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体系的空间网络结构(精)

合集下载

几种不同空间结构的城市类型

几种不同空间结构的城市类型
世 界 经 济 格局 。”
3组 团 式 模 式 .
国际大都市 的概念并没有统一定论 ,但作 为一个 国 际大都市应具备 以下条件 。①是 国际化产业要 素的集聚 和扩 散 中 心 。 经济 全 球 化 的 时代 , 在 国际大 都 市 必须 是 国 际化产业要素集聚 、 流动的配置 中心 , 作为社会 能量 的聚 合体 , 对全球经济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 如美 国纽约的 G P D
之 间相互 补充的城市立体 网络 , 二者之 间的交互作用使 得 规模效应 、 聚效 应 、 集 辐射 效应 和联动效应 达到最 大 化 。组 团式城市 群应具备 四个条件 : 具有一定数量 的不 同类 型的城市 ; 至少拥有一个特大城市作 为城 市群所 在 区域 中心 ; 城市与城 市间必 须发生 内在联系 ; 城市与邻 接 的 乡 村 区 域 有 密 切 的 互 动 。组 团 式 城 市 群 具 有 以下 特点: ①它 是一个等 级有序 的体系 ; 不 同城 市优势互 ② 补, 以一种产业整合 的方式运转 或在更 大范围内优化 配 置资源 的社会经 济主体 ; ③可 以消除城 乡存在 巨大发展 水 平落差 的二 元经 济结 构 ; 尊 重 、 ④ 保有 , 至发 挥不 甚 同城市的历史特点和社会经济作用方式 ;⑤可 以最大程 度地节约能源和土地 等资源 ,减少向 自然界的社会经济
有联系 , 又按规划建立 自成体系的工业企业 、 住宅区和成
套 的生 活 服 务设 施 , 有 相 对独 立 和 一 定规 模 的城 市 。卫 具 星城市是现代化大城市发展到一定 阶段 的产物 ,在城市 建 设 中 , 星 城 市 常常 作 为 母 城 发 展规 划 的一 部分 , 能 卫 职
在 全 世 界排 到 第 1 4位 , 过 澳 大 利 亚 。② 能 为 国 际化 商 超

2.1城市的空间结构

2.1城市的空间结构

思考: 为什么在高层建筑物上零售店一般分布在较低层?
商业区
(一)面积、形状、位置和区位需求
1、面积 2、形状 3、位置 4、区位需求 较小 点状或条状分布 位于市中心,交通线两侧或街角的路口处 便捷的交通和大量的消费者
(符合市场最优原则和交通最优原则 )
零售店的服务人口多,客流量大,分布在较低层可 方便顾客
空间上相互重叠、交错,层层嵌套 2、规律: 确定城市规模、规划城市的发展方向 3、意义: 在一定区域内,各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在空间上 具有相互重叠、交错,形成一个层层嵌套的城市 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 少, 服务范围越 大;城市等级越低,数目越多,服务 范围越 小。
思考:
1、商业区靠近市中心布局的主要原因是( D ) A、市中心的地价最高 B、市中心环境较好 C、市中心交通最使得,便于商业职员上、下班 D、市中心可以接近最大的消费群体 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内在原因是( A、城市规划的需要 B、功能活动之间的空间竞争和聚集 C、交通条件的发展 D、人口的消费需要
在有些城市,政府采取行政手段制订政策和城市规划, 干预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可以引导或划定不同的功 能区。
二、不同规模的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调查:
1.如果购买日用品,你会到哪里购买? 2.如果你家购买大型电器,如彩电、冰箱 等,你会去哪里购买?
3.如果有人要看疑难重病,你建议他去哪 座城市的医院?
(从总体上看,工业区分布在城市外围,形成了“工业 包围城市”;从城市工业用地的布局看,则总是位于 交通干线旁边。)
工业区特点、成因和目的
特点
移动
成因
目的
本、保护城 市环境 便于原料的 运进和产品 的运出
①土地日益紧张,地价飞涨, 不断向市区外缘 环境污染问题日渐突出 为了降低成 ②布局不合理

区域经济学专业-区域经济学原理 教学大纲

区域经济学专业-区域经济学原理 教学大纲

《区域经济学原理》课程大纲(Principles of Regional Economics)一、课程目标区域经济学原理是地理科学学院区域经济学专业研究生专业基础课,该课程是在西方经济学、地理学基本知识、原理掌握之后,对区域研究的一个深化方向。

该课程主要介绍区域的基本概念、影响区域开展的基本要素,区域经济开发的模式与方法、区域竞争力的提升、区域可持续开展等内容。

通过学习,让学生全面了解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知识,理解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任务、特点和方法,掌握区域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能,培养运用这些理论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案例及实践环节,到达能进行区域经济的初步分析和研究。

二、课程内容专题一:绪论(4学时)主题1:空间问题与经济学主题2:传统空间分析路径的特征与局限主题3:经济空间——均质与非均质的有机统一主题4:区域以及区域经济研究参考:郝寿义,区域经济学原理,第1章;安虎森,区域经济学通论,第1章;安虎森,新区域经济学,第1章。

专题二:区位选择与集聚经济(5学时)主题1:经济区位理论与区位选择主题2:区位选择与集聚经济参考: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第2-7章;张文忠,经济区位论(2000);郝寿义,区域经济学原理,第3章,第7章;安虎森,区域经济学通论,2:章;安虎森,新区域经济学,第3章。

专题三:城市体系与城市经济区域(5学时)主题1:中心地理论与城市体系主题2:城市体系的一般均衡分析主题3:城市体系的空间网络结构参考:郝寿义,区域经济学原理,第7章。

专题四:区域产业结构及其演进(6学时)主题1:区域产业结构配置(模式)主题2: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主题3:区域产业结构评价参考:安虎森,新区域经济学,第5章;安虎森,区域经济学通论,第5章。

