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原文-注音-翻译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拼音高中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拼音高中《论语》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儒家经典之一,其中的十二章是指《论语》中的十二篇章节。
以下是《论语》中的十二章的原文及拼音(注:拼音使用汉语拼音系统):1. 《学而篇》。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拼音,zǐ yuē: “xué ér shí xí zhī, bù yì yuèhū? yǒu péng zì yuǎn fāng lái, bù yì lè hū? rén bù zhī ér bù yùn, bù yì jūn zǐ hū?”。
2. 《为政篇》。
原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
拼音,zǐ yuē: “wéi zhèng yǐ dé, pì rú běichén, jū qí suǒ ér zhòng xīng gòng zhī.”。
3. 《八佾篇》。
原文,子曰,“八佾舞于庙,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拼音,zǐ yuē: “bā yì wǔ yú miào, shì kě rěnyě, shú bù kě rěn yě?”。
4. 《里仁篇》。
原文,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
拼音,zǐ yuē: “lǐ rén wéi měi. zé bù chǔ rén, yān dé zhī?”。
5. 《公冶长篇》。
原文,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
”以其子妻之。
论语十二章翻译注释
论语十二章翻译注释篇一:论语十二章原文、注释、翻译《论语》十二章1.子②曰:“学而时习③之,不亦说④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⑤,不亦君子⑥乎?”(《学而⑦》)②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③时习:按时温习。
时,按时。
④不亦说(yuè)乎:不也是很愉快吗?不亦??乎,表示委婉的反问语气。
乎,语气词。
说,通“悦” ,愉快。
⑤愠(yùn):生气,发怒。
⑥君子:这里才德的人。
⑦学而:和下文的“雍也”“述而”等都是《论语》的篇名。
篇名只是从各篇第一则语录中摘取两三个字而来,并没有特别的意义。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又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到这里)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2.曾子①曰:“吾②日③三省④吾身:为⑤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⑤乎?传⑦不习乎?”(《学而》)注释:①曾(Zēng)子:即曾参(shēn)(前505-436),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嘉祥,一说山东平邑)人。
孔子的学生。
②吾:人称代词,我。
③日,每天。
④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三,泛指多次。
省,自我检查,反省。
⑤为,替。
忠:接近自己的心力⑥信:诚信。
⑦传(chuán):传授。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3.子曰:“吾十有五①而志于学,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顺⑤,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⑥矩⑦。
”(《为政》)注释:①十有(yòu)五:指15岁。
“有”通“又”,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
②立:立身,有所成就。
③惑:迷惑,疑惑。
④天命:上天的旨意。
⑤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
通常的解释是,能听得进不同意见。
⑥逾(yú):越过,超过。
《论语》十二章-原文拼音及译文
《 论lún 语yǔ 》 十shí 二èr 章zhāng孔kǒng 子zǐ及jí 其qí 弟dì 子zǐ 〔 先xiān 秦qín 〕 子zǐ 曰yuē : “ 学xué 而ér 时shí 习xí 之zhī , 不bú 亦yì 说yuè 乎hū ? 有yǒu 朋péng 自zì 远yuǎn 方fāng 来lái, 不bú 亦yì 乐lè 乎hū ? 人rén 不bù 知zhī 而ér 不bú 愠yùn , 不bú 亦yì 君jūn 子zǐ 乎hū? ” ( 《 学xué 而ér 》 ) 孔子说:“学习并按照一定的时间复习所学知识,不也会感到愉悦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一种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并不生气,这不也是道德修养的表现吗?”曾zēng 子zǐ 曰yuē : “ 吾wú 日rì 三sān 省xǐng 吾wú 身shēn : 为wéi 人rén 谋móu 而ér 不bù 忠zhōng 乎hū ? 与yǔ 朋péng 友yǒu 交jiāo 而ér 不bú 信xìn 乎hū ? 传chuán 不bù 习xí 乎hū ? ” ( 《 学xué 而ér 》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思考我是否竭尽全力地为他人办事,是否在与朋友交往中表现出诚实可信之心,以及我是否复习了老师传授的知识。
”子zǐ 曰yuē : “ 吾wú 十shí 有yòu 五wǔ 而ér 志zhì 于yú 学xué , 三sān 十shí 而ér 立lì , 四sì 十shí 而ér 不bú 惑huò , 五wǔ 十shí 而ér 知zhī 天tiān 命mìng, 六liù 十shí 而ér 耳ěr 顺shùn , 七qī 十shí 而ér 从cóng 心xīn 所suǒ 欲yù , 不bù 逾yú 矩jǔ 。
论语十二章原文_注音
《论(lún)语》十二章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2.曾(zēng)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
3.子曰:“吾十有(yòu)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huò),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yú)矩(jǔ)。
