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地质现象

合集下载

地质灾害、不良地质作用、不良地质现象区别

地质灾害、不良地质作用、不良地质现象区别

地质灾害、不良地质作用,不良地质现象的区别?分别是何?都是何种机理?地质灾害与不良地质作用大同小异,不良地质作用指的是作用形式,地质灾害指的是结果。

如采空区,不是地质作用的形式,而是结果,所以只能称地质灾害。

①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行规范规定地质灾害有6种: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②不良地质作用:指由地球内力或外力产生的对工程可能造成危害的地质作用.不良地质作用包括: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水土流失、库岸浸没、冻胀与融陷、活断层、场地地震效应、地下采空区变形塌陷、岩溶和土洞、隧道开挖中的瓦斯、突水、突泥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③不良地质现象:由地球的内外营力造成的对工程建设具有危害性的地质作用或现象.现行规范规定的不良地质现象主要有9种,有断裂、地震、岩溶、崩塌、滑坡、塌陷、泥石流、冲刷、潜蚀等等.形成的机理:山体崩塌:是指陡峭斜坡上的岩体或者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发生崩落、滚动的现象或者过程。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泥石流:是指山区沟谷或者山地坡面上,由暴雨、冰雨融化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介于挟沙水流和滑坡之间的土、水、气混合流。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体或者土体受自然作用或者人为活动影响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而造成灾害的现象或过程。

地裂缝:是指在一定地质自然环境下,由于自然或者人为因素,地表岩土体开裂,在地面形成一定长度和宽度的裂缝的一种地质现象。

地面沉降:是指在一定的地表面积内所发生的地面水平降低的现象,地面沉降又叫地面下沉或者地陷。

工程地质课件第6章不良地质现象

工程地质课件第6章不良地质现象
工程地质课件第6章 不良地质现象
第一节 概述
• 一、什么是不良地质现象?
• 不良地质现象:对工程建设不利或有不 良影响的动力地质现象。
• 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地 震、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
• 它们既影响场地稳定性,也对建筑、桥 梁、公路、边坡工程、地下洞室等产生 巨大破坏作用。
节理 软岩
• 4、拉裂-崩塌
• 在悬臂岩体上,当A
点的拉应力超过岩
体的抗拉强度时,
岩体开裂,在长期
断面
重力、地震、风化
(特别是根劈和冰劈)
作用下,节理不断
向下发展,产生的
崩塌。
• 5、错断-崩塌
• 陡坡上的柱状、板状 的不稳定岩体,当地
壳上升或河流下切,
使岩体自重增加,或
由于风化或剥蚀作用
岩体截面减小,当岩
泥石流—房屋的破坏
2010年8月12日舟曲县地质灾害共造成1144人 遇难,600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4亿人民币。
• 4、岩溶:是指地表水和地 下水对可溶性岩石的长期溶 蚀作用及形成的各种岩溶现 象的总称。
• 呈奇特形状,有洞穴、石芽、 石沟、石林、溶洞、地下河、 峭壁。
岩溶景观—溶洞
岩溶景观—黄龙
• 4、小型:因灾死亡和失踪 3 人以下或者 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的。
• (三)我国地质灾害现状
• 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易发区 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65%,据统计,目前 全国约有地质灾害隐患点近23万处,其中 特大型和大型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质灾 害隐患点25000处。
• 土崩:产生在土体中者称为土崩 • 岩崩:产生在岩体中者称为岩崩

第6章 不良地质现象

第6章 不良地质现象
18
6.2 河流地质作用
河流是在河谷(道)中流动的常年水流。 河流 流水具有一定的流速(即具有一定的动能),该动能主 要消耗在下列方面: (1)水的粘滞性、水的紊 流、环流、波浪及涡流等; (2)侵蚀作用; (3)搬运作用。
19
河流地质作用:侵蚀作用;(搬运)沉积作用。
1.流水的侵蚀作用 .
河流在从高处向低处流动过程中,以自身的动力,并以携 河流在从高处向低处流动过程中,以自身的动力, 带的泥沙和砾石作工具, 带的泥沙和砾石作工具,不断地破坏河床的过程 。 按侵蚀作用的方向分为两种类型:下蚀作用和侧蚀作用。 按侵蚀作用的方向分为两种类型:下蚀作用和侧蚀作用。 (1)河流的下蚀作用:河水对河床底部岩石破坏,使河谷 )河流的下蚀作用:河水对河床底部岩石破坏, 加深、增长的过程。 加深、增长的过程。 其动力:河水等的重力,水的冲击,砂石的磨蚀。 其动力:河水等的重力,水的冲击,砂石的磨蚀。 其结果:河谷加深,横剖面为V字形 河谷增长。 字形, 其结果:河谷加深,横剖面为 字形,河谷增长。 下蚀作用的极限: 下蚀作用的极限:侵蚀基准面
20
(2)河流的侧蚀作用:河水对河床两岸的岩石进行侵蚀, )河流的侧蚀作用:河水对河床两岸的岩石进行侵蚀, 使河谷拓宽的过程。 使河谷拓宽的过程。 其动力:河水的横向环流,砂石的磨蚀。 其动力:河水的横向环流,砂石的磨蚀。 其结果:河谷加宽,河床弯道处曲率增大。 其结果:河谷加宽,河床弯道处曲率增大。
22
山口沉积作用:来自山区的河流, 山口沉积作用:来自山区的河流,携带着大量机械
搬运物到山口开阔的平地上, 搬运物到山口开阔的平地上,由于河床坡降明显减 水流又无地形约束而散开, 小,水流又无地形约束而散开,河水动力突然大大 减小,机械搬运能力迅速降低, 减小,机械搬运能力迅速降低,搬运物就会山口沉 积下来。山口沉积物常形成扇状地貌—— 积下来。山口沉积物常形成扇状地貌——冲积扇。

常见的不良地质现象

常见的不良地质现象
50-60米) 天沟;(间距 侧沟; 排地表水: 坡面排水沟:(树枝状 ,支沟20-30米一条, 主沟与支沟夹角 30) (1)排水 支撑盲沟; 盲沟: 截水盲沟; 排地下水: 盲洞; 平孔、砂井;

(一)地质构造与岩层产状对隧道稳定的影响


1.岩层产状与隧道稳定性的关系
①水平岩层中,由于洞室开挖失去支撑,常常发生拱顶坍塌 掉块。穿越水平岩层的隧道,应选择在坚硬、完整的岩层中
。在软硬相间的情况下,隧道拱部应尽量设置在硬岩中。

②倾斜岩层中,沿岩层走向布置隧道一般是不利的,易产 生偏压,施工中还易产生顺层滑动和塌方。隧道沿岩层走向
拦挡工程
主要用于上游形成区的后缘,主要建筑物是各种 形式的坝。它的作用主要是拦泥滞流和护床固坡。
拦挡墙
格栅坝
第四节 岩溶
一. 定义:可溶性岩石在地表水和地下水的长期地质作用 下形成的各种溶蚀现象。又叫喀斯特地貌。
可溶性岩石 岩石具透水性 二、岩溶的形成条件: 水具有溶蚀能力 侵蚀性CO2 水处于运动状态
按发生年代分类
滑坡按发生年代可分为:
1、新滑坡(近50年内)
2、老滑坡(大于50年的全新世) 3、古滑坡(晚更新世及其以前)
按厚度分类
滑坡按厚度可分为:
1、浅层滑坡(滑体厚度h≤6m);
2、中层滑坡(6m<h≤20m);
3、深层滑坡(h>20m);
四.滑坡的防治原则与措施
1. 原则:在符合经济效益的前提下,针对引起滑坡滑动 的因素,采取相应工程措施,阻止滑坡滑动。 2. 措施:“一排、二挡、三减、四固”。
三.滑坡的分类
堆积层滑坡 黄土滑坡 1、按滑坡体的主要 粘土滑坡 物质组成分类: 顺层滑坡 基岩滑坡 切层滑坡

常见的不良地质现象

常见的不良地质现象

1.什么是滑坡?野外识别和防治措施?答:斜坡上大量岩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一定的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称为滑坡。

野外识别:(1)地形地物标志。

如圈椅状地形、双沟同源、醉林和马刀树等。

(2)地层构造标志。

滑坡范围内的地层整体性常因滑动而破坏,有扰乱松动现象;层位不连续;岩层产状发生明显的变化;构造不连续等。

(3)水文地质标志。

如潜水位不规则、无一定流向,斜坡下部有成排泉水溢出等。

防治措施:(1)排水(地表排水和地下排水)。

(2)力学平衡法(如在滑坡体下部修筑挡土墙、抗滑片石垛、抗滑桩等)。

(3)改善滑动面的土(石)性质(如焙烧、电渗排水、压浆及化学加固等)。

2.简述影响滑坡的因素。

答:影响滑坡的因素:岩性、构造、水、风化作用、降雨、人类不合理的切坡或坡顶加载、地表水对坡脚的冲刷以及地震等。

3. 泥石流形成的基本条件是什么?答:泥石流的形成和发展,与流域的地质、地形和水文气象条件有密切关系,同时也受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

(1)地质条件,凡是泥石流发育的地方,都是岩性较弱,风化强烈,地质构造复杂,褶皱、断裂发育,新构造运动强烈,地震平繁的地区;(2)地形条件,泥石流流域的地形特征,是山高谷深,地形陡峻,沟床纵坡大;(3)水文气象条件,水既是泥石流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泥石流活动的基本动力和触发条件;(4)人类活动的影响,良好的植被可减弱剥蚀的过程,延缓迳流汇集,防止冲刷,保护坡面。