专题五:区域经济的空间结构及其演化(6学时)主题1: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和经济意义主题2: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模式及演变主题3: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开展机制参考:李小建,第7-9章;安虎森,区域经济学通论,第8章,第10章;安虎森,新区域经济学,第7章;郝寿义,区域经济学原理,第7章7.7。

城市生态网络构建及空间优化策略研究

城市生态网络构建及空间优化策略研究

城市生态网络的研究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之一 [1- 6],大多集中在对生态网络现状评价的基础上,构建新的生态网络[7],最后优化其生态网络空间格局的研究方向[8]。

主要采用Fragstats 等软件计算景观指数[9],并根据景观格局指数的评价结果分析提出生态网络优化策略。

但较少从空间视角落实生态网络空间优化的重点区域,笔者以合肥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将“斑块—廊道”系统与现状土地利用图叠加分析,判断生态网络优化的重点区域,建立符合合肥中心城区实际情况的生态网络空间格局。

1研究区概况合肥市位于安徽省中部(116°41′~117°58′E,30°57′~32°32′N),地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境内地形总体呈现出西北高、东南低的特征,且河湖众多,水网密布。

根据数据收集情况,确定本次研究范围为合肥市中心城区,含蜀山区、瑶海区、庐阳区、包河区等区域,总面积约671 km 2(见图1)。

截至2021年,研究区现状生态用地(包括耕地、林地、河流水系、公园绿地等)面积约288 km 2(同期现状城乡建设用地总面积约383 km 2),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3%(见图2)。

2研究方法以合肥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首先,构建景观格局评价指标体系,探讨不同阈值下景观格局变化情况,确定合理的生态斑块保护距离;其次,构建生态网络结构并基于重力模型模拟斑块间的联系强度,为提取重要生态廊道提供依据;最后,将“斑块—廊道”系统与现状土地利用图叠加分析,判断生态断裂带和生态断裂点的空间分布,摘要 文章以合肥中心城区为例,从景观形状、邻近度、多样性、聚散性4个层面构建景观格局评价指标体系,再将“斑块—廊道”系统与现状土地利用图叠加分析,判断生态断裂带和断裂点的空间分布。

结果表明:生态斑块50 m 和300 m 阈值下景观格局综合指数较高,分别为9.85、9.84,建议增加斑块50 m 核心保护区及300 m 生态缓冲区,并提出强化廊道连通性、修复生态断裂带(点)等生态网络空间优化策略。

9.3 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

9.3 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
一种投影,反映了一系列的规模不等、职能各异的城镇 的空间上的组合形式。
一、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
(二)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差异
城镇体系空间结构上表现为两大方面的差异: Ø 一是演化阶段性差异
一般情况下,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发展进程可以划分四个阶段: 低水平的均衡阶段、极核发展阶段、集聚和扩散阶段、高水平网络 化发展阶段。
Ø 二是空间布局类型差异
一、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
(二)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差异 Ø 一是演化阶段性差异 Ø 二是空间布局类型差异
(1)特大城市地区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 (2)多中心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类型; (3)以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的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类型; (4)行政—经济区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类型。
一、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
(四)空间结构规划的整体框架构思 构建思路:点—线—圈—区(带)相结合,多级中心城市、
重点发展城镇和一般发展城镇相结合。 Ø “点”:是指各级城镇; Ø “线”:沿着交通干线形成的区域产业和城镇发展轴线; Ø “圈”:一定规模的中心城市和次中心城市圈; Ø “区(带)”:城镇密集区(带)。
平顶山学院 钱宏胜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九章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第一节 城镇体系与城镇体系规划 第二节 城镇体系规划的任务和内容 第三节 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
第二节 城镇体系规划的任务和内容
一、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 二、城镇体系职能结构规划 三、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规划 四、城市经济区划分
一、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
(一)城镇体系空间结构 是区域自然环境、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在空间上的
Ø 1.依托中心城市 Ø 2.确定适宜的经济腹地范围 Ø 3.确定区域经济专业化发展方向 Ø 4.兼顾行政区域的完整性 Ø 5.城市经济区的规划与组织

城市空间形态构成要素

城市空间形态构成要素
罗马市中心罗马共和国帝国广场群图拉真广场奥古斯都广场乃尔维口广场泽扎略广场罗马共和广场鸟瞰罗曼努姆广场24天安门端门午门金水桥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门钟鼓楼景山北京紫禁城中轴线布置及其延伸城市轴线设计典范之北京25平遥古城轴线及局部鸟瞰次要轴线生活性道路次要轴线生活性道路主要轴线城市轴线设计典范之平遥26城市轴线设计典范之广州?广州老城区的传统中轴线北起观音山越秀山镇海楼中山纪念堂广州市政府人民公园南越国官署遗址北京路步行街海珠广场是连接白云山系与珠江水系的生态轴
罗曼努姆广场
乃尔维口广场
罗马共和国 罗 帝国广场群 马



24
钟鼓楼景山
乾清门
保和殿 中和殿 太和殿
城市轴线设计典范之北京
太和门
金水桥 午门
端门 北京紫禁城中轴线布置及其延伸
天安门
25
城市轴线设计典范之平遥
次要轴线 (生活性道路)



次要轴线
线
(生活性道路)
平遥古城轴线及局部鸟瞰
26
城市轴线设计典范之广州
整体的、贯穿城市核心地区的轴线
空间;(如中国明清两代的北京城
市中轴线、巴黎以东西向贯穿新旧 城区的城市中轴线为核心的多组轴 罗马共和广场鸟瞰
图拉真广场
线空间。)
泽扎略广场 奥古斯都广场
局部的、主要以某特定的公共建筑 群而考虑规划设计的轴线空间; (如罗马帝国时期的广场群、哈德 良别墅建筑群等。)
轴线的交叉处。
27
城市轴线设计典范之广州
广 州 传 统 轴 线 平 面 及 鸟 瞰
28







