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道德的起源与发展(《伦理学》PPT课件)

合集下载

第三章 道德的起源与发展

第三章 道德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节 道德的历史演变
一、原始社会道德 二、奴隶社会道德 三、封建社会道德 四、资本主义社会道德 五、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
第二节 道德的历史演变
一、原始社会道德 1. 平等互助的原始共同体道德 2. 单纯质朴的道德形式及其绝对的道德权威 3. 超脱于蒙昧的道德与野蛮并存
第二节 道德的历史演变
第一节 道德的起源
二、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起源论 1. 劳动是人类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 (1)劳动创造了道德主体 (2)劳动分工与协作促使道德不断成熟与 发展
第一节 道德的起源
二、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起源论 2. 道德是适应社会关系调节需要的产物 (1)道德是人的道德,人需要道德。 (2)道德是社会关系的道德,社会交往需
1. 共产主义道德的内涵
共产主义道德之所以能够作为未来共产主义 社会的全人类道德,其前提和基础在于共产 主义社会实现了人与人、人与社会集体以及 集体与集体之间的利益一致性。
2. 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的关系
(1) 何为社会主义道德 社会主义道德是由无产阶级道德发展而来的在社会
主义社会占主导和支配地位的道德,同时又是向未来 共产主义道德迈进和提升的先进道德类型,本质上属 于共产主义道德体系。社会主义道德是以社会主义公 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的反映,是在无产阶级道德基 础上,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为指导,适应社会主义社 会建设的需要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一种以为人民 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代表无产阶级 和广大劳动人民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先进道德类型。
第一节 道德的起源
一、中外伦理思想史上几种道德起源说
2. 先天人性论:把道德的起源或者归结为与生俱 来的善性,或者归结为先天存在的良心、理念或 精神。

第三章 道德的起源、本质及其特征 伦理学导论 教学课件

第三章  道德的起源、本质及其特征 伦理学导论 教学课件

▪ 但从另一方面看,只强调道德的手段和工具性, 也容易造成对道德作用所含有的社会历史内容 的否认,也否认了道德具有规范性这一重要特 征。
▪ 另外,道德工具论强调道德在历史发展中的工 具地位,使道德从至上的权威走向现实生活,是 有积极的现实意义的。
▪ 在调整道德与历史发展的关系中,强调道德的让 步也符合一定阶段的历史发展要求。
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至上性和超越性,将人视为 道德的载体和工具。
▪ 孔子曰"天生德于予",
▪ 孟子更是强调道德对于人之重要甚于人的生命。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载:"子贡问政,子曰: 足食,足兵,民信乏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 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 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 信不立。"在孔子眼中, 一个国家可以没有军 队和生活资料,但决不能没有道德。
▪ 其次,有各种欲望、 需要的个人是社会历史舞 台上的真正主人,是社会进步的真实目的。
▪ 另外, 道德规范的功能分析则可能为这一结论 提供进一步的证明。
▪ 也有学者主张道德的本质是规范性和主体性 的统一
▪ 从道德特性来看,一方面就接受社会约束而言, 人是道德的被动客体;
▪ 另一方面这种规范行为的实现必须以个人心 甘情愿地接受约束并自由适应、自我选择为 充分条件。
▪ ▪
▪ 还有观点认为道德的本质是人运用善恶观念来 把握客观世界和把握自己的一种"实践精神"方式。
三、对道德本质的合理理解
▪ ▪ 关于道德本质问题的研究实际上是与道德
起源问题密切相连的,因为事物的存在与发生 就蕴涵了事物的内在关联与本质。
▪ 同时,道德本质问题也与道德的目的观不可分 割,道德毕竟是属人的存在物。

