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职学校课程设置的思考

合集下载

中职课程设置存在问题的探讨

中职课程设置存在问题的探讨
巾 职 课程 设 置存 在 问题 的 探 寸
@河南省轻工业学校 徐 艳 梁雯虹
改革开放 以来 .职业 教育不仅 培养 流动性 的需要 。三是课程 门类烦琐 , 课程 需求 .因而缺乏实际 的应 用性 。据学 生
出 了 一 批 批 实 用 型 人 才 .而 且 取 得 了 巨
设置缺乏宏观统筹及整体优化 。譬如《 职 们反 映 , 程中的 内容听起来都对 , 课 教师
结 课 程而言还存在 着很 多问题 。以机 电技 不合乎 现代科技知识 之间联 系、渗透 、 因而难 以培养出具有广泛适应 术应 用专业为例 , 笔者经过社会 调查 、 企 合的特点 ,
业 实 践 以 及 职 业 教 育 教 学 。对 机 电技 术 性 的 复合 型 的实 用人 才 。 2课程内容陈 旧, 不上形势。 . 跟
4 课程思想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 . 课程 内容 的选 定 没有 吸收 学 生 参 与, 没有照顾其需 求和特点 ; 课程 内容 的
显 现 方 面 单 一 .不 合 乎 学 生 的 个 性 化 要
应用专业课程设置作如下探讨 。


存 在 的 问题

这里主要指各 门专 业课程所 讲述的 求 : 课程的进度 、 难易度等 。 乎学 生的 不合 课程教学的方式方法忽略了学 生的 些 内容是 陈旧落后的 ,课程设 置基本 特点 : 没有把学生置于主体 沿袭上世纪六 十年代的模式 .仍 是以学 接受能力等。总之 ,
乏实用性 . 然停 留在 知识 传授 阶段 , 仍 而


其呆板性 主要表现为教学方 式陈 知识 、 技术 等也有不少是过 时的 , 跟不上 面来说 .
要 能说 明所 设计理 由和其 性能 ,最 后还 但课 堂上学得认真仔细 。还 把思维延 伸

关于中职学校课程建设的思考

关于中职学校课程建设的思考

关于中职学校课程建设的思考【摘要】中职学校的课程建设正处于转变模式、建立特色、与时俱进的重要时期,中职教育只有围绕国家产业经济的变化进行课程改革,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因此,中职学校应树立课程改革新理念,在课程改革中采取以下措施:制定课程的标准;重视教师队伍的培养,发挥教师参与课改的积极性;搞好新课改的教材建设工作;建立课程的评价标准。

【关键词】课程建设课程改革近年来,我国中职教育发展的重点逐步从规模的扩大转移到质量的提升方面,中职学校将发展的重点放在提高办学质量、突出办学特色上。

课程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课程改革对于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课程设置、课程模式、教学内容与教材的落实以及教学手段与方式方法的创新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以广西机电工程学校为例,就当前中职学校课程改革谈几点思考与体会。

一、广西机电工程学校课程建设现状分析广西机电工程学校从2002年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以来,教学管理部门不断对课程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如对电子专业的课程进行优化整合、对汽车维修专业的课程进行模块化教学;每门课程都建立了试题库。

对教师的课程建设观念更新采取了聘请专家培训和校本培训等方式,同时举办教学工作经验交流会,开展说课、公开课、评课、教学方案设计评选等活动;从学校领导到教学部门,对现行的课程改革实践和探索做了大量的工作,通过一系列教育培训的活动,对转变教师的课程改革和课程建设观念也确实起了很大作用。

目前在教学活动中,教们试行各种新的教学法,如项目教学法、逆向目标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等进行课程内容改革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如何根据国家经济转型的变化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如何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课程改革和课程建设,目前学校缺乏整体的课程建设方案和有效的手段。

广西机电工程学校的课程建设主要是存在以下一些问题:第一,课程结构不合理。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一个专业中,所开设的各门课程存在着结构不合理问题,表现在反映新技术、新工艺的课程开设不出来,而有的不需要的旧的课程又删除不掉。

中高职衔接贯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设置的几点思考

中高职衔接贯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设置的几点思考

中高职衔接贯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设置的几点思考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中高职衔接贯通人才培养是当前教育领域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何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是我们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在这里,我将从几个方面对中高职衔接贯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设置进行一些思考。

1. 职业教育与对口高校专业的贯通中职和高中是两个不同层次的教育,但是他们的关系却是共生共存的。

在现代社会,高中毕业生通常会继续接受大学本科教育,而中职毕业生则更倾向于职业学校继续深造。

中高职衔接贯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设置应该充分考虑职业教育与对口高校专业的贯通。

通过对职业教育与高校专业的课程设置、实习实训等方面进行衔接,使中职毕业生更好地适应高校学习的需求,为中职生进入高校学习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2. 综合素质教育的优先考虑在中高职衔接贯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设置中,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

综合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包括学科知识的传授,更应该包括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中高职衔接贯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设置应该从综合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跨学科融合的教学模式在中高职衔接贯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设置中,应该采用跨学科融合的教学模式。

跨学科融合是一种教学手段,它可以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融合在一起,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在中高职衔接贯通人才培养中,跨学科融合的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在中高职衔接贯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设置中,应该充分考虑跨学科融合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学资源和环境。

4. 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中高职衔接贯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设置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中高职衔接贯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设置和改革,努力为我国的人才培养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和体系改革的思考

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和体系改革的思考

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和体系改革的思考摘要: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和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载体,直观反映课程之间的结构关系以及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特征。

