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城市里坊制的变迁

合集下载

唐代市的变化与古代城市规划制度变迁

唐代市的变化与古代城市规划制度变迁

2 古典市制概 况
古 典 市 制 最 主 要 的特 点 在 于 对商 品 交 易 地 点
f n t no t emak t sc u e yted v lp n u ci f o h r e i a s db h e eo me t
o o f c mmo i c n my T e sg ii a c ft e dt eo o y . h i n fc n e o h
c a g s d m o t a e n t o l wi g t r e h n e i e nsr t d i he f lo n h e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和时间的严格限制 。城市 中的商 品交 易集 中在 市
中进 行 。 < 礼 > 记 载 : 大 市 . 日昃 而 市 ,百 周
【 要 】通 过 史 料 分 析 ,揭 示 唐 代 市 内 已经 出现 摘
居 住 功 能 。指 出唐 代 的 里 坊 制 松 动 迹 象并 不 只 局
制、严格 的市 坊分 立和管制政策成为里坊制城市 的典 范。另一方面 ,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唐代 出现 了破坏古 典市 坊制度的迹象 .开启 了从里坊 制向街巷制的过渡步伐 。对于这一 自唐开始 .到
r v as t a h h n me o fd li g a r a y e e l h tt e p e o n n o we l le d n
a p a e nt ema k t f a gDy a t . l a e p e r di h re o T n n sy n i p p r s
e c a g t i h r ; o e ve , ti c u e x h n e wi n t e wa d m r o r i n l d s h h p e r n eo o t e a p a a c fc mme c a n t n m i i g wi r ilf c o x n t u i h r sd n i lf n to n t e ma k t Th e i e t l e i e ta u c i n i h r e . e r s d n i a

我国古代里坊制被街巷制取代的过程与原因

我国古代里坊制被街巷制取代的过程与原因

浅叙我国古代里坊制被街巷制取代的过程与原因(一)里坊制崩溃萌芽于唐中后期的长安城里坊,或称里、坊,是我国古代城市的基层居住单位。

早在先秦时期,即已存在。

《诗·郑风·将仲子》有“将仲子兮,无逾我里”之句,毛传曰“里,居也”。

西汉长安城,则划分为160里,且“室居栉比,门巷修直”.此后,里坊制度日益完备,至隋唐长安城达到鼎盛。

这时,在城市结构上,里坊整洁划一,“千百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诸坊“棋布栉比,街衢绳直,自古帝京未之有也”。

在市民生活上,实行严格的“夜禁”制度,即“昏而闭,五更而启”。

对于“诸犯夜者,笞二十”甚至曾出现“中使郭里曼酒醉犯夜,杖杀之”的现象。

这样,唐长安城夜间坊门紧闭,坊外空无人行。

朱熹对唐代的里坊制度甚为赞赏,说:“唐宫殿制度正当甚好,居民在墙内,官街皆用墙,民出入处皆有坊门,坊中甚安”。

这种严格的里坊制度以强化城市治理、防范盗贼为目的,却给市民生活、生产及人际交往带来了诸多不便,于是,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唐代中期以后,长安城内侵街建房、坊内开店、开设夜市等破坏里坊制的行为不断出现。

随着“侵街”现象的增多,唐代宗大历二年(767)五月,又下了“诸坊市街曲,有侵街打墙、接檐造舍等,先处分一切不许,并令毁拆”的诏令。

唐德宗贞元四年(788)二月,再次下诏:“京城内庄宅使界诸街坊墙,有破坏,宜令取两税钱和雇工匠修筑”。

但是,这些均未能阻止“侵街”的浪潮。

唐文宗太和五年(831)七月,左街使上奏:“伏见诸街铺近日多被杂人及百姓、诸军诸使官健起造舍屋,侵占禁街”。

与“侵街”行为相伴的,还有对“夜禁”的破坏。

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长安坊中有夜拦街铺设祠乐者,迟明未已”。

在交易地点上,出现了坊内开店的现象。

本来,唐长安城内设有东、西二市,作为交易的集中场所。

与坊一样,市亦为市墙围合的封闭场所,且聚散以时,“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唐长安城里坊制度

唐长安城里坊制度

唐长安城是中国古代都城建筑的典范,其里坊制度是当时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里坊制度起源于汉代,盛行于唐代,是对城市居民进行划分和管理的一种方式。

唐长安城的里坊制度将城市划分为若干个方形或长方形的区域,称为“坊”。

每个坊内又分为若干个小区域,称为“里”。

这种划分方式使得城市的管理更加有序,方便了政府对居民的控制和税收征收。

同时,里坊制度也有利于维护城市的治安稳定,因为每个坊都有专门的坊门和守门人,晚上坊门关闭后,居民不得随意出入。

在唐长安城里坊制度下,居民的生活井然有序。

白天,坊门敞开,商贩云集,市井繁华;夜晚,坊门关闭,居民归家休息,市井安宁。

此外,里坊制度还规定了居民的职业分布,如工匠、商人、文人等各有所属的里坊,这有利于各行业的繁荣发展。

然而,随着唐朝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里坊制度逐渐暴露出诸多弊端。

首先,由于人口增长和土地紧张,许多居民被迫居住在拥挤不堪的环境中,生活质量下降。

其次,里坊制度的严格管理限制了居民的自由流动,不利于人才的选拔和交流。

最后,里坊制度助长了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导致政府治理能力下降。

总之,唐长安城里坊制度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弊端也逐渐显现。

最终,在唐朝末年,里坊制度逐渐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灵活和开放的城市管理模式。

魏晋隋唐城市里坊制度——考古学的印证

魏晋隋唐城市里坊制度——考古学的印证

魏晋隋唐城市里坊制度——考古学的印证齐东方里坊是城市空间规划的基本单位,是一种聚居方式、生活方式,它像巨大躯体中的一个个细胞组合起来,运转着城市的生命活力。

里坊作为一种制度,曾经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几百年不变的稳定格局,它在世界古代城市中是独创而且几乎独有。

因此,研究中古时期城市的里坊问题备受关注,诸多学者发表了精辟地见解,也有不同意见和未涉及的问题1。

里坊格局下所产生的人类生活和社会文化,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群体面貌,甚至长久地影响着中国文化传统。

因此,里坊制度的出现、内部结构特征、时代变化、衰落的过程及其原因,以及在古代城市设计上的影响仍值得作系统性的探讨。

一、“里”与“坊”的异同“里”和“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在大量的研究论著中常常被连用为“里坊”。

或以为隋代以前多称“里”,其后多称“坊”。

“里”为正规名称,“坊”为俚俗之称。

“里坊”作为一个专有名词在讨论城市布局时无关紧要,如果深入考察城市内部规划,探讨里、坊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功能时,两者的异同必须加以分辩。