相反,乱砍滥伐、矿山剥土、工程废渣处理不当等,都可能导致泥石流的发生。

4. 简述泥石流的发育特点及基本防治措施。

答:发育特点:(1)周期性;(2)区域性。

防治措施:(1)水土保持(2)跨越(3)排导(4)滞流与拦截。

5.何谓岩溶?岩溶作用的发生须具有哪些基本条件及其在垂直方向的分布规律。

答:凡是以地下水为主、地表水为辅,以化学过程为主、机械过程为辅的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作用都叫岩溶作用,岩溶作用及其所产生的水文现象和地貌现象统称岩溶。

不良地质现象名词解释

不良地质现象名词解释

不良地质现象名词解释
嘿,你知道啥是不良地质现象不?这可不是啥简单的事儿啊!比如
说滑坡,就好像是大地突然“耍赖皮”,一大块土石“哗啦”一下就往下滑,那场面,可吓人了!像汶川地震的时候,不就有好多地方出现了滑坡嘛!还有崩塌呢,就像是山突然“发脾气”,把一大块石头啥的猛地扔
下来,“轰”的一声,多吓人呀!这要是砸到人可不得了!
泥石流就更厉害了,那简直就是一群“小怪兽”在奔腾啊!带着土石、树枝啥的一股脑地冲下来,所到之处一片狼藉。

你想想,那场景得多
可怕呀!这不就跟发洪水似的,但比洪水还凶猛呢!
地面塌陷呢,就好像大地突然张开了一张“大嘴”,“咕咚”一下就陷
下去一块。

要是有人正好在那,哎呀,那可真是危险极了!就像走在
路上,突然脚下一空,那得多吓人啊!
这些不良地质现象可都不是开玩笑的呀!它们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
很多麻烦和危险呢!我们可得小心应对呀!难道我们不应该重视起来,好好研究怎么预防和应对这些不良地质现象吗?我觉得我们必须要重视,要想尽办法去减少它们带来的危害呀!
我的观点就是:不良地质现象是非常可怕的,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加强研究和预防,不能让它们随意地破坏我们的生活和环境。

第九章常见的不良地质现象及其防治

第九章常见的不良地质现象及其防治
岩溶(Karst):在以碳酸岩为主可溶性岩层分布地 区,由于水的长期溶蚀作用,在地表和地下
形成的各种奇特的地质现象。主要有热带岩溶、 亚热带岩溶与温带岩溶三大类。
一.岩溶的主要形态
溶沟溶槽、漏斗(溶槽扩大)、溶蚀洼地(漏斗 扩大)、坡立谷(暗河坍塌)和溶蚀平原(坡立 谷扩大)、落水洞和竖井、溶洞、暗河、天生桥 (溶洞、暗河局部洞道塌陷直达地表形成的桥)、 土洞
立谷、峰林出现; 4 晚年期:地表水广泛发育,形成溶蚀平原、残丘。
1、2、3、4成成一个循环→然后下一个循环→重复下去。
五.岩溶地区的工程地质问题
降低岩石强度(溶蚀孔洞) 岩基面起伏 漏斗对地面稳定性的影响 溶洞对对地基稳定性的影响:
分布密度和发育情况、埋深、抽水
六.岩溶的工程地质调查
1.查明区内可溶性岩层的时代、矿物成分、结构构 造、岩层厚度及空间分布情况
岩堆形态和物质组成
动荷载条件:地震、人工爆破、坡顶作业
2.工程地质调查
岩堆本身:形态体积、天然休止角(休止 角近似等于土体的内摩擦角)及其物质组 成
岩堆床面
潜水的补给及排泄条件:差易发生移动
3.防治 避开
调制地表水、排除地下水 削顶压脚
采用挡墙进行支挡稳定
§2 滑坡
滑坡:松散堆积物或坚硬的岩石沿着一个或几个滑动面向下 移动的现象
泥石流的特点:爆发突然、直线运动、流速极快、 携带力强、破坏性大
一.泥石流的分类
1.按固体物质组成分:泥流、泥石流、水石流 2.流体性质分:粘性泥石流、稀性泥石流 3.流域形态特征:标准形(具有明显的形成、流通、
沉积三个区域)、河谷形、山坡形 4. 水的补给来源:暴雨型、冰雪融水型、溃决型
二.泥石流的发生条件及形成机制

常见的不良地质现象(工程地质课件)

常见的不良地质现象(工程地质课件)

黄土滑坡
粘土滑坡
碎石土滑坡
1-黄土层;2-含水砂砾层; 1-具有裂隙的粘土;2-砂砾层; 1-碎石;2-砂岩与粘土页岩互层;
3-砂、页岩互层;4滑落黄土和砾层 3-页岩;4-滑落粘土
3-松散碎石土;4-滑动的碎石土体
四、滑坡的分类
2.按滑动面和岩土体层面的关系分类
均质滑坡
顺层滑坡
切层滑坡
四、滑坡的分类
三、泥石流的分类
2)按形成泥石流的动力条件 (1) 水力泥石流。 (2) 重力泥石流。
3)按流体性质分类 (1) 黏性泥石流。 (2) 稀性泥石流。
四、泥石流的防治措施
1.生物措施 2.跨越工程 3.穿越工程 4.防护工程 5.排导工程 6.拦挡工程
(2)漏斗 (3) 落水洞 (4) 溶蚀洼地 (5) 坡立谷(岩溶盆地) (6) 干谷、盲谷和伏流 (7) 峰丛、峰林和孤峰
溶沟和石芽
三、岩溶地貌
2.地下岩溶地貌
(1) 溶洞 (2) 暗河 (3)天生桥
地下暗河
四、岩溶地区工程地质问题
1.溶蚀后岩石的强度降低 2.造成基岩面不均匀起伏 3.降低地基承载力 4.造成施工困难
2. 风沙地区修建公路应注意的问题 1) 路线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2) 路基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泥石流
一、泥石流概述
泥石流是指突然暴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它具有来势迅猛,历时短暂,破坏力大等特点,是山区特有 的一种不良地质现象。
二、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1. 松散固体物质
4. 其他条件
三、泥石流的分类
崩塌与岩堆
一、崩塌概述
崩塌是指陡峻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脱离母 岩,突然而猛烈的向下倾倒、翻滚、崩落的现象。规模巨 大的崩塌称为山崩。

不良地质现象的工程地质问题

不良地质现象的工程地质问题
❖ 科式力作用结果: 北半球:右岸受到冲刷,左岸得到堆积 南半球:左岸受到冲刷,右岸得到堆积
横向环流作用结果
❖ 凹岸受到冲刷,凸岸接受堆积 ❖ 河弯不断向下游发展,形成蛇曲 ❖ 洪水期间会发生截弯取直,从而形成牛
轭湖。
二、河谷的类型及河流阶地
❖ 河谷的类型: 构造谷:受地质构造控制 侵蚀谷:由于河流冲刷而成
岩石的风化一般是由表及里呈带状分布。由 地表往下风化作用的影响逐渐减弱以至消失。因 此在风化剖面的不同深度上,岩石的物理力学性 质有明显的差异。从岩石风化程度的深浅,在风 化剖面上自下而上可分成四个风化带:微风化带、 弱风化带、强风化带和全风化带。
△岩石风化带的界线,在工程建筑中是一项重 要的工程地质资料。
岸的横向水力坡度In
In=tgα=[mV2/R]/mg=V2/Rg 形成横向水力坡度后
就产生了附加压力,其 方向与离心力相反,且 在所有的深度上一致, 等于Inγ。
离心力与附加压力 相迭加,就会产生上层 水流流向凹岸,而下层 水流就流向凸岸,形成 螺旋状横向环流。
科式力作用(惯性力)
❖ 地球自转,线速度大小不一,赤道附近大, 向两极逐渐变小。产生科式力。
❖ 流水对河床冲刷的重要条件是只有当水流未被 泥砂饱和时才会发生冲刷。
如果上游河段流来的水流中含有泥砂量小 于这一河段的输砂能力,则由于输砂能力未被 充分利用就会冲刷;
如果输砂量超过了这一河段的输砂能力则 产生沉积。
2. 流水对河岸的掏蚀
(横向环流的作用)
❖ 平直河道 ❖ 弯曲河道 ❖ 科式力的作用(地球自转)
物理风化作用:是指岩石在风化营力的影
响下,产生一种单纯的机械破坏作用。
特点:破坏后岩石的化学成分不改变,只

水文地质第六章 不良地质现象

水文地质第六章 不良地质现象

三、岩石风化程度和风化带
(一)岩石风化程度 岩石风化的结果,使原来母岩性质改变,形成不同风化程度的风 化岩。按岩石风化深浅和特征,可将岩石风化程度划分为五级。
风化程度 未风化 岩石结构 未变 矿物成分 未变 破碎性
微风化 弱风化
强风化
基本未变 部分破坏
大部分破坏ຫໍສະໝຸດ 基本未变 稍微变质显著变化
无疏松物质 有松散物质
(二)化学风化作用
化学风化作用:是指岩石在水和各种水溶液的化学作用和有
机体的生物化学作用下所引起的破坏过程。
特点:不仅破碎了岩石,而且改变了化学成分,产生了新
的矿物,直到适应新的化学环境为止。
化学风化作用类型:水化作用、氧化作用、水解作用, 以及溶解作用。
●水化作用
水化作用是水分和某种矿物质的结合,在结合时,一定 分量的水加入到物质的成分里,改变了矿物原有的分子式, 引起体积膨胀,使岩石破坏。
如硬石膏(CaSO4)遇水后变成普通石膏 (CaSO42H2O)其体积膨胀60%,这对围岩产生巨大压力, 使围岩胀裂。
● 氧化作用 氧化作用常是在有水存在时发生的,在水溶液,低氧 化合物、硫化物和有机化合物发生了氧化反映。 如:低价铁---氧化---变成高价铁。 黄铁矿(FeS2)--氧化---硫酸亚铁(FeSO4和硫酸 (H2SO4),而硫酸有腐蚀作用。能溶蚀岩石中某些矿物,形 成一些洞穴和斑点,致使岩石破坏。
四、岩石风化的治理
岩石风化的治理方法可采用挖除和防治两种措施。 (一)挖除方法。这种措施是采取挖除一部分危及建筑物安全的风化厉害的 岩层,挖除的深度是根据风化岩的风化程度、风化裂隙、风化岩的物理力学性 质和工程要求等来确定。挖除风化岩石是一个困难而耗费时间的过程,因而宜 少挖。 (二)防治方法。这种方法是采取制止风化作用继续发展,或采用人工方法加 固风化岩的措施。 △灌注胶结和防水的材料,如水泥、沥青、水玻璃、粘土等浆液,使其 起到封闭和胶结岩石裂隙的作用; △覆盖防止风化营力入侵的材料,如沥青、水泥、粘土盖层等;