中等职业教育要走出困境,实现大发展,必须改变与市场脱节的现状,要以就业市场为导向进行改革创新,在专业课程设置和体系改革上办出特色。

关键词: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中职计算机课程设置和体系还停留在比较落后的状态:教材和师资专业程度不够,计算机专业教师对本专业知识更新程度日显落后,对中职学生的社会定位不明确,往往采取“一刀切”的做法,整个学校的所有专业开设同一门课,使用相同的教材;忽视计算机专业相关课外知识的拓展和对学生技能练习的有效指导;学习评价模式单一。

这些做法,不但严重地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严重阻碍了学生综合竞争能力的形成。

“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以行业需求为导向”是现代职业教育的核心思想。

专业课程内容注意教学与行业需求结合、课程设置与行业岗位技术结合,缩小教学与实践的差距,实现职业学校育人与企业岗位需求的“零距离”对接。

一、中职学校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思考课程设置是教育环节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和改革都将对中职学校教育发生深远的影响。

而中职学校教育的理念、机制和办学模式的每一转变也都会影响中职学校课程设置计划的变化。

因此,洞察当前世界各国技能教育课程设置发展的基本方向和改革趋势,充分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把国内外先进的技能教育融入到中职学校“计算机及应用”专业的课程设置的改革中去,将能良性地促进中职学校的学科建设与发展,更好地适应社会对中职学校毕业知识、技能的要求,为中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打下结实的基础。

纵观中职教育课程的演绎历程,“学科教育→技能训练→素质培养”是人们对教育目的由浅入深的渐进式认识过程,也是中职教育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和自主调整。

“学科教育”是以该学科的发展经历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为目标而设计的课程计划,它以该学科理论的系统性和未来前景为基础,从理论和概念入手、先理论后实际、先抽象后具体的教学模式,突出理论性教育和逻辑演译。

中职院校教学存在的问题

中职院校教学存在的问题

中职院校教学存在的问题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职业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进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接受教育培训。

然而,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不可否认地面临着一些与教学相关的问题。

本文将详细探讨中职院校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课程设置单一化在很多中职院校中,课程设置过于单一和固定,追求标准化,缺乏专业特色。

这导致了学生之间缺乏差异化竞争能力。

同时,由于行业快速变化的现实需求,与时俱进的新兴技能难以通过传统教学体系得到涵盖和传授。

针对这个问题,中职院校可以采取以下策略:一是增加课程选修制度。

鼓励学生按照自身兴趣和发展需求选择更有挑战性、有前沿技能需求的选修课程。

二是建立更加灵活和多样化的课程评估机制。

除了考试成绩外,还可以引入项目设计、作品展示等实践评估手段,促进学生创造力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发展。

二、实训设施不足中职院校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阶段,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实践支持。

然而,目前一些学校存在实训设施不足的问题,导致学生无法进行有效的操作实践。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多方面努力:首先,政府部门需加大对中职院校的资金投入,提高教育经费配比,并专项用于改善实训设施。

其次,与企业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借助企业资源共享现有的实训设备。

再次,通过网络平台或者虚拟仿真软件来弥补实训设施不足带来的影响。

三、师资队伍结构亟待优化一些中职院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存在问题:一方面是年龄结构失衡严重,老年教师占据较大比例;另一方面是教师培训和继续教育机制成熟度不够。

为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中职院校应加大对年轻教师的招聘和培养力度,提高新鲜血液的流动性。

其次,建立完善的培训与考核机制,为老年教师提供更多学习、成长和升迁的机会。

最后,鼓励中职院校与行业企业进行合作研究项目,在实践中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专业素质。

四、缺少实际工作经验中职院校学生在毕业之后面临就业市场时,往往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在校期间缺乏与实际工作相关的经验。

对中职教育课程设置的思考

对中职教育课程设置的思考

对中职教育课程设置的思考1. 引言1.1 中职教育的重要性中职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中职教育为高中阶段教育的延续提供了重要支持和保障,为那些不适合或不愿意接受传统文理教育的学生提供了另一条可行的教育途径。

中职教育培养了大量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社会各行各业输送了大量实用型人才,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中职教育还有助于弥补我国劳动力市场对技术工人短缺的问题,促进了就业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中职教育对于培养社会各类人才、促进经济发展、解决就业问题等方面都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

我们应当重视中职教育的发展,不断完善和提高中职教育质量,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力量。

1.2 课程设置对中职教育的影响课程设置对中职教育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

合理的课程设置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实际应用的技能,提升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课程设置也直接影响着中职教育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果课程设置不合理或者过时,会导致学生学习内容不实用,无法满足现代工作需求,甚至影响到他们的职业发展。

一个好的课程设置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课程设置也应该与就业市场需求紧密结合,确保学生毕业后能够顺利就业。

跟踪评估课程设置的效果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通过不断改进和调整课程设置,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课程设置在中职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需要不断改进和优化,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2. 正文2.1 当前中职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1. 课程设置的过时和僵化:部分中职教育课程设置滞后于社会发展和就业市场需求,内容过时,无法满足学生实际需要。

2. 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一些中职学校的课程设置单一,缺乏多元化和选择性,导致学生在专业方向选择上受到限制。

3. 教学资源不足:部分中职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存在资源不足的问题,无法提供与实际需求匹配的教学资源和设施,影响教学质量。

中职学校课程设计思想方面

中职学校课程设计思想方面

中职学校课程设计思想方面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中职学校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原则与方法。

