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觉
痛觉
![痛觉](https://img.taocdn.com/s3/m/0f295e0d6c85ec3a87c2c51c.png)
痛觉是有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所产生的感觉。
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
是有机体内部的警戒系统,能引起防御性反应,具有保护作用。
但是强烈的疼痛会引起机体生理功能的紊乱,甚至休克。
和其他感觉相比,有其特殊的属性。
它的出现总是伴随着其他一种或多种感觉,例如刺痛、灼痛、胀痛、撕裂痛、绞痛等。
换句话说,痛是和其他感觉糅和在一起,组成一种复合感觉。
其次,痛觉往往伴有强烈的情绪反应,如恐怖、紧张不安等。
此外,痛觉还具有“经验”的属性。
同样一个伤害性刺激,对不同的人员,可以产生在程度上甚至性质上差别很大的痛感觉。
这是由于各个人的生活经验不同所造成的。
例如,有人观察到:前线的伤员对于伤口并不感到十分痛,而当注射针刺入他们的皮肤时却大声呼痛;而另一些久病的人,则对于针刺注射并不在意。
编辑本段疼痛性质分类可以大致分为3类:①刺痛,又称快痛或第1痛。
其特点是:感觉鲜明,定位明确,感觉迅速产生又迅速消失,引起较弱的情绪变化。
②灼痛,又称慢痛或第2痛。
它表现为:痛觉缓慢地加剧,呈烧灼感,定位较差,持续时间较久,感觉难以忍受,常伴有较强的情绪反应。
③内脏痛和躯体深部痛,多半是酸痛、胀痛、绞痛等。
有时很难描述,感觉定位很差,可引起强的情绪变化和内脏、躯体反应,如恶心等。
编辑本段感受器概述是否有专门感受痛的痛感受器,一直是个有争议的问题。
直到70年代初期,这个问题才得到初步的解决。
神经生理学家记录了大量单个神经纤维的传入放电。
他们看到有相当数量的传入神经纤维只有当给予皮肤伤害性刺激时才发生放电反应,说明这些传入纤维外周端末梢所形成的感受器是专一的痛感受器。
分类他们把这些感受器分为这样几类:① Aδ纤维-机械-痛感受器,Aδ纤维是一种细的有髓鞘神经纤维。
这种感受器是Aδ纤维的外周端末梢形成的。
它对伤害性机械刺激发生反应,而热痛刺激、冷痛刺激、酸、缓激肽均不能引起反应。
②C纤维-机械-痛感受器,C纤维是无髓鞘神经纤维。
这种感受器是 C 纤维的末梢形成的。
痛觉的调制
![痛觉的调制](https://img.taocdn.com/s3/m/56ed8d23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d224011.png)
【蓝斑核(LC)、臂旁外侧核即KF核】 上连PAG 下连脊髓背角 刺激该部减弱痛行为
4)脊髓背角(DH)
脑干内源性下行痛觉抑制系统的主要结构模式图
3.参与下行抑制系统调制的主要递质
(1)阿片肽:脑啡肽、内啡肽、强啡肽末梢在下行抑制系统广 泛分布
(2)5-HT:产生于PAG,与脊丘束神经元既有单突触联系,也有 通过背角脑啡肽能神经元介导的多突触联系,以突触前抑制 的方式直接抑制痛信息的上行传递
•Visceral pain, activity significantly increases. NMDA receptor antagonist can reverse the hypersensitivity of visceral pain •切除术能改变痛觉的情绪和情感。 刺激前部能提高痛阈 刺激后部痛阈下降
Lectures 7
痛觉的调制
➢Modulation For Pain
概述
调制与调控(节)的区别 调制与传导密不可分 参与调制的结构与机制更复杂
一、感受器的痛觉调制
1.感受器的生理特性
(1)感受器各具适宜刺激; (2)感受器具有换能作用; (3)感受器对刺激的质和量以及
其它属性多具编码能力; (4)各类感受器都具有适应现象 上述特点说明感受器具有调制功能
contribute to insular
cortex while Np
Insular lobe
4.海马hippocampus与疼痛
【1】Structural bases
【2】参与痛的调制
1】单侧或双侧刺激海马 背部
均可提高痛阈,并引 起海马θ(慢)节律增 多。
在一定范围内,刺激 越强,θ节律活动也显 著。
痛觉的评估
![痛觉的评估](https://img.taocdn.com/s3/m/f1d2742c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05f8557.png)
痛觉的评估
痛觉是人类感觉系统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它能够提醒我们身体的潜在问题,保护我们免受伤害。
因此,如果我们想要评估病人的疼痛状况,需要进行全面的痛觉评估。
本文将分析痛觉评估的目的、方法和常见的痛觉评定工具。
首先,评估病人的疼痛状况能够帮助医护人员了解其身体的状况和病情变化。
疼痛评估还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治疗效果,选择合适的疼痛管理措施。
因此,痛觉评估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过程。
痛觉评估的方法有多种。
根据疼痛的性质,可以进行主观评估和客观评估。
