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七律艺术成就

合集下载

简述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简述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简述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1)叙事诗善于通过典型事件、人物,对现实生活作高度的艺术概括,从一个视角展现了广阔的历史画面。

同时将自己的主观意识、思想感情融化在客观的具体描写中,而不明白说出。

大力写作新题乐府,成为中唐新乐府运动的先驱。

(2)抒情诗寄情于景,融景入情,使情景交融。

对自己丰富复杂、曲折矛盾的内心世界进行了深入的刻画和解剖。

(3)十分重视锤炼诗歌语言,语言苍劲凝练,往往用最少的字句表现最丰富的内容。

自称:“语不惊人死不休。

”把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表现力,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

(4)善于运用各种诗歌体式,并创造性地发挥了各种诗体的功能,为各种诗体树立了典范。

尤其是律诗,在他手中日臻于纯熟,极大地扩大了表现范围。

其中最为成功的是七律,不但在声律上把七律推向成熟,而且充分发展了这一诗歌形式所蕴涵的表现力。

代表了他对中国诗史的贡献。

杜甫的登高为什么是古今七律第一古诗词赏析

杜甫的登高为什么是古今七律第一古诗词赏析

杜甫的登高为什么是古今七律第一古诗词赏析登高被称为古今七律第一的原因之一是格律之严谨当世无匹,律诗之所以为律诗,首先就是因为其严谨的格律。

而《登高》的格律,堪称当世无匹。

“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

其二为笔力之雄健出神入化,全诗的前四句写景,一开篇便是千古流传的佳句,后四句抒情,将诗人情感表漏无疑。

登高为什么是古今七律第一1.格律之严谨当世无匹律诗之所以为律诗,首先就是因为其严谨的格律。

而《登高》的格律,堪称当世无匹。

“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

全诗不仅中间两联成对,首联和末联也都成对。

首联便以对起,风、天与渚、沙,猿啸与鸟飞,皆自然成对。

而更绝的是,不仅前后两句对,还有句中对。

第一句风对天,急对高,第二句渚对沙,清对白。

十四个字,每一个字都精雕细刻,却又毫无斧凿痕迹。

其余三联遣词造句也都如此,足见老杜的功力已到了圆融自如的化境。

2.笔力之雄健出神入化全诗的前四句写景,一开篇便是千古流传的佳句,由风急天高到渚清沙白,由猿啸哀到鸟飞回,纯为白描手法,却构成了一幅精美的图画。

颔联更是言简而意深,看似简单的十四个字却流露出沉郁苍茫和空旷寂寥之感。

虽寥寥数语,却气势磅礴。

后四句抒情,由万里悲秋到百年多病,由艰难苦恨到潦倒新停,将诗人潦倒不堪的愁苦心境和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表露无遗。

3.意境之悠远令人沉醉诗的中间两联,无边落木、不尽长江与万里悲秋、百年多病遥相呼应,由景到情,由空间到时间,使全诗的意境忽然跃升。

而潇潇下与滚滚来则使秋的悲凉与江的汹涌跃然纸上。

旁人读来如身临其境,更是不由自主地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身陷愁苦之境而无法自拔。

故前人把这首诗誉为旷代之作也是理所当然的了。

登高古诗赏析全诗四联都是对仗,虽然首句入韵,尾字为平声,首联不能算严格对仗,只能算对偶。

首联还当句对,天高对风急,沙白对渚清,清白相对,又是借对、声对,借清为青,既借字音又借颜色。

再加上萧萧滚滚叠字对、万里百年数字对、艰难潦倒叠韵对,整首诗就是“对”的大观园,日本《文镜秘府论》归纳出我国到唐朝时就有二十九种对,粗略对照,本诗具有其十六种对。

为何说杜甫《秋兴八首》是七律巅峰?

为何说杜甫《秋兴八首》是七律巅峰?

为何说杜甫《秋兴八首》是七律巅峰?【古典诗词,新鲜解读】杜甫《秋兴八首》是七律的典范丁启阵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1阅读这一首诗,两个背景知识需要了解。

杜甫的《秋兴八首》,一般认为作于大历元年,即公元766年,这一年杜甫五十五岁。

诗写于夔州(今重庆奉节)。

好友严武于代宗永泰元年(764)四月去世,杜甫一家在成都的生活失去了依靠;加上“厌蜀交游冷”之类的原因,杜甫于五月离开成都。

计划可能是,回到家乡洛阳定居,或者先到青年时代曾经游历过的吴越(今天江苏浙江)一带重游一番。

但不幸的是,因为身体的原因,“儿扶犹杖策”(《别常徵君》),走路都有困难,根本无法作长途旅行。

当年的整个秋天、冬天便在云安卧床养病中度过。

第二年晚春,才得以移居夔州。

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等诗句看,杜甫是急于离开蜀地的。

但是,现在却被迫滞留云安、夔州,而且不知道哪一年能够离开蜀地。

不难想象,杜甫的心情是很糟糕的。

这是由八首七言律诗组成的连章组诗。

这组连章组诗,跟一般的组诗(例如陶渊明的《饮酒诗二十首》)不一样,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每一首诗的顺序都是固定的,不能随意调换,每一首诗都是组诗必要的成员,缺一不可。

王嗣奭对此有很好的阐述,“《秋兴八首》,以第一首起兴,而后章俱发中怀。

或承上,或起下,或互相发,或遥相应,总是一篇文字。

拆去一章不得,单选一章不得。

”《秋兴八首》的内容,浦起龙有个简要的概括,“明写秋景,虚含兴意,实拈夔府,暗提京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的《唐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和萧涤非《杜甫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有更为明确的概括。

前者是“大抵抒写身居夔州的漂泊之感和心忆长安的故国之思”,后者是“大抵前三首详夔州而略长安,后五首详长安而略夔州;前三首由夔州而思及长安,后五首则由思长安而归结到夔州;前三首由现实走向回忆,后五首则由回忆回到现实”。

杜甫的生平和思想

杜甫的生平和思想
8
(二)描写事物真实细腻。
对客观现实作真实而又具体的描写,是 杜诗,特别是其叙事诗的重要艺术特色。 如《北征》中,对回家后见到贫困生活 中子女的情状的描写;《垂老别》中, 对老夫老妻无限伤心的心理状态的描写。 杜诗的工笔描绘,塑造了众多的平民形 象,这在前此的诗歌中是少见的。
9
(三)寓主观倾向于客观
14
五、作品选讲:兵车行

