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为什么卢梭要虚构一个“爱弥儿”
教育学名著 卢梭《爱弥儿》介绍
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
倡导公民意识
01
卢梭认为,教育应该培养孩子的公民意识,让他们意识到自己
是社会的一员,有责任为社会做出贡献。
培养合作与团队精神
02
他主张通过集体活动和团队合作,让孩子学会与他人协作,共
同完成任务,培养社会责任感。
强调服务社会的精神
03
卢梭认为,教育应该鼓励孩子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社会
总结词
引导法是《爱弥儿》中的另一种重要教育方法,主张通过引 导让儿童自主探索和学习。
详细描述
卢梭认为,引导法可以让儿童在探索中激发内在的学习动力 和兴趣,从而更加主动地学习和成长。教育者应该通过引导 ,让儿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从中获得成就感,同时也可 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
04
《爱弥儿》中的教育目标
教育学名著《爱弥儿》介 绍
• 《爱弥儿》简介 • 《爱弥儿》教育理念 • 《爱弥儿》中的教育方法 • 《爱弥儿》中的教育目标 • 《爱弥儿》中的教育挑战与应对策略
01
《爱弥儿》简介
作者介绍
• 卢梭: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
培养人的独立思考能力
提倡批判性思维
卢梭认为,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需要从鼓励孩子提问和质疑开始, 培养他们批判性地看待事物,不盲目接受权威观点。
激发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他主张通过引导孩子对周围环境的好奇心,鼓励他们主动探索和发 现,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培养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卢梭提倡让孩子在面对问题时,学会独立思考并寻找解决方案,培 养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应对策略
提倡扩大教育资源投入,提高教育 资源利用效率,加强师资培训和教 师交流,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从《爱弥儿》看卢梭的教育思想
从《爱弥儿》看卢梭的教育思想摘要卢梭是启蒙时期法国著名的教育理论家,他的教育名著《爱弥儿》被认为是继柏拉图《理想国》之后西方最完整,最系统的教育论著,影响深远。
《爱弥儿》是进步教育小说,卢梭通过其虚构的小说主人公爱弥儿从出生到成人的教育历程,系统地表达了他独有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
关键词卢梭、自然教育、教育目标、教育进度一、时代背景与哲学基础了解卢梭的生活时代和社会内景,特别是当时的教育情况是理解卢梭教育理论的不二法门,进而能掌握卢梭教育思想的历史根源和历史意义。
十八世纪的西欧正处于资本主义经济日益发展壮大,封建行会行将崩溃的时期。
轰轰烈烈的资本主义革命即将到来。
这种情况在法国表现得尤为明显。
当时的法国是一个落后的封建专制国家,封建贵族和僧侣拥有大量的土地,控制着财政大权,残酷剥削和掠夺第三等级,特别是广大的劳苦大众。
同时封建统治者还极为突出的利用宗教迷信来麻醉人民的思想意识。
教会推行原罪论,宣称人生来有罪,要想成为天国公民,必须克己苦修以求永生。
这使得当时的教育是通过对幼儿的种种束缚而改变幼儿的本性,根除儿童的恶源。
因此学校课程以宗教神学为核心,要求德育重于智育,教学方法上强制向幼儿灌输传统偏见和死记宗教信条,并以严酷的纪律与体罚作为辅助。
卢梭在《爱弥儿》中曾用大量的事例描绘和抨击这种教育现象。
与封建教育相对,卢梭高举自然教育大旗。
他认为人性本善,人之所以堕落是由于社会的原因。
卢梭在《爱弥儿》中说:“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旦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他因而主张自然教育,是儿童回归人的自然状态,遵循人的自然倾向。
教育的使命就是尊重儿童的天性和要求,免受外界影响,自由的发展。
于是卢梭以“性善论”为根据和以“率性发展”为原则,通过他虚构的对爱弥儿的教育过程在培养目标、教育进程、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上提出了新的教育主张。
二、卢梭的教育思想(1)教育目标卢梭指责当时的贵族教育,认为这些用阶级身份做模子来培养人的教育只会使人的天性不能自由的发展,指挥是人失去适应自然发展的能力,叫人定型化、僵化。
教育学名著卢梭爱弥儿介绍
幼儿期教育-什么才是自然教育?
自然的教育:人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发展。
怎样做到自然教育?
(1)观察行动中的儿童,了解其自然倾向和特点,做到因材施 教,使儿童的本能、天性得到充分发展。卢梭认为,兴趣是儿童最 好的老师。
(2)自然教育还要求“遵循自然,、跟着它给你画出的道路前 进”,即“按照孩子的成长和人心的自然发展而进行教育”,使儿童 的本能、天性得到发展,合乎自然地成长为一个知道如何做人的人。
《爱弥儿——论教育》的主要教育观点
1、幼儿期教育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 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卢梭
自然教育 、 ——最好的教育方式
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由人、自然人,不是野蛮人和公民,而是自由、 自然、独立、不依附别人的人。他认为人本性为善,如果任其自然发展,在 文明状态下不违背自然法则,滥用自己的自由,使得偏见、权威、需要、先 例等制度扼杀人的天性,那么人必能趋于善。
完 2012.4.25
谢谢观赏
四、个人感受及评论
四、个人感受及评论——同感
1、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口训而在于实行。
“不要对你的学生进行任何种类的口头教训,应 该使他们从经验中去取得教训;也不要对他们施加 任何种类的惩罚,因为他们还不知道他们的错究竟 是错在什么地方;也不要叫他们请求你的宽恕,因 为他们还不知道他们冒犯了你。”
例如卢梭举例说,如果孩子弄坏东西,大人只要不去修理,让他感受到没 有那样东西带来的不便,就可以让他在事物中明白,自己做的是不对的。
