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经典小说鉴赏论文
现当代小说鉴赏论文
现当代小说鉴赏论文现当代小说鉴赏姓名:XX学号:XXXXXXXXX 说实话以前很少看小说,除了上课时老师会将那几篇外几乎是没读过其它的。
这学期我选了这门叫做现当代小说鉴赏的选课也是为了弥补一下自己在小说文学这方面的欠缺。
第一节课时老师就说了这个课的最后会写个论文作为评分标准,思前想后我还是决定说说鲁迅这个我们都比较熟悉的现当代小说作家吧。
首先对鲁迅先生进行一下简单的介绍。
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男,汉族。
浙江绍兴人,字豫才,原名周樟寿。
鲁迅先生青年时代曾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后从事文艺创作,希望以此改变国民精神。
鲁迅先生一生写作计有600万字,其中著作约500万字,辑校和书信约100万字。
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
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大多数同学都学过的鲁迅的小说,以前鲁迅先生曾去过日本去留学,学过医术希望用自己的双手济世救人。
但是鲁迅先生发现通过这种方法拯救的人太少,所以他才走上了写作这条道路,他想通过自己笔下的文字来拯救更多国人的心灵。
鲁迅先生真正的开始创作是以1918年5月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的,从此鲁迅先生走上了文学救国的道路。
鲁迅一生创作了很多作品:《呐喊》、《彷徨》、《朝花夕拾》、《野草》、《热风》、《华盖集》等等好多的小说和文集。
还记得那些铿锵的文字“真的勇士敢于直面年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唤醒了无数国人的心。
每当我读起这些文字都会感受到来自心灵深处的共振,那感觉真的很好。
生活方面,1906年7月6日鲁迅尊母命与完全没有感情基础的朱安结婚,个人感觉朱安和鲁迅都是不幸的,鲁迅考虑过离婚,但那个年代,人们依旧很封建思想很不开明,被休的女人是备遭人们鄙夷和唾弃的。
二十世纪十部影响深远的小说(中国篇)
•••••••••••••••••二十世纪十部影响深远的小说中国篇二十世纪十部影响深远的小说(中国篇)黄河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要在文学作品中如梁山好汉般排出个座次来,虽然不乏人炒,但终究当不得真。
而要在浩如烟海的二十世纪文学中仅仅挑出“十部小说”,其挂一漏万可想而知。
正如一位参与编选的同仁所说:“选出这十部小说的意义正在于让读者通过它们,回想起自己所读过的更多作品”,还望读者能体察这份“意在言外”的苦心,不以作品选择中的“独断”与“偏执”为责。
小说中的中国部分以《亚洲周刊》评选出的“二十世纪小说百强”前十名为准;外国部分则参考了美国纽约公共图书馆选编的《世纪之书》及蓝登书屋《世纪文库》编辑组评选的“本世纪一百大英文小说”(台湾王锡璋译),在选择时尽量考虑到已有中译本,且为中国读者所熟悉的作品。
最后,在作品的评述里,采取了较为灵活的方式。
这一方面由于编辑的时间与篇幅所限;另一方面,简评的目的也绝不是要编一部“内容提要”大全,而是为了让读者通过兴趣,直接阅读原著。
古人所谓“得鱼忘筌”,“见月忘指”。
评述只不过是指向月亮的那根手指,真正的光芒来自名著自身“永恒的魅力”。
●中国部份:1、《呐喊》鲁迅鲁迅无疑是本世纪中国最重要、也最著名的作家与思想家。
虽然他的成就远远不止小说,但他第一次被广大中国人所了解的仍然是那篇影响深远的《狂人日记》。
从习医到从文,鲁迅完成了从对人的肉体的治疗到灵魂的解剖这一深刻的转换。
《呐喊》这部小说来自于他著名的“铁屋子”的寓言,其中收集了包括《阿Q正传》、《祝福》等一系列广为人知的小说名作。
从写作风格上说,鲁迅作为一名思想家,他的小说经历了从自白(《狂人日记》)到写实(《呐喊》)再到寓言(《故事新编》)的不同转变。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正是鲁迅自己思想成熟与深刻之处。
在他后期的作品中,已包涵了许多与现代派大师们(如卡尔维诺、博尔赫斯等)深刻的相通之处。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鲁迅影响最广,最有代表性的小说仍然是这本《呐喊》。
经典小说鉴赏范文
经典小说鉴赏范文(一)具有奇妙生动的比喻。
在《围城》这一作品中,明喻和暗喻精妙的结合应用,用细腻而且生动形象的笔法勾画出了不同风格的众生相。
钱钟书不仅是一个知识渊博的学者,而且是一个学贯中西的大家。
在《围城》这一部小说中,语言的比喻喻体融入了宗教、历史、文学、哲学、科学、民俗、艺术等各个不同方面的知识。
作者钱钟书用不同凡响的想象力和广博的知识,将这部小说的本体和喻体巧妙的结合起来,使智慧火花在《围城》的每一个角落闪烁着。
在《围城》中,作者运用了令人拍案叫绝的写作手法,在不同的情景之中展现出了人物的特定微妙心态。
在小说中还应用了大量的典故,每个典故都有其特殊的含义,不同的中外典故,作者使用的信手拈来,使得文章更加独具特色。
《围城》中典喻的使用使得语言活泼而且典雅,并且具有意味深长的独特意义。
(二)形象幽默的讽刺之语。
在《围城》这一作品中,每一个人物都被赋予了形象的特性,不仅富有鲜明的特色,而且有惟妙惟肖的个性,虽然文章中的人物众多,但是都被赋予了一定的特性,被刻画的生动形象,生动形象的人物描写构成了一幅幅活灵活现的画面,在不同的感官形象的感染着读者。
在《围城》这一文学作品中,每个人物的出场都有形象生动的描写,对小说中的不同的人物都应用了几个比喻进行了讽刺,将故事中的人物的形象活灵活现的在读者面前展现,小说中对人物的描法不仅含蓄,而且令每个人物都星神具备。
(三)心理讽刺描写微妙而细腻。
《围城》这一小说中,对人物的心理描写具有细腻的文笔,运用了观察和分析,将每个人物的心里进行了深层次地艺术挖掘,在《围城》中,大胆的借鉴了西方心理描写的幽默讽刺技巧,作者不断运用敏锐的眼光和尖锐的笔法刻画了不同人物所特有的心理特征。
小说中犀利的别致的心理讽刺描写,使得人物形象不仅具有立体感而且更加具有特色。
而且,作者钱钟书善于将人物的复杂心理抓住,就很多复杂的人物的感情夹杂在一起,不仅能够形成微妙激烈的心理冲突,而且能够使人物的性格更加具有形象。
中国当代小说鉴赏论文(5篇)
中国当代小说鉴赏论文(5篇)第一篇:中国当代小说鉴赏论文引导语:论文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相信很多人亦都撰写过论文,那么接下来是小编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中国当代小说鉴赏论文,欢迎阅读!中国当代小说的审美形态是怎样的呢?从老师布置了这篇作业起,我就努力地在想着这个问题。
可怜我文学功底实在是不堪一击,于是只好上网查了。
我一边小声地埋怨着这让我无从下手的作业,一边快速地浏览百度、新浪、网易等各大网站,结果还是一头雾水。
百般无奈下,我决定还是先看看中国当代小说都有些什么作品好了。
于是我随意搜索了一下中国当代最好的小说,结果就发现了铁凝写的小说真的很不错。
我迫不及待地一口气看铁凝写的一系列小说,然后,我慢慢找到了我想要知道的答案。
一、人物形象的典型美铁凝的小说常以普通人的普通生活为表现对象,通过平凡的日常生活事物的描写,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并借助人物的心灵深处的触动传达具有时代特征的情绪。
名家张克勇说:“铁凝各个时期的作品都始终贯彻着一种主体精神,即对女性的生命关爱和深刻的女性忧患意识。
”1、仁义善良的白大省白大省是小说《永远有多远》里的主人公。
她善良、仁义、宽厚。
在她的成长经历和爱情道路上,连她最亲近、最依赖的人郭宏、关明羽、小玢、夏欣、白大鸣都时时利用着她的“仁义”,达到各自的目的。
白大省一次次不断付出之后又在一次次不断的失去。
在通篇的文字中,铁凝紧扣白大省这种不合时宜的“善良”,并不时地用它来点缀距离时尚的遥远,从容的叙事中蕴涵灵动和大气。
我觉得白大省最大的优点就是无论什么时候都是选择坦然地接受一切。
白大省对郭宏、关明羽、小玢、夏欣、白大鸣他们都是忍让宽厚的,她似乎永远也做不到不仁义,即便她也很想改变自己老好人的形象。
是的,白大省是无可救药的,是宽厚善良的,是纯好的。
我喜欢白大省身上的那种大气,那种仁义,那种善良,所以,最后会看得愤愤不平。
在最后,白大省说:“我现在成为的这种好人根本就不是我想成为的那种人!”郭宏说:“你永远也不可能。
试论20世纪20年代的鲁迅小说
试论20世纪20年代的鲁迅小说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经历了辛亥革命以来历史的变革“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1],在旧民主主义革命已宣告无力解救中国,而新民主主义革命还没有到来的年代,鲁迅所感到的苦痛是深重的,他在苦闷和彷徨中间所写的杂文和小说,无论是以刻画典型的形象化表述还是思辩的论述,都显示了他对中国的当时的社会现实作了深刻的思考。