3道德的起源与发展

3道德的起源与发展

2、维护人生依附和宗法 等级关系。 3、鄙视劳动、歧视妇女、 信奉男尊女卑。
特征: 1、道德产生了分化,剥削阶级道 德占统治地位。
2、道德摆脱了直观性和蒙昧状态,成为 独立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 3、政治道德化,道德宗教化。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 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二、科学的道德起源论 第一节 道德的起源
第五章 道德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节
道 德 发 展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历 史 演 变
教学要点
一、原始社会的道德; 二、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道德; 三、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 四、社会主义道德
第二节 道德发展的历史演变
第五章 道德的起源与发展
一、原始社会的道德
内容:1、维护氏族和部落的整体利 益是原始社会的道德原则,也是原 始道德中最根本、最突出的特征。 2、维护氏族成员之间的平等, 共同劳动,互相合作则构成原始道 德的重要规范。
一、伦理学史上对道德起源的争论 第一节 道德的起源
第五章 道德的起源与发展
动物本能论 • 又称为“自然起源论”和“自然本能论”, 是一种旧唯物主义的道德起源说。 • 这种观点认为道德起源于动物的“合群性” 本能。
一、伦理学史上对道德起源的争论 第一节 道德的起源
第五章 道德的起源与发展
• 他们将达尔文主义揭示的生物进化规律牵 强移植到社会生活领域,用自然界的规律 来说明道德的起源,根据某些动物的合群 性便认为动物也具有“社会本能”,而人 类社会的道德不过是动物的“社会本能” 的简单延续,是动物的合群性的复杂化。
社会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社会主义道德
共产主义道德
2、五项原则、五项规范
五项原则: 爱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人道主义、公正、 诚实守信 五项规范: 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生 存环境

道德的起源和发展演示

道德的起源和发展演示

道德的起源和发展演示道德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产物,是人与人相互关系的规范和准则。

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的初期,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演进,并且在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下呈现出多样性。

本文将探讨道德的起源、发展以及其在当代社会的作用。

一、道德的起源人类的道德行为起源于对亲情和利他主义的认同,以及对社会秩序和集体利益的追求。

它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存在之初。

在原始社会中,人们通过互助合作来提高生存的机会和效率,逐渐形成了一些规范和准则,以保障集体的利益。

这些规范和准则最初是基于个人与集体的生存需求,其中包括亲情关系、共同劳动和资源分配等。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道德逐渐从简单的亲情和利他主义扩展到更广泛的范围。

它成为人们相互之间交往和合作的基础,形成了一套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

从简单的人际关系到复杂的社会交往,从个人利益到集体利益,道德逐渐影响和规范着人们的行为。

二、道德的发展道德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演进过程,受到文化、历史和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道德的内容和形式有所差异。

在古代文明中,道德往往与宗教和神权密切相关。

比如,古代埃及的“法老道德”与宗教教义紧密结合,强调王权的神圣性和人民对王权的臣服。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道德则以美德的追求为核心,主张人的自我完善和高尚品质的培养。

随着现代社会的兴起,道德逐渐与法律和伦理学等概念相分离,更加强调个人的自主性和自由选择。

现代道德强调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提倡平等、公正、责任和正直等价值观念。

在这个过程中,道德对权力和权威的制约功能也逐渐加强。

三、道德在当代社会的作用道德在当代社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是社会秩序的基石,是人际关系和社会合作的保障。

首先,道德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当人们遵守道德规范时,他们会避免违法乱纪、侵害他人利益的行为,从而维护社会权益,保持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转。

其次,道德对于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作用。

社会中的个体通过遵循道德准则,保持诚实、宽容和尊重等行为,可以建立起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道德的起源发展及其规律概述(PPT 43张)

道德的起源发展及其规律概述(PPT 43张)