常见的不良地质现象

常见的不良地质现象
5、按形成年代
①新滑坡 死滑坡 ②古滑坡 活滑坡
四、滑坡旳力学分析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1、滑坡旳形成条件
滑坡旳发生,是斜坡岩土体旳平衡条件遭到破坏旳成果。
2、力学分析
在均质粘土和软质岩石中,滑动面多为圆弧形 若沿岩层面或构造面滑动时,滑动面多呈直线形或折线形
①直线形滑动面 (以力旳平衡为基础)
箭头旳长短表 达速度旳大小
滑坡运动矢向平面图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滑坡壁 滑坡台阶
滑动面(带)
滑坡鼓丘 滑坡舌
滑坡体
三、滑坡旳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类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1、按滑坡体旳物质构成
①堆积层滑坡:产生于第四纪堆积物中旳滑坡 ②黄土滑坡:发生于不同步期旳黄土层中旳滑坡 ③粘土滑坡:发生在均质或非均质粘土层中旳滑坡
3、工程意义
不良地质现象给工程建筑旳稳定性和正常使用造成危害,并 给人类旳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威胁,所以我们应该了解它们 形成和发展旳规律,以便采用相应旳措施予以防治。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第一节 倒塌与岩堆
一、倒塌
1、基本概念
①倒塌:在陡峭旳斜坡上,巨大岩块在重力作用下忽然而剧烈 地向下倾倒、翻滚、崩落旳现象。
平衡条件:滑坡体重力旳下滑分力T ≤ 滑动面上旳抗滑阻力F
常用稳定系数
k
表达两力之比:k
总抗滑力 总下滑力
F T
当k<1时,斜坡平衡条件遭到破坏形成滑坡; 当k=1时,斜坡处于极限平衡状态; 当k>1时,斜坡处于稳定状态。
②圆弧形滑动面 (以力矩旳平衡为基础)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地质常见的不良地质现象及其防治

地质常见的不良地质现象及其防治
四、如何识别可能的崩塌体
一、岩溶的概念 岩溶是指地表水和地下水对可溶岩石以溶蚀为主的长期地质作用及其形成的各种岩溶现象的总称。南斯拉夫的喀斯特高原是岩溶现象的典型地区,国际上最早在此开展工作,并用此地名代表岩溶现象,称为喀斯特。 我国是可溶岩石分布极其广泛的国家之一。因此,是一个岩溶十分发育的国家。全国陆地碳酸盐岩分布面积344.3万平方公里,出露面积90.7万平方公里。
石笋
石瀑布
火山喷发
成因:地下深处的高温岩浆及气体、碎屑从地壳中喷出的现象。 构造: 火山口、火山锥、火山通道 分布: 与地质构造有关,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带、地中海—喜玛拉雅带、东非裂谷带等断层地带。
四、按其活动情况分: (一)活火山:在人类历史时期作周期性喷发的火山 台湾和新疆境内 (二)死火山:在人类历史以前喷发过,迄今为止没有重新喷发过的火山 山西的死火山群 (三)休眠火山:在人类历史时期长期熄灭,有时又突然喷发的火山 黑龙江的五大连池
均质滑坡
发生在层理不明显的泥岩,页岩,泥灰岩等软弱岩层中,滑动面均匀光滑
切层滑坡
滑动面与层面相切的滑坡,在坚硬岩层与软弱岩层相互交替的岩体中的切层滑坡等
顺层滑坡
沿岩层面或裂隙面滑动,或沿坡积层与基岩交界面或基岩间不整合面等滑
特殊பைடு நூலகம்坡
如融冻滑坡、陷落滑坡等
按滑坡体厚度
浅层滑坡
滑坡体厚度在6m以内
中层滑坡
● 滑坡和泥石流
滑坡形态和构造示意图 1-滑坡体;2-滑动面;3-滑动带;4-滑坡床;5-滑坡后壁;6-滑坡台地;7-滑坡台地陡坎;8-滑坡舌;9-拉张裂缝;10-坡坡鼓丘;11-扇形张裂缝;12-剪切裂缝
表7-1 滑坡类型及其特征表
划 分 依 据

第五章 不良地质现象及防治

第五章 不良地质现象及防治
2、落石:斜坡上个别岩块在重力作用下脱离坡体掉落 的现象。
3、岩堆:陡峻斜坡上,因崩塌、落石、剥落等原因形 成的岩块和碎屑,在重力作用下滚落至坡脚平缓处堆 积而成的锥体。
4、山崩:规模极大的崩塌。
8
二、崩塌发生条件和发育因素 1、山坡坡度及其表面构造。 斜坡外形高且陡峻,山坡坡度55-75度 表面构造:山坡表面凹凸不平,凸出部分可能发生崩塌。
体积浓度大于50%。运动时呈整体层流状态,阵流明显,固、 液两相物质等速运动,堆积物无分选性。流体粘滞性强、浮托 力大,能将巨大漂石悬移。流速快、冲击力大、破坏性强,在 弯道处常有直进性爬高现象。 稀性泥石流:密度小于1800(1500)kg/m3,流体黏度小于0.3, 体积浓度小于50%。运动时呈紊流状态,无明显阵流,固、液 两相物质不等速运动,堆积物有明显的分选性。其流速和破坏 力明显小于粘性泥石流。
(1)温度作用:主要发生在昼夜温差变化大的地区。 是物理风化的主要因素。
(2)冰劈作用:主要发生在雪线附近。 (水结冰时,体积增加1/11,对两壁岩石产生
96Mpa的压力) (3)盐类结晶作用:主要发生在强烈蒸发的干旱地
区。 (明矾结晶,体积膨胀50%,压力达40kg/cm2)
3
5.2.2滑坡的发育过程
蠕动变形阶段:外力-斜坡岩体强度降低-变形-微小移动
-出现张拉裂缝-渗水-变形加强-裂缝加宽-出现剪切裂缝-
渗水-裂缝连通-形成滑动面
滑动破坏阶段:滑坡体滑动-滑坡后缘迅速下陷-滑坡体分 裂成数块-形成阶梯状地形-树木形成醉坡地形,岩性、构
c

AC
=1,极限平衡 1,不稳定
17
2、影响因素
(1)地形地貌:开 河挖 流的 冲边 刷坡 岸越 。高、越陡,越易产生滑坡。

工程地质不良地质现象

工程地质不良地质现象

结论与建议
提出针对性的工程措施和建议, 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
工程地质评价
根据上述分析,对工程的地质稳 定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价。
不良地质现象
详细描述各种不良地质现象的类 型、规模、分布和发育规律。
04 不良地质现象的防治措施
预防措施
地质勘察
在工程设计和施工前进行详细的地质 勘察,了解地质结构、岩土性质和地 下水状况,预测可能存在的不良地质 现象。
数据采集与分析
定期采集监测数据,进行数据分析, 评估不良地质现象的发展趋势和潜 在风险。
预警与应急响应
根据监测数据和分析结果,及时发 出预警信息,制定应急响应预案, 采取必要的抢险措施,确保工程安 全。
05 案例分析
工程实例一:滑坡治理
排水
建立排水系统,排除地表水和 地下水,降低滑坡体的含水量。
03
拦挡
在泥石流上游或中游设置拦挡构 筑物,阻止泥石流的产生和流动

02
排导
在泥石流下游设置排导沟或挡泥 堤,引导泥石流顺畅流出。
04
治理源头
对泥石流源头进行治理,如恢复 植被、修建水库等,从源头上减
少泥石流的发生。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降雨等多种因素有关。
泥石流防治措施
主要包括水土保持、改变沟道 形态、疏导水源等工程措施,
以及加强监测预警等。
03 工程地质勘察与评价
工程地质勘察方法
钻探
地球物理勘探
通过钻孔获取地下岩土样本,了解岩土的 物理性质、厚度、分布等情况。
利用地球物理原理和方法,通过测量和研 究岩土的物理性质,推断地下地质结构和 不良地质现象。

