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专题之表达技巧——抒情方式(优秀课件)答案

合集下载

经典课件,独创!!诗歌鉴赏之抒情方式

经典课件,独创!!诗歌鉴赏之抒情方式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②古 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 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答:这首诗写了“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 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 个画面均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 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 之景者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 凄凉之情。
注意区分借景抒情 与托物言志 孤 桐
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 托物言志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
注释:
1、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愠, 疾苦、怨愤。 2、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据 《孔子家语》记载:帝舜曾一面 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 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蝉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托物言志,用蝉来警戒自己,要 像蝉那样保持清高和廉洁,即使政 治环境恶劣,也永远不变初衷。
①高难饱——古人认为蝉栖高树,餐风饮露,所 以难以饱腹。 ②“徒劳”句——虽带恨声,但也徒然(没有人 同情)。 ③疏欲断——蝉通宵悲鸣,最后鸣声稀疏、无法 继续下去。 ④碧无情——碧树对蝉的悲鸣无动于衷。 ⑥“薄宦”句——薄宦:微薄的官职。梗:树枝。 泛:漂浮。喻行踪依然漂泊无定。 ⑥芜已平——杂草丛生,荒芜到快要平没了。 ⑦举家清——全家清苦。连上句意谓:多劳你的 鸣声使我警觉,使我全家也和你一样坚守操守, 过着清苦的生活。
问:这首诗歌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
答:以乐景写哀情。诗的前两句勾画了一幅 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唯有如 此美景,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景 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 情更加浓厚。

高考专题复习:诗歌鉴赏——抒情手法课件

高考专题复习:诗歌鉴赏——抒情手法课件
这里所说的借事抒情诗,就是指怀古诗。 借古抒怀:写古是为表达个人的际遇感情的。 借古伤今:写古是表达一种昔盛今衰的感慨的。 评价古事:客观对古事进行评价,不涉及今世
也不涉及自己。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歧王斋里平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四句诗,从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闻”歌,到落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 *(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 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5分)
【答案】这首诗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诗 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最后两句突出了作 者对美好事物的迷恋和向往。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抒情手法。 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 第三步:简析这种抒情手法在塑造 形象和表达情感中作用。
一、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不借助于任何 别的手段,直接地表白和倾吐自己的思想 感情,以感染读者,引起共鸣。
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 颜”,表现了诗人的傲气和不屈,其中当然 也显露着对权贵的鄙弃。
• 用典抒情:用典是指在文章中引用、截取前人 的语句或使用前人的事迹故事,借以表达某种特 定的含义。借古讽今是引用典故以方便于比况和 寓意。诗中有不便直述者,可借典故之暗示,婉 转道出作者的心声,
• 借古讽今是用典抒情的一种方式,借古讽今是 引用前人前事等来评论当前风气、时政等;用典 抒情则是着重自己的感受,引用前人的语句或事 迹来表现出来。
3、触景生情
是指诗人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引发了联 想,从而产生某种感情的抒情方式。与借的区 分在于,触往往是无意的,而借是有意的。

高考复习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抒情手法 PPT优秀课件

高考复习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抒情手法 PPT优秀课件
1.景 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情 景交融 2.物 托物言志 3.事 即事抒情
情景关系 • “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 “孤不自成,两景以情合,二者相互生发与渗 透,并从而达到融和无间的状态,于是美妙 的诗歌意境便产生了。
• 如何思考诗歌的情景关系?
• (1)抓景语(抓景物特点以及景物所组 成的画面)
(2)抓情语。 有的有明显的表达情感
的词语,例如“愁”、“恨”、“怨” 、“思归”一类的词语。如果没有标志 性的词语,就进行整体分析。


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 (3)注意景物特点或画面特点与作者 情感是否一致
• 景和情的关系一致:以乐景写乐情 • 以哀景写哀情(正衬)
•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 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 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
• 1.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 ?(6分) •
• 参考答案: • 步骤一: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写哀景抒哀 情。 • 步骤二:诗人春日眺望经水之滨,不见春草 ,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 秦国何等强盛,如今眼前一片荒凉,于是 “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 步骤三 :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
鉴赏诗歌 “情与景”关系的一般答题原则:
1、用恰当的术语明确诗歌 “情与景”的关 系即表现手法。【步骤一】 2、找出诗歌中描写的景物,描绘景物构成了 一幅怎样的画面。【步骤二】
3、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具体情感。 【步 骤三】
• 2011陕西高考题
• • • • •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1123(82)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抒情手法PPT课件