2. 使学生了解我国职业教育政策及中职学校课程设置的相关要求。

3. 帮助学生理解所学专业课程体系及其内在联系。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课程设计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提高学生参与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实践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表达和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职业教育事业,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

2. 增强学生自信心,激发学习兴趣,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3. 培养学生具备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贡献力量。

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中职学校课程设计与实践类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课程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提高学生参与课程设计和实施的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对课程设计有一定的好奇心,但可能缺乏实际操作经验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以案例教学、小组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实践能力。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使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达到预定的学习成果,为今后从事职业教育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理论知识:- 中职学校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与原则- 我国职业教育政策及中职学校课程设置要求- 专业课程体系及其内在联系分析- 课程设计的方法与步骤2. 实践操作:- 案例分析:分析优秀课程设计案例,理解并运用课程设计方法-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程设计问题,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课程设计实践:结合所学专业,设计具体课程方案,提高实践操作能力3. 教学大纲安排:- 第一章:中职学校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与原则(2课时)- 第二章:我国职业教育政策及中职学校课程设置要求(2课时)- 第三章:专业课程体系及其内在联系分析(2课时)- 第四章:课程设计的方法与步骤(2课时)- 第五章:案例分析与实践操作(4课时)教学内容进度安排:- 前四章内容,共计8课时,每章节2课时,按照教学大纲顺序进行;- 第五章内容,共计4课时,安排在课程后半段,侧重实践操作。

关于中职校会计课程设置及教学实作安排的思考

关于中职校会计课程设置及教学实作安排的思考

关于中职校会计课程设置及教学实作安排的思考陈爱东吉林省城市建设学校【摘要】中等职业学校的会计专业学生,经过二至三年的理论和实践学习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如何才能实现从学校到社会的平稳过渡,适应社会的发展,这就需要学校对市场的变化及时作出反应,解决专业课教学内容的滞后性,提高专业课教学的针对性和效率。

本文主要从调整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及实作教学的角度,进行了初步的思考。

【关键词】中职校会计课程教学实作思考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首次构建了比较完整的有机统-体系,目的是强化为社会公众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实现与国际惯例接轨。

同时,根据人事部发布的人才供求信息资料显示,职位供求比为1:2.45,求职人员主要集中在计算机、市场营销、机械、建筑、财会、行政管理、经济、管理工程、电子工程、外语等专业,占登记求职总人数的71.6%。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我国会计制度、会计准则日趋完善,会计专业就业竞争激烈,那么作为培养技能型、实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一中等职业学校则应该把实作教学作为教学的首位。

同时,为配合这个的思路,我们还应该在课程设置上进行适当的调整。

一、中等职业学校会计教学中的现有思路和课程设置。

1.现有的课程设置更侧重教会学生理论知识,忽视如何应用知识。

学生通过老师的教学,学会怎样写分录,怎样编制会计报表,但如何利用这些生成的会计信息进行预测、决策、财务分析、纳税筹划等显得严重不足。

2.同时现有的课程设置更侧重侧重于国内会计制度,忽视现代企业向全球发展的趋势。

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现代企业纷纷走出国门。

走向世界,对于跨国集团的会计核算制度及方法及实际操作并未更多的涉及。

3.而在课程硬件设置上各门课程各自为政,忽视课程之间的关系。

如《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税法》和《经济法》,在授课内容上有很多重复之处,有的学校在课时上却按两门完全独立的两门课安排教学,造成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

4.在传统教思路上过分强调整个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依据,本应成为学教主体的学生却成了教学的客体。

中职学校开设劳动法规课程的思考

中职学校开设劳动法规课程的思考

中职学校开设劳动法规课程的思考劳动法规与就业者、创业者的职业生涯息息相关。

中职学生是今日的求学者,明日的就业者、创业者。

中职学校开设劳动法规课程,让学生在掌握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掌握主要的劳动法规,具有非常确定的现实意义。

笔者多年从事中职学校的法律教学和毕业生就业情况追踪工作,对实践中所获得的经验与教训,进行不断反思,留下一些心得。

本文试图通过劳动法规课程的设置意义、主要内容、教学方法三个方面,将自己一些不成熟的心得,交付给同行、专家批评指点,以便抛砖引玉,提升自己。

一、劳动法规课程的设置意义中职生在学习期间,必须时时处处为毕业后的就业做准备;学校应当通过有效的教育手段,帮助学生顺利完成这个“准备”过程。

中职学校开设劳动法规课程,让中职生在校期间,就能够比较熟悉劳动法规知识,对于学生日后的就业、创业,有着很大的帮助。

(一)劳动法规塑造就业观念中职生的就业观念正确与否、就业行为恰当与否,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

然而,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能否了解并掌握劳动法规。

中职生应当了解劳动法规,了解就业制度,了解就业市场规范,并以之塑造自己正确的就业观念,规范自己的就业行为。

有些毕业生,由于不了解劳动法规,误以为就业行为可以采取“游击战术”“做得好就做,做不好就走”“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丝毫不受劳动法规的約束,到头来,惹火烧身,引起劳动纠纷,吃亏的是自己。