第5章++常见的不良地质现象

第5章++常见的不良地质现象

滑坡的野外识别
地形地物标志
斜坡不直、不圆滑;中部坑洼起伏;下部鼓丘;内部 多积水洼地;“醉汉林”及“马刀树”。
地层构造标志
地层整体性常因滑动而破坏;层位不连续,缺失某一 地层;岩层层序重叠或层位标高有升降等特殊变化; 岩层产状明显变化;构造不连续。
水文地质标志
滑坡地段含水层的原有状况常被破坏:潜水位不规则, 无一定流向;滑坡体成为单独含水体。
崩 塌
(a)长江三峡月亮地二叠系灰岩陡坡的巨型崩塌 (b) 宝成铁路沿线砂页岩互层边坡的坠落
形成崩塌的条件
① 地形条件:斜坡高、陡是必要条件。一般高度大于
30m,坡度大于45度,多数55-70度之间。 ② 岩性条件:坚硬的岩石抗风化能力强,形成高峻的 斜坡;上部为硬岩,下部为软岩;软硬互层(相间) 构成的陡峻斜坡;上部为硬岩,下部为可溶性岩。 ③ 构造条件:岩性不同的岩层以各种不同的构造和产 状组合而成,常为各种构造面所切割。从而消弱岩 体内部的联结。褶皱、断层和节理 ④ 其他自然因素:降雨;地下水;强烈风化;冻融循 环;植物根系的楔入;地震;人为不合理的工程活 动。
滑坡的分类
按滑坡体物质和结构因素划分 1、堆积层(土质)滑坡 ① 滑坡、崩塌和崩滑堆积体滑坡:由前期滑坡、崩塌和崩滑等形成的 块碎石堆积体,沿下伏基岩或体内滑动 ② 黄土滑坡:发生在不同时期的黄土层中的滑坡 , ③ 粘土滑坡:发生在均质或非均质粘土层中的滑坡,多发生在久雨或 受水作用之后,多属中、浅层滑坡。 ④ 残坡积层滑坡:由基岩风化壳、残坡积土等构成,通常为浅表层滑 动 ⑤ 人工填土滑坡:由人工开挖堆填弃渣构成,次生滑坡 2、岩质滑坡: 发生在各种基岩岩层中的滑坡,属岩层滑坡,它多沿岩层层面或其它构 造软弱面滑动。分近水平层状滑坡、顺层、切层和逆层滑坡及楔体 滑坡。 3、变形体:受重力作用,未形成清晰滑移或崩塌的地质分离体,在开 挖等人工扰动下,极易转化为滑坡或崩塌。

不良地质现象

不良地质现象

不良地质现象:对工程建设不利或有不良影响的动力地质现象。

它泛指地球外动力作用为主引起的各种地质现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土洞、河流冲刷以及渗透变形等,它们既影响场地稳定性,也对地基基础、边坡工程、地下洞室等具体工程的安全、经济和正常使用不利。