1123(82)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抒情手法PPT课件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请从“景”与“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这首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诗中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木, 有山有水,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 均有特色。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显出 了山中的凄清。 借此描写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2)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1)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内容比较复杂,加上概念界定标 准不统一,表述不一致,所以众说纷纭。希望 同学们不要纠结一些不很规范的答案,多多参 考高考真题及大考试题。我们在答题时可以统 一为借景抒情,或依据下面的分析从借景抒情、 触景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中选择组合运 用。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现在野草丛生的凄凉景 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触目惊心 的具体形象。 • 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并以此告诫当朝统治者。
课堂练习 1、《课时作业》P280:第1题第2问。 这首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通过“细雨”“夕阳”“寒 塘”“黄花”等景物,渲染了凄凉 的氛围,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写在最后
成功的基础在于好的学习习惯
The foundation of success lies in good habits
15
谢谢聆听
·学习就是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而努力去干, 是为一个目标去 战胜各种困难的过程,这个过程会充满压力、痛苦和挫折
Learning Is To Achieve A Certain Goal And Work Hard, Is A Process To Overcome Various Difficulties For A Goal

诗歌鉴赏·抒情方式全版.ppt

诗歌鉴赏·抒情方式全版.ppt
2、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 、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 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 乐、悲伤等感情。
最新.课件
14
3、借古讽今: (喻今、伤今) 借古人、古迹来抒发情感。
答题格式:采用了借古讽今的手法.借 古代的××事(人、古迹)来讽喻现实 的中的人(多指当权者)的××行 径。
•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 。
•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 说说诗歌是如何抒情的。
• 答: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诗人用宁可在枝头枯萎也
不愿意飘落风中的菊花寄托了自己宁死不屈,坚守民族
大义的高尚气节。
最新.课件
13
借托 景物 抒言 情志
区别
1、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 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 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 是某种物。
的特点,你认为怎样,说明理由。
最新.课件
2
直接抒情
判断直接抒情的方法—— 判断方法:诗人在其诗歌中比较直 观地袒露襟怀,不假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饰地抒发激 情,诗句中有直接表明情感的字、 词、句。
最新.课件
3
如:
杜甫 :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
独破受冻死亦足” ,直截了当地抒发了诗人甘
愿为天下贫寒知识分子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 情操。
最新.课件
15
例:
阅读下面的诗歌,说说它是如何抒发情感的。 台 城 (刘禹锡)
台城六代竟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前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参考答案:这首诗采用了借古讽今的手法。借六 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台城曾经的繁华奢靡
景象与现在的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的鲜明对比, 告诫当朝统治者要吸取六朝因纵情作乐、奢 靡浮华而亡国的历史教训,寄托了吊古伤今的