鲁迅杂文的深刻、犀利自不待言,而从他的小说的角度来看鲁迅对当时国民状况的形象化展示,不仅显示了鲁迅思想的精深,更可见其文学手法运用的高超。
在他的小说中鲁迅以生动传神的手法描写了国民的愚昧、麻木、苟安、自欺,以此来表现国民与社会变革之间深深的隔膜,进而揭示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并为探寻中国的出路指出了方向。
写于1920年10月的小说《风波》,开头就以一幅看似平和、恬淡的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的江南水乡风俗画,揭示了百姓生活与外界的隔膜。
尤其是河中游船上文人的感慨:“无思无虑,这真是田家乐呵!”更具有象征的意味。
在这篇小说中,鲁迅以张勋复辟事件在江南水乡百姓心中引起的风波,表现的是辛亥革命与百姓的隔膜,革命仅仅是革去了人们头上的那根辫子,百姓思想依然麻木、愚昧、守旧,从而揭示了民主革命悲剧性的结局。
在这篇小说中鲁迅对中国农民所持的态度是批判性的,他不仅批判了赵七爷这样的封建势力的代表人物,还嘲讽了以七斤为代表的中国农民的奴性,因为没有了辫子就不能作顺民而惶惶不安;以及九斤老太的麻木、守旧,“一代不如一代”的反复述说,说明了对革命所产生的影响闻如未闻,毫不关心、无动于衷;而村民们对七斤的风波前后的态度变化,更是体现了中国农民普遍的特性:愚昧、守旧、不觉悟,“村人们呆呆站着,心里计算,都觉得自己确乎抵不住张翼德,因此也决定七斤便要没有性命。
七斤既然犯了皇法,想起他往常对人谈论城中新闻的时候,就不该含着长烟管显出那般骄傲模样,所以对于七斤的犯法,也觉得有些畅快。
大学选修课:小说名篇鉴赏论文
千古悲剧人物——潘金莲摘要:《金瓶梅》中所描写的众多女性形象中,潘金莲具有独特的意义,是这部小说中性格和思想比较复杂的人物。
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封建社会中一个不安分的女性所经历灵魂的躁动和痛苦。
潘金莲是一夫多妻的男权社会中开出的一朵恶之花,罪恶的社会造就了这个罪恶的女人,罪恶的社会又彻底毁灭了这个罪恶的女人。
关键词:潘金莲;婚姻自由;悲剧命运列宁曾将托尔斯泰誉为俄国社会的一面镜子,其意是说托尔斯泰的作品真实反映了俄国的社会生活。
作为一部现实主义巨著的《金瓶梅》则是再现明代社会的一面镜子。
《金瓶梅》描摹了绚丽多彩的女性世界。
在《金瓶梅》中所描绘的众多女性形象中,潘金莲具有独特的意义,是一个主要角色,是这部小说中性格和思想都比较复杂的人物。
凡读过《金瓶梅》的人都是说她是一个坏女人,不过《金瓶梅》的价值,不在于它写出一个令人可憎的女人,而在于写出了这个坏女人的种种恶、德及联系在一起的她所经历的种种屈辱,悲苦和心酸。
她以自己的方式追求自己所向往新生活的同时,又自觉地背负着妻妾制,子嗣制等一个又一个沉重的十字架走向死亡。
小说不是描写抽象人性的恶,而是描写具有丰富社会历史内容的人生悲剧。
《金瓶梅》的艺术描写表明,潘金莲并不是一个天生的坏女人。
她的恶德是罪恶的社会造成的,她为恶所欺,便以恶抗恶,终于自己也成为一个恶人,并被恶所吞噬。
她的悲剧不仅仅表现在一生的苦苦挣扎,失败屈辱,以至于最后被惩罚而惨死,更重要的还表现在,是罪恶的社会扭曲了她的灵魂,铸造了她的恶德。
她害人终又害己,应该说,在人生的舞台上,潘金莲的悲剧是演的有声有色的。
在她身上释放出长期被压抑的中国女性的生命活力,但不幸这种活力却被邪恶所控制,她是无力抗拒也无法逃脱历史加给她的悲剧命运。
金瓶梅中的细节,虽然对潘金莲怀着同情,期待着她能变好,却仍然忠于生活,无情的写出了她的堕落和毁灭。
人称“三寸钉,谷树皮”的武大郎,与潘金莲是不般配的。
这婚姻自然不公平、不合理。
民俗文化小说审美功能论——以20世纪中国小说为例
存活动中创造的伴生文化现象 , 在社会演化 中逐渐 形成一种模式惯制 , 嬗变为 民众无 以摆脱的一种生 活方式, 成为物质与精神两栖并重 的民俗文化。所
以说 , 民俗 与人 类 相 伴 而生 , 与地 域 与 族 类 相 连 , 是 人 类 特殊 的伴 生文化 物 。 民俗 文 化 是 容量 最 丰 富 、 最有 生 活 底 蕴 的创 作 素材 。它作 为 民众 普 遍 遵循 的一 种 生 活 方 式 , 创 使 作主 体也如 同其 他 民众 一样 , 终 置 身 于 民俗 的土 始 壤之中, 当作家 怀着 强 烈 的 创 作 欲 望感 受并 艺 术 地 表 现 社会生 活 时 , 已全 身 心 地 进 入浓 重 的 民俗 的 他
民俗文化小说是对那些以恒稳的民俗事象为主
要题 材 的小说 所做 的称 谓 。这 种 小说 不仅 在作 品 的
表层结构描绘了物态化的生活样 态, 映了特定时 反 代的社会生活 , 而且在深层结构 中寄寓了心意化的
审美 内涵 , 使作 品表 现 出浓重 深厚 的历 史感 、 文化 感
和社会性 , 是最具有文学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的小
别。通过对 固成模式 的民俗( 民间) 文化 的透 视 与建 构, 表达作 家对传 统 民族 民俗文 化的批 判或对 传统人 文理
想 的赞美与构建 , 民俗 文化 小说 的基 本特征。民俗 文化 的稳 定 的结构形 态, 是 为小说 审美提供 了两相对应 的文 本结构的意蕴层式。 民俗文化小说 的表层结构具有浓染地 方风采 、 创造独 特氛 围、 示惊世 的人 生图景 的写实 展 性审美功能; 民俗 文化小说 的深层 结构 , 需要接受者通过对表 象层的物态化民俗事 象符码编写 的解读 与建构 , 实 现作 家对民族文化心理 的透 视 与文化建构 , 获得 除表 象层生活世相 以外 的丰富意蕴 。 关键词 :民俗 ;文化;小说 审美 ;文本结构 中图分类 号 :2 6 6 I0 .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97 2 0 )506 -5 0 1 5 ( 06 0 -0 60 5
中国当代小说鉴赏论文
中国当代小说鉴赏论文引言中国当代小说作为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时代的思想和精神。
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当代小说的鉴赏,分析其特点和意义,并展示其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1. 中国当代小说的发展与特点自20世纪以来,中国当代小说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巨大转变。
传统的言情、武侠、历史小说逐渐演变为更加现实主义、自我觉醒和社会关怀的题材和风格。
这一变化反映了社会的转型和文化的变迁。
1.1 现实主义的叙事风格中国当代小说普遍采用现实主义的叙事风格,对社会现象进行观察和反思。
小说家通过对细微的人物与事件的刻画,揭示社会的弊端、人性的复杂以及人类的尊严。
这种风格的小说有助于读者更好地了解当代中国社会。
1.2 自我觉醒与成长中国当代小说中常常描述人物的自我觉醒和成长历程。
这些小说通过讲述主人公的生活故事,探索个人在面对挑战和压力时的自我认知和成长。
这种描写引导读者思考个人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重要性。
1.3 社会关怀与文化批判中国当代小说还经常关注社会问题,批判社会现象。
这些小说通过对社会不公、道德伦理冲突等问题的揭示,引发读者对社会现状的思考,并促使社会变革的探讨。
2. 中国当代小说的意义与影响中国当代小说不仅在文学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对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1 文学继承与创新中国当代小说在继承传统文学的同时,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
小说家们通过自己的创作突破传统的桎梏,使得文学形式更加多样化和精彩。
这种文学的创新潜力促进了文学的发展和繁荣。
2.2 文化认同与价值观引导中国当代小说通过描绘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展现了独特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观。
这些作品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增强了国家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2.3 文学的社会功能中国当代小说作为文艺的一种表达形式,具有社会功能和使命。
它既可以批判社会弊端,引发社会变革的讨论,也可以鼓舞人们的情感,激发人们的内心力量。
3. 中国当代小说的未来发展中国当代小说在当今社会中仍然扮演着重要角色。