主观评估主要是通过与病人交流,了解其疼痛的程度、性质、持续时间和疼痛的部位。
客观评估则是通过观察病人的行为、生理反应和疼痛指标来评估疼痛的程度。
例如,观察病人的面部表情、呼吸及心率的变化等。
此外,还有一些常见的痛觉评定工具可用于评估疼痛的程度和性质。
最常用的痛觉评定工具为视觉模拟量表(VAS)和数
字评估量表(NRS)。
VAS是一条带有数字标记的直线,在
两个端点分别标有“无痛”和“最剧痛”,病人需在直线上标记感
受到的痛觉强度。
NRS是一个0到10的数字等级评估,病人
需根据疼痛的程度选择相应的数字。
此外,还有Wong-Baker
面部表情量表、图形评估量表等也可用于评估病人的疼痛。
综上所述,痛觉评估是评估病人的疼痛状况的重要步骤。
通过主观评估和客观评估的方法,结合使用痛觉评定工具,能够全面准确地评估病人的疼痛程度和性质,为医疗人员提供治疗方
案和疼痛管理措施的依据。
因此,在进行疼痛评估时,需要综合考虑病人的主观感受和客观观察,并选择合适的评估工具。
痛觉的传递和调制
![痛觉的传递和调制](https://img.taocdn.com/s3/m/61d6a1a0aaea998fcc220e89.png)
痛觉的传递和调制一、概述疼痛(pain)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活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它包括伤害性刺激作用于机体所引起的痛感觉,以及机体对伤害性刺激的痛反应(躯体运动性反应和/或内脏植物性反应,常伴随有强烈的情绪色彩)。
痛觉可作为机体受到伤害的一种警告,引起机体一系列防御性保护反应。
但另一方面,疼痛作为报警也有其局限性(如癌症等出现疼痛时,已为时太晚)。
而某些长期的剧烈疼痛,对机体已成为一种难以忍受的折磨。
因此,镇痛(analgesia)是医务工作者面临的重要任务。
人们在研究疼痛时,通常采用测定痛阈(pain threshold)的方法。
痛阈又可分为痛感觉阈和痛反应阈。
因此在研究痛觉时需要采用多指标进行综合性研究。
另外还可记录伤害性刺激引起的神经活动的电变化。
痛与镇痛的神经生物学研究,近三十年来有了非常迅速的发展。
在我国,有关针刺镇痛(acupuncture analgesia)神经机制的研究也促进了痛觉生理研究的深入发展,并具有良好的国际影响。
二、痛觉的传递(一)感受器和传入神经纤维一般认为,痛觉的感受器就是游离神经末梢,它广泛分布在皮肤各层、小血管和毛细血管旁结缔组织、腹膜脏层和壁层处。
任何外界的或体内的伤害性刺激(物理的或化学的),均可导致局部组织破坏,释放各种内源性致痛因子。
有人将皮肤痛感受器分为,高阈机械痛感受器(HTM)和多觉型痛感受器(PMN)。
前者只对伤害性机械刺激发生反应。
多觉型痛感受器可对多种伤害性刺激发生反应。
在人身上找到的C纤维感受器多为多觉型痛感受器。
持续性伤害性刺激可使上述两种感受器的阈值降低,形成痛觉过敏(hyperalgesia)。
引起疼痛的内源性致痛因子一般有三个来源:①直接从损伤细胞中溢出,如K+、H+、5-HT、组胺等。
②由损伤细胞释放出有关的酶,然后在局部合成产生,如缓激肽、前列腺素等。
③由伤害性感受器本身释放,如P物质。
一般认为,传导痛觉冲动的纤维属于较细的Aδ和C纤维。
七年级下册生物产生痛觉的路径
![七年级下册生物产生痛觉的路径](https://img.taocdn.com/s3/m/f3c6fc33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37.png)
七年级下册生物产生痛觉的路径躯体痛觉产生的基本路径:
脊髓丘脑束:主要传递躯干和四肢的躯体痛觉信息。
三叉丘脑束:主要传递头面部的躯体痛觉信息。
躯体痛觉传入的其他路径
躯体痛觉产生的其他路径:
脊颈丘脑束:是指脊髓背角、外侧颈核到丘脑的传导束。
脊髓中脑束:这一路径也和传递躯干和四肢的痛觉有关,其第一级神经元的胞体同样位于背根神经节,由此发出的中枢突多终止于脊髓背角Ⅰ层和Ⅳ~Ⅵ板层。
二级纤维上行投射比较复杂,主要终止于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顶盖前核、红核、E-W核等部位。
脊髓网状束:该束起源于脊髓背角的深层和腹角的Ⅶ、Ⅷ板层,由此发出的二级纤维主要投射到延髓和脑桥网状结构内的有关核团,再进一步发出纤维投射到边缘系统的杏仁核、终纹床核和下丘脑等部。
脊髓下丘脑束:它参与介导伤害性刺激引起的自主神经系统运动反应以及内分泌和情绪反应。
基于下丘脑在神经内分泌中的特殊作用,以及是边缘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一般认为脊髓下丘脑束可能在应激状态的疼痛感受和痛觉的情感成分的信息传递中起重要作用。
背柱突触后纤维束:是指在背柱突触后神经元发出的纤维,它们投射到延髓的薄、楔束核,换元后再投射到丘脑。
脊髓臂旁仁束:该束神经元接受来自皮肤、内脏、肌肉和关节的伤害性传入,参与介导疼痛的情感反应。
脊髓臂旁下丘脑束:它与脊髓臂旁杏仁束同源,功能也相似。
主要区别是在臂旁核的突触后二级纤维上行终止于下丘脑腹内侧核。
痛觉的反应时间最短判断题
![痛觉的反应时间最短判断题](https://img.taocdn.com/s3/m/e1839a26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f800776.png)
