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方志的军事地理价值概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地方志的军事地理价值概说

发信站: 新一塌糊涂(Wed Mar 18 02:51:26 2009), 本站( )

地方志源流概说

“方志”的名称较早见于记载的是《周官》“外史掌四方之志”。《周官》一书成于战国时代,据此可知方志的历史之久远。我国现存的地方志有八千五百多种,共十一万多卷,(注1)约占我国现存古籍的十分之一左右。地方志记载了一定地区自然和社会各方面的历史和现状,是一部地方性的“百科全书”,其中包含有丰富的军事内容,特别是军事地理内容。明末清初顾祖禹编撰的军事地理巨著《读史方舆纪要》就引用了一百多种地方志。上世纪四十年代,美国陆军编绘的《中国地图》,我国的地方志就是其重要的参考资料。

我国地方志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别史,以及地理书和地图,在地方志发展形成的过程中,这三方面既有各自的发展,又有相互的融合。由于各自的发展,地方志在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而史、图、经的相互融合,终于在宋代形成了内容丰富、体例完备的地方志。(注2)

明清时期的军事要地志

明代地方志的发展十分繁荣。明政府为巩固北部边防,在长城沿线许多军事要地设立军镇、卫所,在一些军事要冲设立关城、堡寨,屯兵戍守。由于这些军事要地的出现,随之出现了许多军事要地志。著名的有:嘉靖《山海关志》,万历《偏关志》、嘉靖《三关志》。此外,还有关于重要防御方向的嘉靖《两镇三关通志》、嘉靖《西关志》、万历《四通三关志》等等。与此同时,明代军事区划,镇、卫、所的方志也纷纷出现,如正德《宣府镇志》,万历《延绥镇志》,正德《金山卫志》等。这些地方志明显地具有现今军事要地兵要地志的雏形,对当时军队的兵防战守有着极大的实用价值。《延绥镇志》,序中说:“时火落赤报警,欲稽往牒,以查敌情,得新志而读之,历代建置沿革之由,水火险易厄塞之处,兵马收集选充之实,馈饷储积、田赋登耗之数,力役征调支应之烦,……文武经历建树久近之迹,河套侵犯要挟之情,元老经略条奏筹划安攘之策,糜不犁然具备,一展卷尽目中。”

清代,随着经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地方志的编纂与研究达到鼎盛时期。由于统治者对修志的重视,一些著名学者的参与,使地方志体例谨严,种类齐全,数量大增。除三修《大清一统志》之外,全国各地亦纷纷修志,不但有省志,府志、州志、县志、厅志,还出现了乡镇志。

清朝中后期,在平定“内乱”和抵御外患的战争中,出现了一批带有浓厚军事色彩的地方志,以新疆和西藏最为突出。如《钦定新疆识略》和《回疆通志》。这两部方志体例大致相似,对“南北各城官制、兵额、台站、卡伦皆关综核,特详载于各城图后,至山川道里彼此联属,则于总图后谨撰总叙。”新疆“配有军台又有营塘、驿站,颇为纷难,谱详胪于道里表,以便核查。”此外,在这两部方志的《纪事》还简要记述了清政府历次与新疆少数民族分裂分子作战的经过。(注3)

地方志——军事地理的史料库

在地方志大量的军事史料中,以军事地理资料最为丰富,最为突出。如历代地方军事机构的设置、军事行政区域的划分、疆界沿革、战场地名辨释、民族分布与迁移、边(海)防卫戍、山川要津、险隘关塞、交通道路、兵家必争之地等,涉及历史军事地理(注4)的研究资料,通常都可在地方志中有关的条目中寻得。在嘉靖《宁夏新志》中就记述着古战场贺兰山的关塞和可通步骑的口隘数,以及古代防御要点的地

形,“往役军伕”的水源等重要军事地理资料。又如,清《崖州志》中卷十三、卷十四,记述了海南岛南部军事要地的地理形势,并且有简要的军事评价。举例说:“尖岭,一名放草岭,相去各一二里。为罗蓬、红花、大茅三峒交界险要。古官道由此行经落笔洞。若剿三峒,能潜兵伏守,以歼援贼。兵力厚,则乘势立捣援剿,可成破竹只功。”在同书卷十二《海防志》中,详细地记载了当时海南岛南部海岸、海防实力和环海水道、重要海港等军事地理情况。