泸沽湖素有“东方女儿国”之称, 居住湖畔的摩梭人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 初仍处于原始社会阶段,保留着母系社 会男不娶、女不嫁,男女之间建立偶居 婚姻关系的走婚习俗,带给人们一种神 秘的感觉,并且成为当今世界研究人类 社会形态和母系社会婚姻习俗的鲜活材 料。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当政府 主导下,泸沽湖边的摩梭人开始发展旅 游产业。先是一家一户招揽游客,后来 由多家联合成立旅游开放公司开展旅游 产业。 由于旅游产业的发展,原始纯朴的 摩棱风俗与伦理道德发生了实质性的变 化。
1、劳动是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前提。劳动 是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使人真正人的起点。 劳动不但创造了人本身,而且也创造出社会, 创造出社会关系,创造出人的道德。劳动成 为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前提,这集中体现在以 下在几个方面; 第一,劳动创造了道德的主体; 第二,劳动创造了人对道德的需要; 第三,在劳动中形成了道德产生和发展的 动力。

2、社会关系是道德起源的直接基 础。只有在社会中,发生个人与整体、 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之后,只有 当人将其合群的本能上升交往关系时, 道德才有可能发生。 道德从萌芽到形成,是同社会关系 的日趋复杂相一致。临时的社会关系 (原始社会早期)→稳定的社会关系 (原始社会中期以后)。 原始的图腾崇 拜、风俗习惯→道德。


3、社会意识是道德起源的精神条 件。人类社会意识的形成,使人明确认 识到活动的环境与对象,并且给活动注 入了目的和意图,使活动具有了自觉自 为的成分。随着社会关系的复杂,社会 交往的频繁,人际交往需要约束个人行 为的要求越来越明朗,当这种普遍的、 共同的要求经过一定的集中概括,“应 该”的要求从一般的价值观念中分离出 来,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出现,就形成了 比较严格和系统的道德原则和规范。

人文类伦理学PPT教学课件

人文类伦理学PPT教学课件

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是道德建设。 —— 胡绳
1、差别性导致多层次性
(1) 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2) 社会主义道德 (3) 共产主义道德 (4) 剥削阶级道德意识
2、复杂性和曲折性
3、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求
道德和法律互相支持,互相补充。
4、确保社会主义道德占主导地位
用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共产党员、各级 干部和青少年,用社会主义道德调解人 际关系和人民内部矛盾。
1、儒家的代表人物
(2)孟子:他的伦理思想主要收入《孟子》 一书中。他提出 “仁义礼智”、 “孝悌忠信”八个 道德规范。
2、道家的伦理思想
以老子(约公元前369—前286)为 代表。道家认为超人超时空的“道”为万物 的本源,也是人性的本源,人应当采取“无 为”态度顺应自然、顺应道。道家主张“弃 仁绝义”,并倡导一种“无待”的境界。
主要内容
一、道德在社会控制中的作用 二、《伦理学》的任务和学习方法 三、道德和伦理的关系 四、道德与精神文明 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道德建设特点
1、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度
制度是一种规范的综合系统,“制度 是社会公认的比较复杂而有系统的行为 规则。”制度包括三要素:原则、奖惩、 权威。
2、法规
法规包括法律和规章。法规既是行为模式, 用应当不应当来描述限制,又是行为后果模 式(用合模式后果和不合模式后果来描述)。 法律是法制国家的最高权威。
5、宗教
宗教也是一种社会规范,是以神的崇拜 和神的意旨为核心的信仰与行为准则的总 和。安分守己和逆来顺受是宗教规范的基 本内容。
6、习俗
习俗是人类最早出现的规范,是人们在 日常活动中世代沿袭与传承的习惯行为模 式。自然条件形成的叫风,社会条件形成 的叫俗。习俗起鼓励人们担当社会角色的 作用。