第五章不良地质现象举例认识不良地质现象,了解其危害第一节崩塌一,崩塌发生的条件1.坡面条件---临空面高度大于30m,坡度大于50°的高陡斜坡,孤立山嘴或凸形陡坡及阶梯形山坡均为崩塌形成的有利地形.2.岩土类型---各类岩,土都可以形成崩塌,但不同类型所形成崩塌的规模大小不同.3.地质构造---各种构造面,如裂隙面,岩层层面,断层面,软弱夹层等软硬互层的坡面.坡面条件,岩性条件,地质构造三个条件,又统称地质条件,它是形成崩塌的基本条件.4.诱发崩塌的外界因素(1)地震(2)融雪,降雨(3)地表水的冲刷,浸泡(4)地下水(5)风化作用(6)人为因素的影响二,崩塌的稳定性分析第一阶段,初勘第二阶段,对经上阶段分析认为是不稳定的边坡进行详勘,取得包括岩土或软弱结构面强度,地下水流和水压等方面的资料后,经定量分析对边坡稳定性作出判断.至于新设计的大型边坡,其稳定性分析也分两阶段进行,每阶段需按地质构造分区,根据建筑设计对边坡的要求及边坡的荷载情况,分别预选2一3个坡角并按坡高段(如10一30m为一坡高段)进行稳定性验算,作出包括开挖,支护费用在内的技术比较,然后从中选出最优的坡角,坡形.三,确定崩塌体的边界崩塌体的边界特征决定崩塌体规模的大小.崩塌体边界的确定主要依据坡体的地质结构.首先,应查明坡体中所发育的裂隙面,岩层面,断层等结构面的延伸方向,倾向和倾角大小及规模,发育密度等,即构造面的发育特征.通常,平行斜坡延伸方向的陡倾构造面,易构成崩塌体的后部边界;垂直坡体延伸方向的陡倾构造面或临空面常形成崩塌体的两侧边界;崩塌体的底界常由倾向坡外的构造层或软弱带组成,也叮由岩,土体自身折断形成.其次,调查各种构造面的相互关系,组合形式,交切特点,贯通情况及它们能否将或已将坡体切割,并与母体(山体)分离.最后,综合分析调查结果,那些相互交切,组合可能或已经将坡体切割与其母体分离的构造面就是崩塌体的边界面.其中,靠外侧,贯通性(水平及垂直方向上)较好的构造面所围的崩塌体的危险性最大.四,我国防治崩塌的工程措施以防为主的原则1,预防措施对有可能发生大,中型崩塌的地段,应尽量避开.对可能发生小型崩塌或落石的地段,应视地形条件,进行技术经济比较,确定绕避还是设置防护工程.2.防治措施1)排水2) 防护和加固工程3)支顶工程4)拦截工程5) 遮挡工程①挂网喷浆②钢索拉牵6) 综合治山第二节滑坡一,滑坡发生的条件1.岩土类型2.地质构造3.水4. 其他二,野外滑坡识别标志常在较平顺的山坡上造成等高线的异常和中断,使斜坡不顺直,不圆滑而造成圈椅状地形和槽谷地形,滑坡舌向河心凸出呈河谷不协调现象;沿滑坡两侧切割较深,常出现双沟同源;在滑坡体的中部常有一级或多级异常台阶状平地;滑坡体下部因受推挤力而呈现微波状鼓丘及滑坡裂缝;滑坡体表面的植物因受不匀速滑移呈零散分布,树木歪斜零乱,有"醉树"及"马刀树";若滑动之前滑坡体上曾建有建筑物,会出现开裂,倾斜,错位等现象.泉水出露,滑坡裂隙三,滑坡先兆现象的识别有堵塞多年的泉水复活现象,或者出现泉水(水井)突然干枯,井(钻孔)水位突变等类似的异常现象,坡面湿.在滑坡体前缘土石零星掉落,坡脚附近土石被挤紧,并出现大量鼓张裂缝,裂缝突然闭合等地表形变.坡面上树木逐渐倾斜,建筑物开始开裂变形,此外还可发现山坡农田变形,水田漏水,动物惊恐异常等现象,这些均说明该处滑坡在缓慢滑动.如果在滑坡体上有长期位移观测资料,那么大滑动之前,无论是水平位移量还是垂直位移量,均会出现加速变化的趋势,这是明显的临滑迹象.久旱逢雨,暴雨时节易发生四,判定滑坡体的稳定性稳定的滑坡具有下列迹象:1)后壁较高,长满了树木,找不到擦痕,且十分稳定;2)滑坡平台宽,大,月已夷平,土体密实无沉陷现象;3) 滑坡前缘的斜坡较缓,土体密实,长满树木,无松散坍塌现象,前缘迎河部分有被河水冲刷过的迹象;4)目前的河水已远离滑坡舌部,甚至在舌部外已有漫滩,阶地分布;5)滑坡体两侧的自然冲刷沟切割很深,甚至已达基岩;6)滑坡体较干燥,地表一般没有泉水或湿地,坡脚有清晰的泉水流出.不稳定的滑坡具有下列迹象:l)滑坡后壁高,陡,未长草木处常能找到擦痕和裂缝;2)有滑坡平台,面积不大,且不向下缓倾,有未夷平现象;3)滑坡表面有泉水,湿地,舌部泉水流量不稳定,且有新生冲沟;4)滑坡前缘土石松散,小型坍塌时有发生,并面临河水冲刷的危险;5)滑坡前缘正处在河水的冲刷下.六,防治滑坡的主要工程措施滑坡的防治,贯彻"以防为主,整治为辅"的原则.绕,减,排,挡,固.1)减重和反压2)消除或减轻水的危害—排水①排除地表水排除地表水②排除地下水③防止河水,库水对滑坡体坡脚的冲刷3)修筑支挡工程4)改善滑动带土石性质一般采用焙烧法(>800℃),压浆及化学加固等物理化学方法对滑坡进行整治.第三节泥石流一,"冲"和"淤"是泥石流的主要活动特征和主要危害方式二,泥石流形成的基本条件陡峻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丰富的松散物质;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源1.地形地貌条件2.地质条件3.水文气象条件4.人为因素三,泥石流的防治预防为主,以避为宜,以治为辅,防, 避,治相结合的方针.1. 跨越工程2.防护工程3.排导工程4.拦挡工程5.穿过工程第四节其它地质灾害一,雪害雪害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地球上分布广泛,不仅可诱发并加重雪崩,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直接给交通,农牧业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严重损失.公路雪害主要有积雪和雪崩.一积雪积雪系指自然降雪及风吹雪在一定条件下堆积的总称.雪害一般系指风吹雪1)风吹雪形成条件丰富的雪源,起动风力,使风力减弱的地形,地貌或地物条件.2)风吹雪堆积类型(1)背风积雪(2)迎风积雪(3)弯道水平绕流积雪风向平行或基本平行公路走向,当公路绕山转弯或回头转弯,风截面急剧收缩产生旋流,雪粒堆积.(4)沟口辐散积雪风向平行沟谷走向吹,风雪流到达沟口时,风截面急剧扩大,风速减小,雪粒沉积形成积雪.(5)复合型积雪上述几种积雪类型兼而有之2.风吹雪与地形,地物及路基断面形式的关系风雪流当遇到地形突然变化如陡崖,山丘,沟谷口等,或者遇到障碍物如树林,草丛,土丘,乱石堆等,风速急剧减弱,形成大量的积雪堆积.风吹雪与路堤的关系(1)当路线走向与风向平行或基本平行,路堤上一般不积雪,路堤高于当地最大积雪深路面上一般不积雪.(2)路线与风向正交或斜交时,可放缓边坡,一般采用1:4,路堤上一般不产生风吹积雪.风吹雪与路堑的关系风吹雪地区应避免设计路堑,尤其是路线走向与风向有交角时,必然会产生积雪,为此应尽量提高路基标高,设浅路堑(小于1m)或设敞开式断面,增设贮雪场以减轻积雪的危害.雪崩巨厚的雪层从陡的山坡滑下或沿沟槽中溜滑,由此引起大量的雪体崩塌,称之为雪崩.1. 按雪崩运动的地貌特点分为:1)坡面雪崩2)沟槽雪崩3)跳跃雪崩---破坏力最大.2.雪崩的形成的地形,地貌,气象和雪原条件雪崩多发生在山高坡陡,沟槽较长,高差大,沟源头有大的积雪盆地或积雪漏斗等储雪之地.雪崩一般发生在20'-60'的山坡上,或纵坡较大,一般在35'的沟谷中.雪崩一般发生在每年的3—4月.雪崩沟槽由于雪崩运动时的破坏,沟槽内无多年生的树木,基岩常裸露,偶尔有少数灌木,但多半自下坡方向弯曲或折断,沟槽内由于比较潮湿草本植物生长较好.在大的雪崩槽中,在两侧还有较大石块堆积的石垄.在沟口常可见到不稳定碎石,块石堆积的雪崩锥.有些大的雪崩,巨块石可以冲到河谷对岸,将河中的沉积物翻起,形成雪崩鼓丘.3.雪崩区选线原则路线应尽量选择在雪崩沟槽较少的地带通过.如果必须通过,路线应尽量在雪崩锥的外侧通过.越岭线路决不可在雪崩沟槽内回头多次.4.雪害的防治1)使路线主向与主导风向平行路线通过迎风或冒风山坡的坡脚处和距离坡度转折点5-l0m处最易积雪.在有条件的地方可采取局部改线,尽量使路线位置避开"风雪流"减速区,否则应根据实际情况增设相应的防雪设施.2)提高路基高度,消除雪阻3)设置阻雪设施(1)下导风板(2)屋檐式导风板适宜于山区背风山坡路段设置.(3)防雪墙设在公路上风侧的阻雪设施.用木,石,土,树枝或雪块等筑成.(4)防雪堤设在雪阻路段迎风口一侧,距离路基15—20m,高度不低于16m,长度与雪阻路段同长.(5)防雪栅作用同防雪墙.一般用木材制成,具有较大的透风度.4),陆雪林带是防治风雪的重要措施5)人工,机械除雪二,风沙:风对地表岩石和风化碎屑物的侵蚀,搬运和堆积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地貌形态.运动方式:悬移,跃移, 蠕移三种方式随气流运动风沙作用:侵蚀,搬运,堆积.侵蚀作用:吹蚀,磨蚀.堆积: 沉降堆积,遇阻堆积.一风蚀地貌类型:石窝风蚀蘑菇和风蚀柱雅丹地貌风蚀洼地风蚀谷和风蚀残丘风蚀城堡风沙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貌沙堆沙丘:新月,抛物线,金字塔,沙丘链二风沙运动:1)风沙流结构:气流搬运的沙量随高度分布.2)风沙流的强度以输沙率表示单位时间,单位断面输送的沙的重量.输沙率随着起沙风速的增加而增加,与起沙风超过临界风速的差值的三次方成正比.当风沙流达到相应的输沙率时,它即处于饱和状态,既不产生吹蚀也不产生堆积.如超过相应的输沙率时,即处于过饱和状态,则产生堆积;如未达到相应的输沙率时,处于来饱和状态,则有利于吹蚀. 沙丘的移动沙丘是具有一定形态的沙粒集合体,沙丘的移动是在风力作用下沙粒运动的总合.沙丘运动也是通过风沙流的形式,.1)新月形沙丘的移动---可粗略推求沙丘的移动速度.2)新月形沙丘的移动分带(1)中立带(2)吹蚀带(3)交换带(4)堆积带3)沙丘移动的基本形式前进式,往返式,前进往返式4)沙丘移动的总方向与区域内总的风向的总方向一致沙丘运动规律(1)起沙风频率愈大,风速愈大,则沙丘移动愈快.(2)沙丘的移动速度与其高度成反比.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沙丘较低,则移动较快.(3)沙粒粗的沙丘移动慢,沙粒细的沙丘移动快.(4)沙丘较高,则移动较慢.(5)沙丘表层湿度大时移动较慢,反之则移动较快.这是由于沙在湿润状况下,增加了粘性,加强了团聚作用,因而大大提高了起动风速.(6)植被对沙丘移动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植被影响沙丘移动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增加了地面糙度,从而削弱了近地面层风沙流的速度,使沙的吹蚀和搬运大大减少.