“里”作为居住形态,汉代以前就已经出现,当时还称之为邑、闾。

《诗·郑风·将仲子》:“将仲子兮,无逾我里。

”毛传曰:“里,居也。

”《尔雅》卷二《释言》:“里,邑也。

”《礼记》郑注云:“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

”《周礼》卷二二《地官》闾胥云:“闾胥各掌其闾之征令”,郑玄注引郑司农曰:“二十五家为闾。

”2《管子》还有周详并涉及到内部管理的记载:大城不可以不完,郭周不可以外通,里域不可以横通,闾闬不可以毋阙,宫垣闭不可以不修。

……里域横通,则攘夺窃盗者不止;闾闬无阖,外内交通,则男女无别;宫垣不备,关闭不固,虽有良货,不能守也。

……明君者,闭其门,塞其途,弇其迹,使民毋由接于淫非之地。

是以民之道正行善也若性然。

故罪罚寡而民以治矣3。

“里域”是人们居住的区块,内部的居所之间有墙和门相隔。

周代城乡有国、野之分,城的中心由国君和卿大夫占据,一般平民居住城郊,郊外是从事农耕的人。

宋朝京兆府的里坊制

宋朝京兆府的里坊制

宋朝京兆府的里坊制摘要:一、宋朝京兆府的里坊制背景1.宋朝时期的历史背景2.京兆府作为都城的地位3.里坊制的起源和发展二、里坊制的具体内容1.里坊的划分和规模2.里坊的管理机构和职责3.里坊制对社会秩序的影响三、里坊制的作用和意义1.维护城市社会秩序2.促进城市经济发展3.里坊制在京兆府的局限性四、里坊制的演变和影响1.宋朝以后的里坊制变化2.里坊制对后世城市规划的影响正文:宋朝京兆府的里坊制在宋朝时期,京兆府作为都城,城市规模和人口都迅速扩大,因此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城市管理制度。

其中,里坊制作为城市基本单元的管理制度,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宋朝京兆府的里坊制背景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昌盛的时期,政治稳重、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京兆府,即今天的河南省开封市,是宋朝的都城,具有极高的政治地位。

为了有效管理这座大城市,宋朝实行了里坊制。

里坊制起源于先秦时期,是一种以坊为单位的城市管理制度。

随着时间的推移,里坊制不断发展和完善,成为了中国古代城市管理的重要制度。

二、里坊制的具体内容里坊制将城市划分为若干个坊,每个坊设有坊正、坊丞等管理机构,负责处理坊内事务。

坊内的居民则按照姓氏、职业等特征编入里,实行自治管理。

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城市的社会秩序,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三、里坊制的作用和意义里坊制的实行使得京兆府的城市管理更加有序,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同时,里坊制还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坊内的商业活动得到了规范和促进,城市商业繁荣。

然而,里坊制在京兆府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坊与坊之间的交通不便,限制了城市空间的拓展。

四、里坊制的演变和影响随着宋朝的灭亡,里坊制在后世逐渐发生了变化。

元朝时期,里坊制被打破,城市空间得到了拓展。

明朝以后,里坊制逐渐演变为现在的街道、社区等管理制度。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发展史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发展史

元•大都
规划特点:
继承和发展了唐宋以来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优秀传统 手法——三套城居中、中轴对称的布局 规则的宫殿与不规则的苑囿有机结合 先铺地下水道再营建宫殿,保证了元大都一气呵成建 成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宏伟壮观的城市之一 规划:平面方形、中轴对称,宫城位于城市的中轴线 上。城西建有社稷坛,城东建太庙,商市集中城北, 加之城垣每面各开三门,符合“左祖右社,前朝后 市”“九经九轨”规划制度 元大都有中心台,是城市东南西北的中心,这在中国 城市建筑史上属首创 元大都因系择址新建,城市规划不受旧格局约束,所 以其居民区与金中都新旧坊制混合形式不同,全部为 开放式的街巷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发 展史
01 城市初生期(原始社会晚期~夏、商、周) 02 里坊制确立期(相当于春秋~秦汉) 03 里坊制极盛期(三国~唐) 04 开放式街市期(宋以后的城市模式) 05 总结
城市初生期

殷商时代的城市
城址一般选择临近山水,大多呈 不规则长方形平面,功能分区简单 而明确,大多南北朝向。
隋唐城市 (二) 洛阳
隋唐洛阳城
隋唐二朝继承汉以来的东、西 二京的制度,以洛阳为东都。 洛阳的地理位置比长安适中, 便于在政治和经济上控制东南
地区。
— 总体规划 — 里坊 — 道路系统 — 市肆
平城京平面图
开放式街市期

宋元
一、宋元时代的城市背景和城市概况
唐朝末年,由于中央政权和割据的藩镇 之间的混战,不少城市和建筑在战争中收到 破坏。五代十国的割据、混战形势持续了近 80年。
文学:罗贯中《三国演义》(元末明初)
施耐庵《水浒传》(元末明初)
吴承恩《西游记》(明朝中期)
曹雪芹《红楼梦》(清)

古代城市里坊制的变迁

古代城市里坊制的变迁

古代城市里坊制得变迁早在一千多年前得中晚唐与宋朝,曾经历过一场历时几百年、针对里坊制得拆墙运动。

里坊制得兴起中国商周时期以前,可谓城市发展得初期。

人们出于需要聚居到一起,但还没有有意识地大规模修建城市。

从春秋到汉,就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城市发展高潮。

“千丈之城。

万家之邑相望也。

”西汉刘邦建国之后,全国各地经过汉初休养生息,取得了经济大发展,“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驰山泽之禁,就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