4、青年期教育(15~20岁)
青年期(十五到二十岁)是儿童发生重 大变化的时期。这一阶段主要关注孩子的道 德、宗教和性的教育。
道德教育:要教育孩子爱自己和爱一切 人,这是道德教育的基础。
卢梭的教育思想《爱弥儿》
6、自然教育还可以通过身体教育和感官 教育进行
(1)身体教育与理解力。 (2)感官教育是儿童能力发展的基础。
谢谢观赏
第三节
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 原则和方法
一、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1、反对过早对儿童进行理性的教育。
(1)过早用理性教育孩子是不自然和虚假 的。
(2)要按照儿童的年龄进行自然教育
2、应对儿童进行“依赖于物”的自然教育
(1)“物的隶属”和“人的隶属”的区别 (2)应对儿童进行“隶属于物”的自然教 育。
对教育的关注:在《爱弥尔》一书的原序中, 卢梭提出了为什么要研究教育和如何研究教育的 问题。
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卢梭认为,研究教育要先从研究学生开始。 应提出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一种实行起来容易的 方法。这种思想和方法就是自然主义的思想和方 法。
“自然教育”的目的观:在《爱弥尔》一书 中,卢梭清晰地表达了自己“自然教育”的目的 观。
卢梭出生于日内瓦一个贫穷的钟表匠家庭。 1742年,卢梭离开日内瓦来到巴黎,结识了 狄德罗等许多启蒙思想家,并参加了《百科全书》 的编写工作。长期艰难的流浪生活,对卢梭的思 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749年,以《科学与艺术的进步能使道德改 善还是使道德堕落》为题举办征文活动,卢梭参 加了法国狄昂学会的征文并获得了首奖。卢梭的 论文犀利、尖锐,与众不同,社会反响强烈,的目的和本质 卢梭认为,从自然教育的目的来看,自然教 育不是培养野蛮人,而是培养自由人;不是培养 “公民”,而是培养自然人。 总之,卢梭所谓自然教育的本质是以儿童的 自然倾向为基础,受儿童的自身发展的法则所支 配,培养能够适应一切环境、适应一切人生活的 自由人的教育。
《爱弥儿》读后感
《爱弥儿》读后感——我们应当怎样“自然的教育”《爱弥儿》是老师推荐给我们的一本经典教育学名著,也是我认为我读过的最有启发性的教育书籍。
这本书的作者是法国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书中他虚构了一位孩子爱弥儿,并且从爱弥儿的婴儿时代一直到儿童时期、少年时期一直写到他结婚也成为了一名父亲这个过程中他对爱弥儿的教育方法。
我之所以认为这是一本非常启发人的书,在于书中他介绍的并非我们传统的教育方法,反而用批判的语气指出了传统教育方法的弊端和造成的后果,而且还为我们介绍了一种“自然的教育”,我认为这本书中“自然的教育”贯穿了全文。
看完这本书后我有很多片段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给了我很多的感受和启发。
下面我来针对这些片段简单的说一说。
在“婴儿时期的教育”这一章节中,作者写道:生命开始的时候,婴儿的记忆力和想象力还处在沉睡的状态。
感觉是他知识的唯一来源,他什么东西都想去摸一摸、弄一弄。
这时,你千万不要去组织他,因为这样他才能学会用看、摸和听的方法;他才能体会到看和摸的区别;他才能了物体的冷热、软硬、轻重、大小,从而慢慢感觉到物体种种不同的性质。
我们都知道,只有通过自己的行动,才能懂得远近的概念。
因此,应该让孩子常常走动,使他们学会判断距离。
这段话让我想到了周末在自然博物馆当志愿者时的一个情景,在自然馆里我和一位同学负责协助小朋友画自己喜欢的面具,这时我们就看到了不同家长的不同教育方式。
有的家长就全程在旁边陪着孩子一起画、一起上色;有的家长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只要是自己做的,即时颜色很不符合常理也是好作品,重在动手的过程;还有些家长孩子还没画两笔就开始批评这样画不对,那个颜色不好,最后的结果是把孩子批评的没兴趣了,最后干脆抢过来成了家长画完的了。
正如卢梭的这段话说的一样,千万不要阻止孩子,只有自己去画了,才能了解颜料的特性,知道自己动手的快乐,作为老师的我们,面对孩子的好奇心时千万不要阻止孩子或者批评孩子,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基础”只有实践过才能得到对事物的概念,即时有些做法孩子做的是错的,也要让他们去试一试,因为知道了教训才能避免再次犯错,在教育过程中,我认为重要的不是让孩子一开始就不犯错误,而是记住不犯同样的错误。
读卢梭《爱弥儿》有感
读卢梭《爱弥儿》有感卢梭的《爱弥儿》是一本值得来回揣摸的书。
卢梭构思奇巧,用虚构的主人公爱弥儿从出生到成人的教育历程,提出了在不同年龄阶段对孩子先后进行的各种教育,系统地表达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
卢梭的教育主张是回归自然,发展天性,这种主张反复强调的是教育中要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去对待学生,就像遵循大自然的规律一样遵循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固有规律。
卢梭说,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本来都是好好的,可一到手里就全坏了。
是的,卢梭的观点切中时弊,英国18世纪初期的教育现状不与现代教育有着同样的弊病吗?现代教育固然为人类社会的生存提供了必要的手段,它在维护某种已有秩序和现存状态上的确取得了较大的成功,然而在另一方面它也限制了人类自身的充分发展。
那是因为,现代教育没有真正把人的教育作为教育的首要任务。
如此看来,卢梭的自然人要学会平等、自由、博爱,要体格健康,心智发达,道德高尚,做事干练,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保持人的地位,适应发展变化的客观环境的教育主张对现时的教育有着多么重要的借鉴意义啊!阅读了《爱弥儿》,你会发现,我们在教育中有太多愚蒙的行为!包在襁褓里不知从何起,一个错误的论点形成了我们的惯有行为:如果让婴儿自由自在地活动,会养成一些不良的姿势,长大后四肢会变形。
因此,孩子一出生,人们便用襁褓把他束缚起来,两腿伸得笔直,两臂放在身体两旁,用布带绕了一圈又一圈,只头露在外面,跟粽子似的,俗称三角包。
卢梭说,可以肯定地说,这一点事毫无根据的。
相反,在有的民族中,那些无拘无束的状态中养起来的孩子,普遍十分健康,应对危险的自主意识很强。
是啊,把婴儿包在襁褓里,最终使新生儿在挣扎中耗尽了体力,延迟了发育。