小说《孔乙己》人物形象赏析 毕业论文(另两篇)
小说《孔乙己》人物形象赏析内容摘要:孔乙己是中国现代文学画廊中不可或缺的一个人物形象.他生活在清朝末年,深受封建教育思想毒害,又没有进学,是一个既不幸又很不争气的人.小伙计是小说中的线索性人物,也是孔乙己悲剧的见证人.小说以一个12岁的孩子的口吻叙述故事,反映生活,更能体现情节内容的真实性.围绕在孔乙己身边的一群人中,掌柜是最有代表性的一个,他以取笑孔乙己为乐,把孔乙己的遭遇当做笑料,没有丝毫的同情和怜悯.制造孔乙己悲剧的还有残忍狠毒的丁举人,他和孔乙己都是读书人,在科举考试的阶梯上,他爬上去了,成为残酷的压迫者,就肆意毒打没爬上去的孔乙己,以致”打折了腿”,所以笔者认为,造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简单的归罪于封建科举制度,诸如当时社会,国民对孔乙己的不接纳,孔乙己自身鄙视劳动,不会营生等.关键词:孔乙己,人物形象《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继《狂人日记》之后的第二篇白话小说。
是一篇典范的白话文作品。
小说以清朝末年鲁镇的咸亨酒店为背景,成功的塑造了孔乙己,“我”,掌柜,丁举人等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斑斓多姿的<孔乙己>人物画廊,一睹他们的风采.一,可悲又可叹的孔乙己小说以”孔乙己”为题,无疑,孔乙己是小说的中心人物,即主人公.孔乙己是一个生活在清朝末年没有考上秀才的读书人,由于深受封建教育思想毒害,又不肯放下读书人的架子,后来无以为生计,越来越穷,以致丧失了做人的尊严,沦落为咸亨酒店里人们嘲笑的对象.从而揭露了当时社会的许多问题,诸如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社会的人情冷漠,等等.为了孔乙己的出场,作者在一开始就为他搭起一个”表演的舞台”:鲁镇的咸亨酒店.你可不要小看这酒店,它可是当时社会的一个宿影,真可谓小酒店,大社会.光临酒店的酒客大体分两类:一类是短衣帮,一类是穿长衫的.喝酒的方式也不同:前者是”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钱,买一碗酒…….靠柜台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而穿长衫的则”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的坐喝.”这不但显现了当时贫富悬殊的社会背景,同时也巧设悬念:孔乙己属于哪一类人呢?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孔乙己出场了: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一句承上启下,也揭示了孔乙己特殊的社会地位.”站着喝酒”,表明孔乙己生活贫困,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和”短衣帮”一样.”穿长衫”则含蓄的说明他还要硬摆”读书人的架子,羡慕阔绰的上层阶级,轻视劳动人民,不愿与”短衣帮”为伍.他喝酒的方式和衣着的矛盾:”站着喝酒而穿长衫”成了他特殊社会地位的标志”.唯一的”说明他和酒店的上层人和下层人都有距离,身份很特殊.在这一段里作者集中笔力描摹孔乙己的外貌:”……..他身材很高大,清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作者为他画像,旨在叫这个年岁已老,饱受生活折磨,常遭欺凌侮辱的孔乙己走出来,好让观众先睹为快.从这里我们初步能感受到孔乙己的不伦不类.总之,初见孔乙己,给我们的印象就是:邋遢,懒散.对孔乙己的肖像描写还有一次就是在他被打折了腿之后最后一次到酒店的时候,两相对照,更见悲哀.另外,作品还通过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主要是抓住孔乙己脸色的变化来写的.小说共有四次写到孔乙己的脸色:第一次是在第四段,”孔乙己”清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孔乙己是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残害的下层知识分子,一生穷困潦倒,既未能进学,又不会营生,加之好喝懒做,(也不愿去以劳动求生存)致使其生活连温饱也不保,穷的”将要讨饭”了.因此,他不可能有上流社会达官贵人的”满面红光”,只能是”清白脸色”.这”清白脸色”的描写,再配之以”又脏又破”的长衫,不仅形象的刻画了孔乙己的社会地位,而且为下文进一步刻画孔乙己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作了铺垫.第二次写”脸色”是在有人揭发孔乙己偷了书的时候:”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孔乙己本是清白脸色,,但当有人肆意取笑他,揭他短时,他就涨红了脸”,竭力争辩,企图维护自己”读书人”的面子.这”涨红了脸”的描写,一方面揭示了孔乙己遭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之深,另一方面也流露了孔乙己内心的羞愧,表明他不是惯偷,而只是不得已偶尔为之.第三次描写”脸色”是在有人问他”你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的时候:”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的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脸上为什么呈”灰色”?如果说孔乙己因偷东西被打的鼻青脸肿,那是肉体上的伤疤,那么没有考取功名,便是他精神上的伤疤.酒客取笑他偷东西时,他还与之争辩,可酒客取笑他”捞不到半个秀才”时,他”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这就充分表现了孔乙己灵魂深处的疮疤被戳痛时的失望,颓唐的悲凉心理,显示了他深受封建教育和封建科举制度毒害所产生的头脑僵化,迂腐不堪的习性.第四次描写孔乙己的脸色,是在他被丁举人打折了腿,用”手””走”到酒店的时侯:”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这”黑而且瘦”的脸色,加上用手”走”来,可想而知他是怎样在受尽了折磨之后死里逃生,苟延残喘活下来的.当掌柜取笑他时,他只是低声应答掌柜的讪笑,露出恳求的眼色,显现出他横遭摧残后那种畏宿,害怕,绝望无告的心境.这里,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牺牲品的悲惨画面.孔乙己的脸色由清白而红,再到灰而黑瘦,是孔乙己性格的逻辑发展.作者通过对人物神态变化的描写,形象的刻画了孔乙己迂腐而又麻木的性格,同时对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突出小说的主题思想,都起着重要作用.孔乙己的形象之所以历久不衰,受人喜爱,还因为对他独特的语言,动作的描写.顺便讲一下小说情节设计的巧妙:通过孔乙己在酒店的四个生活片段展开情节,即:(1)酒客揭短,取笑孔乙己偷东西.(2)酒客讥笑孔乙己没有进学.(3)孔乙己教小伙计识字.(4)孔乙己分茴香豆给孩子们吃.我们来看看孔乙己都说了哪些话.当酒客取笑他偷东西时,他争辩:”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君子固穷”……可是,当人们嘲笑他”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时,这时他嘴里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即使跟孩子说话,也是”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迂腐不堪,真是死要面子活受罪.后来,被丁举人打折了腿,酒客取笑他,他却说是”跌断,跌,跌……”用谎言来维护自己的尊严,自欺欺人,并恳求掌柜不要再提.可见,封建制度无情的摧残了他的肉体和灵魂.他却麻木不仁,至死不悟,当然,我们从孔乙己的语言动作中也能看到他诚实的一面.总之,”小说主人公孔乙己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知识分子.”是一个苦人形象.他穷困迂腐,满口”之乎者也”,卖弄自己的一点知识,以致被人嘲弄.同时他又染上了一些恶习,好喝懒做,偶尔干些偷窃的事,以致被人打折了腿,贫苦寂寞而死.作者对他是寄予同情的.孔乙己的悲剧理应归咎于封建科举制度,归咎于他生活的那个社会,(国民对孔乙己的态度:取笑,冷漠,没有丝毫的同情,还把他是为笑料,从大人到孩子都不接纳他.)但笔者认为孔乙己本人也难辞其咎.