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质核杂岩与岩浆作用成因关系综述
变质核杂岩
两种观点:
1、岩浆作用是伸展作用的结果;
2、伸展构造是岩浆作用诱发形成的。
地球物理研究 高分辨的地球物理资料有助于研究岩体 与伸展构造的深部关系;
拆离断层变形机制的精细研究 运用岩石有限应变测量 等方法和手段,进行精细的定量化的构造变形机制分 析,确定拆离断层的变形过程,进而其与岩浆作用的 关系。
5、变质核杂岩与成矿作用
一、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的关系
1.矿源: 核部通常为太古宙结晶岩系(如小秦岭的太 华群的Au);幔源的基性岩墙或岩席(如中条山 的Cu,Au)
伸展构造--力学模式
大陆伸展构造发育的三 种模式(Lister ,1986) :纯剪切模式、简单剪 切模式、分层剪切或滑 动模式。
沉
第2章 水平伸展构
积 盆
造
地
3-变质核杂岩
构
造
分
析
1、基本理论
《 Cordilleran metamorphic core complexes》( Crittenden,1980)
3、我国的一些变质核杂岩
北京云蒙山、房山、内蒙亚干、呼和浩特、山西中 条山、湖南幕阜山、河北阜平、赞皇、辽宁医巫闾 山、江西武功山、四川扬子西缘江浪和丹巴等。
形成时代有:元古代,中生代,第三纪。
扬 子 克 拉 通 西 缘 变 质 核 杂 岩 带
云 蒙 山 变 质 核 杂 岩
4、岩浆作用与伸展作用的关系
形 成 过 程
2. Cordilleran变质核杂岩基本特征:
【精品】第七章 岩浆作用与变质作用
第七章岩浆作用与变质作用第一节岩浆作用与岩浆岩目的要求岩浆作用是地球内部物质运动变化的一种重要方式。
实质上,岩浆作用就是液态的岩浆与固态的岩石之间的矛盾发展过程.在一定的条件下,液态的岩浆转化为固态的岩石,这就是矛盾的暂时统一.我们之所以讨论岩浆作用,研究它的基本规律,目的是为了寻找和开发与岩浆作用有关的矿产资源和热力资源,并为进一步学习专门性理论奠定基础。
课时:2学时授课内容一、岩浆作用的概念二、喷出作用o(一)火山喷发现象与喷发类型o(二)火山喷出作用的产物三、侵入作用o(一)深成侵入体o(二)浅成侵入体四、岩浆岩o(一)岩浆岩的结构构造o(二)岩浆岩的矿物成分o(三)岩浆岩的颜色o(四)岩浆岩的分类和分类表的应用重点1.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讲授重点应放在岩浆作用的基本概念上,如什么是岩浆作用;岩浆的主要成分;岩浆在地下所处的环境和状态;岩浆为什么活动;它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会形成什么岩石。
2.人们如何着手对岩浆进行研究。
3.岩浆侵入作用和喷出作用的表现特征和产物.搬运作用的方式及不同营力搬运作用的特点是本节的重点。
难点本节课的难点在如何简要归述岩浆的演化和岩浆作用的时空规律。
教学方法本节课用多媒体以讲解为主,叙述为辅进行讲授.讲授重点内容提要•一、岩浆作用的概念•人们是如何着手对地下深处的岩浆作用进行研究的呢?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实地考察近代火山现象,研究历史资料。
•二是从已经形成的岩浆岩着手去查明岩浆作用的规律.o(一)岩浆的主要成分o根据现代火山喷溢而出的熔岩得知,硅酸盐是岩浆的主要成分。
其中SiO2的含量在80-30%之间;金属氧化物如Ai2O3、Fe2O3、FeO、MgO、CaO、Na2O等占20—60%。
其它如重金属、有色金属、稀有金属及放射性元素等,它们的总量不超过5%。
此外,岩浆中还含有一些挥发性组分,其中主要是H2O、CO2、H2S、F、Cl等。
o(二)岩浆(magma)o岩浆在地下的温度可能达1300℃左右,压力达数千个大气压.所以岩浆是一种处在高温高压下的,富含挥发组分而且成分复杂的硅酸盐熔融体。
变质核杂岩研究的新进展_颜丹平
第16卷 第3期1997年 9月地质科技情报Geolo gical Science and Techno logy Info rmatio nVol.16 No.3Sep. 1997变质核杂岩研究的新进展①颜丹平(中国地质大学地质矿产系,北京,100083)摘 要 从三个方面综述了变质核杂岩研究的新进展:①通过研究基底滑脱带与盖层脆性断层的产状变化,认为递进变形中基底滑脱带原始产状可能是水平的,而上盘盖层中脆性正断层的产状从高角度开始变化;②变质核杂岩的形成与热异常和岩浆活动及由此引起的伸展作用具有密切的成因关系;③变质核杂岩可以形成于不同的区域构造背景下。
关键词 变质核杂岩 伸展构造 剥离断层 新进展变质核杂岩(metam orphic core com eplex)是由Crittenden〔1〕在研究美国西部科迪勒拉伸展构造基础上提出的,主要指从破裂和伸展的上地壳岩石下被拉出来的、位于大规模缓倾的正断层之下的由中下地壳岩石组成的地质体〔2〕。
同构造侵入岩的同位素年龄表明,科迪勒拉变质核杂岩的成型时间为第三纪(55Ma~15Ma),晚于前陆褶皱冲断带的拉拉米期而早于盆岭区新生代的高角度正断层作用期,据此Lister t等〔2〕曾强调变质核杂岩的成型时间应为新生代第三纪。
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变质核杂岩被发现,人们已认识到变质核杂岩的形成时代可以是多样的。
如中条山变质核杂岩(1677Ma,γ2)〔3,4〕形成于元古代;根据同构造期岩浆活动的时代判断,我国北京房山、云蒙山和扬子地台西缘的变质核杂岩带以及亚干变质核杂岩等的年龄为(135~250)M a,为印支—燕山期所形成。
这类较老的变质核杂岩除在构造上与科迪勒拉变质核杂岩相似外,突出表现为伸展剥离时代老,形成后又经受了后期构造的叠加改造,使其构造面貌更为复杂。
相反,对扩张洋脊和海盆的伸展构造研究,直接观察到了一些新近形成或正在形成的变质核杂岩。
