指神志病证而言,现已不用 • 今论之厥证,主要指前二者而言。第三种,可能是, 也可能不是厥证
温阳,药用人参大补元气,附子、炮姜温里回阳,甘草 调中缓急。
二、气厥:虚证
• 用药加减:①汗出多者,加黄芪、白术、煅龙骨、
煅牡蛎,加强益气功效,更能固涩止汗;②心悸不 宁者,加远志、柏子仁、酸枣仁,等养心安神;③ 纳谷不香,食欲不振者,加白术、茯苓、陈皮健脾 和胃。
• ▲本证亦有反复发作的倾向,平时可服用香砂六君
病 因
• 1、情志内伤 • 七情刺激,气逆为患,以恼怒致厥为多
• 若所愿不遂,肝气郁结,郁久化火,肝火上炎,或
因大怒而气血并走于上等,以致阴阳不相顺接而发 为厥证。
• 此外,其人若平素体弱胆怯,加上突如其来的外界
影响,如见死尸,或见鲜血喷涌,或闻巨响等,亦 可使气血逆乱而致厥。
病 因
• 2、体虚劳倦 • 元气素虚,征
一、厥证是一种内科急症,临床上以突然发生一时性的 意识障碍为证侯特征。厥证发作轻者不知人事后可在短 时间内苏醒,醒后可感头昏乏力,倦怠口干,并无其他 明显后遗症。厥证发作重者可一厥不醒,“半日远至一 日”,以至死亡
二、厥证发病有急骤性、突发性和一时性的特点。急骤 发病,突然昏倒,移时苏醒。部分在发病前有明显的诱 发因素,如情绪紧张、恐惧、惊吓、疼痛等,发作前有 头晕、恶心、面色苍白、出汗等先期症状。发作时昏仆, 不知人事,或伴有四肢逆冷。由于气、血、痰、食、暑 等厥的不同,又各有相应的临床证侯表现
二、气厥:虚证
• 3、方药:生脉注射液、参附注射液、四味回阳饮。
• 生脉注射液、参附注射液为注射剂,适用于急救。从功 效上看,三方均能补益正气,但生脉注射液重在益气生 津,而参附注射液及四味回阳饮均能益气回阳。 • 常用药:首先急用生脉注射液或参附注射液静脉推注或
滴注,补气摄津醒神。苏醒后可用四味回阳饮加味补气
虚证: 生脉饮、参附汤。
分证论治
一、气厥
(一)实证
1、辨证依据 • 主要症状:多由情志异常、精神刺激而发作,突然昏 倒,不知人事,或四肢厥冷,呼吸气粗,口噤握拳。
• 舌脉:舌苔薄白,脉伏或沉弦。
2、治法:顺气降逆开郁。
一、气厥:实证
• 3、方药:通关散合五磨饮子加减。 • 急救:通关散,辛香走窜,取少许粉剂吹鼻取嚏,以促其 苏醒,本法仅适用于气厥实证。五磨饮子,开郁畅中,降
珍珠母。
二、血厥:虚证
• 1、辨证依据 • 主要症状:常因失血过多,突然昏厥,面色苍 白,口唇无华,四肢震颤,自汗肢冷,目陷口 张,呼吸微弱。 • 舌脉:舌质淡,脉芤或细数无力。 • 2、治法:补养气血。
二、血厥:虚证
• 3、方药:急用独参汤灌服,继服人参养营汤。 • ▲独参汤,益气固脱。 • ▲人参养营汤,补益气血。 • 常用药:独参汤即重用一味人参,大补元气,所谓“有形 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亦可用人参注射液、 生脉注射液静脉推注或滴注。同时对急性失血过多者,应 及时止血,并采取输血措施。缓解后继用人参养营汤补养 气血,药用人参、黄花为主益气,当归、熟地养血,白芍、 五味子敛阴,白术、茯苓、远志、甘草健脾安神,肉桂温 养气血,生姜、大枣和中补益,陈皮行气。
病仍然存在。厥证常为突然发生,具昏倒时间较短,
常因情志刺激。饮食不节、劳倦过度、亡血失津等 导致发病
相关检查
• 血压、血糖、脑血流图、脑电图、
脑干诱发电位、心电图、胸部 X 线
摄片、颅脑 CT 、 MRI 等检查有助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