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优质课教案课件-12唐诗五首-野望-部优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阅读 12 唐诗五首 野望》优质课教案_8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阅读 12 唐诗五首 野望》优质课教案_8](https://img.taocdn.com/s3/m/1d6ddedbe53a580216fcfece.png)
《野望》教学设计执教:【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感情。
过程与方法目标:1.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
2.通过抓住诗歌的关键字词理解诗歌的内容与诗人的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山川风物之美,陶冶情操。
【教学过程】一、导入唐诗在中国文学上灿若星河,《野望》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
全诗言辞自然流畅,风格朴素清新,摆脱了初唐轻靡华艳的诗风,在当时的诗坛上别具一格,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王绩的思想世界。
二、初读感知1.朗读一次《野望》,背一次《龟虽寿》2.你认为这两首诗的句式一样吗?【记忆性问题、推理性问题】3.简单了解律诗的基本知识。
4.律诗的声韵和谐,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请反复朗读,说说怎么给这首诗划分节奏?【记忆性问题、推理性问题】三、再读总体把握再读一次诗歌,从题目《野望》你能想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动笔将自己脑海中的画面用文字表达出来。
【创造性问题】四、研读诗歌1. 你认为诗人为什么在这个秋天的傍晚“徙倚”?【推理性问题】表现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矛盾。
2. 联系材料思考“欲何依”有何含义?【推理性问题】材料1:曹操的《短歌行》【其一】中有“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 zā),何枝可依”的诗句,它的大意是:月光明亮星光稀疏,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
绕树飞了三周却没停留,哪里才有它们的栖身之所呢?曹操希望招纳天下英才,所以用乌鹊绕树不知“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英才们,不要犹豫了,赶紧到自己这一边来,表现了曹操对人才的渴慕。
材料2:王绩一生郁郁不得志,在隋唐年间,曾三次当官又三次归隐。
心想在仕途有所作为,但又自知难以达到自己期望的地位,故归隐山林田园。
此诗应该创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之时。
这是诗人对人生道路在何方的一次思考,诗人想在仕途上有所作为,但又不得意,这是诗人矛盾与迷茫的表现。
3.诗歌首联表现了诗人那种苦闷与矛盾的心境,颔联和颈联却写了一幅这么美的秋景图,是不是前后有点不协调?【批判性问题】这是一种对比、反衬手法的运用,眼前所见是宁静、祥和、悠闲的美好,人人都有自己快乐的去处,唯独我没有,反衬了自己的抑郁、孤独、迷茫的心情。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统编版八年级上册13唐诗五首之《野望》教学课件(共27张PPT)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统编版八年级上册13唐诗五首之《野望》教学课件(共27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821b2168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3c.png)
走近作者
王绩(约589—644),唐代诗人。
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 津)人。清高自恃,放诞纵酒,其诗多写 饮酒及隐逸田园之趣,赞美嵇康、阮籍和 陶潜,嘲讽周、孔礼教,以抒怀才不遇之 苦闷。语言朴素自然。有《王无功文集》。
写作背景
王绩入朝后以秘书省正字待 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贞观 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此诗 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 山西河津)之时。
当堂检测
解析:B项中“也是现存较早的五言绝句”错误,应是: 现存较早的律诗。
当堂检测
2.按要求填写句子。 (1)《野望》中描写秋色一片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表现自己身处乱世,前途 无望,孤独抑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主题思想
《野望》通过描写山野秋景黄昏图,在闲逸的 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全 诗写的是秋色中的山野,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 透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
板书设计
野望
首联:徙倚——叙事、抒情 颔联:落晖——静态、远景 颈联:返、归——动态、近景 典故:采薇——用典、抒怀
当堂检测
1.对《野望》这首诗歌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B )
野野 望望 王 绩 ——王绩
新课导入
走进唐诗,走进唐诗中的写 景诗,感触的不仅是美景,更是 诗中耐人寻味的意境和诗人那颗 独特的心。今天,让我们一起走 进《野望》,感触诗人的心语。
学习目标
➢ 背诵诗歌,积累名句; ➢ 感受诗人孤独抑郁的心情,感受汉语言的美; ➢ 学习本诗借景抒情的写法; ➢ 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寄寓的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精美课件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精美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7f9353da8956bec0975e385.png)
课பைடு நூலகம்练习
