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版要点解读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引言: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有超过10亿人患有高血压,其中中国的高血压患病率居高不下。
为了制定更加有效的防治高血压的措施,中国心血管病学会于2018年对高血压防治指南进行了修订,本文将对修订版指南的重要内容进行介绍,以期提高高血压的防治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一、诊断标准的修订根据最新的研究成果,修订版指南对高血压的诊断标准进行了一系列修改。
与之前的标准相比,修订版在血压水平、测量方法、诊断时间等方面做出了调整。
血压水平上,修订版将正常血压的上限由之前的≤120/80mmHg修改为≤130/80mmHg,进一步降低了高血压的阈值,以更早地发现和干预高血压患者。
测量方法上,修订版强调使用标准化的血压计进行测量,并规定血压测量应在静息状态下进行,以提高测量的准确性。
诊断时间上,修订版强调确认高血压的诊断需要在至少2次不同时间点进行,以避免偶然性的血压偏高对诊断结果的影响。
二、高血压的分级与危险分层修订版指南将高血压分为3个级别:I级高血压(130-139/80-89mmHg)、II级高血压(140-159/90-99mmHg)和III 级高血压(≥160/≥100mmHg)。
在危险分层上,指南根据降低心血管病风险的重要因素,将高血压患者分为无危险因素、低危、中危和高危四个等级。
通过准确的分级与危险分层,可以更好地评估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和危险程度,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和管理。
三、高血压的非药物治疗修订版指南强调,非药物治疗是高血压防治的首选方法。
具体措施包括:1.饮食调整:推荐低盐饮食,减少高盐食物的摄入量,同时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
2.减轻体重:适度减轻体重有助于降低血压水平,减少心脑血管病风险。
3.适量运动:有氧运动如快步走、游泳等有助于降低血压,提高心血管功能。
2018esc高血压指南解读
2018esc高血压指南解读一、指南更新的背景与目的。
随着高血压领域研究的不断进展,2018 ESC高血压指南旨在综合最新证据,为临床医生提供更精准、更全面的高血压管理策略。
这有助于改善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水平,减少心血管疾病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二、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1. 血压分级。
- 高血压的定义仍为诊室血压≥140/90 mmHg。
指南更强调了准确测量血压的重要性,包括测量前患者的准备(如安静休息5分钟以上等)、测量设备的规范使用等。
- 血压分级方面,继续沿用之前的分级系统:- 1级高血压:收缩压140 - 159 mmHg或舒张压90 - 99 mmHg。
- 2级高血压:收缩压160 - 179 mmHg或舒张压100 - 109 mmHg。
- 3级高血压:收缩压≥180 mmHg或舒张压≥110 mmHg。
2. 家庭血压监测和动态血压监测的意义。
- 家庭血压监测(HBPM)受到更多重视。
HBPM的正常参考值为<135/85 mmHg。
它有助于发现隐匿性高血压(诊室血压正常但家庭血压升高)和白大衣高血压(诊室血压高但家庭血压正常)。
- 动态血压监测(ABPM)对于评估血压的昼夜节律、诊断夜间高血压等特殊类型高血压有重要价值。
其正常参考值为白天<135/85 mmHg,夜间<120/70 mmHg。
三、高血压的风险评估。
1. 心血管风险分层。
- 指南采用了新的心血管风险分层系统,综合考虑了血压水平、危险因素(如年龄、吸烟、血脂异常、糖尿病等)、靶器官损害(如左心室肥厚、肾功能损害等)和临床并发症(如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等)。
- 与以往相比,更加细化和准确地评估了患者未来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以便制定个体化的治疗策略。
例如,对于高危患者,需要更积极的血压控制和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综合管理。
2. 特殊人群的风险评估。
- 在老年人高血压方面,考虑到老年人常伴有多种合并症,指南强调了综合评估的重要性,不仅关注血压数值,还要考虑到血压降低的速度和幅度对老年人身体机能的影响。
2018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版要点解读