伦理学PPT课件

伦理学PPT课件

3、伦理学
伦理学是以道德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是关于道德问题的哲学思考和哲学考察。
4、道德现象
道德现象是人类现实生活中为经济 关系所决定,用善恶标准来评价,依 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 维持的一类社会现象。
道德现象
道 道道 德 德德 意 活规 识 动范 现 现现 象 象象
5、道德关系
道德关系是在一定经济关系的基础上, 按照一定的道德价值观或者按照一定的道 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形成的社会关系。中国 传统的道德关系是五伦关系:君臣、父子、 兄弟、夫妻、朋友。
1、明初的王夫之(公元1619—1692)
王夫之等人提出自然及其规律,是可以为 人所认识的。天是无所作为的,但人却可以有 所作为。他对“三纲五常”提出怀疑。
王夫之
2、清中期的戴震〈公元1723—1777〉
戴震认为,人有欲、有情、有知, 三者血气心知之自然也。
戴震
我们应当从传统优良道德传统 中继承什么?
3、墨家的伦理思想
以墨子(约公元前468—前376)为代表。 墨家伦理是中国古代的功利主义。凡是利天 下、利他人的行为都是道德(即义)的行为, 这就是判断是非和道德的标准。
“义,利也。” (《墨子.经上》)
“仁人之事者,必务求兴天 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墨子.兼爱下》)
墨子
4、法家伦理思想
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是道德建设。 —— 胡绳
1、差别性导致多层次性
(1) 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2) 社会主义道德 (3) 共产主义道德 (4) 剥削阶级道德意识
2、复杂性和曲折性
3、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求
道德和法律互相支持,互相补充。
4、确保社会主义道德占主导地位
用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共产党员、各级 干部和青少年,用社会主义道德调解人 际关系和人民内部矛盾。

道德的起源和发展演变(PPT 45张)

道德的起源和发展演变(PPT 45张)

一、道德的起源


(二)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起源论
道德赖以产生的这两个前提条件,都是人们在社会生 产劳动过程中获得的。 在人的所有活动中,最伟大、最有价值、也是把人真 正同动物严格区分开来的,是人类的生产活动——劳 动。劳动不但创造了人本身,也创造出社会,创造出 社会关系,创出人的道德。由于劳动,人才认识到人 与自然以及人与人的关系,从而产生了各种意识。人 的一切知识,包括道德意识和知识,都是从社会实践, 首先是从社会生产实践中获得的。道德是人们的社会 存在即社会关系的产物,是人类在长期的物质生活和 社会实践中产生和逐步形成的。
一、道德的起源

简单来说,道德的起源过程可简单概括如下: 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出现,人们相互之间的 社会关系和交往联系复杂化了,就出现了个人利益与 他人利益,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利益之间的矛盾,于 是便产生调整这种矛盾的要求和意识。这种要求和意 识起初只是少数人的,以后经过总结和传播,逐步成 为多数人的意识和要求,形成具有道德规范意义的风 俗习惯,产生了履行这种风尚习俗的责任感和义务观 念,这便是最初的道德现象。
一道德的起源?人类最早并没有道德规范而是有一些风俗后成习惯以后发展成为族规民约后来随着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复杂化多样化才产生的初步的道德以后不断逐步演变成为比较牢固的道德意识道德心理和道德感情特别是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道德便从风俗习惯中分化出来形成独立的意识形态统一的道德也分裂成为彼此相对立的阶级道德
一、道德的起源

(3)劳动活动创造了道德产生与发展的 动力。
原始劳动的“完满性”决定了人与人、个人与整体在根本上的一 致;个人没有自我观念,没有对利益的追求,一切都从属于整体 、从属于劳动过程。随着劳动的发展,劳动产品的剩余,使得原 始人产生了利益的观念和追求;利益的追求又把自然的差别与分 工变成了社会的差别与分工。人与人、个人与整体的统一被打破 了,而氏族要保持自身的存在,又必须维护这种统一。早已存在 的风俗习惯第一次被自觉地赋予这方面的功能,进而又创造出种 种其它形式的东西,行使着约束行为的功能。人际关系的差距越 大,对道德的需要越大,道德发生的动力也就越大。劳动不仅产 生了人们对利益的追求,引起人与人的差距和矛盾,推动着道德 的产生,而且也产生了人们对自身的全面发展的要求。