试想,当时在封建科举考场上名落孙山者,何止孔乙己一人也,虽然说,封建思想宣传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可是做不了劳心者,还可以回过头来做个劳力者嘛,凭着孔乙己”很高大”的身材,完全可以实现自食其力,可他就是不争气,口头上说”君子固穷”背地里却干起偷窃的勾当.难怪作者在哀其不幸的同时,又怒其不争.动作神态描写方面,如通过孔乙己手酒客戏弄时动作神态的先后变化,极传神的刻画了他始终吧往上爬,追求功名当做人生第一要义的思想.通过描写孔乙己教”我”识字和给孩子们茴香豆吃的动作,神态,刻画了他心地善良的本质.二,穿针引线的小伙计--------“我”据鲁迅先生的同学孙伏园回忆说,我尝问鲁迅先生,在他所作的短片小说里,你最喜欢那一篇,他答复我说是<孔乙己>.“<孔乙己>的作者,把创作的镜头,放在一个小酒店学徒的身上,凭他来摄取一个酒店顾客(孔乙己)的肖像.”(孙伏园<鲁迅回忆录>) 小说选取的视角独特,以第一人称”我”------一个12岁的小伙计的口吻来写,使情节内容显得真实可信,从而产生强烈的感染力量.俗话说:”童言无忌”,又曰:”小孩嘴里讨实话”,以一个12岁的小伙计的眼光来看待一切人和事,没有偏见和顾忌,因而行文比较自由,便于表达作者冷峻而又热烈的思想感情.文中的”我”既是旁观者,又是参与者,是孔乙己悲惨命运的见证人,通过”我”的见闻,写出了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人情冷漠.围绕在孔乙己周围的是一片嘲弄的笑声,没有丝毫的同情和关心.你看,当孔乙己受尽成人的嘲弄之后,”孔乙己知道自己不能和他们谈天,便只好向孩子说话.”当孔乙己教我茴香豆的茴字的写法时,小说是这样写的:”我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便回过脸去,不再理会.”小伙计的心理活动,一方面反映了孔乙己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之低,说明了人们鄙视孔乙己的原因,另一方面作者是用少年的心态反映社会,更显出这个社会对不幸者的冷酷..连”我”这个12岁的孩子的幼小心灵都受到等级观念的侵蚀,可想而之当时社会的冷漠何等严重.这里多少也寄托着作者的悲和叹.三,一副凶脸孔的掌柜. 这个咸亨酒店的掌柜,虽然不是小说中着力描写的人物,但作品通过他为我们勾画出一幅幅社会风情画:第一幅:卖酒羼水.文中写道:”掌柜说,样子太傻,怕伺候不了长衫主顾,就在外面做点事罢.…….掌柜又说我干不了这事.””这事”就是指在酒中羼水一事.由此可见,掌柜对长衫主顾唯恐伺候不周,对短衣帮则能欺则欺.人心何等势利冷酷啊.第二幅:和顾客谈起孔乙己.时间是中秋前的两三天,因结账看到粉板上写着孔乙己的名字,引出这一番对话,掌柜是因为”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才想起他,掌柜和顾客之间一连串的问答中,可见丁举人的凶残,更见掌柜的冷酷,这一段最后写道:”…….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的算他的账.”他念念不忘那十九个钱,孔乙己都被丁举人打折了腿了,而掌柜却用漠不关心,事不关己的语气谈到孔乙己,这不禁令人气愤和悲哀,当孔乙己用手爬到酒店要酒喝时,掌柜依然向他要欠下的十九个钱如同掉进钱眼里.在掌柜的眼里,孔乙己的全部身价还不值十九个钱呢.之后掌柜又调侃取笑说道:孔乙己,你又偷东西了.”接着,掌柜又说:”取笑,要不是偷,怎么会打折腿?”………掌柜不但不给一点点的关心,还要抹杀孔乙己最后一丝尊严.在掌柜的眼里.孔乙己是如此不幸,掌柜又是何其冷漠.第三幅:孔乙己最后一次到酒店.此时的孔乙己腿被打折,爬到酒店,已经穷途末路,即将走到他人生的尽头,他多么需要同情和关心,他最忌讳的是偷,窃一类的字,然而掌柜全然不顾,不但如此,还以此拿孔乙己开心,以博得店内外阵阵笑声,这阵阵笑声,进一步反映了掌柜和酒客们的冷漠,麻木.这简直就是魔鬼的笑声,它敲响了孔乙己走向死亡的丧钟.语气事不关己的谈到孔乙己,这不禁令人气愤和悲哀.凶狠毒辣的丁举人丁举人是通过科举考试的阶梯,爬上统治阶级宝座的封建阶级知识分子形象.丁举人和孔乙己,他们都是读书人,或许当年他们曾一起参加科举考试呢,若干年后,考取功名的丁举人仗着封建制度赋予他的特权,随意拷打落榜的孔乙己,既不受任何法律的约束,也不承担打折腿的后果,小说将这两个人物彼此对照,相互补充,是对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的绝妙讽刺,从而强化了作品反封建的思想意蕴.参考文献:1,黄中海<鲁迅小说的背景和主题>2,孙伏园<鲁迅回忆录>3苏教版<八年级语文教学参考书>要注重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方法很多,除了写作前的指导,写作过程中的指导以外,文章写成后的修改也很重要让学生参与到其中,目的是使学生在批改中认识到自己本次作文中的优点与不足寻找写作方法,从而提高写作水平.古人云:授之以渔.叶圣陶先生也说: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教师应教给学生批改的方法.我曾做过如下尝试,感觉效果很好--------作文课上,我先明确的告诉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批改作文,之后,介绍一些批改的方法,诸如:修改作文主要指运用增,删,调,换等手段,使文章在原来基础上更好些.(以下板书)增,即添加上必要的字,词,句,使文章通顺,明确,充实,生动;删,即删除多余的不必要的字,词,句,段.使文章简练精要.调,就是调整改动字,词,句,段的排列次序,使句子通顺,段落连贯合理;换,即更换文中不恰当的字,词,句,段.然后我出示一张作文批改评价表(准备好的材料):在引导学生认真领会后,把全班44名同学按前后相邻两排4人为一组,分组修改(原则上本组成员不改自己的作文.批改过程中,如果遇到棘手的问题,可与本组同学讨论或询问老师解决.)对于作文中出现的错别字,病句等现象,可直接在原处修改,同时按表中的要求进行分项打分,并将总分填入下表中(准备好的材料):说明:姓名,指作文的作者.1,2,3,4,是本组成员编号.在小组同学批改作文的同时,我穿行于各小组之间,巡回指导批改,我手拿一支红笔和一张备课纸,以备在批改时记录一些典型问题.当时,同学们改作文的热情特别高, 有互相讨论的,有查阅字词典的,还有举手问老师的……随着批改的深入,问题也越发多起来,尤其是问老师的问题多起来了,这时,我内心窃喜,可四面八方都在举手提问,我焦急了,有:”虽有百口,口有百舌,难名一处”的感觉.更有成功的喜悦.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第一阶段的批改完成了.接下来,我进行总结引导,分两步:第一步,要求各组选出优秀作文或文中的优美文句,准备朗诵,目的是让全班同学学习.当然,对文中出现的问题,也要指出,以便今后纠正.第二步,在各组学生发言后,我对刚才的记录进行梳理归纳,作总结.最后,布置作业:主要是订正自己作文中的错误,如错别字,病句,标点符号,调整句段等.当然,让学生批改作文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自改.即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批改的原则,要求,方法,让学生自己动手批改,学生自改后,教师要及时收回自改习作检查,讲评.还有一种:师生共改.具体做法是:从学生作文中挑出一篇或几篇具有代表性的作文,上课前先抄写在黑板上(或用多媒体呈现出来,也可打印成材料发给学生),同时准备一些彩色粉笔.之后引导学生发表修改意见,并分组分批到黑板前进行修改.教师以”平等者中的首席”身份参与讨论,与学生一道修改,评价,并提出合理化建议.整篇文章改好后,指名同学朗诵修改文,让学生感受修改的效果.老师要抓住机会,适时总结,强调一点:修改作文至关重要.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我们要不厌其烦的修改,要养成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参考文献:(1)叶圣陶<关于语文教学>(2)李宇新<语文教学与研究>(3)普通话教学中的几个问题现在,”说普通话光荣”,已经成为社会共识.但人们还是认为,推广普通话的任务在学校.而在学校的各学科教学中,语文教学中的推广普通话工作尤为突出.几十年的语文教学工作,使我认识到,普通话教学,必须解决一下几个问题.一是创设良好氛围.说普通话要从我做起,教师身体力行,不论是在课堂教学中,还是课外活动中,都要坚持说普通话,并向学生宣传说普通话的作用,意义等,使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到说普通话的好处,端正态度,从而有所行动.由于教师的有意为之,时间长了,一个”大家都说普通话”的良好环境就形成了.第二,定期开展说普通话比赛活动.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不拘一格.比如,诗文朗诵,模拟电视节目主持人,国旗下讲话……也可以通过黑板报,画廊等形式展示优秀者说普通话的风采.把推普工作渗透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在课堂上,每当教到语言文字时,我就结合地方方音与普通话进行比较教学,以帮助学生纠正读音,激发学习普通话的兴趣.比如,我们家乡方言中F,H不分无F声母,飞机FEIJI。