如所罗门海Woo dlark盆地扩张中心西端的D Entrecastea nx岛变质核杂岩,现今正在活动,其伸展始于晚新世,为渐新世碰撞事件之后体制转化所致〔5,6〕;现今正在扩张的洋脊被认为是具全球规模的伸展区域,为伸展动力学和变质核杂岩的成因提供了直接的证据,因而受到人们的重视,如Reykjanes海岭为冰岛热点附近缓慢扩张的洋壳,其核部是由火山岩为主组成的(正在形成的)岩浆杂岩〔7~10〕。
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者之间的关系
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者之间的关系【定义】岩浆岩:由地壳深处的岩浆侵入或喷出地表冷凝结晶形成的岩石。
沉积岩:在地壳表层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在水、大气、生物、生物化学以及重力作用下,主要有母岩风化产物,同时也有火山物质、生物及宇宙物质,大都经过搬运作用,沉积作用以及沉积后的成岩作用所形成的岩石。
变质岩:是地壳中早先形成的岩浆岩、沉积岩及早先形成的变质岩在岩浆活动、构造活动等一系列内力地质作用的影响下,经较高温度和压力变质而形成的新的岩石。
【三者关系】出露于地表的岩浆岩、变质岩及沉积岩在水、冰、大气等各种地表营力的作用下,经表层地质作用(风化、剥蚀、搬运、沉积及成岩作用)可以重新形成沉积岩。
地壳表层形成的沉积岩经构造运动的作用可卷入或埋藏到地下深处,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当受到高温作用以至熔融时,可转变为岩浆岩。
地壳深处的变质岩及岩浆岩,经构造运动的抬升与表层地质作用的风化与剥蚀,又可上升并出露于地表,进入形成沉积岩的阶段。
【三者区别】1.在地壳中分布:沉积岩在地壳中分布具有分布甚广,体积甚少、矿产甚多的特点。
在地球表面积中,沉积岩占陆地面积3/4,占海洋面积的100%,沉积岩分布面积占地球表面积的92.7%;按地壳体积而言,沉积岩只占岩石圈体积的5%,而岩浆岩变质岩却占95%。
2.矿物成分:沉积岩中除了和岩浆岩、变质岩都有的且含量较多的矿物,如石英、云母、绿泥石、长石及铁的氧化物外;沉积岩还有自己特有,而在岩浆岩变质岩中没有的矿物,如盐类矿物(石膏、石盐等)玉髓、高岭石及其它粘土矿物及炭质等,这些都是富氧、富、富H2O 的条件下形成的矿物;另外沉积岩中缺乏岩浆岩、变质岩那样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形成的矿物,如橄榄石、辉石、角闪石等铁镁的硅酸盐矿物。
3.化学成分:尽管沉积岩与岩浆岩比较在O、Si、Al、Fe等元素及SiO2、Al2O3、Fe2O3、FeO等氧化物的百分含量十分接近,但是在沉积岩中Fe2O3含量>FeO,而岩浆岩反之;在沉积岩中K2O含量>Na2O,在岩浆岩中反之;在挥发组分上,沉积岩富含H2O、CO2、O2,而岩浆岩中则几乎没有。
《基础地质学PPT》14 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
1 岩浆作用
16
★ 火山作用 ☆ 爆炸性喷发
当上升的富硅、富含溶解气 体的岩浆到达地表,迅速减 压引起溶解气体强烈膨胀, 产生强烈上冲的稠密的炽热 气体和火山碎屑混合物,在 喷出口上方冷空气中快速上 升形成喷发柱;在喷发柱物 质与周围大气圈密度相等的 高度,喷发柱开始横向伸展, 形成蘑菇状喷发云
1 岩浆作用
1 岩浆作用 ★ 火山作用
26
1 岩浆作用 ★ 火山作用
27
1 岩运 移,侵入周围岩石中, 当岩浆上升驱动力与 负荷压力相等时岩浆 停止上升,而未冲破 地表的岩浆活动
侵入作用形成岩石 称侵入岩
1 岩浆作用
29
★ 侵入作用
岩浆侵入围岩过程中伴生的作用有: (1)同化作用与混染作用 ☆ 岩浆熔融围岩将围岩改变成岩浆的一部分,称同 化作用 ☆ 岩浆总是沿破碎带向上运移,在同化过程中, 残 留在同化体中未被同化的围岩,称捕虏体 ☆ 岩浆因同化围岩而改变了自已原有成分的作用, 称混染作用 ☆ 同化作用与混染作用互相伴生
1 岩浆作用
30
★ 侵入作用
岩浆侵入围岩过程中伴生的作用有: (2)结晶分异作用
在岩浆冷凝过程中,按矿物熔点的高低依次结晶 出不同成分的矿物,并形成不同种类的岩石的作用
美国岩石学家鲍温将富含橄榄石的玄武岩重熔后,再让其缓慢 冷凝,证明了结晶分异过程
连续反应系列: 部分先结晶的矿物同剩余岩
浆发生作用,形成化学成分上 连续变化,内部结构无根本变 化的一系列相似矿物
温度升高还会导致部分熔融而发生混合岩化
2 变质作用
38
★ 基本概念 ☆ 变质作用因素
(2)压力
负荷压力: 上覆岩柱
定向压力: 构造运动
2 变质作用
探讨变质核杂岩与成矿作用的关系
探讨变质核杂岩与成矿作用的关系作者:左青龙校轶陈航来源:《西部资源》2016年第04期摘要:变质核杂岩发育结构主要有双层、三层两大类。
双层结构的特征主要是由拆离断层分开的下盘变质核与上盘脆性域构成。
而三层结构特征主要是由变质核杂岩体、中间韧性流变层以及盖层与山前半地堑沉积盆地等上部脆性变形层构成。
通过对上述两种特征进行的分析与总结,可以对其标志进行判别,且根据中国变质核杂岩出露的大地构造位置,可以将其划分成两大类:板内变质核杂岩与板缘变质核杂岩。
无论是哪类都和岩浆活动以及热异常联系紧密。
通常变质核杂岩核部均会出现多期次岩体侵入,这是探矿、寻矿的最佳构造区。
关键词:变质核杂岩;拆离断层;糜棱岩;成矿作用最初是由Coney与Davis提出变质核杂岩这一概念,其将变质核杂岩定义为在北美西部科迪勒拉造山带中一类具有特殊伸展构造与岩石的组合。
Lister等提出可将科迪勒拉变质核杂岩视为在大规模缓倾角断层之下的、在伸展与破裂的上地壳岩石下被拉出来、中地壳或下地壳岩石组成的地质体。
而Crittenden亦在对于北美西部科迪勒拉造山带中的伸展构造研究时采用了变质核杂岩一词。
直至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对变质核杂岩的研究才得到了快速的进步,并不断深化了对变质核杂岩的认识,且对变质核杂岩的成因有了新的见解。
但是,因为变质核杂岩形成所处地质情况、形成时间、构造特点都各不相同,因此,对于变质核杂岩的定义、特征在众多学者间也出现了诸多版本。
