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案教案教

学设计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你应该去了解肖洛霍夫的相关文学常识及“苏联卫

国战争”“柏林战役”等背景知识。

2、你应该品味小说的语言,推敲一些重要的语句,理

解本文的叙述和抒情的特色。

3、你应该把握人物的形象:索科洛夫、凡尼亚、朋友

家的女主人等一个个鲜活的形象,

你要能够走进他们,读懂他们的内心世界。

过程和方法:

1、建议你抓住“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去解读作品。

2、细节是读懂本文的钥匙,建议你预习时把文中生动

感人的细节画下来,并与其他同

学一起合作研究。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战争给人类带来无尽的灾难,读了本文,你对战争

有什么认识和思考呢?为什么当年德、日全民族走向疯狂呢?人类应作何反思呢?中东、非洲、中亚、台海等地区依然不

能实现永久和平,人类如何才能阻止下一场战争悲剧的发生

呢?

2、索科洛夫失去了亲人,但他没有丢失的是什么呢?

你应从主人公身上学习什么呢?

二、作者了解、背景介绍、基础知识及内容研读见《阳

光课堂》第30页

三、相关链接:

1956年我在《真理报》上读到这篇小说,当即被它深深感动。我从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到1945年战争结束,一

直替《时代》周刊和《苏联文艺》月刊翻译有关战争的电讯、通讯、特写和短篇小说,对苏联反法西斯战争的全过程,印

象深刻,关于苏联人民的英勇抗敌和壮烈牺牲,脑子里也留

下不少难忘的场景。

但是,在读《一个人的遭遇》时,我的内心怎么也无法

平静。我立刻把它译成中文,译文很快就在《世界文学》上

发表。我在翻译时心情激动,一边擦眼泪,一边停下笔来。

书中主人公安德烈索科洛夫的形象鲜明地浮现在我眼前,他

的故事一字一句都打动我的心。苏联人民在卫国战争中的损

失粗略估计超过四千万人,因此战后几乎家家餐桌上都留有

一个空位子,摆有一副没人动用的餐具。这是一幅多么令人

心酸的景象。索科洛夫的遭遇,是当年千百万苏联人的遭遇,具有普遍性。战前他有一个温柔的妻子、一个儿子、两个女儿,有自己的房子,可以说过着美满的生活。德国入侵苏联,

索科洛夫参了军,但不久敌机把他的家炸成一片废墟,妻子

和两个女儿炸得影踪全无,儿子当时不在家,总算活了下来,而且也参了军。索科洛夫在战争中曾被德军俘虏,受尽折磨。最后他冒险带着德国军官开车逃回自己人一边,才知道家里

发生的悲剧。更出乎意外的,就在胜利那一天,儿子也在攻

占柏林时牺牲了。没有了亲人,只剩下了他一个人。

作者在小说里写道:“我在远离故乡的德国土地上,埋

葬了我那最后的欢乐和希望。儿子的炮兵连鸣着礼炮,给他

们的指挥员送葬。我的心里仿佛有样东西断裂了……”索科

洛夫通过朋友的帮助,好不容易找到一份司机的工作,并寄

住在朋友家里。他无意中遇到一个孤儿,就冒充他的父亲,

小孩也以为真是他的亲生爸爸,两人从此相依为命,走他们

人生的道路……

(选自《译者的话》,草婴)

《一个人的遭遇》的成功取决于索科洛夫这个形象。这

是一个逼真朴实的英雄形象,他没有光彩夺目的外表,没有

气壮山河的言论,甚至也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他只是一个

在战争中挺过来的普通人。他身上有三种朴素无华而又珍贵

无比的东西:坚毅、尊严与温情。凭着这三样东西,他让人

在一曲悲凉沉郁的命运交响曲中,听到雄浑激越的战士歌声。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杰作-----论〈一个人的杰作〉》,[苏联]德勃拉果依)

这篇作品令人感奋的力量、这篇作品的创作思想,在于

揭示普通俄罗斯人的“百折不挠的意志”、果敢精神、英雄

主义以及他的伟大的、慷慨无私的胸怀。这个普通的俄罗斯人,在他的祖国遭遇到严峻考验的年代,在他个人承受了难

以弥补的损失的年代,在无法挽回地失去了一切的情况下,

他做到了在内心战胜充满沉痛的悲剧的个人命运,而高踞其上,他做到了以生的名义,用生去征服、去战胜死。肖洛霍

夫这篇短篇小说的这种创作思想获得了丰满充实的艺术生命,作者使这篇小说的所有主要成分都与这一创作思想处于不可

分割的有机联系之中,这篇小说以短小的篇幅揭示了丰富的

内容,结构严谨紧凑,既不可能删去什么,也无需增加什么。

众所周知,列夫托尔斯泰在艺术领域中极端重视精雕细

刻的润色修饰工作,极端重视那些几乎难以察觉的“微微细笔”。在真正的巨匠笔下,一部作品借助于此,就可能成为

具有真正高度艺术性的作品。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正恰是这

样的一个“微微细笔”。

于是这两个各自流浪的、“孤苦伶仃的”、失去了一切

的人发,彼此在对方身上赢得了他们的融合为一体的共同命运,互相确实像一个孩子那样生活下去,而且这孩子也可以

使这男人“刚强起来”-------永远有信心、永远是一个男

子汉。

(试析肖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傅修延)

四、点击高考

(2005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回望昨日的感伤

①茨威格是奥地利犹太人,在很大程度上,他视欧洲为自己的国家。然而,他所亲身经历的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那些岁月,实际上却是令他一日日失去祖国乃至失去欧洲的过程。他有一种体无完肤的沧桑之感。他在流亡的日子里怀着伤感和悲观创作这本回忆录《昨日的世界》,这无疑成了他生命的绝唱。不久,他在远离欧洲大陆的巴西自杀身亡,因为他无法承受时代加在他身上的重负,无法忍受没有祖国、没有文化温馨的现实。

②茨威格正是以感伤的目光回望着过去的时光,并以这样的笔调为我们撰写了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书。

③我读过作者的不少作品,如《人类的群星闪烁时》、《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等,总是为作者对人物心理的透彻描写和细腻的笔触而叹服。记得在一部中篇小说中,他描写过一个赌徒的手。在他的笔下,那只手就仿佛是一个生命,血管、指头的细微变化,被他赋予了强烈的生命动感。从那之后,那只手我再也不可能忘记。

④在《昨日的世界》这样一部回忆录中,茨威格同样显示出他小说家的才华,但同时更增加了他所擅长的思辨性。这本书的副题为“一个欧洲人的回忆”,非常贴切地表明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