伦理学讲义之道德的起源和道德的根源

伦理学讲义之道德的起源和道德的根源
须要就是“生物体、人由于内部不平衡状态 与环境的不平衡,为维持和复原平衡状态而 产生的一种动态依靠关系和倾向”。
1ppt
三、从词义上看,有两层:
一是应当有的或必需有的;
一是对事物的欲望和要求。前者表达的是 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必定联系(或主体对客体的 依靠关系)。
虽然须要的这两层含义有所不同,但两者具有 不行分割的内在联系和共同本质。其联系表 现在主体对客体的主观看法总是干脆或间接 地以表达主体的必定联系为基础和依据;其 共同本质是,凡须要总是表达着因客体对主 体具有某种意义或效用而使主体对客体产生 1的ppt 一种心理倾向。
❖ 这种关系必定制约着他们对自然的关系和意 识,反过来,对自然的意识也制约着他们自 己社会关系的意识。这种人与人、人与自然 不分的混沌的关系、动物式的关系,所产生 的只能是“纯粹畜群的意识。
1ppt
❖ 后来,随着物质生产的扩大和人口生产(婚育) 方式的变更,原始人的思维实力才逐步提高, 人与人、人与自然才有所分化。意识和自我 意识的形成,不仅使他们区分了劳动的对象 即客体,而且使他们给自己的劳动注入了目 的和意图,给自然的、本能的活动变为自觉 自为的活动。
1ppt
当个体把社会道德规范、道德理念当成 自己内心的信念进而用它主动调整人的 行为时,个体心理的道德须要就形成了。
因此,道德须要是人性内在确定的一种必 定要求。只因有了这种特殊的须要,人的 须要才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人才成其为 真正的人。
1ppt
总而言之,所谓道德须要,从人性的层面 分析,就是使人的各种须要协调统一的须 要,就是人的存在与发展对确定的内在理 性秩序的依靠关系。正因为有这一最深层 的道德须要,人类社会才会存在特殊的道 德现象,人类个体才可能成为实践意义上 的道德人。

道德的起源、本质及功能[优质ppt]

道德的起源、本质及功能[优质ppt]
社会感情,即对同胞的同情心的发展的必然结果。 爱尔维修:道德是人们这种自爱感情的产物和反映。 费尔巴哈:没有快乐感的地方,也就不会有善与恶的区
别。
5、需要论
认为道德是人根据自己的生存发展需要,自己为自 己立法的产物。
道德作为人类理性的结晶,不是表达个人的偏爱和 欲求,而是表现人们的共同愿望和需要。
就是动物合群性道德情感的表露。 同种之间互相扶持的事实(狼群、大象、企鹅)
马克·比科夫:动物们也有道德感
美国科罗拉多州大学生态学家 “人类拥有道德感、动物没有道
德感是我们长期以来的信奉,但 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这件事远 非这么简朴。就像人类一样,不 同的动物中也存在着道德感。但 各种动物间的道德标准都有其生 物特别性,所以很难互相进行比 较或和人类进行比较。” 咬伤同伙的狼和山狗会被“放 逐”
道德规范独立表现出来。
二、道德的本质
【学生关于道德本质的看法】: 道德的本质是人性的潜在发展 内化 是人们对各类行为所追求的,认为是正确的、理应遵守的准则,是良知引导的一种约束。作用 知道人们如何为人处事,塑造真善美。真善美化作行动。(多人这样认为)内化 符合人们追求集体美好而存在的潜在的约束。规范 道德是人类的进化。起源 是维护社会和谐的力量,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追求,体现了人类最伟大的一面。作用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规范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规范 复杂庞大的准则体系。规范 道德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只是在人的一生中没被意识到并发掘而已。本体 摩西十诫。规范 人的精神行为准则。内化的规范 心灵的底线,凭自己的良心。内化的规范 社会运转的隐性维持元素。从作用来说 为人类社会保持正常秩序的规范。从作用来说 道德是衡量一个人行为好坏的标尺,而这个标尺以舆论为准则、何谓道德的底线、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