小说鉴赏论文
摘要:金庸小说是当代最为畅销的汉语文学作品。
其作品均借助古代社会作为背景展开,所以充满了历史意识。
本文对金庸的历史意识和社会演进观念进行了理性的分析:从“讲史演义”开始,将金庸小说分为三类,继而渐次论及其历史演进观念中的革除暴政、反侵略思想和宗教、民族融合思想。
关键词:金庸小说历史意识现代意识前言读金庸的许多作品,我们都有一种相同的经验:拿起来就放不下,总想一口气看完,有时简直到了废寝忘食、通宵达旦、欲罢不能的地步。
他的小说没有看了头就知道尾的毛病。
情节曲折,波澜迭起,层层递进,变幻莫测,犹如精神的磁石,艺术的迷宫,具有吸引读者的强大魅力。
金庸既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他创作的15部小说,就情节设计而言,没有多少雷同的地方。
这同样非常难能可贵。
一、武侠演史今之论说金庸者,多谈其继承侠义小说传统的一面,而很少有人谈到他同时也继承了中国讲史演义的深厚传统。
这是一个研究视野上的阙失。
作为民间话语的侠义小说,一向重视演“义”,即使以包公案为核心的《三侠五义》也如是。
但因武侠“快意恩仇”的思维方式和“自我了断”的社会行为,已与现代社会的法治观念格格不入,难以表现现实社会的种种恩怨是非,必然会借助古代社会作为背景展开,这也决定了金庸小说里充满了历史意识。
曾有好事者罗列过金庸长篇小说题材的历史年代,其中最早的是《天龙八部》,取材于北宋,“射雕三部曲”为南宋,《倚天屠龙记》为元末,《碧血剑》为明末清初,《鹿鼎记》为康熙朝,《书剑恩仇录》、《雪山飞狐》、《飞狐外传》为乾隆朝,《连城诀》为清末。
所述虽多“查无实据”,但毕竟“事出有因”。
亦可见他确有表现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的意图。
从讲史演义的角度大体而言,金庸的小说作品可以分为这样三类:第一类是依史敷衍,即按照历史走向和人物关系作为大框架,虚构主要人物故事穿插其间,如早期《书剑恩仇录》、《碧血剑》和晚期《鹿鼎记》描述明清时代的作品。
第二类是以史点染,即以虚构人物故事为主,而以历史的大框架作为背景,如中期《神雕侠侣》、《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这一类描述宋辽金元时代的作品,其中郭靖等人守襄阳,是贯穿于《神雕侠侣》和《射雕英雄传》的重大事件。
20世纪中国经典小说鉴赏论文
《20世纪中国经典小说鉴赏》课程论文患病者——读鲁迅《阿Q正传》姓名:郑旭良学号:20111646班级:11级汉1重庆大学新闻学院二零一三年十二月患病者——读鲁迅《阿Q正传》摘要:一千个人读《哈姆雷特》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的,不同的人看鲁迅所写的《阿Q正传》也会有各自不同的感悟。
或是觉着此人粗鄙不堪,或是觉着此人罪有应得,或是同情此人,从上面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更有甚者,觉着阿Q是上世纪初中国社会平民群体的缩影,是“最为卑劣的中国人”。
但是在本文里,阿Q仅仅是一个患病者,一个普普通通的病人,而《阿Q正传》则自然而然的成了阿Q这位病患的病历本。
关键词:《阿Q正传》鲁迅患病者病历本阿Q上世纪初在古老的东方大陆上中国,蔓延着一种可怕的疾病,这种疾病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再加上长时间的积累,这个古老东方大陆上的老大帝国的国民们大多都染上了这种疾病,这种疾病的危害性很强很强,它或会让人死亡,或会让人贫穷,最严重的或许会让这个老迈的帝国连同他的人民一如庞贝古城一般于历史的滚滚长河中消亡。
于是乎,一群染病较轻的国民开始各自给这个国家,给这个国家的人民,找寻治病的良方。
或是于炮火中寻找出路,或是于纸笔间进行尝试,不同的医生,都正朝着同一个方向,进行着各自的医治。
而《阿Q正传》则正是诞生于这群医生们各自医治这个国家和他的人民的过程中。
不能说《阿Q 正传》是一剂治病良方,因为在我看来,它或许更像是一本病历,或者说是一本医疗记录,一个名为阿Q的患病者的病历。
阿Q,具体叫什么无从考证,只能从他的记录上知道他被别人称作阿Quei,按照浙江一带的方言来看,或叫阿贵,亦或者他有可能叫阿桂。
但是在这里,暂且不去深究他到底叫什么,权且照着病历上的阿Q叫着吧。
至于这个阿Q是哪里人,更是无从考究,只是从薄薄的病历间能知道他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是在未庄和附近的城镇度过的。
当然,这些也不算重要的东西,变暂且抛到一边,来谈一谈正题——阿Q到底有什么病。
中国现代作家作品赏析论文
中国现代作家作品赏析姓名:学号:专业:学院:指导老师:1、《四世同堂》赏析:《四世同堂》是一部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名著,是老舍先生正面描写抗日战争,揭露、控诉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罪行,讴歌、弘扬中国人民伟大爱国精神的不朽之作。
作品以祁家四世同堂的生活为主线,辅以小羊圈胡同各色人等的荣辱浮沉、生死存亡,真实地记述了北平沦陷后的畸形世态,形象地描摹了日寇铁蹄下广大平民的悲惨遭遇、心灵震撼和反抗斗争,刻画出一系列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史诗般地展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一道反法西斯的伟大历程及生活画卷,可歌可泣,气度恢宏,读来令人荡气回肠,是一部感人的现实主义杰作。
1944年初,老舍开始创作长篇小说《四世同堂》。
全书分《惶惑》、《偷生》、《饥荒》三部,共百万言,小说以北平小羊圈胡同祁家祖孙四代的活动为主线,辅以小羊圈胡同各色人等的荣辱浮沉、生死存亡,真实地记述了北平沦陷后的畸形世态,形象地描摹了日寇铁蹄下广大平民的悲惨遭遇、心灵震撼和反抗斗争,刻画出一系列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史诗般地展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一道反法西斯的伟大历程。
全书如一幅巨大生活画卷,气度恢弘,读来令人荡气回肠,是一部感人的现实主义杰作。
《四世同堂》叙写了我们民族深重的灾难,处处流露出国家残破的刻骨之痛和"笔尖上能滴出血与泪来"的艺术风格,在这里,对苦难年代中的社会动向的表现是真实的,偷生就是自取灭亡的思想主题由于小说的标准色彩和抒情气氛而更为突出。
小说在抗战大的时代背景下,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族文化所造成的国民劣根性进行了批判性的反思,而且这种理性的反思又与作者情感上对家族伦理的眷恋之情相伴随。
《四世同堂》以抗战时期北平一个普通的小羊圈胡同作为故事展开的具体环境,以几个家庭众多小人物屈辱、悲惨的经历来反映北平市民在八年抗战中惶惑、偷生、苟安的社会心态,再现他们在国破家亡之际缓慢、痛苦而又艰难的觉醒历程。
小说创作范文欣赏与评析
小说创作范文欣赏与评析在现代文学创作中,小说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它可以通过故事情节和多样的人物形象,向读者传递情感和思想。
小说的创作形式多种多样,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本文将以几篇经典小说作品为例,进行欣赏与评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小说的艺术魅力。
第一篇小说是《红楼梦》。
这本小说以贾宝玉为主角,描述了一个豪门世家的兴衰和人物的命运。
小说以虚实结合的手法,展现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人性的复杂性。
作者曹雪芹巧妙地运用了太虚幻境的设定,让读者在虚幻与现实之间游走。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思想内涵丰富深刻。
通过对红楼梦的欣赏与评析,我们可以深入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人性的复杂性。
第二篇小说是《1984》。
这本小说是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代表作之一,以未来社会的极权主义为背景,描述了人性被压抑和自由被剥夺的恐怖景象。
小说中的主人公温斯顿·史密斯通过反抗和思考,试图寻找自由和真相。