车辚辚,马萧萧, 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 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 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 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 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 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 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 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15 被驱不异犬与鸡。
6
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二)
(一)反映生活高度概括,抒发感情爱 憎分明。
(二)描写事物真实细腻。 (三)寓主观倾向于客观叙事之中。 (四)高度凝炼与丰富多彩的语言。 (五)杜诗完善了多种诗歌体式。
7
(一)反映生活高度概括, 抒发感情爱憎分明。
诗人善于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人或事, 加以艺术的概括,反映丰富多采的现实 生活,揭示生活的本质,表现了诗人鲜 明的爱憎。如《兵车行》、“三吏”、 “三别”、《羌村三首》、《自京赴奉 先县咏怀五百字》等。
别”等作品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忧国忧民的炽烈感情, 标志着诗人的创作进入高峰期。
4、第四时期(48-59)漂泊西南时期。这一时期的诗歌内
容更加丰富,感情更加深沉,诗律更加细密,形式更
加多样。
2
(二)杜甫的思想:
杜甫的一生是接近人民、同情人民,揭 露黑暗、批判暴政的一生。杜甫的思想 是儒家“匡时济世”的思想,其思想核 心是忧国忧民,他的忠君思想和爱国爱 民思想是统一的。这种思想,由于时代 的动乱和生活的坎坷穷困而逐步加深, 也由于诗人逐步接近人民而又不断加强。

历代对于杜甫《登高》的评价

历代对于杜甫《登高》的评价

历代对于杜甫《登高》的评价
历代对于杜甫《登高》的评价非常高,这首诗一直被誉为古今七律第一,被认为是一首展现杜甫诗才和艺术魅力的杰出作品。

以下是一些评价的例子:
宋代的刘克庄在其《后村诗话》中称杜甫的《登高》为“一篇之中,句句皆奇,一句之中,字字皆奇”。

明代诗人张綖则认为这首诗“骨体卑陋,虽一字莫移,何补其拙?”。

而周珽在《唐诗选脉会通评林》中更是赞扬此诗“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

胡应麟在《诗薮》中评价此诗“势若大海奔涛,四叠字振起之。

三联‘常’、‘独’二字,何等骨力!”并且认为“通首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此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他的观点得到了杨伦的赞同,杨伦在《杜诗镜铨》中也认为这首诗是“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这些评价都高度评价了杜甫《登高》的艺术价值和影响力,认为这首诗以其精妙的章法、句法和字法,展现了杜甫的卓越诗才和深刻的人生感悟。

杜甫的最佳七律

杜甫的最佳七律

杜甫的最佳七律
杜甫,唐代伟大的诗人,以其沉郁的诗风和深刻的哲理而著称。

他的七律诗更是堪称一绝,本篇将为您精选其最佳的七律诗。

首先,让我们欣赏一下杜甫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以登高所见之景起兴,抒发了诗人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感慨。

全诗语言精练,意境深远,是杜甫七律中的佳作。

接下来,我们来看杜甫的《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首诗描写了安史之乱后国破家亡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深深的忧国忧民之情。

诗中语言质朴,情感真挚,是杜甫七律中的又一代表作。

除此之外,杜甫还有许多优秀的七律诗,如《秋兴八首》、《江畔独步寻花》等。

这些诗篇都以其深沉的情感、精练的语言和深远的意境而受到后人的赞誉。

总的来说,杜甫的七律诗不仅在艺术上达到了极高的水平,而且深刻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现实和人民的生活。