”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wéi)师矣(yǐ)。
”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
6.子曰:“贤哉(zāi)回也,一箪(dān)食,一瓢(piáo)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hào)之者,好(hào)之者不如乐之者。
”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qū)肱(gōng)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fú)!不舍昼夜。
”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pǐ)夫不可夺志也。
”
12.子夏曰:“博学而笃(dǔ)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
《论语十二章》原文+注释+译文
《论语》十二章第一章【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注释】敏:勤勉。
就有道而正焉: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
有道: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
1、子曰:“君子食无【副词,不】求饱,居【动词,居住】无求安【形容词,安适、安逸】,敏【形容词,勤勉】于【介词,在】事而慎【形容词,谨慎、慎重】于言【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就【动词,接近】有道【固定词组,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而【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或“去”】正【动词,匡正、纠正】焉【代词,这里用于自称】,可谓好学也已【句末语气词】。
”(《学而》)【直译】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在做事上勤勉不懈,在说话时小心谨慎,接近有道之人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原文】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注释】而:如果。
(人而不仁)如礼何:怎样对待礼呢?八佾(yì):古代奏乐舞蹈,每行八人,称为一佾。
天子可用八佾,即六十四人:诸侯六佾,四十八人;大夫四佾,三十二人。
季氏应该用四佾。
2、子曰:“人而【连词,表假设】不仁,如礼何【如……何,固定词组,由动词“如”与疑问代词“何”组成,中间插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可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么对待……”。
如初中课本上《愚公移山》里“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会怎样对待礼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会怎样对待乐呢?【补充解读】一个人连仁德之心都没有,那他怎么会把“礼”“乐”放在心上?“礼”是对人与人的关系在制度上、礼节上的种种规定,“乐”是表达人们内心情感的一种形式,同时也是“礼”的一部分。
礼乐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的文明成果与生活方式,根本就在于内心的道德意识。
如果没有“仁”所代表的道德之心,礼乐就成了没有实际意义的空洞形式。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论语》①十二章【原文】1.子②曰:“学而时习③之,不亦说④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⑤,不亦君子⑥乎”(《学而⑦》)【注释】:①《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论语》共20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它以语录体、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②子:先生,指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Zōu)邑(yì)(现山东曲阜)人。
③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复习。
时,按时。
④不亦说(yuè)乎:不也是很愉快吗不亦乎,表示委婉的反问语气。
乎,语气词。
说,通“悦” ,愉快。
⑤愠(yùn):生气,发怒。
⑥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⑦学而:和下文的“雍也”“述而”等都是《论语》的篇名。
篇名只是从各篇第一则语录中摘取两三个字而来,并没有特别的意义。
【语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又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到这里)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原文】2.曾子①曰:“吾②日③三省④吾身:为⑤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⑤乎传⑦不习乎”(《学而》)【注释】①曾(Zēng)子:即曾参(shēn)(前505-436),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嘉祥,一说山东平邑)人。
孔子的学生。
②吾:人称代词,我。
③日,每天。
④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三,泛指多次。
省,自我检查,反省。
⑤为,替。
⑥信:真诚,诚实。
⑦传(chuán):老师传授的知识。
【语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原文】3.子曰:“吾十有五①而志于学,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顺⑤,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⑥矩⑦。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高中