对海防地理形势记载详备的有明《嘉定县志》,其中内容曾被著名学者顾炎武在其地理名著《天下郡国利病书》中引用。《嘉定县志》中《兵防志》叙述了战舰、兵器、火器的种类和用途,以及官长重视水战的意义等。同时指出:“.......险要莫如刘家河,而此次为第一,何也?曰:海中诸夷,狡猾莫如日本,入寇亦莫如日本。山东、浙直与寇为邻,然山东之海,水势湍悍,山脉联络,非熟径者不可行;且勾引接济之人未尝有也。故倭患独浙江海屿为多,而通番者独众。故寇舶自外海而来,以洋山为入犯之的,必至此而后分掠,若直至崇明,则诸沙错落沿袤三百余里,暗涂相贯,有若为华夷之限者,惟有三爿高家一路可以通舟,而不可重载,惟此一路,宽深可行,无有瓮碍(宝山之外,沿海有相家路者也是)。而竹箔一沙横亘其外,隐然为之外护焉。国初海运,特筑宝山以为准的,盖为此也,故竹箔之南,吴淞之要道也;竹箔之东,刘家河之门户也;若设重兵于此防守,贼岂惟不能侵犯内地,虽二江之口亦得息肩矣。”以上是嘉定人民从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至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从防倭抗倭作战中经过精密的调查得出的经验总结,对当时防倭极有参考价值。故而顾氏详细地节录这些资料于《天下郡国利病书》中,以供后人参考。(注5)

地方志中,具有突出军事地理价值的是“图志”和“图说”。著名的有《九边图志》和《三关图志》,专论“亭障之夷险,城郭之坚暇,士马之强弱,钱谷之盈缩,夷部之远近。”(注6)这些图志、图说采用“地图注记式”的方法,论说防区内的地理形势、当面敌情、以及己方兵力部署。《三关图说》中,山西偏关附近的军事要地贾家堡的地图上注记有:“本堡在大同界,无边。北距将军会,西距好汉山,各止数十里,当云朔孔道。援兵行旅每为虏所邀截,乃两镇要害地也。”图下注:“本道所辖边界,东自中路地椒峁,西南至河保石梯隘口,沿长三百六十三里零二百八十步,又自石梯隘口迤南至黑石峪黄河东岸,沿长二百一十里。”又注:“贾家堡,嘉靖十六年虏大举由平虏老营犯一次;十九年八月又由平虏入犯;四十四年七月大举由老营入,攻毁贾家圪坨旧堡。……隆庆三年十月由好汉山寇老营,掠本堡,系极冲。”

图志、图说除上述地理形势、敌情之外,还记录了当时守备军队的防区分界、任务及各种作战预案。明《三关图说﹒分布扼守援剿事宜》中,偏关的御敌策略为:“虏由草垛山界驴皮窑进边,过灭胡而西,必由黄龙池以至偏关,由楼沟而下岢岚,西路参将堪于草垛山拒堵,老营到将三关游击堪于黄龙池进援。虏过灭胡而东,必至柞子以墕至寺墕、马站而下三岔、五寨,西路参将堪于柞子墕拒堵,老营到将三关游击堪于寺墕进援。”

明代,我国沿海不时遭受“倭寇”的侵扰,海防甚为重要。时人著录有:《海防图论》、《两浙海防考》、《海宁卫乘》等海防志。其中以《万里海防图论》为著名,“是书乃若曾入胡宗宪幕府以后,与同事邵芳取旧撰《海防图论》复加考定。起广东、历福建、浙江、南直、山东、辽东,计程八千五百余里,杂图七十五,各为之论。若曾自序以为许默斋《九边图论》详于西北,此独详于东南。”(注7)这些明代海防志中“凡地形、船械以及战守选练之法,无不毕载。”(注8)

清代图志、图考与明代的性质想同,如《澳门图说》、《西招图略》等。有代表性的为清《西藏图考》:“山川险易,道里远近,非图不明,尤为行军者必需”(注9)这部图考专述西藏地区的城池、关隘、山川、诸路程站,洋洋十余万言,以文字补充地图的不足,军用价值很高。在这部图考中还附有与我国西藏相邻的哲孟雄(锡金)、廓尔喀(尼泊尔)、克什米尔等的简略情况。《西藏图考》中记述边防口隘时说:“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