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理论

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理论

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一、引言在战后20多年的经济增长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在70年代经历了数次经济衰退,最终导致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

与资本主义历史上的各次经济危机一样,随之而来的是世界经济格局的重组,表现为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和新一轮的国际劳动分工。

伴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重组,城市和区域演化(urban and regional transformation)进入了一个活跃时期。

地域发展的不均衡状态更为突出,表现在各个空间层面上。

更为重要的是,城市和区域演化的内在机制变得更为错综复杂,包含了不同范畴中和不同层面上的各种因果过程。

80年代后期以来,城市和区域的结构重组(urban and regional restructuring)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地域实证研究是这个领域的主要课题。

本文将回顾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在社会学科和地理学科的一些新发展的基础上,阐述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框架,并以西方大城市的空间结构演化作为示例。

二、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发展城市空间结构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对象,由于各个学科的研究角度不同,难以形成一个共同的概念框架。

尽管如此,许多学者对于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

Foley和Webber是试图建构城市空间结构概念框架的早期学者之一。

根据Foley(1964年)的观点,城市结构的概念框架应该是多层面的。

首先,城市结构包括三种要素,分别是文化价值、功能活动和物质环境;第二,城市结构包括空间和非空间两种属性,城市结构的空间属性是指文化价值、功能活动和物质环境的空间特征;第三,城市空间结构包括形式和过程两个方面,分别指城市结构要素的空间分布和空间作用的模式;Fo1ey认为,尽管每个历史时期的城市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前一历史时期,城市结构的演变还是显而易见的,因而有必要在城市结构的概念框架中引入第四层面,即时间层面。

基于Foley的概念框架,Webber(1964年)的论述限于城市结构的空间属性,包括形式和过程两个方面。

城市区位城市体系城市空间结构与形态

城市区位城市体系城市空间结构与形态

服务功能
服务范围
区域金融中心、航 长江三角洲、 一级中心 运中心、贸易中心、 上海 全国甚至国外 国际投资中心
二级中心
三级中 心 四级中心
南京 杭州 苏州 无锡 常州 宁波
镇江 扬州 南通
省级经济中心、交通 本省及周边地区 中心 主要在地市范 制造业 围内
市域内 本城镇和乡村
五级中心 小城镇
读我国中部某区域图,回答问题。 (1)长沙、株洲、湘潭作为中部城市群之一,将发挥城市在区域 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请分析该城市群发展的自然区位因素。 气候温暖湿润,地形平坦,有河流提供水源和水运条件,矿产丰富 (2)简述以该城市群为中心的地区吸引、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有 利条件。
小结:
形态
占地面积小, 商业 呈团块状或条 状 区
特征 中心商务区 经济活动最繁忙 建筑物高大稠密 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 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
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 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建筑质量上,高级与低级住 宅区分化,位置上,高级与 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工业 聚集成片 区 住宅 占地面积大, 区 是城市的主要 功能区,工业 化后出现分化
新的城市规模划分标准将城市类型由四类变为五类,增设了超大城市,同时 将小城市和大城市分别划分为两档。(以上包括本数,以下不包括本数)。
具体划分标准为: 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下的城市为小城市,其中20万以上50万以下的城市为Ⅰ 型小城市,20万以下的城市为Ⅱ型小城市; [3,50万) 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上100万以下的城市为中等城市; [50万 ,100万)
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有何区别与联系?
联系:都是城市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现象。 逆城市化: 城市 区别: 郊区城市化:城市 郊区 农村、小城镇 发达国家 成熟阶段 发展中国家 加速阶段

城市经济学之城市空间结构(PPT 60页)

城市经济学之城市空间结构(PPT 60页)

3、中心地理论
中心地理论是由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 勒创立的,他在1933年出版的《德国南 部的中心地》一书中提出该理论。克里 斯泰勒采取类似于杜能的“孤立国”方 法,首先假定研究的区域或国家是平原, 人口均匀分布,对外部不发生联系,利 润的原则起着完全的支配作用。
在这些假设前提下,克里斯泰勒运用六 边形模型对城镇分布的“安排原则”, 即决定城镇数量、规模和分布的原则进 行了抽象的理论概括。
如把城市视为一个大圆他认为同一利用方式的土地通常呈扇瓣状从圆心中心商业区沿主要交通干线向外放射轻工业和批发商业对运输线路的附加易达性最为敏感所以其用地逐步形成一个从市中心向外放射出去的扇形区而且不是一个平滑的扇形它可左右隆起
• 城市经济学
第四章 城市空间结构
本章将介绍城市空间结构的有关概念、 基础理论、典型模式和影响城市空间结 构的主要因素,并重点讨论我国城市空 间结构的演变。
城市空间结构理论综合了几乎所有社会经 济因素,概括了各个要素的空间相互关系 及分布规律。城市空间结构显示出的继承 性、综合性、动态性、内聚性、扩展性等 特征说明了影响城市空间结构因素的复杂 性和多元性。其中有较大影响力的因素要 属政府行为、土地价格、社会结构及人文 类型等因素。
一、政府行为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第二节 城市空间结构的基础理论
城市空间结构的理论是在农业区位论、工 业区位论和中心地理论的基础上形成和发 展起来。
1、农业区位论
农业区位论是研究农业空间经济活动的 组织和优化的区位理论。即研究不同的 农业活动在不同的地域范围内的最佳选 择。
农业区位论是由德国经济学家杜能所首 创,他在1826年出版的名著《孤立国同 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一书中,提出 了因地制宜根据地域差异合理安排农业 生产,优化土地组合的思想。系统地建 立了农业区位的理论模式,成为农业区 位理论,甚至区位理论的鼻祖。