这样残酷的束缚,使孩子出生后获得的第一感觉就是痛苦,第一种待遇就是惩罚,第一件生日礼物就是枷锁,比戴着手铐脚镣的犯人还要痛苦难当,就连小猫、小狗都不如,唯一的自由只有哭声!因此,卢梭认为,从婴儿开始呼吸,就不要把他包在襁褓里,不要给他戴帽子,不要给他系带子,不给他围围巾,一定要给他穿宽大舒适的衣服,让他的小小的四肢能够自由地活动。
教师读书笔记《爱弥儿》
教师读书笔记《爱弥儿》《爱弥儿》是卢梭著名的著作,是世界教育史上的重要文献。
它是卢梭20年苦心撰写3年才完成的,发表于1762年,是一本小说半体形式的著作。
它以一个出身显贵的男孩爱弥尔的教育培养为线索,全面揭露了当时封建教育的荒谬和丑恶,设计出了顺应自然和开展儿童天性的理想教育蓝图。
他认为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要求,顺应人的天性,反对成人不顾儿童的特点,按传统偏见强制儿童接受违反自然的教育,干涉和限制儿童的自由和开展。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
卢梭所憧憬的自然人是身体强壮、心智兴旺而又感情丰富,能爱能仁的人,是封建政权的掘墓人。
他认为当时的封建教育把人的身心桎梏得无法自然开展了,使人屈服成为现有和风气的牺牲品。
卢梭认为人们生而缺乏的,又是成年以后所需要的一切都是教育的结果。
而这种教育有三个方面,即自然的,周围的和外界的事物。
卢梭要求后两种教育必须同“自然教育”配合起来,按照儿童自然开展的要求和顺序去进行教育。
卢梭从观念和先天道德出发重视教育的作用并要求教育遵循儿童天性,考虑自然的教育必须是自由的教育,因为人的最重要的自然权利是自由,所以自然教育必须保护儿童善良的个性,使其身心得到自由的开展。
他坚决反对压制儿童的个性,束缚儿童的自由,强迫服从,强制灌输,严酷纪律和体罚等封建的经院主义的教育。
他认为教师的职责在于引导儿童直接从外界和周围环境中进行学习,帮助儿童审慎地选择,避开无知和荒谬的东西,获得有用的知识与合理的教益,而不在于教给儿童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点。
卢梭这位划时代的教育思想家,反封建的教育先驱,不曾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也未曾长久地从事教师工作。
但通过顽强的自学和吸收前人先进的思想,通过对当时社会各个阶层的深刻观察与思考,提出了新的教育目标——培养自然人,找出教育的出发点——儿童的身心特征,强调教育应适应儿童身心开展的规律,循序渐进,依次实施,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和儿童的兴趣,反对教师、成人的干涉等,这些在当时都是极不平凡的见解,具有鲜明的革命性和一定的科学性。
论《爱弥儿》的教育思想
论《爱弥儿》的教育思想《爱弥儿》是法国作家卢梭的重要著作,被誉为儿童文学的经典之作。
该书以卢梭的一个虚构的学生“爱弥儿”为主人公,通过描述他的教育经历来探讨教育的理念和方法。
爱弥儿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自由教育、自然教育和情感教育等方面。
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对《爱弥儿》的教育思想进行分析。
自由教育是《爱弥儿》所倡导的教育方法之一。
卢梭认为,孩子应该享有自由发展的权利,教育者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自由空间,让他们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学习。
在书中,爱弥儿的教育师茂丹娜通过观察、倾听和引导等方式,尊重爱弥儿的个人意愿,根据他的兴趣和能力安排学习内容,让孩子自主选择学习的方式和时间。
这种自由教育的方法,可使孩子保持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自我认知和学习的能力。
自然教育是《爱弥儿》所倡导的教育观念之一。
卢梭认为,孩子的教育应该紧密联系自然环境,让孩子在自然中学习和成长。
在书中,茂丹娜带领爱弥儿进行了很多户外教育活动,如观察花草树木、走读乡村、参观农场等,让他直接感知自然界的奥秘和生命的美好。
茂丹娜还鼓励爱弥儿亲近动物,与宠物进行互动,以培养他的同情心和责任感。
自然教育的思想强调孩子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培养他们的环境意识和生态意识。
情感教育是《爱弥儿》所强调的教育目标之一。
卢梭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完善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感品质。
在书中,茂丹娜注重培养爱弥儿的感恩之心、友善之心和关爱之心。
她通过让爱弥儿参与公益活动、帮助弱势群体、与他人分享等方式,教育他懂得感恩、乐于助人、诚实守信。
这种情感教育的理念注重培养孩子的道德规范和良好的社会行为,塑造他们优秀的品质和价值观。
《爱弥儿》通过描写一个理想的教育场景,探讨了自由教育、自然教育和情感教育等方面的教育思想。
其中自由教育强调孩子的自主性和主动性,自然教育强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情感教育强调孩子的品格和情感发展。
这三个方面的教育思想,共同构成了《爱弥儿》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
卢梭爱弥儿教育观点
卢梭爱弥儿教育观点卢梭是18世纪法国的一位哲学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观点影响了后世很多教育家。
其中,卢梭提出的“卢梭爱弥儿教育观点”更是备受关注。
本文将探讨卢梭爱弥儿教育观点的主要内容以及其对今天教育的影响。
一、卢梭爱弥儿教育观点的主要内容卢梭爱弥儿教育观点的重要性在于它提出了与传统教育截然相反的观点:要以孩子的天性为出发点,提供他们需要的环境和条件,而不是强制孩子接受成人的教育。
其中,卢梭提出的以下观点是其思想的核心:1.自由教育:孩子需要自由,需要有充分的发挥自己和表达自己的能力。
卢梭认为,成年人应该尊重儿童,给他们自由和权利,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方式学习和生长。
2.自然教育:卢梭主张以自然为教育的基础,让孩子亲近大自然、了解大自然,从中感受到自然之美,并发展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感性教育:卢梭认为,孩子的感性教育比智力教育更为重要。
感性教育包括感性陶冶和感性锻炼,让孩子在感性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