(7)下伏地貌也影响沙丘移动的速度.在平坦地面上,沙丘前进无阻碍,移动速度较快;地表崎岖不平,则限制沙丘移动的速度.三风沙与公路1. 风沙对公路的危害,主要表现为沙埋与风蚀,其中又以沙埋为主.2.风沙地区修建公路应注意的问题路线穿过沙漠地区时,宜尽量绕避严重的流沙地段,并尽可能选择在沙害较轻的地带通过.属于沙害较轻的地带有:①河岸,湖岸以及盐渍土分布地带;②沙漠前沿的固定,半固定沙丘地带;③沙地下伏古河床的地带以及地下水溢出带;④大山或高地前缘的背风地带.路线必须穿过流沙地区时.则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在经由沙区最短的地方通过;②在沙丘起伏不大的地段通过;③在沙丘间的中立地带通过;④路线走向宜与当地的主风向大致平行;⑤路线尽量少用曲线,特别不宜用小半径曲线;⑥必须设置曲线时,只宜用在路堤地段并将凸弧朝向主风向.路基设计应注意的问题路基防护不仅应包括主体部分,还应包括路侧相当宽度的地带,因此需总体的规划与布置.流沙地区的路基主体,无论路堤或路堑皆为疏松沙所组成,因此均需进行全面的固沙防护,防止风蚀和保证路基的稳固.植物固沙是防治沙害的根本措施.公路工程措施包括:固,阻,疏,导.三,湿陷性黄土在中国北方,长城以南,日月山以东,太行山以西,秦岭以北,主要包括山西,陕西,以及甘肃,青海,宁夏,河南等省部分地区,面积40万平方公里,为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厚50—180米,气候较干旱,降水集中,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黄土高原矿产丰富,煤,石油,铝土储量大.北风送土:关于黄土的来源,长期以来,中外学者有过不同的争论.其中,以"风成说"比较令人信服.认为黄土来自北部和西北部的甘肃,宁夏和蒙古高原以至中亚等广大干旱沙漠区.这些地区的岩石,白天受热膨胀,夜晚冷却收缩,逐渐被风化成大小不等的石块,沙子和粘土.同时这些地区,每逢西北风盛行的冬春季节,狂风骤起,飞沙走石,尘土蔽日.粗大的石块残留在原地成为"戈壁",较细的沙粒落在附近地区,聚成片片沙漠,细小的粉沙和粘土,纷纷向东南飞扬,当风力减弱或迂秦岭山地的阻拦便停积下来,经过几十万年的堆积就形成了浩瀚的黄土高原.根据黄土堆积环境的不同,可将我国黄士发育分为三个时期:早更新世,相当于第一次冰期,气候比新第三纪干寒,发生午城黄土堆积;中更新世,发生第二次冰期,气候进一步变干,堆积了离石黄土,范围广,土层厚;晚更新世第三次冰期,气候更加干寒,堆积了马兰黄土,厚度虽小,但分布范围更广,南方称下蜀黄土.进入全新世,气候转为暖湿,疏松的黄土层,经流水侵蚀,形成了沟壑纵横,梁,峁广布的破碎地表.地貌类型:山,原,川三大地貌类型是黄土高原的主体.耸峙在高原上的山地,犹如海洋中的孤岛.例如六盘山以西的陇中高原上的屈吴山,华家岭,马衔山,陇东陕北高原上的子午岭,白于山,黄龙山等.原(或塬)是指平坦的黄土高原地面,著名的有甘肃东部的董志塬,陕西北部的洛川塬.塬面宽阔,适于机械化耕作,是重要的农业区.但是塬易受流水侵蚀,沟谷发育,分割出长条状塬地,成为山梁,称为"梁"地.如果梁地再被沟谷切割分散孤立,形状有如馒头状的山丘,当地称为"峁".由"梁"和"峁"组成的黄土丘陵,高出附近沟底大都在100~200米左右,水土流失严重,是黄河泥沙来源区.川是深切在塬面下的河谷平原.在梁峁地区地下水出露,汇成小河,河水带来的泥沙在这里沉积,在两岸形成小片平原,称它为"川".川两旁还有阶地,即"掌","杖"地.掌是川地上源的盆地状平原,与条状分布的杖地不同.水土流失:主要由暴流沟谷冲刷疏松黄土所致.黄土颗粒细小,质地疏松,具有直立性并含有碳酸钙,迂水容易溶解,崩塌.地面坡度较大,植被稀疏,夏季又多暴雨,造成奇峰,陡壁,溶洞,陷穴,天生桥等微地貌,更助长了沟壑扩展,加速水土流失.同时也与近代地壳上升有关,使得沟床不断下切和侧蚀,沟谷溯源侵蚀加剧,相应地谷坡又不断地扩展,于是沟间地日益破碎.除上述自然因素外,与人类活动,特别是滥垦滥伐,破坏天然植被等社会因素有密切关系.新中国成立后,对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采取了一系列综合治理措施,植树造林,种草,将坡耕地改为水平梯田,以及水利工程等措施,黄土高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地貌差异:根据地貌的形成过程和特点,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①陇中高原.一称陇西高原.位于六盘山以西,是一个新生代的拗陷盆地,属盆地型高原,海拔1500~2000米.地形破碎,多梁,峁,沟谷,垄板地形.②陇东,陕北高原.包括六盘山以东,吕梁山以西,渭河北山以北,长城以南的地区.也是一个盆地型高原,海拔800~1200米.经强烈侵蚀,除少数残留的黄土塬(董志塬,洛川塬)外,大部地区已成为破碎的梁峁丘陵.其间只有少数基岩低山突起在高原之上,状似孤岛.③山西高原.包括五台山,恒山以南,伏牛山以北,太行山以西,吕梁山以东的地区.它由一系列褶皱断块山与陷落盆地组成.山地有吕梁,恒山,五台,中条及太行等山,盆地有大同,忻县,太原,临汾,运城等.除河谷平原外,大部地区海拔在1000~1500米,石质山地构成高原的主体,黄土堆积仅限于盆地及山间谷地,分布范围约占全区面积的40%.④渭河平原,一称关中平原.位于渭河北山与秦岭之间,西起宝鸡.岩溶及岩溶水典型喀斯特地貌在我国分布的基本状况马建民【摘要】我国西南地区气候湿润,降雨丰沛,流水作用显著,并且存在大量的可溶性岩石,因此,这一地区是喀斯特地貌广为分布的地区.而且这一地区的很多美丽的自然景观都是建立在这种特殊的地貌类型基础之上的."喀斯特"原指南斯拉夫西北部的一个大量分布石灰岩的高原,后来南斯拉夫学者司维治对这里的奇特地貌进行了研究,详细提出了这一地貌类型,因此称这种可溶性岩在流水的溶蚀作用下形成的地貌类型为"喀斯特地貌",又叫岩溶地貌.其实,我国很早就记录了这一类型的地貌,《徐霞客游记》就十分详细阐述了喀斯特地貌在我国的分布,类型,形成原因等.【关键词】喀斯特地貌可溶性岩溶蚀作用径流【一,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条件】一有大量的可溶性岩石存在可溶性岩石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根本条件,我国西南地区之所以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最主要的是这里有其发育的主体.大量的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和卤化盐岩在流水的不断溶蚀作用下,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各种奇特的喀斯特景观.从溶解度上看,卤化盐岩>硫酸盐岩> 碳酸盐岩;由于碳酸盐岩种类较多,其各类岩石溶解度随着难溶性杂质的多少而定,石灰岩> 白云岩> 泥灰岩.从岩石结构分析,结晶质岩石晶粒愈大溶解度愈小;等粒岩比不等粒岩溶解度要小.二岩石要具有一定的透水性岩石具有一定的孔隙和裂隙,它们是流动水下渗的主要渠道.岩石裂隙越大,岩石的透水性越强,岩溶作用越显著.在溶洞中,岩溶作用愈强烈,溶洞越大,地下管道越多,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完整,并且形成一个不断扩大的循环网.三流水的动力作用1.流水的溶蚀作用水的溶蚀能力来源于二氧化碳(CO2)与水结合形成的碳酸(H2CO3),二氧化碳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功臣,水中的二氧化碳主要来自大气流动,有机物在水中的腐蚀和矿物风化.下面几个化学方程式反映了岩溶作用的进行:H2O + CO2H2CO3 ;(第一步:形成碳酸)H2CO3H+ + HCO3-;(第二步:碳酸离解生成H+)H+ + CaCO3HCO3- + Ca2+ (第三步:H+与CaCO3反应生成HCO3-,从而使CaCO3溶解)这几步反应在大自然间是十分复杂的过程,因为温度,气压,生物,土壤等许多自然条件制约着反应的进行,并且这些反应都是可逆的,水中的二氧化碳增多,反应向右进行,就有利于CaCO3的分解;岩溶作用进行就比较容易,反之则不利于岩溶作用.2.流水的流动作用流动的水溶蚀性更强烈一些,这是为什么因为水中的二氧化碳需要得到及时的补充,水的溶蚀作用才能顺利进行,水的溶蚀能力才得以巩固加强.同时,流动的水带动河底砂砾对岩石进行机械侵蚀,这样更有利于岩溶作用的深入.四气候的影响我国西南地区气候湿润,降水量大,地表径流相对稳定,流水下渗作用连续,并且降水使流水得以更新和有效补充.因此岩溶作用得以延续进行.【二,我国喀斯特地貌类型及其分布】一地表喀斯特地貌类型与分布1.溶沟和石芽溶沟是指地表水沿岩石表面和裂隙流动过程中不断对岩石溶蚀和侵蚀,从而形成的石质沟槽;石芽指突出于溶沟之间的石脊,其实它是溶沟形成过程中的残余物.云南地区的石林就是发育比较好的形态高大的石芽群,它的形成条件是厚层,质纯,产状平缓,垂直节理稀疏和湿热的气候环境.2.天坑和竖井主要是由于岩溶地面不断凹陷,形成漏斗状的圆形洼地或竖井状的洞,在我国的重庆和四川南部地区分布较为广泛,他形成于陡峭的坡地两侧和洼地,盆地底部,因为流水沿着岩石的裂隙侵蚀强烈,所以天坑或竖井深达几十米到几百米.3.溶蚀洼地和溶蚀谷地溶蚀洼地是一种范围广,近似圆形的封闭性岩溶洼地,四周多低山和峰林,底部平坦,雨季易涝,旱季易干.面积一半数平方千米至十几平方千米.溶蚀谷地是溶蚀洼地进一步扩大或融合而形成的,它受构造影响比较大,面积更为广,一般数十平方千米至数百平方千米,平面条状分布,长达数十公里,底部平坦,常有地表径流,例如广西都安有一溶蚀谷地宽一公里,长十公里.这种喀斯特地形在我国云贵高原分布广泛,当地人称之为"坝".4.干谷干谷是地表径流消失后岩溶区遗留下来的谷地,它的形成原因是河流的某一段河道水流沿着谷底的竖井或水洞流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这种地表径流转为地下径流的现象叫做伏流.还有一种形成原因即人类对河道进行裁弯取直的结果.这样的地貌类型在我国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比较常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良地质现象:对工程建设不利或有不良影响的动力地质现象。