4、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 郁心情的句子是: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5、《野望》中,描写秋意正浓的山野景色的诗句是: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总结
《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 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全诗写的是秋色 中的山野,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透露出孤独抑郁 的心情。
学习目标
1、积累重要字词。流畅、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2、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律诗的 一些常识; 3、理解诗人写诗背景,感受诗人前后变化,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人 生观。
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 西永济)人,少有才名。开元九年(721)中 进士,任太乐丞,后因事受牵累被贬到济州 (今山乐长青县)作司库参军。天宝十五年 (756)安禄山攻陷长安,王维扈从不及而被 俘,被迫授伪职。叛乱平息后,受降官处分。 乾元二年(759)迁中书舍人,后转尚书右丞, 世称王右丞。
写作背景
唐朝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 胜吐蕃,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查访军情,并在 河西节度使幕府兼任判官。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此 诗即王维出塞途中所作。
字词学习
单车:一辆车,这里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 属国:典属国简称。唐代人有时以“属国”代指使臣。这里“属国”指 往吐蕃的使者,王维奉使问边,所以自称属国。 征蓬:飘飞的蓬草。言蓬草遇秋,随风远去。 烟:烽烟,报警时点的烟火。 长河:黄河。 萧关: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 候骑:骑马的侦察兵。 都护:当时边疆重镇都护府的长官、首将。 燕然:山名,今蒙古三音诺颜汗中部的杭爱山,代指边防前线。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阅读 12 唐诗五首 野望》优质课教案_0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阅读 12 唐诗五首 野望》优质课教案_0](https://img.taocdn.com/s3/m/4bb6cd00be23482fb4da4ccd.png)
野望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不断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1. 背诵、体会诗歌的内涵。
2. 注意对诗歌中名句的理解。
第二课时学习《野望》。
1.读准字音。
东高.. 徙倚.. 辉. 犊. 禽.2.了解诗歌背景。
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
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
此诗在秋日傍晚十分,诗人遥望山野,看到一派秋意颇浓的山野景色,看到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不禁怀念起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
全诗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时写下的。
3.熟读这首诗,了解内容及主题。
一、品读赏析《野望》课时要点复习上节合作探究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1.概述诗意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诸多猎物回归家园。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2.赏析诗句(1)结合首联和尾联,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2)简析颔联和颈联在写景方面的特点。
答案:(1)首联点明躬耕归隐身份,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尾联表明在现实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2)两联运用动静结合(或“远近相映”、“光色相融”)的表现手法,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辉中越发显得萧瑟;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气氛,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动了起来。
这四句宛如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逸的基调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
3.归纳主旨二、品读赏析《野望》.《野望》中写出自然景色的句子是: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2. 《野望》中抒发作者孤独抑郁之情的诗句是: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3. 王绩在《野望》一诗中写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的诗句是: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课堂检测1.熟读背诵这首诗。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12唐诗五首—野望 (共18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12唐诗五首—野望 (共18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24ed1f8e27d3240c8547ef81.png)
点评
王绩《野望》作品取境开阔, 风格清新,属对工整,格律谐和, 是唐初最早的五言律诗之一。王 尧衢曰:此诗格调最清,宜取以 压卷。视此,则律中起承转合了 然矣。
满树秋色
静 满山夕照
望:秋天野景
无一朋友 牧人赶牛 寂寞独歌
动 猎人带禽
赏析:秋景悲凉落寞,正好与作者孤独无依的心情 相衬!