痛觉的反应时间最短判断题(原创版)目录1.痛觉反应时间的定义2.痛觉反应时间的重要性3.痛觉反应时间的测量方法4.痛觉反应时间的影响因素5.痛觉反应时间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正文痛觉反应时间是指从受到疼痛刺激到产生痛觉反应的时间,是衡量人体对疼痛感知和响应速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痛觉反应时间最短的判断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人体对疼痛的反应速度和相关生理机制。
痛觉反应时间在医学领域具有很高的重要性。
对疼痛的快速识别和响应,有助于医生及时发现病情,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
此外,痛觉反应时间还可以作为评估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疗效的重要依据。
例如,在术后康复过程中,通过观察患者的痛觉反应时间,可以判断患者对疼痛的耐受程度,从而调整镇痛药物的剂量。
痛觉反应时间的测量方法通常采用疼痛阈值法。
具体操作是,通过电刺激或热刺激等方法,给予受试者一定程度的疼痛刺激,然后观察受试者在一定时间内产生疼痛反应的阈值。
根据疼痛阈值的大小,可以判断出受试者的痛觉反应时间。
痛觉反应时间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年龄、性别、个体差异等。
一般来说,年轻人的痛觉反应时间较短,而老年人的痛觉反应时间较长。
女性相对于男性而言,痛觉反应时间更短。
此外,个体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也会影响痛觉反应时间。
在医学领域,痛觉反应时间被广泛应用于疼痛诊疗、术后康复、疼痛研究等方面。
通过测量患者的痛觉反应时间,医生可以更准确地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镇痛治疗方案。
同时,痛觉反应时间的研究也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疼痛的发生机制,为疼痛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总之,痛觉反应时间最短的判断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人体对疼痛的反应速度和相关生理机制。
第十一章 痛觉
![第十一章 痛觉](https://img.taocdn.com/s3/m/588172efb8f67c1cfad6b877.png)
mechano-receptor); ◇多觉型痛感受器(PMN, polymodal nociceptor) 痛觉过敏(hyperalgesia): 反复的伤害性激→皮肤感受器的阈值↓
17
特
征
HTM Aδ + 大而散在 高
PMN C、Aδ + + + 小而局限 低
神经纤维类别 伤害性机械性刺激 热伤害性刺激 化学性刺激 感受野 兴奋阈值
Long term, joint and muscle pain
Substance P release from C-fiber
Enhance and prolong the actions of glutamate
29
VR1=Vanilloid (heat) receptor (now called TRPV1) P2X3 = Purine (chemical) receptor, sensitive to ATP mDEG/BNaC=Degenerin/epithelial (mechanical) sodium channel
30
Aδ纤维 → Ⅰ层中的伤害感受神经元 ↓ 运动神经元 C 纤维 → Ⅱ层中的中间神经元 Aβ纤维→Ⅲ, Ⅳ层中的非伤害感受神经元 Ⅴ层中的广动力型神经元 ↓ 脑干和丘脑
31
(一)躯干、四肢的痛觉通路: □脊髓丘脑束(spinothalamic tract): 传递快痛; □脊髓网状束(spinoreticular tract): 传递慢痛伴随 情绪反应和内脏反应; □背索-内侧丘系(dorsal column-medial lemniscus pathway):痛觉的中枢整合; (二)头面部的痛觉通路: □三叉神经痛觉通路
触觉和痛觉的检查方法
![触觉和痛觉的检查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cb2bff2e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30.png)
触觉和痛觉的检查方法
嘿,你知道吗?触觉和痛觉的检查那可是相当重要呢!咱先说说触觉检查。
用一支软毛刷子或者棉花轻轻划过皮肤,哇,这感觉就像微风轻轻拂过脸庞。
你想想,要是完全没感觉,那得多吓人呀!检查的时候要注意力度均匀,可别太重也别太轻。
而且要从不同的部位开始,就像在探索一个神秘的地图。
要是在某个地方感觉不到刷子或棉花的触碰,那可能就有问题啦!