第三章 道德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第三章 道德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红 梅
四 川 文 理 学 院
《伦理学》 第三章 道德 起源本质和作 用
主 讲 :
3、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 产也是道德产生的根源:

红 梅
四 川 文 理 学 院
《伦理学》 第三章 道德 起源本质和作 用
主 讲 :
第二节 道德的发展 一、道德的历史演变 二、道德在发展方向上是进 步的 三、道德发展进步的规律 四、道德遗产的批判继承

红 梅
四 川 文 理 学 院
《伦理学》 第三章 道德 起源本质和作 用
主 讲 :
2、天赋论:是主观唯心主 义的道德起源说。认为人先 天具有的某种良知和善良意 志是道德的起源,没有看到 道德是人们长期社会实践活 动发展的产物。

红 梅
四 川 文 理 学 院
《伦理学》 第三章 道德 起源本质和作 用
主 讲 :
第三,形成了无产阶级道德 的基本原则-集体主义,以 及大公无私、英勇果敢、团 结互助、遵守纪律等优秀道 德品质。

红 梅
四 川 文 理 学 院
《伦理学》 第三章 道德 起源本质和作 用
主 讲 :
2、基本特征:崇尚 和摒弃个人主义和利 己主义的对立和斗争, 是资本主义社会道德 的基本特征。
四 川 文 理 学 院
《伦理学》 第三章 道德 起源本质和作 用
主 讲 :
当资产阶级统治受到威胁时, 他就要把共和国的“自由, 平等,博爱”这句格言代以 毫不含糊的“步兵,骑兵, 炮兵”!(《马克思恩格斯 全集》卷1P640)

红 梅
四 川 文 理 学 院
《伦理学》 第三章 道德 起源本质和作 用
主 讲 :
4、动物本能论:也是一种旧唯物主 义的道德起源说。这种理论是将达 尔文主义揭示的生物进化规律牵强 地移植到社会生活领域的体现,认 为道德是动物的合群性或社会本能 的简单延续和复杂化。 其错误在于混淆了人类社会和 动物界的区别。

道德的起源及其历史发展PPT讲稿思维导图知识点归纳总结[PPT白板课件]

道德的起源及其历史发展PPT讲稿思维导图知识点归纳总结[PPT白板课件]