2018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版要点解读在“2018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解读专场会”上,多位参与指南编写和讨论的专家,对新版指南的主要内容进行了介绍和解读。
高血压的诊断评估、分类与分层1.诊断性评估内容包括三个方面:(1)确立高血压诊断,确定血压水平分级;(2)判断高血压的原因,区分原发性或继发性高血压;(3)寻找其他心脑血管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及相关临床情况,从而做出高血压病因的鉴别诊断和评估患者的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程度,指导诊断与治疗。
2.分类与分层新版指南中,高血压的定义不变,即: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诊室SBP≥140 mmHg 和(或)DBP≥90 mmHg。
根据血压升高水平,将高血压分为1级、2级和3级。
根据血压水平、心血管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临床并发症和糖尿病进行心血管风险分层,分为低危、中危、高危和很高危4个层次。
表1 高血压的分类3.血压测量诊室血压是我国目前临床诊断高血压、进行血压水平分级以及观察降压疗效的常用方法;有条件者应进行诊室外血压测量,用于诊断白大衣性高血压及隐匿性高血压,评估降压治疗的疗效,辅助难治性高血压的诊治。
动态血压监测可评估24 h血压昼夜节律、体位性低血压、餐后低血压等;家庭血压监测还可辅助调整治疗方案,基于互联网的远程实时血压监测是血压管理的新模式。
精神高度焦虑的患者,不建议频繁自测血压。
表2 不同血压测量方法对应的高血压诊断标准4.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分层指标变化增加130~139/85~89 mmHg范围,列入危险分层表;将糖尿病区分为无并发症的糖尿病和有并发症的糖尿病;疾病史增加了CKD,并按照CKD 3期和CKD 4期进行了区分。
表3 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风险分层5.影响高血压患者心血管预后的重要因素包括高血压(1~3级)、男性>55岁或女性>65岁、吸烟或被动吸烟、糖耐量受损和(或)空腹血糖异常、血脂异常、早发心血管疾病家族史(一级亲属发病年龄<50岁)、腹型肥胖或肥胖、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将房颤列入伴随的心脏疾病(新增);将糖尿病分为新诊断与已治疗但未控制两种情况,分别根据血糖(空腹与餐后)与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诊断;将心血管危险因素中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诊断标准改为≥15 ?mol/L,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脑卒中发病危险因素;高血压的治疗目标1.根本目标和治疗原则高血压治疗的根本目标是降低发生心、脑、肾及血管并发症和死亡的总危险。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精简
状性亚临床靶器官损害。
• 早期检出并及时治疗,亚临床 靶器官损害是可以逆转的。
• 提倡因地因人制宜,采用相对
简便、费效比适当、易于推广 的检查手段,开展亚临床靶器 官损害的筛查和防治。
或
血清肌酐轻度升高:男性115~133umol/L(1.3~1.5mg/dl), 女性107~124 umol/L(1.2~1.4mg/dl) •微量白蛋白尿:30~300mg/24h 或白蛋白/肌酐比:≥30mg/g(3.5 mg/mmol)
.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
指南更新要点
关于中国高血压和血压控制的流行病学数据
诊室血压推荐使用经过验证的上臂式医用电子血压计,水银柱血压计将逐步被淘汰
更新了影响心血管预后的重要因素(总胆固醇水平,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阈值,房颤等) 更新了高血压患者心血管风险分层的方法 更新了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目标 修改了初诊高血压患者的评估及监测程序 修改了降压药应用基本原则 修改了联合用药的适应证
.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
评估靶器官损害
• 在高血压患者中,评估是否有
靶器官损害是高血压诊断评估 的重要内容,特别是检出无症
·左心室肥厚
心电图:Sokolow-Lyon电压>3.8mV或Cornell乘积>244mV·ms
超声心动图LVMI:男≥115g/m2,女≥95g/m2 •颈动脉超声IMT≥0.9mm或动脉粥样斑块 •颈-股动脉脉搏波速度≥12m/s(*选择使用) •踝/臂血压指数<0.9(*选择使用) •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降低[eGFR30~59ml/(min-1.73m2)]