诗歌抒情方式赏析ppt课件

诗歌抒情方式赏析ppt课件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作者运用托物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言志的手法,借“原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上草”的顽强抗争,
尽情发出对自然规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律不可抗拒的感叹。
又送王孙去,凄凄满别情。
最新版整理ppt
17
例: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流莺
李商隐①
流莺漂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
1、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 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 2、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最新版整理ppt
30
参考答案:
1、“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 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的悲愁难 抑,黯淡神伤的情绪。
2、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 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 好时光。
答:_ 最新版整理ppt
12
解析:作者经镇江到江南一带去,一路行来, 当舟次北固山下的时候,潮平岸阔残夜归雁, 触发了作者心中的思乡之情,吟成了这一千古 名篇。“情”与“景”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
方面:情和景是什么,两者是否一致。
参考答案:第三联是说红日紧贴尚未褪尽的夜 色在江面升起,旧年还没过完,江面上已经春 意盎然。此联看似写景,实则以景衬情,昼夜 轮回、季节更替、时光流逝、游人未归的思乡
⑥故垒:指西塞山要塞。
诗人看似怀古,却另有其意。其弦外之音又是什么? 请作具体的分析。
答:
最新版整理ppt
23
这是一首“怀古”诗。前四句虚写晋将王浚伐吴,
截取攻破“千寻铁锁”这一历史画面。后四句抒怀,
是理解本诗的重点。“往事”不可泛指,实指东吴
和六朝破亡。“故垒”句的警世之意是针对时下虽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抒情手法ppt课件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抒情手法ppt课件
(三)乐景写哀情
11
练习
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
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感情基调
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参考答案:(1)“红叶青山”乍看不协调,是因为本
诗用了“以乐景写哀情”手法
(2)“红叶”“青山”看似色彩艳丽,但恰恰是对沉
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 深秋雨。
• 22.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4分)
• 【答案】①以情相问,以景作答。“深山”“夕 照”“秋雨”三个意象连用,委婉地表达出词人心中 的孤寂、惆怅之情。 ②化抽象为形象之景,增强了全诗的抒情效果。
18
• 上片首句即言自己的感受,其悲慨已见,“今古河 山无定据”,起句即言江山多更迭的兴亡之感。“画 角”以下便描绘塞外的战事频仍和荒凉萧索,用景语 写凄怀。
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 颜”,表现了诗人的傲气和不屈,其中当然 也流露着对权贵的蔑视。
4
登科后 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 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开头两句,说以往在生活上的困顿与思想上 的局促不安再不值得一提了,今朝金榜题名, 郁结的闷气一如风吹云散,心中有说不出的畅 快。三、四两句活灵活现地描绘出诗人神采飞 扬的得意之态,抒发他心花怒放的心情。

情景关系的一般术语有:
• 触景生情、以景结情、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以景衬情(乐
景衬乐情,哀景衬哀情,乐景衬哀情,
哀景衬乐情——内在关系)
17
• (2011浙江)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1-22题

蝶恋花•出塞
[清]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拒,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鉴赏诗歌抒情方式+课件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鉴赏诗歌抒情方式+课件
●【答案】
●①这两首词都运用典故,化用了前人的诗文名句。
●②《南乡子》“槛外长江空自流”以景结情,写出了长 江奔流不息,从来不因任何事而改变的特点,抒发了宇 宙永恒而人生短暂的惆怅之情。
●③ 《 桂 枝 香 · 金 陵 怀 古 》 “ 至 今 商 女 , 时 时 犹 唱 , 后 庭 遗曲”借古讽今,表达了作者对北宋王朝不能励精图治 的不满。
常见题型 (1)直接提问,即题干有明确要求。如: ①该诗主要是用什么方法来抒情的?请简要分析。 ②试分析某句(某联)的抒情方式(方法)。 2、提问变体: 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注意: 在古诗鉴赏中,命题者往往将“表达技巧、写作特色、写 作技法、艺术特色、表现手法、手法”等几种称谓综合使 用,实则大同小异。答题要看清楚,不要被迷惑。
●②以景结情:诗人以消失不见的船帆和“空自流” 的长江之景作结,孤寂凄冷的意境更加衬托出离愁 别绪的浓重。抒发了对友人离去的不舍和无奈。
南乡子·自古帝王州① 王安石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②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
浮。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 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
晋代衣冠成古丘③。
逼真传神,生动形 满面尘灰烟火色,
象,如临其境
两鬓苍苍十指黑
刻画人物,鲜明表 十年生死两茫茫, 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不思量,自难忘。
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抒情性。抒情是古代诗歌创作中
运用最广泛也是最重要的表达方式。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
一、直接抒情
也叫直抒胸臆,就是不需要任何“附着物”,以第一 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自己 的态度的抒情方式。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抒情方式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抒情方式
答题规范:诗歌采用××方式,诗中××句表达了 诗人××感情。
间接抒情
• 判断方法:作为一种委婉含蓄的抒情 手法,诗人往往借助多种手段委婉地 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般来说这 样的诗句中往往没有直接表明情感的 词、句。
借景抒情(作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
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 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 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就叫借景或借物抒 情。)
•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 或手法)。 •这首诗无一“情”字,却处处含 “情”,试分析本诗抒情的特色。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 效果? •请从情景角度鉴赏此诗。
端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这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请简要分析。
1. ①本诗全篇的抒情方式(手法)是以乐景 衬哀情。②前三句写景,极尽明丽欢愉,与 气象开阔之能事,全然无北国秋之萧瑟。末 一句两个“堪”字,即构成心绪的对比。他 乡虽美,但只堪图画,不能慰解思乡之苦, 作者乡思愈浓。③诗歌无一句明言思乡,但 曲致委婉之情,让全诗清新自然,境界全出。 2. ①颔联、颈联借景抒情,承“物候新”展开 描写,借写他乡春色,暗点怀乡之思。②尾联则 直抒胸臆,点明“归思”的主旨。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 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2)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 的感情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情景交融、寓情于景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托物言志(诗人借自然界中
如:
杜甫 :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
独破死亦足” ,直截了当地抒发了诗人甘愿为 天下贫寒知识分子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 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对