《1984》通过揭示权力与个体自由的冲突,以及对大众操控的恐怖性,引起了读者对现实社会的深思。
通过对《1984》的欣赏与评析,我们可以思考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和权力分配的合理性。
第三篇小说是《追风筝的人》。
这本小说是阿富汗裔美国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畅销作品,描绘了阿富汗历史变迁背景下两个孩子的友谊和命运。
小说通过对家庭、友情、信仰以及个人成长的描写,让读者对阿富汗的复杂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小说中的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鲜明,情感真实。
通过对《追风筝的人》的欣赏与评析,我们可以体味到人性的善与恶、友情的可贵以及家庭的重要性。
第四篇小说是《活着》。
这本小说是中国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以中国历史背景下的农村生活为题材,描述了一个普通农民的命运。
小说通过对人物家庭的变故和社会的变迁的描写,呈现了人类的生存状态和人性的抉择。
小说中的故事深深触动了读者的内心,引发人们对生命意义和尊严的思考。
通过对《活着》的欣赏与评析,我们可以更加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和生存困境。
中国现代小说鉴赏结业论文————萧红的《呼兰河传》
中国现代小说鉴赏结业论文论文题目:萧红笔下的“呼兰河”姓名:孙鹏专业年级:2010级化学工程与工艺学号:2104022158任课教师:郭玉玲摘要:萧红的一生短暂而多难,像一颗划过夜空画出美丽轨道之后迅速逝去的流星,虽曾有耀眼的瞬间但更多是艰辛与沧桑。
她在女性感悟的基础上加上了一层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理解。
给生命的内涵提供了更加深邃和厚重的解读方式。
萧红作品的深刻性是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很多偶然的因素也有很多必然的因素,而不是某一个简单的原因直接作用的结果。
其中有很多复杂和丰富的原因需要去探求。
关键词:儿童视角坚强多难三十年代批判与反思正文:还在游离于手机上网聊天的我,耳畔忽然接收到了一个声音——“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东北的女作家萧红”。
就是这句话让我毅然决然的放弃了选修课上一直陪伴我度过的通讯工具,也许你会好奇,是因为他是东北的作家?还是因为他是一个女作家的缘故呢?不……“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景画,一串凄婉的歌谣”①就单单是这几句话就足够吸引我这个半个文学爱好者了,能够让矛盾先生对文学作品发出这样感慨的我想文学世界中也没有几个了,因为这句话我第一次搜索了萧红,第一次了解了萧红,第一次读懂了萧红。
萧红短暂的一生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不屈服于命运的坚强女性。
她总在为自己的命运抗争,却又总是被困扰其中,最后凄然病逝而觉得不甘。
她是富家小姐,同时她也只是个初中文化的人,她留给我们的作品仅几万字,但却是不可估量的财富,她的语言文字会产生一种强烈的电波,震撼着每个读者的心灵。
了解他不是因为同情,也不是因为崇拜,更多的是因为喜欢。
喜欢她对于人生的执着追求,喜欢她的作品中流露出来的淡淡愁绪。
提及萧红的作品就不得不提及本人最喜欢的萧红的代表作《呼兰河传》,其实《呼兰河传》就是萧红人生的一部分。
《呼兰河传》以作者的童年回忆为引线,描绘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北疆呼兰小城的风土画。
作品展示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幕幕悲剧性的生活图景:令人窒息的东二道街的大泥坑,面对沉积着层层淤泥的给自己带来灾难的大泥坑,人们宁可想方设法地绕道而行,或者幸灾乐祸地在围观“抬车抬马,淹鸡淹鸭”中获得“乐趣”,也不愿改变现状。
中国当代小说作品评析
中国当代小说作品评析中国当代小说作品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经历了近四十年的发展,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
这些小说作品以其独特的思想性、艺术性以及接地气的创作风格,深受读者欢迎。
本文将对中国当代小说作品进行评析,探讨其主题、文化内涵以及艺术风格。
一、主题多元,关注社会生活中国当代小说作品的主题非常多元化,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其中,反映现实生活的小说作品成为主流。
这类作品以真实、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人们的生活状态、社会现象和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它们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展现了当代中国社会面临的挑战和困境,警示着人们面对现实的勇气和智慧。
二、探讨个体命运,展现精神追求除了关注社会生活,中国当代小说作品还深入探讨了个体的命运和精神追求。
这类作品多从个人的经历和内心世界入手,展现了个体在现代社会中的苦闷、挣扎和追求。
作者通过细腻的语言和独特的叙事手法,描绘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纷繁的情感世界,使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共鸣。
三、弘扬传统文化,探索文化认同中国当代小说作品对传统文化也有着极高的关注度。
这些作品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重构,探索了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和精神归属。
一些小说作品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意象以及哲学思想,使得作品在艺术表达上更富有韵律感和深度,给读者以思考和启迪。
四、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富有创新精神中国当代小说作品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呈现出多样性和创新性。
传统的叙事模式受到冲击,一些作品采用多元视角、跳跃叙事和碎片化的结构,使读者在阅读中体验到更多的思考和想象空间。
此外,一些作品还融入了诗歌、戏剧等其他艺术形式的元素,使得小说作品更具多样性和独特性。
综上所述,中国当代小说作品以其多元的主题、真实的创作风格、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独特的艺术表达,展现了当代中国社会的多维面貌和人们的精神追求。
这些作品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思考,引发读者对社会、人性、文化等问题的思考与探索。
中国当代小说作品的发展不仅为文学界带来了新的活力,也推动了中国社会文化的进步。
文学鉴赏论文--对《沉沦》的赏析
对《沉沦》的赏析在文学作品鉴赏的选修课上,老师跟我们讲了很多关于文学作品方面的知识。
从神话到古典名著小说,再到中国现代小说,老师将一系列的一些作品对我们讲述了相关内容。
其中有《神话》、鲁迅的《阿Q正传》、郁达夫的《沉沦》,还有老舍的《骆驼祥子》等等。
其中我对郁达夫的《沉沦》印象很深刻,为此也特地到图书馆借了他的小说看了,感触很深。
在看完一遍《沉沦》这部作品时,基本对此有了一定的了解。
《沉沦》主要讲述的是一个留学日本的中国青年在异国他乡感到的精神和性的双重苦闷,以至于最后走向大海的沉沦经过。
主人公“他”是一个在日本留学的学生,也是正值青春年少时期,“他”为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反抗封建专制,最后被学校开除。
“他”是以广大青年人所特有的热情渴望和追求真挚的友谊与纯洁爱情,却受到“弱国子民”身份的拖累,这种热情受到侮辱和嘲弄,在异国他乡倍感孤独和空虚,成为了“忧郁症”的患者。
可是“他”不甘沉沦,但又不可自拔地沉沦下去,在彷徨失措中,来到酒馆妓院,毁掉了自己纯洁的情操。
事情过后又自悔自伤,感到前途迷惘,绝望中投海自杀。
“他”在异国的遭遇,与祖国民族的命运密切相连,在自杀前,对着海面呼叫着:“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作品在最后结尾处的呼吁声给了我很大的感触,那是对祖国的呼吁,快快强大起来吧。
