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农业保护政策的比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引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谓农业保护政策是指在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政府为确保农业发挥基础作用,使农业的发展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的发展相适应,以便实现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快速发展而采取的一系列保护与支持农业的政策措施的总和。农业保护政策主要由两方面的政策组成:一是为保护本国农业免受国际市场的冲击而采取的一系列贸易保护政策;二是为促进农业和其他产业协调发展而采取的一系列直接和间接支持农业的措施。
二、中国农业保护政策
(一)背景
我国的国情决定了农业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我国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而且还是一个农村人口占有很大比重的发展中国家,人均农业资源相对贫乏,农业现代化水平以及劳动生产率水平较低。
中国目前有大约2亿农户,平均每户仅耕种0.65公顷的土地。有限的土地、规模庞大的农村劳动力,意味着总体上中国倾向于在劳动密集型作物(例如水果和蔬菜)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而在土地密集作物(例如粮食和油料作物)生产上存在劣势。
在改革时期,中国发展的最显著特点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极为差距,并且这种差距在不断扩大。其原因在于要素(尤其是劳动和资本要素)的流动性有限。农业劳动力过剩和劳动生产率低下,共同导致了农业收入极低,农村地区隐性失业大量存在。教育、卫生保健和其他社会服务的差异,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差距。
农业发展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农民收入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问题,还关系到人口大国的粮食安全供给以及国民经济整体发展的速度和质量问题,从而决定了农业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独立的基础产业。尽管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不断下降,但其基础地位越来越突出。因此,旨在探讨保证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农业保护政策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农业保护政策的内容
“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投入1069.34亿元加大农业补贴力度、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提供农业生产技术服务支撑、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和增强农业防灾减
生态保护资金和农业防灾减灾资金等四类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方式,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支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中央财政在“十一五”期间共安排资金1069.34亿元,设立了农作物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畜牧良种补贴、高产创建资金、畜禽标准化养殖扶持资金、奶牛生产性能测定和能繁母猪补贴资金等专项,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
1.农作物良种补贴
为更好地推广优良品种、提高粮食品质、增加粮食产量,我国于2002年开始实施良种补贴政策。该政策对于我国的粮食质量和安全问题具有较强的影响。良
种补贴政策自实施以来,对农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良种推广补贴不仅提高了良种覆盖率,而且实现了“一补多效”,如提高了统一供种水平,提高了优质粮食的产业化水平,推动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市场化运作。农作物良种补贴从2006年的41.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204亿元;补贴品种从2006年的4个品种扩大到2010年的10个品种。农作物良种补贴政策为加快优良品种的普及推广,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增加粮食单产和效益发挥了重要作用。
2. 农机购置补贴
购机补贴政策的实施,提高了农业装备水平,改善了农机装备结构,提升了农机作业水平,加快了农业科技进步,转变了农业发展方式,促进了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2004—2009年中央财政共投入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99.7
带动地方投入71.9690亿元,补贴购置各类农机具583万台。规模以上农机工业企业产值年均增长超过20%,产销率达98%以上,农机市场产销两旺。2010年中央财政计划安排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55亿元。截至2010年5月底,全国已执行补贴资金74.15亿元,占首批下达资金的74.15%。农机购置补贴机型从2006年的“六机”:大中型拖拉机、深松机、免耕播种机、收割机、插秧机、秸秆还田机,扩大到12大类45个小类180个品目,基本覆盖了农林牧渔业生产主要的机械设备;补贴范围从2009年起扩大到了全国所有的农牧业县场。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对提高我国农业机械装备水平、促进农业稳定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3. 支持提高农业技术与服务水平
中央财政“十一五”期间共安排资金182.41亿元,设立农民培训经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试点补助、测土配方施肥补助、土壤有机质提升补助、农业,包括旱作农业、技术推广经费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等专项,提高对农业生产的技术与服务水平,解决农业生产中先进适用技术少、推广难问题。
4.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资金从2006年的6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1亿元。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着力围绕服务“三农”提高劳动技能,并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需要,东中西部地区分别按248元/人、360元/人和410元/人进行补贴,为鼓励和扶持农民积极创业,促进拉长农业产业链,扩大农业和农村就业渠道,为现代农业发展、
农村经济繁荣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5. 加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
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中央财政于2009年设立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试点补助经费,2009-2010年共安排资金15.7亿元,支持1570个项目示范县进行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全国农技推广示范县建设,培育了一大批观念新、技术强、留得住的农业科技示范户,建设了一批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构建了“专家组、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快捷通道,对提升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公共服务能力,全面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提供了有效服务和技术支撑。
6. 支持农业资源和生态保护
为加大农业资源和农业生态保,中央财政设立了退牧还草饲料粮补助经费、草原保护治理补助资金、西藏草原生态保护奖励试点、渔业资源保护及渔民转产补助资金等专项。“十一五”期间共安排上述资金77.08亿元,其中2010年安排19.24亿元,比2009年增长7.2%。为缓解我国西部等地草原生态功能严重退化趋势,中央财政积极研究对“三牧”的支持政策。经国务院批准,中央财政将投入资金134亿元,从2011年开始在内蒙古等8,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施禁牧补助草畜平衡奖励,落实对牧民的生产性补贴政策,实施牧草良种补贴,加大对牧区教育发展和牧民培训的支持力度,促进牧民转移就业。改善草原生态环境,推动畜牧业和牧区发展,促进牧民增收。支持农业防灾减灾工作。中央财政设立了农业生产救灾资金、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治经费、动物防疫经费和基层动物防疫工作经费补助等专项资金。“十一五”期间共安排上述资金211.74亿元,其中2010年安排68.53亿元,比2009年增长66.8%。这些救灾政策措施的实施,为灾区农业生产得以迅速恢复,最大限度地减轻农民因灾损失,实现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