交流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

”交换经济发达带来了商业城市得大发展。

除了首都长安,其她城市如洛阳、邯郸、寿春(今合肥)、临淄(今淄博)、江陵(荆州)、成都、吴(今九江)等都就是著名得商业中心。

这时期也就是里坊制城市建立得初期。

《吴越春秋》云:“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

”这里得“城”即“宫城”,“郭”即“外城”。

城与郭,构成了古代都城空间主要与基本得单元。

造郭得目得就是“守民”,即为了镇守与掌管、统治民众,以建立与维护王朝统治秩序。

因此,如何按照统治者得意愿与都城规划结构来组织民众得聚居生活,构建都城社会空间,并使之纳入整个都城政治与礼治秩序之中,就成为都城建立后,统治者面临得重要问题。

从文献记载与考古资料瞧,西周以来,对郭内居民得组织管理主要就是通过里坊制度进行得。

里坊可谓就是古代都城中最为普遍与长久得居民聚居规划形态与城市管理制度。

不仅将都城划分出若干方形得空间。

而且对每个空间都作了适当得安置与有效得管辖。

它在划分都城居民居住空间得同时,也划分了都城社会结构空间。

春秋时期,城池规划便有了“里坊”一说。

“里”在北魏以后称为“坊”,为当时得居住区。

即由官府规划得、封闭得居民区。

《苏氏演义》说:“坊者,方也,言人所在里为方;方者,正也。

”又说:“方,类也。

《易》曰方以类聚,居必求其类。

”城市由若干“里”组成,可以保证城市秩序及统治者得安全。

“里”也就是城市面积得基本单位,即就是城市设计时得平面模数。

这种规划设计手法。

从唐长安到宋东京:里坊制和街市制

从唐长安到宋东京:里坊制和街市制

从唐长安到宋东京:里坊制和街市制【摘要】唐长安城沿袭汉魏都城建置,推行封闭式的里坊制的城市管理,且达到了顶峰时期;随着社会发展和商品经济的繁荣,里坊制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到了北宋东京城,里坊制逐渐的被打破直至解体,为先进的开放式的街市制所取代,从而对城市建筑的形制、规划及时空布局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关键词】唐长安城;宋东京城;里坊制;街市制;时空布局引言长安城是唐朝的首都,规模宏大,规划整齐,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唐长安城是在隋都大兴城的基础上修建而成的。

唐长安城的规划总结了汉末邺城、北魏洛阳城和东魏邺城的经验,在方整对称的原则下,沿着南北轴线,将宫城和皇城置于全城的主要地位,并以纵横相交的棋盘形道路,将其余部分划为108个里坊及市,四周有坊墙,从而分区明确,街道整齐,充分体现了封建统治者的理想和要求。

东京是北宋的首都,也可以称得上当时的一个国际大都市。

北宋东京城的前身是唐朝的汴州城,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皆在此建都。

赵匡胤篡夺后周政权,建立北宋,亦把东京作为他的都城。

北宋时期,社会经济繁荣,商业发达,城市结构发生了变化,官民住宅相间,临街设店,里坊制逐渐被打破直至取消,为街市制所取代。

从唐长安城到北宋东京城,从封闭式的里坊制到开放式的街市制,无论在城市规划及管理方面,还是建筑构造及布局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现笔者从空间布局和时间布局两个方面试论之。

1 空间布局1.1 从坊、市分离到住宅、店铺相间“坊”是居住区,“市”是商业区。

“里坊制”起源于西周,是统治阶级为便于管理都城人民的要求而设立的。

里,或称闾里,首见于《尚书酒诰》:“越百姓里居”。

到西汉时,里坊制已趋成熟。

当时的长安有160个闾里,“室居栉比,门巷修直”。

①魏晋南北朝时期,其制度更加完善,如北魏洛阳的里坊划分和管理均已超过前代。

隋唐长安的坊市制度沿袭汉魏以来体制,达到了鼎盛阶段。

在城市结构上,里坊整齐划一,“千百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中国古代主要都城平面布局的演变

中国古代主要都城平面布局的演变

中国古代主要都城平面布局的演变一中国古代主要都城平面布局的演变1 汉长安城:①汉长安城为内城,城内主要为宫殿以及百官衙署,百姓大多居住在东门、北门外,渭河、禁苑、漕渠共同担任外城的功能。

②城内实行里坊制,“出不由里门,面大道者名曰第,爵虽列侯,食邑不满万户,不得作第,其舍在里中,皆不称第”。

③街道长短不一,宽度一致,方轨十二(一轨 1.8m)。

④横门附近为“西市”,杜门附近为“东市”。

⑤城市没有明显的中轴线与尊崇方向。

2 汉、魏洛阳城:①东汉洛阳城仍为内城,城内主要由南宫、北宫两大宫殿群组成。

②北魏省南宫,改建北宫。

铜驼街具有城市中轴线特征。

外城形成。

3 隋唐长安城:①先规划,后建城。

②有内城、郭城。

“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居民”。

③实行内、中、外三朝制度。

④仍实行里坊制度。

4 北宋开封城:①三重城,宫城、里城、郭城。

②取消里坊制,商业区出现在交通便利的沿河、沿桥、近城门地带。

5 元明清北京城:①城址由莲花池水系转移到高梁河水系,从金中都到元大都。

②具有“前朝后寝,左祖右社”的格局特征。

③南城的发展与“凸”字型城市轮廓的形成。

二商业发展与宋以后城镇发展1 抑商政策对中国古代商业的影响。

2 宋明以后城市形态有了很多变化:1)以唐代规整的旧州县城为依托,以运河桥市为中心,形成与市河平行的商业街,并沿运河两岸而伸展,运河与平行市街构成城市新的成长轴线。

2)新城城墙的轮廓不再趋向于规整。

旧城受封闭的市坊制约的规整十字街区与自然发育未经规划的新市街对比强烈。

3明清时期江南近代化进程与城镇的发展:大量唐宋以来的草市与农村聚落转为市镇,形成以工商业为主的城镇经济结构。

宋朝京兆府的里坊制

宋朝京兆府的里坊制

宋朝京兆府的里坊制摘要:1.宋朝京兆府的里坊制概述2.里坊制的历史背景和发展3.里坊制的具体实施4.里坊制对京兆府城市规划的影响5.里坊制的衰落及原因6.总结正文:【提纲】提纲1.宋朝京兆府的里坊制概述里坊制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一种制度,起源于先秦时期,到了宋朝时期,里坊制在京兆府(今陕西省西安市)的城市规划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这种制度主要体现在将城市划分为若干个里坊,每个里坊都有独立的城门、坊墙和市场,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活区域。

2.里坊制的历史背景和发展里坊制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当时是为了防止城市火灾蔓延而将城市划分为若干个区域。

到了汉代,里坊制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城市管理制度,对城市进行有序的规划和管理。

到了宋朝,里坊制在京兆府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成为了当时城市规划的一种重要形式。

3.里坊制的具体实施在宋朝京兆府,里坊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将城市划分为若干个里坊。

这些里坊大小不一,根据居民数量和地理位置进行划分。

每个里坊都有一个坊门,作为里坊的出入口,坊门上通常会有里坊的名称。

(2)每个里坊内部设有市场、庙宇、公共厕所等公共设施,以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

同时,里坊内部还有专门的管理人员负责维护里坊的治安和环境卫生。

(3)里坊之间有明确的界限,通常是由坊墙和护城河构成。

这种划分使得城市管理更加有序,有利于防止盗贼等不安定因素的滋生。

4.里坊制对京兆府城市规划的影响里坊制对京兆府城市规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有利于城市管理的有序进行。