在对这篇作品鉴赏之前,对于郁达夫生前的背景我也做了一点了解。
在课堂上老师也讲述了相关的背景知识,课后我也查阅了一些材料作为补充。
郁达夫三岁时父亲去世,这对于已处于困苦境地的家庭产生了巨大打击与灾难性后果,深深影响着郁达夫的成长历程和他的个性心理的生成与塑造。
在他17岁时,郁达夫随长兄去日本求学,开始了他长达10年之久的日本生活。
在日本生活的日子里,郁达夫和当时的许多中国留学生一样,作为弱国的国民,饱受蔑视与欺凌,其辛酸与悲愤都是可想而知的。
再加上当时的中国社会的落后,被他国欺辱,没有身份地位。
论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
论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的一部代表作品。
小说通过描述一个贫穷家庭的生活,描绘了社会变革时期普通人生存的艰辛。
本篇论文将从文学形式、叙事策略、社会批判等方面分析该小说的艺术成就。
一、文学形式《许三观卖血记》以许三观这个普通人物的生活为线索,通过生动细致的叙述和细心构筑的历史背景,呈现出一个社会变革时期家庭的兴衰史。
作者将许三观“卖血”这一特殊经历作为小说的主线,通过这一经历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弊端,以及普通人在改革开放中的生存状态。
二、叙事策略余华采用了一个“半自传”的写作方式,通过跟随许三观的视角来叙述这个故事。
这样的叙事方式有利于增强小说的现实感和生命力。
同时,作者在描写事件和人物时采用了“冷静”的策略,避免过多情感化的描写和煽情语言的运用,让读者在冷静的氛围之中充分感受到小说传达的信息。
三、社会批判小说的最大亮点在于其对当时社会问题的揭示和批评。
它不仅反映了改革开放时期社会的较大缺陷,而且对人性的深层次的探讨也非常成功。
例如,作者对许三观的家庭生活进行了细循环描写,让读者能够深入感受到这个家庭的贫穷和苦难。
这种深度描写和细节入微的叙述方式,让读者情感上得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社会的残酷和人性的脆弱。
综上所述,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通过紧密的文学构造、不失冷静的叙事策略和深入的社会批判方法,成功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缺陷,深刻反思了人性的脆弱和社会的冷酷。
此外,余华的语言极简明了,读来十分流畅。
小说不涉及一些突兀、压抑的事情,能够给读者一种清新的感觉。
在今天,《许三观卖血记》显然已经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不论是对于小说情节、文学形式还是叙事策略都有着极高的参考价值。
赏析鲁迅小说《在酒楼上》赏析论文
赏析鲁迅小说《在酒楼上》赏析论文鲁迅是二十世纪中国伟大的作家,他的《在酒楼上》是一部充满诗意却又隐含着深意的小说。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关于鲁迅小说在酒楼上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鲁迅小说在酒楼上论文篇1:《试论鲁迅〈在酒楼上〉的诗化叙述》摘要:鲁迅的《在酒楼上》在叙述方式上缩减了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采用了大量的具有暗示性的意象,凸出“迁坟”、“送剪绒花”、“教授子曰”等故事所散发出的个体体验,让一个个的故事成为了人物传达存在感知的抒情场景。
通过一系列自然意象和人类社会生活意象,把过去、现在,甚至是未来并置在“酒楼”的氛围中,结合意象的巧妙安置,让把酒闲话的生活场景拥有了多重意蕴,展现了自我价值实现的困境。
关键词:诗化叙述抒情场景意象个体价值鲁迅的《在酒楼上》情节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简化,把具有强烈冲突的这对矛盾,即过去的革命激情与现在的模糊生活进行了简和繁的选择,极大地省略了前者,同时也细致地描绘了后者。
这样的选材安排不仅使模糊度日更加凸显,更有批判性;同时削弱了情节冲突,颠覆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模式。
多个模糊的人生经历放置在一起,进行大肆描绘,使其具有了强大的象征意味和抒情性,整个文本把多个抒情场景通过纷繁的意像巧妙地衔接在一起,实现了过去与现在的自由穿插,具有了跳跃、重复,对比等诗化的特点,进行了诗化的言说。
一.情节的淡化与情感的强化人物、情节、环境是传统小说里的三大要素,而情节是最重要的要素。
但鲁迅把《在酒楼》的情节减少到了最低限度:第一叙述者“我”冒雪从洛思旅馆走到一石居,以逃避客中的无聊,与旧友不期而遇,两人一番把酒对酌言谈,听完主叙述者吕纬甫的一连串独白之后,各自顺着来时的路返回。
从我遇旧有到旧友谈别后状况,“迁坟”、“送剪绒花”、“教授子曰”等主故事,件件皆是同质关系,没有垒营分明的冲突;没有精巧而出人意料的巧合,没有扣人心弦的悬念,只有一个充满抒情意味的酌酒闲话场景。
这几件篇幅重大的事件,虽然与鲁迅本人的亲生经历相关,但其主功能并非详细记录某副现实社会真实的生活图景,集结某一宏大主题,即既非曹雪芹写《红楼梦》般的目的,也非福楼拜对包法利夫人的塑造结果。
小说名篇赏析
小说名篇赏析小说是一种文学形式,以叙述虚构故事为主要特点。
它通过文字的描述,让读者进入一个虚构的世界,与其中的人物和情节产生共鸣。
在世界文学史上,有许多经典的小说名篇,它们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主题深受读者喜爱。
本文将对其中几部小说名篇进行赏析,探索它们的魅力所在。
首先,我们来看《骆驼祥子》这部由老舍创作的小说。
这部小说以20世纪20年代北平为背景,通过对祥子这个贫苦农民的描写,展现了当时社会的残酷和不公。
小说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祥子的内心世界,他的坚毅和对未来的渴望。
通过祥子的努力和奋斗,读者可以看到一个普通人在逆境中的坚持和追求。
同时,小说也揭示了社会阶级的固化和人性的扭曲。
通过对祥子与其他人物的互动,老舍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残酷性。
《骆驼祥子》以其深刻的主题和生动的描写,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部国外的小说名篇《傲慢与偏见》。
这部由简·奥斯汀创作的小说以19世纪英国乡村为背景,通过对伊丽莎白·班内特的描写,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偏见和约束。
小说以幽默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刻画了伊丽莎白聪明机智的性格和对婚姻的独立思考。
通过对班内特家庭和达西家族的对比,奥斯汀展示了社会等级和个人品格的重要性。
《傲慢与偏见》以其精湛的笔触和深刻的人物描写,成为了英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再来,我们来看一部中国现代小说名篇《活着》。
这部由余华创作的小说以20世纪中国的历史背景为基础,通过对福贵一生的描写,展现了人生的苦难和生命的意义。
小说以朴实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刻画了福贵在历经家庭变故、战争和文化大革命的洗礼后,依然坚守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家庭的责任。
通过福贵与其他人物的互动,余华展示了人性的脆弱和生命的可贵。
《活着》以其深刻的主题和感人的故事,成为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最后,我们来看一部国外的小说名篇《1984》。
这部由乔治·奥威尔创作的小说以虚构的极权社会为背景,通过对温斯顿·史密斯的描写,展现了权力的腐败和个人自由的被剥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世纪中国经典小说鉴赏》课程论文患病者——读鲁迅《阿Q正传》姓名:郑旭良学号:20111646班级:11级汉1重庆大学新闻学院二零一三年十二月患病者——读鲁迅《阿Q正传》摘要:一千个人读《哈姆雷特》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的,不同的人看鲁迅所写的《阿Q正传》也会有各自不同的感悟。
或是觉着此人粗鄙不堪,或是觉着此人罪有应得,或是同情此人,从上面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更有甚者,觉着阿Q是上世纪初中国社会平民群体的缩影,是“最为卑劣的中国人”。