1. 变质核杂岩的基本特征就现阶段而言,众多学者对于变质核杂岩的特征与构造持有不同观点,在学术界上并未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来定论变质核杂岩的特征与定义。
这里笔者对我国部分区域变质核杂岩的特征进行了总结,具体如下:①呈现出椭圆状、长垣状、穹状孤立隆起的空间形态,常常形成区域内的最高山。
通常情况下,耽搁变质核杂岩表现为非线性的育状地貌,而部分变质核杂岩则呈现出珠状、带状定向展布。
②变质核杂岩发育结构主要有双层、三层两大类。
庐山变质核杂岩成因的新认识
庐山变质核杂岩成因的新认识
庐山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其地质背景与山势之陡峭陡直密不可分。
而庐山地质背景也相当复杂,主要由变质岩组成,其中岩浆活动使得这一区域存在着折返式的异质结构。
庐山地区变质岩为主要岩石类型,其中夹杂着一些核杂岩体,其成因一度备受争议。
以往的认识认为,庐山核杂岩体是由岩浆捕虏、不同地质构造碰撞、区域性混合等作用形成的。
而南昌-茅坪断裂作为一条
明显的构造线,认为核杂岩体沿着该断裂发生了聚集作用,形成了多个裂隙中的岩石片状体。
这样的认识被誉为庐山核杂岩体的“断裂基础模型”,近些年也相当得到地质学者们的认可。
然而,最近几年考古学家们提出了新的批判性问题:为什么庐山山脊上有如此之多的断层,但是其两侧的地层却完整无缺?这种现象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
研究者最终做了新的实验,得出了新的认识成果:庐山核杂岩体是由地幔热柱升华(即地球内部热量的上升)和另一个与之无关的岩石体聚合,而非地球表面的地质构造所导致的。
这种结论意味着庐山核杂岩不是在地壳移动期间,而是在远古时代就形成了。
研究者们还研究了不同年龄区域的岩石,通过测量其地球年龄,发现岩石的地球年龄都有一定的关系,互相之间还存在交错联系。
这表明岩石形成的时间是同步进行的,而不是在不同的构造作用期间形成。
同时,这些研究结果也与现有的庐山岩石分
类相匹配。
综上所述,庐山核杂岩体的形成与构造运动无关,而是由于地幔热柱的上升和岩石体的聚合。
这一新的认识为进一步研究庐山地区的地质背景、构造和岩石分类等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探究庐山核杂岩体的形态、成因和演化历史。
岩石学中的变质作用与岩浆作用研究
岩石学中的变质作用与岩浆作用研究岩石学是研究地球上的岩石形成、演变和分布规律的学科。
在岩石学中,变质作用和岩浆作用是两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本文将探讨这两个作用的定义、发生机制以及它们在地球科学中的意义。
一、变质作用1.定义和特征变质作用是指岩石在高温、高压以及化学条件下发生的物理和化学变化过程。
在这一作用下,岩石中的矿物质成分和结构都发生了变化,使岩石的性质和组成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2.发生机制变质作用的发生是由于岩石受到了地壳深部的高温和高压的影响,同时还受到了地热和地应力等因素的作用。
在这些条件下,岩石中的矿物质晶体重新排列和形成,孔隙变小或消失,使岩石的密度增大,硬度提高。
3.分类及地质意义变质作用可以分为接触变质、区域变质和动力变质三种类型。
接触变质是指岩浆体进入到围岩中时对围岩所产生的热、热液、矿物改造和破坏作用。
区域变质发生在大范围区域内,常由造山带的挤压作用和热液的侵入引起。
动力变质是由于地壳的断裂运动和变形而形成,常发生在断层带。
变质作用对岩石的矿物质组成和结构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于地壳演化和矿产资源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地质意义。
二、岩浆作用1.定义和特征岩浆作用是指地球内部的岩石熔融,并向地表或地壳内部输送和堆积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岩浆形成和演化,最终形成岩浆岩。
2.发生机制岩浆的形成是由于地球内部的高温和高压条件导致岩石的熔融。
这些熔融岩浆通过断裂和裂隙从地幔上涌升至地壳,并在地壳的不同深度形成不同类型的岩浆岩。
3.分类及地质意义岩浆可以分为火山岩浆和深源岩浆两种类型。
火山岩浆是指岩浆从火山口或裂隙喷出并在地表凝固形成的岩石。
火山喷发所释放的能量和物质是最直接的威胁和影响人类和环境的因素之一。
深源岩浆是指在地壳内部冷却凝固的岩浆,形成了一系列的岩浆岩。
这一过程对于岩石圈的构造演化、构造带的形成和岩石圈内的矿产资源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岩浆作用是地球内部高温高压条件下的产物,其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和演化,并为资源勘探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第十三章岩浆作用与变质作用介绍
成的岩浆岩体,由于形成时的温度和压力 均较高,因而岩浆冷凝缓慢,岩石多为全 晶质中粗粒结构。岩体规模较大, 围岩受岩浆高温影响,变质现象较强,范 围较广
常见的有
岩基、岩株两种
13
岩基是侵入体中规模最大的一类,面积大于
1O0km2,最大可达数万平方公里。平面上一 般呈长圆形,长数十公里,甚至几千公里,宽可 达1OOkm以上。岩基一般为中酸性岩浆冷凝 而成,多由粒度较粗而成分稳定的花岗岩或花岗 闪长岩等组成
32
二、变质作用的方式
重结晶作用岩石在固态下,同种矿物经过有限的
颗粒溶解、组分迁移,然后又重新结晶成粗大颗粒 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并未形成新矿物
重组合作用在变质作用的温度、压力范围内,在
原岩总体化学成分基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挥发分 除外),原有矿物或矿物组合转变为新的矿物或矿 物组合的作用。重组合作用的主要特点是除水和二 氧化碳参与外,一般无物质的带入带出,有新矿物 的形成和原矿物的消失