有些毕业生,由于感觉到就业竞争的激烈,不能信守诚实忠厚,不能保持人格尊严,弄虚作假,甚至互相诋毁,错误地采用不正当手段竞争。

(二)劳动法规保护合法利益常常因为缺乏劳动法规知识,很多中职毕业生对于签订劳动合同、认定工伤事故以及讨薪维权等方面,都非常茫然,甚至束手无策。

有些毕业生,签订就业合同时,浑然不知那些明显违法的条款,对用人单位提出的无理要求同样无能为力。

某些不法企业,利用中职毕业生对劳动法规的陌生,在合同条款的“细节”上大做文章,让毕业生白干活,不付钱,有的甚至还被要求支付违约金。

浅议中职课程设置存在问题及改革思路

浅议中职课程设置存在问题及改革思路

3 .注 意 课 程 内容 的 实用 性 。 中职课程 内容实用性的特 点是 指学生在校学 习与 掌握的技能 , 出学校 以后, 走 仍然能够开展 下去 , 学以致 用 。 实 , 程 内容可 以从 生活 实 践 中提 练 出来 , 生可 其 课 学 以在认识上强化课程学习的现实意义 。 教师在课后补充

爱的课 程学习 , 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 提 取得好的教学效 果 ; 二 , 让 学 生发 扬 长 处 , 第 能 给学 生提 供表 现 自我 的 平 台 , 他 们 拥 有 进 步 的 机 会 , 他 们 的 学 习 更 有 效 率 和 让 使 富 有 创 造 力 ; 三 , 每 个 学 生 充 分 的选 择 机 会 和 发 展 第 给
成长。
二、 中职课程 设置 改革 的思路
笔者认为 , 中职 课 程 设 置 要 以就 业 为 导 向 , 以学 生 为中心 , 以能力为本位, 以企业需求为基本依据。 1 注意 课 程设 计 的 灵 活性 。 . 专业设置、 课程 开 发 、 教材 选 用 与 编 写 等 各 个 环 节 应 该 处 于 动态 中 :课 程 不只 是特 定 知 识 体 系 的载 体 , 而 且 是 一 个 发展 的过 程 ; 课程 组 织 不 再 以学科 为 中心 , 不 是 自我封 闭, 而是不断地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 , 向跨 学 科 、 合 化 的方 向发 展 ; 程 内容 不 是完 全 确 定 、 成 不 综 课 一 变 的 , 是不 断 地根 据 客 观 需要 和 新 的 知识 、 技术 成 果 而 以及职业岗位要求调整修正 。 2 .注 意 课 程设 置 的 多 元化 。 中职 学校 中应 开设 多 种类 型 课 程 。多元 化 的课 程 对 学 生 有 多 方 面 益 处 : 一 , 使 学 生 有 机 会 选 择 自 己喜 第 能

中职学校专业课程设置与改革的思考

中职学校专业课程设置与改革的思考
1 长短 结合 .
所 谓 长 , 是 指 专 业 的 设 置 与 建 设 , 先 要 考 虑 国 家 和学 校 所 在 地 区 经 济 发 展 的 长 远 规 划 , 养 为 实 现 经 济 发 展 就 首 培 长远 规 划 所 需 要 的人 才 。而 短 则 是 指 专 业 的设 置 与 建 设 要 适 时 适 应 经 济 结 构 、 业 结 构 的 调 整 变 化 ; 与 科 技 发 展 产 要 所 引起 的技 术 创 新 、 术 改 造 、 备 更 新 和工 艺 变 革 相 适 应 ; 国 内外 市 场 对 产 品需 求 变 化 所 引 起 的 企 业 调 整 、 造 、 技 设 与 改 转 产 的 形势 相适 应 。长 短 结 合 , 方 面 解 决 了 中 等 职 业 学 校 的发 展 方 向 问 题 ; 一 方 面 又 满 足 了 经 济 发 展 的 不 同 阶 一 另
第 1 2卷
第 3期
天 津 职 业 院 校 联 合 学 报
J un l fT a j c t n ln tue o ra ini Vo a i a si t s o n o I t
N o . 3 Vo1 1 . 2
M a y.2 0 01
21 0 0年 5月
中职 学 校 专 业 课 程 设 置 与改 革 的思 考
( ) 些 老 的传 统 专 业 , 些 年 来 尽 管 进 行 了较 大 程 度 的改 造 , 基 本 属 于 修 修 补 补 , 体 思 路 和 基 本 框 架 体 系 没 有 根 1一 这 但 总 本 性 的 突破 ,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对 人 才 的 需 要 渐 行 渐 远 。( ) 与 2 近些 年 新 建 的 一 些 专 业 不 能 根 据 市 场 经 济 的发 展 变 化 、 人 才需 求 的变 化做 出及 时适 当 的 调整 , 业 趋 于 老 化 落 后 。 () 专 3 中职 学 校 的专 业 设 置 目前 基 本 上 是 高 等 教 育 专 业 设 置 的

中职院校课程设置的探索与思考

中职院校课程设置的探索与思考

了“ 张文 凭 ” 以后 找份 工 作 . 习基 本 上 持 排 混 , 学
斥 的态 度 , 乏学 习兴 趣 , 缺 目标 不 明确 , 没有 进 取
心。 往往 教 师在讲 台上声情 并 茂 , 生在讲 台下睡 学
较, 中等职业 教 育 更 侧 重 于 实践 技 能 和 实 际工 作 能力 的培养 。可 以说 中职教育 承 担着 既要 普及 高
思 茅 师范 高等 专科 学校 学报
Au . 01 g2 2
第2 8卷
第 4期
Ju 1 f ia eces 0ee oma o Sr 0T ahr’C1 g e 1
中 职 院 校 课 程 设 置 的 探 索 与 思 考
李姝 婷
( 阜新高等专科学校 , 辽宁 阜新 13 0 ) 2 00
考 意见 。