但是在本文里,阿Q仅仅是一个患病者,一个普普通通的病人,而《阿Q正传》则自然而然的成了阿Q这位病患的病历本。
关键词:《阿Q正传》鲁迅患病者病历本阿Q上世纪初在古老的东方大陆上中国,蔓延着一种可怕的疾病,这种疾病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再加上长时间的积累,这个古老东方大陆上的老大帝国的国民们大多都染上了这种疾病,这种疾病的危害性很强很强,它或会让人死亡,或会让人贫穷,最严重的或许会让这个老迈的帝国连同他的人民一如庞贝古城一般于历史的滚滚长河中消亡。
于是乎,一群染病较轻的国民开始各自给这个国家,给这个国家的人民,找寻治病的良方。
或是于炮火中寻找出路,或是于纸笔间进行尝试,不同的医生,都正朝着同一个方向,进行着各自的医治。
而《阿Q正传》则正是诞生于这群医生们各自医治这个国家和他的人民的过程中。
不能说《阿Q 正传》是一剂治病良方,因为在我看来,它或许更像是一本病历,或者说是一本医疗记录,一个名为阿Q的患病者的病历。
阿Q,具体叫什么无从考证,只能从他的记录上知道他被别人称作阿Quei,按照浙江一带的方言来看,或叫阿贵,亦或者他有可能叫阿桂。
但是在这里,暂且不去深究他到底叫什么,权且照着病历上的阿Q叫着吧。
至于这个阿Q是哪里人,更是无从考究,只是从薄薄的病历间能知道他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是在未庄和附近的城镇度过的。
当然,这些也不算重要的东西,变暂且抛到一边,来谈一谈正题——阿Q到底有什么病。
阿Q到底有什么病?从那位叫做鲁迅的医生所开的病历本来看,阿Q确实病得不轻。
从病历本的前面几页看,这或许又不能称之为病历本,或许叫他疾病百科全书来得更为恰当。
也不知道这个叫作阿Q的是怎么做到的,几乎当时整个老大帝国国民的病征都能从他身上找到,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当然,患病太多,不便细分,也就权且将他害得最深的几种毛病挑出,进行浅析。
一、一曰要面儿说到要面儿,似乎感觉人人都患有这个病,只是有的人患病较轻,有的人患病较重罢了。
患病较轻的,对于别人的鄙薄,或会偶尔反击,或会忍一忍便过去了。
患病较重的,则大或容不得别人的鄙视和调笑,当然,别人确实太过厉害,自己和别人比起来又太过弱小,则或会忍着,偶尔有时候忍不住也会小小反抗,而后便继续忍着。
若是病入膏肓的,则不提也罢,毕竟要面儿要到骨子里的,命在其看来都可以随时丢弃,这样的,也确实没什么好说了。
而阿Q,从其病历所记录的症状来看,就是属于患病患病比较重的那一类了。
阿Q第一次明显发病,是在赵太爷的儿子进秀才的时候。
当时阿Q正喝了两碗黄酒,因为酒精对于神经的麻痹作用,阿Q的要面儿就发作了,立马自吹自擂,说自己是赵太爷的本家,细细排起来,比赵秀才还长了三辈,长了三辈,也就是到了赵太爷的爷爷那一辈。
赵太爷知道了,就找了阿Q来教训,好在这次阿Q是先没有饮酒,少了酒精的麻痹,这要面儿的毛病在赵太爷的威风面前,自然也就不算什么,兀自领了一个大嘴巴子,便讪讪离去了。
阿Q的第二次明显犯病,是在未庄人鄙薄讥笑他的时候,少了赵太爷的气场压制,阿Q这要面儿的毛病也便再次发作起来,他不仅强调自己曾经阔过,而且给这个阔加了一个比较的对象,也便是讥笑他的未庄人,然后又给这个阔加上了一个多的程度词,“比你阔多了!”,听起来就舒服。
要面儿的阿Q会这么说,是因为他从心底看不起未庄人,当然,城里人他也看不上,明明叫“长凳”,城里人却非要叫“条凳”;明明煎大头鱼要加上半寸长的葱叶,城里人却非得用切细的葱丝。
这城里人真实不知所谓,可笑可笑。
然而比起城里人,未庄人的居民连城里的煎鱼都没见过,更是粗鄙,没见过世面。
阿Q的第三次明显犯病,则是在于他自身的隐疾。
头上长癞疮不可怕,可怕的是他长在要面儿的阿Q的脑袋上。
于是乎,“癞”以及一切近于“赖”的音便成了阿Q先生的忌讳,后来推而广之,“光”也讳,“亮”也讳,再后来,连“灯”“烛”都讳了。
一犯讳,不问有心与无心,阿Q便全疤通红的发起怒来,估量了对手,口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但是在这次犯病的过程中,又要命的碰上了和王胡同志开展名为”谁的身上跳蚤多“的比赛,输了比赛的阿Q,就像喝过两碗黄汤神经呗麻痹了一样,加上头上生癞的不顺,终于和王胡发生了冲突,挨了一顿胖揍。
而最后一次发病是致命的,是连环的,先是在酒精的作用下,宣扬了自己梁上君子的活动,导致自己在赵家着抢后成为首要的怀疑对象。
而后又因为要面儿,稀里糊涂的认下了这桩无头冤案。
最后,也便是第一次拿笔的阿Q为了自己的光辉形象,而试图划好这个认罪画押的圆。
从被抓到认罪,一次都没有辩解过,或者应该说根本没有明白是怎么回事,就为了自己伟光大的形象,把自身这一百来斤撂下了。
二、二曰精神胜利法提到精神胜利法,许许多多的人就会不由自主的想到阿Q;而提到阿Q,许许多多的人同样的会想到这大名鼎鼎的精神胜利法。
为什么精神胜利法会大名鼎鼎?因为这个病以前存在,现在依旧存在,而且传染范围广,影响之深,这是其他天花鼠疫之流远不能及的。
那为什么提到精神胜利法会想到阿Q,因为这阿Q 便是这精神胜利法最典型的患病者。
而《阿Q正传》这本病历记录,也正是因为详细记录了阿Q这个典型精神胜利法病患而文明,或者也可以称它作《精神胜利法百科全书》。
说道这精神胜利法的症状,病历上提到的太多太多。
但归结到一点上,也就是从精神上“战胜”别人。
我打不过你,没你有钱,生活条件比你差,怎么办?没关系,以后我儿子一定会比你阔气,一定生活得比你好。
被别人欺负,被抓着鞭子把头“噌噌”的往墙上撞,怎么办?没关系,我把你想作我儿子,这儿子打老子,应该吗?被人发现后,被逼自轻自贱,自己侮辱自己怎么办?小意思,谁还能比我更加能够忍受这自轻自贱呢,说起来,这也算自轻自贱第一名,拿状元,不也将将是个第一名么?这些便是精神胜利法病入膏肓的部分具体表现了。
阿Q作为一个典型的精神胜利法患病者,上面的病征当然一个都不能少,少了也配不上阿Q的名头,谁叫阿Q要面儿呢,这精神胜利法加上要面儿,简直是绝配,就像往红酒里面掺雪碧,那喝起来叫一个滋润。
于是乎,这阿Q病得是一日比一日重,运气好赌博赢了钱,高兴。
赢的钱被抢了,高兴。
为什么高兴?对于身患精神胜利法的阿Q来说,这点小事还能影响自家心情?立马扇自己俩大嘴巴子,幻想打的不是自己,而是别人。
感受着从手上传来的真实感触,我阿Q 这不把别人胖揍了一顿么,丢点钱算什么。
所以阿Q便这么“快乐”的活着,一直到他死去。
三、三曰懦弱要说这阿Q懦弱,或许会有些人站出来反对:没见着阿Q勇斗过王胡,大战过小D么?但是想想阿Q那要面儿的毛病,再加上几碗黄汤下肚后被麻痹掉的神经,这些英雄事迹,也就作不得数。
毕竟这阿Q在犯要面儿病的时候喝了酒,可是连那威风八面的赵太爷都全然不惧的。
说这阿Q懦弱,倒也真没有误诊之类,他确实是有这么个毛病,而且这害病的程度也是不轻。
虽然头天在要面儿和酒精的刺激下能自称和赵太爷的爷爷平辈,但第二天这病头一过,少了黄汤壮胆,便在赵太爷的气场中畏畏缩缩,只得伸头挨揍。
虽然头上生癞忌讳颇多,但是面多绝大多数的讥笑和鄙薄也只能是针对不同的对手,作出不同的行动。
本来这针对对手作出行动算不得懦弱的表现,可是行动后不久,又大抵全部改成怒目而视就只能是无语凝噎了,就算这怒目而视也不知道是不是这要面儿病和懦弱病互相争斗一番才得出的结果。
至于阿Q刚出生那会儿是不是已经害上了这病,懦弱起来,这不得而知。
但是可以肯定,他快死那会儿,是发病着的。
佛语有云:生死之间有大恐怖2。
这大恐怖遇到了阿Q这越发深重的懦弱病,也就爆发了,于是害得那县城的看客白白跟着游了那么长一阵街,连一句戏词也没听着。
这样,阿Q也便带着这病死了,也不知道人死后是不是会有灵魂,是不是会到阴曹地府。
也不知道要是真有灵魂和阴曹地府,到了那儿,阿Q是不是还依旧害着这病。
结语:阿Q这病人最后还是死掉了,他的死不是单一的某种病造成的,是三种病的相互勾连,再加上社会没有给他一个良好的养病环境,自然而然,也就这么去了。
毕竟让一个肺结核,肺气肿患者生活在空气质量想当差,天天下酸雨的重工业城市,这时日,想来也是不多的。
但是通过阿Q这个病患,可以发现,要面儿病和懦弱病是相冲的,二者会发生争斗,若有酒精的辅助,则懦弱病能被一时的压制。
而要面儿病和懦弱病,则很有可能是精神胜利法发病的诱因。
在要面儿2出自佛教《杂阿含经》:“息心得寂静, 生死大恐怖”病或者懦弱病发病时,精神胜利法有可能会以并发症的方式出现,这点,值得广大医生关注。
参考文献:鲁迅:《阿Q正传·呐喊》 [M] 漓江出版社 1992张在中:《论阿Q形象的复杂性》 [N]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6李忠明:《阿Q形象浅论》 [N]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 2008 2张旭东:《中国现代主义起源的“名”“言”之辩——重读<阿Q正传>》[J] 鲁迅研究月刊 2009 1保罗·B·福斯特:《社会戏与阿Q话语的构建》史国强译 [J]鲁迅研究月刊 201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