41
低压区域变质作用 深度较浅,一般小于15km;压力
15
岩床又称岩席,是厚度较小而面积较大的层
状侵入体,与其顶、底板围岩平行,接触面 平坦,中部稍厚,向边部逐渐变薄以至尖灭
岩盆中央部分厚度大,边缘厚度小,中间微
向下凹的盆状侵入体。岩盆是岩浆侵入到岩 层之间,其底部因受岩浆的重力而下沉,故 中央凹陷;或岩浆侵入到构造盆地中形成的
16
岩盖(岩盘),是上凸下平的穹窿状侵入体。
它可以提供变质作用所需要的能量,使岩石中矿物 的原子、离子或分子具有较强的活动性,促使一系 列的化学反应和结晶作用得以进行 温度增高还可使矿物的溶解度加大,使更多的矿物 成分进入岩石空隙中的流体内,增强了流体的渗透 性、扩散性及化学活动性,促进了变质作用的过程 变质作用的温度范围可由150~200oC直到70O~ 9OO℃
岩浆作用与变质作用
岩浆作用与岩浆岩
岩浆形成后,沿着构造软弱带上升到地壳 上部或喷溢出地表,在上升、运移过程中,由 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岩浆的成分又不断发 生变化,最后冷凝成为岩石,这一复杂过程称 为岩浆作用。 经过岩浆作用形成的岩石,都叫做岩浆岩 (也称火成岩)。 根据岩浆是否侵入地壳之中或是喷出地表 ,岩浆作用可分为侵入作用和喷出作用;相应 地,所形成的岩石分别称为侵入岩和喷出岩( 或火山岩)。
图7-1 美国 西部圣海伦斯 火山1980年的 猛烈式喷发
火山喷出物:
气态喷出物:以水蒸气为 主,含量达70%以上,此外, 有CO2、SO2、N2、H2S以及少量的 CO、H2、HCl、NH3、NH4Cl、HF 等。
火山喷出物:
液态喷出物:火山喷初的液态物质 称为熔浆,熔浆与岩浆的区别在于 前者挥发分较少。 熔浆冷凝后形成的岩石称为熔 岩。按SiO2的含量主要分为酸性、 中性和基性三类,而超基性熔浆为 数不多。
岩基 是侵入体中规模最大的一类, 面积大于100km2,最大可达数万平方公里 。平面上一般呈长圆形,长数十公里,甚 至几千公里,宽可达100km以上。岩基一般 为中酸性岩浆冷凝而成,多由粒度较粗而 成分稳定的花岗岩或花岗闪长岩等组成。 岩株 平面上近圆形或不规则状, 接触面较陡,规模较大,出露面积小于 100km2。有的岩株独立产出;有的向下与 岩基相连,为岩基的顶部突起部分。
岩浆的粘度、温度、流速:
随着SiO2含量减少,岩浆中MgO、FeO含量增多 ,岩浆的颜色加深,相对密度增大,粘度变小,温 度增加。
基性熔浆SiO2含量低,挥发组分较 少,温度高,冷却慢,粘性小,流动快。
一、喷出作用
喷出作用又称为火山作用 (volcanism)。火山喷发过程极为复 杂,在不同地区以及不同的岩浆作用 阶段,所喷出的物质和喷发类型各不 相同。
变质核杂岩研究综述
( 包括可能出露 更深层次的非糜棱化结晶岩 ) 。拆离断层具有特征 的构造岩 系,即糜棱岩化岩石、绿泥石化角砾 岩、微角砾岩 ( 含假 熔岩) 、断层角砾和断层泥。它们 自下而上顺序产 出,向上 变新且 发生后者对前者的叠加。上盘上地壳基底岩和表壳岩层 。关键 的 点是 ,所有变质核杂岩是沿地壳深部 ( 大于 1~ 5 m ) 0 1k 大型拆 离断层大规模地壳伸展和地壳切除 ( 缺失 )的产物。
展和 目前仍 旧存 在的问题 几个方面进行 了总结研究。 关键词:变质核 杂岩 ;研 究进展 ;存在 问题 D vs ai GH和 C ny J 17 o eP 于 9 9年首次将广泛分布于北美西部 因变质核杂岩的上拱而弯成 弓形或穹状 ,从而使倾斜和运动指向 科迪勒拉造山带中一套独特 的伸展构造和岩石组合命名和定义 为 致的线理改变成倾斜 不同但运动指 向仍保持一致 。两类变质核 变质核杂岩  ̄1 9 0年 ,由 C edn i ̄18 - 2 i f n eMD,C ny J G a i 杂岩几何学上 的差异反映了其变形机制和形成过程是不同的。 o eP 和 HD vs 出版 的 { odl aMe m rh C r o p xs C r lr ie n t o i oe m l e}对科迪勒拉变 a pc C e 3 生 成 的 主 导 机 制 . 质核 杂岩 作 了比较 系统 地 总结 。 变质核 杂岩形成过程 中岩浆作用 与伸展作用 的主从关 系问 1 变质核杂岩 的结构 和构 造 . 题 。这一 问题的实质就是变质核 杂岩形成机制中岩浆作用与伸展 A 伸展变质核杂岩的特征 . 作 用谁 占主导地位的问题。是垂向的岩浆活动诱发 了侧 向的地壳 2 0 , vs A和郑亚东,对变质核杂岩系统地给出了定 伸展?还是侧向构造伸展引发了深部岩浆的垂向上涌?伸展作 用 0 2年 Da i G 义 ,并进行 了分类和构造背景的研究。他们指 出伸展 变质核杂岩 主导论者认为 ,由于水平方 向的强烈伸展一拆离 ,引起 了大尺度 ( C )的基 本 特征 包 括 : MC 的地壳减薄 ,均衡作用使上地幔岩浆上隆 ,并使拆离断层下盘上 缓倾至中等倾角的具有大规模位移 的 ( 几十千米 )区域至准 拱 ,从而形成变质核杂岩。岩浆作用主导论者则强调热隆作用的 区域 性延伸 的主拆离断层;与断层相 关的糜棱 片岩和 片麻岩下盘 重要性 ,认为是与变质核杂岩紧密相伴的同构造 中、酸性岩浆岩
变质核杂岩特征及小秦岭地区变质杂岩成因讨论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10月,第36卷第5期,O ct.,2006,V o.l36,N o.5Journal o fN o rt hwest U niversity(N atural Science Ed iti on)收稿日期:2004-08-30作者简介:李乃志(1980)),男,山东烟台人,西北大学硕士生,从事构造地质学研究。
变质核杂岩特征及小秦岭地区变质杂岩成因讨论李乃志1,于在平1,崔海峰2,冯士信1(1.西北大学地质学系,陕西西安710069;2.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甘肃兰州730020)摘要:目的为确定小秦岭地区发育的变质杂岩体是否属于变质核杂岩。