中国城市群体系空间结构及多中心演变研究

中国城市群体系空间结构及多中心演变研究

中国城市群体系空间结构及多中心演变研究王雨飞倪鹏飞王光辉摘要:城市群体系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区域经济发展格局演变也必然带来城市群体系的调整和变化。

中国城市群体系在空间形态上体现为东中部人口集聚,西部和东北部人口分散;在内部联系上体现为东中一体化联系全面加深。

文章综合考虑环境、经济和交通等因素对城市群体系空间结构演变的影响,重点聚焦中国城市群体系的规模结构和演变规律,引用空间引力模型方法,以全国28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样本,分别计算基于城市规模的城市吸引力指数,并经过叠加、归并处理,分析我国城市群体系发展演变方向。

上述研究发现:中国城市或城市群体系空间发展的结果是东中部群网化与西部、东北群带化并存;未来中国以城市群为主体的多中心网群化发展态势将进一步突出,即在结构上实现从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

关键词:城市群;空间结构;网群化;引力模型F292 文献标志码:A :1001-862X(2019)03-0047-007随着中国进入城市世纪,城市或城市群体系已成为区域经济社会活动的重要空间载体。

城市化浪潮带来了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同时也重塑了中国城市群体系的空间结构形态。

中国城市群体系在空间形态上体现为人口向东中部集聚,而西部和东北部人口较为分散;在内部联系上体现为东中一体化联系的全面加深。

这种演化的动因主要体现在环境、经济和交通三个方面。

首先,历史地理环境因素是影响中国城市群体系演变的基础,自然地理因素和历史上人口迁移变化的过程共同铸就了今天中国经济社会活动和城市群体系的空间形态。

其次,经济因素是决定中国城市群体系演变的核心,经济因素使城市群体系内东中一体化的程度更加深化,进而对于网络化和群带联系并存城市群体系的形成产生推动作用。

最后,交通因素是决定中国城市群体系演变的关键,交通技术的每一次创新都对城市群体系的发展和演变产生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如高速铁路的发展让中国迈入了速度时代,以高铁为代表的快速综合交通体系改变了城市之间的空间联系。

第八章 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第八章 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2)潜力模式
根据引力模式,我们能计算一对城市间预 期的相互作用量。如果我们计算一个城市 与城市空间分布体系内所有城市(包括它 自身)的相互作用量时,那么,只需要应 用引力模式分别求出这个城市与其它每一 城市的相互作用量,然后再求和,就可以 得到。
四、空间扩散
空间扩散是空间相互作用的一种特殊形式, 采取空间扩散方式的流是在特定的时间和 空间中从源生地产生,经过若干时间后扩 散到接受者中。
2)中心地理论的出现标志了现代城市地理学的形 成。
以假设条件为基础,通过逻辑演绎建立的中心地 理论是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及运用方法上的重大 突破,它不仅导致“空间分析学派”的建立,而 且极大地促进了城市和人文地理学中理论研究和 数学方法应用的热潮。
瑞典的城市规划(中心地理论的应用)
50年代,美、英等国学者对发达资本主义 国家的中心地体系作了大量的验证。60年 代起,一些学者开始研究发展中国家的中
K值
固定(K=3,4,7) 非固定、K=3、4、7、9……
二、市场网 在需求圆锥体的基础上,廖士进一步阐述了市场
去由圆形转为六边形的过程。
廖什的市场区组织的发展过程 六边形具有最接近于圆的优点,也具有比三角形和正 方形等其他多边型运送距离最短的特点,因此需求可
达到最大化。
廖士体系比起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体系更
为一般的中心地体系。廖士的体系中克里 斯泰勒的3种形式(K=3、4、7)仅是其中 的特例。廖士通过不断改变六边形的方向 和大小,得到不同规模的市场区(K=3、4、 7、9、12、13、16、19… …)。
空间扩散理论是瑞典学者哈格斯特朗于1953 年提出的。空间扩散研究被益为本世纪人 文地理学研究中两项最重大的贡献之一。
1、传染扩散:现象从一个元生点向外作空 间扩散,如果是渐进的、连续的过程,我 们叫做传染扩散。

湖南城市体系的空间结构演化与结构优化思考

湖南城市体系的空间结构演化与结构优化思考
的开 发 模式 。
关键词 :城市体 系 ; 空间结 构 ; 嬗变 ; 特征 ; 优化
中图 分 类 号 : 2 92 6 F 9. . 74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 0 8 20 (0 9 0 — 0 8 0 10 — 17 2 0 )2 0 6 — 5
Re e to n he Ev l to nd O ptm i a i n o l f cin o t ou in a i z to f Sp ta r c ur n H u n’ r a S se a i lSt u t e i na SU b n y tm
Hu a r vn e T e a ce t r a y tm n Hu a sc a a t r e yi i e en i r ue ln e r es i d m me , e n n p o ic . h n in b n s se i n n i h rc e z d b sct sb i gd si td ao gt v r; n mo e t s t u i t i tb h i i h

空 间 中 的组 合形 式 和构造 ,相互 的分 布位 置及联 系 的网络状况 。其发展具有 内在的规律性和长期性 。新 世纪 以来 ,湖南 的区域发展政策诸如 “ 一点一线 ”发
展 、长株潭一体化 、湘西大开发 、 “ +5 3 ”城市群建

湖南城 市 的起源 与早期城 市 空 间分布体 系
K e o ds: r ans se ; pailsr t r ; v l in; haa trsis o tm iai yw r u b y tm s ta tucu e e out o c r ce it ; p i z t c on

统考版2023版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第21讲城市空间结构讲义

统考版2023版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第21讲城市空间结构讲义

第21讲城市空间结构【最新考纲】 1.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2.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考点一城市区位分析图表填绘·助学助记1.城市(1)含义:城市是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是一定地域的社会、、文化中心。