他的诗歌作品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学习。

沉郁顿挫,统体浑成——杜甫《蜀相》赏析蜀相 杜甫

沉郁顿挫,统体浑成——杜甫《蜀相》赏析蜀相 杜甫

《沉郁顿挫,统体浑成——杜甫《蜀相》赏析:蜀相杜甫》摘要:《蜀相》是我国唐代伟诗人杜甫七律名作,公元二二年刘备成都称帝国蜀任命诸葛亮丞相诗题《蜀相》写就是诸葛亮,《蜀相》这首诗、二句紧扣诗题写专程寻访丞相祠堂这是“起”沉郁顿挫统体浑成——杜甫《蜀相》赏析《蜀相》是我国唐代伟诗人杜甫七律名作公元二二年刘备成都称帝国蜀任命诸葛亮丞相诗题《蜀相》写就是诸葛亮诸葛亮是三国期著名政治和军事他曾刘备制定了系列统天下方针、策略辅佐刘备振兴汉室建立了蜀汉政权形成了与曹魏、孙吴三足鼎立局面刘备世诸葛亮又辅佐他儿子刘禅多次出师北伐原因身心交瘁积劳成疾死军实现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已”铿锵誓言赢得了世人们景仰和推崇杜甫虽然怀有“致君尧舜”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无法施展他写《蜀相》这首诗安史乱还没有平息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对开创基业、挽救局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七五九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四年寓居秦州、谷(今甘肃省成县)颠沛流离生活到了成都朋友助下定居浣花溪畔二年(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七六年)春天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千古绝唱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丞相祠堂”今称武侯祠成都市南郊成都是三国期蜀国都城诸葛亮这里主持国政二十余年立下了勋业晋代李雄成都称王他建立了祠堂桓温平蜀成都遭到了很破坏只有武侯祠完整无损“锦官城”是古代成都别称成都产蜀锦古代曾设有专门官员管理他们住成都少城(成都旧有城、少城)所以又称成都锦官城、锦城或锦里另种说法是因成都地近锦江这里山川明丽美如绣锦因而得名“森森”是形容柏树和得高而茂密据《儒林公议》、《太平寰宇记》等记武侯祠前有柏树相传是诸葛亮亲手栽种这首两句前句“丞相祠堂何处寻”是问这里不称“蜀相”而用“丞相”二使人感到非常亲切特别是其“寻”表明行是有目专程访而不是漫不心地信步由;又因杜甫初到成都地理不熟环境生疏所以才下了这样“寻”这寻有着丰富含义它还有力地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强烈景仰和缅怀情并因人而及物也表明丞相祠堂是诗人渴望已久、很想瞻仰地方句“锦官城外柏森森”答这是诗人望所得景象写是丞相祠堂外景明祠堂所地用呼应前句“柏森森”三还渲染了种安谧、肃穆气氛这两句直承“蜀相”诗题起得很得势用是记叙兼描述笔墨映阶碧草春色隔叶黄鹂空音“映阶”映照着台阶古代祠庙都有庭院和殿堂人们要进入殿堂要拾级而上“音”悦耳声音这里指鸟鸣这颔两句有如特写镜头由远写到近从祠堂外部说到祠堂部写是丞相祠堂景“映阶碧草春色”是承接句丞相祠堂碧草映阶足见草深表明祠堂缺人管理和修葺游人也很少到这里“隔叶黄鹂空音”是承接二句古柏森森黄鹂隔叶足见树茂;黄鹂空作音表明武侯呕心沥血所缔造团糟已被人遗忘这两句诗衬托出了祠堂荒凉冷落并含有诗人感物思人、追怀先哲情味它还含有碧草与黄鹂并不理人事变迁和朝代更替这层思特别是诗句“空”和“”两巧妙运用使这含义更加丰富对这两句杜诗评者们有认是写景有认是“真正抒情而非实写景”这两种说法当然都有定道理;但是更确切些说应当把这两句看成是“景语含情情语寓景”这正如宋代晞《对床夜语》所说“情景相融而莫分也”这样例子杜诗是屡见不鲜如杜甫夔州所写《武侯庙》诗开两句“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写出了庙外景色荒芜寄托着诗人对诸葛武侯身凄凉哀惋就是生动例清代王夫《姜斋诗话》说“情景名二而实不可分神诗者妙合无限巧者则有情景景情”杜甫写景抒情诗句可以说是真正达到了这种境地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三顾”这里指诸葛亮南阳隐居是刘备三次登门拜访事诸葛亮《出师表》上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枉屈三顾臣草庐”“频烦”多次地烦劳另说见清代汪师韩《诗学纂闻》汪师韩认“频烦”是唐代俗语思与“郑重”差不多“天下计”是指统天下谋略具体地说这里指诸葛亮所制定以荆州、益州基地整饬政东孙权北搞曹操而统天下策略“两朝”指蜀先主刘备和主刘禅两代“开济”“开”指助刘备开创基业;“济”是指辅佐刘禅匡济艰危“济”有完成思也可以释守成、成了事业“老臣心”指诸葛亮尽忠蜀国不遗余力死而已精神这颈两句写得格外厚重含义十分丰富既生动地表达出诸葛武侯雄才略、报国苦衷和生平业绩也生动地表现出他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精神品格还郑重地道出诗人所以景仰诸葛武侯缘由因这是全首诗重和核心所以诗人从开起便暗运斧斤不断蓄势路盘旋到才着力明并用了浓重笔墨这也正合乎律诗二“宜乎浓淡”写作法则这还是杜甫以议论入诗例以抒情主是诗歌显著特征般并不夹有议论但是杜甫这方面却打破了常规而常以议论入诗这不仅使他诗歌容有了特色还体现了杜诗种技巧清代沈德潜曾说“人谓诗主性情不主议论似也而亦不尽然……但议论须带情韵以行”杜诗议论正由有情韵不仅没有冲淡诗气氛和完整形象反而使诗抒情气氛更浓重形象更丰满仇兆鳌说这两句诗写得“沉挚悲壮”;浦起龙认这语“句法如兼金铸成其贴切开侯;亦如镕金浑化”都是很有见地出师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澿“出师”句指是诸葛亮了伐魏曾六出祁山事蜀汉主建兴十二年(公元二三四年)他统率军出斜谷占据了五丈原(今陕西省?县西南)与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了多天八月病死军“英雄”这里泛指包括诗人己追怀诸葛亮有志士这尾两句承接着五、六句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崇高景仰和对他事业竟痛惜心情这两句诗是叙事兼抒情;再加上前面六句有力铺垫使者感到收束得既有精神又有余味清代王渔洋曾说“诗结处总要健举”沈德潜也认“宕出远神”是诗歌结尾种方法所有这些妙处都诗结句得到充分体现我国古诗歌凭吊古迹作品非常多有人到处名胜古迹照例做首诗里面有没有感情呢?多少有但谈不上深厚我们说杜甫是抒情对手凭吊古迹诗虽然说是古代事但也抒发了他心情感《蜀相》就是很型例子这首诗前半首写景半首抒情前两部分以“”“空”纽带诗人看到这样值得纪念伟人祠庙竟变得如破落荒凉从而引起种种感慨些诗看似抒吊古情实际上也是作者抒发己心感慨《蜀相》诗艺术形式也是很完美古代诗歌跟古代散样很讲究起承合法所谓“起承收法也”《蜀相》这首诗、二句紧扣诗题写专程寻访丞相祠堂这是“起”;三、四两句直承上写祠堂春色这是“承”;五、六句推开层写对诸葛武侯评价这是“”;七、八句收束全诗写对诸葛武侯悼念这是“合”短短八句当有叙事有写景有议论有抒情笔墨淋漓感情深挚统体浑成充分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风格这着诗另写作特是成功地写出了丞相祠堂特定情境准确地摄取了森森古柏、映阶春草和隔叶黄鹂这些能表现型环境特征景物用烘托种寂静、肃穆氛围借以表达这种氛围诗人所产生凭吊古人特定心境外诗句还具有非凡概括力这突出地表现五、六句对诸葛亮人和生功业表述上“李杜万丈高就诗律杜陵豪”杜甫律诗确取得了他人难以企及成就尤其是夔州以诗作更加成熟他律诗对仗工妥用精当声音和谐正如他己所表白那样“晚节渐诗律细”、“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律诗这些长处我们细《蜀相》这首诗是能够领悟得出这首诗是杜甫漂泊西南追怀诸葛亮所作这首诗艺术上颇具特色是抓住祠堂型环境特征渲染寂静、肃穆气氛把诗人对诸葛亮怀念表现得十分真切二是对诸葛亮政治活动作概括描述勾画出了有政治形象结尾两句更从诸葛亮功业遂留给人无限怀念表达了对诸葛亮赞美和惋惜情这两句苍凉悲壮是千古传诵名句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力扶王室志清宇鞠躬尽瘁、死而已伟形象成世忠君爱国士夫们崇拜学习榜样每逢国动荡秋或偏安总有些诗人们将诸葛亮形诸笔墨通热切地呼唤英灵寄寓己希望当代英豪出平定天下理想杜甫诗作上元元年(760)初到成都这持续了五年久安史乱尚平定国命运仍风雨飘摇这样背景下杜甫到成都郊外武侯祠凭吊写作诗然不单是发思古幽情而是含有忧忧国深心着这首诗我们脑际浮现不只是往古英雄诸葛亮形象还有抒情主人公伤感事、叹息哭泣荧荧泪光这是首感情极浓烈政治抒情诗它悼惜英雄、感伤事悲痛情绪渗透每句每但表现手法却颇有奇特处它既不直言抒情也不婉托而是采取前半描写景物半纯乎用事与议论办法以写景心理活动线开启出对凭吊对象精当评论从然透发出诗人满腔激情诗前四句描写祠堂景描写隐然流露出样是忠君爱国者杜甫对诸葛亮迫切仰慕情首二句问答记祠堂所但目不是了交代地理位置而是了寄寓感情故用“何处寻”以显访庙吊古心思急切次二句写祠庙荒凉景“”、“空”两虚是眼其作用有二是感叹碧草娇莺无人赏玩显出英雄长逝遗迹荒落;二是惋惜连与英灵作伴草木禽鸟不人事代谢不会凭吊那位伟古人“白春色”“空音”叹息流露出对诸葛亮深沉悲痛以景含情描写渡到半作者己出对诸葛亮进行评论与哀悼便显得前紧密呼应感情十分真挚强烈宋代以有不少诗话不主张诗发议论认诗以不犯位高议论便落言筌不是诗色明清有些论者甚且以老杜包括《蜀相》许多名是“纯乎议论”作我认诗既然要表达作者喜怒哀乐情就免不了有要议论问题不能不能议论而议论得不有没有分寸是否有助深化作者感情和境诗半四句议论就是可世诗人效法成功例首先这段议论从生动写景然地引发出丝毫也不生硬枯燥而是饱含情韵既切合吟咏对象形象涵又带着抒情主人公己强烈感情它精辟而凝炼将全主题思想升华了其次议论用就是诸葛亮人故事它们具有极高概括性身便含有形象思维能够唤起者对渚葛亮生想“三顾”句令人想起三顾茅庐和隆策“两朝”句与“出师”句更令人怀念诸葛亮辅佐先主刘备、主刘禅两朝取两川、建蜀汉白帝托孤、六出祁山和病死五丈原等等感人事迹这与般抽象议论绝然不是既能寄托作者感情、又能启发者激情诗化议论从全诗抒情层次讲“天下计”推崇其匡雄略“老臣心”赞扬其报国忠忱老杜人忧国心也隐隐然寄托其有这两句沉挚悲壮末再作痛心酸鼻哀哭语才显得全精神振起有震撼人心巨力量末二句道出千古失英雄感唐代永贞革新首领王叔、宋代民族英雄宗泽等人事业失败都愤然诵二语可见这首诗思想容与艺术技巧所铸成悲剧美是如何历久不衰了诗作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春诗人初游成都武侯祠诗前四句写祠堂景“碧草春色黄鹂音入‘’、空便凄清极”(《杜诗》)四句议丞相事“就公始以寓感慨”(《唐诗摘钞》)前四句写得疏洒四句议得沉郁诗句概括了诸葛亮生辅国功业笔如椽三顾三次拜访指诸葛亮隐居隆(今湖北省襄阳县西0里)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辅佐已打天下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枉屈三顾臣草庐”频烦屡屡多次指刘备屡屡跟诸葛亮商讨天下计统天下策略两朝指刘备、刘禅两朝开济指辅刘备开创基业佐刘禅匡济危难《三国志蜀诸葛亮传》”先主病笃谓亮曰‘嗣子可辅辅;如其不才君可取’亮涕泣曰‘臣敢效忠贞节继以死’初亮表主曰‘臣死日不使有余帛外有赢财以陛下’及卒如其所言”这就是“老臣心”“方面是知人善任终始不渝;方面是鞠躬尽瘁死而已方面付托重方面图报诚”(周汝昌语见《唐诗鉴赏辞》)天下计可见诸葛亮匡雄略;老臣心可见诸葛亮报国苦衷诗句属对工致沉郁顿挫反映了诗人对这位蜀汉丞相无比崇敬而又无限惋惜感情“有二句沉挚悲壮结作痛心酸鼻语方有精神宋宗简公归殁诵二语千英雄有感也”诸葛亮孔明人称卧龙汉末徐州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人父诸葛珪曾泰山郡丞叔父诸葛玄当名士诸葛亮兄诸葛不共戴天瑾仕吴孙权拜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亮从弟诸葛诞仕魏吏部郎累迁扬州刺吏、镇东将军、司空兄弟三人“并有盛名各国以‘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世说新语.品藻》云狗乃“功狗”狗虽非龙虎比亦甚有功人故曰并有盛名)诸葛亮早年不得志不志向所屈故结庐襄阳城西隆山隐居待公元07年思贤若渴刘备三顾茅庐请计诸葛亮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统天下应走鼎足三分吴抗曹道路也称“隆对策”这是诸葛亮刘备提出条正确政治路线相军事路线也是诸葛亮生行动纲领从刘备事业才出现了机公元08年曹操率三十万军南下荆州诸葛亮以其智勇出使东吴说东吴抗击曹操取得赤壁战胜利刘备取得立足地刘备称帝谙葛亮任丞相公元3年蜀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武乡侯领益州牧他励精图治赏罚严明推行屯田政策并改善西南各族与蜀汉关系有利当地济、化发展他曾六次北伐原公元3年因积劳成疾病逝五丈原葬定军山(今陕西勉县东南)诸葛亮生共两二十七年公元07年以前二十七年是他修身养性立志用世准备阶段他学有所成没有北走曹操也没有南归孙权而是辅佐了“名微众寡”刘备这固然有客观原田但也并非出偶然他所以要选择兴复汉室道路说明他是维护封建纲常、崇尚儒忠义道德正统思想公元07年到3年二十七年是谙葛亮尽忠蜀汉阶段无论先主、主都非常信任他他没有恪守儒教条他尊王而不攘夷进兵南和抚夷越三国执行了民族政策他明法、正身、和吴、治军以“鞠躬尽瘁死而已”无私奉献精神战斗到生命息他忠公体国精神生前就深受蜀人爱戴死更长期受到人敬仰已成华民族传统化份遗产。