方法总结前人归纳的变质核杂岩特征,与小秦岭地区发育的太华杂岩特征进行对比,再通过对小秦岭地区燕山期后褶皱、南北两侧发育的断裂进行分析和构造演化史研究。
结果小秦岭地区的构造特征与变质核杂岩特征不符。
结论小秦岭地区的太华杂岩解释为经历了从南向北的铲状逆冲推覆和后期抬升块断剥露的变质杂岩更为合理。
关键词:变质核杂岩;构造;小秦岭中图分类号:P58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74Ⅹ(2006)05-0793-061研究历史及进展变质核杂岩(m eta m orphic core co m p lex,简称M CC)的概念是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地质学家P.J.Coney等在研究科迪勒拉造山带南段时提出的[1]。
1980年,M.D.Corittenden等编著了Cor d ille-ran M eta m orph ic Core C o mp lex:Geolog ical Society ofAm erica M e m oir一书,对变质核杂岩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和论述。
D av is提出的剪切带模式成为变质核杂岩研究的里程碑[2]。
法国地质学家根据法国中央地块的研究,认为变质核杂岩是造山期后的一种普遍现象[3]。
济阳坳陷的构造运动特征
济阳坳陷的构造运动特征陈玉灵【摘要】初步探讨了中、新生代期间的印支、燕山、济阳、东营四次构造运动的特征及其控制因素,认为济阳坳陷的构造演化是区域性伸展作用、大量变质核杂岩的形成、华北板块与华南板块的碰撞挤压以及太平洋板块的俯冲等共同作用。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of Indosinian,Yanshan,Jiyang and Dongying tectonic movement and suggests that 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Jiyang depression should be controlled by regional extension setting,metormorphic core complex developing,compression between north China plate and south China plate,and Pacific plate subduction.【期刊名称】《山西建筑》【年(卷),期】2011(037)032【总页数】2页(P72-73)【关键词】济阳坳陷;中—新生代;构造运动【作者】陈玉灵【作者单位】山西省煤炭地质物探测绘院,山西晋中0306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0 引言济阳坳陷位于渤海湾盆地东南部,是渤海湾含油气盆地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
该坳陷东以郯庐断裂与鲁东隆起相隔,西、北以埕宁隆起、渤南凸起与黄骅坳陷、渤中坳陷相邻,南以齐广断裂与鲁西隆起分界,西南与临清坳陷相连。
坳陷东部处于渤海海域,陆上部分面积约2.65×104km2,是胜利油田的主要勘探区域。
济阳坳陷自1961年华8井在东营组获得工业油流以来的半个多世纪期间,以下第三系河湖相地层为主体的油气勘探业已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并已成为我国第二大油气产区。
第七章 岩浆作用与变质作用(二)
魏 刚 锋
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国土资源学院
本次课堂内容
变质作用的概念 变质作用的因素和方式
变质作用的基本类型
沉积岩、岩浆岩与变质岩
岩石的演变
变质作用
——地下特定的地质环境中,由于物理、化学条件 的改变,使原有岩石基本上在固体状态下发生物质 成分与结构、构造变化而形成新岩石的地质作用。
变质作用的基本类型为接触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 区域变质作用和混合岩化作用。 混合岩一般包括基体与脉体两部分:基体是变质岩; 脉体是热液通过充填或交代的产物。
思 考 题
(一)基本概念
变质作用 变质岩 区域变质岩 动力变质岩 接触变质岩
(二)区分以下每两个概念的主要区别
变质作用与岩浆作用;
重结晶作用、变质结晶作用与交代作用; 接触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与动力变质作用。
3 交代作用: ——在变质作用过程中,由于外来流体(热气、 热液)的加入,与岩石中的某种组分起化学反应, 发生置换,使岩石中出现新矿物。 如含Na+的流体与钾长石反应置换出K+,而形成新 矿物钠长石。
变质作用的方式
交代作用的特点是:
①在固态下进行;
②交代前后岩石总体积不变;
③原矿物的成分被置换与新矿物的形成同时。
变质作用的基本类型
1 接触变质作用: 接触变质作用发生在岩浆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带 上,是岩浆散发的热量和流体引起的变质作用。是 一种低压高温的变质作用。
接触变质晕示意图
变质作用的基本类型
2 动力变质作用: 是在定向压力作用下发生变质的一种作用。 这种变质由于动力作用的时间短暂,又可能多次 叠加,结果使岩石发生破碎。其变质程度由岩石的 破裂程度表现出来,这种岩石称为碎裂岩。如果由 大小不等的岩块嵌在一起时,叫断层角砾岩。在韧 性条件下形成的动力变质岩叫糜棱岩。 这种作用常出现在断层带上,多伴有重晶作用和 变晶作用(如出现绿泥石、绿帘石、兰晶石等), 有时出现构造透镜体。
变质核杂岩的定义、基本特征概述
岩浆核杂岩和变质核杂岩特征对比及控矿实例
变质核杂岩
主要分布于地壳较深部位的变质带,常与大 型侵入体或褶皱构造相伴。
04 控矿实例分析
岩浆核杂岩控矿实例
铜矿床