通过里坊制,城市被划分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区域,有利于政府对城市进行有序的管理和规划。

(2)提高了城市的防御能力。

由于里坊之间有明确的界限和坊墙,使得城市在面临战争或其他不安定因素时,能够有效地进行防御。

(3)促进了城市商业的发展。

里坊制设立了专门的市场,方便居民进行商贸活动,从而促进了城市商业的繁荣。

5.里坊制的衰落及原因随着历史的发展,里坊制逐渐衰落,主要原因有:(1)城市人口的增长。

第二章__中国古代城市建设

第二章__中国古代城市建设

图3-16 画像砖上的长安城内的市场
图3-17 四川东汉墓画像砖
图3-18
古代市场印章
图3-19 东汉邺城
3、魏晋南北朝 北魏新城 太和十八年,北魏开始在西晋洛阳的遗址上建设 新城。 (图3-20)
图3-20 北魏洛阳新城
三、隋唐时期的城市 隋唐秉承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城市规划经验,借助 雄厚的国力和蓬勃的文化,创造出了中国历史上最恢 弘壮阔的城市.
图3-28 元大都
图3-29 蓟门烟树
五、明清时期的城市建设 明清时期的地方经济比较发达,南北方城市 都有相当大的发展,形成了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 地方城市,如山西平遥,江苏苏州等等,最重要 的城市是北京和南京。 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又进 一步改建北京城。清代的北京城在格局上没有大 的变化。经过元明清三代700多年的建设发展,北 京城成为中国现存历史文化积淀最丰富的城市。 就总体布局而言,明清两代的城市一方面继 承了宋元以来的街巷制和沿街设市的布局原则, 另一方面又不断完善,在因地制宜和以城市空间 体现皇权至上的思想方面都达到了高峰。
建筑大师郭守敬(1231——1361):元代的水 利、天文学家,为元大都成功的规划了水系,并 亲自设计建造了观象台。郭守敬为大都从西郊和 北部山区引来新的水源,且疏通了连接大运河的 通惠河。水是城市的生命之源,新水源注入通惠 河后,南方的漕运物资可源源不断地运往大都。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假如没有郭守敬的聪明才 智,就不会有繁荣了700多年、自元至今基本都 是中国政治、文化中心的北京城。
一是洪武四年将元大都北城墙南移5里,放弃了元大都 北部比较荒芜的部分;
二是朱棣迁都北京后,扩大了宫殿,将元大都南城墙南 移1里;
三是嘉靖年间,为了增强防卫,将当时的北京城外围再 兴建一圈外城,将金中都旧址的大部分都包括了进去。但由 于财力不济,外城只完成了南部一面,由此形成了北京城独 特的“凸”字形平面格局(图3-33)。

隋唐里坊制度的演变

隋唐里坊制度的演变

隋唐里坊制度的演变隋唐里坊制度的演变是一个历史演进的过程,对于理解中国古代城市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起初,中国古代以农业为主要经济形态,历史上长期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鼓励农业,抑制商业的发展。

为了贯彻这一政策,城市管理者制定了里坊制这一城市管理制度。

里坊四周沿街不准开设商店,城内的居民只能在规定的区域并在规定的时间才能买到东西,这就是“市”。

唐代长安城中就设有“东市”和“西市”,作为买卖交易的场所。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慢慢意识到了商业繁荣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和生活的改善,便有了打破里坊制,改变城市生活状况的需要,政治上的管制抵挡不住经济上的诱惑。

唐代中晚期,皇权逐渐衰弱,管理也逐渐松弛。

虽仍然有法令禁止,但是打破里坊制的事情屡屡发生。

史书中有记载长安城中有些里坊的坊门开闭不守规矩,有的清晨更鼓尚未到时就已经开了,有的夜已深了还未关闭。

里坊内不准开商店的规矩也被打破,有一些里坊内开设有各种各样的店铺。

到了唐后期,更有“侵街”的现象发生,所谓“侵街”就是里坊内的民居开店铺打破坊墙,突出到墙外的街道边,甚至朝向街道开商店。

从考古实测的数据看,东西两京里坊已基本不再是严格的方形了。

这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里坊的形制也在逐渐演变。

里坊的衰亡是从唐代中后期开始的,到宋朝宋仁宗庆历年间就正式取消了。

里坊制消失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商业的发展,商业发展依靠的是市场,而像里坊制那样沿街不准开商店,夜晚不准人上街,这种制度显然是不能适应商业发展的,事实上里坊制本来就是为了抑制商业发展而制定的。

对于里坊制度的演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1.里坊制度的起源和功能:里坊制度最初是为了贯彻中国古代“重农抑商”的政策,鼓励农业,抑制商业的发展。

2.里坊制度的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里坊的形制也在逐渐演变,东西两京里坊已基本不再是严格的方形了。

里坊的衰亡是从唐代中后期开始的,到宋朝宋仁宗庆历年间就正式取消了。

唐宋时期街巷制取代里坊制的成因分析

唐宋时期街巷制取代里坊制的成因分析

l ]l 卜
l l

续 向前发展 , 改革活动扩大化 , 这 次来势 凶猛 , 一举 冲毁 了传 统 的
I I

围墙 , 城市重新 按照需要布置商业 点。东京城市 彻底 突破 了里坊 制, 形成了市坊有机结合 , 以行 业街 市为 主的全城 商业 网 , 主干道
关键词 : 里坊制 , 街巷 制 , 唐宋时期 , 城 市 规 划
中图分类号 : T U 0 9 8
文献标识码 : A E l 趋 激化。这时 , 不 仅在 空间上 出现 违反 旧制 的行 为 , 在 时间上
1 里 坊制 的形成
, 出现 了夜 市 , 之前 的“日人前七 刻 , 里坊是我 国古代城市规划 中最小 的“ 居住 区” 管理单 元 , 里坊 也突破了传统的“日中为市 ” 散” 已经渐渐形 同虚设 。例 如晚唐 的时候 , 当时最繁 即带 有围墙的封 闭性小 里坊 , 里坊 内为居住 房屋 , 里坊 同街 道 之 击征三百 下 , 竞 出现 了“ 十里长街市井连 ” 这种大都 市一般 的 间有 门相隔 , 坊 门管理 森严。早在公元前 7世纪 ~ 8世 纪 , 东周建 华 的大都 市扬 州 , 街 区构造 , 出现 了“ 夜 市千 灯照 碧 云” 这样 的一 派 繁荣 景 象 。当 洛邑( 今洛 阳附近 ) 时, 为了管 制殷商遗 民, 出现了最早的“ 间里”, 也不是所有 的城 市都 像扬 州这样 热 闹而繁 华 , 哪里 商业 发 达 先 秦称作“ 闾” 或“ 间里 ” , 从 北魏 时期 出现 了 “ 坊” 的名称 。唐代 然 , 哪里就会 出现改革 , 可见经济 活动 的丰 富与 否是改 革的一项 重 要 沿袭魏制 , 实行 全城单元封闭式 的坊 间管理 , 将里 坊制推 向高潮 。