蜀相沉郁顿挫

蜀相沉郁顿挫

沉郁顿挫统体浑成——杜甫《蜀相》赏析《蜀相》是我国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七律中的名作。

公元二二一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蜀,任命诸葛亮为丞相,诗题《蜀相》,写的就是诸葛亮。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曾经为刘备制定了一系列统一天下的方针、策略,辅佐刘备振兴汉室,建立了蜀汉政权,形成了与曹魏、孙吴三足鼎立的局面。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又辅佐他的儿子刘禅,多次出师北伐中原,因身心交瘁,积劳成疾,最后死于军中,实现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铿锵誓言,赢得了后世人们的景仰和推崇。

杜甫虽然怀有“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

他写《蜀相》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

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七五九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肃省成县)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

第二年(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七六O年)的春天,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丞相祠堂”,今称武侯祠,在成都市南郊。

成都是三国时期蜀国的都城,诸葛亮在这里主持国政二十余年,立下了勋业。

晋代李雄在成都称王时为他建立了祠堂。

后来桓温平蜀,成都遭到了很大的破坏,只有武侯祠完整无损。

“锦官城”,是古代成都的别称。

成都产蜀锦,古代曾经设有专门的官员管理,他们住在成都的少城(成都旧有大城、少城),所以又称成都为锦官城、锦城或锦里。

另一种说法是因为成都地近锦江,这里山川明丽,美如绣锦,因而得名。

“森森”,是形容柏树和得高大而茂密。

据《儒林公议》、《太平寰宇记》等书记载,武侯祠前有大柏树,相传是诸葛亮亲手栽种。

这首联两句,前一句“丞相祠堂何处寻”是自问。

这里不称“蜀相”,而用“丞相”二字,使人感到非常亲切。

特别是其中的“寻”字,表明此行是有目的的专程来访,而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又因杜甫初到成都,地理不熟,环境生疏,所以才下了这样一个“寻”字。

杜甫千古第一七言律诗

杜甫千古第一七言律诗

杜甫的《登高》诗,被誉为"千古七律第一",被认为是"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当中,字字皆律",就是说这个律诗已经写到最高境界。

所以说,杜甫的诗不但是对以往艺术传统的集大成,也是开辟了律诗创作的一种新的规范。

登高
杜甫〔唐代〕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释义: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诗人由秋及人,有感而发,写自己年老多病,拖着残躯独自登上高台,那种异乡怀人的情感喷薄而出,心中苦闷跃然纸上。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连用四个字“艰”“难”“苦”“恨”,组合在一起,极尽笔墨突出诗人内心的痛苦和郁闷程度之深,愁肠百结,愁绪万千,以致于白了头发,伤了身体,失了流年,壮志未酬身先老,悲秋之情,愁苦之绪,绵延不绝,令人哀悸。