《论语》十二章原文、注释、译文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注释:时,时常地或者按照一定的时间;习,复习或者实习;说,同悦,愉快;朋同门为朋,同志为友;愠,生气,发怒;译文:孔子说:“学了(知识)又按时复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君子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注释:曾子,曾参;吾,我;日,每天;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三,泛指多次;为,替,给;忠,尽心竭力;信,真诚,诚实;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了?”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注释:有:同“又”立:站的住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天命: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耳顺:对于自己不利的意见能正确对待。
译文: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的时候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到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又不会逾越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注释:温:温习,复习。
故:指学过的知识,旧知识。
新:形容词作名词,新的理解与体会。
矣:语气助词,表肯定。
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注释: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有害。
译文: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论语十二章》拼音版,带全文注音(论语)-文言文
lùn 论yǔ语shí十èr二zhāng章 [xiān先qín秦]lún论yǔ语 zǐ子yuē曰::““xué学ér而shí时xí习zhī之,,bú 不yì亦yuè说hū乎??yǒu有péng朋zì自yuǎn远fāng方lái来, ,bú不yì亦lè乐hū乎??rén人bù不zhī知ér而bú不yùn 愠,,bú不yì亦jūn君zǐ子hū乎??”” zēng曾zǐ子yuē曰::““wú吾rì日sān三xǐng省wú吾shēn 身::wèi为rén人móu谋ér而bù不zhōng忠hū乎??yǔ与péng 朋yǒu友jiāo交ér而bú不xìn信hū乎??chuán传bù不xí习hū 乎??”” zǐ子yuē曰::““wú吾shí十yòu有wǔ五ér而zhì志yú 于xué学,,sān三shí十ér而lì立,,sì四shí十ér而bú 不huò惑,,wǔ五shí十ér而zhī知tiān天mìng命,,liù六shí 十ér而ěr耳shùn顺,,qī七shí十ér而cóng从xīn心suǒ所yù 欲,,bù不yú逾jǔ矩。
”” zǐ子yuē曰::““wēn温gù故ér而zhī知xīn新,,kě 可yǐ以wéi为shī师yǐ矣。
论语十二章原文、翻译及注释
已: 结束。 譬如: 比如。
篑(kuì): 盛土的筐子。 未成一篑: 只差一筐土没有成功。 止,吾止也: 停下来,是我自己停下来的。 止:中止,停止。 往: 前进。 知:聪明;智慧。
平地: 填平洼地
忧: 忧愁。 惧: 害怕,恐惧。 一言: 一个字。 行: 奉行。 其恕乎: 其: 大概,也许。 恕:用自己的心来推想别人的心,指儒家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 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子贡问孔子问道:“有没有一个字可 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说:“那就 是‘恕’吧!自己不喜欢的事物,?《诗》可 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 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 名。”(《阳货》) 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没有人学《诗经》 呢?《诗经》可以激发心志,可以提高观 察力,可以培养群体观念,可以学得讽刺 方法。近则可以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 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认识鸟兽 草木的名称。”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 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 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颜渊请教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自己返 归于周礼就是仁。一旦所有的人都约束自己 返归于周礼,天下的人都会称赞你是仁人。 对仁的追求完全取决于自己,难道还靠别人 吗?”颜渊说:“请问具体的做法。”
喻: 通晓,明白。 思: 希望,想着。 敏: 勤勉 省:指反省有没有相同的毛病。
齐: 看齐。 贤:德才兼备的人。 就有道而正焉: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去匡正自己
焉:
句末语气词。
质:质朴。 文: 文饰 史: 虚浮不实。 质胜文则野: 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
文质彬彬: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 士: 有抱负的人。 弘毅: 胸怀宽广,意志坚强。弘,广大。 毅: 刚强,勇毅。 仁: 这里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高中论语十二章原文注音
高中论语十二章原文注音论语十二章是孔子的著名言论之一,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为大家注音并解读高中学习论语十二章,以助于理解和学习。
1.子曰:“谓到而不行,犹未到也。
”注音:zǐ yuē:“wèi dào ér bù xíng,yóu wèi dào yě。
”解读:孔子认为,只有到达目的地并实际行动,才能算真正到达了。
如果只是口头上说到了,而没有付诸实践行动,那么其实还没有真正到达。
2.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注音:zǐ yuē:“zhī zhě bù huò,rén zhě bù yōu,yǒng zhě bù jù。
”解读:孔子认为,真正智慧的人不会被困惑所困扰;真正仁慈的人不会受到忧虑的影响;真正勇敢的人不会感到害怕。
3.子曰:“有仁者必有勇,勇者却不一定有仁。