(2)特点:人口和密集,生产效率和比较高,交通运输和信息交流相对发达。

2.城市区位分析(1)区位的含义:指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

(2)城市区位因素3.城镇空间布局的特点(1)人口密集地区城镇数量较多,并在其人流、物流的部位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2)、沿湖、地区城镇较多,在或大的河流入海处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3)在处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4)在、著名旅游地、大规模的和可能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提示:自然因素往往是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影响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城市的分布与人口、生产力的分布是一致的,即城市密集地区必然是人口密度高、生产力水平高的地区。

深化拓展·精讲精练【方法规律】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城市区位是指城市与外部自然的、社会的和经济的事物之间所构成的空间关系,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如图所示:【活学巧用】读“湘北某城市略图”,完成(1)~(2)题。

(1)根据上图分析,该城市优越的区位条件主要是()A.水资源丰富B.交通便利C.地形条件好 D.气候适宜(2)该城市城区建设发展的方向是()A.向西扩展 B.向北扩展C.向南扩展 D.向东扩展演练真题·找准考法考法城市区位因素分析1.[全国卷]下图中甲地所在的国家,农业以畜牧业为主,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货物过境和港口服务业。

据此完成(1)~(2)题。

(1)在甲地形成城市的主导区位因素是()A.地形 B.气候C.公路交通枢纽 D.港口(2)该城市发展成为该国首都的优势条件是()A.位置适中 B.资源丰富C.气候宜人 D.经济中心[思维流程]第1步读文字材料,抓住核心词语该国“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货物过境和港口服务业”,可知该国主要发展运输业和贸易。

城市空间结构--由

城市空间结构--由

二、城市功能区的成因
城市规模小,各功能区混杂布局,随城市的发 展,城市功能区分区渐明显。同时,城市功能区 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
影响因素
历 史 因 素

经 济 因 素
社 会 因 素
行 政 因 素
二、城市功能分区的成因
北京市中心并 非商业中心, 而是行政中心
1、历史因素-基础因素 继 承 原有土地利用影响决定城市功能现状 与 创 新 城市功能分区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
城市河流的下游
远离居民区和农田
4、城市功能区的特点
• (1)都占有一定空间; • (2)各功能区之间没有明确界限; • (3) 一个功能区往往以某种功能为 主,也可能兼有其他功能。
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行政区、文化区、风 景区、交通与仓储区、城市绿地等
纽约曼哈顿区
上海陆家嘴区
东京新宿区
香港中环
在数字处布局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重型机器 厂和印刷厂,合理的选择是
水厂 ④ 污水处理厂 ① 机器厂 ② 印刷厂 ③
3、几种常见的城市形态类型
成都位于四川盆地内部的成都 平原,形成了较完整的团块状。
兰州位于黄河谷地,其发展被迫 沿谷地向东西延伸,形成条带状。
重庆地处长江和嘉陵江交汇处,又是丘陵地区, 地形的崎岖不平使城市发展在地域上失去了完整性 。全市形成了几个片区,形成了组团状的格局。
举例:A新兴工业园区
B浦东新区
历史背景影响 城市功能分区
历史因素
基形 础成
城市 地域 影响住宅 社 经 功能区分化 功能 济 的主要因素 区分化 会 分区 因 因 成因 素 素 区促 分进 化功 能 干预城市社会 经济的发展
城市土地利用 随历史而变化

区域经济学(第二版)第八章大都市圈经济空间地域结构

区域经济学(第二版)第八章大都市圈经济空间地域结构
交流,从面对面的直接交谈直到采用各种现代化的传 递媒介,包括信息的收集、传递、处理、储存、检索 、分析等渠道和过程。 • 功能主要表现在: • (1)联结功能。 • (2)调控功能。 • (3)决策功能。
二、城市空间经济联系的作用方式:城市流
• 4.资金流 • 资金流动的作用不仅取决于资金流的量,而且取决于
会实体。 • 2.大都市圈往往是一个国家经济的核心区域。 • 3.大都市圈运行的基础就是拥有健全的基础设施网络 • 4.大都市圈在空间上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圈层结构,这
一、大都市圈的概念和特征
• (一)大都市圈的概念 • 大都市圈是指城市发挥其机能时与周边地区所形成的
种种密切联系所波及的空间范围,以一个或多个中心 城市为核心,以发达的交通联系为依托,吸引和辐射周 边区域,是一个超越城市行政地域、景观地域的功能 地域概念。
一、大都市圈的概念和特征
• (二)大都市圈的特征 • 1.大都市圈是一个具有密切职能联系的经济实体和社
城市经济空间发展中的主要联系
联系类型 自然联系 经济联系 人口运动联系 社会相互作用联系
服务传输联系
政治、行政和组织联系
联系要素
道路网络河流和水运交通网络铁路网络 生态的相互依赖
市场类型原料和中间产品流资本流生产 的前向、后向和侧向联系消费和购物类
型收入流部门和区域间的商品流
暂时和永久的迁移工作旅行
(一)经济联系作用量分析法
• 3.中心城市间经济联系量 • 经济联系量,或称作空间交互作用量,是用来衡量城市
域际间经济联系强度大小的指标,既能反映经济中心 城市对周围地区的辐射能力,也能够反映周围地区对 经济中心辐射能力的接受程度。 • 区域经济联系量有绝对经济联系量和相对经济联系量 之分。 • 绝对经济联系量是指某经济中心对某低级经济中心辐 射能力或潜在的联系强度大小;相对经济联系量是在 绝对经济联系量的基础上,结合低级经济中心本身的 接收能力,并比较其在区域内所有同级经济中心中条 件的相对优劣来确定的。