杜甫七言律诗的艺术特色

杜甫七言律诗的艺术特色

杜甫七言律诗的艺术特色杜甫的七言律诗的创作在近体诗的发展上继往开来,取得了巨大成就,常被视为古典诗歌中的巅峰。

杜甫的七言律诗向来被推崇为七言律诗之中的典范,杜甫更是七言律诗这一题材真正的开创者。

据统计,杜甫之前的七律创作活动所流传下来的七律总共只有246首(舒志武,2004),而杜甫创作了一百五十余首七言律诗,且如元朝方回所云,每一首均“不可暂废”,而且自杜甫之后,七言律诗迅速超过了五言律诗乃至其他所有的诗歌体裁,成为古典诗歌中作家最多,作品最富,作品质量最高的文体。

一、杜甫七律于内容方面的艺术特色1.包罗万象的题材涵盖在杜甫之前的七言律诗,其所书写的内容均较为狭窄。

六朝以降,七律已有为数不少的创作者,而经过了初唐的沈�缙凇⑺沃�问等人的加工,七律的形式已经初步具备;但六朝以来的奉和应制、酬唱赠答、代言思妇等题材仍然是七言律诗的主流。

而自杜甫已降,七言律诗的创作方进入了中国诗人的日常生活的主流之中,可能使用于诗歌创作的各种题材都与七言律诗的创作密不可分。

杜甫七律的题材主要可以分为如下几类:对自然环境进行描绘,所写基于眼前的现景;对典籍中的故事做出议论,所写基于历史;对社会日常中的大事小情予以记录,所写基于生活;以及常常在以上题材的基础上进行的的抒情写作。

如《诸将五首》借古讽今,被誉为“最上者”的《秋兴八首》《登楼》等作品揉家国之情、身世之感于一体等。

总而言之,杜甫的七言律诗将个人、社会、环境、历史、现实等诸多元素融为一体,如此广阔的书写范围实为七律史上一大创举。

2.娴熟恰当的意象运用杜甫七言律诗十分注重意象的建构与安置,其对意象的运用技巧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如曾被明朝文学评论家胡应麟称为“精光万丈,古今第一”的《登高》的前四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前两句中,紧密排布了六个意象,每个作为意象指代的的名词(风、天、猿、渚、沙、鸟)之后,均连接了形容词和/或动词对其进行修饰。

精读杜甫《登高》,古今七律第一

精读杜甫《登高》,古今七律第一

精读杜甫《登⾼》,古今七律第⼀引⾔⽂⽆第⼀,这是⼤多数⼈的共识,不过⼈各有所好,有的⼈读到⼀⾸诗,⼼⾥喜欢得不得了,将其推为⼼中第⼀,这也是情理之中。

⽽能被历代诗评家推崇,被很多⼈评为⼼中第⼀,必是诗中难得的精品。

之前⼩楼精读过的《黄鹤楼》,就被宋⼈严⽻、清⼈吴昌祺推为唐⼈七律第⼀。

不过,在⼩楼精读《黄鹤楼》那篇⽂章的评论中,很多朋友认为,七律第⼀,应该是杜甫的《登⾼》。

确实,杜甫的《登⾼》也受到了历代诗评家的推崇,评价之⾼,较《黄鹤楼》有过之⽽⽆不及。

明代的著名诗评家胡应麟,就赞杜甫的《登⾼》为古今七律第⼀,清⼈杨伦《杜诗镜铨》中亦评:⾼浑⼀⽓,古今独步,当为杜集七⾔律诗第⼀。

杜甫的七律,如书法中的《兰亭序》,是⽆数后⼈不断学习的楷模,此诗算是楷模中的楷模了。

那么,为会什么杜甫的《登⾼》会获得这么⾼的评价呢?通释理解诗的意思,是欣赏古诗的基础,所以,照例⼩楼先通释全诗的意思。

登⾼风急天⾼猿啸哀,渚清沙⽩鸟飞回。

⽆边落⽊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的这⾸《登⾼》,⼤约写于唐代宗⼤历⼆年(767),其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乱虽⽌,⼩乱未息,藩镇割据、外敌⼊侵,唐朝的国势依然颓靡。

安史之乱结束后,杜甫曾在其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写道:“青春作伴好还乡”,但他的归乡之旅并没有成功,时势动乱,他⼜贫病交加,⾏⾄半途,杜甫就返回成都,投靠他的好友严武。

可惜,不久严武逝世,杜甫失去依托,他只得离开成都,四处漂泊,最后到了夔州。

唐代宗⼤历⼆年(767年)秋天,他独⾃登上夔州⽩帝城外的⾼台,登⾼临眺,百感交集,写下了这⾸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

风急天⾼猿啸哀,渚清沙⽩鸟飞回。

夔州峡⼝以风⼤闻名,故⽈“风急”。

夔州多猿,《⽔经注》中称,猿鸣“空⾕传响,哀转久绝”,故⽈:“猿啸哀”。

渚(zhǔ),指⽔中的⼩洲,⽔中的⼩块陆地。

回,回旋飞舞,⼀说指鸟飞回巢,与诗⼈天涯漂泊⽆处归家形成对⽐,不过⼩楼觉得回旋飞舞更切合诗意。

杜甫七言律诗艺术成就

杜甫七言律诗艺术成就

杜甫七言律诗艺术成就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学价值。

其中,杜甫的七言律诗艺术成就尤为突出。

首先,杜甫的七言律诗扩大了七言律诗的表现范围。

杜甫在七言律诗中不仅描写了应酬、咏怀、羁旅、宴游,以及写山水等常见的内容,还用于写时事。

杜甫用律诗写时事,较少叙述而较多抒情与议论,把律诗的表现力扩展到了更大的范围。

其次,杜甫的七言律诗以组诗的形式表现一些较难表现、较宽泛的内容。

杜甫以组诗的形式,表现一些较难表现、较宽泛的内容,如《咏怀古迹五首》、《诸将五首》,特别是《秋兴八首》,可以说是杜甫律诗中的登峰造极之作。

另外,杜甫的七言律诗达到了纵横恣肆、极尽变化之能事的境界。

杜甫的律诗写得纵横恣肆,合律而又看不出声律的束缚,对仗工整而又看不出对仗的痕迹,把这种体式写得浑融流转,无迹可寻,写来若不经意,使人忘其为律诗。

最后,杜甫的七言律诗在炼字炼句上也取得了极高的成就。

杜甫律诗的精于用字,刻划细微,在他的古体中有同样表现,而以律诗的表现最为精彩。

杜甫炼字,用力之处在表现神情韵味。

总之,杜甫的七言律诗艺术成就非常高,他通过扩大七言律诗的表现范围、以组诗的形式表现较难表现、较宽泛的内容、达到纵横恣肆、极尽变化之能事的境界以及在炼字炼句上的成就,将自己的诗歌艺术推向了推向了推向了高峰。