● ·我国高血压患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粗率)近年来有明显提高,但总体仍处于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
降压治疗策略
(1)降压治疗的目的: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的目的是通过降低血压,有效预防或延迟脑卒
中、心肌梗死、心 力衰竭、肾功能不全等并发症发生;有效控制高血压的疾病进程,预防高血压 急症、亚急症等重症高血压发生。
(2)降降压达标的方式:除高血压急症和亚急症外,对大多数高血压患者而言,应根据
病情,在 4 周内或 12 周内将血压逐渐降至目标水平(Ⅰ,C)。
诊室血压
由医护人员在标准条件下按统一规范进行测量,是目前诊断高血压、进行血压水平分级以及观察降 压疗效的常用方法。
诊室自助血压测量(automated office blood pressure,AOBP)可以减少白大衣效应。
如使用水银柱血压计测压,需快速充气,使气囊内压力在桡动脉搏 动消失后再升高 30 mmHg,然 后以恒定速率(2 mmHg/s)缓慢放气。
③详细记录每次测量血 压的日期、时间以及所有血压读数,而不是只记录平均值。应尽可能向医 生提供完整的血压记录。
④精神高度焦 虑患者,不建议家庭自测血压。
评估靶器官损害
心脏:左心室肥厚(LVH)是心血管事件独立的危险因素,常用的检查方法包括心电图、超声心
动图。
肾脏:肾脏损害主要表现为血清肌酐升高、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降低,或尿白蛋白排
③症状及既往史:询问目前及既往有无脑卒中或一过性脑缺血、冠心病、心力衰竭、心房颤
动、外周血管病、糖尿病、痛风、血脂异常、性功能异常和肾脏疾病等症状及治疗情况。
④继发性高血压的线索:例如肾炎史或贫血史;肌无力、发作性软瘫等;阵发性头痛、心
悸、多汗;打鼾伴有呼吸暂停;是否长期应用升高血压的药物。
⑤生活方式:盐、酒及脂肪的摄入量,吸烟状况、体力活动量、体重变化、睡眠习惯等情况。
高血压指南-2018
诊室外血压的意义
动态血压监测(ABPM)和/或家庭血压监测(HBPM)同样可诊
断高血压(I,C)
动态血压监测(ABPM)和/或家庭血压监测(HBPM)可有效鉴 别白大衣高血压,与诊室血压(Office BP)比HBPM可更好地提示 心血管死亡率,ABPM可更好地提示高血压介导的器官损害,也对
安静环境下静坐5分钟 取最后两次BP度数平均值 采用听诊法时,用Korotkoff音第一期和第五期 来确定收缩压和舒张压 血压值不稳定者应采用手动测量
首次来访患者应测量双手血压,以高者为准
首次评估时应测量站起后血压以排外直立性 采用合适的绑带
低血压,高龄患者可评估立卧位血压 绑带保持在心脏水平
<65岁推荐收缩压目标值120-<130mmHg ≥65岁推荐收缩压目标值130-<140mmHg 糖尿病患者推荐收缩压目标值130mmHg或更低 冠心病患者推荐收缩压目标值130mmHg或更低 慢性肾病推荐收缩压目标值130mmHg或更低 卒中后或TIA可以考虑收缩压目标值120-<130mmHg
伴发疾病 HMOD:左室肥厚/慢性肾病 糖尿病 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疾病 主动脉将硬度增加及单纯收缩期 高血压
不常见原因: 嗜铬细胞瘤 纤维肌性发育不良 主动脉缩窄 Cushing综合征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何时考虑继发性高血压
特点 年轻患者(<40岁)的2级高血压,或小儿起病的高血压 急性加重的高血压患者,且记载有长期的正常血压史 难治性高血压 严重的(3级)高血压或高血压急症 伴严重的高血压介导的器官损害 临床或生化检测提示内分泌异常或慢性肾脏病引起高血压 临床提示梗阻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症状提示嗜铬细胞瘤或家族嗜铬细胞瘤史
2018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版解读
左心室肥厚
+++
±
±
稳定性冠心病
+
+a
+a
-
+
心肌梗死后
-b
+
+
+c
+
心力衰竭
-e
++
+
+
心房颤动预防
-
++
-
-
脑血管病
+
++
+
±
颈动脉内中膜增厚 +
±±
-
-
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尿 -
++
-
-
肾功能不全
±
+
+
+d
-
老年
+
+
+
+
±
糖尿病
±
+
+
±
-
血脂异常
±
++
-
-
+: 适用;-: 证据不足或不适用; ±: 可能适用; a: 冠心病二级预防; b:对伴心肌梗死病史者可用长效 CCB 控制高血压; c : 螺内酯; d: eGFR<30 ml/min 时应选用襻利尿剂; e: 氨氯地平和非洛地平可用
高血压病治疗策略
2014-J8 降压策略
起始治疗使用何种降压药物?