第四章 城市体系

第四章 城市体系
第四章 区域城市体系
第一节城市体系概述
一、相关概念
(一)城市体系 城市体系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相互关联的,具有一 定结构和功能的城市综合体,或称城市空间体系。 (二)城市体系的研究内容 城市结构(区域空间结构、规模结构、职能结构)、 城市空间结构理论、城市结构演化与优化、城市和区域 的关系。 (三)城市体系的特征
(2)中心地所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的销售范围和级 别不尽相同,中心地商品和服务的档次与中心地 等级严格一致。愈高级的中心,所提供的商品和 劳务种类愈齐全,越是级别低的中心,所提供的 商品和劳务种类愈少。根据职责这些变化,可将 一个地区的中心地分成不同的等级,不同等级中 心地之间的数目是按一定的规律存在和排列的, 从而形成中心地等级体系。
第三级行政中心城市——地区级行政中心及地级市
第三级行政中心城市——地区级行政中心及地级市
第四级行政中心城市——县城及县级市
第四级行政中心城市——县城及县级市
(2)交通中心城市体系
①类型
A铁路枢纽城市
B港口城市
C航空交通中心城市
③口岸城市职能体系
②中综合性交通枢纽城市组合

2、城市职能体系 城市职能是指城市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所承担的 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作用。 (1)专业化部门 (2)职能强度 城市职能组合中的地位,以比例关系来表达, 指示城市的专业化程度; (3)职能规模 以输出城市以外的量来表达,指示城市职能在 国家或区域的地位。
(1)行政中心职能城市-综合性职能城市 即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具有方便的交通和 强大的工业、商业和文教卫生部门心城市——首都北京 第二级行政中心城市——省会城市 第三级行政中心城市——地区级行政中心及地级市 第四级行政中心城市——县城及县级市

第8章空间网络结构

第8章空间网络结构

第八章城市体系的空间网络结构1.不同职能,不同规模的城市要发生交互作用,城市与区域之间也要发生交互作用,形成各自的势力范围。

城市体系的空间网络结构是研究一个国家或区域中城镇体系的点(城市与城市)、线(城市与联系通道)、面(城市与区域,吸引范围)三要素在空间的组合关系。

2.中心地理论杜能的农业区位论(1826年《孤立国-孤立国对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韦伯的工业区位论(1909年《工业区位论-区位的纯理论》)克里斯泰勒、廖什的城市区位论(1933年《德国南部的中心地》;1940年《经济的空间分布》)“没有中心地理论,就没有城市地理学”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是把城镇作为零售中心和服务中心,来探讨城镇体系的聚落规模、职能和分布的规律性的理论。

3.中心地理论的若干概念1)中心职能或中心地职能:聚落遍在的为外部服务的作用,这种职能一般要集中在区域的中心。

有这种职能的聚落叫中心地(Roadside路店;Hamlet小村,闾市;Village村庄,村市;Town 镇,镇市;City城,城市)2)职能:提供商品或服务的作用(如加油站,停车场,银行,食品店)企业单位:提供职能的单位(Establishment)职能单元:一个企业单位提供一种职能叫一个职能单元,一个企业单位提供两个职能或两个企业单位各提供一个职能叫两个职能单元,。

3)门槛值和服务范围:维持一个职能单元存在所需的最起码的人口数或购买力服务范围有门槛范围、最大范围、实际范围不同职能的门槛值和服务范围是不同的职能的企业数与中心地的人口规模之间存在指数曲线关系P = a * b n当店数等于1时,P 就是该职能的门槛值4)服务职能的等级:将不同职能按门槛值排队(按入门次序分),就有低阶职能和高阶职能之分。

不同国家或地区服务职能的入门次序可能是不同的。

(见表69)5)中心地的等级:按中心地执行的职能的数量和职能的等级,可以把中心地分成不同的等级。

规律性:中心地等级越高,中心职能越多,中心地人口越多(中心地的等级与中心职能数和中心地规模成正相关);高级中心地不仅有低级中心地所具有的职能,而且有低级中心地所没有的较高级的职能,这些交高级的职能有较高的门槛和较大的服务范围;高级别中心地数量少,间距大,服务范围大6)中心性:对中心地的等级的度量克里斯泰勒用电话指数来度量中心性(用中心地的实际电话数减中心地的预期电话数为中心性指数,分成9级)4.理论假设无边的大平原;均质的肥力和水分;初始人口均匀分布;均匀的陆路联系;决定因素是距离;经营者和消费者有理智的行为。

城镇体系规划改革创新与_三规合一_的关系_从_三结构一网络_谈起_张泉

城镇体系规划改革创新与_三规合一_的关系_从_三结构一网络_谈起_张泉

13【作者简介】张 泉(1954-),男,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巡视员,研究员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刘 剑(1984-),男,江苏省城镇化和城乡规划研究中心城市规划师,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

【修改日期】2014-09-05【文章编号】1002-1329 (2014)10-0013-15【中图分类号】TU982.2;TU981【文献标识码】A【doi 】10.11819/cpr20141004a【摘要】回顾城镇体系规划发展历程,分析其改革成效及历史局限,结合时代发展和“三规合一”的新要求,探索城镇体系规划的创新思路与理论;基于江苏的规划实践,提出构建以区域空间结构、城镇空间结构、生态空间结构、交通空间结构为主要内容的城镇体系规划。

【关键词】城镇体系规划;三结构一网络;三规合一;四个空间结构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 of all reviews the history of urban system planning and analyzes the impacts of reforms and historical limits. Then, in light of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the requirement of three-planning integration, the paper explores innovative ideas and theories of urban system planning. Based on the planning practices of Jiangsu Province, it puts forward an urban system planning that focuses on regional spatial structure,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ecological spatial structure, and transport spatial structure.KEYWORDS: urban system planning; three structures and one network; three-planning integration; four spatial structures1 城镇体系规划发展历程回顾1.1 城镇体系规划理论与方法的提出城镇体系(urban system)作为一个科学术语,最早由美国地理学家邓肯(1960)在《大都市与区域》一书中提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体系的空间网络结构1.不同职能,不同规模的城市要发生交互作用,城市与区域之间也要发生交互作用,形成各自的势力范围。