论宋代里坊制被街巷制取代的原因

论宋代里坊制被街巷制取代的原因

论宋代里坊制被街巷制取代的原因纵观中国城市建设史,每一种城市形态的产生都是顺应社会发展的结果。

里坊制,一种封建社会典型的居住制度,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与变革,被更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街巷制取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那么,导致这种历史变革的具体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本文将对此进行探讨。

一、里坊制的发展里坊是中国封建社会城市聚居组织的基本单位;里坊制是中国古代统治者对居民的一种管理制度。

“里”在北魏以前只是居住区的单位,四周没有围墙,北魏以后古代城市内部大都由方格网道路划分,每一方格为一里,四周环以墙垣,内部街巷两侧为民宅,同时有一定的编户和管理机构,“里”已经是一种有管理行政功能的单位了。

关于“坊”,有专家认为是原始聚落为了加强防御功能而自发地聚集,然后利用先进的筑城技术建造壕沟和城墙形成新的社会组织形式,即“附城邑寨”,后来北魏都城洛阳格局为三城,附城邑寨的寨门也演变成了坊门坊墙,里坊成为了城内统治者对城内居民进行分而治之的手段。

北魏时期商品经济尚不十分发达,加上对外多战争的外部环境,军事、战争加速了经济的发展,面对从平城迁都时的人口压力,为了妥善安排复杂的人口问题,保持洛阳城内社会治安的稳定,便于控制居民,故北魏统治者采用了里坊制这种封闭的、严格的管理方式。

城市格局里宫城在正中心,东西向都为整齐划一的棋盘式道路分割的里坊,贵族与普通居民都分开而居,每里开四座门,每门有里正2人,吏4人,门士8人管理里中的住户,可见当时对居民的控制是很严格的。

里坊内部有十字形街,四面开门,实行宵禁,定时启闭,集中交易的市都在里坊外面,里坊制作为一种城市管理制度至此基本定型。

隋唐长安是里坊制兴盛的高潮。

长安城规模宏大,人口数量达到百万,为了方便管理,长安城中的里坊数目仅有109个,但是面积之大空前绝后。

里坊被周围的坊墙圈起来,并且实行宵禁,坊门在日出和日落时关闭。

由于只划分了里坊范围,坊内布局十分凌乱,很多贵族以及寺庙都抢占居民的土地,居民的住宅条件很差,同时,居民的房屋建造受到了很大限制,一般居民只能坊内开门,只有贵族和寺庙可以向大街开门,然而市都是集中于坊外的,所以居民与市的关系很不密切。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

一、居住区发展历程(一)中国古代城市居住区规划基本组织形式:唐代以前——里坊制北宋仁宗末年以后——街巷制元代以后——胡同结构形制1.里坊制里坊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基本形成,西汉至唐代年间为发展的鼎盛时期。

特点:由经纬道所划分的地盘为“里”的地域范围,里的平面一般呈方形或矩形,四周围为墙,设里门出入,里内排列居民住宅。

具有封闭性,体现了“官民不相参”和便于管理的指导思想。

2.街巷制北宋中叶以后,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使封闭的单一居住性的里坊制不能适应新的社会经济状况和城市生活方式的变化,坊墙逐渐被商店所代替,住宅直接面向街巷,与商店、作坊混合排列。

坊内的街改造为东西向为主的“巷”,巷直达干道,交通大为便利。

3. 胡同元朝以后,原来的巷改为胡同,形成大街——胡同——四合院三级组织结构。

胡同内的院落式住宅并联建造。

(二)近现代城市居住区规划1. 大街---里弄街---弄---里三级组成,街是城市行车干道,街两侧的分支就是里弄,一般情况下不通机动车,弄两侧的分支是里,一般为尽端路。

里弄的出现实际是由于城市人口急剧增长,造成街巷、三合院空间压缩形成的,日照、通风条件较差、几乎没有绿化,空间呆板单调。

2.邻里单位1929年,美国人佩里提出“邻里单位”理论;中国在50年代初居住区建设受到此理论影响。

邻里单位理论的基本原则:邻里单位周围为城市道路所包围,城市道路不穿过邻里单位内部;内部道路系统应限制外部车辆穿越;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为基础控制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邻里单位占地约160英亩(合64.75hm²);邻里单位的中心建筑是小学校,与其他的邻里服务设施一起布置在中心公共广场或绿地上;邻里单位内的小学附近设有商店、教堂、图书馆和公共活动中心3.扩大街坊邻里单位被广泛采用同时,前苏联提出了扩大街坊的组织形式。

与邻里单位相比在空间布局上更自由灵活。

优点:形成完整的街景和内向的院落;缺点:住宅拐角多,东西向多,不利于通风采光4.人车分流人车分流的交通组织方式上世纪20年代在美国提出,1933年在美国建筑师斯泰恩设计的雷德朋居住区中实施,被称为雷德朋体系。

宋朝京兆府的里坊制

宋朝京兆府的里坊制

宋朝京兆府的里坊制(原创版)目录1.里坊制的概念和历史背景2.宋朝京兆府的里坊制特点3.里坊制对京兆府城市规划的影响4.里坊制对京兆府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5.里坊制的衰落和现代城市规划的启示正文一、里坊制的概念和历史背景里坊制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一种制度,起源于先秦时期,发展至唐朝达到巅峰。

在这一制度下,城市被划分为若干个里坊,每个里坊内部设有住宅、市场、寺庙等生活设施,相对独立且具有较强的防御功能。

这种布局旨在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居民生活安定。

二、宋朝京兆府的里坊制特点京兆府,即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是宋朝时期的重要都城。

宋朝京兆府的里坊制具有以下特点:1.严格的等级制度:里坊的规模和地位与居民的身份地位密切相关,官吏、贵族、商人和手工业者各有其特定的里坊。

2.布局合理:里坊布局严格遵循“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原则,市场、官署、庙宇等公共设施分布在里坊内部,方便居民生活。

3.防御功能突出:里坊四周设有城墙和门楼,内部设有巡逻道和瞭望台,有利于抵御外敌入侵。

三、里坊制对京兆府城市规划的影响里坊制对京兆府城市规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城市布局规整:里坊制使得京兆府城市布局规整有序,有利于城市建设和管理。