单药治疗**
确诊高血压
联合治疗**
对象:
血压<160/100mmHg; 或低危患者
血压≥160/100mmHg; 或高于目标血压20/10mmHg的高危患者
第一步
C A DB
C+A A+D C+D C+B F
第二步 F C+A A+D C+B C+D
2018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版)解读
特殊人群高血压的处理:高血压急症和亚急症 高血压急症的治疗:初始阶段(1 小时内)血压控制的目标为平均动脉压的 降低幅度不超过治疗前水平的 25%。在随后的 2~6 小时内将血压降至较安全 水平,一般为 160/100 mmHg 左右。如果可耐受这样的血压水平,在以后 24~48 小时,逐步降压达到正常水平 高血压亚急症的治庁:在 24~48 小时将血压缓慢降至 160/100 mmHg,没有 证据说明紧急降压治疗可以改善预后。许多高血压亚急症患者可通过口服降 压药控制。
精品PPT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降压药的联合应用 联合应用降压药物已成为降压治疗的基本方法。为了达到目标血压水平, 大部分高血压患者需要使用 2 种或 2 种以上降压药物 联合用药的适应证:血压 ≥ 160/100 mmHg 或高于目标血压 20/10 mmHg 的高危人群,往往初始治疗即需要应用 2 种降压药物,如血压超过 140/90 mmHg,也可考虑初始联合降压药物治疗。如仍不能达到目标血 压,可在原药基础上加量,或可能需要 3 种甚至 4 种以上降压药物。 联合用药的方法:两药联合时,降压作用机制应具有互补性,同时具有 相加的降压作用,并可互相抵消或减轻不良反应。
精品PPT
初诊高血压患者的评估及监测程序
精品PPT
生活方式干预
生活方式干预降低血压和心血管危险的作用肯定,所有患者都应采用,主要指 施包括以下内容 减少钠盐摄入,每人每日食盐摄入量逐步降至<6 g,增加钾摄入(I,B) 合理膳食,平衡膳食(I,A) 控制体重,使 BMI<24;腰围:男性<90 cm;女性<85 cm(I,B) 不吸烟,彻底戒烟,避免被动吸烟(I,C) 不饮酒或限制饮酒(I,B) 增加运动,中等强度;每周 4~7 次;每次持续 30~60 分钟(I,A) 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理平衡(Ia,C)
2018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征求稿)要点解读
突出重点、集中治理、健全机制、持续改进
初诊高血压患者的评估及监测程序 生活方式干预
生活方式干预在任何时候对任何高血压患者(包括正常高值者和需要药物治疗的高血压患者)都是 合理、有效的治疗,其目的是降低血压、控制其他危险因素和临床情况。生活方式干预对降低血压 和心血管危险的作用肯定,所有患者都应采用,主要措施包括: •减少钠盐摄入,每人每日食盐摄入量逐步降至<6 g,增加钾摄入。 •合理膳食,平衡膳食,减少饱和脂肪和胆固醇摄入,依从DASH(Dietary Approaches to Stop Hypertension;DASH)饮食能够有效降低冠心病和脑卒中风险。 •控制体重,推荐将体重维持在健康范围内(BMI:18.5~23.9 kg/m2,男性腰围<90 cm,女性<85 cm)。综合生活方式干预减重效果不理想者,推荐使用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建议将减重目标定为 一年内体重减少初始体重的5%~10%。 •不吸烟,彻底戒烟,避免被动吸烟。 •不饮或限制饮酒。 •增加运动,每周4~7天,每天累计30~6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以有氧运动为主,无氧运动作为补充 。高危患者运动前需进行评估。 •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理平衡。
突出重点、集中治理、健全机制、持续改进
突出重点、集中治理、健全机制、持续改进
内容
• • • • • 高血压流行病学 诊断性评估 定义与分类分层 高血压治疗策略 特殊人群的治疗策略
突出重点、集中治理、健全机制、持续改进
高血压治疗指南新增中国证据
• 近期的大规模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与注册研究包括CHIEF、CSPPT、CHINOM、 FEVER等。中国大型随机降压试验证据包括CNIT、STONE、Syst-China、HOTCHINA、FEVER和PATS等。 • CHIEF研究显示,初始小剂量联合治疗可明显提升高血压达标率;与未达标 患者相比,达标患者的心血管事件(非致命卒中、心梗、心血管死亡)风险 明显下降;血压<130/80 mm Hg的患者,其心血管事件风险进一步降低。 • FEVER研究也证实,血压早期达标(1个月)可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和全因死 亡风险。 • CSPPT研究是中国脑卒中一级预防研究,发现补充叶酸有助于脑卒中的预防 。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解读
《指南》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诊断标准未统一
患者依从性差
在《指南》实施过程中,各地区医疗机构 对于高血压的诊断标准理解不一,导致诊 断结果存在差异。
由于高血压患者需要长期治疗,部分患者 依从性较差,不能按时服药或改变不良生 活习惯。
医疗资源分布不均
社区参与度不足
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部分地区医疗水 平较低,缺乏专业的高血压防治知识和技 能。
指标体系建立
建立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包括发病率、控制率、死亡率等指 标,用于评估《指南》的实施效果。
数据收集与分析
通过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渠道收集相关数据,进行统计 分析,了解《指南》的结经验教训,提 出改进措施。
05 问题与展望
非药物治疗与管理
生活方式干预
包括饮食控制、适量运动、控制 体重、戒烟限酒等,有助于降低
血压和心血管疾病风险。
心理干预
针对患者的心理状况,采取适当的 心理疏导和支持,缓解压力,改善 情绪状态。
自我管理
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 包括定期监测血压、记录血压情况 等,有助于长期控制血压。
特殊人群高血压的管理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借鉴国际高血压防治的成功经验,加强国际合作 与交流,提高我国高血压防治的整体水平。
06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2
参考文献1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人民卫 生出版社.