岩浆核杂岩中的铜矿床通常与火成侵入岩有 关,例如在安第斯山脉的某些地区,与花岗 闪长岩有关的铜矿床分布广泛。这些矿床的 形成通常与岩浆活动、断裂和火山喷发有关 。
金矿床
金矿床通常与侵入性火山岩有关,尤其是在 中生代和新生代时期,侵入性火山岩形成了 大量的金矿床。这些矿床通常位于板块边界
感谢您的观看
岩浆核杂岩和变质核杂岩特征对比 及控矿实例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岩浆核杂岩特征 • 变质核杂岩特征 • 岩浆核杂岩与变质核杂岩对比 • 控矿实例分析
01 岩浆核杂岩特征
岩浆核杂岩定义与分类
定义
岩浆核杂岩是指主要由中酸性火山岩、侵入岩等组成的复杂岩体,具有明显的 层状或似层状构造,是板块碰撞或火山活动等地质作用的产物。
矿物学对比
岩浆核杂岩
主要含有中性或中酸性火成岩矿物,如 角闪石、黑云母、辉石等,同时可含有 石英、长石等硅酸盐矿物。
VS
变质核杂岩
主要由粘土矿物、绢云母、绿泥石、滑石 等组成,变质作用过程中可能形成石榴子 石、透辉石、硅线石等变质矿物。
地质学对比
岩浆核杂岩
常分布于地壳较浅部位的火成岩侵入体或喷 发堆积区,与地壳活动带有关。
地壳演化
是地壳演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 反映地壳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成矿作用
岩浆核杂岩的形成与成矿作用密 切相关,常可形成多种矿产资源
,如铜、铁、金等。
02 变质核杂岩特征
变质核杂岩定义与分类
变质核杂岩定义
变质核杂岩是一种由变质作用形成的火成岩石,通常由花岗岩、片麻岩、麻粒岩 等岩石变质而成。
12变质核杂岩研究进展
2005年3月,第11卷第1期67-76页高 校 地 质 学 报March 2005,Vol.11,No.1,p67-76Geological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ies变质核杂岩研究进展楼法生,舒良树,王德滋(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南京210093)摘要:变质核杂岩是大陆流变伸展的重要表现形式。
在近20年的国际大陆动力学研究中,变质核杂岩与伸展构造是一个方兴未艾的热点课题。
在大量文献资料调研和作者科研实践的基础上,对变质核杂岩与伸展构造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分析了变质核杂岩的几何学、运动学、年代学特征、拆离断层特征、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与成矿关系等,对变质核杂岩基本特征及判别标志进行了归纳总结。
同时,对变质核杂岩的热点争论问题,如变质核杂岩是否一定存在巨厚地壳柱被切失的问题、变质核杂岩形成过程中岩浆作用与伸展作用的主从关系问题、低角度拆离断层的成因等进行了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认识。
关键词:变质核杂岩;伸展构造;存在的问题;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P58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93(2005)01-0067-10收搞日期:2004-03-15;改回日期:2004-11-2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40132010;No.40272036;No.40172067)资助作者简介:楼法生,1965年生,高级工程师,南京大学岩石学专业在读博士生。
通讯地址:江西省南昌县向塘镇江西省地质调查院,邮编:330201;E -mail:loufas@1 前言变质核杂岩概念最早是由Davis 和Coney 在1979年提出的。
他们将广泛分布于北美西部科迪勒拉造山带中一套独特的伸展构造和岩石组合命名和定义为变质核杂岩。
Crittenden(1980)在研究该区伸展构造时也用了变质核杂岩一词。
Coney (1980,1984)提出:科迪勒拉变质核杂岩是一群由异常变形的变质岩和侵入岩组成的窄形或拱形的孤立的隆起,其上为构造滑脱和扩张的不变质盖层。
麻山杂岩的变质-混合岩化作用和花岗质岩浆活动
麻山杂岩的变质-混合岩化作用和花岗质岩浆活动任留东;王彦斌;杨崇辉;韩娟;颉颃强;李林山【期刊名称】《岩石学报》【年(卷),期】2010(026)007【摘要】在黑龙江佳木斯地块麻山杂岩中可分别有高级和中级变质作用部分,两处均可见混合岩化作用.通过混合岩浅色脉体或花岗质脉体中的长石自形晶、斜长石周围的钠长石净边、黑云母向角闪石的转化等现象表明混合岩化作用主要表现为深部岩浆的注入,而不仅是高级变质之后的近原地深熔作用所致,高级变质与相关的深熔作用所致混合岩化在区域上的分布是有限的,集中于西麻山的高级区;而注入式混合岩化是普遍的,其产出可遍布所有麻山杂岩的出露区,在麻粒岩相和角闪岩相部位均可出现.早期麻粒岩相变质与后期混合岩化作用应是相互独立的构造或热事件;注入式混合岩化引起了中级变质作用和高级区的退变质作用,注入混合岩化作用的时代约为500Ma;中级变质作用是注入混合岩化的结果,而不是混合岩化的原因.与注入混合岩相关的花岗岩虽然表现出一些S型花岗岩的特征,但根据矿物组合、地化性质的综合分析,更可能是富钾及钾长石斑晶的钙碱性花岗岩类,属于Ⅰ型花岗岩,形成于挤压向引张转化的过程中.麻山杂岩的变质与混合岩化特征表明,以西伯利亚古陆为中心的南部边缘发生了与冈瓦纳陆块内泛非事件类似的构造活动,只不过这里的规模略小,在变质之后迅速发生了构造体系的转换,而形成大量花岗质岩浆活动.