一、道德的发展是一个曲折的螺旋式的上升 过程
(一)道德发展的总趋势是进步的
(二)道德进步的途径是曲折的
(一)道德发展的总趋势是进步的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
朴素的非阶级道德
阶级道德
全民道德
(二)道德进步的途径是曲折的 1、道德的发展受到历史上传统道德的影响
资本主义私有制 (经济基础)
个人主义、利己主义 (资产阶级道道德的基本规范
在资本主义社会,金钱成为了衡量一切的标准, 人与人之间变成了金钱关系。
4、“民主、自由、平等、博爱”是资产阶级道德 的外在表现形式
马克思揭示实质:
民主:资产阶级内部的民主; 自由:资本家购买和剥削工人劳动力的自由; 平等:货币所有者和劳动力所有者在交换市场上的形式平等,
总有一款PPT 适合您
【最新出品\精心整理\倾情奉献\敬请珍惜】
团结互助:公有的财产关系,平等的人际关系,必然会 产生互助合作的伦理关系。
3、社会美德:勤劳、勇敢、诚实等。
勤劳:为了获取更多的物质生活资料; 勇敢:人类与动物界斗争形成的品质; 诚实:原始社会的公有制决定。
勇敢和刚强即善;懦弱和畏缩即恶。
(二)原始社会道德的特点
1、普遍性 原始社会的道德在一定范围内普遍适用。 “普遍适用”:原始社会的任何氏族内部 “一定范围”:具体的氏族内部
封建社会:
董仲舒将儒家的伦理思想概括为 “三纲五常”,大大 巩固了汉武帝的集权统治
2、统治阶级的道德占据主导地位
“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 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3、政治道德化,道德宗教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表现就是金钱,它代表一切事物,人们和社会关 系的价值”。 第二,工人在平等和自由的表象下成为资本的奴隶。 第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劳动异化的根源。
(二)以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为核心的资产阶级道 德
(三)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的抽象性和虚伪 性
(四) 无产阶级道德开始形成并在实践中发展 第一,崇尚集体主义精神。 第二,大公无私的优秀品质。 第三,与资产阶级斗争的革命勇气。
一、原始社会道德 二、奴隶社会道德 三、封建社会道德 四、资本主义社会道德 五、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
一、原始社会道德
原始社会道德是人类道德的最初形态,也是人类文明 最原初的展示。
(一) 平等互助的原始共同体道德 (二) 单纯质朴的道德形式及其绝对的道德权威 (三) 超脱于蒙昧的道德与野蛮并存
二、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起源论
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视野中,“物质生活的生产 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 程”。
因此,道德的起源只能从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以及人们在其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去思索和把握。
(一) 劳动是人类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
道德是人和人类社会的特有现象,动物的本能行为中 不存在真正的道德。劳动将人与动物区分开来, 创造 了人、社会和社会关系,也创造了人类社会的道德。
二、道德在善恶矛盾的辩证运动中发展
道德自形成起就存在着善恶矛盾,不同所有制条件 下存在不同性质的善恶矛盾。道德在善恶矛盾的辩 证运动中不断向前发展,总趋势是进步的,但这种 进步体现为在曲折中上升和前进。
(一)辩证理解恶在道德进步中的作用 (二)善恶观念的碰撞与澄清推动道德观念的更新 (三)扬善抑恶的评价和行为推动道德行为的进步
第三章 道德的起源与发展
第一节 道德的起源
一、中外伦理思想史上几种道德起源说 二、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起源论
一、中外伦理思想史上几种道德起源说
(一) 天意神启论 这种观点或者把道德的起源归结为上天的命令,或
者把道德的起源归结为上帝的启示。在中国传统伦 理思想中存在着这样一种观点,即认为“天命”、 “ 天道”、“ 天理” 决定一切,道德乃是天意。
一、道德随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道德是人的道德、人类社会的道德,它必然在一定 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存在并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 而变化。可以说,有什么样的社会就有什么样的道 德。
(一)道德受一定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制度的 制约。
(二)在阶级社会中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 (三)经济和利益关系与道德之间的相互作用
三、道德在批判继承中发展
道德是一个包含道德理念、道德规范、道德行为和 道德学说的综合概念。人类道德的发展既受到社会 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又有独特的规律。