参考文献2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7).中国心血管病报告 编写组.
3
参考文献3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国家 卫生计生委疾病预防控制局.
和措施。
建立高血压防治网络
建立覆盖城乡的高血压防治网 络,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建设, 提高防治能力。
2018年新修订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降压治疗的血压目标,
2018年新修订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降压治疗的血压目标,
2018年新修订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降压治疗的血压目标如下:
对于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的最终目标是将血压降至140/90毫米汞柱以下。
对于高龄或患有糖尿病、肾脏疾病等高危患者,血压目标还应更低,应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
这个目标是在考虑到患者的安全性和生活质量的基础上确定的。
过低的目标可能导致患者出现低血压症状,影响生活质量;过高的目标则可能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心血管事件,如心脏病发作、中风等。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目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可能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最新的医学研究进行调整。
在实际的临床实践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2018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版解读
高血压患者的血压监测,以 便鉴别白大衣高血压、隐蔽 性高血压和难治性高血压
精神高度焦虑患者,不建议家庭自测血压!
高血压的诊断
?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诊室血压,收缩 压(SBP)≥140mmHg (和或) 舒张压(DBP)≥90mmHg。 ?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正在使用降压药物,血压虽然低于 140/90mm,H仍g 应诊断为高血压。 ?家庭自测血压≥135/85mmHg ?动态血压;白天平均值≥ 135/85mm,H夜g 间≥ 120/70 mmHg 或 24h平均值≥ 130/80mm诊Hg断为高血压。
分类 正常血压 正常高值 高血压 1级高血压(轻度) 2级高血压(中度) 3级高血压(重度)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血压水平分类和定义
SBP(mmHg ) <120
120-139 ≥140
140-159 160-179
≥180 ≥140
DBP(mmHg ) <80 80-89 ≥90 90-99
16.8 2015
知晓率(%) 治疗率(%) 控制率(%)
我国人群高血压发病重要危险因素
? 高钠、低钾膳食 ? 超重和肥胖 ? 过量饮酒 ? 长期精神紧张 ? 其他危险因素:年龄、高血压家族史、缺乏体力活
动,以及糖尿病、血脂异常等
高血压与心血管风险
?血压水平与心血管风险呈连续、独立、直接的正相关关系 ?脑卒中仍是目前我国高血压人群最主要的并发症, 冠心病事件也有明显上 升, 其他并发症包括心力衰竭、左心室肥厚、心房颤动、终末期肾病等 ?心力衰竭和脑卒中是与血压水平关联最密切的两种并发症
血压水平分类和定义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1我国人群高血压流行情况要点1我国人群高血压流行情况我国人群高血压的患病率仍呈升高趋势。
我国人群高血压流行有两个比较显著的特点:从南方到北方,高血压患病率递增;不同民族之间高血压患病率存在差异。
我国高血压患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粗率)近年来有明显提高,但总体仍处于较低的水平,分别达51.6%、45.8%和16.8%。
高钠、低钾膳食,超重和肥胖是我国人群重要的高血压危险因素。
1.1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发病率及其流行趋势中国高血压调查最新数据显示[1],2012—2015年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粗率为27.9%(标化率23.2%),与1958—1959年、1979—1980年、1991年、2002年和2012年进行过的5次全国范围内的高血压抽样调查[2]相比,虽然各次调查总人数、年龄和诊断标准不完全一致,但患病率总体呈增高的趋势,详见表1。