中心思想
《野望》通过写萧瑟 恬静的山野秋景,抒发 了作者彷徨苦闷、惆怅 孤寂的情怀。
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 ,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 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全诗赏析
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律诗。自从南朝 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将声律的知识运用 到诗歌创作当中,律诗这种新的体裁就已 酝酿着了。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问手里 律诗遂定型化,成为一种重要的诗歌体裁。 而早于沈、宋六十余年的王绩,已经能写 出《野望》这样成熟的律诗,说明他是一 个勇于尝试新形式的人。这首诗首尾两联 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这一反复,诗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这 正符合律诗的一种基本章法。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牧人驱赶着牛群返回, 猎人带着猎物回去。
诗文解释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我看到这些人又并不认 识,长声歌唱《诗经》 中“采薇”的诗句。
诗文赏析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皋是水边地。东皋,指他家乡绛 州龙门的一个地方。他归隐后常游北 山、东皋,自号“东皋子”。“徙倚 ”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 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 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表现 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
小牛,这里指牛群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野望》教案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野望》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d0c02f9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22.png)
此外,实践活动中的诗歌创作环节,学生们展示了很高的热情。但我发现,部分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对于意象的运用还不够熟练。为了提高他们的创作能力,我计划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加入更多关于诗歌创作的技巧讲解和练习。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意象和意境。意象是诗歌中用来寄托情感的物象,而意境则是通过意象组合所形成的艺术境界。它们是古典诗歌的核心要素,能够帮助我们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和创作意图。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分析《野望》这首诗。通过具体诗句的解读,看王维是如何运用意象和意境来表达他对自然和生活的看法。
2.教学难点
-意境的感悟:对于初中生来说,理解诗歌的意境具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如何从具体的意象中提炼出抽象的意境。
-诗歌语言的精炼性:古典诗歌语言高度精炼,一词多义,学生需要理解词语在特定语境下的具体含义。
-诗人情感的内隐性:王维的情感表达往往含蓄内敛,学生需要透过表面的文字,深入挖掘诗人的内心世界。
2.等;
3.探讨诗人如何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4.了解王维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理解山水田园诗的特点;
5.感受诗中的意境,学会鉴赏古典诗歌,提高语文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以下核心素养:
1.提高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学会从意象、意境角度分析诗歌,培养审美鉴赏能力;
-文学文化常识的掌握:对于山水田园诗的背景知识和文学史地位的理解,可能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12唐诗五首—野望 (共10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12唐诗五首—野望 (共10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cf8585306f1aff00bfd51e86.png)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课后延伸
一 、将此诗改为下面所展示 的词,是好还是不好?
东皋望,徙倚欲何依。 树皆秋色,山唯落晖。 牧人返,猎马归。相顾 无识,长怀采薇。
二、与杜甫的《春望》相比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什么异同?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课外知识拓展
❖ 典故 的含义 :
❖ 原指旧制、旧例,也是汉代掌管礼乐制度等 史实者的官名。典故这个名称,由来已久。 最早可追溯到汉朝,《后汉书.东平宪王苍 传》:“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 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典故 是诗文中经常引用的、有来历出处又为人们 所公认的故事或词语。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文字产生前,它源于社会生活实践,早于文 字就在民间口头流传了。
❖ “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 《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 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下面四句 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 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 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 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 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 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 对仗的意思:
❖ 诗词中要求严格的对偶,称为对仗。对仗主要包括 词语的互为对仗和句式的互为对仗两个方面。 词语 对仗的要求是:词义必须同属一类,如以山川对山 川,以草木对草木等;词性必须基本相同,如名词 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平仄必须相对,即以平对 仄或以仄对平;结构必须对称,即以单纯词对单纯 词,以合成词对合成词;另外,要避免同字相对。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野望》优质教案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野望》优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c89ff87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10a531c.png)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歌意境的体会:通过分析《野望》中的自然景色描写,使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表达和意境创造,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所展现的秋日山野之美。