”注音:zǐ yuē:“yǒu rén zhě bì yǒu yǒng,yǒng zhě què bù yídìng yǒu rén。
”解读:孔子认为,有真实仁慈的人一定也有勇敢的精神。
但是,勇敢的人不一定就有仁慈的品德。
4.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注音:zǐ yuē:“zì xíng shù xiū yǐ shàng,wú wèi cháng wú huì yān。
”解读:孔子认为,自己是从事修身、打磨自我的工作的时候,总是可以从其他人身上得到启示和指引。
这说明孔子非常注重自身修为的提高,不断地学习和反思。
5.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十二章拼音版原文加翻译
论语十二章拼音版原文加翻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拼音版】子zǐ曰yuē:“学xué而ér时shí习xí之zhī,不bù亦yì说yuè乎hū?有yǒu朋péng自zì远yuǎn方fāng来lái,不bù亦yì乐lè乎hū?人rén不bù知zhī而ér不bù愠yùn,不bù亦yì君jūn子zǐ乎hū?”【出处】:《论语·学而篇》【翻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拼音版】曾zēng子zǐ曰yuē:“吾wú日rì三sān省xǐng吾wú身shēn:为wèi人rén谋móu而ér不bù忠zhōng乎hū?与yǔ朋péng友yǒu交jiāo而ér不bù信xìn乎hū?传chuán不bù习xí乎hū?”【出处】:《论语·学而篇》【翻译】曾子说:“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给人谋划事情是不是竭尽心力了呢?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拼音版】子zǐ曰yuē:“吾wú十shí有yòu五wǔ而ér志zhì于yú学xué,三sān十shí而ér立lì,四sì十shí而ér不bù惑huò,五wǔ十shí而ér知zhī天tiān命mìng,六liù十shí而ér耳ěr顺shùn,七qī十shí而ér从cóng心xīn所suǒ欲yù,不bù逾yú矩jǔ。
《论语》十二则注音版
《论语》十二则注音版《学而》篇子zǐ 曰yuē:“学xué 而ér 时shí 习xí 之zhī,不bù 亦yì 说yuè 乎hū? 有yǒu 朋pénɡ 自zì 远yuǎn 方fānɡ 来lái ,不bù 亦yì 乐yuè 乎hū? 人rén 不bù 知zhī 而ér不bù 愠yùn ,不bù 亦yì 君jūn 子zǐ 乎hū?"——《学xué而ér 》曾zēnɡ 子zǐ 曰yuē:“吾wú 日rì 三sān 省shěnɡ 吾wú 身shēn : 为wéi 人rén谋móu 而ér 不bù 忠zhōnɡ 乎hū? 与yǔ 朋pénɡ 友yǒu 交jiāo 而ér 不bù 信xìn 乎hū?传chuán 不bù 习xí 乎hū?”——《学xué而ér 》《为政》篇子zǐ 曰yuē:“吾wú 十shí 有yǒu 五wǔ 而ér 志zhì 于yú ,三sān 十shí 而ér 立lì,四sì 十shí 而ér 不bú 惑huò,五wǔ 十shí 而ér 知zhī 天tiān 命mìnɡ,六liù 十shí 而ér 耳ěr 顺shùn ,七qī 十shí 而ér 从cónɡ 心xīn 所suǒ 欲yù,不bù 逾yú矩jǔ。
论语十二章注音版
论语十二章注音版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lún yǔ shí èr zhāng zhù yīn bǎn)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yǒu zǐ yuē:「qí wéi rén yě xiào dì,ér hàofàn shàng zhě,xiǎn yì;bù hào fàn shàng,ér hào zuò luàn zhě,wèi zhī yǒu yě。
jūn zǐ wù běn,běn lì ér dào shēng。
xiào dì yězhě,qítí wéi rén zhī běn yǔ!」)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zǐ yuē:「qiǎo yán lìng sè,xiǎn yì rén!」)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céng zǐ yuē:「wú rì sān xǐng wú shēn:wéi rén móu ér bù zhōng hū?yǔ péng yǒu jiāo ér bù xìn hū?chuán bù xí hū?」)5.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论语十二章原文-注音-翻译
《论(lún)语》十二章原文,注音,翻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时常地复习它,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2.曾(zēng)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身:为(wèi)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翻译::“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反省: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3.子曰:“吾十有(yòu)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huò),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yú)矩(jǔ)。
”翻译: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能知道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地做事情,又不会超过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wéi)师矣(yǐ)。
”翻译: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翻译: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是空想却不学习,就会有害。
”6.子曰:“贤哉(zāi)回也,一箪(dān)食,一瓢(piáo)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翻译: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hào)之者,好(hào)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lún)语》十二章(原文,注音,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
..