杜甫七律艺术风格探微

杜甫七律艺术风格探微

姓名:宋佳宁学号:090114115 专业:09级汉语言文学1班杜甫七律诗艺术风格探微摘要:杜甫应用、表现得最为得心应手、最为成功的诗体形式无疑是七律。

他的七律诗沉郁顿挫、律切精深,在艺术创作上的成就冠绝古今。

本文拟就杜甫七律诗的艺术风格略作探微。

关键词:杜甫、七律诗、艺术风格明代学人胡震亨曾写道:“近体之难,莫难于七律。

五十六字之中,意若贯珠,言如合璧。

其贯珠也,如夜光走盘,而不失回旋曲折之妙。

其合璧也,如玉匣有盖,而绝无参差扭捏之痕。

……庄严则清庙明堂,沉着则万钧九鼎,高华则朗月繁星,雄大则泰山乔岳,圆畅则流水行云,变幻则凄风急雨。

一篇之中,必数者兼备,乃称全美。

故名流哲士自古难之。

”(《唐音癸签》)①这充分说明作好七律是相当不易的,然而杜甫却以其非凡的才情与强烈的内心感受让诗的声韵形式之律动与人的内在生命律动同步合拍,并由此焕发出诗美来。

这种美是沉郁顿挫之美,是浑融流转之美,是炼字炼句之美。

(一)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沉郁顿挫是杜诗的主要风格特征。

沉郁是指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是指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

七律独特的艺术形式和用律技巧无疑有利于杜甫表达自己内心中难以抑制的悲怆情怀。

国家动乱、民生疾苦、个人的坎坷遭遇无一不在杜甫心中留下悲慨感伤的印记,但这种郁积于心的悲慨每至喷薄而出时,却又被其深刻的儒家涵养给抑制住了。

由此其诗中情感的流程变得深沉浑厚起来,给人以波澜老成之感。

如《咏怀古迹》五首其二:“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写萧条异代的千秋洒泪,极为沉郁顿挫。

再如《秋兴》八首其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此诗是大历元年(766)秋杜甫在夔州时所作的一组七言律诗中的一篇。

当时战乱频繁、国无宁日、人无定所,当此秋风萧瑟之时,诗人不免触景生情,提笔为诗。

浅谈杜甫七律的艺术成就

浅谈杜甫七律的艺术成就

浅谈杜甫七律的艺术成就引言律诗始自初唐经杜审言、李娇、沈伦期、宋之问及盛唐诸公,才逐渐形成与定型。

至杜甫各种律体才最终完善与成熟,取得了“集大成”式的成就,从而为后世树立了律诗的写作范式。

而杜甫又在律诗的题材的扩展、内容的充实、声律的探索等方面,做了全面的拓展与创新。

律诗做为一代种与古体诗相区别的近体诗出现在唐代的诗坛上,是唐诗独有的贡献。

唐诗的成熟是以律诗的确立与完成为标志的,从而使中国诗歌声律美与形式美圆满地结合而形成了新的美学风范。

一、内容多元化诗圣杜甫,一个胼手胝足的行吟者,一个具有鲜明个人色彩与个性特点的时代歌手。

杜甫的全部诗歌证明:他既写自我,又写所处的社会和时代,山川草木、自然风物则是比兴的载体与心灵的参照物。

“陶冶性灵缘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

” 杜甫从写自我出发,把个人、社会、自然的间距完全打通,完成了他的七律的外部构建,成为综合的三位一体的多元文本,成为“地负海涵,包罗万象”的旷代诗史。

(一)以社会层面为主,感时伤乱,忧心国运民脉这部分诗数量多,质量高,影响大,多为精品力作。

如《登楼》、《阁夜》、《野望》、《昼梦》、《宿府》、《恨别》、《诸将五首》、《秋兴八首》等。

《秋兴八首》历来被认为是七律的经典。

这组诗是大历元年秋(766)杜甫在夔州所作。

黄生云:“杜公七律,当以《秋兴》为裘领,乃公一生心神结聚之所作也。

”以《恨别》为例: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这首诗写于上元元年(}60>,《通鉴》卷221载:“上元元年三月,庚寅,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怀州城下;夏四月壬辰,破史思明于河阳西诸。

”其取材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相似,写法却异曲同工。

两者都以一己之切身感受为脉络经纬,一为顺叙,喜极而泣,放歌痛饮;一为倒叙,急切而思,穿插回忆。

两者不同的是,《恨别》始终把视角与焦点对准整个时代,它着重要表现的是时代大环境大气候,在战乱不已的大时空里,设置了几个小的生活时空,从不同侧而展示个人与家族的离散遭际,与整个离乱时世形成包孕网络。

杜甫七言律诗的艺术特色

杜甫七言律诗的艺术特色

杜甫七言律诗的艺术特色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杜甫的七言律诗的创作在近体诗的发展上继往开来,取得了巨大成就,常被视为古典诗歌中的巅峰。

杜甫的七言律诗向来被推崇为七言律诗之中的典范,杜甫更是七言律诗这一题材真正的开创者。

据统计,杜甫之前的七律创作活动所流传下来的七律总共只有246首(舒志武,2004),而杜甫创作了一百五十余首七言律诗,且如元朝方回所云,每一首均“不可暂废”,而且自杜甫之后,七言律诗迅速超过了五言律诗乃至其他所有的诗歌体裁,成为古典诗歌中作家最多,作品最富,作品质量最高的文体。

一、杜甫七律于内容方面的艺术特色1.包罗万象的题材涵盖在杜甫之前的七言律诗,其所书写的内容均较为狭窄。

六朝以降,七律已有为数不少的创作者,而经过了初唐的沈�缙凇⑺沃�问等人的加工,七律的形式已经初步具备;但六朝以来的奉和应制、酬唱赠答、代言思妇等题材仍然是七言律诗的主流。

而自杜甫已降,七言律诗的创作方进入了中国诗人的日常生活的主流之中,可能使用于诗歌创作的各种题材都与七言律诗的创作密不可分。

杜甫七律的题材主要可以分为如下几类:对自然环境进行描绘,所写基于眼前的现景;对典籍中的故事做出议论,所写基于历史;对社会日常中的大事小情予以记录,所写基于生活;以及常常在以上题材的基础上进行的的抒情写作。

如《诸将五首》借古讽今,被誉为“最上者”的《秋兴八首》《登楼》等作品揉家国之情、身世之感于一体等。

总而言之,杜甫的七言律诗将个人、社会、环境、历史、现实等诸多元素融为一体,如此广阔的书写范围实为七律史上一大创举。

2.娴熟恰当的意象运用杜甫七言律诗十分注重意象的建构与安置,其对意象的运用技巧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如曾被明朝文学评论家胡应麟称为“精光万丈,古今第一”的《登高》的前四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前两句中,紧密排布了六个意象,每个作为意象指代的的名词(风、天、猿、渚、沙、鸟)之后,均连接了形容词和/或动词对其进行修饰。

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

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

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一集大成之时代与集大成之诗人1 唐代是集大成之时代,杜甫是集大成之诗人。