-修辞手法的识别与应用:使学生掌握诗中的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并能应用于自己的写作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从诗歌中提炼人生哲理,并探讨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实践这些价值观。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野望》的基本内容、意境创造和修辞手法。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进一步体会到了王维诗歌的魅力,并思考了如何将这些美的元素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探索和实践。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此外,课堂时间有限,部分学生在展示环节显得有些紧张,未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成果。为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我计划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增加更多课堂展示和分享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成长。
-关键词语:通过查阅资料和课堂讨论,让学生明白“野望”背后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诗歌结构:剖析诗的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如何通过这种结构传达诗人的情感。
-情感与哲理:从“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一句中,探讨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这种情感在现代生活中的启示。
四、教学流程
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并创作短诗,展示了自己的思考和创意。我发现这个环节不仅加深了他们对《野望》的理解,还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在小组讨论中,大家积极分享观点,探讨如何将诗歌中的情感和哲理应用到生活中。这让我深感欣慰,觉得他们在语文学习上有了更深的感悟。
29_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2、唐诗五首---野望ppt课件
![29_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2、唐诗五首---野望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828b265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8e.png)
• 5.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
合作探究
• 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 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 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 ②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 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 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 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2.《野望》中抒发作者孤独抑郁之情的诗句 是: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3.王绩在《野望》一诗中写放牧和打猎的人 各自随愿而归的诗句是: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
理解性默写
4.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表现诗人身 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 是: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5.《野望》中,描写秋意正浓的山野景色的 诗句是: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全文解释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我看到这些人 又并不认识, 长声歌唱《诗 经》中“采薇 ”的诗句。
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以后,伯夷 和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 最后饿死。
合作探究
• 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 2、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
本诗的颔联。
• 3.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 两联。
dú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课文注释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东皋(gāo):诗人隐居的地方。 2、薄暮:傍晚 3、徙倚(xíyǐ) ) :徘徊,来回地走。 4、落晖:落日。 5、犊(dú):小牛,这里指牛群。 6、禽:鸟兽,这里指猎物。 7、采薇: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作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优秀课件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优秀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6e27ac849649b6648d74785.png)
翻译课文
原文: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注释:
东皋:地名,在今山西万荣,作者弃官后隐居于此。皋, 水边高地。 薄暮:傍晚。薄,接近。 徙倚:徘徊。 依:归依。 落晖:落日。
译文: 黄昏伫立在东皋怅望,徘徊着不知归依何处。 每棵树都披上枯黄的秋色,每一座山峰都涂上余晖。
原文: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注释:
重于色彩的透明度,棵棵树木已染上萧瑟的枯黄的秋
色,起伏的山峦唯见余晖,这是多么宁静、开阔、美 丽的画面。纵使在淡淡的暮霭之中,人们还是能够感 觉到山野间秋林、余晖的光与色的强烈辉映。
3. 赏析“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答案】颈联着力刻画视野所见山野放归的生动场
景,为整个静谧的画面,注进一股跳动的情致和欣 然的意趣。句中的几个动词 “驱”“返”“带”“归”,用得自然而精练。这 种动态式的描写愈发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宁静。
2. 品析诗的语言,理解诗人蕴含的思想感情。 (难点)
王维(约701—761),字摩 诘,唐代著名诗人。进士出身,官 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有《王右丞集》。王维是个多才多 艺的艺术家,在诗、画、音乐等方 面均有很高的成就。苏轼盛赞他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 之画,画中有诗”。
唐开元二十五年,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战胜吐
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之时。
一 读一读字音
东皋( gāo )
徙倚( xǐ yǐ )
落晖( huī )
二
写一写字形
驱dú( 犊 ) 里读到了怎样的自 然美景? 导思2.从诗歌中你 读出了怎样的情感?