2.城市功能分区明确:里坊制使得京兆府城市功能分区更加明确,有利于商业、手工业等社会经济活动的开展。

3.城市防御能力增强:里坊制强化了京兆府的城市防御能力,有利于保障城市安全。

四、里坊制对京兆府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里坊制对京兆府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促进商业繁荣:里坊制使得商业活动集中在特定的市场,有利于商业交流和发展。

2.推动手工业发展:里坊制使得手工业者在特定区域集中生产,有利于技艺交流和产业协作。

3.提升城市文化水平:里坊制促进了文化教育设施的发展,如寺庙、书院等,有利于提高城市文化水平。

五、里坊制的衰落和现代城市规划的启示随着封建制度的衰落,里坊制逐渐失去了其存在的社会基础,最终被现代城市规划所取代。

中国古代城市居住形式的演变

中国古代城市居住形式的演变

浅谈中国古代城市居住形式的演变城市规划1001班王萱 201017020111摘要中国古代城市居住形式的演变其影响因素来自于古代城市的规划发展,古代城市的规划发展又受诸多因素的制约与推动。

从一些特定的历史时期和朝代都城规划管理思想切入,从而了解中国古代居住形式的演变。

关键词古代城市居住形式规划演变城市是依一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组合起来的居民点。

所谓的居住形式, 主要是指居住生活的实体形式、空间环境以及人们的居住行为和构筑行为, 还有其中表露出的礼法、习俗、信仰、审美等观念层次的东西。

中国古代居住文化给人们留下一个自然的生活住房的概念。

自然园林、青砖汉瓦、土石为材,依势而建。

在特定时空下的住居形式有一定的偶然性, 但这种偶然蕴藏着必然。

经济基础、社会结构和文化范式, 深刻影响和限定着居住形式的特征及其发展方向。

拿古代都城举例,纵观其发展史,我们不难看出都城规制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不断演变,而在都城这一庞大的居民点中,民房规划与居住习俗亦在相应地变化,大致有一条自成系统的发展线索。

这正是近现代中国城镇民居规划与居住习俗的重要源头,而探索这一演变脉络的积极意义也就在于此。

一、夏商周——规划的起源夏、商至西周时代的都城,可以看作是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的最初阶段。

这个时期的城市无城墙,规划性不强,西周都城丰京和镐京遗址中的宫殿基址、宗庙建筑、居住遗址和手工业作坊遗址均较为分散,彼此不相连属,以郑州商城为例,其居住遗址则遍布城四周。

与后世城市的民居习俗相比较,这一时期的民居情况有两点值得注意。

首先,这种分散的居住方式,应与自原始社会流传下来的聚族而居的习俗有密切关系。

其次,在这些都城的居住区内所发现的生产工具电农具仍然占有较大的比例,这显然说明不少居民还从事农业生产,而这正是城乡,分化不久所特有的状况。

二、春秋战国——礼法体系的建立春秋战国时代,诸侯称雄,各国诸侯纷纷营建自己的都城,城市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历年考古文博专业考研试题选辑[1]1

历年考古文博专业考研试题选辑[1]1

2001年考题一、名词解释1南方古猿2莫维斯线3兴隆洼文化4牛河梁5新莽嘉量6冯素弗墓7文思院8熹平石经9炳灵寺石窟10园冶二、简述1中国铁器的出现及其意义2西汉帝陵的布局特点3瓷器的出现时间及地域三、大题1试述华北旧石器文化两大系统说的内容及其意义2从姜寨聚落的布局分析仰韶时期的社会组织3从考古材料论周代的丧葬制度4简述我国古代城市里坊制度的变革2002年考题一、名词解释1三棱大尖状器2城背溪文器3蒙特留斯4周原5滇王之印6印纹硬陶7新考古学8法门寺9大明宫含元殿10号墓为陵二、简述1简述水稻起源阶段考古新发现2判断考古遗存年代的方法3秦始皇陵的考古发现三、大题1马家窑文化特征,并画出代表性陶器2商周墓葬制度及等级意义3邺城考古发现及意义4元大都考古发现及意义2003年考题一、名词解释1细石器2陶寺文化3丁公陶文4成都金沙遗址5李济6《世说新语》7耶律羽之墓8萨栅银币9湖州镜10黄肠题凑二、问答题1简述莫维斯线和自己对这一命题的认识2黄河流域龙山时代考古学文化3根据考古材料概述中国冶铁术的发达及铁器普遍使用过程4唐大明宫特征及主要遗址5绘图并说明商周鬲的形态特征2004年考题一、名词解释1广谱革命2石器拼合3瑶山墓地4柴尔德5里耶秦简6沂南汉画像石墓7华清池8安伽墓9长沙窑10葡萄镜二、问答题1论述中国农业起源和早期发展过程2 2500-2000BC,中国史前文化最为发达的区域都有哪些,试述这些区域文化较3墓葬资料所见秦文化与楚文化的异同4试述北魏洛阳城的布局特征及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的意义2005年考题一、名词解释1金石学2裴文中3碳144燕下都5湾漳墓6朱封大墓7天龙山石窟8汉代铁官9夏商周断代工程10低温釉陶二、论述题1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文化编年及阶段性特征2东周都城的多样性和原因3举例说明汉代诸侯王墓形制及特点。

4北宋皇陵建制2006年考题一、名词解释1、三大气候信息库2、AMS测年3、蛋壳陶4、瑶山墓地5、吴城文化6、金涂工艺7、石阙8、模型明器9、虞弘墓10、号墓为陵二、论述1、什么叫考古学文化史研究?中国考古学文化史研究的代表人物有那些?中国考古学文化史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论述史前中国农业的起源和早期发展的过程。

里坊制的演变过程

里坊制的演变过程

街巷制由“里坊制”演变而来,取消坊墙,沿街设置商店,并沿着 通向街道的巷道布置住宅。商业和各种行业的布置是开放型的,分 布在城市各条主要街道上,并按一定专业相对集中布置。
从《清明上河图》看坊市格局变化
点击添加标题
点击添加标题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标题
点击添加标题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标题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谢谢观看