杜甫之所以能集大成,是因为他生于集大成的时代,而有集大成的容量。

2 集大成之时代:唐代上承文学自觉的魏晋南北朝,又统一海内、杂糅胡汉;因而得以在体式上革新旧体、完善新体,在风格上调和南北、兼济刚柔,终于蔚然大观。

王孟、高岑、李白、昌龄等人,各有所长,百花争艳。

然以上诸人,也各有所短。

“诗仙”虽有仙才,但贵古贱今,短于近体。

——均不足以称“集大成”。

3 集大成之诗人:杜甫之所以有集大成之容量,是因为他禀赋博大、均衡、正常,兼长感性和理性。

其表现为:⑴众体兼备,风格多样;内容广博,变化多端。

⑵苦中作乐(?)。

4 这种禀赋,也使杜诗所表现的感情,得到世人道德上的认可。

二杜甫与杜甫以前之七言律诗1 引言:七律,是杜甫贡献最多的诗体。

古体、五律等,前人之作既多,开拓空间便小。

七律则不然。

2七言诗之诞生⑴七言句出现虽早,七言诗形成却晚。

五言诗的出现,是人民大众的创造;七言诗的出现,是少数天才的尝试。

七言,当是骚体简练凝缩与五言扩展引申的结合产物。

⑵天才之一:张衡。

代表作:《四愁诗》。

说明:骚体影响明显。

但句式整齐,“兮”字较少。

⑶天才之二:曹丕。

代表作:《燕歌行》。

说明:“兮”“之”全无,音节近五言。

惟句句押韵,仍似骚体。

⑷二人之兼长感性与理性,与杜甫相类。

张衡文学与科学并驾,曹丕创作与批评齐驱。

唯其如此,才能开新局面。

3七言诗之律化⑴此后,七言诗长期沉寂,至南北朝方才复起,并受齐梁之风影响,向律诗演进。

⑵阶段之一:举例:萧纲、陈叔宝诗各1首。

说明:中四句对偶工整,末两句仍为五言。

⑶阶段之二:举例:庾信、杨广诗各1首。

说明:字数、句数、对偶等均合律,惟平仄欠谐。

⑷初唐,七律随五律之后形成。

但五律久经酝酿,水到渠成;七律前辙寡少,徒有形式。

4初唐之七律⑴律诗倡导者:沈佺期,存诗157首,七律16首,应制12首;宋之问,存诗193首,七律4首,应制2首。

杜甫最好的一首诗七律

杜甫最好的一首诗七律

杜甫最好的一首诗七律杜甫最好的一首诗七律如下本文向大家分享的这首诗《登高》,便是杜甫水平最高的一首律诗。

这首律诗历来深受世人的称道,比如明代胡应麟在诗歌理论著作《诗薮》中,便将此诗推举为古今七律第一。

究其原因,是因为它完美符合了律诗的格律要求,可谓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

至此,杜甫的这首律诗便有了“七律之冠”的美誉,成为史上最难超越的一首诗,无人能出其右。

《登高》是杜甫于唐代宗大历二年秋在夔州时创作的一首七律。

在这首诗中,杜甫主要描写了他登高临眺时的所见所感。

即萧瑟的秋江景色,以及他对自己身世飘零的感慨,同时也写出了杜甫老病孤愁的处境,表达了他忧国伤时的情操。

读后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意思是说,杜甫立足于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上,感受到了天高风急和猿声的凄切悲凉,看到了群鸥在清澈的水中嬉戏、盘旋。

从这两句诗来看,杜甫主要是抓住了白帝城的特定环境来进行描写,即以风大、猿多著称。

而在格律上,这两句诗不仅上下两句对仗,还句中自对。

十四个字,字字精当,足见杜甫高超的技艺。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则是杜甫对萧瑟的秋江景色进行了描绘。

它的意思是说,无边无际的树叶纷纷落下,长江水滚滚涌来奔腾不息。

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里除了写景外,还传达出了杜甫对人生易逝的感慨。

格调沉郁悲凉,但却有磅礴气势。

古人还赞誉这两句诗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意思是说,萧瑟的秋色让我不得不感叹常年沦落他乡的悲凉处境,如今到了晚年我依然得独自抱着病躯登上这高台。

从这两句诗,我们可以看出杜甫对自己身世飘零的感慨,即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

这无疑让杜甫产生了无限悲愁之绪,与诗中的“万里”、“百年”相互联系在了一起。

浅析杜甫夔州七律诗中的艺术成就

浅析杜甫夔州七律诗中的艺术成就

浅析杜甫夔州七律诗中的艺术成就
李嘉哲
【期刊名称】《语文教学通讯》
【年(卷),期】2023()5
【摘要】从永泰二年(766)春末迁居夔州,到大历三年(768)正月离开夔州沿江东下,杜甫在夔州寓居了近两年的时间,写下了大量的诗歌。

在杜甫创作的一千余首诗歌中,创作于夔州时期的诗歌占了三分之一。

杜甫一生有七律一百五十余首,而夔州所
作七律有六十余首,也占了三分之一有余。

在成就上,夔州诗亦是斐然,如《咏怀古迹五首》、《秋兴八首》等名篇均作于此时。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也选入了杜甫作于夔州的七律——《登高》。

对杜甫夔州七律诗进行关注,并试图从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方面来分析这一类诗的文学成就,希望能为广大一线语文教师教学杜甫
的七律诗提供更多参考。

【总页数】5页(P15-19)
【作者】李嘉哲
【作者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
【相关文献】
1.杜甫的夔州七律与盛唐气象
2.夔府孤城——试论杜甫在夔州的七律创作
3.论杜甫夔州诗的艺术成就
4.杜甫夔州诗中的生命意识探析
5.杜甫的《夔州歌》与刘禹锡的《竹枝词》--兼论杜甫夔州诗的艺术特色及其形成原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登高首联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登高首联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登高首联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杜甫《登高》是杜甫七律中的名篇,唐代诗歌的巅峰之一。

历来对它的鉴赏早已是“前人之述备矣”,这里,我从一个相对提的少一些的地方入手,单看这首诗首联的艺术成就。

整节课只回答一个问题:杜甫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诗人先从触觉和视觉入手写静景,用大风、天色营造整体深秋的环境;然后转为听觉的动景描写,用猿啸声典出悲哀;然后通过时空上从远到近的转换,回到视觉描写,动静结合,点出近处长江岸边秋季的典型静物和苍凉的色彩,再重新将目光放到远处,看着飞鸟南归。

各种意象紧密相关,调动读者几种感官,勾勒出一幅时空上阔大高远,感受上立体生动的,沉郁悲凉的深秋意境。

(这一联其实还可以考虑从其他角度分析,微课限于时间,没有展开,例如从语言的运用角度来看,所有的意象及特点,全部以倒装形式呈现(凌冽的大风——风急),将深秋时节各种景物的特点就凸显出来了,意境的特点也随之鲜明地凸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杜甫七律的艺术成就
【摘要】杜甫是七言律诗的集大成者,唐七律在他那里得到了空前发展,本文先从七言诗的发展谈起,接着对杜甫对七言诗在题材内容的拓展,形式结构的发展和表达技巧上的特殊做了浅略的探析。