【总页数】10页(P2005-2014)【作者】任留东;王彦斌;杨崇辉;韩娟;颉颃强;李林山【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中国地质科学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中国地质科学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中国地质科学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中国地质科学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黑龙江省第六地质勘察院,佳木斯,154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97.3;P588.3【相关文献】1.点苍山-哀牢山变质杂岩带中、北段多期花岗质岩浆事件及其构造意义 [J], 冀磊;刘福来;王舫2.麻山杂岩的两种变质作用及其与花岗岩的关系 [J], 任留东;王彦斌;杨崇辉;赵子然;郭进京;高洪林3.中蒙边界亚干变质核杂岩糜棱状钾质花岗岩——早中生代收缩与伸展构造体制的转换标志 [J], 王涛;郑亚东;刘树文;李天斌;马铭波4.大别山碧溪岭深色榴辉岩和片麻状花岗质岩石SHRIMP分析--晋宁期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的同位素年代学依据 [J], 程裕淇;刘敦一;I. S. Williams;简平;庄育勋;高天山5.南大别山超高压岩区变质作用的P-T-t研究-兼论花岗片麻岩与超高压变质岩的关系 [J], 薛怀民;董树文;刘晓春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7卷 第1期1998年 3月地质科技情报Geolog 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 y Information Vol.17 No.1M ar. 1998变质核杂岩与岩浆作用成因关系综述¹张进江 郑亚东(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北京,100871)摘 要 对岩浆与伸展作用的关系、伸展作用中岩浆的成因和需加强的工作进行了讨论,并重点论述了变质核杂岩形成机制与侵入作用的关系。
在造山带重力势能差和深部作用等各种因素导致的拉伸应力场作用下,岩石圈地幔和地壳通过减压或深部热活动发生部分熔融而形成岩浆,岩浆的上涌强化了地壳伸展,对地壳的弱化作用触发伸展构造的发生。
岩浆作用是变质核杂岩形成的主导因素之一,其主要包括对地壳的加热、弱化导致拆离断层的形成及由其浮力和密度产生不均一隆升而形成穹隆。
关键词 伸展作用 岩浆作用 变质核杂岩 成因机制分类号 P588.3自70年代后期以来,大陆岩石圈特别是造山带伸展构造形成了一个研究热点。
岩浆作用和伸展构造的关系一直为众多地质学家所关注,对其中两者何为主动因素以及伸展作用过程中岩浆的生成模式尚存在较大争议,特别是作为伸展构造的特征产物,变质核杂岩一般都与大型岩浆侵入体相伴生,使岩浆侵入作用与变质核杂岩形成机制的关系成为一个较为前沿的研究课题。
近年来国际地质学界开展的研究,对伸展作用过程中岩浆作用的认识日趋深入,并逐步认识到地幔活动在岩浆作用中的重要性。
但由于世界各地地质情况不同,所得结论也存在差异。
对于伸展构造与岩浆作用的成因关系的认识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岩浆作用是伸展作用的结果;另一种观点认为伸展构造是岩浆作用诱发形成的。
目前总趋势认为:区域水平拉伸应力场为伸展构造和岩浆作用提供了条件,但未必是先决条件,也不一定是伸展构造发育的直接原因,而岩浆作用则是形成伸展构造的必要因素,并且可能是产生拉伸应力场的原因之一。
关于变质核杂岩与岩浆侵入体的关系,以前倾向于以伸展构造为主导,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岩浆侵位在变质核杂岩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决定作用。
1 岩浆作用与伸展作用的关系关于岩浆作用与现代意义上伸展作用关系的研究,较早见于对北美科迪勒拉岩浆岩的研究〔1〕。
认为科迪勒拉新生代的岩浆岩可分为较老的钙碱性系列和较新的碱性系列,其中钙碱性系列与低角度俯冲相关,碱性系列的出现标志着俯冲的结束和区域性伸展的开始。
但以后的研・19・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9472142)和博士后基金资助项目成果第一作者简介:张进江,男,1964年9月生,现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从事构造地质研究工作收稿日期:1997-07-09 修改稿收到日期:1997-09-30 编辑:黄秉艳究证明,钙碱性岩浆发生于伸展前和伸展期间,碱性岩浆形成于伸展作用后期及期后〔2〕。
目前对伸展作用与岩浆作用的成因关系存在两种不同认识:一些学者认为伸展作用是岩浆作用的前提条件〔3~6〕;另一些学者则认为岩浆作用导致上部地壳的伸展〔7~9〕。
伸展作用与岩浆作用的成因关系,目前多采用两种方法加以确定:¹时间关系;º岩浆岩的岩性和岩石地球化学。
伸展构造和岩浆活动的时间关系有3种:¹伸展构造早于岩浆作用;º伸展作用与岩浆作用同期;»伸展作用晚于岩浆作用。
根据这些时间关系,得出了以下两种不同的岩浆作用与伸展作用的成因关系。
1.1 伸展作用导致岩浆的产生一些地区的伸展断层早于岩浆的形成或两者同时形成,但岩浆活动受控于伸展构造。
根据美国西部岩石圈伸展断层早于岩浆形成,认为岩浆是在伸展作用下岩石圈地幔减压部分熔融所致〔6,10〕;根据美国内华达东南部的伸展构造与岩浆活动同时发生但前者控制后者,提出岩浆形成于岩石圈韧性伸展,即岩石圈韧性伸展使软流圈上涌,导致地幔和地壳的部分熔融〔11〕;根据科勒拉多和下加利福尼亚地区岩浆与伸展构造的时间关系和两者的迁移情况,认为岩浆的形成受伸展构造控制,伸展构造为岩浆的上升提供了通道〔12,13〕。
1.2 岩浆作用是伸展构造形成的诱因岩浆作用引发伸展构造的观点已有许多论述,如造山根带的拆沉和热对流夷平作用在导致地壳均衡反弹的同时,热松驰和热物质补充形成大规模重熔,重熔物质的上升进一步加强浮力反弹,加之侵位的侧向应力,形成拉伸应力场〔14,15〕。