表1 我国六次高血压患病率调查结果人群高血压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显著增高,但青年高血压亦值得注意,据2012—2015年全国调查,18~24岁、25~34岁、35~44岁的青年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4.0%、6.1%、15.0%[1]。
男性高于女性,北方高南方低的现象仍存在,但目前差异正在转变,呈现出大中型城市高血压患病率较高的特点,如北京、天津和上海居民的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35.9%、34.5%和29.1%[1]。
农村地区居民的高血压患病率增长速度较城市快,2012—2015年全国调查[1]结果显示农村地区的患病率(粗率28.8%,标化率23.4%)首次超越了城市地区(粗率26.9%,标化率23.1%)。
不同民族间比较,藏族、满族和蒙古族高血压的患病率较汉族人群高,而回、苗、壮、布依族高血压的患病率均低于汉族人群[3]。
高血压发病率的研究相对较少,一项研究对我国10 525名40岁以上的非高血压患者于1991—2000年进行了平均8.2年的随访[4],研究结果如图1所示,男性和女性的累计高血压发病率分别为28.9%和26.9%,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2018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解读
新指南的治疗流程
早 体现了更早进行药物干预的治疗理念
初诊高血压
血压单位为mmHg
*中危且血压≥160/100mmHg 应立即启动药物治疗
评估其他危险因素、亚临床 靶器官损害及临床疾患
生活方式干预
PP-NOR-CHN-0422 Expire Date:2019-
很高危
高危
中危*
立即开始 药物治疗
监测血压及其他 危险因素数周
治疗 2018中国高血压指南
治疗
治疗策略 治疗目标值 治疗流程 药物治疗原则
强
低
早
足/长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
PP-NOR-CHN-0422 Expire Date:2019-
2018中国高血压指南:强化降压
强
的治疗策略
• 高血压治疗的根本目标是降低发生心、脑、肾及血管并发 症和死亡的总危险。降压治疗的获益主要来自血压降低本 身。
冠心病患者<140/90mmHg,如能耐受可降至<130/80mmHg, 应注意DBP不宜降得过低
血压目标应<130/80mmHg
CKD
无白蛋白尿者<140/90mmHg,有白蛋白尿者<130/80mmHg
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患者<130/80mmHg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
DBP:舒张压;CKD:慢性肾脏疾病
•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采取强化降压的治疗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略,以取 得最大的心血管获益。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
降压目标值仍为140/90mmHg,
但同时指出,如可耐受可进一步降
低
低
PP-NOR-CHN-0422 Expire Date:2019-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要点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要点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于2018年12月由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指南共分为10个章节,并对重要章节和段落进行了要点总结。
现将指南所有的要点汇总如下,供广大读者在最短时间内学习和了解新版指南的核心内容。
要点1 我国人群高血压流行情况- 我国人群高血压的患病率仍呈升高趋势。
- 我国人群高血压流行有两个比较显著的特点:从南方到北方,高血压患病率递增;不同民族之间高血压患病率存在差异。
- 我国高血压患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粗率)近年来有明显提高,但总体仍处于较低的水平,分别达51.6%、45.8%和16.8%。
- 高钠、低钾膳食,超重和肥胖是我国人群重要的高血压危险因素。
要点2 高血压与心血管风险- 血压水平与心血管风险呈连续、独立、直接的正相关关系。
- 脑卒中仍是目前我国高血压人群最主要的并发症,冠心病事件也有明显上升,其他并发症包括心力衰竭、左心室肥厚、心房颤动、终末期肾病。
要点3A 诊室血压测量步骤- 要求受试者安静休息至少5分钟后开始测量坐位上臂血压,上臂应置于心脏水平。
- 推荐使用经过验证的上臂式医用电子血压计,水银柱血压计将逐步被淘汰。
- 使用标准规格的袖带(气囊长22~26 cm、宽12 cm),肥胖者或臂围大者(>32 cm)应使用大规格气囊袖带。