再说痛觉检查。
可以用大头针轻轻刺一下皮肤,哎呀,听起来有点吓人,但其实只要掌握好力度,就不会很疼啦。
这就好比被小蚂蚁轻轻咬了一口。
检查的时候要注意别刺得太深,不然会伤到别人。
从不同的部位开始刺,看看反应是不是正常。
要是一点都不觉得疼,或者疼得太厉害,那肯定不正常呀!
在检查过程中,安全性那是杠杠的。
只要操作得当,就不会有啥危险。
就像走在平坦的大路上,只要小心点,就不会摔跤。
稳定性也没问题,每次检查的方法都差不多,结果也比较可靠。
那这些检查方法都用在啥场景呢?比如说医生给病人看病的时候,或者自己在家感觉身体有点不对劲的时候。
优势可多啦!简单易行,不
需要啥高大上的设备。
就像我们平时用的小工具,随时都能派上用场。
给你讲个实际案例哈。
有个人不小心摔了一跤,后来觉得腿有点麻。
去医院一检查,医生就用这些方法检查了他的触觉和痛觉。
结果发现他的某个部位感觉有点迟钝。
经过治疗,慢慢就好啦!这就说明这些检查方法真的很有用呢!
所以呀,触觉和痛觉的检查方法简单又实用,能帮我们及时发现问题,可千万别小瞧它们哦!。
儿童痛觉发育与疼痛评估方法
![儿童痛觉发育与疼痛评估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31180f01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c5.png)
评估工具缺乏针对性
现有的疼痛评估工具大多针对成人设计,对于儿童的特殊性和差异性 考虑不足,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
未来发展趋势及前景预测
标准化评估体系的建立
随着对儿童疼痛研究的深入,未来有望建立更加标准化的 儿童疼痛评估体系,包括评估标准、方法和工具的统一和 规范。
痛觉具有保护性功能,能够提醒个体避免或减轻潜在的 或正在进行的组织损伤。
儿童痛觉发育特点
儿童痛觉发育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随着年龄的增 01 长,痛觉敏感性和痛觉阈值会逐渐变化。
新生儿对疼痛刺激的反应相对较弱,但随着神经 02 系统的发育和成熟,儿童对疼痛的感知和反应会
逐渐增强。
儿童对疼痛的表述和理解能力有限,因此需要依 03 赖家长和医护人员的观察和评估。
NRS)。
针对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评估策略
婴幼儿期(0-3岁)
此阶段儿童表达能力有限,主要依赖面部表情和行为表现来评估疼痛。医生应仔细观察婴 幼儿的面部表情、肢体活动和声音变化等,结合父母的观察和描述进行综合评估。
学龄前期(3-6岁)
此阶段儿童逐渐具备一定的表达能力,但仍可能存在表述不清的情况。医生可采用简单的 自我报告评估法,结合面部表情和行为观察进行评估。同时,可通过与儿童互动、游戏等 方式转移其注意力,减轻疼痛感。
对儿童疼痛进行定期评估和跟踪,及时发 现和处理疼痛问题,确保儿童的身心健康 。
THANKS
感谢观看
影响儿童痛觉发育因素
遗传因素
基因变异和遗传倾向 可能影响儿童对疼痛 的敏感性和阈值。
环境因素
儿童所处的环境和经 历,如家庭氛围、文 化背景、医疗经历等 ,都可能影响其对疼 痛的感知和反应。
痛觉感受器的名词解释
![痛觉感受器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90ce8897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26.png)
痛觉感受器的名词解释痛觉感受器是人类身体中的一种感受器官,主要负责感知和传递痛觉信息。
它们分布在人体的皮肤、肌肉和内脏等部位,并在感受到刺激时产生疼痛的感觉。
痛觉感受器的存在使得我们能够意识到身体的受伤和疾病,从而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痛觉感受器由一种叫做“痛觉受体”的神经元专门负责。
痛觉受体是一种充满感知分子的细胞,这些感知分子能感知一系列可能引起疼痛的刺激,如温度变化、机械压力和化学物质的作用。
当这些刺激达到一定阈值时,痛觉受体就会被激活,向大脑传递疼痛的信号。
在感知到疼痛后,痛觉信号会通过神经系统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大脑,最终被解读为疼痛的感觉。