4.专门教育:卢梭极力反对让孩子过早接受智力教育,他主张儿童应该首先学习一些基本的技能和知识,例如写字、数学和阅读等,以便顺利完成智力教育。
5.个性教育:卢梭认为,儿童是不同于成人的存在,他们拥有独特的个性,教育必须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来展开,并给予他们专门的关注和培养。
二、卢梭爱弥儿教育观点的影响及启示卢梭爱弥儿教育观点深刻影响了世界教育,并为今天的教育事业带来了启示。
1.开创新的教育方向:卢梭爱弥儿教育观点开创的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方向,这种方向是基于对孩子天性和自然的理解所形成的。
不再把孩子视为空白的“废纸”,而是把孩子视为有着自身属性的生命个体,具有各种各样的天赋和才华。
教育的目的不再是把孩子塑造成父母希望的那种形式,而是让孩子在自然的条件下发挥自己天赋和才华。
2.推进课程的改革:卢梭爱弥儿教育观点提出了儿童个性化教育的想法,这就促进了课程的改革。
现在的教育工作者不再强调传达知识,而是注重学习和发展技能。
简论《爱弥儿》中卢梭教育思想的局限
简论《爱弥儿》中卢梭教育思想的局限作者:宋硕夫来源:《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8年第5期摘要:《爱弥儿》中提出了许多极具开创性的教育思想,即使从当代教育的角度来看,《爱弥儿》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但是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爱弥儿》中的一些思想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已不符合当代教育的需要。
本文将从受教育者自由选择权受限以及性别教育偏见等方面简单论述《爱弥儿》中教育思想的局限。
关键词:《爱弥儿》卢梭教育1762年出版的《爱弥儿》是卢梭政治、经济、宗教、教育等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其中又以教育思想成果最为突出,被认为与柏拉图的《理想国》齐名。
卢梭处在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转型时期,一方面封建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变革社会制度的呼声越来越高,另一方面社会中进步思想和保守思想激烈交锋,导致人们思想混乱,利己主义盛行,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国家凝聚力下降,因此卢梭主张变革教育方式,力图把社会中的人培养为“自然人”,既不抛弃社会进步带来的便利,又使人回归自然的善的本性,以此来实现整个社会制度的变革和社会环境的改善,进而增强国家的整体实力。
为实现这一目的,卢梭提出了一系列教育主张。
首先,卢梭反对当时经院教育常见的单纯向儿童灌输宗教信条和知识的“填鸭式”教育方式和女子修道院的教育方式,他认为前者不符合儿童自然成长的需要,只能培养出“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而后者则养成了上流社会妇女们沉迷社交娱乐、爱慕虚荣的生活方式,以致妇女们纷纷将子女交由保姆代理而拒绝履行母亲的责任和义务。
因此他依据儿童自然发展过程中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将儿童的成长为成年人的自然过程划分0—2岁、2—12岁、12—15岁和15—20岁四个阶段,并分别依次进行体育、感观教育、智育和德育,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进行不同的教育,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其次,卢梭注重在教育过程中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主张不对儿童灌输知识而是向儿童传授获得知识的方法,培养儿童自我学习的能力,对此,卢梭强调道:“我的目的不是教给他各种各样的知识,而是教他怎样在需要的时候取得知识,是教他准确地估计知识的价值,是教他爱真理胜于一切。
读《爱弥尔》有感
最早听说《爱弥尔》这本书是在师范的时候,我想对于师范专业来说《爱弥尔》会是一本很耳熟的书。
《爱弥儿》一书轻松而严谨的语言,通俗而易懂的词句,娓娓道来,一气呵成!细细体味与卢梭大师交流的那种感觉,细细品读蕴藏在其中的教育思想和哲理,感触颇多。
在我的印象中“爱弥尔”是一个人的名字,而这本书以它作为全书的题目,我想它会是一本通过描述“爱弥尔”的成长历程而写成的一本书。
所谓的“爱弥尔”只是卢梭为了阐述自己的理念所假想的一个教育对像。
并不是自己原先所想的那样,即使其中涉及到“爱弥尔”的许多事例,自然也是卢梭假想的。
一、崇尚自然教育卢梭早书中说的最多使我就是“自然教育”。
所谓“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
他这样主张教爱弥儿唱歌:“声音要唱得准,唱得稳,唱得柔和而响亮;他的耳朵要听得出牌子和韵调;但是,做到这一点就够了,不要有过多的要求。
拟声音乐和舞台音乐是不适宜于在他那样的年纪时唱的;我甚至不希望他唱歌词,如果他要唱的话,我就尽量拿适合于他年纪的有趣的歌词给他唱,而且歌词的意思也要像他的思想那样简单。
”我个人极欣赏这段话,而想起自己曾在听一些孩子用稚嫩的声音唱流行歌曲时的鼓掌,真是脸红啊!相信卢梭是不愿意听到那些含混其辞的天真童音的,这与他所推崇的“自然”太相悖了。
我们教育儿童绝不能拔苗助长,应该顺其自然。
当今社会,由于人口激增,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无数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风,从小就扼杀了孩子玩闹的天性,或是逼其阅读厚厚的书本,或是替其报名兴趣班。
我经常可以看到:一个5、6岁的孩子,在其家长陪伴下,学习书法、钢琴、舞蹈等等特长。
他们大多都不是出于自愿,而是家长和老师的逼迫下进行的。
特别是当家长曾经的梦想没有实现的时候,总是希望他的后辈来实现,于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丝毫没有考虑孩子的想法。
回想到自己身边的孩子,每周末也都在参加围棋,英语,国画等兴趣班,好象这已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论卢梭《爱弥儿》中的教育思想及其意义
论卢梭《爱弥儿》中的教育思想及其意义一、本文概述《论卢梭《爱弥儿》中的教育思想及其意义》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法国启蒙思想家让-雅克·卢梭在其教育巨著《爱弥儿》中所提出的教育思想,并分析其对于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深远影响。