感 谢 阅
读感 谢 阅

的城市和乡村规划的基本单位与居住管理制度的复合体。
1.1何为闾里 除皇城外,居住区分为“国宅”与“闾里”部分。“国
宅”指王公贵族和朝廷重臣居住的地方,一般环绕在王城 左右或前后。“闾里”是指一般平民居住的地方。
闾里制不仅是我国最早的管理城市居民的一种重要形式, 而且还产生了“闾巷”,即闾里中居民互相往来的通道。
1.2闾里制形成背景: 闾里的形式可能脱胎于农业井田制自然经济男耕女织社
会的基本组织“邑里”,移用于都市,成为对城市居民实 施监管、宵禁、征役的基本单位。只是以城市居民取代农 业居民。
根据《管子》和《墨子》所载,春秋至战国期间,各 国都城就有以闾里为单位的居住方式。据文献所载,西汉 长安有一百六十个闾里,每一闾里设“弹室”,控制居民。 由于都城布局方面汉长安先建宫室以及迁就地形,所以闾 里杂处于宫阙和官署之间。
一、里坊制的雏形——闾里制
1.1何为闾里
点击添加标题
1.2闾里制的发展背景
1.3闾里制发展及实例点击添加标题
二、里坊制 2.1何为里坊制
点击添加标题
2.2里坊制成熟的实例——隋唐长安城
2.3里坊制的崩溃 点击添加标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城市里坊制的变迁早在一千多年前的中晚唐和宋朝,曾经历过一场历时几百年、针对里坊制的拆墙运动。

里坊制的兴起中国商周时期以前,可谓城市发展的初期。

人们出于需要聚居到一起,但还没有有意识地大规模修建城市。

从春秋到汉,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城市发展高潮。

“千丈之城。

万家之邑相望也。

”西汉刘邦建国之后,全国各地经过汉初休养生息,取得了经济大发展,“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驰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

交流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

”交换经济发达带来了商业城市的大发展。

除了首都长安,其他城市如洛阳、邯郸、寿春(今合肥)、临淄(今淄博)、江陵(荆州)、成都、吴(今九江)等都是著名的商业中心。

这时期也是里坊制城市建立的初期。

《吴越春秋》云:“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

”这里的“城”即“宫城”,“郭”即“外城”。

城与郭,构成了古代都城空间主要和基本的单元。

造郭的目的是“守民”,即为了镇守和掌管、统治民众,以建立和维护王朝统治秩序。

因此,如何按照统治者的意愿和都城规划结构来组织民众的聚居生活,构建都城社会空间,并使之纳入整个都城政治和礼治秩序之中,就成为都城建立后,统治者面临的重要问题。

从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看,西周以来,对郭内居民的组织管理主要是通过里坊制度进行的。

里坊可谓是古代都城中最为普遍和长久的居民聚居规划形态和城市管理制度。

不仅将都城划分出若干方形的空间。

而且对每个空间都作了适当的安置与有效的管辖。

它在划分都城居民居住空间的同时,也划分了都城社会结构空间。

春秋时期,城池规划便有了“里坊”一说。

“里”在北魏以后称为“坊”,为当时的居住区。

即由官府规划的、封闭的居民区。

《苏氏演义》说:“坊者,方也,言人所在里为方;方者,正也。

”又说:“方,类也。

《易》曰方以类聚,居必求其类。

”城市由若干“里”组成,可以保证城市秩序及统治者的安全。

“里”也是城市面积的基本单位,即是城市设计时的平面模数。

这种规划设计手法。

是古代城市呈现方整形态的一个重要原因。

里坊制,以里坊作为城市中的居住单位进行管理。

里坊制的最初形态在汉朝,用纵横的街道将城市划分为大大小小不同的方格,居住的坊和市相分离,规格也不统一。

“里坊”在汉朝称为“闾里”,据记载,汉长安有160闾里,“室居栉比,门巷修直。

”居民区在长安城东北和外郊。

160闾里可能包括城中的“闾”和郊外的“里”。

城中则宫、衙、市、宅杂处。

闾里的形式可能脱胎于农业井田制自然经济男耕女织社会的基本组织“邑里”,移用于都市,则成为对城市居民实行监管、宵禁、征役的基本单位,只是以城市居民取代农业居民。

封建社会商业繁荣、人口增多,统治阶级需要有效的措施确保城市的有序运行,里坊制城市便于管理统治,因而被多个朝代沿用。

里坊以规整的区划、严密的管制为基本特征,其形成和发展表达了统治者试图从时空上严密控制城市居民及城市社会生活的冲动和努力。

里坊制的巅峰从三国时期到唐朝。

是里坊制的巅峰。

以曹魏的邺城、北魏的洛阳城和隋代的大兴城(唐称为长安城)为代表。

古代的城市规划(尤其是都城规划)自三国曹魏邺城开始。

发生了阶段性的变化。

城的外形趋向规整,王室衙署位于城内北部中间。

其余大部分为居民区,居民区内由数条东西、南北的街道划分为若干封闭式的里坊。

北魏首都洛阳城,在官方的人为规划下,洛阳城的格局就如一个巨大的围棋盘。

“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洛阳城的大城墙里面套着323个里坊(子城),士农工商不同职业者集中居住在各个里坊中,如洛阳北的慈孝里、奉终里,里内人多从事丧葬业,主要卖棺材、纸钱之类的商品;洛阳东的通商里、达货里中的人,多是屠户、小贩,资财巨万;洛阳南的调音里、乐律里,多居住着演员、歌妓;洛阳西的延酤里、治觞里,居住的多是酿酒者。

每300步建一个里坊,每个里坊都有围墙,坊内一般设有十字大街,将里坊分为4个区域,如同一个“田”字;每一块区域再设十字型小巷,从而将里坊分成16居住点。

居民的住宅就分布在这些居住点里。

而且,坊内原则上不允许开设店铺、市场,居民购物必须跑到政府制定的“市”里。

隋朝大兴城全城共有109坊。

排列得如棋盘上的格子般整齐。

以正对皇城正门朱雀门的朱雀大街为中轴线,两侧建筑东西相互对称。

朱雀街以西有55坊,朱雀街以东有54坊,因为在城的东南部修建了一座曲江池,占去了1坊的面积。

其实,这种棋盘状的道路结构体现了周礼制度和周礼精神。

据《周礼?考工记》记载,古代都城的规制是:“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也就是说,都城9里见方,每边开有3门,东西南北各有9条道路。