这个过程涉及到多个脑区的协同工作,包括众所周知的脑区如脑干、丘脑和大脑皮层,以及与情绪和认知有关的脑区。
因此,疼痛不仅仅是身体的一种生理反应,还与我们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密切相关。
除了传递疼痛信息外,痛觉感受器还具有其他重要的生理功能。
例如,它可以调节身体的姿势和运动,帮助我们避免进一步的伤害。
当我们触到热物体时,痛觉感受器会促使我们迅速把手抽回,以免烫伤。
此外,它还可以增强我们对周围环境的警觉性,帮助我们适应和应对不同的刺激。
痛觉感受器也是医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科学家们致力于探索疼痛的机制,希望能够找到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例如,一些药物可以影响痛觉信号的传递,从而减轻疼痛。
此外,人们还研究了一些替代性疼痛治疗方法,如针灸和按摩,通过刺激痛觉感受器来改变疼痛的感知。
尽管痛觉感受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疼痛的感受也有时会带来困扰。
慢性疼痛是一种持续的疼痛感受,甚至可能会严重影响一个人的生活质量。
面对这一问题,研究人员正在努力寻找治疗慢性疼痛的方法,并希望能够找到针对痛觉感受器的特定治疗手段。
总之,痛觉感受器是人类身体内负责感知和传递痛觉信息的感受器官。
它们的存在保护了我们的身体免受进一步伤害,并提醒我们保持警觉。
然而,疼痛的感受也会带来不适和困扰,因此研究人员积极探索治疗疼痛的方法,希望能够提供更好的疼痛管理和缓解措施,让人们能够享受更好的生活质量。
生理心理学 痛觉
![生理心理学 痛觉](https://img.taocdn.com/s3/m/ade2159f10661ed9ac51f373.png)
重叠在一起。
3.内脏感觉代表区:第二感觉
区+运动辅助区。
4.视觉代表区:
⑴位置:枕叶距状裂的 上下缘(17区)。
⑵投射特点: ①视网膜的鼻侧交叉投
射到对侧枕叶,颞侧不交 叉投射到同侧枕叶。
②视网膜的上(下)半部 投射到距状裂的上(下)缘; 黄斑区(周边区)投射到距 状裂的后(前)部。
间脑的第三脑室、中脑导水管周围及脑干中缝核。
中枢镇痛结构活动时,可产生很强的镇痛效应。
※中枢镇痛物质:
内源性吗啡样物质+吗啡受体→吗啡样镇痛 效应。
这类物质统称阿片样肽(opioid peptide),包括 脑啡肽、强啡肽和β-内啡肽。
事先用阿片受体拮抗剂纳洛酮, 则无论是对中脑水管 周围灰质施以电刺激或是微量注入鸦片类制剂, 均丧 失其镇痛效应。
N元分布呈柱状排列构
成感觉皮层的最基本功
能单位-感觉柱:①对同
一感受野的同一类感觉
刺激起反应;②是一个
传入-传出信息整合处
外侧面
理单位;③细胞柱N元 兴奋时,其相临的细胞 柱就受抑制,形成兴奋 和抑制镶嵌模式。
体表感觉区 = 3-1-2区(第一感觉区) + 岛叶(第二感觉区)
本体感觉区 = 4区(又是运动区) 内脏感觉区 = 第二感觉区 + 运动辅助区 听觉区 = 41区 + 42区 视觉区 = 17区
1.体表感觉代表区:
⑴第一感觉区 ①位置:中央后回
(3-1-2区)
②功能:定位明确、感
觉分析不十分清晰。
③投射特点:
Ⅰ.左右交叉
Ⅱ.倒置分布
Ⅲ.精细正比
⑵第二感觉区
①位置:中央前回与岛叶之间。 ②功能:定位较差、感觉分析 粗糙(麻木感);可能与痛觉有关。 ③投射特点: Ⅰ.双侧性投射; Ⅱ.分布正立而不倒置,有较 大的重叠区。
皮肤感觉痛觉PPT医学课件
![皮肤感觉痛觉PPT医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d62762203d8ce2f0166230e.png)
皮肤痛
伤害性刺激引起皮肤疼痛时,可导致先后产 生两种性质的痛觉:一是快痛,也叫刺痛。 它的特点是感觉鲜明、定位清楚、发生迅速、 消失也迅速;另一是慢痛,也叫灼痛。其表 现为痛觉形成缓慢、呈烧灼感,是一种弥漫 性而定位较差、持续时间长、强烈而难以忍 受的疼痛,这类疼痛常伴以心血管和呼吸反
皮肤中的各种感受装置 A:Ruffini小体 B:Meissner小体 C: 环层小体即Pacini小体 D:Krause球 E:皮肤的游离神经末梢
皮肤感觉— 痛觉
皮肤感觉—痛觉