它泛指地球外动力作用为主引起的各种地质现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土洞、河流冲刷以及渗透变形等,它们既影响场地稳定性,也对地基基础、边坡工程、地下洞室等具体工程的安全、经济和正常使用不利。

第五章不良地质现象举例认识不良地质现象,了解其危害第一节崩塌一,崩塌发生的条件1.坡面条件---临空面高度大于30m,坡度大于50°的高陡斜坡,孤立山嘴或凸形陡坡及阶梯形山坡均为崩塌形成的有利地形.2.岩土类型---各类岩,土都可以形成崩塌,但不同类型所形成崩塌的规模大小不同.3.地质构造---各种构造面,如裂隙面,岩层层面,断层面,软弱夹层等软硬互层的坡面.坡面条件,岩性条件,地质构造三个条件,又统称地质条件,它是形成崩塌的基本条件.4.诱发崩塌的外界因素(1)地震(2)融雪,降雨(3)地表水的冲刷,浸泡(4)地下水(5)风化作用(6)人为因素的影响二,崩塌的稳定性分析第一阶段,初勘第二阶段,对经上阶段分析认为是不稳定的边坡进行详勘,取得包括岩土或软弱结构面强度,地下水流和水压等方面的资料后,经定量分析对边坡稳定性作出判断.至于新设计的大型边坡,其稳定性分析也分两阶段进行,每阶段需按地质构造分区,根据建筑设计对边坡的要求及边坡的荷载情况,分别预选2一3个坡角并按坡高段(如10一30m为一坡高段)进行稳定性验算,作出包括开挖,支护费用在内的技术比较,然后从中选出最优的坡角,坡形.三,确定崩塌体的边界崩塌体的边界特征决定崩塌体规模的大小.崩塌体边界的确定主要依据坡体的地质结构.首先,应查明坡体中所发育的裂隙面,岩层面,断层等结构面的延伸方向,倾向和倾角大小及规模,发育密度等,即构造面的发育特征.通常,平行斜坡延伸方向的陡倾构造面,易构成崩塌体的后部边界;垂直坡体延伸方向的陡倾构造面或临空面常形成崩塌体的两侧边界;崩塌体的底界常由倾向坡外的构造层或软弱带组成,也叮由岩,土体自身折断形成.其次,调查各种构造面的相互关系,组合形式,交切特点,贯通情况及它们能否将或已将坡体切割,并与母体(山体)分离.最后,综合分析调查结果,那些相互交切,组合可能或已经将坡体切割与其母体分离的构造面就是崩塌体的边界面.其中,靠外侧,贯通性(水平及垂直方向上)较好的构造面所围的崩塌体的危险性最大.四,我国防治崩塌的工程措施以防为主的原则1,预防措施对有可能发生大,中型崩塌的地段,应尽量避开.对可能发生小型崩塌或落石的地段,应视地形条件,进行技术经济比较,确定绕避还是设置防护工程.2.防治措施1)排水2) 防护和加固工程3)支顶工程4)拦截工程5) 遮挡工程①挂网喷浆②钢索拉牵6) 综合治山第二节滑坡一,滑坡发生的条件1.岩土类型2.地质构造3.水4. 其他二,野外滑坡识别标志常在较平顺的山坡上造成等高线的异常和中断,使斜坡不顺直,不圆滑而造成圈椅状地形和槽谷地形,滑坡舌向河心凸出呈河谷不协调现象;沿滑坡两侧切割较深,常出现双沟同源;在滑坡体的中部常有一级或多级异常台阶状平地;滑坡体下部因受推挤力而呈现微波状鼓丘及滑坡裂缝;滑坡体表面的植物因受不匀速滑移呈零散分布,树木歪斜零乱,有"醉树"及"马刀树";若滑动之前滑坡体上曾建有建筑物,会出现开裂,倾斜,错位等现象.泉水出露,滑坡裂隙三,滑坡先兆现象的识别有堵塞多年的泉水复活现象,或者出现泉水(水井)突然干枯,井(钻孔)水位突变等类似的异常现象,坡面湿.在滑坡体前缘土石零星掉落,坡脚附近土石被挤紧,并出现大量鼓张裂缝,裂缝突然闭合等地表形变.坡面上树木逐渐倾斜,建筑物开始开裂变形,此外还可发现山坡农田变形,水田漏水,动物惊恐异常等现象,这些均说明该处滑坡在缓慢滑动.如果在滑坡体上有长期位移观测资料,那么大滑动之前,无论是水平位移量还是垂直位移量,均会出现加速变化的趋势,这是明显的临滑迹象.久旱逢雨,暴雨时节易发生四,判定滑坡体的稳定性稳定的滑坡具有下列迹象:1)后壁较高,长满了树木,找不到擦痕,且十分稳定;2)滑坡平台宽,大,月已夷平,土体密实无沉陷现象;3) 滑坡前缘的斜坡较缓,土体密实,长满树木,无松散坍塌现象,前缘迎河部分有被河水冲刷过的迹象;4)目前的河水已远离滑坡舌部,甚至在舌部外已有漫滩,阶地分布;5)滑坡体两侧的自然冲刷沟切割很深,甚至已达基岩;6)滑坡体较干燥,地表一般没有泉水或湿地,坡脚有清晰的泉水流出.不稳定的滑坡具有下列迹象:l)滑坡后壁高,陡,未长草木处常能找到擦痕和裂缝;2)有滑坡平台,面积不大,且不向下缓倾,有未夷平现象;3)滑坡表面有泉水,湿地,舌部泉水流量不稳定,且有新生冲沟;4)滑坡前缘土石松散,小型坍塌时有发生,并面临河水冲刷的危险;5)滑坡前缘正处在河水的冲刷下.六,防治滑坡的主要工程措施滑坡的防治,贯彻"以防为主,整治为辅"的原则.绕,减,排,挡,固.1)减重和反压2)消除或减轻水的危害—排水①排除地表水排除地表水②排除地下水③防止河水,库水对滑坡体坡脚的冲刷3)修筑支挡工程4)改善滑动带土石性质一般采用焙烧法(>800℃),压浆及化学加固等物理化学方法对滑坡进行整治.第三节泥石流一,"冲"和"淤"是泥石流的主要活动特征和主要危害方式二,泥石流形成的基本条件陡峻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丰富的松散物质;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源1.地形地貌条件2.地质条件3.水文气象条件4.人为因素三,泥石流的防治预防为主,以避为宜,以治为辅,防, 避,治相结合的方针.1. 跨越工程2.防护工程3.排导工程4.拦挡工程5.穿过工程第四节其它地质灾害一,雪害雪害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地球上分布广泛,不仅可诱发并加重雪崩,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直接给交通,农牧业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严重损失.公路雪害主要有积雪和雪崩.一积雪积雪系指自然降雪及风吹雪在一定条件下堆积的总称.雪害一般系指风吹雪1)风吹雪形成条件丰富的雪源,起动风力,使风力减弱的地形,地貌或地物条件.2)风吹雪堆积类型(1)背风积雪(2)迎风积雪(3)弯道水平绕流积雪风向平行或基本平行公路走向,当公路绕山转弯或回头转弯,风截面急剧收缩产生旋流,雪粒堆积.(4)沟口辐散积雪风向平行沟谷走向吹,风雪流到达沟口时,风截面急剧扩大,风速减小,雪粒沉积形成积雪.(5)复合型积雪上述几种积雪类型兼而有之2.风吹雪与地形,地物及路基断面形式的关系风雪流当遇到地形突然变化如陡崖,山丘,沟谷口等,或者遇到障碍物如树林,草丛,土丘,乱石堆等,风速急剧减弱,形成大量的积雪堆积.风吹雪与路堤的关系(1)当路线走向与风向平行或基本平行,路堤上一般不积雪,路堤高于当地最大积雪深路面上一般不积雪.(2)路线与风向正交或斜交时,可放缓边坡,一般采用1:4,路堤上一般不产生风吹积雪.风吹雪与路堑的关系风吹雪地区应避免设计路堑,尤其是路线走向与风向有交角时,必然会产生积雪,为此应尽量提高路基标高,设浅路堑(小于1m)或设敞开式断面,增设贮雪场以减轻积雪的危害.雪崩巨厚的雪层从陡的山坡滑下或沿沟槽中溜滑,由此引起大量的雪体崩塌,称之为雪崩.1. 按雪崩运动的地貌特点分为:1)坡面雪崩2)沟槽雪崩3)跳跃雪崩---破坏力最大.2.雪崩的形成的地形,地貌,气象和雪原条件雪崩多发生在山高坡陡,沟槽较长,高差大,沟源头有大的积雪盆地或积雪漏斗等储雪之地.雪崩一般发生在20'-60'的山坡上,或纵坡较大,一般在35'的沟谷中.雪崩一般发生在每年的3—4月.雪崩沟槽由于雪崩运动时的破坏,沟槽内无多年生的树木,基岩常裸露,偶尔有少数灌木,但多半自下坡方向弯曲或折断,沟槽内由于比较潮湿草本植物生长较好.在大的雪崩槽中,在两侧还有较大石块堆积的石垄.在沟口常可见到不稳定碎石,块石堆积的雪崩锥.有些大的雪崩,巨块石可以冲到河谷对岸,将河中的沉积物翻起,形成雪崩鼓丘.3.雪崩区选线原则路线应尽量选择在雪崩沟槽较少的地带通过.如果必须通过,路线应尽量在雪崩锥的外侧通过.越岭线路决不可在雪崩沟槽内回头多次.4.雪害的防治1)使路线主向与主导风向平行路线通过迎风或冒风山坡的坡脚处和距离坡度转折点5-l0m处最易积雪.在有条件的地方可采取局部改线,尽量使路线位置避开"风雪流"减速区,否则应根据实际情况增设相应的防雪设施.2)提高路基高度,消除雪阻3)设置阻雪设施(1)下导风板(2)屋檐式导风板适宜于山区背风山坡路段设置.(3)防雪墙设在公路上风侧的阻雪设施.用木,石,土,树枝或雪块等筑成.(4)防雪堤设在雪阻路段迎风口一侧,距离路基15—20m,高度不低于16m,长度与雪阻路段同长.(5)防雪栅作用同防雪墙.一般用木材制成,具有较大的透风度.4),陆雪林带是防治风雪的重要措施5)人工,机械除雪二,风沙:风对地表岩石和风化碎屑物的侵蚀,搬运和堆积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地貌形态.运动方式:悬移,跃移, 蠕移三种方式随气流运动风沙作用:侵蚀,搬运,堆积.侵蚀作用:吹蚀,磨蚀.堆积: 沉降堆积,遇阻堆积.一风蚀地貌类型:石窝风蚀蘑菇和风蚀柱雅丹地貌风蚀洼地风蚀谷和风蚀残丘风蚀城堡风沙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貌沙堆沙丘:新月,抛物线,金字塔,沙丘链二风沙运动:1)风沙流结构:气流搬运的沙量随高度分布.2)风沙流的强度以输沙率表示单位时间,单位断面输送的沙的重量.输沙率随着起沙风速的增加而增加,与起沙风超过临界风速的差值的三次方成正比.当风沙流达到相应的输沙率时,它即处于饱和状态,既不产生吹蚀也不产生堆积.如超过相应的输沙率时,即处于过饱和状态,则产生堆积;如未达到相应的输沙率时,处于来饱和状态,则有利于吹蚀. 沙丘的移动沙丘是具有一定形态的沙粒集合体,沙丘的移动是在风力作用下沙粒运动的总合.沙丘运动也是通过风沙流的形式,.1)新月形沙丘的移动---可粗略推求沙丘的移动速度.2)新月形沙丘的移动分带(1)中立带(2)吹蚀带(3)交换带(4)堆积带3)沙丘移动的基本形式前进式,往返式,前进往返式4)沙丘移动的总方向与区域内总的风向的总方向一致沙丘运动规律(1)起沙风频率愈大,风速愈大,则沙丘移动愈快.(2)沙丘的移动速度与其高度成反比.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沙丘较低,则移动较快.(3)沙粒粗的沙丘移动慢,沙粒细的沙丘移动快.(4)沙丘较高,则移动较慢.(5)沙丘表层湿度大时移动较慢,反之则移动较快.这是由于沙在湿润状况下,增加了粘性,加强了团聚作用,因而大大提高了起动风速.