【关键词】杜甫;七律;语言技巧;表现手法;联章诗
一、从七言诗的发展谈起
在《诗经》中出现七个字的诗句,汉代的民间谚谣,铜镜铭文都有七言的句子,汉代民间谚谣对七言诗的产生具有重要的影响,第一篇成熟完整的七言诗应是曹丕的《燕歌行》,鲍照写作《拟行路难》十八首,在诗歌内容,平仄和结构上都有所拓展,使七言诗开始发展。

南梁简文帝,周朝庾信,陈代江总和隋代的陈子良,都有七言诗的创作,使得七言诗已经初步具有了七言律诗的形状,七言诗飞速发展是到了初唐时期,七言歌行大力写作,在这方面初唐四杰功不可没,在七言歌行发展的基础之上,七律的体制渐渐完备,初唐诗人中的沈佺期,宋之问,杜审言等人都尝试写过一些七律,除了平仄等不完全协调之外,用韵上已经合律,这是唐代七律发展的开始阶段。

进入盛唐之后,七律的写作增多,在题材上有了较大的拓展,由先前的奉和应招酬答延伸到抒怀言志,送别赠友,登临怀古,田园山水和边塞战争等,在诗歌的意境、声律上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并且具有了盛唐的大气华美之风,这个时期的主要诗人都有七律的创作,并且都具备自己特有的风格,或清新自然,或雄浑
大气,声情并茂,与盛唐之风是相一致的。

到杜甫大力创作七律之后,七律才得到了高度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因此分析杜甫七律的艺术成就是了解七言律诗最重要的一个途径。

二、灵活多样的语言技巧和写作手法
除了在思想内容,意向境界上杜甫对七律有着全面的创造外,具体的语言技巧和写作手法也比前代有了很大的提高。

杜甫善于在格律之中求变化,呈现出了灵活多样的艺术特色。

杜甫七律的句式多样,如应用散文句式、词序颠倒和重复等方面。

律诗对语言的要求是极高的,但是杜甫的七律中却有一些散文句式,如“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曲江对酒》)诗中桃花轻轻点点的追逐着杨花飘落,黄鸟不时地同白鸟一起飞翔,显得纷繁却又十分清新,有自然之美。

杜甫还善于运用叠字,在七律中运用叠字次数之多,表达又如此之妙,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

如“寒衣处处催刀尺”(《秋兴八首》其一)这是单句的叠字,又如“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小寒食舟中作》),是联句的叠字,这些叠字基本上都是日常的口语,亲切上口,气氛渲染的恰到好处,能使人感受到作者细腻又深切的体悟。

除了使用叠字还有词序的颠倒也是常见的,如“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秋兴八首》其八)只为了强调“香稻”和“鹦鹉”。

另外如《堂成》诗中,“缘江路熟”“笼烟和竹”等词语的倒转,使得这首看似平常的小诗变得不平常起来,使用语词的倒装就避免了诗歌的平板浅露,使得诗歌意象错综倒置,具有奇特的效果。

此外还有交互句法,如“花萼夹城通御
气,芙蓉小苑入边愁”(《秋兴八首》其六)综上所说,杜甫是不为绳墨规矩所束缚而具有不倦的创新精神,努力探索并完善了律诗语言的表达方式,提高了诗歌的审美水平,杜甫这些变幻多姿的七律句法,大大的增强了七律的艺术表现力,为后世留下了不朽的典范之作。

三、结构完整严谨的联章诗
杜甫对七律的表现形式也有所发展,这集中表现在他创造了七律联章诗的形式。

杜甫的七律联章诗歌有十组,其中《咏怀古迹五首》、《诸将五首》、《秋兴八首》等组诗结构十分严谨,完整地描述了当时的现实社会风貌,在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方面也非常成功,杜甫赋予七律以新的功能,即将其加以一定的组合,成为联章的形式,这样便避免了单首诗歌在深度和广度上反映社会政治现实的可能不够完整或者深度不够的缺点,杜甫确实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杜甫七律中的大型组诗,将有限的短诗联缀成表现力丰富的长篇,将结构松散的作品组成一个拥有完整结构的作品整体,是他们能够各自独立,表达自己的意思,脉络又十分清晰,结构完满,又可以承接在一起,这是杜甫开创的。

仇兆鳌在《杜诗详注》卷十四《十二月一日》三首中云:“杜诗凡数章承接,必有相连章法。

”还是以《秋兴八首》为例,“以第一首起兴,而后七首俱发中怀,或承上,或启下,或互相发,或遥相应,总是一篇文字,拆去一章不得,单选一章不得。

”这些有着细密结构联系的联章诗,是一个统一的。

有秩序的整体,整组诗歌作为一个完整的艺术品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有其单首诗歌不能比拟的艺术效果,而诗歌内部结构的多变,也是杜甫创新的结晶。

杜甫联章诗的结构方法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一题数首,而逐首分咏者”,结构方式是依照诗歌题目字面意义的顺序分为数首诗,每一首诗重点承担题目中的一件事情,一个人物或者一件物品,整个联章全系于诗歌的题目,如上面提过的《诸将五首》,五首各是一处古迹,分别吟咏了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和诸葛亮,这样的结构的好处就是每一首诗歌都有自己所要表达的对象,主题却是集中的,便形成了艺术境界既广阔又细致,总体的容量增大,但又没有忽略诗人对每首诗歌的细致把握。

另一类是,联章诗中的每一首诗都紧扣整体的题目之外,还根据内部的结构安排了先后顺序,承上启下,首尾相连。

如《秋兴八首》前三首诗记杜甫所在的夔州本地,其余的五首诗,皆是思念长安的,而第四首诗歌又是思念长安的开头与总括,这样的联章诗构思的缜密,使人生出“美人细意熨帖平,裁缝灭尽针线迹”的感慨。

这样的联章诗歌大体都是呈直线的方式发展变化的,但是也有自然流畅的回环往复或者对比的变化,脉络也十分清楚,同前面一类联章诗有很大的不同,这样的联章诗是以情景的互相生发连类而及,每一首诗歌都含有发展的趋势。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杜甫七律的诗歌特色和艺术成就,杜甫是七律的集大成者。

杜甫起于诗体屡变之后,博览群书,转益多师,深研格律,历经得丧荣辱,流离险阻,一有感会,情境俱现。

他人才力不及之处,正是杜甫大显身手的地方。

虽然现存的
杜甫律诗中七律没有五律多,但是从文学史的发展状况,杜甫七律的贡献是非常重要的。

他真正拓展了七律的诗歌疆土,显示出了强大的艺术魄力和创新精神。

杜甫用七律抒写忧国忧民的情怀,日常生活的感受,对亲朋好友的眷恋之情,并且变化多端的结构引入七律,丰富了七律的表现手法。

杜甫是唐代第一个大力创作七律的诗人并把它推向了高峰,成为历代文人学习的范本,他的诗影响了其后一千多年的我国诗歌的发展道路,功绩永远不可磨灭。

【参考文献】
[1]仇兆鳌.杜诗详注[m].北京:中华书局,1979.
[2]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9.
[3]郭绍虞.《沧浪诗话》校译[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
[4]程千帆,张宏生.七言律诗中的政治内涵[m].上海:文艺理论研究,1988.
[5]浦起龙.读杜心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