皮肤感觉分类 痛觉的概念 痛觉的发生 镇痛止痛 先天性痛觉缺失症 痛觉影响因素
皮肤感觉分类
冷 温 触 痛 觉 觉 觉 觉
疼痛是一种常有的感觉,疼痛是一种常
有的感觉,是由有可能损伤或已经造成 皮肤损伤的各种性质的刺激所引起的, 机械、电、热等刺激都能引起痛觉。痛 觉往往与其他肤觉如触、压、冷、热等 相结合。其他肤觉可因刺激的增强而发 生性质变化,转化为痛觉。
一般认为,痛觉 感受器是 游离神经末梢。
在动物和人体实验中观察到,将某
些物质(如K+、H+、组织胺、 5羟色胺、缓激肽、前列腺素等)涂 在暴露的游离神经末梢上均可引起 疼痛,这些物质称为致痛物质。
注:关于皮肤感受器的说法, 主要有以下三种学说:特异 学说、型式学说和闸门学说
痛觉的中枢神经通路
痛觉的中枢通路是弥散的
研究发现在脊髓中存在着 6条传导痛觉的通 路(新脊丘束、旧脊丘束、 脊网束、 脊颈束、 背索、灰质神经元链)
痛觉信息在中枢的传递是复杂的、多样的
如果用微电极(尖端只有 1微 米左右)记录神经细胞电反 应,还是可以在一定的部位 找到只对伤害性刺激发生反 应的细胞 此外,在从脊髓到丘脑的许 多部位还看到另一现象,即 有一些神经自发的放电活动, 给予身体伤害性刺激时,放 电活动暂时减少或停止。
痛觉及其调制
![痛觉及其调制](https://img.taocdn.com/s3/m/a6df0d3dc281e53a5802ffaa.png)
(二)脊髓背角突触传递的可塑性变化 1.C- 纤维诱发电位的长时程增强 (long-term potentiation, LTP) (1) C 纤维诱发电位的特征 :高阈值;长潜伏 期;受到上位中枢的强烈抑制。 (2) C 纤维诱发电位 LTP 的诱导 :1-100Hz 的刺激均可引起 LTP,但以 100Hz 的刺激 效率最高。 (3) 阻断 NMDA、NK1 或 NK2 受体可防治 LTP 的产生
交叉对侧外侧上行 背根进入脊髓后根外侧部 痛、温传入纤维(细)
后内侧腹核
三叉神经脑桥、中脑核 三叉丘系 三叉神经脊束核(痛、温)
二.痛觉的分类
生理性疼痛和病理性疼痛 快痛和慢痛 体表痛和深部痛
生理性痛和病理性痛
生理性疼痛: 特点是阈值高、持续时间短,属 于机体的防御反应。 病理性疼痛:又称临床疼痛伴有损伤、炎症等病 理变化,其特点是痛阈低、对痛刺激异常敏感和 伴有自发性疼痛。 Good pain:生理性疼痛和持续较短的病理性疼 痛,一般组织修复后痛觉过敏消失。 Bad pain:伤口愈合数月乃至数年后疼痛仍然持 续,如幻肢痛等,对机体无任何益处。
快痛和慢痛
按性质分为 快痛(fast pain)和慢痛(slow pain)
快痛
时相 迅速发生
慢痛
发生较慢 0.5 – 1S
刺激终止
性质
消失
尖锐而定位清楚
持续几秒钟
定位不清、强烈
传入纤维
投射部位 发生部位
Aδ类纤维
第一、二体感区 浅表组织
C类纤维
扣带回 深部组织
慢痛常伴有情绪和心血管、呼吸等内脏功能变化;
痛觉及痛觉的调制
痛觉的定义及痛觉感受器 痛觉的分类 内脏痛和牵涉痛 痛觉的调制 痛觉过敏的机制
痛觉反射实验报告
![痛觉反射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e0c96d2d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8eb9f12.png)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了解痛觉反射的原理,观察痛觉反射的具体过程,掌握痛觉反射的实验方法,并分析痛觉反射的生理机制。
二、实验原理痛觉反射是机体对痛刺激产生的一种保护性反应。
当机体受到痛刺激时,感受器将痛觉信息通过传入神经传入中枢神经系统,经过中枢神经的处理,再通过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引起相应的生理反应,如肌肉收缩、血管舒张等,以保护机体免受进一步伤害。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蟾蜍、蟾蜍脑、生理盐水、玻璃针、镊子、记号笔、秒表等。
2. 实验仪器:解剖显微镜、显微镜、电生理记录仪、示波器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材料:将蟾蜍处死,取蟾蜍脑,置于生理盐水中浸泡,以保持其活性。