定 的 自卑心 理 。很 多 中职 学 生 自己就 认 为 , 们 他 是“ 不可 造 之才 ” 。实 际上 有 很 多教 师 在 教 学 中 发现. 中职生 源尽 管知识 基 础 比较 差 , 但是 智力 素 质并 不差 . 有很 多 孩子 即便是 学 习成绩 很一 般 , 但 在其 它方 面表 现 I 非常 强 的能力 , 叶 J 像是 体育 竞技 , 组织 活 动 , 演 节 目等 等 。而且 有 些 学 生 具有 很 表

中职 学 生 特 点
随着 高考 扩招 的逐 步 推 进 , 今 进 入 大 学 已 如
经 不再 是难 事 因此 , 现在 有 9 % 以上 初 中毕 业 0
① [ 收稿 日期] 0 2 0 — 0 2 1 — 6 2 [ 基金项 目] 本研 究为 2 1 0 1年 辽 宁省教 育厅 “ 十二 五 ” 育科 学规 划 立项课 题 “中职 和 高职教 育有效 衔接 研 究”( 号 教 编

中职院校教学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中职院校教学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中职院校教学现状的分析与思考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中职院校的教育也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中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我国中职院校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一、中职院校教学现状分析1. 教学资源不足中职院校教学资源相对紧缺,主要体现在师资力量和实践教学设备方面。

一方面,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不高,部分教师缺乏相应的实践经验和职业技能,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

实践教学设备和场地不足,无法满足学生的实践教学需求,导致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2. 课程设置单一由于历史原因和教育政策的制约,中职院校的课程设置相对单一,注重对学科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和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

学生在校期间缺乏综合素质的培养,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复杂需求。

3. 实习实训环节不足中职院校的实习实训环节不足,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得不到充分锻炼和提升。

实习实训是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的重要环节,而中职院校的实训课程设置和实际操作环境都存在不足的问题,导致学生毕业后的就业能力不足。

4. 教学模式陈旧目前中职院校的教学模式相对陈旧,以传统的“授课-默写-考试”模式为主,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模式的陈旧导致了教学效果的下降,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要完善中职院校的教学环境和条件,需要加大对教学资源的投入,多方面提高师资力量和实践教学设备的配备。

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担任教师,提供更多的实践教学场地和设备,切实改善学校的教学条件。

要改革中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训练。

在课程设置上增加职业实践、创新创业等相关课程,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

要加大对学生实习实训环节的支持和投入,建立完善的实习实训基地和实践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关于中职学校课程建设的思考

关于中职学校课程建设的思考
取 得 了一 定 的成 绩 。但 是 , 如何 根 据 国家
第 四 ,课 程 思 想 没 有 体 现 学 生 的主 体性 。表 现 在 如 下方 面 : 程 内容 的选 定 课 没 有 根 据 学 生 知 识 能 力 特 点 ,没 有 照 顾
【 关键词 】 课程建设 课程改革 【 文献编码 】 o: . 6 /. n0 5 — d i O 9 9js . 0 l3 i 4 s
的需 要 、 职 业 群 的 需 要 、 学 生 的就 业 与 与
联系不密切。
发 展 。因此 , 中职 学校 应 树 立课 程 改 革 新 理 念 , 课 程 改 革 中采 取 以 下措 施 : 定 在 制
确实起了很大作用。目前在教学活动 中, 教们试行各种新 的教学法 ,如项 目教学
法 、 向 目标 教 学 法 、 论 式 教 学 法 、 逆 讨 案
课程 的标 准; 重视教 师队伍 的培 养 , 发挥
教 师 参 与课 改 的 积 极 性 ;搞 好 新 课 改 的
教 材 建 设 工 作 ; 立课 程 的评 价 标 准 。 建
例式 教学 法等进 行课 程 内容改 革教学 ,
容存在着交叉 重复的现象 ,有 些内容在
不 同 的课 程 教 学 中出 现 。专 业 课 程 所 表
子专业 的课程进行优 化整合 、对 汽车维 修专业 的课程进 行模 块化教学 ;每 门课 程都建立 了试题 库。对教师 的课 程建设 观念更新采取 了聘请 专家培训 和校本培 训等方式 ,同时举 办教学工作经 验交流
学 质 量 、 出 办学 特 色 上 。课 程 是 职 业 教 突
第 一 , 程 结构 不 合 理 。主 要 表 现 在 课 两 个 方 面 : 是 在 一 个 专 业 中 , 开设 的 一 所

对中职教育课程设置的思考

对中职教育课程设置的思考

对中职教育课程设置的思考【摘要】中职教育课程设置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素质的重要环节,但当前存在问题如课程内容滞后、专业设置不够灵活等。

优化课程设置应注重更新内容、增加实践环节,与职业需求对接要求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创新思路包括引入新技术、跨学科融合等,促进学生职业素养提升。

实施策略可依托行业合作、学生实习等方式强化实践性。

加强课程设置将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未来发展趋势将更趋向个性化、多样化,致力于培养更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中职教育课程设置的完善不仅关乎学生个人发展,更关系到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

【关键词】中职教育、课程设置、重要性、问题、优化、职业需求、创新思路、实施策略、意义、发展趋势。

1. 引言1.1 中职教育课程设置的重要性中职教育是培养技能型人才、适应市场需求的关键阶段,而课程设置则是中职教育的基础和核心。

中职教育课程设置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课程设置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就业质量。

通过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可以为学生提供系统性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使他们在毕业后能够顺利就业,胜任各类工作岗位。

课程设置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设置多样化的课程项目和实训环节,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提升,使其具备全面发展的能力。