卢梭作为18世纪启蒙运动的重要人物,其教育思想在当时具有革命性,对于后来的教育改革和教育理念的转变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本文首先将对卢梭及其《爱弥儿》进行简要介绍,概述卢梭的生平和教育背景,以及《爱弥儿》一书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随后,将重点分析卢梭在《爱弥儿》中所阐述的自然教育观、儿童中心论、阶段性教育等核心教育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背后的哲学基础和理论依据。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评价卢梭教育思想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分析其对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启示和影响。
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期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卢梭教育思想的内涵和精髓,认识到其对于现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性,并为当今教育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二、卢梭教育思想概述卢梭,这位启蒙时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通过其杰作《爱弥儿》深刻地阐述了他的教育思想。
卢梭的教育理论是基于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和对当时社会教育制度的批判。
他坚信,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培养自然人,即一个自由、独立、道德高尚的人,而非被社会习俗和偏见束缚的人。
卢梭强调教育应遵循自然法则,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
他批判了传统的教育方式,认为那种过分强调知识传授和纪律约束的教育方法剥夺了儿童的自由,压制了他们的天性。
相反,他提倡让儿童在自然环境中自由成长,通过亲身体验和感知来认识世界,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卢梭看来,道德教育是教育的核心。
他认为,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决定了他的人生价值和社会地位。
因此,他主张通过情感教育、榜样示范和实践锻炼等方式来培养儿童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同时,他也强调教育者应以身作则,以自身的道德行为来影响和引导儿童。
卢梭还关注到了女子教育的问题。
爱弥儿解析
爱弥儿解析第一篇:爱弥儿解析卢梭在《爱弥儿》的教育构想《Emile》是一部教育小说。
卢梭将教育看成一种过程,故将每一年龄阶段都看得相当重要。
在成长过程中,其分几个段落加以叙述,每一段落都有生理及心理上的特征。
其分法较有学理依据,弹性也较大。
其将出生到青年期分成下列阶段1.婴儿期:0-2,以会说话为分界限。
父亲是天然教师,母亲是天然护士,但母亲较重要。
母亲应自己教养孩子。
本期最重要工作是注意保健。
以自然为原则,让婴儿儘量活动,不要妨碍。
不要包扎太多衣服。
最好居住乡村。
2.儿童期:3-12。
以感官发展为主,不要进行知识及道德方面灌输。
“儿童期是理性睡觉期”。
实物及感官教学与自然惩罚最适此期教育。
“游玩”是儿童的生命。
身体锻鍊持续进行。
3.青年前期:12-15。
心理特徵是好奇,生理特徵是精力旺盛。
学童形同“雄鹿”。
是劳动、学习及研究的适当时期。
“自我发现科学”,问一些适合其能力的问题,让他们自己解决。
善用其好奇心。
为了要学习及发洩精力,必须学习手工。
手工教育是手脑并用的教育,是一技之长的教育。
在学习手工过程中,教师应与学生一同工作。
15岁之前不应有书,非有不可的话,只要有《Robinson Crusoe》即可。
4.青年期:15-20。
正式教育的开始,因理性从此期开始自然地运作,故可从事知识、道德及宗教的学习。
另性教育及异性朋友的交谊也应展开。
15岁之前“自我”的生活,之后应体认到还有群居生活。
15岁之后,“还得给他一颗心”。
宗教教育方面不是某个特定的宗,而是要他善于运用理性从事信仰的选择。
培养同情心,带学生参观一些医院、养老院、贫民窟、监狱等处,能同情他人不幸处境。
并研读歷史人物传记及文学作品,以扩大其人际关系。
第二篇:爱弥儿让孩子在自由的空气中成长——卢梭《爱弥儿》读后感姓名:翁进南班级:教育学111班学号:6202411001卢梭的《爱弥儿》写于1757年,是一部十分具有哲理教育学名著,此书主要叙述了虚构的贵族子弟爱弥儿从出生到成年各个时期的生理心理特征,成长过程和教育方法,形象生动,是现代教育艺术的理论杰作。
爱弥儿是思想巨人卢梭想象出来的一个教育的对象
爱弥儿是思想巨人卢梭想象出来的一个教育的对象,一个从一出生就由他来引导教育的孩子。
对于这样一个虚拟人物的教育,是从他出生一直到他成人结婚后结束。
卢梭对于这位虚幻的学生倾注了所有的心血,他永远只教这个学生一门功课: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在我看来,这应该是所有教育者所应明了,并为之不懈追寻的。
那些将“功利”引入教育的教育者都是不足以乐道的,即使他为此付出了超出常人的艰辛和努力。
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这位教育家是如何在虚构中成就他的教育的真实的。
准则一:“多给孩子真正的自由,不要让他们养成奴役他人的思想,自己动手,不要依赖于他人。
”基于这样的思想,卢梭不赞成超前的教育,也就是说,当孩子还不具备说话或读故事的时候,或者说,还没达某个阶段的时候,就绝不要对其进行超前的教育,绝不要,急于将一些生硬的,孩子无法理解的词汇,对于孩子来说脱离实际又显得晦涩深奥寓言故事等等教给他们。
这是在错误的时间试图教给他正确的事情,这显然是不可取的,正所谓“欲速则不达”。
他认为只有在游戏中让孩子自主地去发现,去探寻,这样的学习才能不露声色,才能让孩子的童年充满快乐,远离“惩罚、恐吓、哭泣和奴役”,“寓教于乐,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因此,当孩子开始蹒跚学步的时候,就领着他去草坪玩耍,摔跤怕什么,伤痛怕什么,这不也是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首先所应学会的吗?防止他受伤,哪有教会他如何站起来,更能增强他的勇气,更能帮助他积累经验。