2. 麻醉蟾蜍:将蟾蜍脑置于生理盐水中,用镊子轻轻按压蟾蜍脑,使其处于麻醉状态。
3. 连接实验装置:将蟾蜍脑与电生理记录仪、示波器等连接。
4. 观察痛觉反射:用玻璃针轻轻刺激蟾蜍脑的痛觉感受区,观察并记录痛觉反射过程。
5. 分析实验结果:观察痛觉反射的时程、幅度、频率等指标,分析痛觉反射的生理机制。
五、实验结果1. 痛觉反射时程:痛觉反射时程为0.5-1秒。
2. 痛觉反射幅度:痛觉反射幅度较大,可观察到明显的肌肉收缩和血管舒张现象。
3. 痛觉反射频率:痛觉反射频率较高,每秒可发生数次。
六、分析与讨论1. 痛觉反射时程较短,说明痛觉信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传递速度较快。
2. 痛觉反射幅度较大,说明痛觉反射是一种强烈的保护性反应。
3. 痛觉反射频率较高,说明痛觉反射具有持续性和反复性。
4. 痛觉反射的生理机制:痛觉反射是通过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等环节完成的。
当痛觉信息传入中枢神经系统后,经过中枢神经的处理,再通过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引起相应的生理反应,如肌肉收缩、血管舒张等。
七、结论本次实验成功观察了痛觉反射的过程,并分析了痛觉反射的生理机制。
痛觉反射是一种保护性反应,对机体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本次实验,加深了对痛觉反射的理解,为今后研究痛觉生理学提供了基础。
双重痛觉的名词解释
![双重痛觉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99cf38ab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36.png)
双重痛觉的名词解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疼痛是一种常见的身体感觉。
它不仅仅是一种不适或不舒服的感觉,更是身体在面临伤害或病痛时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然而,除了常规的疼痛感之外,还存在一种特殊的疼痛体验,被称为“双重痛觉”。
双重痛觉是指同时发生两种不同类型的疼痛感受,而这两种疼痛感受具有不同的特征和源头。
通常情况下,当我们遭受伤害或疾病时,疼痛信号将通过神经途径传递到大脑,我们会感受到一种疼痛的感觉。
然而,在双重痛觉中,人们同时感受到两种截然不同的疼痛,这使得疼痛体验更加复杂和令人不适。
双重痛觉可以分为多种类型,每一种都与特定的疾病或机制相关。
其中一种类型是慢性疼痛综合征。
这种情况下,身体会出现持续性的不适感,但同时还伴随着剧烈的疼痛。
这种疼痛常常由神经系统的损伤引起,例如神经纤维的损伤或炎症。
另一种类型的双重痛觉是由于疼痛信号的过度放大引起的。
当我们的身体受伤时,神经会向大脑发送疼痛信号,然后大脑会解读这些信号并产生相应的疼痛感。
然而,对于某些人来说,他们的大脑会过度放大这些疼痛信号,使得他们感受到比一般人更为强烈的疼痛。
这种过度放大的疼痛感被称为“中枢性增强痛觉”,是双重痛觉的另一种形式。
研究发现,受到双重痛觉困扰的人往往会面临长期的身体和情绪困扰。
这种疼痛会极大地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使他们难以专注于工作和学习,影响他们的睡眠质量,并导致持续的心理压力和焦虑。
因此,了解双重痛觉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减轻疼痛对这些人来说非常重要。
不同的治疗方法和策略可以帮助缓解双重痛觉带来的困扰。
药物治疗是一种常见的选择,包括使用镇痛药物、抗抑郁药物和抗癫痫药物来减轻疼痛感。
物理治疗和康复练习也可以帮助加强身体,减轻疼痛感。
此外,一些替代疗法,如针灸、按摩和瑜伽等,也被证明对缓解双重痛觉有一定的效果。
然而,对于双重痛觉的治疗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由于其复杂性和多样性,每个人的疼痛体验都可能不同,因此没有一种通用的治疗方法适用于所有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痛觉的形成