该观点的根据是岩浆和伸展构造在时间上的顺序性和连续性,以及构造热历史方面的证据。
例如郑亚东等〔16〕根据北京云蒙山区岩浆活动与变质核杂岩的时空关系提出了热隆—伸展模式。
小秦岭变质核杂岩中的岩浆活动早于拆离断层的形成,但两者有一定的时间连续性,通过构造、变形机制和热动力学分析,认为岩浆的侵位是伸展构造的起因之一,即地壳增厚和岩浆上涌导致地壳的拉伸,进而导致伸展构造的发生。
这一研究结果与Spencer等〔17〕的结果相同,即造山运动形成的高差和地壳根带的浮力作用是伸展构造的主要驱动力,而伸展构造的发生是由岩浆的上升及其对地壳的加热和弱化所致。
通过对构造、变质作用和p-T-t轨迹的研究,进一步证明了岩浆的上涌和对地壳的加热、弱化是伸展构造发生的主要诱导因素〔9,18〕。
伸展构造的发育需要两个必要的因素:¹重力势能差、挤压应力降低和下部作用形成的拉伸应力场;º岩浆的上涌及其加热导致的地壳弱化,其中岩浆作用是伸展构造发育不可缺少的因素。
合理的解释应是在各种因素导致的拉伸应力场作用下,岩石圈地幔和地壳通过减压或深部热活动发生部分熔融而形成岩浆,岩浆的上涌和对地壳的弱化作用触发伸展构造的发生。
2 岩浆成因2.1 岩浆来源与伸展构造相关的岩浆有3种来源,即地幔楔、软流圈和地壳,其中被交代的地幔楔可能是最主要的来源。
北美盆岭区岩浆岩地球化学分析证明,与伸展构造相关的基性岩来源于伸展期岩石圈地幔的减压部分熔融,而不是地幔柱〔1,5〕,因为其大离子亲石元素(LIL)极度富集,高场强元素(HFSE)亏损,锶初始比高,E N d低,不相容元素的富集程度比幔柱岩浆高。
模拟计算证明在岩石圈伸展的初始阶段,俯冲增厚并交代富集的地幔楔是伸展作用中岩浆的主要来源,并导致其化学性质与俯冲型岩浆的相似性〔4~6,17,19,20〕。
・・20由于科勒拉多高原西部的基性岩地球化学性质和洋岛玄武岩(OIB)相似,有人认为其来源于软流圈〔12〕。
壳源主要指在下部熔体上升过程中的地壳混染和地壳受来自地幔热影响产生的部分熔融,如小秦岭变质核杂岩中的壳幔混熔型岩浆和加拿大Shuswap 变质核杂岩中的高铝花岗岩º。
拆离断层剪切热和剪切脱水作用以及构造剥蚀的减压作用在地壳浅部导致的纯壳内部分熔融,也可形成伸展构造带内的壳源岩浆,如浅色花岗岩脉等。
综合已有研究,伸展区岩浆除少量来源于拆离断层剪切热和剪切脱水作用下的浅部地壳外,绝大多数岩浆与地幔相关,或来源于地幔楔和软流圈,或受地幔物质影响。
2.2 成因机制关于伸展构造带内岩浆的成因存在两类观点:一是伸展构造的减压作用;二是岩石圈下部和软流圈的热活动。
目前后者最为流行,造山带伸展构造中更是如此。
造山作用形成富集根带,在随后的热松驰过程中必然产生部分熔融,即增厚—松驰—熔融—垮塌过程º。
下部熔融的另一种方式可能是根带的拆沉和软流圈物质的补充而形成的热穹隆〔14,15〕。
Hill 等〔18〕在研究巴布亚新几内亚现仍在活动的变质核杂岩时提出了岩浆的地幔热源成因机制:地幔的对流使地幔热物质进入下地壳并提供热源,导致下地壳部分熔融产生岩浆,岩浆因浮力上升到中地壳使之发生部分熔融、混合岩化和高温变质(图3)。
这种物质自下而上的传递,产生变质核杂岩下地壳减薄、中地壳增厚的现象。
美国西部伸展地区的一些变质核杂岩也具有上、下地壳减薄和中地壳增厚的现象。
除上述两类成因外,一些变质核杂岩中存在与拆离断层或大型剪切带平行的脉状、透镜状浅色花岗岩,这可能是在拆离断层剪切热和剪切脱水作用下浅层地壳部分熔融所致。
3 岩浆作用与变质核杂岩的成因关系变质核杂岩中一般都发育大型侵入岩体,两者在时空上存在密切的关系〔9〕º,由此两者的成因关系引起地质学家的关注。
关于两者的成因关系同样存在两种不同观点,一些学者认为岩浆作用在变质核杂岩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很小,是在伸展作用下被动形成的,即伸展作用造成地壳部分熔融,并控制岩浆的侵位〔21〕。
但近来的研究却得出不同的结论,认为岩浆作用是变质核杂岩形成的主导因素,即岩浆作用引起变质核杂岩隆升的热隆模式。
变质核杂岩的形成与拆离断层的活动密切相关,而岩浆作用是拆离断层产生的直接原因〔9,14~16,22,23〕。
证明岩浆作用是变质核杂岩主要成因的证据如下。
(1)时间关系 岩浆活动多发生于拆离断层活动之前或断层活动的早期〔16~18〕。
(2)构造关系 不是构造控制岩浆而是岩浆控制构造,如果构造控制岩浆,岩浆应沿拆离断层形成一个很长的背形,但变质核杂岩内的岩体一般为穹隆状,而且许多岩体呈底辟状,尤其是拆离断层糜棱岩前锋带,其空间上严格受岩体的控制,时间上与岩体一致,变形和变质程度与岩浆的性质密切相关,证明了岩浆弱化地壳触发拆离断层产生的观点〔9〕。
另外,许多变质核杂岩具有比周围更厚的地壳〔18,24〕º,这种现象只能是岩浆的注入造成地壳的增厚,再产生拆离和隆升。
最近,笔者将剪切作用类型理论应用于变质核杂岩形成机制的研究中,为判别变质・21・ºVander haeghe O ,T eys sier C .Form ation of th e Shus w ap metamorphic core com plex durin g late -orogenic collaps e of the Canadian Cordillera :role of du ctile thinnin g and partial melting of the mid -to lower crust .T ectono p hysics (in press )图1 小秦岭变质核杂岩的形成机制示意图 Fig.1 T he forming mechanism of the Xiao Qinling m etamorphic cor e complex a.地壳增厚和岩浆上涌形成的颈缩伸展;b.岩浆上涌及加热作用导致的拆离伸展;c .岩浆上涌及均衡作用形成的变质核杂岩的出露核杂岩的形成机制及其与岩浆作用的关系提供了一种定量手段,并利用该手段确定了小秦岭变质核杂岩形成过程中岩浆侵位的决定作用。
(3)变质作用 有的变质核杂岩在其岩体周围形成构造前和同构造的高温接触变质,很多变质核杂岩的p -T -t 轨迹表现为高温变质后的减压〔9,18〕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