准则二:“对孩子只讲他们的责任,却从来不谈他们的权利,这种教育方法从本质是就颠倒了。
”我们常说,现在的孩子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凡事先想到的总是自己,从来不懂得为他人考虑……于是,我们将孩子们呈现出来的种种不良的行为都归咎到“独生子女”的问题,殊不知,人类的本能和情感就是一自我为中心的。
因此,仅从理性上对孩子进行教育,纯粹地说教是不能引起孩子共鸣,从而真正认识到错误,并积极主动地去改正的。
当卢梭和爱弥儿一同锄地、种豆获得乐趣的同时,他也让孩子明白了什么是“财产”,当爱弥儿质问铲除他的豆子的园主时,他也从中明白了自己侵犯他人财产在先。
爱弥儿
《爱弥儿》大家好,我看的书是《爱弥儿》,很多同学都知道,爱弥儿的内容就是讲教育的。
不论你们以后要成为教师,还是为人父母都是很有用的。
听听我简单的十分钟报告吧。
先简单介绍一下《爱弥儿》,作者卢梭,写于1757年,主要叙述了一个虚构的孩子,从出生到成年各个时期的生理心理特征。
看过之后,根据我的理解,卢梭的教育观点可以概括为:让孩子实现生活和实践,亲自感受,从而获取知识。
而他的教育主张就是:遵循自然,顺从天性。
看了《爱弥儿》之后,我想到一些我们现在社会所存在的问题。
先来说说杨元元,这个名字一定不陌生。
上海海事大学法学院2009级研究生,2009年11月26日在宿舍自杀。
而她自杀的原因有很多种说法,最多的是:杨元元因家境贫困,要求与母亲同住一寝室遭校方拒绝,在外找房无果后,精神彻底崩溃,最后选择了自杀。
自杀,这是一个多么严重的问题。
都说生命珍贵,仔细想想,真的只有一次,没有轮回的!可是杨元元却选择了这条不归路。
为什么?真的无路可走了吗?是的,房价涨了,蚁族多了,人才多了,工作难了,贫穷问题,心理问题,贷款问题,学校义务之外的道德问题等等,大家都在讨论。
我是想从教育方面谈谈杨元元承受社会压力的能力。
也许谁都不能真正体会,杨元元到底受了多少生活的折磨与苦痛,才走到研究生这一步的。
我们应该也相信,在生活面前,她也算是一个强者!我估计,杨元元的父母从小就给她灌输思想,“知识改变命运”,她没有顺从自然,在她的每一个阶段去学这个阶段该学的东西,了解社会,了解自己。
而是把学习当成了她唯一的宗旨。
一味地生活在自己虚构的,被知识改变后的命运里。
“知识改变命运”就是她唯一的精神支柱。
当她踏进大学这个小型社会时候,她才发现,一切并非自己相像的那样,然后崩溃。
这不是说有信念不好,而是极端的信念往往很危险。
回顾20多年以来,我们生活的字典里还剩下什么?三好学生、积极分子、进步学生、坏孩子……而划分的标准却是成绩单上那几个数字而已。
《爱弥儿》读后感1
《爱弥儿》读后感《爱弥儿》这本书讲述了卢梭对于儿童教育的看法,正如书开篇所提到的“出自造物主手中的东西,都是好的,而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卢梭主张“性善论”。
他认为儿童的教育应当遵循“自然教育”,即教育应当顺应儿童的天性发展的自然规律。
他将自己设定为爱弥儿的家庭教师,而爱弥儿则是他虚构出来理想中的最佳“实验品”。
卢梭通过年龄阶段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
第一卷主要讲述的是婴儿期,他认为两岁以前的婴儿并没有思考的能力,所以他认为在此阶段,教育者应该将重心放在体育教育上,以养育身体、锻炼为主。
第二卷中是儿童期,儿童虽然能够意识到“自己”,但智力尚未开始发展,缺乏思维能力,但感官已然趋于成熟,故而他主张在此阶段对儿童进行感官教育;第三卷的爱弥儿处于少年期,建立于前两个阶段的教育,他认为儿童已经掌握了一些对于生活的经验,能够进行思考,在此阶段应该着重发展智育教育。
青年期的爱弥儿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感性经验以及自然知识,即将步入社会,所以卢梭认为这个阶段应该对爱弥儿进行德育教育。
最后一卷,讲述的则是爱弥儿和苏菲的爱情,这一卷里不仅讲了爱情教育,还讲了女子的教育。
在这套教育体系里,爱弥儿在卢梭的教育下逐渐由一个婴儿走向社会。
“自然教育”作为卢梭的教育理念,将爱弥儿教育成一个“自然人”也就成了他教育的主要目的。
他主张儿童的成长阶段应远离喧嚣的城市,回归到大自然中,从自然中学习、生活。
我十分认同他所提到的儿童天性应当得到自然发展的理论。
这个教育理念放在当今社会仍然相当大借鉴的意义。
在中国教育体系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在家长的心里根深蒂固。
因为这一想法的存在,“赢在起跑线”的教育理念就成为了“兴趣班”盛行的原因。
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被家长安排好了行程表,放学或是周末出了要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外,还要参加各式各样的兴趣班。
即便教育政策开始推行“减负”,尝试着为孩子减轻学习对的压力,但当他们长大了,高考依旧是一座压力大山,会在一定的时候阻挡在孩子通往轻松学习的道路上。
论卢梭《爱弥儿》的教育学思想
河 南 农 业 2019 年 第 10 期(下)
14 H E N A N N O N G Y E
教育管理
JIA O Y U G U A N L I
的方法,以帮助其去发现世界的秩 序、社会的规则乃至找到自己的人生 伴侣。这种教育观,是一种全人的教 育观,是人的全面发展和高质量发展 的必然需求。
二、《爱弥儿》 中的“乡村”视角 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观是 《爱弥 儿》 一书的精华。无论是爱弥儿的生 长环境,还是作者理想的生活场景, 甚至是爱弥儿及其理想伴侣苏菲的相 见、相交和相爱之地都在外省的异 乡,这是有别于作者在文中一再抨击 的“巴黎”的对照物。这种讴歌乡 村、热爱自然,反对城市禁锢人思 想、灵魂、行为和发展的思想是卢梭 自然主义教育观“乡村”视角的鲜明 特征。“由此,从自然状态也即从动物 状态经历漫漫进化而来的现在的人类 的种种特征,如理性、正义感、对朋 友的爱、对荣誉的追求等,这些被视 为人性之基本构成的东西在卢梭看来 不过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偶然事件的结 果,这种结果绝非必然,不是人的本 质,所谓的人性不过是历史的产物。 我们现在所理解的人的诸多特征也可 以从来没有。这是一种演化论的观 点,也是卢梭信奉近代自然科学的必 然结果。” 第一,乡村是自然主义的代名 词。在卢梭看来,乡村的一切都是宇 宙自然而然的结果,尽管这其中掺杂 了宗教的宿命论色彩,但这种强调自 然环境对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性是值得 注意的。尤其是作者大力讴歌了乡村 教育对爱弥儿及其代表的“野蛮人” 的作用,这是今天研究西方教育史所 不得不深思的地方。然而,卢梭的自 然主义又是唯心的,过分强调只要按 照情欲和自然法则就行,“他在十岁的 时候是听糕点指挥的,在二十岁的时 候是听情人指挥的,在三十岁的时候 是只知道追逐享乐的,在四十岁的时 候是只知道追逐野心的,在五十岁的 时 候 是 只 知 道 追 逐 钱 财 的 ”。 通 篇 来 看,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观认为,尽 管教育有规律可循,但总体来说,乡 村是要胜过城市的。“城市是坑陷人类