课程设置还直接关系到中职教育的发展方向和质量水平。

一个完善的课程设置能够引导学校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提升中职教育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中职教育课程设置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和改进课程设置,以确保学生在中职阶段获得全面发展和良好就业前景。

2. 正文2.1 当前中职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1. 缺乏前瞻性:现有中职教育课程设置大多停留在传统的技能培训和知识传授层面,缺乏对未来职业发展的前瞻性规划,无法有效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2. 课程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部分中职教育课程设置的内容过于理论化,与实际职业需求脱节,导致学生毕业后难以适应实际工作环境。

对中职院校课程改革的思考

对中职院校课程改革的思考


中职学校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
职业 的流动愈趋频繁 。这样 , 学生 能 力 、适 应 市 场 变 化 的跨 岗 能 力 及 个 性 1 学内容单一 擞 课程设置基本沿袭 加大 。 着眼于就业适应性 的培 养 , 2 0世纪 6 O年代 的模式 , 仍是 以学科 的形 在 学 校 学 习 的具 体 专 业 技 能很 可 能 因 为 特长的培养 .
二 着重 处理 的几 种 关 系 应

2课程综 合化。课程综合化 , . 就是在
所 需 要 的 知 识 、技 能 和 态 度 为 主线 设 置
以 定的转 岗能力 、 创业 能力 及 自我进 修 职 业 分 析 与 教 学 分 析 的 基 础 上 . 职 业 3日常 教 学 与 就 业 指 导 的 关 系 我 课 程 . 是 以职 业 能力 为 基 础 开 发 课 程 。 . 也
式来组织教学 . 从而使教学 内容单 一化 , 职业的变动而失去意义。 为此 . 中等职业 立足于市场经济 和人才的需求 从我 国
不 能 满足 社 会 对 复合 型 人 才 的 需 求 。
教看 . 中等 职业
2 . 与实践联 系不 紧密 中等职 育 . 理论 应该 让青年人 能够 适应 多种多样 的 教育要全面贯彻 党的教育方针 .转变教 能够跟 上不断 改进 的生产方 式和 育思想 . 树立 以全面素质为基础 、 以能力 业学校课程设置缺乏特色 .既像大专 院 职 务 . 培养与社会 主义现代 校. 又像普通中学 业课使用 的教材大 工作条件 这就要求我们在重 视学生专 为 本位 的新观念 , 专 德 智 体全 面发展 多 是 大 专 教 材 的 浓 缩 本 . 化 课 教 材 又 业 能力 培养 、提 高学 生实 践动手能力的 化 建设要 求相适 应 , 、 、 文

关于中职德育课程内容设置的思考

关于中职德育课程内容设置的思考
■匮
蔡 子 呜
( 门市 第 一 职 业 高级 中学 , 东 江 门 5 9 0 ) 江 广‘ 20 0
关 于 中 职 德 育 课 程 内 容 设 置 的 思 考
摘 要 : 中等 职 业 学校 德 育 课 作 为德 育 工作 的 主 渠 道 、 主 阵地 . 它的 课 程 设 置 及 其 内容 的 确 定 , 直 接 关 系到 学校 德 育 将 任 务 的 完成 和德 育 目标 的 实现 , 只有 更 新 理 念 、 富 内容 、 展 丰 拓 有 效 途 径 、 新 方 式 方 法 , 能有 效提 高 学 生 思 想 道 德 素 质 , 创 才 促 进 中职德 育教 育 又好 又快 发 展 。本 文 从 深 化 德 育课 程 内容 改 革 、 进 课 堂 教 学 方 式 、 学评 价 等 方 面对 中职 学校 德 育 课 改 科


都 要求 思想 品德 教 育 的 全 方位 的转 型 。 ( ) 育 目标 。 一 德 由强 制 教 会 其 顺 从 或 接 受 转 变 为 教 会 其 选 择 某 种 道 德 价 值 、 德 规 范 和道 德 理 想 。 统 德 育 本 质 上 是 “ 会 顺 从 ” 教 道 传 教 的 育 , 求 青 少 年无 条 件地 接 纳 和认 定 某 种 既定 的道 德 体 系 . 要 孰 不 知 , 此 以 往 . 们 往 往 失 去 了最 基 本 的 选 择 和辨 别 能 力 . 长 他 再 加 上 青 少 年 时 期 特 定 的 叛 逆 一 理 ,当 他 们 一旦 接触 了一 些 t Y 在 他 们 看 来 是 极 为 时 尚 或 是 很 新 颖 特 别 的事 物 或 者 是 观 念 时 , 会 极 为投 入 , 使 在 人 们 看 来 是 错 误 的 也 无 所 谓 。 在 社 便 即 会 急速 转 型 的今 天 , 教 会 顺 从 ” 的 德 育 已经 过 时 .社 会 的 转 “ 型 、 少 年 亚道 德 的生 成 发 展 迫 切 需 要 建 构 一 种 主 体 式 的 、 青 参 与式 的 、 造式 的 “ 会选 择 ” 德 育 目标 体 系 。 创 学 的 ( ) 育方 式 。 二 德