南北道路宽为车轨的9倍。

这种整齐划一的方格形道路交通网,不仅便于交通,也便于在街坊内建造各种建筑。

棋盘状街区结构对现代城建影响较大,我国各主要大、中城市的道路交通管网至今都保持着这种基本的格局。

隋朝大兴城内的坊最初设计分为五级。

面积较小的两级坊只在皇城正南和东西各开一个坊门,其余坊则在四面各开一门。

以街道连接不同的坊,两个坊门的小坊内设一条东西横街:4个坊门的大坊内设有两条相互交叉的十字街。

坊内除了这条横街或十字街以外的街道,称为“巷”或“曲”。

“坊”其实是高墙围起来的封闭大院。

有的大院用作官吏办公,有的大院用作百姓居住。

每个坊都是相对独立的封闭整体,四周筑有夯土的高高的坊墙。

隋唐洛阳城内的坊墙厚度约在4米左右,均为夯土筑,其高度大约不会超出常人肩部的高度。

而长安城的坊墙高约9米。

每个坊的坊门上书写有坊名作为标记。

坊门每天按时启闭。

夜间及遇有禁令或事变时,官府就命令关闭坊门。

“坊门”的作用和现在的街道牌一样。

如果官府有什么重要事情需要告示坊中居民。

或居民在道德、科举方面有值得表彰的地方,官府也会张榜于坊门,后来的牌坊就来源于此。

坊与坊之间的笔直街道一般宽41米。

道路宽阔通畅。

但这些街道都是土路面。

雨雪时交通不便。

为了排水,路面中间高,两侧有水沟,沟外是坊墙。

城内纵横交错的街道划分出布局整齐的里坊,其面积大小基本相同,“每坊东西南北各长三百步”,形制基本为正方形。

折合今尺度每坊的长宽均为441米,约0.5平方公里。

隋唐的长安城有两个商业区。

长安城朱雀街两侧各用两坊地修建出东西两个大型市场,分别叫东市和西市,是都城内的商业区。

东西两市店铺林立,各开两门,市内街道呈“井”字形。

当时的城内繁华状态可以从这两个商业区看出,东市里面的商业门类分为220行,西市比东市还要多。

东市周围的坊内居住的多是公卿勋贵,而普通的商人特别是大量的西域胡商,集中居住在西市周围。

唐朝开设市场管理员。

使得市场有价格货物管理机制。

市场虽大。

却井然有序。

隋唐长安城内各坊中不仅居住了平民,也有各级官僚、商人、道士、僧侣,以及客居隋唐的外来人员。

这些人士因社会地位、贫富的悬殊,各家的房产、人口有着很大区别,也就决定了各坊户数的差异。

隋唐两京的坊并非纯粹的居民区,官衙、寺观、官宅遍布其中。

对里坊制度的影响大致如下:第一。

政府机构、军用场地占用了一坊之中的许多土地。

第二,权贵的随从、仆役众多,故其宅院也相当庞大。

像房玄龄、李?蕖⒀罟?忠等将相之家更是占坊中相当大的部分。

郭子仪的豪宅占亲仁里四分之一的面积。

家里有几百人之多,而古代每户家庭平均人数通常为5.17人,而郭子仪家的人口之多、住宅面积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第三,寺、观占据坊里土地。

城镇里坊之中的土地被特权阶层大量占用,由于他们社会地位、经济力量相差悬殊,所以占地多少也各不相同,这就造成了各坊居民户数的不平衡。

东都洛阳因为自然条件的限制,没有如同长安城那样整齐划一的街道,但坊市的规划并没有两样。

据《大业杂记》记载,洛阳南有96坊。

洛阳北有30坊。

所有的民坊周边均是围墙,大约长4里:每个民坊都有4面大门,它们都临街,建有门楼,呈现为封闭的居民区。

大街小路,纵横相对。

隋唐制定了“百家为里”的制度。

由于“里”是按户划分而形成的组织。

“坊”是规划而成的封闭居民区。

这就决定了里坊组织的不一致性。

第一,一里多坊。

有的坊只有权贵一户。

在与“一里百户”的编制相差太远,这就须要两坊甚至几坊才能成为一里。

第二,一坊多里。

这比较常见,这和隋唐时期京城的坊数有限而居民人数庞大有关。

长安城每坊平均有300户。

东都洛阳每坊平均不少于200户。

如果按“每里百户”进行编制,一坊之中出现数里则为正常现象。

分为一里或数里之后。

坊中剩余的、不满百的户数自然就与邻近的坊中居民结合形成一里。

出现跨坊成里的现象。

当然,偶然也有一坊刚好是100户成里的。

唐朝的里坊和汉朝一样实行夜禁。

每晚各坊市的大门随着城门一起关闭,拂晓再开。

根据唐朝的城市制度,城门坊角,设有武侯铺(公安分局或派出所),由卫士分守。

天黑了,街鼓响起,坊门会准时关闭,所有的居民都被限制在各个里坊内,不准自由上街晃荡。

坊外街道也实行宵禁,如果有人偷偷溜出坊外大街,即为“犯夜”,要打20大棍。

曾有一个宦官喝醉酒“犯夜”。

被城门坊角的武侯铺卫士逮住后乱棍打死了。

五更二时,城内的大鼓响起来了,各个街道的街鼓也随之响起来了,坊市的门开始打开。

在里坊、夜禁制度下,城市虽然井然有序。

作奸犯科的歹徒难以立足,但市民生活受到许多限制,极不方便,也不够人性化,如不可以在坊内开店,晚上在街上行走都不允许,更不要说夜生活。

因此,在里坊制实行了数百年之后,屡屡受到市民自发的挑战,或在坊内沿街拆墙开店做生意,或不准时开闭坊门,中晚唐政府仍意图严格维持里坊制与夜禁制,但多少表现得有心无力了。

慢慢地,禁锢自由、与人不便的坊墙被推倒了,坊市分离的格局消失了。

从中晚唐开始,市民们为了追求自由,为了方便生活,高墙都被拆除,传统的里坊制被破坏,坊市结合,由封闭式转向开放,夜市逐渐兴盛。

很多市民临街开店摆摊,甚至侵占街道,人声噪杂喧嚣,大街小巷开放贯通,人来人往,自由出入,夜生活丰富多彩。

里坊制的解体城市发展的第四阶段为开放式街市期。

从宋到明清。

这一时期的城市终于突破了里坊制,以更开放的格局出现了。

自宋起,城市的里坊制布局逐渐放宽。

这是因为,一方面,宋朝实行农商并重,此时已经被激活的商业力量与市民力量逐步强大,他们自发地、坚韧地冲击里坊、夜禁制的牢笼;另一方面,宋朝政府比较开明,不推行王莽那样的原教旨儒家路线,也不走朱元璋追求严厉社会控制的法家道路。

宋政府顺应历史潮流,适应现实,响应市民诉求,以新的坊厢制取代旧的里坊制。

一个里坊就如一个封闭型小区,而一个坊厢就如一个开放性社区。

宋朝官府建立治安巡逻制度代替坊墙来保护居民的安全。

宋朝,城市商业活动开始面向平民百姓,城市生活也从贵族化转向平民化。

首先,大众服务业兴起。

北宋以后。

城市居民开始转向生产专门化、生活消费型的生活方式。

行医卖药、箍桶等大众服务业应有尽有。

其次,文化娱乐业大众化。

唐朝以前,城市分区规划严格,宫廷的娱乐活动不易传到民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