城市体系的空间网络结构是研究一个国家或区域中城镇体系的点(城市与城市)、线(城市与联系通道)、面(城市与区域,吸引范围)三要素在空间的组合关系。

2.中心地理论杜能的农业区位论(1826年《孤立国-孤立国对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韦伯的工业区位论(1909年《工业区位论-区位的纯理论》)克里斯泰勒、廖什的城市区位论(1933年《德国南部的中心地》;1940年《经济的空间分布》)“没有中心地理论,就没有城市地理学”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是把城镇作为零售中心和服务中心,来探讨城镇体系的聚落规模、职能和分布的规律性的理论。

3.中心地理论的若干概念1)中心职能或中心地职能:聚落遍在的为外部服务的作用,这种职能一般要集中在区域的中心。

有这种职能的聚落叫中心地(Roadside路店;Hamlet小村,闾市;Village村庄,村市;Town镇,镇市;City城,城市)2)职能:提供商品或服务的作用(如加油站,停车场,银行,食品店)企业单位:提供职能的单位(Establishment)职能单元:一个企业单位提供一种职能叫一个职能单元,一个企业单位提供两个职能或两个企业单位各提供一个职能叫两个职能单元,。

3)门槛值和服务范围:维持一个职能单元存在所需的最起码的人口数或购买力服务范围有门槛范围、最大范围、实际范围不同职能的门槛值和服务范围是不同的职能的企业数与中心地的人口规模之间存在指数曲线关系P = a * b n当店数等于1时,P 就是该职能的门槛值4)服务职能的等级:将不同职能按门槛值排队(按入门次序分),就有低阶职能和高阶职能之分。

不同国家或地区服务职能的入门次序可能是不同的。

(见表69)5)中心地的等级:按中心地执行的职能的数量和职能的等级,可以把中心地分成不同的等级。

规律性:中心地等级越高,中心职能越多,中心地人口越多(中心地的等级与中心职能数和中心地规模成正相关);高级中心地不仅有低级中心地所具有的职能,而且有低级中心地所没有的较高级的职能,这些交高级的职能有较高的门槛和较大的服务范围;高级别中心地数量少,间距大,服务范围大6)中心性:对中心地的等级的度量克里斯泰勒用电话指数来度量中心性(用中心地的实际电话数减中心地的预期电话数为中心性指数,分成9级)4.理论假设无边的大平原;均质的肥力和水分;初始人口均匀分布;均匀的陆路联系;决定因素是距离;经营者和消费者有理智的行为。

简单说:均质平原和经济人5.理论要点1)形成一套呈三角形分布的中心地的等级体系,不同等级中心地有不同大小的六边形市场区2)不同级别的中心地和市场区一级一级相嵌套。

低级中心地和市场区被高一级的所包括。

见图72,假设B级中心地有r,r-1,r-2,r-3和e,e-1。

等不同的职能,B 级中心地的市场区范围由最高级职能的半径R所决定。

但是在B级中心地市场区边缘的居民,不愿意到B级中心地去接受低级的服务,因为距离远,不经济。

就会在3个B级中心地之间的位置有一个比B低一级的中心地K来提供服务,K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是由它所提供的最高级职能的服务半径(e)所决定的。

K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分别是B级中心地服务范围的一部分,K级中心地的居民可以到周围的3个B级中心地接受较高级的服务。

依次类推,可以导出比B 高一级的中心地G,和比K 低一级的中心地A,以及它们相应的市场区。

它们的嵌套关系见图73。

3)在市场原则下的中心地空间结构(K =3)市场组织最合理6个低级中心地在它高一级中心地市场区的角上;低级中心的市场区分属3个高一级中心地的市场区;高一级中心地的市场区是低一级中心地市场区的3倍;低级中心地可以到周围3个高一级中心地接受服务;在行政管理上,每3个低级单元组成一个高一级的单元,有1个一级单元,有3个二级单元,9个三级单元,27,81,。

;中心地的等级为1,2,6,18,54。

较高等级中心地的距离是低一级中心地距离的根号3倍4)在交通原则下(K=4)运输效率最高6个低级中心地在它高一级中心地市场区的边上;低级中心的市场区分属2个高一级中心地的市场区;高一级中心地的市场区是低一级中心地市场区的4倍;低级中心地可以到周围3个高一级中心地接受服务;在行政管理上,每4个低级单元组成一个高一级的单元,有1个一级单元,有4个二级单元,16个三级单元,64,256,。

;中心地的等级为1,3,12,48,192。

较高等级中心地的距离是低一级中心地距离的根号4倍(2倍)5)行政原则(K =7)行政管理上的方便6个低级中心地在它高一级中心地市场区的角内;1个高级中心的市场区包括了7个低级中心的市场区;高一级中心地的市场区是低一级中心地市场区的7倍;在行政管理上,每7个低级单元组成一个高一级的单元,有1个一级单元,有7个二级单元,49个三级单元,343,。

;中心地的等级为1,6,42,294,。

较高等级中心地的距离是低一级中心地距离的根号7倍6)3种原则可能同时交错发生作用见P335表,原则是对的,但具体到数字有点牵强附会。

等级 A B C C’ D E F个数 1 2-3 6-12 6 42-54 118K =7 1 || 6 | 42 ||294K =3 1 | 2 | 6 18 |54| 162 |486K=4 1 | 3 |12 |48 |192 |768评价:1)城市作为服务中心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在不发达的情况下是这样,到了高度发达的今天也还是有意义,尽管在工业社会下有例外。