..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
不愠.(yùn),不亦君子
..乎?”
翻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时常地复习它,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解析:第一句讲“学习方法”;第二句讲“学习的乐趣”,孔子愿意和别人切磋讨论学问,把这当做乐趣;第三句讲“个人修养”】
2.曾(zēng)子曰:“吾.(wú)日三省
..?与朋友交.而
..不忠乎
...(xǐng)吾身.:为.(wèi)人谋而
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
翻译:“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反省: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解析: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道德修养】
3.子曰:“吾.十有.(yòu)五而志于
...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huò),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yú)矩.(jǔ)。
”
翻译: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能知道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地做事情,又不会超过规矩。
【解析:本段孔子自述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告诉我们: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循序渐进。
】
4.子曰:“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
...(wéi)师矣.(yǐ)。
”
翻译: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解析:正确的学习方法:复习旧知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
5.子曰:“学而
...(dài)。
”
..不学则殆
..不思则罔
...(wǎng),思而
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认真学习,就会弄得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
【注:第一个“学”是死读书,死记硬背的意思;第二个“学”是认真学习。
第一个“思”是思考,动脑筋;第二个“思”是指空想。
这是孔子所提倡的学习方法。
它以精炼对称的语言,指出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
6.子曰:“贤.哉(zāi),回也.,一箪.(dān)食,一瓢(piáo)饮,在陋巷,人不堪其
..忧,
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
翻译: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解析:本章赞扬了颜回乐于学习、安于贫困的品质。
(学习态度)】
7.子曰:“知之者
..者。
”
...不如好.(hào)之者,好(hào)之者不如乐之
翻译:孔子说:“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
【解析:本章阐述了学习态度,以学习为乐。
讲学习的三个层次:知、好、乐,层层推进,使说理更加透彻,令人信服。
】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qū)肱(gōng)而.枕之.,乐亦
..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其中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
【解析:这章讲人的道德修养,不义之财不能取,提倡“安贫乐道”。
】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之。
”
.......,其.不善者而改
..。
择其善者而从之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老师的人。
选择他们的优
点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的)他们的缺点就要改正。
”
【解析:这是孔子从学习态度方面来谈的。
告诫弟子要善于发现并学习别人的长处,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
】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
..夜。
”
..夫!不舍昼
翻译: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解析:运用比喻,用流水日夜不停、一去不返比喻时间的飞逝,指明时间宝贵,时光易逝,应珍惜时间。
】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pǐ)夫.不可夺志.也。
”
翻译: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以改变。
”
【解析:这一章讲一个人应当坚定信念、矢志不渝。
】
12.子夏曰:“博.学而笃
..(dǔ)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
翻译: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并且有坚定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
【解析:本章讲坚定信念、广泛学习。
】
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共20篇。
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孟子》、《中庸》、《大学》、《论语》)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2.孔子(前551~前479),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鲁国人。
被尊称为“大成至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弟子多达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公元前522年,孔子开始收徒讲学。
主张“有教无类”:不分贫富,不分贵贱,不分老少,不分国籍,四方弟子云集。
孔子还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
他认为做人应该善良、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
孔子重视因材施教。
注重“学”、“思”结合,其理论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政治、经济、军事、伦理、教育,几乎无所不包。
3.学习方法:1、4、5、12;学习态度:7、9、10;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世之道:1、2、3、6、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