中职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中职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和 创 新 的后 劲 这 也 是 学 校 教 育 与 农 民 工 岗 前 培 训 的 区别 中 职 的 训 练 过 程 是
要 学 生 把 所 学 理 论 应 用 于 实 践 .进 而 提
广 又 如 电子 电器 专 业 针 对 视 频 、 电器 工 种 分 别 开 设 了 《 用 电 器 维 修 》 《 冷 设 家 、制 备 维 修 》 课 程 , 些 课 程 不 是 每 个 学 校 等 这 非 开 设 不 可 的 .而 是 应 根 据 学 生 就 业 情 况 选 择 性 开 设 这 类 课 程 可 随 市 场 经 济
学 科 内容 需 要 优 化 .需 删 繁 就 简 ;4 需 () 加 大 企 业 所 需 课 程 的 开 发 : 5 学 生 实 践 () 的 积 极 性 还 需 要 提 高 。 6 还 需 要 对 教 学 ()
从 企 业 的 招 工 现 状 看 .一 般 都 强 调
就 业 者 不 用 培 训 就 能 立 即 顶 岗 . 可 见 企
优化 学科 课 程 。 索适 合 “ 三 角” 探 珠 社 会 生产 技 术 的 新 型 课程 体 系
中 职 学 校 经 过 近 几 年 的课 程 改 革 . 虽 然 课 程 体 系理 顺 了 .教 与 学 的 效 益 提 高 了 .但 课 程 设 置 仍 存 在 一 些 突 出 的 问 题 。 如 : 1 过 分 追 求 学 科 知 识 的 系 统 比 () 性 :2 各 学 科 整 合 不 足 ;3 专 业 内 的 各 () ()
业 注 重 的是 专业 技 能 . 出“ ” 。 随 突 专 字 但 着 信 息 技 术 的 发 展 .行 业 与 学 科 的界 限
终 将 被 打 破 .学 生 只会 专 项 操 作 也 不 能 完 全适 应 未 来 市 场 对 人 才 的 需 求 .因 此

对中职教育课程设置的探索与思考

对中职教育课程设置的探索与思考
中职教育课 程设 置提 出 了新 的挑 战 。本 文 根据 国家 关 于发展 职业教 育 的指 导 思想 、培养 目标 及相关 要 求 , 对 当前 中职教育 课程 设 置状 况 , 合 经济社 会 针 结
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需要 ,对中职教育课程体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建设
进行探索与思考。

教育思想 , 坚持 “ 以能力为本 、 实践为主、 需求为重” 的办学理念 ,根据学生提高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 力 以及继续学 习的需要设置课程 , 明确教学内容。 教 育部《 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 中要求 “ 贯彻产教结合原则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
Ke r s e o d a o ai n l d c t n c riu u et g e p o a in a d r f c o s y wo d :s c n a7 v c t a u ai ; u r l m s t n ; x lr t n e e t n o e o c i o l i
课程设置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 的核心。随着经
济社 会 的不断进 步和社 会 组织 、职业结 构 、就 业模
授职业知识 , 培养职业技能 , 进行职业指导 , 全面提 高受教育者的素质。” 以此为依据 , 国家教育行政部 门进一步明确 了职业教育 的指导思想 :全面推进素 质教育 , 以学生必须的文化知识与专业知识为基础 ,

我国职 业教育 的指 导思 想 与培养 目标
第 1 2卷第 3期
21 0 0年 6月
遵义师 范学 院学报
J u n l f u y r lC l g o r a n i oZ Noma ol e e
Vo .2 11 .No3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中职学校课程设置的思考
摘要:随着高等院校和普通高中的不断扩大招生,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和困难。

中等职业学校要在强大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加强课程的改革力度,研究开发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学生发展需要的校本课程,扬长避短,发挥中职学校的优势,增强就业竞争力,才能确保中职学校健康、可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中职学校课程思考
今年暑假到上海参加自治区教育厅组织的广西中职学校管理干
部培训班的学习,聆听了专家们对中职学校的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等有关的研究成果的报告。

回顾学校本身所使用的教材和现有的课程设置,总感到有不同程度的不足,甚至有相当一部分的课程确实与社会需求、学生的发展相脱节,不得不引起思考。

随着高等院校和普通高中的不断扩大招生,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和困难。

一直以来,我市中等职业学校存在着招生数量在高中阶段教育中的比例失调和生源质量的严重滑坡。

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高等院校扩大招生,引发普高热;二是家长对中等职业教育的误解、忽视、轻视甚至歧视,以及高学历崇拜和职业伦理的退化;三是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政策上的倾斜,为招揽学生,扩大生源空间,降低入学门槛;四是职业教育本身的发展还没有真正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教育观念和培养模式还没在真正做到以就业为导向,专业课程内容结构老化,实验器械陈旧,实训基地不足,资金缺口大,师资匮乏,学生综合素质偏低,因而缺乏招生的吸取力,就业缺乏竞争力,。

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加入WTO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后,职业教育的发展也面临着良好的机遇。

二00六年是“职业教育”年,国家投入大量的资金,扶持职业教育,给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创造了勃勃生机。

中等职业教育要为当地经济发展培养大量应用型的高素质劳动者,必须研究和适应经济与社会的变革对中等职业教育的需求。

职业教育课程区别于其他教育的形式,它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直接关系到学生就业和教育成本的投入。

从学生的就业角度来说,其适应性更强,变化性更大,理论和实践的渗透更加明显。

为解决教育和就业的问题,中等职业学校要认真做好课程的设置,做到“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统一。

一、课程设置的理念
教育的宗旨是通过各种教育形式和手段培养一代代新人,实现现实对人的超越。

课程的设置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理念,坚持“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核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质量。

1.“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理念
课程设置要在“双元制”教育思想的引领下,从企业发展的角度认识,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通过学校的课程教学,将企业和学生、社会和学生有机联系起来,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适应学生个体差异的教育,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双边互动,重视健全理想人格的构建和人性人情的优化。