2)在这一前提下,不同等级的中心地,人口数,职能数,职能的门槛值,入门次序,城市数及其间距等等观念,基本是正确的。

六边形市场区的模式在实践中也有体现,特别在平原农业区。

3)在克氏的启发下,各国的学者做了不少验证,有些验证发现与克氏有相似的规律性。

例如中心地是分等级的,它们之间的间距符合K=3或K=44)也有一些验证不符合克氏的规律,因此提出了批评。

这些批评集中到一点,是对克氏的严格的阶梯状体系结构提出质疑。

在克氏严格的嵌套关系下,不同等级的城市数、城市人口数、职能数和职能等级都是呈阶梯状的。

但实际的情况往往是连续的,没有明显的差距。

甚至出现一些反例。

例如图77中心地人口与职能数的关系不明显;图78市场区的面积与中心地的等级和人口数间的关系不明显。

5)最后归结为克氏的假设条件有问题,地域不是均质的,人口分布和购买力是不均匀的;在实际是多目的购物和消费的情况下,到最近中心地接受服务的假设有问题,会趋向与到高级中心,会打乱严格的不同等级中心的市场区大小(图79);在信息不完善的情况下,企业主的最大利益原则的实现有问题,这要求企业的进入符合企业单位数和中心地数的最小化。

6)因此,就有人来修正克氏的模型,如图80,K=3和K=4 同时存在。

7)理论模型就是理论模型,在实践里处处有它的影子,但不是处处是它的再现和翻版。

适用与全世界的城市体系空间结构的模型是不存在的。

他寻找到了一些共同的规律性,我们的任务是继续探讨在不同条件下,会发生什么变形。

6.变形1)集聚变形:实际的人口密度不均,大城市周围人口密度大,购买力高,市场区小,远离城市的地方则相反。

2)带状资源分布下的变形:带状的森林开发、带状的肥沃土地开发、带状的煤带开发,低级中心不在自己市场区的中央3)线状资源分布下的变形:山区的河谷4)点资源分布下的变形5)时滞变形6)对外联系不均匀时的变形7.廖什的中心地理论1)均质平原,不同于克氏的有均匀分布的工业原料,有普及的可用于生产的技术知识和相同的消费需要,人口均匀集聚在农村基本聚落里。

2)市场区,不同于克氏的是生产和消费都在市场区内进行,中心地不是单纯的提供服务的中心,也是日常物品的生产中心。

3)六边型市场区和K值,不同的是每一种不同的商品有不同的门槛值,有不同大小的市场区,K值大小反映市场区的大小。

3、4、7不过是最小的3种市场区。

见图83的9种市场区4)150种不同K值的市场区重叠,围绕一个中心旋转、调整,得到廖什景观(见图84)5)不同于克氏的体系,不那么严密,但更接近实际(1)多城扇面和少城扇面(2)出售高阶商品的中心地不一定供应各种低阶商品(3)某一等级的中心地,不一定供应同一套商品(4)同一等级中心地规模可能不同,非阶梯状(5)人口少的中心地可能向人口多的中心地供给商品(6)不同等级的中心地之间的数量不是一个常数8.城市腹地的概念1)一个城市的影响范围可以很大;一个地域可以接受很多城市的影响2)城市对外影响力的大小随距离而衰减3)两个同等级城市之间一定存在一个相互作用力相等的地方4)城市的直接吸引范围或直接腹地:是一个城市的吸引力和辐射力对城市周围地区的社会经济联系起主导作用的一个地域。

请注意不是说在这一范围内,不受其他城市的影响,而是说以这个中心城市的影响为最大。

5)实际上两城市之间直接吸引范围的界线是一条中性带,具有过渡性。

一个城市与其吸引范围内的联系强度是不均匀的,可以分成集中作用区,一般作用区和边缘作用区(图86)6)城市的每一种职能都会有不同的影响范围,城市综合的影响范围是多种指标吸引范围的综合。

7)不同等级的城市有不同的职能,有不同等级的吸引范围。

当我们划分城市的吸引范围时,实际上就是寻找一城市与周围同级城市之间的吸引范围的界线。

8)城市的吸引范围具有的特点:边界的模糊性、动态性、内部联系强度的不均匀性,相互之间的等级层次性。

不受行政界线的限制,但具体划界要求保持和某级行政边界保持一致。

9.一般规律1)城市等级越高,规模越大,实力越强,吸引范围也大,反之亦反2)经济发达地区,同级城市稠密,城市的直接吸引范围较小,但联系强度较大;相反,吸引范围较大,而联系强度较小。

3)专业化程度很高的城市,常常作为中心城市的职能强度比同级规模的城市要弱。

专业化城市的专业化职能的影响范围是很大的。

所谓中心城市是指在政治、经济、文化等众多领域具有吸引力和辐射力的城市。

是综合性职能的城市。

4)中心城市与它的吸引范围的关系有两大类,一是中心区位城市在它吸引范围的中部,一是门户区位城市在它吸引范围的口部10.划分城市吸引范围的方法1)经验的方法①通过线上资料的调查,调查不同断面的车流:总车流—通过车流=净车流,两城市间净车流最小的点,即两城市吸引范围的边界;②通过面上资料的调查,调查不同地方的消费者,了解居民购物或出行的指向;③通过点上资料的调查,了解城市商业、服务业企业的顾客来源,如银行帐户的分布;住院病人的地址;医院出生婴儿的记录,日报的发行范围格林用7个指标划分纽约与波士顿之间的吸引范围:铁路通勤的方向;日报发行范围;长途电话联系;银行客户;卡车蔬菜运销;渡假者来源;大工业企业董事的办公地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