- 首诊时应测量两上臂血压,以血压读数较高的一侧作为测量的上臂。
- 测量血压时,应相隔1~2分钟重复测量,取2次读数的平均值记录。
如果SBP或DBP的2次读数相差5 mmHg以上,应再次测量,取3次读数的平均值记录。
- 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及出现体位性低血压情况者,应该加测站立位血压。
站立位血压在卧位改为站立位后1分钟和3分钟时测量。
- 在测量血压的同时,应测定脉率。
要点3B 各种血压测量方法评价- 诊室血压是我国目前诊断高血压、进行血压水平分级以及观察降压疗效的常用方法。
- 有条件者应进行诊室外血压测量,用于诊断白大衣高血压及隐蔽性高血压,评估降压治疗的疗效,辅助难治性高血压的诊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版要点解读
在“2018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解读专场会”上,多位参与指南编写和讨论的专家,对新版指南的主要内容进行了介绍和解读。
高血压的诊断评估、分类与分层
1.诊断性评估
内容包括三个方面:(1)确立高血压诊断,确定血压水平分级;(2)判断高血压的原因,区分原发性或继发性高血压;(3)寻找其他心脑血管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及相关临床情况,从而做出高血压病因的鉴别诊断和评估患者的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程度,指导诊断与治疗。
2.分类与分层
新版指南中,高血压的定义不变,即: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诊室SBP≥140 mmHg 和(或)DBP≥90 mmHg。
根据血压升高水平,将高血压分为1级、2级和3级。
根据血压水平、心血管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临床并发症和糖尿病进行心血管风险分层,分为低危、中危、高危和很高危4个层次。
表1 高血压的分类
3.血压测量
诊室血压是我国目前临床诊断高血压、进行血压水平分级以及观察降压疗效的常用方法;有条件者应进行诊室外血压测量,用于诊断白大衣性高血压及隐匿性高血压,评估降压治疗的疗效,辅助难治性高血压的诊治。
动态血压监测可评估24 h血压昼夜节律、体位性低血压、餐后低血压等;家庭血压监测还可辅助调整治疗方案,基于互联网的远程实时血压监测是血压管理的新模式。
精神高度焦虑的患者,不建议频繁自测血压。
表2 不同血压测量方法对应的高血压诊断标准
4.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分层指标变化
增加130~139/85~89 mmHg范围,列入危险分层表;
将糖尿病区分为无并发症的糖尿病和有并发症的糖尿病;
疾病史增加了CKD,并按照CKD 3期和CKD 4期进行了区分。
表3 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风险分层
5.影响高血压患者心血管预后的重要因素
包括高血压(1~3级)、男性>55岁或女性>65岁、吸烟或被动吸烟、糖耐量受损和(或)空腹血糖异常、血脂异常、早发心血管疾病家族史(一级亲属发病年龄<50岁)、腹型肥胖或肥胖、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将房颤列入伴随的心脏疾病(新增);
将糖尿病分为新诊断与已治疗但未控制两种情况,分别根据血糖(空腹与餐后)与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诊断;
将心血管危险因素中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诊断标准改为≥15 ?mol/L,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脑卒中发病危险因素;
高血压的治疗目标
1.根本目标和治疗原则
高血压治疗的根本目标是降低发生心、脑、肾及血管并发症和死亡的总危险。
降压治疗的获益主要来自血压降低本身。
在改善生活方式的基础上,应根据高血压患者的总体风险水平决定给予降压药物,同时干预可纠正的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和并存的临床疾病。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采取强化降压的治疗策略,以取得最大的心血管获益。
2.降压目标
(1)一般高血压患者
一般高血压患者应降至<140/90 mmHg(Ⅰ,A);能耐受和部分高危及以上的患者可进一步降低至<130/80 mmHg(Ⅰ,A)。
可以理解为,双目标,分阶段,两步走。
(2)老年高血压
65~79岁的老年人,首先应降至<150/90 mmHg,如能耐受,可进一步降至<140/90 mmHg (Ⅱa,B);≥80岁的老年人应降至<150/90 mmHg(Ⅱa,B)。
(3)特殊患者
妊娠高血压患者<150/100 mmHg(IIb,C);
脑血管病患者:病情稳定的脑卒中患者为<140/90 mmHg(IIa,B),急性缺血性卒中并准备溶栓者<180/110 mmHg;