学校给学生提供学习经历、实践体验的
途径,改变教育传统观念,拓宽教学思路,更新教学方式,实现理论知识传授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统一。

2.“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核心
在知识经济社会,科学技术发展迅猛,知识老化周期时限急剧缩短,职业更新、更替越来越频繁,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每一个人所面临的未来也越来越不确定,决定职业命运不再是理论或专业知识的多少,而是职业能力的高低。

中等职业教育要构建体现学生个性、时代特征的课程,确保能力目标的实现,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具有发展潜力,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提供最大的可能。

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评价以及管理体制等各方面都必须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的提高,增强德育教育,强化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培养学生具有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精神。

对基础课进行“削枝强干”的课程改革,重视专业课程内容与企业发展的联系,成立行业管理委员会,聘请行业专家、生产第一线高级技术工人,参与学校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的研究,拓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企业需要的新课程的渠道,开发适合学生发展和行业需求的校本课程。

二、课程设置的设计
1、培养目标
贯彻国家既定的教育目标,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
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的人才。

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并以现代企业的职工要求来培养学生。

一是掌握足够的专业基础知识,具有本专业实际操作能力;二是具有良好的协调能力,爱岗敬业,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有坚定的目标信念;三是具有团队合作精神,能维护企业利益和集体利益;四是具有吃苦耐劳精神;五是具有安全意识、质量意识和环保意识。

2、课程设置原则
有效性原则中等职业学校的学制多为三年制,要在有限的课程时间、课程内容中实现课程的最大价值,必须压缩现行的课程中对学生个人综合素质提高没有实际帮助,对未来的职业生涯也没有实际的指导意义、不符合时代要求的课程,必须体现学以致用。

由于中等职业学校生源的质量本身的原因,学生对理论性较强的知识兴趣不大,难以接受。

因此,中等职业学校要以岗位职责和职业综合能力确定专业性课程,围绕专项知识、技能界定专业课程内容;以实现专项知识,技能培训为目标,以“必需”、“够用”为原则确定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

实用性原则中等职业学校的宗旨是为社会提供适应性强、就业路宽的高素质劳动者,中等职业教育必须满足学生职业发展需求,同时满足人们对升学和继续教育的需要,尊重学生就业和升学的选择。

由于综合高中是中等职业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必须针对学生能力爱好的差异,升学、就业的不同愿望开设课程。

在课程设置中,要体现最大程度地挖掘学生职业潜能为主题,以市场为导向,
充分考虑社会需求,确保课程紧跟时代步伐,确保每门课程对学生职业生涯的实用价值。

学校要根据学校自身的条件和特点,开设一定数量的专业选修课,摒弃陈旧的课程内容,增加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等方面的专业技能课程。

使学生在专业的基础上了解本专业的更多的相关知识,满足学生对专业的兴趣,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提供更宽更广的专业理论基础。

实践性原则实践性课程是能力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

要以发展学生实践智慧,形成学生实践能力为任务。

课程的设置要充分体现岗位资格所需的实践能力,体现岗位资格所需的实践环节及内容,体现各种实践的可操作性,学校要创造良好的实践条件,即专业模拟实训基地(车间),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逐步地成为具有实践智慧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其次,学校要从专业教学的需要,加强与企业、事业单位的沟通合作,产教结合,给学生尽可能提供更多的实训机会,帮助学生更早、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

灵活性原则中等职业教育要培养学生熟练的职业技能,更需要培养学生具有广阔的视野和创新精神。

在课程的设置要根据学生的自身的兴趣、爱好和特点及升学就业的愿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努力做到人尽其才。

同时,根据学校能力,师资优势、硬件配备,以及学生、社会需要,在保证必修课的基础上增加选修课程,开设美育、现代科学技术、人口资源、环境、法制、管理等方面的选修课,同时要保证选修课的教学时数与总学时数一定的比例。

3、课程设置的评价课程的设置是否合理、实用,要在实践中不断评价和总结,经过多次完善,才能形成稳定的有效的评估体系,学校要遵循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学校的课程教学和企业的实践培训相结合,收集学生、企业、教师的反馈意见,测定和比较学生成绩,跟踪调查学生就业后适应岗位情况,务必使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次序、教学时数之间相互匹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在知识上达到互补,能力上达到互动,使课程教学与企业的需要相吻合。

4、课程设置的条件保障课程设置的合理与否,要通过教师的实践来检验,而教学水平的高低关键在于教师。

正所谓“成亦萧何,败亦萧何”,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首先要建立一支适应现代职业技术的师资队伍。

由于国情和历史的原因,就目前来看,中职学校的教师队伍中“单打一”的理论型教师占比例多,特别从基础教育的学校转轨到职业教育,文化课教师多,“复合型教师少”严重影响课程设置和教学的需求。

要加快师资队伍建设步伐,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培养双师型、复合型的教师,确保中职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增加师资培训的投入,为教师的进修提高、实践创造提供条件,为课程开发提供人才保障。

专业课教师每年必须深入到企业的生产第一线上学习一段时间,深入企业中调查研究,熟悉生产线的各个工作环节,了解在整个生产过程中,所需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项技能,了解企业引进和开发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使教师“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并认真进行职业分析,
提出课程设置和校本课程的开发方案,拟定适应本校学生发展,“必需、够用”的专项知识内容,加强学生技能的训练,充分发挥中职的优势,才能确保中职学校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职教教改论坛文集》上海市教科院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所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