诗歌表达方式—抒情课件

诗歌表达方式—抒情课件
“B.悲“秋感”到呼做应梦,般增愉添无悦限”人分生析况不味当。,从全诗来看,诗人当时的心 态是淡定中透着无奈与伤感。
歙州卢中丞见惠名酝① 杜牧 谁怜贱子启穷途,太守封来酒一壶。攻破是非浑似梦,削平身世有如无。 醺醺若借嵇康②懒,兀兀③仍添宁武④愚。犹念悲秋更分赐,夹溪红蓼映风蒲。 【注】①卢中丞:字子强,歙州刺史。酝:指酒。②嵇康:嗜酒,工诗文,谓已 “性复疏懒”。③兀兀:昏沉貌。④宁武:春秋时期卫国大夫,谥号为“武”。 《论语·公冶长》:“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 不可及也。”
送杨山人归嵩阳高适不到嵩阳动①十年,旧时心事已 徒然。一二故人不复见,三十六峰犹眼前。夷门二月 柳条色,流莺数声泪沾臆。凿井耕田不我招,知君以此
忘帝力。②山人好去嵩阳路,惟余眷春长相忆。
【注释】①动:近。②传说尧时有老人击壤于道,歌曰“吾日出而作,日入 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老人所唱的歌,后人称《击 壤歌》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近十年未到嵩阳,人 事变迁老友难相见,诗人的心境也产生了很大变化B.五六两句点明了送别的时 节、地点,景象凄凉残败,使诗人不由得泪下沾衣。C.诗歌中说的“不我招”体
现B(出“诗景人象对凄杨凉山残人败自”在错超,然从的诗田歌园看隐,此居处生描活写的欣的羡是D初.本春诗春写景诗,并人无与“友凄人分凉别残时, 祝败友”人之前感路) 顺利,并深切地表达了别后相忆之情。
三山:地点,今福建泉州。 端仁:即陈岘[xiàn],字端仁,闽县人。 状元陈诚之之子,绍兴二十七年(1157 年)王十朋榜进士。曾先后任平江守、 两浙转运判官、福建市舶。淳熙九年 (1198年)在四川安抚使任上罢职回家。
给事:官名,陈端仁。 题意:在壬子年间,辛弃疾在三山被召, 给事陈端仁为他设宴饯行,辛弃疾在饯 行宴上所作之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判断直接抒情的方法—— 判断方法:诗人在其诗歌中比较直 观地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 情,诗句中有直接表明情感的字、 词、句。
如:
杜甫 :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
独破死亦足” ,直截了当地抒发了诗人甘愿为 天下贫寒知识分子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 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对
技巧类诗歌答题规范
• 【答题步骤】 • (1)明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 法。 • (2)释理由: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 是用了这种手法。 • (3)析作用:此手法有什么样的表 达效果或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诗歌鉴赏
表达技巧之抒情方式
抒情方式: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2、间接抒情 ①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② 托物言志 ③借古讽今(怀古伤今、借古抒怀、咏史抒怀 ④借典抒情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
考试常出现类型
表达方式(抒情方式) 表现手法(描写手法)
常见的修辞手法
结构技巧
记叙 议论
角度:上下、高低、俯仰、远近 描写 内容:所见、所闻、所感 表达方式 方法:正侧、虚实、动静、点面、 说明 白描、细节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抒情 用典抒情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 间接抒情: 交融、 触景生情) 咏史抒情 托物言志
四句借蝉声远传,不需要凭借某种外物自能声 名远播的特点,表达出作者高尚的品格和自信 的人生态度。
练习巩固:
• •
• •
• 绝句二首 杜甫 •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从抒情方式的角度,分析诗歌中的一、二两句的作用。 答:一二两句采用了借景抒情(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诗人借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反衬出全诗抒发了羁 旅异乡的感慨,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 • 画菊 郑思肖(宋末诗人) •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 。 •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说说诗歌是如何抒情的。 答: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诗人用宁可在枝头枯萎也 不愿意飘落风中的菊花寄托了自己宁死不屈,坚守民族 大义的高尚气节。
答题规范:诗歌采用××方式,诗中××句表达了 诗人××感情。