关键词: 孤独
借景抒情
意向
导思3:诗中选取了哪
情景交融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野望》 示范教学课件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野望》 示范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f1fb7f3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60b380d.png)
走近神仙童子王绩 (约589-644)
• 王绩字无功,这里有道家思想的影子。庄子曾经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 人无名”,意思是“修养最高的人能任顺自然、忘掉自己,修养达到神化不测 境界的人无意于求功,有道德学问的圣人无意于求名”。在此思想的指导下, 崇尚道家学派的知识分子,大多选择了避世而居,成为隐士。
【欲何依】:用典,化用曹操的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 依”,表现出作者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诗意情绪。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采薇】采食野菜。据《史记·伯夷列传》,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在商亡之后,“不食周 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皋 薄 暮 望
诗 人 : 王 绩
野 望
。,。,。,。,
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 诗人望到了什么?心里又在想什么?请调整诗句结构让理解更顺畅
野望
东皋薄暮望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徙倚欲何依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4.通过“长歌”或许看不出诗人的心情。开心的时候会唱歌,悲伤时也会唱歌。
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 当作者唱起《采薇》这首歌,他的内心在感怀什么呢?
①表达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②通过注释发现作者此时已经在隐居了,但他依然过得不 快乐,所以所“怀”不单单是隐逸生活,而是像伯夷叔齐 这样的知音。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野望》示范公开课教学课件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野望》示范公开课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89f4179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9f.png)
“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 “望”字点题,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徙倚”即徘徊,写出了人物内心的苦闷和矛盾;
“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表现了诗人徘徊无依的孤独心境,他想在政治上 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
赏析颔联“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这句诗的精妙所在。
写作背景
王绩追慕陶潜,但他并不像陶潜那样能从田园生活中得到慰藉, 故其田园诗时露彷徨、怅惘之情。此诗一洗南朝雕饰华靡之习,却 发展了南齐永明以来逐渐律化的新形势。
东皋是王绩隐居乡里时的游玩之地。诗写秋天傍晚景象,由于 诗人独自置身于东皋野外,所以诗中充溢着诗人孤独落寞的感受。
知识链接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 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 每两句成一联,共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 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每首的二三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 偶句。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7. 诗中通过对季节的描写,表现山景萧瑟、寂寞的诗句: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8. 诗中交代牧人、猎者遂愿而归,收获颇丰的诗句: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9. 诗中透露出诗人闲情野趣中隐含彷徨无依的莫名苦闷之情的句子: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0. 诗中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 何枝可依”的诗句,来表现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之情的诗句: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2. 《野望》中直接抒发作者孤独抑郁之情的诗句是: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阅读 12 唐诗五首 野望》优质课课件_3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阅读 12 唐诗五首 野望》优质课课件_3](https://img.taocdn.com/s3/m/6df5bc172b160b4e777fcf00.png)
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 第一联(第1,2句)称“首联”, 第二联(第3,4句)称“颔联”, 第三联(第5,6句)称“颈联”, 第四联(第7,8句)称“尾联”。
野望
王绩
王绩,字无功,号东 皋子,唐初诗人。王绩是 隋末大儒王通的弟弟。唐 初诗坛四杰之一王勃的叔 爷爷。除一度做过六合县 丞、太乐丞等卑职外,一 生大部分时间隐居乡里。 生平不拘礼教,豪放纵酒, 自比嵇康、阮籍和陶渊明。
颔联、颈联远近结合,动静结合,表 现了宁静、悠闲、恬淡的田园景色。
诗中作者的情感是怎样的呢? 你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
“徙倚”,表现了作者徘徊无依的孤独 心情。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表现了 作者在现实中孤独无依。
野望
【唐】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 题材,有避世的思想。而 这首诗歌就是他托病辞官 归田后所作,借此排遣自
己的孤寂心情。
野望
【唐】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颔联描写近景,“树树”“山山”写 出了秋色的苍茫和广阔。 颈联描写远景,赋予画面以动态、生机。
这首诗描写山野秋景,于萧瑟怡静的 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 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学好诗歌应:
1.多读,读准字音、节奏、情感。 2.正确理解诗歌大意。 3.把握诗中意象(景物)的特点。 4.理解诗中作者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