(一)批判继承是道德发展的基本规律 ( 二)人类社会道德的发展史是批判继承规律的生
动显现 (三)在对道德传统的批判继承中建设社会主义道
二、奴隶社会道德
奴隶主与奴隶之间的阶级对立成为奴隶社会道德的 基础,也决定了奴隶主道德与奴隶道德的分裂和对 抗。
(一)人类完整意义上的道德形态开始形成 相比于原始社会道德,奴隶社会道德标志着人类完
整意义上的道德开始形成并开始发挥其作为社会意 识形态的功能。
第一,道德已经被抽象成独立的精神形 态。
第一,劳动创造了道德主体。
第二,劳动分) 道德是适应社会关系调节需要的产物
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调节的需要,道德 即是适应社会关系调节的需要而产生的。
第一,道德是人的道德,人需要道德。
第二,道德是社会关系的道德,社会交往需要道 德。
些西方思想家将道德归因于神的存在,认为道德是神的 旨意。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道德是神把“ 善的观念” 安 放到人们灵魂中去的结果。
无论是将道德起源归因于天的旨意还是神的启示,都是 试图以人之外的某种所谓客观意志来说明道德的起源。
(二) 先天人性论
这种观点把道德的起源或者归结为与生俱来的善性,或 者归结为先天存在的良心、理念或精神。
德和共产主义道德
思考题
1.如何理解唯物史观的道德起源论? 2.私有制社会道德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3.探讨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形成和
发展的客观基础。 4.联系实际分析道德发展的基本规律。
五、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
(一) 共产主义道德的内涵 共产主义道德的内涵十分丰富。广义的共产主义道德
是一个涵盖了无产阶级道德、社会主义道德和未来共 产主义社会全人类的道德在内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 共产主义道德的实质是将“人的世 界和人的关系回归于人自身”
(二) 社会主义道德与共产主义道德的关系
第一,主张道德是先天存在的良心。 第二,主张道德是人的理性本身的善良意志。 第三,主张道德是先天存在的理念或精神。
(三) 情感欲望论
一些思想家从生活本身和生活本质出发,认为道德 根源于人们的情感欲望,是人们为实现情感欲望而 形成的行为要求。
道德的起源与人的情感欲望要求有一定的关系,但 是,人们所处社会地位和物质生活条件的不同,总 是决定着人们情感欲望的差别。
(三) 道德是人类自觉意识的结晶
作为意识形式的道德只能起源于人的社会意识。动物 没有意识,所以, 动物“社会” 中不可能有道德。
道德起源于劳动,劳动形成的同时也产生了人的意识。 反之,没有自觉的意识,就没有人的劳动,因而也就 没有道德的起源。
意识是道德发生的思想认识前提。
第二节 道德的历史演变
社会主义道德与共产主义道德既有密切联系,又有 一定的区别。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都是建 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道德体系,其基本精神是一致 的。但由于公有制发展程度不同,两种道德又有不 同的要求和历史使命。
(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道德
第三节 道德发展的规律性
一、道德随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二、道德在善恶矛盾的辩证运动中发展 三、道德在批判继承中发展
三、封建社会道德
(一)封建社会道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宗法等级 关系
(二)确立了内容更加系统、结构更加严密的道德规 范体系
(三)具有表面的正当性与实质的虚伪性 (四)农民阶级表达了一定程度的道德自觉
四、资本主义社会道德
(一)人际关系的商品化和拜金主义的蔓延 第一,在资本主义社会,一切都成为商品,“利益的
第二,社会道德规范体系形成且逐步成 熟,并在自觉意义上发挥着独特的社会 作用。
(二) 奴隶主阶级道德成为主要社会道德
第一,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绝对占有奴隶,在只 有奴隶主拥有私有财产的情况下,社会道德的正义 观集中体现在奴隶主的私有财产(包括奴隶)不可 侵犯。
第二,由于奴隶主把劳动与强制奴役结合在一起, 形成了劳动只是奴隶从事的卑下可耻的苦役、不劳 而获的享受是人生荣耀的社会风尚。
第三,男女不平等是奴隶社会阶级不平等在奴隶主 家庭关系中的反映。
(三) 道德进步与道德堕落并存
第一,奴隶社会道德的产生是历史的进步。
第二,奴隶主阶级违背人性道德观的残暴剥削行为, 使奴隶社会道德从原始社会的“淳朴道德高峰” 跌 落下来,这便是柏拉图所描述的从道德的“黄金时 代” 滑落到“白银时代” 和“ 铁的时代” 。
(四) 动物本能论
有的思想家认为,尽管动物没有意识和思维,但动 物也有人类的某些道德情感,因此,人类道德是动 物本能的延续。
这一观点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的 生物进化论道德观。
道德起源的动物本能论把动物基于本能的活动与人 类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画上等号,绝对不可能科 学地解答人类道德的起源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