冠心病患者<140/90 mmHg(I,A),如果能耐受可降至<130/80 mmHg(IIa,B),应注意DBP不宜降得过低(IIb,C);
一般糖尿病患者的血压目标<130/80 mmHg(IIa,B),老年和冠心病<140/90 mmHg;
慢性肾脏病患者:无蛋白尿<140/90 mmHg(I,A),有蛋白尿<130/80 mmHg(IIa,B);
心力衰竭患者<140/90 mmHg(I,C)。
3.降压治疗策略
降压达标的方式:除高血压急症和亚急症外,对大多数高血压患者,应根据病情,在4~12周内将血压逐渐降至目标水平(Ⅰ,C)。
降压药物治疗的时机:在改善生活方式的基础上,血压仍≥140/90 mmHg和(或)高于目标血压的患者应启动药物治疗(Ⅰ,A)。
降压药物治疗的时机取决于心血管风险水平:
高危和很高危的患者,应及时启动降压药物治疗,并对并存的危险因素和合并的临床疾病进行综合治疗;
中危患者,可观察数周,评估靶器官损害,改善生活方式,如血压仍不达标,则应开始药物治疗;
低危患者,可对患者进行1~3个月的观察,密切随诊,尽可能进行诊室外血压监测,评估靶器官损害,改善生活方式,如血压仍不达标,则应开始药物治疗。
降压药物治疗策略
1.降压药应用的基本原则
常用的五大类降压药物均可作为初始治疗用药,建议根据特殊人群的类型、合并症选择针对性的药物,进行个体化治疗。
应根据血压水平和心血管风险选择初始单药或联合治疗。
一般患者采用常规剂量,老年人及高龄老年人初始治疗时通常采用较小的有效治疗剂量;根据需要,可考虑逐渐增加至足剂量。
优先使用长效降压药物,以有效控制24h血压,更有效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生。
对血压≥160/100 mmHg、高于目标血压20/10 mmHg的高危患者或单药治疗未达标的高血压患者,应进行联合降压治疗(Ⅰ,C),包括自由联合或单片复方制剂。
对血压≥140/90 mmHg的患者,也可起始小剂量联合治疗(Ⅰ,C)。
2.强化降压理念与措施
对心血管高危风险患者,血压降至130/80 mmHg可有益;
对血压≥140/90 mmHg者,可开始小剂量联合治疗;
对一般高血压患者初始用常规剂量降压药,降压目标<140/90 mmHg,若能耐受,部分可降至130/80 mmHg左右;
积极联合治疗。
相关危险因素的处理
1.血脂异常
高血压伴血脂异常患者,应在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基础上,积极降压治疗,适度降脂治疗。
对ASCVD风险低、中危患者,当严格实施生活方式干预6个月后,血脂水平不能达到目标值者,则考虑药物降脂治疗。
对ASCVD风险中危以上的高血压患者,应立即启动他汀治疗。
采用中等强度他汀类药物治疗(I,A),必要时采用联合降胆固醇药物治疗。
一级预防:高血压合并≥1种代谢性危险因素或靶器官损害,应使用他汀类药物进行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高血压患者应用他汀类药物作为一级预防,可采用低强度他汀,如合并多重危险因素(≥3个)或靶器官损害严重,可使用中等强度他汀。
二级预防:高血压合并临床疾病(包括心、脑、肾、血管等),应使用他汀类药物进行二级预防;高血压患者应用他汀类药物作为二级预防,初始治疗使用中等强度他汀,必要时使用高强度他汀或他汀联合其他降脂药物治疗(特异性肠道胆固醇吸收抑制剂)。
2.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
高血压伴有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患者,推荐进行抗血小板治疗(I,A)。
二级预防:高血压合并ASCVD患者,需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100 mg/d)进行长期二级预防;合并血栓症急性发作,如ACS、缺血性卒中或TIA、闭塞性周围动脉粥样硬化症时,应按照相关指南推荐使用阿司匹林联合一种P2Y12受体抑制剂,包括氯吡格雷和替格瑞洛。
一级预防:抗血小板治疗对心脑血管疾病一级预防的获益主要体现在高危人群,例如高血压伴糖尿病、高血压伴CKD、50~69岁心血管高风险者。
可用小剂量阿司匹林(75~100 mg/d)进行一级预防;阿司匹林不耐受可应用氯吡格雷75 mg/d代替。
3.糖尿病/高血糖
血糖控制目标:HbA1c<7%;空腹4.4~7.0mmol/L;餐后2h血糖或高峰血糖<10.0 mmol/ L。
易发生低血糖、病程长、老年人、合并疾病或并发症多的患者,血糖控制目标可适当放宽。
4.房颤
易发生房颤的高血压患者(如合并左房增大、左心室肥厚、心功能降低),推荐RAS抑制药物(尤其是ARB)以减少房颤的发生(IIa,B)。
具有血栓栓塞危险因素的房颤患者,应按照现行指南进行抗凝治疗(I,A)。
由于节律不整,房颤患者血压测量易出现误差,建议采用3次测量的平均值;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使用能够检测房颤的电子血压计。
5.多重危险因素
高血压伴多重危险因素的管理中,生活方式干预是心血管疾病预防的基础;建议高血压伴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的患者适当补充新鲜蔬菜水果,必要时补充叶酸(II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