卢梭和他的爱弥儿
卢梭和他的爱弥儿哲学家卢梭在自己的著作《爱弥儿:论教育》中设计了一个叫爱弥儿的孩子,在对这个孩子的教育理想中,透露了卢梭的教育精神,这个教育精神,直到今天都是很多热心教育事业的人心中的理想和指南。
卢梭心中的爱弥儿我们当中没有一个人足够睿智,知道如何把自己当成一个孩子。
我的教育是让爱弥儿接近他的自然天性,如此他的内心就永远不会形成顺从的习惯……让我们耐心等待,直到他长到我们给他上基础课程的年纪。
我好担心肤浅的文化会把他变得像我们一样邪恶和不幸,让他产生不切实际的欲望……比如,我们不要教他学会虚伪的礼貌或者是所有我们认为的标志性文明,因为这些都是错误的知识!他从中只会学到欺瞒和虚假。
是的,爱弥儿,伸出你的舌头,吐出来,你可以随心所欲地做你想做的事,继续保持你那颗纯洁和天真的心吧。
让他探索周围的世界,让他的身体和他的感觉得到锻炼,同时让他的灵魂尽可能处于空闲的状态。
把所有的延期当作一种好处。
所有的教育中最有用的规则不是节省时间,而是浪费时间。
我们应该让孩子们尽情享受他们的童年!所以让爱弥儿尽情地去玩耍打闹,让他自由地去奔跑、去实验、去摸索、去犯错、去流浪吧……爱弥儿,到这儿来!回到舞台上来!爱弥儿十二岁前,不上学,不上课,没有作业。
因此,直到十二岁,我的爱弥儿几乎还没有接受任何教育。
他不用上学,不用上课,没有功课,也没有作业!我的读者,这让你很开心,不是吗?我觉得肯定是的。
我把这称作消极教育!我首先让他自由地成长,远离襁褓的羁绊、任意的指挥和鞭子的教训。
他自己去发现世界。
我不会给他任何提示,也不允许他阅读,但是也许能让他读《鲁滨孙漂流记》!啊!爱弥儿可以读这本书。
因为这是一个关于人类心灵和博爱的美妙故事!时间过得真慢。
爱弥儿随后来到了一个小花园,来这儿体会收获劳动成果带来的快乐和自豪……最重要的是,他不会学习历史、地理、语言、算术……那些依靠空洞无用的词来支撑的错误知识只会使人变得骄傲与虚荣。
我们使他的自然本性发生了多么大的改变!我们给他灌输了多少偏见!爱弥儿,不是吗?爱弥儿,你应该说话,不要再这么叫下去了!如果你把衣服撕碎,那你就没有其他衣服了!我宁愿让你感冒也不想让你变得任性虚荣……青春期前,爱弥儿用感官认识客体在青年期到来之前,我们教爱弥儿先学会用感官认识客体,然后逐步过渡到用思想认识事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学:为什么卢梭要虚构一个爱弥儿为什么卢梭要虚构一个爱弥儿熊芳芳【导读:看到这个标题,所有人的第一反应大概会是:因为他压根儿没有真正地抚养过自己的孩子……】看到这个标题,所有人的第一反应大概会是:因为他压根儿没有真正地抚养过自己的孩子。
没错,卢梭假想了一个爱弥儿,讲述了爱弥儿从出生到20岁的成长和教育历程,却亲手将自己的五个孩子送进了育婴堂。
逃避父亲的身份对此,他在《忏悔录》中说:在这里,我只想说明我的错误在于:由于我自己无力抚养我的孩子,因而把他们交给国家去教育,让他们成为工人或农民,而不成为游民或者追逐钱财的人。
我当时这样做,还以为我做的是一个公民和父亲应该做的事,我把我自己看做是柏拉图的书中描写的共和国的一分子。
……由于我这样做,他们才没有遭到他们的父亲的这种命运,才没有因为我迫不得已而抛弃他们,使他们很有可能沦落到我如此穷困潦倒的境地。
我觉得这个办法非常好,既合情合理又合法。
(《忏悔录》第八卷,李平沤译)以中国人的道德情感和社会逻辑,你很难理解卢梭的这段自我辩解。
他在《忏悔录》里对自己的孩子没有一句正面的描写,甚至连他们的性别都未曾提及。
卢梭一生都在轰轰烈烈地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唯独不愿意去做一个好父亲。
对于抛弃了自己的孩子这件事,他在《忏悔录》中也明确表达了内疚和后悔。
年近五十岁的卢梭在生了一场病之后,感到自己快要死了,感受到良心的折磨,他悲叹道:我死前是弥补不了这一罪过了。
然而,正是这样的卢梭,偏偏虚构了一个爱弥儿,写出了一本关于儿童教育的传世经典。
起初,我的理解是:无论是出于主观的无奈还是客观的无奈,我们不得不承认,那些具有天赋之才的人,往往更注重自我的生命完成和价值实现,对他们而言,家庭,孩子,往往是拖累,是束缚,甚至是障碍(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开篇就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确乎是言为心声)。
所以他们的人生,往往无法以庸常的道德观或价值观来衡量。
他们活着不是为了养育后代,而是为了实现自己。
或许我们还记得这段对话:你每天干什么?放羊。
放羊为了什么?挣钱。
挣了钱呢?娶媳妇。
娶了媳妇呢?生娃。
生了娃,让他干什么?放羊。
……那些天赋异禀的人,活着的目的不是繁衍和养育后代,而是将自己的天赋之才发挥出来,完成自我,实现价值,而且,非如此难以为安。
所以许多西方名人独身终老,或者即使有孩子也不尽抚养义务。
较之中国人,西方人更我行我素,较少道德评判,所以在做选择时更自由更有勇气。
但中国人,即使有天赋之才,往往也难以纵身一跃,只为自己任性而活。
结果往往就是,因压抑自我而走向庸常(像梁启超这样的成功案例是十分鲜见的),或者顾此失彼造成伤害(季承的《我和父亲季羡林》就是一个明证)。
现在,我对卢梭的选择有了新的认识。
几乎每一个父亲都难以免俗,总会为孩子的前程功名等等精心筹谋,关心则乱,有时候难免迷失自我丧失真性,也束缚孩子甚至误导孩子。
读过张丽钧的一篇文章《母亲为女儿写成长日记,咋就写出仇来了?》,说是一个母亲遵从专家的教导,九年来每天精心为女儿写成长日记。
女儿十二岁生日的时候,写信跪求妈妈答应她三个请求:一、不要再为女儿付出那么多;二、不要再天天缠着女儿讲学校发生的事;三、不要再为女儿写成长日记。
母亲急了: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知好歹呀?人家专家手里有好多成功案例呢——上海有个母亲为孩子写了20年‘成长日记’,结果孩子考上了美国哈佛大学;东北有个母亲为孩子写了24年‘成长日记’,结果孩子考上了留英博士。
我每天拿出一两个钟头的时间来为你写日记,还不是为了让你更好地成长吗?孩子哭起来:可是你想过我的感受吗?我每天活得战战兢兢,生怕犯一点错就被你永远记进日记。
每次考试,我都万分紧张,你那么在乎分数,特意绘制了我历次考试名次的进退表。
我不愿意面对你失望的目光……你每天都没事干,写日记成了你的工作。