定义、特点;致痛物质;感受器、传入纤维;投射区
2
3 4
痛觉的分类
躯体痛;内脏痛
痛觉的传导机制
浅感觉传导通路
痛觉的意义
应激反应
痛觉的形成
定义、特点;致痛物质;感受器、传入纤维;投射区
痛觉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有关的不愉快
痛觉感受器不存在适宜刺激,任何形式
感觉和情感性体验,而引起痛觉的组
织损伤可为实际存在的或潜在的
↓ 大部分终止于脑干网状结构、中脑→中间神经纤维多极转换→丘脑 内侧核群等结构
与慢痛时所随的强烈的情绪反应和
内脏活动密切相关
脊-颈束
外周神经纤维→脊髓后角Ⅳ、Ⅴ层→外侧索背内侧上行→脊髓第1、2颈节外侧
颈核→对侧的内侧丘系投射→VPL及内侧膝状体大细胞区换元投射→大脑皮质
第二躯体感觉区
动物中被认为是传导痛觉信息的主要
和躯体痛相似,由躯体神 经传入
由某些内脏疾病引起的远隔体表 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
由于其体表放射部位较固定,因而 在临床上常提示某种疾病的发生
牵涉痛往往发生在与患病内脏具有相 同胚胎节段和皮节来源的体表部位
心脏缺血时左肩、左上臂痛;阑尾 炎发作时上腹部或脐周痛
痛觉的传导机制
浅感觉传导通路
1
其他反应
较少,疼得厉害没准会哭
可伴有恶心、出汗和血压 改变等自主神经反应
产生原因
常由机械牵拉、痉挛、缺血和炎症等刺激所致
定位不明确(最主要)
发生缓慢,持续时间长 (渐进性增强的慢痛)
中空内脏器官对扩张与牵拉 敏感,对切割和烧灼不敏感
能引起不愉快的情绪活动
内脏疾患引起邻近体腔壁浆膜受 刺激或骨骼肌痉挛而产生的疼痛
如有错误,欢迎指正
射
也可经固有束上行投射至大脑皮层
传入途径分散,使内脏痛是弥漫 的
痛觉的意义
应激反应
生理警告:机体发生组织损伤或即将出现损伤,
A
并通过神经系统调节引起一系列防御反应,避免 损伤 精神折磨:长期疼痛会成为精神折磨,影响生命 活动,无积极意义 心理警告:恐惧的信息或求助信号。也可能是焦
B
C
虑、抑郁症状。依旧具有诊治意义,需与组织损 伤痛分开。
三叉神经传导
三叉神经传入纤维→三叉神经感觉主核、三叉神经脊束核换元→越过对侧组 成三叉丘系→投射至丘脑腹后内侧核(VPM)→大脑皮质中央后回下1/3处
大部分神经纤维→脊髓后角换元→沿同/对侧脊髓前处侧索上行→伴行
交感、副交感神经传导
脊髓丘脑束至VPM→投射至大脑皮层 面、舌咽、迷走神经→延髓孤束核→网状结构换元→丘脑、丘脑下部投
躯干、四肢痛觉通路
2
头面部痛觉通路
3
内脏痛觉通路
新脊-丘束
外周神经纤维→脊髓后角换元→中央管前交叉至对侧前外侧索→脊 髓丘脑侧束外侧部→VPL投射→大脑皮质中央后回上2/3处
种系发生出现较晚
与快痛形成有关
具有精确定位分析能力
外周神经→脊髓内交叉→脊髓丘脑侧束内侧部上行→小部分直达丘脑内侧核群
脊-网-丘束
通路
后索-内侧丘系
外周的A类神经→后根内侧部进入脊髓→薄束、楔束上行→脑干 下部与薄束核、楔束核发生突触关系→内侧丘系→对侧丘脑VPL
辨别精细触觉、运动觉、位置觉
不是传导通路,但可能参与痛觉 的中枢整合过程
脊髓固有束
C类神经纤维→脊髓后角换元→沿固有束上行
既是多突触传递,又有反复双侧 交叉
传递伤害性冲动 与慢痛的情绪反应有关
慢痛主要投射到扣带回
其它痛觉纤维经非特异投射系统 投射到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
痛觉的分类
躯体痛;内脏痛
躯体痛可分为体表痛和深部痛 分类 发生部位 体表痛 发生在体表 深部痛 发生在躯体深部,如骨、 关节、骨膜、肌腱、韧带 和肌肉等处的痛感 一般只有慢痛 定位不清楚
特点
一般快痛与慢痛同时存在 定位清楚
(机械、温度、化学)的刺激只要达到
对机体伤害的程度均可使痛觉感受器兴 奋。
体内外能引起疼痛的化学物质成为 致痛物质
钾离子,氢离子,5-羟色胺,缓激肽, 前列腺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和P物质等
机械伤害性感受器,机械温度伤害性
Aδ 有髓纤维(快痛)和C类无 髓纤维(慢痛)
感受器,多觉型伤害性感受器
快痛主要经特异投射系统到达 大脑皮层的第一和第二感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