(6)植被对沙丘移动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植被影响沙丘移动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增加了地面糙度,从而削弱了近地面层风沙流的速度,使沙的吹蚀和搬运大大减少.(7)下伏地貌也影响沙丘移动的速度.在平坦地面上,沙丘前进无阻碍,移动速度较快;地表崎岖不平,则限制沙丘移动的速度.三风沙与公路1. 风沙对公路的危害,主要表现为沙埋与风蚀,其中又以沙埋为主.2.风沙地区修建公路应注意的问题路线穿过沙漠地区时,宜尽量绕避严重的流沙地段,并尽可能选择在沙害较轻的地带通过.属于沙害较轻的地带有:①河岸,湖岸以及盐渍土分布地带;②沙漠前沿的固定,半固定沙丘地带;③沙地下伏古河床的地带以及地下水溢出带;④大山或高地前缘的背风地带.路线必须穿过流沙地区时.则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在经由沙区最短的地方通过;②在沙丘起伏不大的地段通过;③在沙丘间的中立地带通过;④路线走向宜与当地的主风向大致平行;⑤路线尽量少用曲线,特别不宜用小半径曲线;⑥必须设置曲线时,只宜用在路堤地段并将凸弧朝向主风向.路基设计应注意的问题路基防护不仅应包括主体部分,还应包括路侧相当宽度的地带,因此需总体的规划与布置.流沙地区的路基主体,无论路堤或路堑皆为疏松沙所组成,因此均需进行全面的固沙防护,防止风蚀和保证路基的稳固.植物固沙是防治沙害的根本措施.公路工程措施包括:固,阻,疏,导.三,湿陷性黄土在中国北方,长城以南,日月山以东,太行山以西,秦岭以北,主要包括山西,陕西,以及甘肃,青海,宁夏,河南等省部分地区,面积40万平方公里,为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厚50—180米,气候较干旱,降水集中,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黄土高原矿产丰富,煤,石油,铝土储量大.北风送土:关于黄土的来源,长期以来,中外学者有过不同的争论.其中,以"风成说"比较令人信服.认为黄土来自北部和西北部的甘肃,宁夏和蒙古高原以至中亚等广大干旱沙漠区.这些地区的岩石,白天受热膨胀,夜晚冷却收缩,逐渐被风化成大小不等的石块,沙子和粘土.同时这些地区,每逢西北风盛行的冬春季节,狂风骤起,飞沙走石,尘土蔽日.粗大的石块残留在原地成为"戈壁",较细的沙粒落在附近地区,聚成片片沙漠,细小的粉沙和粘土,纷纷向东南飞扬,当风力减弱或迂秦岭山地的阻拦便停积下来,经过几十万年的堆积就形成了浩瀚的黄土高原.根据黄土堆积环境的不同,可将我国黄士发育分为三个时期:早更新世,相当于第一次冰期,气候比新第三纪干寒,发生午城黄土堆积;中更新世,发生第二次冰期,气候进一步变干,堆积了离石黄土,范围广,土层厚;晚更新世第三次冰期,气候更加干寒,堆积了马兰黄土,厚度虽小,但分布范围更广,南方称下蜀黄土.进入全新世,气候转为暖湿,疏松的黄土层,经流水侵蚀,形成了沟壑纵横,梁,峁广布的破碎地表.地貌类型:山,原,川三大地貌类型是黄土高原的主体.耸峙在高原上的山地,犹如海洋中的孤岛.例如六盘山以西的陇中高原上的屈吴山,华家岭,马衔山,陇东陕北高原上的子午岭,白于山,黄龙山等.原(或塬)是指平坦的黄土高原地面,著名的有甘肃东部的董志塬,陕西北部的洛川塬.塬面宽阔,适于机械化耕作,是重要的农业区.但是塬易受流水侵蚀,沟谷发育,分割出长条状塬地,成为山梁,称为"梁"地.如果梁地再被沟谷切割分散孤立,形状有如馒头状的山丘,当地称为"峁".由"梁"和"峁"组成的黄土丘陵,高出附近沟底大都在100~200米左右,水土流失严重,是黄河泥沙来源区.川是深切在塬面下的河谷平原.在梁峁地区地下水出露,汇成小河,河水带来的泥沙在这里沉积,在两岸形成小片平原,称它为"川".川两旁还有阶地,即"掌","杖"地.掌是川地上源的盆地状平原,与条状分布的杖地不同.水土流失:主要由暴流沟谷冲刷疏松黄土所致.黄土颗粒细小,质地疏松,具有直立性并含有碳酸钙,迂水容易溶解,崩塌.地面坡度较大,植被稀疏,夏季又多暴雨,造成奇峰,陡壁,溶洞,陷穴,天生桥等微地貌,更助长了沟壑扩展,加速水土流失.同时也与近代地壳上升有关,使得沟床不断下切和侧蚀,沟谷溯源侵蚀加剧,相应地谷坡又不断地扩展,于是沟间地日益破碎.除上述自然因素外,与人类活动,特别是滥垦滥伐,破坏天然植被等社会因素有密切关系.新中国成立后,对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采取了一系列综合治理措施,植树造林,种草,将坡耕地改为水平梯田,以及水利工程等措施,黄土高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地貌差异:根据地貌的形成过程和特点,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①陇中高原.一称陇西高原.位于六盘山以西,是一个新生代的拗陷盆地,属盆地型高原,海拔1500~2000米.地形破碎,多梁,峁,沟谷,垄板地形.②陇东,陕北高原.包括六盘山以东,吕梁山以西,渭河北山以北,长城以南的地区.也是一个盆地型高原,海拔800~1200米.经强烈侵蚀,除少数残留的黄土塬(董志塬,洛川塬)外,大部地区已成为破碎的梁峁丘陵.其间只有少数基岩低山突起在高原之上,状似孤岛.③山西高原.包括五台山,恒山以南,伏牛山以北,太行山以西,吕梁山以东的地区.它由一系列褶皱断块山与陷落盆地组成.山地有吕梁,恒山,五台,中条及太行等山,盆地有大同,忻县,太原,临汾,运城等.除河谷平原外,大部地区海拔在1000~1500米,石质山地构成高原的主体,黄土堆积仅限于盆地及山间谷地,分布范围约占全区面积的40%.④渭河平原,一称关中平原.位于渭河北山与秦岭之间,西起宝鸡.岩溶及岩溶水典型喀斯特地貌在我国分布的基本状况马建民【摘要】我国西南地区气候湿润,降雨丰沛,流水作用显著,并且存在大量的可溶性岩石,因此,这一地区是喀斯特地貌广为分布的地区.而且这一地区的很多美丽的自然景观都是建立在这种特殊的地貌类型基础之上的."喀斯特"原指南斯拉夫西北部的一个大量分布石灰岩的高原,后来南斯拉夫学者司维治对这里的奇特地貌进行了研究,详细提出了这一地貌类型,因此称这种可溶性岩在流水的溶蚀作用下形成的地貌类型为"喀斯特地貌",又叫岩溶地貌.其实,我国很早就记录了这一类型的地貌,《徐霞客游记》就十分详细阐述了喀斯特地貌在我国的分布,类型,形成原因等.【关键词】喀斯特地貌可溶性岩溶蚀作用径流【一,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条件】一有大量的可溶性岩石存在可溶性岩石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根本条件,我国西南地区之所以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最主要的是这里有其发育的主体.大量的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和卤化盐岩在流水的不断溶蚀作用下,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各种奇特的喀斯特景观.从溶解度上看,卤化盐岩>硫酸盐岩> 碳酸盐岩;由于碳酸盐岩种类较多,其各类岩石溶解度随着难溶性杂质的多少而定,石灰岩> 白云岩> 泥灰岩.从岩石结构分析,结晶质岩石晶粒愈大溶解度愈小;等粒岩比不等粒岩溶解度要小.二岩石要具有一定的透水性岩石具有一定的孔隙和裂隙,它们是流动水下渗的主要渠道.岩石裂隙越大,岩石的透水性越强,岩溶作用越显著.在溶洞中,岩溶作用愈强烈,溶洞越大,地下管道越多,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完整,并且形成一个不断扩大的循环网.三流水的动力作用1.流水的溶蚀作用水的溶蚀能力来源于二氧化碳(CO2)与水结合形成的碳酸(H2CO3),二氧化碳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功臣,水中的二氧化碳主要来自大气流动,有机物在水中的腐蚀和矿物风化.下面几个化学方程式反映了岩溶作用的进行:H2O + CO2H2CO3 ;(第一步:形成碳酸)H2CO3H+ + HCO3-;(第二步:碳酸离解生成H+)H+ + CaCO3HCO3- + Ca2+ (第三步:H+与CaCO3反应生成HCO3-,从而使CaCO3溶解)这几步反应在大自然间是十分复杂的过程,因为温度,气压,生物,土壤等许多自然条件制约着反应的进行,并且这些反应都是可逆的,水中的二氧化碳增多,反应向右进行,就有利于CaCO3的分解;岩溶作用进行就比较容易,反之则不利于岩溶作用.2.流水的流动作用流动的水溶蚀性更强烈一些,这是为什么因为水中的二氧化碳需要得到及时的补充,水的溶蚀作用才能顺利进行,水的溶蚀能力才得以巩固加强.同时,流动的水带动河底砂砾对岩石进行机械侵蚀,这样更有利于岩溶作用的深入.四气候的影响我国西南地区气候湿润,降水量大,地表径流相对稳定,流水下渗作用连续,并且降水使流水得以更新和有效补充.因此岩溶作用得以延续进行.【二,我国喀斯特地貌类型及其分布】一地表喀斯特地貌类型与分布1.溶沟和石芽溶沟是指地表水沿岩石表面和裂隙流动过程中不断对岩石溶蚀和侵蚀,从而形成的石质沟槽;石芽指突出于溶沟之间的石脊,其实它是溶沟形成过程中的残余物.云南地区的石林就是发育比较好的形态高大的石芽群,它的形成条件是厚层,质纯,产状平缓,垂直节理稀疏和湿热的气候环境.2.天坑和竖井主要是由于岩溶地面不断凹陷,形成漏斗状的圆形洼地或竖井状的洞,在我国的重庆和四川南部地区分布较为广泛,他形成于陡峭的坡地两侧和洼地,盆地底部,因为流水沿着岩石的裂隙侵蚀强烈,所以天坑或竖井深达几十米到几百米.3.溶蚀洼地和溶蚀谷地溶蚀洼地是一种范围广,近似圆形的封闭性岩溶洼地,四周多低山和峰林,底部平坦,雨季易涝,旱季易干.面积一半数平方千米至十几平方千米.溶蚀谷地是溶蚀洼地进一步扩大或融合而形成的,它受构造影响比较大,面积更为广,一般数十平方千米至数百平方千米,平面条状分布,长达数十公里,底部平坦,常有地表径流,例如广西都安有一溶蚀谷地宽一公里,长十公里.这种喀斯特地形在我国云贵高原分布广泛,当地人称之为"坝".4.干谷干谷是地表径流消失后岩溶区遗留下来的谷地,它的形成原因是河流的某一段河道水流沿着谷底的竖井或水洞流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这种地表径流转为地下径流的现象叫做伏流.还有一种形成原因即人类对河道进行裁弯取直的结果.这样的地貌类型在我国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比较常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