你在日记里养了一个女儿,可那不是我,那是你假想中的一个女儿!正因为卢梭逃避了父亲的身份,他才有可能超脱一切功利的诱惑和角色的捆绑,对真正的教育进行纯粹的思考,对人生的意义进行冷静的透视。
逃避了父亲的身份之后的卢梭,他的人生使命已经不再只是做五个孩子的监护人,他的人生使命是做全人类的思想者,做全人类的精神导师。
这样的选择跟革命者牺牲小家成全大家的性质是类似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甚至在精神上更具超越性。
并且这种选择是身不由己的,真正的天才都不属于自己,他们只是属于哲学或者艺术的一种工具。
荣格说:艺术是一种天赋的动力,它抓住一个人,使他成为它的工具。
艺术家不是拥有自由意志、寻求实现个人目的的人,而是一个允许艺术通过自己实现艺术目的的人。
荣格又在《人格的发展》中说:那么到底是什么促使人们走自己的道路,并像走出迷雾一样超越众的无意识身份呢?不是需求,因为需求太多,而且最后都躲进了常规的避难所。
也不是道德抉择,因为十有八九我们也会同样地选择常规。
那么,是什么不可动摇地促成了这种与众不同呢?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使命感:它是一种非理性的因素,让人注定要摆脱普通大众和常规老路。
真正有人格的人无一例外具有使命感,并像信仰上帝一样对它深信不疑。
……有使命感最初的意思是受到某个声音的召唤。
旧约中那些先知们的公开誓词是关于这个的最典型范例。
……他已放弃了所有的道路,并将自己的法则放到比常规惯例还高的位置,因此将所有非但不能避免危险反而加速危险的东西都清扫干净了。
因为常规就其本身只是没有灵魂的一种机制,始终仅仅只能理解生活中的惯例。
有创造性的生活总是敢于超越常规惯例。
……内心的召唤一种更完整的生命,一个更宽阔、更广泛的意识的声音。
这就是为什么在神话里,英雄的诞生或象征性的重生都是在日出之时,因为人格的发展是自我意识增长的同义词。
我猜想卢梭将五个孩子送进育婴堂的时候,同样是听到了自己内心的某种召唤,就如同亚伯拉罕听到上帝的召唤而将独生子以撒献为燔祭一样。
在他们的生命里,有一种更高的法则,超越了俗世的价值标准。
逃避父亲的身份,有时候就是在逃避俗世的价值标准。
拒绝楚门的世界我不仅反对父母为孩子写成长日记,而且反对老师或班主任为学生写成长记录。
我认为都是在侵犯对方的隐私。
成长过程中的一切,本来就尚未定型,昨天说过的话做过的事可能今天就后悔了,只要是在成长中的人,没人会愿意将过去的每一个瞬间永远定格,变成白纸黑字有据可查的档案。
即使是成年人,也同样如此,功能朋友仅展示最近三天的朋友圈就是一个明证。
那些跟踪记录每日事件并且用此出书的班主任,在我看来就是不尊重学生的隐私。
文字记录跟视频监控是类似的性质,唯一的区别就是:视频监控的镜头是不带任何主观感情的,也是不加选择的;而文字记录带有记录者的主观感情,并且,因此而会有所选择。
我曾说过,我绝对不会出班主任方面的书。
而如果我是一个学生,我绝对不会进这种班主任的班。
就像前面提到的张丽钧文章中的那个女儿一样,整天活在母亲的视线之下,一言一行点点滴滴都被母亲记录在日记本中,这种被盯梢被监控的感觉实在不好受。
回到开头的问题:卢梭为什么要虚构一个爱弥儿?卢梭是做过家庭教师的,为什么他不跟踪记录学生的成长档案,坚持为他的学生写成长日记?以具体的案例来研究讨论儿童教育不是更有说服力吗?为什么要虚构一个爱弥儿?在卢梭的《忏悔录》中有一段话,应该是他第一次做家庭教师的工作经历和反思:我几乎已经充分具备了一个家庭教师所需的知识,而且深信自己完全合乎一个教师的标准。
在马布利先生家的一年时间里,我有充分的时间认识自己。
除了偶尔会急躁地发发脾气之外,我那温和的秉性还是很适合干这一行的。
只要事情发展顺利,只有我看到我的心血没有白费,我就会孜孜不倦地教下去,那时我简直就是天使。
一旦事情不顺心,我就变成了一个魔鬼。
当学生们不明白我讲什么的时候,我简直要发疯了;而当他们不听话的时候,我就恨不得杀了他们。
这种方法当然不会把他们教成有学问有道德的好学生。
我有两个学生,性情大不相同。
其中一个大概八九岁,名叫圣玛里,长得非常可爱,人也聪明活泼,但有些浮躁,而且淘气贪玩,不过他的调皮总是让人觉得好玩。
小的叫孔狄亚克。
长得傻里傻气的,人又非常懒散,而且还像驴一样倔强,什么也学不会。
可以想见,在这样的两个学生身上,我的一切努力都是白费。
如果我能多一点耐心和冷静,也许我还会取得一些成效。
可是,我既没有耐心,又不冷静,结果非但一点成绩没有,两个学生还越变越坏了。
我确实很勤勉,但是我要是在冷静一点就好了,特别是我的教学方法不够灵活。
我只知道用三种方法对付他们,但是这些非但是无益的,而且还对他们有害。
那就是:感化、说理和发脾气。
有一次,我劝圣玛里的时候,自己都被感动得热泪盈眶了。
我想感动他,就好像孩子的心灵能够真正被感动似的。
有的时候,我筋疲力尽地同他讲道理,好像他真能听懂我似的。
还有的时候,他也会利用一些十分巧妙的论据,居然会推理了,这让我不得不严肃地认识到,他是一个明理的孩子。
至于小孔狄亚克,更加让我感到棘手了。
他什么也不懂,问他什么也不知道,什么也不能打动他。
任何时候都是那么冥顽不化,他最大的乐趣就是把我气得火冒三丈。
这时候,仿佛他就是睿智的先生,我却变成了小孩子。
我承认自己所有的这些缺点,心里也很明白。
我仔细地研究了他们的性格,自以为非常了解他们,而且相信自己再也不会上他们的当了。
但是,要是不知道用什么办法来补救的话,看到缺点所在有什么用处呢?尽管我对这一切看得非常透彻,可我什么也阻止不了,也没做成什么事,而我所做的一切恰恰都是我不应该做的。
卢梭对两个调皮可爱的孩子的描绘十分生动有趣,对自己的气急败坏描绘得也是跃然纸上。
但我们会发现卢梭解剖的不是孩子,而是自己。
他调侃自己,真实地表现自己的失败,并不是居高临下地去观察儿童,研究儿童,改造儿童,显得可亲可爱。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有着真实具体的教学经历的卢梭,在他的教育论著《爱弥儿》里,并没有记录任何一个真实的学生的案例,他只是虚构了一个爱弥儿,陪着他慢慢长大,这究竟是为什么?我们来设想一下:我们跟踪记录学生的成长档案,如果我们只是暗中所做,学生并不知道,那算什么?那就是——楚门的世界。
活了半辈子,突然发现自己的父母、妻子、邻居和同事全是演员,从婴儿时期开始就被电视制作公司收养的楚门,被公司刻意培养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纪实性肥皂剧《楚门的世界》的主人公,每一秒钟都有上千部摄像机在对着他,每时每刻全世界都在注视着他,吃饭,睡觉,工作,甚至做爱,全都呈现在公众的视线之下。
楚门最终决定逃离的时候,导演克里斯托弗在天上巨大的控制室里对楚门说:外面的世界,跟我给你的世界一样的虚假。
但楚门仍旧毅然奔向远方的自由。
为什么?因为即使外面的世界同样虚假,至少楚门有自己选择的自由,不必继续活在全世界的监控之下。
活在别人的监控之下,是一种被偷窥的人生,这样的人生,自由缺席,尊严被盗,人格受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