间接抒情
• 判断方法:作为一种委婉含蓄的抒情 手法,诗人往往借助多种手段委婉地 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般来说这 样的诗句中往往没有直接表明情感的 词、句。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 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比较两首词在抒情方式上的差异。 冯词主要是间接抒情,通过景物、人物动作 的描写含蓄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盼夫之情。 李词多直接抒情,“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却上心头”五句酣畅淋漓地抒写了自己对丈夫 的思念之苦和情爱之深。
间接抒情
• 1、借景抒情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请从抒情手法的角度分析诗中一二两句。 答:诗中一二两句使用的是借景抒情的手法。借 “朝雨”之景烘托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忧伤之情; 借“杨柳”增添了浓厚的离别、留恋之情。
2、托物言志
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 度和对人生的感悟。托物言志的“志”可 以指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
答题格式:采用了××手法,借物的××特 点,表现了诗人××的志向(追求)
例:
蝉 非是藉秋风。
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抒情特点。
答:这首诗主要使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诗中三
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以及美好祝愿 。
李清照:“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 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表达了相思之苦。
直接抒情
•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请简析这首诗的抒情特点。 答题规范:本诗歌采用的是直接抒情的方式, 诗中的“独怆然而涕下”直接表现了诗人想着 天地之浩大,人之渺小,而感时伤事的情怀。
这首词主要运用什么方法来抒发作者对江 南的追忆? 间接抒情,诗人白居易借助于“红胜火”的 “江花”和“绿如蓝”的“江水”表达出 对江南水乡的魂牵梦绕、久久不忘。
练习:
谒金门 冯延巳 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 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 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 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 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 眉头,却上心头。
提问方式
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 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 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提问变体
正确解答:这类提问,着重点是诗歌整体的艺术表
现特色,应该从诗歌的整体构思、诗歌整体的艺术技巧 方面来解答。
常见错误:对诗歌某个局部的修辞手法进行阐述,这
是不对的。但在阐述具体某句诗时,是可以谈及修辞手 法的运用的。
⑤借事抒情
(1)“借景抒情”与“触景 生情”的区别:
“借景抒情”是先有情,缘情 而选景,是有我之境,物皆著我 颜色。
“触景生情”是先见景,自然 景物的变化触发了作者的联想, 引起和触动了作者内在的思想感 情。
(2)“借景抒情”与“寓情于 景”的区别:
“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 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有“情” 也有“景”; “寓情于景”表达感情时比 较含蓄,明写景,暗含情,即 “一切景语皆情语”。
从军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简述结句与前三句写法的不同,有什么作用? 前三句借事抒情,通过叙写“琵琶换新声、旧 别情、听不尽”,表现了无法排遣的思乡愁绪 一波三折,最后一句写景,以“长城、秋月” 这壮阔而悲凉之景,寓情于景,表达了戍边将 士的浓浓思乡之情。
• “借景抒情”重点在情,景物 或意象是抒情的媒介; • “寓情于景”重点在景, “情”包含在景物或意象之 中。
常见提问方式: 1、说说下面的诗歌采用了哪种抒情手法? 2、从抒情手法的角度,分析下面的诗歌。 3、有人认为某诗在表达情感上体现了“曲折通幽” 的特点,你认为怎样,说明理由。
直接抒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